公共管理建设

2024-10-25

公共管理建设(共10篇)

1.公共管理建设 篇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管理办法

规范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

为规范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提高城乡规划依法行政水平,促进反腐倡廉工作,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了《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办法》,要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

办法明确,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容积率等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未确定容积率等规划条件的地块,不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容积率等规划条件未纳入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无效。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申请,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定建设用地容积率等控制性指标,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申请用地。

办法规定,国有土地使用权一经出让或划拨,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容积率指标,不得随意调整、更改,不得以政府会议纪要等形式代替规定程序调整容积率。因城乡规划修改造成地块开发条件变化的,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安全设施建设需要导致已出让或划拨地块的大小及相关建设条件发生变化的,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政策发生变化的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的,方可进行调整。

按照规定,城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将容积率调整程序、各环节责任部门等内容在办公地点和政府网站上公开。在论证后,应将参与论证的专家名单公开。

摘自《中国建设报》2012.03.26

关于印发《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办法》的通知

建规〔2012〕22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辖市规划局(委):

为规范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提高城乡规划依法行政水平,促进反腐倡廉工作,根据《城乡规划法》、《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我部制定了《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办法》,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〇一二年二月十七日

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建设用地容积率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划拨或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用地的容积率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容积率是指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

容积率计算规则由省(自治区)、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确定。

第四条 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容积率等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未确定容积率等规划条件的地块,不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容积率等规划条件未纳入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无效。

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申请,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定建设用地容积率等控制性指标,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申请用地。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容积率指标,不得随意调整。确需调整的,应当按本办法的规定进行,不得以政府会议纪要等形式代替规定程序调整容积率。

第六条 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或出让前需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容积率的,应当遵照《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第二十条的规定执行。

第七条 国有土地使用权一经出让或划拨,任何建设单位或个人都不得擅自更改确定的容积率。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方可进行调整:

(一)因城乡规划修改造成地块开发条件变化的;

(二)因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安全设施建设需要导致已出让或划拨地块的大小及相关建设条件发生变化的;

(三)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政策发生变化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 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或出让后,拟调整的容积率不符合划拨或出让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的,应当符合以下程序要求:

(一)建设单位或个人向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说明变更理由;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就是否需要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并组织技术人员、相关部门、专家等对容积率修改的必要性进行专题论证;

(三)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通过本地主要媒体和现场进行公示等方式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必要时应进行走访、座谈或组织听证;

(四)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提出修改或不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建议,向原审批机关专题报告,并附有关部门意见及论证、公示等情况。经原审批机关同意修改的,方可组织编制修改方案;

(五)修改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按法定程序报城市、县人民政府批准。报批材料中应当附具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意见及处理结果;

(六)经城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方可办理后续的规划审批,并及时将变更后的容积率抄告土地主管部门。

第九条 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或出让后,拟调整的容积率符合划拨或出让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的,应当符合以下程序要求:

(一)建设单位或个人向城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报告,说明调整的理由并附拟调整方案,调整方案应表明调整前后的用地总平面布局方案、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建筑空间环境、与周围用地和建筑的关系、交通影响评价等内容;

(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就是否需要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并组织技术人员、相关部门、专家对容积率修改的必要性进行专题论证;

专家论证应根据项目情况确定专家的专业构成和数量,从建立的专家库中随机抽取有关专家,论证意见应当附专家名单和本人签名,保证专家论证的公正性、科学性。专家与申请调整容积率的单位或个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三)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本地主要媒体和现场进行公示等方式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必要时应进行走访、座谈或组织听证;

(四)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提出修改或不修改建议并附有关部门意见、论证、公示等情况报城市、县人民政府批准;

(五)经城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方可办理后续的规划审批,并及时将变更后的容积率抄告土地主管部门。

第十条 城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将容积率调整程序、各环节责任部门等内容在办公地点和政府网站上公开。在论证后,应将参与论证的专家名单公开。

第十一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对建设项目实施规划管理,必须严格遵守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容积率。

对同一建设项目,在给出规划条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建设项目竣工规划核实过程中,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给定的容积率均应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容积率,且前后一致,并将各环节的审批结果公开,直至该项目竣工验收完成。

对于分期开发的建设项目,各期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确定的建筑面积的总和,应该符合规划条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确定的容积率要求。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建设工程进行核实时,要严格审查建设工程是否符合容积率要求。未经核实或经核实不符合容积率要求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第十三条 因建设单位或个人原因提出申请容积率调整而不能按期开工的项目,依据土地闲置处置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或个人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调整容积率进行建设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按照《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条规定查处。

第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进行容积率调整或违反公开公示规定的,对相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2.公共管理建设 篇二

城市精细化管理,是新时期为适应建设环境优美、设施配套齐全、安全舒适的现代城市,运用现代管理学的知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以法律法规为依据,按照精准、细致、高效的要求,对城市实施公共管理的新模式。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是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要求,是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管理,发挥城市整体功能,提升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城市设施运行效率,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品位,优化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方向。

近年来,大新县城建设成绩卓越,旅游经济发展势头喜人。但是,大新县的城市管理工作仍处于传统方式的粗放管理阶段。城市管理目标不够清晰,执法人员配备不足,配套管理资金短缺,管理设施落后,管理手段单一,管理区域无法全城覆盖,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设无从谈起。面对城市发展进程的持续加快,城市面貌的不断更新,为配合大新县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城市管理水平亦需不断地发展和提高。

2 城市精细化管理办法

2.1 科学规划县城

“三分规划,七分管理”,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先导,确保了管理的前瞻性、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2005年,《大新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获批复同意实施。在总体规划的科学引导下,城市的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城市大步向东拓展,新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要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对新区建设、公园绿地、城市道路、市容环卫及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进行科学规划。大新县城桃城镇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城内有保存良好的古城楼、城墙等景点。因此,县城的各项规划必须要尊重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相结合,并且根据城市发展的功能需要,从街道景观、市政设施、雕塑小品、广场绿地、步行街、休闲场所、文化设施等方面凸显大新历史、山水文化等特色,形成大新独有的城市风格,避免因规划缺失造成城市功能缺陷。

2.2 精致建设项目

精致的城市建设是深化精细管理工作的基础,保证了城市管理的目标化、标准化、精准化和人性化。依据城市规划推进城市精致建设是一项难度大任务重的工作。一是围绕城市总体规划认真细化落实各项建设目标,制定量化工作目标;二是对修建性详细规划及景观设计等项目,应邀请高层专家出谋划策,保证设计质量,实施以质取胜,精心设计,严格落实;三是不断提高相关部门人员的专业技能,继续推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及执法检查工作,落实对县城各项建设工程实施专人管理,严把质量监督关,以此促进工程质量水平的稳步提高;四是加强对城市建设工程在行政许可全过程的监管力度,依法规范工程建设程序;五是对项目工程按照地段、性质分档,制定针对性的施工工艺要求,证件不全、施工技术无法达到要求的工程公司一律不发施工许可证。

2.3 确立管理目标

科学的目标体系有利于解决标准不高的问题,有利于城市管理工作更加有序,管理标准更高。城市精细管理要求管理目标应在统一的管理信息平台上,实现城市管理对象数字化、管理评价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要实现目标量化,需要对城市所有的市政设施进行摸底调查,及时了解和掌握设施的运行和使用情况,如对路灯、市政井盖、公厕、垃圾中转站、果皮箱、路名牌、行道树、广告牌等进行编号,对县城内的各条城市道路、市政管道、桃城河等河道水系进行测量统计,建立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档案库。

目前,由于城市管理设施配备相对滞后,利用任务图表化、公示化等是解决数字化目标制定难题的有效方法。任务图表化要求健全和完善三套图表:一是作战指挥图,重点是理顺市政道路、管网、路灯、绿化、执法、广告、企业管理等系统,做到任务实,目标明确,责任到人;二是工作要求图,重点是对完成任务的内容、质量、数量等要求以时间顺序落实到每个责任人;三是市政设施分布图,重点是对路灯、井盖、果皮箱、行道树、市政设施的分布状况和数量多少,具体到每一条街道,要做到情况清、底细明。任务公示化,一是设立管理牌,将清洁卫生、城管执法、园林绿化、安全责任等管理任务、管理人员、责任人员以及联系电话,以管理牌的形式落实到每个街区,便于居民监督;二是设立公示墙,在主干道临街醒目位置将各队伍工作责任和质量要求以及居民门前四包的情况每月对外公布一次,便于居民了解;三是设立曝光台,在县城公告栏对单位、居民不文明、不卫生以及单位职工不文明、不作为等行为予以曝光,做到每月一次,便于居民评判。

管理目标要覆盖县城总体规划区范围,并做到重点地段与一般区域、老城和新城统筹兼顾,要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养利古城是县城的核心景观区,城市中心区是城市公共活动集中区,两区应纳入重点管理。对于重点管理区域,需加大投入,解决路灯不明、道路不平、排水不畅、果皮箱不全等市政设施建设管理问题;要堵疏结合解决马路贩子问题,整合建设城区内市场系统,为广大市民提供就业机会。通过规范管理,尽快把那些难以管理的“马路摊点”变成“马路景观”。

2.4 强化标准执行

精细化管理的目标体系不能光停留在纸面,还需要采取先进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应对精细化管理执行难问题。为保证目标贯彻执行,一是要管理手段现代化。北京市东城区实施的全时段、全方位覆盖城市管理模式是我国城市管理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型的代表,其通过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全时段监控,网格化管理,实现了城市管理由粗放到精细的转变。二是管理理念人性化。城市是人民的,城市管理工作,群众满意是关键。流动摊贩及城中村是城管工作的老大难问题。由于执法人员对流动摊贩进行查处导致发生围攻、谩骂、暴力抗法等现象已极为普遍。“城中村”及周边的环境脏、乱、差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周边的环境卫生。流动摊位治而不止是不是固定摊位不足所致?城中村脏乱差是不是由于设施不全所致?踩踏草坪是不是因为建设不合理所致?学会转换角色思考,可更容易发现合理解决问题的办法,让群众信服、支持。面对以上诸多问题,城管工作应解放思路,改变一味“堵、拦”的作风,转向疏导反而容易出管理成效,大禹治水的模式完全可以借鉴到城市管理工作中来。三是必须落实管理责任。要求各责任单位、责任人从小事入手,从细节着眼,精益求精,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

2.5 优化管理机制

一是结合县城特点,建立县级、城区级、街道办(居委会)三级联动机制,逐层分解管理任务,并定期召开县城管理联席会议,研究和协调解决县城管理日常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二是完善城市管理精细化监督考评机制。对县城管理单位和责任人完成城市管理工作任务的实绩进行科学评价,实行绩效挂钩,随机考评责任单位、责任人履责情况,对于多次管理绩效不达标的,应在县城主要街道、广场公共场合予以公开通报批评。三是形成由政府、群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城市管理。城管大队在日常执法中应树立文明执法观念,城管队伍要进一步提高整体素质,每个队员要加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使命感。要规范城管执法用语,用语要坚定简练,要有说服力,不能和群众发气对骂,应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可在德天广场、车站、城市主干道等主要公共场所发布公告宣传,以及执法人员与群众零距离的宣传教育,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了解并遵守城管法规,对城管部门依法进行的管理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2.6 树立样板积极推广

目前大新县城规模已达到约8平方公里,在目前城市管理手段落后、管理人员不足、管理资金短缺等阶段要求一步到位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无疑是不现实的。建议采取“打造样板、组织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行”的办法,以养利古城为样板,以德天大道、民生街、德天广场等重点区域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试点,严格标准,细化责任,推行城市精细化管理。根据试点情况,总结经验,探索研究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规律,最后进行全城推广。

2.7 构建长效管理体制

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想法。城市管理工作要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确保城市管理工作持续稳定。在全城推广城市精细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适当阶段,根据县城街道和部门构成,推广“属地管理”,完善“门前五包”责任制,发挥辖区单位和居民的作用。最后,要逐步增加大化县城市管理资金投入,学习借鉴区内外先进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经验,逐步建立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形成全方位、高效率运行的城市管理模式,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3 结语

告别粗放的定性型管理,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精细化、制度化、规范化,对城市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通过持之以恒,共同努力,积极配合大新建设旅游经济大县,提高县城管理水平,建设舒适宜人、环境优美的山水园林城市。相信,大新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高峰.关于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几点思考[EB/OL].http://www.zmdjsw.com/news/view.asp?id=1485,2006-11-01.

[2]卢东勃.探索城市精细化管理之路[EB/OL].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06-06/16/content_156046.htm,2006-06-16.

[3]李永清.香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精髓[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6,(10).

3.公共厕所建设管理的探讨 篇三

【关键词】公共厕所;难点;建设管理

1.公共厕所建设的意义

在世界范围内,公共厕所问题已经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日本各地行政机构开始将“公共厕所革命”列为重要事务。韩国水原市把“厕所文化”作为城市的特色,打出“世界的水原!水原领导公共厕所文化潮流”的广告语。近年来,我国对公共厕所的关注也空前提高,许多城市开始兴起“公共厕所革命”的潮流,积极探索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的新路子。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北京市为此打了一次公共厕所革命的大仗,掀起了全国性的公共厕所建设高潮。特别是2010年世博会,作为主办方的上海市,开辟了公共厕所建设的新典范。公共厕所不再被看作是单纯的解决“方便问题”的“排泄之处”,它已经成为一张城市的“名片”,折射出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

2.公共厕所建设系统分析

2.1公共厕所建设方式

在政府的协调下,市政、计划、规划、国土等部门通力协作,由市财政投资,建设公共厕所。首先市政部门与规划部门选择公共厕所建设地点,土地主管部门负责将公共厕所建设用地一次性收回,并办理相关的规划和土地使用手续。市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建设。建成后,由市政主管部门负责核定公共厕所的日常保洁管理费用,所需资金列入城维费计划。该种建设方式,主要考虑的是社会效益,公共厕所实行统一管理,能保障公共厕所保洁管理水平和卫生达标,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2.2公共厕所建设标准

公共厕所的设计要以人为本,其原则是文明、卫生、方便、适用、节水、防臭。

公共厕所外观和色彩应与环境协调,适当注意美观。

公共厕所设计应合理布置卫生洁具和洁具的使用空间,并充分考虑无障碍通道和无障碍设施的配置。

根据国家公共厕所设计标准,结合东营市的特点,确定了一、二类公共厕所建设标准用于指导东营市公共厕所建设。

2.3公共厕所建筑形式

2.3.1独立式的公共厕所

主要坐落在城市规划不允许商业经营、城市景观要求高的地段或路段(如城市迎宾路、城市标志性建筑、城市广场周围等),另外还有现状建设用地较小,仅能满足公共厕所建设用地的地块。

2.3.2公共厕所与商业用房相结合

又称为附建式公共厕所,这类公共厕所一定要与附近建筑群相协调,是现代化大都市公共厕所建设的主要方向。

2.3.3与待建建筑统一建设

主要坐落在为了形成良好的城市建筑景观,按城市规划要求统一建设,或为了便于实施,纳入需开发改造的地块内,由开发建设单位统一建设。

3.解决公共厕所建设难点的对策

3.1规划与建设、管理并重

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依据环境卫生专业规划,配置公厕规划建设标准,城市规划部门应认真维护行业规划,不得随意更改规划内容。

公厕应与项目主体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项目竣工验收必须有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参与,对没有按设计配套建设的,不得通过验收。所需费用纳入建设工程概算,由主体工程建设单位承担。

3.2加强社会厕所统一管理

将单位内部供顾客、途经者使用的厕所,纳入公厕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范围之内,由公厕行政主管部门对其提出改建意见,并对其日常管理进行考核,以进一步提高其服务质量。其数量也应计入城市公厕总数之内。

3.3加强公厕的建设施工管理,建造高质量工程

3.3.1做好材料质量、施工工艺控制工作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基本元素,对工程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由于公厕建筑有易受腐蚀等特点,因此,对公厕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更为重要。如公厕地面装饰材料应选用耐酸、防滑的材料等,并严格控制好所用材料的质量。在洁具安装施工、便器存水弯水封施工等重点分部工程的施工,要制定施工工艺计划,严格遵守操作工艺要求和有关规定。对设计变更与图纸修改,要加强审核,严格管理,在施工的每一个细节上把好质量关。

3.3.2做好隐蔽工程质量控制工作

化粪池、污水排放管道等是公厕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处置大量公厕排泄物的重任,但这些项目完成后一般都隐蔽在地下,一旦发生问题,容易造成粪便满溢等影响重大的事故,并且维修非常困难,因此,加强对这些隐蔽工程的质量控制,更加显得重要。控制的主要方法,就是要做好这些隐蔽工程的验收工作,在这些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加强监督、检查,并要做好检查记录,严格履行验收手续,防止隐蔽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

3.4不断探索公厕建设管理的融资金渠道

3.4.1BOT、BOO特许经营法

由于城市公厕建设资金由政府财政预算供给存在缺口现象,因此,政府有希望社会资金介入的需求,同时,一些所处繁华商业区等地段的公厕,具有土地资源的优势,私营者或公司组织可以利用这个优势,在公厕适当部位,如顶层、邻边等,附设经营性设施,如小超市、服装店等,通过在合同期限内经营这些设施,另加公厕收费收入,使私营者又有获取一定收益的可能,而私营者必须负责公厕的建设投资和在合同期内的管理维护。因此,从理论上说,BOT方法是适用于部分城市公厕的建设管理的。同样,BOO方式也适用于部分公厕的建设管理。

3.4.2公厕所有权或管理经营权拍卖法

对政府已经投入建成的公厕,可以探索使用公厕所有权或管理经营权拍卖的方法,来回笼公厕存量资产,用于新的公厕建设项目,从而达到公厕建设融资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始终是公厕管理的监督者,如合同持有者管理的公厕达不到合同规定的服务要求,引起公众普遍不满,政府可以中止合同,收回公厕所有权或管理经营权。这也是一种社会资金介入公厕建设的好方法,值得探索应用。■

【参考文献】

[1]柴晓利,秦峰,赵爱华.公厕设计与施工,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公共廁所设计导则(RISN-TG004-2008).

[3]城市公厕管理办法(1990-12-31,建设部第9号).

4.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探讨 篇四

2005-9-1 来源:管理科学文摘 作者:王 华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入,改革政府和社会公共事业单位的管理体系和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用人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不仅可以促进政府转变职能,进一步缩小政府规模,提高政府效率,而且把大量过去由政府统管统揽的社会公共事业“转移”或“承包”给社会非营利机构,使这一就业领域社会化。

在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还是一项比较新颖的管理类学科,而在国外特别是在美国已有相当长的历史。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这既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加强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办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这已成为高校历史日程上的新课题。本文拟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队匝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入手,探讨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有关问题。

一、目前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特色不明显。随着大批院校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热情高涨,这个问题就愈加突出。目前广泛存在的问题在于,社会上不知本专业学生能干什么,学生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大学几年要学习些什么,而学校的专业培养方向和模式也不明确。这样就造成了三方相互的不了解,教与学脱钩,教学与社会需求脱钩等问题。归根究底,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没有办出本专业的特色。

(二)课程设置比较散乱。目前很多高校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从教学部门自身出发,没有进行规范化设计,由此造成不同的院校课程设置上的随意性和散乱性。

(三)招生规模太大,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与人才实际需求脱节。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夸大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学校过于乐观,没有对学生的就业前景做认真的预测和分析。从我国的国情看,虽然公共事业管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此外,本专业学生通过考研来提高就业率在考研方向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在教育部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只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行政管理,而没有公共事业管理。

(四)师资队伍建设落后。一方面,由子公共事业管理学科在我国还属于新兴学科,这方面的人才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目前很多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任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或者是新出校门的为多,普遍存在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缺乏整体的了解,缺乏实际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实务经验,而且职称学历结构偏低。总体上看,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师资存在“量少也不精”的问题。

(五)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开放,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既要接受学校自身对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又要接受社会对高等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因此,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是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目前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还没有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模式,使得许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实现与公共事业接轨,缺乏对公共事业整个行业的了解。

(六)理论与实践相分离

目前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还没有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模式,使得许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实现与公共事业接轨,缺乏对公共事业整个大行业的了解。可以想象,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社会里,如此“闭门造车”出来的人才是难以达到社会要求的,必将产生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错位的现象。

二、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对策

从我们上面的分析看出,公共事业管理这个学科领域既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总起来讲,主要集中在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

(一)明确专业定位,突出专业特色

专业定位关系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鉴于此,本专业应定位于主要培养在政府国家机关、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各类公共事业单位、企业管理部门、有关科研机构和大中专院校从事实际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此外,不同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必须要与本校自身的优势学科相结合,在可供选择的专业方向中,如社会公共经济管理、教育管理、科技管理、文化管理、社区管理、保险管理、资源与环境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社会劳动管理以及城市事务管理、农村事务管理等方向,选择其一二个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力争在这一二个专业方向上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二)课程设置合理化

课程体系是揭示学科内容及其体系的形式,应服从学科体系建设的要求。培养公共事业管理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强调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因此必须以公共事业管理课为核心,各门专业管理和其它课程有机配置,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以此来解决以往专业教育的片面性。

首先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要做到微观课程内容要精辟,宏观课程要廓清,讲求构思训练和方法训练。二是既要调整和继承原有课程体系中有意义的成分,摒弃过时的、与现实要求对立的成分,也要发展新的课程设计,建立整体功能优化的培养机制,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加大选修课和专题讲座的比重,使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前沿(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和热点问题,不断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不断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四是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落实实践课程的开设,加快相关实验室(如电子政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和规划

本专业建设应当遵循’以学科基础指导课程设置,用课程规范引导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子,完善学科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该根据所办专业特色,贯彻“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方针,增强学生专业适应性。坚持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想结合的原则,引进的人才必须是与我院、系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优秀人才;坚持“养”、“用”结合的原则,给予合适的岗位和环境,适时创造外出研究机会和条件,使其在学历和学术修养上不断充实和完善,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坚持校内培训与校外研修相结合的原则。

就师资培养和培训而言,一是可以通过“人才引进”、让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培训班、学术研讨会及向名牌高校输送国内访问学者等多种途径,达到提高本校师资水平的目的;二是加强校际间的学术交流,从整体上提高公共事业管理师资教学水平;三是加强教学科研横向合作。尽快建立起同类高校、省内高校和名校与非名校三个层面的横向合作关系。此外也可以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聘请一批学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公共政策娴熟、理论基础扎实的领导和公务员、事业单位干部,担任本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师或主办专题讲座,充实专业师资力量。强化教师培训,加强师德建设。教师培训工作要从基础性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逐步转变为着眼于更新知识、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教育,充分调动教师在培训进修方面的主动性,真正变为“我要学”。坚持政治与业务并重的原则,将思想工作、政策导向和物质激励三者

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继续贯彻和完善奖惩办法,进一步表彰激励优秀教师,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自觉履行职责义务,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由前可知,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缺乏开放性。因此,我们必须对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途径进行合理的调整。具体来讲,本着建设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考虑从下面几个方面探索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加强文理渗透,打通专业壁垒。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我<门在人才培养上应采取“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文理渗透,明确文理课程的比例。二是抓好核心课程建设,立足自身专业特色。选择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是核心课应该反映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体系的最基本、最一般的原理;二是核心课应该较宽泛地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学科各专业的专业内核,体现宽厚的基础性;三是核心课应该讲求精华,讲求实效,反映出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特点;四是核心课的设置应该充分体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思想。

三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大力提倡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和学术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参与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采用建设“电子政务实验室’为中心,加强公共事业管理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增强高校为政府和社会服务的功能;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从多方面加强与政府、社会公共事业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同时,高年级大学生可采取导师制方式,将学生相对固定地与教师联系起来,以指导其专业学习和学年、毕业论文的写作,改善学生的科研能力。

(五)教学改革与质量控制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继续坚持教师之间的听课制度,及时掌握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进展情况;继续坚持院级教学督导组制度,负责检查各教师的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监控教学质量;严格教学管理,在切实抓好开学教学准备、期中教学检查、期末考试的日常工作的同时,要进行不定期的随机抽查,并对抽查结果进行公布;逐步实现重点建设课程、专业基础课的教考分离,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实行教师挂牌上岗;严格学籍管理,严肃考风、考纪,加大对违纪行为的处理力度;严把论文质量关,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内容要具体,格式要规范;强化毕业论文和实习的检查制度,加强对实践环节质量控制。

(六)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教学实习是整个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不仅有利于增进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是主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增强群众观念和实践意识,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结合管理专业的特点,积极进行教学实习基地的开发与建设,充分利用我院现有教学实习基地资源,在附属中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实践基地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实践教学基地的考察和选点工作,以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积极开设新的实现基地,一方面要向临沂市各县、镇发展,另一方面要向省内其它地市发展,不但要面向公立学校,而且还要积极面向私立学校。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实习活动。教学实习活动,均需事先制定出具体而周密的实习计划,计划要有实质性的实习内容,并报经院教学实习领导小组批准实施。

学院给予实习活动必要的支持和保证条件。凡被批准的实习活动,将根据校、院的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实习经费补贴,帮助安排交通工具等。教师带领学生实习期间按规定享受出差补贴,并合理计算课时。

全体教师要高度重视实习活动。教师要认真组织实习计划的落实,如无正当理由,不得随意更改实习计划;学生要积极参加实习活动,如无特殊原因,不得拒不参加实习活动。

实习期间认真遵守校纪校规。每一次教学实习活动均需指定一名精干得力的领队人员。领队人员应认真负责,与相关课程教师一道共同组织好实习活动,全力避免违纪违规和任何事故的出现。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每次实习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评选先进集体和个人,并在一定范围内交流经验,表彰先进,以利于以后进一步做好教学实习工作。

(七)科研工作

发挥管理优势,贯彻和落实学院实体化的精神,实施目标管理,贯彻已出台的临沂师范学院科研奖励奖励制度。大力倡导联合协作,增强跨学科综合集成优势,提高承担综合性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制定科研考核及奖励的量化标准,建立科技创新的评估体系,加强政策导向,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完善学院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将教师的科研和自身利益挂钩。依据学科群,建立学科梯队,实行分级目标管理。

对重点学科及重大发展的科研项目加大建设力度。围绕基础教育管理和高等教育管理两大方向,按学院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和分计划,在论文、著作、教材和科研立项等方面,完成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鼓励和支持具有创造性和开拓型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与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紧密相结合的应用研究项目,鼓励和支持跨学科、跨校际和跨国际的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

教学和科研工作实践中发现、选拔和培养优秀年轻人才,为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通过实际工作的锻炼得以提高,通过老、中、青的传、帮、带,经过几年的实践,成为本学科的学科带头人。

(十)对外交流

积极加强与国内本专业知名院校和省内兄弟院校的交流合作,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不定期互访、交流。利用学院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加强同国外大学的师生交流与合作,争取创造有利条件,以实现对学生的联合培养或者互派留学生等有利于促进本专业教育、管理水平的目标。

积极与本专业名牌高等院校进行交流,利用校外优势资源提升我系学生的培养质量。加快联合培养的论证工作,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的联合培养。

(六)图书资料建设

5.公共管理建设 篇五

-----------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学习体会

目前,铁道部提出的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不仅对铁路运输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样对提高铁路建设工程的安全管理意义非凡。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我国铁路建设领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铁路建设工程的基本特点是投资巨大、技术复杂、工程涉及面广、工程寿命周期长、一旦发生事故影响非常重大,因此铁路建设工程安全问题也异常复杂,安全压力也日益增大。尤其是近些年来各类工程事故的发生使得从事工程管理、设计、施工和研究的人员在内心深处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烙痕,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在铁路建设工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安全风险管理的推行能够有效的提高铁路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有效规避和控制安全风险,确保铁路工程建设安全。安全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因此,研究好铁路建设工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才能做到将安全风险管理在铁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全面推行。

一、铁路建设工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理解与认识

铁路建设工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核心工作就是全面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与控制,根据相关风险评估标准或方

法,全面识别铁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在人身、设备等方面的危害因素,并按风险值的大小量化风险,进行相应风险评估,制定并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基本过程包括风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整个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其基本步骤:危害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应急处置→持续改进。

二、铁路建设工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1、铁路建设工程危险源辨识

铁路建设工程危险源辨识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的首要内容。通过周期性安全隐患排查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初步确定铁路建设工程安全风险源。

2、铁路建设工程安全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它是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是风险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其目的是对风险进行评价分级,有重点地进行风险控制。铁路建设工程风险源评估则是对确定的风险源进行逐一评价,按照风险等级进行风险排序,最终确定该阶段不可容许的风险源,即划为重点监管的风险源。

风险评价方法。风险评价的方法有很多,定性评价方法、半定量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方法等。专家调查法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属于定性方法的范畴。实际上,其他的多种方法,比如指标体系-2-

法、层次分析法或事故树法等,无论是安全风险发生概率还是风险损失的判定,其本质上也都属于定性评估方法,都具有主观性,其估测风险等级的精确程度,以及建设单位和评审专家对估测风险等级的接受程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安全风险评估人员在估测方面的专业技术水平。因此,确定风险评价方法对风险等级确定十分重要。

3、铁路建设工程安全风险控制

铁路建设工程安全风险控制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主要内容。是对风险源监控及管理的全过程,即确定风险源、列出风险因素、制定管控措施、明确责任部门、现场跟踪监控、实行周期性排查及时更新风险源。

应急处置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对风险控制的一个重要关口。应急处置不仅仅是对险情事故的现场处置,还要提前完善应急救援体制与机制、应急预案,准备好应急救援资源。要及时对应急预案要进行培训、演练、评审、改进,并通过强大的移动信息系统和专家会商系统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和调配,包括专家资源、管理人员资源、信息资源、物资资源、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等。

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对险情事故的调查与处理、整改跟踪、检查验收、隐患消耗的过程,是风险源管理闭环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推动安全管理螺旋式上升的关键步骤。

三、铁路建设工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6.公共管理建设 篇六

1 借鉴:西方公务员管理机构建设的精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公务员管理机构发生了新的变化,美国和英国的公务员管理机构都拥有比较高的地位, 得到了足够的重视, 功能配套完善, 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 越来越注重公务员管理机构的协调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原有的人事机构重新组合

新的组合更加体现出公务员管理活动中决策、执行、裁决等三方面的分工。比如把原先比较分散的决策性公务员管理机构统一起来,以提高效率。“法国公职总局、英国事务部和美国人事管理总署都属于这种情况”[1]。此外,裁决性人事机构也有很大变动。人事纠纷的裁决原先主要是各级行政首长的事务,现在各国多设立了行政性或司法性的裁决机构。比如美国功绩制保护委员会、法国和联邦德国的行政法院等就属于这种情况。新的组合使得人事管理中职能分工更为合理、行政效率更高。

1.2 加强辅助性人事机构的建设

辅助性人事管理业务的大量增加,推进了辅助性人事管理机构的发展。所有这些机构并非直接参与公务员管理工作,而是间接地发挥作用。比如,各国普遍开展了人事决策中的咨询业务,并专门设立了顾问、参事、审议会议一类的职位和机构;为了加强公务员的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各国大多建立了行政学校及其他专业学校,如警察、消防、气象、交通等学校。

1.3 注意发展政府与文官的关系

为了更有效地协调政府中劳资关系,西方各国大多建立了有双方代表参加的协商机构。这种机构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得到普及。如法国公职最高委员会、对等行政委员会、对等技术委员会。

2 思考:从国家公务员局成立看我国公务员管理机构建设现状

2008年,我国掀起了规模宏大的“大部制”改革,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在成立不久后,便设置成立了一个副部级机构,即国家公务员局。公务员局的成立将对公务员进行专门化管理,遵循了分类管理原则,管理将更为科学。首先,“成立国家公务员局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的需要。国家公务员局的成立,无疑有利于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充实工作力量,统筹推进公务员队伍建设”[2];其次,“成立国家公务员局是不断健全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体系的需要。国家公务员局的成立,有利于在公务员这个制度平台上,逐步健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体系”[2]。

尽管,随着国家公务员局的建立,我国公务员管理日臻完善,更加专业,但仍然存在一些难以把握的问题。

第一,专门却不独立的公务员局。西方国家有单独、专门的公务员管理机构,并且这些管理机关都处于内阁最高地位,权力很大也相对独立。相比之下,我国公务员局虽然是纯纯粹粹地管理800万公务员,但所受干预大,限制多,实际地位和权力偏低。国家公务员局只是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之下的二级部门,无决策权。

第二,尴尬的地位职权。国家公务员局的主要功能是统筹全国公务员事宜,而我国公务员是党委组织部与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共管,党委系统和行政系统二者交叉,对各自的地位与职权都没有明确做出划分,导致权责不清,实际管理中出现混乱,只讲权力不负责任,甚至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影响公务员管理的绩效。

第三,不完善的功能配套。我国公务员管理,虽然有配套机构,但多数是形同虚设,未能真正发挥作用。在西方国家,辅助性人事管理机构十分健全,如为提高人事决策的科学性,设有专门的顾问、参事、审议会一类的职位和机构;为了加强文官的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建立行政学校及其他的专业学校。这些机构都发挥了良好的辅助功能。在我国,虽然也建立了各种培训机构,如各级行政学院,但所起的实际效用不大。协调机构、咨询机构更是看不到。

第四,不健全的协调功能。为了更有效地协调政府中劳资关系,西方各国大多建立了有双方代表参加的协商机构。如法国公职最高委员会、对等行政委员会、对等技术委员会;英国的惠特利委员会;美国的联邦劳动关系局。这些机构在调和政府与文官的关系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我国连负责公务员管理的协调机构都没有,更谈不上协调公务员管理中出现的各种争端。

3 选择:取国外经验之精华,建中国特色之公务员管理机构

陈庆云所言:“一个国家与地区能否在各种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的水平。”[3]而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必须要有一支精明强干、士气高昂的公务员队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公务员机构的设置,既要汲取西方的精华,又要考虑具体国情,即做到“全球化思维,本地化行动”(thinking globally and acting locally)。结合前面提到的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及我国在建设公务员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科学而合理的, 并且体现中国特色的公务员管理机构。

3.1 各级党委适当放权

我国的公务员管理机构的类型既不是部内制、部外制,也不是折中制,而是“党委领导下的分级分类”管理体制,党中央负责各级公务员管理机构政策的制定,而中央人民政府和各级人民政府的公务员管理机构则是其执行机构。各级党委掌握了公务员管理的决策权和任用权,这不利于调动各级政府中人事部门的积极性,而各级党委适当放权给同级的行政人事部门,既可以保证“党管干部”的权威,又可以使行政部门做到用人和办事的事权统一。

3.2 专业化管理

专业化管理最关键的是需要进行职能的进一步整合。从管理功能的角度对人事管理工作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决策性功能、执行性功能、裁决性功能和辅助性功能。依此标准可将公务员管理组织分为决策性人事机构、执行性人事机构、裁决性人事机构和辅助性人事机构,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1)决策性人事机构具有半立法的功能,拥有对各部委所制定的法规的审查权和人事活动的监督权。因此,在设置此机构时,如何在法律上确定其权威性的地位,保障其所拥有的权利,是个值得特别重视的间题。

(2)执行性人事机构的工作任务是将决策机关所制定的公务员系统规则加以推行、落实。这一机构的事务具体而繁杂,人员机构庞大。针对这一机构简化行政程序,加强行政监督,是当务之急。

(3)监督裁决性人事机构是政府人事机构正常运转的有力保障。

(4)辅助性人事机构是为人事行政决策指挥提供辅佐,分为决策咨询和调查研究两个职能。决策咨询机构的设置一般在决策人事机构内设立咨询性职位和机构,如日本人事院内设法律顾问,美国人事管理总署内设法律顾问室。为保证调查研究的客观性,机构设置须注意突出调查研究机构的独立性。

3.3 建立完善协调机构

西方国家大多设有相应的协调机构来协调政府与公务员的关系,对公务员的利益进行维护和保障。这些机构一般都要求既有政府代表又有数量相当的公务员代表。同时,还设有公共关系处及同类机构,以协调部与部之间、部与公共舆论媒体之间的关系。我国的公务员利益维护机制相当不健全,有必要建立起专门的协调机构,以减少公务员纠纷,促进内部和谐,增进公务员管理的有效性。

摘要:按照借鉴-思考-选择的逻辑思路, 介绍西方公务员管理机构建设的精髓, 阐述我国公务员管理机构建设的现状, 进而探讨适合我国公务员管理机构的建设道路。

关键词:公务员管理机构,中国国家公务员局,西方文官制度

参考文献

[1]杨百揆, 陈子明, 陈兆钢, 等.西方文官系统[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2]王彦东, 李云.试论我国公务员管理机构设置的创新[J].改革与开放, 2009, (10) .

[3]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6.

7.公共选修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探讨 篇七

关键词:课程;公共选修课;文化素质;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295-02

一、公共选修课程的重要性

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出源于单向的、以系统专业理论教育为主的做法,狭隘的专业教育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公共选修课程是高校推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与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构成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公共选修课程对于优化和组合学生知识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公共选修课程开设之现状

1.课程开设基本情况

目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有在校生9827人,本院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选修课程,按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修满23个学分的公共选修课程。学院的公共选修课程分专业公共选修和学院公共选修,以本学期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为例,共开设公共选修课程142门,课程涵盖自然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生物科学与医学类、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人文科学与艺术。

2.公共选修课程的课程设置

学院公共选修课程分专业公共选修和学院公共选修。专业公共选修的课程设置是和必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程一起列入教学计划,全院性公共选修课则由任课教师自由申报,系、部主任审批,再经主管教学副院长审批后方可开课。

3.选课流程

学生选课前,学院教学科研工作部会印发《选课指南》,提供给学生参考,《指南》上的每门课程都有简介、修读要求及主讲教师的介绍。目前学院的公共选修课由学生通过网络,进入选课系统自行选择。由于开班人数的限制,采用“随机筛选”、“先到先得”及“试听制度”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上课学生的名单。“随机筛选”与“先到先得”相结合的方式可避免选课学生因网络、电脑等资源的优劣造成选课机率不均的问题。“试听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能有效的根据自身知识结构需求而选择课程,并避免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公共选修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公共选修课程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缺少全盘规划

学院在2011年修订的教学计划对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有如下描述:“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要注意体现专业知识的延拓性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互补性,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选修课程,以扩大专业知识面,组合自己的知识结构”。但从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上看,专业公共选修课程主要还是体现在对专业知识的延拓性,没有从优化、整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层面来设置课程。再从学院近几年的学院公共选修课程表来看,公共选修课程资源缺乏,可供学生选择的优质课程不多。尽管在选课管理上,“随机筛选”和“先到先得”的原则及“试听制度”的结合,从有限的选课资源上尽量做到选课机会均等及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但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就目前而言,学院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缺少规范、科学的全盘规划,未能作为施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建议:要解决公共选修课程资源缺乏及优质课程不多的问题,就必须要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公共选修课程的规划和建设问题,要准确定位公共选修课程,对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要有科学、规范的全盘规划。如果没有明确的课程定位,全院性公共选修课程只会沦为教师增加工作量的途径,学生视为增加学分的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打破传统学科壁垒的重要手段。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应当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出发,设置一套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从而真正达到引导学生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

2.因人设课,没有严格的课程遴选程序

目前学院公共选修课程开设缺乏科学、严谨的课程遴选程序,仍处于因人开课的阶段。申请开课的教师多是资历较浅的教师,或是为了增加教学工作量而开课的老师,课程容易开成普通的科普课程,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初衷背离。

建议:院、系各层领导应重视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学院要建立科学、严谨的课程遴选制度,各系要积极推荐能反映自己学科特点、学科位置的课程,并由本系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作为主讲教师来面对第一次来接触这个学科的学生。学院组织专家对各系推荐的课程进行严格、公平的评审,严格根据遴选制度确定增加或淘汰课程,逐步推出一批具有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人才培养特色的名师名课。

3.公共选修课程的课堂秩序难管理

公共选修课基本上是大班教学,大课室上课,学生迟到、早退、缺课难以掌控,课堂上不少学生边听课边做其他课程的作业或看其他课程的书、玩手机等,课堂秩序不好管理。

建议:严格教学管理制度。公共选修课程的健康发展,严格的课程管理制度是保证。要提高公共选修课程课堂秩序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学院管理部门要加强选课指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公共选修课程的重要性;二是建设好一批高质量的公共选修课程,从根本上吸引学生的上课兴趣;三是管理部门也可采用“教学信息员”制度,对每个教学班,选一名学生作为教学信息员,其负责“教学日志表”的反馈及协助任课教师课堂考勤等工作。考勤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譬如新华学院课堂秩序比较好的一些班级用到的考勤方法:诚信签到、对号入座法、下课前提交课堂作业或心得体会等方法,都值得推广;良好的课堂秩序是课堂质量的保证,任课教师除了把课讲好,还是有责任去维持一个正常的课堂秩序。

4.激励机制缺乏

该学院的公共选修课程一般是2学分,32学时。课程学时不多,教师在32学时内要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启发学生思想、传授方法和培养能力,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真正上好公共选修课程的难度比上好专业课程更难。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难以有动力申报开设高质量的公共选修课程。

建议:既然公共选修课程在学院的人才培养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学院管理部门在课程的酬金计算方面应该要有所偏重,教师才能有动力开设好高质量的课程。同时对于每学期学生网上评教成绩优秀的课程,应当要给予奖励,不能让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流于形式。

5.某些学籍管理制度不适应目前的教学形势

该学院的学生学籍管理条例有规定: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可在系主任和老师指导下自行选课。公共选修课程不参与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

建议:可考虑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提早开始让学生选修素质教育课程,让学生更早的能接受到素质教育课程的熏陶。而专业公选课程是对专业知识的延拓,学生需修读某些专业基础课程后方可选读,则可按学籍管理原规定在学生二年级时才开始选修。公共选修课程应和其他性质的课程一样参与学分绩点的计算,并应在成绩记载中对课程成绩的分布作具体要求。目前,新华学院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绩点制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公共选修课程不参与绩点计算,如果学生没有对公共选修课程有正确的认识,就会产生该课程不重要的错觉。就各学期任课教师提交的成绩来看,不同课程的平均成绩差别很大,学生选择不同的课程,就会造成学生成绩的不公平,为避免这种情况,教务部门应该对公共选修课程成绩的分布作具体要求。

四、公共选修课程规划、建设的思路

1.重视规划建设

学院领导重视是公共选修课程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在学院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才能取得实质的效果。目前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在学院审查这一环节比较薄弱,建议成立专门的分学科的委员会来负责对公共选修课程的规划、设置、建设和管理,委员可由主管教学院长、各系、部主任、督导等专家组成,也可由学院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直接担任。高效的委员会,对科学的、规范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建设起到直接的作用。

2.建设好精品课程或核心课程

公共选修课程不需要一味追求开课的数量,课程可以少而精。精品课程或核心课程的建设,可以带动相关体系课程的整体发展,能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力的保障。公共选修课程体系中建设有学院特色的精品课程或核心课程,能使课程的开设形成梯队,可促使文化素质教育向深层次发展。精品课程或核心课程的教学和管理必须严格要求,对其课程的质量要求要比专业主干课程还严格,方能起到发挥课程真正的作用,起到训练学生思维、转知成智的作用。

3.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学校应加大力度对公共选课程体系任课教师的培养:学院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和引导更多教学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教师加入到公共选修课程的行列;组织名师集中培训该类师资,同时让年轻的教师参与优秀课程的教学观摩;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进修、交流学习的机会;依托母校学科齐全、师资雄厚的优势,在母校聘请各学科的名师、优秀教师担任公共选修课程的任课教师。

五、结语

公共选修课的设置关系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与传承,是一个学校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内容。独立学院在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与管理不能照搬母体学校的,还需要继承和发展,更需要创新。组建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仍然是独立学院的一个重要议题,有时教师素质要求比母体学校更高,因为既需要理论也需要具体应用。因而,独立学院的公共选修课程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但需要重视和规划。

参考文献:

[1]龙莉,刘济科,李延保.中山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6,(8).

8.后勤建设与管理 篇八

(试行)办法

依据农村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建标1009—2008‟(简称08标)与卫生部关于《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的通知(卫监督发[2007]298号)和教育部、卫生部14号令《学校食堂学生集体用餐管理规定》以及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加强中初等学校食堂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川教函„2004‟467号)文件精神,并结合我市情况制定本建设和管理办法。

第一章 学校食堂建设与管理要求

第一条 区、县教育部门管理职责及要求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把学生食堂建设与管理工作纳入学校建设与管理的整体规划,并制定专项的食堂建设和改造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积极配合当地食药监局和卫生部门对学校(园)食堂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校食堂的建设和改造工作。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建立以局长为组长的食堂卫生领导机构,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学校食品卫生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必须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负主要责任,管理人员负具体责任;对各学校(园)的食品卫生管理落实目标责任书,严格实行学校食品卫生专项考核制度;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每年必须对各学校(园)的后勤管理人员进行政策法规和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加强对各校(园)食堂管理工作的全面指导和督查。

第二条 学校、幼儿园管理职责及要求

一、强化责任、制度落实

各学校、幼儿园对食堂管理工作应做到工作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评估、有奖惩、有总结。各校(园)必须建立食品卫生管理机构,校(园)长是食堂管理负总责人,分管校(园)长负主要责任,管理人员负具体责任,食堂经营业主负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食堂管理规章制度;建立食堂建设和卫生安全档案;落实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各校(园)后勤部门负责食堂的日常管理工作,学校要设1—2名专兼职食堂卫生监督管理员(有校医的学校最好落实1名校医),具体负责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各校(园)食堂管理工作要接受市、区(县)学校后勤管理机构和卫生部门的指导和监督;督促学校食堂经营业主改善食堂卫生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预防饮食卫生安全事故,杜绝食源性、水源性疾病和中毒事故的发生。

二、强化督查力度

学校校长一月内必须两次以上对食堂进行全面督查,分管校长(领导)一周内必须一次以上对食堂进行全面检查;学校管理员必须每天到食堂进行全面检查,特别是对加工、制作、出售的过程管理,工作人员是否严格按规范进行操作;购进的大宗食品以及调料是否合格;各类食品是否赎证;登记是否详细;蔬菜是否新鲜;食堂所有物品存放是否规范;餐饮用具是否按要求进行消毒;是否有无证人员在食堂里从事食品卫生工作;食堂操作间进出门是否做到关锁;经营业

主是否对出售前的饭、菜进行了试尝;菜品的色、香、味和营养配置是否符合学生需求;所有饭、菜留样是否符合要求;消防通道是否畅通,设备设施是否完好,环境是否整洁卫生;并且必须对检查日志进行认真填写签字,确保全校师生的食品卫生安全。

三、稳定饭菜价格保障措施

各校(园)要始终坚持学生食堂的公益性、服务性和学校不盈利的原则。通过继续坚持对办好学生食堂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认真落实“零租赁”、减免水电气费等优惠政策,通过各种途径,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探索和推进区域性食堂物资联合采购、现代物流集中配送和农副产品直供基地建设,促进学校学生食堂饭菜价格质量稳定长效机制的建立,争取在应对市场变化中积极进取,掌握主动权,使学生食堂的经营成本明显低于社会同类企业的经营成本,饭菜价格明显低于社会同类产品价格。在坚持信息公开和严格食堂运行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完善食堂饭菜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公开、合理、科学的食堂饭菜定价制度,确保学生食堂饭菜价格和质量的稳定。

四、标准化食堂创建工作

开展学校标准化学生食堂创建活动,是改善学生食堂基础条件、确保食品卫生安全、提高伙食质量、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自开展标准化食堂创建活动以来,我市创建了一批省级示范性标准化食堂,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学生食堂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学校伙食的技术水平和供应保障能力。根据国家对食品卫生安全、节能环保等的最新要求,省厅已下发了《四川省中小学标准化食堂评估标准》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各学校(幼儿园)要按照学生食堂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四川省中小学校标准化食堂评估标准》,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把创建标准化食堂作为提高学校后勤保障服务

能力和水平、确保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不断加强学生食堂的基础设施建设、员工队伍建设和食堂管理等工作,扎实推进标准化学生食堂创建活动。

五、食堂窗口管理

学校必须设置合理的食堂供饭、菜窗口,规模较大的学校按年级分类编号,有病号窗口、加饭窗口等特殊窗口。从食品卫生方面考虑,新建和改建的学生食堂一律安装刷卡器,实行刷卡消费,不收取现金;在窗口旁设有监督岗,监督岗附近设有意见薄(箱), 并能及时反馈意见。学生必须按照排队文明进餐,学校要落实监督管理员。

六、严格考评

学校每期至少对食堂进行两次以上的测评,测评结果要及时公开,就餐学生的满意度必须得到80﹪以上才合格。具体考核奖励办法由各区、县、学校结合实际自行制定方案。第三条 学校食堂经营业主及从业人员管理要求

一、食堂经营总体要求

食堂经营单位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经营业主是食堂的主体必须对食堂食品卫生安全负主体责任,经营业主对学生食堂必须具有较高的公益性和服务性的意识观念,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以及沟通协调与经济基础;经营业主必须取得该学生食堂由食药监局颁发的餐饮服务许可证,必须建立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食品卫生管理员,按照岗位职责落实食品卫生安全管理责任;从业人员持有有效的健康合格证明及培训记录,特种设 4

备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所有工作人员的个人信息、工种、岗位职责必须统一上墙;对每日食谱、饭、菜价格进行公示;有条件的学生食堂尽可能安装等离子视频显示屏幕对相关菜谱价格进行公开,并根据季节的不同向学生提示适应身体健康的蔬菜以及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凡与食堂无关人员一律不准进入食堂,食堂进出门必须进行关锁,进出门上应有醒目的警示语,确保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和学校稳定。

二、食堂制度建设与管理

有健全的卫生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大宗食品采购索证及登记、食品留样、食品试尝、餐饮用具消毒、食堂员工岗位责任以及考核奖惩等制度,建立食物中毒应急预案并采用写真或喷绘形式醒目上墙。食堂的物资采购、验收、保管、发放制度必须健全,食品原料索证必须完备,有严格的出入库手续;品名、数量、单价、金额真实准确,签字手续齐备。采购肉类食品时必须有畜牧卫生检疫部门的检疫合格证。食堂必须设置标准的食品留样(冷藏)柜,有标准(专门)的存放盒子,所有品种必须留齐,留样时间为48 小时,留样数量不少于100克。

三、食堂工作人员经营卫生许可要求

从事学校食品卫生工作人员一年必须进行一次健康体检,持有有效的健康证方可上岗。坚持晨检制度,如果上班期间出现腹泻、发热、咳嗽、呕吐等疾病时,应脱离岗位及时治疗,经卫生疾控部门确定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食堂员工严格统一着装、举止文明、操作规范,必须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四勤”(勤更衣、勤洗手、勤洗头、勤剪指甲)“七不”(工作场所不吸烟、不随地吐痰、不留长发、不留长指甲、员工不化浓妆、不抹指甲油、不戴首饰)。

所有员工的服务态度必须优良,文明用语、礼貌服务、积极主动、不与师生争吵、打架等。对员工每月的工作情况坚持严格的测评制度,并将测评结果进行公示,测评结果较差食堂业主或管理员应该对员工开展教育,问题较严重的应主动予以辞退。

四、初加工操作与管理

用于食堂原料、半成品、成品的操作台、用具和容器分开使用并有明显标识、定位存放、用后洗净、保持清洁;分别设动物性食品原料、植物性食品原料的洗涤池和加工的操作台,用具、容器分开;并在食堂加工、操作以及进出口通道等重要部位安装红外线视频监控系统(电子眼),确保操作行为规范。

五、主、副食制作

主、副食烹调制作要求规范,食品种类多样,色、香、味能基本满足学生的口味要求。配菜应注意伙食营养,严格按卫生标准进行。

六、饭、菜价格保障措施

经营业主不能对饭、菜自行涨价,市场各类物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时,食堂经营业主首先要向学校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学校要对市场的主要物品进行调研和成本核算,通过召开学生会、家长听证会、6

校行政会等将调研成本核算结果进行公布;调整后的价格基本要得到学生、家长、学校的认同。

第二章 学生食堂基础设施建设要求

一、投入与选址

公办学校食堂建设投入主要由政府和学校投资建设。义务教育学校今后不在引资新建学生食堂。对于以前已经引资建设的学校食堂,学校与投资方必须建立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关系,严格按契约办事,学校充分履行监管主体职责。民办教育学校食堂建设投入按谁举办谁投入。地势干燥、交通方便、有给排水条件和电力供应的地区,要符合规划、环保和消防的有关要求,应设置在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源的影响范围之外,周围直线距离25米内无公厕、污水池、垃圾堆(场)等污染源。

二、功能间设置

必须按照卫生部关于《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理指南》的通知(卫监督发[2007]298号)文件规定要求进行建设,按A、B、C级标准进行建设;县城以上规模较大的学校按A级标准,乡镇中学、中心学按B级标准,村级学校按C级标准建设;各区、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要主动配合当地卫生管理部门到现场进行科学合理规划、设计和指导建设。

三、食堂建设面积标准

厨房加工操作间最少使用面积不能低于8㎡,供餐人数100人以下食品处理区使用面积不小于30㎡,100人以上每增加1人增加0.3

㎡,1000人以上超过部分每增加1人增加0.2㎡;切配烹饪场所占食品处理区面积50%以上;操作间及其辅助用房的面积与餐厅面积比≥1∶2。生均就餐使用面积严格按照农村后勤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简称《08标准》进行,完全小学6—24个班按1.5㎡、初级中学12—24个班按1.2㎡、全寄宿制完全小学和全寄宿制初级中学12—24个班按1.2㎡。

四、建筑高度与室内装饰及材料

餐厅的净高度不得低于3.5米,烹调场所天花板宜离地面2.5m以上。墙壁采用浅色、无毒、平滑、不渗水、不易积垢的材料覆涂;需经常冲洗的场所、易潮湿场所应有1.5m以上的光滑、不吸水、浅色、耐用和易清洗的材料(例如瓷砖、合金材料等)制成的墙裙,专间铺设到顶;墙壁墙角及柱角设计应防止积垢和便于清洗;食品处理区的门、窗应装配严密,与外界直接相通的门和可开启的窗应设有易于拆下清洗且不生锈的防蝇纱网或设置空气幕,与外界直接相通的门和各类专间的门应能自动关闭;窗户不宜设室内窗台,若有窗台台面应向内侧倾斜(倾斜度宜在45度以上);就餐场所门窗应为封闭式或装有防蝇、防鼠、防尘、防虫设施,以设空气幕为宜。天花板应选用无毒、无异味、光洁、耐腐蚀、耐温、不吸水的浅色材料涂覆或装修,水蒸汽较多的场所,用防霉涂料覆涂;门应用易清洗、不吸水的坚固材料制作;天花板的设计应能防止害虫隐匿和灰尘积聚;水蒸汽较多场所的天花板应有适当坡度减少凝结水滴落;屋顶若不平整或有管道通过,应加设吊顶。

五、地面建设标准

以防水、防滑、无毒、不易积垢、易清洗材料铺设,为水磨石以上标准;厨房地面应平整、耐磨、防滑、不渗水,有较好的排水系统,排水沟应有坡度、保持通畅、不应设置其它管路,并设有可拆卸的盖板;排水流向应由高清洁操作区流向低清洁操作区,并有防止污水逆流的设计;清洁操作区内不得设置明沟,地漏应能防止废弃物流入及浊气逸出。

六、流程与布局

食堂应有相对独立的食品原料存放间、食品加工操作间、食品出售场所及用餐场所;食品处理区设置在室内,按原料进入、原料处理、半成品加工、成品供应的流程合理布局;成品通道与原料通道、餐具回收通道分开设置防止交叉感染;生熟食品存放场所无交叉污染;食品处理区,应设置专用的粗加工、烹调和餐用具清洗消毒的场所,并应设置原料(或)半成品贮存、切配及备餐的场所。

七、餐厅结构、配置与文化建设

食堂餐厅要结合学校食堂面积及结构,合理布置,确保通风、采光、卫生、整洁。进餐桌椅数不得少于进餐学生数的三分之一。为学生设置合理的餐具清洗和洗手处,水源要有保障,有指定的开水供应处和收残处。有条件的学校可购置电视机悬挂在餐厅的适当位置。食堂四周墙面应张贴文明进餐、珍惜粮食、节约用水等宣传标语。

八、消防安全设置

设施设备配置符合消防要求;要设置安全疏散通道、设置醒目的疏散标志,水源充足的食堂要建消火栓或消防水池,要配置安装应急照明设备。

九、水源设置

9.班组管理建设心得 篇九

车辆管理室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作为车辆运

行各班组的指导方针,本着“以制度为准绳,以激励为向导”的辅助原则,保证地面车辆安全管理。目前车辆管理室下辖4个班组,分为机组车队、小车队、班车队、修理厂。班组建设的核心是:相互之间分工明确,监督管理不留死角,严格按照公司安全工作计划,执行车辆安全管理相关的规定。

一.班组机制建设

机制上,一个有效的、合理的、适合公司发展的管理制度能规

范员工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机制建设方面,要求班组长职责明确,班组任务分解有制度。相互分工,相互合作,相互促进。要求组员量化考核、有排序、结果定期公开,鼓励开展岗位练兵,并且要有经常性班组讲评制度,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提高组员竞争意识。始终把班组文化建设作为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同时,通过完善落实“八个环节”工作制度,完善帮扶档案,完善大病互助基金管理,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活拨的文体活动,用实际行动关爱员工,增强班组团结,提高班组凝聚力。

二.班组长自我要求

俗话说“群雁不乱靠头雁,羊群不乱靠头羊”,要搞好班组建

设,班组长的作用异常重要。班组长做为兵头将尾的人,是承上启下的一个“桥梁”,其管理水平的好坏,履责能力的强弱,执行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整个班组的安全和建设。班组长不能以一名普通职工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必须明确自己所负的责任,对工作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召班组成员。要对工作要尽心尽责,还要时刻关心班组成员的生活和工作,及时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要做到“时时处处了解人、真心真意尊重人、实实在在关心人”。在实际工作中,要用道理启迪、用行为召唤、用典型引路。对自己一日三省,靠人格的魅力带动和激励大家。

三.班组成员协作共进

班组成员是班组的基石,培训是班组文化建设的基础。班组成员通过培训学习,不断进行充电,吸收新知识,创新思路,提高班组成员的综合素质。在抓职工培训上,主要是要结合日常工作中出现的一些不安全现象及职工出现的情绪不稳定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座谈会、交流会、岗前培训、岗位练兵、案例教育、观摩学习、分析讨论、预案演练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要求班组成员纪律作风过硬,没有违规、违纪现象,精神面貌好,团队协作好。同时,倡导班组在培训工作中改变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和“不出事故不培训,出了事故才培训”的做法,防范于未然。通过班组全员的互动和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和发扬班组终身学习,不断提高的文化氛围。

10.班级管理之小组建设 篇十

关键词:班级管理;小组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84-01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注重小组建设。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关键所在。调动学生积极性,要从多方面着手,在全面发展中注重个性差异,关注到每个层次的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小组建设至关重要。

一、合理优化小组

班级中小组成员综合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到小组评比。因此我会对全班进行综合考评,建立起每位学生的小档案,摸清他们的特点,然后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根据他们的特长、爱好、兴趣,建立学习小组。我把学生分成8人一小组,设置语文组长、数学组长、英语组长、音乐组长、体育组长、美术组长、科学组长、清洁组长,合理优化各个小组。使得每个小组在德智体美劳综合能力都能相对均衡。

班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在此基础上设置一个不固定的职位——大组长。大组长不仅要合理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同时也要为小组里的每个学生设定一个科学的、可能实现的目标。一旦目标设定,大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有了进取的动力,从而使得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小组中团结协作以好带差,在不知不觉中,将后进生和优生捆绑在一起同进退。诱发了他们学由可学向愿学、乐学转化;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班集体团结一致,不仅实现了班级奋斗目标,而且提高了学习质量。

二、严格评价标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成立完小组后,我及时召开班会,建立评价标准,变固定评价为发展评价。评价小组不单只看小组的个人,还要比小组综合成绩。让孩子们在充满竞争的环境里,学会合作,学会用自己的努力去收获快乐。

在会上,我会鼓励学生们畅所欲言,不仅讨论制定班规,还讨论怎样进行各小组评比竞赛细则,经过综合考虑,制定符合本班情况的评比细则。由于这些评比细则都是学生自己制定的,所以实施的力度大、效果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就用这些班规和评比细则量化管理各个小组了,同时也放权给每位大组长和小组长,实施能者上制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让他们切身体会管理者的辛苦,以便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学习。

三、科学实施激励

人的行为都是在某种动机的策动下,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的有目的活动。活动的结果又能反过来作用于行为的动机。一味地批评指责学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且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所以我尝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对学生竖起大拇指,进行赏识教育,帮助學生尝试成功,让学生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增加学生的信心,从而以积极的情绪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如果一个良好的行为长期得不到积极的强化,动机的强度就会减弱,甚至消失。因此我将班级工作细化,班中的事由大组长全权负责,监督组员每一天学习、生活上的情况,让学生们充分发挥学生的民主意识,对各个方面表现好的同学实行奖励,学习进步明显的同学,改正缺点迅速的同学,热爱劳动、爱护环境、孝敬长辈、积极做好人好事的同学等,对这些同学实施“你真棒”奖励贴鼓励,如:学生积极答问一次奖励一个奖励贴、考试成绩进步奖励一个奖励贴、考试90分以上奖励3个奖励贴、听写百分奖励一个奖励贴、音体美活动表现好奖励一个奖励贴、好人好事奖励一个奖励贴,主题班会、口语交际、班级辩论、手抄报评比等各项活动分设一等奖3个奖励贴,二等奖2个奖励贴,三等奖1个奖励贴。到月末统计奖励贴,对个人、小组进行评比,对优胜的小组、优秀个人进行奖励,对优胜个人颁发“表扬信”和奖品,奖励优胜小组利用周末休息的时间在征得家长的同意和陪伴下,就近郊游或者野炊。在郊游中带领同学们领略大自然的美景,了解故乡的历史、发展变迁和一些典故,在野炊中培养孩子们动手实践能力。并将优胜个人、优胜小组上墙公示表扬,将他们的名字、照片贴上荣誉墙,让他们作为班级的榜样,让他们有意识的带动其他同学积极上进,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通过这样的奖励方式,很多同学都乐此不彼,积极性空前高涨,不知不觉中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得到了培养,同时也调动了一批原来在学习上比较落后、生活中比较懒散的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一个和谐向上的班风、班貌出现了。

四、奖罚分明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错在人生中难以避免。况且我们面对的都是身心尚处迅速发育成长过程中的小孩子。他们在小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因此除了教育引导以外,同时也会扣除奖励贴,如:打架扣除奖励贴3个,骂人扣除奖励贴2个,未完成作业扣除1个奖励贴等,月末评比时落后的小组为班级劳动服务一周,让学生从小就懂得必须为自己不好的行为负责任。有奖有罚,奖罚分明。

因此学生容易形成以奖励贴来评价自我、评价小组的观念,在实行扣除奖励贴之后,会有一种自责、奋进的心理,以此警醒自己改正错误,积极进取。所以,班级班风越来越好,学习效果呈上升趋势,为人处世也呈现出喜人的局面。

上一篇:岗位建功争做标兵下一篇:订婚男方父母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