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分工合作激发学习热情(精选15篇)
1.小组分工合作激发学习热情 篇一
如何激发学习热情
学习提不起劲来.这主要涉及学习目的的和学习动机问题,通俗地讲,就是没有解决好为谁而学的问题。
如果把学习动机划分一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叫高尚、正确、长远的学习动机,具有这种动机的学生,学习上表现出三个特点:劲头足、意志坚、标准高。另一类叫自私、不正确和短浅的学习动机,具有这种动机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各种学习问题,如学习不用功,抄作业、考前突击、考试作弊等。
所以,要想提起学习的劲头,就要不断地端正学习的动机,真正形成高尚、正确和长远的学习动机。这种转变和形成过程,就是一般指的立志过程。
大家不妨去翻翻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为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物传记,将会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他们学习的劲头,顽强奋斗的精神,往往与中学时代立下的崇高志向有关。
大家都知道,钱三强是中国的核物理学家,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成功,与钱三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他在上中学时,读了孙中山著的《建国方略》之后,决定学习科学,为振兴中华出力。他原来学的是法语,为了能上用英语讲课的北京大学预科,仅用一个学期就攻下了英语关。1936年他以优异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考取了留法公费生,去法国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攻读核物理学,在核裂变方面有重大的`发现。1948年钱三强回国时,他的老师小居里夫妇(居里夫人的女儿和女婿)在他的鉴定书上写道:“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近十年来,在我们指导的这一代科学人员中,钱三强是最优秀者!”
从上面举的例子中不难看出,科学家们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的劲头,来自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正确动机。有了这种动机.学习和工作的劲头就会经久不衰。
再讲一讲1982年12月被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博士学位的王建磐博士的事例,
他在中学时,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中学六年的课程。他在回忆中学生活时说:“在学习中,我看到各种教科书中充满了外国人的名字,如牛顿、伽利略、苗卡尔、欧几里德、法拉第等等。这些人当然是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劳动成果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可是,为什么中国人的名字难得见到?难道中国人笨吗?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窒息了人们的思想,近代又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得在西方科学突飞猛进的时代,我们落后了。
我多么希望能在各种教科书中见到中国人的名字闻。偶然在某一本科学书上,发现用中国人名命名的定理、定律、公式,我都感到特别高兴……有一次,在美国人员柯勃逊写的《抽象代数学》中看到一个华罗庚定理,我兴奋得睡不着觉,这是用真正的中国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定理!现在,在各种国际比赛中,每当中国运动员为祖国赢得了荣誉的时候,青年朋友们是欣喜若狂!当时我也是这样一种心情。我想,我既然能用一年半时间学完六年课程.不能就此停步,应继续学下去,争取将来为祖国科学的发展作一些贡献,为中华民族争得一点荣誉。我暗下决心,从此,自学成了我的自觉行动。”
可见,当一个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人民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就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自觉的阶段,学习就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学习提不起劲来的现象就不容易出现了。
学习提不起劲来的原因,还涉及到信心和意志的问题。
有的同学可能学习上受过挫折,但没有对自己的挫折进行科学的分析,错误地认为自己不行,对自己在学习上取得成功这一点信心不足或丧失信心。于是形成这样一种心理:既然自己学习不行,再使劲也没用。有人说,“学习以成功为动力”,我看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每成功一次,就增加一次信心,逐步就会坚信自己在学习上付出的劳动一定会取得成效。正是这种信心,使不少学习基础差的同学,通过科学的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
同样,一个意志品质差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往往不能坚持下去,不能干方百计去克服困难,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由于意志差,学习计划老实现不了,对自己能否坚持完成学习任务,也总是采取怀疑态度,这样,在学习的时候,就难以提起劲来。
2.小组分工合作激发学习热情 篇二
1. 创设合作学习小组
6人小组, 自由结合, 个别搭配, 每组一名组长。有小组活动情况表, 记录每节课小组学习任务, 小组学习情况呈现。学习效果按小组考核, 表现突出小组, 加量化分, 每人1分。全班就分成10个小组。个别学困的学生担心会被各小组排斥, 还有个别优秀的学生也不能集中在一个组里, 在自由结合的前提下, 教师适当地调整, 确保每个组学生比较均衡, 也便于优秀的学生帮助学困生。
2. 引入竞争机制
初中学生好胜心强, 竞争意识也较强。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 同学们互相约束, 小组合作学习非常扎实认真, 再加上教师适时地鼓励、夸奖以及加分手段, 使得课堂生机勃勃, 热闹而有序。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 为自己的精彩表现而洋洋自得。
3. 培养“小组带头人”, 提高合作效率
挑选较能干, 有组织能力的带头人, 这样有助于提高小组竞争力, 增强自信心。组长要定期改选, 对那些进步大, 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给予机会, 提高参与意识, 培养更多“小能人”。除此之外, 小组长要及时推出学困生代表小组发言或展示。这样使小组学习成为人人参与的学习活动, 避免学困生混在小组中, 没有参与学习的过程。
二、开展多种多样的合作学习
1.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文言文短文展示
在文言文单元教学时, 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 由语文科代表组织语文活动。每节课前抽两个小组展示, 由于是抽签形式, 因此每个小组均要认真提前准备。文言文短文展示内容, 可集朗读可背诵、可表演, 可小组集体上台, 也可小组推荐一人上台。一方面,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另一方面也极大范围保证了参与学生的人数,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觉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整体文言素养的目的。
2.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文意疏通、重点词语积累整理
课堂上改变以往教师串讲的低效形式, 提前布置预习, 上课后小组成员在自主预习的前提下, 小组内首先疏通文意, 并整理出重要文言词语和语法现象。之后采用竞赛的形式, 进行组与组之间相互提问。各小组由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小组学习时, 大家会更加关心学困生, 帮助他。因此, 小组每一个成员均很认真对待小组学习活动, 从而达到落实文言文重点文言词汇的目的。
3.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文言文朗读和背诵比赛
在学习文言文单元时, 教师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朗诵和背诵课文竞赛, 学生会自觉维护小组荣誉而认真地去准备朗读和背诵,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文化品位的目的。同时, 也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喜爱。更能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文言语感。由于是小组集体展示, 各小组不仅朗诵上下工夫, 而在朗诵形式上也费尽心思, 特别是学困生收益匪浅, 同学们会帮助他, 指导他, 他的朗读能力也提高了。以往背诵对于学困生总是难题, 但现在同学们的期待, 小组的荣誉, 使他不得懈怠, 自然该背记的都背过了。通过竞赛的形式,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的兴趣。
4.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角色表演
初中生好表现, 有极强的表演欲望, 语文课堂, 尤其的文言文单元的学习, 表演无疑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材中很多故事性很强, 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我们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角色表演。如《伤仲永》、《陈太丘与友期》、《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唐雎不辱使命》、《公输》等, 通过角色表演能使学生把已有知识运用到交际中去, 在角色表演中, 能力弱一点的同学可以扮演语言少的角色, 能力强一点的可扮演语言多的角色。同时, 各组同学自行设计与对话背景有关的道具和肢体语言。让他们集思广益, 打造出最生动形象的表演, 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 不仅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同时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团结协作的能力大大提高。
5.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后巩固
叶圣陶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 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 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让他们自学、探究……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学习上, 更要延伸到课外学习生活当中。在学习文言文单元时建议学生课外要每天阅读一篇浅显的文言文。尽管教师只要求阅读即可, 但每个小组都不甘示弱, 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 不仅仅是阅读而且还完成了一定篇目的文言文阅读训练。由此可见, 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特别是针对学生不喜欢的文言文学习, 也确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课堂实践,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地位, 极大地调动了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会学, 乐学。而且通过小组成员间相互协作, 共同参与学习活动, 可以使学生学会沟通, 学会互助, 学会分享, 使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和谐发展。
摘要:多年来, 初中文言文教学, 一直是老师费劲心思讲解, 学生觉得乏味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导致教和学的脱节, 缺少探索与研究, 缺少师生的互动, 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 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如令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言大餐” (名篇) , 沦为学生难以接受, 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得稀烂, 然后再灌给学生的教学方式,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为此,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让学生有学生的兴趣参与课堂的学习。笔者尝试小组合作学习, 放手让学生去做, 效果超出本人的想象。学生们主动愉快地参与了学习过程, 提高了学习效率, 同时学生们在人际交往中培养了良好的合作意识。
3.小组分工合作激发学习热情 篇三
关键词: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设置;层次性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已经基本形成,如何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兴趣更好地保持?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各个阶段问题的设置与解决,能够促进个体在思维能力、创造力、行动力的进一步发展。
一、把教学知识问题化,问题设置尤为关键
1.把课堂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问题化,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例如,在“功”这节课中,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什么时候有力无功?什么时候有距离而无功?第一个问题比较容易,第二个问题就需要学生进行适当的讨论,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行说明,使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从而体现出初中物理密切联系生活的特点。
2.设置的问题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此时问题的设置不能拔高。如,学习滑动摩擦力的定义时,应逐步提出问题:(1)不相互接触的物体能否产生摩擦力?(2)大家感触一下,手在桌面上向前滑动时,手是否受到阻碍向前运动的力?这样提出的问题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摩擦力的产生与方向。如果直接问:摩擦力的方向如何?近半数学生会茫然不知所措。
3.设置的问题要有适当的深度。在绝大多数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的问题要适当增加难度,使学生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如,在教学“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静态的成像规律学生已经能够很好地记忆,“U>2f时,成像性质,像距的情况,应用;2f>U>f时,成像性质,像距的情况,应用;U 4.设置的问题要使相似的知识进行比较,注意知识的灵活应用。如:拦河大坝为什么建造的上窄下宽?为什么所形成的斜面在有水的一侧?这个问题学生的理解会出现偏差,很多学生以为是“增大底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若同时提出:盖高楼时为什么地基做得很宽?两个问题进行对比,讲解拦河大坝的主要功能后,播放三峡大坝开闸放水时的视频,提出一个较简单的问题:开闸放水时为什么水能喷出100多米远?该问题迎刃而解,通过对比,学生对该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能锻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主要知识点。 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判定一节物理课好与不好,不是老师讲得有多好,而应该是学生学得有多好,一节课的知识很容易掌握,但是很多学生掌握了知识却不会应用,因此,在问题的设置环节要注意逐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1.在处理基本知识的过程中,要紧扣相关的物理问题,要让学生理解该知识应如何应用。如,在学习“二力平衡”时,学习了什么是“平衡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后,可以提出问题: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粉笔盒的受力情况怎样?用力压在墙壁上静止不动的木块在竖直方向上的受力情况怎样?在水平面上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受力情况怎样?在竖直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受力情况怎样?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受力情况怎样?利用测力计测物体重力时测力计的示数为什么等于重力?测滑动摩擦力时为什么拉力的大小等于摩擦力?这一系列的问题几乎把初中阶段平衡力的问题全部囊括,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学生对“平衡状态”与“二力平衡”的理解与应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在处理一些物理题目时要适时地提问与题目相关的基本知识。如:一艘轮船从大海中驶入淡水河里,会( ) A.上浮一些 B.下沉一些 C.保持不变 D.无法确定 该题涉及的物理知识有:“物体漂浮时的受力情况”“阿基米德原理”。应用的物理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在处理该题时,可以提示性地设置有关的知识问题:“轮船从海水中进入淡水后,所受的浮力怎样变化?”“上浮一些或者下沉一些,表现在排开水的体积是怎样变化的?”这样使学生逐步解决问题。 三、平时注意搜集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并设置成问题,应用到实际物理教学中 比如“矿泉水瓶”,在學习“大气压”的时候,设置问题:怎样利用矿泉水瓶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在学习“内能的转化”时,盖上瓶盖,用力拧瓶身,挤压里面封闭的空气,然后突然打开瓶盖,瓶内为什么会充满“白气”?……这些实验的设计和问题的提出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及动手操作的欲望,这样就达到了物理教学的目标。 总之,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要照顾大多数学生,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置的问题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设置的问题要有层次性,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创先争优、永葆先进,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明确要求,也是党和人民对每一名共产党员深切期望。然而,如何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作用,改善工作地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问题,改进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增强单位职工思想政治水平,激发创先争优热情,已成为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急需解决的实际课题。 一、提高认识,明确创先争优的重要性,激发党员的自觉性 创先争优活动是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立足本职发挥作用的经常性工作。提高认识主要途径就是要加强学习,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既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战略安排,更是提升广大党员自身素质和认识的实践锻炼,我们要抓住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有利时机,努力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切实以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广大党员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增强本领,以素质的提升来确保和检验创先争优活动的成效,以认识促进工作升级。通过不断加强学习,认识到创先争优活动是推动我们工作的动力和保证,做到争先创优思想认识到位,被动变主动。 二、树立积极正确的态度,提升“创先争优”执行力 要树立积极正确的态度,关键是要在工作中实践好“严、实、快、新”四字要求。一要着眼于“严”,积极进取,增强责任意识。二要着眼于“实”,脚踏实地,树立实干作风。三要着眼于“快”,只争朝夕,提高办事效率。四要着眼于“新”,开拓创新,改进工作方法。 三、运用先进典型,激励党员创先争优 “创先争优”活动与我们的平常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的工作干的越好,越出色,就越有带动作用和推动作用。选择了地质工作者这个职业,我认为就得选择辛苦和清贫,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和辛苦的汗水才会有一流的业绩。为激励广大职工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我院党组织组织党员观看多个先进模范电影故事片,如《焦裕禄》、《生死牛玉儒》、《吴仁宝》等,一个个一心为人民服务谋利的典范,都发挥了很好的榜样作用和带动作用。 1.学习先进模范,就要学习他们燃烧激情。激情是一种奋力前行、永不懈怡的精神状态。只有对工作、对事业充满激情,一旦认准目标,就义无反顾、百折不挠、奋力拼搏的人,才能有所作为。这样的党员同志,往往走到哪里,哪里的工作就有起色;到什么地方,很快就有好口碑;接触到谁,谁就会被激起干事业的强烈欲望。 2.学习先进模范,就要学习他们严于律己、勤政为民的公仆情怀。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始终保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是党花费大量心血培养出来的,肩负着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使命,身份决定了我们都应像牛玉儒那样,时时刻刻牢记党的宗旨,多奉献、少索取,多点真抓实干,少点夸夸其谈。无论在什么位置上,无论多长时间,都要恪尽职守,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做一个有用的人。 3.学习先进模范,就要学习他们克已奉公、清正廉洁的革命本色。我们每一名党员,尤其是干部同志,都应以他们为榜样,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对不正之风,始终做到头悬“利剑”,谨慎从政。手中的权利越大,越要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从自身做起,正作风、树形象,像牛玉儒那样做人、做事、做官,做一名高尚的人,纯粹的人,对人民大众有利的人。 4.学习先进模范,就要学习他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像吴仁宝同志始终把实事求是当法宝,靠与时俱进开新路,无论形势和环境如何变化,他都能从本村实际出发,以实事求是态度研判形势,用开拓创新思路打开局面,靠苦干实干作风战胜困难,不为已有成绩陶醉,不受过去经验束缚,先人一拍、快人一步、高人一筹,始终走在时代发展最前列。 5.学习先进模范,就要学习他们夙兴夜寐、鞠躬尽瘁的奋斗精神。蒋锦锋是柳江县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大队负责人,始终能够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党员应有的先进觉悟,“以身作则,无论是在家还是办公室,都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在打击非法采矿的执法行动中,无私无畏、勇于担当,带头冲锋陷阵,带病坚守岗位,却没有任何怨言,直到生命的最后,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立足岗位、扎实工作,克己奉公、敢于担当的时代赞歌,彰显了共产党人公而忘私的牺牲精神。 英雄的精神照亮了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再次醒悟到,合格的共产党员不应是一般的人,而要成为“用特殊材料制成的”有觉悟的人;公而忘私的牺牲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有必要在新形势下发扬光大,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勤政廉政、忘我奉献,勇于担当,不畏艰险,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强大内在动力。 四、要增强自我反省能力,不断完善自我,自觉创先争优 真诚对待他人,要有谦卑之心,多看他人长处,发觉他人优点,找寻自身不足,“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向优秀共产党员学习,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在相互学习中不断提高,在相互中促进中不断完善。针对工作特点,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构筑合力,推动各项工作得到较好的落实。 五、通过提高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带头创先争优 结合工作实际,学习身边先进模范人物,看谁对群众服务态度好群众称赞多、服务水平高的。坚持用示范引路,用典型感召,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好思想、好作风、好业绩,推出新的榜样典型。1.带头学习调研。坚持在学中干、干中学,做学习调研的表率。坚持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推动工作。2.带头履行职责。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争创一流业绩。 附:提高小学数学成绩的方法 一、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认真审题是正确解题、准确计算的前提。小学生因审题不严而导致错误的现象较重,原因是一方面学生识字量少,理解水平低;另一方面是做题急于求成,不愿审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增强审题意识。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审题方法,建立解题的基本程序如审题—列式—计算—验算—作答等,把审题摆在解题过程的第一位。 二、培养认真验算的习惯 在解题过程中,要培养认真验算的习惯,这是保证解题正确性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把验算作为解题过程的基本环节之一。加强训练,严格要求和督促学生去做,要向学生讲清什么叫验算以及验算的方法、意义等。 三、培养认真估算的习惯 估算是保障计算准确的快捷手段,但现在不少教师认为估算很少作为考试内容而不予重视,这是十分错误的。教师要抓住各种时机,有意识的让学生掌握估算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一些和、差、积、商的规律。如2040÷40,估算时将2040看作,把2040÷40看作2000÷40来估算,可用来检验计算的最高位是否正确,让学生明白估算的重要性。 四、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小学数学课堂作业较多,一些能力强的同学做的快、算的准,他们做完后便迫不及待的报出解题方法和结果。这使得一部分做题较慢的同学不假思索的照抄他们的结果,时间长了,这部分同学就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不良习惯。因此,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 五、培养质疑问难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中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对概念、公式、定律等不要满足于会背诵,更要力求理解。质疑问难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刻苦钻研、勤于思考、主动进取。遇到不懂的问题主动请教,不耻下问,和同学展开讨论,不弄清问题决不罢休,当问题得到解决时,学生就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培养自己发现错误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中,必然会出现差错,对此,老师不能等闲视之。因为学生出现差错的地方,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薄弱点,并且可能是典型的、普遍的。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用自己学到的检验方法去找出错误。在对比中把握问题的关键,力求自己发现并改正错误,提高解题技巧。 总之,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受益终身。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应常抓不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完成教学任务。 看过“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的还看了: 1.小学数学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3.提高小学数学做题效率的方法 4.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那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方的我,上了这么久的课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一、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加我们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上课方式不仅仅是老师讲课我们做好笔记学习就行,而是上课的四十五分钟前面三十分钟是老师给我们讲课f并且提出问题,然后剩下的十五分钟让我们小组进行讨论和解答。因为我们小组里面的每个同学都是要参与到讨论中来的,每个人都是要说出自己的看法的,所以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了独立去尝试解答问题、分析思路的机会,在这样的方式下我们都得到了锻炼。 二、增强了我们的团结心和进取心 因为我们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之间是免不了竞争的,我们每个组都是要对其他小组的问题解答做出打分的,所以小组里面的每个同学都是在努力的做出思考,每个人都想要为这个集体争光,所以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家一起努力,大家变得更加的团结了,大家一起为自己的小组获得更好的评价而加油,增强了大家积极进取的心。 三、好处的同时我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因为大家都参与到了讨论中来,所以大家自己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看法的同时,教室就会变得嘈杂,而如果有自制力比较差的同学就有可能利用这样的氛围来讲小话而不是在参与讨论,用大家讨论的声音了自己说话的声音,反而影响了他们自己的学习。 一、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分析他们的实际语言水平 尊重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 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我们要承认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差异, 然后才能面向有差异的全体学生, 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不同水平, 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对成绩较好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为他们多创设一些英语学习与语言实践的条件, 帮助他们“拔尖”;对成绩中等的学生, 增加尽可能多的语言练习次数, 给他们创造追赶先进的机会;对成绩较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则要满腔热忱地帮助他们弥补不足。英语学习贵在多做语言实践, 我们应从这一实际出发, 分析不同学生的特点, 采用不同方法进行不断训练, 帮助他们树立热爱学习的信心, 使他们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 二、用平等的教育心态, 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 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术语, 需要为师者透彻地把握其内涵。学生有认识语言及语言实践的倾向, 有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的可能。只有积极发现学生这方面的潜能, 不断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动机, 才能产生积极的课堂学习响应。所以, 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宽松的、积极的课堂氛围, 并且自始至终努力保障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为此,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力争做到“一个注意, 两个民主, 三个尊重”。一个注意:即要注意教态自然亲切、严肃有度, 言谈举止要和蔼、可亲、可敬。两个民主: 一个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和选择媒体方法, 充分体现学生的民主意识;另一个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能充分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意见, 并不耻于向学生学习, 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主人翁意识。三个尊重:即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二是尊重学生的人格, 切忌出现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言行;三是尊重学生的积极性, 对学生的缺点多给予宽容, 对其错误多给予帮助, 对其改正不足多寄予厚望。这样, 我们投之以情, 学生则会报之以理, 更加快乐地参与学习。 三、围绕教材, 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第一, 备好教材, 抓好知识系统化。针对每单元知识要点, 我们要学会用新形式的综合相关知识, 保证在课堂上做到“以新减压”, 创设“新”、“奇”的语言学习情景, 设计具体的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和动脑的环节, 减轻学生的压力感, 激发其好奇心。 第二, 用好教材上的活动板块安排, 精化细化教学活动。通过师生角色转换, 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实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的转变, 由“被动角色”到“主动角色”的转变。以课本上的补充部分Pairwork为例, 因其内容涉及面广, 时空跨度大, 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往等各种习惯联系紧密, 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 我们要放心大胆地给学生更多自主训练的机会, 让学生多在活动中练习语言知识, 而不能仅仅把它当成书上的摆设来看待。 第三,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积极采用“多向式”、“循环式”等语言小组训练形式, 实现课堂的开放, 让优、中、差学生通过循环互动, 共同发展。有序原理告诉我们:只有实现开放, 与外界有信息交换, 才可能有序;而与外界没有信息交换的封闭系统, 是不可能达到有序的。如果师生、学生之间的语言信息交流不多, 学生的自我表现机会自然减少, 积存在内心的疑问得不到及时的发布, 得不到及时解决, 学生的学习系统就只能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一节课下来, 我们认为知识讲得不少, 重点敲得很响, 自我感觉不错, 而实际情况或许恰好相反, 学生学科知识的增长或许少之又少, 语言能力的增强或许微乎其微, 他们仍然走不出所谓“说不清”、“迷惑不解”、“混沌”的语言状态。所以, 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要注意采用必要手段, 想方设法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开放系统, 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交换语言信息, 反馈语言信息, 用英语语言达到信息共享。 关键词:厌学;学习动机 一、厌学及成因分析 在精力旺盛的学生时期.孩子应该对知识充满好奇,对学习饱含热情,在知识的天空尽情翱翔,体验着收获与成长的喜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学生对学习感到厌倦,学习成为一件不得已而为的苦差事。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或冷漠态度,甚至表现出逃避行为的心理问题。是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 引起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学校方面而言,教学方式的单调,学习内容乏味,作业负担过重,频繁的考试测验等,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就学生自身方面,学业成绩不理想,成就感水平偏低,网络游戏因素的吸引等,都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热情形成厌学。 面对有厌学情绪的孩子,家长可从学习动机、合理期望、重树孩子自信心三个方面入手。 二、认识学习动机,采取合理措施引导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维持学习活动,并使个体的学习活动向一定目标开展的内部心理状态。家长可以根据学习动机的特点采取合适措施 1、方向性:学习动机有一定的指向,如学文的孩子一般喜欢关心时政、诗词,理科生对科技前沿有较高兴趣。 措施:家长在家营浓厚的学习氛围.在孩子面前做出积极进示范。让孩子的注意力指向学习。多读书看报,讨论时事或科技应用;合理利用电视电脑工具,控制孩子在家时的娱乐活动,减少对孩子的干扰;订阅文学或科技方面的书刊杂志、购买机械模型,种植花草等,对孩子文学造诣或科学素养加以熏陶,让孩子对新知识保持新鲜感觉和求知欲。 2、复杂性:如一个学生努力学习可能是为了能力的提高,也可能是为获得家长同学的赞赏,还有可能是为了将来有一份较好的工作;有时这些动机还会改变。 措施:家长不应过分强调学习对个人今后工作待遇、职位高低等方面的重要性,这样的外部引导会削弱或抑制学生的内部动机。应该帮助孩子树立更高的理想,从知识本身的重要性,从科技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从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一起关注各类自然、社会科学的奖项颁布,例如诺贝尔奖、文学、体育、电影音乐等方面的各类奖项,可以购买或和孩子一起读人物传记,通过学习伟人的成长历程来体会理想的远大会对人生成长的意义。 3、隐蔽性:学习动机是个体内部心理状态,不能直接测量。家长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孩子进行观察评价: ①回到家后能否迅速开始学习活动;②学习过程中能否保持集中注意力直到作业完成;③作业过程中是否有恍然大悟或获得成功的喜悦表情;④是否主动和家长沟通要买学习辅导资料或请家庭教师;⑤成绩有进步或退步时能否主动和家长交流。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虽然家长不能给孩子的学习动机评出一个分数,伹对孩子的学习动机有较全面的了解。 三、皮格马利翁效应:合理的期望 这个美丽的神话蕴涵一个道理,期望可以激发出无穷的潜能。父母的期望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具体来说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和亲子关系等方面。家长如何正确表达对孩子的期望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l、建立合理期望。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共同愿望,但家长必须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孩子应有合理的期望。如,家长有时会恨铁不成钢的说“你看人家×××,学习好、人缘好、表现好,你再看看你!”,孩子会有失败感,会伤害自尊心,会对学习失去希望。 家长建立的期望应该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水平上,对孩子来说这样的目标最富挑战性。因为要实现这个目标,学生既有一定的把握。又没有充分的把握,要成功就必须全力以赴,因而能最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持久的心理动力,激励和推动学生努力,不断朝着可以到达的期望目标发展。这需要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已有水平。家长必须和老师充分沟通,全面了解孩子在校的行为表现,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兴趣爱好上课状态,作业完成情况等,而不是仅仅问孩子考了多少分。只有在正确认识孩子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才能给孩子确定合理期望。如课堂上,认真听讲,整理一次课堂笔记;课下独立按时一次作业,不懂的题目主动和老师进行一次沟通。总之,“要给孩子跳一跳才能够到的苹果”,如果家长定的目标太高,对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会放弃努力。 2、有效传达积极期望。家长可以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来传达对孩子的积极期望,多说一些鼓励性的话语,直接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和期待,特别是在学习中遇到失败时。一个微笑,期待的注视等都可能重燃孩子的热情;相反,一脸严肃的表情,漠然的目光,讽刺的言语,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 3、对孩子的努力及时给以强化。当孩子获得成绩或进步时,家长应该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体验到努力的收获。对于初、高中学生而言,家长也必须给予及时积极的强化,厌学学生的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或许孩子对你的肯定表面或一时没有太多感触,但是时间久了,孩子总会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 4、让期望转化为学习动力。家长的期望的实质作用是提高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还需要让孩子将家长的期望转化为自己对成功的期望。家长应该引导孩子认识到成功的价值,并且对学习充满信心,提高学习自卫陸。没有孩子主体性的发挥,家长期望也只会成为“无本之木”。家长应在宽松的氛围中与孩子沟通交流,积极发表独立见解,让孩子慢慢具备判断力,向着已定的合理目标奋力前进,逐步形成获取知识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我能学好,我想学习——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让孩子有更多的成功体验,让孩子从学习中获取更多的学习乐趣。家长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来促成孩子成功体验的获得。 nlc202309040413 1、确立合理的目标。首先,目标要有可行性。家长应帮助孩子制定切合自己实际情况,符合自己特点的短期目标。其次,目标要明确具体,如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定量作业,课文的背诵,某次测验或考试中获得的分数、名次。最后,制定的目标应该有一定的挑战性,适度的挑战性的目标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及时进行有效奖励。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奖励会激发孩子学习主动性,高年级学生不太适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对高年级孩子进行奖励同样重要,及时有效的奖励会使孩子慢慢增强学习信心。高年级孩子的奖励方式不能与低年级孩子相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心理需求会有变化,家长也应采取适合孩子年龄段的措施。 首先,奖励要与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使他们感到无愧于接受这种奖励,滥用和不切实际的奖励或表扬会对孩子失去应有的作用。其次,奖励要注意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因为对孩子而言,最大的奖励莫过于是别人的称赞和肯定,他们尤其需要家长、教师的鼓励。最后,奖励时应充分考虑孩子的意见,可以以约定的形式与孩子定下学习目标,当孩子完成后可以帮助孩子完成一件愿望等。 3、教导孩子在校期间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学生在适度紧张、人际关系和谐的情况下学习,会更容易取得成功,增强信心,家长有必要教育孩子培养良好的师生和同学关系。当孩子出现厌学时,应尽快与老师沟通,提醒老师多加关注,避免无意间的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言行;也要告诉孩子,老师的奉献是无私的,他们都渴望自己的学生尽快成人成才,老师严格要求是对自己的关爱,要懂得感恩。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听从老师的教导,不要排斥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亲其师,信其道,孩子懂得了老师家长对自己成长的关爱,就会慢慢走到学习的正轨上来。在同学关系上,家长应指导孩子合理看待同学之间的竞争,正确看待他人取得的成绩,帮助孩子认识到嫉妒的危害。可以在合适的时机帮助孩子查找自身的不足,激起孩子内心深处的自信心,不服输的劲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对青少年来说,学习是一件对自己成长特别重要的事情,而不仅仅是升学、找工作的一条途径。在学习自然、社会科学的同时,家长老师还应培养孩子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激发起孩子内心对成功对知识的渴望,才能真正让孩子爱上学习。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家长和老师做的不是包办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而是点燃孩子的学习热情,唤醒孩子对知识对成功的渴望。让孩子自主的学习快乐成长。 杨雪 一、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是指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把小组中的不同思路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助性学习方式。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就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成为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 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指出:“如果让我们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则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这种方式既能发掘潜能,又能培养集体团体合作的精神。因此,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在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以建设学习小组为立足点,采用引导小组“独学”、“对学”、“群学”的方式,既盘活课堂,提高了学习效率,又促进管理方式、评价方式的转变。小组学习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称为“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合作学习方式,真正实现“水涨船高”: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得到了提高,反过来又促进帮助者的提升,真正实现了学生整体提升的目的。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1、内在动机激发论 学习动机是借助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其本质体现了一种人际互动,建立起积极的彼此依赖关系。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课堂学习中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机制。这种“利益共同体”可以通过合作性的目标结构、学习任务分工、学习资源共享、角色分配与轮换、责任到人与集体奖励等方式实现。 2、交往需要满足论 需要满足论的倡导者(如格拉塞等人)认为,怎样才会学有成效、学业达标呢?首先得有学习的意愿。问题是学习意愿从哪里来?交往需要满足论者认为,学习的意愿来自于基本需要的满足。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重要场所。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到学校里来,只是背着一只大口袋来填装知识食粮的。学生到学校里来学习和生活,都在寻找种种方式满足自己与人交往与合作、友谊、自尊(影响别人的力量)等需要。可以说,这些需要的满足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喜爱程度、努力程度和达标程度。只有创设良好的条件满足而不是千方百计压制学生的上述需求,才会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有可能帮助他们取只得学业成功。许多学生正是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认可、接纳,也不能表现出对别人的影响力,才转向课外活动、校外小团体等,以寻求满足自己需要的机会。因此,在合作小组中开展互助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与合作,彼此尊重,共享成功的快乐,这是满足学生基本需要的有效途径。 3、认知发展促进论 认知发展促进论的倡导者(如维果茨基、皮亚杰等)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通过同伴相互作用得以促进的。维果茨基曾指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4、知识建构学习论 “知识建构论认为:“人的知识结构的形成,一方面离不开个人主体的活动,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主体交往。从根本上讲,人的知识是社会生活中不同主体之间建构的产物”。因此,建构性学习方式是与人的交互作用的本质相关的。“人的交互作用的本质是指个人在知识的建构中必须依靠意义的共享与协商,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应该是合作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 5、教学交往属性论 “教学过程的本质由两种根本关系决定;交往关系(主体——主体)和认识关系(主体——客体)。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和交往过程。” 然而长期来,人们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仅停留在前者,忽视了探究教学的交往属性。随着对学生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的重视,这种局面才得以初步改观。目前,人们日益达成以下共识:教学是一个人与人相互作用的系统,是教师(或教师集体)同学生(或学生集体)彼此之间或各自发生交往的过程。只有在交往中,我们才能谈得上培养人,诸如传授知识、掌握技能、养成规范乃至发展个性等。交往不只是手段、途径,交往还是教学存在的本身。“良好的师生关系胜过好的教育”。教学交往不仅有直接的交往,也有间接的交往。直接交往体现在师生、生生之间面对面接触,而间接交往主要是学生自学。要使教学交往尽可能充分和完整,应该尽量多地采用直接交往,尤其是学生小组内的直接交往。同理,教学交往不仅要重视师生交往,更要着眼于生生交往。课堂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为保证交往结构的完整性提供一系列机制与现实途径。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组建学习小组,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小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由4~6人组成;分组时不仅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小组建成后,还必须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体现了小组的团体力量和精神。如何组建小组? 新生入学后,经过一段磨合期,班主任对全体学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校组织一项面向全体新生的学习能力测试,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考试成绩、日常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发展潜力等多方面因素,以学习成绩为主),将全班学生分成均等的A、B、C三层,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 • 每组6人,组员从A、B、C三层两两选出 • 依照每组6人的原则,班主任先从A层学生中两两选出,分布到不同的小组(每组的两个人优势学科不冲突),再从B层学生中两两选出分布到不同的小组(每组的两个人优势学科不冲突,且不与组内A层学生的优势学科冲突),C层学生比照以上方法分组。 • 在小组组建的过程中,除了保证每组内有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带动全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外,还要考虑分配一名管理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组内日常管理)。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性格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活泼型学生与内敛型学生结合,以增强小组的活力。 (二)、选出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 分组后,组内要选出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常务组长要带领全组成员制定组名、组规、组训及小组发展目标,还要负责检查各项目标的落实情况;学习组长则负责督促全组同学的学习。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的选定由学生自荐、小组同学选举产生。小组长要定期述职和接受组员评议,工作不出色的,会被及时更换。小组组建的原则 1、均衡 这是指在学习成绩、能力水平和课外活动能力等方面,使各小组的力量保持均等,大体相当。各组都应有大体同等数量的A层、B层生和C层生。各个学习小组中男女同学的人数也应尽量做到均衡分布。均衡配置有利于每个小组都能进行充分的讨论,利于学生互相帮助和深入交流,并据此获得积极的学习情感体验;同时也有利于各小组在同等条件下展开竞赛。 2、尽量尊重学生意愿 在保证基本均衡的前提下,教师在分组时会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同时注意不把彼此暂时排斥的学生编在同一小组,以免激发其逆反心理,影响小组学习及开展其他活动;C层生宜编入对他们持中间态度或欢迎态度的小组,以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适时调整 一个学习小组确定后,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在必要的时候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这种变化包括组员之间的调整、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的调整,也包括小组组名、组规、组训及小组发展目标等变化。只有适时调整,才能保证小组学习有序、持续地开展。 4、选择一个优秀的学习小组长 学习小组长是小组学习的核心,选择学习小组长时应注意小组长的基本条件和产生方式两个问题。学习小组长应具备3个基本条件:首先,他应当是本组的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其次,具有初步的组织能力;再次,愿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 选择学习小组长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采用自荐和民主选举的方式,应尽量避免由教师指定。在选举前,教师可以公布组长候选人的标准。只有充分考虑学生意愿产生的小组长,才容易成为实际活动的核心。 5、教室布置有利于小组学习 在小组学习的情况下,6人的学习小组组合对坐,对面是“学习对子”,临近是“帮扶对子”,6人组成一个紧密的讨论小组,有利于合作学习、交流。在教室周围设立展示牌。 五、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 1、预习:将“导学案”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红线” “导学案”下发后,组内各成员要独立完成预习。对预习中一些不懂的、模糊的知识点用双色笔中的红色笔标记出来,然后组内AA、BB、CC三层对应进行一对一的讨论,解决该层次能力范围内能够处理的问题,然后将疑难问题向上层级组员请教,普遍性问题组内集体讨论解决。若有问题,组内讨论后无法解决,则由学习组长代表小组向其他组请教(主要是向该学科拔尖的学生寻求帮助),然后对组内成员讲解。对班级内普遍感到疑惑的问题,则由学习组长反映给学科班长(即课代表),学科班长汇总后与任课教师沟通,由任课教师采取适当的方式解决(如小组长培训、集中讲解等) 2、课堂展示:主要由BC层学生展示 在课堂上,小组讲座结束后,由任课教师分配任务给各小组。接到展示任务的小组积极做好准备,由学习组长指定组内一名组员进行展示(主要由B、C层学生展示、以B层学生为主)。 没有展示任务的小组则根据课堂情况自主学习,如进行组内小展示,或者认真倾听、准备点评;已掌握本节学习内容时,可以关注展示内容或演练展示内容,准备点评,在还没有掌握好本节内容的情况下,则继续学习。小组展示过程的要求是:全面、完整,口头展示要声音洪亮,黑板展示要整洁、规范。有一题多解的情况,鼓励其他组申请同时展示。如果某一小组无法完成展示任务,则让出其展示机会,其他小乡进行补充展示 课堂展示不是为了展示而展示,更不是“预演”,展示是一个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检验其掌握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的发展奠定基础。展示,还能通过对学生表现欲、展示欲的激发,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而教师们备课时会经常预设:学生学会了没有?内心怎么想?情感态度怎么样?在此,教师很好地实现了一次学情调查。 3、点评:主要由A层学生负责完成 展示后的点评工作主要由A层学生负责完成。点评的学生先对展示的内容进行判定,然后讲解其思路,在点评的过程中同步作出总结和补充,总结规律和方法,补充不完善的环节或是其他解法,然后征询其他小组或任课教师的意见,完成点评工作。 六、小组的巩固建设工作 小组学习是高效课堂的主要学习形式,因而学校特别重视学习小组的巩固、建设工作。 1、小组长培训 对小组长的培训分3个方面:一个任课教师进行课前培训,其目的是更好地实现课堂学习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二是班主任进行定期培训,每周在固定时间,班主任都要与学习组长、常务组长进行交流,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班级学生的动态、思想状况,学习状况及各小组存在的问题等,与大家商讨解决的办法,帮助每一名同学进步,推动班集体共同提高;三是任课教师进行不定期培训,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随时召集学科组长及学习班长开会,了解本学科教学中的问题,探讨解决办法。在完成小组长的培训工作后,教师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他们自主开展小组学习和管理工作。 2、小组凝聚力的培育 小组凝聚力是通过小组成员对学习能力提高的期望,不甘示弱的团队意识、家庭式的亲情关系、个人能力展示的欲望等诸多方面体现出来的。 在小组巩固、建设中,在学生张扬个性的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成长的期望、团队意识、展示欲望等几个方面做好启发和引导工作,使小组学习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小组的目标意识培养 教师用这样的问题“为难”学生:你们小组的集体目标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实现?你们小组成员的目标是什么,怎样实现? 通过这些提醒,教师督促学生形成强烈的目标意识。在这种目标意识形成的过程中,要体现出计划性,由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作好引导与督察,一方面帮助学生完善目标,另一方面也要督促学生实现目标,不断取得突破,提升自身能力。 七、小组的管理与评价工作 1、小组管理 在管理方面,一方面要建立起依托小组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一方面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学校组建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考核的开工是实话小组捆绑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迫使小组看成是一个小班,那么一间教室就成了N个小班,高效课堂就等同于小班化教学。小组长是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的能力水平决定着各“小班”的学习质量,在小组学习中发挥着牵引和桥梁作用。小组捆绑考核目的是将管理分配到各个小组,由各个小组长进行一次督促,这样既扩大了督促面,又起到了较好的督促作用。班级文化建设是小组建设和管理的精神核心。学校要注重建立健康、积极的班级文化,创设和谐的班级氛围: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刻苦努力、团结合作的团结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人人为班级的争先意识;建设好奖惩平台和交流平台;建设好班级自治管理组织,完善管理体系,严格管理。以班级文化为主导,激励小组成员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2、小组评价 小组评价工作分为课堂上的常态评价和课外的常态评价。 课堂上的常态评价,即教师按课堂流程,安排好小组的合作学习工作后,对下以环节进行评价:预习整理环节,对教学目标的认识、解读,对目标知识的理解状况,参与课堂展示活动的准备状况,小组成员的分工协作及帮扶状况,课后针对学习目标的整理巩固状况等。课上常态评价的目标是使小组成员一节课自始至终都在积极地参与、思考和交流,不是知难而退,而是迎难而上。一节课结束后,由学科班长结合课堂情况给各小组打分,各组内的学习组长结合课堂表现给组员打分,并在班内指定的位置公布成绩。各组的综合得分及组内的成员得分情况,一周汇总一次,在各个班级外面的展示板上集中排序公布,以激励各小组不断竞争、不断进取。 课外的常态评价则主要关注学生课堂外其他方面的发展。学校要求,课外小组活动与课堂一样开展合作,并且始终要围绕课堂展开,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行为规范。课外常态评价涉及自我管理的效度评价,参与有益活动主动程度的评价,组织活动的能力的评价,关心集体、他人及文明礼貌程度的评价,课堂外的社会生活中学习能力的评价等。 一、热爱本小组,不放弃本组每个同学,不歧视有缺点的同学,诚心诚意帮助同学,不给本小组脸上抹黑。 二、听组长的话,帮助组内有困难的同学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三、不管自己有几分聪明,只要把它发挥到极致,我就是顶天立地的人。 四、不经过独立思考,小组不展开讨论。小组讨论先中间讨论,后两头帮扶。帮扶,应先让被帮扶人讲,查出错误,帮扶人针对错误讲解,直到被帮扶人理解为止。 五、浪费时间等于自杀;小组讨论抓紧时间、围绕主题、提高效率,争取第一时间展示。 六、不认真预习的同学是想在课堂上自己把自己抛弃的同学。 七、每日事,每日必清。 八、自信和认真是成就未来的关键。 关键词:兴趣;赞美;思考;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97-02 从孩子的成长上看,孩子的创造力和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为什么经过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这许多的教育者教育了十几年有的孩子却厌学了,逃跑了……我们任何一方都没有反思自己,而是不断地指责我们的孩子,我想可能是学习让他们觉得是件不快乐的事情,他不再享受学习的过程,所以他要逃跑!那么如何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持久钻研的原动力 2012年3月16日金坛二中的20多位老师来我校研讨,在初二(5)班听了洪老师上的一节公开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颇有感想,这节课让我看到一个资历深厚的老教师经历20几年的岁月沉淀,尤其是典型实验的选取及处理,更让我看到了一个理念: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和持久钻研的原动力!先是用一些典型的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①学生尝试解释火箭升空的原理,是不是这样的呢?先引领学生读材料,后来用气球模拟火箭升空原理很形象。②直升机升空的原理,好比电风扇。这两个实验是学生不十分清晰的,所以也是很感兴趣的!③学习知识是为了解释现象(学以致用,很好的衔接)。游泳时,为什么手脚向后划水人就会前进?一个学生站起来解释的可能不是洪老师要的答案,洪老师说:“解释得很好!你是否能解释得比他更好?”——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理来进行深度思考。④学生做课内互动学习-交流讨论-质疑:主要在拔河一题,老师预设了“拔河”一题,并准备了一个精彩的实验,找到班上力气最大的同学让他站在滑板上,结果瘦小的同学轻松一拉就取胜,得到结论,获胜与否取决于摩擦力!这节课让我更多地看到了物理美!美在它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让学生感觉的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应用到物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爱与赞美,让顽石开花 有人说:“爱与赞美能让顽石开花!”是的哪怕是善意的谎言,表扬和鼓励的力量还是无限大的!所以说激发一个人的热情是根本,是一切成功的开始。所谓“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一句表扬很可能唤醒他长眠心中的热情。ZY,一个可爱的男生,总体成绩在班级中等偏下,期中考试前数次周练习,分数依次是:76、84、80、79、87、79、75、82,考前我和他谈心,我说:“你是个聪明的男生!如果能像某某一样定心、努力,你的成绩一定会令人瞩目!”他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90分,结果期末考试他考了92分。这对于他来说,是学习以来的一个奇迹,成功的喜悦也来得更猛烈一点。在写期末考试感想时他写下了以下的反思:这是我的第一次考试上90分,在考试时,我曾在草稿纸上写了几行字:第一行:达到90分;第二行:不让老师伤心;第三行:我努力!我必胜!正是这些话激励了我自己,再加上我平时的努力。或许是我本身基础就差,我只能选择努力了。我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方法,后来我总结出对我自己有利的方法:①在做题时,用直尺一行一行做。②在复习时,把错题仔细看并且把错题背下来,并且掌握其要点,自己再出几个类似的题目。③在预习时,把教材解析里的一些会做的题目解决掉。④在课前尽快拿出书,再复习一遍,或预习一遍。看到ZY的反思,我很感动。我在想我们的孩子身上到底有多少可爱没有被我们发现,有多少才华没有被我们赏识,有多少潜力没有被我们挖掘?一个小小的鼓励、一句细细的叮咛、一个信任的眼神也许就可让他们拥有一个春天。 三、爱思考的好习惯是聪明的源泉 大家是否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明明这个问题讲了许多次了,可学生照样错。原因在于学生只是听了,而没有独立思考。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因为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是聪明的源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 1.要教学生学会思考,讲课不宜过细,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不要让学生养成依赖心理。教师提出问题,然后教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一次思考不出来,可以两次、三次……学生实在思考不出来,老师可以适当提示、引导,让学生真正思考起来。 2.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听人讲话要想一想,你认为他讲得对还是不对。对,为什么是对的?不对,错在哪里?怎样才是对的?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就是你的见解,经过你独立思考产生的独立见解。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独立思考,就要为学生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以合作伙伴的身份与学生探讨,鼓励学生有不同见解,勇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断完善自我。 只有培养起学生独立思考习惯,才能让我们的学生越学越聪明!学习知识不像向仓库里放东西而是为了周转——解决新的问题! 四、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给学生一种美妙的享受 学生们说我上课很有激情也很幽默——让他们听课觉得是一种享受!是的,上课的时候我会对他们微笑,也会偶尔说一句搞笑的话,做一个搞笑的动作,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们听课的时候不用提心吊胆,怕被骂到。有一次我在三(3)班上课,前面有一位女同学的听力不好,只能看老师的口型(而我又不知道此事),所以她老盯着我看,我回过头对她说:“what is wrong?”还有一次讲气体液化时,有一位同学把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变成了小雨滴漏掉了水蒸气,我就问她:“Where is your水蒸气?”还有时候讲完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时,我会对他们说“Are you明白?”我的东北话语调自然逗得他们大笑,课堂的气氛立刻变得轻松愉快了,我还时不时地给他们讲个小笑话,缓解一下乏味、尴尬的气氛!我对自己的评价是很严格也很搞笑,因为我觉得幽默能给学生喘息的空间!但同时感受到学生对我的亲近与信任,我相信“亲其师,信其道”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一、连通器情境设置—“神奇的水杯” (1) 器材。圆筒饮料瓶一个, 塑料杯 (或大纸杯) 一个, 橡胶管 (或塑料管) 一条, 小水杯一个。 (2) 制作方法。 (1) 去掉圆筒饮料瓶的上面一部分。 (2) 在塑料杯 (或大纸杯) 的底部和略靠近底部的侧面分别钻一个小孔, 让橡胶管分别从两孔穿过。表演前先把去了瓶口的饮料瓶装适量水 (水面能恰好到杯底部) , 再把插了橡胶管的塑料杯 (或大纸杯) 安装在饮料瓶上 (如图1所示) 。 (3) 表演过程。先请一位学生看看杯底, 当然他会看到杯底是干的。然后教师将一小杯水 (刚好够用) 慢慢倒入杯里, 学生会看到教师刚把水倒完, 便有水从瓶外的橡胶管中流出 (如图2所示) , 教师再用刚才倒水的小杯去接管中流出的水, 接满一杯后倒入下面的水盆里, 接了1杯、2杯……连续接了几杯, 管中还有水在流出。此时学生对这一现象产生了极大的探究欲望。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情境设置—“听话的乒乓球” (1) 器材。高透明盛液筒 (或大量筒) , 乒乓球3只 (分别标出球1、球2、球3) , 细铁丝, 注射器, 磁铁。 (2) 制作方法。 (1) 取一个体积较小但磁性较强的磁体, 用透明胶布绑在右手指上 (或右手臂上) , 当轻轻握拳 (或放下衣袖) 后, 可以将磁体藏于手中 (或袖中) 不让学生看见。 (2) 向高透明盛液筒 (或大量筒) 内注入适量水。 (3) 在球1表面开一小孔, 向球内装入适量细铁丝, 然后用注射器注入适量水, 调节注水的量, 再将小孔堵住不渗水, 使球能悬浮在水中。 (4) 将球2内注满水, 球3完好。 (3) 表演过程 (如图3所示) 。教师先将球3按入水底, 松手后球会浮出水面。 然后将球2放入水面下某一位置, 问:松手后球会怎样运动?学生猜想:向上。教师松手后发现球会沉入水底。 最后把球1放入水面下某一位置, 问:松手后球会怎样?学生猜想:向上或向下。 教师:“你们猜得都不对, 这只球听我的。”接着教师说“浮” (同时右手臂靠近盛液筒向上运动) , 学生看到球浮起来了;教师又说“沉” (同时右手臂向下运动) , 学生看到球真的沉下去了;最后教师说“停” (同时将右手臂沿水平方向移开) , 球静止在此位置真的不动了。 学生诧异:这3只外形完全相同的乒乓球为什么在水中所处的情况不同呢?由此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 三、摩擦力情境设置—“奋发向上的圆环” (1) 器材。一条普通橡皮筋, 普通的圆环 (钥匙环或戒指等) 。 (2) 表演过程。教师双手拉长穿过圆环的橡皮筋, 拉长、拉长、再拉长 (如图4所示) , 与此同时一只手抬高, 另一只手降低, 低处的手中留下一段橡皮筋 (不要让学生看出来) 。保持双手位置不变, 低处的手慢慢地放出这段橡皮筋, 橡皮筋在收缩过程中, 圆环就从低处慢慢上升, 这激发了学生探究摩擦力知识的欲望。同时, 很容易让学生理解了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都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情境设置—“奇怪的烛焰” (1) 器材。两根等长的蜡烛, 吸管 (纸筒或去胶头的滴管) , 火柴。 (2) 表演过程。先把一根蜡烛固定在桌面后点燃。 教师:“如果我正对烛焰向前吹气, 烛焰会偏向何方?” 学生:“烛焰会向前倾斜。” 实验结果正如学生的猜测。然后教师将另一根蜡烛固定在右侧 (与第一根相隔8 cm左右) 并点燃。 教师:“如果我从两烛焰中间向前吹气, 烛焰会偏向何方?” 学生猜测: (1) 两烛焰不动; (2) 两烛焰向外侧倾斜。 实验结果是两烛焰向中间靠拢 (如图5所示) 。最后教师将右边蜡烛熄灭, 略有点距离地固定在点燃的蜡烛右侧。 教师:“如果现在我从熄灭蜡烛的右侧向前方吹气, 能否将熄灭的蜡烛重新点燃?” 学生认为不能。教师吹气, 结果熄灭的蜡烛重新点燃了 (如图6所示) 。学生满脸疑惑, 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 五、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下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利于学生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使学生有了成就感,他们就会越学越爱学,对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地位,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有信心,学得快乐。 合作学习,不仅对学生有利,也解放了老师,从前填鸭式的教学,整堂课是教师的讲演,一节课下来教师很累,小组合作,教师从台前转到了幕后,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导师。这样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真正的把教师解放出来。是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小组合作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多读书,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的形式,适应时代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尝试 奥尔夫曾经说过:“让孩子在合作中共同实践、一起去创造音乐是十分有意义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是音乐实践中重要的组织形式。但是,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若只是泛泛而不重实质地将其运用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那么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下面我就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认识。 一、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目前,课堂上的小组基本是按次序就近搭配,随意性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员之间的不公平参与,因此我们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组建合作小组。“组内异质”就是让不同层次的几位学生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小组,如把全班学生按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演唱能力、表演能力、创作能力等分成几个层次,再从每一层次中随机抽取一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由于个性不同、能力不同,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组间同质”就是将全班各个小组的水平保持平衡,组与组之间不允许能力的过于悬殊,让各小组都处于同一起跑线,实现公平竞争。 1、确定小组人员的数目: 2、根据学生的等级水平进行分配: 在将学生分到各小组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各小组间保持平衡。首先,每个小组都应具有素质高、中、低的学生;其次要使全班各小组的平均水平大致相同,不允许学生自由选择本组成员,防止出现组内同质的现象;再次,注意小组成员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合理配置。每个小组设一名组长,组员均有轮流担当组长的机会,以发挥小组内每位成员的主人翁意识。 3、及时写好小组概况记录: 将小组成员的姓名填在各组的登记表格上,以便评价交流。例如:在执教的二年级班级 中,我要求各小组拟好组名或队名,如糖果队、彩虹队、胜利队„„及一句可以鼓励全组团结一致、勇争第一的口号;让各组用自己的智慧和创意设计一幅宣传评比画,并标上队名、口号和小组成员姓名,我将各组的宣传画贴于教室中最醒目的位置,以便每位成员及时知晓评比结果、获取竞争信息。 二、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合作学习,是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展开的学习活动,因此,要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它是合作学习成功的有效保证。 1、收集资料 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应向学生明确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为使学生产生积极 参与小组学习的内心需要,做好参与交流讨论的准备,在小组学习之前,可让学生自学有关内容或查找相关的资料和信息,集思广益,扩大信息和思维的容量。 例如:我在教学《卖报歌》这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抗日歌曲的资料,并通过课前预习,学唱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抗日儿歌。我还向学生提供收集资料的方法:回家向家长请教,或到图书馆、音像资料店、网上寻找等,还可以小组合作寻找、共享资源。课堂上,同学们为了参与小组间的竞争,都充分利用自己和小组获得的资料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合作表演。课前资料的收集,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学生在相互竞争交流中取长补短,既增加了知识量,又增强了自信心和合作意识,使合作学习顺利开展。 2、学会倾听: 倾听时,要注意力集中,不打断对方发言,明白认真听别人的发言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3、学会表达: 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观点,要先想后说,想好再说,4、学会讨论: 讨论时,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还要学会置疑,但不能讲伤害对方的话;要乐于听取他人的意见,还要勇于暴露自己的问题。同时,组内讨论时音量要小,不能影响其他小组。 5、学会组织: 小组讨论时要组织分工,每位成员都有机会当小组长,能及时概括组内意见,代表小组发言。 三、营造宽裕的合作环境: 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都能进行最佳效果的合作。但是和谐、民主、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却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是不同课堂的“共性”。 1、和谐的室内环境: 课堂教学的环境,是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主要环境,音乐教室的布置应符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墙上可贴一些中外音乐家的画像,或挂几幅小朋友在演奏乐器、表演舞蹈的图画;钢琴上还可以摆放一瓶美丽的鲜花;后墙可以设计音乐黑板报,既有音乐小故事,又有音乐知识,融知识性与艺术性为一体。这样的环境能让学生倍感新奇亲切,自然地喜欢音乐,产生学习的动力。座位的安排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半圆形、马蹄形、田字形等排列形式,这样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能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拉近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和集体意识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第一册《静静的夜》一课时,我剪了许多大小不 一、形状各异的星星贴于墙壁、黑板上,学生听着静谧的乐曲走进教室,深深地被这种氛围所同化,很快融入到角色中。座位成星星点点状分散在教室里,学生与小组合作伙伴坐在一起,顿时兴趣高涨,积极性十足。背景与主题的吻合,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座位的安排,更有助于发挥合作精神。 2、平等的民主环境: 教师要在心理上承认学生潜藏着极大的智慧和才干,要赋予他们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励,把他们当作朋友,多一些理解、宽容。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对象,让他们能主动思考、大胆想象、积极合作;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要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展现自我个性;正确对待学生的标新立异,多给学生创造“犯错”的机会,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探索与创新的合作学习中。 3、充裕的时空环境: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功”,担心合作过程花去过多时间、拖延教学、影响效果的做法会使学生在刚进入角色,思维刚刚展开的同时,因为时间的不充裕被直接制约其深入展开。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组织学生充分地听、看、讲、想、做,在表现与创造中体验音乐合作学习的成就感与自豪感。 四、选择恰当的合作内容 小组合作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难点,有选择性、针对性地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1、合作学习的内容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低年级的孩子模仿力强、好表现,对形象的语言和童话故事情节充满了浓厚的好奇心。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执教二年级欣赏课《龟兔赛跑》时,让学生充分理解乐曲内容及音乐表现形象后,分组讨论音乐剧的再度创作。“经过这次比赛后,音乐中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这个问题显然让孩子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地思索,大胆地想象,一番激烈地讨论过后,都表演了各自富有创意的音乐情景剧:小组中有朗读故事内容的、有扮演美丽大森林景物的、有扮演乌龟和兔子的、还有选择打击乐器表现龟兔二次比赛情景音乐的。整堂课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充分体验到集体合作的愉悦感。 2、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活动的意义。 低年级音乐课中自制小乐器的活动特别适合小组合作学习,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第二册第七课《乐器制作》中,我课前让孩子们收集生活中的可乐瓶、沙子、食品盒盖、啤酒瓶盖、铅丝等废旧材料,课堂上让他们讨论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制作简易乐器。在讨论制作的过程中,有的小组用铅丝把啤酒瓶盖串成一串,制成打击乐器当中的串铃;有的小组把饼干盒盖四周钻上四个洞,用铁丝装上啤酒瓶盖制成了打击乐铃鼓;还有的小组把沙子装进易拉罐,做成了沙锤„„最后,孩子们分组展示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为已学乐曲进行了即兴器乐合奏表演。通过运用简单的生活材料,亲手制作打击乐器,学生不仅懂得了废弃材料的再利用,增强了环保意识,还培养了思维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了极大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3、合作学习的内容应当难易适中。 如果学习的内容太难,学生被激发的兴趣就可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会感觉学得很累,会觉得无助,迷失了方向,摸不着边际,或许还会产生沮丧、悲观的心理。反之,太易,大多数学生不需要什么时间思考就可以得出结论或答案,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就会缺乏讨论和交流,成为一种毫无实质意义的表面形式。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师,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应当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让音乐课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音乐课中小组合作学习之我见 作者:黄佩贤 文章来源:艺术科 点击数: 1614 更新时间:2011-10-11 18:27:54 音乐课中小组合作学习之我见 黄佩贤 在唱歌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听赏录音或老师的范唱——学唱歌谱——学唱歌词——艺术处理,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非常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心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敢于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这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将是受益无穷,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使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的方法,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我将小组合作学习法运用于歌曲教学中,不仅丰富了音乐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还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最近,我校举办了各学科的高校课堂展示,发现无论语文课,数学课,心理课、美术课,几乎都出现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课堂组织形式,下面谈谈这学期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说说几点做法: 一、提供有利合作的环境 课堂教学的环境,是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主要环境。传统的音乐课堂座位一般成“秧田形”或“火车形”排列,这样不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往。如果教室较为宽敞,可以采用“马蹄形”、“口字型”、“半圆型”等座位的排列形式。因为只有互相面对面的形式,才能激起有利讨论,对话交流的气氛,而且这样缩短了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有利于集体意识的形成。 二、成立合作学习小组 成立合作学习小组是学生进行学习歌曲的首要条件,它关系到学生合作学习歌曲的质量和效率,教师要根据班内学生的音乐原有基础,心理素质,性别等将班级均分成若干个小组,也就是说每个学习小组中都含有各种层次的学生,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均等机会,合作学习小组要在实践中不调整,不断优化,教师要依据每一首歌曲学习和竞争中学生的成绩安排作调整,使之趋向公平。开始,我先是将学生按原有的座位分组,这样几次竞赛下来,音乐素质好一些的小组,每次他们都拿第一,其它小组将失去信心,每次在学习歌曲或表演歌曲时产生抵触情绪,严重打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这种现象我在我们学校三年级两个小班中实施过,深有体会,后来我又放手由学生自由编组,结果又出现了有些组水平超常,有的组则一般,调皮的学生没有组愿意接纳。结合实践所以我采取以上这种,根据学生的音乐素质、性别等,再分组合作,效果很不错。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各个环节中的实施 小组合作学习既为每位学生提供了发挥个性才能的机会,又培养团结合作互帮互学的精神。学生们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氛围十分浓厚。同时,扩大了学生们音乐实践活动的参与面和训练量,且淡化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也为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有效途径。 (1)合作学唱歌曲 在分组教学中,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的时候,就向学生明确地提出小组活动的目标,比如:学生初步熟悉歌曲的情况下,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召集下一起拍拍歌曲的节奏,找找相同或相似的乐句、哼唱旋律等多种学习方式来学唱歌曲,如果学习中有困难,小组成员都无法解决才可请求老师的帮助。每个小组成员都学会歌曲才算完成学习任务。 (2)合作表演歌曲 歌曲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学会的基础,那是浅层次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创造性地深层地艺术加工,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对歌曲进行自编,自导,自演,自制道具等,音乐实践活动。组长根据每位组员的特长爱好,分配表演角色,分工明确,人人都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俗语说:“三个臭皮匠胜于一个诸葛亮”。学生在小组表演中容易克服羞怯感,从而变得主动和活泼。 四、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学习是不是放任自流的呢?教师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我想教师应该是学习的帮助者,在小组合作学习遇到困难时进行帮助和指导。有的小组成员对自己的想法表示怀疑,不断向老师暗示,需要老师的肯定,这时教师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有些小组的学生活动开展的较好,研究出了很多方法,有些方法很独特,这时作为教师,给他们再提出问题,设置困难帮助孩子拓宽思路,从而让学习活动开展的更好,使不同水平的孩子和学习小组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实现差异性发展,帮助学生合作学习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五、合作学习活动的评价 能否激发起学生对教学的兴趣是评价教学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恰当的运用各种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评价权始终掌握在教师手中,这样会限制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对学习作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组间评价,整体评价,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例如,我在教三年级中有一首表演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学生合作评价,组员各司其职,歌声优美,演唱形式多样且感情投入,但队形缺少变化,可以三五成群地走动或站或坐,打击乐器,运用不当,因为这首歌曲是后半拍起拍,学生伴奏起来有困难、有点乱,教师表扬该小组,能在表演中加入诗朗诵,富有创意,还有两位学生吹着肥皂泡为舞台营造气氛。这样师生共同评价,使该组学生明确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努力的方向,唤起了他们再次参与表演的强烈愿望。 评价合作学习活动时,教师还应该进行必要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如评价出最佳编导奖,最佳表演奖,最佳伴奏奖等等。给学生颁发荣誉证书,赠送小礼品等。奖励形式不拘一格,它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在合作中竞争,从而树立学习歌曲的自信心和不断创新的进取心。 总之,在歌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理念,它培养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团体意识,促进音乐课堂教学组织,尤其提倡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淡化教师的权威,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充分体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才能使音乐课堂体现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从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参考文献: 《儿童音乐》 《中小学音乐教育》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株洲市一中 周利双 内容摘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新课程也把合作学习作为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也成为了音乐新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下文笔者从小组合作学习在音乐教学中实施的表现形式、优势及存在的误区三个不同角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关 键 词:小组合作 音乐教学 表现形式 优势 误区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性的教学理论和策略。被人们誉为:“近几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我国《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因此,为了能更好的实施新课程,发挥教学效益,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实践与探讨。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音乐教学中的表现形式 1、小组合作表演 音乐是表现的艺术,合作是音乐表现的特殊需要。因此,合作表演是音乐合作教学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方法,是音乐小组合作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合作教学的最大特征,它可以采用合作演唱、合作演奏、合作律动等形式来表演音乐内容。例如:在一篇关于创作课的案例中,老师要求全班同学按照4-5人一组分组,然后根据老师发放的图画标识、线条、音符、单词等利用用身边的乐器和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即兴创作音乐片段。以上这篇案例就很好的采用了合作演奏的形式来为教学服务。它不仅丰富了音乐学习内容,增加了音乐学习的新鲜度,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思维。 2、小组合作游戏 合作游戏法是提高学生精神集中度、保证音乐学习热情参与的一种愉悦性教学方法。其实施方法是为特定的教学内容设计合作性游戏,让学生在玩耍中享受音乐,表现音乐、获取知识。例如在一堂面向研究生开设的音乐教育法理论课的案例中,主题是“幼儿歌唱的发展”。教授并没有采用一言堂的讲授式教学,而是现场邀来了四个年龄大小不一的幼儿及亲子家庭进课堂参加老师预设的音乐游戏,让学生现场观察孩子们的音乐模仿能力和节奏感,然后让学生谈观后感。接着再让学生轮流表演几句自己熟悉的、感觉有趣的儿歌或音乐节奏。最后将学生分成五人一组,将每个人刚才表演的东西组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节目来表演。看完这篇案例我非常惊讶,原来纯理论课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取知识,研究生也可以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学,我想这种合作游戏法当然更加适合我们的中学生的音乐学习。让我明白了无论什么样的教法,什么样的学法,只要运用适度,都是有价值的。 3、小组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法是一种新兴的热门教学方法,它以探究相关的音乐课题为载体,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分析、上网查询等互动活动获取音乐知识。在《歌曲的演唱方法》一课中进行如何区分不同演唱方法这一环节教学时,我将全班学生分成6-7人为一小组,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音乐知识及平时的生活经验,分别从作品内容、发声方法、音色等方面去探究区分,将知识的被动接受变主动探究,这样不仅化解了难点知识的学习还培养了学生音乐学习的能力。 二、音乐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凸显的优势 奥尔夫曾经说过:“让孩子在合作中共同实践、一起去创造音乐是十分有意义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是音乐实践中重要的组织形式,利于全班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促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人人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它既能发掘学生个人的内在潜能,又能培养集体的团队合作精神。具体表现如下: 1、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因而从根本上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摒弃了“教师满堂灌,学生静静听”的陈规陋习。在合作活动中,教师往往会设计一些带有竞争性质的活动,如音乐表演、音乐探究等等,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课堂气氛充满激情和自由。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具体实践活动中,用心去体验合作的无穷魅力,用心去感悟集体的伟大力量,使他们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快乐,体验到实现自我价值的自信。 2、小组合作学习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这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有利于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素质等方面相互沟通,相互认同,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例如:学生在异质学习小组中就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开展活动,进行互帮互学,不仅有效的解决了个别差异,缩小了生生之间的两极分化,还有利于开发课堂中的人际交往资源,并将生生互动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对自己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学会了沟通,学会了互助,学会了分享,实现了创设合作式学习小组的初衷。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必然会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在这样的合作学习活动推动下,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潜力也会得到更大发挥,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小组合作学习运用于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在我国小组合作活动实行虽然已有多年,但如果实事求是地作一下冷静的思考:我们的有些小组合作有点流于形式之嫌,学生的一番热热闹闹成了课堂的摆设,成了活跃课堂气氛的标识。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缺乏了真正意义上的深入探讨。具体表现在: 1、误认为分组即小组合作 合作学习强调分组学习,因此提起合作学习,很多老师就想到把学生“分小组”。由于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领会合作学习的理念,因此在实施合作学习的时候只是很粗浅,甚至是很生硬地套用了这种形式。有的在教学中不看时机、不分难易,不分内容,不分学生实际情况,滥用合作,个个环节只要有问题,都想让学生“合作”一番,例如:表演用合作表演,欣赏用合作欣赏,甚至音乐背景、作曲家的生平以及常用的音乐概念也要合作讨论。这样的小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2、误认为参与即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只要稍加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在小组活动中,真正发挥作用并获益的是那些好学生,好学生基本上主宰了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讨论中好学生唱主角,汇报中又往往是好学生一言堂,学习困难的学生很少有机会获得发言,甚至在开小差,实际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因此对于重形式轻内容,课堂表面热闹,实质收效甚微的小组合作是失败的。 3、误认为结论即合作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小组合作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培养与提高,可惜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追求合作的结果,而忽略了合作过程。对于学生在过程中是如何合作的以及情感、态度如何,教师却不予关心。因此合作探讨时间经常得不到保障、教师指导调控也不够。笔者曾听了一堂市级音乐研讨课,老师在简单陈述了教学目标后,出示了三个思考题,但是研讨了三分钟后,老师让学生分小组上台展示成果。笔者顿时就生了疑:即使是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三分钟的交流学生能干什么?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比比皆是,草草收兵的合作仅仅只是完成了一种形式,哪来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探讨? 总之,合作学习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强调和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正在广泛使用的教学方式之一,我们只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的理念,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有的放矢的运用小组合作才能获得应有的教学效益,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书目: 郭声健著:《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韩恬恬著:《看小学音乐合作教学》,中小学音乐教育,2008。 巨瑛梅、刘旭东著:《当代国外教学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蒋四林著:《音乐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探讨》,中小学音乐教育,2008。 周成平著:《高中新课程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不详 论文栏目:音体美论文 收藏本页 一、问题的提出 奥尔夫曾经说过:“让孩子在合作中共同实践、一起去创造音乐是十分有意义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是音乐实践中重要的组织形式。但是,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部分音乐教师对小组原则、实质了解甚少,导致小组合作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出现了一些问题。只有有效运用小组合作才能全面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和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否则,只会使小组合作的成效适得其反。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小组合作是合作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指出:“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形式常常都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的,他需要学生牢牢树立群体的和谐意识。虽然音乐教育中常常能发展个人技能,然而大量的音乐活动在小组内产生,成就依靠集体的力量获得。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所以,小组合作符合音乐教学的特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它有效的运用与音乐教学中,达到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过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遵循的原则 以《音乐课程标准》为准则,以新课改的要求为依据,在实际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既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同时还应该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愉快性原则 2、互动性原则 3、探究性原则 4、创新性原则 5、协调性原则 6、渗透性原则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小学音乐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方法是多样的,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可创造性的将多中方法有机的结合,有效的运用到教学中去。 1、科学明确的分工。分工是小组合作的首要任务,明确的分工是为了有序、快捷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2、营造良好的氛围。只有愿意合作,才能合作得好。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兴趣,形成音乐合作欲望,这是小组合作有效运用的情感条件。首先要建立师生平等的人际关系;其次建立生生融洽的合作关系;再次,采用灵活多变的座位方式。 3、提高合作的能力。合作能力越强越便于组员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要教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互助,让他们善于表达,学会倾听。比如唱、跳、弹、说等等方式都可以表达。 为了贯彻落实“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真正做到让学生思维最大化,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养成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习惯,积极地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序展开,发挥组员彼此督促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关注课堂,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尤其是后进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最终在成绩上取得进步。 二、分组原则 1、根据学生的基础、爱好特长、性格特点、性别等方面,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分成4人小组(或6人小组,就具体情况而定),每两位学生“师徒结对”坐同位,便于合作学习。 2、分组本着公平、公正、科学的原则,使组与组之间的成绩处在同一水平线上。每小组成员成绩平均,实行分层帮助。例如,不及格,分数较低的同学由90分左右的同学辅导;90分左右的同学由100多分的同学辅导,让组内成员每个人都有一个小老师。 3、在小组内选出学习组长,纪律组长,各司其职。每小组有责任心,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纪律组长,以确保组内纪律。成绩优异的同学担任学习组长。 每一大排选一位大组长,不定时抽查大组内组员和组长的作业完成情况、合作情况等。 4、小组分工要明确,除小组长外,组内其他成员也要有事做。比如其他人可以是本次合作的发言人、或记录、或收集资料等,每次合作的角色可以改变,这样也可以培养学[本文来自]生在不同角色扮演中发展不同的能力。对于分工合理的小组给予表扬,对小组成员也要给予肯定。用这种评价激励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培养小组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思想。 三、考评及激励制度 良性的竞争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在组与组之间,定期实行评比制度。严格实行加、减分制度。 1、老师给每一小组同一基数(如100分)。上课时,小组讨论及回答问题积极者,加分,反之减分。如主动积极且正确回答问题的+1,答错不加分,但要对其勇敢的站起来回答问题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2、对于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申请外援,由其他组帮忙解决,帮助其他组成员解决问题的+2;若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则由全班同学大范围的共同讨论解决。 3、在小组“一对一”小分队中,“小徒弟”有明显进步的,“小老师”加分;“小徒弟”不但没进步还退步的,立即换“小老师”,同时原“小老师”减分。 月考或是其他形式的考试中,小组成绩有明显进步者加分,反之减分。 4、在讨论过程中,对于违纪的小组及个人要严格进行加减分以示惩罚。如浑水摸鱼讲闲话的,发现一次-10分;勇于举报的一次+5分。 5、分小组和个人,定期对小组总分进行评比,颁发奖状。对于表现较好的小组和个人,要给予适当的奖励。 评价机制并不是一成不变,只要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热情,这种评价方式就是可取的。我们可以实行量化积分制,小红旗荣誉制等… 四、反馈制度 1、组长定时向任课老师反馈组员情况。各项负责人(如学习组长,纪律组长)做好要记录。 2、老师定期检查。老师定时向组员了解情况。 我在教学过程中接触到了这帮孩子。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当中, 我发现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数学基础很薄弱, 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浓, 对数学学科有着害怕的思想, 更重要的一点是对数学的学习完全丧失了信心。通过在教学中的亲身体会以及对他们的研究, 我发现要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最重要的是老师要学会去尊重每一位学生。 艺术班的同学本身的数学基础就是非常差, 他们自己心里也很清楚, 他们心理上都有一种自卑感, 认为同学都看不起他们, 老师也不重视他们。所以这些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尊重和理解。记得在一次数学课上, 我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去解一个简单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他连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都解不出来, 我走过去问了句:连这个也不会吗?说完之后我就发现这个同学顿时手足无措, 满脸通红, 非常尴尬。我意识到了这句话带给他的伤害不小。于是我赶忙细心的讲给他听, 告诉他是哪里存在问题, 哪个知识有疏漏, 以后应该注意些什么。讲完后, 发现孩子非常感动。在以后的数学课上他都认真地听。有不会的问题也敢开口去问。 通过这个事情, 我意识到孩子是需要被尊重的, 虽然他们基础很差, 但是他们内心是非常想提高的, 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老师在这种情况下更是要学会尊重他们, 即使学生问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 我们都要耐心仔细地去解释给他们听, 那样他就会觉得老师还是重视他们的, 从而就不会看轻自己, 同时也会更尊重老师、感谢老师。自然他就不会反感你所教的学科。 其次, 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热情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着一群基础本来就不是很好的学生, 老师如果跟学生的距离再很远的话, 那必然会给学生学习的热情“雪上加霜”。那么怎样才能搞好与他们的关系, 我认为不仅仅是在日常生活中去关心他们, 更重要的是要能在课堂上拉近与他们的关系。这样学习才会轻松。记得在学习椭圆的定义时, 我叫同学们准备好工具来画图。画图时我让两个人一小组, 一个同学固定细绳另外一个画图象。我选了三个小组到黑板上板演, 我也参与到其中一组。在作图时我故意留有一点瑕疵。完成后请同学们对三组图象来打分。结果显然是我的分数稍低。于是我在班上表扬了画得好的两组同学, 表示要向他们学习。在分析自己不足的同时更夸奖了同学们的“火眼金星”和评分时的“公正公平”。这一下子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 发言的同学也多了, 师生关系也更亲了。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如果老师和学生们的关系近了, 学生就喜欢你了, 那时又何愁他们不去努力学习你的这门学科呢? 再次, 我们应该让学生在一个没有太大压力的宽松氛围中学习。 对于艺术考生而言, 虽然他们的文化要求稍低, 但因为他们文化成绩长期都处于劣势, 所以他们的压力会更大, 在平常的学习中我就能看出这一点。比如在复习到三角这一部分的时候, 由于他们的一些概念公式都没记清, 所以做起题目都无从下手。我意识到之后, 首先就要解决他们的公式概念问题。同学们听说要记公式, 首先想到的是记不了之后可能会受到的惩罚而不是想去如何去记住这些公式。于是等第一次检查完之后, 我把那些做得较差的同学一个个找来, 首先针对记错的公式帮他们找记忆方法, 其次询问他们还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记住, 我给足他们的时间, 最后鼓励他们去学。我没对他们任何同学提出批评, 也没对任何人作出惩罚。就这样在他们约定的时间里孩子们都来主动找我默写公式, 我惊喜地发现大都数同学都能完成这个任务。 孩子们虽然数学基础不好, 但是我觉得大家不讨厌学数学了, 积极性也高了。所以平常不要“逼”孩子, 尽量想办法给他们减压, 虽叫他们不用考虑结果。但是我觉得过程走好了, 结果又怎会不好呢? 最后, 我觉得要让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这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才能激发出来。 有了上面的各种措施之后,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孩子们才在学习中更有信心。所以, 每次布置作业时, 他们的作业和其他班级完全不同。我都会对他们的题目认真选择, 尽量选一些简单基础的题目让他们去做。同时, 我在批改作业时会对每个同学的闪光点都加以肯定, 这样他们拿到作业后会觉得辛勤的付出是有回报的。老师也很重视他们。平时考试的时候, 我同样会出一些简单的题目, 让同学通过考试的结果来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在课上回答问题时, 我从来不会吝啬自己的表扬, 对同学的闪光点我都表扬和肯定。 这些同学以前在学习过程中是经常挨批的对象, 几乎在学习上从没得到过老师的肯定。 当他们拿到试卷后发现自己得到了以前从来没得到过的分数, 受到了以前从来没受到过的赞扬。他们的那种感情是一般人所不能体会的。这种成功对他们的意思非凡。于是我发现我们的孩子在数学课上终于有了笑脸, 发言的人多了, 埋着头的人少了。从孩子们地脸上我欣喜的读到了自信。 【小组分工合作激发学习热情】推荐阅读: 领导小组分工和职责09-28 家庭教育领导小组分工06-13 管理小组的职责与分工10-18 2010-2011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分工07-27 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分工及职责08-29 创建文明学校工作领导小组责任分工名单11-29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及分工职责08-15 仁和小学“平安先行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基本情况及职责分工10-12 关于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工作人员分工的通知06-27 历史小组合作学习06-154.学习先进模范激发创先争优热情 篇四
5.小组分工合作激发学习热情 篇五
6.“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心得 篇六
7.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篇七
8.激发学习动力,重燃学习热情 篇八
9.小组合作学习 篇九
10.小组合作学习公约 篇十
11.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篇十一
12.小组分工合作激发学习热情 篇十二
13.小组合作学习音乐 篇十三
14.小组合作学习方案 篇十四
15.小组分工合作激发学习热情 篇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