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节事规划方案(精选10篇)
1.乡村旅游节事规划方案 篇一
乡村聚落景观与乡村旅游规划
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保留乡村聚落景观是我们近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乡村旅游规划发展的方向,探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与乡村聚落景观保护的关系。
一、乡村聚落景观的特质
1、田园山水:由田园景观、气候、水体、生物等要素有机组合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其中田园景观是乡村聚落景观的本底,是乡村聚落景观的基本特质。
2、乡村聚落:乡村总体布局形式以及街巷、民居、水系等物质要素构成的多功能的空间活动网络,是容纳人们居住生活、邻里交往和游憩活动的场所。乡村聚落与田园山水是营造乡村意境的主体元素。
3、乡土建筑:这些建筑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种元素,正是这些幸存的乡土建筑弥补了当今普遍存在的建筑形式过于单调的缺陷。
4、民俗文化:以语言、礼仪、仪容、服饰、节日庆典等形态出现的行为景观,涉及乡村的社会、经济、宗教、政治等各方面,是乡村聚落景观中重要的文化特质。
二、农民新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规划
1、现代农民新村或传统聚落与乡土建筑?
现代化农民新村构造了以小区家庭为单位的居住生活格局。通过统一规划和建设的农村社区,改变了人畜共处、房屋破旧、垃圾乱放的“脏、乱、差”的居住环境,完善的公共设施提供了便捷的社区服务。但在农民新村规划中,往往只强调了社区的功能,而忽视了乡村社区的景观规划与乡村风貌塑造,导致了“千村一面”的社区建设,破坏了具有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因此我们认为,乡村景观规划与风貌塑造应该保持乡村的传统聚落与乡土建筑,坚持景观乡土性与建筑功能现代性的统一。对于传统的乡村聚落塑造,应按地脉肌理合理布置,依林就势,宜藏忌显,错落有致,与环境有机融合。在乡土建筑风貌的塑造中,建筑风格应结合当地乡土建筑特色,宜少忌多,遵循小体量、分散化的原则。在建筑材料上应充分体现自然、休闲、朴素、简洁的风格,用料突出环保化和生态化。
2、保留乡村意境,还是城镇意境?
由于城镇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积累程度、产业复杂程度等方面比乡村发展高,因此在城镇意境中更多渗透了城市景观要素。目前的农民新村规划建设,已出现城镇化小区的倾向,这不利于营造乡村旅游中应有的景观环境。
而乡村意境的规划以自然意趣、诗化田园为灵魂,挖掘农耕文化所承载的“以农为本”思想及人与自然和谐、政治秩序与自然规律和谐的思想,将“天人合一”的观念物化到规划之中。乡村旅游规划中应该保留自然和谐的乡村意境。其总体格局应该呈现出田园聚落分散式的居民点体系布局、适度面积的农业耕地、林地、草地等自然景观体系布局,同时有河流、湖泊、湿地等乡村典型的景观要素镶嵌在景区中,以保持生态的多样性,达到自然循环的稳定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细部处理上,应充分挖掘田畴、林盘、农舍、篱笆、沟渠、湿地、河塘、水磨、水车等众多乡村景观要素,从多层面、多角度共同维护农村生态的自然环境,保留传统的耕作技术,保护人与自然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优美独特田园风光,营造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
三、乡村旅游规划的方向
1、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
根据乡村旅游特点,统筹规划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在规划的过程中,要根据农业的地域性、自然性、专业性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独特的农业旅游项目,把旅游产品贯穿在具有高科技含量,高环境质量,高价值效益的“三高”农业生产中,使传统粗放型农业转变为集精致性、系统性、集约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这对于吸引城镇游客到农村观光,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的再分配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的收入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人居环境
乡村人居环境是整个乡村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综合体现,是乡村社区的成长性和可持续能力的综合标志。以乡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合理的乡村旅游规划,保证乡村人居环境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保证人居环境空间布局的高效性和合理性、保证人居环境的功能设施建设的便捷性和全面性,以营造出和谐、自然、优美的乡村整体人文景观生态系统。
3、提供乡村体验式旅游模式
购回空间是城市人自然本性的需求,是城市人对近远郊乡村的用地、环境、乡土文化的空间重组,通过购回乡村空间,城市人在乡村中找到了真正的度假方式。购回空间理念为游客提供两种乡村旅游的体验方式:第一是租赁方式,城市人到乡村租赁农户开设的乡村旅馆,与农民一起生活,体验乡村感觉。第二是买回空间,政府出台相应的法规,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将乡村土地统一集中,出让土地使用权,吸引城市人在乡村中建自己的别墅、小院落等,作为城市住所的补充,城市人可以定期返回乡村的“第二个家”居住。对于在乡村发展“第二个家”,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规,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和相应的土地配套政策,方便土地的适度集中。通过适当引入城里人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与劳动力本地化共同构成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此外,通过开展一系列参与性的农事项目,让游客真正体验农村生活、生产,感受“乡村农夫”生活。
2.乡村旅游节事规划方案 篇二
一、城乡统筹规划与乡村旅游规划的联系
党的十六大提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07年初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贯彻十六大精神, 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对“三农”工作做出了战略部署, 城乡统筹是加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需要, 是探索构建和谐社会体制的需要, 也是探索乡村旅游规划和发展模式的需要。
(一) 城乡一体化与城乡总体规划。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其重点和难度是在农村, 如果“三农”问题不能合理有效的解决, 全面小康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一项大思路、大举措, 是解决城乡发展问题的一个重大创新, 它把城乡一体化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新的战略地位。城乡一体化的实质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们应该按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去研究和解决我国的发展问题, 把城市和乡村结合为一体, 联系城市研究农村, 联系农村研究城市。
城乡总体规划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方式。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解决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扭转地区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问题, 就必须重视城乡总体规划, 使城乡健康持续地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实质, 而城乡一体化是城乡总体规划的战略部署。
(二) 乡村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发展规划。
乡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就是要以乡村为载体努力寻找出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而又不至于对后代人的发展需求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道路。乡村是我国建制最小的行政地域单元的群体, 它既接受周围城镇的辐射, 又对乡村居民产生直接的辐射作用, 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基本原则。
乡村发展规划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过程和手段。在乡村发展规划的过程中, 要考虑环境、生态和资源的相互协调性, 考虑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能力, 不能盲目扩大乡村的规模, 也不能让乡村以城市为模板进行复制。规划的重点是考虑如何有效节约用地, 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如何提高乡村规划设计水平, 改变千镇一面的状态等, 改变乡村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 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乡村发展规划恰恰是乡村可持续发展实现的途径, 乡村可持续发展是乡村发展规划的目的和指导, 二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三) 乡村创新经济学与乡村旅游规划。
乡村创新经济学是瑞典延雪平大学商学院维尔特教授等在总结欧洲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推崇区域社会资本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依据乡村特有的资源, 通过资源整合、城乡合作发展特色产业。乡村创新经济学立足于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性, 居民点分布及规模等不同特点, 按照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要求, 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 对乡村发展进行有区别的规划, 坚持产业发展与居民点体系建设互动协调的理念,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统筹的原则, 研究乡村发展的方向和模式, 合理安排生产用地, 促进乡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乡村旅游发展是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下的一个成功实践。在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存在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 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市场。根据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 因地制宜, 实事求是, 依据特有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是乡村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 因为乡村是比较容易培养出特色经济的。乡村可以根据本身特点挖掘本土文化特色,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创造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文化, 或根据乡村建筑风格塑造自己的产业发展模式。如, 江南乡村小巧玲珑的民居、北方乡村厚实的四合院、华中乡村封闭的天井和马头墙、西南乡村的木楼竹楼、西北乡村的窑洞等都直接和形象的烘托出乡村的特色, 乡村规划可以根据特有的资源和特色发展旅游业, 这是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和实践。城乡统筹发展与乡村旅游规划之间内在的联系, 见图1。 (图1)
二、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的建立
(一) 传统乡村旅游规划模式。
传统的乡村旅游规划往往只重视旅游业的发展, 把旅游业产生的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旅游业的发展是建立在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基础之上的, 而且旅游产品单一, 不能体现农村农产品价值的升级和提高。旅游发展的同时, 乡村的农业、乡镇企业、种植业等产业的发展受到影响或阻碍, 不能从整体上规划布局乡村产业结构调整, 不能通过资源的整合把旅游业和种植业、养殖业等有效的结合起来。再者, 乡村旅游区一旦建立, 没有对游客的数量和环境的容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生态环境将逐渐恶化, 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注重开发, 忽视保护, 在获得些许经济利益的同时, 失去了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二) 城乡统筹下的乡村旅游规划模式。
城乡统筹下乡村旅游规划模式是在综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 首先建立一种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 依据乡村创新经济学等相关理论, 对是否适合发展乡村旅游业作出科学有效的评价, 然后根据相关资源和其他指标因素寻找出乡村旅游开发客源、容量及效益评价的方法, 对乡村旅游规划的旅游业发展和其他产业发展作出客观的评价, 通过资源整合, 把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 最终建立一种具有新农村特征的旅游乡镇模式。这种模式实质上是建立在乡村旅游业基础上的农业结构调整方式, 是发展经济与资源环境保护并存,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并存, 旅游业与农业、其他产业并存的一种综合体。城乡统筹下的乡村旅游规划模式, 见图2。 (图2)
三、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的实现过程
(一) 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
1、评价指标和因素确定的依据。
根据评价效果性、独立相关性、重要性、完备层次性、可比性、可行性等原则确定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指标和因素, 分别包括有效客源 (周围大城市的数目、市民的消费心理和交通状况) 、周围类似旅游项目 (数量的多少和竞争力的强弱) 、人文历史资源 (古镇古街、历史遗迹和农耕文化) 、自然生态资源 (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 、可参与性 (运动体验项目、购物娱乐项目) 、可持续性发展 (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整体发展、脱贫致富功能、保护资源环境) 。
2、确定适宜性评价的尺度。
根据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评价指标和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按照相同、稍强、强、明显强和绝对强分成五个等级, 通过指标层中各因素两两比较, 采用Saaty的1~5标度法确定aij的取值1、2、3、4、5及其倒数1、1/2、1/3、1/4、1/5, 从而得判别矩阵, 确定指标评价集αi;将αi矩阵的每一个列向量归一化得到矩阵βi;对βi按行求和得到γi;对γi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权重Ai;同理, 确定目标层下各指标的权重A。
3、确定隶属度和判别标准。
根据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 将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分为5个等级, 分别为Ⅰ级 (0.4~0.5) 、Ⅱ级 (0.3~0.4) 、Ⅲ级 (0.2~0.3) 、Ⅳ级 (0.1~0.2) 、Ⅴ级 (0~0.1) 。评价等级集Y=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Ⅴ级) , 确定评价集的标准隶属度U= (0.9, 0.7, 0.5, 0.3, 0.1) 。其中, Ⅰ级表示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非常好, 实施后可行性和适宜性非常强;Ⅱ级表示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良好, 适宜开发;Ⅲ级表示适宜性评价一般, 可以考虑开发;Ⅳ级表示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不太好, 最好不要开发;Ⅴ级表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很差, 不应开发。
4、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一级模糊评价:确定并根据指标因素评价尺度, 依靠专家评分确定某个指标或因素在同一层次上评价某个等级所占的比例, 确定模糊评价矩阵Ri和Rij;二级模糊评价:通过计算Bi=Ai×Ri, 对指标集的各个指标进行评判, 并确定目标层评价B;三级模糊评价:通过计算S=A×BT分别在各指标层进行评判, 并计算和判别目标层的综合隶属度:P=S×UT。
依据综合隶属度对目标层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适宜性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二) 客源、容量及经济效益分析
1、基本假设。 (表1)
2、客源量预测方法。 (表2)
3、旅游容量计算方法。 (表3)
4、经济效益分析。 (表4)
(三) 乡村旅游规划。
乡村旅游规划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新型的具有新农村特征的旅游乡镇, 同时也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目的所在。规划过程中, 把旅游规划和其他产业规划有机的结合起来, 根据乡村的地域特征和资源状况, 合理发展规模化的高科技种植业、养殖业、乡镇企业等产业, 利用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 利用其他产业促进旅游业, 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举例来说, 把农民的耕地种植成规模化的高科技有机稻, 形成万亩梯田, 既可以作为旅游业的一个观光点, 又可以获得谷物的丰收, 如云南哈尼梯田;利用乡镇企业和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如河南省南街村等;提倡农民种植大量的经济树种, 形成果树园和果树带, 如桂花树、果树等, 一方面为游客游览参观提供美好的视觉感受, 提高游客参与果树采摘等的积极性, 为旅游景点增色;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根据乡村古老的建筑形态和建筑风格, 规划成农家乐或休闲场所, 既可以使游客体验农耕文化, 又可以达到放松休闲的目的, 如川东民居;充分利用已有的山体形式和道路状况, 可以开发越野等运动项目, 提高旅游项目的可参与性等。
注:仅考虑大于100万的大城市人口为乡村旅游消费对象的有效人口, 且假定大城市周边各乡村旅游区平均接纳游客
首先, 乡村旅游规划应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因素, 规划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 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生产环境,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其次, 乡村旅游规划应把社会效益融入规划范围之内, 经济效益的提高可以同时具有扶贫开发的功能, 为当地的村民提供有效的就业岗位, 并具有文化教育的功能;再次, 乡村旅游规划要持续发展, 在旅游开发的同时, 保护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 从某种意义上讲, 旅游开发的规划过程就是对资源保护的过程, 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之下开发旅游资源, 以“不发展就是最好的发展”为开发思路, 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 给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具有新农村特征的旅游乡镇是以旅游项目为支撑的, 应紧紧围绕“乡镇围着旅游建, 道路围着旅游修, 农业围着旅游调, 民居围着旅游改”的理念, 规划时综合考虑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可持续因素, 以乡村旅游产业为基础, 把乡村旅游规划成新农村建设的示范乡镇, 把乡村旅游开发变成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有效方法, 把乡村旅游开发变为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四、结论
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背景下, 通过分析、研究农村现有的资源、政策以及其他优势, 利用乡村创新经济学的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 探讨适合发展乡村旅游所具备的条件, 寻求了一种把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同乡村旅游规划有效结合的一种规划模式, 以加快城乡一体化和乡村城镇化的进程,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优化农业结构, 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达到旅游功能、扶贫功能、社会功能、环境功能等协调发展的结果, 同时利用乡村旅游带动新农村的建设, 为乡村旅游规划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供一种具有参考价值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赵涛涛.统筹城乡背景下的重庆城镇化道路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8.
[2]黄序.北京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4.
[3]王士兰, 陈行上, 陈钢炎.中国小城镇规划新视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3.乡村旅游节事规划方案 篇三
摘 要 围绕建设“富强沂南、生态沂南、宜居沂南、文化沂南、和谐沂南”的发展思路,以推动经济文化强县建设为目标,强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促进县域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经济文明全面提升,把山东省沂南县打造成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为推动力的全新县域经济示范县。
关键词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山东省沂南县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1--02
1 总体定位
山东省沂南县依托三河六岸的生态环境和红色文化、汉文化、智圣文化、沂蒙民俗文化的人文底蕴,从产品、市场、管理等方面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优化县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的地体系。打造休闲农业、现代文化体验为核心的旅游精品,提升休闲度假功能;以"汉韵红风,智慧沂南"为品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为主导,构建"政府+企业,企业+农民"的合作营销体系,强化市场营销,扩大市场范围、提升市场层次;以促进产业融合为目标,成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管理委员会",持续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与经济、文化、生态、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城市建设统筹发展的模式。
2 发展思路
(1)根据打造"富强沂南、生态沂南、宜居沂南、文化沂南、和谐沂南,建设经济文化强县"的目标,全力建设汇集山水灵气、彰显文化魅力的现代田园城市。
(2)立足"智圣故里、红嫂家乡、温泉之都、休闲胜地——智慧沂南"的地域形象口号和品牌,走产业与休闲结合、文化与创意结合、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发展之路。
(3)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定位为沂南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大创意差异化,主题发展精品化,资源节约循环化,环境友好持续化,探索实践智慧型休闲农业,农业龙头企业领办休闲农业,农家乐转型家庭农场等新的发展模式。
(4)整合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行业资源与跨业资源,打造无边界富民强县支柱产业,使旅游强区、沂蒙山区、生态泉区、革命老区、新型新区沂南县借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现县域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3 发展战略
(1)确立一个理念:"政府主导、文旅融合、城乡统筹、全域发展"的沂南模式。
(2)推动两大产业:农业产业由传统农业向高新农业、低碳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发展;旅游产业由景区观光向休闲、度假、娱乐、科普及体验等全域旅游发展。
(3)实现三大突破:一是旅游产品的再造突破,多样化旅游资源整合与产品提升;二是农业品牌的营销突破,离散化产业形象归一与系统整合;三是产业联动的聚能突破,多样化社会资源整合与联动发展。
(4)重视四组关系:一是目标关系——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并重;二是产业关系——乡村旅游业、休闲农业、现代服务业及文化产业互动;三是空间关系——县域四大产品带整合与联动;四是利益关系——政府、投资者、当地居民、旅游者兼顾。
4 总体布局
依托优势资源,整合优势产品,构建以红色文化、汉文化、绿色生态和乡村生态休闲体验为功能的目的地空间,形成"一核四带四区,产业支撑多点"的全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空间骨架。一核主要是指沂南县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增长极,综合服务中心、休闲中心、汉文化体验中心;将山水生态和人文历史元素融入县城建设之中,按照"东部提升、西部扩展、北部优化、南融市区"的构想,把沂河、汶河纳入城市水脉,开发沿河景观,建设汉风古韵与山水园林相辉映的特色生态宜居城市,使县城成为引领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四带是指北部生态观光休闲带、沂河绿色农业产业带、汶河汉风古韵旅游带、山地红色文化体验带。一是依托沂蒙生态大道,串联竹泉村、红石寨、香山湖、凤凰石刻、三山沟及北大山林场等景区(点),以原生态的自然乡村风貌为特色,形成更具带动效应和规模效应北部生态观光休闲带。二是以林海花田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现代渔业示范园为节点,结合沂河沿线优质的生态环境,加大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力度,建设集农业示范、观光、体验及休闲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基地,打造成以现代农业休闲、观光为重点的沂河绿色农业产业带。三是以汉文化和汶河生态文化为核心,整合诸葛亮文化旅游区、阳都故城、智圣汤泉、汶河漂流、东方葡萄酒庄园、颐尚温泉、十里汉街和玉树祥石等景区、景点,以汉文化体验旅游、滨水休闲度假、温泉休闲度假为发展重点,打造汶河汉风古韵旅游带。四是从马牧池乡、岸堤镇到孙祖镇、双堠镇、青驼镇,以沂蒙红嫂纪念馆、省战邮纪念馆、大青山战斗遗址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及孟良崮国家森林公园、蒙山彩蒙景区等山地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以红色文化体验、革命教育基地、山地观光休闲为发展重点的红色文化体验带;四大区是指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区、红色文化休闲体验区、汉文化休闲旅游区、温泉休闲旅游区。一是以铜井镇为核心,强化山水和田园的意境,塑造质朴乡土的情境,构建景色优美、风情浓郁的山乡生态画廊,以竹泉村旅游区、红石寨·香山湖、马泉创意产业园为基础,逐步完善配套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会议、购物及娱乐为一体,功能全、品质高、环境优、服务好的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区。二是以依汶镇、马牧池乡、岸堤镇为核心,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做精红色文化产品,形成"红嫂"旅游品牌,借助于山东省最大的红色旅游教育基地——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等重点项目,打造红色文化休闲体验区。三是以沂南县县城为核心,东承智圣汤泉,西接诸葛亮文化旅游区,立足汉文化内涵,突出诸葛文化展示,充分运用汉文化进行景观设计,将智圣文化融合入智圣汤泉,充分利用山、水、园、林等资源做活诸葛亮汉文化休闲旅游区。四是温泉休闲旅游区——以张庄镇为核心,以颐尚温泉、松山温泉、东方葡萄酒庄园为基础,重点发展"温泉+葡萄酒"高端休闲经济,发展温泉小镇、度假庄园、主题酒店、休闲社区等休闲度假房产,形成集休闲、度假、养生、娱乐、会议及社区为一体的综合性温泉休闲旅游区。
5 品牌构建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的竞争,发展到产品的竞争,并向品牌的竞争快速推进,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战略已成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新趋势和必然选择。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是旅游者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域认知的总和,能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精神享受,给旅游地带来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增值,构建智圣故里、红嫂家乡、温泉之都、休闲胜地的旅游区。
4.乡村旅游节事规划方案 篇四
性规划
在喧嚣都市里的你,是否渴望拥有一片蔚蓝的天空?
在忙碌人群中的你,是否渴望拥有一片幽静的绿荫?
到乡下去,到旅游业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去,你的渴望将变为美好的现实!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旋律。乡村旅游,正是顺应了现代旅游发展的这一趋势,迅速风靡全世界。
在此大好形势下,各地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层出不穷。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通过投智于《重庆“美丽乡村嘉年华”概念性规划》等项目,正在为中国的乡村旅游发展加速。以下是对《重庆“美丽乡村嘉年华”概念性规划》核心内容的简述:
“美丽乡村嘉年华”位于重庆北碚区,是重庆市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丽乡村休闲谷”的功能组团之
一、体验旅游和新功能区和(的)启动项目。项目的指导思想是:
根据策划文件的总体思路提出更具体的规划方案; 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在项目中的落实; 突出本项目在重庆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示范性; 体现项目开发在空间、时间、运作方面的可操作性; 充分表现巴渝文化在新形势下的创新形式。
根据对规划地块总的开发建设意见,结合场地外部交通格局与内部地貌条件,本项目在总体上依据已经呈现的地貌格局,规划地块分为四大片区,分别是移民新乡村、入口印象区、综合服务区、乡村嘉年华旅游区。
移民新乡村
功能
重要的新农村住宅示范点,展示新农村住宅环境友好、村容整洁、费用合理、布局良好、景观突出、乡土文化浓厚的特点。
主要是解决规划区原有居住居民的生活居住问题,同时为了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改变居民生活方式,将农民新居建成农家院,除满足居民一般的生活需要以外,还有一定的游客接待功能。
片区组织
构建以家庭为单位的乡村庭院居住单元,并在乡土文化、庭院经济产业等方面体现其特质,建成新农村示范点。
在每个居民家庭的庭院内建设复合型生活和生产模式,瓜果林木、小型养殖、环保设施合理搭配。充分利用家庭庭院的每个空间,结合景观建设与生产功能,形成可供参观的农家生活和生产型景观。
庭院独立构成农家院经营主体,庭院与庭院之间利用乡间小径联络。农家院组织相应的游客参观、住宿、餐饮、生活体验等设施。
借鉴城市小区组织模式,提高新农村住宅片区土地利用密度。建筑可采用多层与低层结合的模式。
建筑设计
建设巴渝乡村风格的新式民居,民居在格局与外观上应充分体现巴渝地区的乡村文化风格,特别是加强细部设计,加强屋顶与外墙的装饰。同时,注重改进民居内的功能,室内设计风雅古朴、洁净,设置现代生活配套设备,创造更优生活方式。
入口印象区
入口印象区是展示美丽乡村嘉年华的第一印象区,在近期建设中也作为综合服务区的预留用地进行景观处理。
在原碚金公路与改道后的碚金公路最南端的交汇处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水面,并与北侧台地构成标志性景观。入口树立两块高约三米左右的青石,分别用中、英文题“美丽乡村、Beautiful Countryside”字样。
入口区水面设置水车水墙,树立大型水车,适当放养鱼类、进行驳岸处理,还配置一些水生植物,以使入口区更加醒目,如:荷花、睡莲、浮萍、香蒲等。
保留入口区纵深区域的原有植被,在林间开辟一些宽约一米的小道,其间设计供游客休憩的景观亭和相应的景观雕塑小品,供游客拍照、漫步。道路庭径宜选择篱笆灌木,主要品种可考虑:日本北海道黄杨、翠竹、南方六道木、美丽胡枝子、多花胡枝子、珍珠梅、兴叶黄栌等。
入口印象区同时也是未来“美丽乡村嘉年华”区域向南扩展的预留用地,主要是生态农庄项目的扩展用地,因此通过景观维护对土地进行合理控制也是必要的。
综合服务区
在原碚金公路与改道后的碚金公路之间建设一条景观道路,连接改道后的碚金公路和乡村嘉年华旅游区。
道路与改道后的碚金公路构成环岛,在路口的北侧和南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展馆和商铺。对展馆东侧的将军屋基进行景观设置和文化注入,与展馆一起构成重要的旅游节点。
综合服务区停车场建于景观大道南北两侧,是整个项目的公共停车场;临时停车场位于拆除后花博园展厅所处的大片空地处,用于节假日时的临时停车;生态农庄北部另外设置停车场,供贵宾游览和生态农庄及酒店消费客人停车使用。
对现有花博园广场进行改造,广场东侧和南侧现有五个展厅进行外形改造和功能置换,分别设置为花木交易展馆、花器花肥交易展馆、农业文化展馆、乡村嘉年华饭店、游客接待中心暨景区管理中心。
同时将锦绣生态农庄与已有的花卉酒店进行连接,形成一个更大体量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主要体现为文化展示、停车接待、旅游咨询、花卉展示销售和餐饮住宿等功能,其中生态农庄还有乡村生活体验的功能。
乡村嘉年华旅游区
乡村嘉年华旅游区是规划地块最主要的生产场所、旅游休闲场所、主要的兴奋点和消费区。片区具有花木栽植观赏、生态休闲、文化体验、乡村节庆表演欣赏等多种功能。
根据场地特征与项目分布组织片区用地,分片区的布置应考虑气氛过渡、游人组织、交通分流等要素。在考虑到组织原则的基础上形成自由式的布局模式,提高片区的景观构成能力。
5.乡村旅游节方案 篇五
×××镇首届乡村旅游文化节暨第六届红枫葡萄文化节
活 动 方 案
为了充分展现××市‚清凉世界、休闲天堂、避暑湖城‛的良好城市形象和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展现红枫全新的绿色发展之路,以节庆活动带动地方产业的大力发展,完善新型产业结构调整,奠定×××镇在乡村旅游中的领先地位,让更多友人感受到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特举办×××镇乡村旅游文化节活动,为确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活动目的
以葡萄和乡村旅游为主题,本着安全、效益、质量、节俭的原则,坚持团结、友好、合作、发展的办节方针,依托××这个省会都市的强大辐射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充分利用农业生产生态生活等多功能性可延伸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打造品牌乡村旅游文化节活动,提高农业的附加值。通过举办节庆活动,打造×××镇乡村旅游名片,推动整个红枫的旅游、美食、休闲、招商引资及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二、活动名称
2010中国〃××避暑季之××市避暑休闲游×××镇首届乡村旅游文化节暨第六届红枫葡萄文化节活动
三、活动主题 走近绿色生态
领略民族风情
共享丰收果实
感受湖光山色
四、活动简介
1、‚环青海湖自行车大赛‛已成为国际知名品牌性活动,‚环××ב三车’竞技赛及自驾游‛也是贵州首创第一个‚环湖‛‚三车‛运动,而且有着其它地方无法比拟的区位优势,它是健康、休闲、环保的概念性活动的集中体现,它可以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2、‚环湖三农经济发展论坛‛又是另外一个关注点:因为,它最符合目前党和国家关注的民生问题、环境问题、群众利益问题,是党政齐抓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3、科技兴农在×××镇已得到体现,如何深抓及扩大影响,将通过活动平台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五、活动内容
本届活动以红枫葡萄文化节、环湖‚三车‛自驾游为主线,将以一个论坛两个系列活动(或多个系列活动)为篇章,进一步梳理挖掘×××治水治湖之后的发展旅游之路,促进农业发展、促进招商、促进环保健康休闲游,推进×××镇又一发展高峰的来临。
(一)活动主题篇章一:走近红枫·首届环湖三农经济发展论坛
时间:2010年
地点:××市×××镇大冲村
系列内容:
1、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家于2010年7月中旬至×××镇调研、恳谈,并提出‚论坛‛研讨问题;
2、邀请村镇代表与银行相关领导与会恳谈,并提出‚诚信评分‛、‚诚信借贷‛的解决思路与办法,并预定在‚论坛‛上签约,在开园仪式上授‚诚信评定(等级)户(A~AAA)‛牌及发放借贷资金;
3、发展论坛议题(暂定)A、‚科技兴农‛问题研讨 B、‚诚信富农‛问题研讨
C、‚运动休闲‛特色旅游经济问题研讨 D、观光生态农业定位与前景问题研讨
(二)活动主题篇章二:运动红枫·首届环湖之旅“三车”竞技赛 时间:2010年
地点:××市×××镇右二村
系列活动内容:
l、首届环湖之旅‚三车‛竞技赛〃绿色导游之星征集组织
征集目的:大赛服务人员及活动先期宣传预热
基本要求:另行拟定方案
2、首届环湖之旅‚三车‛竞技赛〃车手征集组织
征集目的:比赛及自驾游参与
基本要求:分专业竞技人员及自驾游人员(详细方案另行拟定)A、专业竞技人员:
报名规模:男队20人;女队20人
报名条件:有一定竞技技能
报名须知:另行拟定方案 B、自驾游人员:
报名规模:100组;两人为一组(必须一男一女自由组合)报名条件:18岁~45岁之间;身体健康。
报名须知:另行拟定方案
3、首届环湖之旅‚三车‛竞技赛〃发车仪式
活动流程:
①骑行人员须于规定到达指定地点,领取线路图及交待相关事宜;
②迎宾仪式
③运动员入场
④市领导讲话
⑤嘉宾致词
⑧市领导宣布发车
⑦警车开道,女队先行发车lO分钟后,男队发车。
⑧自驾游人员跟队骑行:
⑨发车仪式结束。
4、首届环湖之旅‚三车)竞技赛〃分站赛
比赛设臵:
①说明:为了让竞技赛好看,可设臵专业队领骑;又为了让‚环湖之旅‛的自驾游车队能跟上,在每个站点为专业队设臵比赛竞技内容以减缓前行速度。
②站点比赛内容设臵:实具考查后根据各处的特色及实际情况另行拟定方案。
③奖项设臵
专业组:
第1名:一等奖 3000元
第2名:二等奖 2000元
第3名:三等奖 1000元
第4名~lO名 优秀奖 500元,名
自驾游:一参与者可获纪念品一份
④准备事项: a、比赛线路图制定; b、比赛站点设臵; c、比赛规程制定:
d、比赛工作人员培训; e、比赛裁判人员邀请; f、比赛物资、用具准备;
g、比赛安全、后勤保障方案制定: h、比赛工作车辆安排:运行车:3部
警车(开倒车):2部
救护车:2部
i、通信器材(对讲机)准备; j、气氛营造; k、观看人群组织;
l、奖牌、证书、奖章制作; m、拍摄机位定点; n、比赛流程拟定; o、比赛表格填写。
⑤比赛颁奖:
设臵在下午3:OO的开园仪式上举行。
(三)活动主题篇章三:品味红枫·第六届红枫葡萄文化节暨首届茶文化交流展示活动
时间:2010年
地点:××市×××镇右七村、簸箩村 系列活动内容:
1、观田园景,享丰收乐
(1)开园仪式。(内容:民族乐器特技表演、为‚三车‛竞技赛获奖者颁奖、观看文艺表演)
(2)葡萄文化系列互动活动。(内容:‚葡萄王‛评选活动、‚吃葡萄‛竞技赛活动、‚鲜葡萄酒‛酿制演示活动)
(3)入园品尝葡萄,参观葡萄文化长廊。
2、浪漫红枫,风雅茶韵
(1)茶文化展示。组织茶商和茶农推介茶产区的区情区貌、人文环境、传统文化、特色品牌、名优农产品以及名特优产品展示、展销等。
(2)茶文化交流。邀请部分老领导、老书画家(作家)、茶叶专家以及各界人士等200人左右座谈交流,共同品茶观湖。
(3)茶文化表演。邀请有关艺术团开展茶文化方面的文艺节目表演,并在其中穿插策划茶旅结合有奖竞猜活动。(四)活动主题篇章四:体验红枫·首届乡村蔬菜节
时间:2010年
地点:××市×××镇大冲村 系列活动内容:
1、组织驻镇蔬菜种植龙头企业推介企业概况、企业理念,经营范围、主要品牌等,并安排专门的蔬菜展示中心。
2、组织开展垂钓蔬菜、蔬菜标靶、顺藤摸瓜、采摘蔬菜、蔬菜搬家等竞赛活动。
3、蔬菜跷跷板、野趣牧牛等家庭趣味活动、农事体验活动等。
4、布臵蔬菜盆景展示区,组织盆景爱好者参加蔬菜盆景展示。(五)活动主题篇章五:欢乐红枫·首届乡村旅游文化节篝火狂欢夜
六、配套项目建设
为确保上述活动成功举办,我镇结合实际,将在相应的活动地点配套建设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详见《×××镇乡村旅游文化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览表》)。
(一)××村葡萄基地
1、葡萄基地基础设施:硬化采收便道3公里、园区道路1.5公里,栽种绿化苗木2000株。
2、葡萄文化广场:建休闲广场1个占地1000㎡,停车场、公厕300㎡。
3、新建乡村旅馆:10个。
4、新建农家休闲接待点:5个。
5、移民培训中心:500㎡。
6、建设葡萄文化长廊:1个,500㎡。
(二)××茶叶基地
1、新建观湖亭:2座,每座占地200㎡;亭子周边绿化苗木100株。
2、茶文化展示中心:2座,建筑面积1200㎡;周边绿化苗木300株。
3、茶叶加工生产线:钢架结构大棚一栋,建筑面积2500㎡;棚内建保鲜储室2栋,建筑面积400㎡。
4、茶叶基地机耕道:‚两纵两横‛机耕道,宽3M,长3公里。
(三)××蔬菜基地
1、核心基地扩面:300亩。
2、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管网、机耕道、大棚等。
3、蔬菜展示交易平台:钢架结构大棚、展示台,占地300㎡。
4、乡村旅游接待中心:占地4000㎡,建筑面积1500㎡。
(四)××苗圃基地
1、‚三车‛自驾游集散地:停车场300㎡;娱乐、餐饮、住宿占地300㎡,一栋三层,建筑面积1200㎡。
2、自行车线路:开辟线路8条。其中硬化部分道路10公里,安装线路行驶路牌标牌、地面行使标识等。
(五)××村牧草养殖基地
1、新建大型沼气池:1个。
2、完善奶牛场基地设施:标准化养殖棚、生产车间占地1200㎡。
七、媒体运作
1、将借助省内外新闻媒体进行市体宣传,同时,通过电视资讯平台和网络进行报名征集;
2、制作30秒的互动宣传片选择媒体播放,制作5分钟的‚环湖‛风光、生态音乐片在省有线数字电视频道播放20天(暂定名 为《感受红枫》)。
3、调动媒体联动宣传、积极参与,持续跟踪报道;尽量减少硬性广告的投放。
4、具体的宣传时段需根据活动进程需要拟定《宣传投放计划表》便于突出每个阶段的‚宣传主题‛。
八、氛围营造
l、营造好贵黄路段及××市内户外广告宣传;
2、活动风景点、民族村寨活动节日气氛营造实际踩点布臵;
3、涉及路段、比赛站点的布臵在比赛确定后,实际踩点提供设臵方案。
6.乡村旅游节事规划方案 篇六
案设计”
乡村旅游规划——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怎样才能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怎样才能推动新农村建设?这些都是政府关心的问题。现如今,通过乡村旅游开发,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例子也不断出现。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规划的云南开远红土寨旅游新农村方案设计就是其中一个。
红土寨是开远凤凰谷项目总体规划中的一部分,其定位完全符合凤凰谷的总体定位。开远凤凰谷项目打造,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在项目伊始提出了“做大乡村旅游,做强幸福产业”的目标,要让开远成为幸福的田园景区。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认为,在全国无数个“小坝心”似的项目中,最打动人心的资源是:朴实的老乡,与世无争的平和,和一种溢于言表的幸福感。于是此项目在改造的基础上,不破坏乡村原有的宁静气氛,不改变村民原有的生活习惯,试图挖掘和展现属于这里独有的幸福元素,让外地人感受幸福、让当地人享受幸福,与此同时升级幸福产业、改造幸福民居、打造幸福项目,总之,一切来源于幸福。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项目人员通过讨论及分析,根据红土寨自然地形及现状用地条件,其规划结构为:一轴、一带、双核。
1.一轴:即穿越村子的主要道路。该道路主连接村内主要节点,不仅为村内外联系主要道路,还是一条景观性道路。
2.一带:即村子与村子西邻的昆明---弥勒过境道之间形成的快速道路生态防护绿带。
3.双核:即红土寨的两个公共活动中心。
一、道路系统规划
村庄道路的功能主要是解决村庄内部各区与各建筑之间的交通联系,村庄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以及村庄内部消防问题,同时又是重要的景观构成因素。
1.交通便捷,人车分流
当今的村庄规划中,路网不仅要满足交通便捷的要求,而且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妥善处理车行和人行的关系。
2.适当划分各功能区
合理的路网结构可以适当划分各功能区,使整个村庄结构清晰,分区明确。
规划以主要道路将各个功能区串联起来,形成有机的路网结构,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
3.形成村庄景观节点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看,村庄道路规划设计除本身的功能使用外,还有以下几点特征:
A、村庄道路本身是积极的环境视觉要素。规划中对此进行了重点处理:首先,在道路两旁控制合适的建筑高度和建筑红线,强调道路上的动态视觉效果;其次,重点处理林荫道和道旁绿化带植物,强化景观效果。
B、规划沿道路提供能强化和烘托特定村庄环境氛围和特征的景观,并形成体系性的整体道路标识和视觉参考物(比如系统的路标、路灯等道路辅助设施设计),从而产生丰富的景观层面。
4.环路系统
规划中环形干道的设置以最简洁的形式将最大面积的建筑交通串联起来,形成通畅的环道,在景观上做到步移景异,增加了行走的趣味性。
二、绿地系统规划
红土寨具有良好的生态植被,加之四周用地内水流常年充足,为村庄绿地系统的形成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基础条件。
1、规划原则
绿地规划应以突出自然为主题。
绿地规划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加强绿化,改善村落生态环境。
规划绿地尽量利用滨水空间、山泉出水点和耕地。
2、环境绿化布局与要求
由于在规划区本身处于田园环绕的平坝,所以本次绿化规划强调以自然田园绿化为主,适量建设面状绿地。规划采用“点、片、面”结合的布局手法,形成绿化体系。绿化用地面积约占总用地45%。
1)“点”状绿地规划
即营造景观为主,规划在村庄两个出入口处设置点装的绿化景观节点,村庄内部结合功能中心进行绿化美化,以满足外来游客及本村居民休闲的需求。
2)“片”状绿地规划:
即垂钓农庄和果树林的绿化。将现有的果树林加以梳理、按照相应的品种以及林木的色彩、季相特征加以搭配和组合,形成成片且自然分布的片状绿地系统。
3)“面”状绿地规划
即村庄的田园绿化,对村庄原有的耕地加以保护和改造,使其成为村庄特色农业发展的核心。对于村庄外围山体绿化采取严格保护生态植被的方法,使之作为村庄生态系统的后备支撑区域。
7.乡村旅游节事规划方案 篇七
一、乡村旅游和乡村旅游景观
1、乡村旅游的含义
乡村旅游指的是在乡村地域范围内发展旅游业,旅游吸引物主要是乡村中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其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居民。乡村旅游依托的旅游资源包括优美的乡村自然景观以及建筑和文化资源,立足于传统的农业体验,和农村休闲游,进一步开拓其他的休闲娱乐、会务度假等旅游方式。在乡村的地域范围内,所有能够吸引旅游者并且产生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旅游资源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具有民族性、多样性和地域性的特点[1]。
2、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
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乡村特有的自然风光。由于乡村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和富有特色的自然风光,能够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体验。②农场旅游、农庄旅游。常见的主要有休闲渔场、花园、茶园、观光果园、休闲农庄等。③民俗风情。不同地域的民间都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乡村的经济状况、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④乡村遗产旅游,主要指的是乡村文化遗产。⑤乡村一景体验旅游。在乡村旅游中乡村一景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乡村意境是景观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而体现出的特殊的价值,侧重于乡土气息的表达,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地域特征进行延续,将风土环境和建筑环境结合起来,体现出浓郁的乡村风味[2]。
3、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在旅游开发和环境建设的实践中,越来越多地将乡村规划和景观规划结合起来,二者密不可分。乡村旅游规划应该将旅游规划的设计和景观规划的设计结合起来,二者都应该对运营管理、游客使用、经济效益、景点建设、生态环保和时空布局进行充分的考虑。作为景观结构中的,体景观类型,乡村景观主要包括乡村的民俗文化景观、乡村农耕文化景观、乡村建筑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乡村田园景观等。因此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事实上就是设计乡村景观的空间和时间,立足于创造友善环境空间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太行山乡村旅游发展,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太行山景区位于我国河北省,该地区的旅游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旅游基础设施和一定的旅游市场。然而该地区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当前仍然处于导入期,并向着成长期过渡。当地的乡村旅游发展非常迅速,各种丰富多彩的采摘节、农家乐、农业观光园等活动,也给当地的旅游市场带来了活力。但是总体而言太行山乡村旅游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景观规划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太行山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3]。
1、景观功能不完善
河北太行山紧邻华北人口密集区,周围的大中城市包括石家庄、天津、北京等,而城市人口正是乡村旅游的主要指向目标。游客对于乡村旅游的景观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当前太行山乡村旅游的景观功能尚不完善,存在着一些功能的缺失。主要体现在比较单一的旅游景点游憩功能,在交通组织方面缺乏系统性,缺乏具有更强的体验性、动态性的参与项目。太行山乡村旅游规划对于游客在购物、住宿、饮食等方面的需求考虑的不够完善,也没有配备完善的市政配套设施、旅游服务商品等[4]。
2、模糊的景观形象
尽管太行山景区已经在全国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乡村旅游真正的魅力在于清新、朴素的乡村环境氛围和淳厚的乡村意境。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并不一定要获得奇伟瑰怪的审美感受,而是希望享受乡村的野趣闲情,体验一种原汁原味的自然风光和乡土气息。但是在太行山景区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受到了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影响,对乡村的特色形象缺乏重视。乡村旅游的主要经营者是农户,一些农户本身具有较低的经营能力、较低的审美能力,其往往不能正确地理解城市游客的真正需求,反而削弱了乡村的形象特色,降低了乡村旅游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还有一些设计人员在乡村旅游区盲目的移植一些城市景观,或者使用城市景观的设计手法来对乡村旅游区的景观资源进行处理,甚至导致位处中原的太行山乡村竟然出现了欧化建筑、人工修饰园林、空旷的广场、笔直的大道,等不合时宜的景观建筑[5]。
3、破坏景观生态环境
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如果对景观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会导致乡村旅游地失去原有的自然生态魅力,例如随意涂鸦、村道被阻、湖塘被填、古屋被拆、随意砍伐树木、破坏山体等。如果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过度开发,加之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会造成视觉污染,导致乡村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甚至出现生态平衡失调、生物多样性降低、水质污染、植被破坏等现象,影响景观质量。
三、基于乡村旅游视角的太行山乡村景观规划方向
乡村旅游是太行山景区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只有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协调的处理,妥善的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才能提高太行山,乡村旅游,景观的吸引力。
1、对本土景观进行科学的规划
要发展乡村旅游就必须进行景观规划,如果科学的景观规划能够对景观保护开发和扩大旅游规模之间的矛盾进行妥善的解决。人与景观之间的共生发展是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基础,必须在不违背景观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进行各种改造,从而达到和谐统一、互利共生的目的。因此在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中应该充分体现尊重地方精神、尊重自然的规划理念,充分考虑到游客的乡土情结。乡村旅游的主要目的人群就是城市人口,这些游客对乡村旅游需求的根本动机在于乡土情结,因此应该尽量保持原生态、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景观,提高太行山乡村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
2、对乡村旅游接待服务场所进行完善
整个太行山景区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旅游接待设施,但是在乡村旅游方面还需对旅游接待服务场所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主要包括游客接待中心、食宿场所、购物场所、商务会议办公服务场所等。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期,农家乐是解决游客食宿的主要,但是当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必须进一步提高食宿服务的品位和档次,增加独立的食宿。与此同时也可以增加一些具有本土特点的食宿服务,例如乡村酒店、酒肆、茶馆、当地小吃等。使游客能够通过别具乡村和地方特色的饮食、住宿环境来深入的感受当地的乡土文化。
3、加强乡村景观的意象规划
乡村景观意象应该具有社会性、地方性和个性化特点,也就是以乡村景观建筑为基础,对景观意象思想进行渗透。要做好乡村景观的意象规划,必须树立当地乡村的整体形象,综合反应当地乡村的地方特色,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形象,将文化软环境和景观与环境完美的结合起来。
4、打造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
太行山景区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该注意,通过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将已经成熟的与正在开发的乡村旅游景区联接起来,通过已有的景区来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开辟道路。乡村旅游的道路系统主要包括停车场、自行车道、马路、步行道路、车行道路等,交通系统能够为游客带来更加舒适和富有乐趣的交通体验。
四、结语
太行山自古位于京畿重地,周围大中城市较多,潜在的客源市场巨大,河北省也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孕育了丰富、醇厚的乡村文化。以此为背景,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做好乡村景观规划,能够进一步促进太行山景区的整体品位的提升,促进当地的农村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金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低碳化建设策略探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24)
[2]杨锐,王俊杰.景观视角下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1(01)
[3]潘宜,程望杰.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村庄有机更新规划——以武汉市刘家山村村庄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0(S2)
[4]张良梓.传统游牧民族文化景观在内蒙古本地城镇化建设中的应用构想[J].绿色科技.2016(09)
8.乡村旅游节事规划方案 篇八
项目涵盖黄山市行政区划范围。辖三区(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四县(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和黄山风景区,区、县辖42个镇、100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1169个村民委员会,8507个村民小组,48个居民委员会,共147.56万总人口。市域面积9807平方公里。核心资源包含了屯溪茶场、山旮旯农庄、山乡农家综合住宿接待、渔家乐、西递、宏村古村落、齐云山景区综合住宿接待、太平湖综合旅游接待服务。
核心命题是借助黄山品牌,依托节点城镇群,通过古徽州特色文化与乡村的复合嫁接,构建乡村深度休闲游憩群落,推动黄山市旅游跨越式发展。发展定位于构建以徽文化为灵魂,集修学考察、观光采风、游览游憩、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民俗体验、美食购物等于一体,以主题乡村群落为主要载体的度休闲旅游目的地。
形象口号为黄山乡村·意境田园。核心创意包括:
创新空间发展策略:构建“7112”开放式空间格局,7个旅游发展片区、1条旅游发展带、1个资源战略储备区、2条旅游合作廊道。
创新产品体系:以主题观光、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等功能为主题产品线索,构建综合接待服务村落、主题观光游览村落、徽文化深度体验村落、深度生态游憩村落、田园采摘游憩村落、民俗技艺主题体验村落、康体养生保健主题村落等七类主题乡村系列。
创新运作模式:重点按照资源特点将乡村旅游划分为景区辐射型、古村聚落型、民俗风情体验型、特色产业型四种类型,分别对其开发模式进行独立设计。
亮点项目包括:
仗鼓禅茶体验村——以茶园观光、茶文化休闲体验为主,以茶园休闲度假、公务会议接待为战略培养方向,集休闲度假与清心、修身于一体的,颇具乡土气息的茶文化展示与体验片区,茶主题体验文化村落,生动鲜活的黄山茶文化展示基地。
徽州婚庆主题村——以徽文化主题特色婚庆为核心,以其它喜庆活动为补充的深度体验型主题村。争取成为长三角最具魅力、颇具国际知名度的古典婚庆举办地,成为长三角著名的喜庆主题村。
徽商文化深度体验村落——以西递丰富的资源为依托,以观光游览市场为先导,以中高端深度休闲游憩度假市场为培育重点。打造生动、鲜活的中国徽商文化深度体验村落。菊主题休闲养生度假村落—以观光游览、农家特色餐饮为先导,以休闲度假、美容康体旅游为重点发展方向的菊花主题休闲养生度假村落。
童谣里的乡村--重点面向牯牛降景区游客的,以艺术群体、背包族、深度游憩者为主体的,清新秀丽的,中高端的,充满小资情调的原生态休闲度假古村落。
该规划为黄山市各区县发展乡村旅游提供新思路。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巅峰智业”)始创于2001年,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业务的企业之一。
巅峰智业在以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全程服务,大力发展旅游投资、景区运营管理、旅游营销等业务,形成“规划引领-投资驱动-运营支撑-营销拉升”的“四位一体”一站式全程服务模式,提供综合型智慧旅游系统解决方案。
9.乡村旅游节总体方案(送审稿) 篇九
(送审稿)
为培育壮大乡村旅游文化产业,打造巫溪南大门,进一步提升南部片区对外开放形象,特定于2011年6月10日—6月15日(初定)在巫溪县上磺镇举办巫溪•上磺首届乡村旅游文化旅游节。
一、主办单位:
巫溪县南部片区管理委员会 承办单位:
巫溪县上磺镇人民政府 协办单位: 县委宣传部 巫溪县文体广新局 公安局 电视台
巫溪县古路镇人民政府 巫溪县峰灵镇人民政府 巫溪县蒲莲乡人民政府 巫溪县花台乡人民政府 巫溪县上磺中学
二、组织机构
(一)组委会成员:
主 任:张宗定 巫溪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南部片区管委会 主任
副主任:卢祖华 巫溪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南部片区管委会副主任
乔 琳 巫溪县南部片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 薛胜明 巫溪县南部片区管委会社会管理组组长
姚 举 巫溪县上磺镇党委书记
李 铁 巫溪县古路镇党委书记
张显赋 巫溪县峰灵镇党委书记
张孝喜 巫溪县蒲莲乡党委书记
曾治永 巫溪县花台党委书记
詹亚军 巫溪县上磺镇人民政府镇长 成 员:郭相坦 巫溪县上磺镇纪委书记
屈永太 巫溪县上磺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程昌华 巫溪县上磺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朱亚辉 巫溪县上磺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张 伟 巫溪县上磺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谭大昭 巫溪县上磺镇党委委员
王开明 巫溪县上磺镇党委委员
邓德忠 巫溪县上磺中学校长
(二)组委会办事机构
组委会下设综合协调组、宣传报道组、活动演出组、市 容环境组、后勤接待组、交通保障组、安全保卫组、督查组等工作组,具体负责巫溪〃上磺首届乡村旅游文化节的组织筹备与实施工作。
综合协调组 组 长 詹亚军
副组长 薛胜明
宣传报道组
活动演出组
后勤接待组
组 员 联络员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联络员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联络员 组 长 副组长 姚世才 刘 英 曹 润
李 秀 赵功慈 白 金
李 秀 谭大昭 李吉林
李伍玲 姜 晓 卢光孚
巫溪时报记者 南部片区管委办公室工作人员
李伍玲 张 伟
邓德忠 田由涛 张才芳
周芸西 罗 兰 周小虎
吴 松 刘明山 冉 燕 吴明洁 宾 胜 胡 军 向 力
甘属辉 王开明 徐 进
甘属辉 组 员 熊 波 周光芹 李 蓉 王平
田小全 卢祖真 邓玉顺 冉启伟 何家英 周 兵 学生志愿者队
50人
联络员 冉启伟 市容环境组
交通保障组
安全保卫组
组 长 屈永太 副组长 刘 蔷
组 员 何福静 李心美 张家荣
卢光模 邬定权 卢光军 罗品权 张明新
联络员 邬定权 组 长 陈昌华 副组长 熊应明
组 员 张学凡 帅传贤 钟大和 鲁 勇
刘立章 上磺交警中队成员
联络员 鲁 勇 组 长 朱亚辉 副组长 马家兵
组 员 周昌德 王本贵 张成权
王晓华 廖贤军 李小江 县中队队员 县公安局干警 上磺派出所干警、上磺镇巡逻队队员
上磺镇民兵应急分队队员 上磺镇消防应急分队队员 上磺中学政教处、保卫科全体成员 上磺小学校警
联络员 李小江 督查组 组 长 姚 举
副组长 郭相坦 王宗权
组 员 何丽萍 贵应富 联络员 何丽萍
三、主要活动
活动主题: 乐和乡村 魅力上磺
(一)开幕式
时间:2011年6月10日上午9:30至11:00 地点:巫溪县上磺中学体育场(二)农特产品展示展销会
时间:2011年6月10日至15日 地点:巫溪县上磺中学
(三)乡村旅游发展论坛
时间:2011年6月15日下午3点
地点:上磺镇大会议室
(四)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仪式 时间:2011年6月15日上午10点
地点:上磺镇大会议室(五)乡村旅游摄影展
时间:2011年6月10日至6月15日下午 地点:上磺中学、羊桥村一社乐和中心户一线(六)南部片区各乡镇乒乓球比赛
时间:2011年6月10日至6月13日 地点:上磺中学体育场
(七)南部片区各乡镇象棋比赛 时间:2011年6月11日至6月13日 地点:上磺中学综合办公楼
(八)上磺镇各村(社区)趣味农运会(活动方案另外制定)
时间:2011年6月10日至14日
地点:上磺中学体育场
(九)闭幕式
时间:2011年6月 日晚上7:30—9:00 地点:上磺中学体育场
四、邀请人员
请县“四大家”领导、县级各部门、全县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县外周边乡镇、南部片区县属相关单位领导等出席开闭幕式。巫溪•上磺巫文化旅游节邀请嘉宾总人数 人左右,其中:
(一)县级领导
(二)县级各部门
(三)县外周边乡镇
(四)南部片区县属相关单位
(五)曾在上磺工作过的县级领导代表
(六)上磺籍成功人士及特邀嘉宾
(七)新闻媒体
五、巫溪•上磺乡村旅游文化节组委会办事机构工作职责
(一)综合协调组
1、负责乡村旅游文化节期间的综合协调、上下联络、信息处理工作;
2、负责活动期间信息平台建设指挥工作;
3、负责相关会议材料准备、会场布置、通知发布等工作;
4、负责组委会办公室的后勤保障工作;
5、负责志愿者、车辆通行证等相关证件的制作;
6、做好乡村旅游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宣传报道组
1、充分利用县内外宣传媒体围绕首届巫溪〃上磺乡村旅游文化节主题营造浓厚氛围,做到家喻户晓,从而使本镇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2、指导督促镇建管办迅速落实乡村旅游文化节倒时牌的制作及管理;
3、选派专人(最好协调《巫溪时报》和巫溪电视台记者参与)全程跟踪报道乡村旅游文化节相关活动,活动期间在做好新闻通稿基础上,利用电视、网络、报纸进行深度宣传报道,用好车载广告、将宣传工作始终贯穿于活动之中;
4、协助组委会办公室开好动员大会;
5、协助乡村旅游文化节组委会拟定标语下发到全县相关乡镇(特别是各出入境交界处、上磺镇与周边乡镇交界处),采取悬挂标语及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宣传活动;
6、主动引导媒体挖掘深度新闻,同时抽调精兵强将挖掘事件背后的新闻,做好深度报道、争取起到活动“泛新闻”效应;
7、现场录制乡村旅游文化节开闭幕式以及农特产品展示展销会、乡村旅游发展论坛、乡村旅游摄影展、农民趣味 运动会、乒乓球象棋比赛;
8、在巫溪电视台制作乡村旅游文化节宣传标语,并滚动播出;
9、负责群众发动工作,通过开展各种群众性活动积极引导群众参与;
10、负责相关媒体的邀请,协助后勤组做好相关媒体的接待工作;
11、负责乡村旅游文化节期间的摄影、摄像和编排刻录,相关声像资料整理归档;
12、负责乡村旅游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活动演出组
1、负责巫溪上磺乡村旅游文化节开闭幕式、农特产品展示展销、乡村旅游发展论坛、乡村旅游摄影展、南部片区乒乓球和象棋比赛、趣味农民运动会的组织工作;
2、制定各项子活动执行方案;
3、做好综合执行方案,并负责做好周边环境、氛围营造(特别是开闭幕式现场的布置和氛围营造)等工作;
4、做好活动期间宣传推介工作;
5、做好乡村旅游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市容环境组
1、围绕乡村旅游文化节的时间节点,完成石峰至红岩、羊桥至龙门一线的风貌改造,红岩、上磺集镇的环境综合整治、集镇导识系统、灯饰等工程建设任务,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城镇建设再上台阶;
2、根据演出需要,做好开幕式、闭幕式演出场地外围的灯光、通道、停车场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
3、开展集镇综合整治(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等),镇容镇貌再新上水平,展示新形象;
4、加强脏车治理,消除车辆冒装抛洒现象,确保所有车辆干净上路行驶;
5、做好乡村旅游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
(五)后勤接待组
1、进一步规范接待程序,提前做好整体方案,同时对全镇所有宾馆、饭店及接待场所进行摸底排查,待邀请函回执后,具体细化执行方案;
2、将接待工作具体落实到相关班子成员、相关科室、责任人;
3、负责志愿者培训、乡村旅游文化节接待礼仪(含相关培训)工作;
4、负责乡村旅游文化节期间住宿安排,保证住宿地清洁卫生,保障食品安全;
5、负责车辆的调度;
6、制作接待指南并送参会人员、有关县级领导和各工作组组长、副组长;
7、做好乡村旅游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
(六)交通保障组
1、负责接送开道;
2、负责沿途乡镇道路畅通(沿线主次干道无车辆乱停乱放和占道经营)、路面环境卫生整治;
3、负责上磺镇辖区内交通畅通(无车辆乱停乱放和占道经营);
4、协助后勤组搞好车辆调度工作;
5做好乡村旅游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
(七)安全保卫组
1、负责乡村旅游文化节期间的安全稳定、信访工作及处置突发应急事件,同时制定好应急处理预案;
2、乡村旅游文化节期间充分调集县中队、消防大队、公安、派出所等各方力量,整合集镇治安巡逻队力量参与安全保卫工作;
3、提前制定好各项活动的安保方案,特别是开闭幕式演出安保工作,做出详细执行方案;
4、做好乡村旅游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
(八)督查督办组
1、督查各组工作落实情况;
2、督查与乡村旅游文化节有关的重点工程、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3、每天晚上向指挥部汇报各组工作进展情况;
4、对活动中不作为、慢作为等现象予以督查和通报。
5、做好乡村旅游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
六、工作要求
筹办乡村旅游文化节事关重大,各级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调动各方面工作力量,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一)牵头领导要切实履行职责,按照乡村旅游文化节组委会的部署和安排,全面抓好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安排组织好各项任务的分解实施。
(二)各工作组、活动组要制定细化执行方案,拟定工作流程,联络员实行坐班制度。各工作组、活动组根据职能和任务,定期召开协调会、情况通报会。镇财政所要在活动经费、办公经费上给予保障。镇安监办要专门制定详细的治安、交通、消防等方案,确保万无一失。上磺镇卫生院要做好卫 生防疫、医疗服务及其他保障工作。其他各成员单位要根据任务职能,切实履行职责,密切配合,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
10.乡村旅游节事规划方案 篇十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短期节假日的增多为都市人群提供了更多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机会, 体验生活成为了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 乡村旅游在这种背景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伴随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学者们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方向、层次在不断深入, 但关于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的研究在城市规划层面上涉及甚少, 只是机械地套用风景旅游区标准化规划的方法。例如:最近几年经营较红火的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 其规划都是标准化规划, 因而导致了产品样式与管理服务业标准化, 毫无特色之说。因此, 政府部门应该制定乡村旅游定性定量规划模式, 确定某一具体地域旅游特色, 鼓励区域分工, 反对模仿, 相关部门应根据当地特色推行一种新型乡村旅游规划模式:在各种乡村旅游项目设置中融入创意产业的元素, 建设特色且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业。
二、当前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研究的现状及研究意义
(一) 概念界定
“创意产业 (creative industries) ”是一个新的网络经济环节, 其产业内容涵盖了大部分文化和艺术的商业性活动。“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是创新, 强调的是知识的价值, 包含从创意的产生到提供产品与服务的全过程”, 其动力源于将传统文化、流行文化和艺术商品化, 并通过其高附加值获取利润。
(二) 创意产业融入乡村旅游的规划模式研究意义
创意产业是以内容为主的产业, 个体原创、技巧及才干都是智慧的结晶。而对于受众来说, 创意人员的个人气质、创作过程和环境都有着神秘色彩, 因此他们的活动场所就成为一个体验和学习的平台, 具有了旅游吸引力, 也就是说创意产业集聚地融入乡村旅游, 给人放松身心与展示才华的空间。这是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最直观、最基本的意义, 且有效丰富了乡村资源吸引物系统的外延, 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更持久。
(三) 乡村旅游研究现状
现阶段, 提出乡村旅游规划模式这一概念的研究者并不多, 江西财经大学旅游学院的曹国新学者于2008年从旅游学的角度提出了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的变迁, 较多学者提出的是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开发模式等。根据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从城市规划层面对现行的乡村旅游规划模式进行总结, 把乡村旅游规划模式分成两种类型。
1. 模式一:古村落旅游规划模式
古村落旅游规划模式主要从村落整体、传统建筑、典型景观和建筑风貌等几个方面进行规划, 完全追求一种历史文化气息和乡村生活历史传承的真实性。在规划过程中也需要对破损建筑进行必要的修缮, 对整体环境进行改良, 追溯原古时代的风格美, 以特有的风貌来开展乡村旅游业。
乡村旅游业具有两面性, 在给古村落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给其带来了部分的负面影响。古村落过度商业化现象严重, 挨家挨户的商铺和摆在路边的小摊, 使得村落的历史真实性丧失, 与古村落宁静的氛围极不协调, 标牌标识有碍观瞻, “人人皆商”的商业氛围带给游客的也不再是纯朴民风的美好体验。另外, 大多数古村落虽然做了相关的旅游规划, 但鉴于人们素质等多种原因仍然造成了生态资源与人文环境极大的破坏。乡村旅游业发展越快, 对古村落的破坏越严重, 特别是在旅游高峰期, 接待旅客数量远远超过自身的环境容量。人们在不断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 不同程度地对古村落环境与原始风貌造成污染和破坏, 影响了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2. 模式二:休闲农业旅游规划模式
该模式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 迎合都市人群的休闲需求而建立起来的现代农业规划模式。休闲农业规划充分利用了农业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和农家生活等自然、人文、经济社会等资源, 为游客提供了观光、休闲、体验等回归大自然、调整身心的多种选择,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也塑造了清新自然的生活环境。
在旅游开发实例的研究中, 研究者发现, 很少有公共部门对乡村旅游进行规划。传统的休闲农业旅游规划模式并不都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 而是在开发雏形的项目基础上再来谈及相关规划, 零碎的规划牵制到了许多有关旅游业顺利发展的问题, 比如:没有统一的规划就没有统一的管理, 服务质量也不会很高, 这就导致了整体效益下降。项目的设置也是盲目地照搬, 这种基本没有涉及任何创新点, 一味机械化地开发乡村旅游会带来旅游业发展的种种问题。
二、融入创意产业的乡村旅游规划模式构建
(一) 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构建新型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的系统性表现在:将创意产业纳入整体乡村旅游资源范畴统一考虑。创意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项目发展要与乡村旅游建设、市场需求、经济发展、就业范围等直接关联, 而乡村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布情况更是直接关系到创意产业布局大小及选址问题。这就要求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必须基于对乡村旅游资源系统现状的全面深入了解。此外, 通过创意产业的融入来协调乡村旅游系统发展的整体进度。
2.特色性原则
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一定要具有特色的项目建设, 特有的乡村资源环境为创意产业的规划提供了前提, 追求更多的附加价值为创意产业的打造提供了动力。通过创意产业的倾情打造来迎合社会消费观念、满足大众需求、附加利润的赚取、品牌效应的建立, 可以实现旅游经营者与旅游消费者共赢。因此通过融入创意产业的乡村旅游规划创造具有鲜明、独特主题的开发项目。
3. 参与性原则
传统的乡村旅游有体现参与性元素, 融入创意产业的乡村旅游更是要充分体现参与性原则。完美的乡村旅游规划需要通过旅游者的实地参与并吸纳游客提出的宝贵意见, 这有助于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的改进与不断创新。
4. 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 才是真正的发展。创意产业的功能多样性与不断创新性, 使项目在运营阶段不断改进, 这是乡村旅游长期稳定收益的前提。持续发展表现了乡村旅游开发的后继性、持久性。
(二) 模式构建
遵循以上原则, 构建创意产业融入乡村旅游规划模式。在传统乡村规划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深化, 根据创意产业在乡村资源区域的分布特点不同归纳为三种规划模式:相融型规划模式、相伴型规划模式和综合型规划模式。
1.相融型规划模式
此类结构组合模式是在仅有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项目中, 根据当地的资源特色, 引入适合当地实际的创意产业, 并以相融的形式应用其中, 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 开发多种创新型项目:如赋予创新元素的养生园、梦乡小镇等。此类项目不仅给游客带来创新性体验, 更能提供广阔就业市场, 整个乡村旅游业就以创意产业为核心发展, 形成创新的管理机构, 带动乡村旅游业整体呈良好的态势发展。此种模式能将物质和人力资源集中利用, 形成集约型的产业, 并循序渐进地发展下去 (见图1) 。
璧山县青龙湖风景旅游区规划项目运用了这种模式, 完成了此种规划模式的实例论证 (见图2) 。璧山县青龙湖风景旅游区资源丰富, 拥有很强的开发潜力, 引入创意产业能把周边自然资源更为充分地利用起来, 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 并持续发展下去。
2.相伴型规划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用于古村落旅游规划, 需要将其原有的资源独立出来, 在周边规划模拟村落, 设置各种创意项目, 这样既可以保护古村落的原始风貌, 也可以实现古村落旅游的持续发展, 同时也可集中地解决就业等问题 (见图3) 。将传统的“人人皆商”景象抹掉, 移植到模拟村落里面, 并且将原有的活动赋予创意的元素形成新颖的项目, 吸引并留住更多的游客, 形成与以往不同的旅游氛围。虽然这种规划模式造成基础设施彼此独立, 但是人为的分界与适当的资源分割完全可以通过简便的交通组织联系。
在重庆市北碚江东生态走廊景观设计单体项目中, 相伴型规划模式有所体现, 如重庆农谷根据川东民居的特色修建了模拟村落, 间接与原村落形成相伴关系, 可认为是相伴型规划模式的论证实例 (见图4) 。在偏岩古镇的乡村旅游规划中建议采取相伴型规划模式 (见图5、图6) 。
3.综合型规划模式
综合型规划模式是兼有相融型规划模式和相伴型规划模式的综合模式, 也就是前两种模式的融合与发展。它是在多种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的情况下实现完成, 即整个旅游规划区域既包括休闲农业旅游规划, 也包括古村落旅游规划。因规模较大, 占地多, 可以局部规划, 也可以整体规划, 将前两种规划模式运用于其中。
在重庆市北碚江东生态走廊景观设计项目中, 融合了多种规划模式, 形成相互促进、互补的作用, 从项目整体角度看, 本项目既运用了创意产业相融型规划模式, 也有模拟村落相伴型规划模式。
从单个项目看, 部分项目是分别运用两种规划模式, 也有的项目是综合运用两种规划模式。其中美丽乡村嘉年华是两种模式综合的论证实例, 也是比较成功的案例。本项目在总体上依据已经呈现的地貌格局, 规划地块分为四大片区, 分别是移民新乡村、入口印象区、综合服务区、乡村嘉年华旅游区, 体现出两种模式的运用 (见图7、图8) 。
三、结语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方式的转变, 人们对乡村旅游的追求日趋强烈。乡村旅游要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必须不断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这就要求在原有的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提升, 建立融入创意产业的乡村旅游规划新模式, 提升市场价值, 开拓富有创新性的乡村旅游, 使乡村旅游业成功转型为现代产业。这种新型规划模式, 将较好地把原始与现代、乡村与城市融合在一起, 既给乡村带来广阔的经济前景, 也满足都市人的创意休闲体验。
参考文献
[1].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东方出版中心.2007
[2].王衍用殷平.旅游规划与开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石楠.创意产业 (编者絮语) .城市规划.2007/6
[4].曹国新.从极性思维到多元互动: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的变迁.旅游学刊.2008/7
[5].张静.我国古村落的旅游开发研究与旅游规划实证分析——以婺源县李坑村为例.部门经济研究所.2007/5
[6].高谋洲.李红岩.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商业研究.2006/21
[7].刘丽君郭宏杰.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8/16
[8].何景明.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旅游学刊.2004/1
[9].邹统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比较与对策分析.旅游学刊.2005/3
【乡村旅游节事规划方案】推荐阅读:
如何破解乡村旅游规划同质化11-21
乡村旅游规划设计怎么做有特色06-11
乡村旅游宣传营销方案09-24
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总体规划09-24
乡村观光旅游升级改造方案06-27
乡村旅游概述10-16
中国乡村旅游调研06-29
乡村旅游发展思路07-08
乡村旅游经验材料范文09-13
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