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 春望教案(精选11篇)
1.望岳 春望教案 篇一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学习目标 :
1、背诵诗歌,围绕“望”,体会泰山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赏析诗中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感受并学习青年杜甫的豪情。
学习重点:围绕“望”,体会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学习难点:赏析诗中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学习资源:班班通辅助性资料
知识提纲:
望岳
首联:绵延不绝、树木葱郁远望
描绘泰山景色颔联: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近望
颈联:云涌云翻、鸟儿归巢细望
想象登顶感受尾联:一览众山小
杜甫:豪情勃发、壮志满怀/ 6
一、导入《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板书:望岳唐杜甫
二、学生读背这首诗,完成下列习题:
1、积累文学常识
杜甫 :字,别号,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被称作,都收集在。他著有“三吏”、“三别”,另外两篇分别是、,“三别” 是指他的、、。
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朝由而的过程。
2、中国的五岳是: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3、诗歌中描绘泰山景色的是联、联、联。
4、抒写杜甫愿望的诗句是。(会背、默写)
5、杜甫望到的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解释下列字词)
青未了:钟:荡胸:曾:眦:会当:附:(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三、合作讨论,名句赏析:
1、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讨论:这句话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附: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2、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附: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他家境优越,诗才横溢,因此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
第二课时春望
学习目标:
1、朗诵诗歌,准确把握诗中情感,2、理解诗歌内涵,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3、会背并正确默写这首诗歌。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学习难点:深入理解名句,提高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学习资源:班班通辅助性资料
知识提纲:
首联:破败,荒凉,萧条
春望:颔联:花溅泪 鸟惊心
颈联:思念、牵挂亲人
尾联:忧国思家
一、导入
过了二十年左右,47岁的杜甫在首都长安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破败,荒凉,萧条板书:春望
二、学生自学:
1、查资料:关于此时的杜甫和写作背景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2、如何学习诗歌?(读诗歌,争取会背)
第一招:多读——读出诗韵
(1)、读准字音(2)、读出重音和节奏(3)、读出疑问第二招:多思——感悟诗意、品味诗情
3、诗歌的首联、颔联各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组成了怎样的画面?(结合注释)
4、想象诗歌的颈联、尾联的画面,诗人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三、合作讨论,感受
1、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忧国思家。
2、名句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附: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
3、赏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附: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表现手法
移情于物,情景交融
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四、课堂练习
完成前沿第25课第一课时。
五、课堂小结
中年杜甫:愁苦,焦虑 忧国忧民,流泪的,感伤的,饱经风霜的。
国家的苦难,人生的坎坷,生活的艰苦可以磨掉杜甫的意气风发,磨掉杜甫的骄狂,使他的诗歌风格由雄豪而变沉郁,却始终磨不掉青年时期立下的志向,磨不掉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乃至困顿至极的他竟然能发出使人震撼的呼喊„„
这就是被后人尊奉为诗中圣人的杜甫。
2.望岳 春望教案 篇二
于是, 围绕“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 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感受诗人的伟大人格,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一教学目标, 我设计了四读四问。
一.自读, 《望岳》中杜甫望到了什么?
首先, 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诵读中感知诗歌的内容, 了解到诗人望到了泰山的雄浑高大和神奇秀美以及云层、归鸟等泰山景物。
二.思读, 通过《望岳》, 你“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有了前面的铺垫, 学生纷纷说, 他们望到了一个热爱大自然的杜甫;望到了一个乐观向上的杜甫;望到了一个豪情万丈的杜甫;望到了一个英姿勃发的杜甫……此时, 我抓住时机, 讲述了开元盛世的时代背景, 并加以巧妙渲染, 青年时代意气风发的诗人形象便渐渐凸现在学生眼前了。
三.比较读, 望岳和春望同是“望”, 但所望之心境有什么不同吗?请找出最能表现这种心境的词句品析。
此问由《望岳》自然过渡到《春望》,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品析, 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学生发言异彩纷呈:《望岳》中“割”字形象而有气势, 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一览众山小”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而《春望》中“溅”则极言诗人心中的悲痛, 泪作倾盆大雨, 飞溅而下。“破”与“在”鲜明对比, 又有许多物是人非的凄凉和无奈。“抵”足见战争持续之久, 家书则显得尤为珍贵。还有“短”道出了诗人内心的悲苦等等。此时, 我引入背景介绍:天宝十四载 (755) 十一月, 诗人赴奉先探家, 未几, 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 贼破潼关, 诗人被迫北上避难, 安家于州。七月, 肃宗即位于灵武, 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 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 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 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 他乘隙逃离长安, 历尽千辛万苦, 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春望》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有了细至字词的品析, 《春望》的内涵已呼之欲出, 再进行第四问。
四.小组合作读, 《春望》中杜甫望到了什么?你又“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前面《望岳》的教学已给学生作出了示范, 这里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读《春望》。在这首诗中, 没有过多的景物描写, 诗人所望不再只是眼前破败荒僻之景, 经过启发, 学生认识到诗人望到的更多的是一些深层次的东西, 他望到了历史烟云、战争的残酷、人生的无常……学生说, 他们望到了一个饱经沧桑的杜甫;望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望到了一个渴望亲人团聚的杜甫……最后, 我作了课堂小结:从《望岳》到《春望》, 我们望到了杜甫诗歌从雄豪到沉郁风格的变化, 望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宽广胸怀, 也望到了杜甫所处的那个令人痛心的时代, 由此可见, 杜甫是一位心系天下, 名副其实的诗圣, 其诗更是一部令世人惊心的诗史。
3.《望岳》和《春望》对比赏析 篇三
【内容讲解】: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赏析评价】: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延伸阅读:
详细解释
概念
赏析是鉴赏的一个过程,是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1.欣赏并分析(诗文等)
2.欣赏分析。 枕书 《博物记趣·尼克松总统与冰糖莲》:“这是比较文学中的佳话,且让文学家去赏析,这里不说下去了。”如:古代文学名篇赏析。
示例
1.修辞:①夸张②比喻③拟人④反问⑤排比⑥对偶......
2:修辞手法的作用
3.词句表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4.望岳教案 公开课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a、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b、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c、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教学重点】:
a、重点字词的含义;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教学难点】:
a、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ppt、道具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五岳”导入。
2.欣赏泰山景色并描绘泰山。
(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二、作者并背景介绍
1.指名简介作者。师补充要点:杜甫人称“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2.背景:应试落第。
三、初步朗读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2.快速抢答,字词解释。
五、深入研读
师:诗题叫《望岳》,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 1.首联“岱宗”两句。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设问。●字词解释,梳理大意。
重点:“岱宗”、“夫如何”、“夫”、“齐鲁”、“青”、“未了”。●指导概括并板书:远望 青翠苍郁、绵延不绝。● 齐读。
2.“造化”两句。
● 字词:“造化”、“神秀”、“钟”、“阴”、“阳”、“割”。● 指导概括并板书:近望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板书——“近望” 3.“荡胸”两句。
● 字词:“荡胸”、“决眦” “入” ●看ppt图片,演示“决眦入归鸟”。
●指导概括并板书:细望 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六、名句赏析
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 ——一览众山小。
2、“会当”两句释义。
3、抒发了杜甫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4、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启示。
七、总结课文
1.完成填空: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 的景色,表达了诗人 思想感情。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八、背诵竞赛
九、作业:
1.字词解释抄2遍。2.抄写原诗并翻译。
板书:
望岳
(唐)杜甫----“诗圣”
首联: 远望 绵延不绝、树木苍翠 颔联:近望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颈联: 细望 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尾联: 不畏艰难 俯视一切
附原文:
望岳
5.春望杜甫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在掌握相应的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2、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中的艺术手法,如反衬、对偶、夸张。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难点:读出诗歌的感情 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教学方法:朗诵品读、合作探究。教学手段:媒体课件、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时光隧道图片,让大家回到唐安史之乱时期,体会当时的心情
二、作者介绍
1、幻灯片出示杜甫画像,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顾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
2、介绍《春望》写作背景,揭示课题。“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初读诗篇,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感受朗读的抑扬顿挫。
2、再读诗文,解决生字词音、义问题。如重点字溅()抵()搔()浑()胜()簪()
四、诗文学习
1、生字词解决的情况下,感知全诗内容。
2、逐句剖析诗文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首联作者望见的是什么?为全诗起到了什么作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睹物伤怀,见到开放的鲜花,禁不住悲怆落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通常,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用来表现诗人的悲伤和愁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眼望京城的颓败景象,思念亲人,郁结在心头的苦痛无法排解,只好以手搔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之深。这样,在写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后,又叹息衰老,悲哀更深。结尾这一笔,使满头白发,忧国思家,哀愁衰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3、合作探究诗文的艺术手法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2)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种注解为:诗人因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种解释是:这是以花、鸟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的主体不同,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拟人对偶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夸张
4、整体把握诗文 主题探讨
①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②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通过写作者春天望见的长安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眷恋亲人的感情。)
5、试比较《望岳》和《春望》两首诗的风格
五、课后作业
1、假如以“家书抵万金”为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6.《春望》教案 篇六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调。这节课我们学习他后期的作品,理解赏析这两首诗,体会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二、写作背景:
1、《春望》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
近体诗: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春望》一诗属于五言律诗。
2、《石壕吏》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到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式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见的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三、诵读诗歌,感知诗意
1、学生四人为一组,以不同的形式朗读课文。力求形式多样,有所创意。(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诗的情调和韵味。)
2、欣赏配乐朗诵《春望》《石壕吏》,感受诗的情感。
3、师生齐读这两首诗。
4、学生结合课下注解,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四、深入欣赏,领悟诗歌
《春望》赏析
(一)想象形象,把握物境
问题引导:《春望》一诗中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明确:
首联: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春天也业已降临,可是人去楼空,乱草遍地,使人满目凄然。
颔联:写了花和鸟两种形象,花和鸟是“感”“恨”的主体,那娇艳的花因“感时、伤别”而流泪,那无忧无虑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
诗人是“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
颈联:写了烽火和家书两个形象。自开春以来,战火持续不断,因而与家人难通音讯,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这时的一封家书抵得上“万金”啊。
尾联:写的是诗人苍老的形象。目睹眼前国都破败之景,心念远方家人的安危,不觉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已到了“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其伤痛愁苦之情可以感知。
(二) 品味诗歌,体悟感情
1、品字
古诗词中可以说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字字都是诗人心血的结晶”并非夸张之词。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说说哪些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比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使人满目凄凉。准确地描绘出国都沦陷后惨败荒凉的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两个动词,不仅用字新鲜,而且还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品句
这首诗中的句子耐人品味,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你的理由。
比如:我喜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书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切心情,这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我喜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或是诗人触景生情,或是诗人移情于物,其感情都是相通的,都表达出诗人感时伤别的情怀,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3、体验情感
诗言志,古诗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载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石壕吏》赏析
1、 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问题引导: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内容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是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尾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不幸:(17—20)句老妇人自请应役。
2、 品字品句
诗歌的语言精练而又有丰富的内涵,再次朗读这首诗,列举你喜欢的用词和句子,并作赏析。
明确:“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一“呼”一“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人的感情。
“有吏夜捉人”夜字表现出差吏对村民突袭搜捕,令人惊骇。
“老妇出门看”看字表现了老妇的机警,为老翁出逃作掩护。
“急应河阳役”急字既表现老妇想快些让家人脱离危险的心情,也表明前方战事吃紧。
“独与老翁别”独字按时老妇人已被抓走,儿媳不得出面, 只有与逃回的老翁告别,表现出家庭残破的凄凉景象。
3、 感知作者思想感情
问题引导: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人的痛苦申诉,目睹了一幕凄惨的故事,你体察到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明确:在这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中,一方面,对饱受战乱之苦的劳动人民给予深切的同情,对官吏的蛮横残暴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唐朝的平乱战争,盼望希望能取得最好的胜利。这正是诗人思想的矛盾所在,也是他一生忧国,心系百姓情怀的再现。
4、 辨析比较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时期,除了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
明确:杜甫的诗歌风格发生变化,乐观自信、奋发向上的浪漫主义诗风,逐渐变为“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风。
5、 课堂练笔,想象改写
运用想象,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细致刻画出人物 各自的神态、动作和语言,还要补充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情节。
学生改写范例: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寒冷的北风似乎要把整个人吞没掉。这是战乱的岁月。暮色笼罩着一个边远僻静的村落——石壕村。诗人杜甫从洛阳向华州赶路。这一天,天色已经昏暗,诗人错过了旅店,只好投宿在石壕村。房东是一对年迈的老人,还有他们的寡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子。他们衣着破旧,面黄肌瘦。
一天的劳累奔波,诗人和衣而卧,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约莫二更时分,一阵犬吠,村中突然纷乱起来,粗暴的叫喊声、急促的打门声……越来越近了。诗人被惊醒了,借着惨淡的月光向外窥看,原来差吏又来抓壮丁了。房东一家吓得心惊胆战。老翁慌忙披上一件破褂,匆匆爬过屋后的一堵断墙,向村外逃去。老妇人战战兢兢,颤抖着去开门。 “砰——”的一声,门还没有开,就被差吏一脚踹开,只听道差吏粗野地吼道:“你家男人呢?你家还要再征派一个男子去当兵。把人交出来!”老妇人苦苦哀求道:“长官,我家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最近一个儿子写了封信回来说,两个兄弟都战死了。哎,我担心他的性命也难保全啊!官爷,可怜可怜我这个老婆子吧……屋里实在没有人了!”
“哇——”孩子的啼哭声突然响起来了。
“你还说没人!这孩子哪儿来的!他的父母呢?你敢欺骗官府!” 差吏吆喝着,挥动皮鞭往里闯。老妇人眼看哀求无用,哽咽着说:“我的媳妇失去了丈夫,带着还在吃奶的孩子艰难度日,连一件穿得出去的衣服也没有了。孤儿寡母,可怎么过啊?你们实在要人,就把我这个老婆子拉去顶差吧,我随你们去,也许还来得及赶到部队烧早饭。”
差吏们骂骂咧咧地把老妇人带出了院子。在惨淡的月光下,老妇人回头望望自己破旧的茅屋,掩面而去。孩子的啼哭声一阵阵传来,令人肝肠寸断。夜深了,窗外万籁俱寂,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在哭,这哭声在旷野上飘荡……
诗人一夜无眠,他的耳边仿佛仍然回响着老妇人凄惨的哭诉声。天蒙蒙亮,诗人收拾好衣服和悄然回家的老翁告别。
五、课堂总结
7.《望岳》教案--何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2.反复诵读,分析景物意象。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二、教学重点: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三、教学难点 : 理解诗中哲理和意境;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大家有什么安排呢?让同学自由回答,把话题引向“旅行”。说起旅行,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明确:泰山
2、介绍“泰山”,同时展示课件。
“泰山” 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 皇帝来泰山封禅(chan)。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走进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整体感知:
1、朗读,强调字音、字形及短句。
2、解题: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逐句诠释:(此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还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故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Q1开篇以设问起句,表现诗人虽未得亲历其境,但久慕其名。接着解释“岱宗”一词,再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Q2接句自问自答,“齐鲁”是春秋的两个诸侯国,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指泰山之色,请问,这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明确:青翠。“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Q3这又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明确:绵延不绝。整句话是摹写泰山山脉卧于齐鲁大地,那这就应该是远望所见。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Q1这两句中的“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大家觉得这应该是虚写还是实写呢?
明确:虚写。表面上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予之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泰山的赏慕有加。
Q2“阴阳”是指山的南、北两面,这句话就是说:“山南山北,虽在同一时间,但一边明亮如清晨,一边却阴暗如黄昏。”大家觉得这句话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呢?
明确:“割”字,突出南阳北阴之景色,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跃然纸上。第四句应为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
Q3这一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那么综合起来,这句表现了什么样子的泰山呢?
明确:神奇秀丽、高大。
Q4比较首句,诗人关注的焦点已经从整个泰山山脉发展到泰山的山南、山北。这么看来这句应是从那个角度进行“望”呢? 明确:近望。
3、总结:这两联可以概括为:泰山的整体形象。
4、过渡:这是我们这个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当然,学习一首诗,重点还在于理解诗中的“情”,所以我们接下来看到诗的第三句以及第四句。
5、后两句为本诗的第二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Q1“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这两句诗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这里的景是指? 明确:层云、归鸟。
Q2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这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明确:心情激荡。
Q3接着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说明站在泰山上,视线如何呢?
明确:眼界空阔。这一句是抓住了层云和归鸟这两个景物细节来抒情,所以这一句应为“细望所见”。
6、接着诗人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引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请大家结合注释理解这一联的意思。
明确: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那么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可以一览群山呢? 明确:俯视。接着是本课重点:结合写作背景,启发学生理解这一句的深层含义。让学生各抒己见。(参考答案: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
7、总结:这两句诗句可以概括为:诗人的感受
8、结合整首诗,进一步感悟诗人情感也是对全诗主旨的提炼:讨论问题
一、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参考答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他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8.望岳教案 篇八
第六版块第一课 《望岳》教学设计
镇赉县坦途镇第一小学
王弘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心灵共鸣。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杜甫及《望岳》的相关资料。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望岳》,能说说我们这一板块的题目吗?
(把黄河泰山做为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一种象征)2.叙述板块题目,明确本诗所写的就是泰山。(体会泰山是一处名胜,更是华夏文明中的一种)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作者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迭经盛衰离乱,饱受艰辛,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他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诗中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三、师生共同赏析研读古诗 1.(1)教师朗诵《望岳》
(2)全体学生齐读
(3)指导学生朗读
(4)教师范读后,学生再读。
2.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1)巡视。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诗句释义: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品悟诗句,赏析。设问:
诗题为《望岳》,但全诗却不写一个“望”字?(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
全诗视望,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角度有什么不同?(第一句远望泰山的景象;第二句近望泰山的景象;第三句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最后一句是神游玉皇顶所见)
4.引导学生思考: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一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和壮美山川的热爱,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四、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思维拓展(作业)
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六、板书
远望
近望
望岳
凝望
愿望
9.《望岳》教案 篇九
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并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能力目标——加强朗读教学,提高诗歌朗读水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情感目标——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和青年杜甫所表达的雄心壮志、远大抱负及豪迈情怀。
2学情分析
《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描绘了泰山高大雄伟、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初见泰山高兴,兴奋、惊叹、仰慕的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以及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感受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体会诗人的形象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主要是品味诗中的美点,把握诗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特别是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领会青年杜甫所表达的雄心壮志及豪迈情怀。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望岳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比如我们熟知的“大李杜”——李白杜甫。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的沉郁顿挫的历史鸿音。
二、杜甫简介及诗歌创作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沉郁顿挫是他诗歌的特点。这些诗篇像一面面镜子,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代表作品就如本文《望岳》。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三、朗读,赏析诗歌意境
1、听录音范读(以乐配诗),注意语气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再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学生能整体把握诗歌韵味。
3、反复朗读,品味诗歌意境。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诗歌内容,小组回答,互相补充,教师可适当归纳总结:四联要点如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郁,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曾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眶。“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四、诗歌炼字、写作艺术点拨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当以鼓励为主,不要动辄评判,更不要轻易否定。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五、诗歌主旨归纳
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和青年杜甫要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及豪迈情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六、背诵、吟咏全诗,进一步领会诗歌精华。
望岳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望岳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望岳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比如我们熟知的“大李杜”——李白杜甫。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的沉郁顿挫的历史鸿音。
二、杜甫简介及诗歌创作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沉郁顿挫是他诗歌的特点。这些诗篇像一面面镜子,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代表作品就如本文《望岳》。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三、朗读,赏析诗歌意境
1、听录音范读(以乐配诗),注意语气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再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学生能整体把握诗歌韵味。
3、反复朗读,品味诗歌意境。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诗歌内容,小组回答,互相补充,教师可适当归纳总结:四联要点如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郁,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曾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眶。“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四、诗歌炼字、写作艺术点拨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当以鼓励为主,不要动辄评判,更不要轻易否定。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五、诗歌主旨归纳
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和青年杜甫要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及豪迈情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10.于凤娟 望岳教案修改 篇十
裴德镇中心小学
于凤娟
一、课前交流(略)
二、导入新课
师: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可谓是灿若繁星、浩如烟海。这些千古绝句,令我们动情,催我们落泪、激我们奋进。这节课,让我们再来聆听一曲“被后人称为“诗圣”,杜甫笔下流淌出来的不朽的民族诗篇。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 师:“望”顾名思义就是“看”的意思,看哪呢?课题中这个“岳”指的是哪里呢? 生:岳,值得是泰山。
师:同学们有去过泰山的吗? 生:没有
师:那我相信一定都听说过吧?课前老师不知大家收集了这方面的资料,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信息。说能说说你对泰山的了解。生1:泰山古代称岱山,又名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境内。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高大雄伟、气势磅礴。
生2:五岳归来不看山,岱山归来不看岳。泰山是五岳之首,有五岳独尊之称。泰山还以齐松、异石闻名天下。也是许多文人歌咏的对象。
生3:泰山是历代封建帝王封禅、祭祀的地方,据统计曾有72个皇帝到泰山封禅。
生4:泰山因雄伟的山势,神奇秀丽的景象和古老,丰富的文化而成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称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遗产。
生5:泰山上下,古雅、传奇的历史建筑比比皆是:如岱庙、王母池、万仙楼、南天门、碧霞祠、玉皇顶等等。还有摩崖石刻上数不胜数的诗、文、题字。赋予了泰山在我国乃至世界名山中的独特地位。
师: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让我们通过几张图片来揭开泰山的“庐山真面目吧!(课件)
生:看图,发出声音
师:秀丽神奇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使得泰山在国人眼中他就是一座神山,一座圣山,更是一座文化之山。再读课题。生:望岳 唐 杜甫
三、初读感知
师:弗洛岁月的风尘,展开历史的画卷,“诗圣“杜甫笔下为我们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卷呢?打开书走近诗文,切身去感受一下吧!别着急先听清老师的读书要求。首先结合拼音读准字音,读顺诗句,然后综合运用我们学过的学习方法:如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等争取读懂全诗。听清楚要求了吗?好开始。生:读
师:老师在下面巡视的时候,发现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我们学习呀就要有这种认真的学习态度。读一遍书就应该有一遍的收获。谁来读一遍。
1、读准确、读流利 生:读 生: 生:齐读
(师要及时纠正读错的地方)
2、读准节奏
师:短短几分钟,同学们就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我们读一般课文都应该这样,但是我们今天读的是古诗,古诗在朗读的时候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讲究节奏停顿,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一般一句三顿,它的节奏停顿一般为二、二、一或者二、一、二,谁来试试这首古诗划分一下节奏。生:二、二、一
师:为什么这么划分呢?能说出理由来吗?有不同意见吗? 生:二、一、二
师:凭感觉,这么感觉顺流,猜的,这可不行,老师来帮帮大家,为古诗划分节奏停顿是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划分。比如第一句:岱宗夫如何。岱宗是指泰山,夫没有实在意义。如何是什么样?所以第一句节奏的划分就应该是,岱宗 /夫/ 如何?明白了吗?现在谁来为这首诗划分一下节奏。生:
师:都同意吗? 生:
师:老师同大家稍有不同?最后一小节我先用的是二、一、二。为什么这么划分随着一会深入的学习同学们自然就知道了。下面我们按所划分的节奏停顿读一遍,感受一下古诗的节奏美。生:齐读
3、读出平仄押韵来
师:古人在写诗时是讲究一定的规律的。知道是什么规律吗? 生:押韵
师:对,除了押韵还将就平仄,平指的是汉语拼音第一声调和第二声调。仄指的是声调中的三、四声。读时讲究平长、仄短。我们先来为这首诗划分一下平仄来,先看岱,声调是几声 生:四声
师:四声是仄老师用竖线来表示仄,宗是几声 生:一声,是平师:我用横线表示
《望岳》
杜甫(唐朝)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单独读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女生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男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齐读
师:在读的时候要平长仄段。造成音调抑扬顿挫,听起来很有韵味。听老师读一遍。泛 读,自已试试吧。生:自由读 师:谁来试试
生:(有进步了)
师:他和刚才不同了,谁再来试试。
生:(有点小先生的味道了)生:齐读
生:(有点老先生的味道了)女生 生:够味,男生来一遍 师:最后一句一起来。
师:在电视中注意过没有古人在读古诗时一般有什么动作,生:摇头晃脑
师:我们也加上动作,一起来体会一下古人吟诵古诗时候的感觉吧。生:齐读
4、交流初体验
师: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着读着你是否读懂了诗中随描绘的美景呢? 生1:
生2:泰山什么样子呢?只见齐鲁大地上一片青翠,望不到边际。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汇聚在了泰山上,泰山把阳光割开,使得泰山远远望去一半明,一半暗,就好像一半是晨曦一般是黄昏。望着山间层层云雾使人心胸涤荡。睁大眼睛远眺看到了归鸟入林。群殴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脚下的群山一定都会变得很小。
四:细读品味
师:理解得虽然不是很流畅,但我相信随着深入学习下去同学们的理解一定会更加深刻。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近诗文,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可以说这首诗每一句就是一幅画,所以我们在理解还应该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透过文字你都体会到了什么。
1、学习第一小节
师:比如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就可以这样描述:让我魂牵梦绕的泰山啊,你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终于可以看到你了,啊,你原来是这样的雄伟高大,竟然在齐鲁大地上绵延了几百里,你那苍翠挺拔的身姿真是让人喜爱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于老师期待着大家的个性解读,下面,那个同学试一试。生:泰山啊泰山,你的大名我早就听说了,我连做梦都想去看一看你,你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当我来到齐鲁,看到你的青色遮蔽了大地,我才知道你是如此雄伟壮观。师:这位同学想象合理,表述准确。就这样加上想象和联想,请同桌之间互相描述一番,把你领悟到的东西和别人分享。要知道“假如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一交换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面同桌交流开始。生:(互相交流)
师:通过交流,大家觉得第一小节中作者写泰山,主要突出了他的什么特点? 生:广阔无垠、高大雄伟。青翠的颜色
师:试想一下作者望到泰山这绵延了几百里,苍翠挺拔的身姿,会以什么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生:向往、惊喜、赞叹、佩服。师:融入这些感情1.2再来读这两句。生:1.2组读,开始。
师:无数人写过泰山,作者今天来写,怎么开头呢? 生:
师:万事开头难啊,作者采用了自问自答的形式,从泰山的给人的第一印象写起,让人还没有走到泰山跟前,就已经感受到了它先声夺人的气势!生:3.4组在读(带着感情读)
2、学习第二小节
师:第二小节中有两个动词生动传神,体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文字的本领,试着请找出来并做以分析。生:应当是“钟”和“割”。师:先理解钟
生:“钟”是聚集,宠爱、钟爱的意思,大自然把神奇秀美聚集在了泰山上,所以泰山才如此美丽。
师:大自然把神奇秀美聚集在了泰山上,可见大自然对泰山有怎样的感情? 生:喜爱。生:非常喜爱。
师:到了什么程度?有一个和“钟”字有关的成语可以表达这种意思,是什么呢? 生:是情有独钟吧,大自然就是对泰山情有独钟,它把所有的美丽都给泰山了,别人什么都得不到了。
师:说的多好,大自然本来冰冷无情,可在作者的笔下,它竟如此多情,这是什么修辞方法? 生:拟人。
师:把大自然拟人化,是为了表现大自然吗? 生:是为了表现泰山。
生:是为了表现泰山的美。(是为了表现泰山的 美)生:是为了表现泰山的神奇秀美。
师:一个“钟“字,既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那么“割”字呢 ?又突出了什么呢?
生:割是割开的意思,是说泰山它把阳光割开了,能把阳光割开,可见他非常高。这样表现泰山的高大。
生:我也和他看法一样。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师:是啊!泰山就像一把直入云天的的利剑,把阳光割开了,站在山下一看,山上一半儿明,一半儿暗,就好像一半儿处在白昼,一半儿处在黄昏,悬殊分明。同学们,这一小节突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生:两个,一个是神秀,一个是高大。
师:作者用它神奇的笔,既给我们表现了泰山像男人一样高大雄伟的壮美,又。
生:又有像女人一样的秀丽俊美。
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把老师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那么你能描述一下这一小节中你透过文字看到的东西吗?
生:泰山啊泰山,我太爱你了,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秀美全都给了你,让我看也看不够,你就像一把巨大的魔剑,遮挡了阳光,把山分成了两半,一半黑,一半明。
生:我有点妒嫉泰山,因为大自然对它情有独钟,把天下所有的秀美都给了泰山,对别的山太不公平了,我也非常羡慕你,因为你还是那样的高大雄伟,像一个非常强壮的男人,手握着的直入云天的利剑利剑,把阳光割开了,站在山下一看,山上一半儿明,一半儿暗,就好像一半儿处在白昼,一半儿处在黄昏,悬殊分明。
师:刚才同学们的解读,把作者当时的心情都谈到了,就让我们带着喜爱,赞叹,惊奇、羡慕或者妒嫉的感情再读一读这两句吧。生:(自由读)
学习第三小节
师:看下一联,“荡胸”和“决眦”什么意思?
生:“荡胸”是“荡涤心胸”的意思,“决眦”是“眼眶决裂”的意思。师:什么能够荡涤心胸?什么让人眼眶决裂?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
生:是山上生出的白云能够荡涤人的心胸,看山中的归鸟看得人眼眶决裂。泰山云雾缭绕而让人激荡。
师:为什么山上会生出白云?
生:是山太高了,直入云天了一样。突出了泰山的高 师:为什么人的眼眶似乎都要决裂? 生:看得很太认真,看的时间长了。
师:是啊,泰山的高大雄伟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呢。不知不觉就从什么时候看到了什么时候? 生:从早上到了傍晚
师:说出依据,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早上的雾气形成白云,晚上鸟儿归巢。
师:泰山的美景把人陶醉了,竟然忘了时间,一群归鸟都让人如此痴迷,那么其他的东西呢?你们看,作者的笔是多么神奇啊。作者一路走来,由远而近,现在作者都看呆了,说明他看得非常仔细,好像生怕漏掉什么? 这种看叫什么名字最合适呢? 生:细看
生:端详,审视,凝视。
师:凝视最好,带着欣赏的感情,甚至有了几分醉意。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两句吧。
生:(自由读)
师:谁来解读文字后面的东西。
生:高高的泰山上升起了白白的云雾,象为泰山披上了博纱,朦朦胧,鸟时常出没于山谷间。置身其中,人的心情都宁静和谐的多了,从早到晚,泰山的美景变幻莫测,真是看不够啊,不知不觉累的人的眼睛都快看乏了。
生:高大雄伟,神奇秀美的泰山。你就像一块磁铁,把我的心牢牢吸住了,你又像一杯酒,让我都醉了,山中云雾缭绕,林鸟欢欣雀跃,看了整整一天,我的眼眶都要决裂了。师:(什么叫珠联璧合、什么叫妙语连珠、什么叫才华横溢掌声送给她)
学习最后一小节
师:我们看最后一小节,又怎么理解呢?
生:最后这一联的意思是说:我一定要登上泰山之巅,去看一看其他的小山。师:刚才是凝视,现在呢?登上泰山,居高临下这种角度用一个词。生:是俯视。师:还可以叫什么? 生:鸟瞰。
师:有过这种感受或体验吗?
生:登上绝顶眼界变宽了,心胸开阔了。生:从山上往下俯视,山都变得很小了。生:视野开阔,心情很好。
生:人就像蚂蚁,房子,车子就像模型,总之一切都变得缩小了。师: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此时视野中万物的特点,用那个字比较合适 生:小,渺小
师:此时谁能说说为什么最后一小节要一览 /众山 /小。生:我想是为了突出登上山以后一切都变小了这个特点。师:我国古代的一位智者孔子,也曾登过泰山,他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孔子云:登泰山而小天下。意思是说登山泰山跳下都变小了。登上绝顶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景,这是身在低处的人永远无法体验到的。但问题是,此时作者上了泰山了没有?请注结合“会当”一词分析。
生:“会当”是一定要的意思,说明此时他还没有上去。
师:这是作者因望岳而生发的登岳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定要登上那泰山最高峰,那时的群山自然会因低伏而显得矮小,这句诗极富象征意义:。师:泰山那么高,爬上去可不容易,泰山就好比什么? 生:困难、难题 师:登上泰山就是 生:战胜了 克服了困难。师:克服困难需要什么呢? 生:需要顽强的毅力和勇气
师:泰山虽然高,可我一定要登上去,它就是我树立的一个?想要实现的一种,树立的远大。要予以施展的远大的 生:目标、理想、抱负
师:对啊,有了目标就有了成功的动力,人生就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理想或报负,并为之不断努力,就会有成功登顶的一天。这就是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让我们在用心读一读,用心感受,用心体会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
师:引读:只要我们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读 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只要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为之不断努力,就会走向胜利。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只要我们树立雄心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成功。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这句话成为了成为激励人们克服困难,勇攀高峰的至理名言。我们课前背诵的一首古诗有两句和这两句意境相似。那两句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杜甫正是抱着登最高处的理想,创最辉煌的业绩的心情来望岳的。他写此诗时,才二十四岁,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透过之首诗你能感受到他给自己的人生会设计怎样的目标呢? 生:要成就一番事业。生:要当大官,为天下人办事。师:是啊,年轻的诗人正是怀抱着兼济天下的的情怀一路走去,去找寻他的人生舞台的,可是,生不逢时的杜甫,终其一生都没有在政治上实现“一览众山小”的宏伟抱负,但是,在另外一个方面他却做到了,是什么领域呢? 生:文学、诗歌。
师:是的,杜甫登上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最高峰,被人们尊称为“诗圣”。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它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全部倾注到了诗歌当中,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师:理解了诗歌的内容,领悟了诗人的情感,那位同学愿意将这首诗完整的解读一遍。生: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都不觉疲倦。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师:把你对这首诗深深刻的体会融入朗读我们再来完整的读一读。
五、分析感悟
师:这首诗题目叫《望岳》,诗中却没有一个“望”字,但我们却能感觉到诗人望岳的不同角度,我们能不能用不同的词语来描述作者望岳的不同角度。比如第一句是写远望。生:远望、近观、凝视、俯视。生:远望、近望、细看、鸟瞰。
师: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尽情描绘了泰山的美,既有远望之色、近望之势力、凝视之景。俯视之情,写尽了泰山的形神,充分展示了诗人的才情。时过境迁,千百年过去了,望岳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被刻成石碑,立在山麓,后来很多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但无人能比。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杜陵人指的就是杜甫)你们想知道作者本人对此诗的看法吗?诗人后来真的登到了泰山顶峰玉皇顶,但却没有做诗,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他写过《望岳》了。师:那可见作者对这首诗 生:非常喜爱。生:非常欣赏。满意。
师:是啊,就像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一样,作者对这首诗也是 生:情有独钟。
师:那你们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生:我很喜欢这首诗,因为这首诗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泰山不同的美。,生:这首诗杜甫运用了很多写作手法,比如设问,拟人等把泰山写的生动传神。生:我最喜欢:荡胸生层云这一句,云雾缭绕是泰山如同人间仙境一般。
生:我最欣赏最后一句。他是我知道了杜甫称为一代诗圣的原因,顽强不屈的拼搏精神是我要学习的。
生:我也最喜欢最后一句,这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我们现在就应该给自己树立好远大的目标,将来才能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师:透过你们的品评,老师感受到了诗词的温度。这首诗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一种泰山精神,一种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诗人以远去,但豪气长存,老师相信这首诗,一定会世代相传,这种精神,一定会永放光芒。现在有谁能背下来这首诗举手。全体起立,让我们一起来把你对这首的喜爱之情尽情释放出来,课的最后让我们共同背诵这首不朽的传世名作。
师生同诵。
泰山位于齐之北,鲁之南,以齐鲁之广大,能见其青青之色,故更觉泰山之高。这种写法,十分新颖。他还能给读者更深远的联想。
扎根于大地,绵延于齐鲁,给人间带来无限青翠之生机。高达雄伟、雄伟高峻
以云和鸟烘托泰山的高达雄伟
11.《春望》精品教案 篇十一
一.导入:
走进唐诗,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
看——有这么一位就是这璀璨星河中最耀眼的一颗。二.作家作品:
出示图片:杜甫
他是唐帝国盛极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所产生的伟大诗人。他亲身经受了八年安史战乱之苦,因而社会的**、中下层人的苦难、对国事的忧愤和自己的不幸遭遇等,都交织熔铸在他的名篇巨作中。他的诗歌情调,也有早期的积极乐观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由于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故后人评杜诗为“诗史”,他本人也被后人称为“诗圣”。他是谁呢?同学们,猜猜看。
三.写作背景
出示图片: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唐都长安也被叛军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得知这一消息后,也想要再有一番作为,便不顾安危只身前去投奔,结果在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此时,因为战乱,昔日繁华的都城,却已被叛军抢掠一空,践踏得破败不堪,满目荒凉。想起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看到破碎衰败的祖国,诗人杜甫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四.出示《春望》,播放视频。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五.如何学习诗歌(多媒体展示)1.第一招
多读 ——读出诗韵
一读读准节奏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二读读准字音
溅()——溅落
抵()——值得
搔()——
用指甲挠 浑()——简直
胜()——能够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三读读懂字义
国—国都。
城—这里指长安
深—草木茂盛。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书—信
短—少 2.第二招
多品 ——品味诗情
你最喜欢其中哪句诗?为什么?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颔联: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诗人睹物伤怀,见到开放的鲜花,禁不住悲怆落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通常,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用来表现诗人的悲伤和愁苦。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颈联: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联: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3.第三招
多悟——感悟诗意
A诗人“春望”“望”的是什么? 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
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
B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C翻译:有人说“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请你为这首诗设计“电视诗歌”。教师示例: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4.第四招
多想——合作探究
A、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5第五招.背 诵
—— 比一比,看一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会它。六.拓展:动动脑,你就会成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七.作业:
1、假如以“家书抵万金”为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望岳 春望教案】推荐阅读:
春望阅读答案08-03
杜甫的春望08-09
《春望》之望探微 教学反思08-13
《望岳》杜甫散文06-25
望岳译文09-03
望岳杜甫译文10-11
《望岳》中心思想06-12
小学古诗《望岳》赏析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