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素养教学计划(精选9篇)
1.公民素养教学计划 篇一
公民素养课总结
劳金锋
时间飞逝,一学期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回顾本学期公民素养课题实验教学工作我始终坚持“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以公民养成教育为抓手,加强常规管理,强化学生行为规范训练;注重道德实践,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使得年级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由步骤的开展,完成了学校安排的各项任务。现对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通过开展公民素养教育项目的实施,培育小学生的公民素质,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提升小学 生的公民技能,普及小学生的公民知识。使学生具有健康生活、遵守规则、学会尊重、担负责任、拥有诚信、具有爱心等公民基本素养,成为爱国、爱他人、守法、履行公民义务、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
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行为习惯及卫生意识,安全意识,校园环境意识等为出发点;以有利于指导小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形成特色,开创我校养成教育的新局面,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让学生积极参加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参与社区公共政策问题的研究,从小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使学生的团结合作、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是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宗旨。
总结这学期以来实施养成教育的经验,初步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即:加强常规管理,强化行为规范训练,是搞好养成教育的重要基础;遵循规律,讲求行为规范教育的科学性,是搞好养成教育的前提条件;注重道德实践,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搞好 养成教育的根本目的;优化育人环境,创建行为规范教育网络,是搞好养成教育的可靠保障;建立激励机制,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辐射效应,是搞好养成教育的不竭动力。
2.公民素养教学计划 篇二
1 体育教学与公民道德素养养成的关系
体育教学是公民道德素质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坚强意志又是公民道德素质养成的一部分,正确把握体育教学与培养坚强意志品质的关系可以对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造成影响。小学教育是教育初期的一个关键阶段,也是一个人意志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小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与体育教学息息相关。智力虽然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智力仍然需要一个“好帮手”,那就是坚强的意志。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从而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一个人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坚强意志体现的过程。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所以意志的坚定性决定了事情的成败。体育教学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以致对其一生产生影响。体育教师应该把教学、训练过程与意志培养结合起来,并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 体育教学对道德养成的促进作用
体育教学可以对学生的道德养成表现出积极影响。正确的世界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知识能力的发展都需要体育教学的推动,加强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对他们的整个人生具有定向和奠定的意义,是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新人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体育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 1 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正确的科学观能够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小学生只有在正确的科学观的引导下,才能在学科中取得平衡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了解书本的知识,还要了解社会的发展动态,这就需要他们的全面素质,包括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体育教学的特点可以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产生疑问、查阅资料(包括询问)以及解决问题。小学生的探索能力很强,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只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他们的动手探索能力就容易取得很大的提高,一旦做好体育教学方面的工作,有充分的准备,那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重大影响。
2 . 2 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应该有的,但有些人的社会责任感不强烈,甚至会为了个人的利益把社会责任感抛于脑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需要体育教学的鼎力配合。语文课可以让学生从概念上理解什么是责任,但小学生的理解力毕竟有限,他们更容易接受直观的概念,体育教学就弥补了语文教学的不足。在体育教学上,学生可以学到除了课本以外的知识,用行动印证课本上的知识,一旦在课外得到印证,他们的心里会有自豪感,利于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 . 3 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道德认识能力的发展
体育教学是一个给学生实践机会的学科,它能够吸引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在活动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自然也会锻炼他们的认知。学生的好奇心很重,在交给他们知识的时候,不能只讲道理。比如,一个小学生因为另一个学生欺负流浪狗打了他,老师批评他,问他是否知道错了,他肯定会回答知道,但是,他也许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了。他甚至可能会想,我帮流浪狗不对。如果在此后他再次遇到类似情况,他也不再理会,甚至躲开。这对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很不利。如果老师在批评他的时候告诉他,爱好小动物是非常好的表现,但是动手打人就不对,然后再夸奖他的爱心,这样这个学生就有了明确的认识,保持正确的成分,改正错误的行为。这都是课本上难以体会到的,因此,可以说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道德认识能力的发展。
3 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公民道德素养养成的措施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小学生公民道德素养,需要从三方面入手: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道德行为。
3 . 1 注重学生素质培养,从教育开始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体育教学的基础,运用鼓励法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平台,只有在课堂上,师生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才能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教育中的一部分,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能自愿参与到学习和课堂。体育教学是最活跃的一门课,学生在课上表现出来的意愿更为强烈,老师抓住学生好动的性格,再加以正确的诱导,学生就能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比如在课上进行团队接力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想取得第一的愿望就会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配合其他组员,当顺利完成任务后,他们会因为这份荣誉感更加期待合作,这就锻炼了学生团结合作的品质。如果在比赛中没能取得理想成绩,老师若是给予正确引导,那学生就会从失败中反省自我,从而提升自我。
3 . 2 以诚待人,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诚实守信是小学生接收到的频率最高的道德素质要求之一。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学校,引导方教育学生的第一条就是诚实守信,学生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是在诚实的基础上的。人无信不立,把诚信待人作为学生为人处事的第一原则。体育教学是小学生的小社会,在对待同学时,能够做到诚信待人,并且坚守这个信条。爱心和同情心是小学生纯真的表现,他们眼中只有好坏,因此,一旦认定好,那就是好,他们是最善良的一个群体。体育教学也应该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强调互助友爱。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小学生参与感强。体育老师在设置活动的时候可以适当提高难度,让学生在参与的同时动脑,虽然讲故事不是体育老师的教学内容,但体育老师可以把故事上演,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体会人物的特殊情感,主要是爱心和同情心。同情心和爱心也是小学生公民道德素养的一部分,学生获得的这种情感体验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3 . 3 培养遵纪守法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合格的小公民
小学生只有值不值得做的概念,没有法律概念,家长和老师往往会因为过于注重课本知识忽略法律知识。小学生的思想又有局限性。体育教学是小学教育的一个特殊设置,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锻炼学生的道德素质。遵纪守法是社会公民的义务,小学生也在内。体育教学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一个途径,让学生在接收学习制度的同时了解社会“制度”。一个习惯养成需要老师的指导,体育教学要严格做到提高学生的遵纪守法道德行为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那就得经过长期的反复训练。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才是道德行为习惯得到良好发展的基本方法。
3 . 4 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能力
体育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相互之间的友爱、互助。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团队的小游戏,学生在游戏当中,通过互相帮忙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明白团结互助的道理,更好的融入集体生活中来。通过体育课的教学,使学生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意义,对学生日后在学习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帮助。
4 结语
3.生态文明建设与公民科学素养 篇三
2013年春节期间,从2月9日至15日的七天长假,受烟花爆竹燃放影响,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有所下降。影响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是PM2.5。74个城市中,PM2.5平均超标率为42.7%,最大日均值为426微克/立方米,最大超标倍数为4.7。
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74个城市春节期间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54.7%,超标天数比例为45.3%,其中空气质量属轻度污染占23.1%,中度污染占10.5%,重度污染占8.8%,严重污染占2.9%。
春节长假刚过,我国部分地区雾霾天气卷土重来,再次引发了人们的担忧。2月17日以来,受雾霾天气影响,河南、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境内局部路段通行受阻。
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研究认为,机动车、燃煤等污染排放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谋”。
这个专项组通过中科院分布在京津冀区域的15个PM2.5监测站对今年1月份京津冀地区的5次强霾污染进行了监测分析。专家认为,雾霾是异常天气形势造成中东部大气稳定、人为污染排放、浮尘和丰富水汽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此可见,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现象目前还是十分严重的,形势可谓严峻,生态治理任务繁重,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生态文明建设有软硬两个方面,犹如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一样。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如果公民具备有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实行绿色生活、低碳生活,那么,生态环境就会好些。
正如2013年2月8日蛇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市工作时所说:“前一段出现的雾霾天气,对市民工作和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治理雾霾天气要多管齐下。”我以为,这个“多管齐下”,既包括诸如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等硬举措,也包括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这样的软举措。
(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明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称:“三代之上,人人皆知天文。”是说早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华夏儿女就具备了较高的天文学知识和科学素质。
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开始了测量公民科学素质的工作。当时采用了美国米勒 (J. Miller)提出的科学素质的三个纬度,即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方法、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科学素质三个纬度的具体内容既包含了基本稳定的科技常识,也包括与当代公众密切相关的各种与科技有关的新问题,如纳米、辐射、污染、环境、生态、低碳、绿色食品等等。
因此,从公民科学素质本身包含的内容来看,生态和生态文明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我国科学素质内涵来说,公民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才会更理性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才会具有良好的资源观、环境观、生态观,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才会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和生态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才会更自觉自愿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无论是发展生态经济还是改善生态环境,都需要以一定的高新技术作为支撑,说到底是以科技创新作为支撑。从科技创新内在需求来说,要有较高科学素质的科技人才,良好的科学素质是科技人才从事科技工作必备的基本素质。从科技创新的外在环境来说,需要公民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因为只有科学素质高的公民才会更客观理性的认识到科技创新的价值,从而能正确认识并支持社会的科技投人。
生态文明建设仅靠政府的主导是不够的,而要依靠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这最终要落实到每个公民的具体行动实践中。行动是素质的外化和体现,公民的素质,尤其是公民的科学素质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生态意识、文明素质,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十年前,我有幸参与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战略研究,并担任第十九专题“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组组长,同时,我也担任了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起草组组长。在当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形势下,两个《纲要》都强调了以人为本,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重点制定了“十一五”期间(2006—2010)的科学素质建设的任务和目标,其首要是:
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重点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还制定了以下四个重点人群的首要任务和目标:
“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的重点是宣传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人均占有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国情,使未成年人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的重点是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保护耕地、防灾减灾,倡导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内容的宣传教育,促进在广大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的重点是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降耗、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的首要任务是在面向领导干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突出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的能力。
由此可见,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从一开始,在“十一五”期间,就突出了科学发展观,并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四)党的十七大强调生态文明建设
2007年10月15日,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高度强调了对生态文明的要求。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报告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作出具体部署,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的本质在于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学规律,以实现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衡协调,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十七大报告一方面提出要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还提出“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两个方面是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要同时抓好的两个任务。后一个任务为科学素质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离开“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个思想基础,建设生态文明的最终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自此以后,生态文明科普教育纳入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为“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提供了工作机制和工作条件的保障。同时,把生态学和环境保护科普知识作为公民科学素质构成的重要内容,加大了宣传教育的力度;通过重点在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四类人群中开展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科普教育,以带动全民生态文明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将生态文明科普教育多渠道、全方位推进。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科普教育进课堂、进乡村、进社区、进机关。大中小学开设了生态和环境保护课程,各级党校也为干部培训开展系统的生态和环境保护科普教育;农村和城镇劳动力的培训有了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内容;科普、教育、宣传等相关部门协同组织编写了适合不同人群需要的生态和环境保护科普读本;广播、电视发挥了在生态和环境保护科普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多渠道、全方位大力开展生态文明科普教育,提高了公民对生态和环境保护知识的知晓率,在全社会初步形成了一个关心、重视并自觉维护生态和环境的良好氛围。
(五)“十二五”期间科学素质建设更加注重生态文明
经过“十一五”期间五年的努力,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人口比例从2005年的1.6%增加到2010年的3.27%。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有所缩小,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进一步安排“十二五”期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阶段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实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人口比例要达到5%。要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深入贯彻落实。重点宣传普及低碳生活、创新创造、公共安全、身心健康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比“十一五”的科学素质目标更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
在“十二五”时期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中,《实施方案》也明确指出,“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的重点是宣传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等内容,使未成年人不断提高科学认知水平,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的重点是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保护耕地、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生态家园等内容的宣传教育,推动广大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的重点是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知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的首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提高科学素质贯穿于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选拔录用、 教育培训、综合评价全过程,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执政的能力。
“十二五”的《实施方案》增加了一个重点人群:“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其重点则是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健康生活等知识,促进社区居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由此可见,“十二五”期间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已经把生态文明作为了重要和主要的内容,比“十一五”期间的要求更高。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并作为重点内容,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事。
(六)十八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美丽中国愿景
2012年11月8日,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报告还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我们一定要在科学素质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的科普宣传教育,使广大公民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努力实现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我们要按照这个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2012年1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广东时,再次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建设过程是和公民科学素质相互促进的过程,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有效途径,实现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互惠共赢。
(七)历史的启迪 文明的演进
人类文明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原始文明、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几百年的工业文明,现在进入到了起步才几十年的生态文明阶段。
原始文明是从人类文明的溯源意义上而言的,农业文明是建立在土地上的黄色文明,工业文明的后期是机器大生产造成环境污染的黑色文明,生态文明将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最洁净的绿色文明。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代表着青春,代表着活力,代表着未来。以绿色为形象代表的生态文明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凝聚力,成为人们普遍的崇尚和追求。山川秀美、物产丰饶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首要条件。在节奏紧张、压力重重的现代社会,优美的生态环境对人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哪里有生机盎然的绿色,哪里就有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哪里就有五彩缤纷的大世界。
中华科技文明,从六七千年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即世界四分天下有其一,到两三千年前同古希腊罗马东西交相辉映,即占世界半壁江山,到一千多年前中世纪时代在世界上一枝独秀,直至近三五百年前仍是独领风骚,可以说是一直居于世界前列。只是西方出现了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工业经济的文明形态,才把仍然在封建老路上蹒跚爬行的中华帝国远远抛在了后面。然而,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西传对欧洲近代科学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是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的。
正如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J. Needham)在其7卷本34分册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说:“(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的发展,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近现代科技发展中,特别是工业文明后期,人与自然是对立的,人对大自然着重征服、索取,而不注意保护,结果受到严厉报复: 资源匮乏、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珍稀物种灭绝、自然灾害频仍等。而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传统科技的核心是“天人合一”,中国的“天”,不是“神”,不是“上帝”,而是自然界、客观规律。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可见,中国自古就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
中国古代的区域开发和经济发展,强调天时、地利、人和的三才学说,所谓“人与天地相参”,“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内省自身”,强调生物界的和谐和“各得其养以成”,这对当代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有指导意义,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
至于天体演化、大地构造、地震预报、气候变迁、海平面升降、环境演替、生物进化等当代重大科学热点乃至社会热点,是与自然史和历史自然科学相关的问题。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大量类型多、系列长、连续性好、地域覆盖广阔、综合性强的有关自然现象,特别是异常现象的观察记录,这是中国古人几千年来留给今人、贡献给世界的一个自然史信息宝库,它已经在射电天文学、地震震中分布图和烈度区划图、5000年气候史重建、500年旱涝史重建及其隐含周期的发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黄河小浪底工程大坝高程设计是以黄河1843年洪水的复原研究为依据,长江三峡工程防洪设计是以1870年洪水时下游荆州大堤不决口为前提的。
大型工程设计论证早期有物理模型法、数学模型法,现在中国学者又创立了历史模型法,服务于科技和经济建设重大工程中长期规划的自然背景评估。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仍。而依据我国古代儒家和经史子集文献中丰富的气象、气候、物候、地理等资料,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竺可桢于1961年和1972年先后发表《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和《中国近五百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证明了20世纪气候逐步变暖的事实,并预言了21世纪气候变化的趋势。至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10年的舟曲泥石流灾害,在地方志中也有可供借鉴的资料。
《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鼓舞了多少人求新创新,《易经》中包含了一些科学思想和数学结构等成分,能为近代科学研究提供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但在历史上衍生出来与易经有关的方术活动,如算命、相面、占星、堪舆之类,则要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认真分析其中的科学和迷信的成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去伪存真,古为今用,这才是对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所应取的正确的态度。
爱因斯坦说得好:“真理必须一次又一次地为具有强有力的性格的人物重新加以刻勒,而且总是使之适应于雕像家为之工作的那个时代的需要;如果这种真理不总是不断地重新创造出来,它就会完全被我们遗忘掉。”
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和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必须继承发扬中国传统的优秀生态科技人文文化,也要在引进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既不数典忘祖,又不封闭排外,壁立千仞,海纳百川,为建设生态中国、美丽中国而不懈努力。
责编/宋文芳
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生态意识、文明素质,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7年10月15日,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高度强调了对生态文明的要求。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2012年11月8日,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王渝生
4.公民素养作文 篇四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早就已经满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世界也算和平,在这个和平又安稳的时代里,我们的素质为什么并没有跟随时代的发展提上去呢,人们的思想水平与时代发展的方向成反比。
人们的综合素养往往会出现偏差,真是因为这些偏差才导致了这个社会的残酷,原本无意的事,却被人扭歪事实的本性,我们是在赞叹这世界的美好还是为这世上人的素质担忧。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透露着个人的素养,我们在无意间的话,都折射出你个人品行与为人,对待人的方式也会大略不同,有教养的人都会和谐相处,而那些素质差的人处处处心积虑的想坏阴谋。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而完成这一主题需要我们提高自身的素养,当今社会没有素养真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所以提高素养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问题。
在法律管不到的地方就可以胡作非为?就没有约束力?就没有一点自律性,想让法律来约束你生活的全部?恐怕那时候这个世界早就一点自由也没有,想让我们自觉一点呢,还是法律严一点呢,我希望是前者。
5.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知识讲座教案 篇五
课 题: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释义
教学目的:让居民(学生、职工等人群)学习掌握健康素养66条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三方面的内容。
教学重点:全面掌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内容 教学难点:基本技能 教 具:多媒体或讲义材料 课 型:新课
授课形式:大课堂面对面讲座 课 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知识和理念
1.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健康表现为体格健壮,人体各器官功能良好;能正确评价自己,应对处理生活中的压力,能正常工作,对社会作出贡献;通过自我调节保持个人与环境、社会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均衡与协调。
2.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每个人都有获取自身健康的权利,都可以通过采取并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获取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3.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个方面。主要表现为生活有规律,没有不良嗜好,讲求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卫生,讲科学、不迷信,平时注意保健、生病及时就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等。
4.劳逸结合,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有规律的睡眠对保证睡眠质量、维护健康有好处。睡眠不足和过长都对人体有害无益。
5.吸烟和被动吸烟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香烟中的有害物质可损害体内几乎所有器官,导致不孕、新生儿低体重和猝死、白内障、勃起功能障碍、骨质疏松、消化道溃疡等。
6.戒烟越早越好,什么时候戒烟都为时不晚。35岁以前戒烟,因吸烟引起心脏病的机会降低90%,59岁以前戒烟,在15年内死亡的可能性仅为继续吸烟者的一半,即使年过60岁戒烟,其肺癌死亡率仍大大低于继续吸烟者。
7.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保健食品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
8.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促进健康。人类所患的许多疾病都与环
境污染有很大的关系。每个人都有爱护环境卫生,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的责任。
9.献血助人利己,提倡无偿献血。适量献血是安全、无害的。健康的成年人,每次采集的血液量一般为200~400毫升,两次采集间隔期不少于6个月。
10.成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低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90毫米汞柱;腋下体温36℃~37℃;平静呼吸1 6~20次/分;脉搏60~100次/分。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诊断、治疗高血压必须由医生进行。
11.避免不必要的注射和输液,注射时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注射和输液等医疗操作都有一定传播疾病的风险,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应遵从医嘱,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
12.从事有毒有害工种的劳动者享有职业保护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保护劳动者免受不良工作环境对健康的危害,是用人单位的责任。
13.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接种疫苗花费的钱很少,可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
14.肺结核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产生的飞沫传播。具有传染性的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结核菌会通过喷出的飞沫传播到空气中引起肺结核的传播。
15.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应及时检查是否得了肺结核。早期诊断肺结核病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传播他人的可能性。连续2周以上咳嗽、咳痰,通常是肺结核的一个首要症状。
16.坚持正规治疗,绝大部分肺结核病人能够治愈。进行6~8个月直接督导下的短程化疗,是当前治疗结核病最主要的方法,坚持全程、按时、按量服药是治愈的最重要条件。
17.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这三种疾病不会借助空气、水、食物、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一般社交上的接吻、拥抱、咳嗽、蚊虫叮咬等方式传播。
18.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疾病。蚊子传播疟疾、乙脑、登革热等疾病。苍蝇传播霍乱、痢疾、伤寒等疾病。老鼠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多种疾病。蟑螂传播痢疾、伤寒等多种疾病。
19.异常肿块、腔肠出血、体重减轻是癌症重要的早期报警信号。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可以预防癌症的发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癌症治愈水平的关键。
20.遇到呼吸、心跳骤停的伤病员,可通过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急救。心肺复苏可以在第一时间恢复病人呼吸、心跳,挽救伤病员生命。
21.应该重视和维护心理健康,遇到心理问题时应主动寻求帮助。人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心理卫生问题,心理卫生问题能够通过调节自身情绪和行为、寻求情感交流和心理援助等方法解决。
22.每个人都应当关爱、帮助、不歧视病残人员。关爱、帮助、不歧视病残人员,不仅是预防、控制疾病流行的重要措施,也是人类文明的表现,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3.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患流感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的症状。儿童、老人、体弱者等容易感染流感的人群,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接种流
感疫苗。
24.妥善存放农药和药品等有毒物品,谨防儿童接触。有毒物品不能与粮油、蔬菜等同室存放,防止误服或污染食物、水源。
25.发生创伤性出血,尤其是大出血时,应立即包扎止血;对骨折的伤员不应轻易搬动。对骨折伤员搬移前应先固定骨折部位,不要在现场进行复位;如伤势严重,在现场急救的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26.勤洗手、常洗澡,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具。讲究手、皮肤、口腔的卫生、不共用卫生用品能有效地防止感染及传播疾病。
27.每天刷牙,饭后漱口。提倡每天早、晚刷牙。牙刷要保持清洁,最好每3个月更换一次牙刷。吃东西后漱口,可清除口腔内食物残渣,保持口腔卫生。
28.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肺结核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等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可随患者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随地吐痰时产生的飞沫进入空气,传播给他人。
29.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尊重不吸烟者免于被动吸烟的权利。不要当着你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吸烟,只有完全无烟环境才能真正有效地保护不吸烟者的健康。
30.少饮酒,不酗酒。尽可能饮用低度酒,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成年女性不超过15克。孕妇和儿童、青少年不应饮酒。
31.不滥用镇静催眠药和镇痛剂等成瘾性药物。服用镇静催眠药和镇痛药等成瘾性药物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滥用。
32.拒绝毒品。毒品严重危害健康,吸毒危害自己、危害家庭、危害社会。预防毒品危害从自己做起,绝对不要尝试毒品。
33.使用卫生厕所,管理好人畜粪便。使用卫生厕所,管理好人畜粪便,可以防止蚊蝇孳生,减少肠道传染病与某些寄生虫病传播流行。
34.讲究饮水卫生,注意饮水安全。首先要保护好饮用水源;提倡使用自来水;受污染水源必须净化或消毒处理后,才能用作生活饮用水。
35.经常开窗通风。开窗通风可减少病菌、病毒在室内滋生和传播的机会,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36.膳食应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搭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成年人每天摄入谷类食物250-400克、蔬菜300~500克、水果200~400克有利于健康。
37.经常食用奶类、豆类及其制品。建议每人每天饮奶300克或相当量的奶制品、摄入30~50克大豆或相当量的豆制品,对于饮奶量过多或有高血脂和超重肥胖倾向者应选择减脂、低脂、脱脂奶及其制品。
38.膳食要清淡少盐。建议每人每天烹调油用量不超过25克;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包括酱油、酱菜、酱中的含盐量)。
39.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超重与肥胖。进食量和运动是保持健康体重的两个主要因素,两者保持平衡,使体重维持在适宜范围,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肿瘤患病率。
40.生病后要及时就诊,配合医生治疗,按照医嘱用药。早诊断、早治疗,配合医生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节约看病的费用。
41.不滥用抗生素。抗生素是处方药,只能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滥用抗生素容易引发致病菌产生耐药性,导致抗生素起不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42.饭菜要做熟;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饭菜要烧熟煮透再吃、冰箱里的剩饭菜吃前应重新彻底加热、生的蔬菜、水果吃前洗净可预防患肠道疾病。
43.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和加工。在食品加工、贮存时做到生、熟分开,减少熟食品被生食品上的细菌、寄生虫卵等污染,维护人体健康。
44.不吃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超过保质期会受污染或者变质,是不能食用的。不要吃标识上没有确切生产厂家名称、地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的食品。
45.妇女怀孕后及时去医院体检,孕期体检至少5次,住院分娩。孕妇产前检查在孕早期1次、孕中期1次、孕晚期3次(其中1次在第36周进行),住院分娩,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母婴安全。
46.孩子出生后应尽早开始母乳喂养,6个月合理添加辅食。母乳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且含有大量的抗体,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婴儿6个月以后,适量添加辅食更能保证婴儿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
47.儿童青少年应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预防近视的发生和发展。每天做眼保健操、合理膳食、多到户外体育活动、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可预防近视眼的发生;已经近视或有其他屈光缺陷,应该坚持佩带屈光度准确的眼镜。
48.劳动者要了解工作岗位存在的危害因素,遵守操作规程,注意个人防护,养成良好习惯。劳动者知道所从事的工作对自己的健康的危害因素,有利于自我保护和预防职业病;定期参加职业健康检查,被诊断得了慢性职业病,必须及时治疗,避免继续大量接触或调换工作。
49.孩子出生后要按照计划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按时带孩子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疫苗针对的12种疾病对孩子健康的危害。
50.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在性接触中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乙肝和大多数性传播疾病的危险。不要重复使用安全套,使用后应打结后丢弃。
51.发现病死禽畜要报告,不加工、不食用病死禽畜。鼠疫、狂犬病、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等许多疾病可以通过动物传播,做到发现病死禽、畜要及时向畜牧部门报告,不接触、不加工、不食用病死禽畜可避免感染疾病。
52.家养犬应接种狂犬病疫苗;人被犬、猫抓伤、咬伤后,应立即冲洗伤口,并尽快注射抗血清和狂犬病疫苗。狂犬病目前可防不可治,因此,家养犬接种
狂犬病疫苗、被犬、猫抓、咬伤后正确处理伤口和预防接种可以最大限度地挽救人的生命。
53.在血吸虫病疫区,应尽量避免接触疫水;接触疫水后,应及时预防性服药。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健康的寄生虫病,因生产、生活和防汛需要接触疫水时,要采取涂抹防护油膏,穿戴防护用品等措施并及时到当地医院或血吸虫病防治机构检查或接受预防性治疗。
54.食用合格碘盐,预防碘缺乏病。碘缺乏病对人的最大的危害是影响智力发育。除自然环境碘含量高的地区的居民、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病人等少数人群外,坚持食用合格碘盐能有效预防碘缺乏病的发生。
55.每年做1次健康体检。定期健康体检,了解身体健康状况,能及早发现健康问题和疾病,有针对性地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减少健康危险因素。
56.系安全带(或戴头盔)、不超速、不酒后驾车能有效减少道路交通伤害。开车或乘车时,按照交通法规系安全带(或戴头盔)、不超速、不疲劳驾驶、不酒后驾车,就是对自己、对社会、对家庭负责。
57.避免儿童接近危险水域,预防溺水。儿童少年游泳要有人带领或有组织地进行,不要单独下水,不能到情况不明的水域游泳,不在游泳时打闹。
58.安全存放农药,依照说明书使用农药。保管敌敌畏、乐果等易挥发农药时,要把瓶盖拧紧,不能把农药与食物混放。严格按照说明书和操作规程施用农药,做好个人防护。
59.冬季取暖注意通风,谨防煤气中毒。煤气中毒可造成人员死亡,发现有人中毒,应立即开窗通风并把中毒者移到室外通风处,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顺畅。中毒较重者应立即呼叫救护车送医院抢救。
三、基本技能
60.需要紧急医疗救助时拨打1 20急救电话。电话接通后应当简要说明需要救护者的病情、人数、所在地址以及伤病者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以及报告人的电话号码与姓名。
61.能看懂食品、药品、化妆品、保健品的标签和说明书。学习相关知识,仔细查看食品的包装标识或者产品说明书、药品标签或者说明书、化妆品及保健食品标签和说明书上标注的内容、辨别假冒、伪劣产品,遵照说明食用或使用,维护自己的健康。
62.会测量腋下体温。腋下体温测量方法:先将体温计度数甩到35℃以下,再将体温计水银端放在腋下最顶端后夹紧,10分钟后取出读数。
63.会测量脉搏。脉搏测量方法: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指腹平放于手腕桡动脉搏动处,计一分钟搏动次数。
64.会识别常见的危险标识,如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物安全等,远离危险物。易燃 易爆 高压 放射 生物安全。
65.抢救触电者时,不直接接触触电者身体,会首先切断电源。发现有人触电,要立即关闭电源或用不导电的物体将触电者与电源分开,绝不能直接接触触电者的身体,防止自己触电。触电者触电后应尽可能自救,可一边呼救,一边奋力跳起断开电流并抓住电线的绝缘处用力摆脱电源。
6.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知识竞赛 篇六
1.一个人常规体检各项指标都正常,这个人的健康状况(D)。
A、健康 B、亚健康 C、不健康 D、不确定
2.提高公民健康水平需要(C)。
A、公民自己努力 B、国家政策支持
C、国家和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努力 D、顺其自然
3.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ABCD)。
A、合理膳食 B、适量运动 C、戒烟限酒 D、心理平衡
4.你认为戒烟(AB)。
A、越早越好 B、什么时候都不晚 C、烟龄长了没必要戒 D、无所谓
5.保护人们免受被动吸烟危害的有效措施是(A)。
A、划分吸烟区和非吸烟区
B、通过净化空气或装置通风设备
C、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完全禁止吸烟
D、为吸烟者配备高级过滤烟嘴
6.下列关于保健食品的描述,正确的是(B)。
A、以治疗疾病为目的B、具有特定保健功能,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
C、由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生产的药品,可以申请《保健食品批准证书》
D、能够代替药品
7.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表述正确的是(A)。
A、人类所患的许多疾病都与环境污染有关
B、无节制地消耗资源和环境污染是造成环境恶化的根源
C、每个人都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的责任
D、人类要生存,就要消耗资源,和环境保护无关
8.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A)对身体无害。
A、200毫升 B、500毫升 C、600毫升 D、700毫升
13.测腋下体温时,温度计要在腋下放置(B)。
A、3分钟 B、5分钟 C、10分钟 D、15分钟
9.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可以传播的疾病有(AC)。
A、乙型肝炎 B、慢性胃炎 C、艾滋病 D、流行性出血热
10.(B)能传播肠道传染病。
A、苍蝇 B、蚊子 C、蟑螂 D、蜜蜂
11.遇到呼吸、心跳骤停的伤病员主要用(A)方法急救。
A、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B、伤病员应移到担架上,伤病员平躺体位
C、拨打急救电话 D、紧急服用抗生素
12.心理卫生问题能够通过(ABC)方法得到解决。
A、采取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
B、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C、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
D、闭门思过,自我检讨
13.病残人员的家庭成员对患者应(BCD)。
A、避而远之 B、照料和监护 C、不嫌弃、不遗弃
D、帮助治疗和进行康复训练
14.甲型H1N1流感主要通过(D)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
A、粪便 B、尿液 C、飞沫 D、血液
15.正确的洗手方法是(B)。
A、用静水搓洗 B、用流动的自来水搓洗 C、使用肥皂搓洗 D、不使用肥皂
16.与别人共用一条毛巾有可能感染(A)。
A、沙眼、红眼病、皮肤病
B、乙肝、艾滋病
C、近视眼、白内障
D、疟疾、丝虫病
17.长期过量饮酒会给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有(ABCD)。
A、增加患高血压、中风的危险
B、可导致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
C、使交通事故和暴力事件增加
D、导致消化道癌症
18.减少肠道传染病与某些寄生虫病传播流行正确措施是(AB)。
A、使用卫生厕所 B、管理好人畜粪便
C、粪便不需无害化处理
D、粪便无需处理直接施肥
19.可以作为生活饮用水的是(D)。
A、河水 B、塘水 C、合格自来水 D、经检验合格的泉水和深井水
20.人体摄入食盐过量是高血压的重要诱发因素,每日摄入食盐应该控制在(B
A、3克 B、6克 C、10克 D、15克
21.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应(A)。
A、遵从医嘱,按时按量用药
B、根据自己掌握的医药知识买药治疗)。
C、听从邻居介绍自行买药治疗
D、按照小广告寻找游医治疗
22.在食品加工、贮存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把生、熟食品分开,熟食品就可能被生食品上的(AB)污染。
A、细菌 B、寄生虫卵 C、农药残留物 D、霉菌
23.读书写字时眼睛距书本距离为(B)。
A、20厘米 B、33厘米 C、40厘米 D、50厘米
24.被猫、狗抓伤、咬伤,冲洗伤口后(B)。
A、只要去接种狂犬疫苗即可,时间早晚没关系
B、应及早接种狂犬疫苗
C、不用接种疫苗
D、按医嘱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25.血吸虫主要通过(B)进入人体。
A、不卫生饮食 B、皮肤接触 C、呼吸道吸入 D、动物接触
26、关于健康体检,正确的是(A)。
A、可以了解身体健康状况
B、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
C、发现健康问题后再去体检
D、减少健康危险因素
27.(ABCD)能有效减少交通伤害。
A、系安全带 B、不超速 C、不酒后驾车 D、不疲劳驾驶
28.我国1—14岁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是(B
A、车祸 B、溺水 C、自杀 D、传染病
29.如果发生煤气中毒,一般会出现(D)的症状。)。
A、头晕、头痛、四肢无力、全身不适
B、心跳减慢和瞳孔缩小
C、嘴唇、皮肤和指甲呈樱桃红色
D、重者呼吸困难,昏迷、血压下降
30.除“四害”中“四害”是指(A)。
A、鼠、蚊、蝇、蟑螂 B、鼠、跳蚤、蝇、蟑螂
C、鼠、蚊、蝇、臭虫 D、鼠、蟑螂、臭虫、蚊
31.食用发芽土豆可以引起(B)。
A、急性肠道传染病 B、食物中毒 C、慢性肠胃炎 D、胃溃疡
32.关于饮酒的正确说法是(B)。
A、选择低度酒 B、少饮酒、不酗酒
C、不空腹饮酒 D、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应该戒酒
33.发生火灾时(ABCD)。
A、隔离烟雾 B、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低姿逃生 D、拨打火警电话11934、一般成年人每天需要睡几个小时?(C)
A、3~4小时B、5~6小时C、7~8小时D、10~12小时
35、成年人每日最少要喝多少毫升的水 ?(C)
A、800毫升(约4杯)B、1200毫升(约6杯)
7.简谈农民的公民素养教育 篇七
对公民素养的认识
公民素养的定义。公民素养是近些年来普遍被人们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然而究竟什么是公民素养, 专家学者们看法不一, 也有一些人将其称为公民素质。笔者通过对比分析对公民素养定义如下:公民素养是以平等为核心的公民守法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等主体意识的集中体现。
公民素养的特点。公民素养内容丰富, 归纳起来主要有:
1.主体性。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 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 做一名合格的爱国者, 应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主动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 成为一名合格的国家建设者和保卫者。
2.自由平等。平等是公民素养的核心, 也是公民独立参与各项事务的前提。现代国家公民应该是人格自由的主体, 同时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下的人人平等, 这种平等包括政治、道德、文化等各个方面。我国公民除了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外, 还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自己的义务, 只有这样, 我们的国家才能得以正常的运转。为此, 公民首先应该了解国家规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
3.遵纪守法。公民的自由平等并不意味着可以天马行空, 独断专行, 而是必须建立在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基础之上。宪法和法律是保障国家公民平等的重要依据。所以建立在现代平等意识之上的公民素养也必须要求我们遵纪守法。
4.道德规范。法律保障公民的平等得以执行, 但如果公民生活的各项平等都要依靠法律的强制来维护的话, 这是不现实的, 也是与现代公民素养的内在要求相背离的。现代公民素养不仅要求公民能自觉地参与国家的发展建设, 同时要求公民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 为自己也为他人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 从而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公民素养的意义。公民素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具有良好公民素养的公民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主体, 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并在法律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 为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注入了活力。让每一个公民摆正自己的位置,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统一, 最终实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目标。
公民素养的核心是平等, 平等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是“市场规则———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平等原则的泛化和普遍化” (2) 。这种平等思想的普遍接受和传递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具有良好公民素养的公民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高素质的主体, 公民素养的提高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也就可想而知了。
文化是培育公民素养的重要方式, 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已经成为现代经济新的增长点。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 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国民素质的提高与公民素养的提高密不可分。
农村公民素养教育存在的现状与问题
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告诉我们,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正确的。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发展, 社会物质财富迅速积累, 作为精神财富的公民素养明显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而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是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正视的国情。“在我国, 农民是一个人数最多而思想最为保守的群体。” (3) 农民的公民素养问题也就变得尤为突出,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认为人治大于法治, 受其影响加上农村所固有的血缘和地缘关系让农民很自然地得出“人情大于王法”的观念。“因此, 当诉诸法律就会违反人情或者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时, 人们就不会选择法律。” (4) 正因为农民长期不用法, 也很少有机会专门学法, 自然也就不懂法, 一些边远地区的农民甚至认为法律是外来的, 是其他国家的“规定”。另外, 农村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严重损害了法律在农民心中的威信。一些有法律常识的人在面对自己的政治权利或是经济权益受到侵犯时, 怕惹事怕麻烦, 往往采取忍为高、和为贵的态度处之, 更加助长了农村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
农民道德建设落后。农村所固有的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已经形成他们祖祖辈辈所遵循的道德规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各种思潮不断地涌入, 一方面, 靠近城区的农民意识到自身习俗观念的落后, 渴求改变, 于是他们便不加筛选地接受, 这也是一些低俗的娱乐节目获得高收视率的原因之一, 这样容易导致农民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另一方面, 偏远地区的农民, 对于来自城市的道德规范表现出格外的冷淡, 传统道德规范足以能够维系他们的日常生活, 他们根本不接受来自现代城市的道德规范。这两种态度都不利于我国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另外, “长期以来, 我国把精神文明建设、道德教育的重心放在城市, 对农民思想道德建设, 特别是对民族地区农民道德教育缺乏必要的关注, 从而造成了农民思想道德建设, 特别是民族地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对缺失” (5) 。
农民的权利贫困。“权利贫困是指制度层面对部分人群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限制和歧视所导致的贫困, 属于‘想工作、能工作, 但没有权利和机会工作’所导致的贫困。” (6) 我国农民的权利贫困体现在经济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和文化权利上。经济权利上, “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 政府在公共产品提供上也采取了二元供给做法, 城市基础建设等公共产品完全由政府提供, 而农村公共产品中的农村道路建设、农村电网建设、农村自来水工程等部分建设需要农民自己‘掏腰包’。” (7) 农民的户口成为桎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大难题, 极大地限制了农民的迁徙自由和择业自由, 使农民长期处在社会阶级的最底层。农民靠生产粮食作物为主要谋生手段, 粮食处在产品产业链的最低端, 他们所获得的利润还得以其他高附加值的产业为依托, 粮食价格涨了, 种子、农药、化肥的价格涨得更快。政治权利上, 农村和城市每一位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巨大反差直接导致了农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受损。社会权利上, 农村社会保障与城镇社会保障的差距更是显而易见的。文化权利上, 由于教育资源和教育投入的不公平, 导致农村的受教育程度和城市的受教育程度差别巨大。
农村公民素养教育的路径选择
鉴于公民素养的重要意义以及农村公民素养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农村公民素养教育力度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充分认识公民教育的必要性。提高公民素养要在尊重公民作为社会主人的前提下对公民进行全面教育, 包括学校教育、传媒影响、社会教育、职工岗位教育、成人教育和家庭教育等。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培养主要靠公共教育机构———学校来实施, (8) 培养合格的公民应该是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这里的学校教育不单单指义务教育阶段, 它应该贯穿在所有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 “身教重于言传”, 因此, 教师的公民素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公民素养, 这就要求无论哪个教育阶段的教师都应该具有良好的公民素养。
实现公民教育的路径选择。首先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坚定人们建设强大国家的理想与信心。 (9) 学校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每周一次升国旗、奏国歌时都能让人心潮澎湃, 有一种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这种爱国教育形式比思想品德课上老师的讲课内容要震撼得多而且更直接。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 农民及其子女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 学校教育是提高农民爱国主义思想的坚实阵地。爱国主义情感应该成为公民的精神归宿, 如果每个公民都能怀有一颗感谢祖国母亲的心, 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会更加强大, 我们的祖国也会在每个公民的爱护下更加强盛。
多种方式开设公民教育课, 对农民进行公民素养“扫盲”。有必要在各级各类学校专门开设公民教育课程, 把公民课作为一门公民知识课和公民修养课, 开成政治规范课、知行统一课。 (10) 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渐进地开展公民教育,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强烈的祖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从而带动全社会公民意识的普遍提升。
引导农民正确处理国家和个人的关系。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每个公民都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难免会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这就要求每个公民都能正确处理国家和个人的关系。从理论上来说, 个人和国家这两者是对立不同的两种价值取向, 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 在很多情况下, 二者是一致的, 是统一的, 无须也不可分开;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在某些情况下产生矛盾或面临抉择的时候, 要注意防止剑走偏锋, 一概而论, 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公民是国家的主人, 这一点已经写入了宪法。要想让公民发挥自己的主人的作用, 每个公民就必须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力是公民赋予的, 作为公民, 他们是国家的主人, 但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时, 应该是人民的公仆, 应该努力为公民办好事、服好务。公民应该时刻牢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关心国家的发展, 履行自己的义务, 当祖国利益受到侵犯时应该勇敢地站出来通过合法的途径维护祖国利益。
政府必须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 加大对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教育的关注, 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进一步保障和完善农村基础教育。国家法律工作者应该维护法律的权威, 切实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尤其是农村司法工作者更应该杜绝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现象, 维护法律的尊严, 让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民有依靠、有安全感, 增强农民的法律信仰。
农民权利的实现要采取“差序格局”。“农民权利体系实现的‘差序格局’, 权利种类循序渐进地增多, 权利享有和实现的程度日益充分。我国农民权利实现是参差不齐的, 权利主体是逐步扩大的, 不同权利种类的实现也是循序渐进的。” (11) 农民权利贫困的现象不可能一下子解决, 它要求农民要在认识权利贫困的基础上不断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逐步实现各项合法权利, 最终达到人人平等, 消除农民权利贫困现象。
公民教育旨在提高公民素养, 农民作为公民中的绝大多数, 有其特殊性也有相同性。公民素养的提高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 它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需要一代又一代公民的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2][10]成有信:《公民·公民素养·公民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6 (5) 。
[3][5]黄志海:《加强民族地区农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传承》, 2007 (7) 。
[4]张凤:《关于农民法律信仰缺失原因的思考》, 《河南农业》, 2010 (4) 。
[6]陈永梅:《中国农民的权利贫困分析》,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5年3月第3卷2期。
[7][11]毛丛群、赵新龙:《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权利体系探讨》,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年第23卷第1期。
[8]张民省:《公民素质与公民教育》, 《政治与公共管理》, 2007 (1) 。
8.公民素养教学计划 篇八
[摘要]浙江省桐乡市茅盾实验小学基于“具身认知”的理念,重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强调学生通过“做”形成良好的公民素养。通过13年的实践,建构了现代合格小公民的素养结构,形成了“从习到惯,行而知理”的具身教育模式,形成了包括“步进式”的操作系统和绿色评价系统的“积极行为支持”体系。
[关键词]公民素养;具身认知;积极行为支持
小学生正处于良好行为习惯从无到有、由依从向独立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良好公民素养的形成在其一生的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然而,当前小学教育中公民素养教育存在不少问题:第一,忽视学生社会性发展,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第二,采用亡羊补牢式教育,缺少防患于未然的前瞻性教育;第三,教育方法偏重认知,缺少实践体验。
自2002年以来,茅盾实验小学系统地构建了现代合格小公民素养结构,以“做”为导向,在学生层面形成了重视学生“做”的具身认知教育模式,并由“天天好习惯”的自理养成、“以实践为导向”的礼仪训练、“以传承为核心”的文化浸润、“全员、全程、全面”的责任培育和“家校一体化”的倒逼工程组成,从而通过学生嵌入式体验与个性化迁移实现“从习到惯,行而知理”,在学校层面形成了包括“步进式”的操作系统与绿色评价系统的“积极行为支持”体系。(见图1)
一、构建了现代合格小公民素养体系,所有学生都成为小绅士或小淑女
学校明确了小学生公民素养培育的“三级三段式”目标体系。第一,通过梳理国内外小学生公民素养教育的内涵,确定“修炼自己、相处他人与服务社会”等3项为一级指标。第二,有重点地选择了“懂礼仪、会自理、遵守规则、珍爱生命;讲诚信、懂感恩、友善合作、尊重他人;不忘责任、勤俭节约、民主参与、爱心助人”12项二级指标。第三,从小学生成长的3个不同年龄段出发,按一级指标的指向维度,将每个二级指标的内容,细化为低段、中段、高段三个水平、螺旋推进的具体训练点,从根本上保证了教育的前瞻性和系统性。学校的小学生公民素养评价指标,在2012年经教育行政部门评估成为本区域养成教育的评价指标,在本地区51000名以上的小学生中推广使用。
经过13年的实践,学生各方面表现出来的优秀素养,在学生家长、社会人士中有口皆碑。学生家长放心地将孩子交给学校,还当起了义务宣传员,随时以自己的亲身感受讲述着孩子的可喜变化。“端庄文雅”“谦恭礼让”等文明之风在校园内蔚然形成,高年级学生礼让低年级学生,男同学礼让女同学,形成一道道让参观者惊叹的感人风景。
在现场的浙江教育报的记者这么写道:“整个出操过程无人指挥却整齐、有序;用餐时间食堂鸦雀无声,人人践行‘光盘行动……”在游学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时,学生们更是用实际行动,在海外留下良好的形象。一位旅居日本30年的老华侨就这样感慨:“日本是特别讲礼仪的国家,你们的良好行为彻底颠覆了他们以往认为国人不文明的刻板印象,我觉得当代中国学生的素养杠杠的!”浙江自然博物馆的管理人员看到我校学生彬彬有礼,秩序井然,连吃饭也不高声,连声说道:“我看到过讲文明守规矩的学生,但没见到过如此讲文明守规矩的学生;我看到过这么讲文明守规矩的学生,但没有看到过整个学校的学生都如此。”
二、强调“做”:具身认知教育模式促使学生公民行为“从习到惯。行而知理”
学生的实践——“做”——是形成良好公民素质的关键,这与当代前沿的心理学理论“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观点一致,该理论有别于传统的先认知再行动的观点,强调行为决定态度,行为促进情感与认知。就如同只有当学生实践操作了“吃饭要排队”这样的行为,才具有了遵纪与关怀他人的意识;只有当学生学习演练了中国古乐器的吹拉弹唱,才认识到中国音乐的魅力与自己的追求。在具身认知的理论指导下,我校在强调学生“做”的方面采用了大量的实践策略,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形成了“从习到惯,行而知理”的具身认知教育模式。
1.“天天好习惯”自理工程,养成学生自主、自立、自理的素养
在专门岗位中训练,在实践阵地中体验,在各类专项活动中巩固,以此培育学生“会自理、友善合作、勤俭节约”等小公民素养。
(1)设置专门岗位:一人有多岗
每位学生都有两个常设岗位:一是卫生服务岗位,要求所有学生在统一时间,包干责任区块,整理抽屉柜子,在劳动中提升素养;二是班队服务岗位,要求学生每学期竞聘上岗、轮流换岗,在多重岗位上为同学服务。此外,学生还在“爱心小义工”“学生膳管会”“学生代表大会”等服务岗位中不断锻炼自己,参与“爱心小义工”还被纳入了高年级的成长记录。
(2)建设实践阵地:课内外联动
学校开设专门的实践课程,出版专著《天天好习惯》,引导学生具体活动中的规范操作,如“学习篇”中的“书包自己背”“文明小观众”,“生活篇”中的“抽屉书柜常整理”,“生命篇”中“遇到危险怎么办”等均是小学生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行为细节。如可在少年军校与休闲活动中习得规范,学生严格参加军训,书写从军日记,参观武警中队等;可以到“开心农场”参加劳动实践,浇水,除草,为植物挂牌,为蔬菜设计名片,等等。
(3)开展专项活动:互动能量大
每个学期的专项训练活动,更是掀起全校性的活动高潮,如自主管理、团结友爱、安静就餐、讲究卫生、静心阅读等主题。学校还通过国旗下讲话引导、树立身边典型、强化督促和评比等,促使学生从习到惯,从他律到自律,不断强化小公民的素养。
2.“以实践为导向”的礼仪课程,训练“端庄文雅、谦恭礼让”的小绅士小淑女
学校的礼仪课程具有明确的实践导向,具有可操作的细则与达标要求,通过活动实践体验,培育学生“懂礼仪、守规则、尊他人”的小公民素养。
(1)视频微课引领:你行我也行
“列队进入,女生优先;餐前洗手,安静就餐;不剩饭菜,营养全面……”这样简洁的餐厅规则,适合小学生理解。而在我校,还要把这些制作成视频微课,包括看似简单的穿衣、洗手、洗脚、用厕所、卫生整理等。因为有了视频微课,学生可以边看边做,于细微处涵养着优雅的气质。
(2)文明形象常驻:亮出你我风采
每次学校组织校内、校外大型活动,都会开展“安全文明班队”的评比,“礼让在先、保持整洁、观看时鼓掌表示感谢……”成为了活动中的基本礼;自主的带队、整齐的队列、靠右的慢行,展示了每个班的良好风貌;一句问候、一脸微笑、一弯鞠躬,体现了每位学生的礼仪形象;进入餐厅,有序领餐,安静就餐,餐后做到“桌面”“地面”“餐盆”三净,一次次赢得来访者的啧啧称赞。
3.“以传承为核心”的文化浸润,重塑成长所需的规则与合作
通过传统游戏、合作活动等,培育学生“遵守规则、珍爱生命、友善合作”等小公民素养。
(1)老游戏新玩法:快乐中学规则
学校引导学生为“跳绳”“踢毽子”等活动升级,改编规则适应新的要求,比如创设学校“童玩节”后,“老鹰捉小鸡”“跳房子”“拴手帕”“跳橡皮筋”等传统游戏有了新玩法,学生专心致志地学习各种各样的传统游戏,也在快乐中锤炼着意志,发展着规则的意识。
(2)小小民族运动会:传承中练合作
举办“小小民族运动会”,在文化传承中体验合作带来的成功体验。校运会前大家一起动手,收集来的各民族文化形式在展示台多彩绽放;校运会开幕式上,每班代表一个民族,伴着欢快的民族音乐,身着鲜艳的民族盛装,用齐心合作献上了一场绚丽的视觉盛宴。
4.“全员、全程、全面”的责任培育,将学校演绎为真实的“小社会”
学校采用了“全员、全程、全面”的培育策略,通过学生的实践行动、体验感悟和反思,培育学生“爱心助人、民主参与、不忘责任”的小公民素养。
(1)传递爱心接力:你有困难我来帮
全校师生一直以多种方式传递着爱心的接力棒,在本市特殊教育学校更是留下了十多年如一日的爱心故事。通过每年的爱心义卖、零钱捐助等,学校成立了爱心基金,资助四川、青海、云南、贵州、新疆和浙江的小伙伴,捐助民工子弟学校、福利院、社区贫困老人等。2014年5月起,每年还评选表彰10位来自全市多所小学家庭贫困、自强自立的菊乡少年,并资助每人每学期1000元的学习经费直至其初中毕业。
(2)历练民主管理:学校演绎小社会
学校开设了学生民主参与的各种体验场,以校园真实“小社会”的演绎,成就未来“大社会”的合格公民。学校就许多攸关学生利益的事情,向学生征求意见和建议;民主推荐的学生代表膳管会,每周审核菜谱,评定制作质量;每学年的学代会上学生积极参政,相关提案受学校重视,如将校园最中心的绿化地,升级成为了学生劳动实践的开心农场。
5.“教育一名学生,带动一个家庭”的倒逼机制,推动“家校一体化”
学生还会把自己养成的小公民素养带到家庭和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在巩固“会自理、懂感恩、讲诚信”等素养的同时,“倒逼”家长规范公民行为。
(1)拓展社会生活:我把习惯带回家
每年寒暑假的《假期生活要求》,引导学生把公民素养培育延伸到家庭、社会的活动,如学会一种家务,到农村去参加一次劳动,为爸爸妈妈洗一次头、洗一次脚,走进小区开展文明调查,参加“童心共筑家乡梦”等,从内心深处体验到文明与进步的需要,这比传统教育中教师的“千叮万嘱”更具操作性和有效性。
(2)引导家长行为:倒逼家长促养成
推出《茅盾实验小学10条家庭教育理念》《好家长评比办法》,对家长的要求也明确纳入了《假期生活要求》,学生的习惯家长管,家长的行为要由学生来评。比如让学生记录并指出家长的公民行为的问题,这样倒逼家长规范公民行为,为孩子做行为习惯的好榜样。
三、强化“做”:积极行为支持体系的“步进式”操作系统与绿色评价系统
根据行为功能分析原理,重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采用强化而非惩罚的方式塑造并保持学生的积极行为,保证教育的前瞻性。
1.“小步子、可操作、有反馈”的“步进式”操作系统
积极行为支持强调,在对学生行为进行预防和干预的过程中,首要条件是建立明确的行为目标,目标要具体化,这样才具有可操作性。
(1)“小步子”(Step)
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我们制定分年段的积极合理的重点发展目标。如以学生“爱心助人”为例,五六年级的最高标准确定为“积极参加爱心救助活动”,而“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为中段学生的目标行为,“愿意与他人分享”作为低段学生的目标行为。将各年段目标状态和相应起点行为的距离,拆分为一系列细化的、阶梯式的“小步子”。(见图2)
(2)“可操作”(Operate)
我们不仅突出了细分的“小步子”要有可操作性,更在具体的活动和训练中实实在在地“做”,有针对l生地开展有目标、有计划、可操作的引导和训练,使学生逐步迈向目标状态。
(3)“有反馈”(Feedback)
当学生行为从低一级的标准向高一级的标准提升时,就及时给予个体化的积极强化。同时也发挥学生伙伴的协同力量,通过主题队会、专项活动、爱心伙伴小队等方式,适时辅以团体动力性的积极强化。
2.“基于目标达成,人人都能成为合格小公民”的绿色评价系统
学校大胆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制度,形成了基于目标达成的“绿色评价系统”,这是一个过程性、累积性、公开公平、凸显激励肯定的评价机制。
(1)突出养成,淡化甄别
绿色评价系统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强化学生与自己比较、与自己的过往比较,而淡化与他人比较。注重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开展形成性评价,通过每日争星、每周小结、期末总评使学生的积极行为获得肯定,凸显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2)突出达标,淡化评优
每个年级按培育目标体系,分设了“自立小能手”“扬善小达人”“阳光小主人”三个单项的期末奖励,并实施了以合格为标准的评价机制,构建人人都能达标的小学生公民素养评价激励,即所有奖项评选不设名额限制,只要能够达到预定的标准即可获得奖励。
(3)突出过程,淡化终端
绿色评价以学生自主评价和同伴评价为主;评价方案还向学生、家长与社会公布,评价结果通过公示接受公众的监督;评价不仅有阶段性的及时肯定,也有各种多元化展示平台的激励。校园内的“校园风尚标”专栏展示小公民培育的亮点,“雏鹰展翅亮风采”形象展示墙每学年进行更新,免费拍摄制作大型照片,展示合格小公民的形象。
9.公民素养教学计划 篇九
2017中考素材: 我国公民“健康素养”低不容轻视
健康数据发布会2日在京召开,通过对今日头条3.3亿用户的健康资讯阅读行为进行分析,解读了公众的健康关注。国家卫生计生委在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的仅为9.48%。(12月4日《京华时报》)
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用一个公众不太熟知的名词来说,就叫“健康素养”。卫计委发布的9.48%这个健康数据,至少表明,我国公民个人的健康素养实在较低。这从2012月卫计委发布的《2013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也可找到印证:2013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9.48%,意味着15至69岁人群中,每100个人中只有9个人具备基本的健康素养,属于较低水平。
我国公民的健康素养水平较低不容轻视。这种较低水平,反映在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普遍存在较大缺失,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普遍做得远远不够,维护健康的基本技能普遍欠缺。就拿安全用药来说,不少老百姓不遵医嘱、不按说明书、盲目用药等误区普遍存在。中国科协也曾对27个省区市城乡居民安全用药问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7%的受访者曾有自我药疗的经历、69%看不懂药品说明书、36%表示在自我药疗时出现过失误。这都是健康素养欠缺的外显。
然而健康素养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影响每个个体健康与否,虽然有遗传、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但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却是每个个体的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生活方式与行为、维护健康的基本技能。有专家研究发现,健康素养对每个人的健康影响力占到60%,一个人的体质比较好,多半还是因为他的生活比较规律,平时生活比较健康养成的。而一些老年人病多,要吃的药特别多,不合理用药反而诱发其他疾病。可见,健康素养对每个人何等重要。
我国公民的健康素养能否普遍提高,还涉及全民身体素质能否增强。全民身体素质增强,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这从百年前旧中国积贫积弱,老百姓被称为“东亚病夫”,而今已脱胎换骨,就可感知一二。故世界卫生组织倡导各国大力开展健康素养促进工作,世界很多国家都将健康素养作为衡量民众健康状况、卫生事业发展状况,乃至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我们,也必须努力提高全体国民的健康素养。
【公民素养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初一公民素养自我评价06-28
公民法律素养的高低09-12
学习《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复习题06-17
人教版公民权利教学设计07-26
2022 年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计划06-30
政治课教学莫忘公民意识的培养11-07
团课《做勤俭节约的合格公民》教学设计反思06-26
教学素养提升06-11
加强公民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素质07-24
语文核心素养教学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