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统计》教学方案设计(精选11篇)
1.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统计》教学方案设计 篇一
苏少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郊游》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二年级上第七单元
教学内容:
1.唱《郊游》
2.听《快乐的小熊猫》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学习,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学会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2.欣赏乐曲《快乐的小熊猫》,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音乐色彩发挥想象。并运用自己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在学习中教育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教学重点、难点:
1.区分歌曲《郊游》中相同和不同的部分,并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2.集中精神聆听管弦乐《快乐的小熊猫》,促进学生想象创造力的发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律动激趣
师:小朋友们,又是一个美丽的秋天,今天顾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进行一次有趣的音乐郊游。
来,轻轻的站起来,跟着老师乘上音乐车出发吧!(多媒体播放《去郊游》)
二、歌曲教学
1.小皮球节奏,感受声音特点(听,模仿)
师:哦,我们的音乐车到站了。(多媒体播放)小朋友快看,多美的一块草地啊。那儿还有个可爱的娃娃在拍皮球。听,小皮球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点击课件)这样的声音有什么特点呢?(一、二个小朋友说下)小皮球落到地上的速度怎样(快),它又弹了起来。我们说这样的声音轻快有弹性,跟老师说,轻快有弹性。(出示节奏)
X X | X X X ||
咚咚咚咚咚
你能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读一读。
2.学习第一乐句
a.朗读歌词
师:模仿的真像。这儿还有一首郊游的小童谣呢。(出示)我们也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读一读(1遍),像老师这样加上拍皮球的动作来读一读(1遍)。
走走走走走,我们小手拉小手。
走走走走走,一同去郊游。
评价:多有弹性啊!小皮球多可爱啊。读的真棒。
谁来告诉顾老师,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来读,能表达我们郊游时,什么样的心情?
b.感受音高,学唱
师:是呀,就连小皮球也高兴的跳了起来,高高低低的`小皮球组成一条欢快的旋律,让我们来唱一唱吧(带学生清唱,手指屏幕提醒音高)。你觉得我们的歌声和小皮球的高低变化一样吗?(一样)观察的真仔细。(不一样)谁有不同意见,我怎么觉得。。。是呀,正是有了高低的变化,我们的歌声才这么动听。伸出你们的小手,跟着顾老师一边唱,一边画出小皮球的高低变化。(1-2遍)
小朋友的歌声真动听。现在,顾老师带大家做一个红绿灯的音乐小游戏。
3.红绿灯游戏,感受歌曲结构。
A.游戏要求:
师:当你看到绿灯的时候,就唱起我们才学的这段快乐的旋律。当你看到红灯的时候,就赶快闭上小嘴巴,听顾老师唱。
B.这段欢快的旋律唱了几遍?(2)一遍在开头,还有一遍在哪里呢?(最后)(点击出示第三乐句)
评价:
4.学唱中间乐句(这部分所有)
师:那老师唱的那句,都唱了哪些美丽的景色呢?(白云、阳光、青山、绿水)(点击出示)
A.熟悉歌词,学生说什么景色,就朗读那句歌词。注意声音的柔美。
谁愿意做小白云?(老师在学生的动作下范唱)多么舒展柔和的动作啊,就让我们用柔和的声音来唱一唱。
B.分句模唱(跟琴唱,速度与范唱一致),及时给出评价,提出要求。
*白云悠悠,阳光柔柔:演唱时,可能出现的情况--音高与一字多音
解决方法:声音挺美,再仔细听听音的变化。
第2遍提出新要求:再唱的更轻柔一些,陶醉一些。加上白云飘的动作,像老师这样(范唱)唱一唱。(带领学生清唱)
评价:哇,唱的真美,从你们的歌声中老师感觉到了祖国的(范唱“青山绿水”并用手指数拍)
*青山绿水一片锦绣:
师:老师唱的这最后一个音特别(用手提示学生回答“长”),顾老师就用了手指数拍的方法(唱“绣”),用手数了几拍?(四拍)。那现在我们把这句话完整的唱一唱,当唱到最后一个字时,你也可以一边扳指头,一边唱。(跟琴唱)评价:
你能想出什么其它的办法也把这四拍唱足了吗?(3个学生说,并让学生唱出来。“绣”、“一片锦绣”、“青山绿水一片锦绣”。第一个学生单独唱“绣”,第二个学生唱时,可以让全班小朋友一起做他的动作唱“一片锦绣”,第三个学生唱时,完整演唱该乐句)小朋友的方法可真多。
C.完整的演唱第二乐句。
师:那你能不用动作就把这四拍唱准确吗?我们从“白云悠悠(唱)”一、二一起--
评价:(从声音入手)你们的声音真甜。
5.创编歌词:
师:在你们的歌声里,让老师感受到秋天的美丽。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片(点击出示枫叶……),你能把它编成歌词用“白云悠悠,阳光柔柔(清唱)”这句话的旋律唱一唱吗?(3-4个小朋友说唱,如果学生说的,我就带她唱。)多美的歌词呀,一起和他唱一唱。(完整的演唱创编的歌词)
6.点出歌名
师:哦,唱到现在,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吗?(一起说)歌曲分为了几个部分?(手指提示)
7.感受各部分声音特点,完整的演唱歌曲。
师:每一个部分用什么声音演唱才能表达我们快乐的心情呢?老师这里有几个小动物:小兔,蝴蝶,大象,狼,请你选择合适的小动物来表达这三个部分不同的声音特点。(学生说一个,点一个。当答案有出入时,示范演唱,让学生感受)
请小朋友们看着老师的指挥手势,完整的演唱歌曲。(伴奏)
评价:小朋友唱的真动听。
8.表演唱
师:如果加上动作,我想一定更棒。来,一起试一试。(伴奏)
三、欣赏《快乐的小熊猫》
1.初听:
师:我们的表演吸引了一位可爱的观众呢,他是谁?他要送给小朋友一段美妙的音乐,仔细听,当你听到速度发生变化时,马上举起小手,看看哪位小朋友耳朵最灵。
2.感受音乐的情绪变化
师:小朋友听得真仔细,这段音乐前面的速度……?后面的速度……?(学生说不出来可以用快、慢选择。)我们知道了像小皮球那样轻快有弹性的声音,像白云那样轻柔、舒展的声音,谁来说说,前面的声音像?(白云那样舒展),后面的声音像?(小皮球那样轻快)
3.分段欣赏
师:前面的音乐特别舒展,你仿佛看到了秋天哪些轻柔优美的景色?(播放第一片断,生说)
师:那后面的速度变得?欢快起来了,小熊猫的心情怎么样?想象一下,小熊猫这么高兴,他可能在做什么呢?学生自由说,从中提炼动作节奏随音乐表现出来吧!(学生说一个,教师就马上提炼,还是四分、八分、二分节奏为主,教师嘴巴哼唱旋律,让学生做一做。有两、三个动作即可)。
让我们和小熊猫一起跟着音乐快乐地动起来。(多媒体小熊猫最好能合着音乐有节奏的动,老师可在前面带领。)
4.评价小结:
师:小朋友们,你们真了不起,不仅歌声美,跳起舞来也那么神气。希望你们能记住这欢快的音乐,记住今天愉快的音乐郊游。
四、再唱《郊游》,离开教室。
师:最后,让我们再次唱起快乐的《郊游》歌回家吧。
2.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统计》教学方案设计 篇二
3 4 5 6 7 8 9
二、比一比、填一填。(8分)
(1)在多的后面画“√”。 (2)在少的后面画“√”。
三、认认我的小手。(12分)
左手号码是( ) 右手号码是( )
四、选择正确的图形,在( )里画“√”。(8分)
1.宝宝用右手刷牙。 2.爸爸的手表戴在左手腕。
( ) ( ) ( ) ( )
3.叔叔是左手写字。 4.外婆用右手拿筷子。
( ) ( ) ( ) ( )
五、看图填一填。(6分)
(1)小鸟在小狗的( )面。
(2)小狗在小老鼠的( )面。
(3)小老鼠在小狗的( )面。
六、我会走楼梯。(6分)
(1)下楼的小朋友是靠( )边走,上楼的小朋友是靠( )边走。
(2)上楼、下楼和在路上行走我们都应靠( )边走。
七、数一数,照样子用“○”画一画。(16分)
汽车:○○ 花: 玉米: 人:
树: 小鸭: 辣椒: 房屋:
八、辨清物品架上的东西。(8分)
的( )面是 。 的( )面是 。
在 的( )面。 在( )的右面。
九、我当小司机(用“→”画出行车方向)。(6分)
向左转 向右转 向前走
十、辨认方向我再画。(12分)
在○的右边画 ,下边画,上边画□,左面画。
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统计》教学方案设计 篇三
第一课时 两端都种
执教 林燕儒 2015.12.24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P106页例
1、P107页做一做第1题。教学要求: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学重点:理解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我们每人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可以画画,写字,干活。。而且这双手里还有很多数学知识呢,请同学们举出左手张开五指,每两个手指之间都有一条指缝。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指缝叫“间隔”。那么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请看大屏幕
师:再请同学们看下面图片,(课件出示)出示人民大会堂的柱子,数一数,柱子之间的间隔有多少个?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间隔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楼梯、锯木头、敲钟„都有间隔。)这节棵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植树有关的数学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师说:每年3月12日是植树节,植树造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光明小学的学生在植树节组织了植树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请看大屏幕。(课件播放植树问题情景1)
师出示完整问题: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
1、理解信息
(1)指名读题,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说一说: “一边”、“两端要栽”的含义?(板:两端要栽)
⑶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
(4)小结、析题意。用下图演示说明:“全长100米”是指小路的总长;“一边”是小路的一侧,指左边或右边;“每隔5 米栽一棵” 是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简称“间距”。“两端要栽”指起点与终点处都要栽。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两端要栽”、“间距”、“间隔数”和“植树棵数(间隔点)” 的含义。
2、猜想。
师:那共需多少棵树苗,谁来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算法。(学情预设:100÷5=20)
预设:学生可能大多数会得到20棵。(请一位学生说说理由,允许争论)答案对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底谁的猜测正确呢,怎么办?(验证)对,验证是检验真理的最好方法。下面我们就一起想办法来验证一下。但是100米这个数字有点大,不好验证,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
假设路长只有20米,每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几棵呢? 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如果这条路的一边用一条线段来表示,请你口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呢?
你们都是怎么想得?听起来,好像都挺有道理,到底哪个答案是对的?大家能用更加直观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答案吗?(画图)
3、教授例题1 ⑴化繁为简
师:(课件演示)请看,“两端要种”,先在开头种上一棵,然后每隔5米种一棵„„大家看,种了多少米了?生:20米 师:一共要种多少米? ⑵学生上台板演画图并解答。
师追问:间隔长度是几米?有几段间隔?种了几棵数?间隔段数只有4段,为什么可以种5棵树呢? 师:这样一来,虽然不能直接验证了,但可以从简单例子入手,看看间隔的段数和棵数到底有会什么关系。(3)、举例验证。
师:一个事例还不能说明植树问题的规律,我们还需要别的例子。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试验。
(4)议一议,说一说。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结论在小组内说一说。
(5)小组汇报,引导发现规律。
A、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栽树的棵数与平均分成的份数或者说是段数、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棵数=间隔数+1)B、小结:
师:同学们非常能干,通过猜测、讨论、验证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那就是在一条路上植树,如果两端都要栽的话,栽树的棵数比平均分的份数也就是间隔数多1。“间隔数+1”=棵数
4、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用研究出的这个规律来验证一下你们刚才的猜测正确吗?
尝试例1:(回到情景1中的题目)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生:100÷5=20(段)20+1=21(棵)
(4)师:同学们,你们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 师:通过画图我们找出了间隔段数和棵数,现在请你静静地观察表格,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全长÷间距=间隔数 间隔数+1=棵数
师追问:也就是说要求一共要种几棵树,先要求出什么?
游戏:你问我答
那也就是说,如果在一条路上有50个间隔的话,有多少棵树?100个间隔呢?400个间隔呢?n个间隔呢?
反之,如果一条路上载了36棵树,有多少个间隔?85棵树呢?n棵树呢?
小结:看来这样的规律是普遍存在于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当中的。
4、应用规律,解决原题。
师: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试着列出算式。(请学生板演,并说解题思路)
师追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要加1呢?
5、梳理方法。师:让我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遇到两端种的植树问题,是通过怎样的办法,最后成功解决的? 生:„„
师小结:当我们遇到一个不能直接解决的难题,像100米不好直接画图,怎么办?可以先给出一个猜想,要判断这个猜想对不对,可以 化繁为简用简单的例子验证,并且可以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类似于植树问题的例子。下面就请同学们应用我们今天发现的规律去解决身边的一些问题吧。
(一)(1)在全长2千米的街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装),每隔50米安装座。一共安装了多少座路灯?(2)在全长2千米的街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装),每隔50米安装座。一共安装了多少座路灯?
(二)选择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学习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要栽的情况,谈谈你有哪些收获? 假如只栽一端或两端都不栽,那又会是什么情形呢?同学们课后去探究吧!
五、作业
把课本109页的第1、2、3题做在 课堂作业本上。
六、板书设计
植 树 问 题
两端都种树 棵树= 间隔数+1 总长=间隔数×间距
4.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统计》教学方案设计 篇四
教学内容: 教材64页内容。课时目标:
1、学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2、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重点难点:
1、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2、按两种分法的要求,正确写出对应的除法算式。教学过程:
一、候课
物质准备:打开课本64页,练习本翻开,铅笔、橡皮竖放。
身体准备:头正、肩平、身直、足安,双手搭桥。思想准备:调整好上课状态,准备上课。知识准备:认真观察单元知识结构图,回顾平均分的定义。
二、辅助环节:
导入:花果山上的小猴子们摘了好多香蕉,我们一起去帮它们分一分吧!板题:分香蕉 揭示目标:
1、学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2、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
出示自学指导:
1、思考:分12根香蕉,每份同样多,可以怎样分?(2分钟)
2、认一认,想一想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以及除法算式的读法。(2分钟)
3、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的意思。(2分钟)
三、自学环节:
自学1:分12根香蕉,每份同样多,可以怎样分? 检测:指名
回答。(3班)
指名
回答。(4班)
师点拨:有12根香蕉,每份同样多,求可以怎样分,有多种分法。
按份数分,求每份的个数;按每份的个数分,求份数。例如: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6根。
每4根一份,能分成3份。规范解答: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6根;
每4根一份,能分成3份;
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2根;
每3根一份,能分成4份…… 自学2:认一认,想一想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以及除法算式的读法。
检测:指名
提问。(3班)
指名
提问。(4班)师点拨:12÷2=6(根)
“÷”表示平均分,叫作除号,读作除以。
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作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作除数,等于号后面的数叫作商。如: 12
÷
=
… … … …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12 ÷2读作:12除以2。
自学3:说一说算式12÷2=6中每个数的意思。检测:指名
回答。
指名
回答。
师点拨:12指的是12根香蕉,2指的是平均分给2只猴子,6指的是每只猴子分到6根。
四、后教环节:
1、拓展巩固:12÷4=3(根)
师点拨: 12叫作被除数,÷叫作除号,4叫作除数,3叫作商。
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2、讨论:算式12÷4=3中每个数的意思。师点拨:12指的是12根香蕉,4指的是每4根1份,3指的是分给3只猴子。
3、知识点小结:
写除法算式时先写被分的总数,再写要分的份数(或每份的个数),最后写每份的个数(或要分的份数),即
总数÷份数=每份的个数
总数÷每份的个数=份数 读除法算式要按从前往后的顺序读,“÷”读作除以。
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作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作除数,等于号后面的数叫作商,被除数÷除数=商。
五、学生梳理知识点。
六、当堂训练:
1、基础题。(1)20 ÷ 5 = 4
…… … …
()()()读作()。
答案:被除数,除数,商,20除以5等于4。
2、选做题。一共有24块糖果。
(1)每4块糖果装1盒,可以装()盒。
列式:___________(2)平均装在6个盒子里,每盒装()块。
列式:___________ 答案:(1)6,24÷4=6(盒)
(2)4,24÷6=4(块)
3、思考题。
一根绳子长28厘米,对折后再对折,每段长多少厘米?
答案:2×2=4(段)
28÷4=7(厘米)答:每段长7厘米。
七、回归环节。
1、总结本节知识点:同上。
2、回应学习目标:
1、学会解决平均分问题,能列出除法算式。
2、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
3、落实堂清:
(一)堂清内容: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会 读、写除法算式。
堂清对象:
堂清方法:
(二)师检测方法:通过习题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八、板书设计:
4、分香蕉
1、平均分的方法:
分2份,每份6根。
每4根1份,分3份。
2、除法算式以及各部分名称:
÷
= 6(根)
12÷4=3(份)
…… … …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3、除法算式的读法: 12 ÷2读作:12除以2。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5.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统计》教学方案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1、能准确、熟练的认出半时,包括认电子表。
2、进一步巩固时刻的两种记录方法。
3、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重点:能准确、熟练的认出半时
教学难点:时间的读法。
教具准备:一个实物钟,一个钟面模型。
学具准备:每人一个实物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认识了钟面,也学会了认时间,你能介绍一下,你早上起床的时间吗?
2、袁老师平时起床比较早,不过双休日,就要睡得晚一些,(出示7时半的钟面)你知道我昨天是什么时候起床的吗?
3、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时吗?今天,我们要继续来认识时间。
二、教学新课:
1、学会认半时及书写方法。
(1) 你是怎么知道这是7点半的呢?(时针在7和8之间,分针在6这里)谁听明白了?
(2) 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谁来说?
(3) 这个7点半,比较规范的读法应该是怎样的呢?(同时板书书写方法。7时半)
(4) 除了这种书写方法,还可以怎么写呢?(7:30)
2、出示2时半的钟面模型。
(1) 知道时什么时候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为什么不是3时半呢?
(2) 请你用两种方法记录下来。
(3) 反馈书写方法。
3、看来大家都已经会认半时了,那么这个时间你能认吗?(出示一个刻度不全的表,认9时半。)
4、练习认时间及书写。P93做一做。
(1)你能看懂这位小朋友上学的时间吗,请你用两种方法记录下来。
反馈,表扬书写。
(2)这四个时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为什么你认半时能认得那么快呢?
(3)小结:对分针指着6,就表示半时。这时时针在两个数的中间。
5、机动:P95第4题。
三、小结:
1、师小结所学内容。
2、游戏:拨钟。
师说一个时间,学生拨时间。
6.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篇六
第一课时 直线、射线和角
一、教学内容:
P16例
1、做一做,P19练习三第1、2题。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和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点: 建立射线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
五、教具准备: 投影
六、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播——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1、复习准备:认识线段的特征。出示线段(长4分米)。提问: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提问:线段要怎样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
谁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现在看老师再来画一条5分米长的线段。
2.认识射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板书:射线)把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指出:射线也是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另一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是无限长的。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画出射线: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一边画射线。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射线。谁再来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长度。3.认识直线。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边说边把第三条线段延长就得一条直线。(板书:直线)大家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直线有哪些特点? 谁来说一说,用直尺或三角尺怎样画直线?要不要点上点?为什么?直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直线。
4.提问: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你能从延长线段得出直线这样的过程说一说,线段和直线什么关系吗?直线和线段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5.做“练—练”第1题。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判断,要求说明理由。导入新课:
(二)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角。谁能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角?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进一步学习角。
(三)检查自学情况。认识角和各部分名称。
角是怎样的图形呢?现在仔细看老师画三个角,联系刚才学的知识,想想角是怎样组成的。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看第110页上面的三节。出示小黑板上的三个问题:
角是怎样组成的?
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你分别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角用什么符号表示?
(四)教师精讲点播。提问:角是怎样组成的? 从这点(在黑板上点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画一个角? 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这两条射线呢? 谁能来写一个表示角的符号?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并举例写成∠1,领学生读“角一”。
提问:如果写数字2,应该怎样读?
(五)、课堂巩固训练。
做“练—练”第2题。学生拿出三角尺放在课桌上,一边指顶点和边,一边自己说出名称。出示三角尺,并且手指每个角的三个部分,学生齐说各部分名称。
(六)、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直线、射线和角,你有什么想法。
八、板书设计
直线、射线和角
第二课时 角的度量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37~38页角的度量第5~7题。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知道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度”认识的角的大小。
2、使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三、教学重点: 量角器的认识。
四、教学难点: 量角的方法。
五、教具准备:
投影,红色木条做的一个角,师生每人准备一个量角器。
六、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播——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1.口算。用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口算得数。2.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
3.引入课题。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我们可以用尺子进行测量线段的长度,如果能像量线段那样,能用一种单位去量一量,知道一个角的大小,那该多好啊。那么,究竟用什么去量呢?量出的结果用什么做单位呢?怎样去量角呢?这些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认识量角器 1.认识角的计量单位。
说明:量角的大小,要用到量角器。这就是一个量角器。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量角器。
提问: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来看这个半圆,从0开始到180为止。这个半圆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说明: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叫做1度的角。也就是说,计量角的单位是“度”。(板书:度)写“度”可以用一个小圆圈来表示,此为“1度”,我们这样写。(板书:)领学生读“1’。
追问:计量角的单位是什么?1‘的角有多大?指出:计量角的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2.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1)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是1‘,这样的10份所对的角是10度的角,这样的60份所对的角是60度的角,这样的90份所对的角是90度的角。
(2)请同学们继续观察,量角器上这个小圆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再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几圈刻度?外圈的刻度0~180‘是按怎样排列的?内圈呢? 指出: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外圈刻度从左往右按顺时针方向从0~180,内圈刻度从右往左按逆时针方向从0~180。同学们看明白了吗?(3)外圈的刻度线,从左边起看到o’刻度线了吗? 拉出10、30、90、120、180,让学生说出是多少度。
提问:谁能从左边起找出外圈50的刻度线,请你拉这根线来表示。谁再来找出90的刻度线? 再请哪位同学来找出外圈125的刻度线?180呢?外圈的刻度会找到吗?(4)从右边起,内圈的刻度怎样找呢?现在谁用线来拉一拉,表示出内圈0的刻度线?45呢?80?)90呢? 再指名学生用拉线的方法找出140、180的刻度线。内圈的刻度会找了吗?(5)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与老师这里的一样吗?你的量,角器上的中心在哪里?
(三)检查自学情况。
大家一起来找量角器上的刻度。从左边起,找0刻度线、10刻度线、135刻度线、180颗度线。再从右边起,找0、10、135、180 刻度线。(老师巡视)
(四)教师精讲点拨。
教学角的量法
1.自学课本。我们已经认识了量角器,能指出量角器上的度数。怎样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呢?请大家看课本。从111页倒数第二行看起,到例1完。看完后告诉老师,量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2.提问:量角要分几步进行?哪两步?指出:可以把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两重合: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一看数: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3.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量这个角的度数。先要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然后做到“两重合”。
再看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现在知道这个角多少度吗?你是怎样看出来的?为什么要看内圈?
(五)、课堂巩固训练 P38页,5、6、7题。
(六)、课堂小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量角器的认识 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第三课时 量角的练习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二第8一12题。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度量不同方位的角的度数。
三、教学重点: 量角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量角的方法
五、教具准备: 投影仪,量角器。
六、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播——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复习旧知 1.角的量法。
提问:谁来说一说,度量角的方法是怎样的?(板书:两重合一看数)2.量出下面角的度数。(用投影仪)提问:刚才量角用的是哪一圈的刻度?请你们拿出自己的量器,沿内圈的0刻度线起,10、20„„一起数到180。
再沿外圈,从0刻度线起,10、20„„一起数到180。3.下面的图形都是角吗?为什么? 4.揭示课题。
上面量的角,都有一条边是水平方向并且向右的,如果把角方向改变一下,像这里图中的角,我们也可以按照“两重合,一看数”的方法量出它的大小,这就是今天量角的练习内容。(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掌握“两重合,一看数”的量角方法,能正确、熟练地量出各种角的度数。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量角练习
量出下面角的大小。投影出示:
老师作示范量角,强调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刻度线与一条边重合,再让学生读出角的大小的刻度。
在学生读刻度时,提问学生要从量角器哪一边起,看哪一圈的度数。指出:量上面这些角的度数,还是要按照“两重合,一看数”的方法来量角。在看刻度数时要特别注意,先弄清要看哪一圈的刻度,再读出是多少度。
(三)检查自学情况 练习四第4题。
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练习四第4题,先想一想,每个角的度数要从量角器哪一边看起,看哪一圈的,再告诉大家,每个角是多少度。
指名学生口答角的度数。
请同学们再看一下,这里用量角器量角时,量角器的半圆是对着角的哪个方向的? 指出:在把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时,量角器的半圆要对着角的“开口”。
(四)教师精讲点播 练习二四第7题。
(1)现在请同学们按上面的方法,自己来量下面第9题里的角。量角器按书上的位置放,注意半圆对着角的“开口”。量出度数后,写在角的下面。(老师巡视指导)(2)这几个角是怎样量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再量一遍,看自己量得对不对。
用投影仪投影出第7题,逐个量角,得出每个角的度数。
提问:你能说一说刚才按怎样的方法量角的吗?摆量角器时,量角器的半圆要怎样摆?读数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五)、这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量角的方法是怎样的?按照这样的方法量角,还要注意哪两个问题?(半圆对着“开口”,读数看清是哪一圈。)
第四课时
角的分类和画法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41—42页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角的分类,掌握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的角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能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三、教学重点: 角的分类
四、教学难点: 角的画法
五、教具准备: 投影
六、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播——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复习旧知
1.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投影出示)提问:谁来说说量角的方法是哪几步? 上面哪个角是90?哪个角小于90?哪个角大于90? 2.引入新课。
我们看到,角是有大有小的。那么,根据角的大小能不能把它们分成几类呢?可以不可以根据角的大小把它画出来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分类和画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认识直角的度数。
(1)提问:你还能说一说见过的哪些角是直角吗?(板书:直角)(2)请你指一指三角尺上的直角。
直角是多少度呢?请大家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上的直角,然后告诉老师,你量出直角是多少度。
直角是多少度?(板书:直角是90)提问:数学书封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课桌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黑板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为什么这些角都是90? 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一个角都是多少度吗?为什么?(3)画出下列图形。
提问:这个角多少度?为什么?你是怎样知道它是直角的? 指出:我们已经学过,凡是标有这个符号“司”的角就是直角。2.认识平角。
(1)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的图形叫做角? 请看老师来画一个角。先点一个点,再用直尺,从这点出发向相反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提问:这个图形是角吗?为什么?(边提问边在上面表示出)(2)谁来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在哪里,两条边在哪里? 这个角与以前看到过的角比较,你能看出它的两条边有什么特点?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小木条组成的角,(把两条小木条旋转成一个平角)它的两条边也有什么特点?
像这样,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的角,就叫做平角。(板书:平角)(3)一个子角是多少度可以怎样知道呢? 请大家一起来量黑板上的平角,看看是多少度。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平角,再量一量自己画的平角是多少度。提问:你们量得平角的度数都是180吗?
指出:平角是180。(板书:平角是180)(4)你能想出一个平角的度数等于几个直角的度数吗? 请同学们每人拿出准备的一张纸,先对着折一下,再对着折一下,使刚才折出的边重合。
提问:现在折出的这个角是什么角?它是多少度? 现在我们把第二次折的打开,现在以折痕相交的点作为顶点,这是一个什么角?它由几个什么角组成? 提问:1平角等于几个直角?(板书:1平角=2直角)请你们在课本第113页上“1平角=()直角”的括号里填上数。3.认识锐角和钝角。
(1)我们已经知道了直角和平角,还知道了直角是90,平角是180。请同学们仔细比较下面角的大小,你能不能根据这些角的大小,把它们分成几类呢? 小黑板出示图:提问:你把这里的角分成几类?你是怎样分的?(2)同学们分得很好。现在来看一下,∠
1、∠5是什么角? ∠
2、∠6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
3、∠4有什么特点?那么,像∠
2、∠6这样小于90‘的角叫做什么角呢?像∠
3、∠4这样的角,不光大于90,而且小于180,它们又叫做什么角呢?请同学们自己看课本第113页最后两节。先量一量这里每个角的度数,再看一看各叫什么角。
(3)提问:谁来说一说,看书后你知道了什么?(板书:锐角钝角)小黑板出示锐角、钝角的定义,让学生读一读。4.认识周角。
(1)如果把这一条边继续按这样的方向旋转,这是不是一个角?这个角从哪条边到哪条边? 把这一条边继续按这样的方向旋转,(演示)当两条边重合时,这还是一个角。(用手势指示:o);提问:想一想,从刚才开始到旋转成现在的角,这一边绕端点旋转了多少? 指出:这一条边绕它的端点旋转了一周,所成的也是一个角。这样的角,我们把它叫做周角。
(2)现在我们用这里的两根小木条的角来旋转,如果把每根小木条都看作一条射线,看看每次得到怎样的角。
依次演示出直角、平角,分别让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角。
如果把这条射线继续旋转,(演示)这是不是一个角?(用手势指示:)为什么? 我们继续把这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演示)当这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什么角?(3)根据刚才用小木条角旋转成的周角,周角可以这样画出来。(画图)指着图说明:一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这个角,是周角。每个同学自己说一说,什么样的角叫做周角,再看一看书上怎样说的,然后告诉老师。
出示周角定义。
(4)说明:周角是360。(板书:周角是360)请大家把周角的度数与直角、平角的度数比一比,一个周角等于几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5)用小木条组成的活动角演示,从锐角起,旋转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让学生说明每次是什么角,为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做一做”第1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第1题里每个角各是什么角,为什么。
(四)教师精讲点播
教学角的画法
1.自学画角的步骤。我们已经能根据角的度数判断它是什么角了。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请同学们看书第114页上的内容。看完后告诉老师,画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2.提问:画角要分几步?哪三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先画射线;(2)两个重合,对准点点;(3)再画射线。3.画角。
提问:例4的要求是什么?画65 的角要怎样画?(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按步骤画出65 的角)小结画指定度数角的步骤。
(五)、课堂巩固训练
“做一做”第2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画在练习本上。用量角器检查板演画出的角是否正确。
(六)、小结:
7.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统计》教学方案设计 篇七
(一)相关链接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第 6 课时 总第 课时
宁阳县第三小学 王娟
课题名称: 课本22-23页 相关链接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将所学的乘法口诀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看情境图,了解情境图的信息。你能接着说下去吗? 二 精讲点拨:
1、摆一摆
用你手里的积木摆一摆。
学生摆,教师巡视。先表示出把每行的个数连加。
2、让学生讨论,交流促使学生发现不同的方法,独立解决。
小结: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列出5+5+5+2=17,也有学生根据口诀列出:3×5+2=17.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其运算顺序。
三、拓展反思:
1、口诀填完整,以开火车的方式把口诀补充完整。
2、一一共有多少个菠萝?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中订正。你发现了什么?
3、看图列算式,一共有多少个方块?
1)看图,图中有几组方块,每组有几个?那么是几个几相加?列乘法算式怎么表示?根据这道算式,我们能想到哪句乘法口诀? 2)根据提示列出算式、乘法口诀
指生说:算式口诀 并解释这么列算式的原因3)看图列算式自主练习第3题,一共有多少顶帽子?
指生说:算式 口诀 并解释这么列算式的原因
2、拓展练习: 1)看图列算式,先读一读,再想一想。
一共多少个人? 2)说3、4的口诀。
小组开火车说3、4的口诀。3)自主练习第4题,口算下面各题。
说说4×3-2,5×3+2,2×5-3,5×4+4的含义 4×3+4表示的是……
4)15个人能同时玩吗?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 列出算式
5)一共有多少片叶子?
四、系统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8.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统计》教学方案设计 篇八
位置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确定位置,它包含运用两个数据确定位置的方法和利用方格纸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用“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第几排第几座”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可以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单元重、难点
重点:运用两个数据准确表示物体位置。
难点:运用两个数据准确表示物体位置。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位置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例1及“做一做”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在生活情景中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学会可以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坐标最基本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数对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难点:运用两个数据准确表示物体位置。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1.出示多媒体课件或图片:学校召开家长会,请你将自己的座位位置告诉你的家长,你会用哪种方式。
2.引入本课学习并板书课题。
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某物体的位置,确定它们的位置,联系具体生活场景和经验,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中。
二、例题展示,探究新知 1.出示例1的内容。
(1)学生读题,了解已知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来思考这个问题。
(2)问:已知张亮同学是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学,你能指出谁是张亮同学吗?
学生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根据图中张亮所在的列数的行数来确定张亮的位置,教师给予肯定。
(3)如果用(2,3)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你能表示王艳和赵雪同学的位置吗?看一看有什么不同?
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
2.引导学生用刚才的方法小结:先从前往后确定第几行,再从左往右确定第几列,这样就能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同学们的位置。
三、练习实践,巩固提升。1.完成教材第 19 页的做一做。2.看图填空
(1)右图中涂色的所在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2)在右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3)(6,5)在右图中表示第 列第
行的位置。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五第1题和第4题。
板书设计:
位 置 左→右,前→后 竖排→列 横排→行 数对(4,3)
(列,行)“先列后行”
9.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统计》教学方案设计 篇九
(二)第一课时: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7的乘法口诀,教材第70、71页的内容。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得意义,在理解乘法口诀得基础上,自编7得乘法口诀,并熟记口诀。
2.正确地运用口诀进行计算,回列竖式计算一位数乘法。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编制7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用具:挂图、卡片、小三角形
一、谈话导入
1、看图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口诀
出示由五块三角形拼成的小鱼拼图,共4条小鱼。△△△△△ △△△△△ △△△△△ △△△△△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乘法口诀:
提问:“四五二十”这句口诀可以表示什么?
2、师:老师拼的小鱼好看吗?你能用7个三角形也摆一个图案吗?学生摆一摆,再集体展示。
二、自主探索
1、教学准备题。
A、师:刚才小朋友都用7个小三角形摆了一个小船、一条金鱼„„,它们都是1个几?
B、师:那么每次都加1个7,请你把得数填在空格里,好吗?(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
C、比一比哪些同学加得又对又快!再集体校对
D、教师指14、28、42的格子问:这里表示几个7,为什么?
2、摆一摆
A、要求摆一条小船用了几个三角形怎样列式? 板书:7×1=7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你会根据这个算式编一句乘法口诀吗? 学生编好后提问:这里的一、七、七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B、师:如果我们要摆2条这样的小船要几个三角形?摆3条、4条„„7条呢?你们能想办法算出来,并编出乘法口诀并完成书上填空吗?
要求:小组里商量一下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想想三角形不够该怎么办?
3、学生探索操作,教师注意巡视。
4、集体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师:2条小船是几个7?要用多少个三角形?怎样列式?怎样编口诀?”学生回答后,教师卡片出示。
要求:其它小组也能按照这样的方法来介绍吗? 学生进行介绍,教师板书。1个7 7×1=7 一七得七 2个7 7×2=7 二七十四 3个7 7×3=21 三七二十一
4个7 7×4=28 四七二十八 5个7 7×5=35 五七三十五 6个7 7×6=42 六七四十二 7个7 7×7=49 七七四十九
5、揭题
同学们填写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7的乘法口诀。
6、熟悉口诀
A、齐读7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观察7的乘法口诀。并小组讨论思考: 7的乘法口诀中的第1个数表示什么?第2个数呢?最后一个数呢? 7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相邻的两句口诀相差几?
为什么口诀第一个数一个比一个多1,而得数却一个比一个多7呢? B、集体交流。
C、师:怎样记住7的乘法口诀呢?给你时间,你能很快背出来吗?试试。
生:交流方法并表演背。
师:说说你认为哪句口诀最好记?哪句口诀最难记,怎样想办法记住呢?
D、师生、生生对口令。如:一七()()七四十九
7、用一句乘法口诀,你还会计算另一个乘法算式吗,是哪个呢? 生:三七二十一 可以计算7×3=21,还能算出3×7=21 „„ 小结:在乘法里,由于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因此,用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式题的积。
三、巩固提高
1.做教科书第70页上面“想一想”
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提问:观察每组题目,你发现什么?想想理由是什么?
2.做教科书第71页上面“想想做做” 第1题
校对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上下有什么联系? 3.完成第2题
4.读口诀编乘法算式。“想想做做”第3题。5.口算比赛(想想做做第4题)
6.看图写算式。“想想做做第5题”,指导学生看懂图意,正确表达思考的大致过程。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评评自己学得怎么样?
五、作业布置:教材第72页“想想做做”第6、7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教科书第72—73页的内容。
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掌握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2.使学生初步感知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根据一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7的乘法口诀计算相关的乘除法。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出示一组口算题,全班学生在练习本上按顺序写出得数。20÷5=
36÷6=×3=×7= 7 ×4=
24÷4=
18÷3=×7= 3 ÷3=×7=
30÷6=
12÷2=
集体校对后,引导学生观察上面12道算式,请将它们分成两类,学生通过观察,一般会按乘法、除法的特点将其分成这样两类。
2.引导学生回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教师指名让学生说说20÷5、24÷4的口算过程。
小结: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是:先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用哪句口诀,然后写出商。
3.引入新课。
教师:“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我们已经掌握了。用7的乘法
口诀怎样求商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1)教师设置情境,出示插图。
(2)引导学生观察花朵图:一共有几朵花?如果每7朵扎一个花环,可以扎几个花环?
(3)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8÷7= 28÷4=
(4)教师:“我们已经学会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你会用7的乘法口诀求这两道题的商吗?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同桌交流、讨论,并在教科书上例2的空格里填数。
指名让学生说用口诀计算28÷7=4、28÷4=7的过程。(因为4和7相乘等于28,所以28÷7=4、21÷7=4。)
教师板书: 28÷7=4 想:
(四)七二十八 28÷4=7 想: 四
(七)二十八(5)总结出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师:比一比28÷7、28÷4与20÷5、36÷6,思考: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不是一样的?
小结: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先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用哪句口诀,然后写出商。
2.做教科书第72页“想想做做”中的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的第一组,核对时指名学生说出想法,再集体讲评。突出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可写出两道除法算式的直观感知,渗透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4,让学生看图说说意思,然后列式解答,集体校对。
2、做想想做做5、6题时,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同桌互相说题意。再独立完成。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要总结的?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作业布置:“想想做做”第3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练习十一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练习十一第1—6题。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口诀卡片,图片。教学过程:
一、乘除法练习
1、练习六十一的第1题 学生集体背诵口诀。
2、第2题。
同桌游戏,一人出示一张口诀卡片,一人说出四道相应的算式。
3、第3题
师生互动,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学生在2-3分钟内完成。
4、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的规律。
二、开放性思维的训练 出示:7×()=()
先让学生填,反馈后:你有本领把他全部找出来吗?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第2个乘数可以从1开始填。
出示(1)÷(7)=7 ?让学生辨析,纠正。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练习十一第5题。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练习十一
(二)教学内容:教材第75页的练习十一第7-10题。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练习十一第7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理解三题所表达的不同含义,自己解决问题。观察三题答案,有何关系?
2、第8题。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解答,完成后对比两道题在解答上有什么区别?并具体说说解答每个问题时的思考过程。
3、第9题。
着重引导学生学生理解“买1支钢笔的钱可以买7支圆珠笔”这一条件的含义。借助实物演示加以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全班交流。
4、第10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重点搞清楚右边的图形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学生交流时教师巡视,发现有困难的学生用正方体摆一摆,数一数。
二、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8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8的乘法口诀,教材第76—77页。教学三维目标:
1、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8的乘法口诀,并在应用口诀的过程中熟记8的乘法口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自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熟记8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会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用8个小正方体拼一拼,看看你能拼出哪些熟悉的形状? 在四人小组里相互合作完成。
谈话:用8个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每人再拼两个这样的大正方体。学生拼完后,相互检查。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谈话:你们小组的同学摆一个大正方体用了几个小正方体?看看你们拼成的大正方体,数一数或算一算,摆这样的2个大正方体要用几个小正方体?摆3个呢?„„摆8个呢?
2、看课本上的表格,提问:谁能说一说这个表格的意思?请大家把表格填完整,尽量自己填。
组长检查每个同学表格填得是否正确,指导填错的学生改正。
3、提问:你能看表编出8的乘法口诀吗?如果有困难,可以根据表里
的数先写乘法算式,再编口诀。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填写。
4、全班交流,指名读口诀,大家共同订正。
5、练习记忆,再讨论交流。
你认为哪几句好记?你用什么什么方法来记住的?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1 独立做题,把得数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每组三道题的得数相同?把你的想法先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指名在班上交流。
2、想想做做2 独立在书上填写。
订正后提问:你是怎样填写的?你是怎样想的?如果知道6个8相加的和是48,你能算出7个8相加的和是多少吗?如果知道8个8相加的和是64,你能算出7个8相加的和是多少吗?
讨论:我们可以怎样记住那几句难记的口诀?
3、想想做做3。
谈话:看看题中的两个小朋友,你能说出这道题的要求吗?同桌两人一人说8的乘法口诀,另一人说能列出的乘法算式,说完后再交换角色练习。活动结束后提问:你们根据一句乘法口诀说了几道乘法算式?有特殊情况吗?
4、想想做做5,学生独立计算,交流订正。
5、想想做做6 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看一看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想想该怎样列式计算,再填写算式。
6、学生独立填写想想做做第7题,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想想做做第4题。
教后小记:
第六课时:用8的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用8的口诀求商,教材第77—78页的内容。教学三维目标:
1、熟练掌握8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应用口诀过程中熟记8的乘法口诀。教学重难点:熟记8的乘法口诀,并会用8的乘法口诀计算相关的乘除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生进行对口令练习,复习8的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究。
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例4的图,学生观察图,说说图中有什么? 师:这是一条漂亮的花边,长16厘米,如果我们把花边平均剪成2段,第段长多少厘米?平均剪成8段呢?
学生小组交流后完成书上的填空,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小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在计算除法的时候,我们应该想相关的乘法口诀,帮助我们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一组一组地完成,时间两分钟。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三道题有什么联系。2.学生两人一组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3.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完成后交流每组的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14
处?
4.第5题,引导学生观察图,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
我们在口算8的除法时,可以利用什么来计算?在口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练习十二
教学内容:教材79页的练习十二。教学三维目标:
1、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学生进一步巩固乘、除法计算,进一步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能正确地解决相关问题。教学过程:
一、完成第1题。
从一一得一背到八八六十四。可以分小组背,同桌背。
二、完成第2题。
引导学生先看懂图意,然后由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集体校对。
三、完成第3题
先请学生独立完成,再请个别学生上黑板完成。
四、完成第4题,学生观察图,独立填空,完成后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五、完成第6题。
读题审题。问题:(1)8辆小汽车收费多少元?
(2)7辆面包车收费多少元?
找已知条件,停车场收费标准:小汽车4元 面包车6元 货车8元 让学生再提出问题。
六、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
七、作业布置:练习十二第5题
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9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9的乘法口诀,教材第80—81页的内容。教学三维目标:
1、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习惯。教学重点:记住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教学难点: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准备:图片、小卡片。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想得奖吗?老师这里有很多智慧星,只要你们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就一定能得到它。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题。
2、引导思考。
看看,每一行有几格?一行中有几颗智慧星,空几格?每行智慧星的个数比10少几?
一行是几个9,比10少几?两行是几个9,比20少几„„九行呢?
3、分组讨论。
4、汇报讨论结果。
5、填表。(第80页)(1)学生尝试填表。(2)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师出示结果,全班集体订正。
6、让学生观察表中内容,总结规律。
7、刚才小朋友观察讨论得很认真,下面给积极动脑筋的小朋友奖励智慧星。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很出色就从盒子里拿一课智慧星。
8、填口诀。
9、集体订正。
10、提问:怎样才能很快记住9的乘法口诀呢?
三、尝试练习
完成试一试。你都用哪句口诀?
四、巩固练习
1、游戏:对口令
2、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课后可以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说给好朋友听,回家后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本领说给爸爸妈妈听。
六、作业布置:“想想做做”第3题。
课后反思:
第九课时: 练习十三
教学内容:教材第82页的练习十三。教学三维目标:
1、在现实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9的乘法口诀和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合作的乐趣。
3.在处理第4题时向学生合理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9的乘法口诀和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9的乘法口诀。
2、师生对口令。
3、生生对口令。
让学生仿照教师的出题方式让同桌对口令、背口诀。
4、第2题,让学生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看一句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二、综合练习
1、第4题
(1)先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小朋友们都在做些什么?再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三章第二十条之规定“学校应当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课外训练和体育竞赛,并根据条件每学年举行一次全校性的体育运动会”。
(2)学生独立完成,相互交流,说说比较的方法。
小结:比较的方法有好几种,可以根据计算的结果来判断,也可以在一个乘数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另一个乘数的大小来判断等等。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第5题
请学生读题后联系情境图中的信息进行思考,独立完成列式计算,完成后组织学生比较这几道的思考过程。
四、课堂总结。
谈话:在计算乘、除法的时候,要仔细看清数字,选择正确的乘法口诀。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五、作业布置:练习十三第3题。
课后反思:
第十课时:乘法口诀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83-84页的内容。教学三维目标:
1.在自主整理乘法口诀表的过程中,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通过应用1-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逐步熟记乘法口诀。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同学合作的态度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熟记1-9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进行计算。教学准备:乘法口诀表、数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看,这些鸽子在干什么?信件太多了,你们能帮帮他们吗?那你知道这些信件应该分别送到哪里去呢?小组讨论一下,看谁的任务完成的最出色!
二、整理乘法口诀表
1、让学生先想一想已经学习了哪些乘法口诀,再仔细观察书上这幅图,想一想,自己打算按照怎样的顺序去填。
2、小组讨论:怎样填写比较快?
3、学生独立填完口诀表。
4、独立思考:你能发现哪些规律?
5、小组内交流,用规律帮助记忆。
6、试着背一背。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出牌游戏
(1)规则:同桌各出1-9中的一个数,一起说出这两个数相乘的的积。(2)学生活动,完成第1题的填空。
2、“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计算,集体校对。
3、学生同桌进行比赛,完成第3题。
4、指导学生完成第4题。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课后反思:
第十一课时: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85页的内容 教学三维目标:
1.会读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算式,掌握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通过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的计算,进一步熟练表内乘、除法计算。教学重点: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具、学具准备:桃子、若干面小红旗。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南方有一座美丽小岛叫快乐岛,那儿的小动物们正在举行数学游园会,你们想登上这个小岛一起参加吗?让我们起航吧!
只要同桌合作完成一组口算题,快乐岛的大门就为你们打开,你们就能上岛参加游园会了。
2、复习。
同桌两人,一人读题,一人口算,再交换练习。
祝贺你们获得了参加游园会的入场券,请小松鼠为我们带路,快点儿吧!
二、新课
1、水果店的水果真多呀!你们听,猴老板正在喊:今天是数学游园会,只要能做出我出的题目,就能免费品尝又大又甜的仙桃呀!快来试试吧!
2×3×4
同学们,我们来试试,好吗?
(1)指导读算式。提问:谁会读这个算式?
(2)尝试计算。
这个算式该怎样算呢?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同时板书,最后引导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你们算得很好!可我还有个题目,你们会吗?36÷4×3 指名试读,如果有错误,及时纠正。你们想到怎样算了吗?同桌讨论。让学生试着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教学“试一试”。
同学们,你们真爱动脑筋。看看又有谁来了。小熊要来考考你们了。48÷6÷2=
8×3÷6=指名读题,并写在书上。
3、小结。
小动物给我们出了四道题,每道题都是几步运算,是什么运算?板书: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这种两步计算题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独立完成,指名讲讲每组三道题比较后发现了什么?
2、游戏:夺红旗-“想想做做”第3题。
男同学做左边的5题,女同学做右边的5题,比一比看谁能夺得红旗。交换题目,再比一次。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参加了快乐岛的数学游园会,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你们太棒了。谁来讲讲今天我们在游玩的过程中学习了什么?你又知道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想想做做第2题。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时:练习十四
教学内容:教材第86页的练习十四。
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熟记全部乘法口诀,进一步掌握乘除法计算的方法。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过程:
一、揭题
我们已经学完了表内乘、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复习表内乘、除法。通过复习,希望每个小朋友能更加正确、熟练的口算表内乘、除法。
二、口诀
1、指名背。
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三、乘、除法口算练习
1、请学生在乘法口诀表中找到积是十二的口诀,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再说说积是18、36的乘法算式。
2、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学生采用游戏方式完成。
3、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引导学生结合图理解题意,然后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订正。
4、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订正。
5、学生口答第6题,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乘法口诀和乘、除法计算,在计算时要用准口诀,平时要多加练习,把表内乘、除法算得又快又好。
五、作业布置:练习十四第3题。课后反思:
第十三课时:复习(1)
教学内容:教材第87页复习的第1—5题。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计算表内乘除法。
2、进一步掌握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图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乘、除法(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更加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二、回顾乘法口诀并练习。(1)学生背乘法口诀。(2)对口令,背口诀。
(3)完成复习第1题:看图写算式,想一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诀计算。(4)完成复习第2题:同桌互动完成。
三、乘除法练习。
1、填一填——完成第3题(1)学生们独立完成。
(2)选择两题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小结:口算的时候一般我们想口诀计算,也可以根据乘除法的关系来思考计算。
2、学生完成第4题的填空,然后让学生说说通过计算发现了什么?
3、完成第5题上面4行。(1)学生独立完成。(2)针对错误评讲。
(3)提问:你认为笔算加、减、乘、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乘法口诀和乘、除法的计算,我们发现,要想计算得又对又快,我们必须熟记口诀,用对口诀。
四、作业布置:第5题后面的两行
课后反思:
第十四课时:复习
(二)教学内容:教材第88—89页复习第6-11题。教学三维目标:
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基本训练。
1、背乘法口诀。
2、完成第6题,先说说图中表示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列式计算。
3、第8题,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全班交流时指名说说解题思路。学生可能列加法算式,也可能列乘法算式,组织比较两种解法的区别和联系。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复习第9题。
请学生明白图中所示的各种商品和价格。学生叙述题意后独立解答。
指导学生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多种购物方案。
2、完成复习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利用日常生活经验判断选哪一种船用的只数少? 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讨论解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算出每种船需要的只数,检验上面的判断是否
正确。
3、学生讨论完成第11题,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四、找规律填数。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盆花,找到规律。
运用规律填写叶片上的数,其中,最后两小题是开放题,可以引导学生填出多种答案。
五、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布置:复习第7题。
课后反思:
第七单元 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观察物体,教材第90——91页的内容。
教学三维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1、分别出示教室前、后两张照片。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这一张呢?为什么拍出来的两张照片不一样呢? 请仔细观察两张照片,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因为拍照的人站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拍出来的照片不一样。
2、揭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二、游戏活动,加深体验。
1、游戏:画图形。
方法:以四人为一组,分别围坐在桌子的四面,在桌子的中间放一个水
壶,每人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
学生自己活动,交流所画图形,并换位观察、体验。小结:由于观察位置的不同,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2、游戏:找图片。
方法:组长转动水壶,使把手正对着一个小朋友,每人根据自己看到的找出一幅画,组长再转动水壶,重新寻找,过程同上。
3、游戏:找位置。
方法:请组长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打乱顺序,然后给组里的每一个小朋友发一张,学生根据自己手里的图片找一找自己的位置,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师生互动,进行相应的评价。
三、实践巩固,提升能力。
1、连一连:课本第90页。
学生先看图想一想每个小朋友看到的小猴会是什么样的,再独立连一连,集体交流时说说自己的想法。
2、“想想做做”第1 题,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判断,指名说说理由。
3、完成“想想做做”第2 题,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
小结:今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物体,知道由于观察位置的不同,所看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四、拓展延伸,引导观察。
生活中有许多物体,小朋友课后可以自己找一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看会看到哪些不同的样子?把你看到的情况画下来。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练习十五
教学内容:教材第92—93页的练习十五。教学三维目标:
1.巩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体会观察物体的时间顺序与所看到结果的联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在处理教材第92页的第3题时合理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第六十二条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巩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观察物体,知道了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观察物体。
二、自主探究
出示教材第92页的第3题
同学们: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再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第六十二条 “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的路口,或者在没有过街设施的路段横过道路,应当在确认安全后通过”。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观察角度档同看到的结果可能不同,那么观察角
度不变,如果物体是运动的,不同时间看到的结果又如何呢?
这是小明准备过马路时,一辆汽车从他的面前驶过,拍下来的照片,你觉得哪幅图是小明最先看到的?为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全班汇报结果。
小结:小明的位置没变,但是汽车是运动的,所以看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1题,组织学生在教室里进行观察,然后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看到的教室前面和后面有什么不同?
2.学生独立完成第第2题5题、第7题,集体汇报交流。
3、学生根据第3题的经验判断第4题,交流时说说是怎样进行判断的?
4、完成练习十五第6题。
四、总结提升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
第八单元 期末复习
第一课时:复习数与代数(1)
教学内容:教材第94—95页期末复习第1—6题。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含义,熟练掌握表内乘除法的口算以及乘加、乘减、连乘、连除及乘除混合运算。
2.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结合具体情境惧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这本书新内容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数的运算。
二、自主探究 1.回顾与整理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是怎样学会这些内容的,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
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全班交流后完成表格的填写。2.整理练习
(1)完成期末复习第1题,学生根据图意独立写算式,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列式的依据。
(2)第2题,先组织学生采用对口令、分角色等形式背一背乘法口诀,35
然后问:你觉得哪句口诀不好记?如果忘记了某句乘法口诀该怎么办?最后完成第(2)小题的写算式。
(3)学生完成第3题的填写,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总结得出:5和一个数相乘,积的个位可能是5或0,2和一个数相乘,积的个位可能是2、4、6、8或0。
(4)学生完成第4题的填空,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计算练习
完成期末复习第6题的计算,集体校对。
四、总结提升
“数与代数”是我们数学课的主角,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包括了数的计算和应用计算解决问题,只有学好了这重要的一项才是真正的学习数学,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努力,争取学得更好。
五、作业布置:期末复习第5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数与代数(2)
教学内容:教材第95页的第7-9题。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进行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00以内数的计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计算 1.用竖式计算
63-27-18 24+56+18 95-46+23 57+38-19
46+25+17 55+38-16 93-27-46 46+27-29
提问:在计算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交流汇报后进行小结。
在计算时要看清楚运算符号,计算加法满10以后要记得向前一位进“1”,计算减法的时候遇到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1”;用竖式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计算时要细心,做完后记得进行检验。
2.学生独立完成第7题的计算,逐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复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出示期末复习第9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求面包车有多少座,就选择“中巴车有22座”和“面包车比中巴车少6座”这两个条件;求大客车有多少座,就选择“中巴车有22座”和“大客车比中巴车多23座”这两个条件。
学生独立解答后,让学生说说分析数量关系和列式解答时的思考过程。
三、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期末复习第8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复习空间与图形
教学内容:教材第96-97页期末复习的第10-15题。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平面图形、量长度、观察物体等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2.让学生学会测量和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整理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首先想一想在“图形与几何”部分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空间与图形的复习1.量长度的复习
在日常生活中长度单位有什么用处?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请分别比划一下:1米、1厘米大概有多长。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
2.完成期末复习第12题。学生独立填写,集体校对。3.完成期末复习第13题。(1)出示图。
提问:这幅图中有几种颜色?这几种颜色是按什么来分类的?
(2)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它是几边形的?(3)观察:这些图形是怎样排列的?(4)按一定的顺序、颜色可以将这几种图形组合成一个漂亮的图案,小朋友们下课也可以试一试。
4.完成期末复习第14题。
(1)出示图,请学生估计每条边的长各有几厘米。(2)再请学生用直尺量一量。5.完成期末复习第15题.
(1)出示一只茶壶,请处在4个方位(前、后、左、右)的同学们说说自己看到的茶壶的样子。
提问:为什么同是一只茶壶,但看到的却不一样呢?(2)独立完成期末复习第15题。
三、总结提升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问题?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复习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97—98页期末复习的第16—20题. 教学三维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已学过的四则运算的意义,从而正确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增强数学意识,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掌握了很多的本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呢?
二、简单实际问题的复习1.完成期求复习第16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理解题意,交流时让学生明确求3人浇了多少棵实际上就是求“3个4相加的和”;5个人浇了多少棵就是“5个4”;9个人浇了多少棵就是求“9个4”。然后由学生独立列式完成计算。
2.完成期末复习第17题。出示题目,读题。
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交流时指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为什么都是除以2?
3.完成期末复习第19题。
出示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用三句话完整地描述题中的三个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解答。注意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条件来解答相关的问
题。
4.完成期末复习第20题。
引导学生观察点子图,联系所列式子,找到点子个数的变化规律,然后独立完成最后一个点子图及后面两个算式的填写。完成后让学生具体说说填空时的思考过程。
三、总结提升
同学们,我们这学期的学习就到此结束了,但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你们加倍努力,就一定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四、作业布置:期末复习第18题。
10.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 篇十
一、大声读出来,看你能读出几个词语。
二、看拼音,写词语。
1.我很爱听《bēi jīng( )欢迎你》这首歌。
2.《亮剑》是一部zhàn zhēng( )片。
3.过年时,姐姐买了一身yùn dòng( )装。
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德( )望( ) 助人( )( )
一鼓( )( ) ( )街( )巷
( )吟( )唱 夜( )降( )
四、照样子,写词语。
例:(宁静)的夏夜
( )的长颈鹿 ( )的小猪
五、句子小练习。
1.照样子,写句子。
例:伯伯、叔叔、阿姨,有的种地,有的纺纱,都忙着搞生产。
有的 ,有的 。
例: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
, 好像 一样。
2.把词语宝宝排成一句通顺的话,并加上标点。
春节 最大的 一年中 节日 是
树梢 嫩绿的 金光 闪着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1.小妹妹撅着 的小辫,紧紧地跟在这 后面,她咬着唇儿提着 轻轻地 地跑,心里却希望自己 !
2.奥运五环有 色的、 色的、 色的`、 色的、 色的,这五个圆环代表 。其中黄色代表 ,绿色代表 ,五个圆环连在一起代表 。
3.《一个都不少》中的马老师听到小狐狸走得很慢后,收起了笑容,这是为什么呢?
七、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豌豆五兄弟
豆荚妈妈“啪”的一声裂开了,从里面蹦出了五兄弟。
看到外面这么精彩,它们想去外面闯闯。
它们走了一会儿,看到前面铁皮人正在攻打城市,老大做了一颗炮弹
其他四兄弟继续走,它们走了一会儿看到一群小甲虫正在抬一辆车,原来车轮坏了。老五说:“我来做一个车轮吧。”
剩下的三兄弟又往前走。
它们走了一会儿看到一个布娃娃哭得很伤心,一问才知道,它的眼睛坏掉了。
“我们来做你的眼睛吧。”老三老四说。它们帮布娃娃重见了光明。
只有老二撇撇嘴说:“你们都没出息,我要干一番大事业。”就这样,它走呀走呀,最后被太阳晒成干豆了。
1.这篇短文主要讲述了 五兄弟的故事。
2.读短文,填量词。
一( )炮弹 一( )小甲虫
一( )布娃娃 一( )大事业
3.你知道老大、老三、老四、老五都做了什么吗?连一连。
老大 车轮
老五 眼睛
老三 炮弹
老四
4.老二最后为什么被晒成了干豆?
八、看图,编写小故事。
图中的拇指姑娘在哪儿呢?她正在做什么呢?快来发挥想象,编一段精彩的故事吧。
第七单元提升练习参考答案
一、略
二、1.北京 2.战争 3.运动
三、高 重 为乐 作气 大 小 浅 低 幕 临
四、略
五、1.孩子们 捉迷藏 跳皮筋 月光下的凤尾竹 安静得 熟睡的孩子
2.春节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 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
六、1.两条短粗 泥裤子 裙儿 小心 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
2.蓝 黑 红 黄 绿 五大洲 亚洲 大洋洲 全世界的运动员要友好相处
3.因为小动物们把受伤的狐狸丢在了后面。
七、1.豌豆
2.颗 群 个 番
3.老大——炮弹 老五——车轮 老三老四——眼睛
4.因为它不从小事做起。
11.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统计》教学方案设计 篇十一
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是着重于描写植物,描写动物的。古诗《登鹳雀楼》能让我们知道登鹤雀楼时看到辽阔的景物和诗中蕴含的哲理。前两句写景,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示诗人胸襟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青松》这首诗让我们了解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诗的前两句写景,描绘了一幅“大雪压青松”的图景,触景生情,引出后两句,想像雪后阳光普照,冰雪融化时,青松洁净苍翠的美好形象。《小动物过冬》不仅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动物过冬的知识,而且表现了小动物之间的相互关心。在大自然中,丹顶鹤是一种什么动物?它的生活特点是什么?读了《美丽的丹顶鹤》就会明白的。
我们学习这些课文要认真地朗读,要结合插图仔细观察,并展开想像的翅膀,要在脑海中形成各种美丽的画面。在熟读的基础上,还要篓习背诵,从中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树立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统计》教学方案设计】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试卷06-17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11-01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反思10-29
多边形的面积 教学设计(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07-30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说课稿11-2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2-26
四年级上册数学二单元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