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精选12篇)
1.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 篇一
关于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
究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指银行向小企业法定代表人或控股股东(社会自然人,以下简称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补充企业流动性资金周转等合法指定用途的贷款。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关于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全文如下: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凸显出来,伴随而来的是中小企业的贷款义务也更趋于频繁,这也慢慢成为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积极开展的新市场,现在中小企业的贷款市场已经成为信贷市场的主体。2011年以来,我国的小企业遭遇多重困境,商业银行对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风险日益加剧,如何实现银企双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推进,我国中小、微企业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我国经济运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小企业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更新管理模式和积极开拓潜在的新市场,才有做大做强的可能,所以银行贷款应该是每一个中小企业的必经之路。在当今时代,国内各家商业银行想尽一切办法积极开拓贷款之路,毫不夸张的说,企业贷款已经成为银行发展不可替代的竞争之发。是银行保持不败之地的重要途径。但是从目前各家银行企业贷款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怎样更新银行企业贷款准则将成为各家商业银行面临的噩梦。
一、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业务的现状
据工商部门统计,到2013年底,我国总企业数为1527.8万户,其中小企业总数为1139.9万户,加上个体户4436.3万户,占我国总企业数的94.6%,据统计,我国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以上,小企业纳税占国家总纳税的53%以上,全国各家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为8624亿元,增幅为37.8%,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2007年银监会在市场准入和结构布局上对各家商业贷款业务上进行了调整。放宽商业银行增设机构和网点扩大其贷款业务的成果,鼓励其对中小企业进行更宽、更好的贷款活动。提高其对小企业的贷款服务质量!
二、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的若干问题
1.小企业贷款的准入门槛太高。
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方式主要有三种,最常见的就是抵押贷款,其次是担保贷款,还有信用贷款。就最经形式分析来看,抵押贷款的比重还会进一步加重。但是对于抵押品银行主要接受土地、房产。其他抵押品银行很少接受。同时企业还必须要有完善的财务报表体系,但是对于大多数小企业来说并未拥有对土地的经营权、对厂房的所有权。所以对于抵押贷款上来说小企业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办法。同时由于小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导致银行对企业的信用审慎相当保留,收费偏高,手续繁琐。企业获得外部担保极为不易,此外由于小企业的财务信息和信用记录都不完整,所以其贷款也不能是财务报表型和信用评分型。因此在抵押、担保型贷款的发展趋势下小企业既不能依靠自身资产寻求抵押贷款又不能凭借本身的优质财务信息和信用记录直接获取贷款。
2.小企业信用缺失的问题严重。
小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业信息透明度差,导致其资信度不高,大多数企业都存在信用缺失的现象。一些企业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亏损,贷款到期不能如期还本付息,形成银行的不良贷款,向银行融资难也随之产生。一些企业信用度较差,借钱不还,甚至逃废银行贷款,严重威胁到银行信贷资金。造成这些原因还是由于一些企业规模较小,处于创业阶段,同时管理水平也相对薄弱,财务管理不健全,只设流水账,缺乏足够的经财务审计部门承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连续经营记录等,给商业银行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真正的财务数据、经营状况带来了难度,使商业银行难以按照合理的程序和手续帮助它们获得贷款。
一些企业管理水平和素质水平较低,信用意识薄弱,当经营出现困难的时候,不是在改变产品的结构、加强经营管理、开辟市场上下功夫,而是想方设法拖欠贷款利息,这样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信誉度,加剧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难度。
3.一些企业缺乏可用于担保抵押的财产。
担保条件限制了大量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从调查情况推断,辽宁省小企业的总资产规模偏小,往往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时抵押较困难,而担保条件不合格是小企业难以获得贷款的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原因。小企业难以提供合格的担保、抵押品,一是因为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资金势力不强,难以提供符合要求的抵押品和找到有实力的担保单位;二是因为抵押担保程序繁琐,费用较高,部分中小企业难以承受;三是因为信用担保机构规模小,资金来源单一,缺乏有效的资金补偿机制,资金实力弱,难以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担保需求。
目前,小企业贷款方式主要为抵押贷款和少量的担保贷款,信用贷款几乎没有,并且抵押贷款的比重还会进一步上升。面对抵押品,银行很少接收土地、房产之外的其他抵押物品,同时还会要求小企业具备完善的财务报表体系。而且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一般都比较高,大部分财产已经抵押,导致申请新的贷款抵押物不足。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小企业并未拥有对土地的经营权、对厂房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因此不能把土地或者厂房作为抵押物。同时,由于小企业的不确定性导致社会对其信用普遍审慎,加之担保基金规模小,担保机构手续繁琐、收费偏高等原因,企业获得外部担保极为不易。因此,再抵押、担保型贷款的发展趋势下,小企业既不能靠自身资产寻求抵押贷款,又不能凭借本身的优质财务信息和信用记录直接获取贷款。
4.发放贷款的成本高,风险大。
“成本高”主要是指贷款的单位成本高。一般来说,中小企业借贷的特点是每笔贷款金额小,期限短、时效快、随意性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查、发放、检查及贷后管理,需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据测算,中小企业贷款成本约为大型企业的5倍。“风险大”是由信息不对称问题引起的,辽宁省中小企业所涉及的多为劳动密集型的竞争性行业,稳定性差,企业淘汰率高,加上财务报表不规范,银行对中小企业实际的经营状况和将来的盈利前景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必然加大银行贷款的信息成本和贷款的监督成本。而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为基本原则,并将安全性置于首位,越来越追求马柯维茨式的有效投资边界,即在既定收益下的风险最小化或既定风险下的收益最大化。在这种情形下,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态度是并非不愿为,也非政策不许为,而是不敢为。
4.为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少、实力相对较弱,其数量偏少,而且由于他们没有政策性融资权,自身发展问题没有解决,中小金融机构在市场上的竞争依旧处于较弱的位置。小企业本身的治理结构、运作模式、经营行为,都决定了其高风险性。当银行在向一些小企业发贷款时,面临着许多企业信用级别较低、担保难、风险大、综合收益较差,而银企之间又严重不对称的问题,这样必然会导致商业银行对小企业贷款定价难度相对较大。
三、完善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思路
1.努力提高小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其内在融资能力。
诚实信用是一切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小企业必须履行诚实信用原则,切实履行借款合同,保持良好的信用,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小企业金融机构,大银行很难做小贷款是世界的通列,完全依靠我国国有四大银行的商业贷款途径支持小企业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解决小企业贷款的问题,重要的办法就是依托国家的金融体制创新,大力发展面向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将民间金融作为小企业融资的重要补充。
2.加强行业政策的扶持。
企业所处行业的整体发展阶段和结构状况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环境,行业分析应成为商业银行信贷分析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行业的分析,商业银行能够识别信贷进入或退出的行业特征,并根据行业的生命运行周期,适时把握进入和退出时机,以确保信贷资产的质量和效益。企业的行业状况会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区域经济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商业银行制定的行业信贷政策必须具有前瞻性和动态发展的理念,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原则确定贷款投向,对各个信贷客户的行业发展变化、发展阶段和企业发展状况做出迅速的反映和正确的判断,以此作为进一步评价各个企业经营状况的有效依据和信贷客户进入及退出策略实施的客观标准。现实中可按照以下思路制定中小企业的行业信贷支持政策:
(1)行业生命周期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
(2)国家鼓励大力发展的行业;
(3)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成长性的行业,如新材料、电子通信、生物医药、新能源等;
(4)能大量吸收就业、出口创汇能力强,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行业,如萧山的化纤业、余杭的纺织业等。
3.优化贷款程序整合审批流程,提高授信效率。
差别授权。在差别授权上,由总行集权制管理逐步向分权制管理过渡,提高分、支行审批权限,将小企业贷款审批权限分解到各分支行,提高小企业服务的效率,缩短贷款审批时间,为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服务。优化流程。实行“营销和授信预调查”、“授信调查与尽职审查”、“授信后检查与当期续授信”三同步,对一定金额以下的小额授信走简化流程,缩短决策链,对一定金额以上的授信业务走审批流程,整体提高贷款审批效率,满足小企业客户“小、频、急”的资金需求。
根据业务的风险程度简化操作流程。对风险低、抵押充分、金额小的小企业贷款,简化的程度相对较高;对金额大、担保能力不强,尤其是新客户,在确保基本效率的情况下,需要深入调查,严控风险。今年以来,央行进一步加强流动性管理。在信贷规模总体趋紧的形势下,各商业银行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原则,大力提升对小企业的信贷服务水平,为他们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积极的信贷支持。随着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加快,银行对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关注力度在逐步加大。然而,由于小企业的市场地位及其产品和大企业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导致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要在政策上对小企业贷款提供方便,更好的促进小企业的发展。
4.建立合理的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有效地规避贷款风险。
信用评级指标要注重小企业的成长性、盈亏性等因素,同时充分发挥信用评估、信用担保等中介机构的作用。改变以客户财务报表的财务比率分析为主的信贷风险分析方法,将现金流量分析,特别是未来现金流预测和企业财务弹性分析作为信贷分析的重点,加强对企业的行业竞争地位和行业发展趋势、战略管理、外部支持、核心竞争力等各种非财务因素的分析。通过采取不一样的评判方式,用于不同的客户群。在这一方面,中国工商银行的做法,值得借鉴。2006年该行推出新的小企业评级办法,建成了覆盖全行小企业评级业务的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并一改以往过多依赖企业财务数据和定量评价的作法,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将担保能力评价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首次引入评价体系中,形成了以担保能力评价为中心,突出企业的信用状况和所处经济环境的评价体系,既能充分考虑小企业的成长性、收益性等特点,又注重其经营和财务风险评价,使信用等级能够合理地反映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和偿债能力。
5.开创金融产品。
小企业存在缺少优质担保,资金规模不大,生产周转快等特点。因此,针对小企业贷款银行应该采取不同的金融组合提高放款成功率。体制灵活的股份制银行更能推出一系列灵活有效的产品。包括货权或者动产质押授信业务、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免担保业务、国内信用证。出口信用险项下融资、政府采购封闭授信等等。比如,如果某小企业的信用记录良好,贸易行为连续,但由于资金实力较小或者资金规模较小形成授信障碍,银行可以就针对该企业的单笔业务贸易背景和上下游客户的规模、信誉实力,帮助企业借助上下游大型客户的资信以单笔授信的方式、配合短期金融产品和封闭贷款操作及单据控制等风险制约,为小企业提供专项的自偿性贸易融资服务,以该企业的该笔贸易的销售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
对小企业来说,在企业的贸易领域行为中才是真正产生效益和现金流的地方,因此,以介入贸易融资领域的方式来参加小企业的资金运作,如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银行的效益和安全性才可能得到更大的保障,而不是一味的考虑传统的贷款模式
2.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 篇二
一、《指引》的特点
(一)量化的银行准入。
《指引》对开展并购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制订了量化的准入条件,从五个方面明确规定了开办并购贷款业务商业银行的具体条件,即有健全的风险管理及有效的内控机制、贷款损失专项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一般准备金余额不低于同期贷款余额的1%和具有并购贷款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的专业团队。如果商业银行开办并购贷款业务后,发生不能持续满足以上所列条件的情况,应当停止办理新发生的并购贷款业务。
(二)科学的风险评估。
《指引》规定,商业银行发放并购贷款前,应全面分析并购项目的战略风险、法律与合规风险、整合风险、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并购贷款涉及跨境交易的,还应分析国别风险、汇率风险和资金过境风险等。商业银行应在全面分析与并购有关的各项风险的基础上,建立审慎的财务模型,测算并购双方未来财务数据,以及对并购贷款风险有重要影响的财务杠杆和偿债能力指标,充分考虑各种不利因素对并购贷款风险的影响。
(三)全面的风险管理。
《指引》规定,商业银行全部并购贷款余额占该行同期核心资本净额的比例不应超过50%,对同一借款人的并购贷款余额占该行同期核心资本净额的比例不应超过5%,并购项目资金来源中贷款所占比例不应高于50%,并购贷款期限不超过五年,具有与其并购贷款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相关法律、财务、行业等专业人员,建立并购贷款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的专门团队,同时还对并购贷款限额控制、抵押担保、贷后监管、从业人员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
(四)严格的交易选择。
《指引》规定,并购方应依法经营、信用良好、符合国家政策要求,手续完备,并购交易需具有较高的产业相关度或战略相关度,并购方通过并购能够获得研发能力、关键技术与工艺、商标、特许权、供应及分销网络等战略性资源以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
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的重大意义
《指引》出台后,信贷资金可以进入并购市场,以市场化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提高行业集中度,拓宽企业的融资方式,也有助于扩大内需,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积极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
(一)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
从整个中国产业结构的宏观层面来看,与世界500强相比,中国主要行业的龙头企业规模还不大,产业集中度不高,对产业链中的上下游行业缺乏话语权,有必要进行一轮大规模的整合。如钢铁行业,目前国内约有1200家钢铁企业,产能最高的前66家钢铁企业只拥有全行业总产能的79%。很多行业的行业集中度太低。从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尝试,到联想收购IBM,再到平安购买富通,中投购买黑石、大摩,以及中铝收购力拓股权,充分体现出中国企业不断成为全球并购行为中的主角。中国企业如果能够通过并购做大做强,在国内外创出重量级品牌,取得资源的控制权,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将有助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国的综合实力,这也是政府发行并购贷款的主要目的。
(二)有利于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帮助国内企业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近年来,国有大中型企业、地方性企业和民营企业并购重组活动日趋活跃,兼并收购融资需求大、增长快。适时推出并购贷款业务,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越来越迫切的融资需求,优化资源配置。随着中资企业海外并购交易的增多,并购贷款业务的推出将有利于贯彻落实中央“走出去”战略,有力地支持符合条件的中资企业“走出去”。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和蔓延,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在此时机下,适时推出并购贷款业务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扩大内需政策和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有利于国内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经济增长。
(三)有利于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随着国内银行业在传统业务领域竞争的日益加剧,传统业务模式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原有业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商业银行快速发展壮大的要求,业务创新势在必行。但多年来苦于政策方面的限制,国内主要商业银行所开展的投资银行业务也更多地集中在财务顾问层面,附加值更高的并购贷款业务一直无法开展,而并购贷款较传统业务更复杂,风险系数更高,因此该项业务的开展,将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业务创新能力,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以及投资银行人才队伍的培养,为我国商业银行向全能银行迈进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应关注的风险
(一)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主要存在于跨国并购行为之中,具有不可预见性和可控性差等特点。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贸易保护主义现象有所抬头,尤其在能源矿产领域,因此能源类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案例屈指可数。如中铝与力拓今年2月12日曾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中铝将向力拓投资195亿美元,使其在力拓集团整体持股比例将由9.3%增至约18%。但是6月初力拓宣布与中铝的交易不再继续进行,中铝仅得到1.95亿美元“分手费”。而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公司从2005年3月开始,历时半年最终也以失败告终。
(二)法律风险。
并购业务具有复杂性和高风险性特点,需要商业银行对与并购相关的主体资格、资产与业务、交易结构、担保、批准登记、劳动关系、关联交易、对外投资等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商业银行应加强并购前法律风险评估,对并购程序、并购协议、抵押担保等方面进行详尽调查和严格审查。有些国家还制定了相关的国家安全法限制部分行业的国际收购。
(三)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应当密切关注企业并购后的经营风险,防止企业过度多元化,防止“并购贪欲症”。如果企业盲目并购,规模增长过快,会使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走向过度多元化的道路,加之企业管理者对一些行业不熟悉,经营管理能力有限,必将造成企业主营业务不突出,经营业绩易受市场影响,资金链紧张。德隆系的轰然倒塌,就是企业过度并购造成资金链断裂的一个典型案例。
(四)财务风险。
企业大规模的并购,必将产生沉重的债务负担,商业银行发放并购贷款时应科学谨慎的分析企业并购后经营效益,确保企业现金流能够满足还本付息的最低要求,防止出现财务危机。如保时捷公司2005年开始收购德国大众公司股份,至今年1月,保时捷已拥有大众51%的股权,但尚未达到控股75%的目标。收购却使保时捷背负了约120亿美元的沉重债务负担,结果被迫放弃原持有大众75%股份的计划,转而与大众合作,共同出资成立集团公司。
(五)市场风险。
商业银行还应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规律以及并购后竞争对手的变化和各类要素市场的变动而引起的并购企业未来净收益的不确定性,积极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企业低成本获取先进技术、提升研发能力、增强盈利水平、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项目,促使国内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对并购贷款政策的开闸,文章通过对指引的特点分析,着重探讨了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的重大意义和可能产生的风险问题。
关键词:并购贷款,意义,风险
参考文献
〔1〕银监发〔2008〕84号文件.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R〕.
〔2〕徐明强.并购贷款:一半海水一半火焰〔N〕.证券时报,2008-12-13.
3.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 篇三
问题
小企业融资难是个国际性问题。由于小企业本身缺少不动产抵押品,贷款无门,使得小企业生存环境更加严峻。一些企业处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状态,大多数企业设备的更新速度缓慢,劳动生产率低下,技术研发投入几乎没有,严重束缚了小企业创新的动力和竞争力。尽管政府对小企业融资问题高度重视,商业银行也十分看好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高额利润,但具体操作上我国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依然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现象。商业银行为什么面对一块“肥肉”而裹足不前呢?
小企业本身生产经营不稳定,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存续期难以预料。一般地,小企业具有自有资金少、实力弱、人才缺、技术薄弱,市场竞争力不足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小企业很难保证其经营的稳定性、持续性,发展后劲乏力。显然,小企业因受自身规模、资金、技术、人才等多种因素影响,同大企业相比,在贷款融资、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仍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小企业的信息不透明,有效采集、掌握小企业信息的难度很大。一般地,小企业管理基础薄弱,普遍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加之关联交易复杂,财务制度不健全,透明度低,资信度不高。小企业借款的特点是“少、频、急”,银行常常因小企业信用信息不对称、贷款的交易和监控成本高且风险大而不愿放款。
小企业贷款单笔金额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一般地,小企业需要的贷款都是几十万、几百万的小规模贷款,采用传统公司信贷业务的管理模式,发放小企业贷款获得的利息收入往往无法弥补银行为此付出的经营成本。事实上,对银行来说,一支同样人数的信贷团队,做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几个亿贷款花费的时间、管理模式都一样的话,其收益却是明显不同的。这样,信贷员或银行肯定会选择做收益多的业务。
小企业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贷款风险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一直以来,银行贷款都实行抵押担保方式。而小企业抵押物缺乏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担保法》、《物权法》为小企业撑开了一把信用伞,但实际操作中银行依然以不动产抵押物为主,其他担保方式一时难以被银行广泛接受。有数据显示,我国小企业能获得无担保贷款的仅有5.6%,比大企业低20多个百分点,大多数小企业都因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而被拒绝贷款。
小企业信用低又缺少金融机构需要的不动产担保抵押品,出现了企业中有大量的动产闲置,资金占用在动产上而无法抵押贷款,严重短缺发展资金,造成小企业生产、发展的恶性循环。
事实上,《物权法》与《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的实施只是为小企业用动产抵押融资提供了新的选择,为银行业创新金融产品提供了平台,要解开小企业信贷问题还要银企双方的实践和探索。
银行本身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规范化、规模化、流程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银行以防范金融风险为中心,强调系统内法人统一管理,注重资产的安全性与收益性,导致信贷资金、管理权限和信贷投向的高度集中。贷款权限集中于总行和区域机构,新增贷款要经过总行或区域机构的审批,分支行基本没有贷款的审批权限。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体制削弱了分支行的信贷扩张能力,增加了审批环节,不符合小企业信贷业务“少、短、快”特点要求,严重制约了分支行对小企业的信贷营销。
目前,银行风险管理团队素质有待提高,短时间内还难以胜任小企业信贷业务高风险特点对信贷人员的素质要求;产品设计复杂,标准化程度不高,难以满足小企业信贷业务营销简单化要求;业务流程繁琐,难以支持小企业信贷业务金额小、户数多、授信频繁的要求;贷款业绩考核、奖惩机制与业务特点不匹配,难以提高客户经理、风险经理、产品经理推动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积极性、主动性。
建议
目前,我国小企业生产总值近十年来平均增速超过30%,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吸纳劳动力最重要的场所。银行要保持业务持续快速增长,就必须将小企业纳为重要的服务对象,纳为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领域。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必须与小企业建立长期、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引进小企业信贷业务先进的理念、方法和工具,以客户为中心,打造新的商业模式,拓展业务品种,丰富担保方式,采用专业化、标准化、系统化、流程化、工厂化的作业模式,对银行现有经营组织模式、授信政策、信贷流程、产品服务及人员激励与约束机制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
落实银监会“六项机制”,建立小企业贷款管理部门和专业队伍,明确业务边界。借鉴国际上先进银行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良好做法和经验,结合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小企业客户的特点,2005年,银监会颁发了《银行业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提出了改善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六项机制”,即利率风险定价机制、独立核算机制、高效贷款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专业化人员培训机制和违约信息通报机制等。
落实“六项机制”,一是要建立小企业贷款利率定价模型,根据承担风险程度的不同,通过利率定价模型把无法量化的风险转化为可量化确定的数值后再对贷款利率定价,以足够的利差来弥补小企业贷款的风险,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与收益,降低客户的财务成本。二是要明确专业化的市场定位,通过正确把握市场定位,达到占领目标市场和树立银行服务品牌的目标。三是要有全面的信贷分析报告,对小企业资信进行分析不仅依靠传统的财务报表、商业计划或其他各类书面文件,还要更注重现场调查,注意收集非财务信息和软信息。四是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风险防范与正向激励并重的业绩考核评价办法,引导员工调整和约束自身行为。五是要健全业务人员的培训机制,注重对信贷业务人员的专业化培训,邀请专家讲授新业务产品、重要案例、服务技巧及其成功经验和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及防范措施。六是加强对违约信息的收集,注意收集和掌握各业务区域内的恶意违约客户相关信息,定期进行内部通报,以共享信息、防范风险、改善信用环境。
为进一步促进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在2008年银监会颁布了《关于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要求银行建立健全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银行应按照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核算独立化、考核专门化要求,建立小企业信贷专营部门,组建由专职客户经理组成的专业队伍。
当然,建立小企业信贷业务中心,必须明确业务边界。按照银监会对小企业授信的定义,小企业信贷业务与零售业务的个人经营性信贷业务在具体操作中必然存在交叉。这是因为对小企业来说,一些小企业主往往公司、个人不分,小企业资金在企业主眼里存在“左口袋右口袋”问题,使得银行在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时,出现小企业主或以个人名义或以公司名义向银行申请授信,而银行小企业信贷中心作为一个独立核算的主体,由于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可能存在小企业主钻银行“空子”的问题,或可能存在银行内部营销冲突的问题。无论哪种问题发生,对作为一个整体的银行是相当不利的。因此,银行可以以授信额度作为边界来划分个人经营信贷业务和小企业信贷业务。
4.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 篇四
一、充分认识开展两类机构信用评级的意义
信用评级是征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两类机构外部信用评级,一是有利于“双联惠农”贷款的资金安全,构造社会信用体系的微观基础,促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二是有利于提高信息透明度,缓解银行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矛盾,帮助地方政府、银行甄选具有发展潜力的优质企业,同时为金融监管提供信息服务。三是有利于完善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和风险控制机制,提高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和服务水平。
二、开展两类机构信用评级的原则
甘南州两类机构信用评级要以服务银行信贷决策和金融监管、促进改善信用环境为宗旨,以“行政引导、市场运作、规范发展、确保质量”为原则,通过组织专业信用评级机构对借款企业信用状况的综合评价,进一步搭建银行与两类机构间信息沟通的桥梁,帮助银行准确识别风险,挖掘优质客户。
三、工作目标
建立健全两类机构信用评级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对两类机构信用评级的管理,规范评级机构作业行为;强化信息披露和统计监测,全面提高信用评级质量,培育具有公信力的信用评级机构,推动两类机构信用评级工作常态化;逐步扩大和深化评级结果应用范围,形成正向激励措施,促进两类机构健康发展;推动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在日常监管中运用信用评级结果,作为给予两类机构分类监管和政策支持的重要依据;推动在银行业监管和商业银行业务中运用信用评级结果,促进“银贷银担”合作。
四、主要任务
(一)建立并完善工作机制。州政府金融办牵头成立由人民银行和经信委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甘南州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信用评级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全州两类机构评级工作。各市、县也要在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各种形式搭建多方交流平台,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
(二)规范评级业务操作。评级机构要秉承独立、公正、客观、严谨、有序、规范的原则,采用宏观与微观、动态与静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科学分析方法,严格依据公开的评级方法和程序,独立地开展信用评级工作,确定被评对象的信用等级,保证评级的公正性、一致性、完整性,不断提高评级质量,提升社会公信力。
(三)严格评级市场监督管理。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的规定,人民银行甘南州中心支行负责对辖内评级市场的监督管理职责,密切监督评级机构作业流程,采取问卷调查、现场跟踪、日常监管等方式,对评级机构现场访谈、作业时问、跟踪评级、评级报告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和审核,实行动态管理和优胜劣汰,确保评级质量和业务合规。
(四)积极拓展评级结果应用。依托评级结果建立推动两类机构发展的正向激励机制。一是将评级结果作为银贷、银担合作的重要参考。分别制定基于信用评级的促进银贷、银担合作创新的工作指引,推动商业银行与信用级别较高的两类机构扩大授信合作,开展业务创新,对与信用等级较低的两类机构开展合作的银行进行审慎合作风险提示。二是将评级结果作为两类机构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重要参考,对信用等级较高的机构可优先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三是将评级结果作为实施两类机构分类监管的考量因素,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在行业分类监管、财税优惠政策等领域使用评级结果的工作机制,形成“扶优限劣”的激励惩戒制度。
五、工作要求
严格信用评级业务管理,保证信用评级质量,以高质量促进应用,推动信用评级市场的良性发展。
(一)高度重视,加强沟通。两类机构信用评级工作是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经信委和人民银行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辖内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完善、配套的工作方案。金融办和银监局等部门在日常监管中要强化应用,要扎实做好针对两类机构和商业银行的解释说明和宣传引导工作,共同推进两类机构信用评级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严格管理,强化应用。州、县两级人民银行要加强对两类机构信用评级的管理,不筛选信用评级机构,不划分工作区域,不参与市场定价。要督促信用评级机构按照《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银发〔2006〕 95号)和《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银发〔2006〕404号)等文件要求开展信用评级工作。要加强事中、事后监测分析和管理,强化信息披露和统计监测,全面提高信用评级质量。鉴于两类机构经营的特殊性,应督促评级机构适当加大跟踪评级的频率,原则上每六个月内应跟踪评级一次,动态、客观地反映两类机构风险状况。要切实加强两类机构评级结果的应用,探索建立评级结果应用的长效机制,推动评级结果在促进“银贷银担”合作、服务地方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日常监管、辅助对两类机构进行政策支持等方面发挥作用,逐步形成正向激励机制,规范和促进两类机构的健康发展,建立可持续的工作推动方式。
5.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 篇五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的背景
近几年来,国内外经济一直处于下行的趋势。美国经济虽然有所复苏,但还是处于低迷状态,并且欧洲,日本经济持续处于低位,受此影响,我国的外需疲软;同时内需还没有跟上,由此将会带来生产过剰的问题。在此大背景下,银行业的利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近两年内,银行利润增长趋缓。在此宏观背景下,商业银行需要另辟途径,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保持企业有良好的竞争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激励下,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创业高潮,尤其是小微企业得到了政策的扶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样在20,银行的利率管制部分放开,有利于银行进一步提高自主定价能力,这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发展有重要的利好。综上,小微企业融资贷款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重视程度还不够,商业银行的金融资源倾向于大中型企业,因为这些企业一般实力雄厚,信用良好,对商业银行可以起到规避风险的作用;而小微企业一般生产规模比较小,管理制度不是很健全,财务方面的信息不透明,从而导致商业银斤与小微企业之间缺乏可靠的信任关系。因此,银行经常对小微企业产生惜贷的情况,即便在可以贷款的情况下,也是由小微企业付出比同等条件下的国企或大中型企业更多的交易费或者保证金所取得的。
1.2选题的意义
在以上背景下,本论文针对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进行研究,其研究的具体意义如下:
(1)可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近两年来,在当前整体经济形势下行的大环境下,企业的盈利能力在下降,同时也影响了银行业的利润水平。此外,由于受到P2P网贷,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并且还受到微信,支付宝等移动在线支付的蚕食,商业银行不得不提高存款利率以应对资金来源的减少。因此,其整体利差利润空间也是越来越小,发现新的盈利増长点,使其能保持快速发展是商业银行要解决的当务之急。而由于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并且其盈利能力较强,生产效率比较高,因此是一块商业银行待进一步开发之地。之前由于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的互信度不足,贷款给小微企业的成本比较高,风险也比较大,因此,各大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重视度不足,但这一问题是可通过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水平的提高和对贷款管理模式的改善进行有效解决的。
(2)商业银行可以落实央行对小微企业扶植的精神,承担部分社会责任。
由于小微企业对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央行已经不止一次下文件要降低小微企业的负担,加强贷款资金向小微企业倾斜,有的时候甚至对小微企业进行定向降准,并且不止一次下发文件降低小微企业的各种行政和融资费率。因此,商业银行在控制风险的同时,加强对小微企业的融资倾斜是落实央行对社会进行宏观调控必要的措施。同时,小微企业解决的就业人口数量庞大,加强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扶植不仅对银行自身有着重要的意义,还承担着社会责任。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不管是对社会稳定,整体财富的增加,还是对商业银行本身的盈利能力来说,都有着很大的意义,是值得好好研究的,进而可以得到双赢的结果。
第二章相关理论及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特点
2.1相关理论
2.1.1信息不对称理论
该理论认为交易双方所拥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交易中一部分人拥有更多,更真实和更重要的信息。而双方由于信息掌握的情况不同,最终会导致结果上的差异。掌握信息多或更重要的那一部分人在交易中就会处于有利的位畳,而其他人则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对于银行和小微企业来说,由于信息披露机制的完善程度不同,小微企业明显处于信息的优势地位,其对银行信息的掌捏比较多且真实,而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息掌握较少,处于劣势地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结果包含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质量差的产品以次充好赚取超额利润,结果会将质量好的产品驱除出市场,产生逆市场化效应。具体到小微企业贷款,因为各个小微企业自身实力,经营状况的不同,因此带来的贷款风险大小也很不一样,但是由于银行不能全面掌握小微企业的信息,按照风险一收益原则,银行的贷款利率就一定要弥补所有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因而很多风险大,贷款条件差的人利用银行的不知情,更积极甚至付出更多的代价获得这些贷款,从而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银行为了规避风险,提髙利率使得贷款紧缩,从而导致那些风险小甚至没有风险的优良贷款者降低贷款意愿甚至得不到贷款,市场上风险大的贷款者越来越多,导致银行受损。
道德风险是指由于事后的信息不对称,交易后一方的内在信息发生变化,导致对应产品的质量下降,而另一方不能及时了解,给出同样的服务,进而导致受损。具体到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当小微企业从银行得到贷款后,由于小微企业主本身的道德水平下降,并没有按照原先的规定使用贷款。例如,将贷款资金用于炒股,买房;没有按期归还贷款等。这些道德风险,使得商业银行在对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时加重企业主个人道德水平的判断权重,对其申请的贷款更加慎重。
2.2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特点
2.2.1小微企业的标准及特点
一般来说,小微企业指劳动力人数比较少、生产规模较小并且资金实力有限的企业,其生产的产品比较单一,交易规模也比较小。小微企业是一个抽象概念比较名词,是相对大中企业的规模而言,且根据不同的国家的经济情况,其小微企业的定义也不同,发达国家的小微企业在发展中国家也许是中型企业。虽然对于具体的定义指标,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不一样,但是其划分的标准主要是根据雇佣员工的数量,总的营业收入,总的资产等方面。国内也是根据送几个方面进行大,中,小,微企业划分的。
具体到怎样定义"一定规模"的抽象概念,根据国内社会主义经济的实际国情,可以从企业经济总量的角度和企业自身所具有的性质决定。从企业经济总量的角度,小微企业可以从单位所雇佣人数,总的销售额,总的资产和本地市场的占有情况进行划分;从企业自身所具有的性质来讲,企业是否是独立的,企业在同行业之间的地位以及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是否一致是"一定规模"企业的内在质的要求。其中,前者从企业经济总量的角度是比较容易划分的,因为这些指标更容易被量化,因此更多的被采用。
本世纪初,根据当时的经济情况,我国出台了中小企业促进法,虽然根据当时经济标准定义的小微企业有点跟不上十几年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毕竟是第一次对国内小微企业进行了定义和标准划分,就是从企业就业人数,销售总额等指标进行划分的。这些划分标准和内容比较粗旷,只是初步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但在某些方面还是促进了小微企业的向前进一步的发展。
第三章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7
3.1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整体情况...........17
3.1.1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现状...........17
6.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 篇六
闽安委〔2008〕29号
签发人:李川
福建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福建省开展落实企业
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活动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安委会各成员单位,各中央驻闽、省属企业:
根据省政府2008年第二季度防范重特大事故会议关于推广泉州市政府开展落实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年行动的经验做法的部署,省政府安委会制定了《福建省开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活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四日
抄送:省政府办公厅,存档(2)。
福建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
2008年12月4日印发
福建省开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活动的指导意见
为推动企业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法》、《福建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赋予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促进企业提高本质安全水平,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经省政府同意,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活动(事业单位参照执行)。现制定以下工作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领导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强化“一岗双责”和行政问责;推动“平安企业”创建工作顺利开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夯实安全生产工作基础,有效防范生产安全事故,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活动,使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赋予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特别是企业在主体合法、组织保障、宣传教育、安全权益、规章制度、安全条件、隐患治理、事故管理、应急管理和行业特殊要求“十个方面”的责任得到有效落实。
三、工作步骤
第一轮分三步对全省企业安全生产现状进行级别评定,针对不同级别的企业实施分类指导、治理隐患,2011年底前完成第一轮考评验收。2012年起,组织对企业进行新一轮级别评定和考评验收,推动全省企业不断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一)第一步:宣传发动和级别评定(即日起—2009年底)
为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量化考评,依据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制定《福建省企业安全生产级别评定标准》(以下简称《级别评定标准》)。《级别评定标准》采用“千分制”,由共性部分“九个方面”700分和“行业特殊要求”300分组成。“共性部分”和部分重点行业的“行业特殊要求”由省政府安委会办公室组织专家制定。其他行业的“行业特殊要求”由各行业主管部门或各地结合行业实际制定。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开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活动的宣传发动,逐级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讲解《级别评定标准》,使级别评定人员熟练掌握,为级别评定工作奠定基础。
企业的安全生产现状划分为A、B、C、D四个级别:
A级: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十个方面”的要求落实到位,经现场评估分值达到900分以上的。
B级: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十个方面”的要求基本落实到位,经现场评估分值在700分以上899分以下的。
C级: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十个方面”的要求落实不到位,经现场评估分值在699分以下,但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
D级:经现场评估,发现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
级别评定工作原则上由各县(市、区)政府具体组织实施,采取“企业自查自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初审分类,县级行业主管部门复核确认”的评定程序进行。
1.自查自评:企业对照《级别评定标准》进行自查自评后,报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2.初审分类: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企业自查自评情况进行现场比对、初审,并按不同行业上报县(市、区)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界限不清或无行业主管部门的报县(市、区)政府指定的部门)。
3.复核确认:县级行业主管部门根据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上报的企业级别情况进 行现场复核确认。拟确认为A、D级的,报县级政府安办确定,同时上报设区市行业主管部门。县级政府安办将确定为A、D级的企业,反馈县级行业主管部门,并上报设区市政府安办。
中央驻闽企业、省属企业、外资企业自查自评后,直接报县(市、区)行业主管部门,县(市、区)行业主管部门进行现场比对、初审后上报设区市行业主管部门复核确认。设区市行业主管部门将拟确认为A、D级的,报设区市政府安办确定,同时上报省行业主管部门。设区市政府安办将确定为A、D级的企业,反馈设区市行业主管部门,并上报省政府安办。
(二)第二步:分类整改(2010年)
总体要求是:A级抓巩固,B级抓提升,C级限期整改,D级给予挂牌督办。1.企业级别评定后,各县(市、区)行业主管部门应负责进行分类指导。对A级和B级企业,要抓好巩固和提升;对C级企业,要督促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资金,明确整改期限。对存在问题多、整改难度大的,应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会诊,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确保整改措施有效落实。整改落实情况应报设区市行业主管部门审核。
2.对D级企业,县级政府应予挂牌督办,责令其全部或局部停产停业整顿,限期完成整改。整改结束后,由企业提出申请,县级行业主管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重大安全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合格的,报设区市行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恢复生产经营。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愈期不能完成整改或整改无望的企业,由各县(市、区)政府依法予以取缔。
3.企业安全生产级别实行动态管理。县级行业主管部门每年应结合安全检查或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业绩考核,视企业的安全生产现状,决定是否调整其安全级别,须调整的按本《指导意见》规定的程序调整和确认。
4.中央驻闽企业、省属企业、外资企业的分类整改工作由设区市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和督促,设区市政府安委会或省政府安委会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检查。
(三)第三步:考核验收(2011年完成)
从2011年年初开始,省政府安委会将组织有关部门对各级各部门本轮开展这项工作的情况进行考核验收。
本轮工作完成后要实现以下目标:
1.各地各行业企业安全生产级别总体上达到:A级企业占企业总数的30%以上,B级企业占企业总数的50%以上,不存在D级企业。
2.高危行业、重点行业(领域),不存在C、D级企业。
3.各地各行业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责任体系,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确保实现省政府每年度下达的安全生产目标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总量,努力遏制较大事故发生,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时段工作时间作适当调整。
四、约束措施
(一)确定为C级的,取消其评优评先资格并督促整改。1.县级政府安办函告相关部门及企业开户银行。
2.相关部门暂缓其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改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及财政专项资金的审批;暂停其各级劳模评选资格;取消其“安康杯”、“平安企业”等评选资格。
(二)确定为D级的,由所在地县级政府挂牌督办。
1.县级政府安委会函告相关部门及企业开户银行;在当地新闻媒体公布。
2.相关部门暂扣其有关行政许可证照;责令其全部或局部停产停业整改,整改期满仍未达到要求的,由各县(市、区)政府依法予以取缔;取消其所有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和评优评先资格。
(三)对未开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活动的政府和部门,取消其安全生产工作方面的评优评先资格。
五、职责分工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检查、指导和督促企业按照工作部署,抓好工作落实。
省政府安委会有关成员单位具体分工如下:
省安监局负责检查、指导、督促非煤矿山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批发)企业的级别评定及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省经贸委负责检查、指导、督促煤矿、5万千瓦以上在建水电企业和电力运行、化工、医药、有色、冶金、建材、轻工、纺织、机械、民爆(生产和销售)、军工、贸易企业的级别评定及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省公安厅协助行业主管部门检查、指导、督促民爆物品使用单位的级别评定及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省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检查、指导、督促烟花爆竹企业的级别评定及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省教育厅负责检查、指导、督促各类学校的级别评定及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省科技厅协助行业主管部门检查、指导、督促各类科研院所的级别评定及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省国土资源厅协助有关部门检查、指导、督促非煤矿山企业的级别评定及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省建设厅负责检查、指导、督促建筑施工企业、燃气经营企业、公共交通公司、自来水厂、风景名胜区的级别评定及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省交通厅负责检查、指导、督促道路运输企业、水上运输企业、港口码头企业、客货运输站(场)、公路建设和养护施工单位、高速公路公司等的级别评定及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省信息产业厅负责检查、指导、督促信息产业企业的级别评定及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省水利厅负责检查、指导、督促水利工程管理单位、5万千瓦以下的在建水电企业、河道采砂企业的级别评定及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省农业厅负责检查、指导、督促农机行业的级别评定及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省林业厅负责检查、指导、督促林业企业和林产品企业的级别评定及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省外经贸厅协助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检查、指导、督促外资企业级别评定及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省文化厅负责检查、指导、督促歌厅、舞厅、卡拉OK厅、公共娱乐场所、网吧、文化保护单位等场所的级别评定及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省卫生厅负责检查、指导、督促所辖医疗机构的级别评定及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省国资委协助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检查、指导、督促所出资企业的级别评定及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省气象局协助相关部门检查、指导、督促涉及防雷防静电设施企业的级别评定及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省工商局负责组织无需前置审批且法律、法规规定无行业主管部门的无照经营企业的查处取缔工作。
省海洋与渔业局负责检查、指导、督促渔业企业的级别评定及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协助相关部门检查、指导、督促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的级别评定及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省旅游局负责检查、指导、督促星级宾馆的级别评定及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省粮食局负责检查、指导、督促粮食储存、加工企业的级别评定及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省供销社负责检查、指导、督促所属烟花爆竹经营企业的级别评定和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省通信管理局负责检查、指导、督促电信运营业中央企业的级别评定及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福建海事局协助交通部门检查、指导、督促海上运输企业的级别评定及隐患排查整改工 作。
南昌铁路局福州办事处负责检查、指导、督促铁路企业的级别评定及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福州电监办负责检查、指导、督促电网企业、火电企业、大中型水电企业承装(修、试)企业的级别评定及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协助相关部门检查、指导、督促其他电力企业的级别评定及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省交警总队协助交通部门检查、指导、督促道路交通企业的级别评定及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省消防总队协助有关部门检查、指导、督促人员密集场所的级别评定及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其他省政府安委会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促进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活动顺利开展。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检查、指导和督促各行业主管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广泛宣传发动,组织教育培训,熟悉评定标准和内容,及时解决问题,按时完成任务。设区市行业主管部门要对县级行业主管部门报送的中央驻闽企业、省属企业、外资企业初审分类情况进行现场复核;检查、指导和督促县级行业主管部门及辖区内企业抓好主体责任落实工作。县级行业主管部门要对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级别初审分类工作进行现场复核,对中央驻闽企业、省属企业、外资企业自评情况进行现场比对、初审、上报;指导企业制定安全隐患整改方案,为企业提供业务和技术服务;检查、指导和督促企业抓好隐患排查整改和安全生产级别提升工作。
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对辖区内所有企业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分类登记造册,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检查、指导和督促辖区内企业严格按照《级别评定标准》开展自查自评;对企业安全生产级别自评情况进行现场比对、初审,并分类报送县级行业主管部门;跟踪检查和督促企业认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企业要切实负起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按照《级别评定标准》的内容逐项逐条对照,认真开展自查自评,对各类安全隐患,要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资金,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期限,切实把整改工作落到实处。
六、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省政府决定依托省政府安委会,加强对开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活动的组织领导,并设立省开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活动办公室,挂靠省安监局,负责日常工作的协调和督促检查。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指导意见》的细则方案,依托政府安委会,加强组织领导,设立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部门要确定承办处室,明确专人负责,推进这项活动有序开展。
(二)严格落实责任。决定将开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活动情况,列入各级各部门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各级各部门要严格工作标准,加强督促检查,既要防止搞形式、走过场,又不得借机随意设卡、刁难企业。对因组织领导不力,导致 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事故多发的,和借机随意设卡、刁难企业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突出工作重点。省里决定将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燃气、烟花爆竹、民爆器材、冶金、建筑施工、电力、交通、水利、渔业等12个高危行业、重点行业(领域)列为开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活动的重点。各地各行业要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
(四)加强协调配合。开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活动要坚持“政府统一领导、行业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联合行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原则,行业主管部门是推动活动开展的主要力量,要切实履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赋予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认真组织本行业企业开展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活动,确保取得实效。各级各部门每季度要召开一次会议,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分析存在问题,研究解决办法,不断推动工作深入开展。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同级政府安办,对确定为C、D级的企业,在行政许可、项目审批、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制约。
(五)注重工作创新。要把开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活动与安全生产其他工作机制和重点时期重点工作,如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业绩考核、安全标准化、“平安企业”创建、隐患排查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将其他工作作为开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活动的手段,逐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同时,要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7.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 篇七
近两年,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的信贷质量普遍下降,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明显攀升,根据我国银监会官方公布的数据,2015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法人)12744亿元,不良贷款率(法人)1.67%,较年初上升0.42个百分点;2014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法人)8426亿元,不良贷款率(法人)1.25%,较年初上升0.25个百分点;2013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法人)5921亿元,不良贷款率(法人)1.00%,较年初上升0.05个百分点;截至2015年3季末,国内部分主要商业银行近三年不良贷款率数据如表1所示:
二、财务报表舞弊粉饰对商业银行贷款质量影响的辩证分析
对于不良贷款“双升”的主要原因,国内各主要商业银行的普遍说法是:受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我国经济正处于调结构的敏感期,市场需求下滑,去杠杆、去库存的压力增大,部分企业资金紧张导致贷款违约。笔者也认可这种说法,宏观经济的不景气确是导致商业银行贷款出现违约的一个主要因素。
但抛开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客观因素,笔者在工作实践中通过对银行信贷业务的审计,大量审计案例表明,商业银行内部信贷机制存在缺陷、银行内部管理环节缺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主要因素,部分不良贷款是由于借款企业未按合同约定用途使用贷款资金,贷款资金被挪作他用,造成资金体外循环,银行无法监管的原因所致,这种情况在银行的批发、零售业客户中表现尤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从违约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贷款资金体外循环情况并未如实在报表中得以真实反映,也就是说财务报表数据存在失真的问题;商业银行信贷部门在客户准入、调查、审查、审批和贷后管理各环节,对企业提供的虚假财务报表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情况不作认真核实,信贷人员普遍仅是在调查报告中,对财务报表数据进行简单的罗列,或是在虚假财务报表数据的基础上,利用银行内部分析模板对相关财务报表数据进行简单的财务指标比率分析,再通过与行业平均水平对比分析,得出企业的经营状况结论;鉴于该部分企业财务报表数据已经失真,因此财务数据比率分析结果自然缺乏参考价值。
笔者在审计实践中发现,某地级市的钢贸类企业贷款出现大面积不良,主要原因是企业违约前的早几年贷款资金已经被借款人陆续挪用至房地产、矿业等投资回收期较长的行业,但企业并未将上述贷款资金的真实使用情况在财务报表中如实反映,银行信贷部门在客户准入、贷款调查、审查以及贷后管理环节也未采取有效手段,核实出企业财务报表的虚假程度。在经济景气度上升的前些年,贷款风险都因经济繁荣而被掩盖,以致当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下行,企业盲目对外投资风险方逐渐暴露,到期贷款不能按期归还,银行资金面临巨大风险,银行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分析不良成因,才逐步指出企业财务报表数据不实的问题,揭示贷款资金出现挪用的风险。倘若银行在客户准入或早期放贷期间,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财务报表粉饰虚假,及时采取风险预警补救措施,调整信贷政策,压降、退出风险客户,那么相信银行信贷风险将会较当前大大降低。
针对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攀升的现象,既要从宏观经济层面找原因,更要从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社会中介的职业操守、融资企业的诚信经营、银行的自身管理等方面找原因,为什么在大力提倡诚信的当今社会,部分企业仍然会千方百计的通过财务报表数据粉饰造假来套取银行信用?而造假的财务报表为什么又能顺利通过社会中介机构的认定?商业银行为什么又屡屡“栽在”粉饰造假的财务报表上?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三、企业财务舞弊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诚信的因素
中国社会正在进入全面转型时期,社会诚信也面临多元冲击,社会上不诚信的现象屡屡发生,有些领域甚至存在较严重的信任危机。社会诚信缺失,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加大社会运行成本,引发社会的信任危机,扰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当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时,作为社会主体的企业自然也无法独善其身,不少企业刻意套取银行信用,不择手段逃废银行债务,银企之间的信任关系缺失;企业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拖欠货款成为常态,信用交易骤减,营运成本上升。人与人之间缺乏起码的关爱,相互提防,受利益驱动,人际关系紧张。
(二)中介机构的因素
商业银行要求贷款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基本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过的财务报表。但在现实中,部分中介为了揽业务,忘记了自身的职业道德,只做纸上文章了事,对企业的虚假财务报表非但不予指正,甚至和客户一起编造虚假报表,将客户不按财务制度签订协议、核算收益等问题在审计报告中统统隐去,直接导致审计报告不客观、不公正。笔者在审计实践中,就曾接触过这样的案列,当地某个行业的企业财务做账基本上是外聘该地区一两家的会计师事务所代理,而每年企业的财务报表外审又是由上述会所审计,其审计报告质量可想而知,事实上当该地区这个行业的银行贷款出现大面积违约时,企业外审财务报表的数据依旧非常漂亮。
(三)贷款企业的因素
在社会诚信缺失的环境下,企业财务报表数据粉饰造假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这种情况在民营企业中尤为突出。一般情况下,民营企业往往有两套甚至多套财务报表,分别应付税务机关、银行贷款、对外宣传等多个用途。一些民营企业对银行的信贷流程非常熟悉,在提供给银行的财务报表,普遍存在做大报表资产科目数据的问题,往往通过虚增注册资本,重估资产、虚增应收账款、存货,做大销售收入,隐瞒民间负债等方式,调节银行关注的若干个主要财务报表科目数据,调节财务比例数值,以迎合、满足银行对财务报表的要求,从而达到向银行大额融资的目的。
(四)银行自身的因素
(1)银行自身信贷模型工具设计上存在的缺陷。商业银行在客户准入、信用等级评定、授信用信等主要环节,普遍建立了相关的数据模型,而数据的来源则主要是企业的财务报表,因此银行在信贷数据模型的设计上对企业财务报表依赖程度较高,而模型自身对虚假财务报表又无法做到有效识别;如果财务报表数据失真,则依据财务报表数据得出的企业授信用信额度、信用等级评定结果自然不准确,直接导致了客户准入把关不严、信用等级评定不准确、授用信规模与企业经营规模不匹配的后果,导致部分信贷资金挪作他用的风险隐患。社会上一些不良企业也正是借助银行自身信贷模型工具设计上的缺陷,通过低成本的财务粉饰造假,大量套取银行信用。
(2)银行自身信贷管理制度设计上存在的缺陷。目前商业银行都建立自己的调查、审查、审批信贷流程,在形式上上述各个环节之间都是独立的,相互制衡,互不干扰;但在实际操作中,是很难做到实质上的独立。基层银行的客户经理在贷款企业的准入、调查等环节更多的是参考分管部门领导的意见,很多情况下,上级领导介绍一个潜在信贷客户交由客户经理开展贷前调查,客户经理在调查过程中,需要揣摩领导的意图,参考领导的意见,即使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企业财务报表粉饰造假的疑点,但为了自身职业的发展,也会普遍采取避重就轻的方式撰写调查报告。因此,银行自身信贷管理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企业虚假财务报表能过“顺利过关”。
(3)银行考核机制倒逼放松对财务报表把关。商业银行市场竞争激烈,各家银行从上到下都面临着年度、季度、月度经营考核任务的压力,随着存贷款利率进一步市场化,银行信贷业务早已进入买方市场,经营压力空前加大,面对日益强势的客户群体,从某种角度上讲,现在的银行不失为“弱势群体”;为了争夺客户,特别是一些大的民营企业客户,银行普遍采用跟进营销策略,只要有其他银行进入,便会有“从众”的心理,在准入、调查环节不得不降低准入门槛、放松监管条件,打一些擦边球,忽视了企业财务报表真实性的审核,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缺乏深入调查,反而想尽办法对企业增加授信,力争企业在本行多用信。
(4)银行信贷人员自身财务经验知识较为欠缺。银行客户经理队伍普遍较为年青,社会经验、信贷经验明显不足,多数信贷人员大学里所学的专业也非财会类,财务知识较为欠缺,对财务报表数据的异样性缺乏敏感性,更多的是借助银行信贷部门开发的财务分析模板,将报表数据导入模板,系统自动生成财务比例结果,然后参照年度行业财务数据平均水平粗糙分析,而对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的真实性缺乏审核,这种做法导致的后果是,如果企业财务报表的数据是不真实的,那么得出的财务比率结果是毫无真实可言的,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就缺乏参考意义。同时,在目前情况下,银行信贷人员核实财务报表数据的手段也较为有限,很难像会计事务所那样采取多种手段核实企业财务报表数据。
四、企业虚假财务报表识别方法
(一)通过核查企业财务报表主要科目数据的真实性,识别虚假财务报表
审计人员在核查企业财务会计报表时,应将企业资产状况与其经营模式进行比对,采用实地查看、向产权登记机关查证、向交易对手查询等手段核实主要资产科目。
(1)固定资产核实的核实,审计人员应首先确认资产权属,然后核查固定资产增长是否合理,其资金来源是否来自银行贷款,是否存在以租代购的现象,是否按规定计提折旧费用,是否存在短贷长用的现象。
(2)存货的核实,审计人员应主要查看借款人账簿记载的存货数量、单价、品种是否与实际购买凭证一致,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的比例是否合理,存货有无积压、损毁情况,是否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等。
(3)对外股权投资的核实,审计人员应主要分析长期投资增长是否合理,其资金来源是否来自银行贷款,是否存在以长期投资方式逃避银行监管、甚至逃废银行债务的倾向,大额投资项目是否属于国家政策限制或禁止的项目,大额投资项目的收益和主要风险情况,新增的大额投资项目对借款人偿债能力的影响。
(4)所有者权益的核实,审计人员应分析其实收资本是否及时、足额到位,到位后有无通过其他应收款等方式抽逃;分析实收资本的构成类别,各种资产形态的占比,分析判断实物出资的价值是否合理,股东是否具备出资能力,其资金是否来自各类负债;分析所有者权益中的其他项目是否合理,如资本公积的来源是否合理。
(5)应收应付、其他应收应付款项的核实,对应收应付账款(含预付预收账款)等科目,审计人员应主要分析相对其销售、采购规模、结算方式交易对手对象是否合理;应收应付账款的账龄是否真实,以往应收应付账款的履约记录是否良好;是否按规定计提坏账准备;关联企业应收应付账款占比情况;是否具有真实交易背景,是否存在通过关联交易虚增资产(净资产)、收入、利润或虚减负债、成本等现象。对其他应收应付款科目的核实,主要是否存在通过关联企业之间的资金往来抽逃实收资本和未分配利润;或通过关联企业的资金占用进行长期投资等现象。
(6)负债类科目真实性的核实,审计人员应侧重了解债务的债权人,债务偿还条件和期限,是否提供了资产抵押以及是否存在正在生效的约束该公司的贷款协议;对负债进行评估,有助于帮助银行人员判断企业向银行融资需求的合理性及贷款金额;分析客户是否存在其他隐性负债,特别是民间融资情况;年度报表及报告期报表中的各类融资数据与单个客户人行征信系统、调查提供的集团整体融资情况的年度数据及时点数据是否吻合;贷款投放后,分析对应增加资产的明细、金额和期限与贷款是否匹配,判断贷款资金用途是否合规及资本金是否到位等。
(二)通过财务比率指标异常变动,识别虚假财务报表
企业财务报表各个科目都有着其内在逻辑对应关系,如果企业企图刻意粉饰会计报表,只能采取拆东补西的办法,很容易露出破绽。因此,审计人员在查阅企业财务会计报表时,可以利用财务报表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对比分析一些有对应关系的报表科目、财务比率或财务指标,大致判断出公司会计报告的水分,从而有效降低自身的审计风险。
(1)应收账款/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流动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周转率)。在实际经营中,作为一种营销策略,企业常常通过赊销的方式扩大销售范围、提高销售额,但当应收账款与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过高或过低时,就应该引起审计人员的警惕。如果该指标过高,审计人员要排除企业通过关联交易方式虚增应收账款长期挂账的可能性;如果该指标过低,审计人员要排除企业恶意虚增销售收入的可能性。同时还应关注应收账款与流动资产的比重,以及应收账款周转率等几个比例关系。如果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的比较厉害,审计人员应认真分析,排除企业通过虚增应收账款来增加销售额的可能性,无论是哪种情况,公司粉饰会计报表的可能性都会增大。
(2)经营性现金流入/主营业务收入。企业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其中: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性现金流入,采取收付实现制,主要包括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包括本期现销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收到的现金以及上期的应收账款所回笼的现金等。一般情况下,经营正常周转的企业,该指标应大于1,如果该指标较低,审计人员要排除企业关联交易较大或虚构销售收入的可能性;如果该指标过低,审计人员要分析企业财务状况是否存在不断恶化的问题,要分析排除企业是否存在大量的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从而影响企业正常的营运资金。
(3)企业支付的所得税/利润总额。审计人员翻阅企业财务报表时,如果发现企业实际税负与其主营业务收入不匹配时,就应该对企业的收入和利润额的真实性产生合理的怀疑。审计人员可根据“应交税金期末金额=应交税金期初金额+本期计提税额-本期缴纳税额”计算公司期末应交所得税余额,看其与实际缴纳金额是否相差甚远。若支付的所得税与利润总额的比例与公司所得税率相比小很多,就表明公司的利润总额存在造假。可以识别虚假财务报告的财务指标组合还有很多,有同向变动的,例如销售指标、利润指标的增长与税收指标等相应指标的同方向联动关系;有因果关系的,例如销售指标与资产周转率,高额销售收入是建立在资产周转加快基础之上的。
(三)通过企业粉饰财务报表的动机,识别虚假财务报表
贷款企业粉饰财务报表的动机无非是从银行获得融资,在资讯发达的当今社会,贷款企业对商业银行内部贷款客户评价体系都略知一二,因此在财务报表的编制上会刻意满足银行贷款企业财务指标的要求,会把报表数据粉饰的很漂亮,这种情况在一些民营企业更为突出。审计人员在信贷业务审计时,应抓住企业粉饰财务报表的动机,善于发现粉饰财务报表的线索,有效识别虚假财务报表,提高审计质量。
(1)获得贷款前企业粉饰财务报表的主要手段。在贷款前,企业为通过银行的准入,粉饰财务报表的主要手段总体包括:虚增资产、减少负债、虚增收入、虚减费用,在虚增资产方面,主要是利用资产评估增值入账,不良资产或潜亏资产长期挂账,违反普遍原则延长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使用年限少计提折旧、利用“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调节资产;在减少负债方面,主要是一些隐性负债,特别是民间融资情况,该部分未在企业人行征信报告显示,因此需特别留意;在虚增收入方面,主要是利用关联交易虚增销售收入,变造销售发票、按虚高价格确认收入,利用售后回购或售后退回方式虚增当年销售收入等;在虚减成本费用方面,主要是包括少计或硬性压低成本,少计或不计期间费用,无合理原由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无形资产摊销年限及改变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从而导致当年应计费用减少。
(2)获得贷款后企业粉饰财务报表的主要手段。贷款发放后,要防止企业通过转移、隐匿、掏空等手段减少企业资产,逃避银行债务;要通过分析对应增加资产的明细、金额和期限与贷款是否匹配,判断贷款资金用途是否合规及资本金是否到位;要防止企业以投资、抵债等名义转移资产,或是以分立企业的名义将资产转移至分立企业;要防止企业以经营亏损或自然损耗为由,以低价变卖资产或隐藏实物的手段,扩大资产损失、隐匿资产;要防止企业借改制之机,免去对拆借对象的其他应收款,掏空企业的做法。
除以上几种分析识别方法外,审计人员还可以将会计报表、审计报告、报表附注、财务状况说明书等相关的财务资料相互核对,并结合趋势分析和行业对比,对财务比例指标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或与预期数据和相关信息比较,则更有可能发现企业会计报告数据的异常变动。
摘要:近两年,国内各商业银行的信贷质量普遍下降,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明显攀升,宏观经济不景气是导致商业银行贷款出现违约的一个主要因素,但在审计中发现部分企业存在财务舞弊现象,粉饰报表数据,套取银行信用,以致贷款资金体外循环失去监管成为不良贷款形成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如果银行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财务报表舞弊粉饰,将风险防范关口前移,及时采取风险预警补救措施,及时压降贷款、退出客户,相信银行的信贷质量风险无疑较当前会大大降低。
关键词:不良贷款,财务报表,舞弊粉饰,内部审计
参考文献
[1]廖东声、李庆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防范分析》,《学术论坛》2013年第11期。
[2]陈佳声:《上市公司、审计师与监管机构的财务舞弊博弈分析》,《审计研究》2014年第4期。
[3]唐翠华:《对企业财务报表粉饰行为防范的探讨》,《金融经济》2015年第18期。
8.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 篇八
一、为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的通知》,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制定本实施意见。
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所称“贷款”包括:一般贷款(含抵押、质押、保证、信用等贷款)、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款、担保垫款、进出口押汇、银行卡透支、拆出资金、存放同业、应收账款、类似性质的其他债权及类似性质的或有负债。
三、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是评价贷款风险状况的一种方法。严格按照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的标准、方法和程序对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进行评估和揭示,并及时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城市商业银行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
四、城市商业银行应把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纳入日常贷款管理工作。
五、本实施意见中的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标准为最低标准,城市商业银行可以自行制定更为审慎细化的标准,但应有与本实施意见的标准相对应的折算方法。
六、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是指按贷款本金利息(简称“贷款本息”)收回的可能性,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个类别,其中,次级、可疑和损失类合并称为不良贷款。七、五级贷款的分类标准分别为:
(一)正常: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正常类贷款的主要特征是:
1.借款人贷款本息未逾期或逾期未超过3个月。2.借款人生产、经营稳定。
3.借款人用正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还款,且现金流量稳定。4.借款人贷款资料齐全。
(二)关注: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还款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关注类贷款的主要特征是:
1.贷款本息未逾期或逾期未超过3个月。2.借款人出现流动资金不足的早期征兆,如还款时间出现延误、净现金流量明显降低等。
3.借款人经营状况开始出现不利趋势,但暂时尚未影响还款,但此趋势延续下去将对借款人财务状况产生影响。经营状况不佳的原因可能是自身经营不善、行业或宏观经济不景气、产品市场发生变化等,其主要标志是产品销售减少、营业收入降低等。
4.贷款担保出现问题,如抵(质)押物价值明显降低、抵(质)押物控制权出现问题等。
5.借款人信用状况出现可疑征兆,如未能及时取得适当的资料和文件、借款人不合作或难以联络等。
6.其他可能影响借款人财务状况的重大事件,如借款人或借款企业主要负责人健康状况出现问题、借款人或借款企业涉及法律诉讼等。
(三)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次级类贷款的主要特征是:
1.贷款本息逾期超过3个月,或有十足担保,但贷款本息逾期超过12个月。2.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出现明显问题,营业收入、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等重要指标出现恶化趋势,借款人已不能正常归还贷款本息,还款需要执行担保。
3.担保的价值可能不足以保证贷款本息的足额偿付。
4.借款人贷款记录或还款记录不佳,或在向其他债权人还款方面出现困难。5.贷款档案资料不全、重要文件缺失,影响对借款人经营状况及担保价值的正确判断或可能影响借款人还款及担保的法律责任。
6.借款人还款意愿较差,有明显的逃废债务企图。7.借款人借债过多,负债比例较高。
8.借款人将贷款挪作他用,可能影响正常还款。9.借款人出现其他影响还款的非财务性重大事件。
(四)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造成较大损失。
可疑类贷款的主要特征是: 1.贷款本息逾期超过6个月。2.贷款担保价值严重不足。
3.已知借款人失踪、死亡或实际破产。4.借款人已停业或即将停业或准备清盘。5.已知借款人恶意逃废债务且追索困难。
6.借款人的还款责任出现法律纠纷且已进入诉讼程序。
(五)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贷款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损失类贷款的主要特征是:
1.经法院强制执行未能收回的贷款。法院终审判决银行全额败诉的贷款。虽胜诉但未在规定时间内向法院申请执行,或借款人无财产收入可执行,或因其他不可抗力无法执行而损失的贷款。
2.按贷款企业的净资产对贷款的保证程度确认,贷款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的贷款。
3.贷款主合同已超过诉讼时效,借款人对任何主张债权的文件不予确认,通过所有可能的措施和必要的法律程序均无法收回的贷款。
4.未与借款人签订贷款合同(协议),或贷款合同(协议)原件灭失,以任何方式主张债权,借款人均不予以确认的贷款。
5.债务人和保证人依法宣告破产、解散、被撤销(关闭),并终止法人资格,银行对债务人和保证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
6.借款人和保证人虽未依法宣告破产、解散、被撤销(关闭),但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吊销营业执照,终止法人资格,银行对债务人和保证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
7.借款人没有任何还款能力和资产,而且贷款保证已过保证期间,保证人拒不履行保证责任;或保证人企业已破产、被公告注销、被撤销(关闭);或保证人经营状况恶化,财务亏损,严重资不抵债,已完全不能履行保证责任的贷款。
8.借款人死亡,或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宣告失踪或者死亡,银行依法对其财产或遗产进行清偿,并对保证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9.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赔偿,或者接受保险赔偿后,确实无力偿还部分或全部债务,银行对其财产进行清偿和对保证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
10.借款人触犯刑律,依法受到制裁,其财产不足归还所借债务,又无其他债务承担者,银行经追偿后确实无法收回的债权。
11.借款人已不能偿还到期债务,银行对依法取得的抵债资产,按评估确认的市场公允价值入账后,扣除抵债资产接收费用,小于债权的差额,经追偿后无法收回的债权。
12.其他可能或已经造成贷款本息全部或大部分损失的情况。
八、贷款本息逾期时间是贷款质量五级分类中十分重要的客观标准。如无充足的理由,则该项贷款的分类不应高于基于逾期时间的分类级别。
九、即使贷款本息逾期时间未达到某类别的标准,如贷款符合该类别的其他主要特征,该项贷款的分类也不应高于该类别。
十、如贷款符合多项类别的分类标准,则该贷款的分类应归入这些类别的最低一档。
十一、重组贷款是指因借款人无法正常还款而对还款条件作出调整的贷款,包括直接转期的借新还旧贷款和为盘活资产而追加的贷款。需要重组贷款的分类不得高于次级类。重组后的贷款如果仍然逾期,或借款人仍然无力或缺乏诚意归还贷款,其分类不得高于可疑类。重组贷款如按修订后的还款条件正常还款(其中按月正常还款6个月以上的,按季或半年正常还款一年以上的,按年正常还款2年以上的),可考虑升级至关注或正常类。
十二、违规贷款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制度发放的贷款。违规贷款的风险分类应比照同等情况一般贷款下调一级分类。
十三、对借款人利用破产、解散、分立、兼并、租赁、转让、承包等形式恶意逃废债务的,如贷款本息未逾期,则其分类不得高于关注类;如贷款本息已逾期,则其分类不得高于次级类。
十四、账外经营发放的贷款,对还款责任明确的,如贷款本息未逾期,则其分类不得高于关注类;如贷款本息已逾期,则其分类不得高于次级类。对还款责任未明确的,则其分类不得高于可疑类。对账外经营挂账的应收账款,其分类不得高于可疑类。
十五、行政干预发放的贷款,其风险分类应比照同等情况一般贷款下调一级分类。
十六、除非有足够的理由,信用贷款和保证贷款应比照同等情况一般贷款下调一级分类。
十七、对同一借款人有多笔贷款的,如果担保条件完全相同,在不影响总的分类结果的前提下,可以将多笔贷款合并后进行风险分类。对能够明确界定可能偿还比例的单笔贷款,可以按偿还可能性拆分成多笔进行风险分类。
十八、对特殊类别的贷款,如个体工商户信用贷款、银行卡透支、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助学贷款等,可根据各种贷款自身的特点,按照上述分类标准的基本原则调整各自的分类标准。
十九、城市商业银行应该按照审慎会计原则建立贷款损失准备金提取制度,合理估计贷款可能发生的损失,及时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
二十、贷款损失准备金包括一般准备金、专项准备金和特种准备金。二十一、一般准备金按季计提。一般准备金的年末余额不低于年末贷款余额的1%。
专项和特种准备金应按季提取。
二十二、关注、次级、可疑、损失类贷款应提取专项准备金,其中,关注类专项准备金不低于该笔贷款无抵(质)押部分的2%,次级类专项准备金不低于该笔贷款无抵(质)押部分的20%,可疑类专项准备金不低于该笔贷款无抵(质)押部分的40%,损失类专项准备金的提取标准为该笔贷款无抵(质)押部分的100%。
本条所称贷款无抵(质)押部分,是指贷款本息与贷款抵(质)押物价值之间的差额部分。
二十三、贷款抵(质)押物价值的评估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对贷款抵(质)押物价值的评估应客观、审慎。
(二)抵(质)押物价值评估应由贷款人认可的中介评估机构作出。
(三)各类抵(质)押物价值的折扣率应有明确的内部政策。
(四)抵(质)押物价值评估应充分考虑抵(质)押物的市场流动性和变现能力。
(五)抵(质)押物价值评估至少每半年更新一次,如抵(质)押物的价值或控制权出现重大问题应实时重新评估。
二十四、特殊类别贷款如银行卡透支、个人消费贷款、助学贷款、个体工商户信用贷款等应提取特种准备金。特种准备金的提取标准可根据本行或同业以往的损失记录确定特殊类别贷款的损失概率,按可能损失的100%提取。
二十五、上述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提取标准是对贷款损失率的粗略概算,只有在不能准确计算贷款损失金额的情况下予以采用。有条件的应逐一评估每笔贷款的实际损失,按实际损失金额的100%提取准备金。
二十六、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必须严格按照分类的标准、方法、程序进行初分和认定,并按审批权限进行审批。
二十七、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基本流程为:
(一)分类准备
1.整理、收集贷款档案资料。由贷款经营部门收集借款人基础信息,包括借款人的基本情况、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信息、担保资料、往来函件、债务人偿还记录、银行催收通知、贷后跟踪管理报告等重要文件,为贷款风险分类做好准备。
2.录入贷款管理信息系统。有贷款管理电子信息系统的,贷款经营部门负责借款人信息资料的录入。
3.及时更新借款人资料。借款人资料至少每季度全面更新一次。借款人出现重大问题时,借款人资料应实时更新。
(二)初步分类
贷款经营部门分析借款人资料,撰写债务人的背景材料,填写分类工作底稿,并按照五级分类的标准、方法和要求提出初步分类意见,提交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复审和认定。
(三)分类复审
贷款风险管理部门对贷款经营部门提交的借款人贷款资料、分类认定工作底稿、分类初步意见等资料进行复审。贷款风险管理部门应与贷款经营部门充分沟通,对分类初步意见充分讨论。贷款经营部门应根据贷款风险管理部门的要求,及时补充和完善客户信息和分类资料。
(四)分类认定
贷款风险管理部门根据分类资料进行综合判断,提出分类认定意见。
(五)分类结果审批
应建立贷款风险分类审批制度,明确各级、各类单位对五级分类结果的批准权限。根据审批权限的规定,各级、各类单位对分类结果审查并签署意见后,报风险管理委员会批准。
(六)提出改进意见
风险管理委员会、贷款风险管理及其他相关部门在分类、认定和审批过程中,应对贷款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并及时反馈给贷款经营部门。
二十八、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工作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如借款人出现重大问题,该项贷款的分类应按规定的审批程序实时进行调整。
二十九、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的审批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应建立以分级授权为核心的五级分类审批制度,保证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贷款经营部门负责本部门经营的贷款档案资料收集、贷款风险初步分类和参加分类认定工作。其中,贷款经营人员收集其负责的借款人的贷款资料,提出初步分类意见并提交其上级。贷款经营部门逐级审核并经各级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提交贷款风险管理部门认定。
(三)为简化工作程序,贷款风险管理部门可于贷款经营部门设置贷款风险管理岗位,贷款风险管理岗位工作人员可经贷款风险管理部门授权,认定并批准本级贷款经营部门贷款授权限额内正常和关注类的贷款风险分类。
贷款风险管理岗位工作人员隶属贷款风险管理部门,独立于贷款经营部门。贷款风险管理岗位工作人员应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即在同一贷款经营部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2年。
(四)贷款风险管理部门在一定限额内,对正常、关注、次级和可疑类贷款进行认定和批准应经风险管理委员会授权。
(五)经董事会授权,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本行贷款风险分类政策和制度,对大额贷款的风险分类和损失类贷款进行认定和批准,对有争议的贷款分类具有最后裁决权。
三
十、贷款抵(质)押物价值评估结果的认定和批准比照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的程序和审批制度执行。
三
十一、准备金提取程序为:
(一)贷款风险管理部门应按季及时向会计部门提交贷款基本资料,贷款抵(质)押物价值评估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结果的明细账目。
(二)会计部门根据贷款损失准备金提取标准制定准备金提取方案。
(三)准备金提取方案报董事会或董事会授权的机构复审和批准。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提取政策应符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规定。
(四)会计部门根据批准的准备金提取方案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五)及时核销损失类贷款。
三
十二、应建立直接对董事会负责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或类似的专门机构,全面负责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工作。
三
十三、风险管理委员会应由行长,贷款经营和风险管理的主管副行长,贷款经营、贷款风险管理、财务会计、内部审计、法律事务等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及董事会有关成员组成。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由董事会制定或批准。
三
十四、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具体工作由贷款风险管理部门负责。贷款风险管理部门应独立于贷款经营部门,贷款风险管理人员不能由贷款客户经理兼任,贷款经营部门和贷款风险管理部门不能直接对同一上级负责。
三
十五、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工作应防止由贷款经营人员控制。
三
十六、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涉及贷款风险管理、贷款经营、会计财务、内部审计、信息技术、法律事务等业务部门。主要职责分别如下:
(一)贷款风险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1.全面负责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的组织实施。
2.审查和分析贷款经营部门提供的借款人贷款资料、分类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3.对贷款经营部门的初步分类结果进行复审。4.根据审批权限对分类结果进行认定和审批。5.向上级和相关部门提供贷款质量五级分类信息。6.负责分类材料的存档和管理。7.填制各类贷款分类汇总表。
(二)贷款经营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1.负责收集借款人信息并及时更新贷款档案资料,并对分类基础资料的真实、完整和及时负责。
2.负责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的初分,参与分类的认定。
3.建立和保管客户资料、分类台账并定期与贷款风险管理、会计和信息统计部门核对账目。
4.落实贷款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等部门提出的分类整改意见。
(三)会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贷款损失准备金提取方案;参与贷款损失准备金提取的审批;对批准的分类结果和贷款损失准备金提取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提供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统计信息。
(四)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定期和不定期地对贷款风险分类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对损失类贷款进行重点审计;参加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审批工作。
(五)信息技术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贷款风险分类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维护。
(六)法律事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贷款风险分类过程和结果提出法律意见;参加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审批工作。
三
十七、应建立对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的内部监察制度。
三
十八、内部审计部门应将对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的检查列入日常工作。三
十九、内部审计部门对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的主要检查内容是:
(一)贷款风险分类政策、制度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是否足够审慎。
(二)贷款风险分类的操作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方法、程序和审批权限;贷款风险分类结果是否真实、准确。
(三)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提取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方法、程序和审批权限;准备金提取是否准确。
(四)分类基础资料是否真实、准确和完整。
四
十、贷款风险分类的内部审计工作应以定期和不定期、现场和非现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四
9.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 篇九
要内容:
一、增强信心,进一步加强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二、明确服务重点和服务措施
三、推动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为特点的营销管理模式升级
四、加强机制、机构建设,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外部环境
五、实施差异化监管政策
六、加强同业合作,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推动作用
七、建立科学合理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考评体系
10.我国银行贷款业务的会计避险研究 篇十
一、银行贷款的风险概述
1、银行贷款业务。
银行作为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金融中介机构, 其经济收益主要来源于贷款业务。贷款业务就是银行通过向符合贷款条件的单位或个人放款, 收回本金和利息, 并赢取扣除本金后的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银行的贷款业务发挥着向市场经济中的各主体提供金融服务的职能,
2、银行贷款业务的风险。
市场竞争的激烈化, 导致银行不约而同地希望在经营中获得高回报和高效益, 通过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来促进自身的迅速发展。银行的信贷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只是由于市场经济太过激烈, 而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只能被动地生存或淘汰。造成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包括市场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竞争风险、国家风险、自然风险、等等。
二、银行贷款业务风险的类型
1、从管理角度对贷款业务的风险进行分类。
从管理的角度是从宏观上对贷款业务的风险进行分析, 主要风险即是由管理不善而带来的风险。管理不善而形成的风险包含以下几类:
1) 制度风险。制度风险即由于国家对于银行的法律法规管理不完善, 国家法制建设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银行体制改革的要求而形成的。在银行具体的操作管理中, 制度风险无法通过内部控制有效解决。
2) 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银行由于自身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失误而带来的风险。经营风险包括技术管理风险、人员管理风险以及操作风险。与制度风险相反, 经营风险是银行可以加以控制的只要加强银行管理工作, 规范银行操作人员的业务行为, 即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规避经营风险。
2、从会计角度对对贷款业务的风险进行分类。
从会计的角度作为微观形的切入点, 探讨与会计相关的一些风险因素, 并进行细致的分类。从会计角度分析, 银行的贷款风险主要包含以下四点。
1) 会计核算风险;即使由于在对与贷款相关的财务信息进行核算时, 由于核算失误或核算程序不够规范等因素而造成的风险。
2) 会计监督风险;顾名思义就是由于银行未能做好内部控制工作未能有效发挥会计监督职能而带来的信贷风险。
3) 会计人员管理风险;主要是由于会计人员的个人因素而带来的风险, 银行缺乏对会计工作人员的有效管理, 是会计人员管理风险造成的主要因素。
4) 决算编制风险;在银行的财务报表决算与编制的过程中, 由于银行的决算数据和利润反映状况有所隐瞒, 给国家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各类贷款业务风险与银行会计的关系
1、不良贷款产生的呆账风险。
不良贷款所产生的呆账风险事实上属于信用风险。呆账贷款是指逾期3年以上作为催收贷款管理, 按规定条件确认为呆账损失, 尚未批准, 准备核销的贷款。呆账作为银行难以收回的账款, 不仅数量巨大, 而且不能核销, 并长期留在会计账上。银行的呆账直接影响着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 影响着银行会计中的资产负债表的使用, 同时也影响着银行对待长得管理和回收力度。
2、应收利息产生的坏账风险。
坏账风险是指银行不能按照合同追回贷款企业到期应该偿还的账款。坏账的数量相对较小, 且其报销时间相对较灵活。在资产负债表中, 有一个坏账准备金项目, 坏账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资产负债表的状况, 准备金的提取以及准备金的核销影响着银行损益表的收益情况。应收利息产生的坏账同样会影响银行会计报表的使用质量, 并且影响着银行对贷款资金管理的政策。
四、我国贷款业务会计避险的紧迫性
1、国内银行贷款业务占总体业务的比重。
在我国, 银行的表外业务有所增加, 不熬外业务的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一般而言, 银行的表外业务包括有金融服务类的业务, 其不需要在银行负债表中表现出来, 且业务的风险小, 收益较高。而衍生金融业务则受客户因素和市场状况的影响较大, 其风险和收益都较高, 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发展速度也较快。目前, 我国的银行业务中的表外业务正在以较高的速度扩展, 而银行的贷款业务所带来的利息收入字啊银行的营业额中占据较大的比重。
2、利用会计手段规避贷款风险的紧迫性。
在我国, 银行的贷款业务的会计避险手段明显不足, 银行会计对于贷款风险的控制体系不够完善, 未能科学有效地运用会计手段进行贷款风险规避工作。虽然我无不少银行已采用了一些会计手段规避贷款风险, 但由于该方法存在一定的漏洞, 例如会计手段中对信用管理上存在不足, 根本解决不了不良贷款中的重点风险问题。
五、全面防控贷款业务风险的会计举措
1、建立贷款业务的会计避险系统。
鉴于我国银行在运用会计手段规避信贷风险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而运用会计手段规避银行贷款风险如此紧迫, 因此, 应全面防控贷款业务的风险, 建立贷款业务的会计避险系统, 加强对信贷业务的风险监管。
2、充分运用其他银行可控的会计手段来防范银行贷款业务风险。
银行在面对和解决良贷款时, 要加强与其他银行的互助合作, 加强对贷款业务的适合监督工作, 建立一个完善的信贷人员素质评价体系, 并将这些体系域监督工作与会计核算联系起来, 落实贷款风险的控制工作, 切实规避贷款风险。
加强和完善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 做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内部控制要求商业银行健全信贷业务的内部组织结构, 并做好信贷业务环节的内部控制和关于信贷业务信息的内部控制。运用会计手段规避贷款风险对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任有泉, 韩泽县.商业银行资本金优化方式和补充渠道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0 (02) :245-246.[1]任有泉, 韩泽县.商业银行资本金优化方式和补充渠道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0 (02) :245-246.
11.建设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指导 篇十一
一、贷款对象:
具有石家庄市城镇常住户口或其他合法居留身份的年满18周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二、贷款条件:
1、所购房产应是贷款银行审查并认可的房地产开发商提供的商品房,且该开发商同意为贷款人提供担保。
2、同意以所购住房作抵押,并参加房屋保险。
3、具有购买自用住房总价30%(暂定)商用房总价50%以上的自有资金。
4、有稳定合法的职业和收入,有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
三、贷款原则:
实行抵押加保,整借零还的原则。
四、申请个人贷款提供的资料:
1、身份证明:夫妻双方的身份证、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一式两份),非本市户口提供双方的暂住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
2、婚姻证明:结婚证/离婚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
3、收入证明:
a.工作相对稳定的客户:借款人及配偶所在单位出具的有效收入证明(建行标准格式)、近半年的工资卡流水或家庭收入流水;
b.公司法人或持有公司10%以上股份的自然人:除需提供以上个人收入证明和流水外,还要提供:营业执照,法人代码证,公司章程,税务登记证,公司近六个月流水账;
c.个体工商业者须提供经年检的营业执照副本及近六个月的经营流水账等。注明:对于借款申请人的收入证明,如符合上述情况、能够说明借款申请人合法稳定的收入水平均可单独使用,如:房产证,存单,股票,证券,银行理财产品,骑车行驶本等能证明申请人经济实力的。
4、与购房单位签订的购房合同原件;首付款凭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
5、建行储蓄卡扣款账户银行要求的其他资料。
五、申请贷款的相关提示:
1、如申请人已婚,需夫妻双方一同前来;如有自然人担保,需保证人一同前来;如有共同借款人,需共同借款人一同前来,并携带所有当事人的身份证及户口本原件、复印件。
2、委托他人代办的,委托代理人应为借款人的配偶或直系亲属,并需携带委托人及代理人的身份证及户口本原件、复印件,授权委托书需公正。
3、单位出具的工资收入证明,应使用建设银行提供的标准格式,加盖公章或劳资章或财务章为有效。
4、所提供资料的复印件应为A4纸。
5、借款人需在建行开立储蓄存折或储蓄卡。
六、办理个人住房贷款需交纳的费用:
贷款印花税=贷款金额×税花(0.005%)
七.可提供的服务:
1、按制度规定提前结清贷款,部分提前还款,均不收取违约金
2、还款方式调整
3贷款期限调整(正常范围内,期限延长或缩短)
4、提供科学的还款计划
八.贷款的还款方式
12.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季度总结 篇十二
1、由于去年我支行的考核成绩较好,名次靠前,我们没有足够的忧患意识及应有的紧迫感,放松了对广阔市场最好的营销时机,以至项目储备相当匮乏,未预料到今年的情况如此严峻。
2、对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判断和估计不足。我行将一季度的个贷
任务的完成主要放在有开发贷款支持的中渝公司“***”项目上。项目开盘后七家银行的介入办理按揭,在我行花费相当大的人力、物力、精力与其竞争同时,今年该项目的销售不景气,并导致二期楼盘迟迟未开,更是我行始料不及的。
3、年初我行获得批复的直客式按揭项目“***”,该项目开盘后,由于开发商的办理的流程的不规范(未与客户办理网上签约)及销售情况的不理想,我行意识到其潜在风险巨大,主动放弃了对其发放贷款。
一季度的任务完成情况的不理想,我们不能再作茧自缚,一定要放开思路,摒弃传统思维,加大营销力度。进行如下措施:
1、认真学习和钻研个贷管理办法,关注新开盘的项目,主动出击,上门营销,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我行的贷款优势及拳头产品进行介绍和推广,与同业相比,我行信贷政策不处劣势。
2、由于今年信贷政策从紧、银根紧缩,在一季度**银行等大肆占据市场的同时,他们的信贷规模也会受到相应的制约,同时也预示着我行机会的到来,我行将针对此类银行办理按揭的楼盘进行重点关注,适时介入其中。
【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推荐阅读: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风09-10
SE银行贷款业务说明08-19
银行小企业贷款条件07-17
中小企业银行贷款条件07-15
企业银行贷款如何申请?09-02
银行关于开展员工行为排查的报告10-25
中国工商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介绍07-13
工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10-14
企业申请银行贷款需要准备哪些材料09-04
银行支行开展双评活动工作经验材料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