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物 “活”起来

2024-07-03

让人物 “活”起来(精选12篇)

1.让人物 “活”起来 篇一

课题:让人物活起来之人物描写训练

授课教师:李爱芳

课型:作文指导课

教学目标:1.深刻地认识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2.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的能力,并能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写

作中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领悟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描写的要点并灵活运用到写作中。

教具准备:多媒体、导学案

教学方法:导练结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鉴赏例文,导入新课

读导学案上的两篇作文,认真比较一下:哪一篇写得生动形象,并结合例文说明理由。例文1:

我的弟弟

我的弟弟叫杜俊,小名叫豪豪,今年8岁,属牛的。长得很漂亮,就是太调皮了。我弟弟很喜欢我,一有空就跑到我家里和我玩。

有一次,我正在家里吃葡萄,他一下子把门撞开冲了进来,一看到葡萄就用手去抓,让我一下子把他打开了。我让他去洗手,他就气得在地上打滚,装哭。我低下头问他:“小狗是谁?”他想了想说:“反正不是我。”我又说:“现在在我家里有只小狗,你说他是谁?”我以为这下他就没法说了。可他说:“小狗是丑丑。”(我家确实有只小狗叫丑丑)把我都捉弄笑了。最后经过一番谈判,确定以他给我倒一袋垃圾的代价换取了一些葡萄。后来,听我爸爸说,叫他倒的那袋垃圾出现在了我家屋后,而不是垃圾堆。

还有一次,我与他打扑克,他才学会不太会玩,插牌的速度很慢,所以我与他玩的时候常常耍赖:趁他不注意的时候,我就把手里的小牌和下面的大牌换了。所以他每次都是输。最后他气得不玩了。我以为他是因为每次输的原因才不玩了,可他却说:“你耍赖的次数太多了,我每次都能看到,耍赖的技术也不过关。”结果当他站起来要走的时候,屁股底下却出现了一堆牌。

这就是我的弟弟,一个又馋又懒又很聪明、很机灵的小孩。

例文2:

我的弟弟

我的弟弟叫豪豪,今年8岁,属牛的。他白嫩的脸蛋上镶嵌着黑宝石般的眸子,模样俊秀的像个女孩子。他虽然属牛,但股子里没有牛的那种老实与稳重,反而透出了猴子的机灵与调皮,因此,在本家素有“开心果”之称,他的趣事时刻在发生。瞧,好戏又开场了„„

一天,我在家吃葡萄,鼻子很尖的他闻味后,夺门而入,伸手就去抓,看

那双沾满污迹的小手向葡萄伸去,早已形成条件反射的我,伸手将其打到一边,并下令让他去洗手。可这次他怎么也不听,躺在地上“清洁地面”----打滚。我灵机一动,问道:“咱家现在有只小狗,是谁?”“小狗?”他故作疑惑,狡黠地说到:“是丑丑啊!”(我家确实有只小狗叫丑丑),我被他捉弄笑了,最后经过一番谈判,我们和平解决:他以倒一袋垃圾的代价换取了一些葡萄.本以为这事就此结束,可没想到,他刚走不久,爸爸进来对我说:”你是越来越懒了啊,垃圾倒在咱家屋后就行了.”垃圾在屋后?竟然在屋后?天啊,我竟上了这个小家伙的当?气死我了!

经过这次事件之后,我发誓定要报仇雪恨,终于,机会来了„„

一天,弟弟吵着要打牌,可是,与刚学会打牌的他玩起来多没意思。不过,偶然一个

想法在我脑海中闪现:以弟弟的好胜心,我只要连胜他三局,定会把他气得够呛。打牌开始了,在玩中,我从不放弃每一次机遇----趁他不注意,偷偷地把牌换掉。也不知小家伙怎么弄的,挺厉害的,出牌总是那么有把握。最终,我以5:3胜利了。他气得脸红红的,说道:“不和你玩了,你总爱耍赖,每次都让我看到,耍赖技术一点也不过关!”哇噻!简直是神童!连这都能让他看穿,我气愤的朝他扑去,这一扑不要紧,他也露馅了,他的屁股下竟出现了一堆牌。唉,我又一次战败了„„

弟弟就是这么有趣,但不管是调皮的他,可爱的他,还是机灵的他,永远都是我的最爱!

(读完后,让学生起来点评)

师总结:第一篇文章写得不生动,太空洞,语言平淡,而第二篇文章运用大量描写,语言生动、形象,使人物活了起来。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出示目标,学生齐读,明确学习任务。

三、知识回顾

师生一起回顾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四、领悟描写方法要点,并进行写作应用练习

怎样进行细致的描写?这节课我们重点领悟一下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两种方法的写作要点,并进行写作训练。

(一)外貌描写:

1、外貌描写的内容:外貌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容貌、身材、衣着打扮等进行的描写。

2、人物外貌描写三大招:

第一招:抓住典型的特征,突显出个性。

猜一猜他是谁?

他身材不高也不矮,满头的黑发梳得整整齐齐,脸上弯弯的眉毛下面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嘴巴上面有一个高高的鼻子,身上穿着一套漂亮的运动服,手上戴一块手表,脚穿一双旅游鞋。(学生习作)

读一读,看看能否知道是写的谁?为什么猜不出?毛病在哪里?

学生交流,得出结论。

精彩片断欣赏:

姑娘浑身上下可用一个“圆”字来概括,胳膊和腿圆滚滚的。圆嘟嘟的脸上有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圆溜溜的,闪动着调皮、无邪的光;小嘴还张得圆圆的。扎着两个麻花儿辫儿,白色的蝴蝶结像两只暂停在她头上的白蝴蝶。

第二招:要有一定的顺序。

描写人物外貌时还要合理安排好描写顺序,一般先写整体再写局部,局部描写时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

精彩片断欣赏: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第三招:善用修辞。

精彩片断欣赏:

片断

1、那富婆一身珠光宝气,五根手指像五根胖墩墩的香肠。

片断

2、妹妹七岁,是一年级学生,穿着白衬衫和蓝色的学生裤,胖墩墩的像个小东瓜,又像是个胖鼓鼓的花生米。她的名字就叫小胖。她跑起来很吃力,脸蛋累得通红,微微凸出的前额渗出细小的汗珠。

总结外貌描写方法,学生体会并掌握。

3、牛刀小试:出示图片,让学生谈谈图片中人物的特点,找出人物的特征。

4、才艺展示:

请描写一个同学或者一位老师的外貌,要求抓住特征,反映其个性。写出后让大家来猜猜你写的是谁,大家能猜出你就顺利过关了哦~~

学生写完后四个人一组进行交流。统计过关的同学,然后指名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二)动作描写:

1、例文赏析,明确动作描写要点:

片断

1、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怎样“爬上月台”的?“爬”这个动作分解成了几个动作?父亲爬月台容易吗?能不能看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片断

2、原文: 晚上,父亲亲自帮我铺好了床。

修改后:父亲坚持要亲自帮我铺床,他慢慢地从楼下抱上来三床被,将两床铺在床板上当垫被,又摸索着将被子沿床边折叠好,再铺上床单,然后将盖被放在上面。做完这一切,他又下楼去找来一个枕头,放在我的床头,把手伸进被窝里捂一会,说道:“这下应该不冷了”,看着父亲忙碌的样子,我想伸手帮忙,他却让我先歇着。(刘雪丰《父亲老了》)

作者将“铺床”这个动作分解成哪几个动作?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

师生总结,明确动作描写要点:

动作描写要细致分解:即:将要描写的动作分解为几个阶段,然后对每个阶段进行描写(注意动词的选用),写出人物动作的生动性,重视细节描写,并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2、例文赏析,进一步体会描写要点:

原文:罗纳尔多带着球,冲到禁区前,飞起一脚,把球踢进网中。

点拨:这一精彩射门动作可分解为四个小动作:①接到传球;②绕过对方防守; ③避开守门员;④踢球入网。

修改后:罗纳尔多在中场挺身收腹,接住同伴传来的一记高球,习惯地用小腿轻轻地一颠,球魔术般地跳过对方防守队员的头顶。他飞速插上,以灵活逼真的假动作,带球一连绕过对方3名后卫的阻击,一直冲入禁区,巧妙避开已扑到跟前的守门员,侧身起脚,‘唰’的一声,球应声入网。

品评修改后的文断,体会动作描写要点。

3、牛刀小试:

将下列动作细致分解:(1)起跑(2)跳远(3)洗衣服(4)炒菜

学生思考后,口头作答。

4、才艺大比拼:从上面的四题中任选一题(或者自己定题)写作,要求将动作描写具体生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注意:分男女两组进行比赛,看看谁是有心人哦„„

五、修改自己的作文:

拿出自己的作文,找出里面写人或者写事的文章,针对一个片断进行细致的修改,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归纳总结谈收获:

1、谈收获:

四十五分钟很快又过去了,静下心来想想,这节课你有收获吗?哪个同学能谈谈你的收获?

2、归纳总结:

(师总结)在以后的写作中,同学们一定要注意以下三点问题:

a、要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反复思考,写出人物特点。

b、要掌握人物描写方法的写作要点并灵活运用,更好地使人物活起来。c、不管运用哪种描写方法,都要为表现人物的个性服务。

希望同学们多思考,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在这堂课快结束时,我给大家提两条要求,并送你们两句名言:

a、多观察生活: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

b、多读书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七、作业:

请留心观察身边的亲人或者同学,然后运用今天学习的描写方法写一篇写人的文章,要求抓住人物特征,将人物写得生动形象。

2.让人物 “活”起来 篇二

一、创设愉悦、民主、开放的课堂, 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 即:情感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轻松感。有时教师形象生动的富于智慧的语言, 一个含蓄的微笑, 一句鼓励的话语, 一个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 都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 也获得了情感上的体验。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 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情感愉悦的课堂, 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舒展, 个性得以张扬, 生命的潜能才会不断的开发, 生活品质才能不断提升。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教师要让“爱”充盈课堂, 爱每一个学生, 细心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 用自己的快乐为学生打造一个快乐的家园。

二、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 使学生由“要我学”为“我要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兴趣不是负担”, 这句话包含深刻的道理。当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时, 一个再小的任务对他来说也是负担, 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反之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 就会产生不断前进, 渴求新知, 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 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 教师的责任在于以丰富的教育经验、智慧和教育艺术来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 使之处于激活状态, 从而爆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 教师之责任不在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科内容, 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 这样不但课堂效果好, 更主要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 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能力的培养, 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否则就变“我要学”为“要我学”, 课堂效果不会太好。在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抓住每课的内容, 巧设导语或问题或联系生活的课堂活动, 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 创设自主、探究的课堂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不受约束地去探究、去思考,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给课堂注入生机。

四、创设平常、实在的课堂, 给学生自由的空间

我们大多数教师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 当有人听课的时候, 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备课很辛苦、学生很兴奋, 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 就像演戏一样。但是, 大量的准备使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 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这样的课就谈不上一堂好课。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 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有自由的空间, 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 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所以教师要做到, 哪怕是校长来了, 局长来了, 你都要旁若无人, 你是在为学生上课, 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 所以我认为教师要上的课应该是这样的课, 平实的课即:平平常常, 实实在在的课。我们上的每一节课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 十全十美的课做秀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也没什么, 因为它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 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 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 然后作大量的准备, 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所以一堂课教师要上的课应该是真实的课, 要是没有实际的价值, 就难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五、创设成功、高效的课堂, 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成长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而言:一堂课下来, 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 包括优秀生、中等生、差生;二是效率的高低, 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 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成功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说, 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 大家都有事情干, 通过教学, 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 一个班学生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爱好都存在着不同, 要求我们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成长”, 一位教育专家也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们教给孩子仅仅是知识, 那就直接告诉他好了, 而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教师唤醒他们的灵感, 唤醒了他们的表现欲望, 唤醒他们的创新潜能。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关注优秀学生, 当我们把爱洒向学生时, 特别是好学生时, 不要忘了一个容易被遗忘的角落———更需要关注的对象“弱者”, 应该说教师的关注不仅是关注孩子的现在, 更是关注孩子的明天, 孩子的未来。教师只有在自己的心田里种植了关注的种子, 这颗种子才会生根﹑发芽, 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高低, 设计不同的问题, 这样不同的学生才会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 有所提高。一堂课下来, 无论是学习好的﹑学习不好的, 都要有所收益, 这样的一堂课才算一堂成功的课。

六、创设掌握技能的课堂, 教会学生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于教学生学。”活的人才教育, 不是灌输知识, 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 可见, 学法指导是“授学以渔”, 因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那些不懂学习方法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主张, 要教会儿童学习, 能使用一个人终身都靠它来掌握知识的那种工具———学习方法。达尔文也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 叶圣陶说过, “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因此, 教法中渗透学法, 教会学生学习, 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总跟在学生的身后去指导学生, 所以教给学生一种方法, 让学生终生都能受益。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3.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 篇三

外貌描写又叫肖像描写,指对人物体态、容貌、衣着、神情的描写。只有抓住人物特点,写好外貌,才能做到写谁像谁,使读者如见其人。描写人物的外貌,要抓住给人印象最深刻、最突出的特征。有些同学写人时缺乏真情实感,描写人的外貌往往千人一面,什么“圆圆的脸蛋,水汪汪的眼睛,乌黑的头发”,不管男女老少都一样。同学们如果对所写人物外貌进行认真的“捕捉”,就会发现,世界上没有外貌相同的人。描写因人而异,“千人一面”让人乏味。

人的外貌各不相同,作文千万不能像流水账,一点不少,从头写到脚。实际上,“此人”之所以不同于“彼人”,往往只体现在某一个或几个主要的特征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外表写得很全,实际是湮灭了主要特征,达不到目的。所以,写人外貌时,一定要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抓住特征,善于取舍。例如一学生写本班学生外貌“‘唔啊,好香!’一阵香水味扑鼻而来,定神一看,远处走来我们班的臭美大使——陈晓飞。他留着三七开分头,头上锃亮,就像狗舔过的一样。平时他总爱‘摇头晃脑’地展现出‘安在旭’的风姿。周日到校,你会发现他的头发贼亮贼亮的,那是因为他喷的‘亮发素’太多了。怎么样,你说他臭美不臭美?”寥寥几笔,活画出了人物爱好打扮的个性,展现出了当代青少年追赶时髦的特点,生动形象、个性鲜活。

二、仔细聆听抓语言

“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是展示他性格特征的镜子,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的语言“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所以,写人一定要重视语言描写,选择他有代表性的语句,来刻画他的内心世界,表现他的个性和思想。此外,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作文中的人物的真实语言尤为重要,千万不可凭想象“张言李腔”。如2012浙江宁波中考满分作文《你是我的一本书》中写到“妈妈听了以后觉得味道儿有点不对了,拿食指戳着他的脑门警告说:‘瞧你那没出息样儿!想吃软饭啊?’老爸赶紧把食指竖在唇际:‘嘘,别当着儿子的面这么说我啊,夫人。’呵呵,其实我都听见了呢,其实我都记到心底里去了呢。”简单的几句对话,写出了老妈的嗔怒、老爸的温和,氤氲着浓浓的爱的气息,富有生活情趣。

三、锤炼词语绘动作

老舍是塑造人物的高手,他告诉我们一个描写的秘诀:“只有描写动作,人物才能立起来。”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那么进行动作描写有什么好方法呢?首先要准确选用动词,其次要细绘连贯动作,此外还要注意精心修饰动词。如“别看张敏的个子矮,可是每次做扫除,她擦的玻璃最干净了!为了看看她到底有什么绝招儿,我仔细观察了她擦玻璃的动作。她敏捷地踩着椅子上了桌子,又从桌子迈上窗台。她先用一块于布掸了掸玻璃,然后再换一块潮湿的抹布,踮着脚,一只手抓住窗棂,一只手从上到下用抹布蹭玻璃。接着,又自上而下从左到右蹭了一遍。玻璃上有污点的地方,她就哈一口气,使劲蹭几下,还不干净,她又用手指抠几下,啊,污点终于被她消灭了。她从窗台上下来,站在地上,端详着被她擦得一尘不染的玻璃,美滋滋地笑了。原来她擦玻璃这样细致,还真有两下子呢!”小作者使用了“踩、迈、掸、踮、抓、蹭、哈、抠”等一系列的词,把擦玻璃的过程写得很具体。我们把这些词串连起来,在头脑中就会形成张敏擦玻璃又干净、又麻利的画面,从心底里佩服她把玻璃擦得一尘不染、又快又好地绝招。从这个实例中我们知道,恰如其分地使用表示动作的词,能够把内容写得充实、具体,把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能够再现人物的思想品质,避免内容空洞无物。

四、揣摩内心写心理

心理活动分两种:一种是文中的人物的心理描写,另一种是作者的心理描写。比如:我们读过的文章中,经常会见到这样一类话:“我想……”“他在心里盘算着……”“老师的话又在我耳边想起”“我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这些都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有了心理描写,人物就鲜活起来,文章就生动起来。

为使文章更加精彩,我們也可以运用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间接地写人物心理。例如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星星在浸透鲜血的白俄罗斯上空悲哀地眨着泪眼。漆黑的夜空象个塌陷的大坑,夜雾似烟,朦胧,飘忽。寒风把充满腐烂的落叶、潮湿的黏土气息和三月残雪的苦味撒满了大地……在旱风的蒙蒙雾气中,太阳升到断崖的上空来。太阳的光芒照得葛利高里的没戴帽子的头上的密密的白发闪着银光,从苍白的、因为一动不动的而显得很可怕的脸上滑过。他好像是从一场噩梦中醒了过来,抬起脑袋,他看见自己头顶上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色的太阳。”顿河两岸灰色的天空因为战争的硝烟而显得更加凄迷苍凉。战场上的鲜血和尸体与顿河两岸翻耕着土地的委顿的人民,成了俄罗斯天空下灰色的基调。作者巧妙的让客观景物发生畸变,借畸变的景物抒发了主人公的极度失望及对战争的厌恶。

俗话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通过典型事例写人,是“写人”作文的基本要素之一。没有典型事例,文章就平淡无奇,“写人”就没有了真正的意义。应用典型事例的目的是为了展现人物的特点,所以,同学们应用典型事例时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不能无中生有,捕风捉影。此外,还要注意环境烘托、细节描写,抒情议论,使读者“如睹其物”、“如临其境”进而对人物产生“如见其人”之感,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佳作例文一]

老头儿

陕西省陇县火烧寨中学九年级张景程

记忆中总有这么一个老头儿:脸型像黄土高原,千沟万壑、高低起伏,而且落差也比较大。略呈三角状的眼睛早已陷入了黄土中,只能发出暗淡的光。他似乎每天都穿着一件蓝色的过了时的棉布衬衣,花白的头发,偶尔可以寻出几根黑丝。(外貌描写凸显了人物的苍老,暗示了人物生活的艰辛,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特别是抓住服饰,表现了人物的节俭,唤醒了读者。)

我总是嘲笑他的迂。

他整天骑着他那辆连铃都掉了的单车,后面背着一包不知名的东西,听说是给人家建房子用的,每每早早地就出去,晚上却总是迟迟未归。(体现人物身份,为后文写“父亲”慷慨投资买电话铺垫。)他回来当然是人人都知道的,因听到破单车发出哮喘般的声音。

我是很讨厌这声音的。

晚上,他喜欢坐在门前大树下的青石板上,拿出烟丝、纸片,用手捏几下,再放进嘴里用口水沾湿,取出火柴,划燃、点上。

黑夜里,烟自然是看不到的,只看到一个小火星,忽暗忽明。

我走过去,看他那样子,笑了笑,又问他:“你不是有辆摩托车吗?咋不去骑呢,整天骑那辆破车?”

他长长地吸了一口烟,火光映红了那张布满沟壑的脸,照亮了那双枯枝似的手指,足足有一分钟,他才将烟徐徐吐出来,叹口气说:“油贵啊!这不,你还要读书嘛!”(细节描写,慈父形象跃然纸上。)

最受不了他这劲,便借口受不了烟味,跑开了。

没想到第二天,他还真不抽了。我又笑他的迂,戒烟能省几个钱呀。(多次心理描写反衬父爱的伟大、无私。)

4.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解读 篇四

【关键词】:善于架梯 乐学教育

【内容摘要】:随着教学课堂变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在教学中营造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倡导师生互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感受教学的魅力和快乐,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和谐发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是我们共同的主题。通过多年的教学经历,结合学科课堂变革的要求,一、明确目的 激发兴趣;

二、培养质疑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

三、善于架梯 展现过程;

四、指导学法 培养能力;

五、民主教学体验成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围绕这一核心理念,新型教师应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未来为重点组织我们的课堂教育,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乐学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自我组织过程。发展的动力来自内部,即来自教师的自我组织和学生的自我组织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组织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自我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驾驭课堂的艺术,善于因势利导,在错综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中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就是说,教师要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会学习的过程,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建立学生语文素质自主构建的课堂结构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明确目的 激发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那么怎样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呢?一般采用的是下列三种方法。第一种,开宗明义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挂出小黑板(或是口头讲述)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看清、记住。第二种,筛选讨论法:教师把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筛选,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第三种,分步揭示法: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步揭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激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包括: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方法要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等等。

二、培养质疑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素质化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应由学生自己提出“我知道(懂得)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引导时,教师要作出恰当的处理: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要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课内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无论讲课过程中或在讲课之后,都用以提问,使学生逐渐养成“好问”的习惯。

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将起大作用,导说,导辩,最后教师还要适时小结,去粗存精,统一认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长足发展。

三、善于架梯 展现过程

所谓“架梯”,指的是教师要积极,有效地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乐学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分析学生回答的思维出发点,然后相机引导。

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由不懂到懂,这就是展现训练过程。展现训练过程是每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性原则要求教师不能遗漏了那些差生,教师就要设计方法,比如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降低问题的坡度(即前所提及的“架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逐步弄清楚。那种把结果和盘托给学生的“好心”做法,是有损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的。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发展思维相结合。比如阅读教学要重视通过变式训练来抓语言理解、积累、运用,引导学生不断向新思维广度发展。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发展相结合。比如理解课文,有着三个层次:第一层,表层性理解,就是知道课文说的“是什么”回答问题只是复述课文中的内容;第二层,解释性理解,就是懂得课文内容中所隐含的“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能概括出课文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第三层,创造性理解。就是对课文有系统化的认识,并能根据课文举一反三。乃至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有不少教师就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在布置作业时,还可设计“弹性作业”,不同层次学生有相应的作业要求,这样做到目标多元化,更是“面向全体”的体现。

展现训练过程,教师要加强反馈与校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进行监控、调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仔细认真地听,不仅要评价内容是否正确、完整,还要注意语言是否规范,有无语病。不能没有听清回答,就草率表态。也不能在学生意见有分歧时,不加评议,把问题搁在一边,而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此外,教师教学过程中,加强巡视、辅导,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反馈、指导、校正,也是不可忽视的。

为展现训练过程,教师应保证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训练时间。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学生个体智能差异上。学生回答问题要经过“阅读--组织和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式--口头表达”这样三步。如果只让优等生回答,就会使大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因而就有必要在提问后适当延长时间。同样的道理,在范读或朗读指导后,也应增加学生自由练读的时间。

四、指导学法 培养能力

“乐学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因而要把教学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重视学法指导,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否具有这种能力,是衡量他们主体作用能否发挥的又一重要体现。

在这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进行学法指导大致有如下几条途径:学法的直接介绍,教法的渗透转化,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点技和引导。教师重视教方法、教规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的规律。这就是教法转化为学法了。其次,可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教给不同的学习方法并设计出相应的操作程序,把有关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一步按程序进行学习。

五、民主教学体验成功

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乐学教学”一个重要特征。鉴于这个,我大胆提出并尝试以下原则:

1、信任与尊重原则

(1)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基本学习能力。除了极少数智力低下者,其他学生都可以完成一般学习任务。许多学生成绩差,首先不是智力低下问题,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心理行为与行为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注意力不稳定、意志薄弱、缺乏学习习惯等。

(2)相信学生原来是有学习愿望的人。他们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在后天被泯灭的,他们的学习愿望可以被激活。

(3)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内化活动目标才能实现。严格要求的前提是充分的尊重。

2、启发与鼓励原则

(1)启发学生建立积极的,可行的目标。

(2)鼓励学生做出的成绩,哪怕是微小的成绩,教师要善于鼓励表扬,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无论如何,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我们教师应利用一切积极因素,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构建“乐学”课堂,让课堂成为乐园,让学习成为乐事。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与研究》 《中学语文》

《中国农村教育》

2010年08期 2011年03期 2010年01期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5.让课堂活起来 篇五

一、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一)平等、合作、交流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

(二)倾听、理解、赏识新课程要求教师从一个教书匠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理解,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爱”充满课堂没有“爱”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二)“创”引领课堂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从而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年、月、日”知识的了解,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时我因势利导,让他们打开书看书上的日历,通过看书你还了解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识,你能比较系统的把这些知识归类吗?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把所了解的知识填进相应的表格(事先提供)。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想开始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了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

三、生活融乳数学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一)生活实例融入数学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这样的学习无疑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二)数学问题回归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教师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又如《元、角、分》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给你1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6.让画图活起来 篇六

“找异同”这样的游戏,将它应用在学生初学“画图”软件时,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椭圆工具或其他基本工具的操作,同时用调色板设置红色的前景色,并了解Shift键在画几何图形时的辅助作用,学生的观察能力也能得到初步锻炼。对于这类练习,教师可以寻找更多有教育意义的图片,稍做修改,就可以用于学生的练习了。

又比如我们可以提供给学生一张没有颜色的背景图片,让学生用用调色板设置出不同的前景色,并用油漆桶将不同的颜色填充图片中,使用比赛的形式,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又非常的漂亮。

这个游戏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调色板设置出不同的颜色,并区分前景色和背景色的不同性质。这个练习题可以应用于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教学中。

7.让人物 “活”起来 篇七

关键词:物理教学,探究性试验,发散思维

1.引 言

21世纪 , 满堂灌已经不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 如何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成为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要的话题。高中生应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而高中物理教学既要面对应试教育的大环境, 又要肩负素质教育的重任。知识来源于生活, 并服务于生活, 物理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将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为学生创造更多动手探究机会, 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

2.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传统物理教学方式主要侧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 学生对物理 的学习只 停留在结 论的死记 硬背上 , 另外对教 科书中要求 的实验 , 更多地是 在黑板上 讲解 , 而不是带 领学生动手操作。新课程改革之后, 这一现象发生明显的改变, 教师大多要 求学生在 学习物理 知识的同 时 , 通过提出 问题—分析问 题—搜集资料—解 决问题 , 充分理解 并掌握课 上学到的物理知识。但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及实验教学水平有限 , 实验课时 比较少 , 目前物理 实验教学 主要存在 如下问题。

2.1学 生 专业 基础 差 , 探究课 程 难 以 进 行 。

由于学习物理这门课程的时间比较短, 还没有对这门课形成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对一些专业知识难以把握, 加上课堂时间有限, 如果还要求学生做完实验, 并且得出实验结论, 因此老师往往忽略课程要求的内容, 而直接将实验的最后结论告诉学生。

2.2教 师 备 课 不 充 分 , 课 堂 问题 层 出 不 穷 。

由于探究性课程不确定性因素较多, 使得很多老师在备课的时候难以顾及方方面面的问题, 加上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 在课堂上设计探究问题, 结果往往引出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识点, 造成老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难以解释的现象, 老师在课堂上难以适从, 只能让学生记住实验结论以结束课程, 不能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2.3由 于 条 件的 局 限 性 , 探究课 程 难 以 落 实 。

在一些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差的学校, 很难拥有硬件条件较强的实验室, 另外学生在对探究实验积极准备之后, 不能得到老师的充分指导, 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 反而失去主动探究实验的热情, 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学生探究动力降低, 探究课程难以开展。

3.注 重探究教学 , 提高高中物理教学实效

3.1转 变 教 学 观 念 , 激 发 学生 探究 兴趣 。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新课标规定将实验教学作为高中学习的基础教学。传统物理教学方式中, 学生只有教科书和各种辅导书, 教师只有教材和教学用书, 而课堂上只有粉笔、黑板, 转变教学观念之后的新课程要求体现现代学科的基础性和多样性, 这就要求物理老师对新课程要求的探究式实验有一个新认识, 探究式课程通过让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并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1]。

一个探究式的实验过程是从思考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实验资料, 学生对实验的数据更详细清楚, 并且更深刻地理解每一个物理符号表示的意义。通过解决问题获得的成功激起学生对探究性实验的兴趣, 进而提高学习动力, 有助于对物理知识的更好理解和掌握[2]。

3.2改 革教 学 模 式 , 课 堂 设 置 探究 题目 。

由于教学水平的限制, 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大都将实验步骤、材料原封不动地罗列到课本上, 学生照葫芦画瓢, 违背设置探索性实验的初衷, 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因此, 学校要改革当前的教学模式, 充分挖掘课本上的内容, 课堂设置探究性的题目,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用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 通过独自搜集资料, 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理论应用到实验中, 使学生在进行探究实验的同时达到锻炼创新能力的目的, 进而实现探究性物理教学的初衷。

3.3注重平 时 训 练 , 引 导 学生 独 自 探究 。

上面提到探究性实验过程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搜集资料—解决问题, 教师在整个探究性实验过程中不仅起到对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作用, 还是学生独自进行试验的引导者。在学生进行试验的同时, 提供学生借鉴国内外科学家提出的方法的机会, 引导学生用发散思维思考问题, 并独自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探索精神。

4.结 语

探究性的物理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探索精神。然而高中物理教学改革到今天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并且以后开展探究性的实验工作中还将面临更多的难题, 这就要求每一位老师正视面临的困难, 不逃避, 在实践教学工作中认真总结教学经验。虽然探究性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效果的, 但是只要秉着科学态度, 将老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的积极探究结合起来, 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乐成彬.例谈探究实验的组织与教学[J].中学物理:初中版, 2014 (3) :38-39.

8.让人物 “活”起来 篇八

一、自述性表演——平实中见生动

翻阅小学语文课本,无论是哪册教材,我们都能看到科普类说明文的踪影。比较经典的就有《麋鹿》、《神奇的克隆》、《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恐龙》……。科普类说明文就内容而言几乎占了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八分之一,其文讲求科学,用词精当,语言准确,是很好的学语言的范本。然而纵观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少老师觉得说明文的教学不好把握,这些课文就成了“匆匆过客”,使学生“难以亲近”。为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自述表演形式,把学生化身为主体。

《麋鹿》是一篇知识性说明文,介绍了我国珍稀野生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课文语言简洁、层次分明,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在朴实的说明中注入了浓浓的情感。但我发现如果按照课文的顺序像以前一样逐一介绍会让学生过于疲惫,学习效果肯定不佳。于是我设计了以《麋鹿的自述》为题,让学生挑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去写,去表演。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我马上以《绿野仙踪——麋鹿的故事》为题即兴给大家表演了一段。我生动形象的语言,夸张的肢体语言,传神的表情把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表演得活灵活现,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大家使劲地为我鼓掌。真应了“ 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在我的启发和带动下,同学们学习热情马上被点燃了。他们再次积极地投入到了学习中去,个个跃跃欲试。他们把课文的句子采用自述的形式,配上动作、表情,于是麋鹿的外形、活动、习性、生殖等特点,跃然眼前。经过这样的学习、表演,大家都不知不觉地运用了文中说明方法,“演者”与“观众”都牢牢地记住了麋鹿的特点。一节课后,我班竟产生了几个耀眼的“小明星”呢。一次的表演相当于一次的练笔,读写相长,共促发展。

二、朗读性表演——优美中见形象

阅读的过程就是再现阅读美文内容的过程,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感受文章内涵美、语言美、意境美的感受过程,是对文本的内涵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审美性的表演和学生体验性的审美表演是实现文本由文字向形象转化的必然途径。苏教版教材中,散文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散文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在于感受散文里的“独特的情感认知”。

苏教版《爱如茉莉》是一篇清新淡雅却又情意浓浓的散文。作者在娓娓诉说中将父母之间相濡以沫的生活画卷在我们面前渐渐展开。粗粗一读,那“平淡无奇”的话语似乎很难勾起人们情感的共鸣,但当我们细细品味,便会不知不觉地沉浸在那簇茉莉花散发出的“缕缕幽香”中。因为,这一切的情、一切的爱都浸润在一个又一个不经意便会忽略的场景中: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漫不经心的话语,一个稍纵即逝的眼神。让孩子们任选自己的最喜欢场景,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性表演。声情并茂的朗读加上简单传神的动作,悄无声息地传递着夫妻之间的情与爱。

三、创造性表演——想象中见丰满

如果前面所提到的“自述性表演”和“朗读性表演”是表演的基本功,那么“创造性表演”则要比前面两种形式的难度更高,更能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课本剧表演,是孩子喜欢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方式!演之前要“潜入”课文,“内化”语言,然后通过表演“释放”,注意有效评价!表演与阅读结合,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想象,丰满人物的形象。

苏教版第七册的《普罗米修斯盗火》,课文浓缩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主要情节。当然,必定一起“浓缩”的,还有埃塞库罗斯的神义论和雪莱们的浪漫演绎,乃至生长在希腊神话土壤里的西方精神……其实读懂了《普罗米修斯盗火》,也就找到了打开西方文明之门的金钥匙。

(一)让学生当好“编剧”—— 在读中找戏,变静态为动态。

在教学中,我首先按课文内容分角色。其次,让“哑巴”“开口”说话,让场景通过“说话”活起来。配上对话,加上动作、表情,“不畏强权、勇于牺牲”的普罗米修斯马上变得“有血有肉”,形象生动。

(二)让学生当好“演员”—— 在趣中显智,变应付为创造。

“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因此,我们的引导策略是在读中找戏,在戏中觅趣,在趣中显智,让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表演中去。记得有一组同学演绎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第一幕是这样表演的:

时间:远古时代的某一个冬天

地点:某一地区

人物:普罗米修斯、老人、中年妇女、 小孩、众乡亲

(北风呼啸中,一妇女紧紧搂着一小孩)

【表演中,学生们通过演绎小孩冻得直哭,浑身直发抖的形象突出寒夜中火的重要,母亲看着自己瑟瑟发抖的孩子只剩凄苦,老人质问苍天的无奈让人揪心,画面感十足的铺垫,引出了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善良和无畏……】

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演员,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到了极致,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相比照,不断调整充实,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养。

一般来说,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围绕着听、说、读、写来训练的。在课堂教学中,阅读和表达外显为“读”和“说”。可我们往往忽视了从“读”到”说”中间的非常重要的隐性过程——“想”。由于现在加入了演,“演”前必要“想”,加大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是一个“读——想——说(演)——写”的过程。

宋朝理学家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表演活动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兴趣,让课堂气氛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是学生感官活动的“大餐”。

9.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篇九

这次李老师上的是郭沫若的《雷电颂》一课,非常成功!不管是朗读的指导,还是难点的突破,都处理得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并将学习权真正交给学生,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现结合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谈谈我听完这节课后的心得。

一、善用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李老师的课堂,学习气氛非常好,跟自己平时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相比,感觉非常惭愧,因为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完全是由老师调动的,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也是老师给予的。李老师在第一诵读阶段采取的是先听范读1-4段,在渲染气氛的基础上,将这种情绪延续,“带着听读感受,深情朗诵后半部分”,这样的指令明确,意图也很明确,有听读,也有朗读,比单纯的听读效果要好。

李老师以学定教。传统的教学认为,深挖洞才能广积粮,教师讲得越多,越细,学生学得越好,实际上,这样做更容易造成学生思想的惰性,学生成了哑巴。以学定教,根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主动参与,让学生燃气思维的火花。在教学《雷电颂》时,学生被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深深感动,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他强烈的爱国爱民的思想,然后再进一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从而让学生对于文字主题的

二、善用激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李老师的课堂上,我发现他非常擅长并注重语言的运用,极其幽默。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活泼的授课方式,整个课堂欢乐愉悦,让我们听课老师也深深陶醉其中、乐在其中,很轻松。散文是抒情言志的,散文的教学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进而理解诗人的情感。李老师的这节课就做到了这点!他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舍得“情感投入”,以浓郁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最后,诗人的爱国热情与老师、学生甚至听课老师产生共鸣。整节

课,李老师的声调抑扬顿挫,表情丰富,虽然他没有范读课文,但他为此准备的视频朗读特别具有感染力,再加上他动情的解说,恰到好处的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读完,全体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正因为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也都富含感情地去读,用心地去体会,进入课文的意境,感受屈原那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善用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变为“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引导者。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只作恰如其分的点拨,不能一问一答的大包大揽。在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李老师在这节课中,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又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学生的学习思路、学习动态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中,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十分善于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导至正常的学习轨道。由朗诵表演时学生忘词的表现,自然过渡到“美文熟读应成诵”,当堂能成诵,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整个课堂实现了高效。这节课,从作者的简介、写作背景介绍到散文的象征、感情、写法的理解,胡老师都能设置成一个个比较容易理解、容易回答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能把握。例如,“象征”这一表现手法,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有难度,胡老师就先在屏幕上投出“象征”一词的概念解释,紧接着老师就把问题设置成这样:“屈原这是在呼唤风、雷、电吗?他实质在呼唤什么?”这样的问题,既浅显,又能解决“象征”这一表现手法的难点,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几乎全班同学都能回答。

总之,语文教学像是一潭绿水,只有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保证有“源头活水来”,才能“清如许”!学习是为了发展,借鉴是为了创新,只有不断探索、改进教学形式,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让情感在课堂中慢慢发酵 ——观《背影》有感

今天观看了高唐县赵寨子中学张绪敏老师执教的《背影》(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课,感受颇深。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文章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张老师执教的这堂课,从总体来说比较成功。

一.主要优点

1.播放歌曲,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

上课前,张老师播放了刘和刚的歌曲《父亲》,以此为引子,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从而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真谛,收到蓄情的效果。

2.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张老师设计了三个具体清晰、可观测、可操作、可评价的三维目标:①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词语,把握课文内容;②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③体味父爱的伟大,对父母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3.扣住亲情解读,注重情感体验。

《背影》是一篇为人称道的美文,语言朴实感人。本文最动人之处,便是人间亲情特别是父爱的美的体现。张老师紧紧抓住了这一点,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和学习情境、引领学习活动,并以父亲的爱和儿子的情来解读,使整个课堂都被浓浓的父子深情所包围、所感染,学生感受到了父爱的厚重和伟大,实现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精心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交流中提高。

在介绍作者时,张老师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一方面让学生对本文作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阅读这篇散文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心理基础。在品读感悟这一环节,张老师设计了“找出文章中你喜欢或令你感动得句子,谈一谈你的感受。”可用:“我喜欢————段的————句。因为这一句————”的句式回答,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踊跃回答。之后他又紧紧围绕文本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反复朗读、品析,层层烘托,达到情感的递进和升华。

5.注重知识的迁移和拓展。

张老师讲解本课时,从领悟作品内涵、感悟父子情深入手,紧紧围绕“背影”这一文眼,设置问题,启发思维,使学生在感情上被感染,思想上被影响,写法上受教益。

这节课快结束时,张老师设计了“情感升华”这一环节,让学生的情感在感染中慢慢地发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关爱,还要善于理解别人的实际行动去关爱别人,我们要做一个爱自己,更爱别人的人。”最后他引导学生齐读结束语:“一个不懂得享受的人,他们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们感情是自私的。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但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此处结尾上升到中华传统美德上来,可谓锦上添花。

二.不足之处

1.教学时间的分配不尽合理,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的介绍以及字词教学等时间过长,占了近一半的时间,而后面对课外重点内容的分析有点过快。

2.教学设计太随意,没有注意一些细节。如课件上的“荷塘月色”写成了“河塘月色”,容易误导学生。教学设计上“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打成了“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那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3.本课读的还不够,老师讲得过多,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少。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时不够明确,让学生有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较少,合作学习中还有部分学生没参与到讨论之中。5.从“求实创新,便于操作”的要求看,还有待改进,特别是创新不够。从“追求模式,彰显特色”的要求看,做的不好,特色不明显。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方法上比较传统,还有待于改进。教师要面向全体、注重差异,突出学生主体性和教学互动性。

2.本课读的时间应充足,读的方式还可以多样化,如教师配乐范读、听录音、齐读、散读、不同语气读等。老师要坚持“以读为美,以读为上”的原则,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积累字词,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要充足,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要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将课堂时间分配合理。

四.观课感受及收获:

通过观看张老师的《背影》一课,我在深挖教材、精心备课、课件设计、教学设计、课后反思等方面都受到了很大启发。1.要用心感悟教材,挖掘教材,把握好课文的感情基调。《背影》的基调是反映深厚的父子之情。上课时只有抓住这一中心点,其教学效果才可能好。

2.要让自己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充满新意,就要不断的创新自己的教学设计,使其如同一泓清泉,清澈明净,沁人心脾。

3.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也不能用集体讨论来代替学生的阅读。

4.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讲得要少,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使之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

5.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巩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对重点句子的品析要通过学生的感受加上老师的引导来完成。6.要用实实在在的基本功和真挚的情感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全面参与到学习中来。

7.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我们要允许遗憾的存在,但必须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写好“课后反思”。因为“课后反思”是一个很重要的补救和再提高的途径。

8.要善于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思想,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可怜天下父母心”,天底下的父亲也都像朱自清的父亲那样,十分爱自己的子女,不忍心让他们受到一丁点的伤害,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亲情的伟大。

总之,这堂课是一节成功的新授课。无论在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是在学法的指导上,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整堂课教学思路开阔,步骤明晰,交流充分,手法多样,教学效果良好。他面对学生的疑问,毫不惊慌耐心讲解,以理服人。既走进课文,深挖教材承载的语文信息,又走出语文课堂,积极向外拓展延伸。

10.让数学材料活起来 篇十

一、让孩子的操作“活现”材料

数学材料是否对幼儿有意义需要在活动中检验,孩子操作数学材料的过程能透射孩子对材料的感受:孩子喜欢材料吗?这种材料对孩子难吗?材料能推进孩子的主动探究吗?从而“让孩子的学习看得见”,为教师调整材料提供依据。在一次调研中,一位园长给我看了一张记录纸(一份要求孩子先做沉浮实验再进行统计的记录纸),记录纸一分为二,以水波浪为界,上面画浮的物体.下面画沉的物体,上下各画一个方框,用来填写最后的统计数字。园长说,她和老师经过多次讨论.认为记录纸是没有问题的,想征询一下我的意见。我说,让幼儿试用一下看看。结果孩子们的记录出乎意料:他们不会表现沉浮的物体,有的用正方形表现不同的积木和小瓶,有些用一条蚯蚓形状的细线表示不规则的物体等,由于记录的不清晰,以至于孩子们无法统计。事后园长说:“如果孩子不操作,可能我们还会认为这是很好的材料。看来孩子的操作真的很重要,它告诉我们这份记录对中班孩子来说太难了。”

二、以教师的观察“激活”材料

当幼儿展现对数学材料的感受时.教师应该捕捉幼儿在操作活动中的信息,并与自己的教育初衷比较,检验材料的适宜性,探寻幼儿的真实水平和需要,从而“激活”材料,促进区域活动的开展。教师通过观察应能了解材料与孩子之间的差距、孩子的学习方式、兴趣指向、主动性和探索性等。如在操作《小动物住哪里》的材料巾。教师发现有一个孩子不假思索地先填上列“l、l、1.…_.一2、2、2……”“3、3、3……”等,再写第一行“l、2、3……”第二行“l、2、3……”等,一下就完成了。该孩子告诉教师,他找出了序数的规律。这是孩子思维概括性的表现,但同时又传递给教师另一个信息:这份材料对他而言比较简单,没有挑战性.需要进行调整;要不,材料就是“死”材料。

三、用教师的积极回应“活化”材料

“活化”原指分子或原子的能量增强,这里引申为让数学材料发挥它更大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对孩子在操作活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不断调整活动区环境,包括区域设置的增减,活动材料投放的改变,不断提供可促进幼儿持续发展的材料。为此,教师可用积极回应的方式来缩小教育目标与材料之间的距离,使材料真正具有操作性、适宜性等。使原有的数学材料发挥它更大的价值,成为促进孩子发展的重要方面,让教师的教学有意义。

“活现”、“激活”“活化”是“让材料‘活’起来”的途径.是以新知识观为理论背景,动态的建设数学材料的理念和行为。它以教师的观察和孩子的操作活动为条件,以教师的积极回应来调整数学材料,使材料更好的展现教育目标、透射目标.让材料与孩子真正对话,以期建立适合和推动孩子需要、发展的材料。

因此在强调数学材料是孩子活动的物质基础,强调数学材料与孩子之间的“良好匹配”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添加材料,显示要求

这主要针对教师在数学材料提供上的不完整而采取的回应策略,通过补充材料使孩子更好地感受教师的数学教育目标,实现有目的的操作活动。如在《发夹排排队》活动中,教师提供了许多颜色和式样各异的发夹,请孩子有序地夹在布绳上.学习排序。但孩子不知道怎么玩,无规律地全部夹在布绳上。教师发现了这个情况,马上添加了一些按颜色、形状分类好的卡片,让孩子参考.一定程度上让孩子读懂材料蕴含的要求,有目的地发展孩子的排序能力。

2.转变形式.深化目标

针对同一个教育目标,在孩子还没有充分掌握相关内容,但对原有的数学材料有所“疲倦”的情况下,教师须变换形式演绎同一个教育目标.重新激起孩子的兴趣,回到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中去。如在《神算子》活动巾,两个孩子同时投骰子,根据呈现的数字,谁先计算出得数,谁就在各自的晾衣杆上晒上一条小鱼,以鱼多者为胜。可几天下来,孩子不太喜欢晒鱼。于是教师把“晒鱼”环节进行了调整,改为“粘粘纸”,这样孩子依然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

3.弱化游戏.突出主题

教师在数学材料的投放中,会根据孩子的年龄,开展一些“寓教于乐”活动,使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或在材料的设置巾注重综合能力和动作的发展,有时会出现因为游戏化而弱化数学教育目标的现象。如在《打保龄球》活动巾,教师希望通过玩保龄球的方式发展小班孩子的计数能力。教师提供了lO个可乐瓶、一个小球。结果孩子只专注于把瓶子击倒,无暇顾及每一次击倒瓶子的数量,这就无法实现教师通过玩保龄球发展计数能力的目标。在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教师在引导孩子探索如何击中更多的保龄球”的前提下,及时地加入了记录纸.用记录纸暗示活动要求(统计每一次倒地的可乐瓶的数量)。调整孩子的活动,实现教育目标。

4.完善规则自我检验

在设计数学操作材料巾,教师们都会注意“留痕”.从留痕中了解孩子对材料的驾驭能力、操作情况和教育目标的达成度。但这种检验可以蕴含在材料当巾,通过一定的规则使

材料有利于孩子自我检验、自我判断。如活动《解密码》要求孩子根据教师提供的系列图片信息获得4个密码号.输入电脑,才能看到喜欢的动画片。孩子们纷纷应战。可是.在孩子的操作中,大多数孩子会因一个密码的错误而失败.同时又无法确定哪一个出错。重新检验,孩子又缺少了第一次活动的认真度。于是,教师根据孩子的表现完善了规则:获得一个密码号,孩子必须经过两次操作活动,根据不同的图示信息解开同一个密码。这样,第二次的“解密”就成为孩子检验第一次“解密”是否正确的过程。

11.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乐起来 篇十一

一、导入“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教学导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创设情境”,“叙述故事”、“利用矛盾”、“设置悬念”、“引用名句”、“巧用道具”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及早进入积极思维状态。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因此,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学生的思维。所以新知识的引入要“活”。如:我在讲解“列方程解应用题”中的“追及问题”时,用班里学生的名字举出这样一个例子:我派王超同学到县城商店去买奖品,王超骑自行车以12千米/时的速度前往。在出发了5分钟时,我忽然想起了王超没有带钱,立即派张达同学骑自行车以15千米/时的速度追王超同学,半路上张达同学给自行车打气又误了3分钟,问张达同学出发到追上王超同学共用了多长时间?虽然此题和以往的题没有多大变化,但把以往题中的“甲同学”“乙同学”换成了班上同学的名字,这就使同学们有了一种亲切感,问题一提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就连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同学也有了精神,积极思考,参加了讨论,随着问题的提出开展,我引出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而且进行了多种变式训练,学生们达标率很高。这种从学生熟知的人和现实问题出发,引入教学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有利于使学生自然的获得教学知识和技能。

二、形式“活”

所谓形式“活”并不是追求课堂的热闹,而是指方法多样化,手段现代化。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强调“恰当”二字,即用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用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用在学生思维的困惑与转折处,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观,使学生多渠道获得信息,激发兴趣,并保持良好的记忆,促进积极思考。如:我在课堂教学时,经常采用分组竞赛法,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增加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用投影仪教学时,有时让学生自己制片,这又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在做巩固练习时,我还有意识地培养一些“小老师”面对那些“速度快,效率高”的优生,让他们协助老师巡视其他学生,这不仅使他们看到了自身的价值,还养成了同学们互帮互学的良好风尚。

三、气氛“活”

所谓气氛“活”就是要营造一种能够使学生心情愉快,无忧无虑的学生氛围。课堂教学中,和谐的氛围是达到良好情绪状态的必要条件。学生置身于其中,才不會感到紧张,沉闷。教师主讲,单向传输“填鸭式”的教学是造成课堂氛围枯燥乏味的主要原因,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活动起来,真正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去想,去说,去做。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在愉悦中获得知识,无形的精神压力也就减轻了。如:我在讲“空间里的平行关系”一课时,让学生观察教室的墙壁、顶棚、地面。找出哪些“交线”与“面”平行,那些“面”与哪些“面”平行。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各抒己见。就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这种融洽的学习环境中,也能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看到同学们这样踊跃,我又大胆地进行提问:“为什么说他们平行呢?”问题一提出,教室内鸦雀无声,转瞬又热闹起来,众说纷纭……这不仅学习了新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以后立体几何中学习“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作了铺垫。这种学习氛围,使学生不但可以轻松掌握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主动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思维“活”

所谓思维“活”就是指学生的见解要有创新度。在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在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提出创造性思维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使学生步入创造的良性循环,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提倡学生在课堂上敢疑、敢问、敢于探索。即使某些很可笑,某些发现是错误的,我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质疑的勇气,培养他们勇于发现的精神。学贵有思,思贵有疑。没有探索的发问,就没有疑惑的目光,也没有对疑问的回应和解释后的喜悦。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探究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问题,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加大难度,设置困境。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以增长学生的智慧。”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单形式ax+b=0时,强调系数“a”不能为0,有一位同学问:为什么系数a不能为零?有的同学回答:“当系数为0时就不是一元一次方程了。”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再提问:加入a≠0时,方程的解是X=b/a有唯一的解。假如a为0时,又有什么结论呢?这时学生陷入了思考,很快就有了惊人的答案。就这样,我经常鼓励学生,要对创造性活动充满热情,要喜欢出新点子,有新创意。

12.让学生动起来, 使课堂活起来 篇十二

关键词:活用资源,动起来,激发兴趣,课堂教学

当前教学的新理念倡导让学生动起来, 使课堂活起来, 每位教师都需要转变以前的“教书匠”身份, 教师要彻底改变做法, 改变角色, 不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支持者。然而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这一点真正不是容易的一件事, 老师是“千呼万唤”而学生“岿然不动”。那么, 如何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呢?要使课堂教学动起来, 教师必须先活起来, 教师充满活力, 充满自信地走进课堂, 其行为本身就是使课堂活起来的前奏。一堂成功的课, 还要求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过程中, 真正走进教材、走进学生, 与学生形成一种心灵的交汇、精神的升华, 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一、“活”用笑声

个别教师上课时, 严肃有余, 活泼不足, 课堂教学中“火药”味太浓。教师紧绷着脸, 试图用严厉来镇住学生。斥责声、挖苦声, 常出现在课堂中。课堂教学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是低效或无效的。我们要首先明白, 笑声能舒缓师生间的紧张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助于和谐的教学气氛的形成。欢乐课堂观念是教师必须树立的, 既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 又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 还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 更是有学生机敏语言或动作引发的笑声……这样有笑声的课堂, 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学生学习参与度更高, 所以, 在每一堂课中, 教师至少要让学生笑一次。

二、“活”用“度”

教师在课堂中要以全体学生为主, 学生主体的参与度:第一, 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课堂教学中, 并不是教师领着少数“优”生围着教学“转”, 而是教师要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用适合学生特点、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一堂课上得好不好, 主要看动手、动口、动脑的学生有多少, 是否有被遗忘的“角落”。第二, 看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教师要一步步把学生引进主动学习状态,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看学生会不会提出问题, 同学之间会不会争论问题。如果上完一堂课, 学生都明白了, 可能是教学的假象, 也可能是教学没有深度。

三、“活”用语言

课堂教学语言要求有鲜活度, 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 提高教学效率。幽默的教学语言, 可以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欢声笑语, 也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这样情感教育得到落实。创造型的教师要做到教学的艺术化, 创造性教学是艺术性的教学, 教师不是单纯的传声筒, 更不是照相机, 把现实复显出来, 而是艺术家、创造者。所以, 创造型教师只要掌握了语言的教学艺术, 就可以把教学活动安排得有声有色, 并赋予教学以新意和活力, 使每一个人的创造性都得以充分发挥, 让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带来的乐趣。

四、活用“玩”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 课堂教学中要求注重“玩”的天性, 要有利于孩子在“玩”中掌握知识、掌握技能, 最重要是———学会学习。“喜欢学习”是学生“动”起来的前提, “思想活跃”是学生“活”起来的核心, “积极主动”是学生“动”起来的外在表现, “相互交流”是沟通个体“动”起来与群体“动”起来的桥梁。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 在学习的过程中, 他们的情绪不断发生变化。学生会因为兴趣而产生积极性, 但也会因为无兴趣而消极。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就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育家魏书生认为, 兴趣像柴, 可以点燃, 也可以捣毁。兴趣的柴在每个学生的脑子里存在着, 重要的是教师能否点燃。所以, 要求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 逐步有计划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学生求新、好奇与渴望求知和成功的心理, 想方设法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力求实效。

总之, 要让课堂活起来, 就得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这样才会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有声有色。教师在课堂中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自主、多合作、多读、多说、多写。这样的课堂能不活跃吗?学生能不动吗?教学质量能不提高吗?

参考文献

[1]唐晓琴.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J].新课程学习:下, 2011 (02) .

[2]白玲粉.对话教学让课堂动起来[N].甘肃日报, 2007-09-06.

上一篇:新会计制度应用论文下一篇:污水处理厂设备运行及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