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纯洁的天地中学生作文(精选3篇)
1.让学生在习作天地中自由飞翔 篇一
一、积累词汇,尝试运用
1.通过多种渠道,积累词语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低年级学生词汇量比较贫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积累词汇。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准备一个“词语积累本”,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当然所谓的积累,并非只是简单地把一些字词从书本中摘抄下来就了事,而应该告诉学生这些字词该怎样用,用在哪儿,并练习说完整的话。
2.用词语写话,尝试运用
学生有了一定的词语积累后,就可以开始尝试运用已积累的词语写话了。一开始,我让学生用一两个词造句,然后加深难度,进行句式训练。有能力的学生可用几个词串连成一段话。如学完关于夏夜的识字课后,我布置学生用“夏天”“雷雨”“西瓜”“牛郎”“织女”等词写一段话。有位学生写道:“夏天真热!一天傍晚,下起了雷雨。雨后我和奶奶到院子里边吃西瓜边乘凉,奶奶还给我讲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体验生活,开拓源流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这么说,生活有多么丰富,写作素材就有多么丰富。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开发、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丰富多彩的习作素材,显得尤为重要。
1.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呢?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的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一日班级工作总结”“我的新发现”等常规性活动。记得有一回,学校组织学生打预防针,我就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并让他们在打针时观察同学的反映,最后把打针的经过写下来。这样,一篇篇饱含学生真情实感的写话跃然纸上了。
2.要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要想学生写话时有话可写,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动植物等;积极组织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让学生有更多的生活体验。如我组织学生放风筝,去工厂参观,举行吹气球比赛等,让学生一边玩一边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三、发挥想象,放飞思维
低年级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富有幻想,喜好新奇,喜欢童话,总是用童话的方式观察和诠释世界。那么,教师何不让学生尝试自己编童话故事呢?
1.以复述、仿写入门
初学编写童话,可先从复述故事内容开始。老师讲一个童话故事,让学生复述故事,在复述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会童话故事的基本文章框架。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让学生初步学会编写童话故事。如讲完故事《谁的本领大》时,老师问学生:“太阳和风比本领,它们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学生一一回答,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领。学生叙说这个童话故事,并迁移此法编小猪、猴子、小熊比赛搬木头的故事。
2.以图片训练编写童话故事
看图作文的画面往往是事件的某一部分,既无动作,也无声音。创设有趣的情节和鲜明的形象,对学生把事情写具体是十分有利的。老师应先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图画的基础上,让故事中人物的对话、行动、心理活动等丰满起来。
3.续写故事
低年级课文中有很多童话,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学生的思维想象和语言表达充分结合起来。如学习了《会走路的路》之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由此,一篇篇生动、有趣的童话诞生了,记载着主人公的快乐与幸福……所以,在写话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使学生潜在的智能得到发挥。
四、激励为主,培养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写话需要从培养兴趣入门,这样写作才会逐步提高,向前发展。教育专家提示我们,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人们时时学习。因此,每次写话后我都表扬学生的点滴成功,哪怕是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或不一样的开头和结尾。
1.评价以鼓励为主
只要学生写了,都给予不同形式的表扬,然后根据写作内容、语言表达、真实度等情况进行表扬。这样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调动全体学生的写作热情。
2.设立优秀作品展示区,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及时展示出来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教室里开辟了“小小作家”栏目,只要学生有想写的东西,自己满意就可以贴上去。只有学生把写作当做一种愉快的事来做,写话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写作是快乐的,而这份快乐应该源于教师创设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没有压力,没有负担,在快乐中写,在写中得到快乐,才能使学生充分张开羽翼,在习作的天地中自由翱翔。
2.那片纯洁的天地中学生作文 篇二
中国展望出版社当时隶属原外经贸部。时值改革开放初期,又逢干部离退休制度刚刚建立,当时该出版社主持工作的阮波同志与姚黎明(中国展望出版社副社长、曾任原红旗杂志副秘书长)、周沙尘(新华社资深编辑、曾任《旅行家》杂志主编)三人多次商讨研究有关创刊事宜,并请资深出版家、中宣部出版局局长许力以任名誉主编,周沙尘同志任主编。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老人天地》的刊名当时是阮波女士的丈夫、时任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的彭炎在一次旁听筹备会议时提出的,他认为此刊名比《60岁以后》更有号召力。
在万里、邓力群、杨牧之及原中顾委一些老同志的直接过问、支持下,创刊申请很快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
1983年夏,这本刊物的第一次顾问、编委联席会议由阮波同志主持,在位于北京白塔寺的中国展望出版社召开。当时的签名簿上依次留下了赵朴初、曾三、廖沫沙、周而复、荣高棠、杨牧之、韩作黎、卜明、姚黎明、许力以、沙洪、姚明、周沙尘等32个不同凡响的名字。会议确定了《老人天地》的刊名以及办刊宗旨、读者定位。大家衷心希望用这份面向全国的综合性月刊,搭建起一座“老年人关心社会,社会关心老年人”的心桥。
创刊初期,当时的中国展望出版社斥资32万元作为开办资金。1983年10月3日,创刊号在北京新鲜出炉,当时为小16开、48页,彩色四封,一本售0.45元,国内有了第一本专门针对中国老年人群的综合性期刊。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由于贴近实际,贴近读者,《老人天地》迅速在全国各地的老干部、老同志中传播开来。
1984年末,参与杂志社创建的原北京市新华书店党委书记姚明担任杂志主编。她的直接推动,为《老人天地》在全国的发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后长达20年的时间里,她为这份服务老年人的杂志呕心沥血,历尽艰辛。1993年,曾参与杂志社创建的沙洪同志(《跟着共产党走》的词作者、曾任中组部干部局局长等职、姚明同志的丈夫)担任杂志社的名誉社长,此后沙洪、姚明这对革命夫妻同心协力,带领大家为杂志社的发展繁荣继续奋斗了整整20年。
从创刊之日起,《老人天地》就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文化巨擘的深情关怀和爱。创刊号刊名由赵朴初先生题写,后陈云同志也为杂志题写了刊名。江泽民、李鹏等一批原党和国家领导人、老干部;启功、费孝通、冰心等众多文化名人先后为刊物题词多达百余幅,现为《新天地》收藏。这些作品丹青吐秀,意在笔先,既凝聚着作者对这份杂志的殷殷厚望,也映射出时代的风华和历史的光辉。他们当中,许多人曾多次参加杂志社组织的活动。
杂志社在创刊后的20多年里,主管单位先后由原中国展望出版社移至隶属宋庆龄基金会的和平出版社、又归属到民政部(1988年)等。进入21世纪后,《老人天地》正式由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2006年4月11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复,将《老人天地》的刊名变更为《新天地》。
星转斗移,世事变迁,从《老人天地》到《新天地》,这本期刊为老年人倾情服务的宗旨始终不变。
3.汉画像砖中的天地宇宙 篇三
汉画像砖的作用是汉代人与神灵沟通的桥梁,其内容极其丰富,小则包括日常生产的狩猎农事、楼阁人物、庖厨宴饮、马骑出行、田猎、舞乐、战争等;大则涉及神仙灵异,或是古代帝王、圣贤、孝子等,基本囊括了汉人思想与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什么艺术性的画像砖会呈现与我国传统以“气”构图的传统惯例所背离的方式? 究其原因在于画像砖的作用。“画像石、画像砖是陵墓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一是出现于墓的碑阙之上;二是出现于作为墓的一部分的祠堂里;三是在地下的墓室中。”这就奠定了画像砖的基本作用——祭祀神灵。祭祠在我国是一个神人交往的地方,意味着一个生死相连的世界出现,生者将自己日常作业雕刻在祭祀用的石砖上,使神灵了解生人的生活,以达到使故去的人在另外的世界也能享有同样的生活。所以汉画像石砖不仅写尽人间万物,还会展现出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的世界,以此达到神人相交、天人合一的目的。 尤其随着汉代董仲舒天人合一观念的推行,汉人们认为自己把握了宇宙规律,掌握了宇宙,获得了世界,祠堂、墓室等建筑的营造已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营造,更是一种精神气质的营造。这种囊括宇宙的精神气象,首先便体现在汉人对万事万物的占有欲上。
天下之物何其多也?几壁画像砖怎可穷尽?由此便是汉画像砖的第二大特点——满。汉朝盛行的骈赋——四字一断,整篇下来却极尽奢靡。何为?四字一句,使物写尽而意无穷,全篇皆为相同句式,但气的不同就从表象的重叠中脱出,宏大之境自成。汉画像砖也是这个道理。每一块砖都画得极满,鱼儿游满池塘,舞女舞动全砖,就连飞奔的马蹄似乎都要踏出砖边。画砖越小,越凸显其满之特色,将所画事物铺满全砖的结果就是——观者的视觉、感观从有限变为了无限,画虽未画尽,但气己足全,加上人们自己的主观臆想,整壁连接起来,画像砖的“气场”便游动整室,给人以壮观震撼之感。
古代文人画作体现出了中国人对所绘事物的形的极其不在意,汉画像砖也深谙此理。虽是琳琅满目,却绝不给人以繁复、冗杂之感。以此可折射出汉画像砖的第二个特点——简。与西洋的写实不同,几乎所有的形象都是从大处着眼,以意立意,不精雕细镂,更不愿谨毛失貌,一条弧线便可作龙飞腾之势,飞鸟游鱼也不过寥寥几笔。但正是其几根线条构成的画像砖,空出了大面积空间,在剩余面积中,神韵方能流动,汉画像的力度和浑朴古拙也通过这体现出来。现今社会生活速度加快,人们不能静下心来感受这厚重而又朴实的力量,汉画像砖的艺术价值也因此常为置疑。汉画像砖以简洁为艺术特征之一,体现的是汉人对宇宙把握的自得。汉匠人们自信于画像砖上的构图,不过是线条的整合,他们真正要画出的是万物的气韵。因而表相的虚实也显得不那么重要,皮相的简单反而能彰显出骨相的纯粹。
简是汉画像的特点,但汉画像虽简洁却不僵硬,反而显得非常生动、非常活泼、“神”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但同时体现出的是汉画像砖的第三个特点——动。一条弧线,向下弯曲便有了伸展性,竖起来,便会出现一种向上升起的不安动感。将平直线条幻化为弧线,便完美呈现了弓形的弹性和动感。诸如虎、牛、马、象、山峦等,几条弧线主导,即可表现出物体的运动、不定、腾跃、行进等,从而使汉画像满壁飞动、一片生机。“正是在这飞动的活跃里,天上地下、过去未来的互渗就内在地表现出来了。”
汉画像砖最后一个特点是——块。为了强调“鲜车肥马”的马的肥胖,马屁股处理得又圆又大近似球体,四肢却细得如绳丝,阔颈仰首,既肥且壮。这得以使整个所绘形象以“块”状分布,使形象极尽夸张,突出特色,整个形象因此得以延展,显得雅朴拙气,饱满有力,韵味十足。
汉画像砖以其各种特色相组合,都完美地服务于汉人要表现出的那个“天地互渗、古今一体、时空合一、阴阳消长、五行循环”的宏大世界。那么这种奇特的审美追求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汉人竭力所表现的不过是一种吞吐天地的恢宏之气,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汉朝的大一统政治局面。社会稳定,国都定居长安——帝王居住的宫城如同北极星周围的紫微垣,皇城象征着地平线上以北极星为圆心的天象,从东、西、南三面卫护皇城与宫城的外廓则象征着大周天”。汉代“象天设都”,宇宙万物皆围纬帝都旋转,吞吐天地的盛世之气自出,还有另一个原因是汉朝的“外交”。北击匈奴使汉人自以为天下霸主,藩国纷纷来朝,这使汉人自然便认为宇宙不过为囊中之物,汉画像砖上的巨大和爆满体现的便是对容纳万有的喜悦和细细地玩赏。而就在这具体细致的玩赏满足中,一种巨大的时代精神气魄洋溢了出来。
见微知著,历史遗留下来的不应仅仅是几块线条飞动的画像砖,我们需要传承的是粗细勾勒背后的时代精神,更是以气构建的天地宇宙。
作者单位:
【那片纯洁的天地中学生作文】推荐阅读:
最纯洁的爱作文700字06-12
世上最纯洁的心灵高三作文1000字11-23
我的天地500字初中作文素材08-15
心怀天地作文08-19
纯洁的荷花散文07-15
生命之纯洁作文650字07-11
我的天地10-02
游玩大观天地250字作文07-14
党员的纯洁性范文08-18
我的小天地800字作文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