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诗经》有感(精选12篇)
1.再读《诗经》有感 篇一
《人生》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的人生变化。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纷,构成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选择的艰难。同时也描写了当时社会的残酷。也表现出老先生对处于那时有才而无法展现的人的一种痛惜之情。
《人生》中主人公高加林有奋斗精神,不甘现状的上进心理,同时也有知识,有远大的抱负。正是如此,他不甘心与父辈一样做一个普通的农民,相对来说。他满足于当一位教师。不过可惜因为有权有势的高明楼要给自己的儿子三星找一份工作,所以就把高加林这个民办教师下啦!
高加林一时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在家一个月后就开始用沉重的劳动来麻痹自己,正在这时,刘立本的三女儿巧珍想他表露自己一直的心声,一份对他浓浓的爱意,这无疑是涌进高加林心里的一份暖流,正是这份爱,让高加林开始走出痛苦,并开始接受这样的现实,从心里开始接受做农民的事实,同时也享受这份在他痛苦是出现的爱情。本以为生活就这样走下去,谁知道,高加林的叔父回来啦!并且做上高官,马占胜和高明楼怕高加林告状,同时也抱着讨好他的叔父,因此就通过后门给高加林谋了通讯干事的职务。因此,高加林又离开土地,到自己梦幻以求的城市里。
在城里,高加林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了城里一颗耀眼的新星,同时也遇见自己曾经爱慕的黄亚萍。两人的兴趣都很广泛,在很多方面都有共同的话题,所以他们渐渐走在一起,一起讨论时事,讨论国际上的问题。由于与黄亚萍的接触比较多,因此高加林对不懂文化的农村姑娘巧珍有一丝丝的不满,觉得没有共同话题不会有幸福,所以在黄亚萍要他做出选择的时候。他选择了黄亚萍,他们度过了一段令人羡慕的恋人时光。然而好景不长,高加林走后门的事被告发了,高加林的叔父就勒令下属让他回去农村,因为尽管他有很大的才能,不过在那个时代,回去是必然的。所以高加林并不埋怨自己的叔父。所以高加林再次回到土地。而此时,他深爱的巧珍刚嫁人不久,上天仿佛跟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他心里充满无尽的懊悔,因为这一切都已无法挽回啦!他曾想过去死,不过德顺老人的一番话让他醒悟,从而断了自杀的念头。但当听到,巧珍为了为自己争取一个教师的职位而去央求高明楼。自己的心里更是难受、悔恨。这个曾经被自己伤害的遍体鳞伤的人,到这一刻,依然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内心犹如大海般汹涌,久久不能平复。
生活,真是开了一个玩笑。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幻想,但他千万不要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对于刚踏进人生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是一个重要认识。”没错,对于现在的我们,很容易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我们应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生活有时是很无奈的。“生活!有时候它把现实变成梦想,有时候它把梦想变成事实”这也许就是这主人公的最好概括吧!
引用柳青的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常常只有几步,尤其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口的,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业的岔口、个人生活的岔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人生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票,没有彩排,每场都是现场直播,一生的成功就在于我们在岔路口前如何选择正确的方向。而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曾经拥
有的不曾忘记,现在拥有的保持珍惜,把握人生才能享受人生!
2.再读《诗经》有感 篇二
还在上中学的我, 翻到一本很黄很旧的竖排繁体字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一段段田园般的教学, 尤其是“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带孩子们做环球旅行、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等篇章, 在我心里烙下深深的印迹, 种下当老师的理想种子。大学时, 老师翻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作为课外拓展阅读。苏霍姆林斯的教学技巧在模拟课堂教学时得以应用, 对三尺讲台充满了期待。后来, 应稿约写一篇有关情感教育的文章, 重新找来《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品味其中一个个成功教学案例, 看到一个充满责任感、充满爱心的教育家, 把自己比作医生, 医治所谓“差生”“学困生”“学障生”的心灵, 让他们学业有成, 同时获得尊严。一次次的阅读, 让我对苏霍姆林斯基有了新的认识。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 一个个问题———有效性教学、学业负担、大班额、教育问题的症结、阅读习惯、教学研究、学术论文……从脑海中迸出, 对苏霍姆林斯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阅读的功效在多条建议中都有阐释———有对教师、有对学生、有对家长及社区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一、阅读有助于教师掌控时间, 掌握教学技巧, 引领学生的精神世界
一个案例在许多教师论文中被引用:一位历史老师讲了一节精彩的公开课, 课后, 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我想请教您, 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 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 总的来说, 对每一节课, 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 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 或者说现场准备, 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话开启了一个窗口, 让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那么, 应该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这就是读书,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 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 每日不断, 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 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 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 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学科领域里, 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学科基础知识, 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学科知识的大海里, 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 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以上这段话出自“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他还分析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 正是由于持之以恒的读书, 不断补充自身的知识大海……时间每过去一年, 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 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 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 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 那么, 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 (叙述、演讲) 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
我们应该读些什么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中建议教师每个月要买三种书, 一种是关于自己学科的;一种是关于人物传记的;还有一种是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他说, 希望你到了你参加教育工作满十年的时候, 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 你才可以说, 为了上好一节课, 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只有每天不断地补充自己的学科知识, 你才有可能在讲课的过程中看到学生的脑力劳动:占据你的注意中心的将不是关心教材内容的思考, 而是对于你的学生的思维情况的关心。这是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技巧的高峰, 你应当努力向它攀登……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 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 都应当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
只有教师爱上阅读, 教育才会改变。到高等教育学研究生班进修, 才知道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差距在于读书多少, 研究生从导师处获得阅读书目, 开始专题性地阅读, 日积月累, 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强调学生应该加强阅读, 但教师自己却不阅读, 又如何能把学生领进书籍的世界, 培养学生对书的热爱?该怎样让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指出: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是停滞的、贫乏的, 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不尊重思想”的征兆, 那么, 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反映出来。学生从他的话语里感觉到他的思想的停滞僵化, 教师不尊重思想, 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更加危险的是, 学生也像教师一样不愿意思考。相反, 如果学生感到教师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 如果学生深信教师今天所讲的不是昨天讲过的话, 那么, 阅读就会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
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 苏霍姆林斯基谈到教师在所教的学科方面, 如果没有更深的专业知识, 就谈不上教育素养。那么, 怎样才能使每一位教师不仅懂得教学的常识, 而且深知本门学科的渊源呢?读书, 读书, 再读书而已。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 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 要喜欢博览群书, 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 深入地思考。
二、阅读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 掌握思考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1. 在思考中阅读, 在阅读中思考
因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在“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中提到: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 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因为他能够清晰地领会对象的整体和组成部分、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这样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 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 教师工作就容易多了。这是相辅相成的。如果阅读对于学生已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
在“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中提到, 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 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 还没有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这是一种最可悲的关系失调的表现。阅读技能不单单是个基本的文化问题, 而是学生在课堂上和独立阅读时进行完善的逻辑思维的重要条件之一。在阅读中思考, 不仅思考眼前的东西, 而且思考与所读材料有联系的画面、形象、表象、事实和现象。否则, 只能让学生头脑变得更迟钝, 让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变成一堆僵死的、不再发展的东西, 因为, 这些知识不被迁移, 不能被新的事实所丰富, 不能用来解释新的事实。
2. 在阅读中发展思维, 掌握学习内容
在“‘两套教学大纲’, 发展学生思维”中,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把握住两套大纲:一套是学生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一套是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学生要牢固地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及其他概括, 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阅读应当跟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如果通过阅读能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 它们又是应当保持在记忆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础, 那么, 这种阅读就有助于识记。这种阅读被称之为给学习和识记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学生从对材料本身的兴趣出发, 从求知、思考和理解的愿望出发而阅读的东西越多, 他再去识记那些必须记熟和保持记忆里的材料就越容易。”如《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世界》等科普性书籍、杂志、网站就是第二套大纲的材料。这样, 能促使学生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 变成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中提到, 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的学生, 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 那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科学,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 而我们又不可能及时的把日新月异的新概念和规律补充到中学教学大纲里。所以, 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经验的理科教师, 有意将某些东西留下来不讲, 让学生去科普书籍里寻找。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后进生’的工作”中提到, 他从来没有给后进生补过课, 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他只教学生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 激发它的觉醒。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 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强调“阅读是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 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即有阅读时间, 出于爱好、出于求知愿望的阅读, 而不是出于背诵和记忆要求的阅读。
3. 如何更好、更有效地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在“必须教会少年阅读”中指出, 缺乏阅读能力, 将会阻障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 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于阅读, 他就不善于思维。在“怎样培养脑力劳动中的自我纪律”中对学生提出建议:如果你想有充裕的时间, 那你就每天读书。读与你最爱的学科有关的科学著作, 要每天读, 哪怕一天读两页也行。你所读的这一切, 就是你的学习的智力背景。这个背景越丰富, 你学习起来越轻松。你每天读得越多, 你的时间的后备就越多。因为你课外阅读的这些东西里, 有千万个接触点, 是跟课堂上所学的教材相通的。这些接触点, 被称之为“记忆的抛锚处”。它们吸引着必修的知识向着人们周围的知识的海洋伸展开去。你要强迫自己每天读书。不要把这件事拖到明天。今天丧失的东西, 明天是再也无法弥补的。同时, 应严格挑选阅读的书籍和杂志。求知欲旺盛的人总想把一切都读过。但这是不可能的事。你要善于规定自己的阅读范围, 把那些可能打乱你的学习制度的东西割舍掉。但同时也要看到, 随时都可能出现事先没有料到的而又必须阅读的新书。为此, 就必须有时间后备。只有在课堂和记笔记上善于从事脑力劳动, 防止“紧急突击”应付考试, 才能赢得这种时间的后备。
关于阅读, 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教师应当写哪些计划”“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为什么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了呢?”“‘思考之室’———我们的阅览室”“怎样听课和分析课”“我的简单经历”“在职进修和我们办学的一些成绩”“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等建议中, 苏霍姆林斯基都提到阅读的重要性、怎样阅读、阅读情境的创设。
三、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 更好地与孩子沟通, 与孩子共同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中提到, 书籍在家庭的精神生活中应当占有重要的地位。家长多读书、多思考, 才便于满足和发展儿童的求知欲。家长教育修养的一个重要标志, 就是书籍在他们的生活里占有何种地位。如果家长热爱和尊重书籍, 孩子也就会热爱它们。没有书籍、没有一定藏书的家庭, 会使孩子变得头脑迟钝, 会限制儿童的智力发展。家长的智力兴趣与孩子自己阅读同样重要, 家长若能了解人的身体发育、智力发展、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就会走进孩子心灵, 与孩子有更好的沟通。凡是道德修养好的、有自觉精神的人, 都是在对书籍抱着深刻尊重态度的家庭里长大的。
3.再读《小王子》有感 篇三
关键词:童真;爱;责任;小王子
作者简介:韩星宇(1998.11-),女 汉族,籍贯:山东滨州,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第一中学2013级高三(25)班学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01
初读《小王子》[1],只是懵懵懂得其中的大概,并没有完全读透,觉得一些话语甚为深奥。再次读,从童心的视角去读,才略懂得了埋藏于其中的深刻道理,仿佛进入了一个别样的世界。
小王子—— 一个童话,是一部成年人写给成年人的童话。小王子是一个略带忧伤的人,他住在一个比自己大一丁点的B-612星球上,他的天真和执着,不经意间就唤醒了深藏心底的孩提时代的记忆。他不懂得所谓的人情世故,只是直率而又坦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会对想知道的事情一个劲地追问。他从不为任何人和事停留,唯一的例外,那就是:他的心永远被自己心爱的玫瑰花所牵绊。
小王子依次去了六个星球,遇到的人个性鲜明,且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生存理念的,如:追逐权威但不失明智的国王、爱慕虚荣的人,为了躲避醉酒耻辱而喝酒的酒鬼,占有星星并自认为严肃的商人、拒绝旅行的地理学家,勤劳的点灯人。小王子觉得这些大人都很虚伪,都荒唐可笑,不可理喻。听从地理学家的建议他来到了地球,在沙漠小王子遇到了狐狸,与一只狐狸做了朋友。小王子通过狐狸的话明白了爱的真谛。最后,小王子在离开他的星球一周年之际,让毒蛇咬死了他,这样“他可以摆脱躯体的重量”,回到他骄傲又脆弱的玫瑰花身边……
小王子—— 一个故事,一个关于爱的纯净淡雅的故事。佩服小王子,对玫瑰那赤裸裸的爱。“因为我给她浇过水,盖过罩子,遮过风障,除过毛虫。我听她抱怨和自诩,有时也和她默默相对。她是我的玫瑰”。小王子因为他的玫瑰花的缘故而离开了自己的星球,但他的心里一直思念着着他的玫瑰。他甚至因为看到一个花园有五千朵长得和他的玫瑰一模一样的玫瑰,想到自己的玫瑰如果看到这种情况可能会难过,而伤心地哭泣。在小王子与狐狸的关于爱的讨论中,他领悟到了爱的真谛。“使之驯服的东西,那你对他就有责任了。”她放手给你自由甚至那些自私的表现都是因为她爱你,深爱着你。她爱你,所以希望你能对她专一,能对她负责,甚至最后给你自由。小王子这才醒悟,他对玫瑰花是思念的,由于他对玫瑰付出的过程中,他也投入了自己的真心,投入了深深的感情,用心体会才感受到。小王子深深想念着他的玫瑰,在不能回去的日子里,他说:“如果你爱上了一朵生长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像开着花。”忧伤脆弱的小王子无法忍受想念的痛苦,他迫切地要回去,最后他选择了以蛇的毒液结束自己的生命,最后小王子就像一棵树一样轻轻倒了下去,柔软的沙地,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小王子—— 一个寓言,一个关于爱与责任的寓言。小王子在沙漠遇见了狐狸,在小狐狸的要求下驯养了她之后,有了彼此之间的眷顾,从此狐狸不再是原先的狐狸,小王子也不再是曾经的小王子,他们互相成为了对方的唯一。幸福的感觉就是小王子四点来看狐狸,于是狐狸三点就感到幸福,时间的流动会让她越来越兴奋,直到看见小王子的金发从麦田的另一边离他越来越近。“只要用心去看就能看清。”“对于你眷顾过的东西你永远肩负责任……”狐狸不抱怨王子驯养她的目的,因为她得到了一个难忘的过程,一份去爱别人的感受。狐狸心里清楚地明白王子心里的无法割舍的是玫瑰,他终究是要离开的,王子还要对他的玫瑰负责,这还是狐狸自己告诉王子的。因而从这一切,我们可以看出王子或许成功驯养了狐狸,狐狸眷顾了王子,但这都只是单方面的。王子没有与狐狸建立起她所期盼的关系,或者说没有驯养爱情。但是狐狸一直是知足的,她为拥有麦子的颜色而欢欣,看到麦子她会想到小王子那金黄的头发,从此她孤独的心有了张望的方向。小王子终究会离开,如果死能够让他和所爱的玫瑰相会,那他那么做自然是值得的,是勇敢的,令人钦佩的。他轻轻地倒下,正如他无人知晓地来到了我们的地球,可他一直在告诉我们的是一份不可磨灭的爱与责任!
细读《小王子》,感觉每一个句子都是那么温柔且富有想象力。正如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瓦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小王子》在其富有诗意的淡淡哀愁中也蕴涵着一整套哲学思想。”[2] “这本给成人看的儿童书处处包含着象征意义,这些象征看上去既明确又隐晦,因此也就格外的美。”
参考文献:
[1]法·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著,黄荭译,作家出版社,2007.
4.再读《课堂风暴》有感 篇四
几年前,我能有幸去青岛即墨二十八中参观学习,亲自感受到了该校“和谐互助”的高效课堂。这种看似简单的教学策略,能在短短几年内在全国刮起课堂风暴,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神奇的魅力,确实令人深思。这几天,我再次拿出《课堂风暴》这本书,进行了认真的研读。我再次被该校教师的“课改”故事深深吸引了,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摒弃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构筑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当然正如本书所每每提及的“和谐互助”高效教学策略是掀起了一场课堂大风。
一、品《课堂风暴.》之精髓
“和谐互助”被称其为一种一学就会,简洁高效的神奇教学策略,阅读后,我觉得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如: 1.“三讲三不讲”规则
讲易混、易错、易漏的问题,讲学生想不到的问题,讲归类提升的问题。不讲学生已经会了的问题,不讲学生自己就能学会的问题,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问题
2.“三要三不要”规则
要及时反馈,要堂堂反馈,要节节落实。不要搞形式,不要无效教学环节,不要齐步走。
3.“四动四不动”规则
学生要发动、活动、激动、行动,但不要骚动、躁动、浮动、瞎动。4.“四和谐四不和谐”规则
和谐自主而不自由,和谐放手而不放任,和谐互动而不浮动,和谐互助而不无助。
5.“五体现五不准”规则
指导学生要体现启发性、差异性、结构性、规律性和拓展性。不准简单重复、不准机械照搬,不准琐碎设问,不准一刀切,不准信口开河。
二、思《课堂风暴》之奇迹
“和谐互助”好,但我觉得这种教学策略虽看似简单,但要想实施好,却也困难重重,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及也。
实施好和谐互助教学策略,教师要变,学生也要变。首先,和谐互助改变了教的方式,所以教师要变。教师要转变思想,甘心退居,舍得还给。如将时间还给学生,将学习权还给学生,将话语权还给学生,将探究权还给学生,将教学权还给学生。
教师要转变重心,勤于培训,做好引领。如思想意识培训,教学方式培训,课堂个别培训,专题培训等。
教师要转变做法,加强学习,领悟精髓。如师友如何划分,如何建立规则,怎样打造师友文化,和谐互助教学策略的模式流程等。
其次,和谐互助改变了学的行为,因此学生要变。
学生要树立一种新思想,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师友荣辱与共。
学生要适应一种新模式,课堂中是学生帮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练学生。问题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探索应用,概念自己去概括提炼,例题自己去解读体悟。
学生要养成一些新习惯,如自学、预习、自评、互评等习惯。
总之,教师不再是教材的传授者,课堂的管理者,而是转变为学习的引导着、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了。
三、盼《课堂风暴》之实效
高效课堂关键在于有密招的6道单子——:《问题预习模板单》、《问题展示导读单》、《问题训练解决单》、《问题汇总释疑单》、《问题训练提高单》。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希望能亲眼看看他们的庐山真面目,参透真谛,让其在自己的课堂上发挥效用。
即墨二十八中掀起的课堂风暴,并不是全盘否定我们原来的做法,以前我们的一些优良传统还是应该继承的,在此基础上,有选择的引进别人的先进之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之为自己的课堂增光添彩!因为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盲目跟从,注定失败!不思改变,重蹈覆辙,也将不进则退!与时俱进,在继承的同时加以创新,改革之路才能愈走愈宽广!
5.再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篇五
——再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初读《平凡的世界》我还在上技校,是个文学青年,读书是我生活中的最大乐趣,平均每周都会读一本十几万字乃至几百万字的小说。
那时,我看书从来不自己买,文学书籍、世界名著多是从学校图书馆借的;武侠言情的小说则由要好的同学从哥哥姐姐处借来再推介给我;每到周末,我也会到小区附近的新华书店里去转一转,发现好书便先看看简介,然后再通过各种途径借来阅读。
我读《平凡的世界》还是费了些周折的。因为当时这本书刚出版,学校的图书馆里还没有购置,同学的哥哥姐姐们也没有人购买,由于家境贫寒我也拿不出足够的钱来购买,只能每个周末到新华书店看小会儿,还惹得老板极不高兴。后来老板看我着实想看,便帮我想了个折中的办法,让我交5元押金,把书借回家看,一周后若还给书店,仅收我1元的借书费。就这样,我如愿以偿地读到了这本对我影响至深的书。
《平凡的世界》之所以对我影响至深,源于我与孙少平同一时代极为相似的成长环境和心路历程。《平凡的世界》中,很多观点为我日后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本书之所以伟大,是在于她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孙少平无疑是这平凡的世界芸芸众生中平凡的一个。和生活在身边的同龄人差不多,他的生活是困苦的、卑微的;但和身边的同龄人不同,他的精神却是富足的、健康的。他不满足于现状,一直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和命运。他孜孜不倦地从书中汲取知识和精神养分,他勇敢地走出黄土地去当“揽工汉”、去当煤矿工人。
从黄土高原、到城市工地、再到井下巷道,无论哪一个阶段,孙少平一直都是生活在最底层的普通劳动者,但是在他的身上却展现出了普通劳动者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执着追求。“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因家中兄弟姐妹众多,我的少年生活和同龄人相比是困苦的,这困苦曾让我自卑怯懦。物质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穷!贯穿于《平凡的世界》中坚韧挺拔、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激励着我,让我勇敢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对未来的美好幸福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我相信,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平凡的世界》是作者路遥耗尽生命来写成的书。无论是路遥为了撰写此书早晨从中午开始的呕心沥血,还是孙少平为了追逐人生梦想的不屈不挠,都足以让我这平凡世界的平凡人生肃然起敬。二十多年过去了,在亘古的大地与苍凉的宇宙间,有一种平凡的声音,荡气回肠。
今年,集团公司开展“全民阅读、书香煤海”职工诵读活动,推荐的书目为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带着对青葱岁月的怀想,我再次捧起了这本书。之前孙少平、田晓霞的精神世界曾让我产生的悸动虽然还在,但已不能泛起涟漪;倒是孙少平后来在煤矿生活的一段经历,让我作为一名煤矿工人有了更深的思索。
三十多年前,落后、笨拙的煤矿开采方式,让像孙少平一样勤劳善良的矿工们的生命时时处于危险的境地,但是他们为了实现人生的愿望却从未退缩;三十多年后,我们掌握了现代化的先进开采工艺,拥有了高技术、高智能、高效率的开采装备,却还有些许年轻的煤矿工人在嫌苦嫌累、怨天尤人。
6.再读新课程标准有感 篇六
中北中学 侯俊娟
虽说参加工作已经二十几个年头,一直是从事初中英语教学工作,可每每说起教学可以说还底气不太足。面对纷繁的教学形式和 变化万千的教学要求,总有无所适从之感。新课程要求我们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英语课程的目标和定位。作为教师,要重新树立新时期的学生观,教师观以及新的师生关系。虽然课程改革实行了几年,以学生为本的口号也喊了几年,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却不多。就以我自身为例,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多的是担当了知识的传授者,也就是以前所说的“填鸭式”教学。当然这可能跟我多年从事初三的教学有关,毕竟为了中考,保险起见,有许多新的方法缺乏实施的勇气和条件。不过通过一次次的培训洗脑,我明白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要去实践才能真正地做好素质教育。要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需要和发展的愿望。我们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学相长。利用师生互动课堂模式提倡开放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气氛。要尊重学生中的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其次,我们不应该把分数和听话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进行多元化、全面化的评价,评价方式可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小组评价等。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会做什么,而不是学生不会 1 做什么。要多去积极地鼓励,使学生能从老师公正的评价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不是批评,责骂,这样无论是对学生或是教师起到的作用只会是反面的,久而久之,只能使学生陷入反感,厌学的循环之中,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此外,除了学业成绩评价,对于学生的注意力、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动手操作的积极性等等,还要进行情感评价。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从而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感到虽苦尤乐,最终成为学习创新的主人。
教师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身的发展。因为新课程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仍旧以过去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可能无法达到新时期教师的要求。还是那个著名的比喻: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所以在课余时间要经常给自己充电,要丰富自身的知识,汲取其他教师优秀的教学经验,取长补短。
新的课程标准,向我们广大老师提出了重大挑战,也提供了机遇。只要我们善于抓住机遇,知难而上、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更新观念、加強学习、以学生为本,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积极而有创造性地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性老师。
新课标中提出进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合理设计和布置家庭作业,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传统的英语作业单纯的抄抄写写的单一形式,急需做出相应的改革。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进行了一下尝试: 第一,认识传统英语作业的弊端 长期以来,传统的英语作业的内容局限于英语学科本身,注重于抄写,背诵及机械操练,忽视作业内容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更不用说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的兴趣以及实践欲望;作业形式单一,无视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的存在,所有学生的家庭作业千篇一律;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传统英语作业没有很好的体现出语言学习的特殊要求,几乎没有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再对作业的评价上,只注重学科知识的客观性,忽视了作业中师生情感的互动。
第二,作业更新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的作业过程,是学生情感,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作业是学生成长的履历,让学生在作业中体验快乐,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就要求英语作业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尊重学生的认识差异,在作业的目的,方法上因人而异;在作业形式上多样化;作业不限于课本知识,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与实践欲望,发挥协同合作精神,产生一些不限定的新知识;作业应围绕英语的教学目的;作业评价上应采用形成性评价;学习英语应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其实在人的一生中也是需要如此),并能积极主动的,创造地落实在行动上。因此,师生中的情感互动十分重要,在评价是,多采用欣赏鼓励的方法,特别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的的贴心鼓励,更能使其奋进。面对新课程的呼唤,在教学中笔者采取如下的活动形式:1口语训练,英语成绩是读,练,写出来的,所以,每天的口语作业必不可少。而作业形式要因人而异。使每个同学能得到 发展。程度稍弱的学生应扎根基础。要求其流利的朗诵课文,保持对英语的兴趣。然后提高其能力。程度较好的学生,要更上一层楼。这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为了保证作业的质量,每堂课前十分钟可进行口语作业的表演,每次都要抽检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进行评价。2,录音作业,许多语言教师和教师都认为录音作业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手段。通过录音,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成长足迹。在大班制教学中,录音作业可以让学生有更多锻炼和受到老师指导的机会。是老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渠道,录音作业内容因人而异,要求程度稍弱的学生把每天学习内容录下来。这样,老师可以给以及时指导,稍好的学生可以每周交两次作业,内容为重点的课文。事实证明,录音作业在学生中受到热烈欢迎。他们都想把自己最好的录音录下来。为了取得好的效果,他们自觉,乐意地反复模仿。老师在评阅的时候,要认真做好记录,如语音的流利程度,语音语调,连续,爆破,停顿等。即使进行全班指导或个别指导,把优秀的录音放给全班听,这大大促使学生相互间竞争,从而使他们自觉地去多听多读多模仿,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要鼓励进步的发展生,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3,单元写作练习,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英语写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时刻渗透写作教学。布置些小而新的写作练习。现行的教材,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老师可以给相似的情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求不同,如对同一话题让学生自主选择仿写,缩写,扩写,改写,鼓励大胆创新。同时考虑到某些学生知识面不是很广,让其写身边熟悉的人,如 家庭或自己,这样全班同学都可以找到可写的对象,每个单元多布置这样的写作练习,从而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为了清晰表达自己,他们学会了查字典,主动向图书馆借阅资料,无形扩大了单词的摄入量,而且此过程中很容易把它记牢。批阅时,要对一些汉式英语进行评讲,对一些地道精彩的英语进行表扬,同时把一些优秀的作文在班上宣读,在墙报上刊出或指导学生踊跃向报刊杂志投稿。这不但激励了学生更巩固了本单元所学内容。增强他们的应有能力。4,学生自己出考题,单元小测验时帮助学生总结与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要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成果,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呢?我尝试了让学生出考题,效果很好。当然老师需要告诉学生考试所需时间,考试内容和范围,最后由老师抽选最佳试卷进行考试,为了能让老师学上自己的试卷,学生会积极地查阅资料,认真了解个单元的知识点,并参考其他考题确定自己的题型。在忙碌的准备中,学生了解了老师出题的艰辛,从而了解了老师出题的艰辛,更加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同时个单元的知识点也烂熟于心。英语课外知识摘抄与总结。要学好一门外语,单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为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自觉性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一方面,老师根据各单元的不同内容,提供相关选题,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或上网查找。在教学中老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意识知识点。并有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介绍,每周教老师查阅,对于内容较好的可以进行一次讲座。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也 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语言的表达和组织能力。6,室外教学德智体全面发展,老师的教室不限于课堂,我认为应把课堂或多或少的放在户外,这样学生在一个崭新的环境,增加了学生的兴奋度,提高了学习效率,我们可以把英语与运动结合起来,如我们在分组投篮时每个同学说一句英语,等到下课后老师随意抽查学生的学习成果,无论英语基础好的或坏的学生,一视同仁,对没有或敷衍学习任务的学生给以适当的批评,认真完成老师的人物丙烷的惊醒的学生,让他谈自己的体悟,老师要个与大力的赞扬,并树其为全班的榜样,这样学生有了自尊心,自信心。老师完成育人教人的目的,同学们也在快乐中得到知识,同时也增强了体魄。在实施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更多的挑战,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教学中如何转变观念,应把由“课本知识”、“内容知识”向“生活知识”、“方法知识”的重心移动,学会在生活中学习。
新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应力求多样性和创造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不是各种方法的简单相加,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结构特点将多种方法优化配置,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学习课堂变得生动,有活力,学生也反映今天学到的东西最真切,最实在。把学习的知识点联系到实际生活中,这是现代教育理论迫切要求的,也是以后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另外,还要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段的心理状态和智力状态,机智的变换教法,才能使教学双方配合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体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落实好各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环节。课堂教学的展开,学生注意力的散集都与新课的引入有关。教学中我们围绕“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引入新课。在授新课中,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提纲挈领地点明主题、开门见山地介绍教学内容,不要转弯抹角,直接使学生明确本堂课所授内容,使思维方向很快转移到所要解决的问题上,获得学习的主动权。有些问题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有些知识可与现实生活中的趣事相联系,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可适时设置一些带趣味性的悬念而引入新课。当然还可以通过实例引入新课,或通过分析一些有趣的案例给学生创造一些疑虑等等来引入新课。但无论哪种方式方法引入新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即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其有所思,有所求,有所得。
班级管理是琐碎的、辛苦的,而如何在保持班内秩序的同时给同学营造一个能形成良好人格的宽松环境,则更为不易。因此,班级管理所采用的方法显得犹为重要。如果说班级管理是一种艺术的话,那么班级管理所采用的方法则是通向艺术的桥梁。
一、意境的创设.能在轻松的气氛里对学生进行教育。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在情景交融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美的境界,能对身在其中的人产生感染力从美学角度讲,这种随意的方式、美的意境给人以享受,创造了轻松愉悦的气氛;从心理学上讲,把时间选在晚上,把地点选定在灯光较暗的地方,能给群体中的个人 一种安全感,尤其是在面对他人时。
二、要注意改善师生关系.做老师的都愿意而且期盼和自己的学生打成一片,有一种正常的、友好的甚至是亲密融洽的情感交流方式。学生方面却始终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的老师关起情感的大门,痛快一点的,也是半开半闭。显而易见,老师如不能了解、不能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增加施教的难度,素质教育无形中就被架空了。从有关调查报道中可以看出,“知道传授的渠道在拓宽,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却在不断缩小。”这种现象已非常普遍。现实需要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必须努力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这就涉及到一个方法问题,方法对头了,才有可能达到目的。要想打造出这样一把改善师生关系的“金钥匙”。我认为这把钥匙应该由四个部件构成:即自身素质+为师观念+处事方法+耐力恒心。
三、恰当运用惩罚教育.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呼吁让学生各方面减负的今天,人们的认识似乎进入了一个误区——学生是教师的上帝,骂不得,说不得,“老虎的尾巴摸不得”。教师稍给学生一点“颜色”,就会遭到如体罚、变相体罚、损伤学生心理等言论的攻击,导致现在出现了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变得缩手缩脚,甚至有点像央求学生别犯错误的现象。其实,在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的同时,惩罚教育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惩罚教育不是体罚教育,有它本身的原则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能恰当地发挥它的作用的话,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将更加完美,我们的教育手段也会进一步完善。
7.再读《诗经》有感 篇七
从开始读书到现在,不能说纵览图书,但也还是看过了不少书籍或是短篇集。从最开始的童话故事,如《格林》、《安徒生》之类;到校园青春小说,如郭敬明、明晓溪等;再到国学方面,如于丹、钱文忠;经典图书,如欧亨利、莫泊桑和契诃夫;或是现在正在涉猎的职场方面的读物······但是,记忆最为深刻的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
依稀记得是在上中学的时候学了《背影》这篇散文,文章主要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初次阅读这篇文章时,只是因为学习需求,考试会考的到,虽说也会被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所感动,但那时的我毕竟是个中学生,从来没有离开过家,更别说离开父母了,因此对于文章的感受并不是很深刻。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片段是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的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的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再向外看时,他已经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文章当中父亲对儿子质朴无私的爱在这一段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儿子虽然已经20岁了,但父亲总是为他做这做那,在父亲眼里,儿子始终是最重要的。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父母对自己的儿女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的父母对我亦是如此,从咿呀学语,蹒跚迈步,到走进校门„„我成长的点点滴滴和每一点进步中,都蕴涵着父母的哺育之恩。每天,爸爸知道闹钟对我来说没用,明明不用那么早起床的他,总是会准时叫我起床,怕我赖床,总会等我上学之后再回卧室。晚上,高三的晚自习很晚才放学,妈妈总是在家里等我安全回家;怕我在学校没吃饱,她一定会做好饭菜等着我······
去年,经过高考的我来到无锡来上学。爸爸当时工作很忙,但是他仍然向领导请了三天假送我到这边上学,可能爸爸到现在都不知道,在他向领导打电话请假的时候,我都听见了。直到现在我都记得那些话,爸爸说:“我一定要请假的,孩子要去外地上学,如果我不去送她,看一下那个学校的环境和住宿条件的话,我不放心······”
一开始的我和文中的儿子一样,都觉得不要父亲的陪同也可以。但是,当爸爸真的要走的时候,才发现有着许多的不舍。爸爸和妈妈把我送到学校,第二天要走的时候,爸爸一直在说,那我们真的走了啊,你一个人真的可以啊。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也是漫不经心的回答,哎呀,人家的爸妈都走了,就你们还在这里,你们也走吧,爸爸把车启动时,我还故作潇洒的向他们摆手说再见。当爸爸开车离开学校时,我的心里突然就堵住了,说不上来的难受,当我转身回宿舍的时候,眼泪刷的就流出来了。
我的爸爸和文章中的爸爸一样,是个典型的中国爸爸。他虽然爱
我但他不会开口说出来,只会用行动来表明他对我的爱。
来无锡已经一年多了,就在前一阵,和妈妈视频的时候,妈妈对我说,有一天,爸爸在早上六点半的时候,突然醒了,妈妈问他干嘛,爸爸说,喊闺女起床啊,已经迟到了······还没说完,爸爸想到我已经到无锡上学了,然后什么也没说,就继续睡了。听妈妈说了这些话,我的眼睛瞬间湿润了。
就在刚刚,爸爸还和我通了电话,我对他说,我现在会织手套了,等我回去织一双给你,爸爸听了,先是开心的笑了一笑,然后又对我说,别老是忙着些事,也多看看书,学学英语什么的。最后,他说无锡这边今天很冷,问我衣服够不够穿,鞋子够不够暖和,让我别老在宿舍呆着,也和同学出去转一转······现在,我都有一种错觉,爸爸变成了妈妈,那么唠叨。
我的爸爸就是这样的人,不会表达他是如何的爱我,但是总会透过行动表明,他是爱我的!
时间匆匆,不会为谁而停留,在这时间的洪流中,卷进了父亲的青春,也卷进了我们的青春,我们随着青春的流逝而长大,而父亲却慢慢老去了。是父亲用那坚实的肩膀托起了我们,也托起了我们一片光明的前途。
8.再读《把信送给加西亚》有感 篇八
《致加西亚的信》讲述的是1881年毕业于西点军校的美国军人罗文与美国陆军情报局一道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军事任务——将美国总统的信送给古巴将军加西亚的故事。美国在与西班牙交战之时,古巴人民也正在为摆脱西班牙的残酷压迫和统治,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战斗。美国总统急切地希望得到有关情报,他需要立即与西班牙的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然而,加西亚将军在古巴丛林的深山里——没有人知道他确切的藏身地点,所以无法带信给他。这时,美国情报局局长向总统推荐了年轻的陆军中尉罗文。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罗文,长途跋涉,翻山越岭,穿过枪林弹雨,躲过明查暗检,历尽千辛万苦,最后终于把信交给了加西亚,胜利地完成了任务。罗文因此被授予杰出军人勋章。
《致加西亚的信》借罗文送信的故事,传达出的核心思想是作为个体的人应该具有敬业、服从和勤奋的美德。书的编者阿尔伯特·哈伯德阐述他的观点,他“钦佩的是那些不论老板是否在办公室都会努力工作的人”,“敬佩那些能够把信交给加西亚的人”,因为“他们静静地把信拿去,不会提出任何愚笨问题,更不会随手把信丢进水沟里,而是全力以赴地将信送到。这种人永远不会被解雇,也永远不必为了要求加薪而罢工”。阿尔伯特·哈伯德认为,“文明,就是孜孜不倦地寻找这种人才的一段长久过程。这种人无论有什么样的愿望都能够实现。在每个城市、村庄、乡镇、以及每个办公室、商店、工厂,他们都会受到欢迎。世界极需这种人才,这种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掩卷长思,感慨万千。那场硝烟弥漫的战争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如过往的云烟一去不返,在现代社会中,“送信”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是一种忠于职守,一种承诺,一种敬业、服从和荣誉的象征。然而在我们周围“到处看到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他们“只有才华,没有责任心,缺乏敬业精神”,他们或经常的更换岗位、或失去成功的机会、或不被领导所信赖,他们忧郁、牢骚、愤恨甚至诅咒,“为什么苍天无眼,让自己空有满腹经纶而无用武之地”。他们没有反思自己,正是因为缺少了忠诚、责任和奉献,所以也就失去了信任、失去了机会、失去了成功和荣耀。因此在社会风气日渐浮躁的今天,在建设诚信和谐社会的现在,在促进交通事业发展的进程中有必要大力弘扬和倡导罗文的“送信”精神。那就是“忠诚”、“责任”、“主动”。忠诚就是要忠诚于自己的岗位、忠诚于自己的单位、忠诚于自己的国家,将工作做为自己的责任,做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责任就是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确立对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就是要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面对困难的勇敢和执着精神,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作为新世纪的交通人,作为单位的一名中层干部,我们需要拥有和具备的就是文中主人公罗文中尉的崇高品德,努力成为一名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合格“送信”人。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送信人”,必须要主动,不折不扣的接受任务、完成任务。当罗文接过总统写给加西亚的信时,并没有问:“他是谁?”、“他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要给他送信?”、“为什么非要我去?”。这说明罗文自己积极主动地承担了这项工作任务,而没有表现出一丝犹豫和迟疑,更没有讨价还价。我们要学习罗文这种积极主动承担任务的精神,对于我们的本职工作,对于我们的岗位职责,对于领导交办的任何事情,不管是不是自己份内的工作,都应该积极主动地接受、积极主动地完成好,而不该产生任何抱怨或者不满的情绪。也许领导交给你的任务既没有更多的内容和思路也没有可以借鉴的范例,让你感到无所适从······这时你不应该好范文版权所有,文秘工作者共同的天地!沮丧,更应该庆幸,因为是你的能力和品格使上司认为是一名能够做好这件事的最佳人选!接着你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力,结合实际地做出完成任务的详细计划、主要步骤,考虑到任务的每一个环节和注意的事项,使自己知道如何去做、去做好,这就是主动性的具体体现。
9.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篇九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问世以来,六十年间长盛不衰。究其原因,除了它真实而深刻地描绘了十月革命前后乌克兰地区的广阔生活画卷外,它塑造了以保尔·柯察金为代表的一代英雄的光辉形象。保尔精神成了时代的旗帜。这个形象从诞生之日起便跨出国门,成为世界各地进步青年学习的榜样。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完成的不朽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虽然不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自传体小说,但作品中有大量的情节都是他亲身的经历。作品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和作者一样,幼年失学,当过工人、学徒工,后来又参军在前线打过仗,受过伤,伤还没有完全好又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在非常之艰苦的环境下修过铁路,做过共青团的干部。但最终双目失明,全身瘫痪。
我第一次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时候是小学5年级。书中那些繁体字和没有学过的生字,使我几次都要放弃不想再读下去,可是里面的内容却深深吸引了我。虽然对书中的内容还不能完全明白,有些甚至还理解错了,但毕竟把这本书读完了。脑海里也有了一个模糊的、不太完整的好人形象——保尔。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所学知识的增加,再读这本书时,对书的内容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时隔多年,主人公保尔那种坚强的意志和超人的勇气仍然深深的感染我。保尔从一个在乌克兰小镇上受剥削压迫的童工,在经历了革命战争的洗礼和艰难困苦的考验之后,最终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布尔什维克,一个革命战士。在他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而这也是我们新一代年轻人所应追求和具备的品质。“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
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我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文字便是保尔的人生价值观。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引以为座右铭,它激励了千千万万青年奋发图强。
如今,保尔精神早已超越了时代的界限。当今的时代,同保尔那个时代的具体内容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拿我国来说,目前我们已经迈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也有一大堆新的问题需要解决。现实生活未必再要求我们像保尔当年那样一天发起十七此冲锋去攻占一个城堡,也未必再要求我们在身患伤寒的情况下踩着寒冷彻骨的烂泥去修建小铁路,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行军中,保尔的那种为人类的进步和解放无私奉献的精神;那种把崇高理想和每一个具体行动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那种不畏任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勇于进取,艰苦创业的精神;那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却仍然是时代的最强音。
目前,我党开展的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新的形势和任务下,对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就是要自觉学习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胸怀全局、心系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前进,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这些正是保尔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保尔精神仍然是我们当代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最有力的武器,保尔仍然是我们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楷模。
10.再读《诗经》有感 篇十
十九大胜利召开,全面从严治党进入新时代,仰望党旗,每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更加深切感受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成为每位党员的盛大使命。中央专门就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印发文件,目的就是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调动和极大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广大干部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首先要有“落到实处”的紧迫感。今天,我们距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只有不到2年时间,时间不等人,形势不等人。无为懈怠,丧失的是宝贵的发展机遇;
轻飘虚浮,到头来必将大业难成。放眼全局,每一项出台的改革措施都得铆足了劲往前推,才不至于成为拖后腿的环节;
每一个地区、行业和部门都要积极作为,事事有着落,招招见实效,才能为未来赢得主动。拿出只争朝夕的不懈干劲、马上就办的雷厉风行,将每一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人民在看着我们,历史在看着我们。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必须保持“从严从实”的过硬作风。凡事严中求,实中取。既定的发展蓝图、改革任务、法治目标,莫不需要全党同志以“严”的精神去推进,以“实”的作风去落实。以“三严三实”为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校准“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政治坐标,就不怕自身不强、不愁民心不聚。补足精神钙质,上紧作风发条,织牢制度笼子,紧握法纪戒尺,做事不应付、做人不对付,我们才能挺得起脊梁、经得起考验,对得起共产党人这个庄严称号。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务必锤炼敢于担当、勇于任事的品格。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改革如何啃下硬骨头,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实现动力转换,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课题如何破解,作风建设如何治顽疾除病根,都需要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既然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交给了我们,就要担当起这个责任”。担当起这个责任,就得有忧国忧民、夙夜在公的忧患,就得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肝胆,就得有在岗勤勉、敬业奉献的状态。我们的事业不追求显赫一时,一代又一代人不避艰险的接力奋斗,这就是我们这个党、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薪火相传、蓬勃发展的活力之源。
【篇二】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调研时如此强调。四年来,这句话如指路明灯,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以更足的干劲、更实的作为,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社会主义的实干家。
“干在实处”就是要以“抓铁留痕、踏石留印”抓落实。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要不断学习,做好本职工作,通过不断学习运用于实践工作中;
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自己的本领,带领广大群众开展丰富的学习和培训,努力成为居民群众所信赖的人;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增强事业心,工作中力求实效,深入辖区了解居民情况,为居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走在前列”就是要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比干劲。党员干部要敢于和同事比工作劲头、工作效率、工作成绩,和同行、兄弟地方比发展速度、惠民工程、比社区居民的人均收入。在比较中不断获取前行动力,走在同事、同行、兄弟地方的前面,从而形成对标赶超、积极进取、只争朝夕,事争一流的良好氛围。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党员干部要坚持干字当头,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工作中,急群众之所急,对有困难的群众,要真正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帮他们解决困难,解决麻烦。我们要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态度,抓实做细事关群众利益的每项工作,努力办实每件事情。
“严以用权,真抓实干”,要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利,为民掌好权,用好权,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把真正关系到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把个人进步和党的事业联系起来,要以身作则,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勤勉务实,积极进取,扎扎实实干出实绩,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篇三】
“奋斗是长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的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部署各项工作时强调。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把蓝图变成现实,将愿景化为实景,说到底要靠踏实奋斗,干在实处才能走在前列。
强化改革创新,夯实发展基础。近年来,我国在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呈现“井喷”态势,第一台国产航母下水、世界第一台量子计算机诞生、国产大飞机c919完成首飞......无一不彰显着我国已从国际科技领域的“跟跑者”变成了“并跑者”、“领跑者”。强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攻关核心关键技术,才能保持国际竞争主动权。
培养优秀人才,充实后备力量。未来总是属于年轻人的,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加强人才培育,组建专业培训队伍,设立相应的培训专项资金,为青年搭建人生出彩的舞台,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持续不断的后备力量的加入,我国的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稳。
坚持不懈奋斗,踏实前进道路。“撸起袖子加油干”“好日子是拼出来的、干出来的”。塞罕坝三代务林人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百折不挠永不言败,才赢得了塞罕坝的巨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久久为功,坚持不懈奋斗,积小胜为大胜,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子勇往直前、敢于拼搏的锐气和豪气,拼出一股子精气神,干出一片新天地,踏实脚下每一步。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夯实发展基础,培养优秀人才,充实后备力量,持之以恒,不懈奋斗,踏实走好每一步,才能不断取得新胜利,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在世界前列。
【篇四】
纪检监察干部作为党的事业“守夜人”、群众利益“守护人”,使命重大、重任在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秉持纪检监察干部特色、底色、本色,才能更好为群众利益凝心聚力、为党的事业践行初心,为人间正道秉执忠诚。
“少算眼前利、多谋长远益”是纪检监察铁军的“特色”。纪检监察干部为国家执利剑、为社会守正义,站在长远角度涤荡清风、驱散浊气是这类干部的“特色”。政治立场稳定、政治信仰坚定是纪检监察干部的第一政治品质,对党忠诚老实、与党同心同德是纪检监察干部的第一政治要求,在应对重大斗争、解决突发事件、查办违纪案件中,从党和政府长远角度出发,始终走在干部队伍党性锤炼的前列,才能始终保持纪检监察铁军的“特色”。个别纪检监察干部囿于个人小利益、困于个人小圈子,在思想觉悟上落后、党性原则上落伍,所作所为与腐败分子无异,归根结底都是思想认识与价值改造上没有走在前列。
“少图面上光、多听民所盼”是纪检监察铁军的“底色”。纪检监察干部回民之所盼、解民之所忧,始终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是这类干部的“底色”。从畅通纪检监察机关举报方式,到公布外逃腐败分子身份信息,再到纪检系统大兴基层调研之风,都是站在群众角度、汇聚群众智慧、凝聚群众力量来发掘腐败现象、维护群众利益的写照。尤其在扫黑除恶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关键期,坚决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清除萦绕在群众身边的“苍蝇”,查处敢动群众“奶酪”的腐败分子,应是纪检监察干部涵养为民情怀的基本功。应通过基层蹲点调研、摸排走访等方式,掌握一手资料、了解详细情况,不断惩恶扬善净化基层风气。
“少练假把式、多修真功夫”是纪检监察铁军的“本色”。纪检监察干部作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急先锋”,业务过硬、本领高强、惩恶扬善是这类干部的“本色”。当下腐败问题查处线索愈加隐蔽、对纪检干部围猎侵蚀愈加频繁,不断考验着纪检监察干部发现问题的慧眼、忍耐腐蚀的定力,不断磨练着纪检监察干部的真功夫、摒弃着虚招虚式的假把式。永远的巴山红叶王瑛、一眼就能看出问题的郝权、赤胆忠心唱黑脸的包远忠,这是纪检监察系统的时代楷模、行业先锋用一言一行诠释了苦干实干的真谛。应不断磨练本领,严惩腐败现象,增加抵腐定力,通过“数字纪检”“网络纪检”,不断将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纪检监察干部要拿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闯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答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时代答卷。
【篇五】
强调实干、注重落实,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一系列重要讲话、新的举措,表达了中央领导以实干托举中国梦的决定。这也表明,坚持实干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真抓实干作出的解释。坚持实干精神,才能够攻克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当前正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广大的党员干部更应该牢记共产党员的历史使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带领群众奋力抒写时代新篇章。
“干在实处”就是要以“抓铁留痕、踏石留印”抓落实。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做到务实不务虚、谦虚不骄傲、诚实不作假、惠民别糊弄,坚决杜绝“蜻蜓点水”式的落实,杜绝虚而不实的“花架子”,充分运用多种形式,聚心、聚焦、聚力,层层传递压力,逐级抓好落实。要“脱鞋下田”,到田间地头、项目现场接地气、听民意,对各项制度措施的推进实施情况跟踪了解,对不适应、不符合的地方及时调整,对好的经验做法及时总结推广。要踩到底、抓到位,看准的项目一鼓作气,瞄准的目标一心一意,“走在前列”就是要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比干劲。要敢于和同事比工作劲头、工作效率、工作成绩,和同行、兄弟地方比发展速度、惠民工程、比村民居民的人均收入。在比较中不断获取前行动力,走在同事、同行、兄弟地方的前面,从而形成对标赶超、积极进取、只争朝夕,事争一流的良好氛围。
有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聪明,还需有“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能力。要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善于立足一域谋全局,掌控情势谋大事,始终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动身点和落脚点。要提高组织调和能力,充分发挥各种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善于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构成发展的强大合力。
加强党性锻炼,端正道德品行,提升“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修养。干部修养,事关形象,事关成败。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是共产党员必须终身实践的基础性课题。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必须从大节着眼、小节入手,必须紧密结合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必须增强高度的忧患意识和自我改造能力。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坚持干字当头,扑下身子,以务实的工作作风,百折不挠的精神,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我们要以身作则,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勤勉务实,积极进取,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篇六】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实干精神体现在习近平同志从政履职的各个时期,集中表现为他“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一贯思想和实践。
“干在实处”的精神实质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坚持求真务实,既要在‘求真’上下功夫,更要在‘务实’上做文章,尤其要做到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干在实处”的精神动力来自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多次强调,党员干部一定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抓实做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项工作,努力“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自觉贯彻群众路线,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遵循“政绩之本,在于为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量力而行,不追求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盲目攀比;
坚持办实事,求实效,珍惜民力,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坚持深入实际,察实情,讲实话,不虚报浮夸,不做表面文章。
“干在实处”必须狠抓落实
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把抓落实摆上重要位置,做到落实、落实、再落实。实践表明:抓而不紧,等于不抓;
抓而不实,等于白抓。抓好落实,我们的事业就能充满生机;
不抓,再好的蓝图也是空中楼阁。
“干在实处”还必须“干在难处”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有担当精神,指出敢于负责是领导干部必备的精神状态。“为官避事平生耻”,必须能负重才能担当。负重就要敢于负责。敢于负责,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大胆工作,以敢抓敢管、尽职尽责、奋发有为为荣,以不负责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耻,不怕担风险、不怕担责任、不怕得罪人、不怕遭非议,遇到问题不回避,遇到困难不躲避,遇到风险不逃避,敢于迎难而上,勇于承担责任,善于总结教训、纠正错误。
“干在实处”亦须提高领导艺术
11.读《诗经》有感 篇十一
13通信1班 张扬雪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它不是从前那天真到可耻的誓言,而是我们心里曾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唱过的歌谣。唯美中带有一点凄凉,让人回味无穷!
轻轻地翻开《诗经》那本冰封的古书里,蕴藏着厚重的感悟。静静地读着悠扬的诗词,饱含着的是哀婉与凄艳。细读这本书,你会发现,豪放是外骨,忧伤才是灵魂。思无邪只不过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梦。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做笔记,因为这本书浓缩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与思潮。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悄然落泪,因为它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让我懂得了真谛,学会了去面对,去等待。如果说诗三百是前人要我们明白得到,那么后人也应该懂得珍惜。这本书里记录着许许多多地寂寞和不舍之情,总演绎着悲剧,但它叙述的令人惊叹不已。也许是这样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瞧这动人的描写,清澈如泉水,艳的让我想起了一位绝代佳人--息妫。她被世人称之为“桃花夫人”,因为她长得犹如桃花般娇艳欲滴,静婉美约,容貌绝伦,可她的命运却不堪回首,他的艳美而亡三国,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倾国容貌,都使后人无法忘记。可是,桃花夫人又何止息妫一个?红颜薄命的佳人数不胜数!再看看,诗经里的“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很短的一首诗,但却情意深长,悼亡之音沸腾在诗中蔓延。这就是《邺风·绿衣》。起初还不能理解透彻思无邪这种一点点的玩世不恭,又有一点点的心花摇曳的感觉。我总说黛玉太悲切了,看人生如此的悲观绝决,现在才知道她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未有宝钗的任性激昂。思无邪,一本前人着传,后人追捧的书,其实它也有令人沉寂的地方。
欲望总会占领人心的某些领域,但并非无法触碰。当我们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来人世间为了什么,一切就会清楚了。经典之作,固然有经典之处,而《诗经》却恰恰写尽了人心所向,世间所恼。
这是一本受益终身的良书,它沉浸在人类内心深处,并得到永恒!
12.再读骆驼祥子有感 篇十二
《骆驼祥子》真实地描写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是一个勤劳、壮实的小伙子,他怀着发家、奋斗的梦想。他对生活的向往仅仅是一辆车、一个家,他希望依靠自己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为这一梦想,他辛勤劳作奔波,不惜用全部力量去达到这一目的。在强烈的信心鼓舞和支持下,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换来了一辆洋车。但是,没多久,军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反动政府的侦探又诈去了他仅有的积蓄,为躲避特务追踪还使他丢了比较安定的工作。虎妞对他的纠缠又给他的身心带来磨难。迎着这一个又一个的打击,他作了挣扎,不肯放弃对梦想的追求。然而虎妞的丧事花光了他们的积蓄,小福子的自杀吹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看着希望的一次次破碎,他最终只剩下了一副被掏空的躯壳。原本善良的祥子,在生活的重压下,沉沦了……
祥子是一个纯朴的劳动人民,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的精神,怀着几乎有些渺小然而真实地梦想,却在残酷的现实前,最终无法逃脱被暴风雨吞噬的命运。
祥子的悲剧完全是那个不合理社会的产物!
梦想与现实,原来就是有很大差距的,梦想远比现实要美好很多,要实现梦想必定是艰难的,祥子也曾努力地与生活、现实斗争,只是他失败了。他的失败就在于没有坚持,如果他坚持了,可能梦想就离他不远了!
【再读《诗经》有感】推荐阅读:
以《硕鼠》论《诗经》 读《诗经》有感10-21
再读骆驼祥子有感11-22
再读《让我听见你的声音》有感10-25
诗经名句——《诗经·大雅·抑》09-28
诗经采薇朗读06-14
《诗经·国风·周南》06-19
诗经氓 教案07-03
《诗经》两首(关雎)07-04
关雎 诗经赏析07-21
诗经民歌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