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喜剧《小孩不笨》观后感(精选10篇)
1.儿童喜剧《小孩不笨》观后感 篇一
昨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小孩子不笨2》。演员主要有8岁的杰利和他的15岁哥哥学谦,父亲是公司的经理,母亲是杂志编辑。还有一家15岁的成才,他的父亲腿瘸,曾经也是社会流氓。
记忆中,学谦和成才因为殴打老师,学谦公开在礼堂鞭打,而成才将被学校开除,为了这件事,学谦和成才的家长还到校长跟前求情,这件事可闹大了呢!那新加坡整个学校都知道,他们都不可接受成才这个学生。
还有一件很搞笑的事情。一天早上,女佣和外婆正在做早饭,突然学谦的手机响了,妈妈阻止说:“吃饭看手机很不健康”,学期就把手机放下了,这时爸爸的手机响了,妈妈说:“你爸爸那可是有重要的事,如果误一下顾客就会生气,公司老板知道了,你爸爸就会没工作了。”可是,听到爸爸说的事是关于吃的事,妈妈一下子就呆住了。接着妈妈的手机响了,听到她说的竟然是关于裙子的事,杰利和学谦都傻眼了,最后女佣和外婆刚坐下,手机又响了,她们都又走了,就这样美好的一天毁了。我们家也就这样:吃饭时我看书,妈妈不让我看,可她和爸爸却在手机上看小说,还说出一大堆理由,唉!
看了《小孩子不笨2》这部电影,我觉得大人们应该让小孩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不可以使用暴力来教育孩子,多体会体会孩子们的心情,用正确的方法沟通,不要让孩子们小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2.《小孩不笨》观后感 篇二
这部教育题材的影片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电影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学校对学生的教育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记得有几句经典的台词:“苹果虽然烂了,可把烂的部分去掉,还是好苹果,如果扔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你的爸爸太爱你,也太不会爱你”“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这三句台词,反映了《教育学原理》中教育的基本要素。首先,教育过程中不同于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其他过程,它是教育者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所以,离开教育者及其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就谈不上教育。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人的因素,而且是一个基本因素。
其次,教育者的主体性有多方面的表现,注入活动的目的性、意识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制约性等。由于教育者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是“教”的主体,所以他在教育中处于领导、控制和指教的地位,在社会专门委托下,他以社会要求的体现者的身份参与教育过程,以其有目的的活动来调整、控制教育对象、教育影响以至整个教育过程。
最后,因为教育者的“教”必然要面对“教什么”、“怎么教”和“教谁”这样三个问题,所以,作为教的主体的教育者自然有三种“教”的活动对象或客体,其一是教育内容,其二是受教育者,其三是教育方法与手段。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三种教育的客体共同存在于一个统一体的教育过程中,而不是作为单独的课题独立存在,所以教育的教的客体不是双客体,而是一个复合体。
如果家长给孩子的是希望,是呵护,是关爱,而不是以工作养家为理由呵斥与不当的管教,那么他们幼小的心灵就会对这个世界,甚至手中的书本充满了希望。而反之,因为一两次的成绩,而认定孩子不行,成天忙裕工作,回家后就是对孩子的呵斥甚至体罚,那么,孩子的未来充满了荆棘,这是心理上的,他们会认为,这个世界不属于他们,并且对任何的事情都不会提起兴趣,结果,自然是堕落。因此,教育者(老师或家长)的赞美,对于一个孩子,真的是很重要的,不要和成才的父亲那样说:“你有什么可值得我称赞的!”
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是由“教”和“学”两种活动复合构成的,离开了受教育者的学习活动就无所谓,所以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另一个基本要素。不仅如此,受教育者相对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来说还具有主体性。
再者,作为教的主体的教育者和作为学的主体的受教育者同处于教育过程中,他们共同的活动复合构成教育活动。对一个完整的教育活动来说,离开了教育者的主体性活动与离开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活动,同样都是不可想象的。离开了教育者的主体性活动与离开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活动,教育就是无目的性活动,离开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活动,教育就是非人道、甚至是反人道的活动,甚至使教育活动无法展开。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的共同依据。教育内容是经过选择和加工的,一无话的知识形态(包括书本、广播、录像、电影、电视及报刊等)传递给受教育者。因此,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的客体。同时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内容的时候,又需要自己的再一次理解、加工、整理,转化为自己内心的心里形式。一次,教育内容在受教育者那里,是受教育者学习、接受的客体。
教育内容在教育着那里的客体性表现为她是由教育者决定的。这种决定的依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社会的需要、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教育方法的要求。学校教育内容是典型的经过教育者加工整理的具体特殊价值的内容。它的特殊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学校教育内容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第二,学校教育内容具有更高的教育价值。第三,学校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教育组织是至运用什么样方式、方法和教育工具等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把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有机组合起来的音因素。具体来说包括教育方法、教学工具、教育空间、教育时间。如果没有教育组织、教育者、教育内容、受教育者,不可能组成一个有机体而形成教育活动。
很多人都忽视了教育组织形式作为教育要素的重要性。任何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教育组织形式作为教育要素的重要性。任何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教育组织形式,没有教育组织的教育活动是不可想象的。教育组织者是把教育者、受教育者好教育内容融合为一体开展相互作用的重要的中介,它由多种因素组成,既包括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包括教育活动制度形式,既有展开教育活动的时间,也有开展教育活动的空间,是教育活动多种因素结合起来的承担者。
任何具体的教育活动都离不开这四个基本要素,教育的发展就是这四个基本要素的发展、变化中表现出来的。对于教育活动的主体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论。传统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教育者活动的主体,把受教育者看做是受教育者认识、塑造、改造、教导的对象。另一种观点认为受教育者是主体,教育者是主导,把受教育者学习、发展的引导者。前者忽视了受教育者在学习、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后者忽视了教育者在引导、教育受教育者过程中的主体性。因此,该剧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根据学生、孩子的具体情况而进行教育,从而在教育这块没有真正落实好。我们认为,第一,教育是由“教”和“学”两种活动构成的统一活动,两个主体相互依赖、相互转化、互为主客体,构成统一的教育活动的两个方面。第二,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不是固定不变的,是相互转化的。第三,教育活动本身几时要培养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要培养他们主动积极思考问题、参与教的活动的意识能力,对教师提的问题,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改进意见等,达到“教学相长”,达到“教师为了不教”。
电影中的杨学谦有这样几句写在日志里,令我印象深刻的台词:“昨天晚上,看到爸爸的电脑出了问题。今天早上,他没有把电脑带去,我就花了点时间帮他修好,希望弄好电脑后,帮忙他完成工作。没想到,送到办公室给他,他并没有感激我。还把我骂了一顿。有谁可以告诉我。我应该怎么做,才不会被骂呢?
今天符老师对我说他很痛心,我的华文测验竟然拿38分!他问我能怎么帮我,我告诉他,杨学谦已经被鞭死了!妈妈呢?只会骂我,逼我。不管我做什么事,在她眼里永远都是不对,不好的。记得刚上中一时,有一次,我搭错了巴士,迷了路。回不了家,我好害怕。我找到了公用电话,打给爸爸,他说他在忙,没空听我电话。迷路的感觉好可怕。天黑了,我才回到家里,妈妈问也不问,就把我大骂了一顿,慢慢的,我知道这个家,只是让我睡觉的地方,这个家虽然什么都有,其实什么都有没有……”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是关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顺序性和阶段性。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即,由低级向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都大体相同。
(3)不均衡性。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一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4)个体差异性。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即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过程与结果也有差异。
(5)整体互补性。整体互补性反应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整体。以上是站在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发展的角度分析的。此外,还应该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要适应青少年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是制约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而教育要适应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必须做到:①教育适应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②教育要适应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③教育要适应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可变性和不均衡性,关键期教育和区别对待结合。④教育要适应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⑤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整体互补性,真正实现所有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以其整个身心投入教学生活,并以整个身心来感知、体验、享受和创造这种教学生活。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尽管这个整体不是“完美”的整体。因此,教学应该面对学生整个身心,正如杜威所说:“我们需要的是儿童整体的身心和整个心灵来创造学校,并以更圆满发展的心灵和甚至更健全的身体离开学校。”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人之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教育要适应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身心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其通过5个作用实现的:①导向作用。②激励作用。③调控作用。④选择作用。⑤评价作用。
3.《小孩不笨》观后感 篇三
比如说“苹果虽然烂了,可把烂的部分去掉,还是好苹果,如果仍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一个孩子肯定有他的优点,同时有他的缺点,如果作为家长总是强化他的缺点,而忽略他的优点,这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就象电影中说的,孩子身上有两个孩子,一个好孩子,一个坏孩子,如果有了坏孩子的影子,就放弃这个孩子,那当然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打败坏孩子。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孩子。
还有“你的爸爸太爱你,也太不会爱你”“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这两句独白,让我想到了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了解怎样的方法爱孩子,怎样方法教育孩子才是最适合我们自己的孩子。后半句也让我想起了我们以前有一个校长说过的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其实,一个老师带四,五十个学生,老师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辅导一段时间后,真的没什么长进的学生,说实在的,老师可能会放弃他,因为老师觉得不能因为一两棵树,而放弃一片树林。但现在基本上每个家庭一个孩子,所以对孩子基本上至少是二对一。我们父母的精力是非常充沛的,时间是非常充裕的,所以无论我们的孩子有什么缺点,或做的不对的地方,我们都要想方设法地帮他纠正。相信我们的孩子经过我们家长的努力后,真正消灭所有已经被认为教不会的孩子。
是啊,其实小孩要的真的很简单,并不是大鱼大肉,也不是穿名牌,他们只是想得到你的肯定和鼓励,给他们信任和动力。人总是想得到别人认可、欣赏和赞扬的,但谁又能完全做到这一点,投去欣赏的目光和说出赞扬的话语呢?哪怕仅是一个微笑,一个掌声,都能给人以无限的动力。孩子有做对的地方,我们作为家长就应该及时的表扬他,给他鼓励和支持。有做的不对的地方,我们也应该先问明原因,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就破口大骂,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委屈甚至使你这位家长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
看罢这部电影我又明白了,父母子女之间,连接他们的并不是责任,而是他们之间的爱。同时也明白了所谓的‘我是你的(父母/孩子)我了解你“什么的只是一相情愿。没有沟通,就注定会产生冲突;没有沟通,就失去了彼此了解的机会;没有沟通,我们无法正确对待彼此的爱;没有沟通,我们不知道对方在什么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没有沟通,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失去的、错过的是什么。
电影中这两个家庭的三个孩子,因为忙而无法跟孩子交流,认为拳打脚踢是管教的最好方法,却不知道心和心的交流是最好的沟通方式,是传递爱的桥梁。他们只顾着自己的工作,只会打孩子,难道这就是管教孩子,这样就是关心疼爱孩子吗?举个真实的例子,上个月我们学校开了个家长会,我要求每位学生都给自己的家长写一封信,装上信封.放在自己的桌子上,好让家长一到就可以看到自己孩子写给自己的一封信。家长会还是象往常一样进行。接近尾声到教师和家长交流环节时。有一位爸爸红着脸走到我面前。其实他是两个学生的家长。是对孪生兄弟。他告诉我,原来我们父母在孩子心中是这个样子的。爸爸一天到晚就知道工作,上班,从不过问我们的功课,更谈不上辅导。有时我们做错事情了,他总是又骂又打。妈妈整天就知道搓麻将,心情好时给我们带点好吃的,但万一麻将输了,心情不好时,总是找我们泄气。基本上每周有一顿毒打。虽然毒打两字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有误用之嫌,但这就是孩子最真实的心声。后来临走时,那位爸爸,说,今天才知道,我们家长真的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回家一定好好反思。平时多跟他们沟通。
其实家长与孩子沟通是很必要的,那怎么样才是正确的沟通方式呢?
一:平等相处
孩子再小,也知道要争取权利平等。在家里,父母叫他做事情时常常会这样说,“去把杯子拿来”,“把报纸拿来”,“赶快去弹钢琴”。虽然有时候孩子很愿意去做这些事情,可是每每听到这样的话,反倒没有动力了。我们“把杯子拿来”转变成“帮妈妈把杯子拿来”,两句话在成人听起来可能差不多,但孩子的感受却会有很大的不同。孩子虽小,但同样不喜欢命令式口吻,喜欢受人委托。所以,每当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时,作为孩子的养育者,如果总是难以忘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就会在和孩子沟通时难以保持平等的地位,这样,孩子就渐渐失去了与家长交流的愿望。
二:学会倾听孩子
孩子虽然可爱,但也有烦的时候。特别是小孩的话激不起家长兴趣,或家长刚好心情不好时,往往会听到一半就去干别的事情去了,任由他自说自话。其实每当孩子跟父母说话时,父母应尽可能放下手头上的事情,全神贯注地听孩子说话,这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很在意听他说话,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励,会很愿意说出自己心里的感受
三:勿以亲友做对比
有时候我们也会利用激将法去激发他的上进心。但我觉得对于孩子,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激将法还是少用为好。因为孩子那时的竞争欲望还相对薄弱。在比较时其实是在贬低自己的孩子。同样有损他的自信心。比如说“你看,隔壁的小涛都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了,你怎么还什么都不会,”“你看,同你一起开始学钢琴的你们班的小丽,钢琴书都学到第二本了,你怎么第一本还没学完。”儿童由于抽象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在家经常唠叨这种话,孩子听了首先是心里会不舒服,然后多听了,他自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还以为自己就是比不上别人,别人就是比我好,比我强。这样下去,孩子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了,以后自己真的差别人一步时,他也会为自己找理由了,反正从小就是他们比我好。
4.《小孩不笨》观后感 篇四
《小孩不笨》中的主人公的父母们毋庸置疑,他们很爱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能够成才,学习好,长大后就不会吃亏。但是他们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心理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关心,是理解。
电影中学谦说过“看着我们什么都有,其实我们什么都没有。”家长总是认为自己给孩子提供了好的学习环境,满足了孩子所需要的物质需求,但是孩子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哪怕是一个微笑,一句:“你是最棒的。”都可以让孩子感到满足和快乐。
而父母对孩子的沟通也很重要,汤姆和杰瑞的家庭就有如新加坡一般中等阶级家庭,父母都忙着工作赚钱,缺少了沟通,当父母为了工作一次又一次将杰瑞演出的邀请函丢进垃圾桶里,杰瑞心里该有多痛,当杰瑞的父母看见杰瑞的日记时,才明白自己给孩子的关心太少太少。
而有些父母对孩子太过严厉,就像成才的爸爸一样,明明很爱自己的孩子,却动不动就对孩子大喊大叫,甚至使用暴力。如果他对成才好一点,多一些宽容,是不是就不会造成这么多悲剧了。
然而,不仅仅是父母要关心孩子,孩子也要理解父母。
每次父母骂你打你,打在你身,却痛在他们心里。每一次的责骂,都是来自他们对你的爱。
当成才的父母抚摸着商店里的书包,心里是对成才的爱。
当杰瑞的父母发现杰瑞的日记时,留下了后悔的泪水,这不仅仅是泪水,还有爱。
其实,我们做孩子的,也应该多理解父母,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流了多少汗水。对父母关心,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只是在父母感到累的时候,送上一句:“辛苦了。”在父母下班的时候,给父母捶捶背。
5.《小孩不笨》观后感 篇五
《小孩不笨2》这部电影的名字听着就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刚刚接触这部电影时,我就想着:这肯定是讲述一个孩子上学的经历。正想着发生了什么事,电影就慢慢拉开了帷幕。我看着这部既带有搞笑部分,有怀有感人部分的电影,有时两眼放光,忍不住捧腹大笑;有时两眼扑闪扑闪的,有几颗晶莹的东西在眼眶里直打转。其中有一个镜头我至今都难以忘怀:因为父母太严厉,动不动就对儿子大喊大叫,而且不关心儿子的成长,所以儿子就整天与混混搭在一齐,学会了抽烟、喝酒、偷东西。但做父母的竟然什么都不明白。从而儿子慢慢地发展到了下手抢东西!他不管男女老少,都抢!一次,抢东西后,儿子明白错了,便回去归还。但周围的人看不下去了,立刻报了警。儿子的父母赶了过来,本想打他,但警察正踏着步子朝这边走来。父亲为了能让儿子安全回家,给儿子一个悔过的机会,他一把抢过金项链,求受害人谎称是父亲所为。受害人不肯,说是要给孩子一点儿教训。父亲见状,紧紧握住受害人的手,当着众人的面“扑通”一声跪了下来。这时,那个屡教不改的儿子早已泪流满面,嘴里只喊着一个字:“爸,爸!”
哎,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哪!其实,你的父母越打你,越骂你,就说明他们心里越有你。我记得有句老话:“打是亲,骂是爱。”要是哪天父母对你不闻也不问,那么说明他们心里再也没有你这个孩子。总有一天,你会比被父母打骂更痛苦、更难受、更想发泄!所以,如果你的父母很爱你,就必须要感谢他们给你带来的温暖、给你的帮忙!同时,我从“父亲下跪”的情景看出,父母真的很爱很爱你。每次打骂完你,可能都会自己默默地悲哀一次。因为打在你身,骂在你身,而都痛在父母心!因此,我们要更珍惜这段父母情,常常说一句“我爱你们,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可能会使他们十分欣慰,让他们去发现我们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存在,从而更加的爱护我们、关怀我们!
同时,我又想起了一个小故事:孩子的脚扭伤了,父亲只是冷淡地问了一句:“你怎样样了?”然后就很绝情地说:“没事的话,自己站起来走!快!”孩子既惊讶又满怀悲哀地望着父亲远去。正当绝望时,父亲在拐角处却突然回过头来善意地看了孩子一眼。
6.小孩不笨观后感 篇六
“为什么把苹果扔了?”“因为烂了。”“把烂的地方挖掉,就还是好苹果。”
对,即使苹果烂了,它还是有好的部分在的,我们只需要看到好的部分,把坏的部分扔了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因为烂了就把它扔了,否则就真的没救了。片子后面给我们阐述了这样的一个道理。
父母们总是只认为他们跟我们沟通了,没有所谓的代沟,他们只顾着自己说,不管我们到底听进去没有。谁童年没有过“左耳进右耳出”这样的经历呢。父母的唠叨只是他们的关心而已,而正当青春期的我们只会觉得那唠叨很烦很烦,从而我们不会认真地去听,渐渐地,因为没有沟通而造成了很多家庭问题。片中Tom和Jerry的父母就因为工作忙碌,缺乏跟孩子的沟通,导致孩子们走了错的道路。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这部影片,可以看出社会不同的问题。如果从Tom和Jerry的角度来看,我们不难看出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优点,只是大人们缺乏发掘的眼睛。Tom的电脑技术很棒,也帮了爸爸修好电脑,只不过因为缺乏父母的理解,最终走上了歪路。Jerry很单纯,努力想要跟哥哥做朋友,跟父母沟通。从他们父母来看,整天忙于工作,对孩子只会谴责,认为孩子没有优点可言,而对学习的成绩无论好坏他们都不满意,处处挑他们的刺。面对家庭的冷淡和学校严厉的处分,导致Tom和成才走上了歪路。虽然最终学会了怎样跟孩子沟通,可是反映了社会上大多数父母的错误教育。如果父母懂得怎样跟孩子们沟通,去了解孩子,或者听奶奶的劝告,也不会造成这样的局面。
从老师的角度看,一个好的老师并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而是一个懂得找到“钥匙”的老师。一把“钥匙”就能够使学生回复信心,对学习重新拥有兴趣,使他们更容易接受自己的教学方式。这一把“钥匙”就是了解学生,多鼓励他们,多看到他们的优点。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对学习的厌恶并不是来自于课本而是来自于老师,老师对他们的不懂、不明白不给予理会,他们想要学也不能学。在他们眼里,老师只会使用“权力”,对他们的责备,甚至于不听他们的解释,只会使用暴力。这样,学生如何想要去学习?
7.小孩不笨观后感 篇七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方方面面,电影主要提到了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方面。作为一名教师我很关心剧中学校故事的发展,尤其是那位眼中充满迷茫甚至是哀怨的华文老师,面对一群调皮捣蛋,桀骜不驯的学生,虽然是磨破嘴皮的说教,不吝金钱的付出,却“落花流水春去也”,终不见效,用自己的百般辛苦换来的是学生的不理解和超乎常理的反抗,最后竟成了不近人情的魔鬼,遭到各方的谴责,重压之下,万念俱灰的华文老师向校长递交了辞呈。
故事发展到这里视乎将注定这是一场教师的失败教育的悲剧,我们也要下结论:小孩不笨,老师很笨。但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教育,这位华文老师也注定不能成为悲剧的角色。
在校长和老师们的挽留之下,他留了下来,并且开始了转变。当他骑着酷酷的摩托车再次登场引来学生“赞叹”的时候,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教育的希望,看到了孩子的希望。尽管这位华文老师的转变才刚开始,他的“酷”也还很生涩,但他毕竟找到了那把剧中反复提到的“钥匙”——正确表达爱的方法。
剧中并不乏爱,父母的爱,老师的爱,但这些爱是僵硬的,是一厢情愿的爱,是不易被孩子吸收的爱,所以这些爱也就白白流失了,没有发挥本来的作用。这些都再次提醒我们,当教师要有爱心,更要有正确表达爱的方法。
8.小孩不笨观后感 篇八
文福是最讲义气的,只要有人欺负他的朋友,他总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又要帮妈妈管理小吃店,又要照顾弟弟。国彬是一个喜欢画画的孩子,虽然画画好,但却得不到妈妈的认同。他曾经想过跳楼,却没有成功。后来,他爸爸下了岗,他妈妈患上了血癌。Terry是一个富家少爷,爸爸开了一家牛肉公司。Terry很胆小,什么都听大人的,被别人绑架了,还挺坏人的话。后来,他渐渐长大了,用自己的骨髓救了国彬的妈妈。
是啊!他们虽然学习差,但是却有自己的特点。生活中有很多家长向他们一样,()只注重孩子的学习,而孩子的特长、天赋却常常被忽略。影片中的李老师却不是对他们怀着无药可救的心态,而是充满希望的。她为国彬报了由美国主办的少儿绘画比赛,而国彬取得了少儿组获得了第二名。Terry也明白了被别人欺负,如果只会哭,别人会更看不起他的。
9.《小孩不笨2》观后感 篇九
汤姆妈是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任报社主编;汤姆爸是私营企业家、营销讲师,事业有成,两个大人忙于事业拼搏,对汤姆和杰瑞兄弟俩缺乏沟通。成才爸年轻时是街头混混,成天不学无术、打架斗殴,以至于后来被仇家打断一条腿,生活十分拮据,但为了让儿子成才不走他的老路,他节衣缩食送孩子上名牌中学,管教孩子的办法就是暴力。成才是个能吃苦有恒心的孩子,因为爸爸的暴力教育,成才也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喜欢打架斗殴。汤姆是个十四岁的中学生,和成才同班,活泼俊朗,人缘极佳,写博客比赛人气最佳,名列第一。瑞是个八岁的小男孩,非常聪明,每名学科都可得A。可这些在妈妈眼里,都不是优秀。
“写博客有什么用,为什么不学好中文?为什么不写好作文?你妈我当年是中文系的高材生,可你连中文都学不好,真给我丢脸了!”
“考五个A?为什么不再努力点?为什么不再考好点?每次都是这个样子,一点都没进步!”
杰瑞参加班里的话剧表演,是男主角,想请家长参加观看表演,一直没有时间和父母说,连唯一的沟通途径“留言条”,也被父母不小心弄丢没看到,以至于到最后几天都没定下来。
排练话剧的过程中,由于同学的恶作剧,把熟睡的杰瑞和女主角抱放在一起,同学们说他俩睡在一起会怀孕,让杰瑞几乎崩溃,他常常无厘地问大人是怎么怀孕的,可都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后来杰瑞无意中听到两个大人对话,以为黄梨会,就买了许多黄梨让小女生吃,直到吃到小女孩肚子疼上医院,杰瑞才弄清怀孕真相。
“我有父母却每天像个孤儿,跟他们的交流只是留言条。如果早点让我知道真相,就不会摆这个怀孕、吃黄梨的乌龙。”
“没有小孩愿意自己又笨又傻,没有孩子不愿意表现自己的好。为什么我们喜欢的,大人都不喜欢?为什么我们怎么努力,大人都不满意?”
“我不是不想说话,而是越来越不懂大人的世界,也就慢慢沉默了,什么也不想说。”杰瑞想着。
10.《小孩不笨》观后感 篇十
可是当我们冷静下来,回头去看看,难道造成这一局面,父母们就没一点在责任吗?孩子小的时候,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没有成熟与稳定。他们的对错观也仅仅是一层迷雾。这段时间内,如果家长给孩子的是希望,是呵护,是关爱,而不是以工作养家为理由呵斥与不当的管教,那么他们幼小的心灵就会对这个世界,甚至手中的书本充满了希望。而反之,因为一两次的成绩,而认定孩子不行,成天忙工作回家后就是对孩子的呵斥甚至体罚,那么OK,孩子的未来充满了荆棘,这是心理上的,他们会认为,这个世界不属于他们,并且对任何的事情都不会提起兴趣,结果,自然是堕落。赞美,对于一个孩子,真的是很重要的,不要和成才的父亲那样说:“你有什么可值得我称赞的!”
研究表明,父母的期待会对孩子的学习动机和成绩产生显著的影响。父母就应该向孩子表达积极的期待,认为孩子是有能力学习的。当然父母的期待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当成功的可能性处于中等水平时,动机最强。这时最能激发孩子们的力量。
当然我们为人子的,也应该站在父母的立场上去想想,他们那么努力的工作,那么高标准的的要求我们也都是为了我们能走在别人的前面,做人上人,而在将来不要受别人的欺压。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哪!其实,你的父母越打你,越骂你,就说明他们心里越有你。我记得有句老话:“打是亲,骂是爱。”要是哪天父母对你不闻也不问,那么说明他们心里再也没有你这个孩子。总有一天,你会比被父母打骂更痛苦、更难受、更想发泄!所以,如果你的父母很爱你,就一定要感谢他们给你带来的温暖、给你的帮助!同时,我从“父亲下跪”的情景看出,父母真的很爱很爱儿子。每次打骂完,他们都会自己默默地伤心一次。因为打在你身,骂在你身,而都痛在父母心!因此,我们要更珍惜这段父母情,常常说一句“我爱你们,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可能会使他们十分欣慰,让他们去发现我们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存在,从而更加的爱护我们、关怀我们!
不要一味的去责怪我们的父母不会爱你,凡事我们都去想想自身,我们应该努力的提高自我的认知,建立明确的自我观念,而父母也应该去了解孩子成败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改进教育方式,让孩子们的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去收获更多让他们健康成长的东西。
另外想要对各位家长说的就是,请不要以学习成绩为理由,而禁止孩子做感兴趣的事情,比如音乐,美术,甚至和《小孩不笨2》里的成才那样去学习武术。成绩永远不是人生的唯一道路。如果你们阻断了孩子其他的路,学习的道路上又怎么会用心去走?同时对于孩子的特长,也不要过于强求,那么兴趣也逐渐会变成不耐烦,结果也是不乐观的。
由此,父母应当从2个方面看孩子的潜力,一是学习,一是特长。如果孩子在兴趣上真的有
【儿童喜剧《小孩不笨》观后感】推荐阅读:
2019电影《半个喜剧》观后感_观看《半个喜剧》有感08-19
电影喜剧之王观后感11-13
“喜剧”小学作文11-11
喜剧剧本:武林大会08-28
喜剧小品剧本--公园有约10-07
莎士比亚悲剧喜剧全集07-26
我家的小喜剧作文09-04
关于美学中悲剧和喜剧的思考12-18
浅谈中美动画情景喜剧的发展比较论文09-19
儿童节适合大小孩的祝福语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