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精彩教学探讨论文

2024-07-22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精彩教学探讨论文(共12篇)(共12篇)

1.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精彩教学探讨论文 篇一

小学数学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精彩片段集锦

一、《圆的认识》教学片断

(一、)立足学生现实生活世界,体验圆之美、数学之美

情景1:(课起始阶段)(课件出示:圆。)

师:认识吗?

生:圆。

师:你想到了什么?

生:球是圆的。

生:想到了一个封闭图形。

生:十五的月亮是圆的。

生:画圆要用到圆规。

师:一个“圆”字让大家浮想联翩,张老师这里拍下了一些生活中的情景,看看大家能不能从这些情景中找到圆?

(屏幕呈现旭日东升、皓月悬空、星球的陨石坑、信号塔发射的电磁波等。)

师:从这些现象当中能找到圆吗?你有什么感受?

生:圆就在我们身边。

生:我们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圆形的。

生:圆是非常美的图形。

师:是啊!刚才我从大家的眼神中也读懂每位同学都有这种美的感受。西方哲学家曾经称圆是最美丽的图形。

【评析:直截了当的导入,让学生先说说对圆的认识,悄然走进了学生的认知世界。课件的展示让学生加深了对圆的认识。这样的认识是真实、生动的。让学生观看“旭日东升”等自然现象后谈谈感受,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多种感官,刺激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圆就在身边。】

二、《百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断

师:课前老师让你们收集了带有百分数的物品,请拿出来。(学生拿出了有关物品放在桌上。)

师:猜一猜今天我们将学习什么内容?

生:百分数。

师:谁来说一说?会读吗?知道它们的意义吗?

生1:羊毛含量占这件毛衣的90%,有90%是羊毛。

生2:这瓶酒的酒精含量占这瓶酒的48%,不太辣。

生3:实际完成是计划的150%,超额完成了。

生4:我国人数占全世界的25%,我国人口比较多。

生5: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的5%,人多地少,要控制人口,保护耕地。

生6:„„

(多名学生上台介绍。)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利用课前调查与数学信息收集,使学生初步了解百分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3、《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

1、引领学生走进“7”的世界,为学生开辟广阔的视角。

(1)师:7是一个奇妙的数,古代有许多问题和7有关。

师:这里有一首唐诗,与苏州有关(观摩课地点在苏州)。课件出示:(配乐朗诵)

枫桥夜泊

[唐]张纪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这首诗里一共有多少个字?你能用一句口诀来算一算吗?

生:每句7个字,有4句,我用四七二十八,一共28个字。

师:对啊,所以又叫七言诗。

师:我们熟悉的七巧板,它们用拼图讲述了一个故事。课件出示:(配音“刻舟求剑”的故事)

师:每幅图用了几块七巧板?5幅图一共用了多少块?

生(积极的):我知道,5×7=35(块)。

[赏析:或许没有人会想到,数学课上会欣赏一首七言古诗,听一个七巧板描述的寓言故事,然而确实又结合的这么巧妙、自然!贲老师给孩子的数学学习提供一个恰当的文化背景,品味数学与文化相辉映的魅力,不只是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新颖的、有趣的包装,更使课堂教学的“产出”获得了自然的增值。真是独具匠心!]

四、《圆柱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圆柱?老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份材料,请你们四人合作,制作一个圆柱。在制作过程中考虑两个问题:(1)你们是如何选择材料制作的?(2)通过制作你们对圆柱的特征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四人合作制作圆柱,指一人代表小组介绍如何制作的。(边介绍边用实物投影展示。)

生A:我们组从3个圆、2个长方形中选择2个完全相同的圆和1个长方形,把长方形卷成一个圆筒,粘贴成一个圆柱。我们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完全相同,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并且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师:为什么不用另一个长方形?

生:因为另一个长方形卷起来比这两个圆大。

生B:我们组从3个圆和1个长方形、1个正方形中选择一个正方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粘贴成一个圆柱。我们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完全相同,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

生C:我们组从3个圆、1个长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中选择一个平形四边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粘贴成一个圆柱。我们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完全相同,侧面斜着展开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高相当于圆柱的高。

师:通过制作圆柱和这三个小组代表的发言,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D: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能得到一个正方形,斜着剪开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生E:圆柱的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评析]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改变了课本上沿高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的做法,通过教师为学生提供三种不同的材料,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在选择合适材料的基础上,合作制作一个圆柱。通过小组交流,理解了圆柱的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和侧面展开图的不同情况。这样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片段

1、写分数。出示教材一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中涂色部分所表示的分数,并说说为什么?

图略(有六张图,分别是3/

4、4/

4、5/

4、2/

5、10/

5、12/5)

2、分类

先观察上述六个分数,再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此进行合理的分类。

(教师话音未落,下面就有学生在窃窃私语:很简单啊,分成分母是4的、分母是5的不就行了吗?)

师指出:不能按分母是4的、分母是5的这样来分两类,这样太简单了,没有挑战性。(“唉”,学生有些失望,但也有些跃跃欲试)

先给予一定时间的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大约五分钟后,教室里开始静下来,学生基本上组内达成共识)

小组汇报交流,主要意见如下:

生1:我们把这些分数分成了三类,分类的标准是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

第一类:分子比分母小的,有3/

4、2/5 第二类:分子与分母相等的,有4/4 第三类:分子比分母大的,有5/

4、10/

5、12/5 生2:我们把这些分数也分成了三类,分类的标准是把这些分数跟1比较大小。

第一类:比1小的分数,有3/

4、2/5 第二类:跟1相等的分数,有4/4 第三类:比1大的分数,有5/

4、10/

5、12/5 生3:我们分成了二类,分类的标准是有的分数实际上是整数,有的不是。

第一类:实际上是整数的,有4/4(是1)、10/5(是2)

第二类:不是整数的,有3/

4、2/

5、5/

4、12/5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相应板书。

3、概括特征

师:第一种分法与第二种分法的结果相同,但它们的分类标准却不同,看看它们的标准有没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分子比分母小的,实际上就是这个分数比1小;分子与分母相等的,实际上分数值就等于1;分子比分母大的实际上就是分数值比1大。

教师把上述内容的板书合并在一起。并指出第一类是真分数,第二类与第三类是假分数。追问:如果让你来概括一下什么叫真分数,你该怎么说呢?什么叫假分数呢? 指名说说,后小黑板出示真、假分数的概念。

师:第三种分法中,是整数的分数 4/

4、10/5 都是什么分数?不是整数的分数中呢?

[评析]注意培养学生“想学”这种意识,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处在想知而又不知的这种矛盾心理中。当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分类时,学生很兴奋,以为按分子是4的、分母是5的这样来分两类就可以了,教师能很好地利用这个教学意外事件,来激起学生的“疑”,马上提出不能按这样的方法来分,要自己去找寻另外的办法,这时候学生就显得有些丧气,但很快又兴奋起来,进入积极思考状态,在寻找分类标准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六、《毫米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观察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师: 直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板书:1毫米)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1毫米的特点吗?(短、小、细)

师: 请你用手势来比划一下。

师:请你任意选择尺子上的相邻两个数字即1厘米中间数数有几毫米,为了方便数的时候可以用铅笔尖指着数。

学生交流(我数的是1和2中间或5和6中间有几毫米)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了一个什么规律?

出示:1厘米=10毫米

齐读,往返各一遍

[评析]这一环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体会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

七、《长方体的体积》教学片断

1、出示实践探究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请学生任意拼出一个长方体,看看长、宽、高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2、实践操作

每个学生把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了不同的长方体。

3、观察填表

(1)学生观察自己拼出的长方体,把每排摆的个数,摆的排数、层数,含小正方体的个数填在表里。

(2)学生汇报

生1:每排摆4个,摆了3排,共2层,用了24个小正方体,体积是24立方厘米。

生2:每排摆7个,摆了2排,共3层,用42个小正方体,体积是42立方厘米。

生3:每排摆3个,摆了2排,共7层,也用了42个小正方体,体积是42立方厘米。

„„„„„„„..4、探究规律(1 小组讨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到底有样的关系?

(2)汇报:

生1:长方体的体积与摆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有关系,摆的个数×排数×层数=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生2: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系,长方体的体积就是长×宽×高。

生3:我认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评析)新课程改革不仅明确要求教师要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且更多地关注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体验获取知识的成功,并从成功中获得喜悦。

学生为了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积极主动地进行了探究。通过摆一摆,填一填,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已经验证了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知识发现—验证—解释的思维过程。)

八、《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片断

1、游戏:听数打手势(判断是否是2、5的倍数)。

投影出示:这个数若是2的倍数,则出示左手2个指;若是5的倍数,则出示右手5指;若同时是2、5的倍数,则出示两只手。

375 820 964 6000

2、师:你是根据什么来作判断的?

生:我们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或5的倍数,是根据这个数个位上的数字来作出判断的。

3、师:请学生分别说出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如电话号码、牌照号码、人数、钱数等老师也可以快速判断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一个学生说数,老师判断、其他同学计算器验证)

4、师质疑: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是不是也只要看它个位上的数就行了? 生:我发现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都是3的倍数。生:3的倍数,个位数也不一定就是3、6、9。

5、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3的倍数的特征)(评析:学生刚刚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只要看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就能判断出2、5的倍数。因此在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时,直接抛出问题,学生自然会把“看个位”这一方法负迁移过来,就产生了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唤起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情感和积极的参与意识)

九、《倒数》教学片断

师: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玩一个猜字的游戏,大家愿意玩吗? 生:愿意。

师:中国的汉字结构优美,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如果把“杏”字上下颠倒。变成了什么字? 生:呆。

师:把“吴’”字颠倒呢? 生:吞。

师:你们玩过正话反说的游戏吗? 生:玩过。师:能否仿照老师的样子说一说。蜜蜂——蜂蜜,山清水秀——水秀山清,我爱妈妈——妈妈爱我。

生1:奶牛——牛奶,柴火——火柴 生2:门前——前门,牙刷——刷牙 生3:生机勃勃——勃勃生机 生4:我爱老师——老师爱我 „„

师:孩子们真的很聪明,想到了这么多和老师所说一样的例子,你们真棒!接下了请同学欣赏几张图片。(课件展示,并配有音乐)

(这时,美丽的山水图,再加上优美的音乐,把孩子们深深吸引,同学们看的如痴如醉。)师:(欣赏完图片)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感受。生1:景色很迷人。生2:景色很美。„„

师:同学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有倒影,倒影也非常的美。

师:是呀,我们的汉字这么的有趣,自然景色因为有倒影的衬托而更加妖娆、美丽,其实我们的数学中也有和汉字一样有趣,和景色一样美丽的数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学中的另一个新的知识——倒数(板书课题)

师:有哪位同学可以结合以上的例子,说一说对倒数中倒的理解。评析:

本案例是教师从中国汉字的结构特点引入,沟通了学科之间的联系,然后又玩了一个正话反说的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又让学生明白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结构特点就像汉字一样可以交换。进而又让学生观赏了美丽的图片,从图片中让学生进而体会倒数就和自然景物中的倒影一样,把数字倒过来就可以。

十、《秒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我想知道1秒有多长。生:我想知道1秒在钟面上是怎么显示的。生:我想知道分与秒有什么关系。„„得最快,对分针和时针,我们不能明显的看到它们走动。只有过一段时间才能发现它们走动。师:那它的特点就是走动快,又细又长(板书特点)秒针“嘀嗒”一声,就走一格,秒针走一格就是一秒。3.借助钟表,体验1秒。师:我们来听一听,一秒钟是怎样溜走的?(课件演示秒针„„

(赏析:本节让学生看秒针转动,让学生看其形并听其音,使学生亲历1秒并自主认识秒针,最后让学生看钟表、听声音,说一说:1秒钟是怎样溜走的?这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的。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原认知和想象力,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后,说出了许多精彩的1秒钟的体验过程。与传统教法相比,教师做到了“指而不明、引而不发”,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时空来探索新知、经历新知、感悟新知、体验新知,从而获得新知。这种主动而富有个性的体验活动,正是在教师的适度指导下践行新课程新理念的体现。)

十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参观一间新教室,请看,(课件出示教科书59页例2主题图,主题图表明:多媒体教室里有座位18排,每排22个座位)生1(不由发出感叹):好宽敞的教室啊!比我们的教室大多了!生2:一定能坐很多学生。

师:是啊,你能根据图中的条件,提出你的问题吗?你最想知道什么信息? 生1(迫不及待):我想知道,这间教室到底能坐多少人? 师:同意!老师和你的想法一样,那谁来提出问题? 生2:教室里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师:这个问题合理吗? 生(齐答):合理。

师:那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学生们互相议论,表示没有别的问题] 师:那我有个不同的问题,同意我提吗? 生(兴趣浓厚):同意!

师:我的问题是:“如果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下吗?(课件出示“如果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下吗?”)

[学生们先楞了一下,因为他们还没遇见过这样的问题,但片刻后都一致认为这个问题完全可以提出并加以解决] 师:那怎样才能解决?

生3:只要把座位总数算出来,就知道够不够坐了。师:具体说一说。

生3:每排22个座位,有18排,就是算18个22是多少,可用乘法计算。师(作疑问状)可是我们还没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啊? 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是否对我们有帮助。生4:我想起来了,用估算。师(惊喜):棒极了!看来估算还装在你的大脑里,老师为你的记忆力鼓掌!(学生热烈鼓掌)

师:那现在同学们讨论看用什么方法估算,然后汇报给老师。(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生5:把18看成20,20×22=440(个),能够坐下。生6:把22看成20,20×18=360(个),能够坐下。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7:还可以把18和22都看成20,20×20=400(个),能够坐下。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好,看看小精灵怎样介绍估算的,[课件出示小精灵介绍:①18接近20,可以把18看成20,220×18=360(个)0×22=440(个),所以,18×22约等于440个,能坐下;②22接近20,把22看成20,20×18=360(个),所以18×22约等于360个,能坐下;③可同时把18和22都看成20,20×20=400(个),所以18×22约等于400个,能坐下。师:太棒了,你们和小精灵的方法一模一样,不简单,你们都是小精灵!生(高兴)我们都很棒!

师:估算这道题后,谁能小结一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生6: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再去乘。生7(补充):一般看哪个因数最接近整十,就把它看成整十数,再乘。

[评]: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让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共有多少个座位?”,接着教师提出“350人能坐下吗?”把乘法直接计算转化为估算,设置悬念:“没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激发学生迫切想解决问题的欲望,由于学生已有“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基础”,只需教师稍许点拨“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是否对我们有帮助?”只言片语激活了储存在学生大脑中的“估算细胞”,通过讨论、交流、小组合作,得出了不同的估算方法,体现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十二、《圆锥的体积》教学片段 师:(出示一个空心圆柱、一个空心圆锥)这是一个空心圆柱、这是一个空心圆锥,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比较它们的底面。(将圆柱与圆锥的底面合在一起,完全重合)生:它们的底面是相等的。师:我们再来比较它们的高。(用一把直尺架在两者之间,然后分别量一量它们的高)

生:它们的高也是相等的。

师:那也就是说,这两个圆柱与圆锥是等底等高的。师:下面我们采用实验的方法来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老师边说边演示)先在圆锥内装满水,然后把水倒入圆柱内,看看几次可将圆柱倒满。现在我们分小组做实验。大家边做边讨论实验要求。(出示要求:(1)实验仪器中,圆锥的底面和圆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高有什么关系?(2)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3)圆锥的体积怎么算?体积公式是怎样的?学生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师: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在我们用的仪器中,圆锥的底面和圆柱的底面是相等的,它们的高也是相等的。

师:我们再来讨论第二个问题。

生1: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

生2: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师板书:圆锥的体积等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师:得出这个结论的同学请举手。(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

师: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生:我们先在圆锥内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内。这样倒了三次,正好将圆柱

装满。所以,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师:说得很好。那么圆锥的体积怎么算呢?

生:可以先用底面积乘以高,算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再除以3(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圆锥的体积公式,V圆锥=1/3V圆柱=1/3sh。)

【评析】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看似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了操作活动,经历了从不知道到知道的过程,新知识似乎是通过学生小组自主探索得到的,但实际上学生操作过程的每一步,都是根据教师的实验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只充当了被动的操作工,思维的参与少之又少,这种在教师过多、过细的“引导”(指令)下进行操作,不足以保证学生的思维能投入到任何一个基本的探究的过程中,仅仅让学生开展一次验证性或没有思考价值的实验活动,这种离开了学生自己思维的动手操作,只能将一个智力活动变成纯粹的动手活动,失去了自主探究所能体现出来的价值。

十三、《用字母并表示数》教学片断 运用字母表示哪些数

师:同学们知道下面的字母各表示哪些数吗?

(1)我今年a岁,明年28岁。

(2)一个正常人的体温为a摄氏度。

(3)小明写了一个数a。

生1:我今年a岁的a表示27。一个正常人的体温为a摄氏度的a表示37。小明写了一个数a表示1或2或几百、几千,不知道。

生2:我认为一个正常人的体温为a摄氏度的a表示36.7或37.2都是正常的。

生3:小明写了一个数a表示任意数,什么数都有可能。

生4:一个正常人的体温是在37摄氏度左右的。

师:同学们想得都很全面,那为什么我今年27岁你是确定的呢,而一个正常人的体温和小明写一个数a却不能确定?

生1:因为你明年28岁,所以今年27岁是确定的。而小明写一个数a可以是任意数,不能确定。一个人的体温是37摄氏度左右也不能确定。

师:那一个人的体温既然不能确定,那也可以是任意数了。

生1:那不行的,如果一个人的体温是0摄氏度早死了。如果一个人的体温是100摄氏度也活不了的。

师:那说明了什么呢?

生1:这个字母a有个范围。是37摄氏度左右。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1)中的a是个确定数27,(2)中的a它有个取值范围,根据老师调查得知这个范围是一个人的口腔温度在36.5~37.2摄氏度都是正常的。(3)中的a代表任意数。

师:你还能举出用字母表示的数的例子吗?

生举例。

【评析】用字母表示数意味着将把学生从数的领域领入代数式的世界,这将使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和数学观念、方法产生一次质的飞跃,同时用字母表示数又是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之基础。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字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在一定范围内的数,还可以表示任意数。同时渗透同一个字母a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示不同的数,突出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特性。最后通过学生举例来说明用字母可以来表示各种不同情形的数,加深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

十四、《分数比较大小》教学片断 片段一:引导探究,完善认知

1.找一找。师:找出上面表里每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分别说说十分位、百分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并说一说各小数表示的意义。生争相回答)这几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上的数都表示“几米”,十分位上的数表示“几分米”,百分位上的数表示“几厘米”。(学生逐一阐述各小数的实际意义。)师:你能说明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生1:我认为2.1最大,2.1米表示2米1分米,其他3个数还不到2米。

生2:我同意2.1最大,1.75第二大,因为除2.1外,3个小数的整数部分相同,但十分位上的7表示7分米,其他的两个小数还不到1米7分米。

生3:余下的1.63米和1.68米相比较,1.68米长一点,1.63米最短。2.排一排。

师:将前面的小数从大到小排列,并填写相应姓名,排出名次。(学生活动。)汇报(板书): 2.1米> 1.75米> 1.68米> 1.63米(小明)(小红)(小鹏)(小玉)3.想想。

师:请同学们从位置值的角度想一想,你对小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新认识? 生1:比较小数的大小,应先比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依此类推。

生2:我觉得小数的大小比较和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是一样的,都是从高位比起,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不用再比下一位了。师:两位同学说得很有条理,也很全面。

(此时,一顽皮男孩小手举得老高。)师:你有什么问题? 生:我认为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大小比较有点不一样,小数的位数多少不能决定小数的大小,如2.1是一位小数,其他几个是两位小数,可它们却比2.1小。师:是呀,你真细心!那么,比1.75大的小数有哪些呢?写写看。

生1:1.752、1.753„„比1.75大。1.75可看作千分位上的数是0,这些小数的小数部分前两位相同,所以要比千分位上的数,才能确定其大小。

生2:1.8比1.75大。因为这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相同,所以要看小数部分,小数部分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生3:3.0比1.75大。比较这两个小数的大小,只需比较整数部分就可以了,不用再往下比了。

师:由此看来,小数的大小与小数的位数多少确实没关系。由此,我们能推出什么结论? 师生小结:小数的大小比较,从高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相比较。4.议一议。小数的大小比较与整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师生共同归纳如下表 5.奖一奖。

师:刚才我们通过比较小数的大小,排出了立定跳远名次,学校将对前三名运动员给予奖励(分别出示奖品图片及信息)。第一名奖文具盒一个,定价10.50元;第三名奖三角板一套,定价1.45元;第二名奖铅笔一支,铅笔的价格比文具盒便宜一点,比三角板贵得多,铅笔的价格会是11.20元、9.60元、2.00元中的哪一个? 在颁奖中,让学生充分说一说所选文具盒价格的理由。

评析:小数的大小比较重在“比”,比的方法提炼过程是本课的着力点。此片段立足学生对“小数的意义”这一已有认知基础,通过寻找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各数位上的数的真实含义,使学生初步领会小数仍要“从高位比起与相同数位相比较”的本质。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时空,围绕“找一找”、“排一排”、“想一想”、“议一议”、“奖一奖”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学生经过充分的数学思考,对“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由具体数量的感性认识向位置值的理性比较转变,避免死记法则,实现“放”与“收”的有效结合;适时渗透比较要讲究顺序、讲究方法的思想。课堂上,教师善于捕捉生成性资源火花——小数的位数多少不能决定小数的大小,及时组织学生写一写比1.75大的小数有哪些,继而引导学生对整数与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比对,进一步探寻其实质,形成模型,深入理解“从高位逐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相比较”的内涵,将比较方法的探究贯通整个过程。

十五、《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片断

认识容积单位。

(1)谈话: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28页第2、3小节的内容,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还想进一步研究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1升和1毫升各有多少?为什么1升 = 1立方分米”等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

(2)谈话:1升和1毫升的水有多少呢?先用量筒量出1升的水,再把1升的水倒入纸杯里,看一看1升的水大约有多少杯?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描述1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教师拿出一个10毫升的试管,谈话:这是一个10毫升的试管,你能用它倒出1毫升的水吗?

学生活动后,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描述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3)谈话:我们已经知道1升和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你能通过实验说明1升 = 1000毫升吗?先在小组里讨论可以怎样做,再按自己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进行适当的指导。

反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可以一边说,一边做。

(4)出示:一个容积是1升的量筒和一个正方体的容器(里面的棱长是1分米)。

谈话:这里有一个容积是1升的量筒和一个里面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你有办法说明1升 = 1立方分米吗?

演示:把1升的水倒入正方体容器里。

提问:怎样解释1毫升 = 1立方厘米呢?(可以通过单位间的进率推出,也可以通过实验说明)

(5)练习:完成“练一练”第1题。

【评析:在此环节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使用量筒、量杯等学具,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比较、概括等一系列活动,建立升、毫升的概念,弄清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十六、《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片断

师: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几类?

生: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师:那一个三角形会不会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呢?请试着画一画。

生:画出:

生:不管怎样画都画不出三角形。

师:请同学们用下面的每组的三个角拼成三角形,看谁拼得快。一 90度 30度 60度 二 70度 65度 45度 三

120度 40度 20度 四

100度 25度 35度 五 80度 70度 50度 生:(学生操作)后面两组怎么拼不成三角形?

师:为什么前面三组的三个角能拼成三角形,后面的两组却拼不成呢?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学生观察后)我发现前面三组的三个角加起来都等于180度。

生:我发现第四组三个角加起来等于160度,不是180度。

生:我发现第五组三个角加起来是200度。

生:我想三个角加起来如果是180度时就能拼成三角形。

师:三角形的三个角加起来,我们可以说成三角形的内角和,那你们是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生:180度。

师:你们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那么你们能不能想办法验证呢?分小组讨论研究。

(学生用撕、折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评析):“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如果只是让学生记忆的话,5分钟的教学就可以解决问题。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首先提出“一个三角形会不会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呢?请试着画一画”,学生通过画,发现无论如何也成不了三角形,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认知冲突,即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的和不可能等于或大于180度,从而引发了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接着让学生用三个角来拼三角形。学生在拼的过程中发现,前面三组能够拼成一个三角形,而后面两组无论如何也拼不起来。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新的认知失调,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有什么规律呢?通过观察,很快发现三个角的和是180度的就能拼成三角形,而三个角的和大于或小于180度的就不能拼成三角形,由此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再由拼图的启示,用撕、折、量的方法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样不仅使学生自主地获取了知识,还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真正体现了“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十七、《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教学片断

《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介绍了条形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根据统计图填写统计表,比较数量的大小。以下是这堂课的教学片断。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

生:喜欢!

师:能不能告诉大家你喜欢吃水果的原因呢?

生:因为水果营养丰富,它含有各种维生素„„

师: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四种水果——苹果、香蕉、生梨、桔子。(教师边出示水果图片,边把图片贴在装有水果的筐上。)

下面请大家排好队,站到你喜欢吃的水果前。(同学们纷纷站到自己所喜欢吃的水果前。)

每人拿一个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

(在拿水果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拿到水果的同学都下去了,还有几个同学没有下去。)

师:你们怎么啦?噢,你们没有拿到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老师不知道喜欢吃这种水果的同学这么多,请大家一起和老师想想办法,怎样才能使大家都能吃到自己喜欢的水果呢?

生:可以数一数喜欢吃每一种水果的人数。

师:怎么来数呀?

生:可以先叫喜欢吃苹果的人举手,数一数有几个人,再„„

生:也可以先叫喜欢吃苹果的人站起来,数一数有几个人,„„

生:可以让喜欢吃相同水果的人站在一起,数一数各自有几人。„„

师:你们的办法可真多!老师也想到了一个办法,你们看好不好?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根横线,并在横线下面分别贴上苹果、香蕉、生梨、桔子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上来,每人拿一张教师课前准备好的小纸片,贴在各自所喜欢吃的水果图片的横线上面。这样就形成了一张直观的统计图。然后教师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板书课题: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介绍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并把各种水果上面的小纸片画成直条,每张小纸片画成一格,就制作成了一张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师:你从这张统计图上看到些什么?

生:我从统计图上看到了,××水果喜欢吃的人最多,××水果喜欢吃的人最少。

师: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喜欢吃的人越多,它的线条越长;喜欢吃的人越少,它的线条就越短。

师:你还看到了些什么?

生:我还看到了,喜欢吃××的人比喜欢吃××的人„„

师:你们都看到了吗?

生:(齐答)看到了。

出示一张统计表

水果: 苹果 香蕉 生梨 桔子

人数(人)

教师让学生数出统计图上每种水果的格数,并说出相应的人数,然后填表。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你们学会了吗?

生:(齐答)学会了。

师:你们除了对喜欢吃各种水果的人数进行统计外,还能对哪些事物进行统计?

生:„„

师:接下来,以两个人为一组,对你们身边的事物调查一下,然后制作一张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评析]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上面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到,教师从学生喜欢吃的水果出发,引出问题,请学生帮助老师来解决,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上面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合作性,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才能和张扬自己个性的机会。教师重点、有效地进行引导,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3、学生通过对自己身边的事物调查和统计图的制作,培养和发展了社会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十八、《确定位置》教学片段

师:请你用彩笔把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写在答题卡上,并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

(学生各自写自己的位置)

师:看看上面这几位同学写得对不对?肖毅(5,3)、王俊璇(2,2)、全正和(1,1)

生:对!

师:请第八组同学把你写的“数对”举起来,起立、向右转,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有规律的,(8,1)、(8,2)、(8,3)往后数的。

师:那个数字有规律?

生:第二个数字1、2、3、4往后数。

师: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同学,还有吗? 生:前面那个数字都是8。

师:你看得很准,为什么第一个数字都是8? 生:因为他们都在第八组。

师:原来“数对”中的第一个数是表示第几组(板书:第几组)。再请第一横排同学拿好你写的“数对”,站起来,向后转。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后面那个数字都是1,因为他们都是第一排。

师:哪个数字都是1?

生:第2个。

师:你发现得很准,原来“数对”中的第2个数字表示第几个或第几排。(板书:第几个)

[评析]此教学环节的设计非常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教材深刻地理解和举重若轻地把握,让学生写数对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分别在黑板和卡片上写。这样做,首先,很好地处理了点和面的关系,讲评板演,即能很快反馈全班学生整体的情况。其次,教师让第一横排和第八组的学生分别起立,举起卡片让其余学生观察,又很快让学生发现用数对这一方法表示位置的特点和规律,达到了短时高效。

十九、《平行与垂直》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伸出两只胳膊,和老师一起做几个动作:

请你像老师这样将两只胳膊交叉在一起,师:“交叉”在我们数学上又可以叫什么?

生:叫做“相交”。

师:同桌互相做几个相交的动作。

师:谁还能做出两只胳膊不相交的动作吗?

生:演示给全体同学看。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出两只胳膊的位置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那两条直线在位置上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评析]此教学环节很好的利用了学生的肢体动作,由交叉现象引入学生对相交的认识,通过多种肢体动作使学生认识到两只胳膊还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位置关系,为后面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奠定了基础。

二十、《单位“1”内涵》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数物体时,一个圆用1个手指表示,那么一条线段可以用一个手指表

示吗?从数学角度看,这一个手指还可以代表什么?(一个„„)师:难道它只能表示数量是l的物体、图形或计量单位吗?它可以表示5个苹果吗?(能

或不能)请互相说说。(生说)生1:放在一个袋子里就变成一袋苹果。

生2:放在篮子里就是一篮苹果。

生3:放在箱子里就是一1箱苹果。

生4:堆在一起就是一堆苹果。

师:当把5个苹果看作是一个整体时,也可以用一个手指表示,那么生活中还有什么 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并能用一个手指来表示呢? 生1:一个小组。

生2:一个班级。

生3:一个学校。

„„

2.揭示单位“1”概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请和你的同桌说说一个手指可以代表哪些?

„„

(生互相讨论)

师:这样,一个手指不仅可以代表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代表 物体所组成的一个整体,这都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单位“1”

师:单位“1”的1加上可引号,是因为它与自然数1有所不同,你们知道有什么不同吗?和你的同桌说说看。(生说)

生1:自然数1只表示一个物体,而单位“1”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

生2:单位“1”除了表示一个物体还可以表示许多物体。

[评析]此环节把单位“1”分散知识难点进行教学。通过“一个手指可以代表5个苹果吗?”引起学生思考:当把它们放在一起,看做一个整体时,也就可以用一个手指来代表可。变抽象的单位“1”为具体的“一个手指”,直观形象,降低难度,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告诉学生“一个手指”,在数学上有一个更专业的名字,就是单位“l”,从而让学生轻松理解单位“1”,不但可以表示数量是1的物体,而且可以表示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深化了学生对单位“1”相对性的理解,在头脑中对“单位“1”有了明确的概念,为分数意义的建构做好必要的准备。

2.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精彩教学探讨论文 篇二

1 学生的智慧

教育的改革一直在进行, 如今我们国家的教育与传统的教育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的目的不单单是已有知识的传授更关键的是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 即现在教育中比较注重的“五育”教育。位于五育之首的是德育教育, 其次就是智育, 即学生的智慧培养。

1.1 学生的智慧的体现

上述文章中提到, 在教育中现在提倡“五育”教育, 智育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智育教育中, 首先发展的就是学生的智力。这样就意味着, 学生智慧首先体现在学生的智力上。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智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堂上教师讲授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不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不同的智力发展水平在新知识的接受上必然表现出不同, 智力水平较高的接受能力会较强, 智力水平较低的学生接受能力就会稍微差一点。当然, 这也并不是完全确定的, 学生的兴趣偏差也会给学生的新知识的接受情况造成影响。其次,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做习题的情况来观察学生的智力发展状况。数学这门学生本来就可以为评估学生的智力发展状况提供依据。学生做数学习题的速度、准确率等都可以衡量学生智力发展的水平。

学生的智慧也体现在学生做事上。根据学生平时生活中做事的情况也可以衡量学生的智力。因为小学生的生活中不只有学习这一件事, 小学生在平时在渐渐地学会合理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情, 渐渐的学会独立, 都是学生智力水平发展的体现。

当然,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完善, 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也出现了许多适合小学智力测试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学生的智力进行测试。但是, 我们并不提倡这种做法, 避免部分教师因为智力差异而对学生产生偏见。

1.2 学生智慧发展的方法

在教育界之所以提出智育教育, 不是给教师评价学生智力的标准, 而是让学生的智慧尽可能得到最佳的发展。为此, 我们提出以下几种帮助学生智慧发展的方法。

第一, 不断改变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那种教学目的, 都最忌讳学生提不起兴趣。所以, 首先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的改变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 避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其次, 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确实也会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第二, 教学过程加入一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游戏和活动。教学过程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单单是讲授一些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因此, 教师就要加入一定的促进学生智慧发展的游戏和活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一方面避免了课堂教学的单调性, 活跃课堂气氛, 引起学生兴趣;另一方面, 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也提高教学的质量。一举两得, 何乐而不为。

第三, 教师要将提高教学质量的经历分给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考核教师的标准是教学质量而不是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因此, 这会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偏重教学质量提高。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要避免这种偏重的出现。

2 教师的智慧

上述文章中提到过, 教学的智慧不仅是学生的智慧, 还包括教师的智慧。

2.1 教师智慧的体现

教师想要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好引导学生的角色, 首先要自身有较高的素质。那么, 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智慧首先体现在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上。第一, 教师想要达到教授的水平就必须要有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现。这里我们分析的数学教师的智慧, 所以就需要教师有比较完善的数学学科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才能把握各个知识点的教学深度、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的。其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思维方式, 尤其是数学学科比较注重小学生思维方面的发展。因此, 教师首先要有一种学习数学的思维模式, 进而去影响学生。在我们国家, 自古就有言传要大于身教的说法。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而且,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 对数学学科的专业知识要求也不会太高。所以, 教师的智慧更体现在“教”上。首先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合理必然会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 反之则不仅不会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而且会对学生的发展造成影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智慧其实更关键的是对学生的关爱。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学生尊重教师的基础。许多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劣势并非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缺陷, 更多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例如, 单亲家庭的学生更可能因为缺少关爱而成为后进生。教师只有学会关爱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才能进一步影响学生, 促进学生的发展, 使教学质量达到最佳。

2.2 教师智慧发展的方法

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反思的结果。教师智慧发展的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教师的教学反思。首先是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思。在这里我们提倡教师在备课时要多次进行备课, 即三次备课方法。第一次备课是教师根据教材能容进行备课;第二次备课是根据教学参考书的内容进行备课;第三次备课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备课。这一次备课也包括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进。然后, 在课后的教学反思中教师要找该次教学的亮点和不足, 从而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

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 因此教师面对的学生也在不断变化, 教师只有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智慧才能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都胸有成竹。首先教师要了解发展中的社会, 即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的兴趣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其次, 教育研究不断更新, 教师要不断学习各种教学理论, 用新的理论做指导。

教师关爱学生的智慧也要不断发展。避免教师的不合理关爱方式给学生造成困惑。教师要学会因人而异, 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唐烨伟, 樊雅琴, 庞敬文, 等.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5 (7) :49-54, 65.

[2]熊丽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智慧生成的案例研究[J].求知导刊, 2014 (11) :105.

3.精彩细节造就高效小学数学课堂 篇三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课堂教学其实是由许多教学环节组成的,每个教学环节又是由一些教学细节组成的,一堂课最能体现教学效果的莫过于课堂中那些精彩的细节。如果教师能在课前有意识地、创造性地预设好每一个教学细节,在课堂中对教学细节之处加以具体、有效地指导,并运用自身积累的教学经验、教学机智处理好每一个生成的教学细节,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那么我们的教学将会更加有效,我们的课堂将会焕发出新的活力,打造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关键词:教学细节 有效课堂

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细节是全局成败的关键。而我们最熟悉的课堂教学其实是由许多教学环节组成的,每个教学环节又是由一些教学细节组成的,一堂课最能体现教学效果的莫过于课堂中那些精彩的细节。如今在强调减负高效的新政背景下,如果教师能在课前有意识地、创造性地预设好每一个教学细节,在课堂中对教学细节之处加以具体、有效地指导,并运用自身积累的教学经验、教学机智处理好每一个生成的教学细节,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那么我们的教学将会更加有效,我们的课堂将会焕发出新的活力。那么如何关注课堂教学细节,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呢?下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教学语言要严谨有效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沟通感情的桥梁。课堂四十分钟,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主要借助语言,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接受的语言,说话应该尽量做到清晰,声音大小适度、具有亲和力。切忌重复、罗嗦、带口头禅。教师提问不要过大、笼统。否则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无法找准切入点。所以教学语言应该是科学和严密的。有的教师教学语言不够科学,也不够严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当教师让学生回答长方体有几条棱时,说:“长方体有几条棱长?”这是不严密的,从而会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无从下手,乱说一气,我认为这样说才是正确的:“长方体有几条棱?” 又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这节课中,让学生回答他见过的人民币,当学生说见过十元人民币时,教师问“十元人民币有多大呀?”这个问题的意思不明确,是说十元人民币面积有多大呢?还是十元钱有多大?当时孩子没有回答上来。教师又补充说明之后,学生才知道老师问的是十元人民币相对而言于其它面值的人民币的大小。所以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与严密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语言是上好数学课的基本保证,老师只有通过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才能使学生坚定学习的自信心。老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听了便于 “入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解决美的享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情境创设激发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更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在课堂教学中,精彩的情境创设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在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是进入新课题时建立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它有明确要求:时间合理,一般以课前5分钟为宜;目的明确,明确学习任务和调动学习积极性;富有启发性,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求是学生能部分了解又不完全理解的材料,使学生处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能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20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王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王师傅加工了12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了800个零件。这时把50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理念,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三、教学过程组织要有效 实施新课程实验以来,教师认识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但是有的探究活动不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探究支点,太难则学生无从下手,感觉高不可攀;太简单,学生觉得没有探究的价值,不值得思考;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探究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就怎样;致使探究气氛活跃、探究形式多样、探究过程无序、没有任何收获。数学教学探究活动要提高其实效性,就要求教师首先明确探究活动目标,在具体探究活动中,教师对活动时间的调控、活动空间的构成、活动环节的控制、活动对象的全员参与等进行宏观协调,这些都需要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要分析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用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教学内容,想学生之想,疑学生所疑。对于探索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难点,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多种考虑,主观上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达成教学目标。有效的课堂组织教学,是建立良好教学秩序,构建有效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课堂结构的组织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允许学生尝试;出差错,然后自行解决错误。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在这个环节中,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尝试,最后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表现。这就显示了自主学习的优点,如果教师加以因势利导,则必然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随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集中到学习中来。又如:可以提醒学生学会倾听他人回答问题,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等。在很多课堂上,学生的讨论看似热闹,实际上因为组织无效,学生有的相互推辞,有的说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话,结果讨论时间白白浪费。学生分小组讨论前,教师应引导每组定好组长及中心发言人,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一定要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的讨论状态。例如:在教学“比较3/4和5/6的大小”时,改变以往直接教学通分比大小的方法,在课前要求学生剪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形,一个平均分成4份,另一个平均分成6份,课上要求学生用彩笔分别涂出一个圆的3/4,另一个圆的5/6,并比较3/4和5/6的大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用4种不同方法比较出3/4<5/6,方法一:直接比较,把两个圆形涂色部分重叠,得出3/4<5/6。方法二:观察两个圆形中分别空出的1/4和1/6,因为空出的1/4>1/6,所以3/4<5/6。方法三:把两个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3/4= 9/12 5/6=10/12,所以3/4<5/6,方法四: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因为3/4=15/20 5/6=15/18,所以 3/4<5/6,在四种方法中,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学生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说:“方法一、二好,直接观察,简单明了。”有的则反对:“如果每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都像这样剪图形,不是太麻烦了吗?”有的认为方法三、四好,适用面广,对于所有异分母分数都适用,有的认为方法三比方法四好,理越辨越明,最后学生一致同意方法三最好。

四、多媒体课件运用和板书设计书写要有效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由于其直观性、能动性、交互性等在教学中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认知主体的发挥,在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辅助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逐渐地进入数学课堂。好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够为数学教学锦上添花。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对于学生学习数学起到画龙点睛之举,实现了学生对数学知识从感性理解到理性理解的质的飞跃。当前,由于多媒体的广泛运用,越来越多的教师忽略了板书书写。实际上,板书是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好的数学板书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浓缩,板书的内容往往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内容,也便于学生掌握方法和课后复习。因此,适时的多媒体课件运用和适当的板书书写也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必要途径之一。

五、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学生认识事物总是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同时,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先天和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教师要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设计的练习不符合学生实际的能力和需要,或太难,或太浅,他们的兴趣和情绪都会受到影响,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练习题,增加练习的层次感,供学生选择。课堂练习设计可分为A、B、C三个层次,即基础练习、提高练习和拓展练习。在练习中,要求后进生只做A组和选做B组,中等生必须做A、B组和选做C组,优等生A、B、C组全做。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我设计了下面三个层次的练习。A层(基本题)(1)说一说在我们的身边或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2)用各自准备好的小捧摆出—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指出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B层(发展题)(1)用三角板画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和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2)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和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特点,找出下面图形未知边的长度。(图略)C层(提高题)(1)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有几个长方形?有几个正方形?(图略)(2)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组织班上学生进行评比。这样就可以面向全体,各有所得,让优生能永不满足地探索研究,让后进生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信心,使全班同学的智能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和谐发展,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六、“多元评价”是造就高效课堂的动力。《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进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会运用多种方式的评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做到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评价。课堂上主要从“主动思考、积极合作、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情感与态度”等方面来评价。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激励评价,当学生较好地完成任务时,教师要积极鼓励“你们合作得很成功!”、“你考虑得很周密!”„„当学生的思维有创意时,教师可表扬“你的想法真有创见!”、“佩服,老师竟没想到!”„„这样学生就能在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在潜意识里产生了向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当学生遇到困难回答不出时,教师也需激励“你肯定能行,再动动脑筋!”„„在教师真诚的期待中,学生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成功。既要让学生踊跃地站起来,更要让学生体面地坐下,使学生一直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

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造就高效课堂的力量源泉。“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情感,有助于学生对老师所任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大量事实表明,学生对某一学科感兴趣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老师。任课老师的为人处事、人格魅力、教学方法、敬业精神、师生关系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数学老师应加强学习,提高修养,改进教法,勇为楷模。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民主平等地交流,努力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激励,催化学习动机。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选择恰当的教法外,还应考虑怎样激励学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我的作法是:多鼓励,少批评。经常用“我相信你一定能够„„”、“我希望你„„”、“经过„„,你一定会„„”等激励性语言,以及名言警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等来催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优生,侧重鼓励其大胆探索。对学困生,及时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让他们体验成功,在此基础上指出其缺点和努力方向,这样,有助于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信心,催化学习动机。

关注细节,也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位和追求。精彩的教学细节不仅可以使教学过程具体、丰富而充实,而且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诗意和灵动,充满智慧和创造;精彩的教学细节会给我们以意外和惊喜,会令我们陶醉和享受。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有效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需要我们从关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开始。

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探讨论文 篇四

学生的思维如果跟不上就不能理解,不能理解就不能顺利开展数学教学,更谈不上培养其它方面的能力,启发智力。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很容易忽视对于某些环节的把握,解答过程复杂化或者书面化都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并且依赖于答案,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数学课堂上,教师如果一味照本宣科,懒于使用灵活的结合实际的教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更不用谈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了。要改变这一弊端和问题,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就应当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从多方面寻找和探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对于数学老师来说,能在数学课堂上培养的主要是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但若是能做到生动趣味教学,掌握下文所阐述的方法措施,在同一时间实现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也不是难事。

二、科学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

1.加强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一,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强化教学深度。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前提条件是要让学生知道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在解答题目时能够自觉应用一些数学独有的思维手段。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借助一些直观而形象的图形,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指导他们解答。例如,我们都知道有三种方法能够用来求得长方形周长,“长+宽+长+宽,长×2+宽×2,(长+宽)×2”这三个公式都是周长公式。但具体题目需要具体分析,老师可以一边画图一边讲题,让学生也学会这一方法,不仅可以深化教学深度,更能帮助学生借助图形直观地知道使用哪一个公式更适合。第二,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锻炼他们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问题的选择上要注意突出目的性。结合实际提出问题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有了兴趣,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讲解“比较对照、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综合以及分析”这些逻辑思维方法时,才能够事半功倍。例如提出“逛商场时商品打折,哪个更便宜”的题目,学生大都喜欢逛超市,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必然更有体会。教师还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生活中选取一些鲜活的例子来培养学生进行逻辑思维,提高他们解答数学题目的水平。例如,提出一道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题:水果店老板分三次把苹果卖给你,第一次卖出的苹果是第二次卖出苹果数量的一半,第二次卖出的苹果比第三次卖出的苹果要多三分之一,第三次卖出的苹果是六个苹果。那么这三次卖出的苹果一共的数量是多少?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的逻辑思维方法进行解答,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教导学生使用多种解题思路。

2.提高教学趣味性,激发主动思维

其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思维。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不放试一试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的方法。一旦学生愿意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就能让他们一直处于活跃的思维状态中。例如:在黑板上贴各种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这些数学题组成了一道常见的应用题,期待学生们来解答。这一生动的活动,能够吸引学生主动解答,踊跃参与,让学生体会道开动脑筋的乐趣,自然会更加自觉自愿地思考问题。其二,丰富教学语言,让课堂更具有趣味性。有趣的数学语言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数学教师也可以幽默起来,多在平时记住一些有关数学课题的笑话或者故事,多用数学语言描述解题思路,在上课开始用幽默的语言活跃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通过这个方法还能提高学生与自己的互动,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鼓励他们阐述数学问题,进行数学口算,叙述口算过程,口头阐述解题步骤等。坚持一段时间,定然能够让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更顺畅,也更准确和严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双赢目标。

三、结束语

5.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精彩教学探讨论文 篇五

一、把我受教育群体特征,提高教学针对性与有效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教材不论是从内容、深度、广度、难度等来讲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既说明我们的教育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和优化,反过来也说明我们的受教育群体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再者,我想任何一个有些教学经验的教师都会对学生的不断观察中感受的学生的这种群体特征的变化性。当下小学生,我认为更加开朗与灵活,他们一个个都很聪明,也非常懂礼貌,从小就表现出良好的个人素养。但是,反过来讲,现代学生们基本上都是在父母和长辈们的关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有的家庭教育并不科学,对孩子从小溺爱,这样就容易导致孩子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化的状况也相对来讲比较常见。对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首先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如果我们的受教育群体特征发生变化了而我们的教育观念还停滞不前,那既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也说明了我们的教学观念已经落后了。与此同时,需要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这一特征,善于引导学生的这种聪明劲儿,将其有效地运用到学习当中。对于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采取激发式、鼓励式的有效引导方式,而不是主导式、批判式的强行灌输式教育。比如,在学习新知识或者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说“看看哪位同学最先理解,或者最先解题”之类的话语。另外,教师也应该给予学生更多地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学会动脑、享受动脑,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会真正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学习能力和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当然,我也绝对相信我们的.学生这么聪明,肯定会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发现自己得潜能和优点。

二、尽量采取“灵活式、多样式”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实践

在传统数学教学当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教材的朗读者加上翻译者。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教学或许可以说成是教师对教学的主观认知或者“一厢情愿”下的方式。教师如果基于自身的理解和站位来对教材进行阐述,这个过程,学生的理解相对来讲并不到位。反而,这样的方式可以看成是一种对知识的强力灌输过程。有些知识和道理,不是靠教师的讲解来让学生理解的,而更多地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的。具体来讲,在课堂教学当中,我们应该采取“灵活式、多样式”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实践。比如,通过划分数学学习小组,让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中“交谈和说话”,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甚至是辩论,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切身体会之中加深理解与记忆。再比如,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当中,我们可以将多媒体引进课堂教学,对于一些理论性讲解可以通过一些动画短片来进行。另外,我认为数学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们在学习一些图形的时候,研究它们的特征时可以通过教具来辅助教学,比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制作或者通过购买的一些教具来对比研究。

三、整合教学资源,共同施力推动教学发展

6.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精彩教学探讨论文 篇六

一、中年级数学教学活动案例问题剖析

1. 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与灵魂,统率教学的全过程,决定教学的效果。实际上,我们的有些教师对数学教学目标则是“嘴上重视,心里忽视”“写在前面,置于脑后”,教学目标形同虚设。目标内容泛化现象比较严重,设计的目标缺失教师对数学题独特的审视与解读,缺少课时教学目标与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学年目标、学段目标、课程目标、总课程目标之间的步步分解落实与衔接,同时也缺乏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相互结合。在教学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会设计教学目标、只会盲目照搬、照抄教参、教案集上的教学目标。自己设计的教学目标或过于笼统,或凭经验,凭感觉,关注数学题目后的要求确定训练重点的更是少之又少。走进课堂,则发现一些教学目标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教学目标与学段特点不相符的现象较为突出。

如跳绳比赛规定每人跳3分钟,王平跳了327下,张民平均每分钟比王平多跳12下。张民一共跳了多少下?

学生的解答方法是:(327÷3+12)×3=363(下)

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你是好样的!请再想一想,还有更好的解法吗?比如先算张民3分钟一共比王平多跳了多少下?”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进一步寻求其他解决问题的策略,又列出了其它算式:327+12×3=363(下)

学生在用多种方法解题时,往往只注意分析题意的外显成分,列出一两种解答方法就满足了,而忽视了对这些题目的深层次的分析探究和辨析比较。据此,教师要运用启发性引导语诱导他们去作深层次的思考和判断,以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和批判性等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多样性的方法和途径中,通过比较和判断,选择正确、合理、科学、简捷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为学生今后参与数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必要的基础。

2. 无效提问过于泛滥。

没有针对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年段特征和教材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我们的不少教师找不准教学的起点,没有立足于学生的“就近发展区”来设计数学教学活动,往往在理解内容上低估我们的学生,频繁提问学生已经知道的,已经懂得的,已经理解的问题。而对文本中那些真正需要教师巧妙引领的、提升的、帮扶的地方,却一笔带过,课堂教学策略失去年段特点。

3. 思考质疑蜻蜓点水。

许多人喜欢热热闹闹的课堂,活跃的课堂,殊不知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真正应该活跃的是学生的思维。从课堂观测看,不少老师不敢或不愿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有的课堂上的质疑是走走形式,甚至在有的课上,学生明明预习了,或已经第二课时了,老师还是零起点,让学生交流看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于是顺乎教师意思提出早已明白的问题。“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理念落实起来困难重重,老师的设计考虑的都是便于自己顺顺当当的教学,牵着学生走,预习了却不组织交流,无法预知和了解学生的初始状态,缺少相应的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和检测。如在一节观摩课上,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棒!掌声鼓励!”课堂里马上响起“啪、啪、啪……”一片掌声,另一个学生也回答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得到了同等的“殊荣”。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其实,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在上述片段中,教师的赞赏实在是太多太滥了,如此的评价已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这些学生确实提出了有创见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或者有明显的进步,如实的激励是适宜的、可取的。

二、设计合理目标落实新课标学习方式

1. 明确学段教学目标。

有人说孩子一生下来是一张白纸,就看你往上面画什么。在这张白纸上,家长画,老师画。殊不知,学生才是这张白纸上画的主人,真正画画的是学生自己。如果说入学时各张纸上的内容差距不大的话,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差距会越拉越大。有些学生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家长渊博的学识、众多的兴趣、大量的书籍以及网络视频使他们见多识广。而有些学生的学习资源相对贫乏,家长忙于生计,学生的生活半径极小,有的家中几乎没有课外读物。所以,到了中年级,数学教师更应该潜心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制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提升,有发展。

2. 重视动手实践活动。

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使学习过程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 应用合作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当中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直接交流合作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倾听他人的见解。但是在合作学习的同时更要关注弱势群体,不要让他们成为学习的“旁观者”,一定要让学生真正实现共同学习、互相影响、共同进步,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注重个性化的学习。

三、新课程数学教学活动智慧生成策略

1. 教学活动过程应是师生生命互动成长的过程,以师带生。

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其中应该特别关注的是具有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在教学时,根据区域特点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即有选择性地删减,更注重以人为本,变不利为有利,以学生的实际基础为出发点展开更好的教学。

2. 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境促学。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

3. 探索评价的途径和方法,全面得体。

新课程把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更不是筛选,而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它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有收获、有困惑、有思考……相信只要每一位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新课改一定能“为有源头活水来”。

摘要: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根据小学数学各学段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数学教学策略,重视教学引导,从而达到小学生智慧自然生成的目的,提高中年级数学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案例探讨,目标策略

参考文献

[1]黄为民.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的合作交流学习[J].教育现代化,2015,(17).

[2]杨学萍.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思考力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6,(04).

[3]李文娟.小学数学课堂中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技巧[J].基础教育研究,2015,(22).

7.碰撞智慧火花 点燃精彩课堂 篇七

——同课异构活动心得

我校(蒙阴一中),被选为山东省普通中小学“1751”改革创新工程高中片区。本学期1751工程中的高中片区的学校,举行了两次同课异构。第一次,3月22日在我校举行,我校与结对学校淄博实验中学化学和政治两个学科同课异构,每学科2位老师同课异构。我参加政治学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同课异构。第二次,4月26日在凤城中学4个学校(凤城中学、青岛二中、莱阳九中、五莲三中)4个学科(语文、数学、英语和物理)每学科3位老师的同课异构。我参加了语文学科《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同课异构,听了凤城中学、青岛二中、五莲三中的语文课。第14周,按照学校的安排地理学科在将校内自己举行同课异构活动。

同课异构的基本流程是,上课,说课,评课。上课教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设计,新颖的导课方式、激烈的小组讨论、思维与智慧的碰撞,从中受到的震撼与启发。再听一听执教人说课,说他们的教学目标如何确立、说他们的教学设想、说他们的得与失„„。资深课堂观察员的科学、严谨、全面一分为二的深刻点评,深化了认识。前者是不同的老师上同一节课,后者是不同老师来评同一节课。老师们教学设计的巧妙让我们惊叹,评课人的简洁准确的点评也体现对精彩课堂的执着追求。我们在脑海里渐渐清晰课应该这样。我们在智慧的碰撞中品味、思考,受益匪浅。各有各的精彩,不同地域之间不同水平的学校同课异构差别会很大,对我们的震撼和启发也越大。

通过参加这两次的同课异构活动,促进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中。也看到了我们的课堂和青岛二中、淄博实验中学、凤城中学等之间的差距。我感到课堂要注重教学设计,而且要不断去思考怎样设计更合理、更高效。特思考如下心得体会。

1.教学设计目标化

进行教学设计,先解读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关键是各个环节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不是把目标解读了堆在教学目标这一栏目里就完事了。教学策略、教学组织及教学评价都要紧扣目标,设计是扣住目标,设计完了,再检查评定是否真正贯彻了目标,再删减与目标关系不大,或不够有效的内容,使教学紧凑、简洁、高效。五莲三中的李老师这一点做的好。评课人对她的评价一个字“简”。即“简洁、简化、简明”。

2.教学设计生活化

教学设计要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材中的知识点有时候,比较理性,不注重在生活中怎么用,或者也不怎么解释它可以用于生活中的那些方面,它是单纯的知识文本。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指导生活,用于生活。书本的知识又是从日常生活中得来的。因此,我们在教书时,从生活的角度设计教学,还给知识鲜活,它最初源于生活,最终用于生活。在政治课中,淄博实验中学的彭老师这一点做得非常好。他选用马云创建淘宝网的经历,以材料的方式分阶段呈现各学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取其中蕴含的教材知识点,一步一步环环相扣,所有的结论都是学生得出的,不是老师强加的。一个案例贯穿始终。马云和淘宝网都是学生熟悉的,马云甚至是学生崇拜的风云人物,淘宝网是现在年轻人喜欢的购物方式,也是今天的高中生非常熟悉的,选这个案例最恰当不过了,非常吸引人。其中“量变与质变以及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的道理”用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3.教学设计生命化

叶澜教授说过:“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所以,应通过课堂让学生汲取成长的力量。淄博实验中学的彭老师通过马云的案例用马云的一句话“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这句话即点破了量变到质变的艰难,又透露出胜利的曙光,做事贵在坚持„„,对学习者的震撼会很大,学生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想起这句话,心里充满了力量,撼动了心灵促进了生命成长。青岛二中的杨老师,在执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把学生导向学习苏轼“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时,旷达的处世情怀,让人受益终生。

4.教学设计意识化

要有意识的进行教学设计,不要仅仅是在开展同课异构活动的时候进行高效、流程化的教学设计。我们已经培训了很长时间了,新理念、新理论都不缺乏,现在到了我们行为方式改变的时候了。我们可以在上每一节课时都想一想,以前怎样上这一节的,今天可以怎样上,也引导全组思考我们还可以怎样上,怎样让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怎样震撼心灵、汲取怎样的成长力量。不断去设计、不断去完善,甚至自己和自己同课异构。让设计常态化。我在教《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第1课时的时候,思考怎样设计才能体现地理学科的精神、怎样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我变换方式,变罗列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为探究活动。让学生去思维去表达,活动题目为“给你一块土地,你最想种什么?”学生讨论分析。有一组学生回答“如果有水地势较平的话,就种小麦,如果是岭地就载果树”。你看他们开始对空间进行分析有什么条件,这样比我们引导他们罗列条件好多了。然后,再追问“为什么不种水稻而选择种小麦?”“我们这里既可以在桃树也可以载苹果树你选择载什么?实际载哪种果树多?”“你村子种什么多?”随着讨论的深入知识点全部解决。学习《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时,“给你资金你去创业,你最想建什么工厂?为什么?”学生在表达自我的同时,引导分析了工业区位因素,说不定他们今天愿望在未来真的能实现呢!学生也能形成空间分析区位选择的地理意识。

8.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智慧 篇八

山西阳城一中 茹阳龙

我所在的高中是当地一所三类高中,学生生活拖沓,基础差,没有养成良好生活和学习惯,一段时间以来上课非常郁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面对复杂课堂教学场景,我觉得教师必须充满智慧.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在等待中成为智慧型数学教师。

智慧可以通过多读理论方面的书,多读教育心得之类的书,有理有据,鲜活实际;多实践、勤总结、多借鉴等途径积累!、创没问题情境,引导想象,促使主动发现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能促使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多媒体课件演示: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一只猴子坐在一辆正方形车轮的车上,在音乐的伴奏下狼狈前行。同同们看到猴子被颠得一上一下,乐得哈哈大笑,又不禁联想到:这是为什么呢?这便是学生心中久存的疑惑:大街上飞驰的汽车,车轮为什么一定是圆的呢?各种形状的车轮岂不是能让世界显得五彩缤纷吗?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开始。学生在问“为什么”的同时进发出思维的火花,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实现问题的直观解决.智慧可以通过充分的期待来实现。等待,可以培养学生对数的直觉;等待,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等待,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美国的一位著名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询问一个高中学生:“你的理想是什么?”这位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当一名优秀的飞行员!”主持人接着问:“如果你驾驶的飞机没有燃料了,而此时飞机上只有一个降落伞,你会怎么做呢?”该学生想了一下说:“我会背上伞包跳下飞机。”话毕,主持人开始也有点愕然,现场观众也跟着窃窃私语:当一名优秀的飞行员怎能不顾乘客的安危自己逃生呢?主持人等了等,随即又问其原因,该同学又接着说:“因为我要去拿燃料,再回来救飞机上的人。”……反思我们的教学,这样的“等待”实在是太少了!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甚至不等待!

当我们提出的问题学生不能回答出来时,我们很直接就给了他们答案,然后自圆其说,自己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没有给学生一点思考的余地。我们平时抱怨学生的愚钝,抱怨学生的不配合,我们自己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了么?尊重学生的想法了么?给学生探索的机会了么?或许,有的老师会说,一堂课就那么点时间,哪里能让学生的思维“撒野”!可是,我们看到,我们打断了学生的思考,就是阻断了他们思维的再发展,限制了他们对问题的深度探索。随着岁数的增加,教学经验增加,我在提出问题,没有回应时,我没有着急,用期待的眼神望着他们,静静地等待,一会儿就有人举起小手。错了,再来,错了,再来,让学生直抒胸臆,趋于完美!

9.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精彩教学探讨论文 篇九

一、精彩的生成离不开课前的精心预设。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 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活动都离不开课前预设。预设时, 我们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案, 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了解以下问题: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作出怎样的回答?这些都是预设时教师必须去全面了解的。因为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工夫, 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

在设计“认识时分”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时, 第一个环节教师准备了两种预案。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三个问题: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每个大格有多少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二年级的学生大多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如果他们能够很顺利地回答这些问题, 就不必在数格子上浪费时间, 可以直接进入时分的教学。如果学生对这三个问题很陌生, 就可以通过课件帮助他们数清楚格子, 并且教会数的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当有学生回答每个大格里有五个小格时, 有学生说:“我还没有数呢, 真是每个都是五小格吗?”面对学生的疑问, 教师采用了第二个方案, 四人小组分工每人数三大格, 然后交流确认每个大格里都有五小格。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了疑问, 就可以顺利地数一圈有多少小格了。由于课前预设到位, 面对学生的质疑, 就可以从容应对。

二、预设不可能预知课堂中学生所有的动态生成。

1. 教师预设中的生成。

有些生成是教师预料之中的, 预设时要留给学生生成的时间。这种生成常常出现在反馈纠错时, 比如“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时, 教师在预设时设计了这样的题目:13÷3=□……□。提问:“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做的:13÷3=3……4, 对吗?”抛出问题后, 把时间交给学生, 由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到底是对还是错, 错在什么地方, 怎样改正。这样就进一步强调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 学生的自主生成。

这是动态生成的主阵地。学生的言论常常是凌乱分散、词不达意的, 教师首先要机智地把这些小的话题进行概括整合, 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清楚, 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有一次听同事上算24点的数学活动课, 有一个环节, 老师出2、4、6这三张牌, 请学生在自己的牌中任意抽出一张, 用这四张牌算出24点。在反馈时, 前三个学生出的牌不一样, 但是每个人出的牌都能和2、4、6算出24。这时一个学生发言说1到9的所有的牌都可以和2、4、6算出24, 一下子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兴趣, 原来算24点这么神奇啊。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当老师要求学生任意抽四张牌算一算时, 全班学生劲头十足。这个学生的精彩发现让整个课堂变得生动起来, 这恐怕是老师也没有想到的。

当然, 学生的自动生成也不可能都是这么精彩的, 也有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 教师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 让其思维“归队”, 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

三、创造生成条件, 灵活调整预设。

如前所说, 再细致的预设也不能预知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 因此预设时要留给学生足够思考空间, 也就是给学生的精彩生成创造条件。

如:“哥哥有图书13本, 弟弟有7本。哥哥借给弟弟几本, 两人图书同样多?”学生列式:13-7=6 (本) , 6÷2=3 (本) , 可见学生已经理解了题意, 找到了方法。此时教师没有往下进行, 而是问学生:你们有不同的方法吗?在小组里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说一说。反馈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先求出平均每人有图书多少本, 再求哥哥借给弟弟几本, 两人图书同样多, 列式为:13+7=20 (本) , 20÷2=10 (本) , 10-7=3 (本) 。”受他启发, 又有学生列出13-10=3 (本) 。是啊, 学生的智慧、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而这些不可能是目标所能预设到的。预设目标就这样在课堂中添入了灵活、创新的成分, 提升了水平, 实现了超越。

当我们的预设在课堂实施中遇到学生生成性问题的阻挠时, 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成做文章, 比如利用学生出现的错误, 智慧地将错误化为资源。

比如“认识分数”这一课, 小结时, 一个学生说:“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分成2份, 每份是1/2。”教师不露声色地对其他学生说:“他的说法对吗?”这时有一个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随便一撕, 变成一大一小, 然后拿着其中的一份问:“这叫1/2吗?”很快有学生小声议论起来。教师随即追问:“应该怎样说?”这个同学回答:“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 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张纸的1/2。”利用学生的错误, 引出学生的讨论, 强化分数的含义。

当预设的教学流程被打断时, 教师可以凭借教学机智对教学进度与方法等做适时的调整。

10.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精彩教学探讨论文 篇十

师:说得好,下面请同学们将一个正方体沿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看看(1)要剪几条棱?(2)展开的是一个怎样的`平面图形?先自己动手操作再与同伴交流。

(学生动手实验,并热列讨论)

生:老师,我发现要剪七条棱才能把一个正方体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我们组的同学展开的平面图形都不一样,但都是由6个正方形连在一块的平面图形。

师:有没有剪的棱少于七条或多于七条的?

生:没有,我们展开的这几个平面图形都还(保留)有五条棱,(正方体共有12条棱)所以剪的棱都是七条。

师:是不是6个正方形连在一块的平面图形就一定能围成一个正方体呢?

(有争议,有的学生开始动手实验)

甲生:不行,如果六个正方形连成一条直线或象这样四个正方形在一条直线上,而另两个在它的同一侧,都不能围成一个正方体(学

11.高中英语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篇十一

【摘 要】智慧课堂作为一种新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新型的教与学方式。本文主要基于HappyClass智慧课堂软件系统,从课前多媒体微课程电子教材预习、课中互动教学和课后微课程作业辅导及成果展示三个方面探讨智慧课堂教与学的实施,并论述智慧课堂对英语教学的三个核心价值。

【关键词】智慧课堂 教学模式 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1-0105-02

智慧课堂作为一种新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新型的教与学方式。笔者基于HappyClass智慧课堂软件系统,探索以电子书包为基础的智慧课堂,研究课前预习、课中互动教学和课后巩固复习的实施,实现翻转的课堂和学习者随时随地碎片化的学习。

HappyClass智慧课堂系统是运行在智慧课堂云终端上的一套软件系统,由电子书包、智慧课堂软件、智慧教学平台、微课大师软件、移动式充电柜和感知与控制模块等共同构成。依托智慧课堂提供的数字化的学习空间,课堂上师生使用移动平板电脑(Pad)就能开展各种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一 智慧课堂教与学的实施

1.课前多媒体微课程电子教材预习

课前,学生可以通过HappyClass智慧教学平台查看各学科的电子教学资源,观看教师制作的导学微课视频,并完成教师推送的预习任务,同时记录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人教版必修三Unit 2 Healthy Eating的中心话题是健康饮食,在阅读电子课文之前,学生先完成智慧教学平台上教师推送的一份学习任务,包括对东西方的食物进行分类,并投票选出自己所喜爱的食物。学生可不定时地查看投票结果。学生还可打开教师推送的健康食物金字塔(Healthy food triangle)图表,初步了解健康饮食的知识。接着,学生点击智慧教学平台上的电子课本,根据自身的英语基础,采用适合自己的阅读速度、阅读次数等。然后,学生点击智慧教学平台上的微课,观看教师使用微课大师录制的两个短视频,第一个视频介绍课文背景知识,第二个视频是关于课文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可以自主观看、反复观看,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从而达到个性化学习的目的。最后,学生查看智慧教学平台上教师推送的学案,完成相关的练习,提交之后即时可以看到反馈的结果,教师可通过导学监控,全面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

2.课中互动教学

上课时,教师打开HappyClass智慧课堂平台系统的上课软件及PPT,要求学生连接平板电脑的网络后,开展多媒体互动教学。

必修三Unit 2 Healthy Eating,教师先用10分钟左右时间就学生课前预习普遍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这个时间段,学生的电子书包(iBook)处于锁定状态。到课堂互动时间,教师才允许学生自由操作自己的iBook功能。课文中提到的烹饪种类很多,掌握其英文表达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教师通过点击“教师提问”实时地把问题发到学生的平板电脑上,学生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作答,把答案上传。教师根据教学屏幕上汇总的全班学生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讲解,在白板上直接进行打圈画线批注等,并引导学生判断哪些是健康方式。

然后,学生进入智慧课堂平台系统的“分组互动”,讨论某一观点,各组学生首先选择支持的观点,然后将支持的理由通过输入、iBook手写和拍照等方式上传。学生可将讨论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反馈给教师,让教师辅助自己学习。由于Reading部分课文的故事尚未结束,教师可让学生猜测故事的发展和结局。学生两人一组交流讨论,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下一小段话。打字快的学生可以直接在平板电脑上写,然后上传;打字慢的学生先写在纸上,然后通过拍照上传。教师在不影响学生写作的情况下,使用“学生示范”功能,将学生iBook电子书包的屏幕传到投影上,实时查看学生写作的过程和情况。一节课结束后,HappyClass智慧课堂系统软件可呈现“课堂教学质量报告”,自动生成本节课教师所提的问题和学生回答的详情报告。

3.课后微课程作业辅导及成果展示

课后学生主要完成教师布置的网络作业,完成后直接核对答案,对于错误之处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选择性观看及反复观看教师提前录制好的作业辅导的微课程。课后,学生还可参加在线考试,并通过智慧课堂平台系统的“错题集”,查看自己作业和测试中的错题,以及查看自己的课题错题报告,了解自己的学习历程,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的元认知能力。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和测试可按人批阅或按题批阅,可查看“常见错误报告”罗列出的学生在作业过程中错误的题目和错误的原因。

必修三Unit 2 Healthy Eating,学生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家庭晚餐健康食谱”的微电子书。通过电子书包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将收集到的食谱在小组内汇总分类,交流讨论,制作出一份健康的家庭晚餐食谱,并填写在微电子书的图表里。微电子书还配上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以及英文配音。在制作一本简单有趣的微电子书的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知识创新。

二 智慧课堂对英语教学的核心价值

1.学科认知工具,加强深度学习

基于电子书包的智慧课堂是一种强大的认知工具,无论是课前导学微课还是课后微课程作业辅导,都有利于学习者认知技能的发展和习得;智慧课堂的作业和测试的“课题错题报告”有助于学习者反思学习过程,训练自身的计划、修正和调整等元认知策略。智慧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学习者被动接受信息的桎梏,激发了学习者主动认知、积极加工信息和全面建构知识的热情。智慧课堂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了学习者的思维向深度发展,改变了学习者单纯作为接受者的角色,使之向创造者转化。上文提到的制作一份“家庭晚餐健康食谱”的微电子书,就是典型的英语学习者深度思考并发挥创造性的学习成果。

2.多样化学习载体,支持个性化学习

智慧课堂多样化的学习素材、学习载体,扩大了信息传递的渠道,为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开启了多元智能学习之门。智慧课堂的指导理念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课前、课后的微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决定什么时间看视频、什么地方暂停、什么视频内容倒回去反复看,而相关的练习和在线测试又能帮助学生智能检测所缺的知识点并及时补救。教师也能随时随处掌握学生课上和课下的学习情况、练习和测试的答题情况。例如,教师可查看“常见错误报告”罗列出的学生在练习和测试过程中错误的题目和错误的原因,以及细读“课堂教学质量报告”,勾勒出学生学习的知识地图,制作有针对性的且能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导学视频和微课程作业辅导等。智慧课堂给英语教学带来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个性特征,准确掌握学生的英语知识结构和技能提升之处。

3.互动教学,实现社会化学习

智慧课堂借助移动通信网络,共享的文件、数据和信息,极易实现跨时空、跨区域的交流。智慧课堂的电子书包,随时随处连接信息生态,既支持小群体的讨论与交流,也支持跨区域的讨论与交流,创建了一种信息化时代创新性的学习空间。必修三Unit 2 Healthy Eating,课中的互动教学就充分运用了智慧教学平台系统上教师提问、学生示范、分组互动、屏幕广播、课堂练习等功能,协助学生在互助教学中建立有意义的社会知识建构,而学生课前和课后的学习,更加凸显社会性学习的特点,智慧课堂将辅助个体的学习转化为支持合作学习的交流协作。在这个学习社区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校与家长之间等存在着多种形态的互动关系。例如,通过智慧课堂教学软件的“家校互动”,学生可以查看学校推送的通知。

三 结束语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带来的是一场全新的教学改革,但是智慧课堂还存在一些不足:信息泛滥、交流互动浅层性、过多的学习材料和任务压榨了学生的业余时间、教师备课刻意追求微课的完美而忽视“教为指导、学为主体”的原则、过分依赖数字技术等。这些问题都将是我们在智慧课堂摸索中需要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的。但是,智慧课堂带给我们最大的价值观就是“变革”,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必将推动智慧课堂、智慧教师和智慧校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婉平.智慧教室建设与应用的实践探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4(12)

[2]徐紫、周梦瑜.智慧教室下“smart”小学高年段英语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育信息技术,2014(12)

12.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精彩教学探讨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小学教学,生活,兴趣,自主,精彩,生成

课堂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讲得多么精彩, 更要关注学生学得多么主动, 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构建自己对数学的理解, 展现出自己的精彩, 才是精彩的课堂。那么, 如何构筑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 提高教学有效性?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链接点入手。

一、与生活链接——激发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森林旅游》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的复习课, 在备课的时候, 我发现教材中是把问题放在去森林旅游前、中、后的三次购物的情境中进行, 当时我想如果就利用我们身边熟悉的情景展开教学, 学生或许会更感兴趣。因此, 我想到了本地的考亭卧龙湾, 不如带学生到那郊游, 在郊游的过程中同样设置三种购物情境, 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于是我大胆地对教材的主题、情境图及部分数据进行改造, 以考亭卧龙湾郊游为整堂课的教学主线, 将现实生活作为“活”教材, 带学生走近现实生活, 利用学生熟悉的、喜爱的生活事例来设计教学,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到了数学的魅力。

二、与自主链接——彰显智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不是把外界的知识简单地“复制”到自己的头脑中, 而是在头脑中经过系统思考的加工过程, 从选择和接收信息开始, 经过记忆、理解、应用等基本环节, 最终变成自己的知识。

有道分数应用题:一辆载重5吨的汽车, 要把一批货物从甲地运往300千米的乙地, 前2小时行了全程的40%。照这样计算, 行完全程一共需要几小时?学生很快就解出来了:300÷ (300×40%÷2) =5 (小时) 。我接着问:“还可以怎么列式?没过多久, 一个平时很机灵的学生站起来说道:“2÷40%=5 (小时) 。”此言一出, 全场愕然!“啊!有这么简单?”其他学生忍不住叫了起来, 甚至有的学生摇着头说:“不理解?”此时, 我并不急于把思路告诉大家, 而是笑着说:“那就请大家听听他是怎么想的, 好吗?”可这个学生可因太紧张了, 总是词不达意, 小脸涨得通红。见此情形, 我及时进行提炼:“因为速度不变, 路程比可以转化为时间比, 把全程行的时间看作单位‘1’。”在我的帮助下, 该学生终于把自己的独到见解叙说完毕, 其他学生纷纷伸出大拇指夸奖:“你真棒”。

三、与意外链接——去伪存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是充满生命灵性的, 在动态的数学课堂中常会出现一些意外。

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 当学生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后, 我设计了一道判断题“有6个面, 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学生不假思索地答道“对”。“确定吗?”被我这么一问, 有的学生开始产生怀疑了, 这时我不慌不忙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教具——堤坝实物。

师:看老师手上拿的物体, 它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6个面, 12条棱、8个顶点。)

师:它也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那它是长方体吗?为什么它就不是长方体了呢?在教师的追问下, 精彩的课堂对话生成了。

生1:有一组相对的面不相等, 比如上下这两个面, 可撕下来比较。

生2:有的面是梯形。

生3:相对的棱长度有的不相等, 比如这4条棱的长度就有长有短。

师:由此说明了什么?

生: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 要看有没有具备长方体所有的特点, 只要有一条不符合它就不是长方体。所以说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一定就是长方体。

四、与岐义链接——生成精彩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 教师要发挥数学的学科优势,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发表自己独特的思考与见解, 甚至鼓励他们“异想天开”。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如果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3”4, 则它是 () 三角形?大多数学生采用的方法是:2+3+4=9, 180÷9×4≡80°, 最大角是锐角, 因此它是锐角三角形, 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用新课所学的知识顺利解决问题。这时我选择了退:“你们还能想出其它的办法判断结果吗?”一个平时很机灵的女学生站起来说道:“老师, 我还有更简单的办法其中两个较小角所占份数相加所得的和如果大于较大角所占的份数, 那么它就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如2+3>4, 使锐角三角形, 如果小于的话就是钝角三角形, 如果等于的话就是直角三角形。”不会吧, 这么简单, 马上有一个男学生提出了疑问, 面对学生的疑问, 我再次大胆地退了出来:“那我们能不能举例来验证一下这位女生的方法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又被调动起来了, 他们纷纷投入举例和验证中, 最后得出女学生的方法是正确的, 并且找到了如何根据一个三角形三个角内角的度数比快速判断它是一个什么三角形。

上一篇:法院新招法警试用期个人总结下一篇:含有严寒的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