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电工品牌如何突围?

2024-09-07

民族电工品牌如何突围?(精选5篇)

1.民族电工品牌如何突围? 篇一

中国经济经过27年的高速发展,近以来以房地产为支柱产业的中国经济带动了与房地产相关行业的迅猛发展,其中建材行业是影响最直接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归属建材行业的电工行业亦如此。面对一系列的并购事件,民族电工品牌的未来发展空间在哪里,又将怎样学会与狼共舞。知己知彼为首要,笔者将以此文抛砖探讨基于中国市场环境中民族电工品牌的面临现状与发展空间。

一、民族电工品牌面对的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分析

中华民族电工行业经历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先期跟随进入中国并在华投资设厂的澳洲奇胜、日本松下的外资品牌学习的过程中成长。随着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陆续涌现了一批颇有影响力的电工品牌,推动了中国电工行业的发展。在中国房地产高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电工行业也逐步从低关注度走到幕前。在几大并购事件的发生,更加剧了电工行业的风起云涌。于是民族电工行业的从业人士以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关注日益融入国际化的冲击浪潮中如何面对。其中不乏观望、冒进、悲观的态度。CWWEN西沃电工营销顾问团队在几年的咨询服务实践中,深感民族电工品牌要崛起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与国际电工品牌相比存在一些可逆的短板。在中国汽车领域曾有几千万做了个汽车梦的案例,在电工领域也不乏千万做了个令人扼腕而叹的电工梦。在咨询服务的过程中一些民族电工品牌在战略与战术上的失误深感残局之痛。面对国际电工巨头的大举进入中国和民族灯饰品牌进入电工领域的浪潮。我们需要更理性地去分析,知人长短、知己优劣。如何在民族电工品牌PK国际电工品牌过程中生存、发展。成为民族电工品牌思考与研究的课题。民族电工品牌与国际电工巨头同台共舞的时代来临,面对的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将有哪些?本文将作探讨性的归纳有下:

1、宏观外部环境分析

中国房地产经历过10年的高速发展,业内人士认为在将是中国房地产的拐点,至少在未来的8年时间内国内建材市场将持续处于需求强劲的繁荣状态,

而且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国内政治环境的稳定,更为电工行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机会平台。但是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电工产品国内消费者处于非理性消费,崇洋消费心态普遍,国际电工巨头的品牌国际化策划与民族电工品牌非国际化策划差距大;电气智能控制技术应用的产品兴起,传统电气机械式控制主导受影响;中国环保控制力度加大,产品制造成本上升(如电镀);等一系列的文化、科技、生态环境因素的变化对民族电工行业带来的威胁是重大的,预计20中国人口将出现拐点的人口环境变化,更是给民族电工行业的快速成长划定了一张期限时间表。

2、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中国电工行业的高端领域的国际电工巨头加快了他们的整合步伐,另外还有几个世界级的电工巨头,也在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切入中国市场的机会,并开始了广泛的前期市场调研工作。预计在未来的2-3年内还有几个国际电工巨头将会陆续进入中国市场。行业的高端层面竞争压力加大。但是处于中低端的民族电工企业带来了一个伴随挑战的机遇,中低端市场的变化加剧。在变化中能否实现突破。与电工行业原材料紧密相关的国际市场原油、电解铜价格的大幅动荡上扬,电工行业的原材料、配件供应商也在这一背景下加快了整合的步伐。进一步推动了电工产品制造成本的上升;另外以建材超市为代表的渠道商也加快了整合的进程,逐步向电工产品制造商伸出了控制渠道的触角,迫使制造商增加进入渠道的成本上升;这些都将对电工企业的发展带来威胁。

3、民族电工品牌面临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民族电工品牌与国际电工巨头相比,由于先天与后天环境的共同作用,在有形资源上面存在的巨大的劣势,同时在基础管理、人力资源、供应链、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品质控制都与国际电工巨头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营销的过程中民族电工品牌宏观上注重战术的应用,而国际电工品牌更加注重战略的应用;民族电工品牌在品牌形象的策划与建设、传播控制、渠道管理、产品创新、资本运作等领域存在一定的劣势。而在市场信息反馈处理速度、生产计划的适应性和熟悉本土文化方面存在较大的优势。

2.民族电工品牌如何突围? 篇二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 勤则不匮”, 这里的“民”, 就是百姓的意思。民生体现的是把人民作为国家的根本, 表达对普通民众的人文关怀。民生精神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1995年的《北京特快》就已经有这种民生新闻的品质了。此后, 在1999年成都台推出《今晚800》, 也具有了民生新闻的品格。蔚为大观的则是2002年在南京开播的《南京零距离》 (现名《零距离》) 。此后, 民生新闻因其亲切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而迅速窜红, 民生新闻栏目也迅速在全国范围内“蔓延”, 时至今日, 每个地方都有不少以民生新闻为主打的栏目。仅就福建省会福州来说, 从17:55开始, 就有多档民生新闻栏目陆续登场:17:55福州一套《新闻110》, 18:00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现场》, 18:20福建电视台公共频道《公共视线》, 19:00福建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热线777》, 21:00福建新闻频道《2100新晚报》等。在此期间, 本地观众还可以收看到江苏卫视、浙江卫视、东方卫视的相关民生类新闻栏目。民生新闻节目如此众多, 如何做出差异化、打出自己的品牌?

一、视角的差异化

西方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把两个相同的产品放在一起, 90%以上的人都会首先关注有差异化的那个产品, 特别是那种“差异化”以特色的形式表达时, 受到关注率更是高达100%, 实验说明了一个问题:人们总是倾向于具有差异化的、个性化的东西。

然而, 在同样一个城市里, 在通讯如此发达的时代, 想要找到有差异化的独家是很困难的。且不说各台各媒体通报的热线人人可以拨打, 观众报料也不可能只给一家, 线索来了, 大家一互通, 就很容易看到“一个电线杆倒了, 有好几台摄像机围着拍”的尴尬场面。

在民生新闻发展之初, 大家看到的电线杆倒了或许仅仅是电线杆倒了, 而发展到现在, 追寻事件背后相互关联的任何一个事件, 用发散性的思维去理顺千丝万缕的意识已逐渐形成。于是, 调查倒杆的原因、根据电杆标号寻找其管理单位、长期不修复的还要问责管理部门的“不作为”、人行道口的电杆设立是否不符合城市规划才导致被撞倒、电杆的质量是否不过关才导致如此脆弱、谁该为电杆的脆弱负责……一个电杆的倒下可以延伸的话题有很多, 于是, 在这其中也产生了角度不同的“选题差”。选题角度不同, 报道的内容就自然有所偏重。

想给观众呈现独家的事件很难, 但并不是说不存在。关键是在抓住选题后是否和别人有着不同的认识差别。

福建电视台电视经济生活频道《热线777》栏目是“中国民生经济新闻的品牌”栏目 (于丹语) , 2006年底开始介入的关于救助尿毒症患者、抗洪英雄李正銮的报道, 以“关注病困中的英雄, 弘扬社会正气”为视角, 先后播发了30多条新闻及小专题, 引起福建省军区的高度重视, 同时, 江西九江的媒体获悉后来闽采访慰问曾经为他们做出巨大贡献的抗洪英雄李正銮, 中央军事频道也运用《热线777》的素材对该事件进行了全景式的报道, 报道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在这里, 值得一说的是, 该选题刚开始时, 本地多个民生新闻栏目也都介入报道, 但在报道了一两次之后就停歇了。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 一个看似普通的、“绝症病人需要救助”的选题, 如果找到了差异化, 同样是可以把它做广做深做透、做成独家的。而当一个栏目的独家事件、独家视角、独家观点多了, 自然就在观众心中形成一个品牌效应, 引起他们更多的关注。

二、功能的差异化

纽约大学新闻学系主任Jay Rosen教授认为:新闻记者不仅仅是报道新闻, 还要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 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 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 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

这一点体现在民生新闻的制作中, 就表现为专题式的报道或是阶段性地针对某个主题进行系列报道,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营造一定时间内的观众关注度和参与度, 引导社会公共话题。2008年, 《热线777》策划、启动年度大型电视公益行动———“关爱2008”, 其第一季度的主题为“关爱贫困母亲”。活动中, 栏目与省妇联联手救助全省各地的贫困母亲, 通过寻访贫困母亲, 了解她们的生活、生存需求;设立专门的爱心账户接受观众和企业的救助;开办专门的广场见面会, 让这些贫困母亲的励志生活激励更多在困难中的人们……通过类似的一些活动, 媒体不仅有了持续不断的新闻线索源, 还增加了与观众的互动, 更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更广泛动员了社会对贫困母亲的关注和关爱。

此外, 《热线777》曾对一起车祸肇事逃逸案件进行全方位的报道。由于肇事逃逸并非个案, 因此报道中, 记者从当事人家属的困境到案发地点交通隐患调查, 从肇事逃逸者心理因素探究到肇事逃逸法律后果分析, 从采访有相关提案的人大代表到从法律中找到关于肇事逃逸社会救助基金设立四年却无法执行的空白点, 从人性到法理, 既关注了一个受害家庭, 关注了他们的生存、生活问题, 也延伸开来关注更多有类似经历的人, 给人以警示, 更提出了对那些难以执行的法律条款的思考, 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这样, 民生新闻的报道因为不断的深入, 跳出了“鸡毛蒜皮”、零散无章的“窠臼”, 也正在向设置“公共议题”的方向进行努力。

道格拉斯·柯什拉夫认为, 受众是被动的, 而公众则是富于参与性的。在今天, 媒体对互动的追求愈来愈加速, 短信、热线电话等等都是手段, 也是各个频道都在使用的方法, 可是如何在一堆互动而来的“鸡毛蒜皮”中寻找那些有着广泛社会意义的话题, 让它们成为一个公共议题, 从而让受众参与到大家共同关注的那些公共领域中去, 去成为一个“公众”呢?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里, 没有差异诉求的品牌很难被观众所记住, 更不用说会引起观众的持续关注, 所以, 从家长里短的个案小事中跳出来, 拓展设置公共议题的功能, 来实现与其它栏目的差异化, 也能够更大程度上为公众所注意和重视。

三、符号的差异化

差异化的品牌符号一旦形成, 就有利于观众去记忆。而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就可以成为这样一个符号。我们说到《新闻联播》就会想起邢质斌, 说起《快乐大本营》就会想到何炅……这就是符号的作用。要形成一个有特色, 让人记得住的栏目, 主持人这个“符号”是不可少的。如何把主持人锻炼成栏目的标志性符号, 一个与众不同的符号?当然也有一些地方台启用评书演员等担任主持人, 对于一些评书艺术普及较广、群众喜闻乐见程度较高的地区, 这也是一种创造“符号”的方法。从普遍的角度来说, 要让主持人与众不同, 不是要求主持人是超级美女、帅哥, 要成为一个栏目的符号, 主持人就不是一个单纯地“上摄像机的朗读人” (1) , 而是要掌握播报的情绪, 对于要播报的事件, 抱着极大的职业热情去领悟它。有了用心的领悟, 才能把自己融入到新闻事件中, 才能产生共鸣, 才能在播报和点评的时候流露个人的真情和真想法、真评论, 才能在感染自己的同时感染观众, 在观众心中形成一个有感情会思考的完整的个人形象, 从而与其它栏目实现符号上的差异化, 让观众的记忆更加深刻。

此外, 一些口号也能成为栏目的符号。比如“帮忙”, 福州地区的观众可能会想到的有:“F3帮你忙”, “珊珊帮你忙”, “热线777, 热心帮你忙”, 它的所指就是这些口号背后的《公共视线》、《2100新晚报》和《热线777》三档民生栏目。从这点来看, “帮忙”这样一个符号的所指还没有形成独一性, 要成为观众心中独一无二的那个符号, 还需要做出实效、做出更多的认可。然而细心观察近期的《热线777》就会发现, “帮忙”的符号正在不断强化———从一块字幕模板:“帮忙对象是谁, 帮忙事由是什么”去强化帮忙的概念;从要求帮忙记者出镜, 而且是言之有物的出镜, 来强化帮忙的形象;在帮忙的内容上从个人事件扩展到普遍性意义, 来提升帮忙的实效, 扩大帮忙的范围。正是这些一点一滴的努力, 帮助我们在品牌的建设上, 拉开与其它节目的差异化, 通过这种差异, 在百姓心中实现良好的积淀———观众在遇到问题的时候, 能够快速联想到“热线777, 热线帮你忙”, 也使得《热线777》帮忙版块的收视率长期居高稳定。

四、差异中的“无差异”

1、社会生活话题的无差异

时下, 很多媒体都在做一种“结盟”。如江苏电视台联合全国二十余家省市媒体结成“情感新闻联盟”, 通过网络FTP平台互通新闻, 互为播出平台。此外, 江西、安徽、湖北、深圳等省市的经济、民生、都市等数十个频道也结成了“全国都市频道联盟协作网”, 在播出对方节目时加标“全国都市联盟”。

除了卫视频道, 其他地面频道也加入似乎有点背离“贴着地皮”的理论模式, 播报超过本地范围的、远距离的新闻能赢得受众吗, 会不会有人认为这些跟我们无关?

实际上, 从目前的传播水平和观众的接受与参与水平来说, 多数人已经意识到:接近性并不等于地理上的接近性, 也不仅仅等于趣味的接近, 民生新闻报道所体现的“接近”应该是行为方式的接近, 通过“展示一个与多数受众一样普通的人在面临某一生存环境时所采取的行为方式, 并引起受众的共鸣” (2) 。从这点来看, 播报外地新闻事件的作用就在于:不仅丰富新闻资源、扩大频道和栏目的影响力, 更让受众有来自同样的“人”的感受、经历, 从而为受众自己创建一种新的“环境”。因此, 《热线777》作为一个地面频道, 也在尝试从地域界限上打破常规, 强化品牌的差异化, 曾多次派出记者前往外省, 在浙江、江西、贵州等地, 拍摄报道问题少年教育和打拐寻亲等方面的话题。从短信互动的效果来看, 很多本地的观众更希望了解外地的经验, 特别是关于“问题少年”教育的问题, 节目播出后几个月还有观众向栏目发来短信询问相关情况, 这就说明这样的题材同样会引起大家的关注, 并让大家更加牢记这个打破了常规的节目, 实现品牌在受众心理的差异化“营销”效果。

2、情感的无差异

2006年以来, 一个名词———“情感新闻”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这个词缘起于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的《情感援助》版块, 该版块用了这样一种形式来表现和解决民生的情感问题:个人情感故事+情感后援团的法律、心理等方面的援助和疏导, 通过情感后援团这样一种形式, 对个人的精神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帮助, 通过大众传媒的报道也给了广大有同样经历的人一个解决问题的范例———即“帮助一个人, 同时影响一群人”。

江苏卫视戴听祥副台长认为, 情感新闻是民生新闻的一种表现形态, 只不过这一次她表现的不是民生领域中的公众利益这个元素, 而是民生领域中共有的情感元素。挖掘情感故事中人的精神层面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解析是民生新闻发展的一个新的层次。

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也发现一些涉及“情感”的节目颇受关注。在打造品牌差异化效果的过程中, 《热线777》也通过这种无差异的情感, 让观众记住一个有血有肉有情的栏目。在《热线777》做过的系列节目《千里寻亲路》中, 前后十几集, 每集十分钟左右, 吸引了大量观众, 每天的短信回复、评论大约占到了当天短信总量的10%至20%左右, 观众为那些从小被拐卖的孩子的命运所牵挂, 为那些不惜一切代价十几二十年苦苦寻找亲生孩子的父母而动容……甚至有观众通过节目寻找到了失散十几年的亲人。此外, 还有一些节目, 如《赔偿款之争》讲述了一个少年死亡, 家人却为争夺赔偿款四次上法院调解, 这种家庭中的亲情冷漠让人唏嘘和谴责;关爱先心病儿童的系列报道《紫娃》, 因为媒体和企业、社会的共同关注, 孩子获得了新生———孩子生病大家觉得心里难受, 孩子康复大家心里宽慰———这种善良的情感让每一个社会人都能感到自己和所有的人都一样, 需要温暖, 也能够给予他人温暖……

在现代社会, 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欲望。“哥吃的不是面, 是寂寞”流行了, 不管大江南北的网友, 都在以各种内容来填充这个句式, 正是因为它表达了很多人的心声, 是大家情感表达的一个方式。如果我们的节目把大家的情感用一种正确的方式来讲述、来引导, 关注人的精神需求的共性, 那么人的无差异的情感必然引起广泛的共鸣。而这种人文关怀的品质, 也正是我们的品牌建设在走差异化道路时的一个核心优势。

“媒体不只提供大众喜闻乐见的节目, 它实质上还提供了一种行为的延伸, 民生新闻最终是落实在行动上。一个好的城市媒体, 应该能够说出用行动改变城市的话语。” (3)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电视策划人于丹这样认为。而我们作为民生新闻的工作者, 最大的希望也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 促进民生新闻的发展, 用我们品牌的力量, 改变城市社会, 影响更多人。

摘要:如今, 每个地方都有不少以民生新闻为主打的栏目。仅就福建省会福州来说, 从17:55分开始, 就有五档民生新闻栏目陆续登场。在此期间, 本地观众还可以收看到江苏卫视、浙江卫视、东方卫视的相关民生类新闻栏目。笔者从《热线777》的品牌差异化运作入手, 分析民生新闻如何在竞争中突围。

关键词:《热线777》,民生新闻,品牌差异化

参考文献

①英国新闻学界观点, 转引自《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解读报告 (二) 》

②张燕:《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中广网, 2005年11月18日

3.食品品牌如何低成本突围 篇三

2011年12月7日,徐福记国际集团发布公告称,商务部已于12月6日批准瑞士食品巨头雀巢集团以1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其60%股权的交易。雀巢收购徐福记,不仅会增加其与玛氏、卡夫、联合利华等对抗的筹码,也进一步压缩了雅客、金丝猴、大白兔等国内中小糖果企业的生存空间。实际上,雀巢收购徐福记并非孤立的事件。近年,雀巢的触角已经伸向多个领域,不仅收购了银鹭、瓶装水领域的云南大山饮品公司,还在早年收购了太太乐、豪吉鸡精,其战略意图已浮出水面——建立一个覆盖调味品、冰淇淋、饮用水、蛋白饮料、糖果等诸多领域的庞大产业链。

面对跨国食品巨头的品牌与资本大棒,国内食品企业注定是“养大了卖掉”的命运?中小食品品牌如何突围?

困境与误区

从外部环境来看,面对跨国品牌咄咄逼人的营销攻势,国内食品企业集体陷入困境之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内食品企业的品牌力较弱,“造牌”越来越难。由于媒体广告价格等传播费用的不断提升,国内食品企业品牌建设的成本也不断“水涨船高”。另外,随着众多新媒体的出现,品牌传播呈碎片化趋势,食品企业“造牌”的难度不断提升。第二,渠道优势受到挑战。原本,中国食品企业多依靠渠道优势生存,但随着外资品牌对中国本土知名品牌的并购,跨国食品巨头加速了渠道下沉的进程,使得国内食品企业的渠道优势不断消弭。

外部环境的改变只是中国食品企业品牌力弱、发展艰难的原因之一,从企业自身来看,中国食品企业在进行品牌建设时也存在着很多误区:

第一,用销量代替品牌。不少食品企业满足于当前不错的营收状况,对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的品牌模式采取漠视的态度。品牌需要销量,但销量更需要品牌。没有品牌的销量是暂时的,而没有销量的品牌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少食品企业忽视品牌建设,只追求短期的销量,缺乏战略性品牌思考,从长远来看,很难获得持续发展。

比如,今天的知名品牌洽洽瓜子最初只有100多万元资金,但企业始终坚持进行品牌投入,最终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为炒货行业的第一品牌。

第二,不能正确认识品牌资产状况。很多食品企业在进行品牌建设时,并不能认清自身的现状,盲目地进行高举高打,结果有可能不仅没有成就品牌,而可能丧失原有的优势。实际上,企业在打造品牌的时候,首先要弄清楚自身的品牌状况如何:是OEM品牌、渠道知名品牌、终端知名品牌、隐形冠军、地特产品,还是全国性品牌?资源状况和品牌资产基础不同,品牌建设的方向和策略很可能判若云泥,因此,理清自身状况是食品企业进行品牌建设的前提条件。

比如,饮料行业的奥的利曾经红极一时,在基础并不牢固之时,不惜重金请韩国明星做品牌代言,最终因为缺乏后续产品,渠道矛盾重重,盲目多元化导致产业空心化而销声匿迹。

第三,品牌定位不清晰。定位之父艾·里斯先生曾经说过:“要毁灭一个品牌最容易的方法是把这个品牌名称使用在所有的事物上。”例如,国内大多数小休闲食品企业的品牌定位不清晰,一些母品牌(企业品牌)会与子品牌(产品品牌)混淆在一起,将母品牌作为所有品系品牌名称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必然会引发企业的品牌诉求混乱,让消费者产生混淆,不利于进行品牌建设。

第四,品牌建设一曝十寒。实际上,国内不少食品品牌都是其所在品类的代表,比如饮料行业的旭日升、红牛、王老吉等品牌。令人遗憾的是,不少中国食品企业在建立品类之后,就故步自封、不思进取,最终难以逃脱“一红就死”的命运。实际上,市场竞争是动态的,即使实现了品类占位,也绝对不可能一劳永逸。品类是品牌的框架,品类需要品牌和产品在吐故纳新的过程中不断地诠释其内涵。不少中国企业正是忽视了品牌与品类的逻辑关系,在创新甚至创造了一个品类之后忽视品牌的后续建设,从而痛失好局。

比如,汇源占据高浓度果汁品类之后,却在产品和品牌创新上乏善可陈,鲜有创新之举。虽然汇源推出了他她水、柠檬me等品牌切入低浓度饮料领域,但由于各子品牌的品牌诉求与其原有的“健康”定位缺乏内在一致性,使得品牌建设几乎原地踏步。

尽管中国食品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存在很多困境和误区,但企业要做大做强,打造强势品牌始终是绕不开的关键。

选择品牌发展路径

因为不同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经营状况千差万别,品牌建设也不会遵循统一的模式。路径比努力更重要,食品企业应当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品牌建设的路径与方向。

第一,终端品牌。这类品牌依靠渠道优势起家,依托终端进行品牌建设。这类品牌对终端陈列进行了一定的规划,比如产品陈列、统一店招、堆头等。尽管依靠终端占有率上的优势这类品牌的日子通常过得不错,但其进一步发展却常常遇到瓶颈,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正是品牌。可口可乐做过的一项研究发现,随着终端投入的增大,终端销售额的增速呈递减趋势(见图1)。因此,对终端品牌而言,必须尽快完成从终端品牌到大众品牌的跨越,借助品牌拉升力,终端拐点就可以向后延伸。

罐头行业的古龙食品在终端市场铺货率达到了90%,是典型的终端品牌。为提升品牌拉力,2011年,古龙启动了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策略。古龙不仅在包括电视广告、户外广告、报纸广告在内的传统媒体上加大投放力度,还将网络新媒体方面的投入作为传播重点。

第二,区域性品牌或地方特色食品。对区域性品牌而言,其品牌建设不可操之过急,应当建立“样板市场”,通过样板市场的复制,将市场拓展到全国。与此同时,区域性品牌应致力于借助本地媒体建立本地知名度,待市场基础夯实之后,再伺机建立全国性品牌,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中国食品企业面临的困境是,一方面造“牌”的难度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渠道优势又在逐渐丧失。

对中国食品企业而言,产品有着特殊的意义,扎扎实实地做好产品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种品牌建设。

4.《突围》:品牌是怎样炼成的? 篇四

品牌修炼,关键步骤有四。

1、决策始于谨慎调研

品牌塑造和市场开拓必须依赖准确、全面的市场信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上市前调研就像买保险,少量的资金、较早的投入,能为后期市场运作找准方向,揭示产品不易被觉察的市场潜力,规避竞争风险,为做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数据和深度分析,提高精确度,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通过市场调研,在展开营销攻势之前,准确解答以下问题:

1. 产品能治疗哪些疾病,优劣势在哪里?

2.近期和远期主要的目标消费群是谁?

3. 竞争对手在做什么,其优劣势在哪里

4. 消费群当前的消费行为有哪些,如何引导或改变以利于自身产品?

5. 怎样吸引目标客户,确立怎样的概念、卖点和定位?

6. 在总定位指导下,确立怎样的品牌名称、传播和推广策略?

2、差异化的定位和诉求

独特的定位是抢占消费者心智的最有利武器,

定位策略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因竞争对手不同而有别,或塑造产品品牌,或塑造企业品牌。

但创新绝不等于特意标新立异,空中楼阁,无本之木,产品是根源,原料、配方、技术、机理、功效、形态等,关键是长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洞察、挖掘和运用。

而这考量的,是品牌策划者对自身产品、消费者需求(医生临床、普通患者)、竞争对手的充分调研和评估,做出准确的产品定位和诉求,并在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和遭遇不同市场情况,做出合理、及时、有效的调整。

3、品牌形象素描

在定位和利益点挖掘确定的同时,进行一番实效的品牌写真,是为必然。

一个好名字:命名上,要注意功能性、通俗性、传播性、记忆性和适应性,要能突出产品特征,简洁明了、易读易记、音调上口,在视觉和听觉上,都有较好的记忆度。

5.民族电工品牌如何突围? 篇五

论坛上,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主席艾丰,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华晨汽车集团董事长、总裁祁玉民,中国品牌管理研究中心主席王汉武,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室主任赵英,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宋健等嘉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自主品牌高端战略如何突围等热点话题。

寰球汽车传媒总出版人、汽车商报总编辑吴迎秋认为,在过去一年间,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自主品牌汽车在发展当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实践已经证明,低质低价,以量求证的阶段发展路线并不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壮大的良策,近两年来自主品牌企业进行了很多尝试,希望借助高端化打破目前面临的品牌天花板瓶颈,但是高端也面临不小的问题,有不小的争议。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认为,一年多来中国的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在下滑,比如说乘用车的自主品牌占乘用车的比重从2010年的45.6%下降到今年一到五月份的41.9%,轿车从2011年的30.9%下降到今年一到五月份的27.5%,明显感觉到自主品牌的发展遇到的问题形势比较严峻。

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祁玉民谈到“三年半以前我说过,井水不犯河水的时候自主品牌好办,一旦井水犯到河水,就是合资品牌下到10万以下了,自主品牌难办。”祁玉民认为,“现在合资品牌七八万的有的是,我们这么弱小的自主品牌怎么跟百年的世界品牌竞争?”就在一片“绝望”声中,一向低调务实的华晨汽车却成功实现整车销售24.5万辆,同比增长12.6%。其中,中华品牌实现整车销售5.98万辆,同比增长8.6%,远高于国内市场的整体增幅。

中国品牌管理研究中心主席王汉武表示,以“品牌创新、研发创新、资本创新”为特点的华晨模式,坚持高起点自主创新、高品质自主品牌、高目标跨越发展,这种思路不仅让华晨的产品品质获得了市场认可,其发展模式也具有创新性。

上一篇:创业板存在的问题下一篇:小学四班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