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课堂 作文之我见

2024-10-12

激活课堂 作文之我见(13篇)

1.激活课堂 作文之我见 篇一

激活思想品德课堂之我见

江苏省兴化市顾庄学校初中部 费丙权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兴趣、学习方式、情感体验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能力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接纳和内化。这就要求老师们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精心构思问题情景,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课堂在大纲的框架内最大限度地体现生机与活力,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让思想品德课堂成为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

关键词:学习兴趣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化 学法指导

一、激发学生的思维

能否激发学生的思维是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它直接反映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投入程度,关系到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从思想品德课每节课内容要素的构成来看,既有思维的平淡点,又有思维的强劲点。一般来说,思维的强劲点,主要存在于一定背景材料到揭示课本基础知识的转折处。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当分析教材重点、难点时,往往要先为学生提供一定背景材料设置情境,在引导学生了解材料的基本情况后,巧妙地为学生提供设问,要求学生结合背景材料进行分析、思考、讨论。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激发状态,课堂教学也上升到了高潮。当围绕问题圆满完成讨论之时,课堂教学的目标也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不仅如此,更关键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思维。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则主要是通过设疑,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掌握新知识,从而发展思维、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例如在讲九年级第七课《公平合作》时,我在学生看书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生活中的公平合作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思考或小组讨论后回答。当他们的观点与教材主题思想基本相同时,我便即时给予肯定,学生也就从中得到了成功的满足,从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始终是教学的难点与教学设计的出发点。而从学生的兴趣点来看,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近期发生的国内外的重大时政热点以及社会焦点问题;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是促进和提高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自身发展,以达到他们主体性充分发展的开始。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规定的道德要求和道德知识,而且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全面关注“人”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道德素质方面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另一类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学生较为喜闻乐见的,都想说也能说上几句的东西。这些内容在趣味性、可读性日益增强的中学政治教材中随处可见,要充分利用。同时,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还应不失时机地把教材中没有的而能为教学所用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搬上课堂,并通过设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还能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思维过程中,完成落实课本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从而达到一举两得之功效。

三、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习方法的指导,强调的是发现、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学习方法的指导有一定的基本程序,以指导自学方法为例,指导自学法可以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指导的基本过程是:首先是布置任务、明确要求、提示重点。任务可是一章或一节,也可以是一个问题,布置任务时要提示自学的重点,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任务。任务和要求应符合学生的水平,照顾个性差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是解答疑问、指导方法。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自学中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扫清障碍;根据个别情况,指导学生改进自学方法。再次是检查效果、弥补不足。及时地采用提问、检查作业等方法,了解学生的自学效果,对重难点进行个别或集体的查缺补漏,纠正错误,肯定成绩,给学生以鼓励。最后是运用。即把学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巩固自学的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不断得到发展。

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师是课程的探究者和开发者,是教与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创造者,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和促进者;师生关系是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喜欢某一学科与喜欢某一学科的任课老师是相互对应的。如果学生不喜欢、不尊重、不热爱任课老师,对所学课程没有兴趣,他们的情感就处于一种抑制状态,就不能有积极的,高效率的思维活动,教学就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这一相关性早在我国古代,《学记》中就已提及到所谓“乐其师,信其道。”因此,作为教学的活动组织者,教师始终应该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群体之中,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他们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情绪饱满地投入学习,获取知识。

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建立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讲求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创造师生之间多样化、多层面、多纬度的沟通方式,让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得到尊重,给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的才华、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的求异思维,把课堂变成以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主阵地,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中逐步养成。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人人参与的实践和创新过程。所以,学生才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探究学习活动,逐步形成善于质疑、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把学生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

思品课本身就是一门很综合的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很有必要,在活动中学生学得知识,受到教育,其效果是老师在课堂上的泛泛说教所代替不了的。例如在学习《伸出爱的手》一课,教师不是单纯讲解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应该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而是在学生开展了“体会残疾人的一天”的活动,让学生蒙住双眼体会忙人没有眼睛做事的诸多不便,让学生捆绑一条腿让学生感受腿有残疾的人的举步为艰,让学生帮助双手体验没有了手的困难等等,体验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更能身临其境的体会残疾人的诸多不便,以及其超乎常人的坚强意志,学习他们,帮助他们的情感就自然由心而升。学习《美化家园》一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看我手多巧”的变废为宝活动,学生把废瓶子、废罐子、没有用的纸片经过构思设计,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进行展示,这个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注意环保,美化家园的意识。

主体性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是情感的切入点,导行的前提,无论是学生道德思维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思品课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亲自体验,感受教学内容,以及师生间的情感、信息交流,也是培养道德主体的重要途径。总而言之,教育人的工作本身就是感情的工作,关乎感情,而我们培养教育的对象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我们最终的培养教育目的也正是让他们成为富有正义感,具有责任感,带有使命感的时代新人,这就更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以情为线,贯穿始终,唯如此,我们的教育才会有生命力和感召力、影响力。

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情感、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激发兴趣、自主合作探究课堂、生活化课堂、促进师生的情感交融、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实现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从而搞好思品课堂教学,让思品课堂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涛.思想政治课开放性问题设计的一般要求[J].[2柯建来《思想品德课体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3] 张京伦.以问题讨论为主线,设计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J].此文于2010年发表在《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第9期

2.激活课堂 作文之我见 篇二

1 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

从根本上解决现代林业发展难题, 推动林农增收, 需要新的思路。解决当下“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矛盾”的核心目标是在市场环境下确保林农基于从事林产品种植和销售而获得社会平均利润, 可以持续进行林产品生产, 从而确保林农收入增加和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而实现这一目标, 下一步改革的核心在于如何更好地促进林农经济的组织化。

2 林区的资本的解决

林区缺乏资本的主要原因在于林区大量的资金、资源、资产, 未能完全提供给林农、林业, 甚至还有外流。多数林区, 仅是农户储蓄就有很多, 但就是没有合理的金融体系使其用于服务三农。现在我们引导甚至鼓励资本大规模下乡, 还是没有找准根本原因。

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完善林区合作金融体系, 让林区自有资本发挥出应有的力量, 同时, 把林业综合服务体系完善起来, 为林农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提供全方位服务和支持。

3 林区经济体制的新改革

从我国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层面来看, 坚持和完善家庭承包制基础上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一直被作为林区基本经营制度, 但在政策和实践中往往直接被理解为家庭承包制。如今, 在家庭承包制已经确立的背景下, “完善”的重点应该放在“统”的经营层次。并且, 不能笼统地把现在被划入林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多元主体都叫做统一经营层次, 因为它们之间有竞争, 且并不都以林区利益为中心。

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核心应该是构建一个可以不断成长的统一经营层次, 在统一经营和林农分散经营之间发展一种扶助林农的利益关系。

4 林区发展的基本建议

针对上述战略, 建议政府将政策的重点放在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林业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领域, 资本则可以在林业科技研发、推广等领域发挥优势力量, 以实现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摘要:本文建议政府将政策的重点放在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林业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领域, 资本则可以在林业科技研发、推广等领域发挥优势力量, 以实现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激活语文课堂生命力之我见 篇三

关键词:自身素质;课堂设计;人文素养;创新;气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092-01

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育进行了多次教材与教学改革,但到头来多未尽如人意。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过去我们一直坚信“严师出高徒”这个道理,要求学生必须服从自己,把学生当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致使课堂比较沉闷,缺乏生机,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思维。通过新课改的师资培训和个人专业方面的进修学习,我认真反思了了过去的教学行为,认为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下一些看法:

一、应该全面提高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才能激活语文课堂的生命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要使语文课堂具有生命的活力,语文教师首先要有知识的活水。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老师常常是备课、写教案、批作业、改作文占去几乎全部时间精力,上课以分析讲解为主,以出题测验来考察学生,至于自己的读书学习、消化思考、加油充电则提不上日程。吕型伟先生主张“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莫谈”,肚子里没货,自然越教越没激情,越教越显得苍白无力,这就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尴尬。所以只有教师大量地丰富地阅读,认真细心地学习才不至于使得输出大于输入,不至于课越上越苍白无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种名家著作,应不断阅读各种历史、地理、生物、哲学、物理、心理学等书籍。为了以后工作的需要,语文老师最好随时作些摘录和笔记,应养成每天读书看报、学习的好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当然,汲取知识途径不只是读书这一条,语文无处不在,平时的留心观察,用心倾听,或者有意无意的交谈,或者是一个电视节目,或是网络,都会增长我们的知识。只有我们注重了平时的积累,不断扩充新的知识,就不怕没有呼吸的新鲜空气、允食高质量精神营养品的自由天地,就算上课时不管多么陈旧的课文,我们都会感到 “温故而知新 ”。语文教师的视野开阔了,知识渊博了,学生才可能感受到语文的广阔性,丰富性。所以,提高教师素质首先必须丰富教师的知识。

二、应该努力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有所收效

1、要精心设计好课堂

语文教学还是有一点系统论思想的:一篇课文,在整体语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究竟要发挥什么作用,是需要通过全盘考虑的;同时,确定一篇课文的整体思路,要有整体思想,找到适当的切入口,走进课文,科学设计“行走”路线,以一个问题领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使课堂教学具有整体感,也追求像写文章一样的行云流水感。学习中还要切入课文具体段落、具体语句,但是这些要串在设计主线上,不要支离破碎。课文是例子,通過例子学习,要引导学生学习或总结出一些学习方法,教学设计要突出具体方法的指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也不能不承担“教”“导”的责任。老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但要有适当的预设,适当的导引,适当的帮扶,适当的提升。所以,我们的设计从学生的角度立意 ,但又不忘老师的主导作用,当然,在这个设计中我们教师还要注重教学设计的个性化。

2、语文教学还应让学生去“活动体验”

新课标教材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习材料的性质,创设三种各有侧重而又相互融通的呈现方式:文体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创造性地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及引导鼓励,让他们体验性的学习。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使新的教学内容与知识结构相联系,并加以内化,体认,感悟,从而实现学生内心自主性精神的生长。

3、课堂教学还应灵活开放

“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必然是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课堂”。所以,我们不能只把课堂变成讲堂,多留给学生一些讨论、发言、评价甚至动手的机会。

三、应努力营造一个温暖的课堂气氛也是必不可少

有句话说得好“成功的教学依赖与一种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定的课堂气氛”。不错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温暖的课堂气氛,才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教师要用爱心来激发每个学生,用耐心同每个学生对话,用信心鼓励学生交流。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既像他们的父母,可以享受到温暖,又像他们的朋友,可以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老师。这样,享受和老师之间的心灵距离拉近了,课堂气氛也就融洽了,和谐了,轻松了,从而激起思维的火花,使语文课堂更具魅力。

4.高效课堂之我见 篇四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课堂40分钟内,教师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高效益。因而我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就是“高效课堂”这种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下面我将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谈谈自己对高效课堂教学的理解。

一、教学方法的转变。

高效课堂的课堂法则总纲是“四落实”和“三讲三不讲”,即“看一节课落实了多少内容,有多少是学生落实的,花多少时间落实的,用什么方式落实的。”“学生学会的不讲,学生自己学会的不讲,即使讲了也不会的不讲;要讲重点和难点,要讲易错点和易混点,要讲规律和方法。”只要坚持不懈“四落实”和“三讲三不讲”,贯彻执行,这样的课堂才就是高效的。

二、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

首先是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主张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即自主地学习;其次是重视和放大每个学生的自学体验;再次是培养和强化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突出“学乐”和“乐学”。最终达到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三、高效课堂就是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要想打造高效课堂,必须忘记自己是一个教师,而应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备课要将“教案”变为“学案”,备课必须备学法,学法的确定不能随心所欲,必须符合年龄段要求,符合教材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实际。也就是教师不要以“教会”为目的,而是以学生“学会”为目的。

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重兴趣”、“重参与”、“重交流”。

(一)重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把进行学习。如:在教学《女娲补天》一课时,我预先将利用多媒体精心创设了充满神话故事的情境,课一开始,播放《女娲造人》动画短片,很快把学生的心给吸引住了,在此基础上导:同学们,女娲创造了我们人类,那在人类的幸福生活中还发生了一件与女娲有关的故事,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然后请学生大声朗读,并找出描写女娲补天的原因、过程及结果,然后观看课件,让同学们把自己看成画中人,看成是作者,自由畅想,体会女娲为就人类而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感受中国古代神话的魅力。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二)重参与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如:在教学《月球之谜》一课时,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在课文中划线、标记、解疑。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重交流

学习需要个人独立思考,刻苦钻研,也需要志趣相同的人共同讨论,集思广益,得到交流,把每个人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激发出来,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特别是对于差生。如:在讨论后,提一些及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让其回答,谈感受及时给予鼓励。如:“你真聪明,只要多努力,一定会学得更好”、“你真会动脑”、“你的分析很有道理”、“想不到你这么聪明,掌声鼓励!” 等等,让他们的心灵见见阳光,找到信心。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我再作全面总结,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又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张扬,找到学习的动力。经过讨论交流、总结,加深知识印象,从而达到在效性。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习惯,会终生受益。例如课前预习、自学,课中合作交流,课后书写等等有了这样的好习惯,课堂效率肯定是惊人的。

六、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弯下腰,真正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身份要降低,做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某些问题的讨论、建议、指导等,让学生感受到自主、民主、和谐的气氛。这是我对高效课堂的理解和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摸索和探讨,让高效课堂真正体现在自己的课堂中。

5.卓越课堂之我见 篇五

通过半年的学习和思考,根据学校推出的“五疑五环节”的卓越课堂模式,经过修改在我自己的脑海中构建出了我所理解的理想的“卓越课堂”的具体教学模式,即“自主学习----确立目标-----合作探究-----展示提升------巩固运用”

1、“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主动去预习,即学生根据老师的导学单提示和要求主动去预习。课堂实践的经验明确地告诉我们,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越深,学生对课堂的喜欢程度也就越大,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课堂属于“自己的”课堂,就会以主人翁的姿态去学习,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探究目标,有的放矢的查找资料,教会他们如何处理信息的技巧,教学生备课,其实就是在教学生自学的方式,因此,可以说“自主学习”是收集资料,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也是内化自有,再生成个人见解的创造过程。例如我以前不重视课前预习,写作业时,也只是“预习数学书多少页到多少页”,没有给学生具体的目标,这样的作业第二天也不好检查,所以学生也不重视,在他们眼里有或没有这样的作业,都没区别。后来我想到利用导学单,每次将预习的内容和目标以问题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预习后来填写,这样既引起了重视也达到了真正预习的效果。

2、“确定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学习目标的确立以往都是老师拟定展示给学生看,我觉得既然想完全将课堂

还给学生,学习目标,可以师生共同进行拟定,甚至让完全让学生拟定。当然学生在拟定时,教师应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难点,然后结合学生自己的疑难点和兴趣点,去制定学习目标。这样紧扣课本又兼具个性和灵活度的目标,能让学生明白这些知识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何在,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3、“合作探究”是指课内或课外的小组交流,共同完成并掌握学习任务。“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的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室难以面向有差异的学生这一教学上的不足,使师生在多维互动、相互砥砺、取长补短的过程中达到共同进步的境界。合作创造精彩。“合作探究”环节中,我们会见证到学生组长的带领下,有序地展示自己准备的过程、方法和成果,热烈的讨论展示任务的情景,实现资源共享、思维交流和智慧催生。

4、“展示提升”是学生创新、实践的环节,也是教师深化和提升教学内容的环节。为了保证展示效果多元化和多样化,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展示方法的建议是必要的。展示的过程,教师也不是被架空的局外者,而是平等的参与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对个别知识点教师也可以进行自我展示。卓越课堂是平等而民主的课堂,谁都有展示成果的权利,谁都可以发表意见、张扬个性,台上激情展示,台下热情互动,是卓越课堂课的魅力所在。

5、“巩固运用”是学生对当堂内容的巩固加深,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掌握情况的检测。为了保证真正将学生减负落实到位,课

堂练习和家庭作业都很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课后做工作,要精选题型,设计精妙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少量的、形式多样的作业获得高效的,多方面的能力发展。

二、我的“卓越课堂”

利用卓越课堂的教学模式时,经过了一个多学期的教学实践,我对卓越课堂还有一些疑惑或者说一些环节出现的不知道如何处理才好,正因为心存疑虑,所以我感觉我在卓越课堂这块进步的很缓慢,今天在这里我将我心里的困惑说出来,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1、课堂上知识容量如何保证?

用卓越课堂的教学方式,学生合作探究以及展示的时间多了,知识容量肯定就少了,这样教学进度是否受到影响?例如上次我们数学组上的研讨课,我计划的一节课的内容,就因为在某些环节多花了点时间,而导致准备的内容没有完成,而我又不得不利用其他的时间来将剩下的内容完成。类似于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而我们的总课时有限,那教学进度到底该怎么安排呢?

2、组织讨论,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如何把握,如何做到收放自

如?

讨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俗话说你一种想法,他一种想法,如果两人互换,他们各自就有两种想法了。当几个人在一起讨论时,想法自然也就太多了,甚至有些已经超越了课堂要求范围,那这个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改如何是界定去把握呢? 还有有

时学生讨论热烈之时真不忍心让他们停下来,但一节课就四十分钟,实在没有太多的时间给学生讨论。如何组织讨论?如何控制时间,真正做到收放自如?

3、课堂上如何更有效地关注后进生?

卓越课堂的教学方式,对于好学生而言,绝对是锦上添花,但接受能力弱、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可能会是“雪上加霜”。例如我们班的女生都很胆小,甚至一些男生也是,一碰到课堂发言或是讨论,他们都在退缩。感觉发言和讨论好像都不关他的事情,针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呢?还有班上总有些学习能力比较弱,有的甚至自我约束能力很差的学生,这类学生又该怎么关注呢?当课堂还给学生时,本该有老师嘴里说的话,现在通过学生说出来了,据我在我们班观察,好像由学生说出来的话对于其他学生的震慑力是远不如老师的,后进生本来就不懂,现在知识点和问题都让学生讲了,岂不让他们更不明白了吗?

4、如何让学生开展自主评价活动?

6.构建有效课堂之我见 篇六

变教与学方式后,我们看到不少老师,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交给积极发言的“小老师”,自己只在旁边欣赏或观望。导致课堂表面热闹,有效学习却不多。我认为,在从某种角度讲,正是老师课堂上的完全放手和“不作为”,导致了课堂的低效耗时。转变后的课堂,仍然需要教师适时的有效介入。

与传统的课堂不同,转变后的课堂立足于学生课前充分的自学,因此,课堂上充满了生成性的学习契机。对教师而言,备课从传统的备教学环节的设计转向更多的备教材和备学生,特别是备教材。教师应花更多时间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训练点熟知于心。只有这样,才能对课堂上学生汇报交流的各种信息了如指掌,才能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敏锐地捕捉契机,引领学生研读重点难点、对语言文字训练点进行有效的挖掘和训练。所以,深入、扎实、全面地领会教材是教师课前必须下足的功夫。

那么,课堂上教师该如何在学生主体的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呢?也就是说,退在一旁关注学生汇报交流的教师,什么时候该走出来,发挥教师的解惑和引领作用呢?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想法。

首先,当学生的自学汇报交流中出现错误或不准确信息时,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关注并纠正,无论采用什么方式教学,都绝不允许有错误信息传达给学生。转变教学方式后,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获取了大量与课文相关的信息,但由于自身知识储备、思维水平等条件的限制,课堂上难免会有错误出现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对于这些错误信息,教师必须有准确、敏锐的识别能力,及时纠正。纠正错误,是教师必须发挥作用之时。

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引导学生对一篇课文的学习从“字词积累”、“背景资料”、“结构脉络”、“品读赏析”、“延伸拓展”几个方面进行。其中“品读赏析”部分是学生汇报交流的重点,也是培养和提升学生阅读、理解、感悟、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一般来说,教材的重点难点突破也在学生交流这个环节中进行。如果学生预习、自学的功课不到位,或理解把握教材不准确,交流中未能涉及重点难点,教师也必须走出来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关注和攻克重难点。帮助学生聚焦重难点的学习,是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发挥的作用。

其次,当学生的汇报涉及到教材的重点、难点,却未能讲解透彻时,此时学生的状态处于“似懂非懂”,教师要抓住契机,“挺身而出”,再次充当学生研读文本的“引领者”,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全体学生通过讨论,深入领会教材。以笔者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为例,本文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课堂上学生在汇报交流中,有人提到“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给了李大钊力量。学生抓住了重点句但理解并不深入透彻。这时候笔者介入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信心?”“李大钊相信什么?”让学生在议论纷纷中理解人物的精神内涵,从而攻克难点。在学生“愤”“悱”状态中点拨启发,也是教师必须发挥作用之时。

还有,当学生的交流涉及到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教师也要敏锐地把握训练的契机,引领学生进行训练。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有学生在“字词积累”环节中为大家谈“残暴”和“粗暴”两词的区别。学生的答案来自词典或参考书,虽然准确却印象不深。这时候,笔者引导全体学生找到文章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分别读一读,再联系刚才学生的发言,体会它们用法的区别。再如,当学生交流谈到李大钊在妻子劝他离开北京时的那段话中,反问的语气、以及“多少次了”、“哪能”、“轻易”等词对于表达人物感情的作用。学生的对文字的感受很准确,笔者则适时指导全体学生根据这个学生的提示有感情地朗读,不仅扎实有效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也使对语感的培养落到实处。因此,敏感、智慧地捕捉训练点,是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作用之时。

7.“高效课堂”之我见 篇七

什么是高效课堂呢?笔者认为:所谓高效课堂就是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低效”而言的。它属于“有效教学”的范畴,立足于课堂,在“有效教学”中,追求“低耗高效”。高效课堂的核心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效益和效率上追求“高效”,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那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创设有效的学习情景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特殊的学习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创设有效的学习情景,既要从数学知识的本质出发,又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以激发兴趣提出数学问题为前提,以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为辅助,以激起探索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准则。防止走形式,摆花架子。

案例1在讲“等比数列前n项和”一课时,王老师是这样创设学习情景的。

师:同学们,我愿意在一个月(按30天算)内每天给你们1000元,但在这个

月内,你们必须:第一天给我回扣1分钱,第二天给我回扣2分钱,第三天给

我回扣4分钱……即后一天回扣的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你们愿不愿意?

(问题一出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大家七嘴八舌,有的因“数字1000”的

诱人盲目回答:“愿意!”,有的因“条件”有没有陷阱沉思不语,而有的同学却在对“收支”情况进行“核算”。在一两分钟后,突然有一位同学举手这样回答到)

生:应该算出1+2+4+…+229的和,然后与1000×30×100比较,但我不会算

1+2+4+…+229。(同学们发出一阵笑声)

师:这位同学很聪明!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一个“等比数列前n项和”问题……

试想想,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之下,同学们能不爱学吗?

二.以问题为主线展开课堂教学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手段

将知识问题化,以问题为主线展开课堂教学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手段。从课堂开始就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上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多思考,多讨论,多合作,多质疑。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式,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提高。这正是新课程的理念,也是高效课堂的要求。

案例2在讲“二项式定理”一课时,陈老师是这样设问的。

问题1:计算(a+b)2,(a+b)3。观察它们的展开式有几项?每项是怎样构成的?每项系数有什么特征?按首字母排列有什么规律?

问题2:猜想(a+b)n展开式有几项?每项是怎样构成的?每项系数有什么特征?按首字母排列有什么规律?

问题3:如何推理二项式定理?

问题4:……

就这样设置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心设计课堂例题和练习题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证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例题与练习题在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巩固和强化记忆、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鉴于此,笔者认为精心设计课堂例题和练习题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证。

精心设计课堂例题和练习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设计课堂例题和练习题要有目的性

例题和练习题是反映数学知识和考查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设计课堂例题和练习题时要目的明确,明确要考查的数学知识,明确要考查的数学解题方法,明确要考查的学生某方面的能力。,

2.设计课堂例题和练习题要有阶梯性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

设计课堂例题和练习题要有阶梯性,层次性,层层递进。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能力要求,例题设置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设计课堂例题和练习题要有代表性

数学中的每类题目的解法,它都有通法,即使稍有差别,也可相互贯通。

因此设计课堂例题和练习题要有代表性,选择典型例题,掌握通类通法。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快速的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4.设計课堂例题和练习题要有多样性

要让学生灵活的掌握数学知识,灵活的运用数学知识,那么设计课堂例题和练习题就要有多样性,灵活性。设计例题不仅形式要多样化,内容也要多样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到“活”的数学知识,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读、讲、看、想、写、做、问等。至始至终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会的,教师绝不代劳,学生不会的,教师给予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多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将课堂还给学生。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有各方面的自我供应能力,最终达到“教学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案例3在讲“复数的乘法运算”一课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讨出复数的乘法运算法则后,学生争先恐后上黑板展示例3、例4和课堂练习。整个课堂始终体现着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8.创建高效课堂之我见 篇八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在一节课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作为教育组织者的教师,是课堂改革的最直接的一环,或者讲是高效课堂实现的关键因素。所以,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打造高效课堂:

一、教师备课是基础。

科学处理教材。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书,弄懂教材的思想,结合学习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等,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此外,教材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在“课标”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其中“纵”指知识的“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横”指知识的“块”,即横向联系。这样便于学生将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前学后忘。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提高备课质量的关键。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最优教学方法,选编典型习题,写出具体可行的教案,并设计好板书及课堂小结。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方法的选择应以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为依据,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抓住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学习。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是提高备课质量的保证。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因此,教师自身学识水平的提高是关键。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1)博览群书。从各种书籍、报刊中吸取与教学相关的精华内容,及时了解本学科、本行业的新知识、新情况,做好读书笔记。

(2)常听课。通过听课,学习他人的长处,认真听取评议,主动征求领导意见和同行的意见,及时改正错误,倾听学生及家长的呼声,听取学生对教学的评议,以便“对症下药”,改进教学,开阔思路,不断创新。

(3)勤写。边实践边总结,把自己积累的信息、资料、体会、办法记录下来,整理。

二、课堂教学是关键。

(一)课堂提问的整体优化

课堂上问与不问,问什么,怎样问,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对学生的作用,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我觉得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阶层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 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

厌倦情绪。

3、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严谨注入灌输方式的提问。

4、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教师的提问在实际操作时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盯住几个尖子生。应该利用问题的系统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设计阶梯式的问题。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二)课堂氛围的民主化。

新一轮课程改革最主要的原则就是要在教学全过程中真正贯彻“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能够不断的是学生获得美好的心灵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教师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改变以往以单纯传授知识为手段的做法,对学生的感情、态度、价值观给予更大的关注,创造一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模式,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更富人性化,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1、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首先,课堂语言要充满活力和感染力,要抑扬顿挫,要风趣幽默。这需要教师自己的感情投入,要进入角色,眼睛有神,动作有力。其次,课堂要像相声演员那样设计些“包袱”,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环境下学习。如果仅用某一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听觉、视觉上的疲劳,从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课堂效率。

2、课堂节奏要随着学生学习节奏变化而变化。合理地讲练,每节课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信息反馈与调整,确保每节课中目标的达成度或生成度。另外,作业的布置要科学、有层次,要有大局意识(应该在作业中设计“必修”或是“选修”题目),这样就比较有弹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们还应该端正一种认识――培优补差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值得我们重视。补差,首先是“治懒”,“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或是抄袭作业等。针对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的措施,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让程度较差的学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同时,尽量给他们板演的机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还有,课堂作业要堂堂清,教师要严格监督,不给他们拖拉的机会;再者,还不能让他们有抄袭作业的机会,一经发现及时进行批评,并严格处理。

三、师生关系是保证。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每一名教师都应该真心地走进学生,真情地亲近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平等而理解地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高效教育。那么,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真心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是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只有让学生感到你爱他,学生才能信任你,你讲的话才有感召力,你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同时学生也

会向你敞开心扉,经常向你吐露心思,使你的教育教学工作有针对性,有实效。为此,我认为应注意做到:一要理解和尊重学生,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二要以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全体学生。客观地看待全体学生,也有利于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待学生应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

2、利用课余时间,尽量去了解学生,充分的接触是建立朋友式师生关系的基础。利用课间的休息时间作为了解学生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向学生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自己的建议。因为学生的自尊心都很强,所以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向其指出错误或提出好的建议,学生极易接受。

四、作业布置是延续。

根据学生的差异性,作业应因人而异,分层设计,使每个学生都能受益。对分层作业的评价也不应建立在同一水平线上,而是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进步,都应当给予积极的评价。这样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尝到作业的甜头,时间长了,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形成作业上的良性循环,这也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延续。

9.数学课堂情境教学之我见 篇九

课堂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的确,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且充满生机和活力,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数学课堂如何创设良好的情境呢?下面就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具体作法小结如下:

一、创设人际和和谐的情境,是激趣乐学的前提。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因此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发扬学问中的自由和组织管理上的民主(如在分组教学中大胆让小组长自己主持对学习的讨论),力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自觉、自主地学习。

二、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是激趣乐学的关键。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课堂教学仿佛套上了枷锁。因此只有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从应试中解放出来,才能活泼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我首先减轻了分数对学生的压力,针对优、中、差三类生建立了分类学习目标,通过注重提问、练习、测查等方式使各类生均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其次是不布置家庭作业,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掌握所学知识;第三是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

三、创设浓郁的趣味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兴趣之乐。寓教学于游戏中,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更喜爱游戏活动。十九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克.福培尔曾说过,小孩的工作就是游戏。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彩游戏的方式,学生十分欢迎,兴趣更浓,教学效果也更好。如在低年级教学中用开火车、开房门、找朋友、夺红旗、放鞭炮等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四、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参与之乐。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

成功,体验到参与之乐。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在先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通过各种感官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把模型拆开,成显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动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师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五、创设探索、研究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求知之乐。即: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在师的诱导下探索研究,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需要。如:师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这课时,在导入新课时,师让学生任意说一个整数,师马上就能说是否能被2、5整除,这一现象使学生感到十分惊奇、羡慕,就急于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在师的诱导下,逐步发现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从而体验到了求知之乐。

六、创设竞争的情境,让学生得到进取之乐。”好胜心“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对激发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在口算时,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在回答问题时实行抢答,看谁最先回答出来;

在进行简便运算时,看谁的方法最简便;在解答难度较大的题时,看谁最先解答出来;此外还可在每期适当地进行一次数学竞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便在紧张、刺激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到了进取之乐。

七、创设激励的情境,让学生苦中求乐。”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设置一些障碍,激发学生在困境中树立”自信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反用“这课时,学生在掌握了如”11×34+89×34“这种类型的基础上,师便出示了如⑴”11×34+17×34+72×34“、⑵”99×34+34“、⑶”101×34-34“、⑷”34×46+75×34-31×34“等类型的深化练习题,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与我们所教过的”a×c+b×c“类型题有点相同,又有点不同,感到手足无策,难以下手。这时,教师应大胆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循循善诱下,通过艰难的研究,学生逐步发现⑴是属于(11+17+72)个34的反用,⑶是乘法分配律对减法的反用,这些题均属于”反用“这种类型的变式题。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教师创设的激励情境,让学生在困境中历尽千辛,终于找到了

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体验到胜利的喜悦,树立了”我能行、我很行“的信心。

八、创设多元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整体教学之乐。即,不同的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开设不同的课型,如在教学”土地的丈量“时,可让学生到校外上实践操作课;如针对教材中的有些思考题,可以开展数学活动课等。这样可以充分培养学生观察、实践、思考、分析等能力,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充分的训练,学生在各种课型中也体验到了整体教学这乐。

通过几年的探索,我有以下体会:

1、“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重视了学生个性发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2、“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两为主原则,合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3、“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把如何激发和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研究的核心。

10.有效课堂之我见 篇十

小学阶段的数学正是为学生将来有较强的应用数学意识打下基础,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行为中以可靠的理论为引领,大胆进行实践:挑战课堂教学;挑战学习方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构建充满生命力的开放的课堂,如何促使教与学成为一种有生命的动感交流,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精心构思,设计生活数学的教学方案

一堂课教学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教师课前教学设计质量的优劣。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并结合知识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精心地设计教案的整体结构,认真推敲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估计课堂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确定教学的形式和具体的处理方法,变静态教学内容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比如在一次参加教学比赛时讲的“四边形的认识”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不规则图形等引出四边形,再让学生通过观察、寻找生活中的四边形来进一步了解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知道了四边形的特性后再回到美丽的校园进一步去认识四边形。

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数学应用的空间

课程的设计应允许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老师也从目标的制定者及仅仅为了解题的信息提供者变为学生们的“学习伙伴”,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汲取知识,掌握知识的迁移本领,使之具有可持续创造发展的动力与能力。教学中要创设多种类型的问题情境,课堂训练要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使学生有创造的学习机会,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如教学面积单位时在认识平方厘米后,要求学生用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度量课桌的面积,学生在亲身的度量活动中体会到此时用1平方厘米作为单位度量太小、太麻烦,教师趁机提出:“你能设计出一个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帮你度量?”平方厘米这个单位就应势而生。又如,在学习厘米的认识后,引导学生测量课本、橡皮的厚度让学生体会用厘米作单位度量不够精确,于是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1毫米。

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兴趣高,参与面广。接着让学生针对情境互相编题,学生学习的激情达到了高潮。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式教学情景,自然而然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受,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形式与方法都是为目的服务的,不同的形式和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要教给学生自己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以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机会。

例如,在五年级复习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时,我先把全班同学按各自的能力特长分成8组,每组6至7人。先给他们一定的课内外时间去回顾教材,然后组内合作,运用所学的知识,依据老师提供的线索,自行组织材料编制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我以烹饪的方式在主题为“烹饪大赛”中展开,要求每一组准备一道菜,并为这道菜命名,其实每一道菜都是一道几何图形的知识,指名学生回答,课后要求组间交流。

同学们对这种学习方式特别感兴趣,热情参与,集思广益,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激发了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效果良好。

四、让学生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

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探究,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他们已有的认识结构,获得深刻的理解,也更便于应用。所以在教学中,面对学生自己收集的材料,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把学生自觉纳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才会得以提高,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学习 “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时,我让学生例举出日常生活中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如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365天等。再让学生观察收集到的各种年历卡,提出或总结发现的问题,接着让学生运用这些已有的知识设计2008年的日历,在主动探究中去感悟、去体验新的知识点,将已有的旧知识经验与新知识融合,让学生开展合理的设想,探究预见、讨论、辩解,在具体的日历制作中有目的地寻找每个月份是几天,哪几个月有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是否二月都是28天等关键性问题,学生在设计完日历以后,还通过对此观察发现每隔四年一闰,这一特殊的知识。2008年恰是闰年,这一年有366天。

五.加强课外实践,深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听十遍不如做一遍,亲身体验过的东西才会理解和运用。

1.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价值所在,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熟练,更透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让学生在感受成功的同时,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

2.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脱节,学生学习数学具有较强的自我封闭性,这也是目前小学数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数学应用意识的体现之一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注意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就能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培养学生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生活”意识,真正地在生活中学数学,使数学为生活所用。

11.初中英语高效课堂之我见 篇十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英语教师已进入更为理性的思考阶段——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改进课堂教学行为、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已经逐步成为教师的共同追求。课堂教学效益能否实现最大化,课堂教学能否实现高效的关键在教师。在目前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影响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的因素,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层次性;对教材研究不足、教材处理粗糙、教教材现象严重;教学活动不合理、存在无效或低效活动;课堂练习针对性差且缺乏层次;对学生的关注不够、激励性评价过少等。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打造初中英语高效课堂。

1.从教学目标入手——分层、细化

美国的教育家布卢姆说:“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指学生在参与一定的教学实践活动后的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学生必须达到的具体要求,又称为学习目标。它是一个由上而下的多层次系统。课时(课堂)教学目标需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和初中学生特点,由初中总目标--阶段目标(学年、学期)——模块(单元)目标——课时目标逐步分解、具体化而确定。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应以学生层次(分层)为基础,以显性目标(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为主线、可达成为核心来细化、确定。它具有以下特征:①主体明确: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描述。②重点突出,目标描述明确、具体。③具有可操作性,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④多重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难易不同的目标。⑤可达成度高,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成相应层次的目标要求。在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用What,Why和How来思考自己确定的目标。例如,如果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是Develop reading skills,就此目标教师要自问:What kind of reading skills? Why should students develop it? How can students develop it? 通过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为下一步的教学设计理顺思路,确定更为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最佳方式和途径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从教材处理入手——整合、调整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关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只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主要载体,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就要走出机械地“以教材为本”的“教教材”的误区,在“用教材教”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根据已确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和学的实际需要,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处理。为实现教学目标更有效的达成,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调整,优化教学内容:①取舍。保留适合学生实际,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教材内容;删减掉繁难的、不切实际的内容;②增补。适当增补更加符合学生需要和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③替换。另选语言材料或设计活动对教材中不太理想的内容或活动进行替换;④改编。对教材的个别过难或不规范或缺乏真实性的内容和设计不合理或不适合自己学生的练习进行针对性的改编;⑤扩展。对于教材中难度过高的教学活动,增加降低活动难度的准备性或提示性活动;对过易的活动附加适当的延伸活动;⑥调整。教学内容确定后,按照语言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和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顺序上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调整。

3.从教学过程入手——有序、高效

教学过程是由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开展的多个教学活动组成的连续过程。实际教学中,分预设和实施两个阶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过程的预设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根基。教

学过程的预设本质上就是教学活动的预设,即课前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和优化各种目标明确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过程的实施即是按预设的教学过程在课堂上逐步实施,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预设的语言实践活动,逐步达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预设和实施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①有序。活动要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口头到笔头、由现象到规律循序渐进;②目标明确。每一个活动都要指向具体的教学目标,对难度较大的目标进行分解、设计多个活动逐步加以实现;③趣味性。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应尽量真实;④操作性。活动要便于操作,便于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且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⑤易于评价。活动后要便于观察和测量活动效果,以便及时激励评价和弥补;⑥适量、适度。活动的量要适中,难易适度; ⑦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对应的活动,同一活动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不同的目标要求。

4.从课堂练习入手——强化、落实

练习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合理、形式丰富、适量、适度的练习不仅能促进新知的巩固、技能技巧的形成,还起着对教学的反馈与调节作用,以及对学生学习起着成就激励的作用。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小专项式练习就成为课堂练习形式的首选。它具有针对性强、用时少、题量小的特点、能达到堂堂练、堂堂清的教学效果。设计和使用课堂练习时应做到:①针对性。紧扣课时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知识和能力并重;②适量。练习的量要适中,过量不仅挤占教学时间,削弱目标的落实且让学生产生厌烦感,降低效果;③适度。严格控制练习的难度,且按由易到难、由知识到技能顺序编排;④分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由易到难地进行分层设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多重标准,分层要求,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激励自我超越;⑤形式多样。练习题型丰富多样,避免形式单

一、枯燥呆板的练习降低学生兴趣;⑥成功率。提高练习的成功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内动力;⑦评讲评价。评讲时突出重点、突出问题并根据练习的完成情况,及时表扬进步,鼓励成功;⑧补练强化。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补充强化练习,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5.从成就激励入手——体验、提趣

12.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之我见 篇十二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之我见

河北省张北县大囫囵镇中心小学 杨 财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师要讲究提问的方式技巧,通过有效的提问,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教学反馈信息,并使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脉络和作者的用心,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思维发展,学会质疑问难,形成独特个性。而讲究方法,讲究技巧显得尤其重要。

一、把握时机

课堂提问选择时机非常重要,我们在提问时,不仅要在微观上考虑问点是否优化,问法是否艺术,而且要从宏观上总览全文,使每个问题的提出都处于最恰当的时机。一般来说,可以选择下列时机:当学生思维受到局限无法突破时;当学生受旧的知识影响很深,而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若有所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时……诚如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二、遵循顺序

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化,其效能就越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提问设计应循什么“序”,才能“渐进”,甚至“跃进”呢?我认为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

1.由点及面

语文教材中知识点的作用并不是一致的,集中力量解决那些重点、难点、特点,能最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少年王冕》中“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是个难点,教学时可以提出如下问题:①王冕在学堂里真的闷得慌吗?②从他后来的哪些行动中可以看出他说的是违心之言?③从中看出王冕是个什么样的人?

2.由表及里

语文教学的关键也就是帮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即字、词、句、段,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我要求学生品读洪教头的穿着打扮和言行举止,注明自己的心得,然后参加讨论:洪教头怎么戴帽子?怎么入席?怎么嘲讽?怎么挑战?怎么出招?怎么失败?问题层层拓展,性格步步凸现,由外表到内心,展现出一个粗鲁傲慢,狂妄浮躁的乡下拳师的可笑形象,同时反衬出林冲虎落平阳、步步退让的无奈处境。

3.由浅入深

课堂提问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最终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给颜黎民的信》中有句比较隐晦的话:“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可依次提问:①鲁迅喜爱桃花吗?②龙华既是看桃花的名所,鲁迅理应去看看,为什么不去呢?③这句话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上文找出有关词句,明确鲁迅是喜欢桃花的。第二个问题抓住学生理解的关键,引导学生理解鲁迅不去龙华看桃花的原因。第三个问题深入追问,水到渠成,使学生理解这句话蕴含着鲁迅对死难烈士的深切怀念,对反动派罪行的强烈愤慨,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4.由具体到抽象

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按照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顺序依次发展的。提问设计也应遵循这一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一级水平发展。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打斗场面时,可设问:㈠找出描写双方打斗动作的词语;㈡模仿双方的动作打斗;㈢猜摩品评双方动作的优劣;㈣体会林冲的沉稳勇猛。如此抓住关键词语,启发学生进行动作表演,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形象思维,使学生理解课文主旨,让学生的思维完成一次飞跃。

5.由理解到创造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的认知领域可以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创造等几个层次,教师设计提问,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

教学《卢沟桥的狮子》,设计想象性问题为:除了作者写的这些狮子形态,还有哪些形态的狮子?请用“……有的……好像……”的句式表达出来。如此提问,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兴趣。

三、注重变化

提问是一门高超的教学艺术,而教学艺术的活力在于创新。因此,有效的提问需要问题设计者倾注心血,不断追求创新。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做到问法新颖,形式灵活,富有情趣,从而为学生所喜闻乐答。

1.变直为曲

直,就是直接发问,问点显露,问题明确,学生容易回答。但直问的最大弊端在于形式呆板,缺少变化,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

曲,就是曲问,就是不从正面发问,而是绕道迂回,旁敲侧击,问在此而意在彼。曲问的妙处在于含蓄生动,饶有情趣,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时空,从而调动学生答问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曲问,可以提高答问的效果。

教学《清平乐村居》时,针对“最喜小儿无赖”一句,若直问“无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必定索然无味,不如变直为曲,绕道迂回,可问:“小儿子是个‘无赖’,怎么还会讨人喜欢呢?”问在此而意在彼,则可以增加思维含量,使提问别具一格,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

2.化顺为逆

顺,就是顺问。教师按照一般的逻辑和时空顺序发问,学生只需顺藤摸瓜。顺问的最大不足在于思维的价值不大,而且多次的顺向提问,学生的思维还会出现暂时性抑制。

逆,就是逆问。它是从相反的视角切入问点,要求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回答问题。逆问的妙处在于借助正反对比材料,构成矛盾情境,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训练了学生全面地看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教学《草船借箭》,不顺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是逆问:“假如借箭不成功,可能产生哪几种情况?现在借箭成功,又说明了什么?”

3.化实为虚

就是通过假设一定的环境、背景、条件,在各种关系发生转换的基础上提问,使学生入境悟理。

教学《太阳》,分析太阳第一个特点时,巧妙地采用假设法提问:“如果地球和太阳之间有一条路,如果你一生下来就会行走(假如你能活100岁的话),一生能走完这条路的几分之几?如果你乘太空飞船,待飞到太阳那一天,你大概有多少岁?”这样的提问新奇有趣,不仅使学生通过计算,对“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探索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13.高效课堂之我见 篇十三

课堂教学效率这一概念很早就有提及,但都没有确切定义。要“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三百多年前就在《大教学论》一书中阐明。这种通过“少教”以达到“多学”的教学理念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可见高效课堂虽属一微观问题,但又非常重要。那么怎样才是高效课堂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观念

物质决定意识,竟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一定的意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所以,转变思想观念是高效课堂实践的先导和前提条件。课堂教学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体现着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得成功与否,有必要理清以下观念,在具体教学行为中体现效率意识。

1.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师生关系模式。我国教育长期以来都是教师对学生严加管束,学生对教师只是惟命是从。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重视的是教师的教,却忽视学生的学;重视知识的传递,却忽视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等等。课堂上,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按部就班引导学生,直到得出预定的一成不变的答案。

2.正确认识减负同高效课堂的关系。“愉快教学”“成功教学”“创造教学”等大家一致认可的教学方式,都以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为突破口,使学生乐易学,积极主动地学,轻松自如地学,切实减轻了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

3.正确理解教学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投入提高,产出提高,这种以高代价换取成果的做法,并没有抓住高效率的实质,也不是我们所提倡的。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提高时,产出也可以提高。如果能在投入不变甚至减少的情况下能提高课堂效率,就达到了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者。“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闻道在先,经过学习、社会实践等过程,积累获得了比较丰富的直接和间接的经验和知识,同时,又受过传授知识的专门训练,基本上已掌握教学方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师教学得好环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教师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有较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目前有些中小学课堂依然热衷于采用“满堂灌”“一言堂”式的教与学两层皮的教学模式,这种不恰当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教师发挥的主导作用,必须有教学效率意识,这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具有这种意识,才能有目的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促进新旧知识的结合,使每节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发挥起主导作用时,要做到有效控制整个教学情境,备好教材教法,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启发式教学与其他方式并重,以学生间的客观差异为基础,分类要求,力求各层次学生“吃得饱,吃得好”,从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结束时,教师要检查评价教学效果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课堂教学活动结束以后,教师应及时反省和总结。教师调控能力越灵活,效率就越高。

三、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必须要突出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课堂上,学生所表现的行为主要是听、看、做等实际动作,这些表现行为是学生内部心理活动的反映,也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这些实际动作受其学习兴趣、动机等因素的调控,而这些因素对其学习效率影响极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就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配合课堂教学,可以明显提高其认知效率。另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我控制能力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起促进作用,自我控制能力主要表现在学前的计划性,学习中的方法性,学习后的反馈、补救总结。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学生自觉在课堂上有效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并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和谐共振,较易获得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效率主要体现在课堂上,学生主要的学习活动也大都集中在课堂上,所以实现高效课堂,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事物变化的内因,而教师则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内因最终起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必须适应学生的学,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教程中的主体作用。

为此,在强化效率的同时,急需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和探索,找出建立高效课堂的一系列措施方案,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上一篇:盛夏的田野小学生作文350字下一篇:部门面试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