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启示教案设计(精选13篇)
1.大自然的启示教案设计 篇一
12.《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教学目的】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体会文章的优美的语言表达的意境与深刻的寓意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特点。
3.联系自然与生活,获得启示,丰富思想,感受人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启示的理解
2.难点:体会景与意的对应关系。
【教学安排】
1.通过朗读,感知文章的内容,2.用心体会深刻的寓意,学生自主探究,3.观察自然、思考生活,联想人生,获得启示,丰富思想
4.读写结合,锻炼学生的观察和表达,深化感受与思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我们生活在一年的四季中,春的勃发,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冷峻,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五色斑斓,一切生命才如此丰富,生活才有了意义而显得精彩。散文《春》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焕发的勃勃生机和无穷生命力,给人精神上的愉悦与激励。《夏之绝句》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与生命之美是瞬间的,脆弱的,只有我们让自己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关注大自然,才能发现美,才能体会到生活之美。《夏天的旋律》和《唐宋诗中的物候》告诉我们,古人从大自然的观察中悟出了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还能借物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所写的《大自然的启示》,看看一个外国人又从大自然获得了那些启示。
1.整体感知,读中说品
㈠初读文章
⑴检查预习,梳理字词
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听配乐朗诵
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文章的意思或感情
⑶学生读后自由说说文本的内容
要求:不看书,用自己的话概述或用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复述:语言通顺,意思连贯。
㈡再读文章,读中说品析
⑴学习跳读文章,寻找自己感受最好的或最深的语句或段落品读。
要求:读也语句或段落的感情,注意运用朗读的技巧。
⑵学生交流,说出朗读的方法与原因,教师点评。
要求:可以说整个语段的语气语调的特点,也可以说一句话中的一个或几个词的读法。
(这个板块意在引导学生加强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充分尊重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的领悟,从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朗读探究中,自主地领悟文本的内涵。读中品,品中读,真正达到学生在听读中领悟文本的目的。)
2.问题探究,质疑解难,加深认识,品中说悟。
⑴作者在文中写了大自然哪些物象,从中领悟到什么人生的启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⑵从全文来看,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⑶本文的描写的景与表达的意有什么关系?探究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手法的特点?
学生结合问题自主探究
(方法:全班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自选一个小组长,进行研讨,要求用把理解的意思写下来。)
过程:第一步。学生自读,小组探究交流
第二步。小组间交流。
第三步。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探究,形成对文本解读中问题共识。
(这一板块主要的目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感知,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能自主、合作、探究,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主旨。提出的问题,为的是加深对内容主题的理解。通过合作与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在相互交流中,提高理解力,在相互的质疑中,提高分析力,在相互对话中,提高表达能力。养成读书能深入思考的良好的习惯。)3.精读研讨,交流收获
重点之一:交流感受深的语句,交谈受到的启示。如: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叫采用结合上下文,联系科学课,画生物链示意图等方式理解。
重点之二;交流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可以渗透在课文学习之中,如结合“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交流相关资料。也可以在学完课文后结合“口语交际、习作”或“展示台”,集中展示交流相关资料,畅谈受到的启发。
第二课时
1.品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深刻哲理。悟是说品。
⑴学生自由选择品味点或是难点,进行朗读。
⑵交流自己的体会,提出自己的疑点。学生答疑,教师点拨。
教情设想:几个精辟的句子理解。
①人生要经受“风雨的磨练和洗礼”,而事实上人生的风雨是时刻存在着的,就像人生如流云,时刻变化。在文中找出写云变化的句子?在文中找出写人心、命运变化的句子?
明确:云,快快慢慢、大大小小、白白淡淡、高高低低,时刻溃散崩离,时刻瞬间组合,各有不同。人的心、命运:明明暗暗、各式各样、分分秒秒、变幻莫测,人生如流云。
②人生变幻,悲喜交加,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学生讨论明确:得意淡然,失意夷然。每个人都要拥有坦诚、谦虚的胸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的工作,必可体会出那漫长人生中的无穷情趣。
③声朗读最后两段,思考揭示了什么道理?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明确:人生要经历崇山峻岭般的起起伏伏,经历风吹雨打,要振作精神,克服困难,继续奔向前程,在那山的那一头,永远有着我们的希望。这也便是作者所要告诉我们的大自然的启示。
(这一板块的教学主要的培养学生从不同有角度去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文章的语言优美与深刻的内涵。体会文章运用语言表达思维的特点,从语言品味这个角度去把握作者思维,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目的。)
2.观察大自然,结合生活,展开联想。读写结合,训练能力,拓展思维。
⑴你从作者表达的对人生的感悟中,感受到作者是怎么一个人?我们应该对待生活?
⑵你还能从大自然中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探讨与交流。同学们,大自然不愧是人类的老师,它警示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维护生态平衡,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启迪我们的智慧,让我们人类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促进了人类科技的进步,改善了人类的日常生活条件。我想,大家一定还想更多地了解大自然的奥秘,还有更多的感受想对伙伴们说吧
(本教学板块目的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课文的深刻思想启发学生对生活细心地去观察每一件小事,深入的认识。立足学生的个性的感受,从课本走向课外,学会关注自然与生活的细节,让学生在读书中学做人,在生活中学做人,在自醒自悟中成长。)
3.教师小结
4.布置作业
我们身边的自然变化,试着也用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从中领悟到什么启示,用抒情议论的句子表达出来?题目自拟,附板书:
12.大自然的启示 大自然的景获得的启示 小白花小鸟和谐一致 投石水池付出获得 去中变化坦诚谦虚
2.大自然的启示教案设计 篇二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习作”: 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 我们对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有了更多的了解, 收获一定很多。来开一次学习成果汇报会, 先分成小组交流, 再派代表在班上汇报。在汇报中, 听的人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向别人请教。交流之后, 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 也可以把活动经过或心得写下来。写完后, 同学之间互相修改。
拓展思路
大自然孕育了万物, 养育着人类, 同时启迪着人类的智慧。本次习作选材范围非常广泛, 宇宙天体、日月星辰、山水湖泊、风雨雷电、鸟语花香、飞禽走兽……都可以作为你观察思考的对象。你的思考与启示既可以是整体抽象的, 如:宇宙的博大, 大海的宽阔;也可以是具体现实的, 如: 模仿鸡蛋的外形特点, 建造了拱形桥;受鸟儿飞翔的启示, 发明了飞机;从茅草划破手指, 发明了锯……大自然中林林总总的动物、植物以各自独特的生存方式, 向我们暗示着一个个自然的奥秘。只要你关注自然、了解自然, 就会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你可以写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发明创造的事例或自己的发现, 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也可以写活动的经过或心得, 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实验, 写出你的真实体验、你的思考分析、你的收获和启发。
习作提示
写好本次作文, 要注意以下两点:
1.用第一人称写。此次习作应以第一人称来写, 写“我”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 写“我”的活动经过, 写“我”的心得和体会。
3.大自然的启示教案设计 篇三
关键词:景观 自然环境观 师法自然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由于经济的繁荣和环境意识的提高使得中国的景观行业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现代景观设计与艺术相结合,创造了更具艺术感的设计,正是因为这样,景观的内容和形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大至城市的总体形象设计,具体到城市节点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滨河亲水空间、街区景观、街头绿地、居住区环境设计等等;小到雕塑小品、种植配置、水池花池、铺地栏杆、桌凳垃圾箱,几乎涵盖室外造型艺术的一切。然而在经济和文化转型期,城市景观的实践状况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和误区。中国的中小型城市基本呈现大同小异的城市面貌,大大小小的建筑体快和几何布局的道路构成的城市的主体。盲目效仿别人,破坏环境,自毁家园的现象比比皆是。特别是近20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城市传统景观特色风雨飘摇,岌岌可危。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某些景观设计过于平淡而缺乏艺术的价值;或者过于强调艺术形态而使人们远离了自然;还有一些纯粹功能主义的作品虽有良好的社会性,但却与文化、自然隔绝,更不具有人文情趣。人们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玻璃构成的城市中,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同时,对人们的心里也是一种摧残,各种现代疾病不断产生。如何在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的繁忙期,构建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观,已迫在眉睫。
景观设计是人类对环境的一种主动安排,通过它,人们协调整体的生态系统,当然也包括文化和自然。景观设计本身是人类与环境相协调的一条有效途径,人是从自然中走出来的,也必将回到他熟悉的自然环境中去,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是现代城市发展的追求。这也正是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自然观在新时代的体现。
山水是中国人特有的联结自然与文化的方式。从前面山水画中所蕴含的国人的山水情节的阐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对于山水的情愫。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园林景观。中国的传统园林设计观念深受中国人普遍的山水情节的影响,是把自然环境作为审美对象,以艺术的手法所创作的山水景观,是一种人化的自然。作为中国景观艺术的基础—中国古典园林,山水更是其主要标志,几乎无园不山,无园不水。欣赏山水,能使人摆脱日常琐事的困扰,心灵得到片刻的安宁,通過审美使精神得以升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如图11所示,苏州拙政园中的堆山理水,水而曲折往复,岛屿间列,亭榭奇石时隐时现,景物隐约迷离,一步一景,充分体现了“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优美山水景观。
从中国古典园林中不难看出国人对于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自然”这个词在汉语中的意思是“世界之始”,它表明在中国人以阴阳观念理解的宇宙图式中,自然包括外在和内在两个世界,自然之美存在于主观世界和客观存在的和谐平衡之中。因此,中国人探索自然之美的办法是通过对自然的仔细观察和深刻感悟与联想来寻找其必然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道法自然”,既是中国人的一种独特的审美观,也是中国人探索和欣赏自然美并将其运用于环境设计的方式,也是中国独特的环境观。此外,道法自然还暗示了一种超越理性思维的知觉,同时强调了真实体验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儒家以山水作为仁人志士的精神拟态,远离人世喧嚣的山林,最初是隐士高人栖身的理性选择,并且逐渐成为中国士大夫文人高雅的文化模式。随着人们精神的觉醒,隐居山林,渔钓以终的人,魏晋以后已经不多见了。既可以像白居易那样“隐在留司管”,也可以像陶渊明那样“结庐在人境”,只要“心远地自偏”,甚至可以“大隐在关市”。这时,山水情节已大多存在于意念之中,所以,纵观文人为自己规划设计的园林,拳石勺水也足以象征山林江湖,山水成为中国园林景观最基本的抒情物质建构。
早期我国的景观设计,注重对形式的渴求,而现在由于国人的觉醒,人们更重视在环境中的体验。“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这一山水画所蕴含的国人的自然观,让人们从对那种气魄宏大的几何布局的崇拜转向于自然型不对称的布局组织的偏好。在这样的布局环境中,对自然的领悟,体现对纯朴、简法的本质追求,体现了返璞归真的愿望。老子在《道德经》中的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了对自然的深刻敬意,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环境美学,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艺术的最高目标就是将个人情感以恰当的方式找到寄托,从而最终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生命之美。从这一意义上说,美意味着是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想和谐平衡的产物。这一美学立场反映出道家思想的真啼:对自然事物给予应有的尊重。例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一些苔痕遍布的小径山石,一些漆饰剥落的柱窗,一些树木掩映的山石……看似随意布置,但有恰如其分,在这里,不需要过多的装饰,重要的是“道法自然”,使人们在其中找到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现代景观设计应该注重对中国传统“师法自然”思想的发扬,结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通过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平衡的问题;通过对自然生态和自然生态过程的艺术的再表现让人们能更好的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利用各种美学形式来表达人们的情感与思想,达到唤起民众、让人们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得到情感上的愉悦和思想上升华。
参考文献:
[1]孙美兰,贾又福.山水画精神景观[M].当代美术,1999:21-29.
[2]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90.
[3]刘蔓.景观艺术设计[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
4.大自然的启示教案设计 篇四
1.走进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2.揭题: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需要同学们运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自读自悟。
4.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其实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一篇是《“打扫”森林》,另一篇是《人类的老师》,(板书。)
二、初读感知,认记字词
1.那么这两篇文章带给了我们大自然的什么启示呢?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词语查查字典或向同伴请教。
2.认读生字新词,找出词语中的多音字。(扫:扫帚、打扫。)
3.共同解决难理解的词语。(如:生态平衡。)
三、了解内容,质疑交流
1.默读《“打扫”森林》,想想它主要讲了什么?
2.再仔细地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是一个小小的问号,也可以简单地将问题写在旁边;遇到感受深的语句画下来,可以用一个词或简短的句子记下自己的感受。
3.师生共同交流,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2)“打扫”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
4.学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大自然的什么启示?
四、迁移学法,运用巩固
小结:刚才咱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打扫”森林》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并通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得到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方法继续学习《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
(1)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在感受深的语句旁写写感受。(结合课件理解“流线型”。)
(3)重点感受“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前面的课文──《蝙蝠和雷达》等,大家还了解哪些事例?
(4)这篇文章又带给你什么启示?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见如果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拜大自然为师,虚心地向它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造福人类。
2.其实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今天课文中所说的这些,希望同学们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继续探究,下节的口语交际课上,我们还要就这个话题作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世界法则《大自然的启示语文》
5.《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五
1.了解作者从大自然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又是如何获得启示的?
2.体会作者从大自然中获得的这些启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学习作者坦然、积极的生活态度。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与托物抒情的写作方式。教学过程:
一.熟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啁啾 销声匿迹 浑浑噩噩 伫立 二.作者简介:
松下幸之助,日本商业精神的化身,松下电器公司的创立者。三.课题解说:
本文题目是“大自然的启示”,所以从写大自然着手,用大量的文字描写大自然的景象,最后用相应的文字画龙点睛的道出其中的启示,大自然是主要描写内容,启示是写作意图,题目直截了当地道明了课文内容结构,也明示了这是一篇咏物散文。
四.内容讲解: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且文质兼美的散文。全文起笔于大自然,落笔于启示,写的是作者在对大自然景物的观察中产生的一些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文章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先描写风雨中的小白花,表达了作者的敬佩之情。
第二部分:作者写到了春意渐浓的池水。在简略地勾勒出池边景色后,作者描写了这样一幕:人们将石头投入水中激起不同的声音。这一部分中作者获得的启示是:有时,我们需要平静下来,思考一下我们在生活中的付出与获得。
第三部分:作者又写到了天上的云。作者写云的不断变化和不同形态,目的 1 / 2 显然是用来比喻“人的心”、“人的命运”,并由此想到了人的心境与人生际遇的关系,想到了人生如流云一样的变化。进而推论“若每个人都能保持坦诚、谦虚的胸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地工作,必定能够体会出漫长人生中的无穷乐趣。”
第四部分:可以看作是全文的结束语。人生中,无论顺境、逆境,只要振作精神,努力进取,必定会取得成绩,自然会有新的希望。
文章以大自然中涌现着无穷的生命力开头,以人生中孕育着新希望结尾,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明白付出多少就会有多少收获,保持坦诚谦虚的胸怀,体会人生的情趣。
五.难点探究:
大自然中,生命力顽强的动植物很多,蕴涵哲理的事物也极多,作者为什么选取小白花、小鸟、向水中投石头的声音、云朵为大自然的代表呢?文章前三个部分的顺序能调换吗?为什么?
作者选取的这些事物各有特殊的含义。小白花、小鸟是弱小的植物和动物,它们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有力地体现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人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和谐相处。向水中投石头,力量有大有小,石头也不相同,所以会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这一因果关系暗喻人们对生活的付出与收获的关系,要正确面对得与失、荣与辱、恩与怨等。用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揭示人生哲理,形象生动,让读者容易理解接受。这三部分的顺序不能调换,因为第一部分表明要像小花、小鸟那样英勇顽强、拼搏进取;第二部分表明要正确对待付出与获得;第三部分表明要保持坦诚、谦虚、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这三者之间是逐层递进的关系。
6.大自然的启示教案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充分肯定学生的习作,采用多种方式给予赏识,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赏析过程中,善于发现和欣赏伙伴文章中的闪光点。
3、通过评改使学生初步学会本次作文评改的方法,根据范文引路和能评改他人与自己的文章。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修改作文的重要性。能够认识到自己写作中的不足,提高作文修改能力。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赏析过程中,善于发现和欣赏伙伴文章中的闪光点。
2、通过评改使学生初步学会本次作文评改的方法,根据范文引路和能评改他人与自己的文章。
教学难点:运用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修改他人与自己的习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点播屋,赏一赏”(优秀习作展示)
1、师读题目,生读作者。
2、师出示范文,请生点播。
3、生读习作,其他生评议习作优点。
4、采访优秀习作的作者。
5、师生共同总结习作突出优点。
二、“诊疗室,帮一帮”(共同修改习作)
1、师出示问题习作。《鱼死之谜》
2、师提出修改建议。(根据第一环节总结的习作突出优点)
①初读病文,找出病因。
②生自由发言,提出诊疗方法。
③师生下笔共改。
④悟得修改方法。
三、“自助餐,改一改”(独立修改习作)
1、自己独立修改习作。(根据修改提示)
2、师随机巡视指导。
四、“展示台,晒一晒”(精彩句段展示)
1、师出示晒一晒的要求。
①晒一晒谁是修改高手。
②晒一晒我最满意的句段。
③先在小组里晒一晒。再推荐一位代表在班里晒。
2、先小组展示精彩句段,再推荐代表在班里展示。
五、布置作业。
1、把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听一听他们的建议,再次修改习作。
2、把本次习作认真誊写在正式作文本上。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启示
突出心理活动描写
观察过程要详细
7.大自然的启示教案设计 篇七
资产证券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住宅抵押贷款市场,1980年又在英国和其他一些欧美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资产证券化是近几十年来世界金融领域的最重大创新之一。所谓资产证券化,是将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一部分资产,打包建立一个“资产池”,并以其将来产生的现金收益为偿付基础发行证券[1]。目前,资产证券化对象已扩展到许多资产类型,包括各种贷款、应收款、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收入、租赁收入、保险费收入、自然资源储备(石油、天然气储备、金属和非金属矿藏、林地资源等)和其他收入[2]。
在自然资源资产证券化方面,国外的案例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方面,且很多是石油天然气出口应收款证券化的形式。而我国国内的自然资源资产证券化实践主要集中在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资产证券化。本文以卡塔尔石油总公司液化石油气项目的资产证券化、墨西哥石油公司石油出口应收款资产证券化和我国海南三亚地产开发项目证券化为例对国内外自然资源证券化运行进行了分析,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西部地区探索自然资源资产证券化的一些构想。
2 卡塔尔石油总公司液化石油气项目资产证券化
2.1 项目概要[3]
卡塔尔石油总公司的液化石油气项目是一个大型基建项目,该项目建成后专门为韩国天然气公司提供液化石油气。为了规避风险,该项目在建设初期,该公司就与韩国天然气公司确定了产品的销售价格并签订了销售合同,但韩国天然气公司并未预付购货款。由于该项目的投资额巨大,公司产生了巨额的资金需求。公司管理层研究决定采用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来融通资金,把销售合同中未销售的产品提前变现,这样可将资金直接投放到项目建设中。
2.2 方案设计
具体来讲,卡塔尔石油总公司的证券化融资过程包括以下五个步骤:①在卡塔尔政府的授权下,卡塔尔石油总公司向特设的信托中介SPV出售未来的石油出口价款。②由特设信托中介SPV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由于该债券的信用级别较高,因此国际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踊跃认购,发行金额到达了12亿美元。③韩国天然气公司根据合同向SPV支付液化石油气产品的进口价款。④SPV向投资者偿付债券的本金和利息。⑤卡塔尔石油总公司收回扣除本金利息之后的多余现金流。该笔债券的发行方案和发行过程见图1和表1。
注:1.总发行量在进入市场前成倍增长,从4亿美元到8亿美元再到12亿美元。2.两笔交易都在定价时得到超额订购。3.该项目是债券市场迄今为止最为重要、期限最长、质量最高的项目融资,该笔融资交易为今后项目融资中的信贷评级、发行规模、定价和如何吸引投资者兴趣等方面设定了基准。
2.3 经验总结
作为该项目证券化运作的发起人——卡塔尔石油总公司,其信用评级较高,债务方韩国天然气公司也有较高的信用级别,违约风险很小,因此该项目产生的基础资产预期会产生稳定的现金流。标准普尔和穆迪两个信用评级机构接受委托对拟将发行的债券进行了信用评级,并给予了3A级的最高信用评级。从证券化的运作结果来看,所发行的债券得到了国际资本市场上广大投资者的普遍认可。该笔债券在国际资本市场一经发行就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其发行量大大超过计划的发行量,达到12亿美元。
该案例告诉我们:自然资源未来收益可以通过证券化的方式提前变现,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自然资源都可进行证券化运作,能进行证券化运作的自然资源必须确保能产生预期稳定的持续现金流量。资产证券化与传统间接融资方式的重要区别在于他们的信用基础不同:证券化的信用基础是“资产信用”,而传统间接融资的信用基础是借款人的“整体信用”。尽管交易结构调整和信用增级机制可提高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但资产质量才是证券化成功的关键。如果资产本身质量太差,不能保证未来产生稳定的现金流,那么证券化将会带来巨大的风险,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因此,资产证券化的成功实现必然是以被证券化资产的良好收益预期为前提,这也是卡塔尔石油总公司液化石油气项目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4]。
3 墨西哥石油公司石油出口应收款资产证券化
3.1 项目概要[5]
P M I Comercio International,S A de C V (简称PMI公司)是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Pemex)控股的一家附属公司,也是墨西哥原油对外销售的唯一出口商。1993年中期,PMI公司与10家指定的美国石油公司签订了原油销售合同。为了筹集石油开发的巨额资金,公司决定采用资产证券化方式进行融资。PMI公司在开曼群岛组建了一个信托机构,将其石油销售合同产生的预期未来应收账款的一部分转让给该信托机构,信托机构向Pemex支付3.66亿美元作为未来应收款的对价,信托机构以石油销售应收款未来产生的现金流量为支持,采用私募方式向美国的机构投资者发行信托受益凭证。
3.2 方案设计
按照墨西哥、开曼群岛和美国的相关法律,法律顾问认为,为了保护信托凭证持有者的利益,不管应收款“真实销售”或“非真实销售”,信托公司对应收款要有优先受益权;墨西哥的非法律顾问认为,将应收款从PMI转移给了信托机构,实质上已将PMI应收款的全部权利、权益和收益有效地转移给信托机构。因此,如果PMI公司破产,那么应收款将不参与破产清算,即由信托机构享有应收款的权益。为了保证应收款信托证券利息的正常支付,墨西哥和开曼群岛的非法律顾问认为,应向应收款的债务方收取信托证券利息,并要求其按期将款项汇到在美国指定的账户中。此外,美国应收款债务人所在的纽约和各州的法律顾问认为,信托机构对应收款及其产生的现金流具有第一优先获取权。
这项交易包括很多结构性的机制设计,目的是为了提高信托机构获得充足的现金流以定期偿还投资者所持有的信托凭证的本金和利息的可能性。首先,在28个月付款期中的每一个付款期,PMI公司需要向信托机构提供收取应收款的发票,且其金额为信托机构定期支付证券本金和利息金额的1.8倍。其次,在每一个还款期内,为了最小化客户风险(个别客户还款风险),交易文件通常要限制某一单独指定客户的应收款范围,要求其比例要在应收款总额的15%以下。如果指定客户的信用评级为A或A+,那么限制比例可提高到30%;如果信用评级为2A-,那么限制比例在1%以下。第三,如果指定客户在某个特定的还款期不能足额还款,Pemex公司需要足额代偿,款项可来自其他指定客户,某些特殊情况也可来自非指定客户,交易结构见图2。
3.3 经验总结
对信托机构而论,由于项目的结构性设计不足以保证产生足够的现金流偿还某一特定还款期里的证券本金和利息,在该项目中信托机构委托花旗银行通过信用证方式担保,进行信用增级。在该项交易中,对所发行的信托受益凭证的信用评级除了考虑法律上的观点和结构性的设计机制外,标准普尔公司分析了下列风险:①Pemex公司作为墨西哥政府的一个机构(国有企业)的国家主权债务风险;②与墨西哥探明石油储量和Pemex公司经营和出口相关的产出风险;③与10家指定的客户评级和Pemex公司客户过去信用不良相关的托收风险;④与机制设计相关的向投资者支付本息的偿付风险。所有这些因素,尽管墨西哥外汇债务评级为2B+,标准普尔公司还是对该信托受益凭证给予了A级的信用评级。由于该项目进行了信用增级,获得了较高的信用评级,因此得以顺利发行。
4 海南三亚地产投资券
4.1 项目概要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沿海各地出现开发区房地产热,使海南省的房地产急剧增值。如何进一步加速对三亚的开发,实现地产增值,成为海南省政府当时关注的问题之一。1992年,三亚市开发建设总公司发行了三亚地产投资券,以投资券的形式,通过预售地产开发后的销售权益,集资开发三亚地产。三亚地产投资券以三亚市丹州小区53.33hm2土地为发行标的物,发行的总金额为2亿元。三亚市市政府下属的三亚市开发建设总公司(简称“三亚开建”)是该投资券的发行人,投资管理人由海南汇通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简称“海南汇通”)担任。
三亚地产投资券于1992年10月20日至10月31日在三亚、海口两地向持有三亚市身份证的居民(含郊区居民)和海南的法人团体发行,每张身份证限购一张投资券(面值1000元)。开发后地产销售收入与相应的存款利息在扣除管理费(按销售收入超出发行基价部分的5%计算)、应付税金、手续费、土地过户费以及地产销售或拍卖费(按投资券额的13%计算)之后就是投资人的投资收益。
4.2 方案设计
该项目的方案设计相对简单,发行人为三亚开建,投资管理人为海南汇通。从交易结构看,各方在交易中的地位见图3[6]。根据海南专门为三亚地产投资券制定了的《海南地产投资券管理暂行办法》(琼银(1992)市管字第36号),三亚地产投资券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见表2[7]。
4.3 经验总结
从实质看,三亚地产投资券具备资产证券化“一个核心、三个基本原理”的本质特征。一个核心,即“三亚地产投资券”是以未来的地产销售收入为支撑发行的,符合资产支持证券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为基础的核心原则。基本原理之一,即信用增级。作为投资管理人的“汇通国投”承担了担保责任,降低了债券违约风险,起到了信用增级的作用。基本原理之二,即具有破产隔离功能。尽管在“三亚地产投资券”案例中没有独立的SPV,但“汇通国投”的担保措施实际上发挥了与破产隔离相同的功能。基本原理之三,即资产重组。投资券的基础资产是地产,并具有一定规模。通过发行债券,实现了现金流的重新分割与组合。
从产品对象上来讲,“三亚地产投资券”可以被看作是实物资产——房地产的证券化,这类似于美国的房地产信托凭证(REMIC)。由于这次交易没有明确规定SPV,“三亚开建”既是原始权益人又是交易发起人,它直接面对投资者,因此可将其称之为“载体型证券化”。
由于投资者在房地产开发热潮中对投资券具有良好的收益预期,同时三亚市政府不但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而且对特殊问题进行了恰当的处理(如平衡投资者之间的利益),投资券于1992年10月20日至31日发售,取得了成功,但因随后不久的宏观调控使该地产投资券在二级市场的价格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受地产市场低迷的影响,三亚开建在申请延期二次清盘的情况下仍无法盘活地产,于是2000年11月土地被三亚市政府无偿收回。直至2002年,三亚市政府给予个人投资者80%的现金补偿,但法人股部分的兑现至今未见到相关报道。
尽管三亚开建顺利募集到所需的资金,但从技术角度上讲,三亚地产投资券在设计上借鉴了资产证券化的做法,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它省略了资产证券化的必备要件,如没有设立特殊的信托机构(SPV),没有通过真实销售进行破产隔离的在其安排上呈现“四不像”的设计,未能体现证券化应有的完善结构和利益平衡。这种金融产品的成功更多地是建立在地产泡沫和政府的信用上,不具有可复制性,因此是失败的。三亚地产投资券的主要意义在于:除为中国提供了第一个资产证券化案例外,还在于警醒后来者关注交易结构的完善和利益的平衡与保护,因此三亚地产投资券的失败比一次侥幸的成功更具有重大意义。
5 启示
从1992年三亚地产投资券开始,我国资产证券化已有几宗案例,包括1997年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的航运收入证券化、2000年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应收账款证券化、2005年国家开发银行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证券化、中国建设银行第一期建元个人住房贷款抵押贷款证券化,此外还包括2005年中国联通CDMA网络租赁费收益证券化、莞深高速公路收益证券化、中国联通CDMA网络租赁费收益等[8]。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国内资产证券化陷入停滞。中国银行(601988)间交易商协会公告,2012年8月初以来已有5家公司发行了总计55亿元的资产支持票据(ABN),发行主体集中在基建城投领域,信贷资产证券化闸门再度开启。2012年9月7日,国开行将通过中信信托,以簿记建档、集中配售的方式向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发行规模为101.6644亿元的“2012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中国资产证券化进程开始加速[9]。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借此契机,吸收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国内的实践,探索我国自然资源储备资产证券化问题。尤其是西部地区,其资金极度缺乏,融资渠道除“政府”外基本是不畅通的[10],如果将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结构设计,以资源未来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发行证券进行资产证券化运作,可将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提高资源的流动性和可交易性。
通过证券化操作,使更多的投资主体参与到西部资源开发事业当中,一方面可解决西部大开发资金短缺的矛盾,资源与资本实现了“对接”,向地下资源要资本的机制得以形成,潜在的资源优势向现实的资本优势转化得以实现;另一方面还可引入西部大开发所需要的经营思想与观念、管理组织与制度、先进的技术和各种专门优秀人才。通过观念、管理、技术、人才和资金等诸多资源的组合,可促进我国西部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资产证券化[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1062.htm.
[2]资产证券化在全球的最新发展[EB/OL].http://www.stockstar.com/info/darticle.aspx?id=SS,20060605,30390547&pageno.
[3]厉以宁,曹凤歧.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77-479.
[4]徐东.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84.
[5]米兴平,龚英姿.试析三亚地产投资券及地产融资模式[J].金融法苑,2006,(1)∶6-15.
[6]Charles E,Harrell,James L,et al.Securitization ofOil,Gas,and Other Natu-ral Resource Assets:Emerging Financing Techniques[J].Business Lawyer,1997,(52)∶904-906.
[7]周尔.三亚地产投资券——一个似是而非的金融产品[J].金融法苑,2003,(6)∶51-55.
[8]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EB/OL].http://www.p5w.net/news/gncj/201206/t4323452.htm.
[9]信贷资产证券化正式重启,国开行斩获首单[EB/OL].http://finance.qq.com/a/20120905/000904.htm.
8.大自然的启示 篇八
过去,在不少书籍中,我常常看到,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研制成“电子蛙眼”,模仿警犬的高灵敏嗅觉制成“电子警犬”,模仿鱼类和海豚制造船和潜艇,根据变色龙研制军事伪装装备……我深深感到,没有大自然的启示,人类可能就没有现在如此发达吧!
前不久,我在果园里,受大自然的启示,也突发了一个奇想——害虫常常钻进树干、成熟的果子里,为了保护果林,农民只得不断地大量喷农药。这样,不但成本增高,而且超标的农药让食用的人们望而生畏。可在现实中,也不可能有那么多啄木鸟来帮果树治病呀!怎么办?我突然想到人们根据蜻蜓发明飞机、根据蒲公英仿制降落伞……我想,我们何不仿照啄木鸟的嘴和食蚁兽的舌头来制造一种轻便的灭虫机呢?在这种灭虫机里,我们可以装一块电脑芯片,这样,它就可以准确无误地探测到病树。然后,我们按一下手柄上的红键,灭虫机就会弹出一个类似啄木鸟嘴一样的又尖又带勾的钢管,准确无误地在有害虫的树上打一个极小的洞,然后用带勾的钢管嘴将虫勾出。要是有白蚁,我们可以先将带勾嘴收进去,然后按绿健,一条仿食蚁兽的舌头就会从灭虫机里弹出来,那富有粘性的长舌,一“钻”进洞里,那白蚁便会轻而易举地全部被消灭。
大自然是人类的好老师。我们应该多观察、多思考,从大自然身上学得更多东西,为人类造福!
[教师点评]
本文紧扣文题,有条有理地叙述了大自然给人的启示,特别是小作者受啄木鸟嘴、食蚁兽舌头的启示,设想制造轻便的灭虫机,不仅突出了主题,而且表现了小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9.大自然的启示教案设计 篇九
执教班级:四(5)班
教学目标:
1、把语文学习与科学探究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大自然,增长知识,了解大自然;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质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4、与本单元的课文教学、口语交际、展示台有机结合起来,为习作教学做好铺垫。学习者分析
1、本班学生已是四年级的学生,全班52人,以中层生居多;
2、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比较好,有一定的分析、归纳的能力;
3、学生对收集资料、调查访问、动手实验以及进行小发明等活动比较陌生,但很感兴趣;
4、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和同学交流,乐于表现自己,渴望达到同学和教师的赞许。教学重难点
1、通过活动,使学生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并从中获得启示。
2、收集相关资料,整理分析,制作出小抄报等进行成果展示。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明确要求,启动“综合性学习”。
师:同学们,我们学了《自然之道》这篇文章,它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生:大自然有它的规律,我们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来自大自然的惩罚。
师:对!那我们今天开始就用我们的眼睛和智慧来研究研究。2、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与要求。
师:这次活动要求我们研究什么? 生:动物、植物或一些自然现象。师:我们怎样开展活动? 生:上网或去图书室收集资料。生:调查访问,或实地观察。生:动手实验,进行一些小发明。、开展全班交流,学习了解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步骤、方法、要求,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第二阶段 课题准备阶段(提出和选择课题,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展
开讨论,引起学生的,确定研究主题。)
1、组织学生讨论。
师:同学们,既然我们都知道这次研究的对象是动物、植物或一些自然现象,这些我们都不陌生,那么你们觉得有什么项目值得我们研究的?让我们看一段视频吧。
师:大家刚才看到了什么呢? 生:角马冒险渡河迁徙。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角马为什么每年都沿着较为固定路线迁徙?又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生:想!
师:这些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研究来了解,甚至知道更多与此有关于的知识。当然,这个课题与我们的生活有点遥远,我们用来研究的手段有限,我们还可以研究在我们身边的动物和植物。大家请看图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
(修改说明:借助多媒体,学生更有兴趣,对未来研究的对象更直观,更容易入手。)
生:蚂蚁搬家。
生:蜜蜂如何酿蜜或在什么情况下才会蜇人。
生:蚂蚁如何认路。
生:竹子为什么能在石头缝中长出来。生:水滴为何能穿石。……
2、成立课题组,明确每组的人数,并指派组长,以此使每组的实力不至于相差太远。组长自主挑选组员。
第一组组长:曾宪杰 第二组组长:叶展旭 第三组组长:孔海珍 第四组组长:欧小烟 第五组组长:莫颖姿 第六组组长:陈权兴 第七组组长:钟月灿
3、组织、指导学生的小组开展讨论,筛选并确定研究的课题,小组成员进行分工。
师:同学们,你们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应该选择我们较为熟悉的动植物或自然现象,以方便我们观察、研究,而且从中我们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启示,有所发明,即使是奇思妙想,只要是有合理性都行。
4、形成小组实施方案
a.通过从网上下载,给每个小组都提供别人成功的研究报告案例,模仿、学习。师选择一两个案例讲解在研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b.各小组根据分工制定研究计划,分配研究时间,细分研究内容,制作调查表,预定成果等。
c.出示图片,师讲解:研究成果展示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手
抄报,出黑板报,在课堂上展示并讲解,甚至你可以制作成课件展示。
(修改说明:正如靳彤老师所说,综合性学习的指导,是重过程和方法,这让我触动,这正是学生最需要我们帮忙解决的地方,口述比较枯燥,还是选用多媒体效果更佳。)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课外)
1、通过与学生日常交流,了解、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2、与本组课文学习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如何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成果展示
结合口语交际开展成果展示,各小组推荐的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话清楚,大方,语言顺畅连贯,通过过渡评点和重点引导学生评议、激励学生;听的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听的过程中或听完之后举手向汇报的人请教,形成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学生不能解答的教师可做解答或引导课外去查阅资料,实践探究。
老师要根据各小组活动情况,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给出评价意见。
教学反思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我的学生还算顺利的完成了这项研究报告。
10.大自然的启示等 篇十
镜头一:人们看到了蝙蝠在夜里飞行,而且不管怎么飞也不会与任何东西相撞。难道是因为它的眼睛明亮吗?为此,科学家做了多次不同的实验,发现了蝙蝠在夜里飞行的奥秘。它靠的不是敏锐的视力,而是嘴巴和耳朵的配合。蝙蝠在飞行的时候,会发出超声波。一旦遇见障碍物,它会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人们由此得到启发,从而发明了雷达。
…………
大自然真是我们的“好帮手”。
(摘自北京望花路小学四(三)班张文雅《大自然的启示》,指导教师:范双莉)
一天,我到厨房去玩儿,发现屋里一片灰暗,仔细一看,原来是纱窗的油泥在“捣鬼”!心想:我一定将它们消灭掉!但是如何清理呢?正当我焦急地想办法时,看见了我的小水枪,哈哈,有了!我灵机一动,拿着水枪灌满水,就往纱窗上喷,一下、两下……效果不怎么好!我想起了妈妈常用洗洁精清洗油污,于是我赶紧加了些洗洁精,一喷,效果果然出来了,被我喷过的地方干净多了,再用小刷子一刷洁白的纱窗又浮现在眼前。我仔细地地将整个纱窗清洗得干干净净,爸爸爸爸夸我是个聪明、勤快的好孩子。
[摘自山东泗水实验小学五(五)班周宇洋《清洗纱窗》,指导教师:王玉俊]
我们买了一张长约五十米的大渔网,爸爸在渔网的边缘绑了几个空瓶子,我和爷爷各拉住渔网的一边,向大海深处游去。好不容易游到了拦鲨网附近,我们松开手,渔网由于浮力的作用立在了海里,我们扶着拦鲨网静静地等待着。此时正是涨潮的时候,浪潮一次次将渔网向岸边推去,我和爷爷又一次次将渔网拉回来。突然,一条大白昌鱼被网住了。它身体扁扁的,银灰色,一双强有力的尾巴拼命地摇摆着。过了一会儿,它就没力气了。爷爷欣喜若狂,一边小心地抓着白昌鱼,一边吩咐我去拿桶。我一路疯跑将桶拿了过去,爷爷正要将白昌鱼放入桶里时,白昌鱼突然扭动起来,爷爷没抓稳,白昌鱼一下子掉进了海里。我和爷爷很失望,爸爸安慰我们:“别着急,白昌鱼还在网上呢!”我和爷爷半信半疑地再次提起了渔网,果然,白昌鱼乖乖在网上挂着呢,真是虚惊一场!
[摘自广东深圳福田区景莲小学五(四)班何 易《海边捕鱼记》,指导教师:文国峰]
我们的校园十分美丽,四季的景色都各不相同。
春天,校园里的小草,从地里探出了头,好像在和我们打招呼。花儿都换上了五颜六色的裙子。大树脱掉了银白的雪衣,换上了翠绿的春装。
夏天,校园里绿树成荫,树长得十分茂盛,烈日炎炎,这些绿树成了我们的小阳伞。学校的西面有一个花形的小喷泉,喷射出形态各异的水花,带给我们美丽的享受,给炎热的夏天带来清凉,是它让我们感觉不到夏日的炎热。
(摘自北京望花路小学四(三)班李贝佳《校园的四季》,指导教师:范双莉)
11.大自然的启示教案设计 篇十一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2015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又通过了《关于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方案》,提出要探索并逐步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符合实际的审计规范;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再次明确:“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合理考虑客观自然因素基础上,积极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近两年以来,学术界和实务界也开展了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根据CNKI上检索的结果,篇名包含“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文章有10篇,篇名包含“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有61篇,每年平均30篇。从实务角度来看,目前全国已有部分地方的审计机关积极探索、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并取得了一些审计成果、积累了一定实践经验。但是,作为具有我国自身特色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一顶层设计有无理论依据?现有资源能否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启示?还欠缺哪些实施条件?应如何创新相关理论?目前,专门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文献还很少,就这类问题进行探讨的只有蔡春、毕铭悦(2014)的《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思考》和陈艳丽、弓锐、赵红云(2015)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理论基础、关键概念、框架设计》两篇文献。
本文利用规范研究方法从哲学、相关基础理论、相关应用理论三个方面探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主体、客体、方法、模式、自然资源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及其必要性、可行性问题,以期推动和深化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研究。
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哲学基础及启示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一种,自然资源资产属于自然资源的一部分,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涉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要探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需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着手。
(一)人类中心主义及启示
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和中心,是一切事物的尺度和目的。早期的观点包括地心说、基督教思想和工业革命带来的理性主义,这些均可称为强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的一切需要都是合理的,自然界没有自身价值,只具有为人类服务的工具价值,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类可以毁坏甚至灭绝任何自然物。弱人类中心主义相对温和一些,诺顿(1985)在承认人的利益的同时又肯定自然物的内在价值;人类应根据理性来调节感性,应有选择地满足自身的需要;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也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以实现人类利益最大化(Willian H.Murdy,1975);开明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对自然的关怀的实质是对人类利益和需要的关心(John Passmore,1974)。
据此理论,我们认为涉及人类的基本生存需要的环境权益(如呼吸权、空间权等)和不可耗竭的资源资产可适用于强人类中心主义,人对自然没有负债,也不需要对这种消耗活动进行治理和审计;但是在生产性消耗、排放以及可耗竭性自然资源资产方面,人类为了自身的长远发展和人类的道德生命,应该承认自然(对后代)的内在价值,有选择、有限度地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对损害人类整体和长远利益的开发和破坏行为承担偿付义务并对此进行审计。
(二)自然中心主义及启示
自然中心主义(Physiocentrism)包括辛格(Peter Singer)、雷根(Ton Regan)等人的动物解放和权利论,施韦兹(A.Schwetzer)和泰勒(P.W.Taylor)的生物中心论,利奥波德(Aldo Leopold)和罗尔斯顿(Holmes Rolston)的生态中心主义等。其中,最能代表人与自然整体关系的理论是生态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植根于美国固有的荒野文化传统,代表性观点有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Aldo Leop⁃old,1949)和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Holmes Rolston,1988)。“大地伦理”思想认为人类与大地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人与地球上一切物种和资源都是平等的,“每个成员都有资格占据阳光下的一个位置”,大地的景观审视与伦理审视应当是一致的,要重视共同体中“缺少经济价值的部分”;美国哲学家H.罗尔斯顿认为大自然除了具有与人有关的工具价值,还具有不依赖人类评价而自为存在的内在价值和系统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基因多样性价值、历史和文化价值、哲学价值、艺术价值、娱乐价值和生命支撑价值等等。自然是一个自控制、自运行的系统,人类承担着对大自然的义务和责任。
依据以上观点,从整个生态系统角度看,自然资源资产具有不依赖于人类的自身存在价值和运行规律,人类对资源环境的任何干预都会带来价值的破坏,也会受到资源环境自身运行规律的惩罚,减少后代人和其他人所享受到的资源环境的服务价值——这也是需要对自然资源管理者、使用者进行审计监督的基本原因。完全未受人类影响的资源环境状况(荒原)或者原始资源环境背景应作为资产计量的起点,受到人类影响后的资源环境状况的变化情况就应该作为人类对资源环境的负债,人类有责任将资源环境恢复到原本的状况。我们认为,该理论适用于一些珍稀脆弱生态系统、濒临灭绝的生物资源和生活必需的饮用水源等。
(三)人化自然理论及启示
“自然的人化”概念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来的。马克思立足于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认为人与自然互为本质,不断发展的生产实践活动既是人的自然化过程,也是自然的人化过程;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既有功利性也有艺术性;人与自然的矛盾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
据此理论,现实的大部分自然资源和环境都是受到过人类活动影响的,不存在纯粹的资源环境绝对本底值;人类认识、利用、管理、保护的资源环境是某个阶段的人化自然;人类有权力开发资源环境,也有义务保护、恢复、增值资源环境,权利与义务是统一、对等的;人化自然的现状是阶层利益博弈、斗争的结果,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表现为法定义务,这种法定义务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产物。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及启示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持续发展”概念:“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该定义关注的是代际均衡问题。
从人本发展理念来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层次的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自然资源环境作为生命的摇篮,人们希望了解自然资源资产负债信息,希望对自然资源资产代理者的治理情况进行监督,作为承担这一职能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就成为必然。
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也可为自然资源负债确认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启示。资源环境在代际关系、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使用和消耗应该平衡,超过了公平线就成了当代人对下代人、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负债;可持续发展理论还意味着当代人对资源环境的消耗量和污染量不能超过资源环境的自净和自我修复能力,否则就成了对下代人的自然资源负债。
三、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基础理论基础及启示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及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委托—受托(代理)责任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如企业中的代理方承担着企业受托责任,国家和政府作为代理方承担的责任就叫公共受托责任,政府承担的自然资源资产受托责任就是一种公共受托责任。美国审计总署(GAO)认为:公共受托责任就是指受托管理并有权使用公共资源的机构向社会公众说明其全部活动情况的义务。行政人员的受托责任分为财务受托责任、法律受托责任、项目受托责任、过程受托责任、结果受托责任、可持续性受托责任(Mc Kinney Howard,1998),也可以归纳为行为责任和报告责任,其行为合不合规、报告可不可靠需要由专业、独立的第三方进行审计。所以,审计产生的基本动因是受托责任(杨时展,2007),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动因是政府对自然资源资产的公共受托责任。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重要自然资源资产“全民所有,分级管理”的体制。据此可以将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的公共受托责任分为五个层次:使用、消耗资源的企业对政府和利益相关者的受托责任,下属对行政领导的受托责任,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受托责任,政府对人大的受托责任,人大对全民的受托责任。其中,最主要的是政府对人大、人大对全民的受托责任,基本的受托方(责任方)是政府。
基于上述理论,政府是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者,也是受托责任者,负有向人大、上级政府报告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状况的责任(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一种重要的报告形式),但是其管理的合规性、绩效和报告的可靠性如何,需要代表上级政府和人大的国家审计机构来进行审计,审计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财务受托责任、法律受托责任、项目受托责任、过程受托责任、结果受托责任、可持续性受托责任、报告受托责任。对自然资源资产公共受托责任者在任期末进行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就是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离任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审计信息对其进行任期责任履行情况考核和评价,以解除其任期公共受托责任。对于其任期内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情况,如果是在任期之初的基础上有所改善就是增加了净资产,恶化就是增加了负债、减少了净资产。据此理论,自然资源净资产的所有者是当代的全体人民,债权人是负债的实际承担者,即后代人或其受托责任人即下届政府,但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应计为本届政府的负债。
(二)审计与治理关系理论及启示
“治理”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典拉丁语(Gubernare)和希腊语(Kybernan)中的“操舵”一词,原意是控制、指导和操纵。现代治理强调多主体参与、公共决策、利益协调的组织和制度体系。习总书记提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生态文明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自然资源资产治理体系属于生态文明治理体系范畴,作为国家治理对象的一部分,是由“党、政、企、社、民、媒”(陶希东,2013)通过“政府治理、政党治理、市场治理、社会治理、小区治理、第三方治理、源头治理等”(许耀桐,2014)方式“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从职能上看,刘家义(2014)认为国家治理系统分为决策、执行和监督系统,国家审计是监督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国家治理的需求、目标、模式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方向和制度形态。
从控制的角度看,审计的基础性职能是发现、确认和提供偏差信息,治理的主要职能是制定标准、防止和纠正偏差。如果审计机构被治理者或治理制度赋予相关的处理处罚权,那么审计也同样具备某种防止和纠正偏差的职能,审计系统是治理系统的子系统,是一种由审计专业人员代理的治理活动。即使不被赋予相关的处理处罚权,治理者基于自己的利益根据审计提供的信息做出利益控制决策,进而形成公共决策,也会使审计行为和结果产生相应的威慑力,从而具备不完全的治理职能。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审计系统是治理系统的子系统,治理系统是审计系统的环境系统,治理系统为审计系统提供需求、目标、约束、激励和保障;审计系统的功能发挥还受到审计主体、客体、手段、结构等要素的约束。
因此,自然资源资产治理是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动因,自然资源资产治理者是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偏差信息的需求者,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者是自然资源资产治理者(发现偏差和纠正偏差的职能)的代理人。因此,自然资源资产的多主体治理需要多种审计主体的参与,审计形式包括:党代表人民对有关国家机构提出的审计、人大对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者即政府的审计,政府对下属各部门和下级政府的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者对使用者企业的审计,企业内部对自然资源资产开发生产者的审计,接受利益团体委托对相关自然资源资产代理人的审计。作为宏观经济管理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主要机构,对政府及其首脑的离任审计是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重要类型。从审计客体来看,自然资源资产政府治理的实质是对上届(或往年)政府承担的自然资源负债的偿还,政府治理的决策应依据经(政府)审计过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作出,反过来,党、人大、上级政府、团体等自然资源资产治理主体进行决策和对政府治理行为及结果进行评价亦应依据经(政府)审计过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所以审计的客体应该是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四、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应用理论基础及启示
(一)会计学理论的启示
会计学理论主要从会计的定义、基本假设和技术程序三个方面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提供可行性分析。
从会计定义上看,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AAA)认为会计是“鉴定、计量和传送经济信息的过程,借以使信息使用者能够作出可靠的判断和决策。”会计是一种“可应用于各种对象的计量和传递程序”,为“涉及必须对稀缺资源作出选择的所有情形”提供“经济信息”的程序,包括信息确认、计量和报告三个环节。对“稀缺资源”作出决策的“经济信息”显然适用于自然资源资产信息,作为报告环节的成果,自然资源资产和负债报表的编制在会计理论上是成立的。
从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来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属于对外报告会计范畴,因此,可以借鉴企业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基本原则和假设分析其可行性。第一,从主体假设来看,自然资源资产的核算范围是国家及其管辖范围内的自然资源资产,当然不可能只限于企业。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所有者主体”是全体人民,“报告主体”是自然资源资产的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使用主体”为接受资源部分权利转让的企业或居民。但实际上真正拥有决策权、治理权的所有者是缺位的;管理者也就是报告主体一般也很难明确,即使确定了报告主体也由于信息分散、信息搜集责任不清、信息衔接集成度不够等原因而难以进行核算和报告;对于执行主体的资源环境披露义务也没有形成硬约束,从而自然资源资产使用单位的会计信息也难以汇总。第二,对于资源环境的货币计量非常困难,这虽是技术层面上的原因,但是背后反映了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市场不健全、不完善导致的定价困难。按照AAA的会计定义,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是能对稀缺资源配置进行选择的“经济信息”,目的是能够使信息使用者作出可靠的判断和决策,并不局限于财务信息,编制资源实物量的报表并对此进行审计在理论上成为可能。第三,从持续经营和分期假设来看,如果进行离任审计,则可能由于资源环境破坏效应的长期性和滞后性与政府任期较短的矛盾难以解决等原因,使得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评价职能难以实现,而且GDP硬约束和资源环境软约束的现实,也使得政府没有动力和压力编制和提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但这也正是自然资源资产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建立的意义所在。
总之,作为审计环境系统的自然资源资产治理系统不够健全,导致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和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可能存在一些困难。但是,按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到2020年,构建起包括“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等在内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尤其是“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有效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所有权边界模糊”等问题将为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提供更好的条件。
从技术和程序上看,在政府还没有编制出可核查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前,审计部门可以借鉴企业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程序理论和方法,确认、计量、记录有关会计要素,制作包含主要要素和项目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等相关表格,并按图索骥从自然资源资产主要管理部门获取有关实物数据资料,然后通过期初、期末数据比较、计算和分析相关要素和指标的偏差,完成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自然资源负债要素的确认可以借鉴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关于负债的定义:“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该定义可以适用于自然资源负债,但是,会计主体不应是“企业”而是自然资源资产的治理者“国家”,由于人与自然之间无法发生交易,所以“交易”应改为“事项”;在整个国家范围内,治理环境、补偿资源主要不是现金流出而是经济资源内部转移,因此应把“经济利益流出”改为“经济资源转移”(周守华,2015)。
(二)审计学理论的启示
审计的鉴证业务性质、分类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可以作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及实践探索提供参考。作为一种由人参加的实践活动,审计的基本职能和主要工作是发现和确认偏差,提供偏差信息,与鉴证业务相通,那么可参照鉴证业务的分类,将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划分为基于责任方认定的审计业务和直接报告的审计业务。前者与会计报表、账户、凭证资料等有关,后者需要审计人员自行设计表格(包括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从被审计方获取信息(未公开的相关认定)并与标准进行比较,然后将偏差信息传递给治理者进行纠正、奖惩。亦可实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尽管由于没有成熟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账户系统导致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无法开发科学严密的程序系统,但是运用这种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开发一种相对简便易行的审计程序和表格系统仍然是可行而且必要的。如此,在没有系统化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情形下,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亦是可以进行的。另外,在没有相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情况下,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人员应依据相关资源和环保法律法规作为审计标准,按照资源和环保法规确定的生态红线作为确认责任和负债的依据。
(三)资源环境学和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的启示
《资源学》、《环境学》可以提供资源环境概念和分类的知识,为报表编制中的科目设置提供依据;《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中关于资源环境价值理论与评估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确定方法、环境效益与损失评估方法、环境资源定价方法为负债的确认以及资源环境的货币计量问题提供了理论上可行的方法。货币计量模型和方法的复杂性可以通过在IT系统中设置相应的函数表达式来解决,抑或直接使用前后期一致的实物计量方式。因此,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信息分散且难以获得的问题,这只能依靠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交易市场和产权制度的完善来解决。
五、结论
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和失衡需要自然资源资产治理,不同主体的自然资源资产治理需要针对不同主体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政府承担对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责任和管理结果报告责任,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会计主体是国家,编制主体是政府,政府对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行为责任应接受审计,包括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应以责任方认定为基础实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该认定包含在各种报表信息中,对于直接认定的审计业务,审计人员也可以自行编制基于实物量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和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是可行而且必要的,但是目前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也使其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对于自然资源负债的确认,实践中难以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认定方法;会计和审计理论需要做一些改进或创新,治理与审计的关系理论需要进一步发展。
摘要:本文依据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审计与治理关系理论、会计学、审计学、资源环境学、资源环境管理学等现有理论知识,采用规范研究方法探讨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必要性、可行性、动因、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方法、审计模式、自然资源负债等的确认问题,指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短板在于会计主体不清晰导致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难以编制,制约其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自然资源资产治理体系不健全,会计学理论、审计学理论和治理理论自身也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公共受托责任理论,治理理论
参考文献
(美)W.H.墨迪.一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J].哲学译丛,1999(2).
12.大自然的启示教案设计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掌握五种大自然的语言;
2、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收集资料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3、激发学生爱科学、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读中积累诗歌的语感。
教学难点:通过“准是”“反问句”来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起伏美。
教学过程:
一、资料导入
1、出示图片,揭题。
2、检查资料的收集。
二、整体感知
1、师配乐朗读。问:谁来说说听了这首诗的感受?
2、自由读。问:哪几节写了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五种语言)
3、指名读,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三、品读2-6节
1、小组合作,练习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反馈
白云:准是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这里能用“一定是”吗?
蝌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大雁、年轮、蚂蚁:相机指导朗读。
3、齐读2-6节
四、运用处理资料
1、资料分类、模仿作诗
2、交流,读诗
五、总结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蚂蚁天气
蝌蚪大雁季节
大树年轮年龄◆
教案2
教学要点: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准是、编队”等词语。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读懂课文,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3、初步背诵二、五小节,仿写诗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读题。
2、出示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朗读课文,逐幅出示与课文有关的画面)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次。
(2)给诗歌的各节标上序号,并想想哪几节是写大自然语言的?
2、问:哪几节是写大自然语言的?指名读。
三、学习诗歌的2-5节。
1、学生从2-5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读,并完成练习:“我读懂了第( )节,知道了( )。”
(1)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小节,(可以几位同学同时读)
(2)谈谈自己读懂什么。(指名回答的同时,几位学生在黑板上写自己读懂什么)
经过学生的问答和板书读懂2-5节中的大自然。
四、研读品味,体会生动的诗句。
1、分小组品读诗句。
2、指名读第二节,理解词语,“准是”换成“一定是”好不好?)指导朗读,背诵。
3、学第2节的语气读第3段。
4、指名读第4节。
学习“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和“大雁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两句反问句。
5、指导读好第5节,并背诵。
五、老师总结后问: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六、出示三幅图,要求配诗。
画面:鱼儿钻出水面透气;蜻蜓低飞;树叶落了
选择一个画面,仔细观察、思考,再仿照课文中的诗歌给画面写诗。
七、分小组讨论写诗。
八、课后延伸。
同学们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发现,去书中搜索,还会发现许多大自然语言。◆
13.大自然的启示教案设计 篇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翩然(piān) 孕育(yùn) 簌簌(sù)
载途(zi) 连翘(qiáo) 萌生(méng)
农谚(yàn) 纬度(wi) 悬殊(xuán shū)
侵害(qīn) 竺可桢(zhú zhēn)
草长莺飞(yīng) 销声匿迹(nì)
多音字:
载 zi (登载) (一年半载)
zài (载重) (载人 )
翘 qiáo (连翘)
qiào (翘起来)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生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较好地片断有: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冲向云天,一会儿又来个180°大转弯,一会儿又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小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老家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的时间和自己的体力。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例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 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自己身边的物候现象,写出观察日记。
2.如果有机会观察一下向日葵,就会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在转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向日葵”这个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请以《为什么向日葵跟着太阳转》为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解释向日葵向日之谜。
植物学家发现,葵花盘的背后有一种对光的辨析能力特别强的物质。这种物质喜阴不喜阳,为了避免受到光的照射,就使花盘的正面不断地改换方向,永远跟着太阳转。
二、实践活动
1.利用语文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走向农田地头,向农民伯伯请教他们熟知的物候知识,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
2.收集一二首咏物诗、写景诗,运用物候学知识试着分析一下。
草木知时节
--漫话物候
胡启山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候鸟春秋迁飞,蛇蛙冬前蛰伏,百花深秋凋谢,腊梅傲雪迎春”……这些古今诗话,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生长、发育、活动的规律。反过来,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活动,也可成为季节时令的标志。有些自然现象,如初霜、终霜、始雪等也与季节、气候有密切的关系。这些便是我们通常说的┪锖颉*
文献记载,我国特有24节及72候,就是以物候为基础的。“候”就是气候,五日为候,三候为气(节气),六气为时(季),四时为岁(年)。每候都有相应的物候现象,叫做“候应”。72候可以说是古代的“物候历”。老农铭记的“谚语”如“二月艾发芽,三月韭长叶”“春分海棠、梨花、木兰放,清明桐花、麦花、柳絮开”,就是对古代原始“物候历”的继承。
候应,包括动物候应、植物候应和自然现象候应。动物候应是从动物的蛰眠、复苏、交配、繁殖、换羽、迁徙的过程来反映节气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东坡的《春江晚景》中这一名句,就是对动物候应的写照。“布谷枝头叫,种谷时节到”,就是通过动物的啼鸣,向人们告知农时。植物候应是以植物的萌芽、发叶、生枝、开花、结果、落叶的规律来反映季节变化。“花开花落”“一岁一枯荣”,就是植物随季节变化而兴衰的显著的特征。“春季桃花一片红,夏季荷花满池中,秋季梨果压弯树,冬季寒梅伴老松”,又是大自然造化的四季美景。“木瓜开花,点豆种瓜”,则是向人们报告农时信息。自然现象候应又称非生物候应,是以霜降雪飘、水冻冰化、风云变幻等来反应节气的。“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棹舶风”,苏东坡把梅雨与风并提,指的是春末时节,夏季南风开始活跃,雨带则向北推进,江南雨势逐渐减弱的现象,揭示了江南春末夏初“雨渐断,风欲来”的道理。“伏天有雨,仓里有谷”“棉怕深秋花中雨,麦怕初夏干热风”等农谚精辟地总结了非生物候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物候因地区不同而异。例如桃花在南京3月下旬已吐蕾竞放,在北京则要到4月下旬才花开满枝。物候还受到地势的影响。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就是说你若从春光早逝的平川,登上高山,就会使你觉得又回到了春天的怀抱。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平均气温要降低0.5℃~0.6℃。由于平川与高山气候的差别,人们在制订秋播计划时,就有“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地”等策略。
草木知时节,鸟鸣报农时。可见,认真地研究当地的物候现象,用以指示农时,预报天气,指导农业生产,不失为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提示:本文和《大自然的语言》一样都是介绍物候的,很有可比性。教学时,可让学生比较两文,就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等三个方面谈谈它们的同与异。
二、重温经典
荐读几首咏物诗,分析其中的物候知识。
梅 花
[北周]庾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提示:当农历十二月中旬的时候,已经感觉到梅花应该凋残了。不相信今年入春已很久了,梅花还没有开放,于是都来雪里寻梅。树枝摇动,挂在树上的冰凌也坠落下来,伸出手攀看高处的梅枝感到非常寒冷。如果早知天寒寻梅而不得,该多穿一点衣裳,现在徒然受寒,真令人懊悔。
诗人原居南方,梅花开得较早,留仕北朝后,居住北方,仍然在腊月下雪天去寻梅,哪知花还没有开,却饱受了冰雪严寒之苦。看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南北差异比较明显。
竹下残雪
[唐]罗隐
墙下浓阴对此君,小山尖险玉为群。
夜来解冻风虽急,不向寒城减一分。
提示:墙下竹子的浓阴里有一片残雪,而高险的小山上为白雪环绕。夜里解冻的东风虽然很急,但环境的严寒酷冷却一点也没有减。
“墙下”与“小山”空间相错落,“浓阴”与“玉”色调上相映衬,形象地反映了高下差异会影响物候现象。
柳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提示:曾经追逐东风,犹如舞女在宴席上翩翩起舞,那时正是繁花似锦的春日,人们在乐游原中游玩。怎么会到深秋的季节,已是夕阳斜照,秋蝉哀鸣的景象了。
诗歌从盛春到暮秋,写柳的季节变化,反映随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植物的影响,这便是物候知识。
2、我们学过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季诗句。
参考:
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例如: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名词解释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一般为通俗的韵语形式,便于记忆,对于传播生产经验和农业气象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作用。中国各地农谚非常丰富。如华北黄河流域一带关于播种和收获的农谚有:“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四年级下册《大自然的启示》教案设计09-11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作文07-14
赵瑞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07-22
高中作文:大自然的启示09-18
大自然的启示优秀想象作文07-21
大自然的启示作文350字左右09-09
大自然的启示小学作文300字10-03
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作文1000字06-12
四年级写大自然的启示单元作文08-03
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作文500字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