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外活动

2024-10-24

中学历史课外活动(共17篇)

1.中学历史课外活动 篇一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 我校政史地教研组在本年度组织了历史兴趣小组,带领学生结合教材,制作各种历史学具, 阅读与历史有关的课外书籍, 并做读书笔记。 通过活动, 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及道德情感教育, 掌握技能, 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2、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培养学生善于与人交流和合作的团队精神, 树立对社会的责任心使命感。

三、活动措施

1、召开各班历史课代表会议, 由他们在各班进行宣传动员。

2、制定活动计划。

3、做好各种兴趣小组的动员选拔工作, 成立兴趣小组。

4、定期检查活动情况, 并布置新的任务, 促进活动顺利开展。

5、举行一次历史小制作比赛, 鼓舞学生的活动热情。

四、活动时间:

20xx年3月到20xx年6月

五、辅导教师:

杨xx 马xx

通过兴趣小组的活动,制作历史学具,阅读课外历史书籍,作读书笔记。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更好地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加深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特别是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极大帮助。

[历史课外活动计划]

2.中学历史课外活动 篇二

所谓的探究性活动,在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界定,就是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 通过研究历史课本或者各种历史材料,自主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探究,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主体的作用,而教师也可以真正地扮演为学生“解惑”的角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很多中学历史教师已经意识到开展探究性活动的必要性,因此在各种各样的公开课中,都可以看到教师努力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营造“你一言我一语,热闹异常”的课堂氛围, 但这种看似热闹的课堂,学生实际上并没有得到什么收获,往往只是一种“空架子”。因此历史课堂上如何恰当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活动是很重要的,在这里笔者想谈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探究性内容要以教材知识为主体,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对学生来说,教材是他 们获得历 史知识的 重要渠道。因此,教师和学生可以从教材知识中选取探究性活动的主题,这样既可以体现与教材进度同步,又可以结合一些历史上的热点、焦点问题让学生对教材知识有进一步的深入探究 。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拟定探究性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例如在学习《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这一节课的重点知识“美国1787年宪法”时,可以结合时事焦点设置这样一个探究性活动: 模拟答记者问的形式,请美国总统奥巴马谈谈医疗改革方案。结合这个主题,教师设置了一系列的记者采访问题:作为总统,奥巴马先生你有哪些权力?你可以直接实施医疗改革方案吗?你的医疗改革方案需要经过哪些程序才可以实施?国会在你的医疗改革方案的通过和实施中有什么权力?如果国会不通过你的医疗改革方案,你怎么办?最高法院的法官是由你任命吗?他们可以否决你的医疗改革方案吗?等等。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组探究,最终得出结论:美国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之间的权力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以达到权力的平衡,防止专制独裁。由此,学生既深刻理解并真正掌握了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分权制衡原则这个重点内容,又享受到探究学习的乐趣,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由于学生对知识理解存在局限性,这种由教师拟定探究性活动主题的方式在中学课堂中还是占多数的。 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的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因此,教师在具备一定的条件时,比如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查阅了相关课外历史资料等情况下,就可以让学生自己结合教材来寻找问题,拟定课堂探究性活动的主题。比如在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学生可以结合课前自己预习和查找的资料提出“为什么英国会首先发生工业革命”这个问题,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得出答案。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强,思维也更活跃,同时也提高了收集、整理资料,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要适当结合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开展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对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和研究的原动力。因此, 在组织开展探究性活动时,教师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新颖的题材进行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经济史时,由于这个内容比较枯燥无味,因此可以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进行探究。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商业时,学生普遍对中国古代货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北宋纸币的出现”这个知识点,设置主题是 “中国货币发展的里程碑———北宋纸币的出现”的探究性活动,然后让学生通过现场角色扮演来探究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的出现。 可先设置情境:“假如你是一个四川的北宋商人,和另一个四川的北宋商人正在做投资资金巨大的生意,你们之间如何进行交易?”接着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推选两名学生分别扮演买方商人甲和卖方商人乙,然后进行现场交易。学生的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刚才这两位同学是用什么进行交易的?学生回答:四川交子。这时教师可以乘机总结:没错,四川交子在北宋时就已经出现,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最早的纸币的诞生, 而它的诞生也说明了北宋时期商业的繁荣。通过这个有趣而简单的探究性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既掌握了本课的一个基本知识点,即北宋时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纸币———四川交子,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

三、要把握好课堂探究性活动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恰当地安排时间, 才能够既保证学生在开展探究性活动时有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又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也是衡量探究性活动课开展得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探究性活动过多,学生的自主探究时间被压缩至10分钟以内,甚至有的教师刚提出问题就要学生作答,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这就不能真正达到探究的目的。

在中学历史教学课堂上开展恰当而有效的探究性活动,目的就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还要使学生能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真正为兴趣而学习历史,为使自己变得明智而学习历史。而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探究性活动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课堂焕发生机,真正做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摘要:在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在课堂上如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性活动可以很好地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通过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往往会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多种形式的探究性活动。文章通过探究性内容要以教材知识为主体,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等方面来分析在中学历史课堂上如何恰当地开展探究性活动。

3.中学历史课外活动 篇三

近年来,中学历史课的课文理解活动出现了与历史新课标不符的主观化倾向,主要表现为:其一,课文意义的虚无化,即认为历史课文的意义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主观生成的;其二,理解过程的随意化,即认为历史课文理解不是去“发现”历史课文的意义,而是去“制造”历史课文的意义;其三,读者话语的霸权化,即以“读者对历史课文意义的决定权”反对与驱逐“作者意图和事物本身对历史课文意义的决定权”;其四,对话共识的相对化,即认为历史课文理解的真理性可由“重叠共识”来加以保证;其五,质量标准的缺失化,即认为不同理解者对历史课文的理解没有对错之分和高低之别,而只有这样或那样的理解。

关键词

历史课文 理解  意义  主观化

课文理解问题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而课文理解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则是课文理解的重点问题:“主观性”主要强调理解者的主体性对课文理解的决定作用,而“客观性”则主要强调课文作者的主观意图以及课文所言及的事物本身对于课文理解的决定作用。“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一直是我国中学历史课文理解活动的指导性原则。但是,近年来由于建构主义在我国新课改中的兴起,这一指导原则越来越受到质疑和批判,人们越来越倡导历史课文理解的主观性,强调理解者对历史课文理解的决定作用,这虽然有其合理与进步的一面,但“矫枉过正”所带来的问题亦是值得关注的现象。下面即是一例:

在一次听评课上,历史教师A讲完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之后,让学生课后讨论《史记》所载人物——赵括。次日上课,学生们给教师汇报了讨论达成的共识——“赵括了不起,而不是纸上谈兵,理由如下:长平被围三年,几十万赵军和城中老百姓面临着被饿死的威胁,而外面又无援兵。摆在赵括面前的有三条路:活活饿死、投降秦军和冒死突围。赵括没有选择前两者,而是选择冒死突围。因此是为国捐躯,虽死犹荣。”教师A对同学们的回答给予了表扬,认为很符合新课程的创造性阅读精神。

同学们对问题的回答与教师A对回答的反应构成了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典型做法,这一做法反映了中学历史教学中常见的主观化倾向。本文试图以此为例来分析中学历史课文理解活动存在的主观化倾向,以及由此带来的教学问题。

一、课文意义的虚无化

在历史课堂上,越来越多的师生相信历史课文的意义是生成的而不是预成的:一方面认为课文不是作者原意的客观表达,将课文理解的目的界定为重现作者的主观意图是一种极其愚蠢的想法,因为这种想法不仅不能实现,而且妨碍了师生对课文的创造性理解,进而妨碍了课文意义的生成。在此次课堂讨论中,表现为对《史记》作者司马迁主观意图的遗忘:《史记》作者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记载中所力图塑造的赵括形象是“纸上谈兵”,而同学们在谈论中忘记了《史记》作者司马迁的真实看法。另一方面认为课文并不肩负表征客观事物真实面目的责任,因为知识并不像客观主义所认为的那样是客观事物的表征,相反,知识只是一种主观建构,因此,将课文理解的目的界定为对课文所言及的事物本身的正确理解亦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妄想,理解者不应从课文之外寻找其意义,因为“文本之外一无所有”[1]。在此次课堂讨论中,表现为同学们忘记了历史课文所言及的赵括与历史上曾经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赵括之间的“名—实”关系,而这种“名—实”关系决定了同学们应依据历史资料对赵括的描述来重现历史人物赵括的真相,并据此来建构对赵括的历史描述。同学们只是通过讨论来建构对赵括的看法,而没有判断自己对赵括看法的真实性:自己关于“内有饿殍,外无援军”的说法是否在当时真的存在;自己对赵括形象的描述是否符合赵括这位历史人物的真实情况。

总之,历史课文被斩断了客观的“所指”,失去了与作者意图、课文所言及的事物本身等客观存在之间的原初的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进而导致了历史课文自身客观固有意义的虚无化:在这里,同学们舍弃了《史记》作者司马迁所力图塑造的关于赵括的历史形象,忘记了自己所讨论的赵括与历史上所真实存在的赵括之间的“名—实”关系,从而使自己的讨论演变成“虚构”游戏。

二、理解过程的随意化

在斩断历史课文与其“所指”——作者意图、课文所言及的事物本身——之间内在联系的条件下,对历史课文的理解只能指向历史课文的“能指”。然而,历史课文的“能指”与“所指”截然不同:“所指”指向的是历史课文所言及的作者意图与事物本身,它具有不依赖于读者而存在的客体自主性;“能指”则主要是指通过历史课文理解活动而生成的意味链(chain of significations)。“意味”(significations)是一种关系,是读者与历史课文之间的关联,是历史课文面向读者而呈现出来的东西,是随着读者的出现而被读者建构出来的主观物,这种主观物并不担负着“重现”作者意图或历史课文所言及的事物本身这一任务。[2]相反,历史课文是一个完全为理解者而存在的东西,等待着理解者赋予其意义,理解者不是去“发现”历史课文的意义,而是去“制造”历史课文的意义[3],历史课文理解被理解者所支配,理解者自身所拥有的“视界”成了第一决定者,左右着理解的过程和意义的生成,并决定着历史课文的意义。

在此课堂讨论中,同学们不是力图去“再现”《史记》作者司马迁的主观意图——司马迁所塑造的赵括的历史形象,亦不是力图去“再现”过去历史时空中所真实存在过的赵括的历史真相,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再造了一个赵括形象,这个赵括形象不是司马迁所力图揭示的历史真相——纸上谈兵形象,而是一个勇敢的了不起的英雄。在这里,同学们没有将自己的主观努力引向作者所力图塑造的赵括的历史形象和赵括这位历史人物的历史真相,而是将自己的主观努力引向“自身”,并利用自身的主观意向建构了一个赵括形象,从而使自己对历史课文的理解呈现某种程度的随意性。从这种意义上讲,此种理解方式使得历史课文理解活动逐渐演变成一种主观性游戏,在这种游戏中理解者随心所欲的偏见被置于与创造性的真知灼见同等的位置上,并进而将飘浮无据的虚构当作对历史的真知灼见。

三、读者话语的霸权化

新课改以来,越来越多的历史课堂教学坚持历史课文中的“文字与语言本身不过是‘有形无质’的无意义符号,其意义是说的人或听的人所赋予的”[4],从而使历史课文理解活动走向读者话语的霸权化:以“读者对课文意义的决定权”反对与驱逐“作者意图和事物本身对课文意义的决定权”。一方面主张放弃“符合真理观”,放弃通过历史课文来寻找作者意图与历史课文所言及的事物本身这样的做法和努力,认为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另一方面主张“读者真理观”,认为历史课文意义是一个为读者的有待生成的存在,在历史课文理解过程中,不是历史课文送给读者一个意义,因为历史课文本身没有意义,而是读者制造了历史课文的意义,是“读者”的视界赋予历史课文以意义。

在此次课堂讨论中,同学们制造了“内有饿殍,外无援军”的历史背景,而不管当时实际存在的历史背景:忘记了廉颇“坚壁不出”仍有粮草供给的历史情形;忘记了廉颇在此修筑堡垒,深挖壕沟的持久战方针,进而制造了赵括在只有三条路可选的情况下选择了冒死突围以至于英勇殉国这样的英雄形象,而不管赵括之母与蔺相如对赵括的客观评价:只懂兵书,不知临阵应变,打仗如儿戏,目中无人。因此,在这里是同学们自己制造了历史课文的意义,而不是让客观的历史真相决定历史课文的意义,因而是对符合真理观的放弃,是对读者真理观的践行。这种做法让“读者对课文意义的决定权”替代“作者意图和事物本身对课文意义的决定权”,并对后者实施了驱逐措施,使之不能在课文理解中出现;这种做法虽然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然而却没有将学生的主动性引向对客观存在的历史真相,从而背离了对历史进行客观认识的课程目标,因而走向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的反面。

四、对话共识的相对化

新课改以来,越来越多的历史课堂教学支持“共识真理说”,认为知识不仅是个体主观建构的结果,更是在个体主观建构的基础上通过与他人的对话与交流而形成的协商共识。[5]在他们看来,通过协商而达成的共识即是真理,不管真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因此,知识的真理性可由个体间磋商而形成的共识来加以保证,历史课文理解的真理性亦可由众人通过沟通交流而达到的“重叠共识”来加以保证。在他们看来,这种共识避免了个体建构主义者由于单独作业而陷入的“唯我论”威胁,从而避免了使历史课文理解陷入“主观性”泥潭的危险。在此次课堂讨论中,同学们对于赵括的讨论较好地体现了社会建构主义的这种主张,并在同学们之间达成了共识——赵括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了不起的英雄。在同学们看来,这个经过认真讨论而达成的共识就是真理,因为他们是按社会建构主义的精神和方法进行操作的,亦真的在同学们中间达成了共识。

然而,同学们的这个共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学生“个体唯我论”,使学生个体不再“唯我独尊”,却陷入了“社会唯我论”,进而走上“相对主义”道路,而这种相对主义并不能担保“共识即是真理”,就像两个掉进海里的喝醉酒的水手不能通过彼此背靠背进行相互支撑的方式来担保彼此可以不在海中沉下去一样。[6]同学们之间的协商共识之所以不能保证“共识就是真理”,不能保证其所共同建构出来的赵括形象就是赵括这位历史人物的历史真相,其主要原因不是同学们的知识不够渊博、智力不够发达、讨论不够充分、人数不够众多、参与人员成份过于单一,而是共识真理说自身的缺陷所致:共识真理说没有坚实的立足点,就像掉进海里的水手缺乏不使自身沉下去的立足点一样。这一立足点便是历史课文所力图反映的作者意图以及历史课文所言及的事物本身——司马迁所力图表现的关于赵括的历史形象与赵括这位历史人物的历史真相。

五、质量标准的缺失化

新课改以来,越来越多的历史课堂教学主张:历史知识没有对错之分和高低之别[7],因为历史知识在这里只是被看作一种主观建构,这种主观建构已和作者意图以及历史知识所言及的事物本身脱离了关系,不再是后者的正确反映;历史课文理解亦无对错之分和高低之别,正如伽达默尔所认为的那样——理解总是为理解者的“视界”所限制和决定,因而所有的理解都是以某种方式存在的偏见,所存在的是这样或那样的理解,而不存在谁的理解更好、更接近真理这样的问题。既然历史课文理解没有对错之分和高低之别,那么学校就没有理由劝说学生接受教师所传授的历史知识而不是学生自己对历史课文的理解,因为教师所传授的历史知识只是教师对历史课文的理解,而“教师对历史课文的理解”在其质量上并不比“学生自己对历史课文的理解”高或低,因而不太可能将学生对历史课文理解引向更好的理解。

在此次课堂讨论中,历史教师A对同学们的协商共识进行了表扬,认为很符合个性化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的精神。然而,这种做法是有待商榷的,因为同学们敢于对历史教科书及相关权威历史资料提出异议的批判精神虽值得表扬,但历史教师A应在此基础上将创造性的真知灼见与不符历史事实的虚构区别开来,从而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判断自己的哪些理解行为是创造性理解,哪些是不切历史事实的幻想,因而亦是对历史的误解。在历史课文理解中,创造性理解不是脱离历史基本事实的叙事主义所倡导的文学虚构,而是对历史基本事实的再现。在这种再现活动中,我们虽然有权对重现历史事实的哪些方面可以加以选择,但我们的选择却必须基于历史事实。在谈论赵括这位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学生虽然对选择哪些历史材料,舍弃哪些历史材料具有生杀大权,对表现赵括这位历史人物的哪些侧面具有发言权,但学生所选择的历史材料、所塑造的赵括形象必须基于赵括这位历史人物的历史真实,必须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再现,而不是不切实际的虚构。因此,历史教师A有责任对同学们经过讨论而达成的共识进行批判性分析,使同学们看到自己对关于历史背景的判断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真实,使同学们看到自己对赵括的判断是否符合赵括这位历史人物的事实,进而使同学们意识到对历史课文的创造性理解不是对历史事实的背离,而是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的历史重构,这种重构所表现的是历史事实的不同侧面,而不是主观性虚构。

参考文献

[1] [美]肖恩·加拉格尔.解释学与教育[M].张光陆,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杨道宇.论课程文本的意义与意味[J].全球教育展望,2013(7).

[3] 杨道宇.结构化课程理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4]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1).

[5] 钟启泉.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6(8).

[6] [英]苏珊·哈克.证据与探究:走向认识论的重构[M].陈波,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李子建,宋萑.建构主义:理论的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07(4).

[作者:杨道宇(1978-),男,河南商丘人,渤海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

4.中学历史课外活动 篇四

活动基地名称:李靖故居

级别:县级教育基地

基本情况介绍:李靖故居位于三原县城北4公里处的鲁桥镇东里堡,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是唐代卫国公李靖的故居。这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花园,当时称李氏园,也称唐园,俗称东里花园。唐代著名诗人张籍游此园后,曾走笔写下《三原李氏园宴集》赞美:“莫春天早孰,邑居苦嚣烦。言从君子乐,乐彼李氏园;……”抗战前夕杨虎城将军、张学良将军在此定居并与周恩来先生共商抗日大计……,共产党烈士史可轩也葬于此。

活动安排:

1、三月份让学生查阅双十二事变的原因、经过、结果。了解张、杨二位将军、史可轩烈士的生平简介,通晓中国的历史。

5.中学历史课外活动 篇五

各县(市、区)教研室、各高中学校:

为了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与研究进程,自治区教育厅于2011年12月中旬举办“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经研究决定,举办2011年度全市中学历史优秀教学论文评比活动,遴选我市优秀论文参加自治区评比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评要求

全市所有初、高中历史教师及教研员,每人须撰写一篇论文。

二、论文内容

近年来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研究的成果。包括研究论文、调查报告、经验总结等(不含教学设计),主题围绕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经验与体会、困惑与对策、教材教学研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验改进分析、考试与评价研究等方面。

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教学研究(例如:教学模式研究,教学策略研究,学习方式研究,实验教学研究、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等)。

2.考试与评价研究(例如:学生学业水平评价研究,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新课程高考模式研究、高考试题分析研究,中、高考与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考试说明及教材的一致性研究等)。

3.其他有关研究。

三、论文要求

1.论文应突出学科性、实践性、科学性、前瞻性。选题得当有新意,观点清晰有创见,实践思考有依据。

2.语言文字要简洁、流畅、规范,引文或参考书须注明出处。字数一般控制在2500~3500字,标题用小二号宋体加黑,标题下方居中位置用四号楷体注明所在单位和作者及手机号码,正文前的“摘要”和“关键词”内容用5号楷体,正文用小4号宋体,行距固定值22磅,“参考文献”中的中文用5号宋体,英文用5号Times New Roman,统一用A4纸打印。

四、其他事项

1.参评论文设市级一、二等奖并从获奖论文中遴选50篇送自治区参加评比。

2.请于2011年11月20日前将参评论文报送我室。高中论文由各高中学校直接报送,初中论文由各县(市、区)教研室统一报送。参评论文要求提交纸质稿及电子稿各1份。纸质稿报送我室黄元甫老师收,电子稿发送至邮箱 hyf1118@126.com。

3.每篇论文交参评费30元。

崇左市教学研究室

6.中学历史课外活动 篇六

一、教案背景、教学课题

1、面向学生: 初中一年级

2、学科、课题:人教版初中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3、课时数:1课时(45分钟)

4、学情分析:

1、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感知和认知能力,但理性的分析和认识能力还比较差。

2、学生具备初步收集信息和对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处理的能力,但准确性比较低,分析层次比较粗浅。

3、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可能还会停留在教材中所阐述的深度和层面上,对于友好往来的广义的历史意义及他对全世界的发展促进作用的认识不够深刻。

4、由于学生对中国古代史颇感兴趣,同时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比较低,在学习的过程中采取课堂讨论和课后上网查阅资料的方式来加强对本届内容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为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六课。本单元学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所以本课是本单元的核心,是繁荣与开放的具体体现。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的对外友好交往。中日友好交往,既对日本政治、经济制度的转变、社会生活的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同时也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玄奘西游取经的事例,不仅说明了玄奘为佛学真谛不辞辛劳的求学精神,而且大大丰富了唐朝对西域和天竺的了解,在中印友好发展史上留下佳话。本课这两个重点都紧紧围绕着唐朝中外友好交往这一主题展开,充分说明了唐文化的世界地位和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掌握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日本、玄奘去天竺等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的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及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2、比较日本、新罗与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相似性,以及佛教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唐朝所起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的西游和历时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

2、通过当时傲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

【教学重点】

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处理办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加强直观性,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处理办法:先让学生了解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基本史实,在此基础上推理出三点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政策开放

【学法指导】

1、梳理古代友好往来的主要贡献。

2、把握细节,明确古代对外交往对当今改革开放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通过看图片、视频、联系当今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古往今来的友好往来。

自主学习:让学生搜索资料整理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合作交流:通过对人物的讨论交流,理清思路,升华感情。 四、课前准备

教师的准备:《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鉴真坐像》、《玄奘》等百度图片链接。

学生的准备:收集有关鉴真六次东渡资料、玄奘西游天竺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打开下面《职贡图》图片链接,教师指出:唐朝时期,许多外国使节远道而来,向中国皇帝进献他们的珍稀宝物。此图反映了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携贡品来唐的生动情景。上一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唐朝的民族关系,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唐朝的对外关系。

百度图片:职贡图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语言的引导、百度图片的相关信息呈现,让学生初步理解唐朝的对外关系。

二、进行新课

(一)新课:

1、在导入的基础上指出:唐朝时中外互赠礼品是中外交往的一个重要途径。

2、学生朗读第28页正文部分,整体感知隋唐对外交往的盛况。

3、打开《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引导学生读图探究:根据此图,你能找出唐朝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学生探究活动,教师肯定指图小结:有东亚的新罗、日本,中亚的波斯、大食,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的拂菻,印度半岛的天竺以及东南亚各国等。然后引导学生在图上指明中外交往路线,注意联系古老的丝绸之路等知识。

7.中学历史课外活动 篇七

2013年1月9日“国培计划 (2012) ”———海南省中学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总结活动在海口举行, 海南省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吴一凡副主任出席。活动分汇报课及总结两部分进行。参加活动的还有海南省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陈建科长、林白洁老师及该项目的生物、历史学科75名学员。

1月9日上午, 历史学员由吴一凡副主任带队在海南省国兴中学上汇报课, 其中初中历史汇报课由海南省文昌中学卢金菊老师展示, 高中汇报课由乐东县黄流中学王卓老师展示, 该项目41名历史班学员参加活动。生物学员则由陈建科长带队在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上汇报课, 两节课均为初中生物课, 分别由海南省海口市金盘实验学校吴玉英老师、海南国兴中学王康传老师展示, 34名生物班学员参加活动。四节课均受到好评。活动同时邀请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向红副教授、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坚副教授参加, 课后在两位副教授的主持下进行了评课议课, 学员们都感到受益良多。

2013年1月9日下午, 两个班的学员一起集中在海口美京海景酒店总结汇报, 汇报活动由吴一凡副书记主持, 生物班学员庄翠霞、黄照经、羊茂, 历史班学员王颖、宋委代表班级小组从不同角度做了汇报。学员们普遍感到15天的高端培训让他们收获丰厚, 衷心感谢国培!

8.高中生历史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篇八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别提犹太人的64本了,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在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14—17周岁的人群课外图书阅读量最大,人均每年阅读书籍8.97本。2015年,《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没时间读书,阅读的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功利化等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笔者就本校高二年级200名同学阅读情况进行调查,情况如下:

只有半数的同学喜欢课外阅读;60%的同学在小说、动漫、励志、科普、情感和朋友圈信息等题材中,最喜欢动漫;而在纸质书刊、手机、电脑、IPAD等阅读工具中,半数的同学选择了手机;除了教辅资料、动漫书籍、休闲杂志、班内订阅的两份报纸外,人均每学期的平均阅读量为1—3册;鲜有学生愿意花钱买课外读物,向图书馆借阅居多,在借阅的书籍中,又以休闲类书籍居多;很多学生反映影响课外阅读的原因是没有太多时间去阅读,且觉得与提高成绩无关。在阅读历史书籍时,最大的问题是看不懂文言文。

由此可见,学生购买的书籍中,教辅资料占的比例非常大,除此之外,偏好读图等娱乐性较强的通俗读本,而喜爱经典的学生不多。学生的阅读量往往从初三开始呈现分水岭,初三之后的学生往往疲于应对各种考试,课外读物大多集中为教辅和作文选。

笔者认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在于阅读历史专著时不理解、理不清人物关系;历史事件的时间经常混淆;不了解史实和时代背景;难以与作者思维一致,专业术语是道障碍。相比之下,阅读历史题材的小说就轻松多了。相比于单纯的文字阅读,学生更喜欢插本、影音像丰富的视频。而阅读的不足,反映在对高考材料题的作答上。材料题满分为52分,近年来广东历史高考材料题得分情况见下表:

时间201020112012201320142015

分值22.7525.5225.0725.5323.3222.95

由以上得分情况,归纳总结学生做题时存在的问题是:审题不清;材料理解、分析、归纳能力差,逻辑性差,思维混乱、僵化;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某些概念或历史名词的内涵把握不准,历史的时空观念含混不清,欠缺通史知识,结论单一,不能准确地运用历史学科术语。

然而,随着科技产品的普及,大多数学生都拥有手机。部分学生做历史阅读题时,总求助搜索引擎,刚了解事件大概就戛然而止,很难深入研究。另外,学生之间很容易形成一种从众心理,如果一个班的学生大都热衷于阅读,读书风尚就会形成。但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交流话题,更多的是关心某些流行剧,谈论的是剧情的变化,学生之间缺乏一种阅读交流。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表示,当微博和短资讯成为“数字阅读”的主要呈现形式时,中外学术界曾陷入深深的忧虑,因为短消息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很多思维都面临“碎片化”的危险。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大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他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阅读,谁就不善于思考。

综上所述,阅读习惯需要从小培养。2015年4月21日发布的《2015中国亲子阅读报告》称,2014年中国儿童每年读书20本(不含教材和教辅),这一数字远高于成年人,但比美国小学生少一半。调查结果还显示,虽然90%的中国家长都重视孩子阅读,但缺乏行动力,超过4成家长基本不陪孩子阅读,而约有55%的家长不知道如何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

9.中学历史课外活动 篇九

1.学习辨别里外空间方位,尝试用“XX在XX的里面(外面)”进行表述。2.体验参与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活动准备:

1.小房子一座,玩具小猴子、小熊等。

2.幼儿操作材料《房子里的小动物》人手一份。3.教育挂图《领域活动·科学·它们在哪?》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小手动一动”导入,复习对上下方位的辨认。

1.师:拼板,拼板,拼拼板板,上上,下下,前前,后后。轱辘轱辘一,轱辘轱

辘二,„„轱辘轱辘五。

2.逐渐加快语速,提高游戏难度。

二、区分并表述里、外空间方位。

(一)游戏“捉迷藏”。

1.师:今天小动物们来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小朋友们快快把眼睛闭起来,从1 数到5小动物们就藏好了。

2.提问:小猴子在房子的什么地方?小熊在房子的什么地方?

(二)看图观察《它们在哪里?》。

1.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布娃娃(汽车)在盒子的什么地方?球(积木)在盒子的什么地方?

2.小结:布娃娃(汽车)在盒子的里面,球(积木)在盒子的外面。小朋友可不能

学小动物乱扔玩具,要爱护玩具,玩完后要把玩具收拾好,放回玩具盒里面。

三、听指令探索、操作“小动物洗澡”,巩固对里、外空间方位的认识。

(一)教师示范操作,讲解操作要求。1.教师示范操作一遍。

2.请个别幼儿示范听教师指令操作。3.提出操作要求:

(1)要听教师指令进行操作。

(2)操作完把材料收好轻轻的放回椅子下面。

(二)听教师指令,幼儿动手操作。

引导操作完的小朋友和旁边的伙伴说一说:XX在房子的里面(外面)。

(三)教师出示范例小结:

1.引导幼儿用完整句式表达“XX在房子的里面(外面)”。2.点数房子里面(外面)有几只小动物?

四、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描述活动室里、外的物体。

提问:

1.房子的里面和外面都有很多东西,教室里面有什么?柜子里面有什 么?杯子里面(外面)有什么?

2.教室外面有什么?我们一起去找找看。

五、活动延伸。

在区域中投放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进行操作探索。

数学活动《区分“里”“外”》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我的一节新教师考核课。通过《区分里外》这一数学活动的选材、设计、多次修改、试教,从这一过程中我学习、收获了许多。在指导老师及其他老教师的不断听、评课,提出宝贵的建议,我明白了数学活动包括其他领域活动,在教案书写方面流程要清晰、层层递进,活动过程中教师语言既要简明扼要,切记啰嗦重复,提问语也要有针对性。在上课前特别重要的是要备好课,每一个环节、提问、孩子可能出现的反应教师都要预设到并准备好应对解决方法。

在这一活动中,我感觉自己较之前有了不小进步:教师语速放慢了,较前两次试教有了很大进步,而在语言表达方面也能使用更有针对性的引导语。师幼互动氛围也比较好,在活动中每个环节能够做到有效地递进。当然,本活动也存在诸多不足:

1.教师对于每一个活动都必须贯穿一个理念:生活化、游戏化、趣味性。让幼儿在感知、操作、体验中来感受生活中数学的有趣、有用。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在生活化、游戏化这方面做得还可以,但活动的趣味性还有所欠缺,将数学应用于生活中的环节还不够。可以在最后加入一个游戏游戏表演环节,来呈现趣味性这一目的。比如,将表演游戏三只小猪和该活动结合,让幼儿角色扮演“小猪”“老狼”,进入房子的小猪就可以说“小猪在房子里面”,老狼用句式“老狼在房子外面”,在游戏中贯穿本活动所学得的完整句“XX在XX里面(外面)”。这一幼儿将会更感兴趣也提现了游戏化的教学理念。

2.细节方面教师做得不到位:在看图观察环节,幼儿观察挂图《它们在哪里》,教师只是引导个别幼儿说出“球和积木在盒子的外面”“布娃娃和汽车在盒子的里面”,而大部分幼儿则失去了表达的机会。在这个环节,教师应该是先给出幼儿一个范例“XX在XX外面,然后要幼儿集体来进行表述,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自己发现,自己说一说。

3.在操作材料后让幼儿自己讨论小动物在房子的什么地方这一环节,教师给予幼儿说的时间不够。教师应该提供更多的时间引导幼儿与身边的伙伴多说一说,教师耐心地听一听幼儿是怎么说的。

4.点数房子里面有几只小动物的这一环节,教师带领幼儿进行点数。对于小班下学期的幼儿,他们对于5以内的数已经能够自己点数了,数学活动中要坚持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在此,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自己发现,自己数出来。并且引导幼儿自己说一说房间里面有几只小动物。这一环节幼儿说的还是不够。

10.驿马中学校外住宿生安全协议书 篇十

为了落实上级有关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共创“平安校园”,使学生能够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学校就校外住宿生安全问题与家长、租住户房东协议如下:

一、学校原则上要求驿马街道之外的学生全部在学校公寓楼住宿。

二、租住户或在家住宿的家长对学生负有监护责任,对在住宿期间的学习、生活、行为有管理的义务和责任,并对发生的安全事件负有直接责任。

三、学校对校外住宿生具有督查权力。

四、学生在校外留宿使用的设备、条件均由家长和住户协商解决,家长必须配合住户管理好学生。

五、住户应重点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保证学生按时就寝,按时起床,在学校上课期间不允许学生回到住宿处。

2.不允许住宿生夜不归宿,若有夜不归宿现象应及时与家长、学校取得联系,及时解决问题。

3.不允许学生在夜间嬉戏,打扑克,酗酒,看电视,不许随意留宿其他学生。

4.住宿学生若有事非回家不可,晚上不住宿,应有便条说明情况,以便证明自己的去向,回家学生到家后向住家户电话告知。

5.应经常性对宿舍的电路等进行检查,教育住宿学生做好防火、防盗、防漏电等方面的安全意识。

6.不允许学生在住宿地生煤炉,以防煤气中毒。

7.若住址处有危险地方,比如楼梯、地窑,应提前做好安全防范。

六、租住学生凡在留宿期间,出现不安全事故,均由家长和住户协商解决,学校不承担安全责任。

七、凡在家住宿的学生,放学离校后由家长负责管理,若出现不安全事故,责任由家长承担。

班主任签名:

学生签名:

家长签名:

房东签名:

驿马中学

11.中学历史课外活动 篇十一

在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巨变: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而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则是站在时代前列的三位伟人。比较这三位伟人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1.立足国情,实事求是

维新变法的失败表明,改良的道路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于是,孙中山又寻找了另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实现了20世纪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失败使毛泽东认识到,攻打中心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俄式道路不符合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情,进而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沿着这条道路,中国革命不断走向成功,最终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实现了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巨变。

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加上十年“文革”,进一步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实现了20世纪第三次历史巨变。

2.百折不挠,坚忍不拔

孙中山先生屡败屡战、死而后已的顽强意志和进取精神,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毛泽东在铸就自身强健体魄的同时,养成了一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这在毛泽东的革命生涯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毛泽东服从组织纪律,百折不挠,愈挫愈勇,总是在最危难的时刻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道路。面对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的困境与危机,毅然开辟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新道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召开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邓小平在十年动乱中两次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并被撤销一切职务,经历了他革命生涯中最艰难、最曲折的时期。在这期间,他力挽狂澜,同“四人帮”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的政治风波中,邓小平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一道,坚决支持党和政府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平息,维护了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3.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这三位伟人最难能可贵的是具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创新精神既体现在理论上的创新,也体现在实践上的创新。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并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即毛泽东思想。他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成功地收回了港澳,他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旗帜。

二、世界历史:拿破仑、林肯

1.勤奋自信

拿破仑从一文不名的炮兵上尉,到声势显赫的第一执政;从一心复国的科西嘉平民,到傲视全欧的法兰西皇帝……这样一个百年难得一遇的非凡人物,凭借的就是自信和勇气、勤奋与意志。拿破仑的自信与生俱来,“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他始终坚信“我就是那个建国之人”,在他的身上那种舍我其谁的霸气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拿破仑戎马一生,亲自指挥过的战役约60次,胜仗就打了40次,他的军事才能、军事成就离不开他的勤奋与意志。

2.为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而奉献自我

林肯主张反对黑人奴隶制,领导了美国南北战争。战争初期的妥协政策一度造成北方失利,在人民推动下,林肯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迅速扭转了战局,促使北方最终获得胜利。林肯由于在内战的最危急关头,能够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以革命的方式摧毁奴隶制,并解决人民对土地的要求,因而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后人尊敬,成为美国历史上继华盛顿之后最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林肯成了黑人解放的象征,但奴隶主却对他万分仇恨,1865年4月14日晚上,林肯在华盛顿的福特剧院里看戏时,被南方奴隶主收买的暴徒杀害。为纪念林肯,美国人民在华盛顿的国家大草坪西端建立林肯纪念堂。它被视为美国永恒的塑像及华盛顿市的标志。为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学习历史,如果善于从中外伟人、名人身上汲取其智慧,将会受益终身。

12.中学生语文课外学习的策略 篇十二

一、中学生语文课外学习的特点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外语文学习, 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主要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一) 差异性

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 如基础知识水平的差异、能力水平差异、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我们应该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一现象, 因材施教,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差异性, 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二) 广泛性

中学生的课外语文的学习就理所当然地提上日程。但是, 语文的课外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 它涉及的范围很广, 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 可想而知, 学习的难度也随之加大。这就是语文教育中所说的全面性、综合性和广泛性。

(三) 多样性

语文的课外学习途径多种多样, 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小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课外语文学习不同于课内, 学生学习的自由空间加大, 学习手段多样, 课内学习的局限性在课外得到了弥补。这不仅促进了课外语文学习, 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培养中学生课外学习能力的策略

课外语文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 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的, 用以补充课堂教学, 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可以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

(一) 校内的课外语文活动

学校的课外语文活动, 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很多学校组织的文学社、记者团、语文课外兴趣小组;书法、作文、朗诵、演讲、语文知识竞赛;辩论会、读书报告会、故事会, 影剧评论会, 各种专题讲座, 出墙报、特刊, 编手抄小报、油印小报等, 都活跃了学习气氛,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对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 课外的语文活动

社会语文学习资源是丰富而广泛的。“大语文教育”中的“大”其实就体现在充分利用“社会”这个语文学习资源上。它可以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广泛应用于社会, 在社会生活中熔铸、充实、修正并得以检验。

对于广大的中学生来说, 要想学好语文, 不仅仅要学好或掌握住语文课本上的知识, 还需要在生活中体会语文的魅力与实质, 积累点点滴滴语文知识。“生活即语文”, 只有真正融入到语文大的语言氛围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之中, 才能更好地理解语文。

(三) 家庭的语文活动

相对学校和社会而言, 家庭课外语文学习资源数量不大, 规模较小, 家庭拥有的空间也相对较小。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较大, 因此我们应注意家庭环境对语文教学的作用。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会给孩子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父母子女相聚一处, 纵论人生, 谈天说地, 评论文艺, 讨论影视, 谈论国际国内焦点热点问题……这样, 孩子的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还能增进两代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对语文学习很有利。

三、中学生语文课外学习的意义

(一) 拓宽语文学习视野

传统的语文学习只将目标锁定在几本教科书上, 只能是一只“井底之蛙”。通过课外语文的学习, 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在课内接触不到的知识。如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外书籍, 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 吸收民族文化营养, 开阔文化视野, 增长多方面的文化科学知识, 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 就可以自由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知识丰富了, 反过来又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较强的阅读能力, 是学生今后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而这种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 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中学生同样也需要掌握大量的、准确的信息来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 确定自己新的学习目标。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承, 采用的是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从而导致学生收集信息、能力薄弱。而学生在课外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为了完成某一课题, 需要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以逐步提高和强化。

(三) 培养团结合作意识

积极的合作意识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 养成了“唯我独尊”“凡事以我为中心”的习惯, 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合作。这样的人就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而课外的语文学习恰恰有利于对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在课外语文学习过程中, 学生为了完成一个有趣的语文活动, 或是解决一个问题, 常常需要在一起进行研究与实践。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的过程中, 将逐步懂得合作的重要, 并由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沟通、合作的技巧。

(四) 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在课外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爱参加的活动, 本身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表现。而学生由封闭式学习转为开放式学习, 本身又极大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大力推动课外语文的学习, 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获取, 去探求, 去掌握, 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激发更强烈的求知欲望, 最终形成习惯。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 还有达到了塑造学生主体人格的目的。

综上所述, 中学生的课外语文学习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课外语文学习应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各个部分。因而, 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外这一广阔空间去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 开发学生的智慧, 启迪学生的心志, 从而实现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使得语文教育获得长足的发展。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诞生, 使中学课外语文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也是形成语文素质的必备要素。本文从中学语文课外学习的特点、策略和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从而强化课外语文学习意识, 提高对课外语文学习的认识水平, 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多种资源, 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 进而展示出语文课外学习的必要性。

13.舱外活动与太空行走 篇十三

,除了万众瞩目的奥运会外,中国预计在10月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也让国人倍加关注,“太空行走”一词随之在各媒体上频频出现.“太空行走”顾名思义是在开放的.太空中行走,这实际上是一种通俗的表述,规范的术语应为“舱外活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航天科学技术名词>(公布)中收有“舱外活动 extravehicular activity”.

作 者:江燕 JIANG Yan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科技术语 英文刊名:CHINA TERMINOLOGY 年,卷(期):2008 10(2) 分类号:H1 关键词: 

14.中学历史课改心得 篇十四

新课改在我县如火如荼的开展五六年了,许多观念让我耳目一新,经过不断的学习实践,业务水平获得了很大发展。在享受课改带来成功体验的同时,我对课改的认识也在逐步清晰,深入。在课改中我心中颇多感慨,也颇受启发,我的教学思想已受到了极大的触动,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整理如下:

一、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教师从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合作者。教师如何更好的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合作者呢?

1、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真心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文,充分的思考、探究、理解,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不能让自主学习流于形式。那种担心自主学习占用过多时间,会影响教学进步,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的总结是错误的。因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会提高自我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对学习的效果也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合理安排学习任务

要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有效的进行,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同时,合作学习的任务应当具有一定的速度,具有进行合作学习的价值。一般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有困难的任务课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小组通过想互配合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容易使学习任务更好的完成。如果学习的任务比较简单,或者学习的任务,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就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二、新课程改中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他们更愿意上历史课了。

1、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比如历史文物仿制活动一课要求学生搜集历史文物图片,实物或仿古文物,动手制作仿古文物,可小组合作共同制作,互相探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2、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转变,学生学得主动了,变得大胆了。在新课程的 教学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改变过去学生跟着教师转的被动局面,学生学得主动而灵活,由过去的苦学变成乐学。由过去的课堂上不愿发言到抢着发言。

3、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没有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已从过去的注重老师教,转到了注重学生学。师生互动、学生间的互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旋律。教学中我经常会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习热情高涨,使学习成为充满乐趣的事。

4、建立了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新的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中师生关系开始变得民主、和谐、平等。在这种关系中,师爱的作用是伟大的。爱是无声的语言,爱是最美的教育。随堂潜入课,润心细无声。教学中我尽量使用鼓励性、发展性、启发性的语言,与学生们平等对话。用真情点击孩子心灵的鼠标,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尊,促进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调控。

三、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课堂中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做好这些角色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教师在课前、课中要做大量工作:

1、要精心背课、背学生。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设计每一个环节,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充满生机。要了解学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问题,既要做好可以预测的应对准备,也要想好不可预测的应对方法。

2、关注学生和学生学习过程。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卷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面对学生有别于他人的探究方式,我们要引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让学生深入思考,顺利地进入更高的层次的学习。

3、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智力 2 潜能,学起来也就觉得轻松愉悦。历史教师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突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有一种魅力,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设计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②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日常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展示枯燥、遥远的历史。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④注意学科间的结合,尤其是文史不分家,正确运用诗词、俗语、典故、成语等进行教学。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⑤努力挖掘、充分发挥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让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系统等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一切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在课改实践中,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这一课又要忙着准备下一课的内容,有时为了一个探索性的问题的设计而绞尽脑汗,还总觉得不尽如人意,总觉得自己知识太贫乏,迫切地需要去学习、去充实自己。渴望了解更多课改的知识,渴望指导,渴望交流,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

15.浅析初中体育课外活动 篇十五

一、课外体育教育活动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

学校体育既是国家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门对于学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体育教育要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 培养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习惯和能力, 提高学生的个人体质, 为国家培养健康合格的体育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灌输德育教育, 增强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培养学生勇敢进取的品质。学校的体育教育对学生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有重要作用, 而且学生形成的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也能够为其以后高质量的生活品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提供有利的条件。现在的学校体育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生时代的身体素质, 也有益于其以后的终身发展。学校体育教育不仅是隶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它不仅能够使人们强身健体, 更能够促进人们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学校体育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 主要有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训练或者竞赛等形式。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与正式的体育课互相配合, 共同达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要求, 是检测学生体育活动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课外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重要的构成形式和内容, 它结合体育课的教学一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体育教学任务。各级各类学校基本上都是每星期开设两节体育课, 这样的教学课时对于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来说, 是远远不够的, 很难实现学校体育教育要求的预期目标。学校体育要向学生讲授基本的体育知识, 培养体育锻炼的技能和习惯, 增强个人的身体素质, 并且要能够使学生具备勇敢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体育精神。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全民健身已经在社会生活中蓬勃发展起来, 在这全民动起来的时代,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早就应该走出校园, 与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体育锻炼紧密联系起来, 共同培养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身体素质, 为体育课的教学做补充, 还可以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全新的生活方式, 充满正能量地面对未来的一切挑战。

二、课外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分为以下两大类。一种是在学校内进行的, 这种课外体育活动与学校的作息时间相联系, 由教师来组织和实施, 并且有一定的相关要求, 如学校例行的早操、课间操、有教师指导的课外活动等。这类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主要特点是有一定的规则, 可自由选择和参与;有一定的自主性, 也有教师的指导参与;有教育意义, 更兼具极大的乐趣。尽管这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在时间安排、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和出勤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 但这些规定和要求都不像体育课那样有着强烈的制约性。对于学生而言, 这样的活动给予了他们更多的自主性, 很多中小学的课外体育活动都会采用这样的组织形式。另一种更多的是校外的活动, 学生们利用寒暑假、双休日等课余时间, 几人一组或者个人在校内外参加自发性质的体育锻炼, 如篮球队、足球协会等这样的俱乐部或者体育协会组织的活动等。这些课外体育活动都是自发性的, 更大的加入原因是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导。这些俱乐部或者组织都是由学生自我管理和经营, 他们集合在一起就是凭个人兴趣和爱好, 有很大的随意性, 他们加入的目的就是为了休闲运动和锻炼身体, 没有明确具体的教学任务。这一类的课外体育活动更适合于有一定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 大多数是由高中生和大学生来进行。

三、课外体育活动的多种特点

(一) 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自由的形式

体育课对学生的体育锻炼项目有着一定的规定和严格的要求, 受到体育课程标准和教材大纲的制约, 而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却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是自在的体育游戏, 也可以是有一定要求的体育竞赛, 可以是自主性较强的个体活动, 也可以是有组织的集体活动, 参与者有着很大的选择余地, 也能够满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需求。

(二) 具有有趣的活动和灵活的方法

课外体育活动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 大家参加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个人的体质, 愉悦身心, 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学生们可以从自己的实际要求出发, 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中, 这样的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 调动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既可以让他们在体育锻炼活动中张扬自己的个性, 施展个人的才华, 又可以使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被激发出来, 并且逐渐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三) 具有普遍性的参与性和有针对性的训练

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群体当中既有普通的以锻炼自己身体为目的的普通人, 也有高水平的精英, 这些人可以通过课外参与的体育训练活动提高体育运动技能, 取得特别好的运动成绩。通过对这些人参加体育训练或者竞赛的观摩, 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会更加高涨。

参考文献

[1]张鹏.“成功体育”教学法对学生身体素质教育的作用及其实施[J].体育世界:学术版, 2009 (9) .

16.农村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探究 篇十六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 课外阅读 指导

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初中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并做出了“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的规定。

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能忽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尚处于不佳的状态。本文结合实际,针对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缺乏兴趣,阅读量不够,方法不恰当,阅读效果不佳,盲目择书,阅读内容不够,丰富不注意积累,未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上述情况,语文教师在注重课内阅读的同时还应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督促、指导工作。

二、针对农村课外阅读存在问题实施的对策

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本人在指导工作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激发兴趣,扩大阅读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 “我要读”。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本人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晓之以理,明确阅读的意义。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在语文学科及其他学科中具有很大的作用,可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能力、丰富情感等,对学习甚至以后的工作、生活等诸方面都有深远影响。

2. 榜样激励,用生动而有力的例子点燃学生阅读的热情。

3. 示范阅读,勾起学生阅读的欲望。老师经常把一些好文章拿到班上去朗读;这样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勾起他们阅读的欲望。

4. 开展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在指导课外阅读的同时,组织讲故事比赛、知识竞赛、手抄报展评、佳作欣赏会等一些活动,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介绍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科学的阅读方法是优化阅读过程的重要保证,教师可以要学生阅读前介绍一些阅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首先,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看书的辅文。成本的书,一般都有辅文,即“内容提要”“故事梗概”“序言”“后记”“目录”等。因此,在阅读时,就要注意看有关的辅文,以了解书的中心内容和主要特点等等。

其次,提醒学生要根据书刊的特点以及阅读的目的,采用相应的读法,用精读法,泛读法,学生受益匪浅。

再者,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徐特立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指导阅读时,我要求学生除了善于圈点划评注之外,还要做好笔记。通过指导,学生懂得了做读书笔记,阅读效果大大地提高了。

(三)明确阅读目的,正确选择课外读物,丰富阅读内容

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刊和优秀图书,就显得尤其重要。主要的做法为:

1. 让学生明确目的,选好课外读物。

让学生了解课外阅读作为课内学习的辅助和补充,不但可以获取知识,还可以提高其语文水平及个人整体素质。因此,我指导学生选择那些思想性和知識性、文学性、科学性都较强的书刊来读。

2. 根据学生情况,推荐课外读物。

结合课堂教学向学生推荐相关课外读物,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既可以是贴近当代生活、又有学习指导意义的报纸杂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手头上有的图书来自己推荐,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向学生推荐读物。

(四)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要及时了解,以便巩固阅读效果。我的做法如下:

1. 建立阅读卡。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把本组成员的阅读情况登记在阅读卡上,教师定时检查。

2. 检查课外阅读笔记。我要求学生设立专门笔记本,把读书所得分类记在里面。教师通过检查,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收获等。

3. 开展评比、竞赛等活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望有所得,又期望收获明显,能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4. 给学生适当的阅读任务。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良好习惯必须实践。

三、指导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意义

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有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确实,要指导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就需要不断地去学习。在学习和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素质就得到了提高。

中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学习的大好时期,教师能指导学生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将对他们的成长以至今后的工作都会有很大的作用。以上就是我对课外阅读指导的几点看法。“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我们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中自由地飞翔吧。

17.体育课外活动计划 篇十七

体育课外活动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为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学校教育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以发展个人爱好,开展各种身体练习为主,以一小部分带动一大部份人,使多数学生养成自觉、主动的锻炼身体,根据各自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第二课堂教学,以学习、比赛为进行训练,通过这些活动内容,强化学生健身的意识,培养学生对体育认识和理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体质的目的。

二、活动目标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目标是在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结合我校实际,尽可能开展内容较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来使学生达到健身和活跃学生生活的目的,也同时为促进学生体格体能的完善和发展,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情趣,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社会情感,形成为较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以及形成公平、公开竞争的意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自我完善。

三、活动措施

1、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

2、做好宣传工作,使学生明确意义,积极参与;

3、定期组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4、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活动,负责学生安全;

5、做好总结,不断改进。

四、活动时间:每周三下午课外活动

注:雨天可作临时调整。

体育课外活动计划二

一、活动目的:

通过体育兴趣小组的活动,进一步了解体育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及运动技能,使学生的身体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活动要求:

1、每周四下午第三节课后进行活动,小组成员必须准时到达操场集中。

2、体育小组成员应严格遵守纪律,在体育室不准大声喧哗,在操场不准做与体育学习无关的事,应听从体育教师的安排,保证体育过程中的安全。

3、爱护体育教室内的设施和用品。

4、努力学习,致力于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培养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

三、活动内容:

1、使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体育常识知识,(体育项目、体育设施、基本的使用方法、尝试各种田径运动项目。)。

2、以集体训练为主,以个人练习为辅,以培养技能为主进行教学。

3、给学生自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4、进行体育游戏,培养体育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5、进行体育竞赛,训练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协作能力。

四、采取的措施:

1、体育教师要认真负责,把它看成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使小组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丰富。

2、做好组织工作。在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的基础上,要挑选各班有一定体育基础、成绩较好的学生参加。要选出身体素质较高、成绩也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兴趣小组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骨干力量。

3、安排好活动时间和活动地点。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一般情况下每周组织两次,要坚持课余活动的原则。

4、订立必要制度,抓好思想工作。要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学习制度,准时参加体育活动。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期结束时,要举办全校性的体育竞赛,检验学生的训练成果。

体育课外活动计划三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结合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充分利用本校资源,积极推广努力提高,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掀起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潮,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激发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促进我校体育运动的全面发展。

二、口号

“阳光体育,健康你我他。”

三、实施理念

1、抓本质:首先做到体育教学课程、教学计划达到国家课程安排和要求,发挥体育课教学特点,强调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体育课堂教学来提高改善,学生基本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自我终身体育意识。保证高中体育课开好开足,不被其他学科挤占,确保学生有充足的体育运动时间,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是保证青少年身体健康必要的措施。

2、定目标:两方面的足量,可以理解为体育运动时间的足量,也可以理解为体育运动技能或项目的足量,充分体现出我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视与支持,把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安排进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把体育课所授的体育内容引深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并且形成制度,大课间体育活动每次不少于20分钟,课外体育活动每次不少于40分钟,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做到没有体育课的当天,把课外体育活动时间适当增加10分钟,力争做到体育运动时间上、内容上得到有效使用。

3、立特色:充分认识体育课与大课间、课外活动之间的联系,在内容上科学的、合理的、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安排。同时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以及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某些项目学习需求,增加课程内容的选择,强调活动的多样性、趣味性、合理性以及教育的积极性。根据我校实际的情况,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开发或改编并推广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深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增强学生自觉参与锻炼的意识。

因地制宜、分类分组、学练竞技相结合,把体育课融入到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中去,形成我校的体育特色,即提高体育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也提高课外体育运动的技能水平。

4、长发展:认真实施新课程标准,大力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努力加强我校专职体育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鼓励体育教师在教学上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在能力上积极参加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教学经验交流,进一步完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切实加强学校体育教科研活动。

四、目标和原则

(一)目标

1、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全员健身、人人锻炼”的思想意识; 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养成科学锻炼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

2、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营造健康向上,朝气蓬勃的校园风气,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学习、享受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

3、改革学校大课间,优化大课间的时间、内容和结构,使学生乐于参加,主动地掌握健身的方法并自觉锻炼。

4、通过大课间和课外活动,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和谐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

5、以点带面,以面带广,以“武”带“文”,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

(二)原则

1、安全性的原则: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做到安全无小事,从根本上杜绝任何硬件方面的危险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预案和防范措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中,注重培养运动中学生自我安全意识的保护与防范。

2、内容的多样性原则:在进行各项教学和活动的开展中,内容上要体现出教育性、健身性、趣味性,方法上要体现出科学性、合理性、独特性,结合实际开展独具特色的体育活动和竞赛。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有效地设置和开展各项活动,以达到对学生的促德、健体、调智、审美等的教育功能,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

3、全面性与个体性原则:着重全面性发展,同时也关注个体的差异性,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真正的实现人人锻炼、全员参与,推动整体素质教育。

4、教学方法选择原则:科学合理引导与积极主动参与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发挥体育教师的教学特点,安排好大课间、课外活动的课程计划活动内容,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和谐关系发展,确实保证“阳光体育运动”有效的实施。

五、实施措施

1、时间安排

大课间09:10—09:40,下午16:40——17:20任何老师不得挤占阳光体育活动时间。

2、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领导小组组长:汪根林

副组长:张长德、方国华、詹锦泉、方晓萍

组员:吴智俊、吴毅、邓华、程淦生、李彬、葛其斌、朱拥军、戴红霞、汪洋、胡根花、各年级主任和各班班主任。

体育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指导和组织全校“阳光锻炼一小时”各项活动安排。

年级主任和班主任:负责按活动计划实施,督促本班学生进行阳光体育活动。

3、统一思想,加强组织与领导,提高活动认识。

在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将“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活动放到议事日程,制定实施方案,建立领导组织、管理机构和工作规程。通过家长会及学校广播站、班级墙报等形式,加强对师生和社会的宣传工作。认识体育与健康精髓,贯彻新课程理念为主旨,理解“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把阳光体育活动推广发扬下去。

4、全员参与,强化过程管理

上一篇:发布会 动员大会流程下一篇:外贸客户关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