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宁静的明日(共6篇)(共6篇)
1.来自宁静的明日 篇一
城市智慧之马尔默
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特意将一座“未来展望镜”搬到了上海世博会。这个有着望远镜外观的“未来展望镜”共有三座,原本安置在马尔默街头。上下左右移动镜头,你可能会看到一座巨大的吊重机——代表着马尔默曾经辉煌的造船业;撒满阳光的海边大道——展示着马尔默今天的绿色生态;甚至,还有寓意未来的虚构图片。
“未来展望镜”被安置在展区一片木质甲板上。甲板背景是一面马尔默海景公寓的画墙,甲板下流水淙淙。坐在主办方特意放置的藤椅上,便仿佛置身于这个海边小城。
一个木质地形模型,展示着马尔默的结构和特征;一处文字影像的主题展示区,5月主题是“可持续发展教育”:所有这些,浓缩在马尔默位于城市最佳实践区第四联合案例馆、共320平方米的展区里。
马尔默参展的主题是“将可持续变为现实”,介绍马尔默是如何从一个工业城市迅速转身成为一个知识型城市,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为了说明这一过程,展览将焦点集中于马尔默一个特殊区域的发展——西港新城(Vӓstra Hamnen)。这个地区曾是一个造船厂,在短短十年时间里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居住区,而这种变化正是基于绿色区域、交通、垃圾循环利用、能源和城市规划等可持续发展理念。
这里没有任何新奇的技术,没有令人生畏的门槛,只有对于低碳生活方式的坚定执行
马尔默西港新城的地标曾是一座巨大的考库姆起重机。这座建造于1974年、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起重机,代表着西港新城造船业的辉煌时期。
19世纪前,西港新城还是一片海湾,后来成吨的垃圾倾入海水中,逐渐把海湾夷为平地。1870年,一个叫考库姆(F. H. Kockum)的人买下了西港1219平方公里的土地,3年后,考库姆造船厂的第一艘轮船下水了。随后,西港造船业持续发展,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后达到鼎盛,最多时曾容纳6000名工人。接着,萨博汽车厂又在这里盖起了汽车组装车间。
在“黑铁时代”的工业期,马尔默并不是一个宜居之地,这里只有糟糕的环境和局促的水泥房屋。
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欧洲造船业全面衰退,大批企业从西港区撤走,工人失业,城市萧条,一直以造船及汽车等为支柱产业的老工业城市马尔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当你处于谷底的时候,唯一的出路就是向上走。”马尔默案例馆的参展专员珍妮弗.伦哈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明日之城的质量宪章
1995年,马尔默成功争取到首届“欧洲城市住宅博览会”的举办权。在与其他十几个欧洲城市的竞争中出奇制胜的法宝,正是马尔默深思熟虑后提出的全新发展方向:将废弃的工业码头打造成新的生态住宅区。
马尔默将这个新的生态住宅区定名为“明日之城”,又名Bo01社区。在瑞典语中,“Bo”是生活、居住的意思,“Bo01”是指生活在2001年,也就是举办首届欧洲城市住宅博览会那一年。
取得博览会主办权后,马尔默市政府在西港海边划出一片空地,聘请20多家建筑公司、30家设计公司共同参与设计、建设“明日之城”。马尔默市与开发商、欧洲城市住宅博览会联合拟定了一个Bo01生活品质方案,规定该方案直接受约于开发商与马尔默市政府签订的土地转让协议。这意味着,各开发商均接受方案中的要求,而这些要求也成为他们在项目中应履行的义务。
比如,“质量宪章”,严格规定Bo01内的住房,每平方米一年的能源使用及消耗不能超过105千瓦;而在2000年,瑞典家庭每平方米一年能源使用消耗水平都远远高于这个数目,达到了175千瓦。
马尔默要求所有开发商从楼面设计、建材选择,以及户内电器的配套上都力求实现能源效率高、日常能耗少。于是,有开发商放弃了传统的水泥建材,采用了压型钢板等外部绝缘性好的材料;而在建筑内部,可调式通风系统、有可调式温控阀的高效暖气片、节能灯具、空心砖墙及复合墙体技术等被广泛采用。
甚至还有“绿色补偿”机制,要求所有因建筑施工而损失的绿化必须100%恢复。为此,马尔默奥古斯腾堡地区开始推广铺设绿色屋顶,不但帮助房屋保温,节省了能源消耗,还吸收了一半以上的雨水,减轻了城市排水压力。
此外,每个庭院还必须至少建造10个“绿色一角”,比如,特别设置的动物住宅区,供蝙蝠栖息的巢箱,为鸭子搭建的窝,还有野蜂、刺猬的住所。另外,还要种植能够分泌大量花蜜的植物,或是建造乡村风格的花园。
在Bo01中,绿色花园设置坐椅阳棚,邀请居民们坐下聊天;特别设计的野炊场,由松软、起伏的坡地形成自然舒适的斜靠背供人们仰靠;三个海边码头连接着75米长的游步道:所有细节,以增进人与自然的友好关系为前提设计。
2001年,首届“欧洲城市住宅博览会”成功举办,占地约30公顷,可容纳1000户居民的住宅综合区Bo01还荣获了欧盟的“推广可再生能源奖”。Bo01在博览会结束后继续建设,直到2005年完全峻工。马尔默市政府随即启动了紧邻Bo01的二期、三期工程,持续开发西港新城。
细致的垃圾分类回收
每到周末,马尔默通往郊外垃圾处理厂的道路常常车满为患,世博工作人员奥桑女士清楚记得,“从五六岁起,父母便常着带着旧家具等大件垃圾,特意开车到垃圾处理厂付费处理”。
担任世博马尔默展区讲解员的中国留学生高天,曾因马尔默街道上绿颜色的垃圾桶而暗暗吃惊。每个桶里通常有八个小格,标有报纸、纸板、金属、玻璃、塑料、残余垃圾和有机废物等。更细致的分类垃圾桶,甚至达到16个小格。
别小看了这些像邮筒一样的垃圾桶。它们的下面是四通八达的真空管道,垃圾投掷完毕时便自动关闭管道封口。随后,垃圾将被抽往位于市郊的储藏罐,再由专业运输车送至处理场。
如果丢的是有机垃圾,过程则要复杂一些,你必须先用一把钥匙打开绿色管道的锁——这是为了早期有机垃圾常常混杂着其他垃圾、利用率不高而想出的解决办法。
垃圾分类处理的真空管道,甚至直接接进了Bo01部分住宅的厨房。没吃完的剩菜剩饭,可以直接通过厨房水槽下面的管道,经过碾压装置变成流质,随后进入生物燃气加工厂。
这些生活垃圾和其他废弃物成为重要的生物能来源,阳光、风和水也是这里能源生成的基本要素。来自小区以北的一个2兆瓦的风力发电机,再加上安装在小区屋顶和墙面上的太阳能板、借助热泵提取的地热,到目前为止,Bo01社区已经实现了100%利用当地的可再生能源。
5公里以下,开车是可耻的
马尔默市民莱斯.强生(Lasse Jonsson)免费获得了一辆自行车,可他“感觉很复杂”——这是他在一项“可笑的汽车出行”比赛中获得冠军的奖品,而得奖原因是,他每天开车到离家150米远的公司上班。
比赛是由他所在的街道和公园部门主办的,旨在倡导自行车这种更健康节能的出行方式。赢得这辆自行车后,莱斯.强生渐渐喜欢上了它。
小城马尔默,修建了400公里的自行车道。而在Bo01,很多街道呈葫芦型,入口狭窄,走进才更开阔,驾驶汽车反而有着诸多不便,正是设计师的良苦用心。
马尔默案例馆项目经理莫妮卡.曼森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马尔默一直着力向市民宣扬的观念是,“5公里以下,开车是可耻的”。为此,政府部门还在兴建附加免费擦车、维修等服务的自行车停车场。
政府还为市民提供更多乘坐公共汽车的便利。
2.不要明日复明日散文 篇二
不要明日复明日散文
在经过慎重的课题选择之后,我选择了不要明日复明日这个心理健康课题,给五六年级进行授课。整节课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播放故事《寒号鸟》,在播放故事的时候,同学们都认真仔细地听着每一个字,利用寒号鸟这个故事,我引入了今天的课题,帮助同学们更高地理解今天的课题。同学们对寒号鸟的这个故事都发表了自己的感想,一致认为不能把该做的事情拖到另外一天。接着,是第二个环节,我让同学们都分享自己拖延的毛病,并且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训,同学们都表示自己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的情况发生,这正映证了今天的课题会对他们有所帮助。第三环节是古诗词介绍,明代诗人钱鹤滩的诗歌《明日歌》,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整首诗,重点介绍了蹉跎二字的意思是光阴虚度,同学们对此都印象深刻,认真地齐读了整首诗歌,随后我逐字逐句地给同学们讲解这首诗歌的意思,同学们都在笔记本上认真地写下了许多的.笔记,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影响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今日事今日毕。随后在最后的一个环节我给同学们分享了几个关于克服拖延症的方法,同学们都收获颇丰,希望在往后的日子里,同学们能够克服拖延症。
3.明日的日记 篇三
思绪驿动,绕不过山路祭祀的行人
俯下身,我捞起一朵寻根的浮萍
却不能遣回一颗漂泊四季的心
红尘烟火,是先祖墓前未断的魂
挥鞭的牧童,抽打三月遥远的清明
酒旗招展,比现代的霓虹还要眩目
指上的杏花,开满一村醉人的香醇
千里之外,听不到游子无奈的.轻叹
纷纷细雨,淋不湿胸腔泛滥的柔情
镜片里,我截取一帧模糊的视频
却不忍播放最为痛楚的那段心音
多年以后,我终将踏上回家的路
行囊空空,带回的只有乡音无改
步履蹒跚,还能否重复儿时的脚印
泪眼朦胧,该如何面对
那坡
那草
那碑
4.明日的脸庞散文诗 篇四
我的脚步在秋天里停驻,向前路张望,又把过去向往。
我在日子里的歌声,穿越了藩篱与高墙,只愿把最初寻找。
我是沉默的歌者,眼泪便是我的笔,沉默是我的声音。
滔滔水声是我生命的梦,我的安静便是我的钟声。
我的话语愿在无人的路上停留,灿灿的光明闪烁在星空上。
我的答案写在白色的墙壁,从今日照亮了往昔。
愿风重新在生命的小舟吹拂,遥远的前路我追逐着悠扬的梦。
我在今时今日,赞美着旭日东升,夕阳西下!
我的脚步走过的地方,陷下了深深地凹痕,前路是畅通无阻的白昼。
愿用真心的情意,把日子装点辉煌,我的祝愿便是我的烛光。
闪亮的.火光便是我的贡献,我贡献给了黑夜与黎明。
在白昼,我总是更加清醒着,在眼泪与安静里把你找寻。
无数个时日,守候着日子里的面孔,我望见了明日的欢欣的脸庞。
震动我心的声音,来自大千世界,来自星空与夜风!
我用自由的火炬,燃烧岁月的藩篱,挽着生命的手。
5.《明日之学校》的优秀读书笔记 篇五
书中内容理论性很强,读起来有点枯燥,但是静下心来,收获也是有的。文中有这样一部分内容“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
书中这样对兴趣定义:
“实际上兴趣只不过是对于可能发生的经验的种种态度;它们不是已经完成了的东西;它们的价值在于它们所提供的那种力量,而不是它们所表现的那种成就……任何一种能力,无论是儿童的或成人的,如果在意识上满足于一时的现有的水平,就是放任。这种能力的真正意义是在于为达到较高级的水平提供一种推动力。”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对于孩子而言,因为处于受教育阶段,所以兴趣的作用是促使孩子去不断学习、提高,所做之事只是作为一种动力,一种为了完成此事而学习的动力,而非事情本身。
想起带着女儿去科技馆玩时的景象,人很多。但是现状是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而家长和工作人员仅仅是一个旁观者站立旁边确保孩子的安全,没有参与孩子的活动,没有引导孩子去了解他感兴趣的发明的原理和制作过程。站在那里,看着那种热闹的场面,不禁想,人们的意图是好的,家长的想法也是好的,但是事情做起来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的。
其实孩子的认识毕竟有限,对于孩子的兴趣所在是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去引导的。
书中对于兴趣的合理引导作了如下阐述:
“预先计划,注意发生的事情,将发生的事与努力达到的事联系起来,都是一切理智的或有目的的活动的组成部分。教育家的任务就在于看到表现实际兴趣的情况是否能鼓舞活动的这些理智方面的发展,因而促使它逐渐向理论性的兴趣转变。一个普通的常识是,科学的基本原则是与因果关系结合在一起的。在这一方面的兴趣从实践开始。人们视为目标、欲求得到的并为之工作的是某种结果,而注意力是指向产生这个结果的各种条件。起初,兴趣在于达成支配地位的目的;但随着兴趣与富于思考的努力紧密结合,对目的或结果的兴趣必须转变为对产生结果的方法 —— 原因 —— 的兴趣。”
从描述可以得出,如果想让一个有强烈兴趣爱好的孩子健康发展,他的老师、家长必须有意识的引导,让其从对作品痴迷转向对实现作品的内在知识的痴迷,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所收获,才能一步步地发展他的思维,丰富他的知识,使其逐步适应更高的要求。
6.《明日的田园城市》读后感 篇六
(2010-07-12 23:42:02)
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的《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出版于1898年。在过去的110余年里,这本书对世界城市发展理论研究和城市规划专业工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每当我们谈论现代城市规划的时候,还是经常会提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最近,我阅读了这部城市规划理论的经典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在阅读的过程中,深深感到二百多年前开始的工业革命在给人类带来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多困惑,城市在快速发展并产生巨大凝聚力的同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普遍出现的城市问题第一次赤裸裸地摆到人类的面前,人们不禁要问: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如何破解这些城市问题以持续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该如何选择未来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方向?生活在那个年代的经济和社会学家、政客和商人、地产主和承租人以及关心城市乡村发展的人民一同进行了艰苦的探索。面对城市快速发展、人类大量集聚的城市化进程,霍华德在总结前人各种改革思想和方案的基础上,结合他个人对城市问题的判断和发展路径的思考,大胆地提出了他的“田园城市”设想。
当然,任何理论都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局限性。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也不例外,在之后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中也碰到许多新的问题,因此,从理论研究角度来说,需要我们辩证地分析和对待。目前,中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阶段,认真研究和借鉴“田园城市”理论的内涵和精华,对近阶段平稳地推动我国城乡和谐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霍华德出生于英国的一个平民家庭,青年时期到美国闯荡,并开始接触惠特曼(Walt Whiteman,1819-1892)和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等人的著作与思想。对他影响最深的是美国著名政论家潘恩(Thomas Paine,1737-1809)的《理性的世纪》(Age of Reason),用霍华德自己的话来说,潘恩的学说“使我成为独立思考的人”。在美国期间,霍华德还阅读了理查逊撰写的《健康的城市》(Hygeia)等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图书,并开始对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关注。回到英国后,他长期在议会里担任速记员,在工作过程中他接触了大量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官员和学者,使其对英国的社会体制、城乡结构以及人口布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霍华德目睹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给城市面貌和城市生活带来的重大变化,并亲身体会到城市在扩张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如伦敦、曼彻斯特、纽约、芝加哥等大都市出现的人口过度集聚、喧嚣和丑陋、环境污染、罢工、奢侈和贫困的悬殊对比之类的景象。这些城市问题引起很多的政治家、社会学家的关注和争论,在那个时代能否通过改革来建立一种人人可以享有艺术和文化、公平与民主的社会?城乡发展何去何从困扰着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人。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伦敦政府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以谋求找到一条出路,同时授权霍华德进行城市调查并提出整治方案。
受当时英国社会改革思潮的影响,霍华德对种种社会问题如土地所有制、税收、城市贫困、城市膨胀、生活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思考,并逐渐形成综合处理各类问题寻求城乡融合发展的社会(田园)城市理论的基本框架。1898年10月,《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问世。由于该书内容涉及土地和分配制度改革等敏
感话题,引起部分资产阶级利益集团的不满,1902年发行第二版的时候书名改为《明日的田园城市》,但著作内容未做大的变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方案不是单纯地从城市结构和布局的角度来研究城市问题,而是通过全面规划城市空间,并建立独立城市管理机构和投资回报机制来寻求城乡融合和协调发展,这本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其实质是社会改革的一个宣言。因此,该著作发表之后很快引起各方的重视,并历经百年流传至今,霍华德也因此成为西方近代具有重要影响的城市规划思想家之一。
二、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主要内容与实践
霍华德自始至终所倡导的都是一种全面社会改革的思想,他对“田园城市”的性质定位、社会构成、空间形态、运作机制、管理模式以及发展目标等方面做了全面的思考。霍华德精辟地分析了城市和乡村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城乡之间开创性的组合,用城乡一体的新的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的社会结构形态。他认为“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田园城市”将成为一个融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和美丽、愉悦的乡村环境为一体的“磁体”。随着时间的推移,“田园城市”从空间形态将形成一组城市群体,他把这个城市群体称为“社会城市”。
《明日的田园城市》是一本逻辑上十分慎密的著作,它通过13个章节对“田园城市”的用地及其来源、收入和支出、行政管理和运行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述。霍华德认为土地和金钱是产生社会问题的主要根源,所以从这两点出发,他首先提出了消灭地产主的土地制度改革方案,“田园城市”土地将废除土地私有制,土地产权归社区所有居民共同拥有。“田园城市”的全部收入来源于地租,而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居民和承租人所需承担的费用远远低于大城市的生产生活成本。对田园城市的支出,霍华德考虑的更为细致周到,详细地列出了城市建设和维护所必需的12项支出。通过收入支出的计算,他认为“田园城市”的收支平衡可以轻易地做到。在“田园城市”中人民不但减少了赋税,还拥有了土地、稳定的收入、舒适的住宅、便利的交通和健康的环境。同时,“田园城市”拥有独立的行政管理机构和高效的管理机制。从社会改革和城市运行的角度,霍华德全面完整地勾画了一个理想状态下的未来城市的发展框架。
霍华德不仅是“田园城市”社会改革思想的发起者、倡导者、鼓吹者,更是社会改革的积极实践者。英国于1899年建立了田园城市协会,之后开始致力于莱奇沃思(Letchworth)和韦林(Welwyn)两座“田园城市”的建设,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摸索和实践,人们深刻地了解了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前瞻性和历史意义,同时也为世界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在实践中“田园城市”方案还是暴露出过于理想化的一面,这可能与霍华德本身的知识结构和性格有关,社会改革不能单纯依靠“简单的事实”和“人性的纯良”,还涉及城市起源、历史变革和文化传承等为更为复杂的因素,因此“田园城市”试验没有像霍华德所期盼的那样在英国引起连锁反应,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霍华德倡导的“田园城市”试验宣告终止。但是,在“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下,奥地利、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德国、荷兰、波兰、俄国、西班牙和美国也都试验性地建设了“田园城市”或类似称呼的示范性城市。
三、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几点启示
《明日的田园城市》是霍华德为后人留下的一份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在认真阅读之后既有很多感慨,也有很多的启示和收获。我相信,学习和领会“田园城市”理论的深刻内涵将对中国现代化、城市化的实践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田园城市”理论使城市规划工作在指导思想上实现重大转变。通过城市规划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关心并保护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是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基本立场。在110余年前方兴未艾的资本主义世界,能够提出这样一个崭新的城市构想,需要的不仅仅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运行体制的充分了解,更需要的是追求人类平等生活的智慧和胆量,而霍华德同时做到了这两点。“田园城市”理论从指导思想上摆脱了显示统治者权威的旧模式,从此,全体人民利益至上的观点使近代城市规划思想的立足点实现了根本转移。
(二)“田园城市”理论对城市规划本质在认识上实现了新突破。《明日的田园城市》不是一本简单的城市规划教科书,它是一本融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为一体的有关人类社会与城市发展话题的专题研究著作。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缩影,因此城市问题本身兼有复杂性和兼容性特征,反映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深层次矛盾。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城市空间规划是无法解决的,必须运用社会改革的综合手段进行治理。霍华德首开了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导向,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三)“田园城市”理论首次提出了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霍华德认为城市和乡村各有其优点和缺点,分离开来将永远无法解决城市和乡村各自出现的诸多问题。针对工业社会中城市出现的严峻、复杂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只有摆脱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从城市结合乡村的角度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长期困扰人类发展的问题。他的“田园城市”示意图上明显地写着:“城市用地1000英亩,农业用地5000英亩,人口32000人”,他认为城市与乡村相互依存,城乡一体的融合发展模式是资源利用和收益最大化的唯一形式。
(四)“社会城市”概念成为组团城市发展模式的启蒙。霍华德提出,随着若干“田园城市”的建成,这些小城市将通过快速交通和绿带围绕着一个核心城市形成城市群,这个城市群构成一个规模较大的“社会城市”。他认为,居民生活在这个城市之中,既可以享有大城市的一切优越性,同时又可享用乡村所有的清新乐趣。城市组团发展和空间利用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客观要求,因此不少学者认为,目前世界上普遍的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做法就是受霍华德“社会城市”概念的影响。
(五)中国城市规划亟待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我们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诸如土地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城市人口迅速膨胀等问题。这一切均需要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从业人员开展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基础理论研究需要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这对中国规划师群体来说,无疑是新时代对我们提出的一个挑战。
【来自宁静的明日】推荐阅读:
形容宁静的优美句子08-17
做一个内心宁静的自己作文10-04
暴风雨前的宁静11-13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读后感06-24
宁静意境下的小学数学论文10-24
夜色宁静散文07-17
宁静我心散文08-15
宁静作文700字07-24
有关宁静作文700字07-31
高考语文作文预测:还他宁静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