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诗句的文章

2024-10-12

引用诗句的文章(精选5篇)

1.引用诗句的文章 篇一

1、断莽平烟,残莎剩水,宜得秋深才好。——吴文英《齐天乐》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3、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4、半山云影前山雨,十里香风晚稻花。——曾纡《宁川》

5、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6、湖水清,江湖漾,天边斜月,新雁两三行。——贯云石《小梁州·秋》

7、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8、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杜甫《晚晴》

9、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10、一树木犀供夜雨,清香移在菊花枝。——赵师秀《池上》

11、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12、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谢逸《点绛唇》

1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1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5、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刘彻《秋风辞》

16、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17、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程颢《游月陂》

18、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19、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

20、莲叶秋深才绿净,荪花露冷尚香浮。——广宣《玉山佳处以冰衡玉壶悬清秋分韵得秋字》

2.作文引用古诗句 篇二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公元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1646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此时南京已陷落,身在义军之中的夏完淳依然抱有消灭敌人、恢复明朝的坚毅决心。为了抗清,义军上下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不久义军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1647年(顺治四年)夏间,夏完淳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后,夏完淳坚强不屈,顽强斗争,在接受变节降清的原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洪承畴的审讯时,采取反话正说、寓贬于褒的方式当面声色俱厉地痛斥这个朝廷的叛徒、民族的败类,令洪承畴面红耳赤、颜面尽失。在南京狱中,夏完淳给嫡母盛氏写了绝笔《狱中上母书》,一方面以琐琐家事,谆谆嘱托,流露出对家人的依恋不舍之情,一方面又将复明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后嗣为念,表示要“报仇在来世”,体现出视死如归的气节。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7岁。

《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鉴赏】

“自古逢秋悲寂寥”,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我言秋日胜春朝”。

“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晴空一鹤排云上”,“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你看,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碧蓝蓝的,一只雪白的仙鹤穿云直上,色彩多么绚丽,动作多么矫健,充满了勃勃生机。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

“便引诗情到碧霄”。

3.引用诗句的文章 篇三

1) One of the great scientists once remarked …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曾经说过,…

2) “Genius is two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eight percent perspiration” is the opinion held by Edison. This remark has been confirmed time and again by more and more people. “天才是百分之二的灵感,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是爱迪生的观点,而且反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证实。

3) Many years ago, a great philosopher said that … 许多年以前,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说过…

4) There is an English proverb which says that “Easily come easily go”. 有一个英语谚语说“来得容易,去得也容易。”

5) There is an old saying, “Practice makes progress.” It is the experience of our forefathers, however, it is correct in many cases even today. 古语道:“熟能生巧”。这是前辈的经验,而在今天许多情况下也适用。

6) As a popular saying goes … 正像一句流行话所说的那样…

4.引用诗句的文章 篇四

自打他背着背包回来的那天起,身边就议论纷纷,我看着他那被雨水打湿的背着背包的背影更显孤独。

再一次见到他,他脸上已然没有了当初的喜悦。他与父母大吵了一架。相对而言,他的父母更不理解他的行为:辞去大城市中较稳定的工作,回到家画画。每当他低着头从人群旁边经过,一声招呼也不打,怪异的他总是显得格格不入。“真是的,放弃城里工作来搞这些没用的东西,真不晓得他是怎么想的。”

他有一双灵巧的双手,只需一支画笔,祖国的青山绿水,清晨的第一缕晨曦,撑着油纸伞的少女便从笔下倾泻而出,在画布上流动。

我踏着清脆的水花,带着满满的疑问,走进他的画室。他正在巨大的画布前忙碌着,一帆小舟飘行在平静的湖面,硕大的白帆傲然扬起,透着份不可捉摸的倔强与孤傲。伴着两岸相对而出的青山,远处没在雾气中的群山耸翠、碧蓝天空中一群杂乱的黑鸦……画中的世界与现实都被茫然的大雾包围,虽茕茕孤立,仍要扬起白帆向远方驶去。

当画完最后一笔,他停下来,长舒一口气,退后一步,眼神坚定地望着那幅画。一转头,笑笑:“你来了多长时间了?这幅画好看吗?”我点点头,“它叫‘孤帆远影碧空尽’,是我的新作。”说着,又盯着这幅画陷入了沉思。

窗外的雨依然淅淅沥沥地下着,而雾却散了许多。他就那样一动不动地站着,画室里静悄悄的,一丝莫名的悲哀涌上心头。那一刻,我终于懂得了他的孤独与悲怆。城市的生活,繁忙而紧张,每个人都要绷紧身上的每一根弦,迈着谨慎的步伐亦步亦趋,如履薄冰,难道就真的甘愿这样活一辈子?这样的生活岂不是太累,何不遂心所愿,自由自在地过完这一生?

庄子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选择自己喜爱的职业,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莫问他人的闲言碎语,纵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又如何?却见“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也会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恍惚间,我仿佛看见那支白帆平静地向远方驶去……

文|周倩婧

荐|朱珠

5.春节的诗句和文章 篇五

住在北京的老人都会记得,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每到近除夕时,家家都会传出剁饺子馅的声音。当然,另一种声音更不可少:此起彼伏的,越接近年根越密集的鞭炮。这和今天在许多大城市中,那种外地人都回家后城市街道中的清静,形成鲜明对照。

在五六十年代,过年是一种奢侈的机会。会穿新衣,吃大鱼大肉,因为平常的日子是简朴而清贫的。在“文革”中,这种物质资源的匮乏让人更重视过年:当年凭票排长队买到的一只老柴鸡给人带来的享受,远远大于今天大家挥金如土到豪华酒家聚餐的感觉。

“文革”的“革命化春节”,让大家以破掉一切过年旧俗为荣。许多当年的知情回忆说,他们在初一的时候还要战天斗地学大寨。“恭喜发财”变成“爸爸同志,妈妈同志,春节好!”单位拜年的“团拜会”上,领导们倡议“要讲科学,不要封建迷信;要勤俭持家,不要铺张浪费;要参加正当文娱活动,不要到处游荡;要坚持生产工作,不要班前喝酒”的春节“四要四不要”。庙会没有了,丰富的自娱性的过年文娱活动被单调的、政治色彩极强的样板戏取代。

上一篇:分层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下一篇:中考前一个月如何复习英语 有什么学习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