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在中学体育的融入论文

2024-11-07

寓教于乐在中学体育的融入论文(精选9篇)

1.寓教于乐在中学体育的融入论文 篇一

中学体育教学拓展训练的融入论文

1、拓展训练解析

1.1、拓展训练的含义

拓展训练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把体育教育从体能和身体素质的训练中全面的释放出来,扩展到人的智力和性格培养中来。但是很多人对于什么是拓展训练心存疑惑,不明白什么是拓展训练。拓展训练源于西方,起初指的是小船驶向大海,直面风浪,接受不断的挑战,战胜困难。在我国的《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中,拓展训练的定义如下:在有关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利用特定的场地、设备和设施,进行情境的创建,通过学生主体的参与使学生的意志力得到磨练,激发内在的潜能,完善在身的品质,进行熔炼团队等方面的提高。在中学的体育课程中,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可以把拓展训练分成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体能拓展、心理拓展和教育拓展。根据中学的教育条件,可以分成室内和室外两种,人员方面可以分为团体和个人两个方面。

1.2、拓展训练对于中学体育的价值

拓展训练融入进中学体育之中,具有三方面的价值,增加了体育课程的实用性,增强了体育课程的趣味性,并扩展了体育课程的功能。从教育功能上说,拓展训练首先可以丰富传统的体育教育,促进智育的发展,有助于教育的互长。从生理学的角度看,拓展教育在承受一定的体能荷载情况下,对体能进行规范化的训练。整个体能训练是贯穿于体育课程中的,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运动的兴趣,建设强健的体魄。在心理因素方面,拓展训练可以引出中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交往活动和意志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3、中学体育融入拓展训练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在理论方面,新课标的改革要求中学的课程应该具备更多的功能,同时要从更多的方面发展学生的各项技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很多的学者对这一问题也着重进行了研究。杨玉霞女士在《拓展游戏进入高校体育课堂的意义和可行性》中分析了把拓展游戏融入进体育课堂中的可行性。纪力提出了拓展训练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体育课有着很多密切的关系,方式灵活多样,场地集中且要求不高,所需要的器材成本十分的低廉。同时,进入中学后,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相对单一、单调,阻碍了中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对体育运动的向往,不符合当代我国中学生的特点。而拓展训练能够有效的改变这一状况。同时,我国的高校进行了有关方面的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中学体育课程引进这一体系提供了实践上的指导,也说明在学校教育中引进拓展训练是完全可行的。贾建红还针对团队方面进行了高二学生拓展训练的分析,进一步验证这一体系是切实可行的。

2、中学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融入机制

2.1、安全性

中学体育引入拓展训练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首先就要对拓展训练的安全性进行准备。首先,我们要明确,风险是无法消除的,进行任何体育训练都存在着风险,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体育训练。首选要提高安全意识,很多学生甚至教师在参加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往往很兴奋,忽略了对于安全的防范。我们要注意在进行拓展训练时,要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合理的安排训练项目,同时要掌握好学生的实时动态,提前做好课程的预防工作;其次要注意对于场地和器材的维护。拓展训练包括室内和室外两种,场地和器材是拓展训练投入最多的一项,一旦场地建成,很难进行更换,为了减少维修的成本,最好对场地和器材进行合理的维护,并做好安全的检查,防止出现意外的情况。确保器材的安全性,对于存在安全问题的器材应立即停止使用;同时,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救援知识,包括对于突发疾病、扭伤、擦伤的处理,能够等待专业医生的到来。做好安全工作是融入体育课程的基础,但是也不用过于担心会出现安全事故。

2.2、引进拓展训练的策略

首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不同程度的拓展训练。不同年龄孩子的身体素质和心理认识水平是有差别的,所以要据初、高中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不同的身体素质进行不同拓展训练项目的安排,达到教育的目的;其次,拓展训练无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对于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新的项目,所以我们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参加专业的拓展训练培训,并与其他先行的地区和学校开展交流工作,吸取先进的经验。同时,教育工作者也应该积极拓展自己的教育视野,结合教学经验,进行拓展训练的创新,合理的创立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兴趣;第三,学校要提供器材方面的.支持,根据拓展训练的基本要求和自身的基本情况,对场地进行合理的建设,提供物质上的保障。拓展训练对于器材的要求并不是特别的高,教师可以利用本身具有的器材来进行教学的安排,如铅球、跳绳等,也可以根据项目进行分组的训练;第四,要健全学校的课程管理体系。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下,中学的体育课经常被其他课程侵占,学校应该健全课程的管理体制,支持拓展训练的开展,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最后,还要充分的利用自然和人力方面的资源。拓展训练应该根据学校的特点,自行开发实施的内容、方式,可以充分的吸引学生和专业人士参与到开发中。并对学校的条件进行整合,丰富体育课程的资源,同时还可以利用课余,组织社区体育、夏令营活动等。

3、中学拓展训练的实践

具备了基本的实施条件,就可以对拓展训练进行实际的教学运用。在这一方面,首先应该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拓展训练能够实现不同的教育目的。团体性的拓展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合作意识,个人方面的拓展训练有助于磨练个人的品质和运动的技巧。在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时,教师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拓展训练是一种结合情境的教育活动,所以,教师不能使教育活动太过于结构化和程序化,要进行内容方面的创新,使课程呈现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次,教案不能千篇 一律,要体现教师的个性,针对学校的环境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活动中;最后,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师生的交互,与学生探讨教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式。还要设立教学小组,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然后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拓展训练有多种内容,以急救营生为例,设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锻炼沟通的能力和社交的能力,同时提高自身的协调能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要注意对于学生进行安全防护。教学的难点是如何在活动中启发学生进行对策的思考。在进行了基本的队列检查、热身活动、报数、宣讲教学内容后,进行具体的课程安排。然后创立情境,安排学生进行障碍赛、器械的运输、“伤员”的处理等,并规划每一小组中个人的任务,并监督其他的小组。可以根据学校的设施进行不同的安排。然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反馈,并宣布获胜队伍[3]。对于没有取得胜利的小组总结经验,指出存在的问题到底是体能方面还是配合方面。

4、结语

本文对拓展训练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并分析了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中的可行性。再次基础上,研究了拓展训练应该如何融入进中学的体育课程中,应该做好怎样的准备,并探讨了怎么在中学的体育课程中予以实践。

2.寓教于乐在中学体育的融入论文 篇二

关键词:寓教于乐,传统游戏,中学体育,教学运用

1、游戏化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1.1、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所谓游戏化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身心特点,采用游戏的形式, 利用游戏的趣味性和竞争性来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心理气氛是指体育教学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所依赖的群体的情绪状态,它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健康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消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易使学生产生抵制的心理。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将游戏化教学运用于体育课中, 利用游戏的趣味性使学生和老师在课中能轻松愉快的交往,并获得一种满足感,同时创造出一种注意力集中、情绪快乐、思维活跃、人际关系融洽的积极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学生在这种气氛里,不仅不会把体育课当作一种负担,而且还会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在快乐享受运动的同时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兴趣。

1.2、集中学生注意力和转移学生注意力

注意力的集中主要是指对教学内容的集中, 而注意力的转移则是指学生对自身本体感觉的转移, 在课中学生的注意力能否集中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中学生的神经活动过程不稳定,注意力不易集中,把教材游戏化,将教学过程设计成趣味性强、协调性较高或需一定智力活动配合的游戏,凭着游戏新颖有趣的形式,一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加之体育课主要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长时间的肢体运动会导致机体的疲劳,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而运用一些趣味性较强、运动负荷较小的游戏,可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从而转移因疲劳而产生的厌倦情绪和紧张心理,达到教学目的。新课标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这一目标体系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 练习为主 的特点和 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根据中学生身心特点,把游戏化教学运用于体育课中,通过游戏过程中的合作互动,使学生在轻松、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当通过努力实现目标时,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1.3、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多元智能的开发

科学研究证明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与其大脑皮层的物质基础和机能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运用游戏化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 能保证学生大脑能源物质和氧气的充足供应;有利于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以及综合能力,进而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同时, 在游戏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全面的感知力、良好的记忆力、灵活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多元智能,使学生头脑清晰,精力充沛,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2、游戏化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2.1、体育游戏应用于准备部分的课堂常规组织

组织教学所必需的课堂常规, 主要通过迅速地把学生组织起来,明确任务要求,记住那个注意力,进入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报数字游戏,反向动作游戏、集中注意力游戏,以提高学生的兴奋性,进入准备状态。如球类教学中可选用“人手一球”、“击鼓传花”游戏,通过不同方式的传球,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活动肢体,快速有序地分发器材。

2.2、体育游戏应用于一般教学活动

一般性的准备活动通过全面活动肢体、克服机体惰性、逐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人进入工作状态。传统的准备活动,通常采用慢跑、徒手操等内容,这易使学生缺乏新异刺激,积极性下降。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一般性准备活动的要求,选择一些体育游戏代替传统的慢跑。如跑动中的“听数抱团”、“拉网捕鱼”、“传球触人”等游戏可使学生跑出快乐,跑出兴趣。

2.3、体育游戏应用于专门性准备活动

专门性准备活动, 主要是为基本部分内容有关的肌肉群、关节、韧带和器官,以及各系统机能做好充分的准备。由此可以选用创编一些动作性质和结构与基本部分的内容大体相同的体育游戏作为辅助性和诱导性练习。例如体操跳山羊的专门性准备活动可以安排“蛙跳”游戏。短跑技术的专门性准备活动,可以选用以训练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为主的游戏内容,就安排了“数青蛙”的游戏,来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这些游戏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不仅能较好地发挥准备活动的作用,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体育游戏在基本技术技能教学中的应用

动作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学习者良好的机能和心理状况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 体育游戏在技术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改善教学气氛,使单调、枯燥的技术练习变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在变化的情况下强化动作技能,促使运动技能的形成。例如:中长跑是一项有效发展学生心肺功能,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教材, 但如果一味地按中长跑竞技比赛的要求,逼着学生绕着田径场一圈一圈地跑,使学生跑出恐惧,跑出厌倦,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采用一些追逐游戏、越野跑,或者给长跑赋予一定的情景、情节,如“环球旅行”,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和丰富的想象中达到教学目的。在球类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降低秋风、缩小场地,对规则进行变异,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教学中成功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各个项目的基本技术教学都有丰富的游戏内容可以选择、创编。游戏在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在于如何把一些基本技术创编到生动活泼的游戏中,使其具有游戏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技术、技能教学中游戏法的运用要注意学生动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的任务与要求。一般来说,在动作技能形成的“泛化”动作阶段,不宜采用游戏法,让学生能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熟练地完成动作,提高动作自动化程度和机体工作能力,建立动力定型。

2.5、体育游戏在身体素质练习中的应用

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传统的身体素质练习动作难度小、负荷大,素质练习,比较简单,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练、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通过游戏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则可以增加趣味性,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提高素质、增强体的效果。如:发展腿部力量的“立定跳比远”、“蛙跳接力”、“双人蹲跳”,发展上肢力量的“推小车”、“平衡角力”、“推人出圈”,发展灵敏素质的“打龙尾”、“掷沙包”、“打活靶”等游戏 , 可以根据不同的游戏法用于素质练习,学生比较兴奋,积极性较高。

2.6、体育游戏在结束部分的应用

游戏用于结束部分,也有其独特的作用。小负荷游戏的运用,有助于消除疲劳,让学生从兴奋状态过度到相对平静的状态,完美地结束一堂课的学习任务,为下面文化课的学习创造条件,还可以结合本堂课的实际情况,与器材回收相结合。

3、运用游戏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3.1、选游戏内容

一般来说,应从体育课基本任务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生理特点及能力的游戏内容。游戏活动的安排应根据人数、场地及气候情况的不同来相应安排,还应根据课的任务有所侧重。如果体育课的内容是以跑、跳式为主的,可选择灵巧的反应型游戏。如果体育课的基本内容是以体操武术等静力性项目为主的,则可辅以奔跑、跳跃型的游戏内容。

3.2、做好游戏准备

游戏内容选定后, 组织实施的老师要周密考虑, 做到心中有数,布置好活动场地,安放好器材,做好标记,根据学生的情况要预先估计游戏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应变措施。

3.3、精心组织游戏

老师首先向学生讲清游戏的名称、目的和意义,然后讲清游戏的要求、规则以及奖惩办法。老师要随时观察场上的情况变化,用风趣和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集体荣誉感等,鼓励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要根据完成游戏的情况,不断优化活动内容及比赛形式,充分使每个学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时又能感受到集体的智慧与力量, 体会共享与分享快乐。

3.寓教于乐在中学体育的融入论文 篇三

关键词:寓教于乐;高职体育;教学

体育课不仅承担着传授体育技能、体育理论的任务,还承担着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功能。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在学校的素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活泼融洽的氛围中去学习体育技能和知识,同时收获乐趣。笔者在下文中将重点结合寓教于乐的理念探索高职体育的发展。

一、寓教于乐理念

寓教于樂是以人为本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主张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寓教于乐的教学本质是使教育活动的本质既要符合客观的教育学规律,同时又要实现最高的教育目的,是一种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教育模式,是和当前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的。曲宗湖教授曾说:“现阶段中国学校体育仍然以增强全体学生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为主要目标”。现阶段高职体育教学要实现更好的发展,则需要重视学生自身的体质健康的发展,同时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将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去,但是单纯追求“快乐”的教学并不是寓教于乐教育理念所倡导的,放羊式的寓教于乐教学方式不仅会造成高职体育教学的懈怠,还会降低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因此清楚的认识寓教于乐的基本内涵,正确把握寓教于乐在现代高职体育教育中的发展方向是将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更好的渗透到体育教育中的关键。

二、寓教于乐在高职体育教育中的运用

(一)平等和谐的体育教学氛围构建

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下,倡导师生之间的和谐共融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学中的一门教学艺术,营造平等和谐的体育教学活动对于渗透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教师需要在体育课堂上对于学生的人格个性予以充分的尊重,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搭建师生之间友好沟通的桥梁,在感情上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去感受学生的思想、情感,将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传达给学生。此外,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内容,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和生活世界,使体育活动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和求知欲望。

(二)激发学生的快乐

将笑声带入课堂,是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倡导的重要内容,没有笑声的课堂往往会显得压抑、沉闷,高职学生在课业压力以外需要放松,在课堂上注入活跃因素能够起到调节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更快的融入到体育课堂中去。体育教育主要以户外教学为主,要让学生欢乐的参与体育课堂,教师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幽默的肢体动作,诙谐幽默的语言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烈的求知阶段,通过有趣的教学方式和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够诱导学生对体育课堂投入更大的乐趣。

(三)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发展

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个人发展特征,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强调因材施教,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个性发展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在高职体育教育中贯彻因材施教是基于寓教于乐思想下对学生的充分尊重。教师在选择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时,要对学生之间个体的差距予以充分的关注,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来满足学生不同的心理需要。尤其是对一些身体素质相对较差,体育技能把握不到位的学生要充分关心他们的需求,针对性的给予他们技术引导。对于技术较好的学生,则适当地增加教学难度,让不同的学生感受到满足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四)在参与竞争中得到快乐

竞争是体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竞争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和能力,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会拼搏,同时树立自信,也学会与他人相处,团结合作。在参与竞争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到快乐。竞争氛围的营造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在和谐的竞争氛围中让学生积极配合,健康释放,学会用体育活动来调节和放松学习中的紧张和疲惫。竞争游戏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和毅力方面都具有很好的锻炼的作用,这样一种寓教于乐的学理念的运用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育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更加广泛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三、结语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体育还停留在注重技术技能的教学和教学理论层面的研究上,这是与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模式相违背的。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是与现代体育发展的教育观念不适应的,被动的体育教学严重影响了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的发展落实。体育教学需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综合性指导思想,应该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以及身心健康水平为目标,同时要将寓教于乐的理念合理地贯彻到教学中去。在实施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快乐体育的内涵,快乐作为体育教学目的实现的手段和方法,正确处理好快乐和健身之间的关系,重视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以及全方位能力的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通过渗透寓教于乐的观念创设快乐的学习氛围,引导、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从而以快乐学习为媒介来进一步提高高职体育教学水平,通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东方,余良华.“快乐”和“传统”的学校体育碰撞问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

[2] 余双燕.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快乐体验[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

4.寓教于乐在中学体育的融入论文 篇四

石嘴山市实验中学 王爱华

摘要:教师有责任让生物课堂充裕“和谐”之音,帮助学生树立“和谐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由理念去支配他们自己的意识行为,从而培养出“和谐型”人才。笔者觉得一是重视利用教材中的“和谐”教育素材;二是注意挖掘教材隐含的“和谐”教育资源,在知识传递中有意引申和拓展;三是及时抓住课堂中师生突现的灵感,增设活动环节,增强“和谐”教育针对性;四是有意安排有关“和谐“教育的实验和实践活动。

关键词:和谐 和谐发展 意识行为 教育素材 教育资源

“和谐”这一光辉而令人期盼的字眼在十八大的报告里也屡次三番的出现,所以“和谐”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作为社会发展前沿的教育,作为培养接班人的一线教师,我们更有责任向学生传递这一理念,由理念去支配他们的意识行为,从而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重新走向和谐平衡的理想状态。下面就“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谈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落实。

一、重视利用教材中“和谐”教育素材,开展针对性教学

生物教材中含有许多现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教育内容(图文资料、信息等),教师不应忽略,应及时抓住时机,把握其编写意图,开展针对性教学。

《食物链》中的“野味”、“打狼”两资料就应充分利用,首先在引导学生分析池塘生态系统得出“生态系统组成成份”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分析各成份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达成学生认同“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以及消费者 1 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存在的食物链关系从而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生态平衡”的观点,实现情感目标“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平衡能力,我们人类不能随意改变系统中任意一种成份的数量或比例,干扰它们的“吃与被吃”关系来破坏生态平衡。而“野味”和“打狼”两资料,恰恰是能充分说明这一点的现实“佐料”,我们不能把它看成可有可无的普通资料,应在实现目标后,引领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教师再点拨质疑关键处,使学生由“生物间通过食物链相制相依来维持生态平衡”,产生对“保护每一物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识,帮助学生生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体会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的学习中,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十二幅图片,引领学生分析让学生从生态学得角度认知生物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建立起生态学的基本观点,体会“生物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核心思想。

充分认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生存的、唯一的家园。进行《生物圈——我们的家园》的学习时,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生物圈二号》小资料,在引导他们探求生物圈二号失败的原因中,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生存的、唯一的家园”,学生由“唯一性”更清醒的认识到“保护生物圈、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命!”、“人是万物之灵,但不是世间主宰,应爱护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学生从情感上认同了生物与环境和谐、生物与生物和谐共存的必要。在此,再递进一步:“你怎样去做,从自己的身边谈起”,学生踊跃:“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不随地吐痰,不随地扔垃圾”、“告诫父母,不抽烟、少开车、步行上下班”、“ 不欺负其他小动物,及时放生”„„由此看出学生会将情感意识自觉自愿地具体落实于日常行动中。当我们进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教学时,也要及时向学生施教,帮学生明白:生物多样对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我们要与所有生物“和谐”共存!

二、注意挖掘教材隐含的“和谐”教育资源,在知识传递中有意引申和拓展

教师在备课时,首要的任务是深刻领会教科书编写者的意图,理解表面材料背后所隐藏的丰富内涵,在对知识归纳、整理后适度地进行延伸和综合,挖 掘有关“和谐”的素材,以进一步充实、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如:在进行“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学习中,引领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获得食物链概念和特征后,并不结课,而是深入一步追问:“如果我是饭店老板,为了赚钱,将此系统中的蛇大量捕抓后,会出现什么结果?”以此,诱导学生站在生物圈的角度综合考虑生物间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学到的食物链知识。经小组合作讨论后得出:鼠泛滥,啃食草根、打鼠洞——破环草被,生态平衡被打破,草原逐渐变为荒漠。

在以上分析中,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有关生态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含义,还由学习结论“不仅营养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向下一级生物流动,有毒物质也会流动和积累,而食物链的最后往往是我们人类自己!”感悟出了环境污染的大危害,“和谐”发展的重要,学生清楚地认知到:人类绝不能以牺牲自身生存的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眼前的利益。

三、及时抓住课堂中师生突现的灵感,增设活动环节,增强“和谐”教育针对性

在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中,如突现“和谐”教育灵感,应及时抓住,设计必要的活动环节,实现“和谐”教育目标。如:在《计划生育》一节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充分理解了“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四项措施的含义后,有学生提出,“计划生育”国策与“和谐”教育有关联吗?针对学生的提问,我增设了一个活动环节:让学生去改动书中的一副《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的彩色图片,在学生性趣盎然地“改丑”图片后,我问了一句:“这样大的改动后,图片的背景还相衬吗?”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悟,灵感被激发:“七彩阳光的背景,应该改成灰色调的!” “白色的和平鸽应该改成黑色的乌鸦!”„„我继续追问:“为什么这么改?!”学生踊跃:“人多了,污染就严重了”、“人多了,资源浪费也多,环境就恶化了”。

活动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促进了学生思维。学生们充分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会伴随着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疾病纠缠及生态平衡等问题,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杜绝这些弊端。

四、结合生物学科实验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有意安排有关“和谐“教育的实验和实践活动

教师们都知道,“做中学”是学生最易接受的学习方式,所以动手操作、参加社会实践,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我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在生物教学中,指导学生多参加实验和实践活动。

用干湿球仪测量不同环境中的空气湿度。先让学生将几台干湿球仪分别置于草坪中、灌木丛下、水泥地上,半小时后取回干湿球仪读取湿度数据并记录,通过实验,学生不仅仅对比出了不同环境中的空气湿度不同,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递了“植树造林可以改变气候”的信息。

用废电池水浇花、养鱼。先让学生收集家中废弃的电池,并将其用清水浸泡一周,然后将浸泡水稀释用以浇花、养金鱼,学生当场看到了清水中(对照组)的金鱼与电池水中的金鱼表现明显不同,电池水中的金鱼鳃盖开合急促、游动激烈(现象出现后,要求学生立刻将金鱼放生);并且在三周后,用废电池水浇过三次的花也枯败了,学生从中强烈意识到了废电池对环境的危害。

开展埋塑料袋活动。学期初,要求学生将家里吃鱼时剥出的鱼内脏和我提供给他们的塑料袋、一次性饭盒同时埋入校园内的一块草坪下,在学期结束时,再引领他们翻开此处土壤。结果是,鱼内脏已消失不见,塑料袋虽破却还存在,而一次性饭盒丝毫没有变化。学生在惊叹之余认识到了“白色污染“的永久性危害,从而会在今后的生活中,从情感上排斥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饭盒,从行为上会告诫家人及他人使用它们的危害——成为了“杜绝白色污染、保护环境”的义务宣传员。

设计制作环保购物袋。在上面“杜绝白色污染、保护环境”的实验基础上,我又趁热打铁有意安排他们制作环保购物袋,学生们在明确任务后,由于受上面实验情感的支配,积极性更高,主动收集来家中准备丢弃的衬衣盒、礼品盒、旧挂历、饼干箱、烟盒、酒瓶盖等废弃物,按照自己的设计或是折或是缝,忙的不亦乐乎,各式各样的酒瓶盖也被点缀在购物袋上熠熠生辉,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仅是设计制作出了各种色彩斑斓的购物袋,更重要的是还将 制作好的购物袋在社区免费发放,供大家使用,由购物袋向大家传递了环保理念,且再次进行了“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无声宣传。

办生物手抄报,设立“和谐发展专栏”。结合学校艺术节,在要求学生制作生物手抄报时,专门设立有关“和谐发展”的专栏:“保护野生动物”、“杀手——雾霾”、“身边的它”等。这样,学生在查阅资料、收集资料等的制作过程中完成了自我的“和谐”教育,提升了有关和谐发展的认识。

参加社会活动。联系环保局带领学生与他们一起走访了黄河水域边的化肥厂、污水处理厂,并在他们排放污水口附近的黄河水域中,采集了几瓶水样,拿回后将其稀释饲养金鱼(与清水饲养对照),对比观察金鱼生活的状态。通过这一探究,学生亲眼目睹了污染水对生物生存的危害、对黄河水域的危害,从而激发学生热切、迫切参与社会问题、解决环境污染的欲望,发出“爱护环境、保卫黄河母亲”的呐喊。在此基础上,我又将此活动追加了一步,让他们回去就此写出小论文发往报社,曾有位学生在文章的最后这样写道:“世人如再不挽救我们的母亲——黄河,那么黄河的最后一滴水将会是我们这些儿女的眼泪!”可见其环保意识之强烈,在此意识作用下,他必将在今后的生活中有所作为,很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名环保方面的专家,为“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我们培养学生不仅要帮他们树立“和谐”意识;还要让他们明白:“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但一片森林可以改变气候!”;更要想法提升他们的“和谐”素养,以促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这个目标的机会很多,方法也很多,究竟怎样具体去做,就看我们做教师的有心无心了。“和谐”并非仅仅是一个无关痛痒的口号,而是人类迫切需要实现并经营得更好的事业,为了人类的生存,为了社会的发展,让我们都做个有心人,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吧!参考文献:

[1]孙伟;论和谐教育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窦福良;课堂生态及其管理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附件

作者简介: 姓名:王爱华 性别:女 民族:汉族 学历:本科 职称:中教一级

单位:石嘴山市实验中学 通讯地址: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实验中学 邮编:753000 联系电话:***

因为工作原因,若有幸发表希望能在《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管理与艺术》或《学校教育研究》等书刊上发表,《中国当代教育指导全书》因为不属于我们凭算刊号,所以 谢谢您了。

5.将宽容融入中学体育课堂教学 篇五

一、将宽容融入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1. 宽容是时代教育的要求

当今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即尊重学生的人格价值和独特品质, 包括学生的优点和缺点。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对一些学困生很容易表现出急躁的态度, 有时语言还会变得刻薄。而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很强, 自尊心也很强。如果当这些学困生出现违规行为时, 教师能用宽容的、发展的眼光对待他们, 耐心地陪他们一起找出问题的原因、改正的方法, 那么这些学生迸发出来的学习力量是惊人的。

2. 宽容是发展学生个性的要求

学生在学习兴趣、身体条件及对运动项目的掌握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在学习体育技术动作时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很吃力, 而有些学生则很快掌握, 学习起来得心应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用理解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学生评价的着眼点应放在学习态度和情感变化等方面,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从而引导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二、将宽容融入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意义

1. 宽容能缩短师生心灵的距离

中学生在心理和生理等方面还不成熟, 在体育学习中容易出现失误和偏差, 这时教师的宽容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 也是缩短师生间心灵距离的一剂良药。例如, 在一节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教学课中, A教师在课前对学生反复进行了安全教育。但在分组练习中, 甲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 一直在和别的同学说笑。其他组的同学还在投掷时, 甲学生跑到场地中间捡球, 情况非常危险。A教师鸣哨并做手势提醒, 甲学生还是我行我素。A教师急忙跑过去扯住他大吼:“你要干吗?!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平时甲学生就很好面子, 在全班面前被老师这么一吼, 觉得很丢脸, 就跟老师顶撞起来。A教师很恼火, 可考虑到班上还有50多位学生在等着上课, 于是他调整了情绪, 重新强调安全事项, 让大家继续练习。课后A教师找到甲学生, 先让他口述一遍课堂上的行为, 然后才心平气和地分析这样做的危险性, 同时坦诚地说, 自己当时这么吼也不对。经过沟通, 甲学生很诚恳地说:“老师, 对不起。我这样做不对, 让您担心了, 以后一定会按您的要求认真上好课。”问题就这样烟消云散, 师生之间感情变得更加和谐融洽。教师的宽容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使学生从内心反省自己的行为, 从而主动克服缺点和错误, 激发学习热情。

2. 宽容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中学生改正错误有时要经过一个反复的、漫长的过程, 需要学生用毅力跟错误做长久的对抗。所以当学生的意志力不够坚定的时候, 教师需要给学生多一些鼓励、指导, 帮助学生增强战胜困难的决心。例如, 教师对学生强调体育课集合要做到“快、静、齐”, 但经常会有学生对这些要求不够重视, 集合时总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动作拖拉、说小话、搞小动作等现象。这时, 教师可以通过注视或者扬眉提醒该学生, 他一旦意识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后, 通常就会改正。如果不是用这种委婉的批评, 而是直接把他们“揪”出来, 那只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 甚至产生师生冲突。宽容学生的错误是理解学生、爱学生的表现。因为宽容, 教师就给了学生足够的尊重, 给他们留足了面子, 更给了他们一个反省和改过的机会。宽容这种无声的教育有时比有声教育的效果更好。

三、宽容也要有原则

人无完人,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 尤其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 犯错误有时是不可避免的。因此, 宽容学生也就显得非常必要了。但宽容绝不意味着纵容, 以及无原则的偏袒与迁就。例如, B教师班上有位乙学生, 体育课上总是很活跃, 学习热情很高, 但就是不认真听老师讲动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在一次跨越垫子的跳跃练习中, B教师给学生讲腾空阶段怎么收腿才能预防摔跤, 这也是安全教育里面的重要内容。但乙学生听不了几句就已经不耐烦了, 表示已经会了。当时B教师想严厉批评他, 但转念一想, 乙学生对这个动作很感兴趣, 才会急着去尝试, 如果这时指责他不认真听自己讲课, 肯定会打击他学习的积极性。于是B教师提议让乙学生来给大家示范一次。乙学生果然很乐意接受这个任务, 结果却是狠狠地摔了一跤。这时B教师没有批评他, 而是关心、安慰他。通过周围同学的分析, 他才明白摔跤的原因是因为收腿动作没有做好。这时他才意识到老师讲解这一动作要点时, 自己没有认真听才导致错误的产生, 从此听课就认真多了。

6.寓教于乐在中学体育的融入论文 篇六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中学生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中学生由于生理、心理方面变化比较快,心理活动不稳定、认知结构不完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不同步、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和家庭高度依赖,特别是由于生理方面突变,引起心理行为也发生变化。此时,中学生的心理矛盾更为明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反抗性与屈从性的矛盾、自尊心与自卑感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使他们表现出厌学、偏激、急躁、冲动、叛逆等一系列心理现象,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会遇到更多的挫折,导致许多心理问题,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由此可见,我国中学生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通过国内大量资料表明,心理障碍已成为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头号大敌。作为奋战在一线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去,将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体育教学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还必须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来促使身体器官和身体机能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恰当的方法和手段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去,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能体验到快乐和成功,起到调节心理、发展乐趣的作用。中学体育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到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不同的体育教材包含着不同的思想因素,抓住这一特点研究它,并及时进行引导,就能起到不同的教育作用。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有以下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相应的体育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心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依赖性强

这些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表现信心不足,总觉得自己能力不如他人,心甘情愿地置身于从属地位,遇到事情总想依赖他人,不能自立或自给。这种不良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任其发展下去不仅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拼搏精神,还会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上的缺陷。例如,在双杠教学中,学生练习“杠上支撑前摆下”,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敢独立完成,总想依靠别人帮忙。这时候教师应该走到学生身旁,让学生产生有“安全”的感觉,并且给予表扬与鼓励,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与勇气,让他们体会到没有他人保护帮助,自己也能独立完成任务,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自信心。

二、意志不坚定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中学生意志发展迅速,在遇到困难时,乐于独立思考,表现出良好的主动性,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能力逐渐增强。由于中学生意志发展不够完全成熟,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常常半途而废,毅力不坚强。而体育锻炼一般都有激烈、紧张相对抗,艰苦、疲劳相伴随以及竞争性强等特点。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参加一些有较长时间对抗性的运动项目活动。例如,拔河(一对一对抗,两人实力相当)、俯卧支撑(采用俯卧姿势,原地支撑5分钟)等项目。在练习之前,给学生讲一些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不畏强敌、顽强拼搏,最后取得胜利的先进事例,增强学生的拼搏精神。在锻炼中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提高了学生的意志品质。

三、自控能力差

自控能力指的是对一个人自身的冲动、感情、欲望施加的控制。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主要表现为易急躁、冲动、缺乏足够的忍耐性,遇到不顺心事就心浮气躁,不是动嘴就是动手动脚,与人相处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对这些学生让他们多参加慢跑或者棋类等一些缓慢、持久的活动项目,自我控制能力就会得到一定的改善。练好自控力,增强自控力,就会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少一些失足,多一份珍重。

四、心理承受能力弱

心理承受能力指的是个体对逆境引起的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的承受与调节的能力。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心理防线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不仅给他们带来各种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而且给他们成年后人格的发展留下隐患。面对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重要事情极易出现紧张、焦虑的学生,适当组织他们参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比赛,如田径、篮球、乒乓球等等。因为体育比赛常常会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关键时刻。例如,田径比赛中,百米跑运动员几乎并驾齐驱冲刺的时刻,乒乓球比赛决胜局比分交替领先的时刻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领先的一方如何把优势变为胜利,落后的一方如何后来居上反败为胜,双方运动员都要伴随着极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失败与胜利之间得到锻炼。只有经历这种情景的考验,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五、人际关系紧张

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人的成长、发展、成功都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没有生活基础。对任何人而言,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其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的必要前提。每个人都希望受人欢迎,因为受人欢迎意味着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现代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长的宠爱,不懂得如何与周围的人相处,没有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学校体育活动不仅是规范学生的行为,还增加了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不同群体之间的交往频度,缩短了他们之间交往的距离,有利于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体育教学中安排一些篮球、排球、拔河等集体活动运动项目,让他们在运动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团结协作。同时运动规则规范了人的行为,使同学之间都较好地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融入感情,感情又在运动中加强,从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素质发展极为重要的阶段。他们精力旺盛,接受新事物强,可塑性大,这一时期能否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今后发展。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组织学生参加各项体育比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正确引导学生分析比赛中失败的原因,增强学生必胜的信心。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体育教育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身心矛盾,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体育是一个锻炼大舞台,可以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展现学生的才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鑫.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教育科学,2008(4).

[2]黄晓冬.浅析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体育世界,2010.

(作者单位 福建省尤溪县第四中学)

7.寓教于乐在中学体育的融入论文 篇七

关键词:民族体育文化,课程资源,课堂教学

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指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在少数民族地区或其他有条件的地区, 还应该挑选、整理一些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引入课程教学, 以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自豪感。”由此看来, 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应该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县地处渝东南少数民族聚居区, 民间体育项目多姿多彩, 底蕴十分丰厚, 它是民族精神情感的重要的载体。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对于本土模式的传统体育文化却知之甚少, 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也不多。2011年4月, 我们分别对本县的部分高、初中进行了土家族苗族传统体育知识问卷调查, 并抽取了其中的400份问卷进行分析, 部分数据见表1、表2。

通过调查, 我们了解到学生对于本地区传统民间体育项目的认知程度:67%的学生选择喜欢, 45%的人选择会一些项目, 49%的学生选择曾经学习过, 78%的学生愿意学习, 91.5%的学生选择愿意进一步了解。通过反馈的数据, 反映了学生有积极对待本土民间体育文化的态度, 在体育课中向学生传授这些知识是可行的, 对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优于其他途径。鉴于此, 有必要加大民族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研究力度, 拓展传统体育课程的价值空间, 以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让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技术得以继续传承。

一、渝东南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简介

渝东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风彩独特, 主要有以下两大类:

土家族苗族民俗活动:舍巴日、板凳龙、鸭子龙、拖干龙船、泼水龙、穿花跳牌等, 这些活动充分彰显了民族特色与个性, 融观赏性、娱乐性与健身性于一体。

民间体育活动:民间武术、爬竿、踩戏、赛龙舟、荡秋千、抢花炮、跳房、踢毽子、踩高跷、跳竹马、玩龙灯、舞狮子、鼓舞等。它们都是趣味性、竞技性和民族性的集中体现。

二、民间体育课程资源融入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探究

(一) 融入内容的选择

本地区的民间体育种类繁多, 是体育教学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用富有代表性的、具有普遍意义或典型意义的民间体育资源, 并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来提高学生对它们学习和运用的能力。这些资源进入体育课程有一个开发和利用的过程, 对这些内容必须经过挖掘整理、分类整合, 重新进行选择, 琢玉求珠、去粗取精, 有针对性地加以利用。至于选什么, 怎样合理利用, 怎样找到突破口, 以及这些内容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该怎样融入, 融入的比例多少, 在融入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保持和得到一种什么样的观念、身心得到什么样的锻炼, 这都是一个值得斟酌的问题。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学校已经开展过的活动, 学生多少都知道一些, 如摆手舞知识的掌握, 在我们抽样调查的学生中知道的就超过一大半。学校没有专门讲授过, 又缺少渠道了解的民间体育知识, 学生们知道的就很少了。这就说明我们的学生对本地区本民族的知识相当欠缺, 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补上这一课。在对民间体育项目这一内容的问卷调查中, 学生谈到希望了解的内容有:

根据问卷的结果, 我选择了摆手操、抢花炮、民间武术和板凳龙等学生相对更感兴趣的课程资源作为融入的内容。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找好突破口,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利用这些资源, 把握好教学内容, 处理好教材内容和融入内容的连贯性, 注重教学内容的完整和延伸。

(二) 融入的本土体育资源在教材 (教学) 中的安排

我校在教学中主要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 这套教材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 但都是根据体育的门类在划分, 而本地区民间体育成就主要体现在舞蹈、体操、球类与武术上。因此, 在教学上对民间体育资源的融入也主要是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将本土体育资源有机地与各个类别结合起来, 作为教材的补充和延伸。根据体育课标的“教学建议”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按计划、分步骤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实施。其在教材和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分布如下:

在上述各板块的教学中, 以上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可以视具体情况有机地安排在课堂教学的各个部分中进行。

(三) 融入的形式

主要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以及分组比赛等形式来进行。

(1) 让融入的民间体育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相互印证、互为补充, 作为体育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 缩短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使教材内容更加亲切和具体, 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2) 让融入的本土体育课程资源形成独立的课时, 在不同的模块之后直接加入新的课题, 作为体育教学内容的补充 (见上表) 。使学生在进行交流和表达的同时, 既得到了身体锻炼, 又培养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情感。

(3) 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比赛活动, 拓展和延伸了体育课堂的教学。

三、实践与利用

(一) 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教师对本地区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进行筛选, 然后将选出的内容转化成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或活动方案,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组织活动。并参照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教学内容的育人元素进行细致的观察研究, 使这些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最大化。

(二)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实践

充分利用民族体育文化的广阔空间, 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 有机地把它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去。

(1) 加大民族体育文化的开发力度, 编写校本教材, 使其有效融入体育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学中去, 从而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2) 在过去把简化摆手舞作为课间操的基础上, 继续对摆手舞进行深入挖掘, 编创出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又充分彰显摆手舞精髓的校园摆手操, 在学校进行推广, 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3) 将本地区的特色民间体育项目引入校园,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通过改编和优化, 增强它们的竞技性、趣味性和激烈性, 使之更适合中学校园活动的需要。

(4) 选择时机组织学生到摆手堂、桃花源广场观看表演, 或让学生亲自参加群众性的民间体育活动;开展不同形式的特色体育比赛等。

(5) 构建校园民族文化走廊, 突出校园文化特色, 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季浏主编.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8.寓教于乐在中学体育的融入论文 篇八

关键词:体育教学,传统体育运动,采茶,采茶操

引言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进校园”这一系列的活动,已经在我国许多地区展开,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大量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进入各大中小学之中,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维系体育教学开创出了一片新的天地,并且收获了很多经验。只是仍旧存在着一些缺陷亟待解决,以便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为民族与传统的结合铺好道路。

1在体育教学中融入采茶元素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种以“动”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形式,体育教学过程中也必须蕴含着相应的文化。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就是“文化植入教学”的文化元素,它所包含的民族传统文化恰如其分地改善了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枯燥和机械化,使得体育教学能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进行,收到更好的教学成效。

1.1理论基础

以赣南采茶戏为例。众所周知,赣南采茶戏历史悠久,是一种在赣南地区普遍流传的娱乐方式,其中融入了民众生活的气息。通过对民众采茶活动要点的提炼、改编与整合,采茶戏带有强烈的地域性,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但采茶戏流传于民间,对于体育教学来说不够规范和适合。所以人们就将其纳入了健身操的运动当中,使其更能适应体育教学的需要。

健身操是一项富有律动性和节奏性的有氧运动,通过对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锻炼,起到调整形体,美化身姿,改善身体新陈代谢功能的高效作用。除了增强身体素质之外,健身操更能够达到娱乐身心、焕发精神的功效,所以备受年轻人喜爱。

而采茶健身操则是在传统健身操的基础上,以具有采茶戏的音乐为伴奏,通过有氧供能而达到展现身体的力度、柔美和健康效果的运动形式。采茶健身操中主要以采茶活动过程中的典型代表性动作为主,辅之以采茶戏风格音乐曲调,并且融合了健身操律动性的节奏感,达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融合,是一种内蕴丰厚的新型健身方式。

1.2文化基础

赣南采茶戏起源于客家人在种茶和采茶过程,主要以采茶过程的动作和形态为主,更为贴近民众生活,所以被广大客家人民所喜爱。同时,赣南采茶戏也从另一个方面展现出客家人民对采茶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希冀,是我们研究和学习客家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也是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宝贵元素。

将采茶元素融入体育教学之中,以带有传统采茶文化气息和现代文化的采茶健身操为教学载体,不仅可以将体育教学从单一枯燥的模式中解脱出来,更是一种传承我国优秀民俗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方式。发挥民族文化的优势,进一步开发、挖掘民族项目的可实施性,是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良好形式和方向。采茶健身操作为这种形式之一,具有很好的民俗文化价值。

2采茶融入体育教学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曾明确指出,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要将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而不再限制于普通的竞技项目教学中。这对体育课程的改革,无疑是一项新的挑战。因此,对于体育教学不能再局限于传统模式中,而要增强其中的文化比重,使得体育教学成为一种含有文化价值体现的新生态教学模式。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拓宽教学的知识面和广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其次,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不断摸索和试验,紧跟其步伐。学校要相应地增添对应教学的设施和教材内容以及师资力量。除此之外,教学过程必须遵守科学发展的要求,不能生搬硬套,生拉硬拽地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中来。

2.1赣南采茶戏的艺术价值和特点

作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赣南采茶戏自身的艺术价值早已被人们所认可。它主要以“灯戏”为基础,在吸收了民间艺术形式之后而逐步形成并流行开来,在赣南、赣北、赣东、赣西、赣中流行。主要特点为:

(1)曲牌体唱腔:“三抢一调”:灯腔,茶腔,以及杂调和路腔;

(2)民间乐器为主要伴奏乐器:流入笛子、唢呐、鼓和锣等;

(3)剧目种类较多,但大致为喜剧和闹剧两种;

(4)题材贴近下层民众,手工业和艺匠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对象。

虽然赣南采茶戏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但仍旧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大部分经典剧目只有采茶戏的老艺人传唱。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当代人必须尽快采取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作为教育部门,将赣南采茶戏融入体育教学课堂之中,对于传统民间音乐的教育来说也尤为重要。

2.2丰富教学手段

个性鲜明的赣南采茶戏,通常以载歌载舞的方式来体现茶农在采茶过程中的场景和动作。而采茶健身操正是将采茶戏和日常采茶的动作与内容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氧供能使得身体得到锻炼。学生在感受采茶和身体律动的融合之时,还能享受到风格浓郁的采茶戏音乐,达到身心放松的双赢效果。节奏感的律动会使得身体各个部分都得到运动,在音乐和运动结合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感受。采茶健身操不仅增强了体育教学的文化性,也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更利于民众健身,也丰富了体育教学的手段。

2.3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课都已经将健身操纳入了教学内容之中,只是还采用现有的健身操或是自编自教,这无疑使得体育教学的内容单一和枯燥,难以满足时代教学的需求。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对体育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与时代协调发展,体现出时代性。采茶健身操将传统采茶戏和有氧健身操结合,不断地发挥出自身的独特优势来,很好地挖掘了民族传统运动项目的价值,丰富了体育教学的资源。

2.4采茶健身操进入教学的硕果

采茶戏一经被传入校园之中,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来。不仅仅是高校校园,中小学甚至是幼儿园中都掀起了一股学唱采茶戏、采茶歌并编演采茶舞的风潮。例如:《看花灯》这一部优秀的声乐作品就荣获了文化部第二届“蒲公英奖”创作金奖;传统赣南采茶戏《搭船巧遇》获得了青年大赛的三等奖。这类喜人的奖项和成果不胜枚举,充分展现出我国采茶戏对于校园素质文化教学的作用。

3实践启示

根据实践经验来看,将赣南采茶戏逐渐引入校园活动之中,的确可以更好地达到传承和保护赣南采茶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将民族音乐和生活结合,与校园体育教学融合起来,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对于传统戏曲文化的兴趣,为当地的校园文化增添区域特色元素,也同时创造出更适合众多师生教学和生活的校园环境。通过这些实践和过程,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下面这些启示:

3.1“传承”和“创新”并举

必须将传承和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掌握好,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分而论之。必须防止脱离传承宗旨空谈创新目标、一味求快求速度的现象。也同时要防止生搬硬套的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直接引入教学过程的方式,以免导致只顾传承而忽略创新与融合的现象发生。

3.2“根”和“枝叶”并茂

对于体育教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能好高骛远。所以我们必须将校园作为基地,中小学生作为基础受教群体,将高校学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对赣南采茶戏和采茶健身操进行有机的融合,进而影响到家长和社会。在扎实根基的路上,培育出更加茂盛的体育文化教学大树。

3.3“普”与“教”融合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德育和美育之外,更加要增添具有特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文化内容,将以采茶健身操为例子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推广开来。做到教学宗旨和内容相符合,并且为传承传统艺术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

3.4“学习”和“快乐”并重

以往的体育教学就存在着枯燥乏味、内容单一的缺陷。所以在以采茶健身操为例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中,我们必须做到寓教于乐,使得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性,贴近生活。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心都充满愉悦,以提高教学质量。

3.5“输入”和“造血”并行

如果只是一味强调要将采茶健身操等新模式引入体育教学中,不过是纸上谈兵。所以我们要在增添教学内容和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之上,更加注意对教学者的培养。一个成功的教师,可以创造出一片桃李之林。循循善诱,必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因此,在传承文化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向学生“输血”,更要创造出源源不断地“供血源头”,这样才可以使得体育教学和传统文化的传播成为一个有机循环的整体。

结语

采茶戏历史悠久,在众多茶农的劳动生活中不断地被演练和提升而成,自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气息浓郁悠远,并且带有很鲜明的地方气息。通过在校园中普及采茶知识,体育教学中融入采茶健身操不仅可以推动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使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继承,更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无论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还是对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来说,采茶这一元素都对其有着深远积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旭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道”与“路”[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88-92.

[2]刘金霞.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8):227-227,229.

[3]傅绪明.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216-218,

9.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应寓教于乐 篇九

关键词:体育教学,寓教于乐,激发,体育兴趣

前言:

体育教学肩负向学生传递体育知识, 培养锻炼习惯, 增强体魄, 增进非智力因素等责任。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学校领导很重视学生的体育工作, 然而体育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对体育课, 学生可分为两大类型:积极型和应付型。积极型的学生约1/3。他们体育课很投入, 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打球挥汗如雨, 踢球拼抢积极, 跑步力争上游。应付型的学生约占2/3。上课时, 他们报个到, 排个队, 做做操, 然后或浅尝辄止, 或袖手旁观, 或早早退席, 造成这样状况原因众多:上课缺乏动力, 体育只是一门副课, 即使继续深造, 也不需要体育这根“拐杖”;上课内容单调, 师生关系不够融洽, 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独生子女怕苦等等。

因此, 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必须充分调动教师、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 特别是要激发学生作为主体的体育兴趣。而要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寓教于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寓教于乐的涵义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乐是成功的基础。一切成功源于喜欢, 源于发自内心的爱。这都离不开快乐这块土壤, 古今中外许许多多事例都已证明了这一点。体育当然也不例外。

寓教于乐, 不是放任, 不是迁就, 不是“和稀泥”。寓教于乐是一种高级的教学形式, 注重艺术性, 讲究时效性, 有着明确的目的性。教师应自觉地运用它并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如何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原则, 设计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如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课堂气氛的营造、师生之间的沟通及体育动作的师范、指导等等。

相对于其他课程, 体育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得如何, 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因为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教师来设计并执行的。

1. 教师应是点拨学生心弦的高手

教师应帮助学生提高认识, 端正态度。首先应从思想认识入手, 循循善诱。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心理学家认为, 一个人如能正确认识自我, 对自己抱有积极的看法, 就会成为巨大的个人力量的基础。大学生要成为新世纪的人才, 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体育在磨练人的意志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认识到位, 体育活动再苦再累也会其乐融融。教师应对体育活动中学生取得的点滴成绩不断鼓励、引导学生, 使他们的成就动机逐渐升华。

教师要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 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向上的心态。教师只有多接触学生, 了解并真心关心学生, 真诚相待, 学生才会理解、信任老师。双方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合作, 教师可利用正面典型例子进行宣传教育, 唤起学生的激情;对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中的表现, 给予肯定、评价和表扬, 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

2. 教师应在组织教学上多下功夫

寓教于乐, 要求教师每次上课, 不仅要安排好教学内容, 而且也要安排好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要做好启发、引导工作,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 可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 运用其熟悉的知识和具体的动作做示范, 以引起联想。如利用挂图, 运用图片、幻灯片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 图文并茂, 相结合, 分解动作, 突出特点, 变抽象为具体。 (2) 可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主要技术原理,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开拓思路, 主动地探索问题, 获取知识, 掌握技能。 (3) 可根据类比推理的逻辑方法, 引导学生认识事物, 掌握技巧。它能借助联想去理解新知识、新技术原理。一个恰当妥帖的比喻, 就能沟通各个孤立的表象, 使之建立联系。如投掷标枪的出手动作用“鞭打”来比喻, 就非常形象、到位, 容易掌握。 (4) 可用互相练习的知识或技能, 进行正反比较、新旧比较启发, 通过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地深入分析, 加深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动作技术较好的同学所做的动作, 并与自己动作比较, 分析原因, 找出自己的不足。 (5) 可设计多种练习。练习富于启发性, 避免盲目地尝试练习提高练习效果。多种练习刺激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

3. 教师应注重体育教学的生动性

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最本质动机是追求蕴藏在体育活动中的乐趣。 (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兴趣爱好及场地条件, 选择相关项目, 因材施教, 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运动中发挥特长。 (2) 在教学中, 应力争把课上得生动活泼, 活而不乱。 (3) 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 要乐有目的, 趣有内容, 幽默而不俗套。 (4) 教师自身要开朗、快乐。上课时, 那种发自内心的欢快, 通过语言、动作和表情, 直接传递给学生, 十分有效地营造出一种的氛围。学生置身其中, 其乐融融。

参考文献

[1]肖丽.学校体育教育“健身育人”的功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9, (1)

上一篇: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警示录学习心得下一篇:电子商务与互联网金融的联系和区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