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文献综述(精选8篇)
1.低碳经济文献综述 篇一
一、行为经济学的概念
所谓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人类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
二、行为经济学的兴起
80年代以后,以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为首的经济学家,从进化心理学获得启示。认为大多数人既非完全理性,也不是凡事皆从自私自利的角度出发。以此为理论基础,专门研究人类非理性行为的行为经济学便应运而生。行为经济学形成于1994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戴维·莱布森(DavidLaibson),从心理学和行为角度探讨了人类的意志和金钱,把经济运作规律和心理分析有机组合,研究市场上人性行为的复杂性,认为人也有生性活泼的另一面,即人性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引导的成分。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将该学会的最高奖两年一度的“克拉克奖(Clark Medal)”颁给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马修·拉宾(Rabin Matthew, ),以表彰他为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拉宾的研究主要是以实际调查为根据,对在不同环境中观察到的人的行为进行比较,然后加以概括并得出结论〔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坎内曼(Daniel Kahneman),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宣布他的主要贡献时指出,丹尼尔·坎内曼是“因为将心理学研究结合到经济学中,特别是关于不确定条件下的人类判断和决策行为”。这说明行为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重要分支的地位得到确认和加强。除此之外,阿莫斯·特维尔斯基(Amos Tversky, 1992)、爱德华(Edwards, 1954)等则提出将行为决定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并确定了研究的程序。西蒙(Simon, , )则提出了基于有限理性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方法。
三、行为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1.人类行为的“三个有限性”观点
传统经济学中,人类行为的标准经济模型有三个不现实的特征:无限理性、无限控制力和无限自私自利。这是由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的理查第一文库网德·泰勒(Richard Thaler)和麻省理工大学的森德希尔·穆拉伊特丹(Sendhil Mullainathan)提出。
2、储蓄行为中的“夸张贴现”
戴维·莱布森(David Laihson)的名望主要建立在他描述的有关人和金钱的一种“反常现象”的基础之上。他认为在人们的.时间偏好中,短期贴现率往往大于长期贴现率。夸张贴现抓住了这一特征,认为人们并不是理性的在一生中对开支和储蓄统筹安排,而是从年轻到老年都负债。
3.行为金融学理论
行为经济学对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以行为经济学为基础的行为金融学从广泛的社会学视角研究金融市场上的活动,认为人性行为中潜藏着复杂性。 迪勃特(De Bondl)和理查德·泰勒的研究表明,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并非是完全理性的。
4.风险厌恶和期望效用理论
伯克利加州大学的马修·拉宾(Malthew Rabin)认为,人们的偏好具有“风险厌恶”的基本特性。在期望效用的理论框架中,对风险厌恶的唯一解释就是财富的效用函数曲线是凹型的:对于额外财富的需求,人们在富裕时比贫穷时有较低的边际效用。风险厌恶和收人的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在效用上是一样的,这是人们心理上的一种直觉:这有助于解释在大规模的风险下,人们倾向于降低消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话动。
该理论也包含了赌金很小时,人们所表现的“风险中性”,即他们只根据期望货币价值来来选择做赌注。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期望效用函数刻画了个体对待风险的不同偏好。然而拉宾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期望效用函数理论并不能对赌金很小情况下,人们的风险厌恶行为作出合理解释。在期望效用理论中,对于任何的凹型效用函数陆线,很小赌金情况下的风险厌恶,同样暗示着对大赌金的风险厌恶。而实际上在期望效用理论中,在赌金很小情况下根本不存在风险中性意味着,在大规模的赌金下存在着不切实际的风险厌恶。
四、行为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突破经济人的假设是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要把人的每一种选择分析清楚,似乎是在研究一张比例与原图一样的地图,根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经济理论应该研究人类行为的共性而非个性。行为经济学主要是为了分析人的实际经济行为及其结果一经济现象另辟蹊径,为建立一个逻辑严密的理沦经济学体系提供支撑点。其研究目的,既不是表明它们与传统经济学如何对立,也不是想证明传统经济学某理论如何错误。迄今为止,经济学各学派理论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行为经济学能对一定时期内存在的经济现象作出其独立的解释,并能很好地解释传统经济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问题。
行为经济学在金融市场和储蓄方面的应用,但行为经济学本身并不局限于这两个领域,在其它方面的应用领域,行为经济学同样发挥了神奇的效应。
研究仍在继续,莱布森正在努力了解作为一种经济学现象的“暗示”。 暗示”有助于解释广告为什么会产生作用,它是指引起潜在需求的刺激或是“使得已解除毒瘾的瘾君子重操旧业的刺激物 。
在莱布森描述具体现象的同时,穆拉伊特丹则寻求人类行为中所形成的格局,侧如投资者如何作出决策。根据其研究成果,他断定,就像人们把人归类一样,他们也把股票分类,武断地把通用电气公司的股票归类为技术股,而把思科系统公司的股票归类为热门股票。人们根据这种分类进行股票交易,直到事情发生变化,然后重新将其分类。有朝一日,这种广泛的理解可能会带来更加有效的货币政策。
2.低碳经济文献综述 篇二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低碳消费行为的研究还是一个前沿课题,特别是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并不全面,更多的是将焦点放在家庭能源消费,或是与低碳消费紧密联系的绿色和可持续消费等方面。近年来,随着低碳化消费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强调“低污染、低能耗、低浪费”的低碳消费相关研究热度迅速上升,文献数目也在增加。经过整理和归纳国内外有关低碳消费行为的文献得出,当前的研究主要从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法也较为多样。
2 关于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2.1 人口统计特征
学术界关于人口统计变量对居民低碳消费行为产生的作用程度研究众多,但结论并未达成一致。荷兰学者Abrahamser(2009)对家庭能源使用方式的研究得出,人口统计变量各因素对能源使用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谢守红和陈慧敏(2012)对人口统计变量中的性别和婚姻状况进行T检验后发现,在低碳产品的购买行为上性别因素存在显著差异而婚姻状况上差异并不显著;对年龄、职业、学历和可支配收入的方差分析表明,这些因素在低碳消费行为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而杨波(2012)用LPM模型分析影响因素后发现,消费者在低碳商品消费过程中,诸多个体特征影响因素中收入情况最重要,其他的都不显著影响。
2.2 内部影响因素
2.2.1 低碳认知
Upham等(2011)研究发现公众“碳标签”认知对家庭碳减排具有显著正向影响。Chen Hong等(2014)对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做了区分,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认知和自我低碳消费偏好对个体知觉消费行为产生负面影响,而环境认知,低碳消费认知,对他人的低碳消费偏好和低碳消费行为倾向积极影响社会意识消费行为。虽然较为普遍的看法是低碳消费知识应当对低碳消费态度产生正向影响,但是江婷和汪兴东(2015)的研究得出了相悖的结论,发现低碳消费知识显著负向影响低碳消费态度。
2.2.2 生活习惯
Ouyang(2009)在对杭州居民进行调查后,分析得出改变家庭的生活方式能够为家庭省电10%。朱臻等人(2011)对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及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频率、地域因素等对居民碳排放有着显著影响。Sandra Bichler(2015)等通过对德国4000个私人家庭进行调查,认为在自动洗碗中提高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行为不仅取决于技术进步,消费者们的个人选择和个人生活习惯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例如,消费者在洗碗机类型、洗碗的项目和预处理方法这些方面的选择,对节能发挥重要作用。
2.2.3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一种心理现象,众多研究证实从众心理比态度能够更好地解释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张松梅(2012)通过对青岛地区的社区居民和一些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需求的增多,从众心理和炫耀心理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了居民的高碳消费。于君华(201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分析城市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认为消费者受低碳消费心理不成熟的制约,具体表现为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至上的消费观的盛行严重误导人们消费行为。
2.3 外部影响因素
2.3.1 宣传教育
Steg(2008)、Per Gyberg和Jenny Palm(2009)经过研究发现,居民缺乏节能的有效方法知识是造成家庭减少能源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教育和信息宣传手段比一些结构性政策,能较好地改善家庭能源使用行为,起到引导居民节能行为的作用。巢桂芳(2010)在对低碳消费行为的调查与研究中指出,如果政府部门缺少对低碳消费知识的宣传,将会影响整个地区居民的低碳消费程度。
2.3.2 实施成本
LI Guozhu等(2009)以中国农村居民为调查对象,研究发现价格和能源产品的易得性影响农村居民的能源产品选择。王继红(2011)在调查农村居民对低碳产品的消费需求时,也发现农村居民购买家电产品考虑节能环保的比例仅为27.3%,而自己有需求并使用方便才是其购买的主要原因。摩托车购买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价格和油耗,很少有人考虑到尾气排放量。王璐(2014)采取分层回归分析方法对各类情境结构因素的调节作用依次分析和验证后,发现经济成本显著影响服装消费和居住消费等相对长期的消费行为,但对饮食等随机性较大的消费行为则无调节作用。
2.3.3 相关政策
众多学者认为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对于低碳消费行为会产生积极影响效果。持相同看法的Peter H.G等(2004)在解决荷兰家庭对能源的日常需求问题时发现,在短期内能源税对居民能源消费产生了虽然小但是十分重要的影响。Eva Heiskanen等(2010)研究表明低碳社区不仅能够解决政府普遍面临的社会困境,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帮助个人解决无助的情况。贺爱忠等(2011)的研究结论表明,农村居民消费信贷和政策感知效果虽然对低碳消费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低碳消费行为却没有显著直接影响。熊冬洋(2012)也认为政府通过财政投入和出台有效的财税政策,可以完善居民低碳消费过程中涉及的基础设施和降低居民低碳消费经济成本,让实施低碳消费行为更便利和可行。
3 关于低碳消费行为的研究方法
3.1 多元回归模型
谢守红等(2013)结合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有效地筛选出生态价值观、便捷性、低碳认知、产品价格和政策感知效果5个主要影响因素。石洪景(2015)一方面运用单因素方差模型考察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于城市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程度,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筛选出对低碳消费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作用的价值观和关注度等5个解释变量。除了常规的直接以低碳消费行为作因变量,还可以另辟蹊径以购买行为和使用行为为因变量(彭迪云等,2014),结合多元回归的方法更精确地分析影响因素。
3.2 结构方程模型
肖敏(2014)在研究低碳消费态度—行为差异的主要形成因素时,利用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分析发现,低碳消费认知、感知效力和情境因素三个变量对低碳消费态度、意愿和行为有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强度。由于消费者行为难以被直接观测,所以张蕾等(2015)用行为意向来代替对行为的预测,建立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意向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后得出结论,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控制认知都对低碳消费行为意向存在显著的影响。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中介效应分析方法相结合来实证研究碳标签对低碳农产品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张露和郭晴(2015)发现消费者认知是通过消费者偏好的中介作用来影响消费者行为。
3.3 综合模型
芈凌云(2011)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价值—信念—规范理论、ABC理论构建了我国居民低碳化能源消费行为综合模型,实证分析得出不同类型政策工具对居民能源低碳化消费的情景调节作用。华坚等(2013)构建综合行为研究模型,分别采取Pearson相关分析、分层回归分析和方差与均值分析方法研究3个维度对城市居民低碳产品消费的购买购置、使用管理和处理废弃这3种主要行为的影响结果,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要加强低碳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低碳知识普及程度和关注低碳宣传教育落实等建议。顾鹏(2013)也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分层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综合模型来探究个体心理因素和外部情境因素的影响程度。田云(2015)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调节效应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4 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总体而言,国内外关于低碳消费的研究近年才开始兴起,随着关于低碳消费的内涵研究逐渐深入和明晰,学者们转而聚焦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虽然当前相关研究文献不断涌现,但在对象和方法上仍存在研究较为片面的局限性。不过,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备受重视,关于政府低碳政策制定的引领、企业低碳产品技术的革新、全民广泛参与低碳的行为等方面可能成为未来研究方向。
4.1 研究对象的选取
国外研究侧重于家庭的节电等节能减排具体行为,证实心理、习惯、信息和技术等因素对居民行为都会产生显著影响;而国内经过前期对低碳消费内涵和概念的明晰界定后,研究对象逐渐开始聚焦城市、城镇居民和大学生这三类主体。然而,在众多的研究结论中有部分并未达成共识,如人口统计特征等因素对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程度,这可能是因为研究对象本身存在较大差异或样本采集周边的环境影响不同。特别是当前研究忽视了占据人口中重要一部分的农村居民这一对象,对处于中国特定国情和环境下的农村居民这一主体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而事实上,2004年我国农村人均生活用能量为140kg标准煤,到了2013年已经大幅攀升到311kg标准煤,增幅达到了122%,不断逼近城市人均生活用能量。(2)因此,农村生活中能源使用等消费行为产生的碳排放问题同样不可小觑,农村居民这一消费主体的低碳消费行为也将成为以后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4.2 研究方法的采用
为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考察到影响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该领域中涉及到的相关研究方法也愈加成熟和多样化。在实证研究中,有采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的,也有构建态度—行为—情境模型和整合模型等方法来支撑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大多还是存在视角单一、统计分析方法过于简单等问题,对影响低碳消费行为的深层次原因研究得不够深入,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和实证研究的深入性还很不足。通过对比和总结,发现对于存在多个因变量、测量误差和潜在变量由多个观察指标构成的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优势突出、最为恰当,分析的效果较为直观。因此,更适宜的方法也成为未来可能研究的探索之一。
摘要:指出了气候变化异常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而人类活动特别是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是带来这些困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坚持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并重视人类活动表现之一的消费行为,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回顾了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相关文献,归纳了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研究方法,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可能性,旨在促进农村居民低碳消费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引导居民消费低碳化,以及丰富有关居民低碳消费行为问题的研究。
3.关于范围经济的文献综述 篇三
关键词:范围经济;综述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205-01
一、范围经济概念的界定
关于范围经济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其形成和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发展阶段:
范围经济(Economics of Scope)这一概念是由潘扎尔和威利格(1975)年率先提出的。范围经济指当生产部门从专注生产一种产品转而生产多种系列产品时,平均成本下降这一趋势。
范围经济是建立在多元化经营基础之上、与多元化经营相关联的概念。并指出范围经济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活力的有效途径。(David J.Teese,1980)
范围经济是指一个企业内的生产或营销过程中来生产或销售多生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效应。范围经济的实现可以从生产和批发经销两个层面考虑。(艾尔弗雷德·钱德勒,1999)
假如两个经营部门分配到的投入要素等量时,那么范围经济产生于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大于两个单独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所达到的产量之时。(Robert S.Pendyck,2000)
范围经济指当一个经营单位以同一种资源(或等量的资源量)生产一种以上的产出品时,因为生产经营活动纬度的扩大(即生产范围在横向上的扩展)而带来的企业效益的增长(或成本节省,或利润上升)。范围经济可以“使单个企业以相同的资源生产的两种产品比两个单独的企业生产出的产品更多。”(平新乔,2001)
范围经济不仅指一厂商同时生产多种产品的支出小于多个厂商分别生产,同时范围经济需要引入时空概念,区分厂商范围经济和时空范围经济。(周天勇,2005)
范围经济存在于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两个各自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所能达到的产量之时(两个企业分配到的投入物相等)。(平狄克鲁宾菲尔德,2006)
范围经济包含外部范围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外部范围经济指通过企业间的协作,组成地方生产系统,从而降低成本;内部范围经济指企业通过生产多种关联产品的支出低于多个厂商单独生每种产品的支出从而产生的经济效应。(叶华光,2008)
综合上述观点,虽然学术界对范围经济概念的解释存在一些的分歧,但国内外学者对范围经济的概念基本达成一致。即第一,经营单位必须生产至少两种产品;第二,由于至少生产两种产品,单位成本或平均成本因为此而降低。
二、范围经济产生的机理
潘扎尔和威利格(1981)认为,范围经济来自于分享的投入或者分享的准公共投入,即一种要素投入生产一种产品的同时对其他系列产品的生产也有帮助。蒂斯(1980)认为范围经济的主要来源于“诀窍的共同和重复使用”包括管理上和技术上的诀窍。范围经济来自于固定成本的不可分割性和分摊、营销、购买的经济性以及研究和开发的经济性。
范围经济来源于投入要素的多重使用性、品牌效应和营销网络以及效率管理覆盖面的扩大。(臧旭恒,1997)
范围经济来源于生产机器设备的通用性、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多重实用性、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的外溢效应以及声誉效应。(王俊豪,2000)
范围经济来源于共享行为和竞争优势的转移。(孙尚范、王大树,2002)
虽然学术界对范围经济的形成机理解释不尽相同,但从本质上说是一致的,都认为范围经济来源于不同业务间对经营单位可共享剩余资源或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这些剩余资源或者闲置资源可以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一种外在的经济效应。如分配与服务系统、技术开发与创新体系、商标、剩余的生产能力、技术知识等。
三、范围经济应用研究
现实中,范围经济已成功的应用于行业技术结构呈发散型的工业企业中,例如电器、化工业等。发散型的技术结构使企业在生产核心产品的同时,形成多种兼、副系列产品,从而有可形成范围经济。
国内外一些学者从研究饭店集团的成长过程出发,研究饭店是否应该发展发展范围经济。一种观点认为我国饭店集团以追求范围经济而实施的围绕核心能力的相关多元化经营时饭店集团成长的一种重要方式。如牟红认为饭店集团趋向于围绕核心业务开展多元化经营,从而形成范围经济(牟红,2002);另一种观点不赞成饭店发展范围经济。由于饭店业具有产业链短、核心资产专业性强等特点,不适合进行多元化经营追求范围经济。(邹统钎,2003)
国内外学者对范围经济的应用研究只要集中在某个行业是否存在范围经济的经验检验,特别是对银行业和保险业的经验研究。Meador Ryan 和Schellhorn(1998)通过对美国寿险企业的研究,认为保险业和银行业存在范围经济。另一些学者如Yuengert(1993)、Grace和Timme(1992)通过研究表明银行业和保险业不存在范围经济。国内学者如刘宗华、邹新月(2004)的研究表明,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都存在总体范围经济。杜莉、王峰(2002)的研究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显着的范围经济,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几都存在范围不经济。
以上研究表明,由于不同学者所研究的行业不同、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同、以及客观存在的原因,使得结论不尽相同。并且以上研究都只是对某些行业是否存在范围经济的经验检验,今后在研究范围经济时应不断深化,才能发挥范围经济对于经济发展指导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美)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2](美)Robert S.Pindyck,Daniel L.Rubinfeld.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周天勇.重新定义范围经济[J].财经问题研究.2005,1.
4.低碳经济文献综述 篇四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假日经济引发的国内旅游的升温,经济型酒店迅速发展,以其相对较低的价格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众多顾客。同时引起了政府专家和学者的注意,并有不少研究成果问世, 其中一些研究对经济型酒店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就经济型酒店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经济型 酒店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诸多问题,发展策略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数和分析。最后指出了经济型酒店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发展现状;问题;发展策略
经济型酒店起源于美国20 世纪60年代中期高速公路旁的汽车旅馆,其最初特征是为驾车旅游者提供住宿和简单的早餐等有限的服务。如今,经济型酒店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成熟的酒店产品。根据美国酒店业协会的统计,美国经济型酒店约有6万家,平均出租率达到70%,经济型连锁酒店的收入占美国酒店业的64,每年创利千亿美元。
以干净、舒适、方便、实惠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经济型酒店于上个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后,最近几年经历了高速增长。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经济型酒店在我国以每年200%的速度增加。目前,国内领先的经济型酒店品牌包括本土的锦江之星、如家快捷以及来自跨国酒店集团的雅高(Accor)宜必思(Ibis)、美国的速8(supper 8)等。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本土经济型酒店与跨国酒店集团在中国经济型酒店市场的竞争必将愈演愈烈。
一、经济型酒店基本概念的研究
什么是经济型酒店,又是如何分类的,科学地、准确地、完整地界定,对于把握其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型酒店的定义的研究
纵观国内对经济型酒店的相关研究,有关经济型酒店定义的理解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理解和分析,下面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吴苏云在《有关经济型酒店的几点认识》中定义经济型酒店:一般是指压缩或取消餐饮、会议、娱乐等功能,只提供饭店业的核心消费住宿服务,以中小型客户为主营对象,实行标准化管理,客房价格在100-200元中小规模饭店。[1]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的兰曼(2007)在《经济型酒店的连锁化经营分析》阐述了它的定义:经济型酒店般为廉价酒店,该酒店通常只经营客房,本身没有餐饮管理设施或仅有十分有限的餐饮服务,价格低廉。[2]
费寅(2006)在《经济型酒店发展策略研究》中把经济型酒店定义归纳为:是保持低廉价格,针对20%低端市场的价格敏感消费者的酒店。应达到:3B1P:即Bath(浴室)、Bed(床位),Breakfast(早餐)和Park(停车位)。[3]
吴秀琳(2006)在《经济型酒店及其未来发展》中这样定义:经济型酒店(Budget hotel)又称有限服务酒店,其服务模式主要为住宿加早餐。引用专家之言,经济型酒店还称之为B+B,即床bed+早餐breakfast。[4]
(二)经济型酒店的分类及特点的研究
经济型酒店分类方式上是多元化的,没有一个单一的、完善的分类标准。通常按照不同的依据来划分酒店业。在全世界,有多少个国家就有多少个划分标准,而经济型酒店也在不同划分标准中体现其不同的内涵特点。下面是几种有代表性的学者专家的对经济型酒店的分类和特点: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的范向丽,郑向敏(2007)在《经济型酒店的“经济型”理解与分析》中对
经济型酒店进行了分类:(1)从目标市场角度,分为“商务型酒店、观光型酒店、背包型酒店”(2)依据消费者的经济背景不同分为高端型、中端型、低端型经济酒店。[5]
廖静娴(2006)在《我国经济型酒店的现状及发展策略探析》中这样阐述经济型酒店的特征:市场定位大众化,定位于对价格敏感的普通消费大众;选址重交通;规范化、专业化基础上的有限服务;设备及人员配备精简;投入少,回收快;价格经济实惠。[6]
哈尔滨商业大学MBA教育中心的周莉(2006)在《浅谈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机会和经营模式》通过与欧美国家酒店业的对比、分析,总结了中国经济型酒店的主要特点:与星级饭店相比,经济型酒店的投资成本明显要少许多;运行成本低;房间性价比高,服务上、软硬件标准达到或接近三星级酒;品牌服务良好。[7]
赵建强(2005)在《简述中美经济型酒店的内涵与特征》中阐述到由于中美经济型酒店概念上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两国经济型酒店不同的行业特征:(1)市场特征。定位十对价格敏感的普通消费大众。(2)服务特征。以提供住宿服务为主服务规范化专业化(3)组织特征。人员配置非常精简,通常是一人多岗。(4)经营特征。投资额不高,设备的简单实用。[8]
二、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假日经济引发的国内旅游的升温,巨大的商务和旅游客流对于我国经济型酒店的需求越来越大。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型酒店己成为国内外酒店管理集团关注的焦点。不但国际上知名酒店管理集团纷纷圈地中国的酒店业市场,国内的一些饭店管理集团也纷纷将经济型酒店作为业态发展的一个亮点。北京、上海以及华东一些城市经济型酒店市场己经呈现繁华景象,云集了众多的国内外经济型连锁酒店品牌。己进驻到我国的国外知名品牌有美国最大的经济型酒店连锁 “Superb”、法国雅高的“Ibis”。六洲集团的“Holiday inn”,以及美国的“American Suites”、“ Days Inn”。我国国内经济型酒店的佼佼者也有:如家快捷、锦江之星、中江之旅、上海莫泰。
我国经济型饭店建设还刚刚起步,存在很大的缺口,无论从发展水平、规模数量还是规范程度上,管理水平上看,都处于较低水平,存在诸多问题,现将一些研究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于其华(2006)在《经济型酒店在我国的发展机会》中对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国内经济提升推动经济型酒店快速发展;收益稳定赢得行业青睐;发展迅速.“中国特色”模式渐成,表现在功能简化;性价比高;成本节约。[9]
武红,蒙玉玲,王卓亚(2006)在《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研究》中阐述了我国经济型酒店因盈利性好发展迅速,同时许多国外酒店挤身中国市场,形成积累竞争局面,后又总结了经济型酒店存在问题,即管理理念小明确;竞争手段中;盲目投资等一系列问题。[10]
廖静娴(2006)在《我国经济型酒店的现状及发展策略探析发》中阐述了我国经济型酒店存在的问题:酒店实施涉外管理制度产生了两套基本隔离的酒店行业管理体制;面临外资经济型酒店的激烈竞争;专业化人才短缺;产权不明晰,市场行为不规范;分散经营,竞争力弱,缺乏规范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经济型酒店。[6]
郭利娟(2005)在《经济型酒店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中分析了我国经济型酒店在内部认识和瓦卢布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即内部认识上:对一星到三星的酒店是否都属十经济型酒店认识不清;对经济型酒店是否也要搞好餐饮认识不清。在外部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国内经济型酒店属起步阶段,重视程度不够,发展也不规范;外资经济型酒店的威胁以及酒店业内部高低两端竞争对手的威胁。[11]
三、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策略的研究
针对经济型酒店在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同学者专家在分析了我国经济型酒店的优势和
劣势之后,从经营模式、营销策略、市场定位和产品策略、经营理念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观点。现将一些观点归纳总结如下:
(一)市场定位和产品策略
市场定位和产品策略对经济型酒店的健康快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着企业的营销和利润不同学者专家对这一问题有着各自的看法,下面是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的韩军(2005)在《连锁经济型酒店场频策略市场竞争》中提到,在连锁经济型酒店的产品策略是一个关键,他从产品策略选择、产品设计和品牌创立等方而阐述了连锁经济型酒店应该如何实施自己的产品策略。包括单一化产品策略、中低档产品策略、标准化产品策略与差异化产品策略,以及注重产品质量和功能的设计。品牌设立中要处理好的三方面的问题即,品牌与品牌知晓度的关系、正确运用品牌创立的定位策略、正确选用品牌创立的竞争策略。[12]
王华,江晓云(2004)在《我国经济型酒店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中阐述了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策略:作为新兴的、颇受关注的市场,我国经济型酒店应以国内大众市场为自己的市场定位,为市场提供“经济、方便、卫生、妥全”的符合国际化标准的经济型酒店产品,走规模化连锁经营的方展模式,才能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13]
许艳萍(2006)《我国经济型酒店的业务竞争策略》中提出了业务竞争战略:文章在分析了我国经济型酒店的竞争环境、目标市场的基础上,运用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的业务竞争战略理论,提出了经济型酒店的最优成本竞争战略,对我国经济型酒店竞争战略的选择具有定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聚焦战略;最优成本战略。[14]
(二)经营模式
对中国经济型酒店经营模式的研究,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但是这些研究没有形成一个对中国经济型酒店的经营模式全面系统的研究,并且对很多观点尚处于探索阶段,下面是几种主要的代表性的研究观点:
陈伟,朱峰(2004)在《经济型酒店集团化模式初探》中阐述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酒店业面临着巨大挑战,走集团化道路是经济型酒店迎接挑战的唯一出路,并且提出经济型酒店集团化的四种发展模式:资产划拨型模式、资产纽带型模式、战略联盟型模式和借船出海型模式。[15]
四川大学的兰曼(2007)在《经济型酒店的连锁化经营分析》中对经济型酒店的连锁化经营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经济型酒店的连锁化经营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狠抓成本策略、形象一致策略、业专业化、标准化策略和个性化服务策略。[2]
赵建强,郭伟(2006)在《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SWOT分析》中对经济型酒店发展的SWOT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经济型,确定酒店所处的象限,并且制定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明确经济型酒店的经营目标;注重品牌的培育;重视酒店内部的创新。加大市场营销,完善预评系统及服务网络;组建酒店集团,实现规模经济。[16]
唐岭(2006)《经济型酒店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中通过中国经济型酒店现状分析和问题研究.指出经济型酒店发展对策:找准市场定位,突出主要功能走集团化道路;以连锁取胜。
[17]
(三)经营理念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酒店企业和专家学者开始关注于酒店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并成为他们经营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和研究的重要方向。不同学者提出了各自对经营理念的不同看法:
吴秀琳(2006)在《经济型酒店及其未来发展》中对经济型酒店的功能模式和设计理念进行介绍,提出了绿色发展策略:绿色设计准则与经营理念,符合酒店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包括提倡绿色设计;其次,实施建造绿色建筑;实施绿色采购;最后推出绿色产品,提供绿色服
务。[4]
李松柏(2004)在《经济型酒店呼唤品牌》中阐述了发展品牌的必要性以及在制度体制和企业自身的主要障碍,最后提出了培育经济型酒店品牌的途径和策略,主要包括:借助政府机构改革的契机,加快酒店的市场化和企业化进程;要切实做到政企分开,突破地方保护主义壁垒;努力克服经济型酒店企业自身的不足,练好内功;经营模式连锁化;实施走出去战略。
[18]
吕超群,谢新丽(2006)在《中国经济型酒店核心竞争力提升探析》中对制约国内经济型酒店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提升我国经济型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方法:正确理解经济型酒店的概念和内涵,准确市场定位,抓住发展良机;借政府改革之机,建立市场化的产权制度,促进酒店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实施规模化、集团化经营,提高品牌知名度,增强竞争力;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确保人才持续供给。[19]
周莉(2006)在《浅谈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机会和经营模式》中提出以“经济”为核心的发展策略,要与传统酒店区别开来:经济型酒店必须严格控制经营成本;经济型酒店要采用科学的机制;经济型酒店要走集团化的发展道路;连锁和特许经营是经济型酒店受欢迎的合作模式;经济型酒店要重点向大中城市扩展。[7]
四、结语
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型酒店研究发展很快,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研究成果的数量增长很快;研究具有初期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并有深化的趋势,纵观国内研究文献,从最初的经济型酒店的概念、特点和分类等理论方面的初期研究到后来的经营、经营模式方面的研究,存在问题和对策的研究。而近两年来,国内学者除了对以上焦点问题继续关注外,众多的学者已将研究的目标转移到了对经济型酒店企业文化、市场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同时我国经济型酒店的研究也存在这一些问题: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目前国内有关经济型酒店的研究大多还处在定性研究阶段,实证性的研究和跨学科的研究较少,只有少量的文献从经济学、市场学、生态学、心理学和传媒学的角度对经济型酒店进行研究,将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引入到经济型酒店的研究,使研究定量化,在国外对经济型酒店的研究中已经很普遍,这也是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的发展趋势;案例的研究重视不够,国内经济型酒店的研究缺乏量大质高的案例研究,停留在一般的理论抽象和较大区域范围的研究归纳,不少宏观的“思考”、“设想”、“策略”因缺乏事实依据而成为凭空悬猜,直接影响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和科学性具体而深入的案例研究;对国际研究成果借鉴不够,理论研究上存在着闭门造车现象,例如对国际通行的经济型酒店的一些术语、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等不了解或知之甚少,在文献上出现相互转录某些不准确甚至错误的提法。所以我国的经济型酒店的研究需要从研究方法手段上加以改进,借鉴国外的研究。参考文献:
5.低碳经济文献综述 篇五
文献综述简称综述,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所谓“综”,是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炼明确、更有逻辑层次;所谓“述”,是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专门、全面、深入的论述。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一、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二、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三、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四、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五、文献综述范文11、文献综述(论文标题,小二号,黑体,居中)
2、摘要:
(“摘要:”两个字要求是黑体小四,顶格写;摘要的内容要求是楷体小四。字数要求200-300.)
3、关键词:;;;(关键词要顶格写,有3-5个,格式要求黑体小四,词与词间用分号隔开)
4、正文(要求:正文的标题是宋体小四,要加粗,顶格写;正文内容是首行空两格,字体小四,不加粗;标题之间的标号统一)
一、前言
说明写作目的意义
介绍有关的概念
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
描述课题的研究现状
有关主题争论的焦点及发展趋势(核心主题)
交待综述讨论的范围(引用文献起止年份学科范围)
二、正文
理论发展阶段性成果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成熟可靠新近的权威可信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历史发展:采用纵向对比的方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某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说明目前达到的水平。
(二)现状分析:介绍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对比研究差距,来阐述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还有哪些空白点没有涉及,找到未来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首先将整理和归纳出来的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
其次讲解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并引出论据;
第三介绍有争议的相关专家观点或学说,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各种的发展趋势和问题焦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四,简要的介绍陈旧、过时的或被否定的观点,这样使文章更系统全面,而且这些资料也可以起到对比反衬的作用。
(三)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意见、提出展望性意见。
这一部分主要是给读者以启示,使从事这一课题的工作者能看到未来课题研究的发展方向。这部分的内容要客观,不仅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指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三、总结与展望
高度概括主题内容提出观点意见主张展望发展前景
简明扼要地指出目前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在写作中应注意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阶段性结论。一篇好的综述总结,可以发人深思,具有导向意义。
参考文献(格式要求:黑体小四)
[1]作者,作者.文献名称[J].期刊名称,年份,卷号,起止页码.(宋体五号)
(附录: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5.专利:[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出版日期.6.科技报告:[序号]著者.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7.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8.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9.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七、文献综述范文2:
“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它的缺陷是......(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它的缺陷是......(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
6.如何写文献综述 篇六
分享给要写毕业论文的同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
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医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临床科研选题及进行临床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根据自
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题。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
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
理、分析)和成文。
一、文献综述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疾病、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特别是实习同学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前面的有关章节已经介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再重复。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文献综述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
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
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三、文献综述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
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下面是一篇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之一 制度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理论综述
摘要: 关键词:(略)
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制度的起源、制度变迁与创新、国家制度供给一起被称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四大支柱”,而且,在很大意义上,制度的起源、变迁与创新、供给与需求都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相关。从结论上说,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会抑制
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回瞻 1.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制度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没有抽象的生产,也没有离开制度(马克思的提法是生产关系,实质上就是制度)的生产力及其发展。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组织和运行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一个持续一定时间跨度的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制度框架)为生产力提供了一个相应发展的制度“空间”,这对许多经济学家研究制度与经济增长和发展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启示。
2.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流派的论述
(1)模型派
他们认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或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叠加和质变的结果。他们将各种增长要素作为自变量,把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收入等表示)作为因变量,确定函数关系,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解释经济现象。最著名的有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即索洛=斯旺模型)以及卡尔多、罗宾逊、帕西内蒂等人倡导的剑桥经济增长模型。这些经济增长模型实质上只是说明了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中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力求使得产出决定的总需求的增长要与生产产品的总生产能力匹配,逐渐强调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忽视了制度因素的作
用。(2)结构派
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既是一国经济量(总量与均量)和能力的增长与扩张过程,也是一国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主要有刘易斯等的“二元结构论”;纳克斯的 “贫困循环论”;由“投资不可分性”而产生的罗丹的“大推进论”;钱纳里等人主张的“发展型式”理论;以及“两缺口理论”,以及“平衡与不平衡增长”的理论等等。在这一流派中,已经隐含着制度这一因素和背景。其中,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尤为明显。因此,有人甚至将刘易斯划为新制。
(3)阶段派
代表人物是罗斯托,他将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准备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不难看出,制度背景的框架
越来越明显。(4)因素派或起源派
这一流派中,丹尼森将经济增长的因素划分成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细分为八个方面,(有人归纳为7个)即:使用的劳动者的数量及结构;工作小时;使用劳动者的教育程度;资本存量的规模;知识的状态;分配到无效使用中的劳动的比重;市场规
模;短期需求压力的格局和强度。
丹尼森在1967年出版的《为什么增长率不同:战后几个西方的经验》中利用了因素分析方法。习惯称为丹尼森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引发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各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通过模型进行计算,但是,是什么原因(因素)将这些因素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二个问题:将应该计算的因素计算之后,仍然存在“剩余”或“余值”,即所谓“剩余溢出”,那么,这些“余值”应该归入到哪个因素?
而库兹涅茨强调需求结构的高改变率对现代经济增长中生产结构的高转换率影响巨大。它会引起创造新产品的技术高新与发明,促进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最终促进现代经济增长和发
展的速度。(5)新增长理论派
主要有罗默的“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式”;卢卡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鲍依德的“动态联合体资本增长模式”;阿温杨的“创新与有限度的边干边学模式”等等。这些理论不仅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式,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增长理论确认了制度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并总结出了一套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例如,支持教育;刺激物质资本的投资;保护知识产权;支持研究与开发工作;实行有利于新思想形成并在世界范围内传递的国际贸易政策;避免政府在市场上的大的扭曲等。
(6)劳动分工演进派
杨小凯为代表的这一学派首先指出了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先天不足,即,将社会的产业结构或分工状态当作固定不变的因素,然后研究资源在其中的最优配置,然后构建了分工演进模式解释经济增长。他们认为,当人们经验不多时,生产率低下,因此付不起交易费用,人们只有选择自给自足。通过实践学习,生产率提高,能够付得起交易费用,因而,人们开始选择高一级的分工与专业化水平。而这种通过专业化学习会加速学习速度,从而可以支付更高的交易费用。这个正反馈(良性循环)将使劳动分工自发地演进。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产力正是因为专业化造成了某种信息不对称,卖者对于自己生产的产品知之甚多,而作为买者却
知之甚少。
杨小凯等人的分工演进理论模式给我们有两点启示:
启示一:促进分工与交易以及知识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发展极为重要。
启示二:一国的制度创新,应当朝促进分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方向发展。
(7)“反增长”或“零增长”派
以米多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人类经济增长和发展付出的代价太大,因此主张反增长或增长价值怀疑论;米多斯将人口增长、粮食供给、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5大因素连接成为一个“反馈回路”,建立了“世界末日模型”。为了避免世界末日来临,就必须使主要的经济增长因素实现“零增长”,因此,该理论被称为“增长极限论”或“零增长论”。
二、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论点
1.诺斯的观点
(1)制度和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派对制度与经济发展有创造性贡献的是诺斯。他关于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的核心论点简明扼要,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制度因素中,财产关系的作用最重要。其依据是,在传统经济学中,市场的运作被假定为完备的信息、明确界定的产权条件和零成本的运行过程。人们在市场交易的过程被过滤为单纯的价格机制的操作,就连为达成交易而搜寻信息的费用也不存在了。在这一模式分析逻辑下,其它一些协调组织与组织经济活动的“制度”和“组织”被看成无足轻重。如果用传统经济学分析方法无法解释1600年到1850年海洋运输业在技术上并无多大进步的情况下,生产率却有较大幅度提高的现象。因此,制度因素不可忽视。制度的功效在于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来界定交易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减少环境中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进而保护产权,增进生产性活动,使交易活动中的潜在收益成为现实。诺斯指出: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社会、法律规则,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式的规则,而制度本身是 “一整套规则,它遵循的要求和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用以约束个人的行为。”也就是说,制度不同于体制,它是一系列被制订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制度框架约束着人们的选择集。既然这些规则不仅造就了引导和确定经济活动的激励系统,而且决定了社会福利与收入分配的基础,那么,制度结构在静态上就决定了一个经济实体及其知识技术出路的增长率。诺斯认为:许多经济学家将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和知识进展等等归入经济增长的原因,其实就是经济增长本身。而引起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是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是从均衡到不均衡又回到均衡的过程。在各种因素使潜在的外部利润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无法实现时,新的制度就有可能建立以降低成本。他认为,除非现行的经济组织或制度安排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发生。进而,诺斯对制度的供给与需求进行了分析,当制度的供给与需求相一致时,达到制度均衡。这种制度均衡的实现条件是制度供给者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据此,诺斯提出了构建有效率的新制度的基本(理想)标准或原则是使得新机制(制度)下
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相等或接近。
(2)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国家并非“中立”的,国家决定产权结构,而经济增长有赖于明确的产权,但在技术和现有的组织制约下,产权的创新、裁定和行使代价都极为昂贵,因此国家作为一种低成本的提供产权保护与强制力的制度安排应运而生,以维护经济增长和发展,并最终对造成经济的增长、发展、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
(3)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的特征有三个:
第一,意识形态是节约机制,通过它,人们认识了他们所处环境,减少了“试错”成本。第二,意识形态会通常与个人观察世界时对公平、公正所持的道德、伦理评价交织在一起,也就是说有时会在相互对立的理论和意识形态中作出选择。例如,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评价
等。
第三,当人们原有的观念或经验与意识形态不符时,他们就会改变试图其意识形态,来发展一套更加适合其观念或经验的新的理性选择。
因此,意识形态是影响制度安排和经济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国际经济增长中心的最新研究表明:
(1)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维持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效率两大难题,而问题的根源在于基
本制度框架,例如,寻租。
(2)制度安排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首先,制度通过影响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塑造力以及建立社会交易的基本规划而扩展了人类的选择,即经济发展的目标。其次,制度“矫正价格”的努力成效,即对经济发展的基本的和长期贡献。再次,尽管技术创新会推动经济发展,但在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依赖于促进创新、界定产权和契约关系或分担外在风险的各
种制度安排。
(3)从制度的供给与需求方面研究,制度创新需求产生于经济中无效率的增多、技术变化、市场特征以及确立个人与集团维护自身利益方式的立法秩序;而制度供给依赖于立法秩序、制度设计成本及寻找可选择目标的知识基础。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确立以立法秩序为核心的制度环境,塑造市场力量以驱动创新。
(4)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根本问题是缺乏发展市场经济的制度背景。如法律和秩序、稳定的道德、产权的界定、人力资本的供给、公共品的提供、支配交易和分担风险的法规等。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如何使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制订一套公开、透明的规则体系,防止寻租、以权谋私和欺诈行为,为市场经济运作制造出公平合理的制度环境,才是实现市场经济顺利转型并高效运作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简单的评述及问题
1.诺斯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框架,把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应用现代产权理论说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使制度研究和分析更加成熟,对经济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2.新制度经济学派方法的应用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许多原来对制度不以为然的经济学家广泛地吸收和利用了新制度经济学家们的分析方法,普遍认为,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不仅只关注资本积累、技术引进、资金筹集、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的改善等等纯经济方面的因素,而更加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制度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上。
3.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研究的范围内,大大扩大了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视野,而研究对象也由以前的以资本主义发展中小国家或地区为主转向发展中的大国。
4.几个应当深入研讨的问题
(1)在许多人看来,制度仍然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如何将制度因素进一步量化。(2)既然制度变迁在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怎样才能加快制度变迁的步伐,促进经济的发
展。(3)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获取已经非常容易,那么,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理论基石之一的交易费用的地位是否会动摇。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许多观点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接受,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上述这些问题仍然困扰着新制度经济学派及其追随者,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C诺斯,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
7.范围经济研究的文献综述 篇七
(1) 国外对范围经济研究起步较早, 对于范围经济下的定义有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潘扎尔和威利格最早定义了范围经济, 指出范围经济就是当一个企业从专攻一种产品转而生产多种产品, 即当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扩大时, 其平均成本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
平狄克、鲁宾费尔德 (2009) 指出:“当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各生产一种产品的两个企业所能达到的总产量时 (两个企业分配到相等的投入要素) , 存在范围经济。”
(2) 国内学者对于范围经济下的定义有平新乔 (2001) :“当一个企业以同一种资源 (或同样的资源量) 生产一种以上的产出品时, 由于生产活动纬度的增加 (即生产范围在横向上的扩展) 所带来的效益增进 (或利润上升, 或成本节省) , 叫做范围经济。”
周天勇 (2005) :提出需要对范围经济进行重新定义。他认为对范围经济的定义要引入时空因素, 同时还要区分厂商范围经济与区域范围经济。他认为如果一个区域同时有多个产业的成本收益, 从长期看, 比本区域单一产业成本小收益高, 这种现象也应当称之为区域产业的范围经济。
叶华光 (2008) 认为周天勇对厂商范围经济的定义还值得进一步讨论, 他指出厂商的范围经济对厂商而言应该是一种现实经济, 至少能够从联合生产的成本与单独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比较中获得实际成本的节约。
当然也有部分学者对上述这些定义提出置疑, 认为范围经济还要引入时空因素, 区分厂商范围经济与区域范围经济等。
2 范围经济成因研究
关于范围经济的来源研究, 列举一些学者对此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蒂斯 (1980) 认为范围经济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诀窍的共同和重复使用”, 这里的诀窍包括技术上的诀窍和管理上的诀窍。
潘扎尔、威利格:范围经济源自共享投入的存在。
钱德勒 (1980) 认为范围经济能够使成本显著减少。这种成本收益主要来自于用相同的原材料和半制成材料, 并用相同的中间工序来生产多种产品, 在同一工厂同时生产的产品数目增多, 从而降低了每一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
戴维·贝赞可、戴维·德雷诺夫、马克·尚利 (1996) :范围经济源自固定成本的不可分割性和分摊、营销的经济性、购买的经济性以及研究和开发的经济性。
徐二明、王智慧 (1999) 认为, 各产品或业务价值链间的战略匹配关系就是生产范围经济的源泉。他们指出, 不同价值链的某些环节可能存在交迭或一定的战略匹配关系, 即不同产品或业务的生产经营在这些活动上可能实现某种程度的协调效应或共享。各产品或业务价值链间具有战略匹配关系的环节越多, 企业能获得的范围经济利益就越显著。
李悦、李平:范围经济来源于可共享的投入。
王大树 (2004) 从供给的角度来考察范围经济的形成, 认为范围经济本质上来源于对企业剩余资源的充分利用, 这些剩余资源或者闲置资源可以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一种外在经济。
虽然各个学者对范围经济存在原因的描述不尽相同, 但本质上是一致的, 都认为范围经济源自于不同业务间对企业可共享剩余资源的利用。
3 范围经济的应用领域及研究现状
范围经济作为经济学概念, 在管理学上常被用来解释企业相关多元化经营的原因, 因此关于范围经济的应用研究主要围绕范围经济与相关多元化研究展开。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以Baumol, Panzar和Willig为先行者, 国外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范围经济并先后做出了一番成果。此后, 这一理论也被广泛运用于其他众多领域当中。
我国关于范围经济的文献和书籍相当缺乏, 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银行业、高等教育、保险业等, 并且以定性分析为主, 分析结果缺乏实证检验的支持。
总体上说, 国外关于范围经济的理论研究成果比我国要多, 应用领域也比我国要广。
4 总结与思考
上述研究成果对范围经济做了有益的探索, 这些研究成果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为企事业单位的经验决策提供了启示和决策参考。但这些研究都只是从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探讨, 缺乏系统和全面的论证。
对范围经济进入深入的研究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国内对范围经济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 有待于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入。学者们应具体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同行的经验, 在增加论文数量的同时还要保证论文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2]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8.低碳经济文献综述 篇八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经济后果
一、引言
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财务报告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至2010年9月,全球已经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采用国会会计准则,其他主要国家或地区也制定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和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时间表(IASB,2010)。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会导致各国或地区的会计准则或多或少的发生改变,而会计准则又具有一系列经济后果,因此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必然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后果。
二、国外学者关于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经济后果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经济后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具体可以分为理论方面的研究和经验证据方面的研究。
理论研究方面,Ball(2006)把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分成正面经济后果和负面经济后果,正面经济后果包括降低投资者的风险、减少投资者处理财务信息的成本、提高资本市场效率、增加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降低股权资本成本、减少代理成本、改善公司治理和减少债务资本成本等,负面的经济后果包括“公允价值会计”会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不利后果、减少不同会计准则之间的竞争、减少创新以及会产生“搭便车行为”。
从衡量经济后果的代理变量和分析视角来看,国外研究者关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的实证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会计信息质量视角的研究、信息不对称视角的研究以及资本成本视角的研究(刘晓华,2011)。如A twood等(2010)从会计信息质量视角分析了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发现国际会计准则下正盈余的持续性与美国会计准则、其他国家会计准则下正盈余的持续性不存在显著差异;国际会计准则下亏损的持续性小于美国会计准则下亏损的持续性,但与其他国家会计准则下亏损的持续性不存在显著差异; Daske等(2008)通过对样本公司的分组分析发现只有公司有激励提高透明度和法律执行程度较强的国家和地区,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才能够增加市场流动性、降低股权资本成本;Christen sen等(2007)从资本成本视角实证了公司越具有资源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特征,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后资本成本的下降幅度越大。
三、国内学者关于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经济后果的研究
我国学者关于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经济后果的研究理论研究方面成果比较多,但是经验研究还有所欠缺。
我国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主要有王青莲、杨子婧、丁岳维(2012)基于2010年财政部发布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说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分国内利益集团和国外利益集团二个影响对象,分析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国内利益集团的国家、企业、会计人员、独立审计机构和国外投资者正负二方面的经济后果。林秀琴(2011)指出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主要体现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二个方面,还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视角对新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经济后果进行了探讨。
经验证据方面,主要有崔慕华(2010)运用实证就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对各个利益主体产生的经济后果进行了研究。指出会计准则国际化并没有对政府、债权人、股东和国外投资企业等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利益主体产生预期的经济后果,但是却带来会计信息可靠性下降的负面经济后果。2010年崔慕华在《现行会计准则之经济后果检验》中采用时间研究法验证了现行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确实存在,且债务契约、公司规模、监管政策和股权结构是现行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影响因素。王亮亮(2012)等从契约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实证检验了研究开发支出准则变化降低了企业盈余报告的压力,有助于促进企业的R&D投入,与原R&D支出会计处理方法相比,新准则更符合研发投入的经济实质,提高了报表的价值相关性。
四、结论和展望
笔者发现对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否能够带来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信息不对称减少、资本成本降低以及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经济后果,各位研究者并未取得一致结论。当前我国关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分析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整体经济后果,对经济后果在不同特征公司之间的横截面差异关注不够。仅仅从会计信息质量、信息不对称或资本成本等某一个或两个视角考察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缺乏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的全面分析和系统研究,与国外相关研究存在较大差距。针对以上问题,有待后续研究者进行更为深入和科学的研究。(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财政部.2006.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刘晓华.2011.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 财会通讯. 5: 3-10
[3]Ball R .2006.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IFR S. Pros and Cons for Investors
[4]Daske. 2006. Economic Benefits of Adopting IFRS or US-GAAP-Have the Expected Costs of Equity Capital Really Decreased.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 33: 329-378
[5]A twood T.J.,M .S.D rake,J.N .M yers,L.A .M yers.D. 2010. Earnings Reported under IFRS Tell Us More about Future Earnings and Cash Flows
[6]Christensen H .B.,E. Lee,M . Walker. 2007. Cross-sectional Variation in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Harm ionization: The Case of Mandatory IFRS A doption in the UK .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7]王青莲,杨子婧,丁岳维. 2012.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研究.财会研究.17: 25-28
[8]林秀琴.2011.新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经济后果探讨.Commercial Accounting.2.5: 66-67
[9]崔慕华.2010.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的实证研究.会计之友.1:101-104
[10]崔慕华.2010.现行会计准则之经济后果检验.财会月刊.7:33-35
[11]王亮亮,王岳堂,杨志进.2012.会计准则国际趋同_研究开发支出及其经济后果.财会研究.2:4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