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创新与社会管理

2024-11-26

社会创新与社会管理(精选9篇)

1.社会创新与社会管理 篇一

社会管理创新与检察工作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是三项重点工作之一,是化解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社会问题的必然要求。检察机关作为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在充分发挥检察职能的同时,创造性地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服务大局、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第一、在2009年12月18日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同志安排部署了全国政法机关“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在“三项重点工作”中,社会矛盾化解是基础,社会管理创新是动力,公正廉洁执法是根本,三者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被提升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包括检察机关在内的政法机关的三大职责任务之一。第二、社会管理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执法办案活动是广义的社会管理活动,是构成管理活动的元素之一,检察机关则属于广义的社会管理主体。因此,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全面提升社会功能,就成为检察机关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第三、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法治建设的加强不可懈怠。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的守护者,在推进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居于中心地位。社会管理的创新过程,实质上也是检察机关寻求司法理念转变和执法手段创新的过程。

二、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立足点

检察机关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必须立足法律监督职能,通过执法办案来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在稳定有序的状态中不断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充分发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等刑事检察职能作用,全面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维护稳定的社会管理秩序;要严肃查办职务犯罪,监督公权力依法行使,促进有关社会管理部门和国家工作人员正确履行管理职责,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程,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要加强诉讼监督维护司法公平正义,树立良好的法治、道德标准,促进整个社会发展环境得到净化;要充分发挥职务犯罪预防作用,及时发现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积极向发案单位及

1主管部门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内部制约监督,完善社会管理服务。同时要坚持以检察执法社会化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要通过面对面接触群众,更直接地体察民意、关注民生,为群众提供必要的法律服务,发现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民生诉求,并根据检察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向党委政府提出建议,拿出方案,协助党委政府把住政策源头,促进完善社会管理。

三、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1、依法参与。检察机关作为管理主体之一,对通过行政手段、道德手段能够解决的矛盾不宜过多介入,对依靠社会组织和当事人自治能化解的矛盾不宜启动诉讼程序,要注意尊重和培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和机能。在管理、服务的过程中不能大包大揽,自我放大检察职权。采取的方法既要考虑可行性、创新性,也要考虑合法性,决不能突破法定职能包揽检察机关不宜承担的工作,更不能突破现有的法律框架乱作为。

2、坚持创新。机制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所在。目前,检察工作正在运行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队伍专业化、保障现代化、管理科学化建设。同时,还要注意创新方式方法,方式方法的创新往往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和启动点。要保证既不突破法律框架,又确实有新的思路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检察工作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才会真正收到各方认可的社会效果。

3、主动服务。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过程中,发现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后,要主动促请有关单位及主管部门完善社会管理和服务;要积极参加由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的大排查、大整治,参加社区矫正工作,加强对刑释解教等“五种人”的帮教管理,协助有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加强对社会闲散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管控帮教,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4、维护稳定。检察权的社会管理属性,决定了检察机关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主动服务第一要务,理顺群众情绪。要结合执法办案,建立健全检察环节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执法办案风险评估、检调对接等工作机制,努力探索化解矛盾纠纷的新途径新举措。认真抓好涉检信访积案化解工作,采取综合措施,力争尽快消化解决检察环节的信访积案。高度重视敏感案件的办理及“三个效果”的统一,防止激化矛盾或引发新的矛盾。组织检察

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诉求、解决困难,切实把排查化解矛盾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真正践行执法为民。

四、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途径

充分发挥检察职能,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要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突出重点内容,把握主要工作,实现良好效果。

一是积极推动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公共政策调整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行贿档案管理,促进公共政策调整,从源头上减少不稳定因素,确保重大政策有效落实,重大资金安全使用。

二是积极参与对社会治安突出问题整治监督,着力解决好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地区的控违拆违、整治开发、服务管理与协调发展问题,定期分析社会治安形势,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结合办案加强法制宣传,积极预防和减少犯罪。

三是加大查办民生领域职务犯罪力度,净化社会管理环境,把查办涉及民生领域的职务犯罪作为服务社会管理、服务大局稳定的中心工作来抓。要集中力量查办发生在领导干部中以权谋私、失职渎职犯罪案件,发生在基层政权组织和重点岗位中贪污贿赂、滥用职权、坑害民众的犯罪案件,发生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中的经济犯罪案件,重大责任事故和群体性事件涉及的职务犯罪案件。以及通过查办耕地占地补偿、退耕还林、农机补贴、粮食直补、社保等涉及群众生活和商业贿赂容易高发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

四是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以个案预防、重点预防、系统预防为载体,实现由事后预防向事前预防延伸,从个案预防向制度和机制建设延伸。当前,要重点在国家投资建设领域深入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开展摸底调查、预防动员、以案释法、整章建制的预防工作,以此增强国家投资领域干部职工预防犯罪意识,遏制和减少各类犯罪现象,提高建筑行业社会管理创新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是积极参与对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管理。要配合有关部门净化网络环境,坚决依法打击利用网络实施犯罪活动,维护网上秩序,净化网络环境。高度重视涉检网络舆情,建立健全应对、引导等机制。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情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涉检负面报道,认真评估舆情影响,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正确引导网上舆论,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六是高度重视执法办案中不作为、乱作为、滥作为的现象,着力监督纠正刑讯逼供、暴力取证、滥用强制措施和变相体罚等侵犯当事人人身权利的问题;受利益驱动违法违规办案,插手经济纠纷,违法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款物等侵犯当事人财产权利的问题;对群众漠不关心,作风霸道,特权思想严重的问题;与案件当事人及其亲友、律师串通,收受钱财,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等问题。严格执行《人民检察院执法办案内部监督暂行规定》,认真开展执法监察、案件复查和重点案件回访,加强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执法活动的监督。

五、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探索

(一)探索参与制定公共政策工作机制。公共政策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保证公共政策的质量与品质尤为重要。一是及时向党委反映政策主张,积极参与党内政策制定的调查研究过程,形成长效机制。二是参与人大立法过程,通过法定程序,及时将立法主张传递到立法过程。三是与政府共同制定公共政策。检察机关要加强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合作,参与其公共政策制定,有助于提高这些公共政策的品质。四是与审判机关共同制定司法工作政策。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宪法地位类似。虽有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但针对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完全可加强配合,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

(二)探索便民利民的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派出检察室、设立检察联络员和聘请检察信息员等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新平台新机制,延伸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参与社会建设的触角,搭建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的新平台。二是参与大调解工作机制。大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社会矛盾纠纷综合性调解机制。大调解是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创新。检察机关应主动作为、积极融入大调解工作体系,做好与检察机关有关的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三是广泛开展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等活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引导全体公民学法、知法、守法,理性表达个人诉求、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2.社会创新与社会管理 篇二

一、技术创新研究的社会学视野

自从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 (Jeseph Schumpeter) 提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技术创新理论 (他把技术创新看作是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 即在生产体系中引入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 [1]后, 人们大多在经济层面上研究技术创新活动。通常, 人们把技术创新理解为研发新工艺或新产品, 并使之产业化和市场化, 从而优化组合生产要素, 提高生产率和利润的经济过程[2]。然而, 随着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技术、经济、社会的交融互动日益增强, 技术进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 把技术创新仅仅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研究的经济学视野愈来愈显示出它的局限性, 因而拓展技术创新研究的理论视野, 把它置于一种更为宽广的社会历史文化与制度结构中作为一种社会行动进行社会学研究, 既是时代发展的呼唤, 也是推进技术创新理论向纵深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

在现代高科技社会, 技术与社会是一种系统集成的耦合互动关系。技术创新活动愈来愈超出了单纯的个体行为, 深深地嵌入到了社会结构之中, 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社会行动, 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与意义, 成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创新主体的激情与动力来自社会文化与制度激励。技术创新是主体的一种内生性活动, 离不开社会文化的激励和推动。创新作为一种高度创造性活动离不开激情、意志、冲动、先进的理念, 这些表面上看源于主体内心, 但实则源于社会创新文化的滋润和创新教育的浇灌。技术创新的深厚动力来自制度的激励和政策的支持。例如, 从技术创新的微观层面, 即企业创新来说, 只有当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技术集成应用主体、创新收益主体以及成功的创新能安全地获得高回报并能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后, 企业才会产生持续而强大的创新动力。这些依赖于一定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

(二) 创新的要求来自社会发展。技术创新活动的深刻根源存在于社会实践之中。技术创新以社会的要求与公众的需求为直接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各个行业和不同区域对技术创新的要求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和多层次、多样化的特征, 从而不断拉动和推动着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

(三) 创新系统的构建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创新系统的构建包括技术创新主体的培育、创新共同体的组织、交流与互动、创新链的培植、创新资源的整合、创新平台的搭建、创新体系的建设等, 它是涉及到众多社会组织行动的活动, 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 它要靠社会各个方面不同组织的协同努力与密切配合。这一系统的发育通常是各种社会组织在各自社会利益的驱动下, 在市场的引导下以优化系统要素组合为目的的非线性自组织过程。

(四) 创新系统的运行是在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类型的互动作用中展开的。技术创新系统的运作, 例如创新规划、设计、决策、实施、管理、模式选择、路径形成、成果评估等都是由不同社会群体、组织在多种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下实现的, 它受制于一定的社会体制与机制, 受到社会价值观、创新系统内外环境以及创新组织交往互动结构等社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五) 创新环境的营造是政府主导下的自觉的社会结构变迁过程。在高科技时代, 技术创新活动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同时它又与社会多种要素耦合作用集成为多行为互动的复杂巨系统, 技术创新成为这个复杂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 技术创新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社会生态环境 (包括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市场环境等) 。这种社会生态环境不是自然形成的, 也不是单靠市场调节就能形成的, 它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 在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的支配下, 通过对技术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整合重构, 进行自觉的社会规划、设计与建设, 其中主要手段是法律法规制定、政策设计、社会舆论的营造、价值导向的牵引等, 从而架构起一整套相互衔接和配套的制度、政策、法规体系, 建立起新的适合于各种组织创新的社会模式, 引起社会结构的变迁。

(六) 完整的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技术集成和社会协同过程。一项技术发明或技术构思想要真正成为在商业上应用的产品, 还必须要经历各种技术集成的阶段。以飞机为例, 从技术构想的形成 (莱特兄弟的发明) 到真正实现商业应用 (麦道公司的DC-3商业航空) 是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 其间经历了整整30年。在这30年内, 无数的商业飞行实验都失败了, 只有DC-3才第一次将五项重要技术 (即可变间距的螺旋桨, 可伸缩的起落架, 一种质轻铸造而成的机体构造, 辐射状气洛式引擎, 摆动副翼) 有效集成而形成为一部成功的飞行器。这一技术集成过程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融合协同过程, 协同过程不完全是一个技术过程, 更多的是一个社会过程, 是一个人与人之间思想、愿景、价值观、理念彼此交流互动和整合的过程[3]。

(七) 技术创新以技术的社会实现为目的, 技术创新的价值是社会赋予的。技术创新作为科学技术的应用, 其核心是科学技术价值的实现过程, 而价值实现需要一些社会条件和机制如制度创新、系统创新、观念创新等。技术创新的实施有明确的价值指向, 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它是以满足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并创造价值的目的出发, 通过实际的技术操作和社会建构最终为社会和公众所接纳、消费与享用, 进而获得价值实现的。技术创新的典型特征是创造出市场化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 这就决定了技术创新必然要追求技术的社会实现。任何技术创新的要素 (发明、构想、创意、工艺等) 只有进入人们的生活、实践, 在规划-设计-制造-控制-消费-使用的整个过程中才能实现其现实价值形态。同时, 技术创新的成果是由社会来评价并认可的, 其有无价值、价值量的大小都与社会价值观与价值标准直接相关, 也就是说其价值的实现是由社会赋予的。

根据上述考察, 大体可以从社会学的视角对技术创新概念作一界定, 它是指在社会利益的驱动下以新技术构思、新产品、新工艺的社会化应用或社会价值实现为目的, 多种社会因素参与并耦合互动的创造性社会行动。这样, 才能对技术创新活动作出整体、系统和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二、 当代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及其社会要求

当代科学技术的一体化、交叉化、融合化等发展趋势使技术创新活动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 同时由于高技术与社会的融合互动、系统集成, 因而当代技术创新对社会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是:

(一) 高度智能性的创新。当代技术创新表现为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高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 包括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在内, 它是一个高技术群系统。高技术是体现人类最新科学知识的技术, 也是有效利用了最强大自然力的技术, 它的主要特征是高智力、高投入、高效益、高竞争、高风险、高潜能等[4]。在高技术背景下, 技术创新的实现必须围绕开发高度智能性劳动, 抢占高科技制高点, 寻求高端技术的突破上下功夫。这些对创新资源的开发运用, 对创新系统的运作管理方式, 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对创新理念的转变, 对国家、区域、政府、企业和不同主体的技术创新战略、目标、计划的策划与设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整体联动式的全方位创新。现代高技术具有十分密切的内在关联性和耦合互动性, 并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扩散性, 某一项技术创新会迅速引发和带动另一项技术创新, 由此辐射、渗透和扩散到众多相关技术领域, 并推动传统产业技术的升级, 呈现出高技术的强联动效应。因此, 在高技术背景下, 某一高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与突破, 会产生联动效应, 形成整体联动的全方位高技术创新[5], 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整个社会进步产生重大影响力。可见, 当代技术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整体的提升和推动作用。这种特点一方面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现, 另一方面它也为技术创新的制度、体制、机制建设与社会环境营造提出了新的社会要求, 它要求我们要重视技术创新系统要素、创新系统结构优化以及创新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协调问题, 建立一整套与技术创新活动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系统。

(三) 动态的持续不断的创新。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 呈现出知识爆炸、技术爆炸的强劲态势, 技术的生命周期缩短, 技术更新的速度加快。因此, 任何一项技术创新都不可能一劳永逸, 已有的技术创新成果不断被刷新, 对于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产业、企业来说, 技术创新呈现为“一波”“又一波”不断创新、持续进行的进程, “创新-创新-再创新”成为技术创新的趋势与潮流。由于持续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于不断地学习和积累, 这就对各种创新组织的组织文化建设、组织管理模式与组织交往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社会要求。

(四) 高风险性的社会探险活动。创新就是打破常规, 创造出新的东西。因此, 创新是充满风险的挑战性事业, 尤其是高技术背景下的技术创新, 由于创新的难度增大, 不可预期的因素增多, 所牵涉的空间领域日益扩大, 因而成为风险性很大的深度社会探险活动。与高风险性相伴的是高回报性。在当今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高科技时代, 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日益提升, 因而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回报率也越来越高。技术创新的这些特点要求建立创新风险的社会承担机制, 同时对技术创新的投、融资体制、企业创新决策机制等提出了新的社会要求。

(五) 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多面性创新。当今世界处于大科学、大市场、大开放的全球化背景下。一方面, 国家之间、区域之间、企业之间基于各自利益追求使技术创新的竞争性日益激烈;另一方面, 经济全球化态势也促成了不同层面创新主体的相互合作, 国际合作、区域合作、企业合作、团队合作的空间越来越大, 机会越来越多。这种合作有利于不同创新主体共享科技信息, 优化配置全球创新资源, 活化创新思维, 凝聚创新思想, 分担创新风险, 降低创新成本, 共享创新成果。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多面性创新使技术创新的形式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这对于创新组织形式、企业人才流动制度、创新共同体的交往互动方式、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提出了更高的社会要求。

(六) 非线性复杂化过程。技术创新从表面上看似乎体现为由于新要素的引入而产生的工艺方法、生产装备、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产品的创新。但是, 在当代社会, 技术创新本质上则体现为创新思想、人才、理念、管理、制度、体制、文化、法规、政策、信息、资金、设备、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有效聚集、优化组合、高度集成、非线性作用而产生的整体突现, 具有开放性、动态性、非线性、不确定性等复杂性特征, 是一个极具复杂的社会实现过程。这一特点对创新系统的结构优化、对创新要素的集成整合、对创新生态链的培育、对制度创新与环境创新以及对创新系统的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崭新的要求。

(七) 交叉渗透与融合集成的综合化创新。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一个重要特征, 即综合化整体化趋势, 与此相联系的是, 各门学科相互交叉和融合渗透在当代科技发展和重大科技成就的取得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代许多有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都是在学科交叉的交叉点上取得的。当代技术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体化特征, 许多重大的尖端技术、高技术都具有多个领域的技术相互融合与集成的性质。融合是组合已有的科技成果发展成为新技术, 集成是将多种因素 (技术因素与非技术因素、科学因素与人文因素等) 按照某种价值理念集合为一个互为关联的有机整体, 产生整体大于部分的协同效应。融合也好, 集成也好都是非线性的, 它们是一种互补和合作的关系, 进而创造出新产品和新技术。这说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始进入了融合集成、全面突破、综合创新的崭新阶段, 这种特点要求我们按照崭新的思想原则——学科交叉、融合渗透、系统集成的创新理念组织创新团队、规划研发活动、策划创新过程、指导科技管理、改革教育体制、优化科技人才队伍、完善创新体制机制等。

当代技术创新的这些特点, 说明当今社会成功的技术创新不可能仅仅是一种个体行为, 也不再是单一技术领域突破所能实现的, 而是一种高度制度化、组织化、协同化、集成化、综合化的社会性探险事业, 是多种社会要素系统集成的结果。因此, 促进和推动技术创新, 不能仅仅从技术、管理、经济等层面上思考, 而更为重要和根本的是要从社会变革、社会创新的社会层面上进行深度的思考。

三、技术创新的社会支持平台:社会创新网络体系

(一) 技术创新需要社会变革与创新网络的支持。

当代技术创新的诸多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作为一种在特定的技术——社会集成互动关系系统中运作, 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约束而趋近某种价值目标的开放性社会行动, 它需要相应的社会变革与创新网络的支持与维护。如果缺乏与技术创新相适应的观念创新、文化创新、组织管理制度创新, 如果缺乏鼓励创新的社会制度与政策环境, 缺乏支持和服务技术创新的社会网络体系, 缺乏支撑技术创新的科技运行机制, 那么, 个别组织的创新冲动就会被扼杀, 创新行为变得不可预期, 创新动力就会不足, 创新行动难以为继, 创新风险难以规避, 创新成本就会加大, 整个社会的技术创新就不能保持持续活力, 一些组织的创新就难以转化为社会时尚, 使其社会价值无法得到充分的实现。因此, 从社会学的视野分析, 技术创新绝不仅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 而是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各阶层共同承担、协同努力的系统工程, 主要依赖于国家和区域政府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配套改革与整体推进, 要有体制、机制的创新, 法律法规的保障, 社会政策的激励, 先进文化的滋润和强有力的社会价值导向的牵引。

(二) 积极培育支持技术创新的社会创新网络体系。

当今的技术创新是在大自然观、大科学观、大实践观指导下, 创新主体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高度互动的动态网络系统, 在这一系统运行中, 创新主体居于核心地位, 起决定作用。因此, 如何合理地规划、设计、建构一定的社会关系模式, 优化社会结构, 充分挖掘、激励并提升创新主体的能动性, 实现对技术创新动态网络系统的有序调控, 使其优化地运行, 并向优化的目标靠近, 就成为推动和促进技术创新的根本之举。

1.培植激励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

技术创新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活动, 除了必要的经济激励之外, 还需要深厚的社会文化的滋润与支撑。创新需要不断的学习、冷静的思考、执着的探索、百折不挠的毅力, 需要宽容的氛围、自由的思想交流、大胆的想像, 需要创造的热情、激情和敢为人先的闯劲, 为此必须更新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技进步观, 张扬个性, 尊重差异, 善待人才;树立协作开发、合作共赢的现代竞争观, 营造良性竞争的良好氛围;构建鼓励创新、包容失败、倡导学习、尊重创造的良好文化环境, 才能使人们创造的激情迸发, 创意不断, 创新成果迭出, 才能造就个人、组织、社会普遍的学习力和创新力, 提升全社会的创造力。

2.构建规范、约束和激励创新的完善制度与体制。

当技术创新活动从个人行为、企业行为演化为区域行为、国家行为时, 其顺利实施就越来越需要一种制度和体制的支撑。制度是一整套稳定的社会规范体系, 它对人们的行为可起到有效而持续的激励、规范和约束作用。为推动技术创新活动有效开展,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建设方面的领导作用, 在合理整合技术创新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基础上, 搞好技术创新的制度设计与体制、机制建设, 创新制度安排尤其是经济制度、科技制度、教育制度、文化制度以及企业制度, 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组织结构、活动方式和分配制度、产权制度等, 大力培植创新型企业, 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建立健全国家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体系,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完善技术创新的社会评价体系, 建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元化利益激励在内的技术创新社会评价机制, 有效保护和正确引导创新行为;健全和完善支撑技术创新的技术产品市场, 完善保障商品性研发的金融制度和风险投资机制等。通过构建一整套完善的创新制度体系, 重构与技术创新相关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 使技术创新活动获得良好的生长土壤和适宜的社会生态环境, 规范、约束和激励引导技术创新活动健康发展。

3.创新社会政策, 优化技术创新的生态系统。

技术创新不是一个线性的或机械的过程, 而是一个多元异质要素耦合互动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 科技、经济和社会诸多方面之间处在连续不断的、多方面的相互作用之中, 从而形成互促互进的创新互动体。技术创新活动中通常存在着一个完整的生态链, 这一生态链具体包括企业孵化器、公共研发平台、风险投资、信用担保、信息服务、物流平台等, 完整的创新生态体包括创新政策、创新链、创新人才、创新文化等。政府在创新生态体培育中的重要职责是, 通过制定创新社会政策, 改善社会关系结构, 规划、设计并建构一个优化的创新生态体, 搭建一个完善的创新生态园, 最大限度地集聚和整合国内外优质研发资源, 活化创新因子, 使资本、技术、人才、知识、信息、创意等创新要素和谐共生、有效集成与耦合互动, 产生系统协同效应, 形成持续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成果, 提高创新效率[6]。为此, 针对当前我国技术创新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应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社会政策。首先, 建立科技开发与产业激励紧密结合的配套化创新政策体系, 克服长期以来科技与经济政策相脱节的现象, 强化鼓励创新的政策导向;其次, 建立政府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向技术创新型企业倾斜的各项政策, 大力扶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再次, 加快建立和完善鼓励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体系, 加强对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最后, 制定更加灵活宽松的创新人才政策和创新激励政策, 挖掘创新潜力, 凝聚创新力量, 鼓励创新行为, 增强创新活力。

4.建设社会化的创新服务网络体系。实践证明, 企业是现代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

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在其内部要素与外部社会因素交互作用与耦合互动中完成的。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要使以追逐经济利益为目的的企业保持持续的创新激情、旺盛的创新冲动、获得积极的创新体验并取得较好的创新效益, 除了创新法律、法规、搞好制度建设和政策扶持外, 还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建立配套化的经济社会支持服务系统。为此, 必须大力引导、支持并培育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系统:培育具有价值发现能力、市场嗅觉灵敏的风险投资机构和科技融资机构;培育专业化的创新服务、孵化、辅导体系;培育健全的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建立创新公共基础平台, 发展支持创新的公共信息平台, 健全公共数据平台, 支持共性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大力发展包括企业、研究机构、个人等多样化主体构成的社会化的科技研发组织、机构, 培植官产学研金 (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财金和中介机构) 紧密结合一体化发展的技术创新合作体系;建设支撑技术创新发展的国家、区域等不同层面的知识创新平台, 大力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如此等等, 使企业技术创新获得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完善化的社会服务。

摘要:在现代高科技时代, 技术创新已深深地嵌入到社会生活之中, 成为一种社会行动。当代技术创新活动呈现出一系列崭新的特点, 对社会变革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社会要求。拓展技术创新活动的研究视野, 从社会学视角探讨技术创新所依赖的社会条件——社会创新网络体系, 对于深化和拓展技术创新理论研究, 推进技术创新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技术创新,社会创新,社会学研究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73

[2].昊未, 郭铁成.关于自主创新的对话[N].科学日报, 2006, 7:28

[3].金吾论.创新文化:意义与中国特色[J].学术研究, 2006, 6

[4].刘诗白.论当代技术创新[J].经济学动态, 2006, 7

[5].刘诗白.论当代技术创新[J].经济学动态, 2006, 7

3.社会创新与城市新生 篇三

在过去的几十年,快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复杂性远超个体组织的能力范畴。因此,人们亟需联合全世界顶尖的有识之士,共同学习、探讨、发掘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亟需通过社会创新,将商业领域中的企业家精神和专业精神引入社会领域,亟需推动大众创新,使每个社会问题都能得到关注和解决。

2014社会创新周,曾以“联结,启动创变的力量”为主题,将人们联结在一起,从人文、科技、城市、社区四个维度,面对并解决社会问题。韩国水原市副市长李在俊、巴塞罗那智慧市民项目发起人托马斯·迭兹、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李光耀未来城市创新中心主任Poon King Wang分别介绍了来自三个国家的经验。

韩国水原市

市民参与和市民治理

水原市是韩国京畿道的首府城市,是该道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面积为121.13平方公里,下辖长安区、劝善区、八达区、灵通区四个区,人口约120万。水原市位于朝鲜半岛西岸的中部,市中心位于东经127度、北纬37度,距汉城44公里,距韩国第二大港口城市仁川42公里,是首尔的卫星城市。同时,水原市还是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的主办城市之一。平均海拔高度128米,年平均气温摄氏11.4度,年平均降雨量1261毫米,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水原旨在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城市。这个城市既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历史文化遗产——城廓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华城”,同时有三星电子的产业园区,大概有5万多名的研究人员在此进行研发和生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包含社会、生态和经济三方面,在社会方面最重要的是治理和领导力,而在经济方面则是财政的健全性。

水原社会创新最好的模型是治理,从计划开始到居民直接参与的预算到执行,一共有三个方面的模式。有三个愿景,首先是形成农村的复兴,然后把它扩大到整个韩国的一个模式,这是500人圆桌讨论会的现场,很多人参与的一个通过沟通、交流、讨论在现场直接决定政策的决定。

举例来说,以往的60年韩国都是从上倒下,从中央政府开始制定计划,地方政府负责执行。但是世界变化得很快,通信电子技术的发展很快,现在参与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市民参与的时代已经到来了,集团性的智慧可以帮助市政进行城市的治理。

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市民企划团,城市的计划由市民的参与来制定,由他们来决定,这是市政管理者所追求的。当时有130多人参与这个计划的制定。2012年开始,主要的政策,包括水原基本规划都有市民企划团参与,市民描绘梦想地图。第二是预算。水原的预算有2.5万韩元,1%是由市民参与决定的,这其中的参与者包括了青少年。从2011年开始到现在,参与的件数不断增加不断提高,现在这个项目准备提升到5%。第三个模式,通过制定计划参与预算,然后由市民通过自己的手来进行社区的复兴。

另外水原市的创新还体现在生态交通上,不使用化石燃料而是使用行走、自行车或是电动车等生态交通手段。比起汽车来,而是以人为中心的交通体系。2013年,在大约有4400多人生活的旧城区内,进行了一个月之内没有汽车的试验。大概把1500辆车从这个区域排除出去,对旧城区进行改造,改造基础设施,翻修建筑的外观。以后还计划将整体交通系统升级。

西班牙巴塞罗那

原型设计

巴塞罗那(Barcelona)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濒临地中海,是西班牙第二大城市,也是加泰罗尼亚自治区首府、以及巴塞罗那省(隶属于加泰罗尼亚自治区)的省会,加泰罗尼亚自治区议会、行政机构、高等法院均设立于此。巴塞罗那1137年成为加泰罗尼亚和阿拉贡联合王国的首府,并于15世纪初期巴塞罗那及其所辖地区并入西班牙国。巴塞罗那是加泰罗尼亚的港口城市,是享誉世界的地中海风光旅游目的地和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西班牙最重要的贸易、工业和金融基地。巴塞罗那港是地中海沿岸最大的港口和最大的集装箱集散码头,也是西班牙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巴塞罗那气候宜人、风光旖旎、古迹遍布,素有“伊比利亚半岛的明珠”之称,是西班牙最著名的旅游胜地。

巴塞罗那有一个原型实验室,将数字化技术和建筑相结合,这使得人们可以在建造大楼之前了解有哪些想法可以通过技术得以实现。而这一切和人们对于巴塞罗那城市面貌的期待有密切关系。艺术家和技术人员的合作将构建出更好的城市。而城市更是由自己的市民创造出来的,因此在这些实验室附近设立图书馆可供市民查询相关资料。同样的,关于环境监控问题,实验室在60天内做出一个传感器原型,用以捕捉大气中的温度、湿度以及污染物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可以被收集到一个数据中心,从而形成环境变化的监测。

新加坡

智慧发展

新加坡,全称为新加坡共和国,旧称为新嘉坡、星洲或星岛,别称为狮城,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政治体制实行议会制共和制。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北面有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紧邻,并以新柔长堤与第二通道等桥梁相连与两岸之间。新加坡的国土除了本岛之外,还包括周围数岛。

1965年独立的新加坡注重打造智慧城市、智慧发展,这是因资源缺乏所带来的必然选择。在水的供应和管理上,新加坡建立了一个综合系统,不但包括了收集、蒸化与供应水,也包括废水循环和蒸化。新加坡也已经在规划如何在2060年满足比今天多一倍的水量需求。而在其中,公民合作也是必须的。政府鼓励国人积极节省用水,国人每日平均用水量从1998年166公升减少到2013年151公升。另外政府和基层组织合作,2006年新加坡成立了活跃、优美、清洁全民共享水源计划,把河流、水道和蓄水池改成双向的休闲区,国人在那里划龙舟、划独木舟、放风筝、散步、跑步等等,宗旨是鼓励国人珍惜国家水源,饮水思源。

4.社会管理与创新学习心得 篇四

称钩驿镇人民政府

王向前

二〇一二年四月

加强社会管理与创新专题学习心得

安定区称钩驿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向前

以我近几日的学习体会,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面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普及法律教育、处置公共突发事件以及领导建设新农村、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艰巨任务,最关键的还是“人”,即如何调动人,团结人,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力量凝聚起来,不断创新执政理念,增强执政信心,提高执政水平,以真抓实干的精神,想民之所想、谋民之所盼,通过带领干部群众团结奋进,艰苦创业,真正使干部齐心,群众放心,自己安心。结合这几日的学习,依据我镇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社会管理与创新这一议题,我个人有以下几点浅见。

一、讲文化,提素质,人文理念塑镇

“坐在家里有书看,娱乐活动有阵地。”人们已经在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带来的快乐。镇文化站、村农家书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极大地带动了社区文化、邻里文化等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蔚然成风,和谐文化建设初显端倪。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注重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挖掘人民群众文化创造潜力,开创人民群众文化创造新局面。破除落后观念束缚,牢固树立文化科学发展新理念,创办以“传播科学思想,解读时代话题,服务人民群众,共建和谐称钩”为宗旨的政策、科普及教育活动,积极探索符合本镇实际的文化发展路子。破除“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树立文化经济新理念,积极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破除“重管理,轻服务”的观念,树立政府服务文化发展新理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履行政府对文化发展的各项职责,创新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寓管理与服务之中。加快文化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全面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以服务群众为根基,举办系列节庆文化活动,开办系列讲座,以满足广大干部群众更多的精神文化需求,全力打造“相聚称钩驿镇合唱节”,搭建合唱平台,凝聚万民之心,传播和谐之音,促进文明风尚,彰显发展动力;全力打造“奉献称钩驿”,悉心培养典型,全方位多层次开辟受众参与渠道,让群众在参与中接受先进典型的熏陶与感染;全力打造“称钩驿读书节”,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提升镇域文化品位;全面落实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户户通”。继续完善农村电影放影覆盖全镇的流动网络。进一步发挥“三讲三送”、“千台大戏送农村”等文化服务项目的文艺导向作用,积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推动一批具有农村文化特色的说唱演出和小剧目演出,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加快开展农民手机广播电视报纸等新型传播产业。坚持以人为本,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树立“走出去,请进来”思想,弘扬人文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的和谐发展,提高干部群众素质。

二、学法律,知荣辱,依法科学治镇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

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因此,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的提高才是实现依法治镇的关键和决定因素,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的迫切需要。目前,农村普法存在“三难”。一是人员难集中。随着农民经济意识的不断增强,青壮年大多都外出务工,只有老少在家留守,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普法学习难召集;二是时间难安排。自从土地承包,分散经营后,农民就丧失了集体观念。他们的时间都是自由安排,除了外出务工就是农忙时节,普法学习时间难安排;三是内容难理解。由于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规范抽象的法律条文难理解,学不懂,记不住,影响了学习法律的积极性,给农村的普法教育造成了一定影响。所以,农村法律普及宣传以采用集中学习为主,通过法制讲座等学习制度,确保人员、内容、时间、效果“四落实”;或组织干部群众参加法律知识测试、演讲等,使普法学习常抓不懈,努力实现法律素质的新提高;或通过观看录像、开座谈会、讨论、培训、讲座、写心得体会、知识竞赛等形式,增强干部群众的学法、用法意识,完善单位(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或以“全国法制宣传日”为契机,利用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阵地开展普法宣传,提高辐射作用,积极宣传普教育的新途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推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及监督机制,加强社区矫正、司法援助工作,维

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保障未成年人、妇女、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坚持以法治镇、以德立镇,抓紧、抓细、抓实,抓好每一项工作,不断开创农村使用法律宣传教育工作新局面,努力争创依法治镇先进镇。

三、有制度,抓管理,完善机制建镇

应急管理是各级政府、成员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强化组织领导,把应急管理作为关系全局的重要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加强基层救灾应急预案的统筹工作,对各类预案进行可行性评估,确定预案启动和实施的程序,权责到人,赋予调动本级一切资源与相关力量的权力,在政府统一领导下,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按照预案做好各项抗灾救灾工作。围绕各类突发事件的特点,认真研究事件发生和发展规律,借鉴各地、吸收以往在事件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教训,注意听取专家、管理部门和一线工作同志的意见,制定镇、村、镇直各单位的应急预案,组织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预案演练,通过充分论证,完善应急预案体系。针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公共突发事件,按照分级负责,逐级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统一调度,靠前指挥,组织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服役人员和志愿者等,提高综合应对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教育,使这支队伍在关键时候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完善应急队伍建设的领导责任制、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结合新农村建设,搞好村镇规

划,合理加强基础设备、设施及场所建设,强化监督,夯实应急保障基础。通过村宣传栏、“农家书屋”等场所设置合法栏目或摆放应急知识读本,积极组织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切实增强农村群众的应急知识和自纠互助能力,建立健全各类风险隐患和社会矛盾排查、监控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落实应急规章制度,努力实现“无急可应,有急能应”的最终目标。

5.社会发展与文化创新 篇五

社会发展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人的本性,也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尽管文化创新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迥异,但文化创新总是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的创新推动着社会发展.

作 者:刘国荣 杨亮才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陕西延安,716000刊 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年,卷(期):“”(6)分类号:G05关键词:社会发展 文化 创新

6.社会创新与社会管理 篇六

周玉萍②

(太原科技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24)

摘要:社会组织的创办、发展、管理、服务与评估都与社会管理创新有着直接的关系。放宽进口,政府购买服务,简化管理程序,评估结果引导都成为社会组织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只有从这些环节着手,才能真正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管理;发展;服务;社会组织

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向“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转变,大量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性的社会管理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将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由社会组织来承担。因此,社会组织的数量和质量是完成政府改革的重要条件。观察当前中国的情况,在创办、管理、服务、评估社会组织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因此,要真正实现行政管理改革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推进社会组织的发展。

一、社会组织的创办与社会管理创新

据调研,现在在中国创办一个社会组织需要经过如下程序: 第一步,到当地政务大厅民政部门递交申请表,由民政部门审核。第二步,在准许开办的情况下,联系业务主管单位由业务主管单位出具同意为该组织业务主管单位的正式文件。比如教育方面的社会组织需要联系当地教育部门,环境保护方面的方面的社会组织,需要联系环保部门。业务主管单位是在没有利益的情况下承担管理责任的,所以十分不情愿。这就成为登记中最难走的一步,不少社会组织就此沦为草根组织,不去办注册登记。

第三步,会计事务所验资,拿到验资报告。并且拿到办公地点的用房证明。第四步,填写相应表格。包括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申请表、民非业务主管单 ①② 本文为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1-2012重点课题结题成果。

周玉萍(1964——),女,山西太原人,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系教授,.030024.位批文、民非法人章程、社会组织办公用房证明、办公用房勘察表、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名单,社会组织董事会监事会人员名单等。第五步,备齐所有手续,到民政部门办理登记。

手续繁琐,有些环节甚至需要有人帮忙。一些热心公益人士看到这种情况,就此打消念头。对比国外的社会组织成立过程,以美国为例,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向所在州递交成立申请。申请中应包括三个备用名称,有效的身份证明,董事会的组成(许多州要求至少要有三个董事,也有的州仅要求一个董事组织者);组织的章程(最好要有符合免税的条文)等。

第二步,缴纳年费,并成立公司。需要说明的是成立一个社会组织(国外称为非营利组织)和成立一个营利公司过程很相似,提交需要的材料后,只需要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可以取回相应的登记注册证明,不需要验资,也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

另外,美国有些州还有更加优惠的政策,比如特拉华州:第一,登记费用便宜,小规模的NGO注册费为89美元,年费75美元;第二,允许董事会成员只有1个人,可以注册个人NGO。因此许多社会组织都选择在特拉华州注册。两相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国外社会组织的创办不仅手续简单,费用低廉,而且几乎没有什么障碍:既不需要50个会员单位,也不需要一笔注册资金,更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任何人只要愿意从事社会福利事业,就可以办公司,一个人也可以。而在中国,不仅手续复杂,注册费用高,而且业务主管单位的规定“就像一堵“高墙”,导致“事实上已经成立的社会组织,要么到工商部门注册为经济组织,要么以‘黑组织’的状态勉强维持。”[1]。面对这个困难,2011年初,北京已经率先规定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和社会服务类四大类社会组织可向民政部门直接申请登记,广东省也明确规定,从2012年7月1日起,除特别规定、特殊领域外,将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改为业务指导单位,无须业务主管单位前置审批后再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这就闯开了一个突破口,意味着社会组织的成立相对比较容易了。但是多数地方在业务主管单位方面尚且没有放开,所以,政策方面的调整,包括会员单位的减少,注册费用的降低,就成为促进社会组织成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放开限制,简化登记手续。才能促使人们快速地成立社会组织,凝聚力量,为社会服务。

二、社会组织的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

近年来,由于国家的强调和重视,社会组织迅速发展。2009年末,社会组织的总数为431069个,其中社会团体238747,基金会1843,民办非企业190479。而2008年全国的总数是38,6916个。在数量上有所增加,活动上影响力在增大。比如,母亲水窖项目,关爱西部孩子爱心公益活动,雅诗兰黛粉红丝带乳腺癌防治运动,永业慈孝基金,美克美家“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夏令营影响都很大。值得注意的是这几年的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许多社会组织都有政府背景。比如,有一些社会组织的领导职务由政府部门的退休领导担任,例如,在我国行业协会较多的上海市,由政府任命的协会领导就占全市协会领导数的60%[2]。有一些社会组织,如各地的社工服务社,热线、志愿者协会等,看似学校或者个人兴办的,其实是有政府项目支持的。这些社会组织虽然没有实现完全独立自治,但他们活跃在各个领域,正在成为完全独立自治的社会组织。它们可以说是在政府创新社会管理的号召下,培育出来的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的发展中也存在着必须克服的问题,首先,有一些社会组织是在民政系统内部诞生的,如救助站的社会工作室,福利院的社会工作室,某社区的社会工作室等,这些组织办公地点就在相应的单位内部,董事长也由内部职工出任,政府购买服务的钱打入这些社会组织账户内,实际上是打入了原有的民政部门下属单位内,只不过博取了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绩。这些组织尽管也是个人注册的非营利组织,但基本上是原有政府部门的下属,没有任何开展活动的动力。即使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也是重名声而轻实际。这类社会组织的存在实际上挤压了真正的社会组织的活动空间,占据了大量资源,效率又不高。应该严格禁止这类组织的诞生。其次,社会组织的发展中,我们发现面向社区进行服务的社会组织数量相对较少,说明社区的社会服务职能还不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重心还没有下移到社区。面对这种状况,政府需要出台相应政策,将社会服务的责任放在社区里面,同时,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机制,由政府各部门提出购买服务的事项及要求,纳入部门预算,由同级财政支付。这样才可以使已经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成长壮大起来,将大量停留在企业、或者行政单位内部的社会服务职能从单位剥离出来,纳入社区。

社会组织的发展本身就需要政府社会管理思维的创新,怎样既扶持社会组织的 3 发展,既是一种智慧,又是一种责任,既要懂得扶持,又要懂得适时放手,这确实是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政府必须考虑清楚的问题。

三、社会组织的管理与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组织成立后,由三个管理部门来管理,一个是当地民政部的社团管理局,负责社会组织的年检,信息汇总和检查;一个是税务局,负责社会组织的纳税;一个是业务主管单位,负责业务指导。三个部门各有各的事情。以某心理咨询室为例,既有社团管理局的登记任务,又有逐月缴纳的税费8-9项,还有业务主管单位派下来的公益活动,所有管理部门的重点都在“管”上,而不在服务上。从国外的管理来看,美国非营利组织的管理部门是财政部国税局(IRS)和联邦选举委员会。国税局的管理分两个方面,一个是负责非营利组织的税收或免税。凡年收入超过25000美元的组织都要做税表,国税局会公开这些税表,一般人也可以在国税局网站上查到;年收入超过5000元而不足25000元的组织则需要提交免税申请,国税局印出免税机构名单,予以公示;年收入少于5000元以下的教会、寺庙和慈善组织不需要填写免税申请。一个是调查非营利组织高管的“过高薪酬”。调查过程中,会与其它类似组织领导者的薪水比较,排除有人利用NGO作弊或利用慈善机构的名义逃税。联邦选举委员会负责管理非营利组织的政治活动,如果慈善机构直接向恐怖组织提供资金帮助,则为非法。

由美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可见是否符合免税资格是管理的重点,符合就需要纳税,不符合则给予免税待遇,促进其成长,同时严格控制利用非营利组织营利行为。如果一个非营利组织从事商业活动,而这个活动与其宗旨无直接联系,那么商业活动中的获利就要纳税。假如一个非营利组织获得超过25000元的营利收入,那么它就失去了免税资格。国外的社会组织在这种既严格又周到的管理之下,只有更好地吸纳捐款,以自己组织的宗旨为旗帜,开展慈善活动才能生存下去。

中国的社团管理机构很多,表面上看,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很严密,实际上存在着空挡。首先,管理者的高薪不在任何部门管理范围之内,这样就有一些社会组织打着非营利的旗号,做着营利的事情。“郭美美事件”中的“商业系统红十字会”就是这样一个机构,还有一些行业协会,以征收会费发财,社会组织乱象 4 迭出。其次,小微型社会组织没有免税的优惠,难以得到扶持而衰亡。第三,缺;乏服务性管理。管理部门仅仅在收费或者派活,很少给予帮助。这是十分不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就是学习国外管理经验,税务部门既管纳税也管免税;社团管理局能够配合税务部门工作,防止不良社会现象的出现;逐步取消业务主管单位的限制,这样才能够保障社会组织正常活动,并得到社会力量的扶持。

四、社会组织的服务与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组织竞买政府出资的社会服务项目,依靠优质的服务生存,本是主要的生存方式,但现在政府招标的社会服务项目不多,社会组织的服务仍旧是基于自身宗旨在各自服务领域开展的。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开展对失学儿童的救济;中华慈善总会开展对孤寡残疾等弱势群体的救助;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展对贫困地区群众的帮助等。所有这些项目均来自于募集的资金,而不是政府出资。政府出资购买服务项目始于2000年上海市卢湾区民政局率先向“金色港湾老年公寓”购买价值30万元的养老服务[3]。此后,各地市纷纷开始探索,出台了购买服务项目,比如北京的社区老人服务卡,深圳的NGO孵化等,目前购买的项目已经涉及慈善救助、农民工子女教育、等领域。

2010年,北京市财政拨款上亿元,购买扶贫救助、扶老助残、医疗卫生、促进就业等十大领域的300多个公益服务项目。2007年开始,上海每年从福彩公益金提取7000万元资助社会组织发展,仅浦东新区近三年来投入的扶持资金高达1.2亿元。深圳建立公益福彩金购买服务“种子基金”3500万元,目前已资助75个公益项目。深圳市2010年机构改革中从17个委办局削减出政府工作事项87项,其中69项委托转移给社会组织承接,并规定,今后凡是可由社会组织承接的社会服务项目,就不再设立事业单位。为扩大社会组织参与管理服务的渠道,深圳去年从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中新增党代表4位、人大代表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已达221人,占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总数的24%。[4] 总的来说,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促进服务社会化这个问题已经形成了共识。2000年以来,政府在逐渐加大购买服务的力度。2012年3月9日,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即公布了《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实施方 5 案》,明确:拟资助150 个左右西部地区社会组织改善服务条件,拟资助50 个左右规模较大、职能重要的全国性社会组织和具有较强区域辐射功能的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委托的社会服务;拟资助50 个左右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针对特殊群体开展困难救助、心理辅导、综合性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等社会服务,拟资助50 个左右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针对特殊群体开展困难救助、心理辅导、综合性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等社会服务,拟培训10000 名左右的社会组织负责人、业务工作人员。[5]可以说这是政府大规模的购买社会服务的一项尝试。伴随着这些项目的实施,一批社会组织将成长起来,成为社会服务的主要力量。

伴随政府购买服务的增加,我国的社会组织有了迅猛发展,活跃在各个领域,开展了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影响和效益。但这些服务尚且处于试点的状态,只覆盖一些领域,面向社区的社会工作体系尚未建立,大量的社会问题处于无人管,无人问的状态。所以,建立长期连续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使已经成长起来的社会组织,能够发展起来,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五、社会组织评估与社会管理创新

对社会组织的评估可以促使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国际上很多国家建立了官方或民间的中介性或学术性评估机构,对社会组织进行评估,并形成了对社会组织公示的机制,为政府监督管理提供重要信息。

评估的组织者可以是被评估的社会组织自身或是相关社会组织联盟,也可以是政府管理部门,还可以是与被评估组织无关的独立的社会组织或者是营利的公司。评估的组织者不一定是评估的具体实施者,例如政府委托给第三方进行评估,社会组织自身也可以委托第三方进行评估。在评估实施过程中,一般都会组成评估小组,小组人员包括了社会组织管理者、政府官员、财务或法律专业人士等多方代表。评估程序一般包括社会组织材料申报和自我评估、评估小组现场评估、评估小组综合评估结果、反馈结果和讨论、对外公布结果等。评估内容根据评估目的不同,关注点会有所侧重,但通常会对财务信息比较关注。评估结果或者应用于政府购买服务时对社会组织的工作绩效的了解,或者应用于捐赠者选择社会组织时的信息参考。其结果是评估良好的组织能够得到奖励(物质上或精神上的),评估差的组织得到惩罚。通过评估引导社会组织发展,或者是给稍差一些 6 的社会组织提供学习的参考,从整体上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是其目的。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出现了社会组织的自我评估,也就是社会组织的自我监督。例如,慈善导航员网(/mjj/201203/201203***.pdf

7.社会组织管理的政策变化与创新 篇七

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组织的数量不断增多。根据民政部门统计的数据,截至2009年底,全国有社会组织431069个,其中社会团体238747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90479个、基金会1843个。我们日常中所说的社会组织,是指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为满足社会需要或部分社会成员需要而设立的非营利性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

在我国,这部分组织以前被称为民间组织,“社会组织”的说法是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报告曾指出“要重视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在此之后,国家民政部在管理工作中也随即启用“社会组织”这一新概念,而不再沿用“民间组织”的叫法。随着社会组织数量的不断增多, 促进社会组织管理政策变革的必要性越来越大。

我国针对社会组织采用的双重登记管理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产生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部门的权责划分不明确的现象。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职能交叉,责任与权力不统一,十分不利于社会组织的登记成立和开展活动。

二、社会组织管理的政策变化与创新

(一)部分组织双重登记管理体制试行改革

以必须具备业务主管单位之后才能继续登记注册为特征的社会组织双重登记管理制度,是中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特色,但是近年来,社会对该制度的认可度越来越低,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因为他们认为这一体制束缚和限制了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导致许多社会组织因为无法找到业务主管单位而不得不选择到工商部门进行企业登记注册。中国政府也开始逐步意识到传统的双重管理体制十分不利于鼓励社会组织发展,因此开始考虑对这一制度进行局部的调整和变通。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先行试水。例如深圳市“三个半步”政策的颁布实施,在社会组织登记注册改革方面,自2004年以来,深圳市率先通过 “三个半步”走的渐进改革方式,对工商经济类、社会福利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实行由民政部门直接登记管理的体制,让民政部门集业务主管单位与登记注册部门于一身。俭省了登记流程,活跃了社会组织的氛围。

(二)部分民间组织备案制改革

所谓民间组织备案制,就是要求一些在成员人数、活动场所、业务经费等标准上达不到民间组织登记注册标准的民间组织,在开展业务活动的时候只需向相应的民政部门提交一些基本的信息和证明资料即可开始运转的体制。民政部最早提出对民间组织实施备案制是在2005年12月出台的 《关于促进慈善类民间组织发展的通知》中,该通知提出: “在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中开展这些活动的慈善类民间组织,不具备法人条件的,登记管理机关可予以备案,免收登记费、公告费”,即通过放松准入条件的方式来推动慈善类民间组织的成立和发展,后来这一模式得以扩展至基层民间组织。

(三)社会服务供给领域的政社合作

政社合作体现最明显的是在经济领域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指将原来由政府直接提供的、为社会公共服务的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或市场机构来完成,并根据社会组织或市场机构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后支付服务费用,即“政府承担、 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是一种新型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 一系列惠及民生的社会政策所带来的丰厚资源,为推动地方政府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与社会组织合作创造了条件。

从目前各地的改革实践来看,中国地方政府购买服务已从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向内地较发达地区的城市推进,从省、直辖市到街镇各级政府都成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实施主体和推动力量。从发展规模来看,政府购买服务在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等领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政府购买的投入、项目和受益对象不断增加,正成为政府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提高我国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加强社会组织监管力度

这一政策从社会组织本身进行改革。例如,浙江省乐清市民政局委托乐清市永安会计师事务所对参加2014年社会组织评估的43家乐清社会组织进行初步评估。永安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第三方评估单位,将对这43家社会组织,进行实地考察、现场检查、资料审核等。此后乐清市组织评估委员会针对初评进行审核,4A级以上社会组织将上报温州市局进行复评。 这种完善的奖励机制和末尾淘汰制,最大程度上保证社会组织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结语

近年来,特别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深化改革后,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首先在东部、南部省份开始试点。突破双重管理制度、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促进监管体系的完善,等等。但是目前来看,尽管政府意向改革,但是改革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由于改革打破了原有的稳定链条,必定遭遇很多阻力。因此,想要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融洽和互补,需要持久的重视和政策的改进。

摘要:社会组织管理政策变化,实质上是“政府-社会”关系的变化,其变化反映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由远到近,二者的干系越来越大、越来越融合。政府之所以能够做出以上政策调整,有其自身层面和社会层面两层原因,最重要的是政府转型的需要,必要条件是政府有能力控制新模式带来的风险。同时,民众对社会公共物品要求的提高以及国家财政政策的偏向更促进了社会组织扮演公共物品供给者的角色,促进了政府和社会组织良性合作模式的形成。

8.探讨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保障 篇八

【关键词】社会管理;法制保障;创新

一、什么是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从狭义上说,它作为政府的一项职能,与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相对,即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中排除掉政治统治事务和经济管理事务的那部分事务的管理和治理,其所涉及的范围包括社会政策所作用的领域。广义上,社会管理就是政府和社会组织对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事业和社会观念等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社会管理是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

我国的法律中对社会管理概念确实存在不足,进而指出,“社会管理立法是社会管理的依据与实现社会管理法治化的前提。加之社会管理法治化是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选择,它呼吁要认真对待作为法律概念的社会管理。”

二、我国现存的“社会管理”的不足

社会管理是一个老问题,但是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个新问题,因为在当前这个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旧的理念和方法已经无法完善应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自我国改革开放直到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带来社会变革,给我国的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

面对社会领域复杂的矛盾和新的问题,现存的社会管理模式沿袭计划经济下的行政管理模式,在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等诸多方面存在难以完全适应,缺乏自下而上的权利管理。

三、我国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和路径

选择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和社会经济阶段性的要求,需要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式,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科学总结和认识并遵循社会自身运行规律,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技术、方法和机制等,构建新的社会管理模式,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产生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社会管理创新和法治的关系

法律具有明确性、稳定性,立法程序更严格,且立法主要是对过去经验的固化与对现实问题的回应,而不是主要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法律在一定意义上还具有保守性、守旧性。创新显然是对既有规则和方法的突破与变革。

在法治社会的应用角度看:社会管理不应脱离法治的轨道,社会管理创新不是要去法治化,社会管理法治化也不是要摈弃、扼杀社会管理的创新。

然而,比照上述要求,检讨我国各地各级机关在轰轰烈烈开展的创新社会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做法。生活实例里往往存在着脱离法治轨道和损害法律权威的情况发生,有学者将这些做法概括为三个不好的倾向,也就是“行为方式的模仿性、内容选择的随意性和主题内涵的扩张性”。

五、当前如何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实现法治保障

(一)创新社会管理要坚持法治的“三公原则”——公平、公正、公开

相关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的任务相当繁重。而且,法律实施的任务更加紧迫。社会管理千丝万缕,而处在当下转型期的现实社会管理工作更是纷繁复杂。特别是社会大众的法治观念、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大大增强,对社会管理立法以及社会管理执法与司法的要求更高,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

(二)创新社会管理要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着力点

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在依法治权、依法治官。且我国行政权有一权独大的历史传统。因此,我国的法治建设重点在行政法治,难点也在行政法治。如何按照法治要求,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体制事关政治改革成败。具体到社会管理领域。改变由政府垄断社会管理权利的局面,建立起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制度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内容。

(三)创新社会管理要大力加强行政程序法治建设

程序与实体相对应,互为表里,不可或缺。程序对于实体而言,不只具有工具意义,其本身具有独立价值。

我国的程序法在整体上比较落后,行政程序法尤其如此。迄今没有全国性的统一行政程序法。按照十八大要求,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通过法治保障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制度体系,在实体的职能权限方面划定了政府“管理什么,不管什么”问题后,首要的就是政府怎么管理这个程序问题,即是要拓展人民的有序参与渠道,顺应公民主体意识。其次,結合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以社会管理创新为契机与动力,加快社会管理程序建设,尽早完成国家层面的《行政程序法》立法工作。

(四)社会管理创新要坚持以民生建设为突破口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施以市场化为主导的经济社会变革,利益分配格局严重分化,短短的时间内就进入了“矛盾的多发期”形成的以失地农民、进城民工、下岗职工等为代表的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社会贫富差距加大。而媒体不断爆出的“拼爹”事件从另一端反映了我国社会阶层的结构化、碎片化现象严重。利益分配失衡导致民生问题突出,这已成为当前社会矛盾易发多发性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社会服务的主题是民生保障。要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社会建设目标,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畅通完善个人权益保护机制、个人诉求表达机制、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听民声,顺民意,排民忧,解民难,消民怨,无不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而每一项改革均涉及复杂的利益和交织的矛盾,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阻力。但这些改革和创新又具有最广泛的民意基础,能凝聚最宽泛的改革共识,能获得最深厚的改革推动力,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最佳突破口。

参考文献:

[1]湛少伟,黄应中.论法治保障下的社会管理创新.检察风云.2013(1)

[2]张有亮.赵龙.创新社会管理:参与式社会管理新论.长白学刊 .2011. (4)

[3]郑长忠.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共青团发展——党的青年群众工作的新命题.中国青年研究.2012(1)

[4]冀瑞杰.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社团管理研究 .2012(1)

9.“十二五”规划与创新社会建设 篇九

[考试说明]:

1、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需要以弹性的退休方案向平滑曲线过渡。

正确

错误

2、公务员养老金改革必须有一个威力的长期的观点。

正确

错误

3、养老基金需要保值、增值,要完善账户管理和服务体系。

正确

错误

4、中国养老金制度:预算缺位,负债增加,持续性差。

正确

错误

5、社会统筹个人账户结合形成的混账空账达到1.5—3.0。

正确

错误

6、公共账户解决克服贫困;职业账户解决个人贡献。因此政府要在结构上进行调整,并认识养老金资本化的运作。

正确

错误

7、公务员制度政策的碎片化使得身份之间产生待遇尤为显。

正确

错误

8、社会保障通常用职业计划和集体账户进行安排。

正确 错误

9、社会保险本身是社会契约,需要去除行政化、增加社会化。

正确

错误

10、中国进入老龄峰值期赡养系数为0.1,继而造成了中国未富先老和人口结构失衡是的问题。

正确

错误

11、中国进入市场运营养老金是企业年金,2010年,0.12万亿美元,占全世界养老基金的0.4%。

正确

错误 12、2008年《宪法》:公民个人合法财产不可侵犯。

正确

错误

13、社会保障是国家地域公民社会风险的制度体系。

正确

错误

14、政治民主是动机,国家政府理财是路径,社会和谐是目标。

正确

错误

15、社会保障是一个公平分配、政治民主的问题。

正确

错误

16、政治民主的动机不仅体现在党中央的文件上,还得体现到政府方方面面和社会文化当中。

正确

错误

17、社会保障政策与党中央的文件之间的匹配可以进行量化。正确

错误

18、美国、新加坡、香港公务员的养劳金来自三个方面:罚款所得、政府补贴、投资收益。

正确

错误

19、中国的公务员养老金来自人缴费、政府补贴,不包括投资收益。

正确

错误

20、全球的经济是养老金的竞争。

正确

错误

21、社会保障是政治民主、国家理财、社会和谐的集合。

正确

错误

22、“十二五”指出:把保障和改善()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民主

民生

民意

民情

23、十四届四中全会完成了邓小平提出“()”的目标。

步入小康社会

步如和谐社会

完成小康社会

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 24、2009年——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保障问题。民生

民生

民意

民情

25、衡量国家经济是否发展的关键指标:()。

GDP NHS RS MTB

26、民生保障的关键指标:()。

物价水平

经济结构

市场结构

政治结构

27、工业化时期通:“三代产品养()”。

企业

国企

个体

员工

28、全球化导致企业竞争更加激烈,社会进入()。

技术时代

政治时代

民主时代

服务时代

29、“公司”:“()”。

1=1 1=1+1 1=1+1+1 1=1+1+1+1 30、()的定义:在国家宏观经济主导下,政府主管部门下执行企业生产计划的一个组织。

创新

发展模型

公司

断档

31、工业时期的发展模式:土地资本+劳工=()。

创新

发展模型

公司

断档

32、信息时代的发展模型:储蓄+投资+()。

创新

发展模型

公司

断档

33、人员随着信息流动导致原人事管理“()”现象。

创新

发展模型

公司 断档

34、经济大国必须同时是统计大国,需要准确的人事基础数据平台,并充分构建“()”。

居民档案

社会档案

经济档案

制度档案

35、所有的链条上,最失真、关键的链条——()。

制度

失业率

经济档案

物价

36、():共性寓于个性。

民生

社会

社保

基金

37、():工薪层、公共部门、事业单位、政府机关。

限价房

廉租房

医疗保险

社会制度

38、低收入人群:()。

限价房

廉租房 医疗保险

社会制度

39、()方面全国人均20—30平米;

住房

绿化面积

土地面积

森林面积

40、()占基金费用的50—80%。

住房

绿化面积

土地面积

森林面积

41、()是国家抵御公民社会风险的制度体系。

社会保障

制度保障

经济保障

政治保障

42、():在任何情况下公民的基本生活有一个安全的状态。

政治保障

制度保障

经济保障

社会保障

43、()是国家抵御公民社会风险的制度体系。

政治保障 制度保障

经济保障

社会保障

44、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

国家

社会

个人

团体

45、公民对国家的第一需要:国家能够给提供一个基本生活的()。

民主

安全

政治

吃住

46、社会保障是国家义务——()。

《社会保障法》

《民主民生保障条例》

《宪法》

《养老保险法》

47、社会保障是()的过程。

社会保障

再分配

养老

积蓄几近

48、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了第一次分配、第二次分配的问题。解决

阐述

表明

制度

49、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是福利经济学,其核心概念:()。

适度保障

民生保障

公民收益权

民主劝

50、提高2009年、2010年、2011年政府报告中着重提出哪些问题?()

“三农”问题

居民消费能力问题

保障

改善民生问题 51、1+1+1+1=1中数字各代表什么?()

第一时间研发

第一时间生产

第一时间

销售、售后服务第一

52、第一时间研发到第一时间生产需要什么条件?()

必须企业与研究机构互相孵化

对教育、科研机构提出了任务

并知道社会需要什么

知道个人需要什么

53、居民社会风险加大的表现有哪些?()

疾病谱的改变

高失业率

高伤害率

居民社会风险的其他表现

54、过去患病的原因有哪些?()

外伤

遗传

流行病

化学污染

55、现在患病的原因有哪些?()

体力活动少(糖尿病、心血管病)

污染(空气、水)

食品

食品添加剂

56、居民社会风险的其他表现有哪些?()

老龄化

环境污染与职业伤害

居住

护理

57、个人财务周期有那几个阶段?()

进入工作阶段

退休阶段

老年阶段 终年阶段

58、人们需要面对哪些?()

生有所养

住有所居

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

59、社会保险基金的基本保障有哪些?()

诊疗

药品

用药

检查目录

60、赈灾救济包含哪些内容?()

灾害

收容

困难救助

养老基金

61、三圈理论包括哪些?()

动机:政治民主

路径:国家理财

途径:社会发展

目标:社会和谐

62、政治民主是人类社会最核心的问题是哪些?()

关键在于物归谁有

政治制度 经济因素

话归谁说

63、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哪些环节?()

筹集资金

社会捐助

管理基金

待遇发放

64、国家的执政党和政府能力需要哪些?()

完整的法律

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构成继而实现公民安全

政治正常化 65、2035年—2038年间赡养问题减掉包括哪几种?()

在校生

失业的人

不纳税的人

不到65岁就退休的人

66、老年日常开支的现金流具有哪些功能?()

稳定性

保值性

生存性

安逸性

67、养老金来源有哪些?()

政府 雇主

个人

其它

68、政府追求的公共治理是哪些?()

动员社会节俭

效率

可持续发展

继续发展

69、医疗问题的集中在哪些?()

资源配制

医院医生管理

代购买服务

医疗技术

70、计算机应用有哪些等级?()

学会使用计算机

走向互联网

移动通讯

上一篇:父母的价值观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下一篇:项目设计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