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名言语段整理(精选7篇)
1.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名言语段整理 篇一
反义词
1贫穷——富裕 2聪明——愚笨
3寒冷——炎热 4否认——确认
5允许——反对 6特殊——普通
7虚弱——强壮 8隐瞒——公开
9渺小——庞大 10慷慨——吝啬
11威胁——安全 12聚集——分散
13积极——消极 14浓黑——雪白
15减少——增加
16三心二意——一心一意
17心不在焉——全神贯注
18名落孙山——金榜题名
19水泄不通——畅通无阻
20当机立断——犹豫不决
21理直气壮——理屈词穷
22尽人皆知——无人知晓
23疑惑不解——茅塞顿开
2.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名言语段整理 篇二
教学目标:
1、利用多种认字方法认识本课7个生字,写10个生字。
2、理解诗意,体会作者遇赦后乘船东归的愉快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会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字词卡片、地图或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吗?谁能背一首?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
板书课题。
教师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公元759年,李白被流放到夜郎。夜郎在现在的贵州省境内,当时是个偏远的地方。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叫白帝城的地方。这时候传来皇帝赦免他的命令,当时李白欣喜若狂,立即动身返回江陵,这首诗就是他离开白帝城的途中写的。
引导学生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二、读诗认字。
1、自由读诗,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用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诗,检查识字效果。
三、明意悟情。
1、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字、词。
2、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
3、结合看图,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谁愿意说给大家听一听?
4、创设情境,配乐朗读,引导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学生交流。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感情背诵,升华情感。
1、(课件出示美丽的彩云,壮丽的三峡)师:诗人顺流而下,经过三峡,看到美丽的彩云,壮丽的三峡,耳畔传来猿猴的啼叫,此时此刻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意境。
3、在小组内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读。
5、试着背诵。
6、配乐背诵。
五、指导书写,巩固字形。
1、“辞”右边的“辛”最下面的横要写得短些。
2、“陵”右下是折文。
3、“猿”右上面是“土”。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
六、拓展习题:
(一)、比一比,组成词语。
京()永()舟()包()景()泳()船()跑()
(二)、根据课文填空。
早发白()城
()()白()彩云间,千里 江陵一日()
两()猿()啼不住,()()已过万()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继续搜集李白的诗背一背。
3.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名言语段整理 篇三
1、记住0不能作除数。如:5÷0能得到商,因为没有一个数同0相乘是得5的;再如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斗得0。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1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商在哪一位上面;
2 、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不同点:除数是两位数: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前两位数比除数小,再除前三位数;
除数是一位数: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1 位数,如果前1 位数比除数小,再除前两位数;
3、乘法中积变化的规律和除法中商变化的规律:
积变化的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积和因数的变化是一致的】
商变化的规律:
1、两数相除,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除数不变,商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和被除数的变化是一致的】
2、两数相除,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就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和除数的变化是相反的】
4、乘法中积不变的规律和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
积不变的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几倍,积不变。【两个因数的变化是相反的,积不变】
商不变的规律:
两数相除,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是一致的,商不变】
5、判断除法中的商是几位数:
先要明确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商有两种情况:
一是前两位够除(即前两位>除数),商的最高位就在十位上,这时的商就是两位数;
二是前两位不够除(即前两位<除数),那就需要用前三位去除以除数,商的最高位就在个位上,这时的商就是一位数。
两数相除:没有余数,被除数=商×除数;有余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两数相除,商是1,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三步检查法】:第一步——看数有没有抄错;第二步——检查计算过程有没有错误,有验算的是否验算了;
4.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名言语段整理 篇四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准备: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插图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望洞庭》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 2.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3.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4.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
有磨拭过的铜镜。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指导读好诗句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2.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3.学生完成习字册。
五、作业。
1.用钢笔完成习字册。2.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3.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峨眉山月歌》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
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10.练习背诵。
11.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处?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2.默写《峨眉山月歌》。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秋 月 半轮秋 教学反思: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学习生涯中没有学过这两古诗,而今年又是第一次教四年级,所以刚开始翻开这一课是觉得有点措
5.沪教版四年级语文期末复习 篇五
3宽恕——饶恕 4赋予——给予
5焦虑——忧虑 6特别——特殊
7猛烈——激烈 8顽皮——调皮
9健壮——强健 10尖锐——尖利
11勇猛——奋勇 12固执——顽固
13恰似——好似 14格外——分外
15衰竭——衰退 16感慨——感触
17放肆——放纵 18撷取——摘录
19平添——增添 20后裔——后代
21粗犷——豪放 22灼热——炽热
23顽强——坚强 24精心——细心
25罕见——少见 26承受——经受
27一贯——一向 28遨游——漫游
29节制——控制 30眼睁睁—眼巴巴
31远近驰名——远近闻名
32万古不朽——永垂不朽
6.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名言语段整理 篇六
教学内容:
二期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课本P22-23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是对常用的面积单位进行一个梳理,一方面进一步借助学生的低阶面积单位的表象累积形成平方千米的表象,另一方面,使学生熟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丰富面积单位的量感。
2、借助问题情景,合作探究平方米与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进一步丰富1平方千米的量感。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常用的面积单位的梳理过程,自主建构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初步提高整理归纳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1、丰富1平方千米的量感,掌握常用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2、理解常用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阶段
1、感受平方千米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学校大吗?我们泗泾镇大吗?那么松江区呢?这些区域用我们新学的面积单位km2 来表示,是多少呢?请看大屏幕:(出示)
我们美丽的校园占地面积约0.03平方千米。
我们家园——泗泾镇占地面积约24.2平方千米。
我们的松江区总面积约604平方千米。
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平方千米常用在什么样的区域?(对比,交流)
小结:平方千米常用来表示面积大的区域。
[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展开,通过“区域大”但表示的“数字小”这一强烈对比,丰富平方千米的量感]
2、感知常用的小面积单位
我们还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谁能从大到小说出来呢?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让我们用手势来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吧!1km2能用手势来表示吗?(不能)为什么?(1km2太大)
板书
km2 1 m2=100dm2 1 dm2=100cm2 [通过记忆性口答与形象的手势感知,双重复习所学面积单位,再现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
3、感知练习
同学们对面积单位的量感不错,就让我们打开课本P23页,完成第三题,比比看,谁填的有快又准
在下面( )中填入适当的面积单位(课本23页)。
一张邮票的面积约9( )
一张乒乓球台面约410( )
一间教室的面积约63( )
一张软盘的面积约1( )
一个排球场占地约162( )
上海野生动物园占地约2( )
[ 在前面面积单位的充分感知铺垫下,通过填写适当的单位,促使学生将熟悉实物的某个面或某块区域与面积单位建立起联系,既诊断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激活他们已有单位面积的量感。]
二、探究阶段
1、情景设疑:通过刚才的单位填写,同学们对面积单位的都很熟悉了,接着让我们来解决前面学习中留下的问题:(出示)如果1 m2可以挤下17人,那么1 km2能不能挤得下整个上海的人?(上海总人口为16737700人)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同桌交流:需要知道1 km2等于多少m2 , 即km2与m2之间的进率,就可以求出1 km2可以挤多少人,最终把问题解决。
2、合作探究:我们知道1 km2就是边长为1 km 的正方形的面积,(出示边长为1 km 的正方形图形)。
那么km2与m2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你们能从1 km2的定义来找出它们之间的进率吗?请小组合作完成。
(1)组内尝试解决 ,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解法:(板书)
1km × 1km = 1 km2
1000m× 1000m = 1000000
m2 1km2=1000000m2
(3)再次交流:通过在1km2定义的关系式中把km转换成m,我们很容易就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现在让我们同桌之间再把这个过程互相交流一下。
3、问题解决:知道了1km2=1000000m2,那么1 km2能不能挤得下整个上海的人呢?谁来说说看?指名交流。这个结果让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完善面积单位进率:现在我们已经把所学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找到了,请同学们把P22的面积单位的关系填写完整。(媒体演示课本23页单位面积的累积过程)
1 km2=( )m2 1 m2=( )dm2 1 dm2=( )cm2
[通过问题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去探究km2和m2的进率。为了使学生形成清晰的量感,启发学生从定义去推理,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处,从而让学生在合作的尝试计算中直观获得1 km2=1000000m2 。其实学生以前在学习习近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间的进率时已经经历了这样一个推理过程,在这里学生运用以往的经验解决今天所学的新问题,体现了知识的迁移。通过平方米和平方千米间关系的探究,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单位面积的含义和进率的由来,促进学生表象记忆的形成都有好处,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为以下单位换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情知背景。]
三、运用阶段
1、分层练习:(说出思考过程)
(1)25 m2=( )dm 23 km2=( )m2
(2)3400 dm2=( )m2 9000000 m2=( )km2 580cm2=( )dm2
(3)70000000 ㎡ -7k㎡=( ) k㎡
[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积累了一些重量、长度、面积单位换算的经验,并且会用小数表示单位之间的转换。这里先安排两组“从高到低”与“从低到高”的单位转换练习,就想让学生通过尝试找到换算的一般方法: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时乘进率,低级单位聚成高级单位时除以进率。从而在思考方法上予以归纳提升,建构单位换算的基本策略。接着出示带有不同单位的计算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借助学生思考过程的表达,便于检测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演绎思维。]
2、拓展练习(同桌讨论)
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错的请改正。
(1)一个铅笔盒表面的宽度约5 c㎡
(2)教室的面积约30d㎡
(3) 一个粉笔盒的表面约0.75 c㎡
(4)上海市的总面积约6341000000k ㎡
[ 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往往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容易混淆,并且在选用面积单位时不善于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判断纠错练习,一方面强化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另一方面想从“数”与“量”两个维度探索修改的方法(修正数据或计量单位),既巩固了单位面积的大小观念,又渗透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的思想,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3、生活应用:(小组合作)
出示:为了扩大我国的绿化面积,人们要在长3km,宽2km的一块长方形的高原上植树,如果每平方米栽1棵树, 运来60万棵树苗够吗?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算出什么?需要注意什么?写出你们的解题过程。交流探讨并板书解题过程。
[通过问题解决,再现本节课的重点新知“平方千米与平方米的转化”,同时让学生通过层层问题的分析,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拓展思维,感受数学在生活问题解决中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
7.沪教版四年级语文期中测试 篇七
完成时间90分钟)
二、基础知识。(25分)
1、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完成后面的要求。(6+2分)
()身()骨
身()其()
和颜()()
因()施()实()求()
志()道()本学期课文中的很多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田老师、孔子、白求恩„„请你用上以上词语(至少选一个),用一两句话赞美其中一个人物。
2、用一个词语概括本学期学到的景物的特点。(4分)赵州桥
钱塘江大潮
小兴安岭
3、按要求改写句子。(5分)
(1)一颗颗枣树挂在枣树上,像(比喻句)(2)秋天的早晨,一进校门,就会看到美丽的鲜花和诱人的香味。你瞧,有桂花、菊花和桃花等,它们开得多美啊!(用修改符号修改)
4、填空(8分4+2+2)
(1)赵州桥不但(),而且()。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着精美的图案 :有的刻着两条()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各自();还有的刻着()。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赵州桥栏板上的龙还有别的姿态,发挥你的想象再写一种。
(2)夕阳无限好。(3),一分收获。
三、阅读理解(35分)
(一)五彩池(节选)(19分)
神话传说中的五彩池在天上,而且只有一个。这里满山坡的五彩池却多得数不清。这些五彩池大大小小,(líng lóng duō zī)。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三米;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池子的边沿是金黄色的,像一圈圈金色的带子把池子围成各种好看的形状:有的像葫芦,有的像
(lián dāo),有的像脸盆,有的恰似盛开的莲花„„
最美丽的是那鲜艳多彩的池水。站在山上,向下望去,漫山遍野的水池在阳光下闪耀着红、黄、绿、白、紫、蓝等各种光彩,像一幅巨大的彩画铺展在眼前。使人惊奇的是,这些彩池()互相连接,水也来自同一溪流,()每池的水色却各不相同。有的上边的池水是咖啡色,流入下边的池就成了柠檬黄;有的左边的池水成湖蓝色,注进右边的池却变成了橄榄绿;有的水池只有一种颜色,有的一个水池呈现出多种色彩。如果把各池的水舀起来一看,却又跟普通清水一样,什么颜色也没有了。同样的水,在不同的池子里怎么会显出各种不同的颜色呢?原来池底生着许多石笋,而这些石笋表面又凝结着一层细腻的石粉。在阳光照射下,池底就像一面面高低不平的反光镜,显出各种美丽的颜色。变幻的色彩使五彩池显得格外美丽,格外神奇。
1、根据拼音的提示写出词语。(2分)
2、在选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3分)
粗糙()消失()
融化()
3、在选文中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2分)
4、第2小节和第3小节分别围绕哪句话写的,请分别用直线和曲线划出。(2分)
5、填空(10分)(1)“柠檬黄”、“湖蓝”、“橄榄绿”都是描写颜色的词语,你能再写两个这样的词语吗?、(2)“站在山上,向下望去”用一个词概括就是,你还能写出两个表示“看”的词语吗?、(2)选文写出了五彩池的景象。(3+2)如果是你亲眼目睹这样的风光,你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60字以上)
(二)国剧(16分)
那天晚饭后,台湾来的赵爷爷提议要我陪他走走,于是我就陪着他在附近的路边散步。我们没走几步,就听到激昂的京胡声。这京胡好像是从街心花园里传来的。赵爷爷一听,就情不自禁地哼了起来,还对我说:“我们中国人真会消闲,茶余饭后总能见到一些老人聚在一起吊嗓(练 炼)声,好不快活。”
“台湾也是这样吗?”
“不单是台湾,我到过一些欧美国家,在华人较多的地方,都能见到这样的场面。我们散居在海外的中国人唱了、听了,心中的乡愁就会变得淡一些。哦,对了,我这次还要(稍 捎)一些国剧带回去,都是国剧组老友叮咛又叮咛的。”
“您说的国剧是„„”
“嗯,你听这就是啊。我们海外的华人都把京剧叫成国剧。这么叫的意思是:我们是有国有家有名有姓的中国人„„”// 只几句话,赵爷爷就和这些老人相识了。京胡声起,他还有板有眼地唱了一段。曲终人欢,喝(采
彩)迭起,掌声不断。再看四周,嗬,坐着的、站着的已有一二百人了!这里简直就是个戏曲大舞台,生、旦、净、末、丑几乎每个行当都有。
趁赵爷爷和他们切磋的时候,我和一位琴师谈了几句:“请问,这里每晚都是这样吗?”
是的 琴师乐呵呵地回答
我们这里以剧会友
自娱自乐
以剧会友,自娱自乐。说得多么随意、自信,这或许就是他们的宗旨哩。// 在回宾馆的路上,赵爷爷还在哼着他的二黄,我却没有作声。叫国剧也好,京剧也罢,不都是我们民族同根文化的继承吗?//
1、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字。(3分)
2、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2分)
3、把下面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2分)
叫国剧也好,京剧也罢,不都是我们民族同根文化的继承吗?
4、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并选择其中一个造句。(4分)
情不自禁——
自娱自乐——
5、文章分成三段。请根据提示概述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2分)赵爷爷很
快
就
和
那
些
老
人
相
识
了,他,我从一位琴师那里
了
解到。
6、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对京剧有了哪些了解?请用一段连贯的话介绍一下(不少于三点)(3分)
四、作文(35分)
题目:我战胜了
提示:[1]把题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写“困难”、“胆小”、“懒惰”、“依赖”等等。[2]通过一件事,重点写清楚你怎样战胜的整个过程的,注意写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要求:
1、一定要把你选择的事例写具体;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名言语段整理】推荐阅读: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06-24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课件10-15
沪教版一年级语文古诗09-22
沪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06-15
二年级语文上册白鲸得救了教案沪教版07-03
二年级语文上册石榴教案沪教版范文07-29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玩皮球1 沪教版08-06
二年级语文上册松鼠的尾巴教案沪教版11-04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9-17
鲁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单元分析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