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问题统计

2024-06-15

食品安全问题统计(精选14篇)

1.食品安全问题统计 篇一

安全事故报告统计制度

驾校教练车辆安全管理监督小组

为保证学校教练、学员的人身安全,提高教学过程中的安全质量,使学员在学驾过程中因车辆原因发生的事故降到最低点,特成立教练车辆安全管理监督小组,来负责本校教练车的安检工作,减少交通事故的隐患。

一、组织成员

由校领导统一指挥和组织我校教练员的安全教育与校内教练车辆的安检监督、维护和检查。组长: 副 组 长: 副 组 长:

交通安全事故报告联系电话:

根据安全事故的要求,领导小组可以随时调集人员,调用物资及交通工具,学校各科室必须全力支持和配合。

二、小组职能

1、在校领导的组织下,与驾校全体教练员每月召开一次安全会议,主要讨论研究平时训练中遇到的安全问题,以及研制出一套解决的方法。如有紧急性突发交通事故,应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妥善 处理解决事故,尽可能把损失控制到最小化。

2、小组在每个月都将对校内所有教练车进行两次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立即递交车辆维修单,并及时复检,直至合格。

驾校突发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为维护学校教练、学员人身安全,有效处理本校突发安全事故,使学校突发安全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特制定《驾校突发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成立学校突发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一指挥和组织我校突发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组长: 常务副组长: 副 组 长: 组员:

突发安全事故报告联系电话:

根据安全事故应急的要求,领导小组可以随时调集人员,调用物资及交通工具,学校各科室必须全力支持和配合。

二、学校突发安全事故种类

学校突发安全事故包括学校重大火灾安全事故,学校重大交通安全事故,学校重大危险药品安全检查事故,学校工程建设、学校外出大型活动事故、学校外来暴-力侵害事故、学校食物中毒安全事故、学校流行传染疾病安全事故等。安全事故造成1人以上死亡的,属重大安全事故。

三、安全事故报告及处理程序

1、报告制度实行学校“一把手”负责制。

2、学校发生或接到突发安全事故后,必须在5—10分钟内向县运管所报告,并及时向公安、交-警、卫生、消防等相关部门报案请求援助。学校要本着“先控制、后处理,救人第一、减少损失”为原则,果断处理、积极抢救,指导现场人员离开危险区域,保卫好学校贵重物品,维护现场秩序,做好事故现场保护工作,上交学校突发事故有关材料,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3、学校接到突发安全事故后,根据事故情况在2小时内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事故现场,组织抢救和善后处理工作。

4、对缓报、瞒报、延误有效抢救时间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予以处分。

四、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一)重大火灾安全事故

1、学校指挥组织学员紧急集合疏散,迅速将事故信息上报主管部门。

2、学校应及时发出紧急集合信号,组织人员指挥学员按顺序疏散,楼道间要有专人组织疏散,及时将学员带到远离火源的安全地带。

3、严禁组织学员参与救火,安全组人员可利用一切救火设备救火,及时报告119、120等相关部门请求援助。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二)重大交通安全事故

1、学校指挥组织学员紧急疏散至安全地段,迅速将事故信息上报主管部门。

2、学校要迅速抢救伤员,在最短时间内将伤员送至医院救治,及时报警110、119、120等相关部门请求援助,保护好事故现场。

3、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三)危险品安全事故

1、学校危险品要求专柜存放,专人管理。

2、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学校要及时将学员疏散至安全区域,迅速将情况报告主管部门。

3、在最短时间内将伤员送至医院救治,及时报告119、120等相关部门请求援助,保护好事故现场。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四)工程建设安全事故

1、学校在建和改建的设施要树立警示牌,设有隔离栏。

2、学校训练场地一旦发现有事故隐患一律停止使用,并树警示牌,设隔离栏。

3、学校发生建筑物安全事故,迅速组织伤员疏散至安全地段,及时将事故信息报告主管部门。

4、对伤员组织抢救,及时报告110、119、120等相关部门请求援助,封闭事故现场。

5、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五)外出大型活动安全事故

1、学校组织外出大型活动,必须将申请书和安全应急预案上报主管部门,经同意后方可实施。

2、若发生安全事故,学校要迅速抢救伤员,及时将事故信息报告主管部门。

3、及时报告110、120请求援助,保护好事故现场。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六)外来暴-力侵害事故

1、学校要加强门卫管理,严格门卫进出制度。

2、学校外来未经允许强行闯入学校者,学校门卫或保安人员不得放行,应及时将闯入者驱逐出学校,同时向其发出其警告。

3、学校内发生不良分子袭击、行凶等暴-力侵害时,应先制止、制服,同时及时报警

110、报告120请求援助。

4、对伤员及时救治,并将有关信息及时上报主管部门。

5、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七)食物中毒安全事故

1、学校要切实加强食堂食品卫生和饮食、饮水管理,严防食物中毒事故发生。

2、若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立即停止学校食堂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时向主管部门、食品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报告,及时报警110、120等相关部门请求援助。

3、积极协助卫生机构救助病人。

4、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和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5、配合食品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的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6、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八)流行传染病安全事故

1、学校发现有常见传染病症状的学生,应立即通知家人将患病学员带到医院检查就诊。有传染病的教练不得带病上班,凡患传染病的人员须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后才能返校。

2、学校发生特殊传染病,要迅速配合有关部门利用学校设施对患者进行隔离,通知患病人员的家人和亲属,送定点传染病医院诊治。

3、学校对传染病人所在的教室及涉及的公共场所要及时消毒,对传染病人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

4、及时将发现的疫情上报主管部门、卫生防疫部门,并做好病人的跟踪工作。

(九)其它安全事故

学校依据事故性质和学校应急预案,参照上述程序,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正确、科学地进行教育、引导、疏散、处理,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2.食品安全问题统计 篇二

关键词:跨境电商,入镜质量,安全,统计

一、相关概述

(1) 电商发展势头强劲。9月15日,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报告, 2015年上半年, 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7.63万亿元, 同比增长30.4%。

(2) 网购商品质量堪忧。9月30日, 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专项抽查网购商品结果, 以“神秘买家”从10家主流电商平台买样或从物流仓库集中抽样的方式, 共抽取了304家企业生产的363批次产品, 检验显示, 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28.7%, 涉及不合格产品的企业占32.2%。

(3) 跨境电商发展更为迅猛。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报告, 2015年上半年, 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2万亿, 同比增长42.8%, 占电商交易的26.2%, 占进出口总值的17.3%;按占比20%估算, 中国跨境电商进口为4000亿元。截至2015年6月, 中国网购用户规模4.17亿人, 同比增长19.1%。预计到2018年, 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0%, 网购用户规模将达全国总人口的50%。

二、跨境电商质量安全调查汇总

1-6月检验检疫某直属局采取线上抽查方式, 对跨境电商经营的儿童用品进行抽查, 抽取了34批进口儿童用品, 主要包括玩具、儿童服装、儿童卫生用品 (纸尿裤、湿巾) 、儿童食品接触产品 (奶瓶/嘴、餐具等) , 经检验检测8批不符合我国相关强制性标准, 不合格率达23.5%。

1-7月J M检验检疫局高新区办事处电商监管科截获违禁入境物品271批、443公斤, 申报货值25118美元, 品种包括肉类辅食、牛肉干、猪肉干、狗粮、罐头、奶、芝士肠、皮、爪, 奇亚籽、薰衣草、蔬菜种子、小麦、亚麻籽、果仁、大米、药材、小椰果、树叶, 穿山甲片、沉香木珠, 截获的有害生物主要包括丽蝇科、毛衣鱼、南方蜚蠊、锯谷盗科、瓜绢野螟、内蒙小须隐翅虫、拟步甲科。

8月7日, 检验检疫某分支局销毁跨境电子商务入境不合格食品1103件, 货值21853元, 主要为手工制花生煎饼、牛轧糖、金砖土凤梨酥、原味贡糖等, 不合格原因主要是大肠菌群超标。

无论检验检疫直属局、分支局与办事处的检出数据, 还是从不同途径找到的更多检出数据, 都在不同程度上表明跨境电商的质量安全存在问题不容低估。然而站在全国与国际角度看, 上述检出对每年近万亿规模的进口商品质量安全的代表性如何, 政府监管部门能否以此为依据制订监管措施, 一般消费者怎样以此来指导个人海淘行为, 答案却是不确定的。

三、构建保证跨境电商质量安全的统计指标体系的意义

跨境电商是国家支持发展的新业态, 各监管部门出台了很多通关便利与服务措施。为落实国务院“放管结合”的政策要求, 对质量安全进行抽检是必须的, 用事实来说话, 以调查为依据。但零碎的抽检只有零碎的警示作用, 必须以统计为基础的抽检结果才能让社会大众方方面面信服, 进而推动监管决策的形成。统计是跨境电商质量安全的基础性工程。

相对于传统的集装箱贸易, 跨境电商是碎片式交易, 为保质量安全的监管抽检却不能是碎片式的。“海淘”涌动, 数据海量, 以JM检验检疫局高新区办事处电商监管科为例, 每天处理物品10万-20万件, 每件内含1-5个商品, 全年5000万件, 上亿个商品。对于跨境电商如此庞大商品的质量安全, 若用“神秘买家”的手段, 买什么、买哪里、买多少、谁掏钱, 检测结果的代表性如何, 如何应用, 存在一系列问题。若用“线上抽查”的手段, 还会产生凭什么、乱叫价、唯一商品不给检测等等需要电商相关方配合的问题。仅从可预期的行政资源来看, 无论JM局采取“神秘买家”还是“线上抽查”的手段, 抽样过程都难以科学合理, 无法得到令人信服的统计结论。原因很简单, 面对海量数据, “一瓢”不能概全。

为搭建统计这一基础性工程, 一要掌握全部数据, 有了样本才能抽样, 这是进行统计的重要前提, 需从顶层出台政策措施进行全申报规定;二要抓紧系统数据大联网, 把直属局、分支局、办事处的碎片式抽样联片起来, 从而反映总体, 需从总局层面打造类似于ciq2000的系统, 研发统计功能;三要统一指标体系, 成为全系统监管绩效的公共标尺。

四、围绕跨境电商质量安全目标, 构建科学管用的统计指标体系

从J M检验检疫局高新区办事处电商监管科检出的情况看, 跨境电商的质量安全问题主要产生在伪报与夹带、假劣与法盲。伪报, 是给违禁物品贴上普通标签;夹带, 是在普通物品内隐藏违禁物品;假劣, 是指物品侵犯了知识产权或质量低劣;法盲, 是指非恶意违法的网购违禁物品。最近广西柳州包裹连环爆炸案, 由夹带在快递包裹中的爆炸装置引发, 显然是夹带物未被检出的恶果, 一旦发生在跨境电商后果就难以想象。对一些经济收入一般的海淘, 出于对洋货、名牌的推崇, 明知是假品牌的消费品, 只要心仪与低价, 就可能购买, 使跨境电商成为侵犯知识产权的传送带, 国内市场正常秩序的冲击波, 质量安全隐患的泛滥源。因此跨境电商质量安全目标, 就是对伪报与夹带、假劣与法盲的有效管控, 从统计角度, 主要应盯住以下几个指标。

(1) 监管覆盖率。从总体上看, 全部入境批物品在多大程度上纳入了监管范围, 是最基础的监管指标。监管覆盖率=物品监管批/全部入境批。没有覆盖率的监管, 大体上流于形式监管。当监管覆盖率等于100%, 就是通常讲的全申报, JM局实现了。当前, 全国各地做法不一, 隐患比较大的是抽批监管, 从现场货堆里大致按1%-3%比例抽检, 由于现场繁忙、要求快速, 做不到随机, 未抽中的自动放行, 谁也不知道放行了什么东西, 事后更无法追溯, 相当于监管覆盖率≤3%。

(2) 系统布控率。指电商经营者向检验检疫申报的物品, 有多少监管批被系统自动布控了, 是约束电商质量安全的重要指标。系统布控率=系统布控批/监管批。没有系统布控, 监管覆盖率高的意义大幅下降, 因为即使申报了, 对于每天数以万计的物品, 监管方想管也管不过来。

(3) 系统布控检出率。这是考核系统布控是否精准的重要指标, 系统布控检出率=系统布控检出批/系统布控批, 由此动态调整系统布控设定, 例如每周一调, 密切跟踪市场动向, 实现系统布控一抓一个准。

(4) 过机覆盖率。X光过机检测是发现违禁物品的重要手段, 主要针对伪报与夹带的违规物品。过机覆盖率=过机批/监管批。通过X光过机检查是确保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 非侵入式查验对网购各方利益没什么影响。全部物品开包查验比例不可能高, 确保过机覆盖率成为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 JM实现了100%。

(5) 审图布控率。物品过机时, 现场审图人员紧盯X光机的屏幕, 对报检名称与物品图像进行同屏比对, 根据经验, 一有异常随即布控。审图布控率=审图布控批/过机批, 一方面反映审图人员的细心程度, 另一方面反映物品申报与实际不符的可疑程度。

(6) 审图布控检出率。物品通过X光机时, 对可疑物给予布控不是目的, 有检出才是硬道理。没有检出的布控, 越多越是自找麻烦, 无谓加大了查验工作量, 电商企业也会有意见。审图布控检出率=审图布控检出批/审图布控批。审图布控检出率高, 说明审图布控操作精准、有效, 审图人员工作认真、识图水平高。

(7) “神秘”检出符合率。“神秘买家”由总局统一操作, 其检出情况应与各跨境电商监管点的检出情况进行比对, 符合率高的说明该监管点的监管水平较高。“神秘”检出符合率= (与神秘检出同一厂商或品牌的) 现场检出类/神秘检出类。可否推定, 如果有了“神秘”检出, 但某监管点大批同类厂商或品牌的入境商品却检不出, 多少说明该监管点存在监管盲区或漏洞。

(8) 跨境电商监管绩效。七率合成, 就是监管绩效。如何合成, 可由专家法赋予监管覆盖率、系统布控率、系统布控检出率、过机覆盖率、过机布控率、过机布控检出率、“神秘”检出符合率恰当的权重。以下建议一组统计式。

当某监管点覆盖率均为100%, 但没有检出率, 统计认为管住了但没管好, 达到了监管的起点要求, 绩效为60分。当绩效低于60分, 本公式视之为不合格。

当覆盖率均为100%且布控检出率也为100%, 而布控率接近0, 绩效值将等于100分, 监管成绩优秀。随着监管手段的进步, 布控检出率可以不断提高, 但想达到100%却是非常难的事, 所以本文设定100为最高标准分值, 虽说从公式看上去有可能突破100。

当覆盖率与布控检出率均为100%, 如果布控率较高, 绩效值将大于100分, 相当于100分制里的加分, 监管成绩突出。布控率高, 说明入境问题多、监管布控手段与责任到位、现场工作量大, 因而为鼓励布控, 经研究测算后, 可以适当提高系数K的赋值 (K≥1) 。

最难得的是“神秘”检出符合率, 对任何一个监管点, 能够成功截获被“神秘”检出过的物品, 本文认为是重大检出。如果“神秘”检出物在该监管点被全部拦截, 完全可以附加20分的监管分值。

3.中国统计能力建设问题 篇三

一、从投入角度衡量中國的统计能力建设情况

从投入角度衡量我国的统计能力建设情况,也就是从我国完成统计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统计机构的设置、管理方式不科学,责、权、利不很清楚,系统运行效率比较低

1、国家统计局与地方统计局之间关系不顺。一方面,中央统计局要管到县一级政府统计机构,管辖的范围较大。而且缺乏明确分工,责、权、利不清,地方统计局既要为中央工作,又要为地方工作,而其经费也既有中央拨款,又有地方拨款,中央与地方之间扯皮较多,任务重与经费不足的矛盾变得很突出。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还难以认定谁更有理。由于人员与经费等主要行政管理权限实际上归地方政府,使得国家统计局对于地方统计局的业务管理乏力,干部管理等行政管理规定约束力弱,一旦中央统计需求与地方统计需求发生矛盾时,地方统计局往往会代表地方政府维护地方需求,在统计方法制度、指标设计和抽样调查方法等方面经常冲突。而在目前的统计体制下,全国的统计数据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统计局,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差,其结果就是国家统计数据质量难以保证,统计调查进度难以保证,国家统计调查的管理与协调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国家统计局没有充分发挥农调、城调和企调三支调查队的作用。三支调查队是国家统计局的直属部队,但由于经费和编制等方面与地方统计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基层队伍很难不受地方统计局和政府的影响。调查经费开支大,但实际工作成绩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国家统计局的协调能力相对较弱,国家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存在着交叉重复,导致各种统计报表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和衔接,报表内容相互交叉、重复,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3、国家统计局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在政府统计数据的可比性和一致性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与部门统计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数据不衔排在统一全国统计概念定义和分类标准、管理和审查统计调查项目、提高全国统计工作效率、公布和共享统计数据信息等方面综合协调能力较弱。在国家统计局内部,由于分工不合理,司处之间相互扯皮,推诿的现象仍有发生。如统计局内部各专业司之间在统计方法、分类标准、调查方法和数据处理程序等方面均有不统一之处,影响国民经济核算与专业统计数据之间的衔接,也加重基层统计工作负担。

(二)统计法律尚不完善

我国现行的统计法律体系包括4个层次,即统计法律、统计行政法规、地方统计法规和统计行政规章。除《统计法》外,还有《统计法实施细则》、《关于统计报表制度的暂行规定》、《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规定》、(国家统计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以及各省市地方制定的统计管理条例和各部门统计工作管理条例等。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现行的统计法律体系仍不完善。

1、统计立法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一是《统计法》的内容还不够全面,如统计部门的主要经费保障,统计工作计划的制定、执行和监督等一些重要条款没有包含进来。二是我国统计法律体系带有明显的条块分割特虚,各部门、各地区分别制定本部门、本地区的统计管理条例,由于基本法的不完善,使统计立法工作不统一,不利于政府统计工作的协调与监督。

2、国家统计局的基本地位、国家统计局与地方统计机构的关系强调得不够,影响统计机构的权威性以及对全国统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能力。

3、对全国性统计数据发布程序、责任机构没有明确规定,出现了某些混乱现象。

4、缺乏对新的统计调查项目立法审批程序,对于统计调查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不够等。

(三)针对统计工作的管理薄弱,管理的透明度与公开性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缺乏比较系统的政府统计发展中长期计划。在国家统计局的年度工作计划与总结中,缺乏统计发展目标及其执行情况、统计经费收支情况和人员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对政府统计工作的整个运行和管理情况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在数据对外公布方面,向社会介绍统计方法制度、统计数据质量情况不够充分。近几年,我国在向社会介绍国家统计方法制度、各种指标解释、如何使用统计年鉴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提高了社会对统计工作的认识水平。但是,这类工作的进展还不平衡,在实际中正在使用的一些重要统计数据的统计或核算方法制度尚未公开,或公开不够。此外,对重要统计数据本身的误差率、可靠性程度的分析和质量评估工作做得还不够,社会各界对此缺乏必要的了解,也容易产生各种猜测和质疑,这种情况不利于国家统计机构借助社会力量,改进统计工作,不利于统计信息的开发与利用。

(四)统计任务所需要的经费得不到合理有效地解决

由于国家和地方统计局的关系不顺,造成了统计工作经费筹集困难。虽然国家每年都为统计活动提供一定的财政预算,并且国家制度规定,布置任务和提供完成任务的经费山国家统计局负责,但实际工作中的做法是各级统计局先将经费划到各地财政部门,使用时由财政部门进行划拨。但在实际使用经费时,经常会遇到经费不到位的情况。

(五)统计人员方面的问题

基层统计人员文化水平,统计业务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老化,得不到定期系统的业务培训,统计业务只停留在日常报表和简单的数据搜集水平上,不具备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来获取统计数据,并对统计数据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的能力。另外,个别地区基层统计人员调动频繁,在机构改革中往往是精简的首选对象。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同时,由于统计部门内部缺乏必要的激励和制约机制,影响了统计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二、中国统计能力建设水平提高的途径

通过对我国统计能力建设情况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在统计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要提高统计能力建设的水平,就要从多方入手,做到多管齐下,才能达到明显的效果。

(一)统计工作环境方面

1、建立中央和地方并行且相互独立的统计体制。为了提高统计能力建设的水平,首先就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统计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影响了统计的独立性,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受到干扰。目前要进行统计体制改革,切实可行的统计体制应是中央与地方并行但相互独立的统计体制,中央与地方分别建立自己的统计系统,没有上、下级隶属关系,彼此独立。中央统计系统主要由国家统计局组成,职能包括:(1)作为国家统计机构,代表国家行使有关统计组织管理的职能;(2)履行国民经济核算的职能;(3)直接搜集除海关以外的主要实物部门的统计数据;(4)进行统计分析,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地方统计系统是指省、地区和县一级的地方政府统计机构,其职能是根据地方政府决策的需要,开展各种统计活动,为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各阶层提供服务。除全国性大型调查需要地方统计系统配合外,不承担国家统计调查任务。中央统计系统经费主要由中央财政负担,地方统计系统(除民间统计机构)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经费方面,由地方政府统一管理。

这种统计体制的优点是职责明确,使得两个统计系统更加灵活,有效抵御外界的干扰,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系统的积极性。

但也相应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一个企业要同时接受中央和地方统计机构两方面的统计调查,且内容基本相同,这就产生了重复调查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建立国家统计协调委员会。协调机制可以保证统一的统计指标定义和分类,保持国家统计系统的声誉。国家统计协调委员会的任务是:协调中央统计系统和地方统计系统的关系,使得这两个系统之间的沟通顺畅,实现数据共享。中央统计系统及时向地方统计系统提供相关的宏观统计数据,地方统计系统及时向中央统计系统提供地方的统计数据。

2、统计观念更新。适应新的统计机制,就要努力实现以下统计观念的转变:(1)必须由为政府服务的统计观念转变到既为政府服务又为社会服务的统计观念上来;(2)必须由产品经济的统计观念转变到市场经济的统计观念上来,增强统计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3)必须由注重事后统计的滞后统计观念转变到既重视事后统计,更注重事前预测和事中监测的现代统计观念上来。

3、加强民间统计组织的建设。民间统计组织承担更多的统计调查和咨询服务工作,可以更全面满足市场和公众的需求。另外,民间统计机构具有灵活、机动、快速和高效等特点,是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既能够解决居民就业问题,又能够解决经费问题。

4、加大统计执法的力度。按照《统计法》的要求抵制人为因素对统计数据质量的干扰。统计部门布署统计工作,要求被调查对象提供统计资料是法律赋予的权力,如实及时提供统计资料是被调查对象的义务。进一步规范统计执法检查工作,建立人民法院对统计行政处罚予以强制执行的制度,把统计执法活动与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制度相衔接,与其他职能部门联合办案,发挥行政执法的整体效能。

5、统计的国际合作。我国已经与世界银行、欧盟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及加拿大、挪威和德国等国家建立了统计方面的国际合作关系。但这种国际合作还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除了能给我国带来援助资金外,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统计方面先进的专业技术,可以加强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并可以提供国际上通用的统计方法和标准,以提高我国统计数据标准化的水平。

(二)改革统计调查方法

改变层层上报、环节繁多的依靠全面统计报表的统计调查模式,建立多种调查方法综合运用的调查方法体系,以减少统计数据搜集过程中过多的中间环节和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建立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题,同时辅助以重点调查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特别要指出的是抽样调查,它避免了对总体单位的逐一调查和较多的中间环节,在较大程度上减少了各方面对统计数据在调查过程中的干扰,使调查数据尽量接近客观事实。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应尽量推广和运用抽样调查方法。

(三)人力资源方面

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保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岗前、在岗业务培训工作,对不同岗位的业务人员进行定期轮岗,扩大统计人员的業务面。制定一定的激励机制,如定期组织统计理论知识有奖竞赛等形式激发统计人员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另外,要增加文化层次高、具有较高统计分析能力的统计人员的数量,他们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统计方法,增加统计信息的有效供给,并能提高统计信息的质量。

4.一些项目――统计问题 篇四

在一无限大的二维平面中,我们做如下假设:

1、 每次只能移动一格;

2、 不能向后走(假设你的目的地是“向上”,那么你可以向左走,可以向右走,也可以向上走,但是不可以向下走);

3、 走过的格子立即塌陷无法再走第二次;

求走n步不同的方案数(2种走法只要有一步不一样,即被认为是不同的方案),

Input

首先给出一个正整数C,表示有C组测试数据

接下来的C行,每行包含一个整数n (n<=20),表示要走n步。

Output

请编程输出走n步的不同方案总数;

每组的输出占一行。

Sample Input

212

Sample Output

37

有些统计问题可以直接通过多算几步找出规律,但这个只算三步就能让人吐血,所以还是得分析过程的变化规律

设f[n]为第n步的方案,a[n]为向上走的方案,b[n]为向左右走的方案

易得f[n]=a[n]+b[n];

而上一步不管是向哪里走,这一步都可以向上走,所以a[n]=a[n-1]+b[n-1]=f[n-1];

如果上一步向左走,那么这步除了向上就只能向左走,所以本来b[n]=2*(a[n-1]+b[n-1]),但少了左右的一种情况,要减去b[n-1],所以b[n]=2*a[n-1]+b[n-1];

把上面两个式子带入f[n]得

f[n]=2*(a[n-1]+b[n-1])+a[n-1]=2*f[n-1]+f[n-2];

5.温泉部SPA池安全隐患统计 篇五

1、休息区对面枪林弹雨浴前台阶处瓷砖破裂。

2、休息区对面下池扶梯地处不锈钢盖未固定。

3、SPA池东侧冷水浴东北角瓷砖脱落。

4、五行汤前SPA池台阶瓷砖6处瓷砖脱落。

5、雨淋区与SPA池东门前SPA池12处瓷砖脱落与破裂。

6、雨淋区前下SPA扶梯不锈钢盖未固定。

7、SPA池西侧冷水池扶梯底盖未固定。

8、SPA池西侧冷水池东侧电线外漏。

9、洞窟浴前下SPA池扶梯底侧不锈钢盖未固定。

10、颈部按摩浴扶手不锈钢盖未固定。

11、颈部按摩浴东侧瓷砖脱落,线管外漏。

12、巷道浴扶手盖未固定。

13、巷道浴由东向西第四处瓷砖破裂。

6.统计工作主要问题(共) 篇六

加载时间:2009年08月28日文章来源:国家统计局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门,近年来,房地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房地产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房地产统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数据发布出现“打架”现象。仅就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房地产公司每月要上报的各种报表多达六张:上报区级统计部门投资专业的有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情况表、房地产开发项目情况表及房地产开发项目销售及空置情况表;上报市级统计部门的有房屋销售价格调查表;上报国家统计局的有全国5000家重点房地产企业联网直报;上报区级建设部门的有房地产开发情况统计月报基层表。除此之外,房地产公司每季要上报的季报有两种:上报区级统计部门服务专业的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季报;上报区级统计部门劳资专业的有劳动统计基层季报表。从以上各张表的指标设置来看,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房地产报表几乎每张表都有一些指标是重复或相似的,有些指标虽然看起来相似,但口径却不相同,由此引发以下两点问题:第一,由于报表布置渠道多,统计口径和统计范围不一样,部门之间又缺乏沟通,往往导致公布出来的数据“打架”,既给领导的决策带来一定的影响,也给关心这方面数据的群众带来一定的困惑;第二,房地产公司统计人员对众多五花八门的报表颇有抱怨,觉得月底月初负担太重,现在房地产公司的统计大都由公司的财务人员兼职,月底本来就忙,加上报表那么多,不免有敷衍了事的现象。

2、涉及部门多,质量难保证。房地产开发企业基层表中的指标多,指标间的关系也较为复杂,要完整地填下整张表,光靠房产公司统计一人是做不出来的,像要填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情况表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财务状况表得向财务部取数,要填房地产开发项目情况表要向工程部取数,要填房地产开发项目销售及空置情况表要向销售部取数等等,涉及部门多,需要相互之间好好配合才能在月初保质保量地上报报表。但在实际操作中,财务部结账一般也已经到月底的最后一天甚至月初,我们的报表上报时间也在月初,时间较紧,碰上周末或者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话报表时间还要往前提早,财务部和统计人员间没有协调好的话,数据往往无法提供;对于工程部的数据,统计人员一般的做法是打电话过去问,然后对方报个数据给你,根本不管施工单位上报的工程量是否准确,碰上一些素质较差的施工单位,他们为了某些经济利益,还可能会虚报工程进度,这样一来,报表的数据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

3、指标设置和统计方法欠缺灵活度。在房地产开发项目情况表中,本年完成投资额有两个分组,其中一个是按工程用途分组,分为住宅、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和其他用房,像把建安工程投资额分到住宅、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和其他用房还是可行的,要把土地购置费这块费用分到住宅、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和其他用房里面难度就很大,大多数企业反映很难划分,即使分出来也是个大概,并不是确切的数字,这样一来汇总出来的数据就缺乏参考意义。房地产的销售价格是较受关注的一个指标,计算每平方米销售价格由公式销售额/销售面积得出的,不同的户型也可以分类计算销售价格,尽管如此,对外公布的销售价格还是均价,由于房地产楼盘的地段不同,定位不同,销售价格有时差异较大,在销售价格上是显示不出来的,对老百姓购房参考价值不大。

二、针对以上问题的几点对策

1、加强协调,统一数据。为了避免各部门数据“打架”事件发生,各部门既应加强协调,在数据正式公布前,加强交流和沟通,尽量做到公布信息的一致性;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形成信息共享,使房地产信息得以充分和高效地利用。对于政府来说,除了要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信息的发布机制以外,还要理顺涉及房地产信息的各部门关系,以形成统一高效的房地产统计数据管理体制。

2、整合报表、提高效率。对于每个月众多指标类似又重复的报表,应该尽量整合这些报表,对房地产报表制度进行改革,对于不符合时代要求和用处不大的指标坚决删除,对于相类似的指标尽量合并,并且统一统计口径和范围,使这些利用效率高又被大众所关注的指标尽量在一张或少量几张表中体现出来。这样一来,可以在减轻房地产企业负担,保证报表质量的同时,提高对房地产信息统计的效率,避免劳民伤财。

3、调整方法,与时俱进。房地产市场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运行特点,因此,人们对房地产市场关注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指标的设置应该做到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做出调整,及时增加一些大众关注的指标和信息,去除政府和百姓不关心或用不到的指标。对于一些有相对滞后性或者不能很好反映房市波动的指标,应该调整统计方法,对指标的范围进行细分,使其更合理地反映出房地产市场的变化,以更好地为政府决策和关注这方面信息的民众作参考。

4、加强监督,保证质量。由于房地产报表至少涉及到工程部、财务部和销售部三个部门,房地产企业内部应充分做好协调,责任到人,提高报表上报的效率。对于房地产投资额、建筑工程、安装工程等由施工单位提供的重要指标,应该不定期得进行监督和检查,对其提供的数据进行核实,在源头上保证数据质量。

7.浅论统计质量问题 篇七

1.1 部分企业法制意识淡薄

部分企业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 统计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领导重会计、轻统计。企业统计人员基本都是会计兼任, 部分企业未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只知道《统计法》的存在, 对《统计法》具体内容并不了解;二是个别企业统计人员有迟报、瞒报现象;三是部分企业负责人和统计人员依法统计意识淡薄, 不认真执行统计制度, 填报的报表不规范, 随意性大。

1.2 数据不完整

这里指调查单位出现遗漏, 所列项目的资料没有搜集齐全, 不符合统计资料完整性的要求。数据不完整, 就不可能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和正确认识现象总体特征, 最终也就难以对现象变化的规律性做出明确的判断, 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1.3 指标数值背离指标原意

这是由于对指标的理解不准确, 或者是因为指标含义模糊, 指标计算的随意性大等原因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 表现为收集整理的统计数据不是所要求的统计内容, 数据与指标原意出现走样, 面目全非。

1.4 基础工作较差导致数据质量不高

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是统计工作的最原始凭证。一些单位虽建立了统计台帐, 但记录不完整、不准确, 经常出现一些低级错误。有些填报单位怕“露富”, 害怕增加税费, 不说实话, 不报实数, 支持配合程度不高, 所报送的报表经不起推敲, 出入较大。

2 我国统计数据质量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数据结构尚待完善, 有的统计过于宽泛, 缺少细分类数据

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为例,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研究认为CPI统计标准基本上仍是20多年前制定的, 其权重虽经过一些基本的调整, 但与当前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巨大变化仍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医疗、教育、住房改革之后, CPI构成中八大类价格权重与居民的实际支出比重的差距明显扩大。

2.2 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中的全面质量管理并不全面

全程性上, 只重视调查环节, 不重视统计设计环节对数据需求的研究, 从而影响数据相关性、及时性的提高;全域性上, 所实行并取得很大成功的统计数据全面质量管理的措施及经验, 主要集中于几个专项的普查, 应用范围较窄;全员性上, 只重视统计系统内部的人员控制, 而对统计系统外部的, 占统计工作人员2/3的基层统计人员却无从控制。

2.3 研究机构的散乱, 没有形成合力

调查中发现, 除国家标准之外, 各地还有不同的统计标准。比如, 各地对于高新技术所占比值的统计口径就各不相同, 很难进行比较。这种情况, 在不同的部委、研究机构也或多或少地存在。

2.4 缺乏明确的质量管理目标和统一的质量管理规范

对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缺乏明确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缺乏相对统一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标准和规范, 导致了统计数据质量的混乱。

2.5 控制措施与事后评估结果及发现的问题没有很好结合

统计是一项循环往复的过程, 因此每一次新的修订统计设计都应反映出上一次数据质量评估的结论以及质量改进的要求。但是从公布实施的统计调查制度上看, 事先的控制措施, 如填表要求中的平衡关系, 逻辑审核关系用于质量控制的设计内容较少。

3 提高我国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3.1 加大统计执法力度, 增强全民的统计法制观念, 治理优化基层统计工作环境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基层统计工作收集报表难, 开展调查难, 搞准数据难, 统计工作环境一直不理想。《统计法》是规范统计工作的法律武器, 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 统计部门要多汇报、多协调, 主动积极地与相关部门配合, 加大统计执法的频率, 加强统计执法的力度。首先, 要加大对统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 增强力度, 要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大处罚力度, 加重统计违法的成本和后果。对证据确凿的统计违法行为, 不论是单位还是个人, 都要坚决依法严惩, 决不能手软, 做到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只有这样, 统计法才能为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才能不断优化统计工作环境, 排除外界对统计工作的干扰和影响。

3.2 正确规定统计数据质量标准

数据质量标准是指根据不同的统计目的对统计数据精度所提出的要求。满足统计目的精度的统计数据就是准确的, 高质量的统计数据。首先要作充分的调查, 系统地收集市场和用户对统计数据的反映和实际使用效果的情况;其次要分析研究过去统计数据的主要质量问题, 找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主攻方向;最后要进行反复论证, 考虑到统计工作中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平。

3.3 人为错误的质量控制

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关键还是在于统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敬业精神, 因此, 对基层统计人员的素质培训在统计基础建设中至关重要。统计部门要不定期地举办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统计人员培训, 要注重更新统计人员的知识, 改善统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培训中要注重基层统计工作的实际, 不要搞花架子, 要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要讲求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 这样才能收到好的培训效果, 才能充分发挥统计培训在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4 把握数据的源头, 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基础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一个永恒主题。统计数据质量体现在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适用性等方面。如何保证统计数据质量, 必须从源头抓起, 要从统计产品生产的源头, 从被调查单位的原始记录、数据收集、整理、汇总、上报的全过程, 从每一个统计指标的口径, 包括范围、取得渠道, 指标的来龙去脉, 数据的采集操作制度化, 以及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帐制度。原始记录是统计基础工作的基础, 这项工作必须做细, 做准, 不得有半点的虚假, 这也从源头上杜绝了虚假数据的产生, 保证了对原始信息的采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李金昌.论什么是统计数据质量【J】.统计与决策, 1998, (9) .

【2】陆蓉.运用抽样调查方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4, (4) .

8.统计问题中重要概念透析 篇八

知识点1 总体、个体、样本、样本的容量

透析:总体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它是表示调查对象的全体. 总体中每个成员称为个体. 例如调查某厂生产的灯泡的使用寿命,该厂生产的所有灯泡为总体,每个灯泡为一个个体. 在实际中全面了解总体的情况,往往难以办到,不可能对所有灯泡进行试验,记录每一个灯泡的使用寿命. 所以常通过观测部分个体,以获得总体的信息.

研究中实际观测或调查的一部分个体称为样本. 如做水质检验时,从井水中采的水样是样本;而整个一口井中所有的水,则是总体. 样本的容量是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例如中国人的身高值为一个总体,随机取1 000个人的身高,这1 000个人的身高数据就是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容量是1 000. 注意:样本容量不需要带单位.

知识点2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透析: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 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相应变动;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频数的考查,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

一般来说,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分别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中等水平”和“多数水平”. 平均数涉及所有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只涉及部分数据. 它们互相之间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没有固定的大小关系.

知识点3 极差、方差、标准差

透析:极差、方差、标准差主要用来反映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就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极差的计算公式是:极差=最大值-最小值,从极差的计算公式看出,极差只能反应一组数据中两个极端值之间的差异情况,对其他数据的波动情况不敏感. 因此有必要重新找一个对整组数据的波动情况更敏感的指标,方差、标准差就反映一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程度. 构造方差前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为什么要用“每次成绩”和“平均成绩”相减;2. 为什么要“平方”;3. 为什么“求平均数”比“求和”更好. 同时请同学们意识到:比较两组数据的方差有一个前提条件是,两组数据要一样多. 对于方差的学习,重点在于方差公式的导出和对于方差概念的理解. 方差、标准差较大,数据的波动性大,方差、标准差较小,数据的波动性较小. 如果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相等,则它们没有波动,方差、标准差都为0.

知识点4 加权平均数

透析:加权平均数是不同比重数据的平均数,就是把原始数据按照合理的比例来计算. 在计算加权平均数时,常用权重来反映对应的数据的重要性,权重越大的数据越重要.

简单的例子就是:你的期中成绩是80分,期末成绩是90分,老师要计算总的平均成绩,就按照期中成绩40%、期末成绩60%的比例来算,所以你的平均成绩是:80×40%+90×60%=86分. 其实,在每一个数的权数相同的情况下,加权平均值就等于算术平均值.

9.食品安全问题统计 篇九

2013年2月全国煤矿安全事故统计

2013年2月3日凌晨0点20分左右,安徽淮北矿业集团桃园煤矿南三采区1035切眼掘进工作面发生透水事故,根据初步推算,矿井涌水量约为每小时一万立方米。当班井下作业人数444人,截至2月3日8点,已安全升井442人,剩余2人,其中1人正在施救过程中,另有1人被困井下,正在搜救中。

2013年2月4日22时,辽宁抚顺市一煤矿发生一起安全事故,造成3死5伤。,该煤矿属于抚顺泰和煤炭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掘进区二班在二井煤仓内拆除梯子时,梯子突然折断,造成施工人员坠落,3人当场死亡,5人受伤。2013年2月7日10时25分,辽宁南票煤电有限公司大窑沟矿4人在-600米水平一石门运输巷把铁棚子替换成木棚作业,高计明、李香阁负责运送木料。运料至-600米水平一石门回风巷21号垛盘眼上口处,巷道冒落,把高计明埋住,经抢救无效死亡。

2013年2月18日11时39分许,黔东南州凯里市龙场镇鱼洞村平地煤矿发生山体滑坡事故,目前现场6间工棚被掩埋,经现场救援人员初步核实有5人被埋。据现场参与救援的消防人员提供的情况,目前崩塌的山体达到5400立方米左右,被埋压的工棚共有6个。经初步核实,山体崩塌时工棚内有5人,其中1人为附近煤矿电工,有两名家属,还有两名儿童。

2013年2月19日凌晨4时,山西阳泉矿区麻地巷发生一起因私开坑口盗采国家煤炭资源引发的透水事故。经初步核实,当时现场有12名工作人员,当天发生透水事故后,有6名工作人员自行升井。升井后,有5人逃逸,1人被控制。据这名被控制人员介绍,井下有3人在水位以下,另外3人在水位以上。

2013年2月19日17时50分,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大田乡开发煤矿发生炸药爆炸事故,目前已致3人死亡,3人受伤。事发时大田乡派出所与开发煤矿在矿区一块空地上销毁煤矿过期失效炸药,销毁过程中炸药发生爆炸。

10.关于企业统计工作问题分析 篇十

一、当前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在生产企业,以产值产量统计为核心;在流通企业,以商品购销调存统计为核心。从班组起,就建立了规范的登统制度,严格地按统一规定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进行核算。但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和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中发现,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

1、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不少企业管理者对统计的认识十分浅薄,对统计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重视不够。认为统计只不过是数据的加加减减或汇总,填几张报表完事,把统计工作简单化。企业重会计而轻统计的现象普遍存在,认为会计核算、收支把关重要,是为“我”所用,统计工作主要是为上级统计部门所用。因此,在企业改革、重组、调整中,统计机构和统计岗位被首当其冲地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精简、下岗的较多;

2、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虚报、瞒报、纂改统计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统计数据质量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样化,许多新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据我市江华县有关部门的调查,该县10个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中没有一家配备统计员。不少民营企业由乡镇企业办估计代报,有些企业老板对代为估报的数字又不认账。有些企业干脆由老板拍脑袋报数;

3、统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永州市企业现有统计人员除少数大中企业配置专职人员外,多数企业统计人员为兼职,以会计或其它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统计工作并不是衡量其工作能力、水平、成绩的唯一标准。因此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远不及专职人员,也没有多少自觉性挤出时间去学习统计理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有的只懂会计知识而不懂统计知识和统计业务,有的既不懂会计又不懂统计,只是被动应付填几张报表而已。实际工作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失误;

4、传统的、不科学的统计手段,影响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如:我市化工、建材、冶炼、农产品加工等许多企业依赖大宗原燃材料进行生产,虽然进厂时原燃材料都有精确的计量,但进厂后大都堆放在露天原料场,进入生产环节、工艺流程后原燃料的消耗量就难以精确计量。另一方面,企业的半成品,产成品的计量也往往因计量方法问题造成数据质量不稳定。如水泥产品除包装后的成品有较为准确计量外,其半成品(生料、熟料)、产成品(水泥散灰)因受储存方式的制约,往往采取结绳量库的原始方法或干脆用估计的方法进行计量,这种计量误差及库内物料分布、数量的难以确定性,容易造成数据的偏差,有时偏差还相当大。此外,多数企业目前仍以手工统计为主,采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很少。由于统计手段落后,统计方法单一,工作效率低,同时,难以保证源头数据的质量。

11.浅析统计数据质量控制问题 篇十一

关键词:统计数据 质量控制 统计

统计数据质量是对整个统计工作最为公正的评价,是统计工作核心的内容。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确保统计数据的有效、准确,能够更好地满足政府和社会公众多方的需求。综合来看,我国统计数据质量问题表现为……,需要有效的控制措施加以解决。

一、当前的统计数据质量主要问题表现

(一)质量控制规范缺位

由于质量控制的规范缺位,导致统计机构与用户及社会之间很难实现有效沟通,很多数据用户和社会各界对于统计工作的复杂性和不可避免的统计误差没有认识,关于统计对数据的质量采取的控制方法、控制的程度以及控制结果缺乏了解。因此,即使我国的统计一直非常重视统计数据的质量,也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统计数据的用户和社会各界对统计数据的质量仍然非常不满。

(二)统计数据质量控制工作片面化

统计数据的全过程控制取得较大成功的经验和措施往往集中在几个项目领域,应用范围狭窄。多数统计数据质量缺少全程控制,很多环节出现疏漏。对调查环节的质量控制要求较高,但是在设计环节对数据需求考虑较少,数据的相关性得不到控制。而在人员方面,对于统计系统内部人员控制比较到位,但是对于统计系统以外的,占统计工作人员 的基层人员却缺少控制。

(三)统计数据的质量控制系统不完善

统计数据的质量控制技术在统计工作和研究实践中应用并不广泛,而经常性的数据质量控制在实际的操作中也偏于事后分析评估,事前工作做得不到位,分类預防控制措施不足,对误差模型的应用也很少。统计调查制度上对于事先控制措施,比如将填表要求中的逻辑审核关系、平衡关系应用于质量设计等内容比较少,而在统计数据的质量评估工作中,对于将评估的结果或者结论应用在下一次调查方案的设计和改进方面,也没有充分的体现,事后的质量控制技术和数据的质量控制组织活动不能实现较好的结合。数据质量控制评估方法虽然已经制定,但是缺少具体的支持措施,比如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职权、义务不清晰,数据质量控制评估方法的具体应用不规范等。

二、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改进措施

(一)制定明确的质量控制规范

要加快从事统计数据的质量评估的独立社会中介机构的成立,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评估具有公正性、独立性。制定完备的统计数据质量考核、评价标准,明确各项统计数据误差范围,使统计数据质量的考核与评价有明确的参照标准。对统计数据的质量评估指标范围和重点做详细的规定,并制定相关的评估监督办法,与社会公众及数据用户做好沟通工作。

(二)建立科学的统计制度

要进一步完善并改进各项普查制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各项普查的项目、顺序、时间和周期都进行合理安排,确保各项普查之间及普查和年报之间能够很好地衔接。将现行的各项普查根据性质进行归并,比如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普查可以归并成为经济普查,人口等普查可以归并成为社会普查,方便依据各类普查特点进行分类的管理。

应用并推广抽样调查方法,对抽样调查在城乡户口、劳动就业、农产量等方面的应用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拓宽抽样调查方法应用的范围,使其能够在服务业、科技开发、劳动工资等方面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要适应市场的多元化需求,结合使用普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等多种形式的调查手段,取长补短,互相验证,为统计数据准确性提供保证。

在制度上完备统计程序,保证全员参与,确定各岗位的工作质量标准,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对统计工作的内、外部工作人员行为加大管控力度,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统计数据质量瑕疵。

(三)完善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系统

统计数据的质量是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加工、评估等过程得到保证的,所以,应当改变统计数据事后检验的方法,加强数据采集、分析、加工、评估过程的质量控制,实行全过程控制。在统计工作中,要对一整套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方法和手段加以综合运用,进行系统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统计部门应当围绕数据质量,发动全员参与数据质量的控制,争取数据质量能够达到用户的满意,持续改善统计附加价值。

统计数据的全程质量控制要在着眼于统计数据质量的同时,还要对统计数据形成工作的质量给予重视。要设立严格、完整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保证统计的全程质量控制得以有效实施,建立监督审核制度。要抓住数据的质量特征,确保统计质量的控制体系设立具有合理性。加强系统的分析评估,在制度上保证全员参与,实行质量目标,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控制体系能够长期稳定运行。通过工作质量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使不合格产品的数量减少,而且还能够降低统计成本。统计数据的全程质量控制不仅能够提高统计数据的使用价值,使统计数据效用得以充分发挥,还能够因为统计服务周到,数据质量有所保证而满足客户需要,争取客户满意度。

三、结语

总之,统计数据的质量同国家、企业和个人有密切的关系,各级统计部门必须对统计数据的质量控制工作加以重视,完善各种措施,提高数据质量水平,使统计工作能够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钟新联,廖保华.统计数据质量控制问题研究[J].长三角,2009,3(2)

[2]孔杰.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策略[J].现代商业,2010(14).

12.食品安全问题统计 篇十二

1 当前统计活动的关键作用

1.1 所谓的统计活动, 具体的说是经由搜集以及归纳数据内容来体现事情的具体状态以及变化性特征。

在统计活动中有两个层次的特征。首先是说他的数量特征。其是利用数值来体现事项在规定的时限等层次中的数量性, 可以确保我们了解事物的定量性内容, 进而进行积极地分析。从这个层次上来看, 统计内容已经不断的和别的一些内容联系起来, 都是通过数值来体现内容的, 同时其可运用性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除此之外是它的综合性特征。所有的事物都有着共性, 站在大的层次中来看, 关系到国家的多种领域和群众生活的很多要素, 而且还牵扯到许多的细节性的内容。通过分析信息的具体特征, 不但能够对其开荒咱全方位的分析活动, 同时还能够对各种物体开展全方位的探索, 能够归纳过去, 探究以后。

1.2 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

如果一个企业的建立, 是以完善一套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为基础的, 因此, 该套体系对单位来说, 就有一些具体的意义, 它不但能够体现出单位在特定时间中的具体状态, 同时还能够体现在设定的时间段重点变化。首先, 通过分析具体的状态来看, 其能够体现单位现在事情的多种性质, 同时还能够体现单位的机构以及资本等层次的内容。第二, 再从动态观察, 它既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 还可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反映企业的规模和结构。第三, 从其结构上分析, 其体现单位的产业模式以及技术体系等, 体现单位的速率, 同时还能体现单位的功效特征。第四, 从其设计的范围上来看, 其体现单位的资产范围, 员工范围等等的许多内容。

1.3 在过去的时候, 单位的主要统计活动均是由计划机构来开

展的, 而生产型企业和流通型企业, 统计信息运行方式都是从下至上的单向或纵向运行, 则统计数据由班组到车间再到计划部门, 最后再经计划部门汇总后呈现给企业领导, 并对外报出。而在一些劳务型企业工作当中, 不管是哪一种性质的单位, 其非主营业务的统计, 如基建技改统计、人员工资统计以及科技开发统计等, 都是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 并分别向主管领导呈送并对外报出。但这种管理体制的运行方式有三个不利因素: (1) 目前对企业收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分析, 这就使信息的利用仅停留在初级阶段。 (2) 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和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各个方面所需要的统计信息, 以及收集这些信息的有效方法。 (3) 单位多个机构间无法实现信息的传递, 导致其可以运行的面积变小。在目前的单位体系之中, 仍有部分企业重视统计工作, 支持业务统计部门负责设计本企业统计制度以及综合各种统计信息工作。

2 当前统计活动面对的不利现象

单位的运作事项主要是反映在统计活动中, 而且也是市场检测企业的主要科学依据, 能够有准确、科学的数据可以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作出准确的判断, 还能够确保单位在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不过现在单位的统计活动还是按照过去的模式开展, 面对当今的时代背景, 其很显然的暴露出许多的不利现象。

2.1 企业统计不够完善。在当前的企业工作中, 统计机构不健全,

缺乏行之有效的统计机构管理体系。现如今, 有一些企业还没有设专门的统计机构和专职统计人员, 特别是中小企业大多仅隶属一个科室, 像生产科中设一个综合统计组。这种综合统计, 事实上只不过是一种生产记录, 对企业各方面如产品质量、技术进步、计量、能源、环保等的统计工作仍无专职统计人员负责。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企业平常对上级下达的专业统计报表不求质量, 只是敷衍而已。

2.2 形式不合理。

在当今的市场体系之下, 单位不断的进步, 所以, 必须切实完善统计信息和完善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统计指标体系, 这就需要掌握先进的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等, 进一步发挥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检索、传输作用, 为企业科学、客观的经营决策提供适用的统计信息。而在实际中, 企业统计工作手段虽然已做到人机结合, 但基本上还是以手工为主, 使用计算机的水准还只限于利用上级部门下发的现成软件来完成数据汇总、计算和报表生成任务。对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应用能力的严重不足, 制约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和进一步发展。

2.3 单位的统计有失科学性色彩。

企业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 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 使得统计信息的品质变低。由于改革活动持续进行, 单位的所有制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管控体系也出现了变动, 此时单位的数量不断的增多。很多新的单位中, 有许多的未设置统计体系, 还有一些连基础的统计机构都不存在, 当出现要填制的表格等的时候, 就由财会工作者来进行, 内容非常的混乱。

2.4 工作者的综合素养不高。

通过分析, 我们发现, 目前的统计者除了一些大规模的单位有专门的人员之外, 很多企业都没有专门的, 通常是有财会人员代为进行。其能力不是很高, 而且素养较低, 所以, 对于该项活动的热情不高。在具体活动中, 通常是借助过去的知识来开展的, 很容易使得活动面对许多的不利现象, 导致信息不准确, 进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3 结束语

综合的说, 统计活动在单位管控中的意义非常的关键。其是单位管控的前提, 必须将该项活动落实好, 认真地面对其中存在的不利现象, 才可以确保统计信息精准合理, 确保单位在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摘要:单位的统计活动是对单位开展合理管控, 监管单位所有事项的一个关键的方法, 是单位布置法规以及活动规划的关键参考信息。

关键词:企业统计,意义,问题

参考文献

[1]程毅.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 2010 (1) .[1]程毅.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 2010 (1) .

[2]仵金龙.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外资, 2008 (3) .[2]仵金龙.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外资, 2008 (3) .

13.食品安全问题统计 篇十三

一、全省安全生产事故情况

2009年10月全省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779起,同比增加67起,上升9.41%;死亡205人,同比减少37人,下降15.29%。

发生一次死亡3-9人的较大事故2起,同比减少2起,下降50.00%;死亡8人,同比减少7人,下降46.67%。

2009年1-10月,全省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8351起,同比减少2079起,下降19.93%;死亡1591人,同比减少378人,下降19.20%。

发生一次死亡3-9人的较大事故28起,同比减少18起,下降39.13%;死亡102人,同比减少86人,下降45.74%。

较大事故分市区情况:西安6起,死亡20人;宝鸡2起,死亡10人;咸阳2起,死亡7人;铜川2起,死亡7人;渭南5起,死亡15人;榆林1起,死亡5人;汉中4起,死亡15人;安康6起,死亡23人。

较大事故分行业情况:道路交通事故23起,死亡84人;火灾事故1起,死亡3人;建筑施工事故2起,死亡8人;工矿商贸其他事故2起,死亡7人。

(一)工矿商贸企业

工矿商贸企业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06起,同比减少39起,下降26.90%;死亡134人,同比减少105人,下降43.93%。

1、煤矿企业发生伤亡事故24起,同比减少19起,下降44.19%;死亡26人,同比减少78人,下降75.00%。

2、金属与非金属矿企业发生伤亡事故27起,同比减少8起,下降22.86%;死亡29人,同比减少18人,下降38.30%。

3、建筑施工企业发生伤亡事故23起,同比减少8起,下降25.81%;死亡35人,同比减少18人,下降33.96%。

4、危险化学品企业未发生伤亡事故。

5、烟花爆竹企业发生伤亡事故1起,同比增加1起;死亡2人,同比增加2人。

6、工矿商贸其他企业发生伤亡事故31起,同比减少5起,下降13.89%;死亡42人,同比增加7人,上升20.00%。

(二)火灾

全省共发生火灾(不含森林、草原等火灾)4043起,同比减少197起,下降4.65%;死亡23人,同比增加4人,上升21.05%。

(三)道路交通

全省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095起,同比减少1865起,下降31.29%;死亡1379人,同比减少254人,下降15.55%。

(四)铁路交通

全省共发生铁路交通事故53起,同比减少21起,下降28.38%;死亡53人,同比减少13人,下降19.70%。

(五)农业机械

全省共发生农业机械事故53起,同比增加43起,上升430.00%;死亡2人,同比持平。

二、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主要特点

(一)危险化学品企业未发生生产安全事故。

(二)道路交通、铁路交通、煤矿、金属与非金属矿、建筑施工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明显减少。

(三)火灾、烟花爆竹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增加。

三、做好今后安全生产工作的建议

(一)继续深化安全生产执法行动、治理行动和宣传教育行动,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三项行动”工作成果。

为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三项行动”第三阶段工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一是要以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杜绝依法关闭取缔之后又死灰复燃、应关未关或关闭计划不落实等现象为重点,深化安全生产执法行动;二是要以治理“三超”等严重违规违章行为、排查治理隐患为重点,深化安全生产治理行动;三是要以开展警示教育、加强舆论宣传为重点,深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通过深化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努力推进“安全生产年”目标任务的落实,为全省安全生产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

(二)进一步加强冬季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

交通、公安部门要深刻吸取道路交通事故教训,深入分析交通安全源头管理、过程监控以及路面管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抓住薄弱环节,认真研究和落实安全监管措施,规范和加强对人、车、路的管理。针对季节特点,及时制定和落实冬季雨、雾、冰、雪天气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预案,重点路段要实行冬季交通管制。对能见度低和雨、雪、雾等恶劣天气要做到未雨绸缪;对可能引发恶性事故的危险路段要确定专人严防死守。要切实做好运输工具的安全检验工作,防止运输工具带病运行。要加强交通安全检查,坚决制止和严厉查处违章违规行为,确保交通运输安全。

(三)集中开展地下矿井专

项整治,做好年末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生产工作

14.对生产安全统计指标体系的思考 篇十四

一、生产安全统计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安全统计强调事后管理

目前的安全统计体制强调对事故伤亡及事故损失后果的管理, 即在出现生产安全事故后, 有关部门根据事故伤亡及损失大小来确定事故的严重程度及等级, 进而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作出相应的处罚措施。这是一种偏向于事后管理的统计思想。对于事前预防性指标, 即安全投入指标体系以及安全生产过程中的评价指标体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 安全事故统计范围偏小

我国《伤亡事故统计报表制度》规定的安全事故统计范围, 包括死亡、重伤及轻伤事故类型。但在实际事故统计中, 许多地区和企业只统计死亡及重伤事故, 甚至仅有死亡事故, 很多企业在其所签订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上, 仅仅强调死亡人数和死亡率指标。因此, 传统的事故统计范围偏小, 只能反映事故已经发生的状态, 无法反映暂未发生的潜在事故隐患, 更无法对事故发生进行有效预测。

(三) 安全事故损失统计不够全面

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包括经济损失和非经济损失, 非经济损失一般很难用货币进行准确量化。经济损失分为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但由于缺乏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比例关系的定量研究与应用, 使得有效估计间接经济损失也比较困难。因此, 实际事故损失统计中往往忽略非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这降低了人们对安全事故的危害性和严重性的认识, 影响了安全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

(四) 安全事故统计指标过于笼统

我国《伤亡事故统计报表制度》中规定的伤亡统计指标共有14项, 其中13项属于绝对指标, 最主要的是事故起数、死亡人数、重伤人数、轻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5项指标。但是, 这些指标不能反映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的安全生产具体情况, 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按照上述指标来统计, 经济大省永远都是事故大省, 建筑业等露天作业行业永远属于事故多发行业。

(五) 安全事故统计数据不准确

随着国家对安全事故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 有些个人、企业和管理部门为逃避惩罚, 使重大伤亡事故的瞒报、漏报现象时有发生。某些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经常出现季节性变化, 也使得某些相对统计指标 (如万人死亡率) 出现或上或下的结果。这些都使统计数据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甚至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

(六) 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不健全

当前我国安全投入统计指标的概念模糊不清, 有些学者将所有跟安全有关的全部费用支出包括事故损失等均计入安全投入, 有些则仅包括事前的预防性投入, 安全投入与生产性投入难以精确划分, 国家也没有出台相应的安全投入统计标准, 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

(七) 缺乏安全效益指标体系

对安全生产能够带来多大的效益, 长期以来缺乏定量的计算方法。加上安全效益具有滞后性、潜在性、长期性和隐蔽性等特点, 企业因此往往形成“安全投入是额外成本”、“安全投入不能产生效益”等错误认识。这使得企业决策者倾向于通过压缩安全投入来降低生产成本, 造成安全投入水平过低, 制约了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改革生产安全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议

(一) 扩大安全事故统计范围

要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 必须重视轻伤事故、未遂事故以及事故隐患的排查、分析与上报。事故统计范围应当从死亡、重伤事故扩大到包括轻伤、未遂事故及事故隐患在内的“安全现象”统计。这样, 就可以从隐患中查找出诱发事故的因素与规律。

(二) 全面考虑安全事故经济损失

在统计事故经济损失时, 必须将间接经济损失纳入到损失统计范围。必要时还应该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某些非经济损失项目进行经济量化 (比如可以参考司法界确定精神损失赔偿的标准等) , 以便全面、客观地反映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程度。

(三) 事故指标与投入指标相结合

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但是任何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有预兆的, 预防性的安全投入是避免事故发生的前提。企业不可能进行无止境的安全投入,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安全投入方案, 都需要利用科学、合理的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因此, 建议增加安全投入指标, 形成事故损失指标与安全投入指标相结合的统计指标体系。

(四) 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相结合

绝对指标又称总量指标, 用来反映一个企业、部门、地区安全生产状况的总体水平, 比如伤亡事故总数。相对指标是两个互相有联系的绝对指标的比值, 比如百万工时死亡率。由于不同地区、部门和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 采用绝对指标无法对事故情况进行客观的比较分析, 也难以对安全工作的好坏进行鉴别, 因此必须要与相对指标相结合。

(五) 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

定量指标从量的方面描述安全生产的现状、趋势及其相互关系, 揭示安全系统的数量特征及数量关系。定性指标则可以判断安全系统的基本性质及大致趋势。在安全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中, 定量指标虽然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但也不能忽视定性指标, 只有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 把数据、情况、问题、建议等融为一体, 才能从多角度进行观察, 达到全面认识与评价安全生产状况的目的。

(六) 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

安全生产是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 仅仅依靠静态指标来分析并指导生产显然是不够的。安全统计工作也不只是填写报表、累计数据, 还必须对安全生产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描述。只有这样, 才能够掌握安全现象的本质特征、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 预测和预防事故的发生。

(七) 完善安全效益指标体系

安全效益是评价安全投入的效果以及进行安全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安全效益分为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包括企业安全事故损失的降低以及对生产的增值与促进作用等;非经济效益又称为社会效益, 是指安全条件的实现对生命、健康、环境及社会的安全与安定所起的积极作用, 很难用数量指标来表示。因此, 安全效益指标应该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类, 从某种程度上讲, 那些难以量化的指标更能反映安全效益的本质属性。

(八) 增加安全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安全生产管理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三个方面。只有做好事前和事中控制, 才能消除各种事故隐患, 防止事故的发生。要进行事中控制, 首先要对安全生产状况作出客观评价, 因此,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安全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有效事中控制的前提。

三、结语

上一篇:爱在深圳作文1200字下一篇:网站分析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