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先于做学问作文

2024-09-20

做人,先于做学问作文(共5篇)

1.做人,先于做学问作文 篇一

先学做人,后做学问

冰和水蒸气都由水构成,何以有差别?分子间隙不同。天赋相同的人,为何做学问有差别?“做人不同”。于是,我站在时空的隧道中安步当车,感悟着这天地惠赐的哲理——做学问,搞艺术,先学做人。

高尔基说过:学习,永远不晚。做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人做好了,学习自然会上去。做人才是最难的,特别是做一个具有美德的人,更是难上加难。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的学者仁人志士因做人正确而成就辉煌。

南北朝时的江淹,少年时笃志好学,其诗幽丽精工,《恨赋》、《别赋》脍炙人口;而晚年安逸享乐,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清朝时的曹雪芹孤傲不屈,嫉恶如仇,于是“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使得《红楼梦》屹立于章回小说的巅峰。但如果他像少年时那样“锦衣纨绔 ”“饮甘餍食”,他的一生可能会因此改写。被誉为“钢琴诗人”的傅聪,在父亲傅雷的教导下,从小就明白肩负的责任,国家的荣誉,艺术的尊严,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以“赤子之心”为自己做人的原则,于是他的琴声纯洁,天然的感染人心,最后成为了一个“德艺双馨,蜚声中外”的钢琴大师。

总之,堂堂正正做人,光明磊落的做人,为学术研究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反之,错误的做人方式也影响着做学问。

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普希金为美人的妖艳所倾倒,后来痛苦地失去了写著作的安静生活,甚至因美人而受辱冲动,不幸饮弹身亡;周作人一生作文,却朝着反动阵营的方向生活,最终沦为汉奸走狗,万世唾弃。纵使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终究也只是在垃圾堆里翻几个烂萝卜“有滋有味”地乱啃。

总之,做人,做学问是一个整体。做人是目标,是一种素质要求;做学问,是基础,是一种知识要求。做人影响做学问,做学问,先学做人。

或许,做学问就像建房子,越是高楼大厦,越需要坚固的根基。我们必须从最基础的做人开始,步步前进,才能构建学问的摩天大楼。

由此可见,学会做人太重要了,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吧!让我们用生命中最宝贵的青春时光,先学会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再学会做学问吧!

2.做人,先于做学问作文 篇二

基于时代背景的思考。时代背景是青少年成才的环境。作者紧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脉搏, 运用大量鲜活的实例, 生动地说明当代青少年是一个时代环境塑造的群体, 时代环境深深影响着青少年。当前, 许多青少年“吃的是薯片, 用的是芯片, 看的是大片”, “一只鸡, 吃的是肯德基;一只鼠, 玩的是米老鼠;一颗芯, 用的是高科技电脑的芯片”。时代背景对青少年成长成才提出了新要求, 在国际化背景下, 需要开放意识, 需要世界眼光和民族精神的统一;在信息化条件下, 需要信息获取和判断、整合能力的统一;在市场化条件下, 需要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诚信意识的统一。时代要求青少年增强道德意识, 树立社会责任, 培养团队精神, 健全完善人格。

学会做人之道的思考。学会做人是青少年成才的灵魂。人生第一位的问题是学会做人。作者提出, 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 学习知识是掌握社会生存手段, 前者的学习是根本性的, 后者的学习是工具性的。要成才, 先成人;不成人, 宁无才。有德无才要误事, 有才无德要坏事。成小事靠业务本领, 成大事靠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做人、做事、做学问都是相通的, 做人为本。人品第一, 学问第二;文品第一, 文章第二。做事总会有成败, 做学问总会有水平高低, 但做人应当经得起实践检验。青少年应坚持以学会

发展创造个性的思考。保持个性是青少年成才的规律。作者认为, 没有个性, 就没有创造性, 就没有人才。个性是人的天赋, 表现为兴趣、爱好、特长。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每个人的天赋潜质各不相同。个体千差万别, 个性发展就是使每个青少年的天赋都得到充分发挥。青少年要培养创造力、想象力、洞察力, 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 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 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保持个性、彰显本色, 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的有机结合, 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运用典型案例的思考。该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 记录了青少年身边的故事, 回答其精神迷茫, 直面其情感困惑, 展现了对生命个体的人文关注;探讨责任意识、使命意识, 抒发对青少年时代责任的担当。全书共18讲, 每讲都有观点、有分析、有案例, 注重生活化、通俗化、口语化, 可读性强;让典型案例说话, 让鲜活事实说话, 让青少年的切身感受说话;情通理顺, 入情入理,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运用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 析事明理, 娓娓道来, 使道理深刻而不苍白、生动而不呆板、亲切而不生硬。

(作者系山东画报出版社副社长)

责编:赵东

《做人做事做学问》经典选读

学习是前进的基础。青少年时代是学习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精力最充沛、时间最宽裕、思维最活跃, 因此, 最有条件也最应当集中精力投入学习。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热爱点燃激情, 热爱催生奋进, 热爱是人生智慧不竭的源泉。热爱根植于理想信念, 当代青少年成长要把民族命运、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系于双肩, 用大热爱去成就大事业;热爱更意味着艰辛付出, 要耐住清贫、守住寂寞, 乐于奉献、勤于耕耘;要从热爱中汲取力量, 从热爱中增添信心, 从热爱中成就理想。

追求是生命的支点。有积极的眼光, 才能发现快乐。心态决定状态, 有良好的心态, 才能拥有快乐。凡事合理定位, 作出正确的选择, 才能创造快乐。

历练是成长的阶石。要积极适应就业形势和就业方式的变化, 转变就业观念, 放宽择业范围, 勇敢走向社会, 勇于面对挑战, 敢于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去闯荡历练、赢得机会、实现自身价值。

——《成长篇》 (开篇语)

做人之道是一门大学问, 有许多经典, 有许多楷模, 我们的先哲制定了一套循序渐进的做人标准。

第一步, 做好人和善人, 不要做坏人和恶人。

第二步, 做君子, 不做小人。就是做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第三步, 做志士仁人。就是做志向远大、胸怀天下、任重道远、意志坚强的人, 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英雄模范人物。

第四步, 做圣人贤人。就是做大智慧、大义大勇、造福天下、流芳千古的伟大人物。

——《第一讲做人立身之本》

什么是人格?人格是人的社会性的外在表现, 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成熟起来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

一个人的形象, 主要有三个要素, 第一是知识, 第二是能力, 第三是人格, 这三者有机结合, 才能成就一个完整美好的形象。首先, 必须有知识, 有理论, 这是一个基础。其次, 必须有能力、会实践, 不是一个书呆子, 会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能解决实际问题, 能为社会办成事情、为群众办成事情。最后, 要有健全的人格。没有人格, 只有前两个方面不行。人格就是人的品德、修养, 体现在各个方面, 对事业、对朋友、对社会的责任, 讲礼貌、讲诚信、讲公德、有爱心, 这都是人格修养的体现。

——《第三讲健全完善人格》

什么是以人为本?简单说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 以人为本是对人主体地位作用的肯定和尊重;第二句话, 以人为本是一种思维方式, 要求我们工作不仅要符合规律, 而且要符合人性发展的要求, 实行人性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第三句话, 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 尊重人、理解人、为了人、开发人、解放人、提高人。

以人为本要以人为中心, 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 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 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 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

——《第四讲树立人本理念》

社会责任感是个人对自己所应履行的各种义务及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自我意识, 是对社会责任的一种觉悟。它不仅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一种基本要求, 是和谐社会中每一个社会个体必备的基本素质, 也是一个人健康社会化和科学融入社会的重要内容及必备条件。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有利于青少年学生从道德人格、能力发展、政治修养等方面促进自我完善与成才。

为他人负责, 为集体负责, 为社会负责, 是文明社会公民的必修课程, 尤其对青少年而言, 具备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

——《第五讲担当社会责任》

何谓诚信?诚是诚实, 真实而不虚伪;信是信用, 守诺而不违约。诚信之德在中华民族道德发展过程中源远流长, “千金一诺”“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之类的美谈佳话, 为我们树立了诚实守信的榜样。

一个诚信的人是敢于面对自我真实面目的人。这样的人能全面客观地审视自我, 既不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也不妄自菲薄、自我贬低。一个诚信的人还是一个以诚待人的人。这样的人能够赢得他人的尊敬和信赖,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六讲培养诚信品质》

情商的含义不外乎两个层次, 一个是怎样认识自己、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 另一个是如何看待别人、理解别人和对待别人, 并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

情商高的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 友好地对待自己, 理智地控制自己, 进而稳妥地把握所遇到的一切机会;二是能够客观地看待别人, 豁达地理解别人, 公正地对待别人, 还能够和谐地与别人往来相处, 得到别人的支持。

人与人相处共事, 要协调好彼此的关系, 靠的主要是情商而非智商。想到或想不到, 反映的是人的智商。做或不做, 体现的则是人的情商。这就是要取得成功为什么情商比智商重要的根本原因。

——《第九讲努力开发情商》

保持健康心态, 要切实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 要正确对待人生。人生有无数选择, 怎样才算有智慧的选择?从内心出发, 向人生更远的方向看去, 而不是被眼前的喧嚣所迷惑, 被社会的浮躁所诱惑。人活着要有意义、有价值, 要做到三有:人活着要有主见, 不人云亦云;人活着要有追求, 不混日度年;人活着要有质量, 不好高骛远。

第二, 要塑造真正健康的自我形象。真正健康的自我形象不是取悦他人, 也不是追随时尚潮流, 而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在, 知道自己的目标, 清楚自己的价值, 发现自己的力量和才能, 懂得如何接受、控制自己的缺点。

第三, 要保持道德健康。道德是人类有利于个体、群体和全人类以及环境的现在和将来的规范的总和。道德健康的标准是: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具有辨别真伪、善恶、美丑、荣辱的能力, 能按照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及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第四, 要有良好的自我观念。良好的自我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自爱, 要接纳自己, 要爱自己;自救, 面临困难, 一定要千方百计自救, 千方百计改变;自信, 要培养自信, 别人才会相信你;自知, 就是要有自知之明。

3.诸大建-做学问”与“做人 篇三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诸大建 发表时间:06/26/2013 阅读次数:662

诸大建

导师需要的,不是百依百顺的“廉价苦力”,也不是只会批判不会建树的“愤青”,而是能够在学术上相互有助益的“合作伙伴”回头一看,自己带研究生已近20个年头。耳边时常会听到一些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关系紧张的故事,传媒对此也不乏报道。处理好人际关系,既是人生的必修课,又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问。谋求性格契合,还只是一个表象问题。更重要的是,研究生要在学术上与导师建立积极的关系。我在与研究生相处中,更加注重的是后者,即“对事不对人”。而实践下来,也的确产生了不错的效果。经年累月,反倒成了研究团队的习惯和传统了。

其一,要与导师保持主动而经常的联系。一是保持联系要有主动意识。这是因为攻读研究生是自己争取、提高自我的事,因此研究生应该成为加强联系的主动一方,而不是被动等着导师来与你联系。二是保持联系要有一定的频率。保持联系的实质是要让导师知道你的学习情况和研究进展,让导师知道你的存在,而不是杳无音讯。三是保持联系不仅是保持见面。保持联系的方式可以很多,例如发短信、上网讨论等。事实上,导师的繁忙与学术的声望多少是正相关的,因此见不到导师是非常可能的,但是联系不到导师,却是不大可能的。

其二,要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赢得导师器重的关键,说到底还是研究生的独立研究能力。一是要“我能行”。在许多新的问题面前,导师的作用其实是挥旗指路的导游或者指引方向的GPS,真正探索和收获美景要靠学生自己。如果研究生在与导师交流时,自己都没有信心和勇气,又谈何让导师产生信任感呢?二是要“有想法”。有些研究生“等靠要”的思想非常浓厚,在与导师交往中,没有自己的学术想法和可能答案,总是希望廉价地从导师那里获得现成的回答。对此,大多数导师会感到失望。三是要“有启发”。如果能够通过研究生自己独立的工作,使导师发现意外的学术惊喜或启发,那么导师肯定喜欢与这样的学生交往。导师需要的,不是百依百顺的 “廉价苦力”,也不是只会批判不会建树的 “愤青”,而是能够在学术上相互有助益的“合作伙伴”。

其三,能够带来增量的学术成果。战略性的导师,鼓励研究生在导师擅长的领域内宽泛地自由选题;战术性的导师,要求研究生在一个细化的问题上引申和深化导师的研究成果。我的习惯是两者兼有,主要是看学生独立研究能力的高低。但是无论自由动作还是指定动作,以导师的立场,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写出有增量内容的东西来,并且增量研究建立在有问题、有方法、有数据的工作之上。这会让导师由衷感到,我在你身上付出更多的时间是值得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恐怕是天底下最难处理的,因为没有一定之规。仅以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而论,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师德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取予之道”。在当下,我们要超脱传统的师徒关系,以全新的价值观进行定位和思考。从长远看,这对于整个高校学术氛围的形成和营造,也是善莫大焉。

4.做人,先于做学问作文 篇四

从做学问到做人

——听宋才发教授《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有感

(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刘佳慧)

一、法学方法论之初印象

法学方法论这门课程是由宋才发教授给我们开设的。在没有上这门课程之前,我所理解的法学方法论,是指对法律研究方法的研究,其中法律研究包括法学理论的研究和法律操作的研究。而这种关于单纯研究方法的课程,对我来说确实有些困惑,感到异常抽象和难以把握。因而在开课之前对于自己能否学好这门课,我确实有些许担忧。

宋教授给我们授课是在晚上进行的。正常上课时间是在晚上的七点四十分,当我们在七点半赶到教室的时候,宋老师早已在教室等候多时。第一眼见到宋老师感觉是个非常严肃的老师,在临近上课以及上课铃响过之后,仍然有同学陆陆续续地赶来。可能对多数同学来说,这种踩着铃声进教室早已是习以为常的事情,甚至有很多同学哪怕迟到了,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而宋老师看到这种现象很是生气,似乎是可忍孰不可忍,当场就铁面无私地对我们发出厉声警告。自此以后,凡属宋老师授课,再也没有同学敢迟到了。

二、对宋才发老师的印象

授课伊始宋老师露出了笑容。宋才发教授除了威严的一面外,也有慈祥和蔼的一面,他友善地向我们进行了自我介绍。我这才如梦初醒,认识到这位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老师。在这之前我通过“百度”搜索,得知宋老师是1953年生人,今年已有64岁高龄,湖北武穴市人,法学博士,是中央民族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在1999年被评定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评定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4年评定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关于宋才发老师的荣誉,由于太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总之,我了解到给我们上课的老师,真的是 1 一位极棒的老师,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也就随之提起了兴趣。实事求是地说,宋老师无论是授课方式,还是授课内容都无可挑剔,但是唯一的缺点就是普通话不标准。宋老师自己打趣地说道:“同学们可以对我提出任何要求,就是不能过高要求我的普通话”。由于刚开始不习惯宋老师的口音,坐的位置又比较靠后,至于老师刚才说了什么,并没有听得太清楚。虽然没听清老师到底说了什么,但是宋老师脱稿授课、激情飞扬的讲课方式,却是非常吸引每一位听课的人。宋才发老师讲课声音高亢,情绪激动而饱满,虽然已是花甲之年,但是连续讲授三个小时并且没有课间休息,而且一直站立着讲授,始终保持着激情直到课程结束。宋才发老师这种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确实令我们这些年轻人佩服不已、赞叹不绝。

三、做学问之读书

宋老师的课程主要是教我们如何读书和做学问。他针对硕士研究生学习方法以及研究生期间该如何展开学术研究,一共讲了六个板块的内容,在此不一一列举。宋才发老师的授课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他关于研究生应该如何读书、研究,以及如何写学术论文的方法论专题。

关于研究生如何读书。我们这些刚入校的在读研究生,对于这个话题并不陌生。但是即使是研究生,实事求是地说,有很多同学并没有读多少本书,或者说还没有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对于我个人而言,虽然也喜欢读书,却始终没有养成一个好的读书习惯,总是把读书当作是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书读过一遍便扔到一边,再也不会过问它的。至于书中到底讲了些什么内容,也只是读书那一刻记得,过后便忘得一干二净。听了宋老师关于读书的专题后,我对于自己应该怎样读书,才算有了具体而详细的认知。才深刻地认识到作为研究生,在读书时一定要把“读”与“研”结合起来,一定要养成读一本书写一篇体会的好习惯,这样不仅对于书中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能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真正把书读懂读透,吸收和消化作者展现在书中的精髓。除此之外,宋老师还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在书中捕捉新的观点,发现新的资料和新的写作素材,要善于在读书的过程中,总结别人的写作经验,通过读书触发自己的写作灵感,从而发现自己新的兴奋点;同时注意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带着准备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去钻研有关文献资料,培养和练就自己做学问契而不舍的精神。

宋老师授人以渔。他不仅不厌其烦地给我们传授读书的方法,还详细地介绍 了一些如何搜集资料的经验,非常适合我们这些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例如,学会有效地利用公共图书资料,由于我们经济能力有限,大量购买正版书籍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宋老师告诉我们要学会有效地利用图书资料,有选择地购买图书资料,学会到旧书店、地摊、收破烂那里“淘金”。学校的图书馆对我们来说,也是免费获取读书资料的极好资源,必须有效地利用学校公共图书馆的书报资料。宋老师告诉我们,对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必须非常熟悉,这样到需要用书的时候便可以手到擒来。宋老师还指导我们,要正确地处理好“买书、借书、租书与读书”的关系,收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关系,以及研究资料一次性运用与多次运用的关系。这些利用图书资料的方法,对我们来说是特别有用的,能够使我们在读书时目标更为明确和清晰,从而使学习效率更高,获得进步也更快。

宋老师现身说法教我们做档案。宋老师在授课期间还抽出时间,向我们展示了他自己的个人档案。近20本厚厚的个人学历学位档案、科研档案、工作档案、指导研究生档案,从小学到中学、大学的准考证、成绩单,竟然都保存的非常完好,包括宋老师各个阶段的毕业证书以及早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研究成果,所有这些档案都完好无缺地保存下来了,确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是一件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人生短短数十载,时间如白驹过隙,匆匆而过的一生,没有准备头脑的人自然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而有准备头脑的人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笔价值连城的资产,而且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精神遗产。通过观摩宋老师个人档案的展示,我们知道并初步懂得了保存自己研究成果和相关档案资料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即使这些个人档案对别人来说并不重要,但是对自己一辈子来说,却是对自己负责、对国家负责和对后代负责的无价之宝,是多少金钱都换不来的人生历程的真实记录。

四、做学问之论文写作

宋老师授课阐明研究生阶段的治学方法。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我们一直都是围绕着课本展开,老师讲课学生听课,不懂不会的地方就向老师请教,通常老师也会给出答案。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本科阶段大相径庭,没有课本,取而代之的是广泛的搜集资料;讲课的主角不再是讲台上的老师唱独角戏,而是讲台下的同学,更多的是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学习的内容不再是围绕课本,而是更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同学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作业寻求答案,而是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刚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对我来说并不一件容易的事情,我的性格和习惯使得我难于适应研究生阶段的上课模式,从而产生了许多困惑甚至产生了畏难情绪。听了宋老师的授课,我逐渐明白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是事事都能够追求一个正确的答案,不只是为了多读几本书而已;而是必须增强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多的是对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宋老师授课指明研究生阶段写作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阶段必不可少的就是学术论文的写作,论文是研究成果的载体,是研究生研究能力的体现,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成果,多是通过发表论文和参加学术会议来体现的。怎样做好硕士学位论文、写好单篇学术论文,是我们多数人感到头疼的一件事情。宋老师在这方面是有卓越成就和丰富经验的,他在课上给予我们诸多悉心的指导。譬如,关于学术论文写作这个专题,宋老师分别从如下四个方面予以讲解:第一方面是从宏观角度告诫我们,要想写出优秀的单篇学术论文,就要养成“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习惯。研究生尤其是我们法学专业的研究生,必须做到“笔杆子”“嘴巴子”两过硬,既要有文才又要有口才,要想把这两方面都做好,就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写作锻炼。第二方面宋老师从学术论文的选题切入,告诉我们论文应当如何选题,才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要标新但不能立异。第三方面宋老师从学术论文的构思上,具体讲解了如何构思论文,论文构思要有自己的观点,要注重素材的积累和收集,达到什么程度的资料积累,就预示着能出什么样的成果。除此之外,还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论证方法。宋老师在讲到论文的构思时还告诉我们,学术论文的写作没有秘诀和捷径,正所谓“文无定法”。研究生不要一味地去模仿一些大家的写作方式,而应当学习别人的经验,走自己的路。第四方面宋老师讲了学术论文的写作和修改,宋老师耐心细致地教我们在写作时要“一气哈成”,不可写写停停;他指导我们要从十八个具体方面修改论文,告诉我们一篇好学术论文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认真细致地改出来的,“好文不厌百遍改”。宋老师这堂论文写作与修改课极为精彩,我确实学到了很多真经,不仅仅是论文的写作方法,更是做学问的方法。正如宋老师所言,写作的路不是轻易走出来的,是血和泪的历程,如果要问那条路是做学问最好的路,那应当就是属于自己趟出来的路。

五、做学问与做人

5.《现代成功学》:做人做事的学问 篇五

本书讨论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是一部以“提高做事成功概率并使做事获取最高效益”为主题的图书。书中总结出了成功做事的“十二对”规则,其中包括成功做事的三对要素:目的和要求、任务和态度、步骤和方法;主观方面的四对潜能:思想和品德、知识和能力、健康和生命、毅力和战术;客观方面的三对因素:机遇和挑战、环境和协调、条件和利用;两对要事:学习和运用、总结和提高。

作者简介:闻邦椿,原籍浙江温岭,1930年9月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43—1946年就读于浙江省温岭县授智初级中学(现为新河中学),1946—1949年于浙江省立台州中学高中部学习,1949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12月因病复员,1951年夏考入东北工学院机械系,1955年本科毕业后在苏联专家格·依·索苏诺夫教授的指导下从事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工作,1957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作者现为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东北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研究所名誉所长,东北大学“重大机械装备设计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985工程建设首席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国际转子动力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亚太地区振动会议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机器理论与机构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曾任东北工学院机械二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长江学者”奖励委员会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振动工程学报》主编,《机械工程学报》、《非线性动力学报》等8种杂志编委,上海交通大学“振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大连理工大学“工程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液压传动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20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及北京吉利大学校长等职。

目录前言

第一章 成功学体系

1.1 引言

1.2 成功学的研究概况及研究现代成功学的意义

1.3 现代成功学的时代背景和特点

1.4 成功做事的“十二对”规则

1.5 成功做事的“十、八、二”规则

1.6 “十二对”规则和“十、八、二”规则的一致性

1.7 现代成功学的适用对象

1.8 现代成功学对哪些人不会取得好效果

1.9 结语

第二章 理想和目标

2.1 引言

2.2 有成就的人常常有远大的理想

2.3 确立远大的理想和具体的目标

2.4 理想和目标有四类

2.5 理想和目标在实践过程中可进行必要的调整

2.6 理想和目标要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

2.7 结语

第三章 指标和要求

3.1 引言

3.2 成功做事要求之一:正确的指导思想

3.3 成功做事要求之二:达到的质量指标

3.4 成功做事要求之三:所要付出的成本

3.5 成功做事要求之四:所要花费的时间

3.6 成功做事要求之五:达到环保的要求

3.7 成功做事要求之六:做好后续的服务

3.8 处理好这六项要求之间的关系

3.9 实现六项要求的最终目标是获取最高的效益

3.10 结语

第四章 任务和内容

4.1 引言

4.2 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选择任务

4.3 考虑客观环境和条件

4.4 选择任务要紧抓良好契机

4.5 对确定任务进行详细分解

4.6 通过分析找出重点和难点

4.7 做好克服一切困难的准备

4.8 系统成果必须依靠不断积累

4.9 结语

第五章 态度和理念

5.1 引言

5.2 勤奋和刻苦

5.3 严谨和求实

5.4 改革和开放

5.5 开拓和创新

5.6 “勤奋、求实、改革、创新”要有正确的目标

5.7 结语

第六章 步骤和程序

6.1 引言

6.2 成功做事先要做好调查研究

6.3 成功做事须事先制定好规划

6.4 成功做事要坚决执行和实施

6.5 成功做事要做好检查和评估

6.6 结语

第七章 方法和手段

7.1 引言

7.2 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

7.3 现代科学哲学思想和方法

7.4 系统论和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

7.5 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智能化技术和数字化技术

7.6 各种优化理论和方法

7.7 创新思维和创新的原理和方法

7.8 预测学理论和方法

7.9 结语

第八章 思想和品德

8.1 引言

8.2 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8.3 培育集体主义思想

8.4 培育良好的品德

8.5 要敢于坚持真理

8.6 树立严谨学风和作风

8.7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8.8 结语

第九章 知识和能力

9.1 引言

9.2 学习和掌握各种必要的知识

9.3 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搞好学习

9.4 培育各种必需的能力

9.5 结语

第十章 健康和生命

10.1 引言

10.2 保持身体健康

10.3 珍爱生命

10.4 保持健康和维持生命的意义是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10.5 结语

第十一章 毅力和战术

11.1 引言

11.2 坚韧的毅力

11.3 顽强的斗志

11.4 良好的心理素质

11.5 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11.6 结语

第十二章 组织和领导

12.1 引言

12.2 有远见卓识和善于组织的领导

12.3 有足够的技术能力

12.4 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12.5 有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12.6 结语

第十三章 时空和条件

13.1 引言

13.2 善于发现和利用良好机遇

13.3 选择好合适的环境

13.4 充分利用好客观条件

13.5 结语

第十四章 学习和总结

14.1 引言

14.2 不断学习,学用结合

14.3 经常检查、定期总结

14.4 学习和总结会使人更聪明

14.5 结语

第十五章 结语和感悟

15.1 引言

15.2 成功做事关键因素及环境对成功做事的影响

15.3 要突出重点和抓住难点

15.4 处理好目标、内容和方法三者之者的关系

15.5 做事的成功概率和做事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15.6 人生的快乐来自何处

15.7 结语

附录

附录1 现代科学技术的近期发展及展望

附录2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与教育的预测

附录3 对成功者之路的探索及成功者的启示

上一篇:学校课外活动工作计划下一篇:文档中小学教务员个人工作总结[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