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构成教学内容规范

2024-10-26

三大构成教学内容规范(共9篇)

1.三大构成教学内容规范 篇一

1三大艺术在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1色彩构成在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色彩构成主要研究明度、纯度的之间的关系,色彩构成在教学中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处理色彩构成教学整体的结构性。提高设计专业学生对色彩的认知和敏感度是色彩构成的主旨。传统教学中,教师以灌输色彩构成理论知识为主,使学生缺乏实践指导。学生则是只花费精力在书本知识上,死记硬背色彩表现技法,而缺乏对色彩表现方式的创作。要变革色彩构成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应该提倡开发性教学,在教学中注重色彩主题设计。色彩是设计艺术最直观的表达方式,色彩体现设计风格和品味。注重提高学生的色彩设计能力,培养个性色彩设计风格,理论与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突出个性化发展。色彩构成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凭借人对物体的色彩的感知和心理效果,利用色彩在量与质上的变换性,表达人内心的世界,体现出艺术的美。通过视觉对色彩的内在和外在感应,来表现视觉的心理效应,是色彩教学的重点,也是运用色彩构成美学的原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成为生活必需品。那么,艺术设计教学中也采用了多媒体。然而计算机图像设计和处理,更是离不开色彩构成艺术设计。

1.2立体构成在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立体构成是研究三维空间中立体造型各个元素之间美的关系,它是以力学原理为依据的。造型的整体关系体现立体构成的组合方式,表现出整体的美感。设计时既要分析局部形态,也要分析总体布局,整体中富于变化,局部中透出平衡。立体构成是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综合。立体构成的突破点在于对材料表现形式的创造性发挥。提倡用心感知一切物体的美,一般通过折纸这种方式体现立体构成教学,也体现了单一的教学方式,所以培养学生创造新思维,在立体构成教学中,也很重要。培养学生立体空间概念,折纸这种训练方式,不能体现一切立体事物,存在缺陷。在立体构成教学中,应该借助雕栏、石雕等,培养学生多角度写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组建空间。

2.三大构成教学内容规范 篇二

为此, 我们主张更新思维并对既有的教学环节提升为“观察与写生—分析与升华—贯通与运用”这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教学过程。当然, 在这个过程之中, “三大构成”基本知识的讲授也同时进行, 并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从而使学生对其发展演变与造型知识有全面而系统掌握。

一、观察与写生

“三大构成”是在观察现实世界的基础上, 对形、色、体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并从中提炼出视觉规律, 是从具象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创造过程。2换而言之, 构成概念的形成来源于人对自然的认识, 来源于自然生命运行的秩序性、规律性和发展性。3也就是说, “三大构成”的素材和基础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资源。说到底, 自然是构成的源泉, 具象是抽象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三大构成”可以完全脱离自然, 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景象, 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

而相当部分教师对“三大构成”与自然两者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 忽视了自然的基础性作用, 使得“三大构成”变为一种纯粹的抽象教学, 不是从自然景象到构成, 而是从模式化法则到构成。这也就使得学生对构成法则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只能简单模仿甚至照抄照搬相关图例, 导致构成成了极端模式, 设计思维习惯的培养无从谈起, 优秀设计师的培养更是一句空话。

考虑到“三大构成”与自然景象这种客观存在的联系, 我们应把观察物象作为构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为此, “三大构成”教学绝不能闭门造车, 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走入大自然中, 让自然界成为构成教学的重要课堂, 让学生用眼睛和心灵去感受自然, 在观察中去捕捉物象之美, 并以写生的方式将这种原始而感性的真实面貌呈现在纸张上。

二、分析与升华

接下来的分析环节尤为重要, 就是不能让学生停留在对表面的观察与写生, 而是要培养其对自然世界的丰富想象力, 启发学生从自然、生活中去发现、体验各种不同的构成形式, 并对其进行理性分析。首先, 教师运用“三大构成”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各位学生观察自然后的写生作品。然后, 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和点评, 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构成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即构成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是对自然的提炼与概括, 以此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大千世界纷繁复杂, 但是我们要引导学生以构成的思维习惯对眼前丰富多彩的事物进行抽象和提炼, 并探究其中的相互关系。

而现在很多院校的“三大构成”教学简单地停留在抽象规律上, 为学习者准备了一套模式化的视觉思维, 并将这种高度抽象的规律以机械乏味的制作形式来重复呈现, 使得学生作业大同小异, 没有培养学生从自然世界中发现和提炼构成的能力, 更谈不上分析能力的提高, 将构成简单化与模式化, 明显违背了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目标。

经过教师的分析以及学生互评后, 然后要求学生把各自的写生作品升华为构成作品, 也就是将生活的具象美转化为构成的抽象美。当然, 绝不是将眼前画面简单抽象, 而是鼓励学生基于画面实际情况的观察与分析, 超越固有思维方式和经验束缚, 对自然形态的某些特点进行加强与弱化, 探寻物象的形式规律, 有意识地将这种视觉规律进行创造性升华, 将事物的特点和美感表现得更为充分, 塑造出来自于写生却又高于写生的新艺术形象, 体现出作者的某种意图和思想, 从而带给受众强烈而新鲜的视觉感受, 并引发共鸣。

甚至完成后, 鼓励学生们对各自作业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究, 找出亮点与不足, 再次对其进行更高层次的升华。这样的作业不是对基本规律的机械复制, 而是来自于对自然的深度调研与分析, 是从鲜活自然到抽象构成的完美转化。通过反复的探究性思考与练习, 让学生充分理解“三大构成”的基本要素及形式法则, 形成抽象性思维习惯。在练习过程之中, 要求学生抛弃高考那种单一的素描表现, 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研究性试验, 并尝试运用多种形式语言来表现, 探究不同形式语言所产生的视觉效果, 以此更加确切地来表现视觉形象的独有个性。

三、贯通与运用

在完成分析与升华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掌握的构成知识举一反三, 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并将这些规律自觉运用于专业课程与设计中。作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 “三大构成”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为学生后续课程学习与专业设计架设牢固而通畅的桥梁。因而, 构成教学绝不能与后续课程相脱离, 而应与其建立必要联系, 让学生将这种思维方法自觉而创造性地运用到后续课程以及未来创意实践中,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这也是“三大构成”教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但是, 在当前实际教学中, “三大构成”大多与后续专业课程相脱节, 两者没有形成联系, 使得“三大构成”教学失去其本来意义。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 相关教师没有真正理解“三大构成”课程的本质, 教师只关注了构成原理本身, 忽视了构成原理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 使得学生不清楚“三大构成”的具体用途, 更谈不上灵活运用, 构成实际上成了没有用武之地的工具。另外, 相当部分院校“三大构成”的师资大多来自于绘画专业, 对专业设计课程没有多大了解, 教学只能停留在构成, 对构成的实际运用难以做出延伸。还有, 构成教学安排在低年级, 相当院校此时还没有细分专业, 统一进行授课, 教师也就只能讲解普遍原理而不能针对专业课程特点逐一深入。

为此, “三大构成”师资应具有专业背景或至少对专业有一定的了解, 并清楚“三大构成”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真正树立基础课程为专业设计服务的理念。此外, 考虑到专业差异性, 新生进校后甚至招生时就进行专业细分, 这样一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联系具体案列讲解“三大构成”基本原理在专业中的个性化运用, 从而强化了学生对构成法则的理解以及具体运用能力, 也实现了“三大构成”广度与深度的拓展, 最终将为学生以后的课程学习与专业设计奠定良好基础。

“三大构成”是目前国内设计院校普遍开设的核心基础设计课程。然而由于主、客观等方面原因, 时下高校的这种“三大构成”的教学存在环节简单等致命问题。这无疑与对“三大构成”与自然世界两者关系认识不深甚至将两者关系割裂开来有关, 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流于表面, 更谈不上学生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而也最终制约了设计教育的健康发展。

为此, 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三大构成”的本质, 认清环节简单的误区, 对现有的教学环节进行改革与完善, 更新思维方式和造型观念, 并建立起新的“观察与写生—分析与升华—贯通与运用”教学过程。由此, 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形式语言的创新意识和表现能力, 使之养成一套系统的设计思维习惯, 并将这种构成思维自觉而创造性运用到专业课程与设计中。我们相信, 通过对“三大构成”的这种教学改革, 就一定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达到提升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之目标, 使其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基础课程, 为我国设计教育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摘要:当前, 国内艺术设计院校课程中的“三大构成”教学环节简单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 认清环节简单的实质并给予改革与完善, 尝试新的“观察与写生—分析与升华—贯通与运用”教学过程, 努力使学生养成一套系统的设计思维习惯, 并将这种构成思维自觉运用于专业课程与设计中, 从而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研究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三大构成”,教学环节,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注释

11 .郝琦, 高震.“三大构成”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广西轻工业, 2010 (6) :169~170.

22 .张曼华.部分院校三大构成教学误区浅谈[J].美术教育研究, 2013 (24) :109.

3.三大构成教学内容规范 篇三

关键词:建筑装饰设计;三大构成;教学现状;对策

0 引言

在艺术设计专业领域中,“三大构成”是其中重要的基础性必修内容,也是整个设计过程的重要基础。学生要想掌握足够的专业设计能力,就必须对“三大构成”有着深入、充分的了解。正是由于“三大构成”在设计专业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相关专业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三大构成”一直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点。在建筑专业领域中,“三大构成”主要包括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大部分。本文浅谈了“三大构成”在艺术内涵方面的表现以及“三大构成”在当前建筑装饰设计专业中的教学现状。对“三大构成”在建筑装饰设计专业中的教学对策进行了简述,力求探索出更为先进的和更加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

1 “三大构成”简析与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适应发展形势的现象。如教学方法与设计专业知识缺乏联性且针对性不强;理论教学和实践设计作品缺乏联系,对学生的具体实践带来了不便;侧重于技能教学而缺少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引导而使学生的作业单调。因此,重视“三大构成”的教学理念,改变建筑装饰设计的教学现状,是提高建筑装饰设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1.1 “三大构成”简析

首先,平面构成。平面构成主要是对对象二度空间变化结构进行研究的,其关注图形对人所造成的视觉方面的引导。建筑类设计专业通过开设平面构成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二维空间中组织、视觉规律的掌握能力,从而提高整体设计思维的严谨性和律动性。

其次,色彩构成。人类在长期的外界视觉效果的应详细啊,其对色彩方面的认知会产生一定的思维定式,多种形式的颜色搭配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与不同的感受,而色彩构成则是对这种由不同色彩构成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总结,通过合理的归纳形成系统化的知识。在建筑设计专业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色彩构成知识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一系列的基础色彩构成与搭配的知识,并且通过运用,融入设计活动中。

最后,立体构成。立体构成则是通过对不同材料按照一定的艺术原则进行重组,通过引入点、线、面等不同要素,达到整体结构比例协调、平衡、丰富的目的。这种立体构成教学的过程,也可以被称作艺术训练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身的空间思维、抽象思维能力都得到了良好的提高。

1.2 “三大构成”教学现状

在现阶段的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开展中,绘画图形与视觉语言的转换被普遍认为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在学生进行相应设计中,对于一些可以想象出来的物體却不能以设计的手段进行表达。教师为了对这个教学难点进行解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往往都让学生讲注意力从直观认识上逐渐转变到后向思维上。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利用不同几何图形的组合,人学生对于抽象的艺术形态进行逐渐了解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导致了“三大构成”教学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学生对于相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的认识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多多少少地存在教学过程过于死板被动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积极性不能得到有效的调动,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的认识也不够深入。种种教学中的限制因素,导致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的开展受到较大的限制,学生自身创新能力不足,往往会设计出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的设计作品。

2 “三大构成”在建筑装饰设计专业中的教学对策

第一,平面构成的教学对策。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对学生图像转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足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借助不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和成长。另外,教师也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位置重组的知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对各类抽象概念进行了解,实现自身知识的转化,提高艺术思维能力。

第二,色彩构成教学。针对以往过于被动的色彩教学情况,教师要对于整个教学防护四进行转变,以更加高效、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于各类不同的设计理念进行掌握。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日后专业设计中较为常见的PS类的图像处理软件,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展示,结合相关操作,让学生对于色彩的构成有初步的认识。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发挥学生灵动的思维,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创新。

第三,立体构成教学。在进行立体构成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可以先以实物作为整个教学的基础,再进行转换,逐渐地让学生掌握空间立体的概念,在具体的实物转换中强化整个立体空间的转换过程。学生在立体构成的学习中,可以从基本的材质、形态等方面入手,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感受,从而提高整体的创造力。

3 结束语

在建筑装饰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这“三大构成”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逻辑思维、审美能力、艺术创作能力的关键。“三大构成”在我国建筑装饰设计专业教学课程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与现代艺术设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融合具有了很长的发展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三大构成”在建筑装饰设计教学中必然成为专业必修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以此作为教学重点,学生在学习中不但要掌握好该设计艺术重点,而且还要牢牢掌握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为今后在建筑装饰设计实践中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鹄.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的教学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10).

[2] 伊卫东.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如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J].中国成人教育,2012(12).

[3] 高宗翔.关于三大构成在建筑装饰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探讨[J].现代装饰(理论),2012(04).

4.三大构成教学内容规范 篇四

三大构成是现代设计学科的基本框架,是现代美学应用于设计学科构成形态的.基础训练体系,是设计学科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三大构成以其科学的创造性思维和抽象的艺术表达方式,体现了现代设计教学的崭新理念和多维的教育思想.

作 者:马小莉 MA Xiao-li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系,河南,洛阳,471000 刊 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UOH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年,卷(期): 8(4) 分类号:G642 关键词:三大构成、艺术、思维、教育  

5.三大构成教学内容规范 篇五

一、三大构成课程在高职院校开设的意义

三大构成体系起源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 包豪斯是现代设计的摇篮, 对世界现代设计产生了深渊影响。它开设了以图形、色彩和材料研究为主的三门课程, 也就是今天三大构成的雏形, 开设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虽然三大构成经过了将近一百年的发展, 但是仍然坚持着包豪斯的设计教育宗旨。三大构成作为设计教学基础课程体系, 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理性思维和发掘学生创造潜能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作为基础课程, 要求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修养, 为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并且它的知识具有深度和较广的辐射面, 与多个设计领域有着紧密关系, 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环境设计等, 因此通过培养发散思维, 拓宽专业方向。此外, 三大构成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结合, 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鉴赏能力和动手能力, 达到眼、手、心的高度统一。随着人们对现代设计的享受度不断提升, 对现代设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大构成已经成为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不可或缺的专业基础课程, 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二、高职院校三大构成课程设置的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的开设缺乏一定的经验, 主要还是模仿本科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 因此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不足性问题。

1. 脱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职能

2006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

上, 我们要注重由写实向写意转移, 绘画写生刻意写实, 追求真实;设计基础写生侧重于意象, 设计基础色彩在写生观察中, 应面对自然景物, 讲求感受和领悟, 并把这种感受传达于画面, 同时, 作为设计类专业色彩的训练, 不要只局限于面对景物的写生, 还应有自由想象的练习, 让学生用自己的想法去表达色彩, 这才合乎设计基础色彩训练的重点要求。这种组织画面的方法, 既训练了学生对物象的观察与分析, 又可以使他们锻炼色彩创意和提炼色彩的能力。[3]

集体色彩训练课题, 是在装饰色彩课程中融入集体创作的一种尝试, 通过集体协作, 共同完成一张完全的装饰色彩作业。最初的训练是有第一名学生随机用色彩在空白画布进行一笔涂抹, 随后学生在这个基础上, 完成这张装饰色彩的创作, 全班依此类推。在这样去适应了解同伴之后, 下面的课题, 就开始画面的分割, 几位同学共同完成相应比例的作业, 但要求整张画面色彩统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 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 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可见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服务对象应该是设计市场和社会, 培养的人才应该是能胜任设计市场所需, 具备独创设计思维和现代设计能力的高素质、高技术设计型人才, 因此三大构成课程也必须是为市场服务的, 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做出及时调整, 真正做到因地制宜, 因时而变。但是从高职院校开设三大构成课程情况看, 开设的针对性不明确。另外艺术设计专业里的方向较多, 有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环境设计等, 不同的专业方向有各自的专业定位和特点的, 但是三大构成作为专业基础课程, 表现出来的却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雷同, 甚至课时量也是雷同的, 放到任何一个专业方向里开设都是“放诸四海皆准”, 更别说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 到底它的开设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之间应该如何接轨, 高职院校考虑得明显不够深入。

2. 教学内容偏重理论

由于高职院校三大构成课程的设置主要还是沿用本科院校的模式, 本科院校一直都提出“宽口径, 厚基础”的教学思想, 自然对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要求甚为严格, 在三大构成的教学内容设置上也比较注重基础性理论, 教学内容没有太大的改革, 因此高职院校在模仿本科院校时就容易不假思索地全盘照搬, 以传统的理论内容教学为主, 很少有理论知识的延伸, 即使学生同样做大量训练作业, 但是内容的设置上就没有和专业特色挂钩, 使得学生的实践操作的目的性不清晰, 意义不明确, 许多学生表现出对作业的完成是为了应付, 因此对培养创新能力和设计发散思维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 学生学完课程后仍然对知识一知半解, 更无法把三大构成间的各知识点进行串联发展, 甚至不知道如何运用到专业领域, 这种教学偏差比较普遍。

3. 课程开设时间过于分散

三大构成课程按照传统模式, 一般在大一大二期间单独安排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 对于本科艺术院校来说这样安排还是合理的, 毕竟本科是四年制, 有利于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 但是搬到高职院校使用的话, 就显得跨度过大, 三年制的高职教育在校学习时间本来就短, 其中至少有半年时间外出实习, 等三大构成课程上完了, 学生都差不多要毕业了, 知识还没来得

一, 装饰效果良好。这就使得同学们初步形成了以后的设计团队意识, 鼓励同学们相互配合, 各取所长, 还原装饰色彩教学于快乐的本真, 体现艺术源于生活, 而高于生活的原则。通过这样的课题设计,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和团队意识, 为以后恰如其分的转换为高素质的设计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萍.谈装饰色彩的教学方法.[J]大理学院学报2006.07.P66.

[2]万小寒.苏宇.严明.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长沙大学学报

[3]张红宇.论设计类专业色彩教学.[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9P129.

及在短时间内消化和综合运用, 又说要上岗工作了, 至于剩下的专业课程更是被走马观花式地学习, 导致学生无法将各门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内化, 学习效果不佳。实际上毕业生进入就业岗位后, 就业单位对他们的能力和水平多有不满, 认为他们对知识理解不透, 更别说要他们把知识用到设计当中了。

4. 教学手段缺乏创新

三大构成课程一直使用较多的是传统教学手段, 任课老师先按照课程安排讲解理论知识点, 然后演示技法和布置作业内容, 学生就根据要求完成操作训练若干份, 一般是以手绘训练为主。虽然多媒体教学的介入已经丰富了师生的视觉感知, 但是课堂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 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完成训练, 然而学生入学前基本是没有美术功底的, 因此完成作业的质量也不高。这种强调单一主体性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学生更渴望成为课堂的主人, 成为自身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挖掘者。尤其高职院校学生清楚知道在高职学习的目的是要学到实在的专业技能以便上岗就业, 倘若无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无法让他们明确学习三大构成的重要性, 他们很快就会对这类课程失去兴趣, 转而急于求成学习其他专业知识。

因此在当前设计市场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 高职院校应考虑三大构成基础课如何紧密跟随时代步伐, 走有高职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道路, 这样才能让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可持续发展。如何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构成理论的同时, 又能使其有效地运用到设计领域, 是老师要认真思索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三大构成课程的整合措施

由于三大构成是因设计的需要而衍生出来的, 因此三大构成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是以艺术设计领域为主线, 围绕着如何进行设计运用而展开。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构成的基本法则进行创作和设计, 探索出更多的设计组合样式, 但无论变出多少样式, 有一样是不变的, 即不脱离实际, 时刻与生活中的设计紧密相连, 因此, 有必要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三门课程重组成一门课程, 让它和专业特色衔接一块, 和时代需要接轨, 充分突出课程的传承性。

1. 整合课程时间, 加强课程连贯性

虽然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可以独立成体, 但是三门课程的部分内容是相互融合的, 如果把三门课程分开单独上的话, 并穿插到各个学期, 既浪费课时, 学生学习起来也被搞得糊里糊涂, 无法理清各门知识的关系, 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合理整合课程开设的时间, 将三门课程压缩到大一下学期同步完成, 既有大一上学期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基础的铺垫, 又能承接大二的专业核心课程, 以此加强课程连贯性。将三门课程合成一门《三大构成基础》, 课时量适当压缩一点, 并平均分摊到整个学期, 让学生有时间消化知识, 设定理论和训练的比例为1:2, 保证学生有更多的训练和创作的时间。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 把三门课程合成一门, 会不会又是走马观花, 蜻蜓点水呢?许多知识被浓缩了, 就无法体现三大构成的课程特质了?这些疑问是必然的, 为了解决这些整合课时产生的问题, 有必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进行整合, 保存经典实用的, 去除重复过时的, 才是真正地体现高职的高效率、高技能的培养特色。

2. 整合教学内容, 凸显课程关联性

三大构成的教学内容涵盖面很广, 有平面和立体之分, 有关于造型的、装饰的、色彩的、材料等, 如何合理取舍内容, 则需要老师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课改能力。另外, 老师必须具备前瞻性和较高的业务能力, 能直接到设计类企业进行调研工作, 了解企业所需设计人才的类型和规格, 有针对性地把企业对人才需求中重要的能力培养落实到三大构成课程中。由于不同的专业方向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 不同的设计企业也对人才规格有不同要求, 例如广告设计专业侧重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图形创意和设计能力, 因此在课程整合时就应把重点放到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整合;又如动漫设计专业侧重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造型能力和空间能力, 因此就应把重点放到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整合中。

将三大构成整合成一门《三大构成基础》课后可以分两阶段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是基础理论教学部分, 先单独讲授平构、色构和立构的经典实用内容, 例如平构中的点线面的形态变化以及重复构成、渐变构成等常用法则;色构中的色彩三属性和色彩心理等;立构中的材料运用和形式法则等, 实训则以单项训练为主。第二阶段为两两课程融合教学, 任课老师结合大量生活中的设计例子来深入分析每两门构成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尤其要结合专业方向有的放矢地分重点讲解, 不能泛泛而谈, 例如针对广告设计专业来说, 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在平面广告中的综合运用尤为重要。总之不同的专业方向特色, 都应该通过三大构成内容的结合体现出来。老师就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设置相关的专项训练作业。

3. 整合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实效性

三大构成的教学方法要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传统教学方法是老师讲授理论, 演示技法, 再由学生完成常规训练作业, 形式单一, 学习动机未被启动, 如果在教学中以任务驱动法为主要教学方法, 则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任务驱动要求学生在老师帮助下, 对发放的任务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和解决, 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学会建构知识。例如进行理论授课时, 老师可以布置下堂课的理论知识作为任务, 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内容利用教材或者网络资源进行自学, 并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在课堂分享。另外老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学习, 纯手工制作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 应结合电脑制作的手段填补手工制作的不足, 既提高了制作的速度和数量, 又可以完成一些现实中不能实现的设计构思。为了节省制作时间, 更好地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 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摄影技术从生活中寻找美的题材, 例如某些立体构成作业就很适合用摄影手段完成了。此外, 老师应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掘新材料, 让学生养成探索新材料的爱好, 进而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 激发创新意识。若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则能提高教学质量, 对学生的学习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整合教学评价, 体现成效全面性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以课程结束后展示学生作品, 进行评分, 但是这种方式只重结果, 对于那些学习认真, 但水平和能力有限的学生而言, 他们努力的过程容易被忽视, 分数成了全面评定他们的绊脚石。因此提倡老师建立电子文件夹式的学生“成长记录袋”, 内含学生每一次的作业, 纵向观察他们成长的过程和进步的大小, 横向观察每个同学之间的水平差距。其次通过校内办学生作品展, 让其他师生进行客观公平地评价, 提升学生学习成就感。其中作品展不应只有作品, 还可以通过DV、相机摄录或拍摄学习制作的过程, 展示他们的设计构思笔记等方式从多角度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还可以通过师生座谈交流教和学的效果及反思, 结合调查问卷形式就更能客观全面地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了。

结语

三大构成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 是连接专业基础和专业特色的桥梁, 因此巩固桥梁的基石很重要, 让学生更顺利地通往设计市场的职业岗位, 必须对三大构成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始终如一地和高职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保持一致。

摘要:三大构成作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作用, 但是课程设置相对出现了滞后性, 本文从课程时间、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方面提出了三大构成课程整合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三大构成,整合

参考文献

[1]任冠楠.浅谈三大构成课的改革[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2007.27.

6.三大构成教学内容规范 篇六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问题;建议

所谓“三大构成”,即是指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与核心课程,“三大构成”对于培养学生的形态感知能力、空间方位能力以及色彩把握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后续专业教育的前提和保障。但不容忽视的是,多年来,“三大构成”的课程内容体系一直未曾更新,一成不变的内容使其日渐失去了作为基础课程的初衷。为此,切实解决“三大构成”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的问题有着深刻的必要性。

1 “三大构成”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的问题

当下,“三大构成”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存在着脱离后续专业、缺乏理论阐述以及忽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等问题。

1.1 脱离后续专业

作为基础性课程,“三大构成”势必要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与后续专业形成有效衔接。但实践中,“三大构成”与后续专业的脱节严重,基础和专业的“两张皮”现象突出。

计算机图形图像艺术演变成了现在的数字媒体相关的创意产业,所以今天的动漫、电影、电视媒体的发展都开始越来越偏重造型、图形动画的设计。例如,根据漫画大师弗兰克·米勒同名作品改编、由导演罗伯特·罗德里格兹联合执导的美国电影《罪恶之城》的爆红就可证明这一点,电影中大量运用原著漫画中点线面的构图方式和黑白的色彩风格,都凸显出了图形图像在电影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院校没能对此给予充分的重视,认为简单完成基础课程的任务即可。“三大构成”课程内容设置的不合理不仅难以满足学生后续课程学习的需求,也使得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不高。构成是在教会学生不断地、持续地观察环境和生活中的各种元素,从元素的提取中找到真正的创意。而没有了合理的“三大构成”的课程设置,学生无法将基本图形元素转化为创意,从而优秀的作品也无法创作出来。

1.2 缺乏理论阐述

对于“三大构成”而言,理论传授极为必要,这不仅学生掌握基础课程的前提,也是其顺利完成后续专业的保障。但实践中,一些开设数字多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忽略了理论传授这一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概念性地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述,往往是一带而过,缺乏多角度、多方位、深层次的详细阐述。

构成理论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德国魏玛的包豪斯造型学校,它讲究的是视觉造型要素的提取与重组。这种拆解,提取和重组的思维方式,在戏剧、影视、动漫等等创意行业中都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例如,当下很红的网络自制剧《万万没想到》,作者每期对一些原创电影,动画或者广告进行拆解和重构,结合电视节目片断、广告片断等素材,结合全新的配音和画面文字解说等自创内容,在极具创意的编排后我们看到的是一部全新的数字影视作品。

对构成理论的忽视会导致形式上的训练与本质思考的脱节,学生无法根据理论总结出一般性规律,也就难以从生活的事物中提取和重组出视觉元素,也就不能指导其从事具体的艺术设计工作。同时,缺乏理论的课程容易造成学生对简单重复劳动的厌倦和烦躁,进而失去学习兴趣,影响整体的学习效果。

1.3 忽略创造力培养

从“三大构成”的教学目的来看,其不仅是为了使学生熟悉和掌握艺术设计的要素与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在创造与实践过程中不断对创意、结构、材料、表现进行重构的能力。但受制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课程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教条主义现象,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停留在对构成形式的表现训练上,重视作业的完成效果,却忽略了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创意和设计,对学生包含想象力的草图绘制不甚在意。这就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泯灭了学生的个人思想特性,使得教学脱离了构成教学的主旨。

2 “解决三大构成”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问题的建议

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三大构成”的教学效果,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对后续的专业教育造成不利,最终违背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初衷。为此,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极为重要。

2.1 加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联系

“三大构成”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其是数字媒体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后续的专业课程有着紧密联系。为此,要切实解决“三大构成”与专业课脱节的现象,数字媒体专业的“三大构成”课程不应再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尽量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图形图像的方式来表现,授课教师最好能使用对数字媒体艺术有一定理解的教师,或者与后续专业课教师有深层次的合作,使其在互帮互学的基础上加大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联系,增加二者的渗透性,使得“三大构成”真正成为专业课的基础与先导,为专业课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注重理论阐述,把握教学主旨

毋庸置疑,在“三大构成”中,无论是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还是色彩构成,其都是作为“构成”这一概念的修饰语,学习和关注的重点应放在对“构成”本质的研究上。但不容忽视的是,构成理论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掌握构成精髓,把握规律有着重要意义。构成设计的关键就在于由表及里地观察和对其形成规律的思考,是一个从事物表面的具象观察到事物内部构成规律抽象思考的再创造过程,应该是充满设计者主观能动性的再创造过程。为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强化理论阐述,使学生能够从成功的艺术作品中归纳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并用以指导日后从事各项具体的艺术设计工作。

2.3 创新教学手法,改进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中,教师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大多采用满堂灌的填鸭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讲授,这不仅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心理,也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发挥。为此,“三大构成”要从传统的教学桎梏中走出,将课程主体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观察、动手、总结形成独属于自我的设计思维方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也卸下包袱,在讲解基本知识外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研究、交流和表现的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解放思想,致力于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切实提高学生对于“三大构成”课程的积极性,一步步适应和融入日后的专业教育。

3 结语

“三大构成”作为基础性学科,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和充足的想象力、创造力,通过思维方式的开发指导后续的专业设计。现有的课程模式明显桎梏了学生的思维,对学习效果造成不利。为此,要切实做好“三大构成”和专业课程的衔接,注重理论知识的阐述,不断革新教学手法,改进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范静静.浅析三大构成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创新与改革[J].美与时代(中),2012(09).

7.三大构成教学内容规范 篇七

关键词:康定斯基;构成;设计

现代艺术缘起于法国印象派,经历了后印象主义、立体主义、意大利的未来主义、法国的新印象主义、野兽派。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构成主义、荷兰的风格派、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艺术家们,倡导创造与开拓的精神,彻底扬弃从具象形态中提取造形主题,发现非再现自然形象的几何抽象造型的表现力;从造型的关系出发,探索纯粹几何形态的构成性;以感觉性、自由性、均衡性的方法创作作品,他们的成就直接影响了20世纪的建筑、家具、产品、平面设计等领域。由于康定斯基在抽象艺术中的地位甚为特殊,被称为抽象艺术之父,所以本文就从康定斯基开始论述。

一、康定斯基的“点、线、面”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康定斯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对抽象绘画的创立和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他的著作《论艺术中的精神》影响了整整一代的艺术家。在这本书中,他采用二元论的态度,沿用通神学者的说法,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只是蒙在真实世界上的一层面纱,人们只有透过面纱才能看到闪光的精神。在康定斯基勾画的精神三角形中,音乐在精神三角形上的位置,他认为:“音乐在数个世纪里,都是一门以音响的方式表现艺术家的心灵,而不是复制自然现象的艺术……一个画家如果不满意于再现,而渴望表达内心生活的话,也不会不羡慕在今天的艺术里最无物质性的音乐……他自然要将音乐的方法用于自己的艺术。结果便产生了绘画的旋律、数学的抽象结构、色彩的复调……的现代愿望。

在这样一个精神领域中,康定斯基将抽象绘画中的色彩运用类比音乐中的音符,在他看来,色彩同样具有音响和旋律效果,甚至具有交响乐般的震撼力量。用色彩来展现音乐中的心灵震荡的效果,并直接达到精神深处,是那些只将眼光盯着客观世界的艺术家们所不具备的能力。这是一种直接倾听和再现“内在声音”的能力。抽象绘画是超越于古典艺术之上的只表现“内在声音”的艺术新形式。

坦率而言,康定斯基的抽象绘画理论的建立离不开实验心理学。在哲学上,似乎更是靠向贝克莱的“知觉意识”和休谟的“感知印象与联想”。他使绘画更具有符号性质和表意功能,同时,也更注重画面的“隐性形象”和观赏者的心理互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开拓了绘画表现新领域,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形式革命向前发展。无疑,这具有深远的意义。

康定斯基是包豪斯学院最有影响的成员,这不仅因为他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现代抽象的先驱、带来俄国抽象艺术革命第一手知识的有才能的教师,还因为他能够有系统、清楚而准确地表达他的视觉和理论上的概念。1926年,他把他的构图课程《点、线到面》一书出版。康定斯基的这本书,想给艺术作品的要素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下一个比较绝对的定义。这种关系,是指一个要素对另一个要素,以及对整体的关系。他那脱俗、浪漫的艺术基础,在这里表现得十分明显。

二、现代构成学科的建立

艺术家和设计师是促使艺术与设计相结合的重要因素。西方现代艺术设计史上,艺术家参与,或艺术家同时又是设计师,或艺术家设计师联合进行设计是不争的事实,现代主义艺术设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正是一大批艺术家、设计师共同努力的下开始的。如19世纪下半叶起源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的领袖莫里斯既是一位画家,又是一位伟大的设计师;荷兰“风格派”代表人物杜斯伯格、蒙德里安,既是绘画大师又是设计大师;抽象太师康定斯基不仅参与了俄国的“构成主义”运动,而且在包豪斯任教,并把他的艺术观念和理论运用到设计教学中去,对现代主义设计乃至当代设计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康定斯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完全抽象的画家。1921年受聘于包豪斯学院,在包豪斯教员当中,他是对学院的宗旨和目的了解最为透彻的一个。他的加入对学院的形象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学期间他设立了自己独特的基础课程,并与另一位大师——克利呼应,严格地把基础课程建立在科学、理性化的基础之上,从而建立了包豪斯学院最具有系统性的基础课程

他对于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1)分析绘画;(2)对色彩与形体的理论研究。他的教学是从完全抽象的色彩与形体理论开始的,然后逐步把这些抽象的内容与具体的设计联系起来,比如研究色彩的“温度”与形式的变化关系,对于色彩的纯度、明度,色彩的调和关系,色彩对于人的心理影响,他都通过严格的教学方式进行逐步引导,最后使学生完全掌握色彩与形体的理论,并且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在设计之上。

三、现代构成艺术的发展

60至70年代,是几何抽象艺术的成熟期。艺术家们在欧普艺术和活动中发现了一种更为精确严谨的几何抽象主义形式,他们立足于纯粹视觉形式的创造,寻求视觉艺术表现的刺激性、新奇性、运动性。现代科技的导入,使几何抽象艺术的发展具备了新的语言。他们以新的理念、超越自然,超越时空。开拓新的视觉艺术领域,开创新的造型和形式,给世人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

欧普艺术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挑战人类视觉的智力游戏,从而带领观众进入了一个变幻莫测的幻觉世界。艺术评论家弗波帕曾给欧普艺术作了一个较为科学化的解释:用各种不同的几何体的周期性结构,纬线叠积或色彩排列,同时运用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段和使其产生光焦度现象的科学方法一放射光的波纹形效果和色彩的扩散,它的强度分离又并行对比、连续或交叉,色彩和色调的增大或减少,色彩的互相干扰等等,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对视网膜引起刺激、冲动、振动和其他对视觉的混合、重叠等强烈反应(如图像和背景的颠倒、前部暖色与后部冷色之间的相互渗透关系),造成一种含义不明的圆体和一种持久的不稳定的造型。欧普艺术家一方面认为抽象表现主义太随意和偶然,另一方面又认为波普艺术太鄙俗。他们主张要吸引观众,但却不能让观众卷入艺术之中;既不联系具体,也不表达感情和体验,而基本上利用视觉变化来造成一种幻景。这种视觉变化主要由两方面来完成——色彩的变化和形态的组织,欧普艺术家们在创造自己作品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观察着这两方面在视觉中产生的各种幻觉,试图挖掘潜藏在这种幻觉表象后面的基本规律。在这种风格的形成过程中,欧普艺术家们可谓是博众家之长,如在空间透视方面,可以看到印象派美学的影子;在抽象形态的组织上,可以追溯到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螺旋主义及康定斯基和克利等画家;而在色彩的相互关系方面,又受到新造型主义、构成主义的影响;此外,德国的包豪斯和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也给了欧普艺术家们很大的启发。

1.对几何式样的应用

瓦萨雷里的作品所采用的几何式样并不复杂,在他的后期作品中几乎找不到什么自由曲线,他所用的都是我们很常见的如圆、椭圆、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等简单的几何图形,他的抽象不是随心所欲的,是一种规则化了的抽象。现以“织女星”为例,不看这个名称时,我们只看到它是一幅用平面表现空间感的作品,但和“织女星”这个名称联系到一起的时候,就会与星座的流动和茫茫的夜空联系起来。实际上,他的作品是没有采取再现的方式,将自然界呈现于观者的眼前,而是用联想的思维和科学的方式表现主题。因此,他和其他欧普艺术家一样,采取了与众不同的绘画方式,即使用尺子、圆规等数学工具来代替画笔。当然,也许有人会认为瓦萨雷里等欧普艺术家的作品纯粹是一种“形式主义”,然而,“一种艺术风格,如果仅仅因为它缺乏再现性或运用了抽象的几何形式,是不能把它斥为‘形式主义的。”“真正的形式主义,是使媒介与媒介服务的内容完完全全脱离开来,进而运用一些美的形式去代替作品中包含的一些戏剧性场面。”而欧普艺术家们则是从对象中直接获取主题,然后用他们的绘画风格把这个主题表现出来,在表现的过程中将其完善和深化,但并没有完全背离主题。我们所看到的,其实就是画家们在表现主题的过程中尝试采用了一种新的绘画风格,即科学的方式,因此,可以说,欧普艺术拉近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给了它们一次合作的机会,从瓦萨雷里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合作是成功的。

2.凭借色彩表现视错觉

瓦萨雷里的作品最初只用黑色和白色相间产生视错觉效果,到六十年代后期,他使用的色彩才开始丰富起来,尝试运用小块的标准色形,有时呈正面,有时呈侧面,用平涂手法,使绚烂多姿的色彩与底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体现出色彩的辉煌。瓦萨雷里很熟悉色彩的特性并能抓住这些特性把它们运用的恰如其分。色彩不仅可以用冷和暖来形容,而且还有进退感,如红色通常被认为是暖色,而蓝色相对就是冷色,橘红色看上去就显得不“冷”也不“暖”,但是,它们之间的冷和暖并不是孤立的,当红和蓝放在一起时,它们的这种特性就会相互影响,从而使整个画面看起来很舒服。同时,暖色和纯度高的色有前进感,而冷色和相对纯度低的色有后退感,瓦萨雷里巧妙地运用色彩的这种特性,用色彩纯度的变化表现空间感,将人的视线引入了画面深处。除此之外,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能看到他用色彩纯度的渐变作为底色,配合形的变化,以达到立体的效果。对色彩能产生视错觉,主要还是源于色彩对心理的影响,“色彩的表现作用太直接、自发性太强,以致于不可能把它归结为认识的产物。”人们对色彩的感觉很大一部分产生于心灵,因此,瓦萨雷里的作品还体现出了平面设计中的心理学要素。

四、现代几何抽象艺术的综合表现

80-90年代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呈现多样化、综合化、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导入,为艺术家们提供了表现几何抽象艺术的另一种新途径,高科技艺术自成体系,以现代科技与艺术理念相结合为综合表现形式,艺术家们智慧的把本是无机的科学技术,赋予生命力,赋予情感,升华为艺术,展现了特殊的艺术面貌。其实,20世纪以来,不少艺术流派的理念都与现代科技有密切关系,从未来主义、构成主义、包豪斯到光艺术、活动艺术等作品中均展示了艺术与科技的关系。当今现代光学、电子技术、电脑技术等迅猛发展,新材料、新媒体的综合应用,为开发新造型的实验提供了许多新资源,高科技技术的创作者们以科技理论与实验中的研究成果,实现于艺术创作中,创造了表达新时代特征的综合造型艺术,发展了造型艺术表现语言,形成了新的艺术观,战时了现代艺术新趋势。

参考文献:

[1]郑立君,郑悠莹:《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2]约翰.拉塞尔著,常宁生译:《现代艺术的意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尹定邦:《现代构成艺术100年》[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

[4]康定斯基著,罗世平,魏大海,辛丽译:《康定斯基论点线面》[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李惟妙:《康定斯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三大构成教学内容规范 篇八

(一)旧准则规定的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修订前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以下简称“旧准则”),简单概括地将合并财务报表(以下简称“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规定为“母公司应将其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同时采用除斥法去除一些原子公司和被投资企业:下列被投资单位不是母公司的子公司,不应当纳入母公司的合并报表的范围:1已宣告被清理整顿的原子公司;2已宣告破产的原子公司;3母公司不能控制的其他被投资企业,如联营企业、合营企业等。

(二)新准则规定的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

1. 基本规定。修订后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也重申了母公司应当将其全部子公司(包括母公司所控制的单独主体)纳入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但是,同时规定:1如果母公司是投资性主体,除应当将为其投资提供服务的子公司(如有)纳入合并范围并编制合并报表外,母公司的其他子公司不应予以合并;2母公司对其他子公司的投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3如果投资性主体的母公司本身不是投资性主体,则应当将其控制的全部主体,包括那些通过投资性主体间接控制的主体,纳入合并报表的范围。

2. 投资性主体。当母公司同时符合以下条件时,该母公司应当认定为投资性主体:1该公司是以向投资者提供投资管理服务为宗旨,从一个或多个投资者处获取资金;2该公司唯一经营目的,是通过资本增值、投资收益或两者兼有而让投资者获得回报;3该公司按照公允价值对几乎所有投资的业绩进行考量和评价。

投资性主体通常应符合以下所有特征:1拥有一个以上投资;2拥有一个以上投资者;3投资者不是该主体的关联方;4其所有者权益以股权或类似权益方式存在。

新准则还规定了母公司由非投资性主体转变为投资性主体或者由投资性主体转为非投资性主体时,对于母公司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做的调整。

新、旧准则同样规定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确定,但对于控制,新准则增加了一整套的、全面的判断确认标准。

(三)会计处理的相应变更

旧准则下,不存在投资性主体这一概念,合并报表时,即使母公司具有投资性主体的属性,仍应坚持“将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的原则,不存在不应予以合并的子公司。

新准则规定凡属投资性主体的母公司,不再将除为其投资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子公司以外的其他子公司(以下简称“一般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这些不纳入合并范围的一般子公司与作为投资性主体的母公司当如何关联?新准则规定了两条原则:

1. 母公司作为投资性主体,对其一般子公司不再予以合并以后,母公司对于这些子公司的投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具体会计处理规范应是:1母公司取得对子公司的投资时,按其成本,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科目,按收到投资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借记“应收股利”科目,按支付的相关交易费用,借记“投资收益”科目,按以上合计,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2期末,投资资产增值时,按其增值额,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投资资产减值时,作相反分录。3处置投资资产时,按收到的现金净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投资资产账面价值,贷(或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公允价值变动”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同时,按公允价值变动的净额,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以上介绍的,只是以投资性主体为母公司对子公司所进行的权益性投资的核算,投资性主体对被投资单位所进行的债权性投资,不形成母、子公司关系,因此不适用上述规定。

2. 不将一般子公司纳入母公司合并范围的,仅指属于投资性主体的母公司。如果该投资性主体的母公司即母公司的母公司本身不是投资性主体,则该母公司的母公司,应当将其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的子公司全部纳入合并范围,即将那些通过投资性主体所间接控制的子公司也纳入合并范围。

二、第二大变化:合并报表程序由权益合并法改为直接合并法

新准则与旧准则最大的不同点,是将合并报表程序由旧准则下的权益合并法改为新准则下的直接合并法。

旧准则“合并程序”开始,就阐明合并报表应以母公司和其子公司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根据其他有关资料,按照权益法调整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后,由母公司编制。

新准则“合并程序”开始则是,母公司应当以其自身和其子公司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根据其他有关资料,编制合并报表。在这里,“按照权益法调整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这一重要规定,已被删除。

采用直接合并法编制合并报表,按照新准则第十三条规定的要求:1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与母公司在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应当相互抵销,同时抵销相应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2子公司持有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视为企业集团的库存股,在权益项下单独列示。3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比照母公司的股权投资抵销方法,将长期股权投资与其对应的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相互抵销。

与旧准则的相应规范比较,除旧准则中有关商誉的抵销和新准则中有关库存股的列示两处外,其他条文几乎完全相同。但是,由于新旧准则已采用了修改后的合并程序,用同样条文来规范就会产生操作的诸多不适。比如:

1.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与母公司在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享有的份额相互抵销。旧准则下先采用权益法调整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调整后的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其在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享有的份额相等或基本相等,抵销时相对容易,抵销后的差额一般包含在商誉和少数股东权益中。新准则下,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通常与其享有的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份额相差较大,无法抵销尽净,且该差额往往既不是商誉,也不是少数股东权益,应当如何处理?笔者分析,直接合并法下,母公司不确认享有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份额的增减,自然无法全部抵销其在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的份额。

例:A公司(非投资性主体)于2×14年1月投资于B公司1 200万元,占B公司股权60%(形成控制),取得投资后B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以下简称“净资产”)2 000万元,其中A公司股本720万元,少数股东股本480万元;2×14年底,B公司实现净利润800万元,B公司净资产升为2 800万元。抵销A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时,A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仍为1 200万元,但享有B公司净资产份额为1 680万元(2 800×60%),抵销时相差480万元,原因是B公司实现的净利润份额A公司没有像权益合并法那样确认收益并调增长期股权投资,因此抵销时,A公司应抵销1 200万元,应抵销B公司净资产也是1 200万元,不应抵销B公司当年净利润中A公司份额480万元,之后形成的净资产份额仍应留在B公司;但是,对于少数股东权益的抵销,情况就不同于A公司,按新准则规定,B公司净资产中属于少数股东的份额,应全部抵销,其中既包括初始投资(假定均不存在追加投资或减资,下同),也包括B公司经营中形成的净资产少数股东应计份额。据此,笔者认为,新准则下母公司和少数股东的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净资产)抵销分录应是:

按子公司全部股本,借记“实收资本(或股本,下同)”项目,按子公司资本公积中初始确认的股本溢价(或资本溢价,下同)金额,借记“资本公积”项目,按子公司净资产累计净增减值中少数股东应计份额,借(或贷)记“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项目,按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的账面价值,贷记“长期股权投资”项目,按子公司净资产中少数股东应计份额,贷记“少数股东权益”项目。

如果合并报表前母公司已对子公司投资提取了减值准备,合并抵销时应于冲回,按冲回后金额合并抵销,冲回分录为:按减值准备余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项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项目(或贷记“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项目)。

将以上案例代入公式中,分录应为(金额单位:万元):借:股本1 200(A公司720+少数股东480),资本公积800(A公司480+少数股东320),盈余公积32(B公司:800×10%×40%),未分配利润288(B公司:800×40%-32);贷:长期股权投资1 200(A公司),少数股东权益1 120(2 800×40%)。

2. 子公司持有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应当视为企业集团的库存股,作为所有者权益的减项,在合并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项目下以“减:库存股”项目列示。

具体抵销分录应是:按子公司持有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借记“库存股”项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项目。经以上处理后,子公司持有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抵销为0,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中属于子公司初始投资的份额也应与库存股以金额相等、方向相反被抵销。

3. 子公司相互之间的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比照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股权投资的抵销方法,将长期股权投资与其对应的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相互抵销。

解读以上规定:1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抵销,应包括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的占被投资单位股份不同比例的长期股权投资,如此抵销后才能保证通过合并报表,抵销企业集团内部相互之间所有的权益性投资。2新准则提出“比照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股权投资抵销方法”进行抵销,细品未必尽然,因为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股权投资,大前提是母公司存在对子公司的控制,而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不存在控制这一大前提,此处所说的“对应的子公司”,是针对作为合并报表编制主体的母公司而言的,子公司相互之间,一般不认为存在母子公司关系,因此要求比照母子公司关系抵销股权投资和对应所有者权益份额的,不尽适用。3鉴于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长期股权投资要根据控制、影响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因此抵销分录也有所不同:采用成本法核算的,按被投资单位记录的投资企业享有其股本金额,借记“实收资本(或股本,下同)”项目,按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的股权投资,贷记“长期股权投资”项目,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项目;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按照相应的股本和初始资本溢价,借记“实收资本”、“资本公积”项目,按照被投资单位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中归属于投资企业的份额,借记“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项目,按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的股权,贷记“长期股权投资”项目。如果合并报表前投资单位对相关投资提取了减值准备,应当对相应部分先于冲回,再进行抵销。

三、第三大变化:合并利润表增加若干项目且合并入表的方法由抵销分录法改为计算填表法

旧准则下,子公司当年损益中属于少数股东的份额,在编制抵销按权益法调整的当年投资收益等和当年利润分配各项目的分录时确认。新准则采用直接合并法,上述抵销分录已经取消,抵销的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也只限于抵销母公司的投资成本与子公司归属于母公司的实收资本和相应的资本溢价,无法再以编制抵销分录的方法确认少数股东损益,因此需要通过计算求得的金额直接填列。其计算方法如下:少数股东损益=经调整、抵销后的子公司的净利润×少数股东持股比例;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合并报表的净利润-少数股东损益。

新准则还增设了若干直接按计算数据填列的项目,包括:1“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应按照修改后的利润表相应数据填列;2“综合收益总计”项目,按照合并利润表净利润加上其他综合收益金额填列;3“归属于少数股东的综合收益总额”项目,按照合并利润表少数股东损益加上子公司少数股东其他综合收益填列,计算公式为:归属于少数股东的综合收益总额=少数股东损益+其他综合收益×少数股东持股比例;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综合收益总额”项目=合并利润表的综合收益总额-归属于少数股东的综合收益总额。

新准则在合并利润表中还增加了以下规定:1母公司向子公司出售资产所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应当全额抵销“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子公司向母公司出售资产所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应当按照母公司对该子公司的分配比例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之间分配抵销。3子公司之间出售资产所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应当按照母公司对出售方子公司的分配比例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之间分配抵销。

按以上规定,在编制合并利润表时,也只能通过计算填表确认应分配抵销的金额,因为在新准则合并利润表规范列举的抵销分录中,已明确要求: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销售商品,期末未实现对外销售而形成存货、固定资产等资产的,在抵销营业成本和营业收入的同时,应当将各项资产所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予以抵销;同时,也应对这些资产的折旧额、摊销额与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相关部分进行抵销。

以上列举的抵销事项,已经囊括了几乎所有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抵销,如果因为上述要求再用分录分配抵销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少数股东损益等,势必造成分录的重复抵销而致差错。据此,笔者认为,上述要求可通过计算来梳理好相关项目的数学关系。

旧准则下,子公司少数股东分担的当期亏损超过了该子公司期初所有者权益所享有的份额的部分,除非公司章程或协议规定其承担且有能力弥补的,否则,超过部分应当冲减母公司所有者权益。

新准则变更了以上做法,规定:子公司少数股东分担的当期亏损超过了少数股东在该子公司期初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其余额仍然应当冲减少数股东权益。

摘要:财政部于2014年2月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并规定修订后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于2014年7月1日开始执行。与修订前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比较,新准则不仅在总体上有较大变更,在具体规范上也作了许多修改。笔者以新旧准则的具体文本为依据,结合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的一些规范,从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合并程序以及损益列报等三方面,分析比较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修订的主要变化。

关键词:合并财务报表,直接合并法,权益合并法,投资性主体

参考文献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9.三大构成教学内容规范 篇九

标志图形作为一种象征符号与传播符号,给人以明确的记忆和启示,不易太过于复杂和繁琐。标志设计又分为具象表达与抽象表达两种,它必须以精炼的形象传达定的信息和内涵。而平面构成中的三大元素被大量的应用在标志设计中,发挥着象征与传播的作用。

点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点是所有设计中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在实际的设计应用中,不仅仅是指圆点,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圆点、方点、三角点、锯齿点、梯形点等等。自然界中的任何被我们所感知的形态,只要缩小到

定程度,都能够产生不同的形式的点。在标志设计中将点作为原生要素借用平面构成形式,做重复、特异、近似、发射等变化,可产生丰富多样的形态。

1.等点图形

平面构成中的等点图形是由形状、大小相同的点构成的个画面。这种方式应用在标志设计中让图形更具有规律性和一致性。(图一)中Sellcast标志设计的四角星形态以点的形式存在,并以两种色彩及两种方向交替出现,在保留等点图形一致性的同时,又增加了定的动态感。

2.差点图形

平面构成中的差点图形是由形状或大小不同的点组合而成的画面。不同点的排列与组合,可以形成具有丰富变化视觉效果。应用在标志设计中,具有一定的节奏性和律动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ZEROawards标志设计将十字符号作为点的形态,在接近于球面轨迹的骨骼上排列,作由小到大的变化,让原本停留在二维空间内的。字母通过差点图形,产生了律动有致的立体感。(图二)

线本身的形态是极为丰富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作为标志设计的造型元素,它能满足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要求,产生丰富多彩的图案。线条从大体上分为直线和曲线两大类。直线又可分为:规整的水平或垂直线、带有方向感的斜线、错落有致的折线、带有韵律感的网格线。曲线可分为:规则的几何曲线和随意的自由曲线。《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统筹城乡发展论坛》标志设计,它不属于某个行业或企业,很难用一个具象的形态去概括和表达,但如果采用抽象的方式来说更容易些。从右到左,由平行的一组横线按照一定的规律变成发射线,在二维空间内形成两个透视转角面,既能表达统筹和发展的状态,又呈现了论坛会议厅内的局部空间,可谓是一举两得。(图三)

《同首歌,走进新农村》标志设计,采用流畅的不规则曲线作为基本元素对中文字“农”进行字体设计。在保留了文字本身的间架结构的同时,自由的曲线欢畅淋漓,再加上丰富多彩的色彩注入,好似农民朋友相聚在一起,欢歌笑语、载歌载舞的情景,一片生机。(图四)

平面构成中的面,是相对于点、线而言的,它的面积比点更大,是线的移动轨迹,具有稳定扎实的感觉。在标志设计中谈到的面一般可分为两组,一种是规则的面,比如:圆形、方形、角形等,另种是由曲线、直线围成复杂的面,融入了圆、方、角等多种因素,变化丰富,形状各异,可以满足不同行业或领域具象的表达。广东省博物馆标志设计,以“博”字为主体设计,在保留文字结构与笔画的同时,用大小各异的规则的四边形相互拼接而成。既展现了博物馆的体态感,又与博物馆建筑本身的外立面在形式上形成视觉方面的统一。(图五)

上一篇:支教个人心得小结下一篇:革命传统教育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