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

2024-09-22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精选10篇)

1.《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 篇一

《史记》选读--《高祖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二. 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根据这个精神,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记述了刘邦推翻秦朝、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全部过程,肯定了西汉这位开国皇帝统一天下的历史作用。

三.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理

(一)实词积累

1. 常用通假字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责”通“债”

(2)遂坐上坐,无所诎  “诎”通“屈”

(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秦军解   “解”通“懈”

(4)无内诸侯军……距之   “内”通“纳”  “距”通“拒”

(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详”通“佯”

(6)不如决策东乡   “乡”通“向”

2. 古今异义词

(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家人:句中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一家人”

作业:句中古义“劳苦的工作”    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

(2)诽谤者族   句中古义:公开批评、议论

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句中古义:规约,规章

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

(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句中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句中古义:没有出息

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3. 一词多义

(1)吕公者,好相人               (动词,给人看相)

无如季相                     (名词,面相)

(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本来)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坚持)

(3)因重敬之,引入坐             (引领)

沛公引兵西                   (率领)

(4)去辄烧绝栈道                 (就)

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       (总是)

(5)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逃脱)

项羽解而东归                 (解散诸侯军队)

(二)词类活用

1. 使动用法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使……与众不同)

降章邯                  (使……投降)

会项伯欲活张良          (使……活命)

沛公从百余骑            (使……跟从)

2. 意动用法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认为……奇怪)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以……为苦)

沛公然其计                     (认为……正确)

3. 名词活用为动词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安家)

欲约分王关中             (称王)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         (驾着白马白车)

都彭城                   (定都)

4. 名词作状语

项羽与宋义北救赵        (向北)

夜往见良                (在夜间)

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      (在途中)

5.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与……交好)

高祖竟酒,后           (留到最后)

吕媪怒吕公曰           (对……发火)

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赶在诸侯之前)

6.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及见怪                 (怪现象)

大王起微细             (平民,卑微的身份)

(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此三者,皆人杰也

2. 被动句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 状语后置句

遇彭越(于)昌邑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系颈以组

4. 定语后置句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诸将过此者多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5. 固定格式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是以兵大败

(四)虚词积累

1. 则

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就)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如果)

2. 因

高祖因狎侮诸客              (趁机)

因与俱攻秦军                (于是)

因张良遂略韩地S辕          (凭借)

3. 以

乃以秦王属吏                (把)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而,表承接)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因为)

啖以利                      (用)

可以有大功                  (凭借)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动词,认为)

4. 然

然恐,不敢不服耳             (表转折,“但是”)

不然,籍何以生此             (这样)

喟然太息曰                   (……的样子)

(五)其他重点词语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大腿)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轻视)

昌邑未拔               (攻下)

摄衣谢之,延上坐       (提,道歉,请)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示众)

乃以秦王属吏           (交付、委托)

非有功伐               (功劳)

还军霸上               (驻扎)

去辄烧绝栈道           (断 )

汉王复入壁             (营垒)

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   (约定日期)

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  (共同)

乃即皇帝位锼之阳     (水的北面)

起为太上皇寿           (献酒献物,祝人长寿)

父兄不能给             (供给,使足)

可四千余人              (大约)

意豁如也               (……的样子)

四. 情节结构

《高祖本纪》是在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展示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形象,表现传记作品的主题,以及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和认识。从刘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活动特点看,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生孝惠帝、鲁元公主”),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长时的种种行事。

课文首先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等,体现了《史记》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作品特点。

这一部分主要记述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主要情节。“见蛟龙于其上”,极言刘邦出生不凡。刘邦当初,其为人,仁而爱人,有大度;但又好酒、赊酒;有诈称“贺钱万”的无赖举动。说明他原本是一个不从事生产的普通人,而且性格中有不少毛病。观看秦皇帝时,他情不自禁地发出“大丈夫,就应该像秦始皇那样”的慨叹,表明他的志向不小,也可以说是“布衣登基”的起点宣言。

第二部分(从“沛公引兵西”到“大赦天下”),写刘邦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的过程。

从历史发展过程的特点看,这一部分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奉楚怀王之命)刘邦领兵西进,一路广揽人才,虚心听取意见,队伍不断壮大,打了不少胜仗;并率先入关,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除秦苛法,安抚民心,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这一阶段,主要写郦生见沛公、与秦军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等情节。“郦生见沛公”,从刘邦“踞床”,“郦生不拜,长揖”,到“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这时郦食其说出袭击陈留之计,从而获秦军储备粮。说明刘邦能虚心听取意见,当众认错。“与秦军大战蓝田”,战前,用张良计,游说秦将,“啖以利”,偷袭武关。蓝田南交战中,设疑兵旗帜,更重要的是“诸所过毋得掠卤”,因而秦人欢喜,所以“秦军解”。最后,在蓝田北交战中,又“大破之”;乘胜追击,打败秦军。说明刘邦善于用人、用计,这是他在双方交战时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入关后,“约法三章”则表明刘邦想以此赢得关中百姓的拥护。

第二阶段:写楚汉相争:刘邦赴鸿门谢罪,项羽自立西楚霸王,刘邦被封为汉王,决策东进争夺天下,进兵追击项羽,在垓下打败项羽。

这一阶段,主要用对比的手法写了项羽由强到弱、刘邦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项羽入关时率军四十万,刘邦兵十万,双方兵力悬殊很大;刘邦自知不敌,到鸿门谢罪得以解脱。项羽入关后,屠民烧宫,假尊义帝;与刘邦先前入关的安抚吏民,宽容秦王形成鲜明对比。推翻秦朝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负约”,“更立”刘邦为汉王。可见项羽的强势与霸气,刘邦的弱小与屈从。诸侯各自回到自己封地后,刘邦烧绝栈道,以示无意东归;暗中却听从韩信的劝说,“决策东乡,争权天下”。“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的时候,双方的兵力在相持中发生了变化,由于刘邦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从民所望,后方巩固,兵力由弱转强,逐渐居于优势。“欲引”,又用“留侯、陈平计”,其决策和行动的变化说明刘邦的实力与先前大不一样。“决胜垓下”充分说明楚汉相持三年后,形势大变,汉军逐渐扭转败局,已经强大起来。垓下之战,韩信受命以三十万大军围困项羽十万之众,第一次以众击寡。韩信仍然运用谋略,尽量用极少的代价取得胜利。他以孔将军、费将军为两翼,亲自居中正面诱敌,佯装败退,拉长楚军战线,然后两翼合拢,分割包围,打败楚军,把项羽逼上死路。到了夜里,汉军又唱起楚歌迷惑楚军,这就彻底瓦解了项羽斗志,迫使项羽自刎于乌江边上。

第三阶段:刘邦在锼之阳称帝。

这一阶段,写了刘邦称帝、高祖置酒洛阳南宫等情节。汉五年(前202)正月,诸侯及将相共尊刘邦为皇帝,二月甲午,刘邦即位于锼之阳。刘邦称帝后总结他成功的经验,说明他不仅会用人,而且能驾驭人。 、

第三部分(从“未央宫成”到文末),刘邦称帝后的情况。

这一部分写了未央宫举杯噱父、高祖还乡和高祖之死等情节。“未央宫举杯噱父”是刘邦即位后在群臣面前对自己父亲的一次戏弄。汉高祖九年,华丽无比的未央宫建成,刘邦在未央宫前殿举行盛大朝会,会见诸侯群臣,其父太上皇也在场。刘邦在此即位已经三年,帝业已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以四海为家,诸侯群臣毕恭毕敬,刘邦尝到了作为天子的显贵和乐趣,不免飘飘然起来。在未央宫前殿大宴群臣之时,刘邦忽然想起父亲曾训斥他“无赖”,没有什么谋生的本领。心想现在倒要看看他如何作答。刘邦便端起玉石酒杯,斟满了酒,起身为太上皇祝寿,表示对父亲的十分尊重,不料却问道:“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当初你说我没有出息,现在看看谁有出息?你说我不从事家业,但我从事的是天子的产业。言下之意,你当年说错了。刘邦一席话,竟引来群臣高呼万岁,大笑为乐。这段文字,充分暴露了刘邦灵魂深处渺小鄙陋的东西。“高祖还乡”一节,作者放笔铺叙,摹绘点染,造成浓重的抒情氛围。先写“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且“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后自编自唱《大风歌》,然而乐极生悲,在大风歌欢乐豪迈之中透露出一种巨大的隐忧,所以“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说出了“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这样动情的话来。正是由于作者渲染了浓重的故土乡情与衣锦还乡所造成的人生荣枯之感,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生发出对人生的无限感慨。“高祖之死”一段,仅用十字,交代卒年时间、地点。

五. 人物形象

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丰满、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之一。

刘邦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特点是:其一,有远见卓识。突出表现在他入关后的所作所为。率先入关却“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按楚怀王之约“先入关者王之”,刘邦应为关中王。他一度也“意欲留居之”,“樊哙、张良谏”后,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因而消除秦地百姓的后顾之忧,也在各路诸侯中树立了威望,可以说他是从未来统一全国的角度处理眼前的问题。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实行一系列宽政爱民的措施,赢得了秦地人民的热烈拥护。宋代刘辰翁说:“高祖始终得关中之力,关中人心所以不忘者,秋毫无犯,约法三章之力也。”(《班马异同》) “秦人大喜”、“人又益喜”,足见人心所向。得到人民的拥护是他日后节节取胜的根本原因。所以,尽管后来项羽“兵四十万”,刘邦只有“兵十万”,但有了“民心”的基础,鸿门宴上才得以解脱,而项羽也不可能在关中立足。其二,智谋超人。他性格上所表现出来的宽厚、大度、狡诈甚至无赖,都可以说明他有谋有略,非同一般。如在军事策略方面采用顺应时代、笼络人心、分化敌人、团结内部等措施,如与秦军大战蓝田前后,采用游说秦将、以利诱敌、设疑兵旗等,计谋总高人一筹。他脑瓜灵活,随机应变的能力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其三,善于使用和驾驭人。刘邦称帝后,置酒洛阳南宫,总结他统一全国的成功经验,谈到张良、萧何、韩信时说:“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的确,在刘邦所重用的将领中,不少原是项羽的部下,如韩信、陈平,他们投奔刘邦后,一个被举为大将,一个被提为护军中尉,可见刘邦的气魄非同寻常。刘邦还善于听取意见,立刻认错。如樊哙、张良劝他“止舍咸阳宫”一事,一个最高统帅如此善于听取意见,无疑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刘邦善于驾驭人的手段也是极为成功的,韩信评价说:“陛下不善将兵,而善将将。”就是这个意思。“垓下之战”是刘邦善于用人的典型例子。韩信智勇双全,当年就是他以少胜多,设下埋伏打败项羽,才扭转汉军败局,使楚汉进入相持阶段。所以,决战垓下,既显示韩信能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才干,也说明刘邦知人善任,能驾驭大将,使得将领们愿意为他冲锋陷阵,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在作者的笔下,刘邦确实有超过项羽的眼光和才干,但作者没有盲目歌功颂德,也没有把汉代开国之主描绘成“圣君”。在作者的“实录”下,写了刘邦的流氓无赖行径,记述了他不持一钱而诈称“贺钱万”的举动,描绘了他问太上皇“所就孰与仲多”的洋洋自得的神情。也写了他性格上的缺点,如好酒及色、言行粗鲁、奸诈圆滑等,还之以凡夫俗人的本相。 、

六. 艺术手法

1. 用对比的方法塑造人物。

在《高祖本纪》中,侧重记述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的过程,充分肯定了这位开国之君在统一天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作者运用鲜明、强烈的对比方法展现给读者的。如写项羽、刘邦分兵入关攻秦时,对项羽军队的行动是这样描述的:“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读者看到的,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而写刘邦军队,除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措施:“诸所过毋得掠卤”,于是“秦人惠,秦军解,因大破之”。一下子就把“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的重要因素突显出来了。

2. 用讽刺的方法臧否历史人物。

讽刺是用尖锐而诙谐的语言对假丑恶的东西加以揭露、嘲笑和谴责,目的是通过讽刺对假丑恶的否定,达到对真善美的褒扬。讽刺的方法在《史记》中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高祖本纪》中主要是状摹刘邦自矜声色的心态加以讽刺。如高祖置酒未央宫,为太上皇祝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刘邦的揶揄举动,使太上皇尴尬难言,引起殿上群臣高呼万岁,大笑为乐。刘邦这种自矜声色,表面上看是对自己父亲的尊重,实际上是说父亲当年说错了,以此嘲弄太上皇,从而达到了作者要暴露刘邦性格中所存在缺点的目的。

3. 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除了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作浓墨重彩的渲染外,还非常注意选择一些典型事例作精雕细刻,从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高祖本纪》就写了赊酒、诈言“贺钱万”、观始皇而叹、踞见郦生等细节,以展示刘邦性格的各个侧面。作者所写细节,总是从刻画人物或记叙历史事件的总体上加以把握,每一个细节都具有能够反映人或事物本质的独特性,从而具有典型意义。

4. 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由于各人的出身、经历、教养、思想等不同,所以每个人的说话内容、特点、口气也是不一样的。司马迁能够准确地写出每个人的独特语言,使人听其声而知其人。如,刘邦早年观看秦始皇时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是感叹、羡慕的口吻,符合刘邦当时处于一个平民的身分。写郦食其,见刘邦,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活现一个狂放不羁而又胸有妙计的说客形象。

2.《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 篇二

2011243231

陈婷燕

摘要:从古至今,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人说他是骁勇善战、刚正直言、有勇有谋、坦率磊落、豪爽仗义;但也有的人觉得项羽是刚愎自用、寡谋轻信、优柔寡断、轻敌自大。而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形象描写,一方面以确凿的历史记录粉碎了刘邦集团对项羽的歪曲与污蔑,大力歌颂了项羽的功绩和道德,另一方面通过韩信、刘邦之口述说了项羽性格上的缺点。

关键词:项羽本纪,项羽,人物形象、评价

正文:从古至今,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人说他是骁勇善战、刚正直言、有勇有谋、坦率磊落、豪爽仗义;但也有的人觉得项羽是刚愎自用、寡谋轻信、优柔寡断、轻敌自大。对于不同的评价,我们不禁要深思:“项羽到底是成王?还是败寇?”伴随着这个问题,笔者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网、读秀网以及湖州师范学院图书馆CNKI全文数据库翻阅查找各种社会上和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对项羽这一形象分析的资料,帮助笔者研究项羽的人物形象。

翻阅众多的资料,发现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主要是从他的四次主要事件为基础的,项羽少时、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首先我们来看项羽少时。

关于项羽少时的评价,多数是赞美之词,《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么一段描述项羽少时的话:“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以及在他二十四岁那年,在街上看到秦始皇威风凛凛的巡游时,不禁对他的叔父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这样的豪爽志气、这样的宏伟理想,使得人们纷纷称赞。何孟春说:“项籍喜兵法,略知其意而不肯竟学,是真能学兵法者。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真能解书者。”对于项羽所说的“彼可取而代也”,在康清莲的《英雄气不短,儿女情更长——以《史记》中项羽形象分析为例》中写道:“项羽尤其让人刮目相看的是他说自己可以取代秦始皇,我想这句话不仅让项梁“奇籍”,也让天下人“奇籍”。出身于贵族,父祖辈为楚国大将、霸气骄横的项羽说出的话真是气冲斗牛,这既包含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也体现了不谙世事者的无知无畏。”

再看项羽确立领导地位的钜鹿之战,楚军在于秦军正面对抗中,楚军大将宋义畏首畏尾,不敢直面抗击,当是时正值寒冬,将士寒冷饥饿,项羽重情重义,劝谏宋义不成,在军中发表声明,在博得将士的同意后,杀了宋义,自己带领楚军与秦军抗衡,《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皆沉船,破釜甄,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楚将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终于打败了秦军。战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这些人“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对于这场战争,历史上的评价有人说项羽暴力残忍、不守军纪、目无王法,但更多的人还是肯定了项羽对众将士的义气。在陈曦的《司马迁笔下项羽形象探索》中这样写道:“司马迁以确凿的历史记录粉碎了刘邦集团的歪曲与污蔑,大力歌颂了项羽在巨鹿之战力挽狂澜、力克强秦的英雄气概。巨鹿之战的伟大胜利,极大提升了项羽在反秦诸侯间的地位,“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项羽本纪》),成为统领各路诸侯的真正意义上的盟主。”以及在张大可的《论项羽》中这样描述:“巨鹿之战,项羽全歼秦军主力,决定了秦朝覆亡的命运,有力地支援了刘邦向关中进军。”事实表明,人们认可项羽在钜鹿之战中的功绩是大于他的过错的。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最精彩的一幕,人们说到楚汉之争,津津乐道的就是鸿门宴了。对于鸿门宴的争议也是整部《项羽本纪》中最大的。在周海军的《项羽不杀刘邦,何错之有——《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之我见》中这样描述:“作为传统的中学语文教材,历年来语文教师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对于鸿门宴项羽不杀刘邦之举,基本上是给予否定的。项羽被看成不听臣言,狂妄无礼,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目光短浅,有勇无谋。时至当今,此说仍占主流地位。”这一段话表明了在深远的历史潮流中,鸿门宴中的项羽是遭到批判的,因为事实就是项羽放走了刘邦,导致了最后的战役的失败,也是楚汉之争的转折点。但是也不同声音出现。依旧是周海军的《项羽不杀刘邦,何错之有——《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之我见》中,“果真如是乎?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项羽不杀刘邦,是正确的。虽说他放走了敌手,酿成后患,但就当时敌我双方力量分析,是为上策。项羽军40万,刘邦军10万,即使项羽在宴会上杀掉了刘邦,也并不能说他就灭掉了刘邦的10万大军。今日杀掉一个刘邦,说不定明天、后天,从诸侯当中,还会出现什么张邦、李邦来领头与之争天下。而鸿门宴上实际是项羽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夺得关中,既降伏刘邦,又维护了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这也合符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之说。再说,项羽这样做,也遵守了“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游戏规则。更何况当时的刘邦还是跟项羽一同反秦,与之称兄道弟的盟友,只不过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而已。如果在宴会上杀掉他,则担当了诛杀有功之臣的恶名,难免失信于天下。这种得不偿失的事,是古往今来大度一点的君王所不为的。项羽所为,不失为远见之举。”在我看来,项羽在鸿门宴中的表现,需要分层面来分析,如果是从个人道德上,那么项羽无疑是一个楷模,他不计较刘邦欲私立为王,并且接受刘邦的道歉,以客人身份来招待他,还想刘邦供出了告密者,足见项羽的光明磊落、胸襟开阔;但若从国家的意义上开分析,那么项羽显然是个不合格的领导人,不听信自己人的建议,轻信敌人的谗言,寡谋轻信,没有大将之风。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是看到事情的一方面而不去看反面,对历史评价需要客观有据。

最后看项羽悲剧落幕的垓下之战。在孙在美的《鸿门宴、垓下之战中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中这样指出:“其次,项羽更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这是古之定论。且不说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足以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以及在张大可的《论项羽》中:“项羽的人格魅力就是绝不服输,他乌江自刎,向不平的天公发出抗议。他垓下突围本意是渡过乌江返回江东,重整旗鼓与刘邦较量,但他到了乌江边,眼看在身边的26骑都不能保护,东山冉起的希望破灭,于是毅然改变主意,不渡乌江,以战死沙场来谢幕。因此,项羽的乌江自刎,不是怯懦者无可奈何的逃避,而是勇敢者的人生顿悟,是英雄伟人的自觉承担历史责任的壮举。项羽赠马亭长,又送人头给故人,以德报怨,这与刘邦背信弃义、忘恩负义形成鲜明对照。”兴许是由于司马迁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留有感情,使得后人读《项羽本纪》时,对项羽的形象褒扬的占多数,即使是他失败的战役中。诋毁项羽的也有,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刘邦集团在外面对项羽名声的诋毁,说他不守“怀王之约”,但其实这一约定也只是怀王与刘邦对项羽的一次打压。除了历史上的刘邦集团的打压外,在现代也有人对项羽过江东产生了怀疑。张港的《项羽根本不能过江东》中写到:“然而,如果我们分析一下当时楚汉形势,就会发现,即使是项羽渡过乌江,也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他并不是碍于面子,而是没有可能性,过江与不过江结果差不多。“”项羽见渡江是死,不渡江也是死,还不如死得慷慨一些,于是他才说出了无颜面见江东父老等话语。”我对于张港的这一观点持反对意见,对于项羽不肯过江东,不应该是这般的理解。项羽先是垓下之战的失败,然后又面对爱人自刎在自己面前,同自己共同出生入死的兄弟又无一幸免,而乌江对面的江东父老们,面对自己的战败又会是怎样的失望,在重重压力之下,他选择自杀,这足以见得项羽人格的伟大。项羽的倒下,不是失败,而是以另一种姿态的崛起。

康清莲的《英雄气不短,儿女情更长——以《史记》中项羽形象分析为例》的最后一段他这样写到:“项羽是一个英雄,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是一个缺点很多、优点也很分明的英雄,但在这个个性鲜明、很富有立体感的人物身上,他的每一面都是真实的、活生生的,这恐怕就是这个人物充满魅力的原因所在吧。”

是的,项羽有很多缺点,他面对秦军的被虏将士是残忍暴力的,以至于失去了那一块的民心,因此在后面的逃跑中被老人设计步入泽地;项羽是优柔寡断的,在鸿门宴上心软没有杀了刘邦,错失了最好的时机,导致后来的垓下之战的失败;项羽是寡谋轻信的,项伯的几句求情就让他许诺了。但是,项羽也是胆识过人、刚正直言、坦率磊落的,这些是不容许我们遗忘的。虽然项羽在最后是战败了,但他的英雄形象长久的留在后人的心中,我们勿以成败论英雄。

参考文献:康清莲的《英雄气不短,儿女情更长——以《史记》中项羽形象分析

为例》

陈曦的《司马迁笔下项羽形象探索》

周海军的《项羽不杀刘邦,何错之有——《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之

我见》

孙在美的《鸿门宴、垓下之战中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

张大可的《论项羽》

3.《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 篇三

③涉间:秦末将军。④自烧杀:自焚而死。

1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名闻诸侯 有仙则名

B.以示士卒必死 以中有足乐者

C.绝其甬道 哀转久绝

D.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 上使外将兵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18.这个故事可用成语 概括,请写出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发。(2分)

参考答案:

16.B(2分)

17.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2分)

18.破釜沉舟 启发示例:任何的`事情只要下决心就一定要做到底。(2分)

翻译:

4.选修语文《项羽本纪》教案 篇四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学会深入阅读传记,不仅了解人物生平事迹,更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去分析人物;

2. 对人物进行辨正的认识、评价;

3. 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4. 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

课时:2课时

“传记”教学中“选修”与“必修”的不同:

1. 必修课堂教学中有引导学生进行内容概括、归纳的环节,选修教学则可以考虑将这部分内容作为课前预习,课堂检查。

2. 必修重点是通过阅读文本认识传主,选修则要求在此之上进一步思考,对传主进行分析、评价。从而加深学生对于人生、对于历史的认识。

3. 必修中是认识、了解传记这种文体,选修中则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写,怎样写更好,由此联系到其它文学形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标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借助字典完成对文本的字面理解;

查阅资料,了解项羽的生平。(可以三四个人合作完成)

课堂上通过提问检查。

二、解读文本,认识人物

分部分阅读文章,注意挖掘细节,分析、概括各部分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小组讨论。

(一) 少怀壮志

出身武将世家,与楚渊源深厚

少时即胸怀大志,才智非凡,有叛逆精神。但几次学习“不成”、“不成”、“又不肯竟学”

(二) 叱咤风云

英勇非凡,霸气十足。但比较缺乏沉稳,易怒,莽撞。

(三) 垓下悲歌

性情中人,豪气冲天。但在谋略方面欠缺,看不清战争的实质。

(四) 总结

人是立体的,多种性格矛盾而统一地集合在同一个人的身上。而这复杂的性格就流露在人的一言一行中。传记的写作要求作者首先要深入传主的生活,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走进传主的精神世界,在动笔前必须对传主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司马迁穷尽其一生的精力来写作《史记》,在资料的准备上做足了工夫。只有这样,在动笔写作时,才能恰当地将传主真实而全面地呈现出来。虽时隔千年,但西楚霸王项羽这个失败的英雄通过司马迁的文字仍鲜活地站立在我们面前。

第二课时

三、关于传记的真实性

关于项羽的《垓下歌》,有人提出项羽及其左右之人都已在突围中战死,即使项羽当时确曾做诗,但也无法流传下来。所以《垓下歌》应是后人所做。中国的中国的史传文学传统,强调历史的真实性,司马迁也非常重视这一点。那他为何要将《垓下歌》写入传记中?

(传记的真实性应是本质的真实,历史的真实。由于作者无法亲历传主的人生,所以很多细节是无法证实的。但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细节是必需的。这就要求作者从传主的性格,实际的生活环境等因素出发,进行合理的虚构。)

(举例:《三国演义》小说原著中,诸葛亮在空城计成功之后是大笑,而在电视剧中,诸葛亮则是一声长叹。这一细节肯定是无法从历史的角度加以考证,但我们却可以从当时的环境和人物的性格考证讨论其设计的合理性。)

四、评价人物

(一) 你如何看待项羽?(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练习一中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分小组讨论)

(二) 你认为项羽是否应该自刎?(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练习二进行)

五、(提前安排学生观看《西楚霸王》)你认为影片在情节设置上有没有特别精彩的或值得商榷的?演员在对人物的表现上,有没有表现出人物的神,够不够到位?

六、作业:阅读《史记·高祖本纪》,谈谈对刘邦的认识。

《项羽本纪》原文和译文

原文: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勎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译文:

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儿听到过,说是“舜的眼睛有两个瞳人”。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人。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待到项羽放弃关中要塞而眷恋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反怨恨王侯们叛离了他,这就说不过去了。以功自负,强逞个人智慧而不效法古人,认为自己干的是霸王的事业,想凭着武力征讨来谋夺、统制天下,五年的时间便丢掉了国家政权,自身也死在东城,还不醒悟,又不自我责备,这就大错特错了。却说什么“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荒谬吗?

《项羽本纪》归纳与积累

解释句子中加红色的部分。

1、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2、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3、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4、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5、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6、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

7、籍为裨将,徇下县。

8、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

9、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

10、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11、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

12、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

13、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

14、是时,彭越复反,下梁地,绝楚粮。

15、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坑者。

16、汉击之,大破楚军,尽得楚国货赂。

17、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

18、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19、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20、麾下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而出,驰走。

21、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22、田父绐曰:“左”。

2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24、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25、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26、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27、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28、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29、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30、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31、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

5.《晁错》教案(《史记》选读) 篇五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治征善疾恨便。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乃因以为然

2、培养鉴赏评价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借助烘托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晁错生平

晁错(约公元前200-前154),颍川(今河南禹县)人,西汉文景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汉文帝时,曾任太子家令,汉景帝即位后,更受信任,历任内史、御史大夫等职。由于他极力主张加强中央政权,推行“削藩”政策,遭到了诸侯王和朝廷亲贵的反对,因而在景帝三年,吴王刘濞等举兵发动叛乱,借口请诛晁错以“清君侧”时,景帝畏于七国连兵,遂错将他处死。

大约在任博士期间,他写了《言太子宜知术数疏》,指出:一个君主之所以能够建立留传后世的功业,关键就在于通晓“术数”,即治国的方法和策略。他认为,君主必须懂得怎样统驭臣下,使得群臣“畏服”,懂得怎样听取下面的奏报,而不受欺骗和蒙蔽;懂得怎样使万民生活得安定并且得利,那么海内就一定服从;懂得怎样使臣、子以忠孝事上,那么臣下和子女的品行就完美了。

晁错在太子家令任内,多次上书给汉文帝,提出抗御匈奴的方略,汉文帝很赏识他的才学,采纳了其中很多建议。

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文帝命令朝廷各部门推举贤良、方正、文学之士。晁错也应一些大臣的推荐应策。文帝亲自出题,就“明于国家大体”等重要问题,提出征询,这叫“策问”。参加对策的一百多人中,以晁错的对策为第一。晁错的《举贤良对策》成了西汉一篇著名的政论文。

晁错的对策,深得文帝的嘉许,因此,文帝就把他由太子家令提升为掌管议论政事的中大夫。

西汉的诸侯王问题由来已久,汉高祖刘邦称帝时,子侄幼弱,便大封同姓王以镇抚天下,齐国有七十余城,吴国有五十余城,楚国有四十余城,几乎占了天下一半。而且这些诸侯王可以自己设置官署,自己建立军队,国内的租税也都归自己,如同周朝天子下面的诸侯国一样。当初的设想是假如遇到外敌或是朝中有奸臣作乱,这些诸侯王便可以带领自己的部队入京勤王。可是后来这些祸患消失了,诸侯王的势力反倒对汉朝的中央政权构成了最大威胁。汉文帝时,已经有诸侯王反叛,虽然马上就平息了,但先兆已见。所以贾谊当时在一篇奏疏中就痛陈利弊,要求汉文帝及早解决,方法是“众建诸侯而削弱之”,也就是把大的诸侯国分成若干小的诸侯国,分给诸侯王嫡子嫡孙以外的子孙,如果子孙没有这些,就先把未封的国土空着,这样中央不侵夺各诸侯王的一寸土地,而诸侯王的势力却无形中被削弱了。

应该说贾谊既有先见之明,方法也很正确,可惜汉文帝认为自己的政权还不够稳固,所以厚施仁惠结天下人心,不愿因削藩问题闹得沸沸扬扬,一直搁置未办。后来武帝时,主父偃把贾谊的这套方法加以完善,就成了“推恩令”。而武帝终于借此解决了诸侯问题。晁错在诸侯王问题上的看法是和贾谊不谋而合的,他继贾谊之后,再次提出削藩,太子刘启很赞成晁错的建议,而爰盎和不少大臣、功臣则持反对态度。汉文帝见反对的大臣太多,且大多是掌握实权的人物,便没有采纳。

汉文帝死,太子刘启继位,称汉景帝。晁错因受景帝宠信,先是被任命为内史,主管首都长安的行政管理工作。晁错多次请求景帝单独召见自己,和景帝商议国家大事,景帝对他言听计从,宠幸超过九卿。晁错仰仗景帝的宠幸把法令制度该改的都改了一遍。这自然引起许多人的不满,可是这些人看晁错正独邀主宠,无人敢于发难。

不久晁错升为御史大夫,就是副丞相。他便在此时向景帝上《削藩策》,建议凡诸侯有罪过的削其支郡。凡是犯罪有过错的诸侯王,削去他们的支郡,只保留一个郡的封地,其余郡县都收归朝廷直辖。

这个《削藩策》一提出来,立即在朝廷内外引起极大震动。景帝下令,让公卿、列侯和宗室共同议论,大多数人知道景帝是完全支持晁错的,因此没有人敢公开表示反对,最后,景帝决定: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部。随后晁错又修改了关于诸侯王的法令三十条。诸侯王都喧哗起来,联合在一起准备武力抗拒削藩,借口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使晁错被处死。

晁错针对当时匈奴不断侵扰西汉边境的情况,在人口问题上最重要的主张是移民戍边。他认为把内地居民迁往边地,既可以对他们进行训练,“居则习民于射法,出则教民于应敌”,有利于抗击匈奴,巩固边防,又可以“使屯戍之事益省,输将之费益寡”,节约朝廷开支,改变“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的状况。

为了使内地居民愿意到边地去,去后又能“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他制定了多条有利于移民的政策。

移民戍边,在晁错以前虽然早已实行,但大多采取强迫命令的办法,而他不但第一次提出要用经济措施来鼓励移民,同时对移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生命安全又考虑得这么周到、具体,在我国古代思想家中是绝无仅有的。其次,他主张把人口迁往边地,固然主要从军事的目的出发。而不是从人口的合理分布出发,但因他第一个从理论上对移民戍边进行了阐述,这对后代一些封建思想家主张把人口从稠密地区移往宽旷地区,是有很大影响的。

二、自读文本,疏通大意,整理文言知识

1.通假字

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同“洛”洛阳

由此与错有卻同“郤”

诸侯皆諠哗同“喧哗”

吴楚罢不通“否”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通“猝”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词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古义:文献经典今义:以语言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

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古义:汉朝时掌管图书的官名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诏以为太子舍人古义:让……做今义:认为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古义:凭借这个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上书言军事,谒见上古义:军中之事今义:与军队或战争有关的事情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古义:对此今义:承接关系连词

因上便宜事古义: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今义:方便合适

4.常见实词

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学习(动词)

天下无治《尚书》者研究(动词)

年九十余,老不可征征召(动词)

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受学(动词)

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晋升官职(动词)

公言善,吾亦恨之好(形容词)

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喜欢(动词)

力未有以伤中伤(动词)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罪(名词)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奏章(名词)

丞相谢谢罪(动词)

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小辈(名词)

诸侯皆諠哗,疾晁错痛恨(动词)

吾去公归矣离开(动词)

上书言军事,谒见上晋见(动词)

内杜忠臣之口堵塞(动词)

公言善,吾亦恨之遗憾(形容词)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处所(名词)

5.常见虚词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总是(副词)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单独(副词)

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没有谁(无定指代词)

上初即位刚刚(副词)

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可是(转折连词)

吴楚七国果反果真(副词)

道军所来,闻晁错死从(介词)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很(副词)

6.词类活用

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以为……奇(意动用法)

太子善错计策认为……善(意动用法)

别疏人骨肉使……离别疏远(使动用法)

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穿(名词活用为动词)

吾当先斩以闻使……知道(使动用法)

内杜忠臣之口对内(名词做状语)

外为诸侯报仇对外(名词做状语)

错乃穿两门南出向南(名词做状语)

7.特殊句式

晁错者,颖川人也(判断句)

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状语后置)

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被动句)

此非庙垣,乃堧中垣(判断句)

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省略句)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省略句)

第二课时

就人物性格和刻画方法研讨探究

1.《晁错》记叙了晁错哪些方面的事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件事?

提示:

被派去齐向伏生学习,他学习回来后上书讲述其所学,得到文帝的赏识。

晁错善于辩论,智谋出众,深得太子宠信,称他为“智囊”。

多次上书孝文帝,探讨削弱诸侯的事以及更改法令的事。

景帝时更改了许多法令制度。

击败了丞相对自己的中伤。

向景帝提出削藩策,在朝廷内外引起极大震动,诸侯以此为借口发动叛乱。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向景帝提出削藩策,在朝廷内外引起极大震动,诸侯以此为借口发动叛乱。

2.晁错最后落得腰斩东市的结果,原因有哪些?

削弱诸侯势力,触动了诸侯的根本利益。

晁错一介书生,对诸侯王对中央政权的危害是看得透彻,可是却没估计到各诸侯王联合反叛会有怎样的后果。

为人过于严肃,又不能容忍别人的过错,一人立于朝廷之上,孤危无援。

只依仗皇上的宠信,有些有恃无恐。

其政敌伺机陷害。

他的削藩策略还不够成熟。

3.司马迁说,晁错擅权,“变古乱常,不死则亡”。苏轼《晁错论》中也说,以七国之强,而晁错要立即削弱它们,是为了沽名钓誉。你如何评价晁错的所作所为?你认为一位政治家要想改革时弊,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才有可能结局比较圆满?

提示:

本题具有开放性,请各抒己见,自圆其说。

4.司马迁塑造的晁错这个形象,性格鲜明,主要是通过哪些手法来表现这个人物的?

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

通过反面衬托和侧面烘托表现人物。

刘老师

6.《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史记》叙事的体例、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2、继续让学生积累学习文言的知识,继续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方法。

3、了解本文的内容及相关文化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信陵君的形象特点。

2、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意义。

教学设想:

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六题“善叙事理,其文疏荡”的单元,旨在了解《史记》的叙事艺术。课文不算难懂,属教学篇目。选修教材的学习,旨在增加阅读,提升素养。在积累文言知识理解的基础上,作问题探讨。

课前预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薨hōng

厚遗wâi

执辔pâi

馁虎něi

韊矢lán

二、解释下列实词:

士无贤不肖——(无论)

侯生摄敝衣冠——(摄,整理;敝,破)

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让,谦让)

愿枉车骑过之——(过,拜访)

遍赞宾客——(遍赞,引荐)

让魏公子曰——(让,责备)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在哪里)

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用来的做法)(和秦军拼死)(具,全部;状,情况)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用来的做法)

屏人间语——(私下地秘密地)

矫魏王令代晋鄙——(矫:假传(命令))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何如哉,怎么回事啊)

侯生果北乡自刭——(北乡,面向北)

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德,感激;存,使动用法)

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外物)

公子竟留赵——(终于)

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奉还)

三、文言知识归类

(1)找出通假字

直上载公子上坐

(“坐”通“座”)

俾倪

(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乡”通“向”)

公子与侯生决

(“决”通“诀”)

(2)给加线词注音释义

品士无贤不肖

(xiào 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

(bì 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

(shuî 多次地)

品公子姊为赵惠文王„„

(zǐ 姐姐)

冠盖相属

(zhǔ 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shu 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duï 揣测,估计)

约车骑百余乘

(shâng 量词)

今有难

(nàn 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

(bǐng 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

椎杀晋鄙

(chuí 名词做状语用铁椎)

矫杀晋鄙

(jiǎo动词假托„„命令)

品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

(jiàng 统帅。lē 文中作“检阅”讲)

嚄唶宿将

(sù jiàng 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

北乡自刭

(jǐng 用刀割脖子)

(3)指出词性活用的类型

品仁而下士

(谦逊地对待)

留军壁邺

(营垒──驻扎)

如姬资之三年

(资财──出资悬赏)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袖,袖藏;椎,用锤)

(名词作动词)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

(骄傲──傲慢地对待)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虚左

(使„„空着,使动用法)

为能急人之困

(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

公子怪之

(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形容词作动词)

品公子从车骑

(让„„跟从着)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站立着)

侯生乃屏人间语

(让„„退避)

(动词的使动用法)

北救赵而西却秦

(向北,向西)

皆谦而礼交之

(礼貌──以礼)

(名词作状语)

(4)一字多义

故: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缘故)

故久立与其客语

(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

(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

(有意)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

(所以)

引:

公子引车入市

(带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延请)

复引车追问侯生

(退回)

为公子先引

(引路)

就:

乃谢客就车

(上,登上)

嬴欲就公子之名

(成就)

金就砺则利

(接近,靠近《劝学》)

使归就戮于秦

(接受《殽之战》)

下:

礼贤下士

(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

(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每薄暮,下管键

(使用《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少于《赤壁之战》)

辞:

辞决而行

(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推辞)

近日奉辞伐罪

(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

(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存:

公子亲数存之

(问候)

却秦存赵

(保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存在)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生存《出师表》)

(5)说明下列特殊句式

欲以(之)观公子

(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子坐,不让”的作法)

遍赞(于)宾客

(省介词)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

(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

可使(之)击之

(省宾语,“之”代朱亥)

请救于魏

(介宾短语后置)

何功之有

(“之”字是动宾倒置的标志,等于说“有何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主谓倒置,等于说“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

(“安在”是动宾倒置,等于说“在安(在哪儿)”)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判断句)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王异母弟也

(判断句)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被动句)

(6)、翻译下列句子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2、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4、何功之有哉?

5、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教学过程:

个性化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马上我们要学的《魏公子列传》,是司马迁特别欣赏的人物,也是作者心中理想化的人物。下面我们来读这篇作品,了解这位杰出的魏公子。

二、简介人物和相关背景

、魏公子

魏公子,名无忌,魏国人,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因为他的封地在信陵,所以又称为信陵君。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嫡长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称“世子”,其他的儿子称“公子”,故,本文又称他为“魏公子”。

魏公子,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名冠诸侯,声震天下,其才德远远超过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窃符救赵后,在赵居住10年,后秦攻魏急,魏大败之后,回国统帅五国联军击退秦军,并追击秦军到函谷关以西。但很快魏王中秦国反间计,夺其兵权,后四年在郁郁寡欢中酗酒病亡。公子的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于他,招徕食客三千人。当时,诸侯各国因公子贤德,宾客众多,连续十几年不敢动兵谋犯魏国。

2、秦赵之战

公元前259年秋季开始,秦军围攻赵都邯郸,由于之前的长平一战,赵国损兵40万,元气大伤,此时虽然殊死拼搏,但已经是亟亟可危,接下去,如果没有外援的话,就可能国家灭亡。赵国派使臣赴齐国借粮,齐国君臣态度暧昧,赵使无功而返。秦军围攻邯郸渐紧,赵国请求姻亲之国魏国依约发兵相救。魏安厘王命大将晋鄙率精兵十万北上,秦王派使臣赴梁言于魏王:邯郸不久必下,诸侯但有救赵者,秦必攻之。魏王震恐,命魏军屯与漳水之南,原地待命。魏军观望不前,秦军猛攻邯郸,平原君心急如焚,写信给内弟魏公子无忌,请信陵君设法相救。信陵接信后,知邯郸危急,数次入宫苦谏王兄发兵救赵,但魏王畏于强秦,顾虑重重,未至可否。平原君在无奈之下,率门客赴楚求援,楚考烈王被秦国打怕了,恐殃及本国,百般推托,后毛遂以楚国国耻激之,楚王深受震动,最终与赵达成合纵,并命春申君黄歇率军救赵。而此时,信陵君在苦谏无效的情况下,采用侯生之谋,使魏王宠妾如姬窃取调兵虎符,赴邺杀晋鄙夺取兵权,精选武卒八万直趋邯郸。至十二月初,魏楚两军均已赶到邯郸外围,秦国也不断的增兵汾城(河东之地)以为声援。十二月,信陵君指挥魏楚联军,对秦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魏军击于西,楚军击于东,赵军应于内,秦军三面受敌,全线崩溃。王龁率秦军主力向西仓狂败退了数百里,入汾城才稍事喘息。在邯郸城南驻防的秦军郑安平部两万人,被赵军重重围困。郑安平部远离主力,粮秣断绝,突围无望,只得全军降赵。三国联军乘胜进攻汾城,秦军大败,被迫撤至河西,夹河对峙。联军乘势收复河东六百里之地,声威大震。邯郸战后,秦国士卒死伤大半,丢失了六年以来所侵占的赵国大部领土。

三、朗读并翻译每一段。

四、要点:探讨问题

(一)、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等待班级发言

、《史记》以事情反映人物个性,以人物反映作者的情感,说说信陵君的个性特点,再说说作者带有怎样的情感色彩?

(信陵君的个性特点:慧眼识人,尊贤下士,不畏强暴,急人所困。作者为信陵君列传,倾诉了个人浓烈的情感,通篇洋溢着对信陵君的敬慕、赞叹和惋惜的感情,不独篇名直呼“公子”,就是文中称“公子”即有一百四十七次。)

2、信陵君门客三千,才干非凡,一生的活动频繁杂芜,可写的东西一定千头万绪,但作者却做了怎样的安排?

(这是一篇出色的传记文学作品。叙事精于选材,信陵君门客三千,才干非凡,一生的活动千头万绪,作者着眼于突出传旨,选择了“窃符救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叙事的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组织材料,从而将其一生诸多方面的活动凝聚起来,既突出了信陵君的主要思想性格,又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使人们在人物的活动中看到历史,在历史的发展中了解人物,把人物、历史都写活了。)

3、有人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虽然急赵国之困,却损害了魏国的利益,非忠臣之举,你怎么看?

(秦国吞并六国日亟,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四十万。秦又乘胜进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信陵君认识到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4、本篇在着力刻画信陵君形象时,也以点睛之笔,描绘了侯生、朱亥、如姬、晋鄙等生动形象。说说这些形象对集中刻画传主形象的作用。

(侯生、朱亥、如姬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第一是申明大义,支持信陵君的救赵行为;第二是冒着生命危险,竭尽所能,或者出谋划策,或者参加行动,或者冒死窃符,都有一个“义”和“勇”字。这一类人物的刻画正面衬托信陵君。晋鄙的忠诚和疑惑,也是正面衬托信陵君。魏王的见识的浅陋,对强暴的畏惧从反面衬托信陵君。)

5、作者特别用心于某些描写,对下列加线处赏析评价:

(1)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衬托信陵君慧眼识人。

(2)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既表现朱亥不同于常人的个性特点,又为下文的大举动伏笔。

(3)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情感冷淡仅于应酬,似有不满意之处,形成悬念,又使情节产生波澜。

(4)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泣”透现出信陵君的,仁心厚义。也表现出对这位大将的了解。

(5)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果”,补充出人物信守诺言。为什么自刭?一是报答知遇之恩,二是为杀晋鄙谢罪。)

(6)公子竟留赵。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赵。——可以看出魏王的某种悔悟。)

二、作业。

教后感

课堂练习、下列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分别是:()、()

(1)A、而公子亲数存之

B、乃谢客就车

请数公子行日

公子过谢侯生

c、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D、愿枉车骑过之

今公子故过之

行过夷门

(2)A、公子引车入市

B、而公子亲数存之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已却秦而存赵

c、乃谢客就车

D、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今有难,无他端

2、下列每组句子中不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直上载公子上坐

B、辞决而行

屈平既绌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c、侯生果北乡自刭

D、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厚币委质事楚

人穷则反本

3、下列加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子从车骑,虚左

B、为能急人之困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c、公子怪之

D、侯生乃屏人间语

遂救邯郸,存赵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4、与其它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B、未之多见也

c、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D、何功之有哉

5、下列动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公子从车骑(让„„跟从着)

B、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站立着)

c、侯生乃屏人间语(让„„退避)

D、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愤怒)

6、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一项的是()

例句:何功之有哉

A、句读之不知

B、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D、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

7、下列句子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的“立”相同的一组是()

例: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①臣乃敢上璧

②左右欲刃相加

③宁许以负秦曲

④相如廷叱之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

⑥毕礼而归之

⑦且庸人尚羞之

⑧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⑨公子从车骑,虚左

A、①⑦⑨

B、①③⑦

c、③⑥⑨

D、③⑦⑨

8、下列句子中与“独不怜公子姊邪”“独”字解释相同的一项

()

A、独子无兄弟

B、独畏廉将军哉?

c、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D、独与老翁别

E、鳏寡孤独

9、下列句子中与“不辞劳苦”“辞”字解释相同的一项

()

A、辞决而行

B、无一言半辞送我c、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D、臣等不肖,请辞去

0、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何功之有哉/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B、如姬为公子泣/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

/

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D、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嬴乃夷门守关者

1、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

A、以公子为长者

B、胜所以自附于婚姻

c、实持两端以观望

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2、“请救于魏”句式相同的一项()

A、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B、何功之有

c、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D、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2、与“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之”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

A、此五霸之伐也

B、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c、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D、何功之有哉

4、与“宁许以负秦曲”“以”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A、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B、实持两端以观望

c、欲以客往赴秦军

D、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15、选出下列加横线词解释正确地一项:()

A、终不因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监狱门

B、侯生摄敝衣冠

整理

c、公子执辔愈恭

拉着缰绳

D、遍赞宾客

赞扬

6、选出下列加横线词解释正确地一项:()

A、公子闻之,往请

请求

B、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抱着关门

c、公子颜色愈和

色彩

D、见其客朱亥,俾倪

斜着眼睛看

7、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为大梁夷门守关者

/

公子起,为寿侯生前

B、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

今公子故过之

c、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D、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

而以公子为长者

8、下列加点的词意思与例句意思相同一项的是()

例句:公子引车入市

A、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B、引赵使者蔺相如

c、相如引车避匿

D、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9、选出下列加横线词解释正确地一项:()

A、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地名

B、吾攻赵,旦暮且下

早晚间

c、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曾经

D、此五霸之伐也

讨伐

20、选出下列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地一项:()

A、我岂有所失哉

过失、错误

B、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仇恨

c、而公子亲数存之

慰问

D、矫魏王令代晋鄙

假装

21、选出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

c、而公子亲数存之/

请数公子行日

D、所以不报谢者/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2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

独畏廉将军哉

B、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

乃谢客就车

c、而公子亲数存之

/

遂救邯郸,存赵

D、公子患之,数请魏王/

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陵君无法说服魏王出兵,便决计率门客战死沙场,这种行为于事无补,但“计不独生而令赵亡”的想法,却表现了他能“急人之困”的品格。

B.信陵君挺身救赵的原因,固然有其扶危济困的性格作用,主要却是平原君的激将法起了关键作用。

c.信陵君“窃符救赵”之举,不仅表现了侯生丰富的经验和谋略,尤其表现了信陵君的知

人之明和礼贤下士之功。

D.如姬愿意为信陵君冒死窃虎符,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信陵君能够“急人之困”的品格所带来的回报。

、(1)B辞别(A、数:屡次计算c故:故意特意D、过:拜访,路过)

(2)D方法(A、引:拉 邀请B存:慰问使保全c就:上成就)

2、D(反——返)A、坐——座绌——黜B、决——诀濯——浊c、乡——向质——贽

3、A、从立:使动(B、急:意动袖:名词作动词c怪:意动存:使动D屏:使动椎:名词作状语)

4、c、(其它为宾语前置句)

5、D

6、A

7、D

8、B

9、c

0、D

1、c

2、A

3、A

4、B

5、B

6、D

7、D

8、c

9、B

20、B

21、B

22、D

7.《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 篇七

《赵氏孤儿》

教案

学习目标

1.培养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3.培养分析综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4.培养鉴赏评价能力,鉴赏本文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来突现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

5.通过本文的学习,认识“义”的丰富内涵,体会人物的高尚精神。

6.挖掘文本潜在信息,大胆联想、想象,丰富文本内涵。

学习重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诛

族 出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于 而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主谓倒装、省略句 状语后置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筛选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6.鉴赏本文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来突现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

7.认识“义”的丰富内涵,体会人物的高尚精神

8.大胆联想、想象,丰富文本内涵

学习难点

1.难翻译的句子

2.刻画人物的手法

3.对“义”的认识

解读文本

一.关于《赵世家》

《赵世家》以赵氏的兴起,展示了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专政和三家分晋的史实及战国时赵氏由盛而衰、最终被秦国灭亡的历史变化。全文洋洋万言,如长江大河,波澜起伏,精彩片断时有所见。其叙事之生动,人物之逼真,章法之多变,剪裁之精妙,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赵世家》记述了赵氏家族在与晋国公卿的权利角逐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特别突出赵盾、赵武、赵简子、赵襄子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强调权谋与势力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性。同时作者崇尚贤人政治,提倡举贤任能,抒发一种得贤者昌、失贤者亡的无限兴亡之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件大事,其一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赞扬赵武灵王的大胆改革,其二就是赵氏孤儿的故事。

二.《赵氏孤儿》故事梗概

战国时期晋国权臣屠岸贾与赵盾不和,屠岸贾遂设奸计杀死赵盾全家三百余口。赵盾之子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朋友程婴商议:一个杀身成仁,一个抚养赵朔的遗腹子,他们设法得到别人家的一个婴儿,骗过了搜寻孤儿的屠岸贾的军队,公孙杵臼被杀死,程婴和赵氏孤儿隐藏在深山。十五年后晋景公才因病立赵氏孤儿,诛灭了屠岸贾的家族,到赵氏孤儿赵武成年后,程婴完成任务,自杀身亡。

百度文库

百度文库

三.重点透视

(一)语言积累

1.通假字

梦见叔带持要而哭

同“腰”

韩厥告赵朔趣亡

通“促”,赶紧

而朔妇免身

通“娩”,分娩

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同“现”,显现

2.古今异义

至于成公,世有立功

古义:到了„„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3.一词多义

梦见叔带持要而哭

表修饰关系(连词)

盾卜之,兆绝而後好

表顺承关系(连词)

而贾为司寇

(承接关系连词)

是非先君之意而妄诛

(并列关系)

臣有大事而君不闻

(转折连词)

若幸而男

(修饰关系连词)

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的,结构助词

召而匿之宫中

他(代词)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後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非君之身,乃君之子

是,表判断

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

就(副词)

然赵氏真孤乃反在却(副词)

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

在(介词)

及至于景公

到(介词)

以致赵盾

用(介词)

以臣弑君

凭借„„身份(介词)

子孙在朝,何以惩罪?

依照(介词)

吾先君以为无罪

认为(动词)

韩厥具以实告

把(动词)

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

来(目的连词)

然亦君之咎

但是(转折关系连词)

非然,孰敢作难

这样(代词)

请诛之

请求(动词)

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

请命(动词)

吾为其易者,请先死

请允许自己做„„(表敬副词)

今诸君将诛其後

他的(代词)

百度文库

百度文库

吾为其易者,请先死

这(代词)

其赵氏乎

恐怕(表推测语气副词)

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

确实(副词)

今一索不得,後必且复索之 一定(副词)

若幸而男,吾奉之

如果(连词)

即不灭若无声

你(代词)

韩厥许诺,称疾不出

出门(动词)

程婴出

告发(动词)

立孤与死孰难

跟(介词)

谁能与我千金

给(动词)

遂杀杵臼与孤儿

和(连词)

及索,儿竟无声

等到(介词)

及周天子,皆有明德

到(动词)

子强为其难者

做(动词)

为之祭邑

给(介词)

及赵武冠,为成人

成为(动词)

吾先君以为无罪

认为(动词)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後

本来(副词)

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

坚决(形容词)

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

所以(连词)

复故位

旧的(形容词)

拊手且歌

并且(并列关系连词)

后必且复索之

将要(副词)

4.常见实词

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

铲除(动词)

盾卜之,兆绝而後好

用龟甲占卜时的裂纹(名词)

盾卜之,兆绝而後好

断绝

然亦君之咎

过错(名词)

乃治灵公之贼

凶手(名词)

以致赵盾

罗织罪名(动词)

妄诛谓之乱

随意(形容词)

妄诛谓之乱

混乱(形容词)

朔死不恨

遗憾(动词)

皆灭其族

家族(名词)

百度文库

百度文库

走公宫匿

跑(动词)

若幸而男

幸运(形容词)

赵氏先君遇子厚

对待(动词)

赵氏先君遇子厚

优厚(形容词)

子强为其难者

尽力(形容词)

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

背着(动词)

谬谓诸将军曰

哄骗(动词)

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

军队(名词)

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

延续(动词)

而叔带去周适晋

离开

而叔带去周适晋

到„„去

矫以君命

假托(动词)

事先君文侯

侍奉(动词)

于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

拜见(动词)

及赵武冠,为成人

行加冠礼(动词)

程婴乃辞诸大夫

告别(动词)

5.常见虚词

赵将世益衰

更加(副词)

将作难

将要(副词)

盾虽不知,犹为贼首

虽然(转折连词)

盾虽不知,犹为贼首

仍然(副词)

胡不死

为什么(代词)

是非先君之意而妄诛

这(代词)

即女也,吾徐死耳

假如(连词)

居无何,而朔妇免身

不久

及索,儿竟无声

竟然(副词)

後必且复索之

将要(副词)

後必且复索之

再(副词)

纵不能立

纵使(假设连词)

独杀杵臼可也

只(副词)

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

确实(副词)

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

依靠(介词)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後

没有(副词)

6.词类活用

盾卜之,兆绝而後好

为„„占卜(为动用法)

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为„„哀伤(为动用法)

赵史援占之

为„„占卜(为动用法)

婴不肖,不能立赵孤

使„„立(使动用法)

昔下宫之难不能死

使„„活(使动用法)

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

使„„活(使动用法)

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

使„„受苦(使动用法)

若幸而男,吾奉之

生男(名词活用作动词)

百度文库

百度文库

衣以文葆

穿上,裹上(名动)

兆绝而後好

显示吉利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7.特殊句式

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

(状语后置)

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

(状语后置)

衣以文葆

(状语后置)

夫人置儿绔中

(省略句)

匿山中

(省略句)

纵不能立

(省略句)

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省略句)

召而匿之宫中

(省略句)

赵朔妻,成公姊

(判断句)

小人哉程婴

(主谓倒装)

(二)研讨探究

1.筛选整合信息,列出结构提纲

提示:

叔带托梦,昭示厄运

屠岸作难,灭赵九族

公孙献身,程婴救孤

景公占卜,谋立赵孤

赵孤成人,程婴成仁

2.公孙、程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提示:

忍辱负重,舍身报恩

勇敢无畏,义字当先

3.《赵氏孤儿》的故事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提示:

作者通过赵氏孤儿的故事,歌颂了正义,鞭挞了邪恶,揭示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集中体现了对士林阶层中能在生死关头有所选择的英雄的敬重。

4.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来突现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是《史记》惯用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提示:

①与屠岸贾正义和邪恶的冲突

②公孙成仁和程婴立孤的冲突

③程婴成仁的内心冲突

(三)拓展延伸

1.《赵氏孤儿》是中国最早流传到欧洲的戏曲作品,德国作家歌德、法国文豪伏尔泰都对此进行过改编。为什么它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提示:

《赵氏孤儿》中的忠奸斗争、家庭仇恨实际上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善良与残暴的比拼。程婴救孤不仅仅是一个复仇的种子而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善与恶面前的整体态

百度文库

百度文库

度。在程婴这个弱小的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生死观及生命意识的张扬,是民族精神、人格力量、理性光辉的统一与弘扬。程婴的作为又类似于西方的骑士。他充满了悲剧与戏剧色彩的传奇人生,既淋漓尽致的演绎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君臣、忠义的理念,又与西方社会追求的骑士精神契合,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共同认可和追求。

2.结合文本发挥想象,以《深山藏孤》为题,写一篇短文

方法指导

1.反复阅读培养语感

2.结合注释初步翻译

3.概括段意揭示中心

4.了解传主经历性格

5.表达方式把握语言

6.找出通假古今异义

7.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8.常见虚词特殊句式

9.做成卡片及时翻看

10.适当练习延伸拓展

11.背诵鉴赏经典片断

8.读《项羽本纪》有感 篇八

四面楚歌垓下起;正是天绝项王时,三尺剑上美人血;千丈涛中英雄尸。剑折沙尽血洗风;七载成败转头空,荡恨笑饮苍天泪,段韧傲刻夕阳红。

——题记

是谁刹破这黯黯的黑夜,吹响了江东的号角?是谁破釜沉舟的决心,砸碎了秦关的城门?又是谁在乌江末路的悲壮中,演绎了一场千年绝美的霸王别姬呢?是男人就要恩怨分明,你是堂堂的大丈夫。是男人更需要儿女情长,弹剑做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一出《霸王别姬》,唱断了多少人的柔肠?你就像一颗亮得刺眼的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在极度辉煌过后,是毁灭。异于寻常的流星,你的毁灭是惊天动地的,留给后人的,是一声声的叹息。

你,一个贵族世家的后裔,一个英勇善战的英雄,率军攻秦,尽显男儿本色。刘邦,一个平庸之辈,好酒色,无胆略,然而却在楚汉战争中战胜了你。结果是这么得令人出乎意料,让人不得不回首深思。其实刘邦和你各自有着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就好像一对瑕玉一样。你有着英雄的气魄,但你却无法冷静地面对挫折,乱杀无辜。刘邦有着过人的肚量,但他却不能率兵打仗。一个兄弟情义,一个背信离义。就是这么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在上天的安排下走到了一起,来争夺天下。在历史的舞台上,不同的抉择决定了不同的命运。谁能够在确定的时间,做出正确的选择,谁就能避免失败,从而取得成功。

一场千年的等待,是你打破了这暗世的哀鸣,是你扬起楚江东的旗帜,多少江东子弟为你出生入死,为了你讴歌传颂,杀殷通太守,是你挥就的号角,定陶之战是你悲痛的伤痕,但你又绝不言弃,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你又拿起你的龙盘虎戟,披上你乌金的铠甲,冲向硝烟漫漫的战场。你知道在黑暗的茧里,只有化蝶之美,才能破天这万世的秦皇马俑,直到你遇见一个青瓷如水然而竟有一番热血澎湃的女子,她叫虞姬,她是你守将虞子期的妹妹,一位仰慕你的女子便改变了你的一生,但你知道,男儿有志,不可被美色迷惑,曾经已有这样的历史陈迹告诉你,纣王被酒池肉林的迷惑而自焚灭之,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竟一笑倾城之国,而现在也有一个叫秦二世的皇帝正在秦宫深处竟把妃子纤腰几回醉。然而你一开始的拒绝,但虞美人知道,男儿有志,她也绝不羁绊你的未来,终有一天,你才发现这赤血青瓷竟有这般的豪壮柔情。

在那个时代,你是神话般的英雄!你那异于常人的双瞳,你那惊破敌胆的怒喝,你的乌骓,你的霸王枪„„当刘邦与你获得了推翻王朝的胜利时,刘邦听从大臣的建议,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搞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但与之相反的你却不听善言,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曹无伤被诛,让人不禁为你叹息,试问天下谁敢助项羽的楚国?可你也是一个有着矛盾并非完美的一个人,你可以屠城,可以杀人不眨眼,却在鸿门宴上下不了杀手,即使范增暗示了无数遍。如果说你的滥杀无辜使你失去了人心,那么在鸿门宴放走了刘邦就是你不明是非,不分敌我而犯下的又一重大错误。还记得在你受围攻时,你在面对正在追击你的故人吕马童时,竟最终自刎以给吕马童一个人情。在我看来,你的这一刎,的确彰显了你过人的豪气,让后人更是为之而敬仰,但我们也从中看到了你的无奈和不自信。当然做人应当讲义气,但义气不能代替原则!作为一个君王,一个领袖,应当以大局为重,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不能失去应有的立场和坚定果断的明辨能力。与之相比,刘邦虽然也好不到哪去,但我要说刘邦却正好好在你的通达和灵动的智慧上。你虽然没有过人的武艺,却能充分利用别人的能力,以最终做到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战场上,没人是你的对手!彭城之战的三万骑兵,击溃了五十多万的刘邦联军,这史诗般的战役,是你最为闪耀的时刻。即便最后在乌江边,砍杀了百数敌军,鲜血染红了你的全身。你的霸气,震慑了所有人,千金的重赏,亦无人敢近。直到你自刎一段时间后,大家才敢蜂拥而上去抢尸领赏。

你是个英雄,但我更情愿承认你是一个豪侠。你做不来政客。也就注定你不能是皇帝,所以在你与刘邦的较量中最终败下阵来。你平生意气,看重性情,心怀坦诚,柔肠百结。你一生只爱虞姬,至死不忘将自己的乌骓交与乌江亭长,对马尚且如此,对人呢?《鸿门宴》中,项羽因为不忍放虎归山,后人苛责项羽应该赶尽杀绝,但如果那样做了,就不是项羽,不是那个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项羽了。项羽是绝代的,而“刘邦”却比比皆是。纯情的项羽留在了浩浩青史中,绽放着千年的豪情。“刘邦”只有阴谋着历史,教唆着后代的弄权者们杀父弑兄,为了利益尔虞我诈。你的败,在于你不懂权谋,太重承诺,太重义气,太崇尚暴力!你也幸运的,你有着一批忠心追随的部下,为你死战到底,与你共生死;你有着一个真正爱你,真正懂你的女人,在彭城之战中,她陪着你度过不眠的夜晚,在四面楚歌里,她为你担忧,然而最后却在乌江江畔的暖帐红烛之下与你一起演绎了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为你舞了生命中最后一次剑后自刎,轻轻地,她走了。

你真的累了,死对你来说,只是解脱。在你闭上眼睛那一刻前,我想你是微笑的,因为你看到是你和虞姬骑着马,欢笑着,追逐着,嬉戏着,然后慢慢地消失在远方。

英雄末路,美人青泪,男儿应志走四方,理智在爱情之上,选择远大的理想,而你——项羽正是如此!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悲情的项羽,你爱虞姬,你爱你的部下。你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9.《项羽本纪》读书笔记 篇九

项羽,是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在秦国的残暴统治下,他做出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成就了他的光辉,当然,项羽的朋友刘邦,也是一位豪杰,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项羽。

在“家天下”的时代,他勇于去推翻他的“主人”,因为他,许多人崛起抗秦,以至于他以后有了一支几十万人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去讨伐暴政的秦王,结果,他赢了,他的名声也被世人所知,并被人们尊称为“西楚霸王”,如果他真的没有本事的话,那么何以得到这种殊荣?但是,大家也知道,这场战争的最后的胜利者是刘邦。

当然,对于刘邦的说法在历史上也是各有千秋,虽然刘邦很聪明,很会召集人们,并且会善用他们,计谋也被他用得活灵活现,显然,他是一位智者,但是,与刘邦相比,我更喜欢项羽,虽然项羽不懂去使用什么计谋,但是,在尔虞我诈的封建时代,能出现这样一个重情义的英雄,也是难能可贵的,在许多文献,他的性格非常鲜明,钜鹿之战中的果断、勇猛,鸿门宴中的仁义,当然他的性格也不是完美的,就像他不善于吸取他人建议,刚愎自用等是他致命的弱点,但这也体现了项羽不是神,他也有缺点,每个人本来就不可能是完美的,所以项羽就更加突出了身份,或许他当领导人是个错误,如果他当将军的话也许更有他的用武之地,因为他善于军事,而政治上他比不上刘邦,也就注定了他的人生。

10.《史记》选读 教案全集 篇十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

字词总结:

(一)古今异义词

至于 去 市长 河 古文 故事 往往

(二)通假字

反 阙 指 罔 失 承 拂

(三)活用字词

相 显 则 死 善 恶 君 臣 子 闻 是非

(四)一词多义 所以 次

四、整体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 1-3自叙家世谱系。

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五、探究谈论

(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

颛顼时 司天地 唐虞时 复典 夏商时 世序 周时 将领 典周史 战国秦 司马错将伐蜀

司马靳事白起 秦朝 司马昌主铁管 汉朝 司马无泽市长

司马喜五大夫

司马谈太史公

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史记散绝)

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1)孔子为什么著《春秋》?

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2)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强调《春秋》是天下人之“仪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礼义之大宗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3)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 “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

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

(4)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壹壶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

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犹壹壶那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

(补充资料《史记》命运

太史公的担心不无道理。《史记》的传播历经坎坷。著称后,秘而不宣,将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防被毁。尽管如此,“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汉明帝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 直到司马迁死,“其书稍出,宣帝吮迁外甥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偿焉”。西汉对该书的流传控制很严。后东汉、南北朝以及隋唐,对《史记》多有微词,甚至还有指责《史记》是“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记》才遇知音。明清学者多精读《史记》,开始考证,核差误,论得失,《史记》的研究至此才蔚为大观。)

4.总结写《史记》的目的。

为完成家族的使命,父亲的遗愿,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成就一家之言。

(二)从《太史公自序》中得知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分组讨论,要求能用原文作论据。

1.时代的因素: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发展较快。依据:壹壶的话(第九小节)司马迁的话(第十小节)历史条件(第十二小节)2.家族的影响:史官世家赋予司马迁的使命感、责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

3.自身的努力:自幼攻读古代典籍,青年时期两次游历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

依据:(第四段)(1)年十岁诵古文。

(2)游历。第一次游历,到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等地的许多地方;第二次奉使出使巡视西南地区。

4.前人的表率作用:孔子作《春秋》褒善惩恶给了他启迪,在自己遭受挫折的时候,屈原、左丘明等人“述往事,思来者”,最终能“立功扬名于后世”给了他很大的激励作用。

5.总结:略

(三)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的人格。

六、《史记》的有关知识。(自己写提纲,小组交流,全班交流)1.根据本文的资料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人,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青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十岁开始学习古文典籍。二十岁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收集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作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父亲司马谈去世之后,当了太史令,曾经参与制定太初历。后因为李陵之祸,激怒汉武帝,自请腐刑,得以保全性命,忍辱完成了《史记》创作。

2.结合本文以及所积累的知识介绍《史记》。

《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的专名。《史记》之名大概起于魏晋间。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3000多年的历史,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6500字。《史记》的体例是司马迁的创举。用本纪叙述帝王,兼排比大事;用《世家》记述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来统系年代、世系、人物等;用《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传》记人物、民族以及外国。五种体例在风格上各具笔法而内容上则构成严密的整体。后来历代的史家都继承了这样的体例,成为正史写作的通用体例。

七、总结全文: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一书撰写的序言。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历叙世系和家学渊源,并概括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第二部分利用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自己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第三部分是《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

八、作业:

1.背诵第11小节,整理重要文言字词。2.写一篇读后感。

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 孙学军 223600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三教时。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报任安书》教案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地(qiāng)伏法受诛(zhū)暴肌肤(pù)鞭棰(chuí)圜墙(yuán)占卜()囹圄()槛(jiàn)缧绁(lãi)

3、主要词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②不能与死节者比 ③其次不辱理色 ④及在槛阱之中 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⑦恨私心有所不尽 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微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斯、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偷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段

1、教师范读第二段

2、学生齐读第二段

3、字音

愠色(yùn)倜傥(tìtǎng)

4、词句

①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②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③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④ 惟倜傥非常之人 ⑤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思路分析

完成《史记》,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

(1)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

(2)作者说他是学习先贤,当时《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因此,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受辱的债。

5、熟读并背诵本段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本段

2、主要词句

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③重为乡党所戮笑 ④身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耶?

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3、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二、总结全文

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众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三、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四、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完成全文翻译

夏本纪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记》成书的整体框架。

2、对司马迁创立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种记史的形式要明确。

3、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4、分析《夏本纪》中的禹的人物形象,学习他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本纪的形式。

2、了解夏禹的事迹及品质。

3、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一、解题:

《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史记》中共有本纪12篇。

二、了解课文有关知识

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这成了当时因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ɡǔn)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获得成功,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

司马迁以极其虔敬的心情,向人们叙说了夏禹的业绩:他怀着励精图治的决心,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在叙说夏禹的业绩的过程中,也反映了古人理想的天子及诸侯大臣的行为和道德规范。

《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拥护他。夏朝的衰亡,则是由于孔甲、夏桀这样的统治者败德,伤民,人民怨恨他们。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业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作为我们祖先一种美德的代表,将永远值得学习和效法。

三、学生自读课文,疏通词句。质疑。补充注释: 学习1-4节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①。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②,为人臣。

①玄孙:孙之孙为玄孙。同姓宗族中,以自己为本位,上有父、祖、曾祖、高祖;下有子、孙、曾孙、玄孙。②曾大父:即曾祖父。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①,浩浩怀山襄陵②,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③,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④,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⑤,摄行天子之政⑥,巡狩⑦。行视鲧之 治水无状⑧,乃殛鲧于羽山以死⑨。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⑩。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①鸿水:即洪水,大水。②怀:怀抱,这里是包围的意思。襄:上漫,淹没。陵:大土山。③负命:违背天命。毁族:毁败同族的人。④等:相同,一样。这里是比较的意思。贤:好,强。⑤登:升,提升。⑥摄行:代理执行。⑦巡狩:古代帝王巡察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以考察功绩,叫巡狩。⑧无状:没有样子,不象样子,即没有取得成绩的意思。⑨殛:通“极”,流放远方。以:而。⑩诛:惩罚。是:对,正确。

尧崩①,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②?”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③,然!”命禹:“女平水土④,维是勉之⑤。”禹拜稽首⑥,让于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⑦。”

①崩:古代帝王或皇后死叫“崩”。②美:使美,即发扬光大的意思。居官:居于官职,即做官。③嗟:叹词。④女(rǔ,汝):你。⑤维:句首语气词。是:此,这,指平水土这件事。勉:勉力,努力。⑥拜:行敬礼。下跪叩及打恭作揖通称为拜。稽首:一种跪拜礼,叩头到地,是拜礼中最恭敬的。⑦视尔事:办理你的公事。视,看,照看,这里有办的意思。

禹为人敏给克勤①,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②,身为度③,称以出④;亶亶穆穆⑤,为纲为纪。

①敏给:敏捷。“给”与“敏”同义。克勤:能吃苦。克,能。勤,勤苦,劳苦。②律:音律。③度:尺度。④称以出:《大戴礼记•五帝德》作“称以上土”,王聘珍《解诂》:“称以上土者,称其声与身,而正音乐、尺度之事也。”(上,正。土,事。)译文参照王说。⑤亹(wěi,伟)亹:勤勉不倦的样子。穆穆:庄重严肃的样子。

四、布置作业:

(一)自学5-8节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找出所有的通假字。

2、划出古今异义的有关双音词语。

3、找出几例词类活用的现象。

4、找出2-3句含倒装文言现象的句式。

(二)试分析禹的形象。

第二教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找出所有的通假字。(见教材)

2、划出古今异义的双音词语。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左准绳 右规矩 中国赐土姓

3、找出几例词类活用的现象。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九泽既陂,四海会同 南面朝天

4、找出2句含倒装文言现象的句式。等之未有贤于鲧者 以告成功于天下 帝舜荐禹于天下

二、学习4-8节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①,行山表木②,定高山大川③。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④,乃劳身焦思⑤,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⑥,致孝于鬼神⑦。卑宫室⑧,致费于沟淢⑨。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⑩,山行乘檋(11)。左准绳(12),右规矩(13),载四时(14),以开九州(15),通九道(16),陂九泽(17),度九山(18)。令益予众庶稻(19),可种卑湿(20)。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21)。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22),及山川之便利(23)。

①百姓:即百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通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而平民没有姓。兴:发动。人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傅:《尚书》作“敷”,是分的意思,指分治九州土地。一说:傅,即“付”,指付出功役。

②表木:立木作表记。表,表记。③定:指测定。④伤:悲伤。⑤劳身:劳累自己,即不怕劳累的意思。焦思:苦苦思索。焦,着急,焦躁。⑥薄:少,使少,即节俭的意思。⑦致:送达,表达。⑧卑:使低矮,这里有简陋之意。⑨沟淢:田间沟渠。古代渠道深广四尺叫沟,深广八尺叫淢。这里泛指河道。⑩橇:古代在泥路上行走的一种交通工具。《集解》引孟康曰:“橇形如箕,擿(tì,剔)行泥上。”

(11)檋(jú,局):古代一种登山鞋,把长半寸的铁钉安在鞋底上,以防止上山时滑倒。《正义》按:“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前齿上,后齿短也。”

(12)准:取平的工具。绳:取直的工具。(13)规:划圆的工具。矩:划方的工具。这里“规矩”指测量高低远近的工具。(14)四时:可能是指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参用《会注考证》引张文虎说)

(15)开九州:开发九州的土地。九州,即冀、兖、青、徐、豫、荆、扬、雍、梁。又《大戴礼记•五帝德》此句作“巡九州”,王聘珍《解诂》以为“州”为“川”字之误。

(16)通九道:疏通九条河道。九道,即指弱、黑、河、漾、江、沇(yǎn,眼)、淮、渭、洛九条河流的河道。又《正义》以为“九道”为九州的道路。

(17)陂(bēi,卑):水边,水岸。这里是筑堤岸的意思。九泽:指雷夏、大野、彭蠡(lǐ,礼)、震泽、云梦、荥播、荷泽、孟豬、豬野九个湖泊。

(18)度:测量,勘测,即上文的“表木”。九山:指汧、壶口、砥柱、太行、西倾、熊耳、墦冢、内方、(mín,岷)九座大山。(19)众庶:庶民,平民。

(20)卑湿:低湿之地。(21)均:使均衡。(22)相:察看,考察。宜所有以贡:意思是应根据各地所具有的物产来向天子进贡。

(23)便利:指交通是否方便。于是九州攸同①,四奥既居②,九山刊旅③,九川涤原④,九泽既陂,四海会同⑤。六府甚⑥,众土交正⑦,致慎财赋⑧,咸则三壤成赋⑨。中国赐土姓⑩:“祗台德先(11),不距朕行(12)。”

①九州攸同:意思是九州成为统一的了。攸,所。同,同一。按:这句是总说禹治水之功,以下五句是具体分说。

②四奥:四方之内。奥,同“墺”,四方可定居之地。③刊旅:开通了道路。刊,除。这里是开的意思。④涤原:疏通水源。原,同“源”。

⑤四海会同:全国统一,诸侯都来朝会归服。⑥六府:指六府的物资,即金、木、水、火、土、谷。府,藏财货处,仓库。

⑦众土:各方土地。交:都。正:定,这里指定等级。⑧致慎财赋:意思是对于交纳贡品、赋税认真谨慎。

⑨咸:都。则:标准、准则,这里是以为标准的意思。三壤:指上中下三种等级的土壤。⑩中国:指九州之中。赐土姓:指分封诸侯,赐给土地和姓氏。

(11)祗(zhī,支):恭敬。台:同“以”。(依《尚书易解》说)(12)距:同“拒”,违抗,违背。朕:我。行:行为,这里指各种措施。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①:声教讫于四海②。于是帝锡禹玄圭③,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

①朔:北方。暨:及,到。②讫:同“迄”,至,到。

③锡:同“赐”。玄圭:黑色的玉圭。《正义》曰:“玄,水色。以禹理水有功,故锡玄圭,多以表显之。”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①。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②。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③,国号曰夏后,姓姒氏④。

①嗣:帝位继承人。②辟:同“避”。

③南面:登临帝位之意。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帝王见群臣,面向南而坐,因用以指居帝王之位。朝天下:意思是接受天下人的朝拜。

④姓姒氏:姓:在远古时代本为氏族(部落)的标记,它标明一个人所出生的氏族,与后世的姓不同。氏是姓的分支。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一,汉代则通谓之姓。这里的“姓姒氏”就是以姒为姓。

三、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主题思想 思考: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赞赏禹:“维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维禹浚川,九州攸宁。爰及宣防,决渎通沟”(《太史公自序》);“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河渠书》)。阅读了本文,了解禹的事迹,并概括他的高尚品质。

根据他的行为事迹,概括他的高尚品质。从全文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概括:

1、为人;

2、治水;

3、辞避。

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面队唐尧、虞舜时期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洪水灾难中解救出来的局面。面对当时困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治水不成的教训,并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励精图治、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最终获得成功,使中华大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盛世太平图。(开头已作了介绍,这里在学习了全文的基础上再呼应开头所说)本文主要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反映了古人理想中的天子及诸侯大臣的行为和道德规范。作者怀着极其虔敬的心情,向人们诉说了夏禹的业绩和伟大奉献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值得后人学习和效仿。

四、写作特点

(1)叙事系统全面,详略得当,体现出高超的驾驭历史内容的能力。(2)写人叙事,善于渲染、铺陈,将人物置于特定背景之下来刻画,而且字里行间倾注情感,爱憎分明,借此表达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3)语言平易、自然、简约、凝练,用生动的语言叙说事例、说明道理,叙事不枝不蔓、简明扼要。

《鲁周公世家》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并能翻译浅易的句子。

2、体会作者塑造的周公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高岸君子形象,司马迁对周公那种深厚的景仰之情。3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并介绍文题、背景。

1、鲁,始建国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其辖地在今山东省西南部,都城在曲阜。公元前256年为楚所灭。

2、周公,姬旦,亦称叔旦。以其曾祖太王所居周地为采邑,故称周公。周公是我国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帮助周武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从而也把我国的第一个文明社会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我国民族融合、政治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所制定的“礼乐行政”,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式,也具有开山的意义,至今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仍涓涓流淌着西周时代那种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

3、世家,《史记》体例之一,主要记述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

4、《鲁周公世家》是《史记》三十世家中的第三篇,全文详细地记述了西周开国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迹,并择要记载了鲁国经历三十四代君主、历时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记述了周公幼年时代的笃仁纯孝和代理国政时的忍辱负重。

二、范读课文。

1、注意字词读音、断句,扫除字词障碍。

2、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三、给加横线的词正音并释词。

笃(dǔ)仁 钺(yuâ)召(shào)公 名奭(shì)缪(bù)卜 归(kuì)开籥(yuâ)金縢(tãng)匮(guì)有瘳(chōu)箕(jī)子 践阼(zuî)弗辟(bì)蚤(zǎo)终 祉(zhǐ)福 鸱(chī)鸮(xiāo)倍依(yǐ)竆竆(qiïng)揃(jiǎn)其蚤(zhǎo)谮(zân)严(yǎn)奸(gān)神命 飨(xiǎng)国 鳏(guān)寡 诞淫厥佚(yì)昃(zâ)不暇食 百姓说(yuâ)将没(mî)肸(bì)伤牯(g)ù 寇攘(rǎng)歭(zhì)尔刍茭 糗(xiǔ)粮 濞(bì)立

四、对照注释、译文,自由朗读课文。

五、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12段)详细记述鲁国公的主要事迹。分六层。第一层(1段)辅助武王,伐纣灭殷。(笃仁纯孝)第二层(2段)牺牲个人,质代王死。(义无反顾)第三层(3段)临危受命,代理国政。(忍辱负重)第四层(4-6段)平定叛乱,营建洛邑(坚决果断)第五层(7-10段)还政代王,制礼作乐。(胸怀博大)第六层(11-12段)周公作为,感动成王。

第二部分(13-15段)交代鲁国公后世君臣无道,与周公的品德形成强烈对比。

六、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部分第一层(1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者(助词,表停顿),„„也(表判断)笃仁(忠厚仁爱)于(介词,表比较)及(等到)辅翼(佑助,辅弼)用事主持朝廷政事)把(手持)以(连词,表目的)夹((站)在左右)告周之罪于天下(介宾短语后置)戚(父母兄弟等直系亲属,现指旁系亲属)虚(区域)

2、朗读并小结。

(二)研习第一部分第二层(2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克(攻克,战胜)集(通“辑”,安定)不豫(天子不舒服,不能处理政务)乃(副词,于是,就)缪(通“穆”,虔诚)戚(形-使动用法,使„„感动)以为(把„„作为,今指认为)北面(名-状语,面朝北方)戴璧秉圭(头上顶着玉璧,手中秉持玉圭)阻(遭到困厄)负子(诸侯病)以(用)旦代王 乃命于帝庭敷佑(介宾短语后置)用(因而)定(使„„安定)无坠(不丧失)葆(通“宝”,宝贵)尔之(取独)许我 归(同“馈”,奉送)以(目的连词,用来)俟尔命 屏(藏而不给)发书(翻开占兆书,今指发放书本)信(确实,果然)王其(语气副词,表肯定)无害 维长终是图(宾语前置句)藏(省略“以”)其策(省略“于”)金縢匮中(省略句)瘳(病痊愈)

2、朗读并小结。

(三)研习第一部分第三层(3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既(已经)崩(天子之死)强葆(同“襁褓”)畔(通“叛”,背叛)践阼(登上帝位,临时代行政)流言(散布流言,今指没有根据的话)不利于(对)成王(介宾短语后置句)所以(表结果,„„的原因)辟(通“避”)蚤(同“早”)卒(始终)沐(洗头,今指洗澡)哺(口中所含的食物,今是动词“哺育”)子之鲁,慎无以(介词,因,凭借)国骄人

2、朗读并小结。

(四)研习第一部分第四层(4-6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率淮夷而(连词,表承接)反 诰(一种文体,用于告戒或勉励)宁(形-动,平定)宗(名-意动用法,以„„为宗主)祉福(福瑞)集(安定)为(写作)诗 训(责备)国(名-动,建都)(省略“于”)之

2、朗读并小结。

(五)研习第一部分第五层(7-10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治(处理政务,管理国家)倍(背向着)依(同“扆”,户牖之间的屏风)竆竆(恭敬谨慎的样子)揃(剪断)其蚤(同“爪”,指甲)奸(干犯,冒犯)瘳(痊愈)用事(当政,临朝)谮(说坏话诬陷别人)反(同“返”,召回,迎回,使„„返回)亡(使„„毁败,使„„灭亡)严(同“俨”,庄重的样子)自度(以法度自律)荒宁(荒废事业,自图逸乐)飨国(拥有国家。飨,同“享”,享有)小人(中性词,地位低下的劳动者,今为贬义词)密靖(使„„安定)鳏寡(孤独的人)诞(放荡)淫(过分,无节制)厥(其)佚(同“逸”,安乐)诛(讨伐)昃(太阳偏西)以(目的连词,用来)诫成王 官政(官职制度)未次序(还未安排得系统合理)百姓(西周时对贵族阶级的总称,今指人民)说(通“悦”,欢悦)

2、朗读并小结。

(六)研习第一部分第六层(11-12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没(通“殁”,死)以(用来)明 让(谦让)于(在)毕(邑名)臣(名-意动用法,以„„为臣)周公 大木尽拔(被动句)朝服(名-动,穿好朝服)自以为功(即“质”,人质)缪(同“穆”,虔诚的)卜(占卜)勤劳(为„„而辛勤劳苦)彰(使„„彰显)筑之(培土并夯坚实,课本注释有误)孰(通“熟”,丰收)褒(嘉奖,褒奖)

2、朗读并小结。

(七)研习第二部分(13-15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报政(汇报施政方面情况)兴反(兴兵造反)发之于肸(古邑名)陈(准备)风(走失)越逐(擅离岗位去追赶)寇攘(劫掠偷盗)三郊三隧(鲁国西、南、北三方的近郊远郊之人)歭(储备)擢(人名)濞(人名)

2、朗读并小结。

七、默读课文,讨论问题。

1、周公旦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在历史上建立了怎样的功绩?

明确:是一个“立德立功立言”的道德楷模,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主要功绩有:⑪辅助武王剪灭殷商;⑫质代王死临危摄政;⑬平定叛乱营建洛邑;⑭还政成王制礼作乐。

2、周公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

明确:⑪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千百年来感动着后世的有识之士,成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⑫他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了数百年后孔孟儒家学说的形成奠定了我国“文明礼仪”之邦的思想文化基础。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司马迁对鲁周公的崇敬敬仰之情?

明确:作者正是饱含着激情来塑造周公形象的,详尽赅赡地叙述了周公的一生:幼年时代的笃仁纯孝,平定管蔡分裂叛乱时坚定果断,牺牲个人时的义无反顾,代理国政时的忍辱负重„„作者用与主人公性格相一致的深沉有力的语言,娓娓到来,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司马迁对周公的崇敬景仰之情。

八、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揭露那些腐朽没落的统治者的丑恶本质的?

明确:

1、用周公的品德与后世无道君臣进行对比。

2、用鲁国的所谓“洙泗礼仪之帮”的高雅招牌与鲁国后期统治者的淫乱、凶残、猥琐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从而尖锐深刻地揭露了某些统治者斤斤于揖让之节的表面形式,而行刺极尽其荒淫之欲诛杀之能的极度虚伪行径,表现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和高度现实主义精神。

九、布置作业。

1、按类整理全文的文言现象。

2、思考:曹操在其《短歌行》一诗的结尾使用了本文记载的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请问曹操以周公为典范,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明确:曹操用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的典故,是以周公之比,以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表达了曹操急于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心情。

河渠书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 王平

学习目标展示

1、了解“书”的体例,能知道如何来阅读“书”类文章。

2、通过阅读,能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想象。了解《河渠书》对后世的地理、水利乃至中华文明的影响。

自主阅读导引

“书”是《史记》中很有特色的体例,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无法撰写成书的。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史记》中共有书8篇。

《史记》中的“八书”是司马迁创设的八篇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其中《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表明了司马迁对治水重要性的明确认识和深切关注。《河渠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记述从禹治水开始,延续到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黄河瓠子堵口,及其以后各地区倡兴水利,开渠引灌等史实,共13段,25事。其中防洪6事、航运3事、灌溉11事、航运兼灌溉5事,所叙河流有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淄水、漳水等。它是系统介绍古代中国水利及其对国计民生影响的权威性记录。司马迁在此书篇末,历叙他阅历过的江淮河济等众多水系和地区,从而归结为一个概念:“甚哉,水之为利害也!”深刻地反映他对水的可为利又可为害的两面性认识和对水利问题的重视与关切。《河渠书》是以后历代史书撰述河渠水利专篇的典范。

文言现象梳理

1、文言实词:

⑪一词多义:

陆行载车,水行载舟: 载:乘 .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任,任随、随 .同为逆河,入于勃海 逆,相向迎受,九河同受一大河之水,将.其导入海

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艾(yì),治理。施,延续,延伸 .辟沫水之害 辟:避 .秦以为然,卒使就渠 就:修,造 .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 人徒:普通人与罪徒 ..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之未必应天 应天:与天意相应,相符合 ..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回:回环曲折 .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今:如果 .褒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绝:渡水 .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拟:比 .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 登:丰收 .天子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 悼:怜惜 .⑫古今异义

害中国也尤甚。中国:中原地区 ..及孟津、雒汭,至于大邳 至于:到了 ..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 异时:往常 ..至河三百余里,径。径:道直少曲折 .漕从山东西 山东,崤山以东的地区 ..水颓以绝商颜 颓:水向下流 .⑬通假字

然河菑衍溢 菑通灾 .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 道通导 .乃厮二渠以引其河 厮通斯,分开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 罢通疲,疲惫,又活用为使动。.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 并通傍,依靠,沿着 .

2、文言虚词

乃厮二渠以引其河 以:来 .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 以:因此 .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 于:在 .便于砥柱之漕 于:比 .汤问其事,因言 因:因此 .诚得水,可令亩十石 诚:如果 .

3、词类活用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 富,使„„富裕 .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东南,向东南 ..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漕:漕运,动词。.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 肥:使动,使„„肥沃 .令齐人水工徐伯表。表:以表测量地势高下,确.定水流走向。名作动

漕从山东西 西:西行,名作动 .则田者不能偿种 田:种田 .下御史大夫张汤 下:名作动,(天子)交给.(下属)

从斜下下渭。下:流入 .

4、重要文言句式:

然河菑衍溢,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唯把治理河菑作为当务之急。

穿二江成都之中 省略,穿二江(于)成都之中。瓠子决兮将奈何? 奈何:把„„怎么办呢?怎么办呢? 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倒装句,谓语“甚哉”倒装了。

难句翻译现场

1、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

参考译文:禹认为黄河上游地势告,水流湍急汹涌,难以在平地使顺利通过,多次泛滥冲毁堤坝,于是分开两渠来疏引黄河水流。

翻译指导:本句要落实这样几点:“河”是黄河;“所从来者”,“从来”是水从上游来;“厮”是分开的意思;“以”表示目的,翻译成“来”。“引”是疏引,疏导。另外,课本的译文没有把“于是”翻译出来,应该翻译为:这个时候。

2、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及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

参考译文: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兴办工程,想以此消耗它的国力,使它不能对山东诸国用兵,于是命令水利工匠郑国作间谍游说秦国,要它凿穿泾水,从中山以西到瓠口,修一条水渠,沿着北山向东流入洛水,长三百余里,用来灌溉农田。

翻译指导:本句的翻译要注意几个实词:“罢”:这里是通假成“疲”,同时又活用成使动;“并”也是通假,翻译为“依靠,沿着”;还要落实“兴事”“间”“东”。另外,要注意译文的前后连贯。

3、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则还自临决河,沉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填决河。

参考译文:天子从万里沙祠祷神以后,回来时亲临黄河决口处,沉白马、玉璧到河中祭河神,命群臣及随从人员自将军以下都背负柴薪,填塞决口。

翻译指导:本句的翻译要点是:文言词语:“用事”“临”“已”(通“以”);句式:“用事”后省略“于”等。译文中“于是”也要补出来。

4、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参考译文:水的为利为害太大了!

翻译指导:本句翻译注意全句的倒装,翻译的时候要把谓语放在正常的位置上,同时,要注意“为利害”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就可以了。疑难追踪探究

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河渠书》?

在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当时对中国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莫过于黄河水灾。司马迁一方面考察了大禹治水的事迹,自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闚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认真调查与总结了大禹治水的方法与经验;一方面亲自参加了治理黄河的伟大工程,跟随汉武帝“负薪塞宣房”,堵住了危害黄河下游地区二十多年的瓠子(河南濮阳县西南)大决口。由此发出了“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感慨,“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目的在于歌颂人类战胜水害、兴修水利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在如何处理“人与天”、“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鲜明地表达了他对自然灾害的态度。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也明确表明他写《河渠书》,是因为西汉初年所兴修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实际上是大禹治水业绩的延续与发展。他说:“唯禹浚川,九州攸宁。爰及宣房,决渎通沟。作《河渠书》第七。”

2、司马迁为什么刻意记载西汉初期兴修水利的政绩?

正是因为“水之为利害也”,既有“利”也有“害”,人类只要尊重客观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完全可以作到兴水利而辟水害。所以司马迁刻意记载了西汉初期兴修水利、利国利民的一些主要政绩,如,修建渭河漕渠,建设河东渠田,始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南水北调工程,修建临晋灌溉工程等。至于其他小型水利工程,则“不可胜言”,说也说不完。

视野纵深拓展

河 渠 书 赞(唐)司马贞

水之利害,自古而然。禹疏沟洫,随山浚川。爰泪后世①,非无圣贤。鸿沟既划②,龙骨斯穿③。填阏攸垦④,黎蒸有年⑤。宣房在咏⑥,梁楚获全。【注释】

①爰(yuán圆):何处,哪里。

 ②鸿沟:古运河名。楚汉相争时,以鸿沟为界,东面是楚,西面是汉。今作界限分明。本句当指鸿沟自荥阳北引黄河,东经中牟、开封,折而向南,经通许、太康,至淮阳入颍水,联接济、濮、汴、睢、颍、涡、汝、泗、菏等主要河道,形成了黄淮平原上水道交通网。

 ③龙骨:俗称“龙筋”,指船底中线通连首尾的主要纵材。穿:透。 ④阏(â厄):阻塞。攸(yōu由):语助词,无实义。 ⑤黎蒸:指黎民,众民。 ⑥宣房:古宫殿名。

能力自测平台

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A、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 作:造 B、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 道:通导 C、水颓以绝商颜 绝:渡,穿过 D、岁因以数不登 登:登上,攀上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 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 ..B、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 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 .C、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 及孟津、雒汭,至于大....邳

D、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 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 ....

3、下列每组中对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

B、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窴决河 .C、天子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 天子既封禅巡祭..山川

D、则还自临决河,沈白马玉璧于河。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其后人有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汤问其事,因言:“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从南阳上沔入褒,褒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以车转,从斜下下渭。如此,汉中之谷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天子以为然,拜汤子卬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4、对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今:现在,今天 . B、故道多阪,回远。回:回来 . C、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拟:比拟 .D、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漕:通行漕船 .

5、下面每组中加点的虚词语法和语法相同的一组是:

A、汤问其事,因言。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B、以车转,从斜下下渭 还军灞上,以待大王之..来

C、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于其身也,则耻师矣。..D、是时武安候田蚊为丞相,其奉邑食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

②如此,汉中之谷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谪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与官属译文:

译文: 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②称郑庄。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③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始列为九卿,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注]①洗沐,假期,犹今星期日。②翕然,形容言论、行为一致。③僦,运送。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问候

B.与官属言,未尝名吏 名:名称

C.天下费多,财用益匮 匮:缺乏

D.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 阗:充满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B.①以武安侯、魏其时议 ②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①常引以为贤于己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①翟公乃大署其门曰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郑庄礼贤下士的一组是()

①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 ②其慕长者如恐不见 ③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④推毂士及官属丞史 ⑤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 ⑥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庄喜好交友,乐于助人,每逢休假日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拜谢宾朋,往往通宵达旦。

B.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并推荐贤士和属下的丞史。

C.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受其影响,在朝廷议事时,常常随声附和,迎合皇上意旨,从不随便说是论非。

D.郑庄为官廉洁,平时完全依靠俸禄和赏赐来结交朋友,虽官至九卿,死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物。

11、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价郑庄、翟公“有势”和“无势”时的不同境遇,视角新颖。

B.司马迁的观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危难之中见真情”,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C.启示后人在交友时要慎重,要以情待人,不可以富贵贫贱为原则,发人深思。

D.运用对比手法,如翟公与郑庄对比,贫富、贵贱对比,将观点阐述得鲜明深刻。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2)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

译文:

参考答案:

1、D(D中的“登”是丰收的意思,今天的成语“五谷丰登”仍保留此意。)

2、A(A中的“并”都是通“傍”,依靠,沿着的意思。而B中前一个“罢”是使动,使疲惫,后一个“罢”是罢了,作罢。C中前一个“至于”

译文: 古今相同,后一个“至于”是“到了„„”,D中前一个“于是”是“这时候”,后一个“于是”和今天相同)

3、C(A中前一个“而”指的转折关系,后一个“而”是承接关系B中的前一个“以”是来,后一个“以”表示方位的界限。D中前一个“于”表示在,后一个“于”表示比)

4、D(今:如果;回:回环;拟:比)

5、D(A因而;因为B用;表目的,来C比;对于)

6、①现在如果凿穿褒斜道,少山坂坡路,近四百里;而且褒水与沔水相通,斜水与渭水相通,都能通行漕船。

②这样,汉中的粮食边可以运来,山东的粮食从沔水而上 没有险阻,比经砥柱漕运方便。

7.B 名:动词,称名。

8.D 均为副词,“于是”。A.①代词,指“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②副词,表推测,“大概”。B.①介词,表原因,“由于”;②连词,表目的,“来”。C.①介词,“比”;②介词,“在”。

9.B ①是说他乐于助人,④是说他重视人才,⑥是说他迎合皇上。

10.C 前后无因果关系

11.D “翟公与郑庄”不是对比

12.(1)他执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礼节,凭自己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2)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况且是一般人呢!

河渠书

2006年12月11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参考课下注释,依靠工具书,疏通课文,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司马迁对许多成功的事实和经验的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及对于豪门的阻挠、气数等迷信思想的干扰的揭露,对汉代弊政无情的鞭挞。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及句式,并能翻译浅易的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司马迁对许多成功的事实和经验的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及对于豪门的阻挠、气数等迷信思想的干扰的揭露,对汉代弊政无情的鞭挞。

教学方法:练习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古代记述水道的著作,最早的当然要数《尚书·禹贡》。但是它还不是专记水道,其中有导山、导水两部分。此外如《管子·水地》、《度地》篇,《山海经》中的山经、海经等,都大体相似。专门记水道昉自《史记·河渠书》,此例一开,不但正史·地方志将水道列为专节,还出现了如《水经注》那样的专门巨著,蔚成了古代地理书的一个大类,这意义实在非同小可。

《河渠书》的内容特征,首先是它不是对现有河渠做静态描述,如像《水经注》那样,分别记述某水系有某支流,发源某处、流经某地、沿途有何地形、地物、掌故,入于某川、某河、某海等等,而是主要通过河道的开凿、治理过程,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一般地,这项活动有三部分内容:治理水害、修筑漕渠和灌渠。《河渠书》给我们写了哪些河流的治理过程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它。

二、整体感知文本

1、文本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治水工程?

大禹治水

西门豹兴水利

郑国渠的开凿

元光年间瓠子决口――――田鼢及望气用数者以为天意

郑大农开凿漕渠――――益肥关中之地

河东守番系议绕砥柱开漕运――――河移徙,渠不利

御使张汤议通褒斜道以漕――――水湍多石,不能漕

庄熊罴议穿洛溉卤地――――水颓挖井渠,未得其饶 天子使人塞瓠子决口,下淇园竹为楗

天子作歌塞瓠子建宫,复禹旧迹,梁、楚复宁无水灾 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

2、掌握文言词语

《第二教材》一填空简答1、2、3

三、探讨

1、《史记》中的“八书”,是司马迁创设的八篇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其中《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表明司马迁对治水工程重要性的明确认识和深切关注。请结合译文理解本文这一内容。

2、文本写作特点

①鲜明的对比

②详略得当,结构完整

1、如何理解司马迁的独到见解

四、重点语段练习

汉兴三十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其后四十有余年,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是时武安候田蚊为丞相,其奉邑食鄃。鄃居河北,河决而南则鄃无水菑,邑收多。蚊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之未必应天。”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于是天子久之不事复塞也。

是时郑当时为大农,言曰:“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田。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人徒

2、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

①河决酸枣,东溃金堤

②通,以漕,大便利

③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强塞

④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

3、翻译

①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

②是时武安候田蚊为丞相,其奉邑食鄃。

③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

《六国年表》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中“表”的体例特点 •

2、解读《六国年表序》(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内容),掌握读表的方法。

3、体会太史公在其中的历史倾向性 六国年表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汉代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所著。记事,上起轩辕,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凡举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天文、地理、风俗。全书分表、书、本纪、世家、列传,共130篇,50余万字。其中,表十篇,有世表、年表、月表,自三代迄于太初,略远详近,断限明确,意在解决“并时于世,年差不明”的问题对于头绪纷繁的历史事件载其发生的年月;书八篇,帝王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是为古往今来能够“立功名于天下”的各阶层代表人物立传。•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体大思精、流芳万世的巨著,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大放异彩的明珠。是一部以中国古代的治乱兴亡为背景、追求“历史与人性”的著作。它的光辉,亘古至今,影响极其深远,是中华古代文化的一座仰之弥高的巨峰。《史记》中的“表”

• 《史记》的“表”共有十篇,可分两类。一类是大事年表,“年经事纬,纵横互订”。另一类是人物的年表,一些传不胜传的人物,就以表载之。史表的创制,是《史记》体例的一大特点。“十表”存目

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 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

汉兴以来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惠景间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解读《六国年表.序》

一、识词义 • 1、周东徙洛邑 • 2、僭端见矣 • 3、先暴戾,後仁义 • 4、六卿擅晋权 • 5、矫称蜂出,誓盟不信 • 6、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 • 7、事异变,成功大 • 8、法后王

• 9、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

二、思内容

• 1、《六国年表》是以什么材料为基础撰写的?为什么依据这部史书?

• 2、《秦记》所描述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 • 3、你能不能从序文中太史公的看法和观点 ?

《高祖本纪》 教案 练习

二.学习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2.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三.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根据这个精神,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记述了刘邦推翻秦朝、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全部过程,肯定了西汉这位开国皇帝统一天下的历史作用。

四.《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理

(一)实词积累 1.常用通假字(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责”通“债”(2)遂坐上坐,无所诎 “诎”通“屈”

(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 “解”通“懈”(4)无内诸侯军„„距之 “内”通“纳” “距”通“拒”(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详”通“佯”(6)不如决策东乡 “乡”通“向” 2.古今异义词

(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家人:句中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一家人” 作业:句中古义“劳苦的工作” 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2)诽谤者族 句中古义:公开批评、议论 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句中古义:规约,规章 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

(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句中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句中古义:没有出息

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3.一词多义

(1)吕公者,好相人(动词,给人看相)无如季相(名词,面相)(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本来)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坚持)(3)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沛公引兵西(率领)(4)去辄烧绝栈道(就)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总是)(5)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项羽解而东归(解散诸侯军队)

(二)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使„„与众不同)降章邯(使„„投降)会项伯欲活张良(使„„活命)沛公从百余骑(使„„跟从)2.意动用法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认为„„奇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以„„为苦)沛公然其计 3.名词活用为动词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欲约分王关中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 都彭城 4.名词作状语

项羽与宋义北救赵 夜往见良 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 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高祖竟酒,后 吕媪怒吕公曰 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及见怪 大王起微细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此三者,皆人杰也 2.被动句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认为„„正确)(安家)(称王)(驾着白马白车)(定都)(向北)(在夜间)(在途中)

(与„„交好)(留到最后)(对„„发火)(赶在诸侯之前)(怪现象)(平民,卑微的身份)3.状语后置句 遇彭越(于)昌邑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系颈以组 4.定语后置句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诸将过此者多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5.固定格式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是以兵大败

(四)虚词积累 1.则

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2.因

高祖因狎侮诸客 因与俱攻秦军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 3.以

乃以秦王属吏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啖以利 可以有大功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4.然

然恐,不敢不服耳 不然,籍何以生此 喟然太息曰

(表转折,“但是”)(这样)(„„的样子)

(就)(如果)(趁机)(于是)(凭借)(把)(而,表承接)(因为)(用)(凭借)(动词,认为)

(五)其他重点词语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大腿)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轻视)

昌邑未拔(攻下)

摄衣谢之,延上坐(提,道歉,请)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非有功伐(功劳)还军霸上(驻扎)去辄烧绝栈道(断)汉王复入壁(营垒)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约定日期)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共同)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水的北面)

起为太上皇寿(献酒献物,祝人长寿)父兄不能给(供给,使足)可四千余人(大约)意豁如也(„„的样子)五.情节结构

《高祖本纪》是在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展示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形象,表现传记作品的主题,以及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和认识。从刘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活动特点看,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生孝惠帝、鲁元公主”),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长时的种种行事。

课文首先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等,体现了《史记》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作品特点。

这一部分主要记述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主要情节。“见蛟龙于其上”,极言刘邦出生不凡。刘邦当初,其为人,仁而爱人,有大度;但又好酒、赊酒;有诈称“贺钱万”的无赖举动。说明他原本是一个不从事生产的普通人,而且性格中有不少毛病。观看秦皇帝时,他情不自禁地发出“大丈夫,就应该像秦始皇那样”的慨叹,表明他的志向不小,也可以说是“布衣登基”的起点宣言。

第二部分(从“沛公引兵西”到“大赦天下”),写刘邦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的过程。

从历史发展过程的特点看,这一部分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奉楚怀王之命)刘邦领兵西进,一路广揽人才,虚心听取意见,队伍不断壮大,打了不少胜仗;并率先入关,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除秦苛法,安抚民心,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这一阶段,主要写郦生见沛公、与秦军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等情节。“郦生见沛公”,从刘邦“踞床”,“郦生不拜,长揖”,到“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这时郦食其说出袭击陈留之计,从而获秦军储备粮。说明刘邦能虚心听取意见,当众认错。“与秦军大战蓝田”,战前,用张良计,游说秦将,“啖以利”,偷袭武关。蓝田南交战中,设疑兵旗帜,更重要的是“诸所过毋得掠卤”,因而秦人欢喜,所以“秦军解”。最后,在蓝田北交战中,又“大破之”;乘胜追击,打败秦军。说明刘邦善于用人、用计,这是他在双方交战时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入关后,“约法三章”则表明刘邦想以此赢得关中百姓的拥护。

第二阶段:写楚汉相争:刘邦赴鸿门谢罪,项羽自立西楚霸王,刘邦被封为汉王,决策东进争夺天下,进兵追击项羽,在垓下打败项羽。

这一阶段,主要用对比的手法写了项羽由强到弱、刘邦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项羽入关时率军四十万,刘邦兵十万,双方兵力悬殊很大;刘邦自知不敌,到鸿门谢罪得以解脱。项羽入关后,屠民烧宫,假尊义帝;与刘邦先前入关的安抚吏民,宽容秦王形成鲜明对比。推翻秦朝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负约”,“更立”刘邦为汉王。可见项羽的强势与霸气,刘邦的弱小与屈从。诸侯各自回到自己封地后,刘邦烧绝栈道,以示无意东归;暗中却听从韩信的劝说,“决策东乡,争权天下”。“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的时候,双方的兵力在相持中发生了变化,由于刘邦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从民所望,后方巩固,兵力由弱转强,逐渐居于优势。“欲引”,又用“留侯、陈平计”,其决策和行动的变化说明刘邦的实力与先前大不一样。“决胜垓下”充分说明楚汉相持三年后,形势大变,汉军逐渐扭转败局,已经强大起来。垓下之战,韩信受命以三十万大军围困项羽十万之众,第一次以众击寡。韩信仍然运用谋略,尽量用极少的代价取得胜利。他以孔将军、费将军为两翼,亲自居中正面诱敌,佯装败退,拉长楚军战线,然后两翼合拢,分割包围,打败楚军,把项羽逼上死路。到了夜里,汉军又唱起楚歌迷惑楚军,这就彻底瓦解了项羽斗志,迫使项羽自刎于乌江边上。

第三阶段:刘邦在氾水之阳称帝。

这一阶段,写了刘邦称帝、高祖置酒洛阳南宫等情节。汉五年(前202)正月,诸侯及将相共尊刘邦为皇帝,二月甲午,刘邦即位于氾水之阳。刘邦称帝后总结他成功的经验,说明他不仅会用人,而且能驾驭人。、第三部分(从“未央宫成”到文末),刘邦称帝后的情况。

这一部分写了未央宫举杯噱父、高祖还乡和高祖之死等情节。“未央宫举杯噱父”是刘邦即位后在群臣面前对自己父亲的一次戏弄。汉高祖九年,华丽无比的未央宫建成,刘邦在未央宫前殿举行盛大朝会,会见诸侯群臣,其父太上皇也在场。刘邦在此即位已经三年,帝业已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以四海为家,诸侯群臣毕恭毕敬,刘邦尝到了作为天子的显贵和乐趣,不免飘飘然起来。在未央宫前殿大宴群臣之时,刘邦忽然想起父亲曾训斥他“无赖”,没有什么谋生的本领。心想现在倒要看看他如何作答。刘邦便端起玉石酒杯,斟满了酒,起身为太上皇祝寿,表示对父亲的十分尊重,不料却问道:“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当初你说我没有出息,现在看看谁有出息?你说我不从事家业,但我从事的是天子的产业。言下之意,你当年说错了。刘邦一席话,竟引来群臣高呼万岁,大笑为乐。这段文字,充分暴露了刘邦灵魂深处渺小鄙陋的东西。“高祖还乡”一节,作者放笔铺叙,摹绘点染,造成浓重的抒情氛围。先写“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且“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后自编自唱《大风歌》,然而乐极生悲,在大风歌欢乐豪迈之中透露出一种巨大的隐忧,所以“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说出了“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这样动情的话来。正是由于作者渲染了浓重的故土乡情与衣锦还乡所造成的人生荣枯之感,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生发出对人生的无限感慨。“高祖之死”一段,仅用十字,交代卒年时间、地点。六.人物形象

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丰满、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之一。刘邦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特点是:其一,有远见卓识。突出表现在他入关后的所作所为。率先入关却“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按楚怀王之约“先入关者王之”,刘邦应为关中王。他一度也“意欲留居之”,“樊哙、张良谏”后,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因而消除秦地百姓的后顾之忧,也在各路诸侯中树立了威望,可以说他是从未来统一全国的角度处理眼前的问题。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实行一系列宽政爱民的措施,赢得了秦地人民的热烈拥护。宋代刘辰翁说:“高祖始终得关中之力,关中人心所以不忘者,秋毫无犯,约法三章之力也。”(《班马异同》)“秦人大喜”、“人又益喜”,足见人心所向。得到人民的拥护是他日后节节取胜的根本原因。所以,尽管后来项羽“兵四十万”,刘邦只有“兵十万”,但有了“民心”的基础,鸿门宴上才得以解脱,而项羽也不可能在关中立足。其二,智谋超人。他性格上所表现出来的宽厚、大度、狡诈甚至无赖,都可以说明他有谋有略,非同一般。如在军事策略方面采用顺应时代、笼络人心、分化敌人、团结内部等措施,如与秦军大战蓝田前后,采用游说秦将、以利诱敌、设疑兵旗等,计谋总高人一筹。他脑瓜灵活,随机应变的能力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其三,善于使用和驾驭人。刘邦称帝后,置酒洛阳南宫,总结他统一全国的成功经验,谈到张良、萧何、韩信时说:“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的确,在刘邦所重用的将领中,不少原是项羽的部下,如韩信、陈平,他们投奔刘邦后,一个被举为大将,一个被提为护军中尉,可见刘邦的气魄非同寻常。刘邦还善于听取意见,立刻认错。如樊哙、张良劝他“止舍咸阳宫”一事,一个最高统帅如此善于听取意见,无疑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刘邦善于驾驭人的手段也是极为成功的,韩信评价说:“陛下不善将兵,而善将将。”就是这个意思。“垓下之战”是刘邦善于用人的典型例子。韩信智勇双全,当年就是他以少胜多,设下埋伏打败项羽,才扭转汉军败局,使楚汉进入相持阶段。所以,决战垓下,既显示韩信能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才干,也说明刘邦知人善任,能驾驭大将,使得将领们愿意为他冲锋陷阵,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在作者的笔下,刘邦确实有超过项羽的眼光和才干,但作者没有盲目歌功颂德,也没有把汉代开国之主描绘成“圣君”。在作者的“实录”下,写了刘邦的流氓无赖行径,记述了他不持一钱而诈称“贺钱万”的举动,描绘了他问太上皇“所就孰与仲多”的洋洋自得的神情。也写了他性格上的缺点,如好酒及色、言行粗鲁、奸诈圆滑等,还之以凡夫俗人的本相。、七.艺术手法

1.用对比的方法塑造人物。

在《高祖本纪》中,侧重记述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的过程,充分肯定了这位开国之君在统一天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作者运用鲜明、强烈的对比方法展现给读者的。如写项羽、刘邦分兵入关攻秦时,对项羽军队的行动是这样描述的:“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读者看到的,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而写刘邦军队,除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措施:“诸所过毋得掠卤”,于是“秦人惠,秦军解,因大破之”。一下子就把“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的重要因素突显出来了。

2.用讽刺的方法臧否历史人物。

讽刺是用尖锐而诙谐的语言对假丑恶的东西加以揭露、嘲笑和谴责,目的是通过讽刺对假丑恶的否定,达到对真善美的褒扬。讽刺的方法在《史记》中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高祖本纪》中主要是状摹刘邦自矜声色的心态加以讽刺。如高祖置酒未央宫,为太上皇祝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刘邦的揶揄举动,使太上皇尴尬难言,引起殿上群臣高呼万岁,大笑为乐。刘邦这种自矜声色,表面上看是对自己父亲的尊重,实际上是说父亲当年说错了,以此嘲弄太上皇,从而达到了作者要暴露刘邦性格中所存在缺点的目的。

3.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除了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作浓墨重彩的渲染外,还非常注意选择一些典型事例作精雕细刻,从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高祖本纪》就写了赊酒、诈言“贺钱万”、观始皇而叹、踞见郦生等细节,以展示刘邦性格的各个侧面。作者所写细节,总是从刻画人物或记叙历史事件的总体上加以把握,每一个细节都具有能够反映人或事物本质的独特性,从而具有典型意义。

4.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由于各人的出身、经历、教养、思想等不同,所以每个人的说话内容、特点、口气也是不一样的。司马迁能够准确地写出每个人的独特语言,使人听其声而知其人。如,刘邦早年观看秦始皇时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是感叹、羡慕的口吻,符合刘邦当时处于一个平民的身分。写郦食其,见刘邦,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活现一个狂放不羁而又胸有妙计的说客形象。

【模拟试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大泽之陂()(2)武负贳酒()3)酒雠数倍()(4)高祖常繇咸阳()(5)乃绐为谒()(6)降轵道旁()(7)乃以秦王属吏()(8)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9)日夜跂而望归()(10)随刘贾、齐梁诸侯皆大会垓下()

(11)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12)高祖奉玉卮()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2)常从王媪、武负贳酒

(3)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4)高祖常繇咸阳(5)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6)乃绐为谒曰“贺钱万”

(7)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8)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3、翻译下列句子。

(1)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译文:(2)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

译文:(3)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译:(4)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译文:

(一)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事:从事 B.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竟:尽,终了 C.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善:交好

D.吕公者,好相人 好相人:喜欢结交别人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①隆准而龙颜 B.①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

②黑质而白章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①高祖为亭长 D.①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成反复子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6、下列句子全都表现高祖与众不同的一组是()

①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②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③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④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⑤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⑥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⑤

7、简要回答下列问题(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1)文中哪句话表现了高祖对自己的境况不满和对权力渴求的心情? 答:

(2)文中哪里写出了高祖性格中狡诈的一面?

答:

(3)吕公妻同意将女儿嫁给高祖吗? 答:

(4)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吕公有远见? 答:

8、翻译下列句子。

(1)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译文:

(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译文:

(3)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译文: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并体会与现代汉语意思的不同。

(1)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 古义 今义(2)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古义 今义(3)会项伯欲活张良 古义 今义(4)沛公然其计,从之 古义 今义

10、翻译下列句子。

(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译文:(2)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陈)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①,受平谒,入见平。平等七人俱进,赐食。王曰:“罢,就舍矣。”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②。诸将尽喧③,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④、孝己⑤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注]①中涓:此处指侍从官。②护军:监督、协调各将领行动。③喧(xuān):喧哗。④尾生;古代传说坚守信约的人。⑤孝己:商代武丁之子,为人孝顺。

11、对下列三句话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使为参乘,典护军 ②今又从吾游 ③汉王乃谢

A.①做模范 ②游玩 ③道歉 B.①做模范 ②交往 ③道歉 C.①掌管 ②交往 ③道歉 D.①掌管 ②游玩 ③道歉

12、对下列两组句子的句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子之居楚何官 ③平,反覆乱臣也

②陛下何暇用之乎 ④陛下所问者,行也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B.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C.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

D.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陈平“能言善辩”的一组是()

①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

②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③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

④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⑤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

⑥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③④⑥

15、下列对本文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汉王受绛侯、灌婴等影响,怀疑陈平,陈平解释有理,才得到汉王信任。

B.陈平能言善辩,深得汉王信任。汉王能力排众议,重用陈平。C.陈平靠能言辩取得汉王信任,诸将对他不满,但也无可奈何。D.陈平为人品质不良,但由于善于狡辩,因而取得汉王信任。

【试题答案】

1.(1)bēi(2)shì(3)chïu(4)yáo(5)dài(6)zhǐ(7)zhǔ(8)xiǎng(9)qì(10)gāi(11)fàn(12)zhī

2.(1)水边,水岸(2)赊欠(3)售,卖出(4)同“徭”,服役(5)看不起(6)欺骗,诈说 名帖,这里的名帖上兼写着进献礼品的价值(7)异,与一般人不同(8)示众

3.(1)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干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事。(2)如果您一定要诛灭没有德政的暴秦,就不应该坐着接见长者。(3)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客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4)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 4.D(善于看相)

5.A(B.代词,指他,代词,指自己的。C.作为,被。D.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的情况,处所)6.A 7.(1)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2)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3)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4)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此非儿女子所知也。8.(1)唉,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像这样啊!(2)刘季一向满口说大话,很少做成什么事。

(3)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他许配给个贵人。沛县县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 9.(1)称王 大王(2)抵抗 距离(3)使„„活下来 生活,存活(4)听从 跟从 10.(1)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听说项羽发怒,想要攻打沛公,就派人去对项羽说:“沛公要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丞相,把秦官所有的珍宝都据为己有。”(2)项羽说:“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 11.C 12.B 13.D(A.逃跑 B.男子 C.事奉)14.D 15.B

李将军列传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的研读,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2、通过文本的研读,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

3、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4、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教学重点:

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1、师生共同揣摩文本,弄清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特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

2、总结积累文本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特别是p54页“词类活用

(二)”要认真完成。

上一篇:新入职员工安全试卷下一篇:大学生责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