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共9篇)
1.中美家庭教育比较 篇一
《中美教育比较》读后感
金渝学校
周小琴
用了大约半个月的时间,认真阅读了郑老师发来的《中美教育对比原稿》。这篇稿子出自于北师大青岛附属学校十个老师之手,皆是去加拿大学习的最直接,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读书也是一种阅历。”我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其实,我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人,对我身边的朋友,老师,虽然没有多少感激的话语,但内心的感激之情却是满满的。感谢我工作生活之路上的朋友,恩师,伙伴。
读完这十篇稿子,笔记本也写了二三十页。记住的,无法忘记的东西也很多,感想很多,感慨也很多。而这一切也许就这样埋在心底,慢慢去体会,慢慢去过滤,慢慢发酵,最后融入自己的生活吧,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其成为自己的一笔财富,一笔积蓄。
很多时候,我也总是觉得,自己的领悟力太差,理解力太慢,所以,没有进步没有变化没有成长。虽然如此,我依然会记住郑老师所说,记住张老师所说,把学到的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实践。因为只有那样,知识,理论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价值,才对得起自己所散结的时间。
读完了这十几万字,除了一点点儿摘录式的笔记,还是简单总结几个关键词吧。
1、阅读时,画出关键词。
记得是第一章里吧,作者在重庆参加“PBL”学习的时候,外籍教师告诉他们,在阅读活动要求的时候,请用笔画出关键词。事实证明,画出的关键词对后面工作的快速进行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还记得那年上一年级,一张白纸的孩子们不会读题,不会阅读短文,也不知道怎么找答案。张老师告诉我,让孩子们摸书,并用笔画出题目中的关键词,然后再去课文中找与题目相关的关键词或是段落。我照那样做了,虽然孩子们在判断什么是关键词的时候有一定困难,但是,进步依然是大大的,因为,只要反复提及,并养成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
现在,新的学校接手了三年级,记得还是刚工作的第三年上过一次三年级。所以,对这个段的教材,这个段的学生,都比较陌生。在平时的练习题和作文中,我发现,学生答题和习作,老是出现读题不认真,或者是不明白题意的情况,怎么做呢?指导学生用笔勾画关键词吧,一个多月的时间下来,学生慢慢养成读题审题的习惯。只是,我指导得不细,学生做得还不够好,所以,得继续加油。
阅读教学中,“关键词”一词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了我们的课堂,阅读中,抓关键词理解,抓关键词说感受,抓关键词补充,抓关键词仿写;交流前,让孩子们拟定自己的关键词;在倾听中,捕捉关键词…….关键词似乎已进入了我们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但是虽然我在做,却没有明白这个的重要性,所以常常是蜻蜓点水,浮于表面。
读了老师的记录,加深了我对“关键词”一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可,别人,别国都在做,我怎么不可以好好做呢?所以,在这方面,我得继续努力。
2、使用“我喜欢”,“我认为”的方式评价对方小组或同学的成绩。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班的有一个孩子,总喜欢找对方的缺点,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我们评价的目的是什么?取长补短,改正不足。如果每一个人看到的是别人的不足,不但自己不能获得增长,而且可能给同学带来伤害,给交往和相处带来不利。所以,学会委婉说话,恰当说话,是每一个人在每一个场合都应该注意的。“我喜欢”“我认为”这样的表达方式,值得我学习,值得我的学生学习并记住。
3、榜样,照片,视频
从文稿中,知道了老师们去的那所学校,特别注意榜样的引领,随时随地,可见榜样的的宣传照片与视频,且在每一周,会播放孩子们们的短片,诸如做得好的行为习惯,礼仪等等。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榜样墙。
走过每一所的学校,教过的每一个班级,我们也比较注意榜样的作用,每一周或是每一月或对孩子们的表现进行评价,诸如:礼仪之星,学习之星,卫生之星等等,并将“星”的相片上墙。但是不知道怎么一回事,一直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有时流于形式,有时觉得评比时有点儿随意,鼓励不了自己,带动不了别人。怎么办呢?读完老师的手记,我想,也许我们用随身带的手机,记录下学生的每一个优秀的瞬间,再通过视频或是PPT播放出来,或者各班轮流传看,我想,其榜样的引领力量是不是会更明显呢?试一试吧,带上手机,记录精彩瞬间,让其成为真正的榜样。
4、按教学系统来布置教室。通过老师上传的相片,我看到了加拿大的教室布置,如果用词来形容的话,就是五彩缤纷,五颜六色,整个墙上没有空白的,上面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有,看上去特别随意。不像我们的教室么中规中距,那么整齐,那么清爽。但感觉很温馨,很天然。不过,根据老师的记录,知道上面不但会贴孩子们的作业,还会有老师这一个学期教学的重点内容,例如上面有词汇墙,字母表等等。其实,我们的墙面布置也与教学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现在的评比,只是我们的布置更讲究美观,其次再是实用,我是这样觉得的。
5、规范的语言形式。
应该是一节数学课吧,老师要求孩子们用数学语言表达。要有规范的表达规则,表达形式。读到这儿,我想起了在丰都的小组学习汇报与交流中,教研室的张老师要求学生要有规范的语言表达,并事先给孩子们一个组织语言的框架。这样一举动,当时引来很多不满。认为固定了语言形式,固定了表达方式,等于固定了学生的思维。而实质上呢,并不如此。规范表达形式,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积累,在不断地规范与积累中,就会养成一种规范表达习惯,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语言的积累,孩子就会创造性地运用,创造性地规范自己的语言了吧。总之我赞成也很喜欢这种规范性地表达,喜欢自己学生的学科语言,学科规则。
6、尊重,思考,倾听
关于这几个词语,其意思很简单,但却需要每一个人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也需要我们老师把这一习惯传承给每一个孩子。对于其含义。太厚重,我无法说出自己浅溥的理解。只是想起了自己的班级。
我们班的孩子虽然几个,可是相互嘲笑,随意打乱别人的发言,随意发表自己的评价,不加思考的说,不加思考地举手等等,听别人在说的时候埋头干自己的,想自己的等等情况却特别严重。看完了这书,更是一直强调尊重,思考,倾听,可一直没有真正打动孩子,唤醒孩子的方法与措施,所以,效果并不明显,但我想,这既然是让我们用一生去践行的话语,学生一时半会怎么可能就养成那么好的习惯呢?且这与家庭环境,家人修养素质等等也是离不开的啊,所以仍然让这三个字时时与自己相伴,与学生相伴,让每一个词入住到孩子们的心间。
7、规则
规则这个词,在十个老师在记录中都用了不少的笔墨提及。加拿大人,时时处处,事事时时讲规则,交通规则,垃圾处理规则,学生的站队规则,学习规则等等,无一不是深深地震撼着我们。他们的孩子,可以在教室里吃零食,却没有人受到影响;他们的学生,几个班一起排队却可以没有任何声音,吃水,上学放学等等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想到我们的环境,车子到处飞,喇叭声声响,特别是今年到的新学校,走廊上,教室里,听到的都是一片喧哗,尖叫的,大声吼的,奔跑的,都有,没有安静的时候。人家的孩子为什么可以做得那么好?与家庭,与社会的教育与熏陶是离不开的,当然与老师的教育更是离不开的,记录中的加拿老师不是提及吗?刚接班的时候会花很长时间训练学生的习惯和规则的。
8、思维导图
听到这个词语,也是从教科室的张老师处。不过,一听,就喜欢上了,自己的课堂中也在试着运用,当然也不知道自己用得是不是正确。但当读到加拿的老师也讲究思维导图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很高兴,我们也可以和国际接轨了,呵呵,当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做法。
9、激励
记得,一个老师写到,在加国的老师口中,听到的所有评价都是“good”“非常good”……,基本上没有我们听到的那些打击同学,训斥学生的话,如果学生实在不听话,老师可以叫到外面站一会儿,如果孩子在家不听话,家长也不能打骂,最多就是关孩子的禁闭,让孩子独自反思,慢慢懂得。这让我想起我们的惩罚,体罚,高压线下,伤人损已的事时有发生。想想,我们为的是什么呢?告诉自己,管好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心,管好自己的嘴。
这些手记里面,值得说的,记的东西很多,几句印象深刻的句子摘录于此:
1、独自一人的时候,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但有人在时候,你一定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尊重别人。
2、把每一件事做出教育的味道。
3、老师读绘本,每一个环节都让孩子谈感受,说理解。
4、就算不喜欢,当别人送你礼物的时候也要微笑着接受,这是非常好的教养。
5、做一个善于表达爱和赞美的人,才能变得幸福。
6、你去评价一个人的作品时请用你的大脑去思考,而不是用你的情感。
7、当你回到座位上的时候,你可能会说:什么?我怎么可能得到这个分数,不公平!然后你可能会去找这个同学算账,两个人大吵一架,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是我非常不愿意看到的。当你回到座位上之后,请你注意自己的言辞,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这非常正常,请你在下课时对评价你的同学说谢谢,感谢他对我的评价。
8、轻易给别人下评价,这是不对的。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今天,陆陆续——写写停停地用了一半天的时间,暂时记录下自己的这点儿感受吧。
《把班级还给学生》——要教育别人,先提升自己
金渝学校
周小琴
摘抄: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寄希望于学生会轻易地接受改变,因为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正人者必先正已”,在发展学生的同时,我们必须发展自己;当我们拥有了更强的专业能力,也就有了更强的专业能力。
感悟:
任何时候,我们都无法寄希望于别人会改变多少,学生如此,家人如此,环境如此。所以,我们能做到的,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强大自己。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顺应时事,影响他人,帮助他人。回想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为何没有得到认可,一是自己做得还不够好,二是自己不会沟通交流,没有把自己的想法的意见采用最恰当的方式与人交流。争得他人的认可。
摘抄:
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人欣赏的渴望”。欣赏别人的同时,别忘记了欣赏自己。学会欣赏自己,你便懂得了享受;学会欣赏自己,你便拥有了快乐;学会欣赏自己,你便走进了幸福。
感悟:做老师也好,做领导也好,甚至是做家庭成员也好,只有让你的伙伴感受到存在的价值,满足被欣赏,被赞美,被需要的渴望,你才能激发他最大的潜能。
摘抄: 快乐承受和痛苦忍受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境界。“对于无法改变的事情,我们只能决定如何反应。我们不能改变手里的牌,但可以决定如何出牌。”求人不如求已,自己是心态的主宰。调适好自己的心态是解决问题的送关键所在。(增强抗压的能力)
感悟:就像本学期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当木已成舟,当事实早已存在,生气,难过,抱怨又能解决什么呢?做好自己该做好的,做好自己能做好的就足也。有人不认同,有人看不起,也是正常的。改变这一切不良因素的唯一办法就是提升自己,做一个聪明的人,智慧的人,思考型的人。
摘抄:
面对竞争残酷的现实,我们虽然很难到做那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但需舒”的境界,但与人为善,心胸开阔,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师者古训依然是我们今天必须坚守的精神追求。
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金渝学校
周小琴
昨晚,读了《把班级还给学生》第一章的第三节。郑老师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和身边的案例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应该有“好脾气”,应该能掌控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儿子还小的时候,常常做一些傻傻的事,惹得他老爸十分生气,有时就会狠狠地揍他。看着孩子他爸不分轻重地,失去理智的,歇期底里的样子,我总会暗暗地埋怨他,批评他:“批评孩子旨在教育孩子,而不在于发泄自己的怒火,像你这样让情绪泛滥,不但教育不了孩子,还有可能伤害到孩子。到时可能追悔莫及。” 所以,虽然我也教训过孩子,但我一定很冷静,知道我在干什么,知道我要做什么。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才工作那几年,很多的事想不明白:老师都讲过几遍了,学生怎么还总是出错呢?而且做错了事,竟然满不在乎,毫不在意,看到学生这样的表情,心里的火总会腾腾地往上冒;努力工作了,却没有相应的回报与收获,委屈与抱怨就常常相伴……委屈自己的同时,也会不由分说地把情绪传染给他人,事后,更多地是后悔与不快。
随着年龄的增长,应该说也是知识的积淀,才发现,只有自己才能决定自己是否快乐,是否开心,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因为这一切,似乎都与自己的情绪有关,都与自己心态有关。是啊,再大的不快也会过去,就算自己哭肿了双眼,就算自己不吃不喝,受伤害的仍然是自己和自己最亲爱的人。所以,自己何苦为难自己呢?有人说得好,快乐也是一天,悲伤也是一天,这一天到底属于什么,只有自己的情绪才可以决定。
工作中,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但我们一定是学会做情绪的主人。被人误会了,相信真相总会大白;工作失误了,相信只要努力,明天依然灿烂;生活遇到挫折了,相信崛起,是唯一的出路……只要心中有目标,心中有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向往,就不会被情绪所控制,就会做情绪的主人。
说到这情绪,也突然使我想那到了元旦那天坐火车的事情。由于人们不知道乘车地方的改变,于是在得知情况后,一窝蜂地向公交车挤去。无奈车少人多,我也是好不容易挤了上去,站到了汽车最后一排。可外面还有不少人正往上挤。想着火车马上到点,想着车子老是开不起来,心里的那个急啊。而此时,我前面不远处一女的朝我喊着:“你往前面走一点儿嘛,你不知道后面还有多少人没有上车吗?”我知道这人也是一片好心,可当时也不知道是哪来的气,火一下子就上来了,毫不客气地回绝:“这明明这就是最后一排了,你让我坐到哪儿去?我不着急嘛,车都快走了。”气呼呼地说了一大通。
待我平静下来,才发现自己是被情绪所左右了。其实,没有必要那么激动的,没有必要冲着人家发火的。
所以,做情绪的主人说着容易,但冲动也会时有发生。这说明自己还要修行,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用自己的心胸,自己的魅力,自己的学识,自己的见识武装自己,让自己强大起来,真正做好自己情绪的主人。
2.中美家庭教育比较 篇二
一、中美背景的差异
从文化背景方面来看, 中国人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中国, 强调孝悌, 父母的地位很高, 父母有着极大地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因此, 孩子不是独立的个体, 更像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或者说是父母价值观的延续。在美国, 美国人更强调的是民主和自由。这种文化表现在家庭教育方面就是家长比较最尊重孩子的想法, 把孩子当作能独立思考的个体。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 他们更加强调孩子的主导地位。
从经济方面来看, 中国的养老机制不健全, 这促使中国家长形成了一种教育观念——养儿防老。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谋得一份好的职位, 可以养活自己的同时也可以养活父母。美国有着健全的养老机制, 孩子18 岁后经济独立。在工作方面, 他们更希望的是孩子可以求得一份可以养活自己、自己喜爱的工作。
二、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
1、中美家庭教育目的的比较
家庭教育的目的制约了家庭教育的方向, 决定其总体效果。中美家庭教育存在着本质差别。
“中国式家庭教育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 能否找个好职业, 能否在顺境中度过一生。”基于这种教育目的, 中国的家长更注重的是孩子的智育。在生活方面, 从小开始父母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 所有的家庭活动都是为了孩子的学习服务的。在经济方面, 中国的父母秉持着能支持孩子到什么时候就到什么时候的原则。对于中国的家长来讲, 孩子上好大学就是他们教育的目的。
在美国, 情况是很不同的。“美国家庭的育儿观与中国家庭有很大不同, 他们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基于这种观念, 他们十分重视孩子的自身锻炼。”在生活方面, 美国的家长注意锻炼孩子自立的能力。在经济方面, 美国的父母对于孩子的零花钱是有限制的, 孩子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额度, 那么他们就要通过打工来挣钱。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把孩子培养成自主独立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2、中美家庭教育内容的比较
中美两国的教育目的不同, 这也就决定着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内容也有着很大的差异。美国的父母注意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美国的家长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另外, 他们从小就让孩子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也鼓励他们自主解决一些问题, 动手制造一些小物件。同时美国的家长也鼓励孩子进行社交活动, 希望他们可以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学会如何和别人相处。
中国的家庭教育更像是一种学校教育的延伸。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 偏重的是智力的开发, 而实际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自主意识是比较忽视的, 孩子只知道学习是最重要的事。在中国还有这样一种现象,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与学习好的孩子交朋友, 不希望孩子参加课外活动和一些课外锻炼的机会。这造成现在有一些孩子虽然成绩很好, 但是不知道如何和人相处。
3、中美家庭教育结果的比较
中美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这就造成了中美教育的结果有着很大的不同。
中国家庭教育的结果是孩子在计算、记忆等学业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一些中国的孩子移民到美国后, 他们的基础知识能力是让美国人很诧异的。但是这种教育的弊端也大。首先在这种“家长制”教育模式下, 孩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动手的能力, 成为了高分等能的“人才”。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差、交际能力差。在家叛逆、不知道感激父母;在外没有社会责任感。这与中国家长只希望孩子考好成绩的教育理念有着很大的关系。
美国的教育很民主, 尊重孩子的想法, 这可能会造成有的孩子被放得太松, 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美国孩子优秀的一面。在生活方面, 美国的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的意识很强。在经济方面, 他们有着独立生活和理财等社会必须技能。他们勇于探索, 动手能录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得到很大的锻炼。他们自主、独立, 他们具备了在社会上生存的必要技能。
三、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带给我们的启示
中美家庭教育在各个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不能一味的否定在中国的家庭教育, 更多的是希望中国的家长们可以借鉴美国家庭教育的优秀之处, 完善我国的家庭教育。根据几个方面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提议:
首先, 中国的家长要学会放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中国的教育提出六面“解放大旗”:解放儿童的脑, 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手, 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眼, 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嘴, 使他能到大自然中去获取丰富的学问;解放儿童的时间, 使他能发挥创造力。”
第二, 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实行民主。不要替孩子包办所有的事;给孩子机会自己做选择, 并让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当遇到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倾听孩子的想法。在孩子探索的过程中给的应该是鼓励而不是否定。这既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意识, 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不要在物质和生活上溺爱孩子, 给他们一定空间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这对于他们在社会上更好的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
摘要: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站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当今世界排名前两位的经济体——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本文将从文化根源的角度探析中美家庭教育不同的原因。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及教育结果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中美家庭教育的不同。希望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关键词:中美家庭教育,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结果
参考文献
[1]张晓亮.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大众文艺, 2010, (23) .
[2]李亚, 周侠.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07, (2) .
[3]王琪.中美家庭教育之差异[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6) .
3.比较中美教育的得失 篇三
先从幼儿教育说起。美国的幼儿园,孩子们就是玩儿。玩是孩子的天性。许多中国的幼儿教育家,却把这一条从根本上“改革”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幼儿园担负起了小学的教育功能,以传授知识为主了。读英语,学汉字,什么心、脑算,变成了幼儿园的主课,孩子的玩儿,却被挤在了角落里。
美国则不同,有孩子的家庭,都和幼儿园联网,家长坐在家里就能看见孩子在幼儿园里的一举一动。我注意观察了孙子安迪在幼儿园的一天。除了吃饭睡觉,安迪的一天就是玩儿,没见老师教过什么知识。
我问儿子,上了小学呢?儿子说,小学的知识量也很少,学生没有作业,学校也没有考试。有时,孩子的书包都不往家拿。那初中呢?儿子说,初中比小学稍紧一点儿,但和中国初中教育的紧张程度比半都不如。高中都是就近入学,没有严格的择校中考。
“高中是升入大学的门槛,总应该紧张一点吧?”我又问。儿子说,是比较紧张了,但和中国高中生准备高考的恐怖程度差得很远。因为大学招生没有入学考试,只靠平时的学习成绩和某些方面的专长录取,根本用不着我们高考时通宵达旦复习。
儿子的话我不信,我要亲自考察。我住的附近有一座规模很大的高中。有空时,我就在校门外观察,看看美国的高中生是怎样迎接高考的。我在国内曾教过高中毕业班,能有一个准确的比较和判断。
我无法和他们进行语言交流,但从学生的个头和成熟程度,我可以判断哪一拨是毕业生。
这些毕业生都一脸的轻松和从容。学生们都在篮球场、足球场、棒球场和橄榄球场上开心地玩着,有说有笑。他们的高考成绩已经写在平时的成绩单上了,现在何须紧张呢?晚上5点钟放学,他们说笑着走出校门各自回家。
一次,儿子在家举办了一个小型聚会,来了二十多个中国人。饭后,我和他们谈起中美教育比较的话题。他们都毕业于中国名校,在美国读过硕士和博士,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分析得有据有理。
他们先从中国的历史说起——孔圣人的办学方向不是十分清晰,只把他的学校当成讲“仁”布“礼”的平台。“学而优则仕”,在他的头脑里还是朦胧的。学生到底该怎样学,什么标准算优,古书上没有记载,因为他心里也没数。
中国的科举制度诞生后,一个“考”字,成了判定“优劣”的唯一标准。中国读书人的进身之路,只靠一个考字。考试不仅成了国家行为,而且变成了社会文化,考场成了文人的比武之地。用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像钢筋和水泥凝固在起。孔圣人的“学而优则仕”,后人用实践做了明确注解。
他们又谈到中国的现在——他们都是考出来的,考进了京城,考到了国外,知道考试能给一个青年人的未来带来什么。农家子弟,想离开贫困落后的世代生存之地,不考行吗?下岗工人的子女,想进入公务员行列,不考行吗?但考试也有太多的弊端,一个“考”的国家,究竟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应该深思了。
他们又对中美教育结果进行了比较——他们说,应试教育有得有失。中国人注重考试,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在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竞赛中,中国屡屡获得金奖就是证明。基础教育阶段,中国一个普通学校的普通学生,转到美国较好学校的较好班级,都是前几名的尖子生。就说“托福”出国考试吧,年年都有满分的中国考生。美国人认为这不可思议,甚至怀疑过。反过来,过多过严的考试,也把学生的思维凝固和僵化了。知识在书里,未知的知识在书外。中国的学生从幼儿园考到高中毕业,考了十几年,把人考累了考烦了,上了大学,才想起玩一玩。美国的学生从幼儿园玩到高中,玩够了玩腻了,觉得自己变成了大人。要论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中国绝对是世界前列,但到大学后期和研究生阶段,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明显落后了。
4.中美文化比较(英语作文教育) 篇四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rican and Chinese educat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t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make a better education.As all of us can see, our Chinese have numerous differences with Americans, especially in education.In the first place, the Chinese teachers aim at fostering the high-degree and more skillful students, however, the goal of the American system is to motivate pupils to be creative and help them reach their maximum potential.Meanwhile, Chinese universities admit students mainly by the grades which they got i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ecause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the exam should be the justice.But for the American universities, they take consideration of not only the GPA but also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recommendation、the interview performance and so on.Apparently, they think it could be better if children develop in an all-around way.In addition, Chinese students especially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burdened with pressure from homework.As a consequence, almost all of us take persistent efforts to work hard to get a good grade.Differently, Americans take it for granted that the children should experience their happy childhood by playing instead of hard work before college.What’s more, American students emphasize more on practice so they always take a crack at trying anything they want.But for the Chinese students, it is exactly on the contrary.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we both have merits and demerits.As a result, it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for us to take measures to improve.All in all, we will definitely benefit a lot if we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make up for our disadvantages.
5.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 篇五
崔2013021971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特定的对象的言行、思维着手了解并试图影响的同时,所采用的工具、方式等。在具体面向对象的过程中,教育主体往往根据从对象那里获得的相关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分析,从而确定运用哪些具体的教育方式或者是内容对对象展开教育。[1] 就内容而言,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涉及的主客体双方之间必须经由一定的方法来产生紧密的联系,从而对主客体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加以调和。当面向不同的教育对象,或面对不同的教育环境时,具体应该采取何种方法来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有所差异的,由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动,而进行相应的改变,以适合实际情况的需要。
一、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1、理论灌输法
理论灌输法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对学生进行理论的引导、启发、教育,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并以此作为教学方法来规范学生的行为。[2]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理论灌输法是最常用到的方法,要通过思想政治教师的“灌输”来向学生传授知识,通过“灌输”来展现知识结构,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明确重点、难点。在形式上可以增加投影、幻灯、以及计算机软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课堂灌输法提高生动性。还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在思想政治教师指导下,相互解答疑惑,信息多向传递,反馈迅速,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集思广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还可以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探究的主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穿着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场景,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并做实验与调查,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情感和影响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
桂
梁
造能力,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2、比较教育法
比较教育法主要对两种或多种联系着的事物进行对照,也可以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帮助人们深化思想认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提高思想觉悟,促使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写到:“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互相比较、互相斗争。”[3]
这说明无论在哪个时代背景或地域,比较教育法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一种被经常采用的并且有效的方法。该方法分为五步,它们构成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第一步是确定比较的问题,第二步是制定比较的标准,第三步是收集、整理资料,加以分类与解释,第四步是比较分析,第五步是做出结论。通过比较,对成功的经验学习借鉴,对失败的教训总结汲取,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3、激励教育法
激励教育法是指激发受教育者的主观动机,使受教育者向正确的目标去努力的方法。激励教育法是根据人们的主观动机与客观需要,它的目的是达到一定的期望。[2]
西方心理学家与管理学家从不同角度研究怎样激励人,提出 了激励理论分为三类:第一,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研究的是根据人的心理需要形成的基础激励理论。第二,激励的行为理论。主要是根据不同的人的特点与行为,采取科学的激励措施,通过正确的激励方式,使激励达到很好的效果。第三,过程激励理论。激励教育法拉近了师生距离,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典型教育法
典型教育也被称作示范教育,它通过对典型的人或事对学生进行示范,将抽象的理论赋在活生生的典型人物或事件上进行教育。这样,抽象的理论就变得具体了,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与思想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提高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
典型教育法具有生动、形象、具体、可接受性的特点,它的感染力很强。典型教育法从性质上可分为反面典型和先进典型;从类型上可分为全面典型、综合典型、单向典型;典型教育法从构成上可分为个人典型、集体典型。
二、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1、渗透教育法
渗透教育法是寓教育于社会实践活动、文体活动、教学活动中,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它是隐蔽的、间接的方法,具有无痕性、间接性、实践性的特点。[4]
学校开设了政治性与理论性很强,充满着强烈的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的必修基础课,如美国宪法、美国现代文明等,而且增设了许多人文社科类学科,例如哲理学、心理学、法学、文学、人类学,这些学科可以非直接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水平。这类学科包含着法律教育、人格教育、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渗透性与隐蔽性。美国高校还非常重视自然科学的间接渗透作用,有助于学生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基本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2、价值澄清法
价值澄清法在美国学校的德育课程里被运用得最为广泛。价值澄清就是以事先设计的活动来教导学生一些审慎思考的技巧,并借着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信念、情感、行为作自我分析、自我反省。
学生可以通过价值澄清法来理清自己的价值观和确立自己的形象,学会价值形成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在社会中把持自我并充分发挥自我。价值澄清法大致分为四步:“一是要以生活为中心,主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社会实践法
社会实践法是指导学习者通过实践认识和掌握世界,明白事理和寻求自身发展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的行为举止和心灵感受达到一个动态的相互贯通的过程。[5]
“在校园内举办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项目,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法,依据自己的意愿参加活动,提高自己的信心、智慧、尊严等优秀品德”,这类项目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得到提高,因为它渗透着德育意识和政治内容。他们的社会活动大致分两类:一是关于社会发展或政治意义的活动,比如捍卫国家安全、保护人民权益、尊重生态、参与竞赛等活动;二是关于帮扶类活动,比如帮助贫困人口、救助伤残人士、参加公共义务类活动等。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无形的“美国精神”的教育,使学生处处都能够感受到这个国家有意识进行着政治、思想和道德的教育与宣传。
4、宗教培养法
美国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教育方法之一就是宗教培养法。宗教教育主要分两方面:第一,宗教教义的讲授。在美国,学生必须参加宗教教育课。第二,宗教活动。宗教活动渗透到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出生、成年、结婚、死亡等,由宗教提供证明,每天在家祈祷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还有礼拜会、早餐祈祷会、感恩节等,“我们信仰上帝”是美钞上的标语,“上帝保佑美国”是美国国歌里的歌词,美国总统就职进行宣誓时要把手放在圣经上,美国知名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都是由教会首先创办的。
美国人的思想离不开宗教的规范作用,在美国这个高度发达的国家里,竞争激烈、人际关系淡漠,人们很容易产生焦虑和孤独感,也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教会活动使他们聚在一起交流与相互关爱,为他们带来心理上的慰藉,又唤起他们的道德感,使他们抛弃恶习与邪念。他们通过宗教教育去统一民族和国家的思想意志,引起美国社会各阶层在道德准则、爱国主义信念与对现实世界责任感的精神共鸣。
三、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异同点
1、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相同点
第一,都注重校园环境的优化。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作用,校园环境是存在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它虽不以大学生的思想变化而改变,但却始终影 响着高校学生的人生价值选择、情感诉说与人生信念。[5]中美两国十分重视国内各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以隐性教育方式的达到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第二,教育方法的多样性。简单的理论灌输对于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远远不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养成需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多种方法的共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活动,因此,当代中美两国高校都注重校园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2、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同点
第一,显性教育法和隐性教育法的不同。中国高校的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都是由教育部统一规划,包括大纲、教材、课时,在思想品德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中,主要是正面的显性教育。在课堂上,老师讲授、灌输理论。在课下,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在美国,各大学一般自主决定政治课和德育课的具体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教育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学校的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是多样化的。但是,美国的大学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和效果,也很重视渗透式的间接教育方式,渗透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择业、交友等方面,注重潜在影响,强调的是实践教学与寓教于乐。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力度的不同。在专业课教学方面,美国高校不仅重视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注重在自然科学学科课程的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传授自 然科学知识相结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面,中美两国高校大体上包括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都注重在校园生活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6]
第三,无神论和有神论的差异。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主张宗教信仰自由,但是要在法律范围内从事宗教活动、国家也通过法律保障信教群众的信仰自由。我国的宗教政策有:“要宣传无神论,但不能把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区别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宗教信仰是公民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都受到国家的宪法保护”等诸多内容。在美国,宗教是美国教育的原动力。美国的早期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原因是美国早期的移民多为信奉新教的清教徒,他们认为宗教能够拯救人的灵魂,并对圣经笃信不移。美国非常多的老牌学校,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都是起源于教会学校或是教会学校。宗教对美国大学的文化教育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与渗透力。美国有许多道德规 范和价值观都出自宗教教义,注重宗教教育与公民教育相结合。
四、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我国的启示
1、加强公民教育,渗透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任何时期,任何一个爱国者都必须具备的,它是一种伟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它能推动各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要加强公民教育,渗透爱国主义,就要教育每个公民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因为它能增加我们自立自强、积极向上的恒心,提升我们建设祖国、热爱祖国的自信。[7]
2、发挥隐性教育作用
首先,应注重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社会的文化生活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与道德情操起到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发挥文化机构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其次,大力发挥先进典型的激励作用。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很大,他的一言一行对受教育者都是一种暗示,榜样的作用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有可能引起他们模仿的倾向。还要大力宣传典型人物高尚品质和感人事迹,让受教育者见贤思齐,从中受到鼓舞、自我完善。最后,注重发挥节日或场所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如举行节日庆祝和纪念活动,使人们增强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又如免费对社会大众开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使参观者在心灵上产生爱国主义的共鸣。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二者同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注重坚持不懈地做好有显性教育,又注意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3、调动学生主体意识
高校应深入贯彻做好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工作。我们要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大学生自身特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宗旨的教育途径。我们要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性与主体性。[8]美国推崇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则更加明确地承认个人是国家的终极价值,美国力求激发和满足每位学生的个性需求,重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与能动性。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多地强调培养共性,在教育过程中,常常把教育对象作为被动的接受对象,教师常常忽视他们的主体性需求,强调受教育者的认同,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个性,限制了受教育者自主性的发挥。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一方面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另一方面,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实际方法的选用上,要针对不同的群体及同一群体的不同阶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6.中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 篇六
[摘要]我国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文章建议通过对美国社区工作经验的借鉴,完善与改进我国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美国社区 借鉴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3-0014-02
西方国家,例如美国,很早就开展了社区工作,社区的发展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已经比较完备。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比较早的展开实施,现阶段取得的成效非常不错。而我国的社区工作开展得比较晚,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完善,可以进一步挖掘、发挥其潜力和作用。因此,通过比较分析中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从中借鉴美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的经验教训,从而完善提升我国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我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促使我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随之发展起来。我国的“社区”主要是由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构成,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体的特点是:社区的活动形式多样化。我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结合社区的传统文化、习俗与规范而展开的,通过举办各种主题活动,解决社区居民最切身的问题;社区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点。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的差异较大,因此各地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不同。北京上海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帮助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主抓精神文明建设;天津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为了实现教育社会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南京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青少年道德素质培养为重点,为祖国培育“四有人才”。我国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侧重于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居民并不是社区的主人,而是受教者。
目前,我国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没有参与热情。社会各界对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足够的认识,重视度不够高。其次,我国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总体上看,城区跟郊区、各区县之间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不平衡,而且有些社区没有设立专门的领导机构。然后是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费不足,软件、硬件尚不能达到标准。最后,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够壮大,缺少高素质人员。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的素质不够高,教育方法不得当,无法解决社区居民的问题,使居民对社区失去信心,没有归属感,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美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
其实美国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他们却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美国社区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社区共同意识。美国的社区环境积累沉淀着美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建立优美的社区环境,可以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同感。比如社区里树立历史人物塑像,使居民了解记住历史的同时,精神上也收到熏陶。美国社区的各项法规非常完善,用来保障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比如邻里纠纷如何解决,门前栅栏怎样修建,房子外面的油漆选什么颜色等等都有相关的规定。不仅解决了居民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也可以使居民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美国的政治文化意识;美国没有设立针对社会工作及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门机构。在美国,成为社会工作者需要由美国的社会工作委员会批准,同时还需要接受社会工作的硕士专门教育。美国的社区学院在选聘教师及组建师资队伍方面,要求非常严格,不仅要求学历,还需要有实践经验。社区课程都是根据当地社区的发展跟实际需要而设立的,非常有针对性;美国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居民传授知识时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以达到训练居民行为能力的目的。美国的社区工作者对居民宣扬民主,并奉行民主制度。积极鼓励居民参加社区的各项活动,奉献自己的服务,提高社区责任感;美国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整体性。社区学院分布广泛,教学设施完善,对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美国的学校对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十分重视。纷纷开设社会实践相关的课程,由社区组织进行监督完成。在美国,社区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紧密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显著。此外,美国的社区还联合社会各类组织来培养员工,例如政府、企业、民间团体等,以达到扩展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的目的。
总的来说,在美国的社区发展中,非常注重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推广一系列美国的传统价值观念。
三、美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启示
(一)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专业化
我国对培养专业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方面不重视,美国就培养社区教育工作者人才方面,设立了专业的课程。我国今后也应该建立专门机构来培养专业的人才、组建专门的队伍。社区领导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重要的工作,社区其他部门应该相互配合。
(二)我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应多样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社区人员逐渐复杂化。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时应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采取多样化、现代化的工作渠道。首先,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的服务,提高服务水平,解决社区居民的思想问题与现实问题。其次,要积极举办各种娱乐活动,以乐施教。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变快,居民工作之余倾向于参加一些可以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文体活动。此时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迎合居民的需求,开展有社区特色的文化活动,提升社区居民的凝聚力。要利用社会正面的新闻来正确的引导社区居民,以宣助教;利用社会大众媒体,通过电子宣传栏、电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平台,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社区居民的道德素质水平。举办五好居民、先进居民等活动,选出典型代表,树立榜样,从而培养社区居民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我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需灵活多样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的施教内容一般为安全教育跟法制教育,在提高居民素质方面比较少,缺乏多样性。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想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兼顾多样化的内容,既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也要有民主法治及道德教育等。还要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跟健康的娱乐活动等。美国虽然经历了挫折与失败,但却可以保持稳定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就是美国有广泛深入的信仰教育,可以稳定人心、团结国民。借鉴美国成功的信仰教育,我国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向居民宣传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进行中国特色的共产主义信仰教育。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及民心稳定。
(四)我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须尊重社区成员自主性
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的主人,不单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对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借鉴美国对民主的重视,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开展群众路线实践活动,抓住人们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解决居民切身问题。
(五)我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应改加强队伍建设
美国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非常强大,使得教育成果非常显著。我国可以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方式,建立一支年轻又高学历的有实践经验的队伍。
(六)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成功经验来发展我国社区教育事业
美国的社区学院立足于社区、依托于社区,满足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这方面我国做的还远远不够。应当发挥高职院校人才设备、信息技术等优势,加强教学的灵活性。适应经济发展的速度,培养复合型人才。美国社区特别重视与社会各个组织团体,尤其是企业的合作。社区学院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企业向社区提供专业应聘人员,形成了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而我国的高职院校都缺乏与企业合作的意识,教师的学历虽然有所提高,但是缺乏实践经验。所以,应将高职院校的教育与社区教育和企业联系起来,紧密合作。
【参考文献】
7.中美家庭教育比较 篇七
关键词:中美义务教育,舞蹈教育,比较
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 青少儿舞蹈教育在中国越来越受到教育机构和家长的重视, 青少儿舞蹈教育的质和量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美国作为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在青少儿舞蹈教育方面现状如何, 是否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探讨。本文即对中国、美国在义务教育阶段 (中国中小学, 美国K12体系) 的舞蹈教育进行比较, 提出建议。
因考虑到中国各省市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及数据的不透明性, 本文以上海市闸北区和大连市为例, 与美国数据进行比较。
一、闸北区义务教育阶段舞蹈教育现状
上海市闸北区共有39所小学, 在校学生约6万名。每个学校几乎都开设舞蹈课程。但其舞蹈课程不是针对所有学生, 仅针对有舞蹈爱好并符合条件的学生, 约有1500名学生接受舞蹈教育, 每周一次, 每次约1小时至1.5小时。
闸北区中小学约有6名全职专业舞蹈教师, 分布于5所中小学。其余中小学由该校音乐老师或者外聘专业舞蹈老师教授舞蹈。
除此之外, 作为校内舞蹈教育的补充, 闸北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和闸北区少科站少年宫作为校外教育机构, 也承担了很大一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舞蹈教育工作。闸北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和闸北区少科站少年宫共有专业舞蹈教师4名, 开设舞蹈班约20多个, 约900名学生接受校外舞蹈教育。
二、中美舞蹈教育比较
(一) 学生人数、教育时间
在全美5000万公立中小学生中, 有900万在学校接受舞蹈教育, 占18%。其中400万学生是由高素质的舞蹈教育者授课的, 占8%。
在中国, 以上海市闸北区为例, 在在校注册的6万名中小学生中, 约2400名学生接受舞蹈教育, 占4%。其中1000名学生有专业舞蹈教师授课, 占1.7%。
根据Fast Response Survey System (FRSS) 公立中小学艺术教育调查报告 (2009/10学年) , 3%的小学专门设有舞蹈课程, 12%的中学专门设有舞蹈课程。
由于美国的舞蹈课程是针对所有学生的, 中国舞蹈课程只针对小部分学生, 为了便于两国比较, 将接受舞蹈教育学生的比例作为学校开展舞蹈教育的比例。以上海市闸北区为例, 以每所小学平均900名学生, 20名学生接受舞蹈教育计算, 约2%小学开设舞蹈教程;以每所中学平均700名学生, 20名学生接受舞蹈教育计算, 约3%中学开展舞蹈教程, 均低于美国。
在美国53%的舞蹈课每周授课一次以上, 在中国舞蹈课基本都是一周一次。
(二) 舞蹈课程种类
从表1可以看出, 美国中小学开设多种舞蹈课程, 创造性舞蹈和现代舞比较受欢迎。13%的美国中学开始5门以上舞蹈课程。在中国, 舞蹈课程比较单一, 一般以民族舞和形体训练为主, 学生选择余地较小。
(三) 师资
以纽约州为例, 根据表1统计, 美国公立中小学舞蹈教育的学生/教师比是81:1。
在中国, 以上海市闸北区教育系统为例, 专业舞蹈教师 (包括中小学和校外教育机构如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 共10名, 学习舞蹈学生工2400人, 学生/教师比为240:1, 远远高于美国, 这意味着教师分配到每个学生的时间少, 在相同教授效率的情况下, 教授的内容和质量将大大减少和下降。
在美国, 在开设舞蹈课程的中学中, 53%的舞蹈课程由全职在校舞蹈专家教授, 13%由兼职舞蹈专家教授, 余下的31%由其他教师 (驻场艺术家、任课教师、其他教师或志愿者) 教授。
在中国, 以上海市闸北区教育系统为例, 在开设舞蹈课程的75所中小学中, 5所由该校全职的舞蹈专业教师教授, 约15所由外聘的舞蹈专业教师教授, 余下的约50所由该校其他教师如音乐教师教授。可见在中国中小学中全职的舞蹈专业教师的比例还是过低, 中小学舞蹈教育过多地依赖校外的专业师资, 因此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在美国, 要成为中小学舞蹈教师, 必需取得大学本科学位, 主修获辅修舞蹈, 取得由当地教育机构规定的教育理论和实习的学分, 并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以获得K-12国家舞蹈教师认证许可或凭证。
在中国, 要成为中小学舞蹈教师, 需要取得教师资格证, 中美都需要, 但资格考试的专业难易度可能有区别。
(四) 教育方法和理念
国外有一些新的舞蹈教育方法和理念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Brown和Parsons 2008年的研究显示在学习舞蹈时大脑的左右半球都积极参与, 创新的教学方法——“脑舞” (brain dance) 技术, 已证明对所有年龄段舞蹈学习都行之有效。目前在国外, “脑舞”教学方法被广泛推广。
国外舞蹈教育者认为音乐的学习对于舞蹈教育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可以提高学生对运动的理解, 提供背景供他们创造自己的舞蹈。因此他们建议在课堂上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 也可邀请音乐人现场展示他们如何创作歌曲, 教学生如何欣赏音乐。
国外舞蹈教育者也认为可以在舞蹈班上引进良性竞争, 让学生们参与舞蹈演出, 或竞争独舞或特殊的舞蹈动作, 实践对于他们学习舞蹈很重要。
(五) 舞蹈教育的地位
1. 艺术教育预算
美国是一个地方分权的国家, 发展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州和地方, 约94%来自州、地方政府和私立捐助, 只有约6%来自联邦教育部。美国联邦教育部2012年的艺术教育预算是3.091万美元, 按照月6%教育预算来源于联邦政府, 以5000万公立中小学生计, 每人艺术教育预算约为65元人民币。
在中国, 以大连市为例, 全市中小学生共46.5万, 2014年艺术教育预算为422万, 每人艺术教育预算约为9元人民币, 因此美国在艺术教育上的预算约是中国的7倍。
2. 舞蹈教育与毕业
在美国, 57%的中学要求通过艺术考试方可毕业。在这些要求通过艺术考试的中学中, 15%的中学要求取得2学分以上。目前在美国50个州中, 已有37个州将取得舞蹈证书作为高中毕业的必要条件。
在中国的中小学中, 舞蹈一直作为兴趣小组、兴趣班的形式存在, 而且此类存在也仅可追溯至最近十余年。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国有“正课”和“副科”之分, 舞蹈学科可能连“副科”也称不上, 因为它只是学生的“兴趣爱好”, 因此并不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当然近几年, 舞蹈特长生有升入更高学校的便利, 但这在学生人数上仅是凤毛麟角。
三、结语
8.中美思想政治教育分析比较 篇八
关键词:中美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比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爱国主义践行活动,其在国家以及社会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能够推动整个国家发展与进步,与此同时思想政教育还反映了阶级社会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往历史的归属感。中美两国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通过对比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深入了解美国在这方面的教育工作现状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可以作为指导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工作,具有十分总要的借鉴意义,吸收更多积极的理论方法改善我国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完善在不足和漏洞,推动这方面的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
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能够团结人们,认同现有的社会和历史,完善阶级思想教育的一系列改革与进步。本为就中美的思想政治方面的理论进行分析比较。
一、 中美两国的思想教育现状
中美两国的家庭是存在着很大差异,无论是行为之举止上还是思想观念上的差异主要都表现在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状况以及文化伦理方面,对于个人人生观、家庭价值观都是天壤之别。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家庭教育方式和观念所形成的,历史文化是不会从一张空白的纸张上所承建起来,其是有深刻的国家文化和传统观念以及家庭教育文化所组成的。
1、 教育各个阶段不同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在美国和中国教育各阶段的教育都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其中我国在在学校中主要是集中学以及大学之间,有着非常多与之相关的课程,针对性极强,也是比较的专业化的。而美国则是主要是集中于中小学之间,所展开的思想教育课程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形式是趋于多方面的,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教育阶段而进行相应的课程。
中美之间的教育的制度不同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同,中国的学生对于这门课程常常只是参照书本上的思想政治内容,甚至没有进行个人的思辨和思考,这就显得较为单一,没有形成个人的主观思想意识,同时讲课的老师也没有鼓励学生就这方面的内容进行深一步的探讨以便更加用心的去理解的思辨。而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辨则是充满了个人主义方式去理解的,不完全的参照书本上的理论思想,具有了非常多的思辨精神,通过不断的认识和思考不断的深入的去了解,直到形成了较深的理解。
2、 中美两国教育观存在的差异
中美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观有着非常之明显和差别,这种差别导致了不一样的结果,无论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着很多的出入,所形成的原因是因为国家社会和教育体制以及理论的不同而造成的。
在中国其的思想教育方式主要是以独立的一门课程来进行学习的,并且是以老师为主体;来进行授课,所讲的内容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需要严格的执行,不能够懈怠,无论哪一环节的内容都是指定教授的,所讲的内容都以理论为主体进行引导的。而在美国的思想教育则是显得较为轻松和自由,也没有规定的把思想教育来作为最最要是手段,而是通过很多项课程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来进行指导教育的,让学生感受得到那中思想政治课的存在,并且在潜移默化的学生中得到的效果是非常之理想的。
3、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家庭背景下,对于下一代的教育都是赋予非常深刻的浓厚的家族价值观,希望能够传承延续上一代人的家族传统文化,对于下一代的成才之希望比较强烈,甚至是不惜血本的进行各方面的教育付出,认为只有下一代出人头地有所一番作为,能够光宗耀祖对得起家庭的期望和付出,这种家庭式的寄托和厚望包含了万千家庭所共同所有的期望。而作为美国方面的家庭教育则与中国有着很大的差别和不同,主要是因为美国的建国是提倡自由主义与个人价值的,这种观念和想法对于美国家庭而言影响是非常之深刻,对于美国家庭的下一代没有赋予了太多的成才思想,只是希望其的下一代能够快乐的自由的生活,能够立足于社会之中,独立的不依靠家庭支持而生活下去。
在中国家庭之中有着非常之严格的辈分之分,下一代对于长辈而言是需要履行作为儿女的义务,很大程度上是需要无条件的对长辈服从,对于长辈的安排和意愿甚至不可以抗拒,必须去执行和遵循的,被看做家庭中的一部分来看待,而不是以个人的身份看待的,更加的爱护和疼爱子女,甚至是溺爱。而美国的家庭教育是没有这么严格的辈分之分,也不需要无条件的服从长辈和遵循长辈的个人意愿,其有着极大的自由观念,是非常尊重下一代的想法和思想,甚至是不可以侵犯的,被视为是社会中独立的一份子来看待,其所做的一切决定也完全是靠个人的意愿和爱好来决定的,家庭是没有太多的权利进行干涉的。
二、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带来的启示
美国方面的思想教育是比较具有多方面的,具有思辨主义精神的,能够结合学生的各个阶段而进行不同形式的展开教育,鼓励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理解和认识,能够提升认识水平和具有较高的国家精神和法治精神。著名的教育家福斯贝尔曾这样的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从这方面可以理解到教育并不是只以理论和理智为指导的,其的核心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进行的,主要是净化人的心灵,美化思想,从教育中能够不断提升自己崇高的思想水平和具有较高的爱国精神觉悟。
1、充分的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中最为根本的教育方式
在进行思想教育中能够把这门课程作为课题之中,最为主要的方面进行教育普及,如果不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会削弱了这方面的效果。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正视这方面的内容,能够把爱国主要思想更加深刻的铭记于心,能够把思想道德在上课中不断的得以提升至另外一个高度之中,在课堂中重视每一个环节的讲授和交流,让学生通过思想教育课程不断认识国家制度、历史文化、人文道德等各方面的知识。
2、 重视隐形与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隐形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是必不可少的,隐形教育的意义在于上课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较为隐秘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看似没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灌输和指导,其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可以通过多项多不同的课程来进行教育,使得学生在多个不同课程中都能慢慢接受,所带来的效果是比较大的。
另外需要不断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著名的革命家梁启超曾在《少年中国说》中曾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如果缺乏了这种教育的灌输,那么所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会带来负面影响,只有不断的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全身心健康成长。
结论:
中美两国的思想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源自于不同的国家制度和社会以及家庭,只要不断深化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从传统的教育方法入手,进行推广,从教育阶段的各个年级不断展开较为人性化的教育机制,针对性的展开思想教育水平,尊重学生思辨精神,尊重学生不断的进行探讨,尊重学生形成个人的崇高理想精神,深化爱国主义和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设,以及采用隐形与心理教育的展开,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认识!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9.中美战争电影比较 篇九
战争电影:(百度百科)亦称“军事片”。是电影的主要类型之一,以战争史上重大军事行动为题材的影片,有通过战争事件、战役经过和战斗场面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树立英雄形象;也有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和军事原则;还有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多歌颂杰出的军事统帅、著名将领和军事家的战功和业绩。较常见的战争片有两种类型,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通过战争事件、战役过程和战斗场面的描写,着重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如美国影片《巴顿将军》。另一种以反映战争事件为主,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军事原则和战略战术,如中国影片《南征北战》。60年代以来,苏联和西方国家摄制的战争片中,出现了探索人与战争关系的描写,在反映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同时,如实地描写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和心灵创伤。人类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战争的历史,战争也在不断打造和开创着新的历史。身处战争中的人们,因生死存亡的考验而表现出其为人之核心品质,亦因之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内涵产生了最深刻的疑问和探究。战争电影,一方面可以重现激烈紧张的战斗场景,一方面可以对人性的另一面进行揭示和反思,纪录性、商业性、文化性并存。温情脉脉的面纱有时可以揭去,有时又不得不披上。
生命、死亡、爱情、战争等是人类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战争事关生死存亡,又往往伴有动人的爱情故事而成为最活跃的主题之一,被各种文艺样式竟相追捧。电影这门新兴的艺术形式,以其天然的影像优势后来居上,理所当然地成为纪录战争、表现战争、鞭挞战争的最佳途径。战争片因此长盛不衰,在类型片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世界电影史上,<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战舰波将金号)、《夏伯阳)、<桂河大桥)、(巴顿将军)、<现代启示录>、<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等经典战争片占据了世界电影史的重要篇章。
世界各国战争电影在创作上显现出许多方面的一致性,在具体的创作方法上因民族、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电影技巧、意识形态的不同又存在诸多不同之处。
中国战争电影简介: 中国战争电影,是指反映中国现代以来发生在中国土地上或与中国有直接关系的无以数计的对内、对外的战争、战役和战斗,尤其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抵抗外侮、平息战乱,那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威武雄壮的人民革命斗争。对此,我们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和三种审美风格。第一,30年代以表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主要内容的悲愤型。如《八百壮士》、《塞上风云》、《风云儿女》等,它再现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处境,揭露日本法西斯的烧杀抢掠,努力唤醒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热情讴歌中国军民不屈不挠的抗敌气概,洋溢着前所未有的爱国主义激情。第二,建国后反映共产党领导的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赞颂型。如《怒潮》、《万水千山》、《八女投江》、《地道战》、《小兵张嘎》、《南征北战》、《董存瑞》和(t-甘岭》、《奇袭》等~大批人们至今交口赞誉的影片,它们生动再现了我军由弱到强的壮大过程,典型再现了我军将士的英勇善战,热情讴歌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第三,新时期以来的反映和表现人民革命战争的综合型:①史诗性的,注重再现革命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如《百色起义》、《七七事变》、《血战台儿庄》、《大决战》等;②悲壮性的,反映我军失利、同胞被戮或正义善良遭误解,如《祁连山的回声》、《马蹄声碎》、《南京大屠杀》、《高山下的花环》等;③娱乐性,用近乎喜剧的方式表现严酷的战争,突出了枪战、武打、惊险等娱乐因素,如《烈火金刚》、《生死千里》、《飞虎队》等;④反思性;在主题开掘、人物塑造、叙事方式、镜头运用和画面造型等方面作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如《晚钟》、《一个和八个》、《战争子午线》、《红高梁》及《红樱桃》等。在2007年末上映的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却是中国电影史上一次完美的突破。电影中震撼的战争场面、突出的细节表现超越了以往中国战争电影,这部电影表达了一种新的战争观,一场战争表达,一种新的战争观,一场战争对所有参与者来说,均是两败俱伤。战败方固然要蒙受羞辱,战胜方也一定伤痕累累。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战争都是全人类的灾难,没有所谓的“战争胜利者”。除了看得见的物质财富和巨大的消耗外,同时战争还摧毁人类的文明。
美国战争电影简介: 作为类型电影的一种,战争电影在好莱坞占有很高的比重,美国战争电影表达着美国人对战争的独特思考,作为一种风格,它在世界各国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在短短百余年时间里,美国出产了大批优秀的战争电影,如早期的《党同伐异》、《一个国家的诞生》再到《野战排》、《猎鹿人》、《现代启示录》、《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等。似乎每经历过一次战争,美国人就会做出一次深刻的思考,这成为其创作战争电影永不枯竭的源泉。美国战争电影从影片的主题开始,就带有明显的美国风格。电影通过多个不同的方面来对战争进行思考,战争所带来的死亡、人性在战争中的丧失与回归、战争下的爱情悲剧以及对错误的反思,都成为美国战争电影所表达的主题。人是战争的主体,影片对战争的思考要通过人在战争中的遭遇来表现,美国的战争电影在银幕上塑造了大量战争状态下的活灵活现的人物彤象,通过他们的经历来评价战争。表达不同的主题就需要设置和塑造不同的人物,美国战争电影据其所表达的有关战争的特定主题,设置了各种各样特定的入物,并且通过各种手段塑造出了真实鲜活人物形象,这些“真实”的人物形象,也是美国战争电影的标志性特点之一。精彩的情节设置,使得美国战争电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戏剧冲突、悬念的成功构建,再加上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让影片非常“好看”,并且因此吸引了大批观众。作为观众获得影片内容的主要渠道,影像是美国战争电影区别于其他国家战争电影最明显的标志,更为写实的电影画面不断冲击着观众们的视觉,“带领”观众以特定的角度观察战争。美国战争电影在更大的范围中,接受着全世界观众的评判,许多影片在艺术和思想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多数美国战争电影都充满着美国人对现实的片面思考,带有十分明显的美国烙印。
好莱坞战争片对于商业价值的挖掘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牢牢吸引着观众的眼球。虽然出现了为了商业票房有些战争片使出了低俗的手段,但却也能够为优秀影片提供多种表现技巧以供借鉴。为出现符合美国主流价值又能赢得商业成功的电影奠定了基础。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均是叫好又叫座的范例。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的《无耻混蛋》也是美国战争电影史上的一朵奇葩。
关于中美战争电影的比较
为了便于比较两国的战争电影,我将从影片题材、影片主题、叙事结构以及电影技术等几个方面将中美战争影片进行比较。
一、中美战争电影不同的影片题材
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的进程是伴随着战争而发展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构成了中国现代历史前行的脉络。作为映画艺术的电影,用电影语言去全面表现中国辉煌壮丽的历史,去表现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去表现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上对西方列强的英勇抵抗,去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在抗日前线浴血奋战,去表现毛泽东伟大的军事策略与军事路线,直到去表现中国人民取得解放事业的伟大胜利,这些历史艺术性的表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有反应鸦片战争的电影《鸦片战争》、《甲午风云》等影片,有反映辛亥革命的电影《武昌起义》、《孙中山》等。有反映抗日战争的电影《烈火金刚》、《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血战台儿庄》、《紫日》、《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等影片,还有反映国内战争的影片如《西安事变》、《大决战》、《开国大典》、《长征》、《集结号》等影片,以及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上甘岭》、《英雄儿女》、《奇袭白虎团》等影片。这些影片既是艺术作品,反应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记载了中国近战争的血泪史。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其本身经历的战争并不算多,但由于其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发达,其生产的战争电影题材涉猎之广令人惊叹。而美国战争电影的题材跟中国电影题材有很大不同,美国战争电影的题材涉猎广泛,除了美国本身的内战以及二战题材的电影如《一个国家的诞生》、《乱世佳人》、《冷山》、《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刺杀希特勒》、《硫磺岛家书》等,还有反映越战的电影《猎鹿人》、《全金属外壳》、《现代启示录》、《野战排》,以及反映中东战争的《出埃及记》,反映苏格兰人民反抗压迫战争的《勇敢的心》,反映二战时期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电影《兵临城下》,反映波黑战争电影的《深入敌后》、《无主之地》,还有所谓“反恐战争”题材的电影如《锅盖头》、《前进巴格达》《拆弹部队》等。由于美国以世界警察自居,以及其在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霸权主义扩张和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美国还出现了一种“干涉战争电影题材”,这些战争大致集中在非洲、中东、巴尔干,而这些影片都取材自这些美国干涉的战争,比如《新海豹突击队》、《哈迪赛镇之战》、《生死豪情》、《太阳泪》以及近期上映的《刺杀本拉登》。
二、中美战争电影之间影片主题的比较
“每一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主题。”因此,战争主题是时代的、民族的及文化的。“母题乃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战争,既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电影艺术永恒的主题。从电影诞生以来,战争电影层出不穷,无论是上古时代的战争,还是近代的各种战争,甚至当代的美伊战争、阿富汗战争等,都通过电影艺术形式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中国战争电影主题
主题上表现比较简单,直接作为政治的宣传与教育,激发起一代又一代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对共产党领袖的赞赏,对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的专制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愤慨。概括地说,中国战争电影在主题的表现上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中国战争电影具有最强烈的爱国激情和英雄主义精神。“位卑未敢忘忧国”,中国两千多年来一直提倡精忠报国的儒家爱国主义思想。无论是国内民族战争还是抵御外族侵略战争,为国捐躯献身精神是中国战争电影的主旋律。早期的电影《中华儿女》《鸦片战争》《重庆谈判》《上甘岭》《英雄儿女》《地道战》《小兵张嘎》《南征北战》《红色娘子军》《闪闪的红星》等一批经典的影片,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爱国主义的将领形象。电影中的主人公个性鲜明,具有典型的英雄事迹和精神。林则徐、邓世昌、许云峰、董存瑞、潘冬子都成了荧屏上的红色经典形象。他们的事迹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是中国红色意识形态的教育精品。
其次,中国的战争电影,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袖的高瞻远瞩与战略战术。新时期以来这种模式的战争题材电影如《西安事变》《大决战》《开国大典》《开天辟地》等。这些影片得到了国家大笔的投资,在规模上气势恢弘,注重领袖形象的智慧饱满,注重英雄的完美高大,注重敌人的狡猾愚蠢,内容结果是每次战役、战斗都是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取得了战争的伟大胜利,赢得了凯旋而归的大团圆结局。国家大投资、大拍摄的电影,无疑有一些具有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孙中山》《血战台儿庄》《直奉大战》《非常大总统》《巍巍昆仑》《百色起义》《开国大典》《大决战》《长征》《大转折》等无数电影,表现了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国领袖的英雄丰碑的塑造,是中国革命恢弘的史诗性电影再现。
再次,中国战争电影注重民族气息与民族风格。无论是国内革命解放战争还是对外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少数民族兄弟为了祖国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及中华民族的伟大荣誉,他们和汉族人民一样,奋不顾身,投入战争,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拍摄了不少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战争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描述了真假古兰丹姆与战士阿米尔的爱情,反映了边疆斗争的艰苦性,影片融入了新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抒情调子,再现了祖国西北边疆的绮丽风光和塔吉克族人民的风情民俗。由著名导演冯小宁执导的《红河谷》描写了藏族同胞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英勇行动,真实再现了英国侵略者的残忍,表现了藏汉两族人民的英勇反抗,表达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四,中国战争电影部分地表现了战场的残酷及对人性的探讨。1937年,费穆导演的《北战场精忠录》是第一部直接表现抗日战争的故事片,影片在故事情节中还插入了一些战场上的激战和残酷无比的镜头,让观众倍感战争的恐怖与无情。吴子牛导演的《南京大屠杀》,以大量的血腥、暴力、强奸、活埋、枪杀等特写镜头,再现了日本人的残酷兽性,激发起观众强烈的民族爱国激情。同时,电影让观众反思,为什么日本侵略者是如此失去了人性,如此变态与丧失人伦?《红高粱》是张艺谋的成名之作,通过“我爷爷”“我奶奶”的爱情故事与农民自发的抗击日本的战争,更多的是对中华民族的劣根性与中华民族的伟大的生命力的双重思考。北方农民的古朴、野性与自发抗日的热情,反映出中华民族坚忍倔强的生存意志和生命力,赞美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
美国战争电影主题
与中国电影主题的意识形态性比较,美国电影视野更加开阔,场面更加震撼,电影观念更加全方位反思战争本身。通过战争电影,让观众在除了对正义与非正义、爱国与抗敌、领袖与英雄这些二元元素之间的思考外,可以让人更加敏锐地思考战争。如对战争起源、战争根源、战争原因、战争本质、战争性质、战争目的、战争与相关因素的内在联系,因此,美国战争电影是一种深层次的人类终极关怀的战争思考型电影。
首先,对战争与人性关系的深层思考。西方的战争片即使场面很大,战场炮声震耳欲聋,尸体堆积如山,血流滚滚如河,但在影片的镜头里一定能找到温馨的场面,如战友之间的友情,战场上与战场外的爱情,战争中生与死的人性的关怀,甚至在战场上的美好生活的再现与欢乐。如电影《珍珠港》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的描写。对人性的呼唤,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从一个大发战争财的纳粹商人演变成一个人道主义者,这其中就是其人性中善的一面渐渐被唤醒的过程。在影片最后,辛德勒即将离开工厂的时候,面对前来送行的工人们,辛德勒一度失声痛哭,觉得自己可以节俭一点再救一条人命,在忏悔声中辛德勒的人性得到了升华,影片主题也因此得到了拔高。另外,如《拯救大兵瑞恩》,也是充满了对人性的呼唤。
其次,对战争残酷的思考与对战争的厌恶。西方战争与中国电影的一个区别是,西方战争可以大胆地表现战士们对战争的厌恶、恐惧甚至逃跑,非常客观地再现了战场的本来面貌。通过战士们在生与死时的情感剧烈震荡,来激发起人们对战争的更加愤慨。1994年由导演爱德华·兹维克和詹姆斯·霍纳继《光荣战役》之后又一次合作的《燃情岁月》,成为战争影片中最为纠结心情的反战、厌战的优秀影片。骑兵上校威廉厌倦了战争,他带着全家来到西部荒原,在一处偏僻的山区开垦牧场。威廉上校独自一人肩负起了养育三个儿子的重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三兄弟不顾父亲的劝阻,参军前往欧洲。但是,战争就是绞肉机器,年轻的生命又死在了战场。1930年美国电影《西线无战事》是厌战电影的杰出作品。反映了一群德国少年士兵对战争态度由兴奋、憧憬到反感的过程。他们怀着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战之中,不久却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之中。到处是阴森恐怖,鬼哭狼嚎,厮杀挣扎,想从死亡的威胁里解脱出来,却只能无力地倒下。另外,由弗朗西斯科波拉指导的电影《现代启示录》,也是一部充满着反战色彩,发人深省的电影。
三、中美战争电影的叙事模式比较 战争片作为故事片的一种,“讲一个好故事”便是其首要的生存策略,只有故事好,讲得也好才能吸引观众.成功即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并且,故事中人物的活动,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塑造乃至影片的结构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也就是说相对于影片语言等其他方面而言.以上一些叙事元素显得更加关键,更具决定意义,是衡量战争片优劣的重要因素。
中国战争电影的叙事模式: 一,“革命+爱情”模式
战争与爱情有着天然的依恋关系,通常并行不悖。尤其是好莱坞电影,“战争+爱情”是其战争片的垒科玉律,几乎无一例外。其实,中国的战争片,除了“文革”时期的样板 戏,也基本上遵循这个规律,毕竟爱情是人类最本质的生活需要,人须臾离不开爱的关怀。有所区别的是.中式战争片更强凋其革命立场、革命信仰、革命精神,既不单纯表现战争场面,也不刻意去描写爱情.只是把爱情当作衬托革命的元素,为塑造高大的革命战士形象服务,为表现革命的艰难、信仰的坚定和崇高的牺牲精神服务。
二,体英雄的成长模式
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的头二十年里,战争电影空前繁荣.是银幕上最常见的类型电影。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到1978年,战争片总数几乎占据了电影生产的大芈壁江山。战争片不仅数量可观,而且艺术成就非凡,产生了一大批家喻户晓的经典影片。在这些经典影片中,有一类集中塑造革命英雄光辉形象的“成长”片,因为人物性格鲜明,真实可信,事迹感人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到今天人们仍然可以数出这些英雄的名字。最有代表性的影片有《董存瑞》、《关连长》、《赵一曼》、《小兵张嘎》、《红色娘子军》。
三,群体英雄的传奇模式
不同于前一模式,该模式重在讲述一个小战斗集体的传奇故事,如果说前一模式以人物取胜,那么此模式则以事件取胜,尤其是以传奇性的故事取胜。这类影片的一个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把革命战争的复杂性和正义之战必胜的法则糅合到一起;都讲述一个跌宕曲折、悬念惊险、刺激火爆的情节故事,主人公往往不是单个的孤胆英雄.而是以群体性的集体英雄的整体形象出现,他们艺高胆大,神出鬼没,沉着冷静,克服万难,最终痛快淋漓地打败敌人,取得革命的胜利。比如汤晓丹导演的《渡江侦察记),它是继<智取华山》后又一部以惊险样式出台的战争影片.取材于解放战争的宏阔画卷,从侦察小分队的活动来反映人民解放军机智果敢的战斗精神和军民之间、战友之间血肉相连的情谊。影片描绘了渡江战役前夕,侦察连李连长带领渡江先遣队众勇士,在夜幕掩护下渡过长江.摸清敌人沿江兵力部署、火力配置、工事构筑等重要情报,为我军大部队成功渡过长江天险做好准备的惊险故事,并且全力展现了深入敌人心脏的侦察兵如何在敌强我弱的危险境地里,置生死于度外。
四,史诗性重大战争事件的对立斗争模式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规模宏大的决定性的战争场面,它不仅涉及到敌我双方残酷厮杀的场面,更重要的在于战争的成败直接关乎国家命运和历史走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属于此类模式的影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第一,史诗性。此类影片如《大决战)、‘大转折>、《进军》等,都是以历史上真实的重大战役为题材的战争影片,由于这些影片所反映的战役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作用,因此题材本身就使其具有了“史诗性”。第二,规模宏大。因为此类影片事关国家命运,民旗存亡,所以小股部队的零星作战不会成为它表现的中心,规模巨大、人数众多的集团军之间的战斗景象才是它描述的对象。《大决战》中长达数分钟的长镜头,真实再现了敌我两方在兵力投入、战局控制、行进方向、武器力量对比方面的宏阔场面;第三,破旧立新的斗争结果。敌我斗争仅仅有规模巨大的史诗性质还不够,战争的结果必须要显示敌败我胜、破旧立新的现实影响,战争的胜败必须对旧的国家形象的颠覆和新的国家形象的重建有积极和重大的作用。
美国战争电影的叙事模式:
1、寻找模式 一直以来,“寻找”都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大主题,如文艺复新对一个时代的追寻,卡夫卡、博尔赫斯等现代派小说家对人类终极意义的探求,文学中的寻根实验等。而这种寻找的模式也存在于战争电影之中。其在着力表现对战争的历史反思的同时,也昭示了一种赋予人类存在意义的存在状态和行为方式。《冷山》、《漫长的婚约》、《美丽人生》、《硫磺岛家书》、《现代启示录》、《猎鹿人》和《东京审判》等都是这类战争电影的典型。
2、英雄模式
自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以降,西方文学就有英雄中心主义的叙事传统,战争电影亦继承了该传统,为观众呈现了一系列富于传奇色彩的英雄模式作品,如将背景设在遥远的古代战场的《斯巴达三百勇士>、《勇敢的心>、《亚瑟王》、《亚历山大大帝》、《特洛伊》、<天国王朝》和《凯撒大帝》等;又如离我们所处时代较近的《征服者》、《辛德勒名单》、《拉贝日记》和《卢旺达饭店》等。
3、事件中心模式
称此类战争电影为事件中心模式战争片意在强调此类影片的事件性和故事性。与前两种模式相比,其故事叙述本身的意义在整体表达中所起的作用较大,在一战片、二战片和越战片中多有此类。又可将事件分为“大事件”和“小事件”两类。前者具有史诗型宏大叙事的特点,向观众展现了全景式的战争场面与时间历程,后者则多从个人视角或小事件切入,作为宏大整体而存在的战争成了烘托细部的背景。而具体作品的表达方式又有所差异,前者有如《帝国的陷落》、《战略大作》等通过时序中事件的串联逐步展开的,有如《最长的一天》、《珍珠港》和《黑皮书》等通过不同时间或空间中发生事件的交织共进,以多主线形式共同推进叙事的;后者有如《拆弹部队》、《风语者》和《兵临城下》等采取“扩述”的手法,使叙述时间大于事件时间,从而实现小事件表达的,亦有如《柏林的女人》、《战争与和平》、《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燃情岁月》和《拯救大兵瑞恩》等以个人视角而非历史视角实现叙事的。
四、中美战争电影中对于生存的不同理解
人性中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欲望。不管是交战的士兵,还是战区中的平民。但是真正面对生存和死亡的时候,东西方在价值观中显然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理解。
东方的生存哲学
古代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生命和道义都是我们想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兼得了,我宁可“舍生取义",因为东方人的价值观念中,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丧失道义。所以生存与死亡对于东方人来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正是如此,我们在影片《红河谷》中看到丹珠拉响了手雷,格桑用打火机点燃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烈火,安洁胸前始终挂着一枚手榴弹,而我们在更多影片中看到无数中国军人为自己准备下那枚光荣弹。同样,古时的日本军人在身上配一把长刀也必会同时配一把短刀,这并不是说他们就要时刻准备着去死,而是如果真正到了最后一刻,希望保留自己生命的尊严与价值,正因为有些事情是“有甚于生”的。
西方的生存价值
【中美家庭教育比较】推荐阅读: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论文09-14
《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11-04
中美官员制度的比较07-05
中美选举制度比较10-18
中美科幻电影创新比较与思考10-12
浅谈中美动画情景喜剧的发展比较论文09-19
中美教育差异与礼仪习惯10-26
中美大学校长纵论通识教育07-18
中美建交公报10-17
中美政府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