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重点-小石潭记

2024-10-11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重点-小石潭记(共10篇)(共10篇)

1.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重点-小石潭记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2.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的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二、简介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2.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轻声跟读,并补充。3.师生共同疏通文意。(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3)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②皆若空游无所依。()③似与游者相乐。()④天涯若比邻。()

2.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在柳宗元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以其高度的艺术技巧和艺术独创性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三个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文言知识,基本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正确解释重点词语,翻译重点句子,把握课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说明:本节课设计的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四、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巩固本课所学的重点文言词句。

2、学习本文描摹细致、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

3、正确理解作者的情感。

4、帮助学生树立豁达乐观的人生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描摹细致、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

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

六、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多媒体辅助。

学法:朗读、勾画、批注、想象相结合,自主,合作,探究。

七、教学过程

(一)达标检测

教师就第一课时所学的重点文言知识,检查学生在字音、字义、句意及课文诵读方面的情况,并加以巩固。

(设计意图:落实重点文言知识,全面及时地掌握学情,为本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点拨构建

1、精读课文,把握景物特征及作者的写景技巧。

问题设置: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2)读课文1至3段,思考:文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运用了怎样的写景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学习写景方法。)

2、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问题设置: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并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合作探究

问题设置: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启发点拨。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内心。)

(四)拓展升华

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进行比较阅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树立豁达乐观的人生观。)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1) 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落实语文课标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

(2) 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本文第二自然段的景致。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训练学生写景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景——幽深冷寂

情——孤凄悲凉

(情景交融)

3.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重点-小石潭记 篇三

慷kāng慨kǎi大方 一视同仁 任劳任怨 众目睽睽kuí

四、蹲踞dūnjù 酬和hè 熹xī微 譬pì喻:打比方。 淳chún朴 即物起兴: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huì:鸟鸣声

向例:一向的作法。 面善:面熟。腌yān 门楣méi 苋xiàn菜 籍jí贯 城隍庙 肃然起敬 囊náng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囿yòu于:局限于,拘泥于。 钹bó 招徕lái:招揽。铁铉xuàn 饽饽bō 秫shú秸jiē秆 随机应变 合辙zhé押韵:押韵。 油嘴滑舌

4.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重点-小石潭记 篇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课文。3.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4.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学习寓情于景的法写。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情感。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一默:

注意下列加粗字的注音。

簧竹(huáng)清冽(liè)为坻(chí)为嵁(kān).俶尔(chù)翕忽(xī)怡然(yí)幽邃(suì)

二、读一读: 1.学生试读

由朗读基本功较好的同学先来试读,在试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2标注句子的停顿

附:《小石潭记》朗读停顿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3.集体朗读,读准停顿

三、想一想:

.学生看书下面的注释,边弄懂文意。不懂的词句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⑵俶尔远逝(忽然)...(3)凄神寒骨(凄:使……凄 凄清、冷清)

(4)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5)以其境过清(以:因为)

(6)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那样曲折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蜿蜒爬行)(7)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8)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2.通译全文,并注意重点句子的翻译。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阳光直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呆呆的一动不动。(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同游人(互相欢乐)逗乐。(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忽明忽暗,时隐时现。

(5)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往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

(6)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面被竹子和树木环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7)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潭中有鱼大约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可以久留,便题了字后离去。

四、练一练:

“胸中有丘壑”,我是设计师。根据课文内容,为小石潭设计景点。并用优美的语言,展开想象,来描绘其景致。

老师示例:据文中“隔篁竹”“伐竹取道”,设“竹径通幽”景点。依山势地形,蜿蜒前行。路宽约1米,两旁翠竹摇曳,沁人心脾的是翠竹清香,耳边还不时传来婉转悠扬的鸟鸣声。

学生设计:如据文中“潭西南而望”这段,设“望溪亭”。一座木制的四角凉亭,依山傍水而建。亭中设有几张木椅竹凳,凭栏远眺,一条小溪迤逦而下,清泉石上流,令人心醉。

据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设 “观鱼台”。小石潭四周,围着一圈竹制栏杆。潭水清澈见底,潭中游鱼似在空中游。树蔓倒映潭底,和鱼影交织在一起。

“听水轩”;”、“玉佩泉”、“翠蔓廊”、““品茗阁”等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一默

1.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_____》,是《 _____ 》中的一篇,原题为《 》。作者_____,字_____,唐代著名_____家,有《 _____ 集》。2.内容填空

本文是按__游览___ 顺序来写的,思路为: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二.读一读

阅读课文,分析各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

第一段: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空竹、水声、小潭 以及潭边的 翠蔓)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表现潭水 清澈 的特点。)

第三段:写潭溪与岸势。(曲折蜿蜒 岸势的 参差不齐 来写。)第四段:写作者的感受。(幽深冷寂 的气氛。)第五段:记同游者。三.想一想

1.探究一下文章的标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文中哪些景象与“石”有关:

“全石以为底……为岩”这一句与石有关;“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

2.本文的作者流露的情感:

“心乐之”“似与游者逗乐”“凄神寒骨,悄怆忧邃”,一乐一忧。3.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哪些字眼的表达突显功力。

老师示例:如“水尤清冽”中的清冽,就突出了水的寒洁、清凉;“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里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织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

老师示例:第二段写了潭中的游鱼。写时一石双鸟,既写鱼之态,又写水之清。写游鱼,动静结合,显出鱼的活泼和情趣。课文多角度描绘景物,精美异常,说说你的体会。

4.师生共同品评,赏析:

如(1)声形结合。发现小潭,先闻其声,后见其形。

(2)远近交错。“潭西南而望”这段是远,下段“坐潭上”是近。远远近近,多层次地展示了小潭的景致。

(3)动静互衬。写游鱼,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4)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对景物的描绘,渗透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情怀等等。

师生共同探讨,明确作者的情怀,前乐后凄,以乐衬凄。水之清,鱼之乐,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但面对过清的其境,作者有了凄怆之感。作者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的压抑烦恼之情,但欢乐只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触发了出来。

四.练一练 1一词多义

乐: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似与游者相乐(逗乐、互相取乐)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久居(能).清: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凄凉)

从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

隶而从者(跟从)以:以其境过清(因为)全石以为底(用来)

而:记之而去(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

隶而从者(不译,表并列关系)

潭西南而望(不译,作停顿词)

差: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见:下见小潭(发现)明灭可见(看见 游: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

同游者(游览)环:如鸣珮环(玉环)竹树环合(环绕)

为:全石以为底(作为)为岩(成为)

2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日光下彻(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俶尔远逝(远: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

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凄神寒骨(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

(寒: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感到寒冷)

如鸣珮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心乐之(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

近岸(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3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往。)

崔氏二小生(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闻水声(古义:听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

5.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重点-小石潭记 篇五

《海底两万里》

1.尼摩船长的形象。

(尼摩船长逃避人类,蛰居海底,而又隐隐约约和陆地上的某些人有一种特殊联系。他富有同情心,性格阴郁、知识渊博、带有浪漫、神秘色彩,非常吸引人的人物。)

2.潜艇上的人睡的床用<大叶藻>(材料)制成,潜艇上的人穿的衣服是用<贝壳类的足丝>做成的。潜艇上的人用来写字的笔是用<鲸的触须>做成的。潜艇上的人用的墨水是用<墨鱼或乌贼的分泌物>做成的。

3.请举例说出海底的三种植物。--裙带菜、海带、紫菜、石花菜

《名人传》

4.名人传教会了你什么?

乐观面对磨难,坦然生活,乐观向上

5.这三位名人如果采取了与现实稍微妥协的态度,就会极大地改变他们的生活。可他们没有这样做,这样是不是自讨苦吃?

不是

(1.)贝多芬遭遇病痛的折磨,仍不放弃音乐 .贝多芬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其创作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

(2).米开朗琪罗的遭遇悲惨,仍然坚持雕塑.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

(3).托尔斯泰面对内心的惶惑矛盾,最终创作出不朽名篇.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有关人生目的、宗教和社会的阐述又使他成为一位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

6.罗曼罗兰描写了名人们相貌丑陋、体弱多病、与家庭关系紧张、与同事不和等缺陷和不足之处,这是否会影响你对他们的崇拜和尊敬?这种兼顾人物优点和缺点的写法。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不会 反衬 欲扬先抑

1.《名人传》是一本怎样的书?作者是谁?

答:《名人传》是罗曼?罗兰最早享誉文坛的人物传记,它真实的记述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三位艺术大师坎坷的生活和艰辛的创造,展现了艺术大师们伟大的心灵。

2.《名人传》主要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答:伟大的天才必须向庸俗而且充满敌意的社会进行不屈的斗争,就能获得胜利,完成天才的创造事业。

3.贝多芬一生中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最大的幸福又是什么?

答:贝多芬一生中最大的痛苦是作为音乐家、作曲家却耳朵失聪;最大的幸福是他战胜痛苦,创造出拥抱欢乐的《第九交响乐》。

4.在《贝多芬》传后,作者附了“海利根遗嘱”的目的是什么?

答:增加传记“引文”的真实性,同时也是贝多芬痛苦生活和读者心灵的一次撞击。

5.《贝多芬》在立意和构思上扣住什么主题选材?

答:作者紧扣“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气息。”

6.在《米开朗琪罗传》中,作者为什么把人物的痛苦作为重要情节?这痛苦是作者凭空虚构的吗?

答:不是凭空虚构,而是从历史事实中吸收来的,为了使人物的英雄主义精神的全部伟大之处得以显示出来,其感染力在于克服痛苦,战胜痛苦,这是以痛苦为情节的目的所在。

7.《米开朗琪罗传》中,作者写到雕塑家完成的许多雕塑,可看出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有怎样的与众不同的特征?

答: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表现了与众不同的男性的雄伟和戏剧性的结构,形式上也具有超越时代的新鲜感,因而备受世人的尊崇。

8.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传》中探索了这位艺术巨匠哪两方面的内容?

答:一是痛苦和磨难--时代与社会给他带来的种种苦痛;二是他的艺术创作带给他的短暂的狂欢。

9.请结合《托尔斯泰传》谈一谈托尔泰的艺术观。

答:托尔斯泰认为艺术不是一个阶级的所有物;不是一种技艺,它是真实情操的表白;艺术应当铲除强暴,它的使命是要用爱来统治一切;只有为了团结而工作的才是真正的艺术。10.请结合《托尔斯泰传》谈一谈托尔斯泰的妇女观。

答:他反对现代的女权主义,称赞贤妻良母,认为勇敢的妻子应该是丈夫的助手而不是他的工作障碍。

11.《托尔斯泰传》的立意是什么?作者的着眼点在哪儿?

答:立意是歌颂英雄主义;着眼于评论托尔斯泰的思想和创作,是一部文学创作评传。

12.结合《托尔斯泰传》谈谈你对托尔斯泰的伟大之处的看法。

答:托尔斯泰一生向善,追求真诚的、博大的爱,厌恶痛苦的民众生活,因此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他爱的信仰、精神道德的再现,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有一颗真诚、善良、博爱的心。

《名人传》系统复习

写作缘起

在西方,提起著名的传记作家,人们首先举出的是古代希腊史学家布吕达克,著有《名人传》,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偶然翻阅此书,从中找到了可以帮助他忍受疾病痛苦并战胜痛苦的精神安慰。罗曼罗兰由此得到启发,他计划编写一组大人物传记,(以安慰和鼓励那些不幸的人们,使他们振作起来,和命运作斗争,从精神和道德的角度,改造社会。)

2.内容简介

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小说叙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贝多芬,他的音乐受到欢呼,他的困难却几乎无人问津,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米开朗琪罗,每从事一项工程,都必然遭到一批小人的嫉妒和怨恨,他同贝多芬一样终身未婚,没有能享受到真正的爱情。他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传世杰作。托尔斯泰,要面对整个贵族上流社会,以至被教会开除教籍。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

3.内容精要。

《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

4.阅读感受:

①人生难免会遇到磨难,生活也并非充满了鲜花和欢乐;

②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③评价人物要看人的品质和价值,而不能以貌取人,以偏概全。

5.常识练习:

①我国先哲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在《名人传》的三位主人公身上得到深刻体现,请以其中一个人为例,说说他是如何在行动中体现孟子这句话的。(要求写出人命和具体事例,不少于30字)

答案示例:贝多芬不仅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后来发展到耳朵失聪。可是这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仍然相信,“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握住命运的咽喉。”他凭着超凡的.毅力和奋斗精神,从事音乐的创作,写出《第九交响曲》等传世之作。

⑤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是为音乐家(贝多芬传)、雕塑家(米开朗基罗)、文学家(托尔斯泰)写的三部传记。这三人共同的特点是:

答案:三人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

6.语段阅读。

(一)《名人传》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读物,根据你对这部名著的阅读,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①这部名著是法国著名作家_________作品。它记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②请概述其中一位名人的一个典型事例。

答案示例:

①罗曼罗兰 贝多芬 (米开朗琪(基)罗) 列夫托尔斯泰

②答案示例: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举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当高度耳聋的贝多芬出场时,他受到观众五次热烈地鼓掌欢迎。贝多芬在终场后感动得晕了过去。

(二)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乐。--罗曼罗兰《名人传》

1.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热情赞颂的这位与命运、与生活搏斗的英雄是________。

2.罗曼罗兰说这位英雄是“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请你结合他的生活经历和杰出成就,说说“苦难”和“欢乐”各指什么。

3.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跟罗曼罗兰说的那位英雄一样,面对命运的苦厄,生活的不幸,却能“用苦难来铸成欢乐”,留芳千古。试举出一例。

答案示例:

1.贝多芬

2.① “苦难”指贝多芬经历了很多的苦难,例如贫穷、耳聋、孤独等;②“欢乐”可以指他的《欢乐颂》,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当高度耳聋的贝多芬出场时,他受到观众五次热烈地鼓掌欢迎。贝多芬在终场后感动得晕了过去。

3.例:司马迁身受腐刑,痛苦万分,但仍然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用笔写下了千古绝唱《史记》,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厚的史学财富。

(三)据说,把雕像交由米开朗琪罗做的行政长官比尔索德里尼为表示自己的品味高雅而对雕像提出了一些批评:他认为鼻子太厚了。米开朗琪罗便拿起一把剪刀和一点大理石粉爬上脚手架,一面轻轻地晃动着剪刀,一面把大理石粉一点点撒落,但他绝不碰那鼻子,原封不动地保留着。然后,他转身对着行政长官说道:

“现在,您请看。”

索德里尼回答说:

“现在,它让我喜欢多了。您把它改动得颇有生气了。”

于是,米开朗琪罗走下脚手架,偷偷地笑了。

1.文段选自文学名著《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请概括这一情节的内容。

3.文段中对米开朗琪罗和描写主要运用哪种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示例:

1.《名人传》(或:《名人传?米开郎琪罗传》 罗曼?罗兰

2.行政长官对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大卫》妄加批评,然而米开朗琪罗却凭着自己的聪明、机智保住了这一作品,使其完好无损。

3.①动作描写 ②聪明、机智,热爱自己的雕塑作品

(四)

我的体能和智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增无已……我的青春,是的,我感到我的青春才刚刚开始。我已经隐隐约约看到目标在前,虽然尚不清楚,但正在一天天地接近……啊!如果我能摆脱这种疾病,我一定能拥抱整个世界!……除了睡眠,我不知道有其他的休息。可惜我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睡觉。但愿我能摆脱疾病,哪怕一半也好,那时侯!……不,我不能忍受下去。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永远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啊,如果能活上千百次那就太好了!

1.上文选自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试写出文段所写的人物的姓名、国籍、身份、代表作。

人物姓名:________ 国籍:________

身份:________ 代表作:________

2.试分析文段刻画的人物具有什么人格魅力?

3.试分析文段采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人物?

答案示例:

1.贝多芬 德国 音乐家 《命运》

2.贝多芬虽然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而且又患有重病,但是在他的身上却有坚强、乐观、不屈服于命运的特点。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的体现。

3.文段运用第一人称,侧重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可是这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仍然相信,“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握住命运的咽喉。”他凭着超凡的毅力和奋斗精神,从事音乐的创作,写出《第九交响曲》等传世之作。

据说,把雕像交由米开朗琪罗做的行政长官比尔索德里尼为表示自己的品味高雅而对雕像提出了一些批评:他认为鼻子太厚了。米开朗琪罗便拿起一把剪刀和一点大理石粉爬上脚手架,一面轻轻地晃动着剪刀,一面把大理石粉一点点撒落,但他绝不碰那鼻子,原封不动地保留着。然后,他转身对着行政长官说道:

“现在,您请看。”

索德里尼回答说:

“现在,它让我喜欢多了。您把它改动得颇有生气了。”

于是,米开朗琪罗走下脚手架,偷偷地笑了。

1.本选段节选自《                   》,作者是                     。

2.“偷偷地笑”这一神态描写有什么特殊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行政长官比尔索德里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给予评价。(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重点-小石潭记 篇六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烟雾都已消散净尽,天与山连成一片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凭借(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高处发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4、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第22课 五柳先生传

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第23课 马说

1.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2.写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译:只能屈辱于低贱人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饲马者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鞭打它不能按照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喂饱它而使它的才能施展出来,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4.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24课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抄完后,跑着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愿意借书给我,我才有机会博览群书。

2、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到了成年时候,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担心没有知识渊博的老师、名人相交,(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名望的老师请教。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等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第26课 小石潭记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皆若空游无所依。

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灵活。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由于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第27课 岳阳楼记

1.属予作文以记之。

嘱托我写文章记下这件事。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观览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3.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

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惧怕他人的批评指责。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在水面上的光如跳跃的碎金,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壁。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浙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这两种心情。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8.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9.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此”指的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月光”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范仲淹借写《岳阳楼记》之机,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系情于民的高尚情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与好友共勉。

第28课 醉翁亭记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格外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是在于山水之中的乐趣啊。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4)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够同大家——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古诗词曲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水调歌头》中表达美好祝愿的语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人生哲理,给人以鼓舞的句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山坡羊.潼关怀古羊》中表达作者对老百姓同情的句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水调歌头》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饮酒》中表现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千古名句是:采菊东篙下,悠然见南山。

《行路难》中运用典故写出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的句子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人们常用《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激励人们战胜挫折,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奋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奇特的想象写“雪”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夸张地描写胡地异常寒冷的诗句是;瀚诲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己亥杂诗》中,作者以落花为喻,表明心志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诗人推已及人的博大胸怀和他的美好理想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透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我们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瘦骨瞵峋的老人,手拄拐杖,仰天长叹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饮酒》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朝诗人。2.《行路难》作者李白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杜甫是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岑参是唐朝诗人。

7.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复习计划 篇七

考查点:

赏析记叙文中描写的作用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独立阅读并理解简易文言文翻译文言语句赏析古诗词

知识点:

生字词记叙文中的描写及作用说明方法及作用文言文阅读理解文言词语古诗词赏析

期中分析:

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生字词的重点在注音和解释,容易写错的字词一定要重点强调。文言文的重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和课文默写一定要牢固抓住,给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文阅读要多做练习,要求学生读一篇文章必须把握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学会从关键语句、修辞方法等方面入手分析句子。提高他们的阅读解题能力。

复习安排:共10课时

一、生字词一课时

二、文言文三课时

三、阅读理解三课时

四、作文指导一课时

五、综合检测二课时

复习任务安排:

1、生字词、背诵默写以卷子形式来考查,课前给学生发卷,让学生照着试卷找答案,课上直接作卷。

2、文言文也是以书面考查为主,老师一定要严加落实,不能让一个学生落下。

3、阅读理解分为现代文阅读理解和文言文阅读理解。注重指导学生的答题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作文指导两课时,有重点的指导,结合学生平时作文的情况,强调该注意的事项和写作方法。

8.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重点-小石潭记 篇八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内容,分析文章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此游记作者的观察顺序和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

3,了解作者通过写此游记表达的凄苦忧伤的感情.

4,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内容,分析文章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通过写此游记表达的凄苦忧伤的感情.

3,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本文内容,分析文章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此游记作者的观察顺序和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

3,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设想:

1,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教学的难点。文章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2,词语、生字在预习中解决,对文中的一些活用现象不必涉及,只作整体理解即可。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正课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整体感知课文。

①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篁竹(huáng)清冽(liè)为坻(dǐ)

B.为屿(yǔ)为(shèn)怡然(yí)

C.m尔(chù)翕忽(xī)差互(chā)

D.寂寥(liáo)悄怆(chuàng)幽邃(suì)

②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③齐读课文。

4.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⑤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5.熟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四.板书:

小石潭记

游览顺序: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二、正课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①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②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篁竹→水声→小潭→情树、翠蔓

发现小潭移步换景的写法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3.全班齐读第一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段。

5.讨论下列问题:

①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②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③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倘弧本褪谴舸舻难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②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小结:

课文是-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的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五、板书:

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游鱼:动静结合

溪身:曲折蜿蜒抒发在寂寞处境中

小石潭记小潭源流形象比喻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9.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重点-小石潭记 篇九

11、《荒芜了的花园》通过(几个人想重修花园但都不动手的故事),告诉我们(空谈不如实干,行动胜于雄辩;夸夸其谈,只说不做,最终结果将是一事无成。)

12、《瘸禅》通过(苏格拉底帮助禅蜕壳,好心办了坏事)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如果揠苗助长,反而会适得其反。)(经历过痛苦与挫折,人生才会变得更加美丽和完整。)

13、《四个人和一只箱子》通过(四个人为了一个诺言,一起在危险的环境中克服困难,最终走出险境)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了(信守诺言、团结协作和必胜的信念才是克服困难的无价之宝。)

14、《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给边疆的建设者们。)

15、《米芾学书》写(一位秀才苦心指导米芾学写字的事),说明(学写字不只是要动笔,还要动心,不但要观其形,而且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字的道理)。

第四单元主题(爱、沟通),(一个心里有别人,总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的人,得到的将是内心的充实,高尚的人格,爱心的照耀。)

16、《灯祭》中那明亮的玻璃灯是(一份亲情)。两代人的灯,两代人的情,通过(作者对童年的等的怀念以及对父亲的追思),表现了(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17、《捐赠天堂》表达了(对灾区孩子的牵挂和问候),两张四不像的剪纸,是人间真情的最好见证。让我们懂得了(甘愿给社会付出真情和爱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18、《天涯情思》抒发了游子的思乡情怀,让我们联想到(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9、《小抄写员》让我们感受到(叙利奥对父母的关心体贴,对父母深深的爱,以及主动为父亲分忧解难的美德)。

10.八年级小石潭记教案 篇十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彩屏显示。)

二、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上一篇:中秋节的民间习俗下一篇:中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