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语感教学

2024-08-23

英语教学中的语感教学(精选16篇)

1.英语教学中的语感教学 篇一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什么是语感?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对语言产生感知和感受的心理行为能力。中学生要学习语言,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脱离语感而获得听、说、读、写水平的提高,所以,中学语文教学只有重视语感的培养,语言的学习才能得到长足的深化和升华。

在语文学习中如果能够具备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是一种特别好的心理倾向。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

一、感受字词意蕴,奠定语言基础

中学阶段,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和感受往往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完成的。这是因为语言符号的特点决定了中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已由最初对“共同性”的识记认知,发展到了对“个体性”的理解感悟阶段。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认为,语言和言语是有差别的。语言是按照一定法规组成的完整的符号系统,它的语词和语义关系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即约定俗成的;而言语则是侧重实用性的,就情境的不同,表达的形式也会不同,所以言语的语词和语义关系常常是变化不定的,这就使得语言运用具有了“任意性”的特点。

再从对语言理解的角度来讲,我们根据语法规则来理解所获得的意义往往是对语言“共同性”的认知,而在日常生活中,说话者、写作者却常常为了传达某种特殊的意义、内涵的心理、别样的情绪,总是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固有的规则,于是语言便有了千姿百态的“个性”。对此,古人的见解颇多:例如陆机的“文外曲致”,刘勰的“情在词外”,钟嵘的“文已尽而意有余”,司空图的“味在咸酸之外”,都异曲同工地对“写作时须有言外之意”的要求表达得十分清楚。所以,只有“个性化”的言语,才能使表达变更精彩,更深邃。

面对“个性化”语言组成的作品,学生该如何阅读,怎样领悟?难题一个个摆在眼前,如何解决?只能从培养语感的基础做起。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一定数量的词语积累作为语感训练的素材,辅之以大量的阅读训练,使学生的语汇积累如滚雪球般日益增多。学生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词汇、新语言时,可能初见很茫然,二见还不明白,但是反复到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时,就一定豁然开朗,了然于心。对语言的学习,永远都离不开语言环境,只有在学习中领悟,在领悟中学习,日积月累,才能有语感的初步形成。

二、激发想象联想,获得生动感受

别林斯基曾说过:“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当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时,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特点。”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借助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形象世界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意蕴与情感。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这样描写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里用“袅娜”一词写荷花的丰姿,就不能单单理解为“柔软细长”,而应当借助知识经验与生活积累,尽可能地在脑海中呈现舞台上翩翩起舞的苗条体态,公园里迎风摇摆的杨柳细枝,神话中美貌仙子的轻柔飘带……。只有让丰富活跃的想象与联想自然而然地渗透到阅读体验中来,才能使学生领会其内涵,体验其情味,对语言的感受也就随之变得具体、生动、真切了。

阅读时,对语言意象形成感知的速度快慢与否、完整程度,标志着一个人对语言感受能力的高下。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只有头脑中有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被一个个语言符号构成的作品语词迅速唤起,进而在头脑中组合成相对准确的、形象鲜明的、情境逼真的新意象。但中学生有限的生活阅历,大大限制了他们想象力的发挥,极大地影响了意象组合的准确性、完整性,因而妨碍了他们对语言感受力的发展。所以,要想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丰富学生头脑中的意象积累,主要的途径还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三、加强诵读感悟,夯实语感体会

感情只有向感情说话,因此感情只能为感情所了解。

教材中的名篇佳作,大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它们是课堂教学运用的“法宝”,可以用来作为语感训练的材料。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诵读过程,每一位有感情的读者都可以通过有表情、有节奏、有感受地反复诵读,掀起内心情感的惊涛巨澜,不由自主地让自己跟随作者的笔触爱他所爱,恨他所恨,入境入情,最终达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境界。

例如鲁迅小说《药》中的一段:“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作者用了“嚷”、“抢”、“扯”、“裹”、“塞”、“抓”、“捏”、“哼”等一连串表示动作的词语,刻画出了人物的什么性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些问题呼之欲出,这份情感跃然纸上。如果在读每一篇文章时,都能养成反复揣摩、仔细推敲的好习惯,那么,对提高语言的感受力定然大有裨益。

朗读可以帮助我们在体味作者情感的同时与之共鸣。背诵,可能帮助我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丰富阅历。前人言,“《文选》烂,秀才半”。多少语言大师之所以能写出优秀的作品,不都是因为他们“腹有诗书”吗?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诵读过的文章多了,烂熟于心的作品多了,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晓悟别人的遣词造句,进而使自己的遣词造句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心应手起来了。

总之,语感既是奠定语言基础、丰富生活体验、培养思想情趣和进行文学欣赏的重要条件,也是衡量一个人文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如果我们能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培养学生语感,语文学习将焕发生机。

★作者单位:甘肃白银市白银区银光中学。

2.英语教学中的语感教学 篇二

师:“浩如烟海”是什么意思?请结合“资料”一词说说。

生:魏格纳为寻找证据查阅的资料很多, 可用不计其数来形容。

师:除了从数量角度, 还可以从什么角度理解?

生:我认为, “浩如烟海”不但指魏格纳翻阅资料的数量多, 还指他翻阅资料的种类繁多, 比如, 生物学、地质学、考古学等方面的资料。

师:不错, “浩如烟海”还指资料的种类多如“烟海”。面对这么多的资料, 为了尽早证实假设, 你仿佛看到他怎样寻找呢?

生:我仿佛看到他在寒冷的深夜, 挑灯寻找。

师:他会怎样寻找?请加上动作。

生:他一会儿埋头圈圈点点, 一会儿摘抄什么, 一会儿在地图上用笔描着每个板块的海岸线。

生:他一会儿轻轻地读, 一会儿咬着笔杆思考问题。

生:我还看到他在酷暑难耐的夏夜, 一手捧着厚厚的资料, 一手不停地驱赶蚊虫。

生:我还看到他上厕所捧着书找, 躺在床上双手举着书找。

生:老师, 我听到他的呼噜声了, 他竟然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师:是呀, 魏格纳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得着实太辛苦了。此时, 看着“浩如烟海”, 你想对发现大陆漂移的他说些什么?

生:魏格纳, 你不肯放弃的精神值得我敬佩、学习。

师:这位同学激动得改变了人称, 魏格纳好像就站在他的面前。

生:魏格纳, 你没有听从柯彭教授的“忠告”, 而是继续寻找证据, 你真的很执著!

生:魏格纳, 在科学的道路上就需要你这样有恒心有毅力的人!

生:魏格纳, 在地质学研究的路上你一定会走得更远, 因为你有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

【评议】

此教学片段,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悉心赏析“浩如烟海”, 再现寻找证据的过程, 体悟魏格纳的科学精神, 让词语深植于学生的思维、精神中去。在王崧舟老师“三感” (语意感、语像感、语情感) 的启迪下, 我认为这段教学有以下三点可借鉴:

一是巧妙提示, 培养语意感。语意感是对词语言外之意和深层含义的品味。教师的巧妙提示:“请结合‘资料’一词说说”“除了从数量角度, 还可以从什么角度理解?”使学生没有停留在词语的表面, 而是紧扣文本对“浩如烟海”进行了多角度理解。

二是想象“寻找”, 培养语像感。所谓语像感就是借助语言, 看到立体的鲜明的画面, 即“内心视像”活于脑。对“浩如烟海”进行语意理解后, 教师相机巧掷一石———面对这么多的资料, 为了尽早证实假设, 你仿佛看到他怎样寻找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精彩随之生成, 语像感在表达中得以培养。

3.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篇三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感培养朗读情境积累语言

一直以来,我发现有的学生读一段话或一篇课文,就能快速作出反应——举手。我不禁想:这么快能想出什么?一问还真的讲得很正确、到位,但很多学生你再怎么启发都悟不出什么,为什么差异这么大呢?在不断的学习中,我终于明白: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与人的语感有关。何谓语感?语感就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靠平时的不断练习才能习得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适时渗透,重视语感

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尤其是高年级,参与讨论的学生越发少了,这直接影响了学生语感的培养。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渗透语感的重要性。语感的欠缺,首先导致练习、作业成绩不理想,再就是与人交流时捕捉不到真实信息,更不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严重影响以后的生活和工作质量。让学生明白其重要性后,课堂上适时表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学生,请语感较强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做法,开展一些竞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积极参与语感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

我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开始这样对学生讲:“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最喜欢听故事,那今天我们利用这两节课的时间开一个故事会,讲讲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故事,这个故事选自施耐庵写的《水浒传》,我们就开个‘水浒英雄故事会’,看,‘会标’都准备好了。愿意不愿意参加?”这样设计借此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接着,我相机提出了要求:“要想讲好故事,首先要把课文读熟,我们先来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掉字、不读错字、不顿读。谁能做到这几点,谁就能拿到故事会的入场券。”随即,教室里书声琅琅,读书的气氛非常浓厚。学生高高兴兴地读起书来,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人物个性。读书方式要多样些,消除学生的乏味感,调动朗读兴趣,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得动情,学生在朗读中语感也会不断增强。

三、品词析句,增强语感

读是帮助学生感知语言的金钥匙。我们要多创造机会,以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同时教给学生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三亚落日》中有这样一句:“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只见它慢慢地下沉,刚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教学时让学生体会“下沉”“挨”这两词之精当。首先问“下沉”的意思,学生会说“下落”“下降”,再要求学生联系句意,说说为什么用“下沉”而不用“下落”“下降”。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找出了以下根据:“下沉”显得很有力量,慢慢地压下来,具有不可阻挡的气势与力量。“下落”“下降”显得速度很快,“刷”地一下就下来了。夕阳落下去是有个过程的。“下沉”比“下落”更准确,更有力量。同样的:“挨”是靠的意思,若即若离;为什么不用“靠”“碰”?因为“靠”“碰”表示太阳与海面完全接触,让人感到很生硬。“挨”让人感到亲密,轻轻地,符合太阳落下去的过程是静静的,毫无声息的情态。通过换词辨析,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与精妙。同时,学生还感觉到了词语的“分量”“温度”。这些都是鲜明而生动的语感积淀过程。

四、创设情境,获得语感

创设情境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培养语感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可以不断地运用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如把音乐、美术等引入课堂。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诗歌,语言优美,内容浅显,但在教学时往往因语言文字的浅显易懂而引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味不到作品的内在蕴涵。因此,让学生对课文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我尝试把《让我们当起双桨》这首歌放给学生听,在听歌的同时让学生闭眼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热烈交流,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五、积累语言,丰富语感

语感的培养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将其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多读名著,结合学校“书香校园”特色品牌的打造,开展系列读书活动,每周看一本书,每周背一首诗,每周精阅一份报,认真做好“采蜜集”的摘抄工作,开展好书推荐会、演讲比赛、读书名言创作比赛、读书心得评比、阅读之星评比等活动,真正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与书为伴、与书为友,还汇集优秀习作、日记,编日记集,激发了学生读书热情,在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了语言,增强了语感。

4.浅谈科学小品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篇四

浅谈科学小品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陈义华

科学小品,又称文艺性说明文。与其他说明文的不同之处,是其采用了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这类文章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

科学小品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主要目标,将获取知识、领悟方法、训练语感有机地整合起来,这当是说明文教学的语感教学要义。下面试结合《松鼠》一课的教学,简述科学小品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一、初读,培养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梳理说明结构

这是语感的最基本层次,如最早夏丐尊先生说“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郭沫若先生所说“对于言语的敏感”等等。科学小品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对科学知识的说明,按序列层层展开。因此,科学小品文的语感教学,要致力于从整体和局部梳理、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那么如何致力于说明逻辑结构的把握呢?在本课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说明思路。课文第1段总说松鼠的`三个特点,归结为“很讨人喜欢”;下面几段依次分说它的三个特点;再补充介绍它的使用价值,说明它不但“讨人喜欢”,而且“很有用”。这样写,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同学们通过初读整体,对松鼠这种小动物获得了清晰的印象。然后,我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到,本文在具体说明时,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采用了其他一些说明顺序。如第1段介绍松鼠的三个特点,是从外表(外形漂亮)到内部(习性驯良、乖巧);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又是由主(主要特点)到次(其他特点);第5段介绍松鼠搭窝,则是以时间为顺序。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叙述的条理性,感受知识介绍的因果关系。此外,我不仅引导学生关注句与句之间的条理和顺序,还引导学生从段与段之间把握文章叙述的条理和顺序。比如,在学生抓住了松鼠的特征后,我启发学生思考:课文2、3、4、5段的顺序能否调换?通过阅读讨论,同学们认识到,文章说明顺序的安排,是由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的目的决定的。

二、细读,培养对语言的切实感受,分析说明方法

科学小品文承载着科学知识普及的使命,但是这种普及只有通过生动有效的说明方式才能实现。因此,说明文的语感教学,在引领学生掌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应点拨学生体会其说明方法的丰富多样。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知识要点的掌握过程中体会说明方法的多样丰富。教学中,我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切实感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语感的培养重在朗读训练,因此,诵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如果朗读仅是简单地将书本中的文字机械地、流畅地读出来,也就无法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要反复朗渎,要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作者的感情中去,将二者合为一体,学生才会体会到文章的音韵美,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语感能力。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认识到,本文生动地说明事物,作者在非常细致地观察研究松鼠一举一动的基础上,对松鼠作了精彩的描写,如“面容清秀”“玲珑的小面孔”“美丽的尾巴”中用“清秀”“玲珑”“美丽”对松鼠作了人格化的描写,突出它的“漂亮”;用“驯良”“乖巧”“机警”“警觉”等来形容它的性格;用“歇凉”“练跑”“玩耍”“躲”描写它的活动;用“搬”“放”“编扎”“挤紧”“踏平”等表示复杂动作的词语来描述它的精明能于;用“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来突出松鼠的灵性;用“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来写松鼠的生活和居住情况。学生通过朗读在充分感受言语生活的基础上,感受到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从而获得了对言语生活直接而具体的感性经验,让言语材料有血有肉地存活在自己头脑中。唯如此,才能让学生切实地增长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三、品读,培养语文学习的深刻感悟,品味说明语言

人教社专家孟苓荃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指出:“阅读教学,如果只局限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上,是不完整的阅读教学,充其量也只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或其他课程中的阅读。只有把理解课文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与理解课文和语言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中的阅读。”

5.语文语感教学的教学论文 篇五

【正文】:

什么是语感?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是汉字特有的一种情感凝结。

在阅读中,对于“新绿”的理解,有人仅停留在“刚长出的绿色”上,而有人却由此感到“蓬勃、朝气、希望”等说不完的旨趣;对于“秋”有人只知是四季之一,有人却透过文字,体会到“寂寞、惆怅、思念”等说不尽的意味。可见,语感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阅读效果。有了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就能更好地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历来就重视对学生的语感训练。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最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那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哪些有效途径呢?对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初步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让语感活跃起来

在课的伊始,如果能有效地创设情境,使学生心灵深处的语感,在各种情境的作用下,被慢慢地激活,渐渐地活跃起来!

1、示范朗读,孕育语感

《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由此可见,朗读背诵是产生、增强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的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反复诵读,让学生领略字里行间的意蕴、情感,从中得到语言的感染和熏陶。值得重视的是我们应重视教师的范读。教师经过了专业训练,长时间的实践,有着比学生更高层次的语言感受能力。所以,教师的范读可以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榜样,创设朗读的情境。比如我在执教《雾凇》时,通过深情并茂的范读,学生就感觉好像真的来到了雾凇的世界,正漫步松花江岸的十里长堤之上,欣赏吉林雾凇神奇景观。这样,就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动情生趣,产生一读为快的欲望。同时,范读也又一次地对学生进行了语感的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式的训练。

2、情境朗读,激发语感

朗读,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对应的表象。而多媒体的有效运用,创设一定的情境,营造一个感情的场,让学生带着与文本相符的情感基调,进行朗读教学的推进,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语感的激发!如:教学《二泉映月》一文,我先让学生在课前就聆听了《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如此再进行文与曲融合教学,学生更易走近阿炳的生活、走近阿炳的精神世界。

其实,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情境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营造出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意境,从而孕育、催生出语感,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捷径!

二、比较鉴赏,让语感细腻起来

比较、鉴赏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精妙的有效办法。通过这些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语感变得更加细腻起来!

1、在字词的敲打处,细化语感

教师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比较、鉴赏文章中的精彩的语言,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语言文字,而且能使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鉴赏水平。比如教学《姥姥的剪纸》一文中“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经常变着花样刁难姥姥。”这句,我作了如下安排——

(1)、指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2)、“刁难”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替换?

(3)、“我”刁难姥姥的“手段”是——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

(4)、姥姥被“刁难”住了吗?何以见得?(引读文中描写“喜鹊登枝”的片段)

(5)、姥姥为什么没有被“刁难”住?(熟能生巧)姥姥“熟能生巧”的手艺是如何练就的?(一读文中写剪的部分内容,二读课件上以诗歌形式的练剪,三情景朗读练剪的部分。)

(6)、是啊!就在那一声声悦耳致极的剪纸声中,作者不禁感叹道——[出示中心句]

这样以一个“刁难”串联文章中4~6自然段的探究,即是达到“纲举目张”之效。这层的设计中,让学生体会作者运用的反衬手法:“我”越是“调皮”,越是“刁难”,就越能显示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姥姥的心灵手巧和慈祥、敦厚。以“充满温馨”由读而思,诉说心情;以“耍赖”口吻情境对话,畅谈感受;以多样的读,穿梭于姥姥的“剪”的时光隧道,体悟姥姥在各时各地的“剪”,可谓“声声入耳、语语入心”。这样组织教学,语感自然流露,情趣频生。

对于这些对表达有生命力的关键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鉴赏、体会。这样敲敲打打,才会使语感走向细腻、成熟!

2、在句式的.转换处,细化语感

对于那些看似平淡,但含义丰富的细小关节更应引导学生去仔细揣摩,深入体味,准确把握,以逐渐润泽学生本有的、粗糙的语感。这些细小关节可能只是一个词,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符号。

例如教学《螳螂捕蝉》一文中“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一句,我又作如下安排——

(1)、(出示):“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表达?

(2)、学生自由地读一读,有什么感受?(突出少年期待被发现的程度)

(3)、(出示):吴王终于发现了少年,……

(4)、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说说有什么感受?(突出吴王发现少年的不易!)

通过句式的几次转换,而后静心阅读、细心比较、精心揣摩,让学生的句式变换的游走过程中,体会语言表达的精准、感受人物的智慧,于无形中获得语感的积淀!

3、在标点的替换处,细化语感

还曾经记得,在教学《穷人》一文中,讲抱回孩子的桑娜,听到丈夫回来后连忙站起来,并说道“哦,是你!”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把原句和改动了标点的句子作比较:

“哦,是你!”

“哦,是你。”

并问:这两个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通过揣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桑娜内心那种既盼望丈夫回来,又担心丈夫回来后无从解释的矛盾心理。可见,解读标点,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一个意蕴丰厚的语言世界。我们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语感丰富的心灵的场!

综上所述,巧妙运用教学细节,通过比较、揣摩语言的精到,孕育语感!

4、在画面的比对处,细化语感

基于对电教媒体特性的认识,所以有时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能结合文本,艺术地处理“声、色、画、乐”等元素,甚至有意缺失其中“一元”,形成同一个背景下的不同效果,那课堂效果会更好。如高敏康老师执教《特殊的葬礼》一文。他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从前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一泻千里,滔滔不绝。首先播放瀑布雄伟壮观的画面,学生观看后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再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赏析品读,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瀑布的胸扎气势。接下来播放如今奄奄一息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细小的水流配上静音的处理,学生们感到如此巨大的差别,身处寂静的环境,又通过文字的品读,再提笔直抒胸臆,感触颇多!可见,电教媒体以其独有的艺术化的个性,能够适时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等器官去捕捉和理解语言信息,勾勒出一幅幅真切生动的形象场景,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思维,从而使课堂显现出智慧与生命的灵性。这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增强。

俄国心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比较是人的最珍贵的智力宝藏。”通过比较鉴赏,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使本来粗糙的语感变得细腻起来!

三、广读博学,让语感积淀下来

汉语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富有韵味。我们的教材文质兼美,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传统阅读教学重积淀,故而强调吟诵;重语文修养,故而强调博览群书。诸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数以得之,思索以通之”等名训,表明古人注重多读多思多写,朗朗地读,大量地读,大量地背,大量地记,认真地思考,悉心地揣摩,由感悟到积累以至于运用,诵之于口,得之于心,出之于笔。故常常背诵才能使所学的词语、句子在记忆里生根;背熟了若干篇文章,才能纯熟地积累起若干有用的语言材料、形成某些基本的语言习惯;在诵读的基础上精思,也才能达到“心悟”的境界。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增加背诵量并鼓励学生多读一些美文佳句,比较不同语境的语言运用,引导学生对文中重点词句进行思考、揣摩、体会,把课文中好的语言、观念、情感、方法,都储入长期记忆,并真正变成自己的,学生就会真切地领会文章的意境、情感,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立体地、整合地积累语言材料,从而积淀语感经验。

四、实践运用,让语感丰富起来

语感的训练,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的、不懈的工作,仅仅靠课堂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实践,多运用。因为《课程标准(实验稿)》告诉我们“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要组织、引导好学生在课内外的阅读中、习作中、口语交际中去大胆的实践,适当的运用。这样,学生就能积累经验,掌握规律,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感。

总之,我们只要重视语感训练,多种训练途径综合使用,就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就能提高阅读的效果,使学生原本粗糙、生硬的语感变得日益细腻、成熟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

《语感——语文教学的支点》《中学语文教学》

6.语文语感的教学随笔 篇六

但语感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在讲究高效率、快节奏的今天,语感能力的培养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

首先,语感的培养需要多读书,多品味,揣摩比较,才能不断提高欣赏感受能力。但现在学生读书少已是不争的事实。因为没有时间,有点时间还得赶紧做理化题,做英语题,还得上各种辅导班。即使是课文,也是学生读一遍,老师就匆匆讲解,学生根本来不及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常常是课文讲完了,后面提到这一课,有些同学还不知道是什么内容。

语感的培养还需要多朗诵,这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但学生几乎没有时间朗诵,只有时间来背诵考试说明中需要背诵的内容,主要是古诗文,范围也太窄了些。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印象中也没有那么多的古文要背,于是就朗读课文,反复地读,不知不觉就背过了。后来写作文,不自觉地就会想起文中优美的段落、词句,有时还会引用上几句。多年以后想起某篇课文,很多句子还能背出来,甚至还能评判他用得是否恰当。

还要多听,听时政新闻,听电视散文展播。听得多了,那些好词好句就在你头脑中安了家,使用起来就会驾轻就熟,可是现在学生大多住校,学校不组织学生去看,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接触新闻中的词汇,偶尔回一次家,就如同被囚禁了很久刚刚释放一般,疯狂地玩电脑。所以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在做语文题的时候,尤其是修改病句的时候,你一眼能看出毛病的句子,他们却以为正确,有时我也觉得很为难,讲不出为什么。这就是语感在起作用。

遇到这种情况,我经常会想,我们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有些舍本逐末。还拿修改病句来说,如果让孩子们从小就多读书,多朗诵,多品味比较,有了较强的语感能力,他们出病句的机会就会减少,也就能够比较准确地修改句子。可许多老师不舍得花时间让孩子们读不在考试范围之内的书,却舍得花大力气让他们背诵那些所谓专家教授总结出来的“秘笈”,诸如“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误用关联词……”背诵半天,许多同学因为缺乏语感,仍常常会“把聋子治成哑巴,把好人治成偏瘫”。

作文同样如此,谁都知道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的多了,积累多了,语感能力增强了,写作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可有的老师却把本该用于读书的时间让学生看作文指导,煞费苦心给学生总结如何写出吸引老师的开头和结尾,如何以一个作文套子应付万变的作文题。结果学生因为语言贫乏,内容空洞,用这样的套子写出来的作文就成了“两张皮”,如同一个相貌奇丑又肮脏不堪的人穿了件华丽的衣裳,是那么不协调。

7.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篇七

一、在读中训, 在读中练

读, 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 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作者借以成文的口语语言本身, 有它的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 凡此均蕴含作者的思想和感情。读, 是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的复原, 借助读, 使语言文字中蕴涵的思想, 出于口, 入于耳, 了然于心。读的形式多种多样, 如广泛阅读, 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同时涵盖了无声默读与出声朗读两个方面, 提倡阅览与诵读并重。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 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 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一目十行的速读, 得鱼忘筌, 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 而是由字、词、句、段 (甚至包括标点符号) 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主体在进行速读时, 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合代码, 而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 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广泛浏览, 能拓展阅读范围, 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 厚积薄发, 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 从而形成语言直觉。再如, 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重点, 深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应加强重点句段和难点部分的导读式语感训练。如在三年级上册中《柯里亚的木匣》的课文中, 写柯里亚三次挖不到木匣, 用了不同的词:“却”、“还是”、“仍然”。抓住这些词语,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次, 柯里亚以为会挖到木匣而没有挖出, 感到意外。所以说“却没有”;第二次“坑已经挖得很深了, 还是没有”, 觉得纳闷;第三次, 他沉不住了, 左挖, 右挖, “仍然”没有, 更加不了解了。因此, 这三个词语写出了柯梨亚感到意外的程度不断加深, 朗读时, 语气一次比一次加重。这样训练, 学生既能读好课文, 又能在训练中学会抓住词眼体会句子的感情, 从而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二、在想中训, 在思中练

语感的训练和培养是学生准确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反之, 也只有让学生切实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和意, 学生的语感训练才能得以强化, 所以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思维和理解中训练语感。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 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 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 以使语言鲜明生动。如教学三年级下册中的课文《画杨桃》一文时, 我叫同学们理解老师的两次发问和学生的两次回答:第一次老师问“画像不像杨桃”, 学生自以为是, 嘲笑“我”。第二次老师问“杨桃像不像平时看到的杨桃”, 学生却在也神气不起来,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因此答起来支支吾吾。通过反复读让学生能体会得到父亲和老师都是教育“我”要实事求是, 不能想当然。多次训练, 就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直觉感悟能力。

三、在情中训, 在境中练

8.语感在阅读教学中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语感;教学;培养

对语言直接的整体感受,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学习汉语,应习得和积淀语感。什么是语感呢?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对语言文字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可以说,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学生的认识逐步通向坐着心灵的桥梁,“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重,培养语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養语感呢?

一、反复朗读,培养语感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应该提倡学生反复朗读揣摩来培养语感。比如《春天的小雨滴滴滴》一课,我让学生反复阅读,用不同的语调、节奏,注意象声词,在朗读中思考。《心中的那盏灯》一课,让学生通过对含义深刻句子的朗读来瞄准“父爱”;品味“父爱”;感受“父爱”。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父子之间对话,读中悟请,感悟语言,体会父爱的伟大。学生朗读,是自我表现,也是情感的宣泄,“读”者入情,“听”者受到感染,心灵受到点拨。这样,情感激发出来了,强烈的语感也就产生了。

二、抓重点词句,培养语感

抓住重点词句来读,是体会情感的关键。读书时,要找出最重要的句子来读,在概括成几个最重要的词来读,学生兴趣盎然。比如《桂林山水》一课,在主体部分,作者把自己的见闻与联想巧妙地结合起来,将形象贴切的比喻跟严密流畅的排比融为一体,对桂林山水进行正面描绘。我直接出示了两组排比让学生朗读,抓住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这几个词语,引导学生分析,从而体会课文描绘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绘就了一幅景色奇异、色彩绚丽的美妙画卷,写成了一首琅琅上口的动人诗篇。一个“真”字表达了对美景的赞叹,而严谨的句式强化了表达感情的力度。

在教学中,老师还应对学生读书做满腔热情的鼓励。让学生敢读,想读,会读。尤其在学生读后,教师不要吝惜表扬,还要“谁能读得更好,”让学生自荐,这样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就充分调动起来,语感自然形成。

三、联系生活,培养语感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就是说,具体、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不能单靠查字典来理解,也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领会,而应当联系生活实际去感悟。所以培养语感必须联系生活实际经验,去感受语言文字中所表达的事物,生活经验越多,语感也就越深切。因此,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体验和积累生活经验。这样,阅读就能见文生义,见义生情,即使课文中写的人或事不是我们经历过的,不是我们熟悉的,学生也能借助生活中类似的生活经验、情感去感受,语感自然而然就激发出来了。如:我在教《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读,让学生闭眼静听,结合生活想象自己仿佛就是西沙群岛海里的一条小鱼,看到五光十色的海水,各种各样的珊瑚、鱼类,这样就形成了课文所需要的情感氛围。学生在听读中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这时候再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就非常容易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四、引情入境,培养语感

文学作品的欣赏并不仅仅只停留在字面意义,还要体会文章所创设的境界。培养语感就要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引导,展开想象,领悟其中的感情。在讲解《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提前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地震的资料,让他们在课堂上出示、讲解,学生真正的参与其中,感受深刻。这时再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的情感自然地到了升华。

再比如《鸟的天堂》一课,由于学生生活在北方,没有见过榕树,在让学生理解“枝上又生根”时,我就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天马村的那棵大榕树,欣赏它的近景、远景,学生不但理解了“枝上生根”的景象,也感受到了榕树“大、茂盛”的特点,并在他们脑海里形成了直观的印象。在学生读文时,利用音像资料,让学生结合画面去读,语感油然而生。

五、调动感官,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还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用眼、用耳、动手、动口、动脑,并将之作为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着力培养。这样学生经常运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就会使语感得到不断加强和提高。比如教《小小的船》一课,在讲解课文时,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利用肢体语言来表现课文内容,进行比赛,各组学生集思广益,认真排练。这样一个小小的穿插,不但是课堂的一种放松,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涨。然后我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大大提高了语言的敏锐性。

9.浅谈英语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篇九

孙丽英 朝阳市龙城区大平房镇中心小学

英语语感就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知,是理解和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是在对英语语言正确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而培养起来的一种能力。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英语教学中英语语感的培养无疑应从以下三种途径来培养。

一、在语言环境中增强语感

创建英语语言环境,尤其是听说环境是培养学生英语语感的前提。首先,坚持搞好课前的“duty report”。要充分利用上课前3-5分钟,让值日生对当天的天气情况、学生出席情况以及主要活动进行简单的介绍和交谈,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其次,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听到英语。除了听教材中磁带之外,教师上课必须尽量用纯正地道、抑扬顿挫的英语授课以保证学生尽量多的听到英语,更多的去感知英语,欣赏英语。最后,充分运用好教材中的“Let`s chant”部分。该部分节奏明朗、韵律优美、富有童趣,非常有利于初学者认读和熟悉英语的节奏,可以让学生有节奏的模仿,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英语的节奏模式,学会自然优美的语音、语调和欣赏语言的韵律美。

二、在朗读训练中习得语感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朗读背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前提。一方面,加强对课本教学内容的朗读和背诵。课本中的Let`s talk、Read and write是很好的会话材料,尤其教材中Let`s learn部分是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朗诵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语言的轻重缓急,读出语调的抑扬顿挫,指导学生对朗读内容进行深入理解,比较准确地把握感情,读出英语的韵味和美感。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阅读相应的英语读物。除了对英语课本上知识点的学习外,老师应鼓励学生多阅读相应的英语读物多收看儿童英语电视节目,增加接触外语语言材料的机会,拓展知识,活跃思维,增长智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理解力增强语感的好方法。

三、在生活体验中培养语感

现行英语教材选取的教学内容大多数都是贴近学生生活且与生活密切联系,息息相关的。教学时我们应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竭力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知识来解

决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有关英语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敏锐感受知汉语与英语的差异,并使语感得到培养和提高。例如:在教学“问候”、“购物”等题材时,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操练机会。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主要句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编自演小对话。在上shopping一课时,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商店,在这样一个真实的情境下让学生参与交际生活,既优化了口语,又培养了语感。另外,在课外也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语言操练,诸如开展英语角、排演Mini Play 等。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对英语的感受能力越来越强,能创造性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和使用英语,语感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10.英语教学中的语感教学 篇十

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觉,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实际应用中养成的一种具有情感色彩、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和表达思想情感意图的语言能力,是一种语言素养。语感的强弱实际反映出的是语言感知能力的差异,语言学习效率的高低。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语感可以通过日常训练逐渐得到强化。然而,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英语语感培养的尝试,谈一下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注重诵读,培养语感

诵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是积累语感的最佳方式。读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过程,通过诵读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受、感情色彩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广泛诵读让学生体会不同语境中的英语表达方式的区别,理解文本意思,只有这样地诵读,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句子或文章的意味,体会英语的魅力。著名语言学家朱光潜说过:“我觉得初学外语者与其费那么大劲去死记单词,做那些支离破碎的语法练习,倒不如精选几篇经得起仔细推敲的文章作品,把它们读透背熟,真正消化成为自己的营养,这样就会培养其敏锐的语感。”

二、加强语音教学,增强学生自信

教学实践中,我常常遇到比较尴尬的情况。有一部分学生初中升学考试英语成绩较高,但高一一个学期下来,它们的成绩下降幅度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读音导致的结果。因为它们在初中把基本知识点记住了,读音不准确,但考试成绩很理想,上了高中后,因为读音错误多,影响到不敢大声读英语,时间长了就没信心读,于是兴趣锐减,自然难以提高成绩。

三、强化英语知识学习的整体结构功能

语感是通过语言实践培养的,实践活动主要由听、说、读、写四个层面构成,任何一个层面都不能忽视,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要求。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抄和写,对学生的感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这种联系系统的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就形成了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它是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四、课外延伸,激发学生阅读和运用英语的兴趣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但是课堂是有限的,在语言练习的量上终归不足,教师应当考虑课堂的延伸问题――开展英语课外活动。譬如:英语角、英文朗诵会、英文幽默小故事演绎等,这些都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的好途径,英语的交流功能在这些活动中会得到很好体现。广泛阅读更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五、重视培养学生习惯,语感的培养要有持续性

叶圣陶说:“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读书的。”我也模仿他老人家的话,英语老师不是给学生讲英语的,而是引导学生学英语的。我们培养的是学生的语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11.试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语感;英语教学;途径

一、语感的定义

语感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符号)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换句话说,就是人对语言的感知、把握能力。中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最早提出“语感”这一概念,后来经过叶圣陶、吕淑湘等教育大家的拓展,“语感”的内涵不断丰富,并得到了教育理论界的推崇。叶圣陶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有敏锐的感觉。”

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样是至关重要,特别是中学英语教学尤其如此。一般来说,学习语言的初始阶段是培养和获取语感的最佳时期。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训练,从而使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探索实践,我觉得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是比较可行的。

二、英语语感培养的途径

1.语音训练

语言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声音,语言是有声音的,读和写都要通过语音才能进行。所以,学生语感培养的起点应该是语音感觉培养。语音训练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着重抓英语语音的训练。

首先,在课堂上让他们听准确的英语发音, 听完之后进行模仿练习,以掌握正确的发音;其次,还要提醒学生注意掌握标准的英语语调;最后,还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注意英语句子的停顿, 把握好英语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学生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把握英语的语音、语调,才能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 态度和情感, 形成很好的语感。通常情况下,一段话的精神和情感,往往是语言的语音和语调来表达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培养他们良好的语音感觉开始。

2.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是培养和形成语感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感受语言的语境。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反复朗读可以使学生的认识和理解逐步深化。而且,朗读教材不但可以感知具体语境的表达习惯和表达技巧,而且还可以发散思维,反复感受规范语言。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的整体性和情感性,这样,语言运用的规律就会在下意识里形成一种语言知觉,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

3.背诵训练

语感的形成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才能获得。语感能力的形成要依靠语言知识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语言积累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式就是背诵大量的语言材料。比如,背诵英语课文,通过反复的背诵记忆,会不自觉地进入英语所蕴含的思维和表达模式中,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英语的语感也会逐渐形成。学生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英语文章,或者背诵典型的英语句式等语言材料。当这些平时积累下来的语言材料沉积在记忆中,这种记忆一旦通过联想唤起, 语感就形成了。总之, 背诵的越多,语言材料积累得就越多, 形成的语感就越强烈。

4.创造英语语言环境

在中国,现在英语教学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英语教学只有在英语语言环境中,从英语的角度去感知、认识英语,才能获得较好的英语语感。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使用英语来组织教学,以减少对母语的依赖性。营造一种全英语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英语这一种语言中,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尽量用英语进行交流和互动。

另外,教师还应该争取创造课外的英语语言环境。可以定期开展以英语为主题的课外活动, 比赛举行英语演讲赛、唱英文歌比赛、组织看英语电影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英语语言环境中,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运用能的能力,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三、结语

语感是理解言语的重要辅助手段,对学生来说,它在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 教师应该有意识的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培养;语感可以指导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方元山.课堂教学改革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中学英语教与学》[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

[3]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12.英语语感培养在有效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二

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尽量不用以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要求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并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因为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不一定都能做到一一对应完全准确。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即有些英语词句用汉语很难解释,甚至会出现越解释越难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经常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所给出的语境应尽量和该词、句所处的语境相似,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作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可以增加语言实践的量,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二、增加学生语言实践量

我认为不仅阅读应有精泛之分,听、说、写也应有精泛之分。“精”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言实践能力。“泛”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规律,也可以增强学生对未知语言规律的感性认识,为以后的语言规律的学习和掌握奠定基础。这样既能提高语言的复现率,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又为他们体验领悟语言创造机会。幼儿学会母语的事实充分说明“泛”的重要作用。在“泛”的语言实践中,学生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要通过“泛”与“精”相结合的实践让学生发现和认识错误,逐渐改正错误,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当然,“泛”不等于“滥”,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泛”的实践尽量处于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范围之内。

三、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

大量背读古文是人们学习汉语的常用方法,现代语言学习的理论告诉我们大量的语言输入为语言的输出创造了条件,由此可见积累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随时注意记录一些有用的词、短语、精彩的句子和短文,经常翻阅或背诵,并多加模仿运用,使优美的词、各种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烂熟于心,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培养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

正常幼儿都能逐渐学会母语,能分辨词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这有力地说明语境对语感培养的重要作用。学习英语除了学生自己要经常练习外,还应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多给学生创造无意识记和学习的环境,如学校或教室的标语可用英汉两种语言书写,学校可办英语墙报、英语广播、英语角等。还可采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的办法,如联系许多理科中公式的字母代号是相关英语单词的首位字母教单词。这样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过程有时就成了进一步理解和深化英语知识的过程,其他学科的某些知识点就成了诱发学生复习英语的因素。

五、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汉语式的英语是指仿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或表达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

六、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独立学习的方法,才能达到教师“不教”的目的,如学生的泛读应运用默读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学生在泛读时兼顾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精读可采用先默读,学了之后朗读和背诵的方法。朗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作用很大,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总之,语感是一种难以名状,但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非常有用的对语言的感觉。教师不能忽视学生语感的培养。搞好英语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英语语感的必要前提,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充分发主观能动性,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

摘要:英语语感对英语教学和英语运用有重要作用。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教师认识到语感的存在和它的积极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会加速学生语感的形成和优化。文章阐述了教师如何通过教学实践提高学生语感。

13.浅谈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篇十三

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受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对小学生讲,最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1]

培养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语言的感受能力,以实现“培养学生悟性、灵性”的教育目的。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越来越受语文教学界的重视。本文就语感培养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生活体验,是培养语感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深切” [2]从叶老的这段话中。我们认识到:生活经验与语感积累是非常重要的。是的,要获得具体、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不能单靠查字典来理解,也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领会,而应当联系生活实际去感悟、生活语感包括对生活知识经验、自然风物知识经验及人生社会知识经验等的体验,没有这种体验,培养语感也是苍白无力的。因此,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类似的情感体验,真切地理解并领悟课文的语言文字、提高对文章的鉴赏力,诱发语感。如《燕子》一课中写道“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五线谱”,不曾亲眼见过,而老师又未能采取其它方式来弥补这一体验的空缺,学生在读这段文字时,脑海中就不能产生“五线谱”的表象,也无法感受到言语的趣味和意境的美妙。我在上《颐和园》这课,当读到“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不留一点儿痕迹。”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想能否将“滑”字换成“划”字。思考了一会儿,学生陆续举手发言,有的说可以换成“划”字,有的不能换,其中有位学生说:“如果用立刀旁的“划”字,船过去以后,水面上就会出现

痕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驶过以后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所以用‘滑’字比‘划’字好得多。这位学生以他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出作者用词的妙处。

所以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必须建立在个人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应多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融入文章的语言文字中,这样对语言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也就更深刻。

二、加强言语实践

“读”是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古人早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不少教育学者也强调,在反复诵读中,脑海中会贮存丰富的书面语言模式,促进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内化。读有多种。如朗读、精读、速读等等,类型不同对语感培养的侧重也就不同。朗读可使语感细腻。它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朗读时,能从言语的声音、语气、句式等多个角度体察作品的内蕴。

美读使语感美妙。它要求学生在读文时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美读要尊重学生对作品个性化的理解,对读法不宜作统一要求。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美美地读课文时,开始学生读得很平淡,老师微笑着说:“我怎么觉得这个月亮不够弯,不够小呢?”学生们一下子领会了。在第二次读的时候,有的将“弯弯的”“小小的”两处拉长声读,读出小诗的韵味。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这位教师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并没有生硬地讲

哪里该轻读,哪里要重读,只是稍加点拨而已。

泛读使语感丰富。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学生只有在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之后,头脑中才能形成牢固多样的语感模式。笔者认为可以在每周的一节阅读课上,让学生将自己精心挑选过的文章拿到课堂上读给同学听,并交流读书的感想。低年级学生可读儿歌、童话故事等。教师可为学生读一两篇从课外书籍中选取的精美文章,并把文中隽永、深刻的句子抄在黑板上供他们抄诵。狄金森说过:“这世界上没有哪一艘船,也没有哪一匹马可以像书那样把人带向那么遥远。”我们的学生在博览群书中势必会语感变得丰富,心灵变得丰富。

三、借助电教手段,激发想象,培养语感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还应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思维。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声、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

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如《观潮》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只见百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百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其中“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百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等句子如不运用形象思维,便不会让人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教学时,我借助电教手段,如播放录像、展示课件等激发想象,使其在语感中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增强学生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感性认识。可激发学生通过“百浪翻滚”联想到“白色城墙”的雄伟图景;由“浪潮越来越近”联想到“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那浩浩荡荡的飞奔场面;由“声音”联想到“山崩地裂”的惊人气势。然后,对整段文字进行反复感情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语感。

四、比较揣摩,增强语感

词语和句子是构成语言的基础材料,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关键词句来表达的,课文中有些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就能得到增强。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教学中我重点从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写长廊部分,用具体详实的数据来表达长廊“长”“间数多”的特点;写佛香阁时,用“耸立”一词可以使我们感受到佛香阁的“高”;“一排排”使我们感受到排云殿占地面积大,从“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又间接地反映出佛香阁很高;“黄、绿、朱红”等颜色,又使人感到古香古色的美,引导学生从这些词句中慢慢品味,领略万寿山壮丽的景观。“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换词,如把“滑”字换成“划”字好不好?为什么?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用词的准确性,“滑”字衬托昆明湖的静,意味无穷颇具匠心,然后让学生反复读,培养语感。

又如《长城》一文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我引导学生从“多少”“才”中体会到什么?有的学生说“我体会到万里长城花费了劳动人民大量心血。”有的学生说:“我体会到修建万里长城不容易。”这样通过抓关键词句进行揣摩品味,既理解了语言文字,增强了语感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对长城的热爱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

五、设计练笔,读写迁移,训练语感 有所感方能有所言,正所谓“有感而发”。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读促写,可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创造性的口头语言表达,书面写作的实践活动,让学

生在实际言语的运用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言语之神妙,把握言语之精髓,也使课文的思想得以延续,自身语感得以发展。如我在教学《搭石》一课后,设计了以下练习:

(1)说。学习作者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表现美。召开一个“寻找生 活中美”的交流会。

14.浅议英语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篇十四

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良好的语感,是在一定语言内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达到其掌握语言的目的,以突出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和素质化.

作 者:张艳红 李娜 作者单位:张艳红(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150040)

李娜(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人文社科系,哈尔滨150088)

15.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篇十五

一听、说、读、写培养语感

听、说、读、写是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听是感知, 在听的过程中大量积累语言材料;说是对听的反馈, 是对语感的理解, 把积累的语言材料表达出来;读、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语感的进一步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结合训练, 可以不断发展、丰富语言积累, 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语感。

1. 听说训练, 感知理解

课堂是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主阵地。在语文学习中,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逐步做到听清楚、听完整, 听出要点, 在听中思考, 在听的过程中感知并积累语感。听是吸收, 说是表达。说是对听的反馈, 是对语感的理解, 把积累的语言材料通过理解、感知, 再用言语形式表达出来。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听说训练, 从而逐步提高语言感知力。

2. 读写相融, 丰富积累

在听说的基础上, 多读、多写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正如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读得多了, 自然能领悟书中的含义, 从而为写打下夯实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 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要把读的权利交给学生, 引导学生在读中悟, 悟中读, 读悟结合, 培养语感。

二品析感悟, 丰富语感

语言敏锐的感知力是语感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 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品析语言, 体味情感, 在想象意境中丰富体验是语感训练的重要内容。通过品析感悟语言, 展开作者、文本、学生、教师间的对话交流, 准确把握文本内涵, 扩展语感培养的外延, 进而达到丰富语言、训练语感的目的。

1. 品词析句, 体会情感

抓关键词语, 品析感悟。如《怀念母亲》一文, 文中写道“我痛哭了几天,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理解“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两个词语的字面意思, 学生很容易就能达到。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两个词语所蕴藏的情感呢?通过读文章, 结合作者在文中叙述的“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 母亲弃养”等相关文字背景, 再去品味“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就不难体会到作者在文字中所蕴含的因失去母亲而无限痛苦、无法自已的痛楚。语言与情感的融合, 品析与感悟的结合,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一点一滴地发展语感。

品重点语句, 挖掘内涵。文章当中的有些句子, 学生一读就懂;而有些句子含着深层的意思, 需要引领学生细细揣摩, 用心体会。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 文中讲道:伯父跟作者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 作者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说“还是我的记性好”, 作者听了“又羞愧, 又悔恨, 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伯父真是在夸自己的记性好吗?通过引领学生细读课文, 联系上下文, 学生就能够读懂伯父表面上在夸自己的记性好, 其实是在委婉地批评“我”读书不认真。师生再回到文本, 自然会有更深的体会。学习语言不仅要读懂文字的意思, 更要读懂文字背后蕴藏的含义, 读悟结合, 体会文章情感, 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

2. 启发想象, 丰富语感

中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把语言文字内化为形象、生动的想象, 品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重要内容。《最后一头战象》一文中, 描写战象嘎羧在生命行将走到尽头, 重回打洛江畔凭吊战友这一部分, 笔者引导学生想象嘎羧重回战场凭吊战友时内心的感受, 就不难体会到战象嘎羧的忠诚善良、有血有肉、重情重义。学生通过想象, 既加深了内心的情感体验, 又积累了语言、丰富了语感。

3. 联系实际, 扩展外延

生活中处处皆语文, 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调动学生的生活阅历、启发内心感受进行情感体验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是激发语感感知力的又一途径。《钓鱼的启示》一文写道“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实践起来却很难”, 通过联系学生类似的生活体验, 引发情感共鸣, 就不难理解句子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披文以入情”, 学生在这样的言语活动中, 语感的感知力自然得到了发展。

三内外结合, 发展语感

有数量、有质量的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该在400万字以上。语感的获得依赖于丰富的语言积累, 而语言积累仅依靠阅读教学是不够的, 必须让学生在学好课文之余, 大量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可以通过开展类文阅读、群文阅读、整书阅读等多种阅读尝试, 课内外整合, 丰富语言积累和知识储备, 积累多了, 语感能力自然就能提高。

16.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篇十六

一、“诵读佳作”触语感

语文教学用诵读感悟的方法,也可称之为语感教学法,是非常宝贵的经验。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所以培养语感就必须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接感悟是完全一致的。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美读是朗读的外在表现形式與朗读内容的完美统一。美读可以使儿童的心灵得到滋润,美读可以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激发。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欣赏性的一遍接着一遍地读,让学生通过读,跟着语感和作者到一起,再把所体会到的文章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十分深厚的文章,在教学中我先用沉重悲痛的语调范读课文创设情境,再让学生反复地进行感情朗读,将当时人们悼念总理的无限哀思、肝肠寸断、催人泪下、庄严肃穆的悲壮情景再现出来,学生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之情便油然而生,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潜心涵泳”悟语感

潜心涵泳,就是要求学生在面对语言文字时,能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加以揣摩、推敲、咀嚼,让学生的脑子活动。言语本身有许多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作者的情趣意旨,有的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而通过诵读、揣摩便可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学生富有表情的读和心领会的揣摩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感受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指导学生精读、多读悉心揣摩语言,对于诵读应要求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直接感受从读物传给我们的见解感受联系起来,体验作品的情境,引起感情的共鸣。

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赤壁之战》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如果不潜心涵泳,学生是很难对曹操的“笑”有所感悟的。事实上,正是曹操的这一“笑”,才是刻画其性格最传神的地方。在教学这一“笑”时,我让学生潜心涵泳,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上下文去体会曹操的这一“笑”。结果,有的学生说曹操的这一“笑”,笑出了他的轻信和鲁莽,那请你读出他的鲁莽;有的说,这一“笑”,笑败了这场战争,那就请学生读出他的自信;有的说;这一笑,笑掉了他雄霸天下的野心,那就请学生读出他的野心。就是这简简单单的一“笑”,在学生的专心涵泳下,不知不觉挖出了他们内在的语言素养,培养了语感。可见,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品味斟酌,潜心涵泳,不失为一种培养语感的好方法。

三、“迁移运用”习语感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实际上是认知结构的重新组织、充实、完善和系统化的过程,学习语言同样如此,语文课文中许多妙词佳句通过积累被学生掌握进入学生的语言库后,对学生的认知组块发生影响。这时必须通过一系列迁移、内化、运用、转述等联系,将课文中消极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积极的内部语言。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进行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现实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迁移运用这一环节,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激起学生运用语言的兴趣,对外部语言进行积累内化,并把内部语言外化出来,让学生在迁移运用中习得语感。

如,在二年级教学时,我们除了对学生进行一些说话、写话训练以外,还设计了一些创设情境交谈、猜谜语、讲故事、编演课本剧等,让学生在应用中不断提高语言感知力。在三年级教学时,除了让学生间周一次作文以外,我们还设计了一系列创设情境谈话、围绕一个主题演讲辩论、编演课本剧、答记者问、讲故事、演短剧等多种多样的训练形式。作文时,要求学生能凭语感自行修改。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能力丰富了,言语表达能力提高了,语感的运用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上一篇:影视剧人物小传写作示范下一篇:院感科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