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活动照片资料

2024-08-15

读书活动照片资料(精选8篇)

1.读书活动照片资料 篇一

阅读课读书方法指导活动资料

1、通过读书,让学生体会同学间合作的快乐;激发对自然,对社会现象的强烈好奇心(即想读书)。

2、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即爱读书)。

3、教会学生读书的基本方法,养成爱观察、爱动脑、会应用的好习惯。(即会读书)。

4、构建学习型班级,让班级弥漫书香,形成追求高雅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品位的提升(即培素养)。

五步读书法介绍:

浏览:这是读书的第一步,当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应概要地读一读该书的提要、目录,以便以该书有个大体的了解。

发问:这一阶段,要读书中各章节的标题以及章节承上启下的内容,一边粗读一边提问。这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己的钻研。

阅读:如果说浏览、发问敲开了书本知识的大门,阅读则是登堂入室。阅读就是从头到尾细读,对重要、难解部分反复读。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也就是边读、边思考、边圈点、边画杠杠。要尽可能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写眉批写心得,做读书笔记。以保存“知识印象”。复述:即“回忆印象”,如俗话说的“过电影”。离开书本。回忆书中的内容,看自己发问 题目上否获得了正确的理解。这是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的方法,也是巩固记忆的手段。

读书笔记方法指导:

一、阅读教学中渗透方法。读书笔记习惯的培养必须得从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渗透。阅读教学占据了语文教学中的绝大多数的时间,利用这一时间渗透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叙述性较强的文章时,就可在教学中设置这样的问题: ① 书中主要写了什么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其实这就是内容纲要型读书笔记的方法渗透。)

② 你觉得应该向书中的哪些人学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看法?……(这是感想型读书笔记方法的渗透)

再引导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发挥,说内容,谈感受,渐渐地在不知不觉当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这种读书笔记的方法。

再如在教学抒情性较强的文章时,就可以安排这样的环节: ① 找找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词句,划出来或抄下来,再背一背。(这就是批注型、摘抄型读书笔记方法的渗透)

②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样的段落或词句。(感受型读书笔记方法的渗透)同样的,这样的训练使读书笔记成于无形当中,不枯不燥、不厌不倦,而又不折不扣,一切水到渠成。

2、专门的阅读课中指导。阅读课做些什么?有的老师不知所措,觉得阅读课,只是让学生看看书,教师也没什么用。其实,阅读课,除了可以给学生推荐书目、维持秩序外,更重要的就是指导做读书笔记。没有什么比在实践中指导更有效的途径了,学生在自己阅读的过程当中直接应用这些方法,使学生的体会真切、深刻,对读书笔记的方法掌握熟练。主要的指导方法与阅读课中基本相似,只是更加集中,更具系统性、完整性,而且还可以现场交流。一般可以这样安排:

方案一:可以先统一推荐学生看某篇文章,在根据文章的特点,或摘记,或说要点,或谈感受等;再应用此方法,学生自主看书,做笔记,再交流。

方案二: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让他们自主看书、做笔记,教师不断巡视观察,时刻进行个别指导,选取典型例子做具体指导。

3、日常阅读笔记批阅中指导。毕竟像阅读课中这样面对面指导的机会很少,因此,读书笔记的批阅就可以作为指导做读书笔记的有效途径。那么批阅的次数是多少?批阅中又应该写些什么呢?

这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在做读书笔记的初期阶段,学生对读书笔记不很了解,每周就可以批阅3-4次,评语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些具体的指导方法,如“可以摘记好词好句”、“真正优美的句子才记下来”等等,使学生初步建立做摘记的概念,直至渐渐熟悉方法;如果是中后期阶段学生,他们对这些方法比较熟练,主要是写一些能够指明今后努力方向的评语,如“除了摘记,可以写一些自己读了文章后的看法”、“多看些文学类的书”等等,每次批阅一定要做到对学生有所帮助。

4、课外不定时的指导。这种课外不定时的指导,是指利用课间、放学前等一些非上课时间,到学生中间去,与个别学生做交流过程中的指导。这一方式作为指导方式的补充,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一方式学生容易与老师拉近距离,平等对话,容易接纳,效果更佳。

二、读书笔记习惯的深化。

(一)多方位交流,深化习惯。

1、阅读课即时交流。在阅读课中,即时地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既直观又感性,既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熟悉读书笔记的方法,深化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还能激发学生做读书笔记的积极性,提高兴趣。主要的方式是让学生读笔记内容、谈感受,或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等。

2、专门汇报课交流。专门的“读书汇报课”并不是教务处安排的由教师任课的,而是由语文老师提议,班委利用课余时间自行组织安排的集中交流的形式,一般都会要求语文老师到场。主要内容是,把自己近一段时间以来,读书的收获、想法等等进行交流,主要会有演讲、作品展示、讨论交流等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般不怎么插话,只有等到快结束时,做一点小小的总结。这样的交流方式,学生较为喜欢,跟“谈天说地”有些相仿。

3、平时交流与展览。平时读书笔记的交流,有在课前课后的,也有在课余的,是老师觉得有必要的时候,不受什么时间限制。这些交流往往与一定的展览相结合,用活生生的例子示范、参考,更有效果。

(二)采用多种措施,保持动力与积极性。

做读书笔记作为一种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一个循序渐进、动态生成的过程,即“从游泳中学习游泳”的道理。方法指导固然好,习惯的培养也很重要。那么如何,让学生在习惯的培养中更加具有动力和积极性呢?这就需要老师采取各种不同的激励措施,使学生会做笔记、爱做笔记。

1、定期评比展览。定期举行评比活动,评出优胜读书笔记,并给予展览。这不但增强了学生间的竞争意识,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要知道,只有竞争才有进步,学生在这种评比中,与同伴竞争,产生了足够的动力,促使自己去追赶别人,超越别人,使做读书笔记成为自己的一种“吃饭般”的学习方式,渐渐形成一种舍之不去的习惯。同时,这一过程,会使得那些已经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感到一些自豪、满足,不至于学生对此丧失了乐趣。

2、表扬先进,鼓励后进。表扬和鼓励是评价的艺术,在任何的领域都有实践的重要意义。在做读书笔记方面,同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表扬先进,鼓励后进,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学生取得好成绩,进步了当然要表扬,不表扬以后就不会缺少乐趣,消损动力。那么,后进的呢?鼓励,则会成为一种魔幻般作用的手段,它同样会产生神奇般的效果,使所谓的“后进生”渐渐与先进拉近距离。

2.读书活动照片资料 篇二

收集资料要尽可能详细、全面。收集资料要有目的地进行收集。如果是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要围绕活动主题进行, 如上面提到的“环保小课题研究”这项活动, 收集资料时就要围绕“环保”这个主题进行。如果是学习新课要围绕新课内容进行, 如我们学习《周庄水韵》这一课, 在预习时就需要对“周庄”这个地方及这个地方的特色有所了解, 对有关该地的资料进行收集。如果是为了写作要围绕写作主题进行, 如我们要写一篇说明文, 就需要收集资料, 以便将说明对象说明准确、透彻;如果是写一篇议论文, 则需要收集与此话题相关的资料, 以便在论证时好加以引用、佐证。

资料包括文字材料、影像资料, 以及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所获得的原始资料三大类。这三类资料出处和来源不同, 文字材料来源于书本文献, 影像资料来源于影视媒体、电子出版物 (如光盘) , 原始资料来源于基层民众、事件亲历者等。在语文学习中学会收集资料, 相当于物理化学的学会做实验, 是增强语文动手能力、动脑能力、整理归纳分析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那么, 我们该怎样去收集资料呢?

一、我们要确定资料的收集范围

收集资料前, 我们首先要确定收集资料的范围, 也就是确定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否则, 资料太多了, 收集不过来;或者因为目标不明确, 收集到的资料不详细、不全面。如果是综合性学习, 要先确定主题活动研究的课题。每个主题活动可包含多个课题, 研究课题不同, 需要收集的资料范围也不尽相同, 如上面“环保小课题研究”在以环保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下, 可以分成多个小课题, 如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可以是一个小课题, 保护环境也可以是一个小课题, 调查研究现在环境污染的状况也是一个小课题……确定了研究的课题之后, 我们就可以专门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了。对于学习新课需要的资料和写作需要的资料, 只需围绕课文内容和写作主题去收集即可, 比较简单, 这里不再讨论。

二、针对不同类别的资料采用不同的收集方法

收集文字资料时, 我们需要从我们的藏书、图书馆来收集, 从书上摘录、复印必要的资料。收集文字材料时需要耐心、细致、仔细, 还需要经过慎重考虑, 对同一个问题、同一个内容, 不妨多查几部书, 比较其中说法上的差异, 选取最接近事实, 最接近真相的一部, 或者都收集起来, 综合进行品评、分析。收集影像资料时需要查找光碟、影碟, 光盘等。收集原始资料则需要到实地走访, 与亲历者进行交谈, 从而取得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在实地走访时要事先拟好要了解的内容, 要询问的问题, 有备而去, 到现场后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询问、了解。

有了网络之后,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收集资料的最佳平台, 很多的文字、影像资料都可以由网上搜索得到。但是, 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 有时, 还是需要我们到图书馆去查阅文字资料, 买光盘获得影像资料, 实地调查获得原始资料。

三、我们要对资料进行记录分类整理

在收集资料时需要对资料进行记录, 查找资料的同时, 要随时将有用的信息记录下来。记录好之后, 还要学会给资料分类, 要学会对资料进行归纳概括。我们可将收集到的资料, 按照课题研究的需要, 进行分类综合整理。进行分类综合整理时要注意条理性。如何做到有条理呢?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列小标题。例如, 某同学在收集“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状况的影响”的有关文献材料中, 列出了三个小标题来进行整理综述:“环境污染对植物的影响”、“环境污染对动物的影响”、“环境污染对人类自身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分类综合整理, 我们已经把资料整理得更为条理, 可以有效利用了。

四、学会运用资料

运用资料的第一步是分析资料, 即在综合整理资料的过程中, 结合课题进一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 并从资料中发现问题, 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对资料进行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思考和审视, 对资料进行判断、分类、整合与提炼。运用资料的第二步是联系课题, 得出结论。

运用资料的目的是为了研究课题, 所以, 运用资料要与课题进行一个对接, 使你的资料能够验证、证明课题, 能通过综合分析资料对课题有一个结论。反过来, 资料又能充分地证明你研究出的问题, 佐证你的结论。如某同学研究的课题是“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状况的影响”, 他通过对大量的资料进行研究, 得出一个结论:环境污染如果再不控制的话, 将对人类的生活状况造成极为恶劣的、不可挽回的影响, 地球上将没有可供人类放心食用的粮食、疏菜、肉类, 没有可供人类安全饮用的水, 结论是,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环境污染。

摘要:在语文课的学习中, 收集资料不仅是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需要, 也是预习新课、写作等学习活动的需要。所以, 收集资料是学好语文这门功课所必须学会的一项本领。收集资料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充实我们的知识仓库, 增加我们的知识存贮量, 从而在应对综合性学习活动、语文考试、写作时能“以备不时之需”。收集资料要尽可能详细、全面。收集时, 我们首先要确定资料的收集范围, 然后针对不同类别的资料采用不同的收集方法, 我们还要对资料进行记录、分类整理, 最后, 我们还要学会运用资料。

3.读书活动照片资料 篇三

摘要:莫斯科中山大学是 1925–1930年间在莫斯科开办的一所专门招收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国民党员以及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进步青年并对其进行苏式政治理论教育及军事培养的高等院校。关于中山大学的研究为数不少,但大多关注内部教務党务两派斗争、旅莫支部、江浙同乡会事件等问题上,对莫斯科中山大学教学工作与军事训练则缺乏关注。本文以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中的档案为基础,对莫斯科中山大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关键词:莫斯科中山大学;教学课程;军事训练;留苏中共党员

H35

莫斯科中山大学建于1925年9月,建校之初称“中国劳动者孙逸仙大学”,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1928年9月后学校改称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史料一般称“莫斯科中山大学”。该校位于莫斯科沃尔洪卡大街16号,是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建立的一所定位于为中国培养无产阶级革命干部的苏联高等院校,专门招收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国民党员以及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进步青年。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建立当时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20世纪20年代,苏俄方面出于对其本国利益的考虑,与国共两党都分别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且认为当时中国共产党力量还不成熟,必须联合国民党,才有可能在中国革命中有所作为;从中国国民党方面而言,孙中山也希望争取俄方的支持,由此在共产国际指导下开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随着1924年国共合作的正式展开,共同招收两党党员的莫斯科中山大学也在1925年应运而生。由此,学校的真实目的是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对中国的进步青年施加影响,将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布尔什维克”,从而为可能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储备人才,这巨顶了其以共产主义理论教育课程为主的课程设置原则。

莫斯科中山大学存在四种班级:预科班、普通班、特别班及短训班。预科班以俄语为主,专业常识为辅,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俄语,顺利进行后续学习。学生预科班结束,即进入普通班,开始进行政治理论学习,辅之以军事训练课程。特别班是为一些表现突出、入校学习时已经在党内担任职务,或具有较长工作经历和丰富经验的革命者而开设的,目的是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学,使他们能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达到更高的水平,侧重培养领导能力。中共延安“五老”中的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董必武都曾在特别班学习;邓小平、傅钟、谷正纲、萧赞育等人也曾在当时国共两党党员人才最集中的特别班 – 第7班学习,第7班曾被称为中山大学的“理论家班”。短训班是对特别选派的学员进行短期强化培训的班级,一般以军事理论与训练为主,培训时间一般为几个月到一年,目的是使这些学员能在短期内学习实践知识,以尽快返回中国从事党政军工作。

莫斯科中山大学最初学制设定为2年,自1927–1928学年起,将学制增加为三年。从一份1929–1930学年度课时计划表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们的课程安排情况。

此外,根据对俄罗斯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中教学大纲及教案的整理,总结出当时中山大学学生所学的重点内容:

1. 经济地理学:世界经济地理,典型国家经济形势分析(欧洲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美国、日本及各国殖民地) 。

2. 俄语(低年级):俄语语法,俄语口语及书面语的发展,阅读与写作方法 。

3. 社会形态发展史: 原始社会中的社会关系和思想意识形态,氏族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与贸易 。

4. 党的建设:布尔什维克主义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及党内民主,党的组织原则,党的政策,党建工作,党小组结构与工作,选拔入党及党内社会成分的调节,干部培养与干部考核,党的领导工作形式与方法,党和群众 。

5. 辩证唯物主义:柏拉图与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乔治·贝克莱及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辩证法,马克思主义,阶级思想及阶级斗争,关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理论。

6. 政治常识:苏联及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者,苏联、中国及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和政党,国家与革命,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发展道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共产国际与无产阶级革命,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任务,现代资本主义与苏联,现代中国,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任务。

7. 世界历史:英国工业革命,伟大法国革命,英国19世纪上半叶的工人运动,欧洲1848年革命,美国18世纪革命,美国1861-1865年南北战争,日本1863年革命。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殖民政策,第一国际,1871年巴黎公社,帝国主义时代的国际与社会政治关系,帝国主义时代的工人运动及国际,东方国际革命运动的崛起 。

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发现:

预科班阶段最重要的科目是俄语和汉语,其次是数学,之后是自然科学、政治常识、政治地理。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是为之后的经济理论学习打下基础;政治常识、政治地理则是为政治理论学习进行铺垫。

在一年级阶段,增设社会形态发展史、苏联社会制度讲解、世界历史等适于起步期理论学习的课程。一年级下学期增设中国国情课程,使学生能将所学理论与本国国情结合起来。此外,学生们还能学习到一门起源西方,但国内未曾开设的课程 – 经济地理学。

学生升入二年级后,增加了联共(布)及共产国际历史、党的建设、政治经济学三个学科。教学重心也转移到这些苏联希望传播的内容上。二年级加强了世界历史的学习,这门课富有趣味,且能帮助学员拓宽眼界,了解国际形势。

三年级学生继续学习党的建设、政治经济学两门课程,并增设殖民地政治学,列宁主义,苏联经济政治政策,苏联宪法及国家建设等与苏联社会体制有关的课程,同时增设辩证法及历史唯物主义课程。这时期的课程为学生们了解苏联社会体制与苏联国家建设等问题提供了契机。三年级还设较多翻译工作课时,因他们俄语水平较高,可为低年级担任课堂翻译。此外还参与学校出版的一些著作的翻译工作。

纵观整份课时计划表,会发现莫斯科中山大学的课程理论知识较多。从课程设置来看,除汉语与俄语两科基础必修课程外,占据课时最多的课程就是党的建设,联共(布)及共产国际历史所占课时也颇多,苏联方面的建校意图可见一斑。

将整个课程设置状况进行横向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只有一门課程从一年级至三年级始终开设,这就是军事课程。除军事理论课程外,每个暑假都会为学生安排军事实践训练活动。

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开设军事训练班的倡议始于1926年初。在1926年2月11日政治局会议上,应当时的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武恩什利赫特与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长拉狄克的倡议对关于军事训练的问题颁布了以下决议:1)在暑假期间通过组织军事训练营的方式为中山大学学员提供一些实际军事知识;2)为培养未来的军事工作者制定长期训练班教学计划,计划应包括军事课程、政治经济课程及其他专业知识课程。

以1929年6月在莫斯科的国防航空与化学建设协助会的军事训练营的训练为例,共有423人参加了此次军营训练。训练开始于1929年6月30日,时间为12天,每天正式训练时长5个小时,总课时60个小时。其中,战术战斗编队准备训练占39小时;射击术培训占16小时;战斗技术设备研究占5小时。在总课时外还另设有专项训练课时及共4节(4小时)的政治课,所有学员每天进行25分钟的体能训练 。

从以下资料可以了解到,学生们在军营中的训练内容很丰富,包括了实用的陆战经验,也涉及到了对一些军事设备的认识和操作:

(一)战术战斗编队准备培训内容包括:

单独队列训练:站立、转体、前进、持武器姿训练;(3小时)

分列与整队训练;(4小时)

学习如何利用地形,如何隐蔽,如何目测距离,如何画草图;(8小时)

情报侦察术;(6小时)

行军与守卫技术;(6小时)

射击军向敌方进攻术;(6小时)

射击军自卫术。(6小时)

(二)射击术培训内容包括:

对武器装备的使用进行简短复习,包括:步枪,左轮手枪,手榴弹的使用与保存。(5小时)

射击训练:在不同姿势下进行射击,据枪与瞄准。(5小时)

真枪射击练习(战斗步枪)。(6小时)

说明:战斗步枪训练在主靶场进行,小口径武器射击训练在室内靶场进行。

(三)战斗技术设备研究 :

1)军事化学。化学在战争的应用,苏联军事化学技术;毒性物质;化学进攻与化学防卫;防毒面具装置。(1小时)

2)装甲车与坦克。(1小时)

3)空军。空军的地位和作用,空军侦察、空中歼灭、航空轰炸、空中战斗及其应用。(1小时)

4) 防空学与防化学等防卫手段。(1小时)

5)炮兵:炮兵种类、使用步炮协同战术的必要性。(1小时)

说明:此处安排的课时只是对相应科目进行简短认识,事实上对于这些设备的深入学习还会在有足够课时的参观实践活动中进行,参观地点包括坦克团、飞机场、装甲营、炮兵部队等地进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将去往毒气熏检营进行实习。

(四)体能训练:

1)每天早上早饭前20-25分钟: 行军、跑步、野外障碍训练。

2)每天在课时外30分钟至1小时: 越野障碍跑训练,并使用冷兵器(刺刀)对敌方进行敏捷而有力的打击。

3)课外游戏: 足球、篮球等。

(五)政治培养 :

主要由政治指导员进行,一些享有盛誉的苏联领导同志到训练营进行主题讲座。

讲座主题包括:

1) 国外军队武装的发展及练兵备战状况。

2) 苏联国内战争时期至今的现代军事技术装备。

3) 现代战争基础理论,未来的战争。

4) 战争与工业。

5) 防空与国防。

6) 军工企业宣传。

7) 射击训练班及军事理论班的组织与工作。

8) 航空、化学队伍的组织与工作。

9) 国防工作,航空与化学建设协助会的工作。

此外,训练期间每昼夜都有学员站岗执勤,每小时换岗,每日有值日学员,模拟真实的军营生活,并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来规范所有学员的作息。

除军事课程外,从预科直到二年级,参观游览活动也始终存在于学员们的课程安排中。包括盛岳、蒋经国、王凡西在内的许多留苏学员在之后的回忆录中对此有所提及,并描写了他们当年参观时的见闻。蒋经国就曾表示,当年在参观活动中所见到的苏联先进工厂、农场以及飞机制造厂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观游览活动改善了他们枯燥的异乡生活,增加对学习的兴趣,且能提高他们的俄语水平。虽然当时他们所参观的地点未必能够代表苏联社会的真实情况,但却增进了学生对苏联社会的了解,引发了他们对于苏联社会制度、领导体制以及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思考,一些学生对苏联的社会制度表示认可,认为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另一些则予以否定,并走上了终生反俄反苏的道路,不得不说,后来成为中国各界领导人的中大学子所制定的战略决策与他们当年留苏时的所学所得、所思所想是密不可分的。莫斯科中山大学所培养的中共学员中,有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贡献,并献出年轻生命的优秀工作者瞿秋白、何叔衡、刘伯坚、赵一曼、左权等人,也有经历磨练后幸存下来成为新中国党政军领导的人物,如叶剑英、徐特立、董必武、林伯渠、邓小平等人,他们在苏所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为了他们此后的工作提供了参照和经验。

参考文献:

[1]РГАСПИ. Ф. 530. Оп. 1. Д. 32. Л. 23.(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РГАСПИ),全宗530,目录1,案卷32,第23页。)

[2]РГАСПИ. Ф. 530. Оп. 1. Д. 32. Л. 33.(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РГАСПИ),全宗530,目录1,案卷32,第33页。)

[3]РГАСПИ. Ф. 530. Оп. 1. Д. 32. Л. 129.(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РГАСПИ),全宗530,目录1,案卷32,第129页。)

[4]РГАСПИ. Ф. 530. Оп. 1. Д. 32. Л. 130.(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РГАСПИ),全宗530,目录1,案卷32,第130页。)

[5]РГАСПИ. Ф. 530. Оп. 1. Д. 32. Л. 98.(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РГАСПИ),全宗530,目录1,案卷32,第98页。)

[6]РГАСПИ. Ф. 530. Оп. 1. Д. 56. Л. 21.(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РГАСПИ),全宗530,目录1,案卷56,第21页。)

[7]РГАСПИ. Ф. 530. Оп. 1. Д. 56. Л. 23.(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РГАСПИ),全宗530,目录1,案卷56,第23页。)

4.读书手抄报资料 篇四

一、读书的好处

1.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2.可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3.可以使我们变的有修养.4.可以使我们找到好工作.5.可以使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二、读书的名言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三、推荐好书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变形记》 《挪威的森林》《圣魔大帝》 《俑兵天下》 《智慧背囊》 《神探李昌钰》 《夏洛的网》 《精灵鼠小弟》 《哈利〃波特》 《剑歌》 《马后桃花马前雪》 《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白栅栏》、《甜橙树》、《追随永恒》、《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

四、读书故事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

5.快乐读书手抄报资料 篇五

快乐读书手抄报





读书的方法

(1)泛读

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

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钻研过1500种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

(2)精读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3)通读

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4)跳读

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5)速读

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劝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

(6)略读

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7)再读

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8)写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读

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读书的诗句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劝学诗》

2、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3、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4、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王禹偁《清明》

5、驿亭幽绝堪垂钓,岩石虚明可读书。——欧阳修《咏零陵》

6、怜君白面一书生,读书千卷未成名。——岑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

7、早知逢世乱,少小谩读书。——岑参《行军诗二首(时扈从在凤翔)》

8、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王建《寄旧山僧》

9、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陆游《读书》

1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1、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谢逸《送董元达》

12、读书复骑谢,带剑游淮阴。——王维《送从弟蕃游淮南》

13、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陈继儒《浣溪沙·初夏夜饮归》

14、又是今年忆去年。——吕本中《减字木兰花·去年今夜》

15、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黄庭坚《寄黄几复》

1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17、田中读书慕尧舜,坐待四海升平年——高启《练圻老人农隐》

18、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19、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6.课外阅读读书笔记资料 篇六

以前也看过毕淑敏的书,主要是小说,比如《血玲珑》《生生不息》等,感觉她虽然是写小说,却不仅仅是讲故事,而是一直执着于对于生命意义的探讨。《解幸福密码》这部书,更是直面人的心灵深处。在这部书中,毕淑敏以简洁清新的文笔,温暖的哲思,再加上富有情趣的小故事,把幸福的内涵解剖得淋漓尽致。

随着年岁逐增,我也在经常思索,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幸福是什么?相信不同的人,对于幸福会有不同的理解。毕淑敏认为,幸福是一种感觉,是灵魂的成就,而不是任何物质的东西。幸福就是我们的生命存在的理由。毕淑敏还说,长久以来,人们以为幸福就是物质。时至今日,如果没有爱情,有再多的配偶,都和幸福无关,因为人毕竟不是动物;有再多的金钱,也和幸福无关,因为幸福是一种精神境界。

那么,怎样才能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呢?毕淑敏说,最重要的,是要有目标感。她说,目标感必定是某种崇高的东西,是在一己生命之外,对整个族群和更大范围内的他人有所帮助的期翼。

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我觉得,我所做的工作,就是一种具有崇高的目标感,能带来幸福感觉的事情。精心认真地备课,是很辛苦的,但是,当我在课堂上感受到学生的喜爱与认同的时候,我就不再感觉到劳累,而是感觉到幸福。作为教师,能够做到像毕淑敏说的“对他人有所帮助”,所以这是一种距离“幸福”很近的职业。

7.读书活动照片资料 篇七

关键词:读书,“荐书寄语”青年读书活动,感悟

最近共青团河北省工委组织开展了“荐书寄语”青年读书活动。这是一件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工作。就这个话题我想与青年朋友交流一下个人对读书学习的粗浅体会: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或者说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

为什么要读书, 或读书有什么用?因为读书好, 读书重要, 书籍作用巨大。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一本书都是全人类精神劳动的结晶, 因为书就是人类通过集思广益, 再由个人写下的最精炼的语言。”“书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它概括了世界生活得全部知识, 表现了世界理性成长的的全过程, 以及全球人民的文明史和全部经验——因而, 书籍是进一步发展人类精神力量的最有力的工具。”此外, 为数众多的杰出人物, 对书籍也有精彩的论述。克鲁普斯卡娅说:“书籍是交际、劳动和斗争的有力工具。它以人类生活和斗争的经验武装人们的头脑, 提高他们的水平, 增长他们的知识;人们借助这些知识, 能够驱使自然的力量服务于人类。”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 仿佛烤在火上的一样, 渐渐溶化。”赫尔岑说:“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 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别忘记, 读书是取得多方面知识的最重要的手段。”雅科夫列夫说:“书籍作为良师益友培养出的种种优秀品德是数也数不完的。”刘向说:“书犹药也, 善读之可以医愚。”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力没有书籍, 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塔帕说:“良书即益友, 今明永如斯。”惠普尔说:“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马雅可夫斯基说:“知识是我们的导师, 书籍是我们的教师。”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由于革命, 对他的需要更显著地增长。”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书籍是在时代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 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以上这些杰出人物的论述, 从不同时代、不同角度论述了书籍的作用。

就一个人的知识而言, 是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构成的。所谓直接经验, 就是自己亲身参加实践而得到的经验。所谓间接经验, 就是通过他人介绍或读书得到的经验。一个人生命有限、精力有限, 不可能事必躬亲, 所以许多知识大都来自间接经验。在这两种知识来源中, 间接经验得到的知识所含比重较大, 而且主要靠书本传播。比如, 我们的学校教育, 就主要是通过教材进行的。谁想有丰富的知识, 就要大量读书, 读的书越多, 知识也会越多, 力量就越强大。

读书学习对于我们增加知识、开阔眼界、增长才干、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净化心灵、培养品德、促进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读书对于个人重要, 对于国家民族同样重要。一个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如果失去了对读书、对知识的追求与渴望、热情与努力, 那么其前途将是渺茫的、悲惨的, 等待他的将是落后、受欺, 甚至是灾难。话说到这里, 我们也就进一步加深了对党中央号召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的重大意义的理解。

只要仔细观察杰出人物的生活, 不难发现读书对他们每一个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譬如, 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孙中山, 哪一个不是爱书如命, 博览群书, 终身与读书相伴。马克思的女儿曾问马克思, “你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马克思回答:“啃书本。”为写《资本论》, 他阅读的书籍多达1500本, 他有一个习惯, 看书时常情不自禁地用脚来回擦地, 长年累月把阅览室座位下坚硬的水泥地板磨出了一个坑, 人们称其为马克思光辉的“足迹”。列宁一生酷爱读书, 我们都记得《列宁在1918》电影中的一个镜头:遭特务暗杀受伤的列宁住院救治期间, 医生禁止列宁看书, 将床上、桌子上的书籍全部收走。医护人员刚转身离开, 列宁又从枕头底下拿出书本读起来。

孙中山说:“我一生的嗜好, 除了革命之外, 只有好读书, 我一天不读书, 就不能够生活。”毛泽东的一生与读书紧紧连在一起, 而且创造出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外为中用、推陈出新;学以致用、经世致用等宝贵的读书经验。无论是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 还是革命成功的生活相对安定的年代, 毛泽东始终与书籍形影不离。晚年的毛泽东身体衰老, 视力大减, 读书学习精神丝毫未减。在他心脏将要停止跳动的前几个小时, 还示意工作人员读鲁迅的书给他听, 脸上露出微微的笑容。带着最后的微笑, 毛泽东进入了弥留状态, 结束了他一生从未间断的读书生涯。

这是多么感人啊!列宁的夫人克鲁斯卡娅回忆列宁时说过:“在他从事的那种繁重的工作中, 图书给了他以帮助, 给了他知识, 这些知识使他出色地掌握了。否则, 他就不可能成为我们大家所知道的那个列宁了。”这些话, 用在马克思、毛泽东、孙中山等伟大人物身上同样贴切。如果不是读书学习, 他们的聪明才智就不会有如此充分的发挥, 也不会对人类社会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从克鲁斯卡娅这段话中,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受到启发、激励和鞭策。

有的朋友可能认为, 社会发展到今天, 电影、电视、广播、网络, 知识的载体和传播渠道日益增多, 书籍变得不重要了。我们说, 尽管知识传播的渠道和手段大量增加, 但读书的功能不可替代, 读书学习是万万不可缺少的, 读书的魅力永远不会消失。

毫无疑问读书是如此重要。那么应该怎样读书呢?最主要的有六点:

一是要妥善处理好读书与工作, 读书与家务, 读书与交友, 读书与身心承受能力的关系, 把几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互相促进, 相得益彰。

二是有选择、有计划、有目的。读书为什么, 大体可归为五种: (1) 为读书而读书, 空言无实, 把读书作为点缀、作为饰物, 不会用、不知用。 (2) 为升官发财, 出人头地, 推崇“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比如严蒿、秦桧之流, 虽有学问, 但谋私误国, 危害百姓。 (3) 为个人进德修业, 只重视个人修为, 对为什么进德修养不甚明确, 一遇风浪, 立场不稳, 不敢担当, 往往成为风向派、骑墙派。 (4) 为了消遣或专为生活增加趣味性、知识性;为了消除疲劳, 调节精神而阅读文学艺术或其他知识书籍、报刊。 (5) 为了实践, 为有益于社会和人类。即为了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包括改造自己。比如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国家社会进步, 为实现共产主义美好理想而读书。

以上五种读书目的, 前两种不可取, 第三种、第四种可取其积极的部分, 摒弃消极的部分。唯有第五种最为圣洁, 最为崇高, 最符合中国与世界大多数人的利益。我们首先要端正读书的目的, 有了正确的读书目的, 还需要对书籍做出选择。大千世界多姿多彩, 人类历史悠久漫长,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各种书籍浩如烟海。所以必须学会择优汰劣的读书艺术, 根据本职工作和本身知识结构的需要, 进行纵深性、扩展性、创新性读书, “学以致用”应是择书而读的出发点。

另外, 就书的内容而言, 大多属进步的、健康的、有益的, 能教人认识世界的真知, 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但也有一些坏书, 内容荒延、低级庸俗, 甚至反动, 如果不加注意, 读后往往濡染心灵, 败坏思想, 贻害无穷。青年朋友们应根据自己的文化知识结构及生活和工作需要, 精心选择一些适合自己需要的书籍来阅读。

读书要有正确目的、正确选择, 还需要有可行的计划。选定书目之后, 先读哪些, 后读哪些, 怎样读, 需要一个详细的计划, 然后逐步推进, 加以落实。

三是要持之以恒,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学习, 贵在持久, 要善始善终, 坚持不懈, 不可浅尝轨止, 半途而废。特别是要抓住今天, 不等不拖。毛泽东说过:“读书治学没有什么捷径和不费力气的窍门, 就是一要珍惜时间, 二要勤奋刻苦, 饭可以不吃, 觉可以不睡, 书不可不读”。

四是要有钉子精神, 有挤劲和钻劲, 见缝插针, 积少成多, 学习借鉴古人欧阳修的“三上”、董遇的“三余”方法和鲁迅把别人喝咖啡聊天的时间用在读书上的精神, 日积月累, 必见成效。

五是读思结合, 学用结合, 学以致用。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这十分清楚地说明了读书与思考的关系。《弟子规》曰:“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这说明了读书与实践的关系。勤于思考、勤于实践, 勤做笔记, 勤作交流、勤作总结, 以读书促进工作, 丰富生活, 以工作和生活促进读书的深化。特别是各级组织也要加强对读书活动的指导, 发现和培养一批读书先进个人和组织, 及时交流推广他们的经验, 促进读书活动的发展和深化。

六是要去粗取精, 采优废劣。如同世界上有香花也有毒草一样, 书籍也有优劣好坏之分。即使是像中国的四大名著这样的名数、好书, 书中也难免有忠君、男尊女卑、迷信鬼神、轮回报应、歧视妇女、鄙视劳动等糟粕。所以读书一定要注意鉴别, 吸取精华, 摒弃糟粕。

读一本好书, 就像在与一位智者对话, 使我们受益无穷。我们读《论语》, 总会被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神和循循善诱的丰富学识所折服;我们读《史记》等历史类书籍, 总会从众多的王朝更替, 众多历史人物沉浮中感受到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散文, 总被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先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境界所感动, 读《正气歌》总被文天祥那“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凛然正气所震撼, 读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总被作者那种对祖国无比深沉的感情感染, 被中国共产党人一心为国为民, 绝不谋取私利的崇高精神所感染;读《沁园春·雪》总会激起对祖国的壮丽河山的热爱、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和人民大众产生巨大的信心;读《爱莲说》总被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气节所感动, 并由此对廉洁清正的人民公仆生出无限敬仰;我们读励志类的书籍, 读立德修业类的书和名人史记, 读《弟子规》《三字经》总能激励自己的进取精神, 学到为人处世、创业建功的思路和方法;读哲学、自然科学、技术专业书籍, 总能对大千世界加深了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和具体技能。

总而言之, 读书有益心智、读书有益修身、读书有益励志、读书有益明理、读书有益求知、读书有益工作、读书有益我们建功立业。

青年时期是人精力最为旺盛、最为宝贵的黄金时期, 也是学习掌握知识、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珍惜时间, 抓紧读书学习, 对于青年本身的身心发展, 对于国家社会的进步, 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8.读书活动“三部曲” 篇八

一、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要让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习惯,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读书。怎样让学生喜欢读书?我试着投其所好,先从图书室借来了同学们最喜欢的书籍,如《皮皮鲁总动员》系列、《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还有《淘气包马小跳》等。没有任何附加任务和要求,只让学生去读,喜欢哪篇读哪篇。一个星期下来,我发现班级仍有三分之一的同学不能认真去读书,其表现是拿着书一会儿翻这篇,一会儿翻那篇,好像不知读哪篇好。这么好看的书,为什么这些学生仍不喜欢呢?是书的问题吗?通过调查,我发现在读书课上不认真读书的同学,一部分是平时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同学,而另一部分是学习基础差的同学。找到症结,我调整了方案。对于基础差的同学,我立即给他们调整书籍,即给他们找来了注音的,且篇幅短小,内容生动的童话、成语故事。而对于学习习惯差的同学,我与他们同读一本书,把每天读的内容讲给他们听,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没想到这招还真灵,一个月下来,班级大部分同学在阅读课上都能静静地读书。可这与距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还是有一段距离,怎么办?坚持,继续这样读下去,我相信阅读会成为一种习惯的。就这样一味地让学生喜欢什么就读什么,还真是让学生喜欢上了读书。每天中午一放学,学生便早早地借好了书,吃过午饭,不要老师督促,学生便津津有味地读起书来,读书正渐渐地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书就像一个大磁场,吸引着孩子们,每个人手捧自己心爱的书,静静地读,轻轻地吟,其乐融融。

二、 让讲故事成为一种激情

一学期下来,阅读已基本上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许多同学说:“老师,我读了××书,里面的内容可有趣了。”“老师,你想听我讲今天读的故事吗?我讲给你听。”是啊,学生们已不再拘泥于读,他们更想把自己读到的东西展示给大家。于是,这学期我实施了让讲故事成为一种激情的读书方案。学生先在阅读的众多故事中选择最生动、最有趣的故事,推荐给老师。老师再从中挑选最好的故事推荐给全班同学,指导同学分角色练讲故事。两周一个故事,每月评出1~2名“故事大王”。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读故事、讲故事的热情。特别是当同学走上讲台,赢得阵阵掌声时,下面的同学更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讲故事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激情。随着讲故事活动的深入开展,班级必将涌现出更多的“故事大王”。

三、 让写作成为一种兴趣

伴随着读书、讲故事活动的深入开展,渐渐地学生对写作也产生了兴趣。一开始学生是写读书笔记,如摘抄优美词句、优美段落等。程度好的,还学以致用,用“故事精彩回放”的形式,把故事中最精彩、最有趣、最感人及印象最深的部分摘录下来,或写写读后感受、体会等。我让学生照此操作。渐渐地随着学生阅读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已不再满足于写读书笔记,而要自己创编故事或进行写作。此时充分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让学生施展才华,倾吐心声,从而收获成功。一时间,板报、手抄报成了班级阅读、写作等文化建设的主阵地。随着“我读书,我快乐”“经验介绍”“好书精彩回放”“我的佳作”“我创编的故事”“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等板块的陆续亮相,学生在阅读中倾诉,在倾诉中阅读,每月一期,每期都有不同的主题……渐渐地板报、手抄报成为学生智慧的乐园、写作交流的舞台。学生们阅读沉浸在这一期的同时,又盼望着下一期的到来。我相信坚持下去,学生就一定会对写作产生极大的兴趣。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也许就是阅读的魅力吧!

总之,由读书活动引发的“读、讲、写”这“三部曲”,让同学的头脑更聪慧,精神更亮丽,行为更文明。

上一篇:十九大测试参考答案下一篇:冶金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