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生态公益林管护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2024-06-08

基于GIS的生态公益林管护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精选9篇)

1.基于GIS的生态公益林管护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篇一

基于GIS组件技术的江西水系信息查询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简述江西水系基本情况,介绍了组件式GIS系统开发模式的相关技术,以及基于GIS组件技术的江西水系信息查询系统.

作 者:龙兴 熊强 LONG Xin XIONG Qiang 作者单位:龙兴,LONG Xin(江西省水利水电学校,江西,南昌,330038)

熊强,XIONG Qiang(江西省南昌市水文局,江西,南昌,330002)

刊 名:江西水利科技英文刊名:JIANGXI HYDRAULIC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35(3)分类号:P343.1 V448.122关键词:组件式GIS 数字流域 江西水系 信息系统 数据库 开发模式

2.基于GIS的生态公益林管护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篇二

该系统利用Arc GIS Desktop桌面软件、基于Arc GIS Engine[5]二次开发组件以及Geodatabase数据库, 在.NET平台下开发而成。为用户提供水文资源信息的查询与管理等服务, 极大帮助决策者进行合理决策。

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结合系统的需求和建设目标, 根据低耦合, 高内聚的原则, 依照现有成熟模式设计方法, 将水资源信息系统框架分为3个部分, 即信息数据层、业务功能层、系统表示层[6]。数据层主要是存储管理水资源信息各种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多媒体数据, 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采用内在的连接方式。空间数据库中每一个可以操作的对象都对应一个唯一的ID属性, 在属性库中建立包含某个对象ID的一条属性数据, 就可以根据ID进行对象的属性数据的查询和管理。采用了Geo Database的数据模型, 使得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访问更加方便快捷。业务功能层根据提供的基础组件和Arc GIS Engine功能组件实现数据的管理、分析、表示功能。表示层定位于客户和系统的交互, 采用基于Form窗体的客户端, 实现桌面应用。

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根据系统所要实现的目标, 按照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思路, 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分为4个主要模块:图形操作模块、信息维护模块、信息查询模块、空间分析模块。

2.1 图形编辑模块

该模块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用户在使用地图的时候能够对电子地图进行放大、缩小、平移、量距、图层控制、鹰眼等地图基本操作功能。

2.2 水资源专题模块

水资源专题模块是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 模块分成了水文站点查询以及水文信息快速定位查询,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查询有关水文方面的信息, 从而能够更多地了解当前水资源评价情况及一些水文属性信息。

2.3 信息查询模块

系统除了可以查找水文站点以及流域信息还可以进行城镇查找, 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流域范围或者水文站点。比如用户如果想知道该站点所在城镇的周边城镇信息, 选中多边形模糊查询, 弹出查找的对话框, 在选择类型中选中图层, 输入要素范围, 确定后将在下面对话框显示属性信息并于地图上高亮显示周边区域。

2.4 空间分析模块

用户选中主界面中的模块, 点击弹出对话框, 先在地图上确定要建立水文站点的位置以及适合的范围。然后分别选中河流、道路、以及原有的站点距离分别设置权重, 随后适合建设站点的区域就在地图上显示, 供用户进行合理决策。

3 数据库设计

水资源信息系统数据库分为属性数据库 (文档库) 和空间数据库 (地图库) 两部分, 属性数据采用普通的Table存储。空间数据采用Geodatabase地理数据库进行存储, Geodatabase是面向对象的地理数据模型, 主要包括三种数据集:要素类、栅格数据集和表格, 其地理空间特征的表达较之以往的模型更接近人们对现实事物对象的认识和表达, 其中字段设置中均有Object ID, Shape和ID, 分别表示对象ID号, 几何图形和ID[3]。通过使用Arc GIS Catalog软件进行统一管理。

4 系统的功能的实现

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路, 基于Arc GIS Engine组件和Geodatabase空间数据库, 在.net环境下使用C#语言进行软件系统的开发。

系统界面上采用较为直观的Window视窗组件, 系统所有功能都是通过人机界面展现给用户, 用户只需和人机界面进行信息交互即可实现。总的来说, 系统界面具有界面友好、交互性强、操作简单等特点。系统主界面被分为两个部分:左方是图层窗体, 用于显示当前地图所包含的所有图层, 便于查看地图图层的所有属性;右方是地图展现窗体, 可根据左方窗体选择的菜单显示相应的内容。

5 结语

该文在GIS技术Arc Engine二次开发技术的支持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 (GIS) 的数据管理、空间查询、空间分析、可视化等功能, 使用了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模型, 使得空间数据面向了实际的应用领域, 更好地表达了空间数据的关系, 为辅助水资源信息系统的开发提出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充分利用GIS的分析特点, 可以对地理周边信息进行准确的查询和统计, 使数据表达的更加准确, 管理更加合理, 提高了水文站点区域情况修正的精度。

参考文献

[1]李云, 范子武, 徐世凯, 等.城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水利, 2003 (6) :73-75, 5.

[2]周劲风, 黄平, 汤叶涛, 等.广州市水政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 2002 (3) :14-16.

[3]石宇, 张鹰.城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GIS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 2007 (1) :26-28.

[4]兰小机, 刘德儿.地里信息系统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5]兰小机, 刘德儿.Arc Objects GIS应用开发—基于c#.NET[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1.

3.基于GIS的警用信息系统设计 篇三

4.面向不同的业务单位提供各种各样的业务GIS应用功能,应用采用多层B/S模式,基础软件采用arcgis软件、weblogic中间件、oracle数据库软件等等。

3.5系统数据库结构设计

按照公安部PGIS数据建设要求,本次XX市局建设的数据库包(转下页)

能可能会影响到全警应用,因此不良的设计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其中重点是空间信息服务的性能保障。

总结

我国警用地理信息业务应用建设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本文论述了XX市地理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服务设计和应用实现过程,完成了公安PGIS平台的部署、与现有业务系统的集成和二次开发,以及一些新的应用的建设,论述了其中的主要需求,架构特点和应用模式。

参考文献

[1] 秦奋,钱乐祥.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5

[2] 范大凯,康冬舟,陆涛.公共安全信息系统中 GIS 应用初探[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21-23

[3] 陶世群,柳春燕,白山.PGIS 的设计与实现[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16-17

4.基于GIS的生态公益林管护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篇四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房产测绘的相关工作经验,以房产测绘信息化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众多房广测绘信息系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基于GIS的房产测绘信息系统,论文首先探讨了房产测绘信息化的`重要性,而后研究了其内涵和优越性,最后笔者给出了详细的总体设计思路,全文是笔者长期从事房产测绘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作 者:王维民 黄庆彬 张燕 作者单位:王维民,黄庆彬(深圳市地籍测绘大队,深圳,518034)

张燕(深圳市勘察测绘院有限公司,深圳,518000)

5.基于GIS的生态公益林管护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篇五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沉降监测,预测分析

0 引言

高层建筑物在建筑施工期间,由于荷载的增加,必然造成主体的下沉。为了全面地了解工程建筑物变形状况,应对建筑物实行沉降监测。并对所采集的沉降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和研究,分析变形原因,预报未来变形。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目前大多数建筑监测软件的数据管理和成果输出功能虽然完善,但在整体建筑图形分析和三维可视化分析方面略有不足。建筑物沉降监测信息系统是在总结现有建筑沉降观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GIS技术,对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数据计算、分析和处理的系统。

1 系统分析

沉降监测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直接服务于工程现场信息化施工,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与高效;另一方面是分析数据,预测未来的沉降情况,并为后续工程积累经验。所以,工程应用与数据分析是系统研究的核心。系统应为工程信息化提供快捷有效的服务。系统通过图形报表方式服务于施工阶段的监测数据计算、图形分析、成果输出、三维模拟。

2 系统总体介绍

2.1 系统设计

系统利用最先进的组件式GIS思想,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在实现系统三维可视化功能的同时,达到沉降监测数据分析预测的目的。系统开发的目的是为日益累加的复杂而庞大的沉降资料进行有效管理,并为准确分析提供尽量多的辅助资料(系统界面如图1所示)。

2.2 数据库设计

沉降监测数据库是系统完成变形分析和预测的基础。沉降监测数据直接反映建筑物的变形与受力情况,但是对于其作用机制与变化规律的分析,必须结合施工工况、建筑物设计参数、沉降点布置与沉降量随观测时间变化等工程数据进行。因此沉降数据库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建筑物数据

建筑物数据是指建筑物设计参数,主要包括建筑物名称、结构类型、基础类型、楼高等基本信息。这些信息都是预测分析的参数。每一幢建筑根据其编号与它的沉降观测点一一对应。

(2)沉降数据

沉降数据包括沉降观测网数据、观测周期数据和沉降量数据。沉降观测网数据主要描述测点信息,包含位置等基本信息,每一个测点根据其名称与后者一一对应。观测周期数据记录了每次观测时的时间、施工工况。沉降量数据是指单个测点在每个周期的量测数据。示例如表1所示。

3 系统功能介绍

建筑物沉降监测信息系统在GIS数据计算、数据管理和浏览查询等功能的基础上开发出具有图形分析及报表制作、三维模拟和回归分析等分析预测功能。下面以图2所示建筑物为例,介绍各部分功能。

3.1 图形分析

将沉降数据用图形表现出来,将GIS与可视化技术相结合,使具体数据变得更加容易理解。

(1)沉降量变形曲线图

沉降量变形曲线图其中横坐标为时间T,以五十天为单位。纵坐标向下为沉降量S,以五毫米为单位。所以横坐标上面是沉降随时间发展的曲线,即S-T曲线(如图3、图4所示)。利用沉降量变形曲线的几何分析可以直接看出变形随时间发展的情况,从而分析出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变形等值线分析

变形曲线分析表示了变形随时间而发展的情况,为了直观地表现变形在空间分布上的情况,则要引入变形等值分析。图5生动地表明了大楼各部分沉降及沉降量是多少的空间分布情况。

3.2 沉降报表制作

沉降报表制作功能是对沉降数据库中的某一项数据进行统计,了解数据变化情况,分析变化原因。沉降报表包括建筑物沉降点报表统计、沉降点沉降量报表统计及建筑物沉降周期报表统计等(如图6所示)。

3.3 三维模拟图

将建筑物在某一个时间的沉降情况以三维可视化技术表现出来。为分析变形原因提供直观、生动的模型。图7、图8是建筑物某次观测时累计沉降量的三维模型图,图8可以看出各个观测点的沉降量的大小。

3.4 回归分析

根据资料中的沉降量与相关变量(沉降变形原因)之间的相关关系,确立曲线回归函数,即经验公式。并通过变形因素统计推断出沉降量回归分析曲线图(如图9所示),分析出未来工程变化情况,并与实测沉降量变化相比较。

系统总结了15个经验公式:

式中h为累计沉降量,T为累计观测时间,H为建筑施工层数。

经验公式可以转化为矩阵y=xβ+ε,y=(y1,y2,…,yn)T;p是回归因子个数;x为n×(p+1)维自变量,其形式为;β是待定的回归系数,β=(β1,β2,…βn)T;ε是服从同一正态分布的n维随机数。根据最小二乘原理,可以求出β的估值为,回归分析预测值,残差。

以某建筑物西北角点Z1780035为实例,用第2周期至第12周期数据为已知量,分别用15个经验公式计算各期回归预测值和残差。选择预测曲线图与沉降量曲线图最接近的经验公式(15)作为该点的回归模型。其数据如表2所示。

建立以建筑物为背景的沉降回归预测值三维模型(如图10所示)。

4 结语

系统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功能齐全,将监测数据计算、数据管理、图形分析与分析预测功能三者完整集成;(2)具有多种数据分析预测功能;(3)提供多种实用工具,如报表自动生成、统计图形绘制、数据预测分析、并可以实现数据库与文本之间的转化。(4)采用ArcEngine技术,开发灵活。本系统在现场应用中的突出特点是将原来需要几天或更长时间的监测数据计算、处理、分析和报表制作缩短到十几分钟,提高了监测工作效率和信息反馈的速度,另一方面将沉降监测数据以三维模拟形式表现出来,可以更加生动、直观地分析数据。

参考文献

[1]阎冬.基于GIS的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的三维可视化分析[J].城市勘测,2007.

[2]李元海,朱合华.岩土工程施工监测信息系统初探[J].岩土力学,2002,2(1).

[3]张来健.用回归分析推测最终沉降量[J].化工设计,1999,9(5).

[4]孙彩敏.建筑沉降系统3.0及应用[J].矿山测量,2005,6(2).

6.基于GIS的生态公益林管护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篇六

本文结合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要求,对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体系结构、工作流程、功能模块划分、数据库设计以及应用程序设计等内容进行具体的阐述。进一步对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SQL语言原理、ASP.NET应用程序设计进行了较深入的学习和应用。

关键词:图书信息管理系统;B/S架构;读者管理;图书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4-0000-02

Design&Development Based on B / S Architecture Libra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Jia Jun

(Tianjin Modern Vocational&Technology College,Tianjin300222,China)

Abstract:Libra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s a typic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MIS),which mainly includes the establishment and maintenance of the background database and front-en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The former required strong data consistency and integrity, data security and good database;while the latter requires perfect application functions,easy to use and so on.

In this paper,combine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Libra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And given specific descriptions on the libra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requirements analysis,system architecture, work processs,function model,databas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design,etc.Further more depth study and application on the SQL Server 2000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QL language theory,ASP.NET application design

Keywords:Libra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B / S structure;Reader management;Library management

一、前言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对于大多数人已不再陌生,并且其应用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越来越多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在商务、电子政务、通信及科学研究等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日益强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软件工程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网络教育在人们的教育活动中逐步得到普及,尤其对于复杂的信息管理,计算机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优越性。

(一)项目背景

现阶段,基于B/S架构的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主流开发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且很好地适应了动态站点设计和基于Web的数据库访问的要求,是当前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实现的主流技术之一。在对大量关于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资料的研究和学习后,根据工作的需要,针对本院实际情况特别是师生的需求,利用学院校园网已有的基础条件,研究开发适合本校使用的基于Web的图书信息管理系统,使图书管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避免图书管理的随意性,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够及时、准确、有效的查询和修改图书情况。

(二)项目任务目标

我院图书馆办馆的要求就是藏书全部开放,师生共享、开架借阅。它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功效,最大限度地为师生服务,这也是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最终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体制。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也都逐步提出学院要采用图书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实现人工管理做不到的一些功能并发挥图书馆的最大效益。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学院采用了现代化的管理软件进行管理,进一步提升了学院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也对其他兄弟学校起到了示范和促进作用。

我院图书信息管理系统总的实现目标是:建立以馆藏目录为基础的机读书目数据库;实现馆内采购、编目、流通、文献检索等信息化管理;建立图书馆动态网站;接入校园网为广大师生及时提供馆内的最新信息。长期的目标还要实现直接浏览电子图书以及各馆间的图书互借等。

二、图书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一)图书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网络的快速发展,许多图书馆纷纷采用计算机对图书进行管理。采用ASP.NET技术构建了B/S架构的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提供各阅览室实时的、动态的借阅状态,使读者不仅能查阅到自己所要的图书,而且可以了解所需图书目前的借阅情况,并提供模糊查询,切实解决读者盲目查找的状况。另外,通过对各阅览室的入库人数、阅览册次、借出的图书情况的统计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各类型读者使用图书的频率,以便有针对性地采购典藏图书,调整阅览室的藏书结构,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览图书的需求。

(二)图书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图书管理系统需要满足来自三方面的需求,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图书借阅者、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图书馆管理人员。图书借阅者的需求是查询图书馆所存的图书、个人借阅情况及个人信息的修改;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图书借阅者的借阅及还书要求进行操作;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功能最为复杂,包括对工作人员、图书借阅者、图书进行管理和维护,及系统状态的查看、维护。

图书借阅者可直接查看图书馆图书情况,如果图书借阅者根据本人借书证号和密码登录系统,还可以进行本人借书情况的查询和维护部分个人信息。一般情况下,图书借阅者只应该查询和维护本人的借书情况和个人信息,若查询和维护其他借阅者的借书情况和个人信息,就要知道其他图书借阅者的借书证号和密码。这些是很难得到的,特别是密码,所以不但满足了图书借阅者的要求,还保护了图书借阅者的个人隐私。

下面介绍通用图书信息管理系统所必备的功能,如图2.1所示,其中每个功能都由若干相关联的子功能模块组成。除此之外系统还应包括信息系统必须具备的通用功能,如权限设置、数据备份与恢复等。

“基础信息维护”用于对图书信息等常用词库项目进行初始化设置,这些设置一般不轻易改动,包含图书信息、系统参数设置、书架设置、管理员设置、图书期刊词库设置等功能。

“读者管理”用于管理与读者相关的信息,包含读者类型设置、读者档案管理、借书证挂失与恢复、过期续证管理和读者档案词库设置等功能。

“图书管理”用于管理图书相关的信息,包含图书类型设置、出版社设置、图书档案管理、图书注销、图书征订、图书验收和图书盘点等功能。

“期刊管理”用于管理期刊相关的信息,“期刊管理”和“图书管理”的功能是一致的,只是期刊的档案内容和流通管理方式和图书有所区别。

“统计分析管理”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分析决策提供依据,包含图书借阅查询、图书归还查询、图书超期查询、图书注销查询、图书定购查询、图书借阅排行、读者档案查询等功能。

三、图书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的分析与设计

(一)图书信息管理系统体系架构

B/S架构(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是WEB兴起后的一种网络结构模式,WEB浏览器是客户端最主要的应用软件。这种模式统一了客户端,将系统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务器上,简化了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使用。客户机上只要安装一个浏览器(Browser),如Internet Explorer,服务器安装Oracle、SQL Server等数据库。浏览器通过Web Server同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

B/S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操作而不用安装任何专门的软件,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能使用,客户端零维护。系统的扩展非常容易。B/S架构的使用越来越多,特别是由需求推动了AJAX技术的发展,它的程序也能在客户端电脑上进行部分处理,从而大大的减轻了服务器的负担;并增加了交互性,能进行局部实时刷新。B/S架构维护和升级方式简单。无论用户的规模有多大,有多少分支机构都不会增加任何维护升级的工作量,所有的操作只需要针对服务器进行。

(二)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工作流程分析

系统的对象确定之后,应该对系统进行定性的分析,分析是为了了解系统应达到的目标和系统应具备的功能。系统分为用户登录和管理员权限管理,管理员负责读者管理和图书业务管理,以及流通管理等,如图3.1所示。

(三)图书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1.数据库需求分析

数据库的需求分析是进行系统功能划分和系统设计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根据系统预期的设计,可以得到六个数据库表:管理员表、图书借阅信息表、通知信息表、图书预约借阅表、读者信息表、图书信息表。其中“读者信息”、“图书信息”和“管理员”是系统关键的表,分别存放图书馆读者的信息和文献的信息,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实际上就是对读者和文献的管理。其他涉及读者信息和文献信息的数据表,都只记录相应的编号,和作为外键的“编号”字段相对应。因此,“读者信息”、“图书信息”、“管理员”和其他数据表间通过“编号”字段形成1:N的关系,如下表3-1、表3-2和表3-3所示。

2.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E-R图

E-R(Entity-Relation即实体——联系)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抽象。E-R图就是进行这种抽象的工具,是当前常用的系统分析与建模的科学方法,简称E-R方法。本系统的E-R图如图3.2所示。

四、系统的实施、测试和运行

(一)系统实施概述

1.系统软件开发工具的选择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开发工具ASP.NET技术,其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的开发软件,具有可视化图形界面的交互式开发工具,在数据库系统开发领域中具有很强的优势。

2.系统后台数据库的选择

Microsoft SQL Server是Microsoft公司开发的一个基于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型的高性能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因此选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3作为本系统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

3.系统软件开发平台的选择

基于对图书馆的软件开发工具的选择以及本系统将来的性能要求,本系统的开发、调试和运行选用Windows XP操作系统。

4.系统实现界面

(1)系统输入设计

输入设计包括向系统内输入内容,如向系统中输入图书借阅登记记录等,输入设计界面采用统一的格式,如图4.1所示。

(2)系统输出设计

输出设计为系统向外输出内容,如输出图书外借或历史信息等,输出设计界面采用统一的格式,如图4.2所示。

(二)系统的测试

系统测试阶段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是对整个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以及系统实施阶段实现质量的最后审查,发现问题在系统测试阶段及时解决和修正,尽量避免在系统运行的时候出现严重的问题。

在开发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在系统编码基本完成之后,为了使系统运行良好且稳定,对该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

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平台上运行。

1.可移植性测试:在不同的操作平台上安装该系统,测试在安装的过程中是否有异常出现,是否出现死机,程序报错等异常情况,安装之后该系统能否正常运行。

2.菜单项测试:为了保证该套系统的每一项下拉菜单和子菜单项都能够正确实现其功能,单击菜单打开其功能窗口,对其实现的功能反复进行操作,包括正常情况的操作,以及某些异常情况的处理,从而保证了各个菜单项功能的正确实现。

3.综合测试:在以上测试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整体测试,依次来检验系统功能是否符合系统设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增敏.ASP.NET程序设计教程[J].机械工业出版社

[2]北京洪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SQL Server 2000数据库技术与应用[J].吉林电子出版社

[3]美Ryan K.Stephens著,郑利强,张立红等译.轻松掌握SQL[J].电子工业出版社

[4]叶汶华,程永灵.ASP.NET网页制作教程[J].冶金工业出版社

7.基于GIS的生态公益林管护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篇七

1 基层生态公益林管护模式

1.1 基层生态公益林管护主体

基层生态公益林是国家为了改善整体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我国生态多样性的一种公益类社会性森林。建设基层生态公益林属于国家规定的公益事业,一般由地方政府进行管理。但在如黑龙江哈尔滨地区的集体林区中,政府对基层生态公益林的拥有者与经营者给予其所创造的生态价值一定的管护补助费用,这种制度被称之为基层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但由于基层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初步确立,其能提供的资金补偿也极为有限,还远远达不到基层生态公益林管护者的心理预期,在这中情况下,基层生态公益林的经营主体就没办法完全转化为政府。在这里笔者认为,只有明确基层生态公益林林权的所有者、经营者与政府之间的权力、责任与义务,才能真正促进基层生态公益林的更好发展[1]。

1.2 不同的管护主体选择不同的管护模式

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下属林区为例,当地林权主要集中在个体与集体中,而基层生态公益林则存在4种管护模式:集体基层生态公益林,一般是以行政村为单位,并根据行政村财政状况、交通情况等公开招聘护林员进行专职的管护工作;联合管护的模式,由群众联合推荐群众代表进行基层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工作;自主管护,顾名思义就是基层生态公益林所有者自发地进行基层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并承担基层生态公益林管护中的所有责任;统一管护与农户管护相结合的双重管护。由此可见由于基层生态公益林林权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基层生态公益林管护模式[2]。

1.3 落实基层生态公益林管护责任

不论是集体或是个人所有的基层生态公益林,在确认专职或兼职护林管护人员时都必须签订相关责任合同,以此保证基层生态公益林的安全。在签订责任合同后,护林员在发现乱砍乱伐、毁林开垦、采集珍稀植物等破坏公益林的行为时,必须进行阻止并马上上报给国家相关机关进行处理,并接受林业主管部门对基层生态公益林管护和补偿基金使用的指导、监督与检查[3]。

2 强化基层林业站生态公益林监管机制

2.1 基层林业站在基层生态公益林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一般基层生态公益林的所有者与经营者较为分散,在管理上较为复杂,这时就需要一个国家的基层机构对基层生态公益林进行管理,而乡镇林业站是农村最基层的林业管理机构,正适合担此重任。从笔者近几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下属林区的实践中看,基层生态公益林保护的成效如何,在相当程度上与基层林业站能否正确发挥其自带的组织、监督与指导等相关职能密切相关。所以,为了基层生态公益林管护的更好进行,相关林业部门的官员应赋予基层林业站在基层生态公益林中的监管职能,用以保证政府对基层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到位[4]。

2.2 建立基层生态公益林管护监管机制

想要做好基层生态公益林监管机制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划分好监管责任区,将基层生态公益林监管任务落实到具体地区负责人头上;完成监管责任区划分后,通过公开竞聘的方式招募护林员,同期进行相关责任合同签订,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在基层生态公益林护林中要明确监管责任和对象,护林员需要对林区中常出现的乱砍乱伐、采集珍惜植物等违法行为进行中重点关注;基层生态公益林监管责任追究制度,再有需要的时候对相关人员追究责任。

2.3 建立生态公益林监测与实施效果评价体系

由于基层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制度带来的效益远远比不上盗伐木材所能带来的效益,这就使得我国许多地区基层生态公益林盗伐的现象愈演愈烈,为了基层生态公益林的良好发展,我国有必要出台生态公益林监测与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生态公益林监测与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对基层生态公益林资源的变动进行监测,有效的遏制一些地区基层生态公益林盗伐的现象产生,并能够及时解决基层生态公益林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促进我国基层生态公益林的健康有序发展。

3 结论

我国当前基层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模式还不是很健全,这对基层生态公益林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国家应大力开展基层生态公益林相关制度的建设,促进我国基层生态公益林的发展,最终起到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改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忠刚,冯润怀.重点生态公益林管护模式与监管机制的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02):28-29,8.

[2]李宝敏,梅则彬.浅谈文成县生态公益林管护创新机制和模式[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10):24,37.

[3]秦东,高忠刚,冯润怀.林权改革后公益林补偿管护模式与监管机制探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3(22):56-58.

8.基于GIS的生态公益林管护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篇八

1 测绘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

科技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的实用化和信息技术的普及, 使得测绘的技术体系、基础理论、测绘手段和产品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各种因素的推动下, 传统的模拟测绘产品已经被测绘产品的试验、试生产、生产到规模化生产取代。测绘技术中很多生产资料都实现了数字化, 为实现数字地球和数字中国提供了丰富的地理信息资源[2]。在测绘生产中过程中, 产生的副产品和生产成果都是数字的。现代的生产测绘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实现数字化生产, 自动化程度较高。 (2) 对于测绘生产者的综合素质要求高。 (3) 数字化测绘对于软硬件的依赖程度比较强。 (4) 测绘数字化生产对于管理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 数字化生产中, 前期的投入比较大。另外, 数字化生产中数据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对于地图数据的更新频率也明显提升。测绘的生产不但要满足国家的经常性和大规模的数据更新, 还要做到推陈出新, 才能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所以, 对于测绘管理方面的数据安全、人力资源配置、数据成功管理和质量控制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如何才能更好的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于生产过程和海量数据进行高效的调度和监控, 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近些年来, 对于GIS的技术运用以及比较成熟, 很多单位的生产也是在局域网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生产单位的需要, 利用成熟的GIS软件上生成需要的像对范围、加密分区图和图幅结合表等, 以此来帮助生产管理。虽然缺乏组织, 仅仅是工具性的, 没有充分的发挥GIS技术的优点和计算机的优势, 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管理的水平和工作的效率。因此运用GIS技术来建立现代的、有序的和科学的测绘管理信息系统, 由于它的图形化和自动化特点, 把生产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数据、流程和图形进行融合, 来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工作流程的顺畅、质量控制得以保障和企业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 测绘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原则和目标

2.1 设计原则

对于测绘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条原则是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对于系统进行保密, 对于不同的用户设置相应的处理和访问权限[3]。 (2) 实现系统的稳定, 保证重要数据能自动备份, 不能因为人员错误的操作或者遭到人为的破坏就使得数据丢失。第二个原则是可扩充性, 因为软硬件产品是不断更新换代的, 而且用户业务也没能完全定型, 对于系统的要求会不断的变化, 因此要求系统的设计要符合可扩充性的原则。第三个原则是界面友好原则, 只有系统的界面友好, 才能使得各种功能可视化程度高和操作简便直观, 而所有的数据维护进而参数输入都能通过人机的交互来实现。第四个原则就是保证系统的实用和可操作性强。因为该系统是为各个部门服务的, 因此需要适应不同人员的要求, 而且要实现操作的简单快捷, 比较容易推广和使用。

2.2 设计目标

多尺度电子图表具有空间地位信息, 它是测绘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利用建立的数据库, 把OA、MIS和GIS在技术和数据上进行高度的集成, 这样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 才能够推动测绘的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规范化和自动化的进程。基于GIS技术的测绘管理信息系统要实现以下目标: (1) 要能够对基于GIS技术的测绘成果、工作量、档案资料和工作计划的查询。 (2) 能支持权限的分配, 根据不同业务的分工, 把系统的管理权限和管理角色关联[4]。 (3) 能实现工作中各种管理报表的自动化生成, 从而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 (4) 做到以业务为主, 不断加强各部门人员的信息管理和信息传递能力。 (5) 整合人事资料、生产计划、档案和成果等资源, 使得办公自动化和数据共享, 以满足各个部门工作的需要。

3 测绘管理信息系统整体结构的设计

由于测绘管理工作的特性, 测绘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结构必须要具有可扩展性、高可用性以及高可靠性。基于各种方案比较的基础上, 采用SQL-Server2000的关系数据库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平台, 把表格、文档、矢量图和位图等所有可以实现电子化的数据都储存在数据库中[5]。对于系统的研发, 以VB作为主要的开发语言, 以GIS软件为平台, 在利用专业组件进行客户端应用模块的开发。然后参照测绘的成果资料分布式应用和集中式管理的原则, 来保证系统的正常安全运行和数据的维护更新。测绘管理信息提供整体技术结构如图1。

整个系统按照结构划分为数据服务层、应用逻辑层和表现层。其中数据服务层在整个项目中的作用是一个大型的关系数据库, 它可以实现海量信息的存储。空间的数据通过应用逻辑层的Arc SDE访问, 不是空间的数据通过应用逻辑层的ADO访问。应用逻辑层分成了两个部分: (1) 操作服务层; (2) 应用服务器层[6]。操作服务器层是利用连接器的协调工作能力, 来完成客户端发出的响应和请求, 从而实现信息的查询、发布和浏览等功能。表现层的开发客户端软件是系统的客户端, 可以为用户提供友好的交互界面, 主要的功能是接收用户输入和显示返回的处理结果以及向应用程序的服务器法处理请求。

4 测绘管理信息系统的流程

测绘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流程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 测绘管理信息系统的流程是这样的:测绘单位需要向测绘管理的部门提交相关的测绘申请, 然后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接收此任务进行测绘接件的工作, 然后接件的人员在根据测绘部门人员的情况将接到的测绘工作分配到具体的测绘人员手上, 该测绘人员使用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进入到该系统, 就能收到分配的测绘任务[7]。测绘人员在根据任务里包含的信息和测绘单位联系, 以确定对测绘内容和任务的具体要求, 还要对于自己的测绘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实时录入。当工作完成之后, 计算出测绘的收费金额, 然后使用系统打印出相关的票据来完成收费工作。最后利用系统以报告的形式提交这次测绘任务的成果。测绘管理人员就能够通过该系统来查询本部门测绘人员的测绘任务数量和任务的开展情况以及收费情况。系统的用户分为3个等级, 管理人员、接件人员、和测绘人员。其中管理人员具有统计和查询的功能, 接件人员具有分配测绘任务和对测绘人员的管理和设置权限的功能, 而测绘人员拥有编辑、分解测绘任务和修改任务进度以及打印收费表等功能。

5 结语

综上所述, 对于测绘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是一个技术性较强的工作的, 在对于数据的输入、数据库的建立和数据库的运行等每个工作环节都需要都要严肃认真。而基于GIS技术的测绘管理信息系统对于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于测绘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才能使得系统发挥最大的效用。而对于该系统的实现要在建成数据库后不断进行更新, 以保证系统的精准。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测绘管理信息系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 测绘面向全社会不仅提供了全面的服务, 也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实现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但是时代在不断的进步, 对于测绘技术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当前社会下, 测绘科技在面临着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需要接受很多的挑战。因此本文将以GIS技术为基础, 来探讨测绘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关键词:GIS技术,测绘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亚.基于GIS技术在房产测绘管理及房产测绘信息系统应用的研讨[J].房地产导刊, 2014 (18) :37, 59.

[2]韩泽.浅谈GIS技术在房产测绘管理和房产测绘信息系统应用的探究[J].工程经济, 2015 (3) :35~40.

[3]曹慧.基于GIS技术在房产测绘管理及房产测绘信息系统应用的研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5 (13) :27~28.

[4]程前进.基于GIS的数字测绘管理系统设计[J].城市地理, 2014 (20) :182.

[5]王静.浅析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在房产测绘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城乡建设, 2012 (12) :157.

[6]惠永江.房产测绘数据管理中GIS技术的应用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 (10) :2089.

9.基于GIS的生态公益林管护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篇九

一、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一) 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

在软件理论建设中, 需求分析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其在软件生命期中起到决定性作用。需求分析最主要的任务是对用户的需要进行了解, 它通过对各个用户的基本情况以及用户的要求进行统计和归纳, 最后确定出整个系统的工作流程、用户结构、程序结构和应用界面, 以及整个系统应该具备的功能等。经过深入调查, 归纳整理了煤矿各部门对安全管理的意见, 从而确定了该系统的需求分析, 具体包括:一是强大的空间分析和查询功能。与煤矿安全相关的矿图的修改、分析、管理、保存等问题可以通过此系统来实现, 并且, 利用GIS可以使空间信息和井下信息相互结合, 可快速分析出最短的避灾路线。二是高效的煤矿安全管理。通过GIS技术, 可以将整个矿井系统中的数据以及属性数据、空间数据等有机结合在一起, 最后提供给管理者一个直观的, 可供管理者查询的界面。管理者根据用户的需要, 对显示内容进行选择, 需要的留下, 不需要的去除;管理者还可在显示出来的图形上, 提供中心缩小、中心放大和平移等相关工具。[1]

(二) 系统总体设计。

一是要明确该系统的总体设计原则。建立基于GIS的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的设计不但要求在功能上能满足用户需求, 还要求在结构上科学化、合理化。根据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在开发过程中应遵循规范化、集成化、实用性、易用性、可扩充性和先进性等基本设计原则;二是要确定该系统的总体设计目标。通过在煤炭安全管理中引入GIS技术, 将传统的数据库技术和信息管理带入可视化环境中, 从而使煤矿的安全管理变得生动、形象、全面和直观。系统的总体设计目标是:通过GIS空间分析, 提供最佳逃生线路, 使煤矿安全管理更加直观、形象;完成对煤矿相关安全数据的修改、转出、转入、统计分析以及检索等,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双向查询煤矿安全管理信息图形和其属性的功能, 使安全管理信息方便快捷地提供于用户。[2]

(三) 系统结构的设计。

基于GIS的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按照开放式和模块化的设计要求, 以系统兼容性及系统的扩展性进一步提高为目标, 使其真正达到较强的实用性、稳定可靠的运行性、先进的技术性, 使系统能够真正为煤矿安全管理及煤矿安全决策提供服务, 减少灾害发生, 提高经济效益。基于GIS的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中, 各个部门的主管领导和煤矿调度人员是系统的用户, 整个井下的工人、仪器及设施设备等是此系统的管理对象。基于GIS的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由系统帮助、法律法规、人员管理、灾害处理、安全管理、信息查询和用户登录等模块组成, 其中安全管理模块包括避灾线路分析、安全隐患管理、应急预案、事故案例和危险源管理;信息查询模块由通风防尘设备、机电设备和巷道等信息组成, 为用户及管理者管理和查询井下信息服务。

(四)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所开发的基于GIS的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结合对空间和空间数据, 采用面向对象的办法, 在空间数据分层的基础上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为便于对数据的管理和更新以及灵活调用, 本系统通过网络计算机软件对相关图形实施分层管理, 以层的管理形式加快检索地图内各要素。系统自动将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图形分开保存, 将相近和相同的放在一层, 从而形成了几个或几十个不同的层, 但是, 在同一个层面内, 存放的数据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属性和几何特征。存储拓扑结构的图形数据由标注、点、线、面等实体构成, 其主要以空间图形数据为基础。所开发的基于GIS的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矿井通风系统、矿井危险源、避灾线路及矿井巷道现状等图形组成。此系统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和空间数据中现有数据源, 建设本系统空间数据库的主要图层有:第一层, 危险源地点层, 对井下重大危险源的分布情况进行记录;第二层, 巷道层, 是最基本的井下数据, 其包括全部的巷道线;第三层, 压风线路层, 对压风风流的走向进行演示;第四层, 坐标网格层, 其包含有图幅范围中全部坐标网格;第五层, 避灾线路层主要是躲避火灾和水灾的逃生线路;第六层, 文字注释层;第七层, 救灾设施分布图层。[3]

属性数据由代码、数量、等级、名称等形式组成, 它是成果输出和整个系统进行工作的依据。所开发的基于GIS的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只有在空间与属性数据毫无错误的结合后, 才能正常运作、准确处理。属性和图形两个数据库在正常情况下, 是按照不同的方式, 在系统中分开存放的, 但二者之间存在有联系, 并非绝对的孤立。系统为完成地理要素属性的描述, 每一个属性数据都有一个基本的图形对应, 且每个图形中的元素, 在其对应的数据中都存在记录, 在要素属性中图形单位标识码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字段, 属性和空间两个数据通过此字段相互融合。如此, 属性数据就便于调出使用, 同样通过属性数据也便于检查显示图形, 完成属性和空间两个数据的双向查询。[4]

二、基于GIS的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按照GIS系统开发步骤对基于GIS的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开发, 一是对煤矿安全管理相关的数据进行收集;二是数字化处理相关数据, 三是逐个进行软件编程、测试、试运行和发布。所设计的基于GIS的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在SQL Server 2000数据库中实现, 我们利用SQL Server数据库, 使用ADO.net技术, 通过面向对象的C#.net可视化语言编程完成相关煤矿安全数据的输入、输出、编辑、分析和查询等功能;最终, 使用开发平台Super Map Objects供应的组件, 采用C#.net和Super Map Object对象的属性和方法, 通过面向对象的C#.net可视化语言编程, 完成属性管理、空间分析、图形管理等功能。通过对所设计的基于GIS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为煤矿安全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为煤矿安全管理部门提供了决策支持。[5]

三、结语

总之, 煤矿安全管理不仅事关国计民生, 更是直接关系到劳动在第一线的大量煤矿工人的人身安全。当井下发生事故时, 基于GIS的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会快速计算出最佳的逃生线路并在控制终端上显示出来, 保证了矿井人员的及时、快速逃生。其安全管理模块的应用, 更是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应急救援水平, 为煤矿的安全管理和应急救援提供了信息, 综合来看, 基于GIS的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当然, 这项系统的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 涉及大量的数据库建设, 系统的功能需要不断完善, 因而在今后的开发过程中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 .李希建.基于GIS的煤矿生产灾害应急救援系统的应用[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08, 9

[2] .万善福等.基于GIS的矿井应急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中国矿业, 2007, 5

[3] .孙长篙等.一个基于组件式GIS技术的矿井安全与救援信息系统[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04, 1

[4] .樊玲.基于层次分析法的GIS应急救援最优路径优化法[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 2007, 6

上一篇:小区保安门卫值班制度下一篇:超实用小学教育实习总结_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