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1教案

2024-07-02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1教案(共14篇)(共14篇)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1教案 篇一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总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小说的特点,记住小说中的重要字词。

2.了解小说塑造的林冲上的形象及他由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学习小说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以及人物语言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品及作者

《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同为四大名著。

《水浒传》这部章回体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是小说最为突出的特色。

施耐庵(1296-1370),原名耳,又名子安,字耐庵,元末明初杰出的文学家。祖籍兴化,生于平江(苏州),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曾在钱塘一带做过几年官,其余时间一直以教书为业,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即为他的门生。他在教书期间根据民间传说与话本戏曲,编著了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水浒》。二.词语教学:

赍发:jī资助

赏赉:lài赏赐

玷辱:diàn rǔ使蒙受耻辱

迤逦:yǐ lǐ曲折连绵

官司:1旧时对官吏和政府的泛称;2指诉讼

恁:nèn这么,这样,那么,那样

浑家:早期白话小说中指妻子

行动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按酒:指下酒的肉菜

理会:1照料,处理;2注意,理睬;3交涉

髭须:髭,嘴上胡须;须,嘴下胡须;髯,两颊上的胡须

絮烦:xù fán因过多或重复而感到厌烦

庇祐:bì yòu保祐

掇:duō搬,挪动

酒馔:jiǔ zhuàn下酒的饭食。

第二课时

一.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结构。

按情节分:

(1)林教头沧州遇旧知(1-1)

序幕

(2)陆虞侯密谋害林冲(2-5)

开端

(3)林教头接管草料场(6-9)发展

(4)林教头杀敌山神庙(10-12)高潮结局

二.理清文章线索

以林冲思想性格变化为主要线索

安于现状、逆来顺受---惊闻阴谋、买到寻仇---未见消耗、随遇而安---亲闻阴谋、忍无可忍---杀死陆谦、奋起反抗 三.讨论 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1.细节描写及作用

a.林冲出门买酒时的描写,就通过一系列的动作细节,表现出他谨慎小心的性格,同时也说明他是准备安心地在草料场度过他的流放生活的,这就表现了他的随遇而安的一面。

b.写林冲见草厅被雪压塌后,怕火盆内有火引起火灾,就探半身进去摸。这一细节既表现了林冲的小心谨慎的性格,也为下文写陆谦放火做了铺垫。2.动作、语言及作用

如:“破贼!我自来又和你无什么冤仇,你……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这句话表现林冲杀人时理直气壮,真意凛然,气愤难忍。”

又如:“林冲举手……先搠倒……只一提……丢在……只一剜……提在手心里……又割下来挑在枪上。一系列动作写出了林冲报仇时饿酣畅、愤怒、英雄本色。

第三课时

四.师生一起讨论景物描写的特点描写及作用

1.明确: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为人物活动渲染气氛,二是推动情节发展。第一点,烘托了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气氛。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草料场烈焰腾空,山神庙前雪地上溅满鲜血。这时,林冲毅然决然地顺大路投东而去,奔上梁山,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景啊!第二点,情节的发展与风雪密不可分。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想喝酒驱寒,才会在沽酒途中看到山神庙。因为风大雪紧,草屋被风吹雪压而倒塌,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块靠住庙门;为了避风雪,陆虞侯一伙才直奔庙里来等等。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2.对环境的描写和人物的描写糅在一起,对风雪的直接描写与侧面衬托交替出现。

例如,直接描写风雪的有三处: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看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打完酒回草料场时,写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侧面描写衬托风雪的有: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如写草屋“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来,“那两间草屋已被雪压倒了”。②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到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林冲坐下吃酒“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总之,作者在写草屋,写人物,又是在写风写雪。?写大风雪,使人感到阴寒颤栗,自然会增加对林冲的同情,也映衬着他

随遇而安性格的一面,为后面被逼上梁山蓄势,进而影响着故事的发展。

五.板书设计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酒 雪 火

酒店

草料场

古庙(1~6)

信息交通

前奏

逆来顺受

委曲求全

(7~9)

严势相逼

发展

随遇而安

心存幻想

(10~12)

手刃仇敌 高潮

忍无可忍

彻底绝望

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1教案 篇二

我认为大可不必杞人忧天。能看懂《水浒传》的人, 论年龄应该知道有“法律”二字了, 就像认识“动画情节, 严禁模仿”几个字的小孩就已经不可能学灰太狼拿火烧小伙伴一样。当然, 还在拿火烧同伴的小孩, 你打了那几个字也白搭, 他不认识。如果非要说这就是宣扬暴力, 那《西游记》《聊斋志异》《封神演义》 就应该列为禁书, 那岂不是等于宣扬封建迷信吗?但施耐庵好像并不认为这是个问题, 反而醉心于这样的描写。除了这篇课文, 初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 对鲁智深三拳的描写可谓极力铺排, 把暴力场面完全美化, 我暂且称之为“暴力美学”吧。其实, 《水浒传》正面描写杀戮场面的又岂止这两篇, 怒杀阎婆惜、血溅鸳鸯楼、江州劫法场、凌迟黄文炳……不客气地说, 整本书中充斥着暴力场面。如何看待这种“暴力美学”, 我想得弄清楚它形成的原因。

《水浒传》成于元末明初之际, 当时政治黑暗, 社会动荡不安, 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呼唤救民于水火的英雄, 成为时代的主题。该时期很多作品, 呈现出的是阳刚之气和雄壮之美, 颂扬的多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和社会面貌决定的。所以在《水浒传》中, 虽然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但是基本上以英雄为主, 作品中明显地体现出崇拜英雄人物的倾向。

面对铺天盖地的黑, 老百姓的要求其实非常简单。他们不要民主, 不要平等;只要“均田地”, 只要“你有我有全都有”。他们只要求“活着”, 能够满足最低级最起码的生存需求。要活着, 就得吃饭。“民以食为天”, 这句话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深刻, 它道出了老百姓最低级的物质追求。但在那样的年月, 让人活下去的最起码的条件都不能满足。老百姓呼吁救世英雄的出现。于是, 文学作品中的英雄成了广大老百姓的代言人, 他们“替天行道”, 他们“路见不平一声吼, 该出手时就出手”。

作为英雄, “雄”就应该有个“雄”样。什么“身高八尺开外”, 什么“虎背熊腰”, 什么“膀大腰圆”, 这些都属于英雄。不要说那个时代, 就是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 记得当时我们心目中的偶像是史泰龙、施瓦辛格之类的肌肉男。女孩儿找男朋友的要求首先是身高:不足一米六是三等残废, 不足一米七是二等残废, 能过一米八最好。力量, 是英雄的必备条件。在那个冷兵器时代, 讲的是拳头硬。“打得赢才是硬道理。”中国人近乎畸形地追求生个男孩, 不能说没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当身体的原力上升为美, 上升为人类的最高力量, 对力量的推崇, 就演化为对暴力的推崇。人们相信, 以暴方可制暴, 正义的暴力才能除暴安良。暴力, 就这样和美结合在了一起。

而对暴力过于细致的描写, 则因老百姓的苦太大, 英雄们的仇太深。“恶”是分等级的, 对恶的惩罚也得分等级。现在, 对恶人再怎么惩罚也不过一死, 不过在那时的人看来, 即使是对“不过一死”的“恶”, 惩罚也可分出等级来。死, 对有些“恶”来说太便宜他们了, 死也得分出等级来, 由此便衍生出花样繁多的死刑:砍头、缳首、腰斩、凌迟……那么, 英雄对恶人的惩罚也就应该有不同的级别。简单的砍头不能发泄英雄满腔的怒火与仇恨时, 对恶人死前的折磨不再让人感到残忍, 反而大快人心, 剜心又算得了什么?恨不得“扒你的皮, 抽你的筋;吃你的肉, 喝你的血”。所以我们看见《水浒传》中, 并不是所有的恶人都死得很血腥, 只有面对十恶不赦之徒, 英雄才会残忍得唯美。

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情节探析 篇三

一.合理的情节设置

小说情节的合理性,主要表现为联系的合理性、生活的合理性两个方面。而情节之间又有空间关联、时间关联、因果关联等具体形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突出表现了情节之间的因果关联。具体说来,林冲安于封建等级制度给他规定的社会角色,即使受欺也要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他从未想过要落草为寇,但他还是走上了梁山,为什么会有这个果?就是有高俅这个因,以高俅为首的恶势力不断迫害林冲,彻底断绝了他的活路,他才不得不反抗,投奔梁山。没有高俅这个因,就没有林冲投奔梁山这个果,逼上梁山也就无从谈起。

此外,小说源于现实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和概括,这就要求现实题材的小说情节具有艺术的真实性。《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在东京岳王庙,林冲妻子遭高衙内调戏,“林冲赶到跟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任得是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先自手软了”。这就是真实的林冲,安于现状,怯于反抗。如果不仅拳头下去了,刀也下去了,就有违人物性格,不合情理,能这样反抗的只会是李逵、鲁智深等人。到了沧州还称高俅为太尉,出门之前不忘盖火盆,如此谨慎,这是长期生活态度养成的习惯,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和艺术真实。

二.开放和曲折的情节特点

小说是叙事文学,要求显示事件所以发生的原因、经过,尽可能呈现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矛盾,具有可读性。同时要求情节具有曲折性,丰富、复杂、曲折的情节,能为塑造形象、挖掘事件的蕴涵留下广阔的空间。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情节要点可概括为:沧州遇旧、酒店密谋、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夜宿山神庙、庙里偷听、雪夜杀敌。沧州遇旧是情节发展的开始,又为后面的故事做好了铺垫。买刀寻敌是情节的发展,愤怒的情绪,使矛盾冲突顿时紧张。但作者故意顿一笔,盘马弯弓,引而不发。陆谦等人在酒店一闪就不见了。矛盾的浪头起而又伏,于暗中蓄积力量。看管草料场,作者更是以细腻的笔触,描写林冲雪夜向火、老军留赠酒葫芦、草料场风吹屋顶、古庙求神等生活细节,琐琐碎碎、平淡轻松。最后,草料场被陆谦等人放火烧着了,此一干人又将陷害林冲的狠毒阴谋在山神庙前和盘托出,林冲心头的一切疑团豁然开朗。“泼贼那里去”,一声怒吼,林冲终于转变了立场,抛弃了幻想,手刃了仇敌。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林冲英勇的反抗性格,得到充分展现。一系列情节展开充分,使得本文的情节发展跌宕起伏、波澜不断,演绎出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紧张、平缓、再发展、高潮的过程。在惊心动魄的故事背后,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得到充分展示,作者也揭示出“官逼民反”的深刻主题,这些与小说情节的开放性和曲折性是分不开的。

三.人物性格刻画与情节发展的融合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情节的展开来实现的,情节又为刻画人物性格提供了条件:通过情节所表现的人物的行为方式展现人物性格,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性格。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买刀寻敌,展现其性格刚烈的一面;看管草料场时,看到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他还准备去唤泥水匠修理,大难临头,他还想安稳过冬,可见他的委曲求全;盖火盆,把草厅的门拽上,轻轻把石头掇开……表现他的细心缜密。林冲的性格是丰富的、复杂的,有柔弱、妥协的一面,也有刚烈、反抗的一面。文中一系列的情节、细节,很好地展现了他的性格,人物性格的刻画与情节的发展得到了巧妙的融合。正因为林冲性格的多样性,才使“逼上梁山”这一主题具有更深刻的含义,才使林冲这个人物形象更真实、鲜明。

作为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的情节,有自己独特的运行方式,即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个模式符合我们对事物认知的基本规律,传统小说一直沿用这个模式。《水浒传》的作者也不例外,他按照情节自身的特点,创作出了动人的篇章,虽历时久远,仍能引人入胜。

4.《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说课稿1 篇四

一、说教材

我的课题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16课),这是一篇特殊的课文。

首先,它所处的单元在教材中位置特殊。高中语文教材有四个小说单元(高三册2单元,高四册1单元,高五册1单元共12篇课文),在第三册教材中,学生重点学习了“小说的人物形象和环境”、“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已能够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小说的主要特点。而第五册教材的小说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小说的鉴赏”,这对学生阅读小说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从教材体系与大纲要求上看,第四册教材的小说单元实际上是一个承前起后的单元,进行本单元教学时便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特征。

其次,本课在单元中的位置特殊。第四册教材的小说单元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本单元所节选的四篇课文均选自我国明清时代著名的几部古典小说(《红楼梦》、《水浒传》、《老残游记》、《醒世恒言》),而明清时代是我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其创作总体呈现如下特点:(1)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2)情节曲折,故事完整;(3)语言准确简练、生动作流畅;(4)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迹。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在创作上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典小说突出的艺术成就,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再次,是本文在写作上的特色.本课是该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文节选自《水浒传》的第十回,《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 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作者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的技巧是历来被人们所称道的,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作重点领会。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林冲的思想性格发展变化分几个阶段及其变化的关键;分析“风雪”等景物描写对情节、人物的作用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小说教学作了有益的探索:以“导”为主,从感觉人手,灵活运用评点法,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鉴赏和评价。它的具体要求是:综观全局,抓住关键,创设问题点,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探索,在此基础上,据点作评,教师在关键处作灵活而简明的评说点拨,启发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课文的精髓。这种评定法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是通过感受、点拨而产生顿悟,而不是教师塞给他们某种现成的结论,因而学生会为自己的不断发现和新解而欣慰不已,无形之中学习兴趣大增。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第718页、第725页,教育科学出版社)要使学生的思维之水常“鲜”常“活”,教师就必须在“导”字上下苦功夫,切不可居高临下,以自己的一知半解来堵塞学生的思维之泉。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做好以下两点:第一,要比学生站得更高、更远,避免与学生站在同一思维平面上;第二,要知己知彼,懂得学生的阅读心理并设法使学生处于跃跃欲试、一显身手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教学,我大胆地进行“问题导入,以导为主,读议结合”方法的尝试。

关于本课教学情景的创设的一点说明:我在上课前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而没有采用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其意在营造一种特殊的气氛——强烈的音乐节奏感驱使学生急于去领略英雄好汉们的悲剧故事。教学过程中还适时穿插入了录像片的欣赏,有助于学生对主人翁性格和成因的理解。

三、说学法

在第三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个小说单元的小说,已能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小说的主要特点,并对本文节选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内容也能大体把握。组织本课教学时,教师如果只是停留于对课文的情节、语言、动作、心理等的逐条分析上,必然会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而使学生毫无兴趣;若能够抓住一点,深入挖掘,分层阅读,则能激起学生自动探求的欲望,开启学生的思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曾记得去年在教学本文时,课堂上有位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山神庙中,林冲用一块“大石头”顶住了庙门,使陆虞侯等三人不得进庙,为林冲最终识破奸贼的险恶用心从而走上反抗的道路提供了契机,可是林冲一个人“掇”得动一块大石头吗?怎么陆虞侯三人却推不开呢?这个细节真实吗?问题一出同学们就议论纷纷,我也一时乱了分寸。因为对一般读者而言这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小说嘛,无巧不成书,情急之中,我想起苏轼的一句诗:“竹外桃红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我说道:“苏轼为什么非写成‘春江水暖鸭先知’不可呢?难道‘鹅’就不能够先知吗?小说和诗歌一样都是文艺作品,阅读文学作品是不能死抠的。”听了我的解释后,有的同学笑了,可不少的同学脸上仍旧带着疑问、困惑。我的解释为什么不能使学生信服呢?为了彻底地解开这个疑团,我想不如在课堂上主动地把“问题”提出来,让同学们发表看法,各抒己见。

四、说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包含“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两个层面。认知过程沿“感觉——思维——知识”一线走;情感过程沿“感受——情绪——意志”一线走,二者在学习过程中缺一不可。组织教学时,我认为不妨让学生先睹为快,教师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尽情享受”文本。因为只有当学生与阅读文本产生共鸣后,才会激发起探求的欲望;而只有当学生感受的触角一直深入到与作家的感受触角相交时,才有可能进入认知的阶段。所以学生的自主感受是极其重要的,是深入理解作品及产生顿悟的前提。为此,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一道预习题:用100字左右的文字提炼课文的情节或就作品某方面写一点自己的阅读感受。

课堂上应力避学生一看就“懂”、一“懂”兴趣就无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突破口,设计好教学环节。导入新课时,我从释题开始,提出“文题中‘风雪’仅仅是人物活动的一个环境吗?”这样一个简单而又容易被学生忽视的问题,以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有关环境描写语句的观注。这一步就称之为“释题生疑”。第二步则叫“趁热打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张志公语)我让学生把课文情节理清楚之后,再进行重点问题的讨论。在让学生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时,我问了这样两个问题:如果用不足20字概括呢?如果用4个字概括呢?有意识地插入语言表达的训练。然后教师点拨小结:概括故事情节要注意三点(1)准确;(2)顺畅;(2)简练。出示情节发展的脉络图和对联(演示),结束这一步教学。

接下去是进行课文难点问题的讨论。实施这一步要尽可能避免“注入式的回答”——把结论先塞给学生,使学生的认识只能局限于教师所定的框框里。这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设计出一两个“出其意料”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我把教学中的那个“困惑”在这个时候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谈谈各自的看法,以此来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并适时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找出有关风雪描写的句子(课文中有六处写到风雪)再组织学生逐一讨论分析,小结后明确: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深化主题等。课后可结合文中 十二次提到“花枪”的有关语句让学生自行作分析。

为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 性格特征及其变化的理解,把握“风雪”的特点以及对情节、人物的作用,我在重点问题讨论时插入影视片段欣赏,以加深直观效果。

课堂总结这一步我以板书形式来呈现。

5.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品《水浒传》

2.了解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历程 3.赏析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水浒传》相关章节

2.赏析: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细节把握人物性格,并初步形成表现能力 3.教法:涵泳 探究 点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林冲性格发展是统治阶级(层)腐朽、没落的结果 2.“和谐社会”“民生社会”的经典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林冲性格的

2.难点:认识林冲性格质变的社会意义

教学用具 Powerpoint课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一段英雄传奇故事。鲁智深是因为拳打了镇关西,杨志是因为失了生辰纲!那么林冲又是因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林冲这一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板书)。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相关知识。

二、作品及作者介绍

小说:小说在萌芽之初是相当不受重视的,那些文人雅士都吟诗作词,视小说者为末流。《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也。是以君子弗为也。”可见小说当时的地位。即使是这样,它还是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不断的生长完善着。六朝的志怪小说,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拟话本,元明的讲史都是它发展演变的历程,而到了明清的时候,古典小说达到了最高峰。以前多为文言短篇小说,明清时候,长篇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都为章回体,每个故事前的回目都大致交代出本回的主要内容。

作者:关于作者说法众多,有的说是罗贯中,有的说是施耐安,有的说是施本罗编,还有的说是施作罗续。其中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就持最后那个说法,所以他才腰斩水浒。但现在大多数人认为还是施作的。对于施我们现有的资料很少。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约1296 ─1370),钱塘(杭州)人,曾中元朝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因与当道不合,弃官闲居在苏北故乡。其余时间一直以教书为业,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即为他的门生。

作品:《水浒传》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水浒传》又名《水浒传》《忠义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它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的长篇古典小说。这部章回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施耐庵的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庸无道,加之连年自然灾害,外族入侵,结果弄得民不聊生,《水许》第十六回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水浒》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 1 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水浒传》最早为一百回体,后来出现一百二十回本。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删掉七十一回以后的内容,添上了“惊噩梦”的结局,成为七十回本。七十回本《水浒》结构安排紧凑,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了其艺术价值。

三、前情介绍

《水浒》里总共塑造了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108人的故事各有各精彩,108人的性格也各有不同,但是我认为这108人的绝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血性。这让我想起了一首歌。

教师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

“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说走咱就走你有我有全都有哇,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嘿呀依儿呀唉嘿唉嘿依儿呀„„”

在我们的印象中,梁山好汉就应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当遇到不平之事时就会挺身而出,手刃仇敌,铲除贪官,替天行道!《好汉歌》中最经典的歌词就是这么一句——“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那么是否所有的梁山好汉都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呢?

提问: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是否是一个“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人呢?

板书:林冲——该出手时就出手?

教师明确:要了解林冲是否是一个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人,我们先要对林冲的一生进行一次回顾。关于林冲的故事,主要集中在《水浒》7—12回。

板书: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八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九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十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第十一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

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 前情简介:

林冲是《水浒》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受人敬重,生活富裕,有个美满的小家庭。他本无造反之心,对封建统治阶级抱有幻想。然而奸臣高俅(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蓄意霸占林冲的妻子,虽多次调戏都遭到抗拒,但高衙内仍不死心,于是高俅利用权势指使他的狗腿子陆谦(陆虞候)、富安等人设下毒计,诬陷林冲手执利刃故入军机重地白虎节堂,图谋行刺,把他送交开封府发落。开封府尹明知林冲冤屈,但迫于高太尉威势仍判定脊杖二十刺配沧州。高俅又令陆谦买通押差,要在赴沧州途中的野猪林害死林冲,幸被鲁智深救了。林冲和鲁智深分手后路过柴进庄院,受到殷勤接待;柴进又写信给沧州官府托请照顾林冲。林冲到了沧州牢营,由于送了银子给差拨、管营,又有柴进荐书,不仅免了一百杀威棒,还被派去看管天王堂。课文节选的内容由此开始。

四、请同学们按照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梳理课文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且初步分析林冲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一)林教头沧州遇旧知(1-1)

序幕

(二)陆虞侯密谋害林冲(2-5)

开端

(三)林教头接管草料场(6-9)

发展

(四)林教头杀敌山神庙(10-12)高潮结局

(一)序幕——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序幕主要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

1、插叙了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

2、林冲、李小二相遇后的一段对话。

插叙林冲当初帮助救济李小二,表现了林冲的善良正义和侠义精神。在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中,林冲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鲁智深骂郑关西——腌泼才、直娘贼、破落户。鲁智深骂高衙内——那撮鸟),甚至认为是自己(恶了)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又看到林冲安分守己,忍辱负重,随遇而安的软弱性格。——善良安分

(二)开端——陆虞侯密谋害林冲

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并确知从东京来的尴尬人就是陆虞候时,马上意识到“那泼贱 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识破了仇人的阴谋,激起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便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 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这说明,当迫害 逼到眼前时,林冲也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性格刚烈。但是,“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时,“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对仇人有所怀疑,却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刚刚点燃起来的复仇怒火又慢慢熄灭了。这说明林冲的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三)发展——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他曾对李小二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作了长久打算。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大难已经临头了,他却想安稳过冬。这说明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后来,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这充分说明他还有随遇而安的思想。

(四)高潮结局——林教头杀敌山神庙

草料场火起,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 真相,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即使忍辱求全也不可能有活路,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一条死路。他的幻想彻底破灭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于是,林冲终于迸发出彻底的反抗精神,毅然杀死仇敌,走上了与黑暗政治决裂的道路,成为宋江起义军中著名的首领之一。

从林冲上梁山的经过来看,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逼)林冲一直在遭受逼迫,所以人们说林冲是“逼上梁山”的,这个“逼”字可谓十分的贴切。总结起来,让林冲上梁山的有“四逼”。

一逼——相国寺里辱娇妻

二逼——白虎堂上设奸计

三逼——野猪林中谋性命

四逼——火烧草场断后路

林冲上梁山的过程,就是林冲的思想、性格发展变化过程,一开始的林冲并不是一个“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好汉,他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毅然绝决的反抗道路,体现作品中心思想,也是《水浒传》的主题之一——“官逼民反”,林冲就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例子。从林冲的个人遭遇,我们可以看到那个社会的政治状况,像林冲这样的中层官吏尚且无法维持安定生活,不能保障生命安全,那么,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的生活不是更痛苦、悲惨吗?为了活下去,民众才不得不起来进行反抗斗争,林冲被逼上梁山的社会含义就是“官逼民反”。课文使我们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认识到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 3 性,这就是课文主题的意义所在。——主题拓展:“和谐社会”“民生社会”

五、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1、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1)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2)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谨慎小心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这些细节也说明他是准备安心地在草料场度过他的流放生活的,这就表现了他随遇而安的一面。

如第五段写林冲听到店小二报告的消息后,立刻大怒,去街上买了把解腕尖刀。这一细节既表现了林冲刚烈的性格,也为下文写刀剜陆谦心做好了铺垫。

(3)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4)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5)有的细节描写则使故事情节前呼后应,使作品布局更加严谨。——比如第七段开头对林冲离开天王堂时的描写:“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看起来好像漫不经心,但这里所写到的事物,在后文都有着落:包裹——放在床上(第八段);尖刀——剜了陆谦的心(第十二段),同时也照应了第五段的“买把解腕尖刀”;花枪——挑了酒葫芦(第八段,第十段),挑了差拨和富安(第十二段)。

(6)(7)有的细节描写同时兼有以上两方面作用。——如第五段写林冲听到店小二报告的消息后,立刻大怒,去街上买了把解腕尖刀。这一细节既表现了林冲刚烈的性格,也为下文写刀剜陆谦心做好了铺垫。

总之,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小说有其自身的特点,重故事,重描写,与西方小说和现代某些中国小说重心理刻画不同。学习课文时,4 要注意这个特点,从情节的发展、细节的描写中,揣摩人物的心理,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六、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自然环境。请找出有关“风雪”景物描写的文句,说说作者怎样描写大风雪的,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文章中直接描写风雪的语句有几处?

明确:三处

①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纷纷扬扬”,写雪花之大;“卷”,写朔风之烈;“一天”,写范围之广。

②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选题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③沽酒返回时,又进一步突出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这三处描写中,有一个最有表现力的词,是哪一个? ——明确:“紧”,一个“紧”字,使境界全出,十分简洁地写出了雪越下越大的情景,并且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什么作用呢? ——侧面描写风雪的文字有哪些? 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

林冲看住处草屋时,只见:“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到草料场,“那两问草厅已被雪压倒了。”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

②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是用人物感觉暗写风雪。写林冲则神庙里,“先取下毡签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身”。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二字。

这里的景物描写,虽然都非常简洁,但其作用却非常丰富,就像鲁迅《祝福》里面对雪的描写。请大家归纳一下,这些景物描写有哪些具体作用?

明确:

(1)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这里的彤云、朔风、大雪,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氛,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沉郁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处境。当林冲在风雪中大踏步走上反抗道路时,风雪衬托了一个孤独、悲壮、坚定、勇敢的英雄形象。

(举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那个美人究竟长得如何,作者并未告诉我们,但借助于娇艳鲜嫩的桃花,烘托出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形象。)

(2)暗示情节,推动发展:

1、作品通过对风雪的描写,暗示了将要发生的故事情节的趋向。

比如,管营差遣林冲去接管草料场,这对不知管营阴谋的林冲来说是一件比较好的事情,因为这个差事既比较自由清闲,又能有一些额外收入。可是,当他取路投草料场来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纷纷扬扬的一天大雪,这就暗示着他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再如,作品在写雪的时候,两次用了一个“紧”字:“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这两个紧字,不仅突出了风大雪猛的环境特点,而且暗示出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形势越来越严峻,而林冲又全然不知,这就使得读者不能不随着雪下得紧而感到紧张,替人物捏着一把汗。

作者笔下的风雪一直伴随着林冲由惶惑走向反抗,完成性格上质的变化,而我们也好像和林冲一块儿置身于风狂雪紧冰冷的天地之中,为他着急,为他担忧,为他庆贺。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大雪纷飞》中曾说:“《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 5 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

2、作品对风雪的描写,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正是因为风大雪紧,天气寒冷,林冲才要出去买酒;如果林冲不去买酒,草厅倒塌就可能被压伤压死;如果他不出去买酒,就不会看到山神庙,在草屋倒塌后也不会想到去山神庙过夜。

正是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压塌,林冲无处存身,只好到山神庙过夜;如果草厅不倒塌,林冲就可能被烧死;如果他不到山神庙过夜,就不会听到陆谦等的谈话,也就不会杀敌报仇,投奔梁山。

正是因为风大雪紧,林冲到了山神庙后,才用石头挡住庙门;如果他不挡住庙门,陆谦等人就会直接进入庙中,他也就不会从他们口中得知事情的真相。

由此可见,作品的景物描写确实是非常精彩而传神的。

小结:《水浒》中有一个常常能让我感动的镜头:大雪纷飞的荒野,林冲望着熊熊燃烧的大火,他知道,他拚命想挣扎到回去和他美丽的妻子团聚的那一天没有了,已经被这把大火吞噬了。林冲扔掉了空空的酒葫芦,眼中含着热泪迎着呼啸的北风一个人孤独的前行,雪地里一串逶迤的脚印渐渐延伸到远方„„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首诗歌吧,也算是对这篇文章,对这个悲剧的英雄人物作一小结:

(一)漫天风雪,无尽悲伤,一壶浊酒,十分惆怅。正义已死,问苍天,路在何方? 熊熊烈火,长天茫茫,壮士心,英雄泪,空飞扬!一把刀,一杆枪,把江湖走尽,不再彷徨!

(二)也曾做狗,凄凄惶惶; 壮志雄心都付与校马场。忍千古奇冤,只为那名利红颜 怎知我魂断肠? 巾帼聚首,英雄一堂!从此后,我去也 换一方天地,轰轰烈烈干一场,好男儿,就应该志四方

6.《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篇六

二 教学重点:紧抓文本,分析林冲人物性格的变化。三 教学难点:把握“官逼民反”的小说主题。四 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从“人物形象”这个角度来展开教学,强调“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阅读小说的积极性,提倡个性化阅读体验。它的具体要求是:教师纵观全局,抓住重点,科学地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逐层探索,教师在关键处作灵活而简明的评说点拨,启发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课文的精髓。这种评定法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是通过筛选、感受、点拨而产生顿悟,而不是教师塞给他们某种现成的结论,让学生为自己的发现而欣慰不已,无形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法:语文学习倡导“养习得法”,结合学生的实际做到初读感知,细读鉴赏,延伸读创造。首先,让学生在课下初读小说,解决字音字形字义等基础知识,筛选文中主要信息,理清故事情节。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细读小说,鉴赏人物形象和艺术表现手法,培养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最后,学完小说后,鼓励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从多角度进行阐发和评价,提倡个性化阅读。

五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上回我们说到林冲棒打洪教头,使得洪教头倒地挣扎不起,只得颜羞面惭地自投他庄。那么,刺配沧州的林冲又会遇到什么奇事呢?高俅会不会放过林冲呢?林冲结果如何?列位看官,请看《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板书)

历代文人喜好对《水浒传》进行点评,其中尤以清代的金圣叹的点评本最为人津津乐道。我们一起来看一段他的精彩点评:

“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水浒传》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人家子弟稍识字,便当教令反复细看,看得《水浒传》出时,他书便如破竹。”

学生理解:从金圣叹的点评中,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引导:第一,阅读不能只记情节,还要紧抓文本,从文字入手,注意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第二,《水浒传》的艺术价值高,读懂,读透《水浒传》,阅读能力必将大幅度提升。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复述小说故事情节,教师做适当引导。

教师直接概括小说情节:沧州遇旧——买刀寻仇——接管草场——杀贼复仇

(三)人物形象分析: 1 沧州遇旧

问题1:林冲和李小二是怎样相识的?从中看出林冲什么性格? 引导:“看顾”---行侠仗义 扶危济困

问题2:林冲又是如何叙述自己的遭遇的? 文本:林冲指着脸上道:“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不想今日到此遇见。

引导:假如你是林冲,高俅陷害了你,你会怎么说?(师:林冲哥哥,你怎落得如此田地?生(预设):我遭高俅老贼陷害。)其中,动词“恶”极妙,我们赏析一下。恶,何意?怎么“恶”?到底是谁“恶”了谁?(霸占娇妻 卖刀陷害 野猪林谋命)“生事陷害”可知林冲对造成自己不幸遭遇的罪魁祸首就是高俅,可林冲还敬称高俅为“高太尉”,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表现林冲什么性格?(心存希望而必须忍辱负重,委曲求全。)

问题3:还有哪些语言描写,看出林冲什么性格? 文本:“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 引导:可见其心地善良,为他人着想。问题4:李小二待林冲如何?

引导:衣服给林冲浆洗,好汤水送与林冲吃。

(连接词:看来,还是好人有好报。林冲真诚对待李小二,使得李小二对林冲是感恩戴德。李小二在偶然的机会中得知了一个惊天大秘密,并马上告诉了林冲。是何秘密?)买刀寻仇

问题1:林冲得知陆虞候陷害自己,如何反应?反映怎样性格? 文本:(1)林冲听了,大惊道:“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那泼贱贼也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教他骨肉为泥!”(2)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当晚无事。次日,天明起来,早洗漱罢,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牢城营里都没动静。(3)林冲自回天王堂,过了一夜。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

引导:“大惊”——惊,吃惊,没料到之意。林冲没料到自己远配沧州,高俅还是不放过自己;“大怒”——一怒没想到自己再三忍耐,高俅等人还是不肯放过自己;二怒故友陆虞候再次来袭,怒火中烧;语言描写,足见林冲内心愁恨之深,如“那泼贱贼”“骨肉为泥”。动作描写,可见林冲是主动寻仇,这是初次反抗;“慢”说明林冲失去警惕性,反抗不坚决不彻底,对仇人还存有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连接词:林冲放松警惕,可是陆虞候等人正在策划一场巨大的阴谋,危险正一步步逼近林冲。)接管草场

问题1:林冲意识到这场阴谋的一些蛛丝马迹没有? 文本: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

引导:心有疑虑,但不深究,放松警惕。为何?因为林冲只想安安稳稳地过日子,正如前文中“未知后事如何”,现在后事了得,得到了一个好差。

问题2:林冲在草场的生活是怎样的?(满足现状)哪些生活细节可以看出来? 引导:

(1)林冲道:“天王堂内,我也有在那里,你要便拿了去。”(碗碟备好,长久之计。)(2)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大难临头,却想随遇而安,委曲求全。)

(3)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充满幻想)(4)信步投东,雪地里踏著碎琼乱玉。(心情愉快)(5)“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锁门,带钥匙,可见尽职、谨慎,为生活做长久之计。)

(6)“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谨慎细心)

(连接词:林冲自以为危险已经远离,生活恢复了平静,他正自在地生活着时,危险终于来临了。)4 杀贼复仇

问题1:找出林冲怒杀三贼的语段,分角色齐读。

引导:旁白 林冲 陆虞候。读完后教师播放《好汉歌》第一段。问题2:先点评学生阅读。感受怎样? 引导:大快人心 血腥残忍 问题3:林冲性格怎样?

引导:武艺高强 彻底清醒 彻底反抗 5 小说主题:

问题:林冲最终走上梁上,是什么造成的?

引导:一是林冲的软弱、心存侥幸的性格;二是高俅、陆虞候等人的步步紧逼,反应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认识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这一切揭示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小说主题。6 个性化阅读: 情种林冲

旧读水浒,只识林教头之温尔儒雅,枪棒过人。及其妻被辱,逼走梁山,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也。重读水浒,方悟林教头乃情种也!东岳见辱,虽为怯弱,非为乌纱,实乃计长远也。深林余生,犹虑爱妻,使鲁达顾之,爱之深也。教头沧州忍辱,只为破镜重圆,无奈奸佞当道,手起刀落,快哉快哉!及逼走梁山,一心杀贼,只为亡妻之恨!林冲乃真真伟男子也!

——王第平《重读林冲》 作业布置:林教头逼上梁山之后,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六 说板书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施耐庵

7.林教头风雪山神庙1教案 篇七

踏上讲台之后,初次执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是在没有进行课改之前,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囿于教学参考的指导,我对课本主题进行了分析,和学生一起记住了“官逼民反”的纷乱社会现实以及“逼上梁山”时林冲无奈后的决绝……

再次学习这篇文章是在新课改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的语文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反应灵敏。另一方面,我读了刘再复先生的 《双典批判》,批判两本古典小说: 《水浒传》 与 《三国演义》。对于 《水浒传》 的批判, 作者所关注的焦点在于其中所张扬的暴力精神的合理性及合法性……教师的视野可以跳出教参,重新对作品进行解读,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活泼热烈的课堂氛围中,教学相长让我读出了文本更深的内涵。

一.对爱情的坚守

读 《水浒传》 时我很为林冲娘子的爱情感动,她真正做到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因为她的官人林冲有才能,受过良好教育,做事认真细致,懂得爱情,呵护妻子,对家庭负责,他是一个可靠的丈夫,他不轻易动情,但只要选择了爱情,就会一生坚守。他们这种两情相悦、至死守护的爱情历经千载仍让后人感动不已。

高衙内设计害林冲,将林冲发配至沧州。林冲感觉去了沧州,生死不保,诚恐误了娘子青春,遂一纸休书将娘子休了。但是,他的妻子却丝毫不为高家的荣华富贵所动,而是为他苦苦守候。 林冲火并王伦之后,使人回家搬取老小。这才得知娘子已被高太尉逆子高衙内所逼,自缢而死。

这份忠贞不渝荡气回肠的爱情让我们敬佩,尽管在 《水浒传》 中爱情并不是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主题,惟其如此,更显珍贵。我想在 《水浒传》 众多的英雄当中,林冲之所以出类拔萃,坚守爱情恐怕也为他增色不少吧,所以每每读到此处,我总能在阴霾四伏的小说环境中感受到冬日午后阳光的温暖。

二.对弱势的关怀

梁山英雄很多都出身下层,他们身上有行侠仗义的一面,当鲁达在酒楼上得知金翠莲父女遭到郑屠的欺侮时,马上就要去给郑屠以惩罚,但是他对郑屠所从事的职业却表现出了不屑:“呸!俺只道那个郑大官人,却原来是杀猪的郑屠! 这个腌泼才,投托着俺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个肉铺户,却原来这等欺负人!”鲁达的义愤填膺主要是因为郑屠的欺男霸女,但他对下层职业的轻视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还有在金氏父女要离开客店时,店小二阻拦,“鲁达大怒,揸开五指,去那小二脸上只一掌,打得那店小二口中吐血;再复一拳,打落两个当门牙齿。小二爬将起来,一道烟跑向店里去躲了”。店小二在此仅是受人之托,他确实也有助纣为虐的成分,但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光辉如鲁达者对下层群体的态度尚且如此,其他的就不用再说了。

但林冲却不一样,他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李小二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阶层。李小二当年在东京一时头脑发昏“偷了店主人家钱财”,要被送官司,幸好林冲从中周旋,“救了他免送官司,又与他赔了些钱财,方得脱免”,后又在林冲的资助下离开了东京。不久就流落到沧州,在一酒家打工,因为做事殷勤又“安排的好菜蔬,调和的好汁水,来吃的人都喝彩”,渐被主人看中,招他做了上门女婿。就是这样的机缘,李小二最终做到老板。 他对林冲知恩图报反衬了林冲扶危济困的火热心肠,表现了林冲对下层群体的关爱和扶助。同样是对弱势群体,只因个人的出身和性格修养的差异,便产生了明显高下的结果。当“李小二两口儿欢喜道:我夫妻二人正没个亲眷,今日得恩人到来,便是从天降下”,林冲道: “ 我是罪囚 , 恐怕玷辱 你夫妻两 个。”林冲谦逊、忍辱负重,施恩不图报,生怕连累对方,帮助别人纯粹出于人道的关怀,这样的胸怀和境界何等可贵!

三.对人性的拷问

陆谦早年跟林冲一起学读“人之初 , 性本善 ”, 他们 “ 自幼相交”,意气深重。但陆谦也是林冲被逼上梁山的罪魁之一,他因贪图富贵站在高俅这一边,多次设计陷害林冲,后在山神庙与富安等密谋火烧草料场时被林冲撞破,死于其枪下。

如果说陆谦第一次出卖林冲尚可谅解的话,那么后来三次出面谋害林冲就无法辩解了,因为第一次或许还有些不得已的成分,而后来的三次可都是他主动献计来害林冲的。即便这三次他都不参与,高衙内也不会为难他,高太尉更不会为难他。但他为了自己的前程,什么背信弃义的事情都可以做出来的。 因此,林冲才怒骂:“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卖友求荣的陆谦最终被林冲剖腹挖心,死有余辜。

这让我不禁想到“最致命的敌人,往往就是你最好的朋友”这句话,我不敢去想象被挚友出卖后的绝望———朋友之间从小到大培植起来的感情,在利益面前竟然如此的不堪一击。像陆谦这样的朋友,因为嫉妒燃烧了自己,同时也燃烧了朋友,在风雪之夜的山神庙前,林冲将友情杀死,正式告别过去的自己,向那个充满邪恶和奸诈的社会宣战。读到这里我感受到了一丝苍凉。林冲的交友不慎导致他的最终悲剧,陆谦的见利忘义也让他遗臭万年。

所幸人不全是这样。但凡为了气节朋友能顶住压力、不被利诱的人如苏武、文天祥、朱自清、钱学森他们最后都成为流芳百世的英雄,受人们尊敬,他们可能早早过世,可能因牺牲巨大而不被当时的人们理解,但是经过历史的沉淀, 他们坚持原则、坚持信念的做法将会永远铭记于人们心中,让人们很好的感受到一个人存活的价值,让后人感受到人性的光辉。

8.《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暴力美学 篇八

我认为大可不必杞人忧天。能看懂《水浒传》的人,论年龄应该知道有“法律”二字了,就像认识“动画情节,严禁模仿”几个字的小孩就已经不可能学灰太狼拿火烧小伙伴一样。当然,还在拿火烧同伴的小孩,你打了那几个字也白搭,他不认识。如果非要说这就是宣扬暴力,那《西游记》《聊斋志异》《封神演义》就应该列为禁书,那岂不是等于宣扬封建迷信吗?但施耐庵好像并不认为这是个问题,反而醉心于这样的描写。除了这篇课文,初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对鲁智深三拳的描写可谓极力铺排,把暴力场面完全美化,我暂且称之为“暴力美学”吧。其实,《水浒传》正面描写杀戮场面的又岂止这两篇,怒杀阎婆惜、血溅鸳鸯楼、江州劫法场、凌迟黄文炳……不客气地说,整本书中充斥着暴力场面。如何看待这种“暴力美学”,我想得弄清楚它形成的原因。

《水浒传》成于元末明初之际,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呼唤救民于水火的英雄,成为时代的主题。该时期很多作品,呈现出的是阳刚之气和雄壮之美,颂扬的多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和社会面貌决定的。所以在《水浒传》中,虽然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但是基本上以英雄为主,作品中明显地体现出崇拜英雄人物的倾向。

面对铺天盖地的黑,老百姓的要求其实非常简单。他们不要民主,不要平等;只要“均田地”,只要“你有我有全都有”。他们只要求“活着”,能够满足最低级最起码的生存需求。要活着,就得吃饭。“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深刻,它道出了老百姓最低级的物质追求。但在那样的年月,让人活下去的最起码的条件都不能满足。老百姓呼吁救世英雄的出现。于是,文学作品中的英雄成了广大老百姓的代言人,他们“替天行道”,他们“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

作为英雄,“雄”就应该有个“雄”样。什么“身高八尺开外”,什么“虎背熊腰”,什么“膀大腰圆”,这些都属于英雄。不要说那个时代,就是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记得当时我们心目中的偶像是史泰龙、施瓦辛格之类的肌肉男。女孩儿找男朋友的要求首先是身高:不足一米六是三等残废,不足一米七是二等残废,能过一米八最好。力量,是英雄的必备条件。在那个冷兵器时代,讲的是拳头硬。“打得赢才是硬道理。”中国人近乎畸形地追求生个男孩,不能说没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当身体的原力上升为美,上升为人类的最高力量,对力量的推崇,就演化为对暴力的推崇。人们相信,以暴方可制暴,正义的暴力才能除暴安良。暴力,就这样和美结合在了一起。

而对暴力过于细致的描写,则因老百姓的苦太大,英雄们的仇太深。“恶”是分等级的,对恶的惩罚也得分等级。现在,对恶人再怎么惩罚也不过一死,不过在那时的人看来,即使是对“不过一死”的“恶”,惩罚也可分出等级来。死,对有些“恶”来说太便宜他们了,死也得分出等级来,由此便衍生出花样繁多的死刑:砍头、缳首、腰斩、凌迟……那么,英雄对恶人的惩罚也就应该有不同的级别。简单的砍头不能发泄英雄满腔的怒火与仇恨时,对恶人死前的折磨不再让人感到残忍,反而大快人心,剜心又算得了什么?恨不得“扒你的皮,抽你的筋;吃你的肉,喝你的血”。所以我们看见《水浒传》中,并不是所有的恶人都死得很血腥,只有面对十恶不赦之徒,英雄才会残忍得唯美。

了解了“暴力美学”形成的原因,我们就不会对施耐庵提出苛刻的要求。至于有人说林冲们没有法纪意识,不讲人权,这就和指责武松打虎不讲环保一样可笑。我们不可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古人,难不成把《武松打虎》改成《武松护虎》?难不成要那百零八人“路见不平,就打110”?

9.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优秀教案 篇九

施耐庵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施耐庵及《水浒传》的有关情况。

2、理清情节,鉴赏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

3、探究林冲性格变化对认识当时社会的意义。认识封建社会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及社会意义。

难点: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施耐庵及《水浒传》的有关情况。

2、理清故事情节。【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图猜人(梁山好汉)

二、小说知识回顾:

1、含义——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4、小说的情节

(1)作用:展示人物个性、表现作品主题

(2)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5、小说的环境:

(1)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2)作用:社会环境—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情感等

6、欣赏小说的基本技巧:

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品味艺术手法,理解小说的主题。

7、小说文本考查要点:

(1)明确小说的要素,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能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及线索。(3)能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4)能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能分析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5)能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描写)的作用。

三、作家作品简介:

1、作者施耐庵:

施耐庵(约1296~ 1370),生平事迹缺乏可靠记载,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名子安,一说名耳,江苏兴化人。曾中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与当道不和,弃官回乡,从事著述。

2、作品《水浒传》:

《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水浒》最早为100回本,后来出现120回本,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删掉了71回以后的内容,又将第一回改为楔子,成为70回本,这样故事性增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简练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第十回,是最精彩的回目之一。它具体地向我们展示了在封建统治者一逼、再逼、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林冲终于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杀仇敌,走向反抗的道路。

情节补充:林冲原是东京80万禁军教头,他的上司高俅(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看上了他的妻子。他们设计使林冲买了一把宝刀,又传高俅的命令,说高太尉要看那宝刀。于是林冲奉命带着宝刀去见高俅,没想到竟被他们诬陷为“行刺”的刺客,无辜地被刺配沧州。在路上,陆虞候买通押送公人董超,薛霸,多次要杀害林冲,被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下。林冲刺配沧州后被派去管理天王堂。

四、通读全文,正音(见PPT)

五、理清文章思路:

1、理清情节。

序幕(1自然段):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开端(2-5 自然段):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发展(6-9 自然段):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高潮和结局(10-12自然段):林教头山神庙复仇。

2、分析文章线索

明线: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

暗线:敌人对林冲的陷害

六、课后思考:

林冲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家境殷实,生活幸福,这样的一个人,为何会一再遭到高太尉的陷害,他又是如何走上反抗道路的呢?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回顾情节导入:

二、交流鉴赏:

(一)、根据情节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小组讨论交流,自由发言)教师参考:

1、林冲沧州遇旧知:

本段中主要插叙回顾了林冲的哪两件事?分别表现林冲什么性格特点?

(1)、资助李小二——正义感,侠义精神。

(2)、得罪高太尉,高俅生事陷害,刺配沧州——忍受屈辱、善良安分、不愿反抗、软弱动摇。

2、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沧州,远离京城,高俅又指使人密谋陷害。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得知情况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什么性格?

(1)、那泼贼敢来这里害我……骨肉为泥。——怒火中烧,性格也有刚烈的一方面

(2)、买把解腕尖刀……“三寻”——当迫害在眼前时,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

(3)、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失去警惕性,反抗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3、接管草料场:

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阴谋,欲置林冲于死地,但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

(1)、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心有疑虑

2、分析鉴赏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认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与意义

(2)、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放松警惕、随遇而安

(3)、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充满幻想

4、山神庙杀敌:

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当草料场起火,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时,他才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也只有到了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死路一条。这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狰狞面目。幻想彻底破灭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5、小结人物性格,引入问题:回看林冲走过的道路,从东岳庙到梁山泊,是什么大原因使一个逆来顺受的人走上杀人反抗的路?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1)、林冲的性格特点归集起来为:安于现状、逆来顺受,不满于封建阶级的黑暗统治,有正义感,有救弱济贫的侠义气概。

(2)、“逼”。高俅一步一步逼,①相国寺里辱娇妻②白虎堂上遭陷害③野猪林里谋杀④火烧草料场断后路。林冲忍过了东岳庙,忍过了野猪林,退缩到了山神庙里,等他知道再忍便是葬身火海时,他如梦初醒。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

(二)、认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和意义。

1、思考:回首看看林冲所走过的路,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逆来顺受的人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明确:原因:关键在于一个“逼”字 ①相国寺里辱娇妻 ②白虎堂上遭陷害 ③讨论: ④火烧草料场断后路。野猪林里谋性命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了而反抗斗争的道路。

假如你是宋江,你会选择带领弟兄们落草为寇,还是招安

2、思考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受降?义?

赞不赞成这一群人走上梁山?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出明确:有两方面的意义,①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

路?②深刻揭示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社会真理。《水浒》的主题就是“逼上梁山”,而林冲所走的道路则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例子。

三、讨论:假如你是宋江,你会选择带领弟兄们落草为寇,还是招安受降?

 赞不赞成这一群人走上梁山?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出路?

第3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及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合作探讨:

(一)分析文中环境描写及作用。

1、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景物描写。课文是怎样描写风雪的?

点拨:主要是从两方面描写——

(1)、直接描写风雪。

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

一是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例如写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那两间草屋已被雪压倒了”。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

二是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例如: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到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

对风雪的直接描写和侧面衬托交替出现,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揉合在一起,使读者感到,林冲时时处处处于风雪交加的环境之中。

2、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1)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这里的彤云、朔风、大雪,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氛,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沉郁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处境。

(2)暗示情节,推动发展:作品通过对风雪的描写,暗示了将要发生的故事情节的趋向。比如,管营差遣林冲去接管草料场,这对不知管营阴谋的林冲来说是一件比较好的事情,因为这个差事既比较自由清闲,又能有一些额外收入。可是,当他取路投草料场来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纷纷扬扬的一天大雪,这就暗示着他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再如,作品在写雪的时候,两次用了一个“紧”字:“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这两个紧字,不仅突出了风大雪猛的环境特点,而且暗示出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形势越来越严峻,而林冲又全然不知,这就使得读者不能不随着雪下得紧而感到紧张,替人物捏着两把汗。

情节的发展与风雪密不可分。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想喝酒驱寒,才会在沽酒途中看到山神庙。因为风大雪紧,草屋被风吹雪压而倒塌,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块靠住庙门。为了避风雪,陆虞候一伙才直奔

庙里来,等等,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探究细节描写的作用。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及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细致而具体的描写的一种手法。其作用主要是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好的文学作品往往以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取胜。在这篇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学生快速找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内容,分析并讨论其作用。

例子:①陆虞候和富安“闪”进李小二的酒店,行动鬼鬼祟祟,引起李小二怀疑,偷听及报信,引出林冲满街寻仇人的情节。

②林冲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反拽”好门上“锁”了,等回来一见草厅被压倒,便“探”半身去“摸”。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的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说明草料场起火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这就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

③林冲躲进山神庙后,“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为下文的“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埋下了伏笔,使陆虞候三人只好站在庙外说话,也使得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这才促使林冲起来反抗,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

④林冲有刀枪不离身的特点。他同差拨取路投草料场时“带了尖刀,拿出条花枪”,去山神庙安身时也是用“花枪挑着酒葫芦”,这才有最后“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些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份,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情节顺理成章地进行。

⑤有关方向位置的细节,看似随意,实际上对情节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沧州城东15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的行动却是由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看似随意,却至关重要。

三、总结细节描写的作用

四、课外作业:

10.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课文预习教案 篇十

对描写手法和语言特点的品鉴,同样是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提出要求,师生朗读课文时请大家把相关描写勾画出来。

一、景物描写

首先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一,直接描写风雪。课文有三处对风雪进行直接描写:

第一处:“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纷纷扬扬”,写雪花之大;“卷”,写朔风之烈;“一天”,写范围之广。这是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为全文情节发展定了环境景物基调。

第二处:“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选题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这是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

第三处:“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这是林冲沽酒返回时,又进一步突出雪势之大。

这两处的两个“紧”字,还有“正”“越”两个词的修饰,就把一场越下越大的雪,描写得非常清楚。

其次分析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

第一,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

林冲看住处时,只见:

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林冲沽酒回到草料场:

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

第二,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是用人物感觉暗写风雪。写林冲在神庙里,“先取下毡签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身”。

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二字。

以上分析、归纳必须在朗读的基础上,通过对文本的品读自然归纳,切不可生硬灌输、简单举证。

还要恰当地分析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描写风雪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精彩,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雪大天寒,迫使林冲外出沽酒以抵御严寒,因此躲过一劫——未因草厅被雪压倒而被压死;大雪压倒草厅,又迫使林冲只能到山神庙住宿,因此又躲过一劫——未被陆谦等烧死;雪大风劲,又迫使林冲用大石头靠住庙门,陆谦等人放火烧草料场之后也来到山神庙避风雪看火势,因推不开门便立在庙门外谈话,冤家路窄,狭路相逢,隔门相对,因此又意外得知真相——于是报仇雪恨。

风雪的描写,为情节发展提供了合理的条件,推动了情节发展。可以说风雪把情节推向高潮,风雪渲染了苍茫、雄浑的气氛,风雪映衬着人物形象。

二、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及对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细致具体描写的一种描写手法。细致描写是作品刻画人物性格、叙述事件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主要分析有关林冲的细节描写:

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

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

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

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把门拽上,锁了。

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再看林冲进了山神庙:

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除了连杀三人又很讲次序的一连串动作之外,还有一个省略的细节,就是:

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

教材编者可能顾虑林冲杀人太过恐怖故而删去,却也删去了林冲性格变化的有力证据。试想,“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这个动作该是多么潇洒、简捷!可见林冲并非不会杀人、不敢杀人,只是没逼到份儿上,实在逼急了,杀几个人易如反掌。一旦出手,就已经忍无可忍了。我觉得这个细节要比按顺序杀仇人更精彩。

1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1教案 篇十一

关键词:细节描写 性格 情节

文学作品的成功有很多原因,精彩巧妙的细节描写是不容忽视的一大亮点。可以说,没有细节,就没有文学。[1]那么何为细节呢?细节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细节描写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物、事件或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作具体深入的描写和细腻入微地刻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是成功运用细节描写的经典作品,笔者从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这两个方面谈谈细节描写在本文中的运用。

一篇小说,如果离开细节去刻画人物,就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只有精确真实的细节描写才能塑造出鲜活灵动,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小说中林冲在闲走间遇见旧知李小二,在回答小二“恩人不知为何事在这里?”时,林冲指着脸上道:“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后来到了小二家里,林冲又说“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们两个。”林冲本是东京汴梁八十万禁军教头,武功高强,衣食无忧,生活美满,因妻子貌美,与高衙内发生冲突,进而得罪了高太尉,被刺面发配沧州。本是由于高俅生事陷害才遭此劫难,但与李小二谈及此事时却硬是咽下了这口恶气,默默忍受了一切:痛苦、侮辱,还有冤屈。他把事情归咎为自己“恶”(冒犯、触怒)了“高太尉”,甚至自称“罪囚”,这里最为充分地表现了林冲委曲求全、逆来顺受、一味忍让的性格特点,此其一。他善良天真地幻想着服刑期满,回家与妻团聚,但是当李小二把从东京来的尴尬人请管营、差拨鬼鬼祟祟吃酒、谈话的情形告诉恩人时,“林冲大怒”,“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街上寻了三五日”,作者对人物神态和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林冲奋起反抗的勇气和决心,此其二。当林冲在山神庙听到陆谦等人的阴谋诡计时,“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林冲举手,肐察的一枪。”“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这些细致形象的动作描写显示豹子头林冲刚烈勇武的侠义精神,真是大快人心,酣畅淋漓,这种感受既是读者的,更是林冲的,他彻底放弃安心做囚的幻想,走上了与仇人,与朝廷的彻底决裂之路,此其三。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都在昭示:林冲在血的事实面前,他忍辱求安,只想平安地过普通人生活的幻想彻底破灭,他的性格从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再到彻底决裂的变化,有如凤凰涅槃般惊心动魄,最后手刃仇人后决绝而去!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不仅生动地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动态发展过程, 而且疾缓有致,推动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式向前发展。林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牵动着读者的神经。林冲自从与故旧李小二重逢之后,小二夫妻俩与林冲相互照应,“光阴迅速,却早冬来。”不经意的一句话写出林冲服刑期间还算平稳的生活。“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作者有意的抓住两个“闪”字,将陆虞侯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刻画出来,暗示一场不可告人的密谋,这些细节描写顿时让故事紧张起来,推动情节迅速发展。接下来小二报信给林冲,林冲先是“大惊”,然后“大怒”,立刻买刀,遍地寻仇。一场血肉横飞,惊心动魄的厮杀似乎就在眼前。读者屏息阅读,紧张凝视,然而,林冲寻仇未果,情节由紧张逐渐趋于平缓。管营莫名其妙地要抬举林冲看管大军草料场,表面平静的背后实则暗藏杀机。但林冲不知何意,和老军交接任务以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寻思着“这屋如何过得一冬?”似乎林冲又可以安心做囚了,于是踏着“碎琼乱玉”,“行不上半里多路, 看见一所古庙……”,作者安排古庙这一细节,宕开一笔,看来似乎很不经意,其实却巧妙地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为此后写林冲因草厅被大雪压塌而无容身之处暂时借宿古庙埋下伏笔。 而林冲“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 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一处细节描写推动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下文陆虞侯等三人放火回来,欲进古庙躲避风雪而不得,只能在门外“庙檐下立地看火”说话,林冲才有可能听到陆虞侯等纵火杀人全过程。[2]情节发展至此,骤然紧张,扣人心弦,林冲在门内可是亲耳所听,内心的怒火已经熊熊燃烧。终于,林冲抛弃一切幻想,挺起花枪,手握那把解腕尖刀,一“扯”一“剜”一“提”,手刃仇人,何其快哉!故事情节也达到最高潮。

1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1教案 篇十二

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常源于典型人物的塑造和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为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经典篇章, 将林冲这一独特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既写出他性格中的复杂多维, 又展示了他性格的立体流转;加上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细微动作的细腻传神的描写, 也使这篇小说具有了更多的魅力。本课设计力图化繁为简, 从解读人物的性格之谜入手, 梳理环环相扣、曲折有致的情节, 感受作品节奏跌宕、悬念迭出之美。以对“花枪”、“酒葫芦”、“风雪”的传统文化意义的探讨, 建构出对文本艺术手法的全新诠释。

二、教学目标

(一) 性格改变命运:解读林冲性格演变之谜。

(二) 细节生发魅力:感受小说缜密细腻之美。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为什么称“一百零八‘条’好汉”?

1. 请学生在下列量词中选填一个合适的词语。

水浒有一百零八好汉。A.位B.个C.名D.条E.只

2.说起《小浒传》, 有数不尽的话题。西方人由于认识上的局限, 将《水浒传》翻译为《发生在水边的故事》《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 这说明《水浒传》是写了108名好汉的故事。但我们常说108条好汉, 在这儿, 人们为什么喜欢用“条”而不用“个” (或是其他量词) 呢?用“条”能体现出水浒好汉怎样的特征呢?

3. 讨论明确:

⑴“条”, 更能突出梁山好汉的勇武威猛, 行事无所顾忌。

⑵“条”, 也传达出梁山好汉“赤条条而来, 赤条条地走”, 了无牵挂的英雄气概。

⑶“条”, 也符合男性勇猛剽悍的特征。

(二) 简介林冲:林冲是水浒中为数不多的“完美好男人”。

1.请学生简要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林冲形象。

2.《水浒传》中的人物鱼龙混杂, 并非个个真英雄, 有些人好色, 有些人嗜酒, 有些人杀人如麻, 但林冲不是, 作为东京80万禁军枪棒教头, 林冲有地位、有技术, 生活无忧, 衣食不愁;为人勇而不莽, 很有智慧, 算得上是文武兼备。他既讲兄弟义气, 又重夫妻情感, 是古典文学中塑造的为数不多的“完美好男人”形象。那么, 为何这样的人也会选择落草、被逼上梁山, 是什么改变了林冲的安逸生活, 改变了他的命运?下面我们来解读林冲的性格演变。

(三) 在梳理环环相扣的情节中, 解读林冲性格的演变流程。

1.出示六幅配图, 依照课文, 请学生概述情节并拟小标题。

明确:⑴沧州遇旧交⑵密谋害林冲⑶好言劝教头⑷接管草料场⑸沽酒求平安⑹雪夜杀仇敌

2.分析“沧州遇旧交”

⑴有人认为这一部分是“闲笔”, 似与全文无关, 你怎么看?

明确:不是闲笔, 这是小说中很重要的情节, 从叙事艺术角度看至少有三个作用: (1) 显示出林冲的侠义精神, 为人善良正直, 有扶危济困的行为; (2) 写李小二的急于报恩, 时时处处关照, 也为后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3) 林冲与李小二身份迥异的朋友义举, 有恩不记, 知恩必报, 也反衬出陆谦之流的背信弃义, 为人不齿。

⑵这一部分有一段“很特殊的对话”, 在貌似闲聊、嘘寒问暖中见出林冲怎样的性格?

明确:见出林冲忍辱苟安、严守等级、善良本分的性格。

3.分析“密谋害林冲”

⑴文中哪些情节可以看出三人是在密谋?

明确: (1) 动作之快:一个“闪”字; (2) 说话神秘, 不必要问; (3) 行为“尴尬”:轻声低语。

⑵文中四个“只见”写陆谦等人, 一个“看时”写李小二, 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陆谦等人处处小心, 心怀鬼胎;李小二时时留意, 冷眼旁观。

⑶设想一下, 第三段中“省略号”应该会是什么样的内容?

明确:省略号中的内容表现了这条计策的可怕, 联系后文“这条计策好吗”的三人对话, 可知这一次密谋阴险毒辣, 一计双雕、欲置人于死地。也可见出林冲处境的万分危急。

4.分析“好言劝教头”

⑴林冲“大惊”、“大怒”说明了什么?

明确:想不到相交的“兄弟”会背信弃义, 加害于他, 生命受到危险, 求生的本能让其忍无可忍, 忍耐已到了最后的底线, 故而大惊又大怒。

⑵这一处只写林冲听到奸计后的表现, 未有只言片语写陆谦等人的反应, 怎样理解小说的双线索艺术?

明确:明线写林冲, 一条性格的火线, 来是一团火, 去是一阵烟, 风风火火;暗线是陆谦, 一条阴谋的水线, 表面是好意, 本质是害人, 步步紧逼。横批:水火不容。

5.分析“雪夜杀仇敌”

⑴分角色朗读文章末段, 另请学生点评。

⑵结合课文内容, 分析林冲“雪夜杀敌”有什么特点?

明确: (1) 时间短:武艺高强; (2) 武器异:讲究主次; (3) “废话”多:理直气壮。

⑶林冲在陆谦求饶时说“杀人可恕, 情理难容”, 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这句话意思是杀人有时还可以宽恕, 但是伤情害理的事情是难以容忍的, 话意的重心在后半句。对林冲而言, 陆谦的卖友求荣、背信弃义, 是让人痛恨不已的。联系到前文, 林冲与李小二非亲非故, 而能够互帮互助, 全因一个“义”字而为。

⑷林冲在杀人时, 惟独对陆谦说了那么多的“废话”, 该如何理解这一行为?

明确:林冲用备好的解腕尖刀杀陆谦, 用刀搁在陆谦脸上, 一是声讨陆谦的罪行, 让其死得明白;二是借杀人来控诉, 控诉陆谦的不义, 控诉社会的不公, 显示出林冲杀敌的正义性。

(四) 总结林冲的性格系统:一个立体真实、复杂流转的英雄。

1.根据对情节发展的分析, 请学生归纳林冲性格演变过程。

2.分析林冲的性格系统:

⑴多维系统:既善良又反抗, 既隐忍又幻想。

⑵圆形系统:善良使他能扶危济困, 又使他惯于以己之善推他人之心;冤情似山却随遇而安, 被陷害到死仍心存幻想。

⑶流转系统:由未到绝路时的一忍再忍, 到超过极限后的金刚怒目。

(五) 细节生发魅力:感受小说缜密细腻之美

1.学生分小组, 找出文中具体的细节描写, 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明确:⑴石头。“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 掇将过来靠了门”, 写出林冲的细心谨慎, 为下文“山神庙偷听”情节作铺垫。

⑵火炭。“将火炭盖了”, 见出林冲行事细腻无比, 谨小慎微, 也可知草料场大火并非自己疏忽所致, 也非天灾, 而是人为纵火。

⑶钥匙。“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 带了钥匙”, 见出林冲对这个世界的小心翼翼, 他握住了钥匙, 似乎握住了和这个世界的契约。 (此观点引自鲍鹏山《〈水浒传〉:悲惨世界》)

2.归纳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⑴推动情节发展。

⑵突出人物性格。

⑶渲染悲凉气氛。

⑷揭示了小说主题。

3.分析小说中“花枪”、“酒葫芦”、“风雪”的文化象征意义。

⑴小说中有多处笔墨写到风雪之大、之紧。既有直接写风雪的“纷纷扬扬”、“碎琼乱玉”、“那雪正下得紧”、“到晚越下得紧”的正面描写, 也有通过写“林冲的冷暖感受”、“草厅被雪压倒”、“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等侧面描写。同时, 小说中也有一个“综合式”的细节:凡写“酒葫芦”的文字中必定写到“花枪”, 林冲“花枪”与“酒葫芦”不离身。请学生找出文中具体描写“花枪”与“酒葫芦”的句子, 说说有何意义。

⑵出示全文结尾内容。“ (林冲) 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 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 提了枪, 便出庙门投东去。”结合刚才的分析, 谈谈“酒”、“枪”、“风雪”有何象征意义, 思考小说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⑴风雪。象征着无情 (义) 与凄凉, 人世的险恶与危急;犹如风雪压迫, 逼迫得让人窒息, 难以生存。

⑵酒。象征着温暖与享受;自己曾经追求的和谐安分的生活和小心呵护保全的世界。

⑶枪。象征着冲突与战斗;不能忍受、不再忍受后的绝决与反抗。

1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1教案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从而深刻体会小说“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主旨。

2、欣赏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赏析课文中“风雪”的描写。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分析林冲思想性的发展变化和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2、在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上,应当突出心理活动的描写。

3、林冲性格的转变的过程。课时:共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水浒》和施耐庵

2、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3、明白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从而深刻体会小说“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主旨。

学时重点:明白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从而深刻体会小说“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主旨。

学时难点 :明白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到《水浒》,说到108条好汉,《好汉歌》无疑是好汉们共性最好的诠释。其实,大家可能不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梁山好汉都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而是忍了又忍,忍无可忍才出手。今天,我们就走进这样一位悲情英雄——林冲。看看他可以隐忍到什么程度,最终为何落草为冦?

二、介绍《水浒传》及施耐庵

1、文学地位: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

2、创作过程: 这部章回体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

3、历史背景: 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家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浒》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

4、主题思想: 《水浒传》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

5、走进施耐庵

三、前情后事

这篇课文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回。而林冲无端遭受迫害、终于被逼上梁山、参加了农民起义队伍的故事是从第七回开始的。故事的大致经过如下:林冲本在东京当禁军教头。奸臣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几次要霸占林冲的妻子,都遭到抗拒。高俅指使陆谦、富安等人设下毒计,企图置林冲于死地,于是林冲被陷害充军发配到沧州。由于鲁智深、柴进的保护和帮助,林冲一路上不仅免于被害,而且到沧州后还被派到天王堂当看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活动3【活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四、初读课文,疏通情节

提示:文中出现了哪些地方跟林冲的命运息息相关。(酒店、草料场、山神庙)林教头沧州遇旧知(1-1)序幕

陆虞侯密谋害林冲(2-5)开端

林教头接管草料场(6-9)

发展

林教头杀敌山神庙(10-12)高潮结局

五、鉴赏林冲性格发展变化,体会小说主旨

1、《水浒传》人物的绰号往往体现人物的性格。如“黑旋风”李逵、“及时雨”宋江、“金枪将”徐宁、“玉麒麟”卢俊义等,众所周知林冲在故事里又叫“林教头”,绰号“豹子头”。这两个称明确呼是同一个人,他们有什么区别?(“林教头”是一个表明身份的称呼。

“豹子头”,是像猎豹一样的凶猛、狠、勇敢,体现了林冲的性格。)

2、林冲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 林冲刺配沧州,邂逅李小二,从言谈中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状况? 陆谦、富安来到沧州表明了什么?林冲的反应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状况? 林冲知道看守草料场是什么态度? 草料场火起,想置自己于死地时,林冲是什么态度? 明确: 街头遇旧——正义感强忍让动摇

阴谋陷害——初步反抗并不坚决

到草料场——随遇而安委曲求全

雪夜复仇——走向反抗之路

3、是什么让林冲的性格从 “忍”到 “狠”转化的? 明确:林冲是北宋京城八十万的枪棒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像林冲这样的人尚且无法维持安定生活,广大的劳动群众更是痛苦不堪,这就说明了北宋王朝的黑暗腐败。

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是一个“逼”字。正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残害人民,人民群众才不得不进行反抗斗争,这表明了封建社会受压迫者反抗的必然性。板书: 官逼民反 :

一逼——相国寺里辱娇妻

二逼——白虎堂上设奸计

三逼——野猪林中谋性命

四逼——火烧草场断后路

六、教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展开想象续写一段400-500字左右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赏析课文中“风雪”的描写

学时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学时难点:

1、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赏析课文中“风雪”的描写。教学活动

一、导入

1、叙述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

2、谈谈你对林冲性格转变得看法。

二、欣赏人物描写的方法

1、作者描写林冲主要用了哪些方法?

2、这些描写分别表现了林冲怎样的心理和性格?

3、重点朗读林冲山神庙手刃仇敌的动作描写。

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翻转身来„„林冲喝声道:“„„”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

作者用洗练的文字生动地再现了林冲杀敌时的干脆利落,是他多年心中怒火的总爆发,体现出一向隐忍的林冲奋起的反抗,与“官逼民反”的主题相映

4、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教师介绍关于细节描写的知识: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及对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细致具体描写一种描写手法。细致描写是作品刻画人物性格、叙述事件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1)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2)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3)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4)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5)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关于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楚:沧州城东15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总之,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三、分析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1、提问: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的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景物描写。课文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1)直接描写风雪。课文有三处对风雪进行直接描写。①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纷纷扬扬”,写雪花之大;“卷”,写朔风之烈;“一天”,写范围之广。

②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选题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③沽酒返回时,又进一步突出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这两处的两个“紧”字,就把一场越下越大的雪,描写得非常清楚。(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

林冲看住处草屋时,只见:“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到草料场,“那两问草厅已被雪压倒了。”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

②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是用人物感觉暗写风雪。写林冲则神庙里,“先取下毡签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身”。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二字。

2、提问: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课文中描写风雪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精彩,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都起了很好的作用。当林冲怀着“不知何意”的惶惑取路投草料场来,情节逐步向高潮发展时,风雪也随之而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朔风卷着鹅毛似的大雪,低垂的浓云压在头顶上,天地茫茫,前途难卜。林冲来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难以安生。为了御寒,出门沽酒,“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踽踽独行,“那雪正下得紧”,正是雪借风势,风助雪威,天地昏暗,原野寂寥。待沽酒回来,“仍旧迎着朔风”,“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因为风大雪紧,回到草料场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没奈何只得去古庙栖身。他在风雪中奔来奔去,天地之大竟无他容身之处。林冲进入山神庙,为了抵挡风雪,掩上庙门后又将旁边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由于雪大天寒,使林冲外出沽酒,未因草厅被雪压倒而被压死;大雪压倒草厅,使林冲只能到山神庙住宿,未被陆谦等烧死;雪大风劲,使林冲用大石头靠住庙门,陆谦等人放火烧草料场之后也来到山神庙避风雪看火势,因推不开门便立在庙门外谈话,造成冤家路窄,狭路相逢,隔门相对,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风雪的描写,为情节发展提供了合理的条件,推动了情节发展。当陆谦等看着草料场的大火踌躇满志,林冲心中的怒火也像草料场的烈焰升腾,翻卷,终于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手刃仇敌。朔风呼啸,大雪铺地,火光冲天,天地间站立着一位英雄好汉。我们可以说风雪把情节推向高潮,风雪渲染了苍茫、雄浑的气氛,风雪映衬着人物形象。

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风雪”的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渲染了浓重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作者笔下的风雪似乎一直伴随着林冲由惶惑走向反抗,完成性格上质的变化,而我们也好像和林冲一块儿置身于风狂雪紧冰冷的天地之中,为他着急,为他担忧,为他庆贺。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大雪纷飞》中曾说:“《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描写的确具有“神韵”,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小说中景物描写的艺术特色,亦如我国传统的写意画,寥寥数笔,仿佛是信手点染,却意境深远,景中有情,并且留下大片天地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联想,去补充,去发挥。这是我们在阅读中应该认真体会、反复咀嚼的地方。

3、作品中多次提到“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烘托了人物怎样的情感?是怎样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1)“向火”、将“火盆”借给林冲;生起“焰火”。(2)“将火炭盖了”

(3)“恐怕火盆内„„火种被雪水浸灭了”(4)“草料场火起”

由星星之火逐渐蔓延,如同林冲心中的怒火,顿时从心头熊熊燃起,情节逐渐推进,矛盾逐步激化,最后直达高潮。四:总结小说 逼上梁山

世道凄凉何不揭竿而起 英雄末路怎能安家乐业

14.《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篇十四

默认分类 2010-08-17 21:10:31 阅读2763 评论2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引用

殷曲 的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简要概括小说情节的发展,梳理文章脉络。

2、分析并理解林冲性格的转变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学习在矛盾斗争过程中刻画人物。

3、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赏析课文中“风雪”的描写及其关系。

4、培养学生通过情节、环境、言行及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5、简要了解《水浒》的情节及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过程与方法:评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物的性格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的促成因素。其中后天因素和人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孟母三迁”的故事可以作为一个例证,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所在的《水浒传》更是充分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二、介绍《水浒》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前因。

请学生简单介绍《水浒》前十回的故事情节,老师作补充。

提纲:高俅发迹——林娘子受辱——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遇险野猪林——风雪山神庙——逼上梁山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

《水浒》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长篇古典小说。这部章回体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宋元话本小说的基础上,经过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家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浒》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水浒》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也可以说《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水浒》中英雄人物斗争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有的至今还展现在舞台上,如“三打祝家庄”、“武松打虎”、“李逵下山”、“林冲发配”等等。林冲是《水浒》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受人敬重,生活富裕,有个美满的小家庭。他对封建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本无造反之心。然而奸臣高俅(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蓄意霸占林冲的妻子,虽多次调戏都遭到抗拒但仍不死心,于是高俅利用权势指使他的狗腿子陆谦(陆虞候)、富安等人设下毒计,诬陷林冲手执利刃故入军机重地白虎节堂,图谋行刺,把他送交开封府发落。开封府尹明知林冲冤屈,但迫于高太尉威势仍判定脊杖二十刺配沧州。高俅又令陆谦买通押差,要在赴沧州途中的野猪林害死林冲,幸被鲁智深救了。林冲和鲁智深分手后路过柴进庄院,受到殷勤接待;柴进又写信给沧州官府托请照顾林冲。林冲到了沧州牢营,由于送了银子给差拨、管营,又有柴进荐书,不仅免了一百杀威棒,还被派去看管天王堂。此后(课文节选的内容由此开始),陆谦、富安奉高俅之命追踪来到沧州,与差拨、管营合谋,必欲置林冲于死地。林冲被残酷的现实步步紧逼,虽忍辱求全而不可得,终于杀死仇敌,投奔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成为宋江起义军中著名的首领之一。

林冲被“逼上梁山”具有典型意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第十回,是最精彩的回目之一。它具体地向我们展示了在封建统治者一逼、再逼、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林冲终于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杀仇敌,走向反抗的道路。那么课文是怎样刻画林冲性格的转变的?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三、简要概括小说情节的发展,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引子,第1节):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包括插叙和林、李对话。作用:交代主要人物、事情起因。点明林冲与高俅的尖锐矛盾,说明林、李亲密关系,留下李小二感恩图报的伏笔。

第二部分(开端,2-5节):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陆虞候密谋策划,李小二疑虑警惕,林教头识破阴谋,怒林冲买刀寻敌。

矛盾的展开:林冲刺配沧州后,高俅派陆谦追踪而来,密谋策划,新的冲突酝酿。没有平铺直叙,设置悬念,没有交代来酒店的是什么人,而是通过李小二夫妻的观察,写出来人的鬼鬼祟祟,说话偷偷摸摸,手段卑鄙阴险。再写林冲根据李小二提供有关来人的身材、相貌、年龄等分析断定是陆谦,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林冲买刀寻敌,矛盾进一步激化。

第三部分(发展,6-9 节):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接管草料场──交割──沽酒。

本段是由陆谦的谋害到林冲杀人报仇的过渡,表面看,紧张形势缓和下来,实际上,事态正按照陆谦的预谋发展。表面上的平静掩盖着一场生死搏斗,预示着矛盾即将进入高潮,为后文埋下伏笔。第四部分(高潮和结局,10-12自然段):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破庙借宿──偶听真情──报仇雪恨。

林冲性格变化的转折点,与前文照应,让陆谦等人通过对话把阴谋的主使者、原因、内容、执行经过,不打自招作了全盘交代,促使林冲性格发生根本转变。

故事情节以林冲的主要性格特征为线索,表现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有力突出“官逼民反”这个主题。

四、结合故事情节,分析林冲的性格

①课文开头一段“闲话”对表现林冲的思想变化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一段有两个内容,一是插叙了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二是林冲、李小二相遇后的一段对话。通过林冲与小二的对话,刊出林冲正直善良,有侠肝义胆,接济小二,扶危济困,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插叙林冲在东京的情况,反映了林冲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从林冲对高太尉的称呼及其态度上,又看到他忍受屈辱、不思反抗斗争软弱动摇的性格特点。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忍受屈辱、性格软弱的一面。

②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到沧州,远离了京城,高俅一伙,陆谦、富安又追到沧州,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谋陷害林冲。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的什么性格?

明确: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并确知从东京来的尴尬人就是陆虞候时,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识破了仇人的阴谋,激起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便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这说明,当迫害逼到眼前时,林冲也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但是,“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时,“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对仇人有所怀疑,却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刚刚点燃起来的复仇怒火又慢慢熄灭了。这说明林冲的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③陆虞候等人对林冲的迫害并没有停止,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诡计,想置林冲于死地,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他的什么性格? 明确: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他曾对李小二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作了长久打算。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大难已经临头了,他却想安稳过冬。这说明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后来,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这充分说明他还有随遇而安的思想。

④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明确:草料场火起,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一条死路。这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狰狞面目。幻想彻底破灭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⑤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在于一个“逼”字,“官逼民反”、“逼上梁山”。从林冲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加害于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卑劣、阴险、狠毒。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虽然安分守己,忍辱求全,也被逼得走投无路,愤然而起;至于广大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群众,他们所遭受的迫害,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只有奋起反抗进行斗争才是唯一出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体现作品中心思想——“官逼民反”。

板书

林冲性格发展示意图。

逼上梁山

杀死陆谦

听说陆谦到沧州(奋起反抗)(复仇怒火燃烧)

心下慢了

沧州遇旧 接管草料场

(善良安份)(随遇而安,得过且过)

第二教时

一、复习巩固

指名复述故事情节及林冲性格变化过程。

二.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师介绍关于细节描写的知识: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及对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细致具体描写一种描写手法。细致描写是作品刻画人物性格、叙述事件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1、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1)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2)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3)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4)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5)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关于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楚:沧州城东15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总之,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二.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1、提问: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的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景物描写。课文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

(1)直接描写风雪。课文有三处对风雪进行直接描写。

①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纷纷扬扬”,写雪花之大;“卷”,写朔风之烈;“一天”,写范围之广。

②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选题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③沽酒返回时,又进一步突出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这两处的两个“紧”字,就把一场越下越大的雪,描写得非常清楚。

(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

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林冲看住处草屋时,只见:“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到草料场,“那两问草厅已被雪压倒了。”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

②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是用人物感觉暗写风雪。写林冲则神庙里,“先取下毡签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身”。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二字。

2、提问: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课文中描写风雪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精彩,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都起了很好的作用。当林冲怀着“不知何意”的惶惑取路投草料场来,情节逐步向高潮发展时,风雪也随之而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朔风卷着鹅毛似的大雪,低垂的浓云压在头顶上,天地茫茫,前途难卜。林冲来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难以安生。为了御寒,出门沽酒,“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踽踽独行,“那雪正下得紧”,正是雪借风势,风助雪威,天地昏暗,原野寂寥。待沽酒回来,“仍旧迎着朔风”,“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因为风大雪紧,回到草料场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没奈何只得去古庙栖身。他在风雪中奔来奔去,天地之大竟无他容身之处。林冲进入山神庙,为了抵挡风雪,掩上庙门后又将旁边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由于雪大天寒,使林冲外出沽酒,未因草厅被雪压倒而被压死;大雪压倒草厅,使林冲只能到山神庙住宿,未被陆谦等烧死;雪大风劲,使林冲用大石头靠住庙门,陆谦等人放火烧草料场之后也来到山神庙避风雪看火势,因推不开门便立在庙门外谈话,造成冤家路窄,狭路相逢,隔门相对,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风雪的描写,为情节发展提供了合理的条件,推动了情节发展。当陆谦等看着草料场的大火踌躇满志,林冲心中的怒火也像草料场的烈焰升腾,翻卷,终于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手刃仇敌。朔风呼啸,大雪铺地,火光冲天,天地间站立着一位英雄好汉。我们可以说风雪把情节推向高潮,风雪渲染了苍茫、雄浑的气氛,风雪映衬着人物形象。

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风雪”的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渲染了浓重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作者笔下的风雪似乎一直伴随着林冲由惶惑走向反抗,完成性格上质的变化,而我们也好像和林冲一块儿置身于风狂雪紧冰冷的天地之中,为他着急,为他担忧,为他庆贺。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大雪纷飞》中曾说:“《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描写的确具有“神韵”,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小说中景物描写的艺术特色,亦如我国传统的写意画,寥寥数笔,仿佛是信手点染,却意境深远,景中有情,并且留下大片天地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联想,去补充,去发挥。这是我们在阅读中应该认真体会、反复咀嚼的地方。

二、布置作业

课外选读《水浒传》的精彩章节,或阅读全书。

板书设计

正面描写 渲染浓重气氛

风雪 推动情节发展

侧面衬托 烘托人物形象

一、施耐庵与《水浒传》

施耐庵的生平事迹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20世纪20年代以来,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一些有关材料,如《施耐庵墓志》《施耐庵传》等。《墓志》说他生于1296年,死于1370年,曾中进士,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做过两年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乡,从事著述。由于材料相互矛盾之处不少,这些材料的真伪问题学术界一直未有定论。

《水浒传》有多种版本,现存有明代100回本和120回本,还有清代金圣叹评点的70回本。

二、《水浒传》的结构和语言(茅盾)

这些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在结构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大概而言,第一,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联,一步紧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第二,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避免平铺直叙。如杨志的故事。杨志的故事一共只有三回书,一万五六千字,首尾三大段落:卖刀,得官,失陷生辰纲。在结构上,杨志的故事和林冲的故事是不同的。林冲故事先提出全篇主眼,然后一步紧一步向顶点发展;杨志故事却是用失意、得志、幻灭这三部曲概括了杨志的求官之梦,从结构上看,高潮在中段。在权贵高俅那里,杨志触了霉头,但在另一权贵梁中书那里,杨志却一开始就受到提拔,似乎可以一帆风顺了,但在权贵门下做奴才也并不容易。奴才中间有派别,经常互相倾轧。梁中书用人不专,注定了杨志的幻灭,同时也就注定了黄泥冈上杨志一定要失败。故事发展的逻辑是这样的,但小说结构发展的逻辑却从一连串的一正一反螺旋式地到达顶点。杨志一行人还没出发,吴用他们已经布好了圈套,这在书中是明写的;与之对照的,便是杨志的精明的对策。读者此时急于要知道的,是吴用等对于此十万贯金珠究竟是“软取”呢或是“硬取”?如果“软取”,又怎样瞒过杨志那精明的眼光?这谜底,直到故事终了时揭晓,结构上的纵横开合,便是这样造成的。

„„自然,《水浒传》也还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例如人物的对白中常用当时民间的口头语,因而使得我们如闻其声;又如动作的描写,只用很少几个字,就做到了形象鲜明,活跃在纸上„„

(节选自《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鉴赏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七十一回本《水浒传》第十回。《水浒传》是施耐庵的作品,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生活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非常激烈,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年代。传说他和元末的农民起义军有一定的联系,甚至参加过张士诚的农民起义军。明王朝建立后,他在史实、民间传说、话本、剧本的基础上,编写创作出这部文学巨著。

《林》,写的是林冲终于被逼走上梁山的故事。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超群。其父做过提辖,岳父也是教头,家有贤妻,生活美满。这样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使他安于现状,软弱妥协。妻子遭人调戏,他正要怒打歹徒,一看是高衙内,提起的拳头又自行放下,慑于权势,忍辱息事;对头布下陷阱,赚他误入白虎节堂,刺配沧州,他仍逆来顺受,不想反抗。两个解差在途中百般折磨,他甘受凌辱,“野猪林内几乎丧命,他反劝鲁智深勿杀解差,仍然幻想能够“挣扎着回来”;他一直委曲求全,但总是得到对头更加凶恶狠毒的迫害。节选部分着重表现林冲由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飞跃。

①《水浒》,在统治集团腐朽凶残、官吏土豪无法无天、广大人民苦难深重的典型环境中,描写各个英雄人物走上梁山的不同道路,塑造出各种类型的典型性格。《林》这个节选部分,则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由陆谦奉高俅之命追到沧州狠毒谋害林冲,又具体地揭示出统治阶级凶残永无止境、善良人民委曲不能求全的社会环境,揭示了促使林冲思想性格产生飞跃的典型环境。

②本篇开头写出林冲发配到沧州以后遇到李小二的情景,表明了林冲当年救过李小二,小二不忘相救之恩,常常往来。这不但增强了作品的生活实感,而且为后文描写陆谦、富安在小二的酒店出现,小二夫妇窃听谈话,告知林冲,作好了捕垫。叙写这些,看似脱离故事主干,实为表现人物性格、发展故事情节的必要的情节安排。

③本篇从李小二的视点,描写陆谦、富安在酒店出现的情景,写出二人在沧州的出现。通过描写二人鬼鬼祟祟地让小二去邀请管营、差拨,他们之间交头接耳地诡秘交谈中泄露出“高太尉”这个名字,差拨还表示“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他性命”,似明又暗地表明了二人奉高俅之命,追到沧州来谋害林冲。这样写出二人在沧州出现,不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而且自然地引出林冲听小二述说情况后,断定二人来害自己,突出了尖锐激烈的矛盾,过渡到描写林冲对二人追来谋害的反应。这样安排情节,既揭露了高俅及其爪牙的阴险恶毒,又给具体描写林冲的反应提供了条件。

④本篇多次描写朔风大雪,虽然着墨不多,很好地起到了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林冲得知陆谦买通管营、差拨谋差他性命后,反被“抬举”去看管大军草料场。他带着“不知何意”的惶惑,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寒的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满天低压的乌云,凛冽呼啸的寒风,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渲染出天地茫茫的环境气氛,烘托着林冲前途未卜的心情。

林冲来到草料场,那“四下里崩坏了”的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寒冷难耐,只得出门沽酒,“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沽酒后,“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肆虐的狂风,飞扬的大雪,茫茫的原野,渲染出险恶凄凉的气氛,烘托着林冲踽踽独行的凄惨心情。

朔风大雪,林冲才难耐寒冷,只得出门沽酒;大雪压倒了朔风摇振得动的草屋,林冲才只得到古庙栖身,并且为免风雪侵袭,掩上庙门后,又用大石头“靠了门”;因而得以免被陆谦等人放的那把火烧死,并且隔门听到陆谦等人自己说出恶毒用心、凶狠行径。这样一门之隔,仇人相遇,故事情节达到了高潮,矛盾斗争达到了顶点。⑤本篇细致描写出了林冲由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飞跃过程。

林冲被屈衔冤,饱受折磨,被发配到沧州以后,本来安心作囚,希望能够再回东京。但高俅并不因林冲遭际悲惨、逆来顺受、安心作囚而放松对他的迫害。陆谦、富安又奉高俅之命,追到沧州,必致林冲于死地。听到李小二述说陆谦等人鬼祟情景后,林冲为对头追踪而至、继续迫害而既惊且怒,脱口说出“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并且“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他心中燃起了反抗的怒火,带上了武器,急欲报仇了。但“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反抗怒火已经不像前几天那样猛烈。他对派他去看管大军草料场,起过疑心,还是“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去了,而且准备修理草屋,好度严冬;虽然未忘携带武器,却也又想安心作囚。寒冷逼得林冲到市井沽酒,风狂雪骤,天地茫茫,英雄困厄,可悲可叹。雪压厅倒,林冲只得到古庙栖身。草料场起火,他“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一门之隔,仇人相遇,陆谦等人不打自招,和盘托出了恶毒用心、凶狠行径。烧了大军草料场又是个死罪。仇人逼得林冲想安心作囚也不可得,统治阶级的恶毒凶残打掉了林冲对他们的幻想。林冲奋起反抗了。他一扫以前的委曲求全之态,思想性格发生了质的飞跃。他大喝“泼贼那里去”,石破天惊,鬼蜮丧胆,陆谦等想跑却迈不开步;他略施武艺,如虎搏狗,手刃仇人,陆谦等都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这才显出了他那英雄的本色。从此,林冲坚定地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成为梁山一员叱咤风云的大将,以他那超群的武艺歼丑除恶了。

作品细致地描写出林冲思想性格飞跃的过程,反映了当时“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这也正是林冲这个典型性格深刻社会意义所在。

文:语文必修V 第一课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水浒传》的作者和内容;了解与林冲故事有关的其他情节内容。

2、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3、掌握运用景物和细节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深化主题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把握情节,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到奋起抗争的思想性格转变过程。

2、理解古典小说的特点,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象地认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是一场不可调和的生死斗争。

2、学习鉴赏古典文学名著,诱发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鉴赏“风雪”“山神庙”的景物和细节描写,并体会其推动情节、渲染气氛、刻画形象的重要作用。

2、理解随着情节的展开显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教学难点

1、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从情节线索走向看人物性格发展。

2、掌握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情境导入、交流讨论 教师精讲 疑点反馈 讨论评结 布置作业

教学设想: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为林冲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随着情节的展开显现人物性格的写法,进而领悟文章“官逼民反”的主题

本课时教学采用“学案导学法”教学。教师课前印发学案,学生据此自学。课内学生分组交流讨论,问难解疑。重难点部分采用诱导模式(提问—讨论—归纳总结)教学

学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节选部分内容,疏解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

2、把握小说主要情节,分析小说情节结构

3、分析林冲这一人物形象,学习鉴赏方法,培养鉴赏能力

4、分析、领悟小说主题

二、学习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 领悟小说主题

三、学法点拨:

本单元学习鉴赏小说,鉴赏小说最主要的是关注人物形象,因为小说的主题思想总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表达的。欣赏人物形象,则要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因为人物形象是在一定环境背景下,在一系列事件、矛盾冲突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刻画的。

三、学习过程、要求:

1、查找阅读有关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及《水浒传》中与林冲被逼反相关的情节内容

2、熟读课文,了解小说内容,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3、思考沧州巧遇李小二与主要情节的关系,划分情节结构,拟定小标题

4、熟读文本,思考林冲性格在文中如何变化,为什么会有变化,变化的意义和作者的意图

5、收集问题,组内交流讨论或班内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片尾曲《好汉歌》)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 《好汉歌》中的一句歌词,也是梁山好汉的作风。路见不平尚该拔刀相助,更何况自己受了委屈?但是梁山好汉也有人曾经有不平不能吼,举起的拳头打不下,一忍再忍。他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认识的“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豹子头林冲”。

二、交流讨论一(主要解决学习要求1、2)

方式:以学生A组为主发言,其他组适当补正。教师引导、补正。

附:

1、施耐庵(1296—1370)中国元末明初作家。名子安,一说名耳。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原籍苏州。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万历年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于元明宗至顺二年(1331)中进士,曾官钱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和,弃职还乡,回到苏州写作《水浒传》,追溯旧闻,闭门著述。还有的传说他此时与元末农民起义将领张士诚有过联系。

2、《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作于元末明初。施耐庵在长期民间传说、民间说话艺术和元杂剧水浒戏的基础上加工定型。全书叙述北宋末年官逼民反,梁山泊英雄聚众起义的故事,再现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塑造了宋江、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英雄形象。是中国古代优秀长篇小说之一。《水浒传》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

3、《水浒传》中与林冲被逼反有关的回目:

第7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8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9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10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第11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第12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三、交流讨论二(主要解决学习要求3)

方式:以学生B组为主发言,其他组适当补正。教师引导、补正。

附:

1、小说情节结构主要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组成,有的结构复杂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2、节选部分情节围绕中心点林冲反抗高俅、陆谦等邪恶压迫展开。林冲沧州巧遇李小二一节详细交代了林冲与李小二的关系,为下文写李小二帮助林冲埋下伏笔,作好铺垫,是故事的前奏,应归到情节结构的序幕部分。

3、小说情节结构:

序幕(1-): 沧州遇故人

开端(2--5): 酒店闻密谋

发展(6--9): 接管草料场 高潮结局(10-12):杀敌山神庙

四、交流讨论三(主要解决学习要求4)

以学生C组为主发言,其他组适当补正。教师引导、补正。

附: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他武艺高强,为人善良本分,勇于助人。性格中有软弱的一面,在迫害面前,逆来顺受,委曲求全。最后被逼入绝路才奋起反抗,杀敌雪恨。林冲的性格是在情节的变化中而变化的。

五、教师精讲

(主要围绕学生预习中理解粗浅,有难度的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以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集中力量突破,深化。方式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加深认识,得出结论)

1、同学们通过预习认识到林冲性格中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一面,说简捷点,就是他特别能忍。请问林冲的忍表现在哪些地方?

引导、归纳:

林冲“忍”主要表现在:①巧遇李小二时说自己境况不辩白、不痛骂高俅,只说“因恶了高太尉”,自认是“罪囚”。②听闻陆谦到沧州图谋害己,虽有买刀寻仇的一时之举,但“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也自心下慢了”。③接管草料场,见草屋破败,寻思“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意欲长住,熬完刑期。④路过山神庙,求“神明庇佑”,还是想得过且过。⑤出外买酒前后锁门、关注炭火,庙中见火起,第一反应是拿起花枪去救火,他小心谨慎,害怕出意外,不想改变现状。

其实他是从东岳庙、陆家楼上、野猪林一直忍到了沧州牢城营的。

2、林冲为什么一忍再忍?

引导、归纳:

主要原因有这几个方面:①自身性格。林冲性格有软弱,委曲求全的一面。②出身地位。他本身就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有良好的家境和地位,不愿意为“小事”牺牲幸福,背叛所依存的社会。③世俗环境。生活在城市和官场中,受不敢得罪上官和权贵的习气影响。④思想局限。他认识不清社会罪恶本质,思想幼稚,耽于幻想。

3、最后为何又不忍了?

引导、归纳:

俗话说:忍无可忍,无须再忍。当林冲从东岳庙忍到山神庙,由教头忍成罪囚,想苟安还是不能,黑暗势力继续紧逼,要置他于死地而后快,他走投无路,也更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的黑暗,终于怒火喷发,与社会彻底决裂,毅然走上暴力抗争的道路。

4、林冲由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奋起反抗对我们认识当时社会有何意义?

引导、归纳:

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二是认识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第一点,林冲本来是北宋京城80万禁军的枪棒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这就决定了他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满足现状,缺少反抗精神。像林冲这样的人尚且无法维持安定生活,不能保障生命安全,那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之痛苦不是可想而知了吗?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朝政的腐败。第二点,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是一个“逼”字。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肆无忌惮地残害人民,使人民无法生活。为了活下去,人民群众才不得不起来反抗斗争,这就是“官逼民反”。《水浒》的主题就是“逼上梁山”,而林冲所走的道路则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例子,这使我们认识到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六、评价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水浒传》这一古典名著在塑造人物性格时,总是紧扣人物的身份、经历、遭遇,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表现来刻画人物。因而人物形象才那样栩栩如生,才那样深入人心。

七、布置作业

1、林冲在迫害面前,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一忍再忍,他能算个英雄好汉吗?根据课文,谈你的认识。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2、结合下一课时学案,继续研读鉴赏课文。

八、板书设计

<一> 情节结构

序幕(1-): 沧州遇故人

开端(2--5): 酒店闻密谋

发展(6--9): 接管草料场

高潮结局(10-12):杀敌山神庙

<二>

忍------------现象

缘由 主题

上一篇:汽车站2010年度行风建设工作汇报下一篇:形容秋天落叶的句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