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精选8篇)
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一
1、政府
①、加快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留守儿童教育合法权益
作为政府,首先必须保证教育公平,切实抓好九年义务教育,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改革现有户籍制度,保障劳动力合理流动,制定优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让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地享有同等教育的权利。
②、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在家的留守儿童提供良好教育成长环境。
③、各部门、各级政府必须充分协作,各尽其责,协调政策,整合资源,不能等问题非常严重了才采取措施,应提前做好,解决。
2、家庭
①、纠正认识偏差,加强与孩子的感情沟通
家庭是教育孩子的最佳场所,它对孩子将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必须从仅仅要让孩子吃好、穿好等物质上的满足转向加强孩子的情感沟通、巩固亲子关系上来。因此,如果必须外出务工,应加强与孩子间的沟通与交流,时间不能间隔很久,最好没走一次,以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在内容上,不能只谈
学习,应关注孩子的其他方面,特别是身处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与此同时,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联系,还应加强与孩子班主任及其他老师联系,了解他们在学校方方面面的表现。
②、重视监护人选定,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呵护
如果夫妻双方必须同时外出务工,作为父母,应尽可能把子女寄在能有一定学习环境,有文化,且有一定辅导能力,能更好地督促和辅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如果没有恰当的监护人,父母最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呵护,充分利用节假日回家,或把子女接来务工地,加强巩固亲子关系。
3、学校
①、改变原有观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作为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主阵地,在家庭教育缺失情况下应该承担更大的教育责任,这就要求学校教育理念更新,从过去片面追求升学转向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
②充分发挥班级教育和管理功能,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作为教师,不管是班主任,或非班主任,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学校、班集体的关爱,以最大限度地弥补家庭教育缺位和亲情缺失带来的伤害。
③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加强家校交流
由于手机、电话早已步入普遍步入农村家庭,学校可充分利用这一现代技术,让家校连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或在家生活情况,同时利用节假日留守儿童父母返乡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以便双方更好的教育和指导。
4、社会
①联系实际,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弥补作用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社会问题,单靠教育部门和学校是很难彻底解决的,针对我国农村社会发展实际,社会可自己组建教育组织机构,出力弥补学校教育不足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具体可让村委会和学校承头组建,共同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和监督。
②加强城市农民工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引导农民工妥善处理好在提高经济收入和自己子女教育间的利弊关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识,以及如何与子女进行有质有量的沟通,关心子女的全面成长。
总之,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教育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稳
定,更关系到整个社会大家庭,有且只有充分了解实际情况,找出问题所在,集政府、家庭、学校、社会之力,才能从根本上把这一社会问题解决。
2.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二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当前, 政府和社会舆论都在关心农民工流动子女在城里就学的问题, 但更大一个弱势群体———农民工留守子女在农村的生活学习和安全健康状况又如何呢?为此, 笔者对地处苏北农村留守子女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
1.学生成绩不佳
据调查, 留守儿童群体中, 成绩较好者仅占12%。有些农村留守子女的监护人教育观念还是很强的, 却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 无法对儿童进行学习辅导, 现状堪忧。
2.个性心理健康发育异常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长期的家庭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 久而久之, 严重影响了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个性特征上, 他们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 加上家长长期在外务工, “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 因此, 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乃至行为、心理等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亲情缺乏, 性格缺陷
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 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父母必须喂养子女, 当父母出门时不应单独将子女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 因为他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且缺少联系, 缺少正常的亲子交流与亲情关怀, 使孩子性格极易变得内向、孤僻和冷漠, 孩子容易心灵扭曲, 性格怪异。
2.学习较差, 行为偏差
由于择业观念的改变, 我国实行的是“自主择业, 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而在农村, 一个家庭要支付孩子的上学费用本来就比较吃力, 但大学毕业以后还不一定能够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 经济压力不但没有给家里减轻, 反而有加重之嫌。这种思想, 一定程度上造成父母在对孩子学习的问题上重视的程度不够重视。调查中发现, 许多留守儿童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 不遵守规章制度, 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 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3.道德滑坡, 价值扭曲
农村留守儿童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之后, 多数孩子的父母让孩子离开学校外出打工, 以帮助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但是, 由于孩子在学习期间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外, 经济的快速发展, 给一部分没有多少文化的人带来了契机, 使他们在经济上很快超过了很多人, 并且这部分人的原始积累也许不那么光明正大, 但这就给走出去的部分留守儿童一个不好的示范, 认为只要胆子大做那些违法犯罪的事情, 在经济方面就应能很快好起来。正是这种思想作祟, 他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做作各种违法犯罪的事情, 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群体。
三、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呼吁和建议
据统计,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2000万“大军”。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年做出的一份调查表明, 留守儿童中56.4%与留守的单亲生活在一起, 32.2%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4.1%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 0.9%被寄养在别人家里。在关注“三农”的背景下, 不仅需要关注进城农民工生存和生活的现状, 也不能忽视了农民下一代的抚养和教育问题。我们建议:
1.健全制度, 完善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各级政府和学校都要积极探索对留守儿童管理措施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严格责任追究, 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 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 切实履行好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加强留守儿童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的安全教育, 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 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 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2.加大投入, 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环境。各级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要下大力气, 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 并禁止一切影响和限制家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 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 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 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 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创新机制, 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对于留守儿童, 以家庭为主体, 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 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 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 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 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长情况, 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 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 激活他们的斗志,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 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总之, 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促进每一个孩子全面、健康地发展, 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三结合”, 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 协调一致, 互补共生。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留守儿童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放任自流, 给不良影响以可乘之机。森林是美的, 美在鸟语花香, 让每一只鸟儿都纵情歌唱, 让每一朵花儿都尽情绽放, 不只是百灵在歌唱, 不只是牡丹才芬芳。让我们用共同的爱心, 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综合教育网络, 创建一个文明洁净、健康向上的社会大环境, 促进教育社会之诞生。
参考文献
[1]赵凤.青海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9, (4) .
3.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三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建议
一、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给我们的政治、经济和城镇化进程增添了催化剂,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迫于生计背井离乡,进城打工。好多农民工把子女留给了老人或他人监护,在广大农村出现了一大批留守儿童。这些孩子与父母聚少离多,甚至一年半载见不上面。这样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缺失、性格内向、心理扭曲、生活简单、学习落后。
1.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人际交往、自身发展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面临多方面的烦恼和问题,需要向人倾诉,需要亲人的安慰。可是,这些孩子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据我们调查,103名留守儿童中有45个孩子半年见一面父母,有21个孩子一年见一次父母,有8个孩子两年甚至更多年见一次父母。像这种情况,孩子严重缺失父母的爱,致使孩子甚至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2.留守儿童性格内向
留守儿童大多数是隔代监护,爷爷、奶奶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甚至由于时代原因是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帮助和指导孩子,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长此以往,孩子性格内向,很少与人交流,害怕与人交流。据我们调查,有87%的孩子性格内向,有8%的孩子性格一般。
3.留守儿童存在心理扭曲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自律能力差,很容易犯错误,需要父母随时引导、教育。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文化层次低,更是对孩子加倍溺爱,只要孩子不犯大错,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不少留守儿童我行我素,在家不服管教,顶撞长辈;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在社会上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监护人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使得孩子心里话无处可说,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
4.留守儿童生活简单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没有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资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家人和儿女的生活。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儿童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受到极大损害。据调查显示,80%的留守儿童生活质量较差,20%的留守儿童生活质量一般。
5.留守儿童学习落后
尽管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只有2%成绩优秀,10%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留守儿童中4%的中学生成绩很差,1%的学生上学经常迟到,有时迟到的高达27%,11%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的经历。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几点建议
1.家庭应注重对孩子的教育
农村大多数学生家长文化程度不高,不注重孩子的教育,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就可以了,至于读书就是老师和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应该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应尽之责,明白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可以决定孩子的一生。
2.学校应关爱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几乎与家长没有沟通,家长根本不知道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将孩子的一切教育寄托于学校。因此,学校应积极创建“留守儿童之家”,班主任勇于担负起监护人的部分责任,给孩子在学习上、生活上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地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3.提倡社会关注留守儿童
加大投入,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环境。近几年来,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多,各级政府都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可见劳务经济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希望各级政府加大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并禁止一切影响和限制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教育方面,也关乎社会、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地工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城乡社会稳定,更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地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我们期待着那一天。
参考文献:
杨元松.中国留守儿童日记.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12.
4.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四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佛坪县袁家庄镇中心小学
王桃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通过发展劳务经济,治富奔小康。然而,随之而来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了全面了解掌握我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校于2011年6月成立了《佛坪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课题组,对我校覆盖范围内的6个行政村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对调查了解掌握的数据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析,针对性的开展探索性的工作,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为了今后不断把此项工作推向深入,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使我们的工作更有意义,现将一年来我校此项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佛坪县地处中国自然地理之南北分界线的秦岭南麓,位于陕西省汉中市东北部,北临西安市周至县和宝鸡市太白县,东接安康市宁陕县、石泉县,西南连洋县,距汉中150公里、西安200公里,108国道和西汉高速公路穿越县境。全县辖 8镇,总面积1279平方公里。境内均为山地地形,山高林密,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7亩,土地贫脊,广种薄收。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过着农耕生活,生活艰辛而落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周边县、市腾飞发展,仅靠耕种土地难以维持基本生活,为了生计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得不进城务工。据不完全统计,这里每一村,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农民人数达到80%之多,留下的也都是些年老体衰、年幼在读的老人和小孩。留下这些在读的小孩,自然而然也就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
我校位于县城南郊,属城乡结合部,覆盖6个行政村,是一所山乡寄宿制完小。现有在校学生162名,其中留守儿童75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6.30%,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9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4.07%,单亲家庭子女8人。据我们的调查,这些“留守儿童”绝大部分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还有些是寄养在姑、姨、叔、伯及朋友家中,而这些监护人大多数年老体衰又都类似半文盲,既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又重“养”不重“教”,每天只保证他们吃饱穿暖,至于思想、文化教育则基本交给了学校老师。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所以“留守儿童”在家中不听话,经常有抵触情绪,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校对学习感到十分吃力,学习兴趣不高,不想学、不愿学,学习成绩偏低。在人际交往方面,很难以与周围同学和睦相处,且性格上出现两 个极端:一部分性格孤僻、内向,不愿与其他同学来往;另一部分则性格刚烈,脾气暴躁,刁蛮任性,喜欢惹事生非,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与普通儿童相比,在说谎、过失、攻击和破坏行为等方面更加突出一些。如果不解决和处理好这些问题,势必造成儿童的发展不良,学校的教育质量下降,甚至造成各种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和解决“留守儿童”身上出现的这些现象和问题已迫在眉睫,必须引起我们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要求学生要有健全的人格,对于小学生来讲,健全人格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养成,换句话说,要通过一系列良好习惯的养成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来。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向教育提出了面向全体的要求,要求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留守儿童因其特殊的背景,成为学校教育中最受重视和关爱的对象。
(三)、构建和谐社会理论
建设和谐社会体现在教育上,就是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扩大教育平等,而留守儿童问题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突出社会问题,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为了生计进入城市打工,把孩子交给年迈的长辈或寄在亲朋好友家里照看,缺乏有效家庭教育的特殊的未成年人弱势群体。
“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是针对我县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心理状况、学习情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的实际,调查我校覆盖范围内的“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山区小学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原则、途径、方法、策略,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的教育模式和操作办法。培养自信、自尊、自强、自爱的高素质的学生。
四、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出我县留守儿童的特点,探寻、优化学校对留守学生教育的方法、途径。
2、通过研究,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留守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强。培养留守学生的创造能力、生存能力,为其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研究,切实减轻家长负担,让外出人员安心务工,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贡献力量。
4、通过研究,抚平留守学生残缺的家庭感、亲情感,还留守学生一片美丽的天空,创建和谐校园、温馨家园。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1、现状调查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了解区域内当前农村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现状及其心理特点;了解当前农村教师对留守学生教育的认识和方法;了解留守学生家长、隔代抚养人对留守学生当前教育现状的评价及期待。
2、原因分析研究
(1)分析留守学生不良品德、学习、生活现象形成的原因。(2)分析留守学生良好品德、学习、生活现象形成的原因。(3)分析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影响的若干因素。(4)分析当前广大农村教师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的认识及所采用的方法产生的影响。(5)分析教师自身师德及业务水平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6)分析家长及监护人自身文化素养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7)分析社会环境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
3、个案研究
(1)对品学都存在问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2)对品学兼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3)通过对比以上两种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4、对策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已有的经验,指出当前农村 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记录实验中的各种情况及数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不断总结,为今后的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方案的形成提供参考。
(1)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掌握其个人情况。
(2)创建“留守儿童之家”,真情关爱,活动上优先安排,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定期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
(4)设立亲情热线,班主任定期与留守学生父母及监护人进行交流与沟通。
(5)优化“家长学校”管理,定期对留守学生监护人进行培训与指导。
六、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1、问卷调查,走访座谈,了解现状,建立档案。
2、子课题到人,教师人人行动,留守学生个个落实。
3、针对问题,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研究对策。
4、及时小结,认真总结,汇编课题研究论文、案例、及教学活动设计。
七、课题研究结论
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持久的。留守儿童面临诸多生活挑战。人们比较多的关注到 留守儿童在行为约束、学习辅导等方面的缺乏,认为这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我们的调查来看,这些问题当然都存在。但是,我们发现,这些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还面临一些更具基础性的问题。
(一)留守学生表现突出的问题
1、缺少父母关爱养成孤僻性格,自卑、自闭。留守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缺乏与同伴和监护人积极的交流和互动、缺乏自信。一些不懂事的孩子容易欺负一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使得他们认为可怜无助,低人一等,不愿与人交往。许多学生养成孤僻的性格。他们在行为上,常常表现出办事独来独往,与别人格格不入,很难与身边的人交往,人际关系极差,即便与教师交往也显得拘紧,对教师的关怀不易接受,甚至抱怀疑的态度;很少和朋友、同学一起玩耍、游戏。甚至连回到家里也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2、祖辈无端溺爱,产生自私心理。大部分留守学生都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由于祖辈们无端溺爱,使一部分留守学生产生狭隘的自私心理。他们眼界狭小,心胸狭窄、注重自身利益,对个人得失,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得失都会斤斤计较,甚至耿耿于怀。具有这种不良心理的学生在言行上往往表现为凡事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可以,我为人人则不能。听到 一句不顺耳的话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就会火冒三丈。轻者唇枪舌剑,重者拳脚相加。只要不顺心,就乱发无名之火。老师说他一句,他至少要强辩两到三句。
3、懒散,茫然,厌学。因为他们缺少了家庭应有的温暖,心灵在感受亲情上已受到创伤,不求上进,混日子。从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查来看,大部分学习情况不容乐观。其中只有8%的成绩优秀和26%的中等偏上,中等或偏下的占76%。问卷中有高达57%的留守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有厌学、逃学、逃课的行为。有49%的认为“读书没有意思”。可见,厌学心理在留守学生身上表现较为普遍。他们往往表现出对学习毫无兴趣;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即使在教室内,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更有甚者影响其他人学习。有些胆大的还直接和老师作对,扰乱课堂纪律。
4、形成逆反心理,滋长敌对思想,没有安全感。逆反心理在当今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但在留守学生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一方面,留守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的关爱体验,总是把教师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经常把自己放在老师的对立面上,反其道而行之。另一方面,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是造成他们逆反心理严重的重要因素。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他们与其他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学生一样,也有许多成长需要,诸如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等。但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他们这些需要的实现与其他学生相比,常常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进而使他们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当他们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时,他们就极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逆反。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自然与父母的关系相对疏远,进而导致家庭关系失调。长期生活在这种已经淡化了的亲子关系中,他们往往对人很冷淡,缺乏安全感。如果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比如:人们都认为他们缺乏家教、从而受到一些孩子的歧视、教师的冷落等,这些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因素长时间淤积于心,就会使他们表现出易冲动、行为粗暴、爱挑衅、敌对、具有强烈的攻击性等反社会的心理和行为,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暴力犯罪率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5、监护主体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负面影响。父母外出打工后,80%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是留守孩子监护的主体。这个群体的监护人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没有文化或教育水平低以及身体素质差的问题。由于他们中大多数人自身的教育水平所限和思想观念落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
首先是来自监护人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制约。爷爷奶奶这个监护群体大多数人是文盲或半文盲,没有接受很多教育,他们认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性。所以,不但对有些留守儿童不 认真学习的行为不进行监管,而且为一些留守儿童迟到、旷课甚至是辍学持包容和支持的态度。
其次是来自监护人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我们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大多数文化知识水平有限,上过初中的只有几个。由于他们自身的能力所限,根本无法也不可能给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任何的教育支持和帮助。在对75名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中,在留守儿童的课外学习辅导一项中,没有任何课外学习辅导的比率占76%,有条件参加课外辅导班的仅占12%。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求助老师的比率占45%;求助同学的占28%;求助亲属的占2%;只能靠自己解决的占25%。在留守儿童个人期望的调查中,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和辅导的占86%;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在身边帮助自己学习的占82%。可见,孩子们的家庭辅导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有些家长说:“把孩子留给老人带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他们只能给孩子做做饭和洗洗衣服,根本不可能帮助孩子学习。如果我们在家,对孩子的学习肯定有或多或少的帮助和辅导”。
(二)留守学生不良行为的相应对策
1、尊重学生 细心关爱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教育的出发点。能得到班主任和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留守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就 更为强烈,这是因为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非常迫切地用师爱来弥补亲情的缺乏。因此,学校和老师在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用真挚的爱来对待他们,在教育实践中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的自尊心。要寻找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要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多提问,多让他们参与集体活动,引导他们走出自卑、自闭和孤独的阴影。
2、目标导航 循循善诱
教育是双边活动的过程。在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过程中,遵循学生为主体,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教师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在实践教育过程中,要调动留守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内驱力,使教师的“教育”成为他们的“需要”。二是要掌握教育留守学生的“度”,不使教育活动成为他们心灵的拖累和负担。三是努力培养留守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这是留守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最高表现。要引导学生用目标导航,让每个学生确立三个目标:奋斗目标(考多少分)、竞争目标(找个对手比一比)、发展目标(个人想在哪个方面创优)。当留守学生把教师的教育以及他们受到的积极影响内化为主观形式的认识、情感、动机、态度之后,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作用。
3、真情包容 积极疏导
在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活动中采取启发、引导、疏通的方 法,晓之以理、导之以法、疏而不堵。作为教师,首先要以满腔热情平等地对待留守学生,这是采用疏导手段的前提。只有建立起融洽、信任、真挚的关系,疏导才可能成为真正起作用的教育手段。其次,要多方启发留守学生的自觉性,调动他们的主体积极性,这是疏导的基础。再次,要做到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这是疏导的核心。要使留守学生受到真正的教育,要使他们真正地提高觉悟,就必须坚持教育过程中的实事求是。最后,教师还要做到因势利导、促进转化,这是疏导的目的。
4、细心策划 持之以恒
在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要把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了解和转化留守学生不良心理的一种最重要手段,并且也把活动和实践作为留守学生实践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留守学生健康的心理是在活动和交往中逐步形成的。没有活动和实践就没有健康的心理形成的基础。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遵循实践性原则,教师一定要相信留守学生,放手让他们多参加活动;二是要在活动设计、策划上求变,顺应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在活动和实践中增强自信心。三是及时总结评比,不断反思,不断完善,持之以恒。四是注重实际,讲求实效。
(三)我校几点成功做法
1、要求教师对“留守儿童”做到“四掌握、四管理”,当好“五员”。四掌握:就是掌握“留守儿童”家庭背景、思想表现、学习成绩、日常行为。以“四掌握”为基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四管理:就是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当好“五员”:就是当好情感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员、思想品德辅导员、健康成长指导员。
2、要求教师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减少学困生受教育的断层与情感世界的真空。首先,在班级做到 “三多、三沟通”。“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一些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里家访;“三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本人沟通,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定期与“留守儿童”的代管人沟通。其次,在班级开展以“互相关爱”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3、认真组织“五个一”活动,为学困生架起情感的虹桥,让其健康地成长。①每周开展一次心理健康咨询活动,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对于 “留守儿童”,除了多跟他们交流、接触,走入他们的心灵,还必须做好“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工作,纠正他们的心理障碍,因此,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②每月开展一次等级制评价活动,让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完善等级制评价,将原来等级制评价中“不及格”或“太差”一类的评价词语改换成“加油!”“有进步!”“继续努力!”等词语来衡量“留守儿童” 作业成绩。③每学期开展一次“留守儿童”评奖活动,让学生点燃希望之光。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兴趣。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在“留守儿童”中开展评奖活动,使他们在点滴进步中通过奖励这个导火线,激发他们“渴望进步,渴望成功”的强烈的学习欲望。④开展“三联三帮”活动,让关爱之情充满校园。为了充分利用学校优质资源,帮扶“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困惑,学校制定了“三联三帮”工作方案,具体做法是联班帮管,联师帮教,联生帮学。即确定一名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帮扶“双差”(纪律差、成绩差)班级的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确定一名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帮扶教学上感到吃力的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确定一名学科教师或几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帮扶“留守儿童”搞好学习。为把此项工作抓到点子上,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一方面我们建立班级转化“留守儿童”信息库,并落实结对子名单上交学校;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帮扶“留守儿童”解决生活上的困难。⑤每月开展一次“星级班级评比活动”,让学生扬起前进风帆。为了积极地创造性地抓好“关爱工程”工作,学校十分重视每个学生成长,积极引导和激励每个学生都进步。为此,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了“星级学生评比活动”。在此基础上,学校每月开展一次五星评比活动,并实行星级学生挂牌行动,让每个学生心中都有奋斗的目标和发展的希望,都去争当星级学生。4.开展“十个一”工程,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
①建好一个“家”。学校以班主任为“留守儿童”代理家长,把班级建成“留守儿童”之家,为了切实当好家长,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做到四掌握,四管理,即: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掌握“留守儿童”代管人基本情况,掌握“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掌握“留守儿童”代管人及外出父母的联系办法,同时管理好“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
②开通一部亲情电话。学校免费开通一部亲情电话,将电话号码公开,让“留守儿童”在课间、午休时与家长联系,为他们的沟通提供方便,以此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③落实一个学习小组。白天,让品学兼优的学生和“留守儿童”结成帮学对子;晚上,分区域将“留守儿童”与健全家庭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共同学习文化知识,共同进步,让他们不因家庭管理真空,而沾染上一些社会恶习。
④每月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学校每月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了解安全常规,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⑤每周一次谈心。班主任每周要与“留守儿童”谈一次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行为、身体等各个方面 情况。与“留守儿童”交流感情,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⑥举行一次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兼优的学生与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儿童”结成学习帮扶对子,每位教师联帮三名“留守儿童”,给予他们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帮助。
⑦写一封亲情书信。教师指导“留守儿童”给远方家长写一封亲情书信,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对学生进行感恩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
⑧开展做自立、自强、自理的留守儿童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个自立、自强、自理的“留守儿童”,从小培养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
⑨举办一次培训活动。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留守儿童”、管理教师及其代管人的培训活动,教给他们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方法,从而提高管理教师和代管人教育“留守儿童”的能力。
⑩过一个快乐的生日。学校要求各班要建好“留守儿童”生日档案,开展给“留守儿童”赠一张生日贺卡,写一篇生日感言,送一句生日祝福,唱、点一首生日祝歌等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简便易行,温馨祥和的活动,让每一位“留守儿童”都过上一个快乐的生日。
八、课题研究成效
1.促进了教师走向专业化,构建了平等合作、互相尊重 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挽救了一些心灵受到伤害、扭曲的留守学生,促进了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性格孤僻的变得开朗了;成绩平平的变得优秀了;脾气浮躁的变得稳重了。
3.拯救了几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建设平安校园,和谐社会。
4.对减少青少年犯罪、社会安定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经验,为未成年人的研究提供一些素材、案例。
九、课题后继研究工作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重要社会问题,关系着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校在留守儿童工作上做了一些工作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关爱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我们只有不断的思考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使我们的工作更有意义。我们相信,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强化措施,创新工作方法和理念,不断把此项工作推向深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5.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五
湖南省汉寿县洋淘湖中学教师李志伟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儿童的地位与命运,是一个民族地位与命运的标志儿童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据央视报道,2008年中国共有2万名青少年非正常死亡,其中溺水是头号“凶手”。花蕾般的生命,过早地凋零,令人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农村儿童——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个名称的背后,是一个脆弱的群体,一种酸楚的生活状态。当他们最需要父母拥抱的时候,父母却为了生活,远离家乡,一年到头只能见上一两次面。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细致的照料与关怀,面临着成长风险和安全隐患。事实上,近些年来,由于疏于监护,安全教育缺位等问题严重,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事故居高不下。关注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责任。
一、留守儿童的安全现状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顺口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留守儿童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状况主要有:不守纪律,甚至出现违法现象;参与不良娱乐活动;交往行为失控;安全隐患。这些都是令全社会担忧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外部条件的相对安全,特别是需要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根据有关报道,有28.5%的留守儿童遇到过其他不安全状况,甚至有26.5%的留守儿童有过轻生的念头,暴露出留守儿
童安全方面存在隐患。在对留守儿童的访谈中发现,留守儿童内心深处有一种不安全感,他们一方面经常在为外出父母的健康和安全担忧,另一方面总感觉自己“没有人管”。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安全隐患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随之增加,由此而引发出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教育、心理、健康、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日益成为焦点。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来自社会环境的问题。在儿童拐卖事件中,受害最大的群体就是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群体。意外伤害与意外死亡问题也值得警惕。由于远离父母的保护,孩子处于明显弱势地位,这为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今年来,儿童受侵害事件屡有发生,显然暴露了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力的现象。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很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
2.日常生活中得安全隐患。目前,专供“留守儿童”娱乐玩耍的场所,因此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之下,“留守儿童”只能寻找同伴漫无目的地玩耍。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约束,学校安全教育较少,自我防范意识和安全意识缺乏,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溺水、车祸、触电、斗殴、自杀等人身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其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另外,一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的放任,没有养成良好的品行,行为上出现偏差,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留守儿童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
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舒适安全的外部环境,更需要父母营造的温馨安全的家庭环境。在单亲监护中,留在家中的母亲(父亲)由于紧张繁忙的农田劳作,基本上没有时间管教自己的孩子;在隔代监护中,祖辈更多的是给予留守儿童物质上的满足,在生活、道德上的管束则采取了宽容放任的态度;在上辈(亲戚、邻居或朋友)监护中,监护人在心里上有所顾虑,在教养过程中不愿严格管教;在自我监护中,由于他们年幼无知、自控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其生活基本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因此,不管是那种监护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监护不力情况,许多留守儿童行为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致使他们在心里上缺乏安全感,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常常处在恐惧、紧张和不安之中。此外,由于农村的宣传资源缺乏,使得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因而不利于他们对安全风险的认知及风险防范知识的普及。
三、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一些做法
虽然从现实情况来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没有一蹴而就的标本兼治的“特效药”,但是一些积极而行之有效的做法却值得我们去尝试。
一是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改革或废除城乡二元制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的科学、合理流动,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农村青壮年劳力在本地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增加他们的收入。这样他们就用不着为
了生计而东奔西走,背井离乡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将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锐减而迎刃而解。
三是受托监护人、学校、社会要为农村留守儿童织起严密的安全保护网。受托监护人要克服困难,真正担负起监护人的职责。农村学校要开足安全知识教育课,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意识。社会要力所能及地位为农村留守儿童提高安全保障,比如可以以社区为单位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加一些积极而又健康的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五是依法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保护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宪法》《刑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维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6.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六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剖析与教育对策探究
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涌现了民工潮及农民外出经商、学习、出国务工等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学校也就有了“留守儿童”学生这个名词,也就给学校教育带来一个新的问题.本文从分析留守儿童问题学生的现状、成因入手,建议性地提出教育对策,以期达到抛砖引玉,切实做好留守儿童问题学生的教育工作.
作 者:林佳利 作者单位:文成中学,浙江,文成,325300刊 名:华章英文刊名:HUAZHANG年,卷(期):“”(12)分类号:G40-01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学生 成因剖析 对策
7.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七
调查显示,心理发展不健全是农村留守儿童极易出现的问题,也是表现很突出的问题。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关爱和引导。但是,他们的父母离开家乡,远在外地,无法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也无法充分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致使他们长期生活在一个没有父母关爱、缺乏家庭亲情的环境里,很容易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
一是对亲情的渴望。父母的外出,家庭成员的缺位,不仅让留守儿童感觉到家人对自己的关爱缺少了,同时也感受到家里变得比以前冷清了,由此产生了对父母的强烈思念和对亲情的极度渴望。调查显示,有82.6%的留守儿童表示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
二是自卑、孤僻的心理状态。调查显示,有42%的留守儿童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父母外出打工,很少谈及自己的家庭、父母,心里往往比较自卑;37%的孩子很羡慕父母都在身边的同学;仅有8%的孩子对自己的父母外出打工感到自豪。部分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因为没有能耐,家里穷才出去打工,而且所从事的职业也是很卑微的,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
三是心理障碍、价值扭曲。调查显示,38%的留守儿童在有困难时,父母是最可信赖的支柱;29%求助于老师,说明对老师的信任度是很高的,远远超过亲友及同学。但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出现问题后“远水救不了近火”,加之老师由于各种原因忽视这些问题,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孤儿,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容易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人际关系差、虚荣、嫉妒、敏感、仇视等心理问题。
四是逆反心理强。部分留守儿童总感觉别人因为父母不在家而欺负自己,因此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盲目抵触。主要表现在:好冲动,心理承受能力差,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不能与人友好相处。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
(一)家庭教育缺位
1. 畸形的教育观念误导孩子的价值观。
调查发现,部分农民工对孩子的期望值较低,对孩子的学习关注不够甚至漠不关心。因为他们在外打工往往可以从事无需知识也可挣钱的行业,加之目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这种思想极易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极易助长孩子的厌学情绪,并形成“读书无用”的思想。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正面引导不够,他们以自己在外打工受苦、受累、受歧视的经历现身说法,要求孩子迎合世俗,给孩子灌输了一些消极的思想。有的家长甚至把“金钱万能”用在对儿女的“关爱”上。这些畸形的教育观念必然导致孩子形成畸形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日后吞下的必将是青涩的苦果。
2. 隔代教育难以胜任。
许多外出务工农民将子女留给父母照顾,但隔代教育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大部分祖辈对孙辈过分溺爱,听之任之,注重物质生活上的全方位满足,常常缺乏道德和精神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不能帮助孩子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任务,不能辅导功课,也不能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监督。
(二)学校教育主导性不强
1. 学校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许多农村学校虽然也认为家长外出打工会对学生的学习及品行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但从未想到这是一个“问题”,更没有采取任何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教师的关心对儿童的影响是极大的,调查发现,许多教师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问及“老师对你关心吗?”时,有73%的留守儿童回答“一般”,15%回答“不关心”。
2. 应试教育仍占主导。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机制却仍然在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反映在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就是“带好一个差生,不如培养一个好学生”。于是,一些升学无望的孩子就在有意无意中被抛弃了,而留守学生占了其中的绝大比例。
(三)社会教育环境不利
1. 户籍制度的缺陷。
我国的户籍制度具有世袭性和等级性,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的农村户口是不能改变的,不得不面对子女无法进城接受教育或虽已进城读书却不能享受与具有城市户口的孩子同等待遇的窘境。农民工打工所在城市学校要么不接纳农民工子女,要么对其征收高额借读费。在诸多条件的限制下,许多农民工无法举家在城市生活,只能将孩子留在农村接受教育。留守儿童在城乡分隔体制带来的冷漠、隔阂的心理环境中长大,很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社会一个重要的不和谐因素。可以说,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社会分隔和某种程度的对立,给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感情和教育造成了相当程度的伤害。
2. 农村人文环境较差。
农村缺少面向孩子的规范、健康的公共活动和娱乐场所及设施,只有电子游戏房、网吧向孩子们开放,流连其中就成了部分留守儿童主要的活动方式。很多电子游戏房和网吧为青少年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这就使父母外出打工缺乏监护的留守儿童更加放任自流,久而久之使一些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惯。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与教育问题的解决机制
(一)家庭方面的解决机制
1. 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是每一个做父母的责任。外出务工的父母和监护人应该重视孩子的教育,以积极的心态为孩子灌输正确的学习观念,鼓励孩子学习,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双方外出务工,应考虑监护人各方面的情况以及能否为孩子提供较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外出父母需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联系,定期与他们通电话或信件,关注孩子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健康,多渠道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虽然不在孩子身边,但是要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在孩子向自己倾吐内心焦虑或困惑时,一定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当孩子向自己求助时,一定要认真帮助解决,而不是粗暴地指责和批评。同时,外出父母还应该积极帮助留守儿童和监护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监护人要寻找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多与留守儿童交流,在生活中多关心他们,给他们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气氛。监护人如果无法在学业上辅导孩子,应尽量引导他们学习的兴趣,监督他们完成作业,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及时纠正他们不当的言行,增强他们建立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要与学校老师和孩子家长加强联系,交换信息,共同制定培养孩子的计划。
2. 转变家庭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是人们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个孩子长大后能否成为好公民,不仅需要家庭的哺育,更需要家庭的教养。因此,广大留守儿童的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首先,改变那些“重智轻德”或“读书无用”的错误观念。目前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中有两种极端的观念:一是为弥补自己在外打工的卑微心态,把上大学、上名牌大学当作要求孩子成才的唯一要求,忽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二是认为读书也不能“养家糊口”,强迫孩子辍学和他们一起外出打工挣钱。这些都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广大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转变观念,认清仅仅打工挣钱的经营、上名牌大学的经营都是“小经营”,重视对孩子的全面教育才是一本万利、从根本上改变命运的“大经营”。
其次,转变家庭教育方法的观念。有些家长因长年在外工作,出于内疚,就过分溺爱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极少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致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也有些家长对子女过分严厉,而使他们形成了冷酷、缺乏自信等不良性格特点。要弥补家庭教育的这些缺陷,一方面在家庭教育中要克服家长专制作风和无限放任的作风,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形成家长与孩子之间平等和睦的关系;另一方面,把奖励和惩戒结合起来,根据孩子的进步表现采取表扬等精神奖励或适当的物质奖励,或者针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惩戒。
(二)学校方面的解决机制
1. 学校要加强留守儿童的学习与心理辅导。
小学阶段,家庭作业几乎是每个儿童的必修课,而家庭作业的完成主要靠家长督促辅导。据调查,留守儿童家庭作业完成情况普遍较差,其主要原因是代养人本身的时间与精力有限或者根本缺乏辅导的能力。所以,长期缺乏父母直接监护的孩子,学习成绩普遍不好,留守儿童渐渐变成了“差生”的代名词。针对这一现状,建议学校要求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休息时间给留守儿童进行额外的作业辅导,或者就近组织一批志愿者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或者让同村或同组的同学互帮互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家庭作业。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爱抚和关心,他们更易于产生心理问题。建议教师要多注意观察了解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使他们获得必要的心理安全感、归属感和依恋感。另外,学校可以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心理访谈会,给他们讲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解决常见心理问题的措施。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因人而异,重点辅导,要切实采取补救性、矫治性措施,使他们能够转换角度去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面对成长的危机,增强适应能力。
2. 学校应努力创设条件,为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提供保障。
学校可以采用寄宿制、分片管理制、跟踪辅导制等措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督导。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为留守儿童建立心理档案;可以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箱)或咨询电话,让留守儿童倾诉心中的烦恼、痛苦与忧愁,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学校应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托管人的联系,切实搞好校园周围环境的整治,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的预警机制和长效机制,全方位了解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动态,及时化解他们面临的生活、学习困难和各种心理问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途径是多方面的。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其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教育,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寄宿在学校读书。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有:一是通过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可以有助于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可以为经过近年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不方便就近入学的留守儿童提供就学保障,并有效减少留守儿童在家或上学途中安全事故的发生;三是通过寄宿制办学,可以不断缩小农村与城市中小学在教育质量上的差距,有助于实现城乡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3. 通过补偿教育,对农民工进行家庭教育讲座。
要建立起学校和家庭对留守儿童相互支持的培养模式。学校要尽可能地与留守乡村的孩子及其父母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多加沟通,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经常家访,及时、全面地了解和关心孩子在家庭的生活、学习情况,尽可能地减少孩子离开父母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一段时期的跟踪式观察,及时发现问题,探讨相应的矫正措施,并对有关措施所产生的效果及时进行总结,使之形成经验。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在情感发展上缺少支持的现状,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置换,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问题的临时父母。抓住节假期家长回家的时机,学校应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帮助家长分析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的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引导他们能够妥善处理各种关系,树立起以孩子教育为重的科学的家庭生活观,使学校、家庭产生合力作用。
(三)社会方面的解决机制
1. 建立必要的法律保障。
我国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适龄儿童只有在其户籍所在地才能享受国家所规定的义务教育。农民工如果把孩子带到城里就读,就必须向流入地学校交纳较高的借读费,大部分农民工承受不起。鉴于此,国家应为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就读提供相关保障机制和法律支持,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的户籍制度,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农民工子女入学就读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增加农民工经济负担的不合理收费,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待遇,用法律的手段保证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就读落实到位。
2. 加大投资力度,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社会保障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一是大力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农民工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二是建立农村教育相应的保障机制。外出农民工集中地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农村中小学,应该建立起符合本地情况的相关制度,为留守儿童承担起比正常学生更多的教育责任。三是加快专门学校建设。在务工农民工集中地区,应该立足于社会稳定的大局,鼓励、扶持专门对农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适当降低办学条件合入学条件的“门槛”,并切切实实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倾斜。四是让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能与城市孩子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机会,鼓励父母把孩子带在身边。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进城务工的父母分隔两地,缺少父母关爱和家庭温暖,其心理和教育问题正日益显露出来。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与教育问题进行调研分析,探讨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建立解决机制。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解决机制
参考文献
[1]郑哲.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6).
[2]张德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06(3).
8.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八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残缺不全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亲子关系的疏远,亲子互动的减少是其家庭教养结构的主要特征。这种社会转型期特有的家庭教养结构,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难以弥补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娇惯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加上父母不在家,长期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在一起,他们对孩子宠爱有加,把小孩看成“心肝宝贝”,对他们过分溺爱,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耍好、吃好。他们对于孩子的生活细节很少给予指导,有时甚至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却不以为然,或是包庇,或是纵容,严重时他们也只是说说而已。
(二)自由放任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生活在那些家庭条件差,同时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中。这些监护人群年老体弱、文化程度低、农活负担重。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或是送上社会上的学托机构,对孩子采取自由放任的管教方式,只要能吃饱、穿暖,不惹事生非就行。还有少部分孩子还承担起家里不少的家务事,使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为了生计而忙碌。
(三)简单粗暴型
由于爸妈长年在外打工,对孩子的关心、沟通、教育得太少,因此,他们会在内心深处对子女产生愧疚的心理。一旦假期回家,由于在家待的时间短暂,所以,总会用“迁就”和“忍让”来弥补自己爱的缺失。要钱买玩具,我给;撒娇耍性子,我容忍;不读书不完成作业,我默认……但一旦在学期中途得知孩子成绩不好、在校老犯错误时,又急又恨,要么电话里,责骂与喝斥,要么赶回家棍棒相加。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利因素
(一)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位教育心理学家说: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而父母的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无法替代的。调查显示,由于祖辈们或亲戚们的溺爱或放纵,使得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的体验,怕困难,怕挫折,或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等不良习惯。
(二)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正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调查显示,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大半的“留守儿童”在性格上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僻。这种性格和情绪上的缺陷,甚至会对孩子的人生道路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不利于孩子的学习进步
一方面由于代监护人文化水平总体较低,“留守儿童”学习上的问题往往得不到关心和帮助;另一方面由于代监护人的溺爱和放纵,“留守儿童”在长期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没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学习习惯。而且他们逆反心理严重,对待唠叨和批评,容易采取顶嘴、逃学甚至出走等过激行为。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留守儿童”缺少管教,口袋里又有大把的零花钱,他们把打游戏、泡网吧视作“正业”,却把学习当作“副业”,对学习毫无兴趣,由厌学到逃学,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对策与建议
本应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少年儿童,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加上社会不习气的影响,使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甚至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孩子前进道路上的引领者――教师,我们有责任给留守儿童送去一份关爱。
(一)关爱第一步:观察+了解
身为学校的教师,应利用在校时间,留心这些孩子的一言一行,了解他们在心理上、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关注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同学相处的关系等,及时发现某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二)关爱第二步:关怀+引导
都说,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作为孩子“新家”的监护人——老师要尽可能多地陪伴他们,并带领他们在组成的新群体——班级乐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与老师以及其他成员的互动和分享排解孤独,让他们随时感受到关爱。同时,更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树立自信、学会自省,让他们主动地去探索和寻找自己的归属感,培养对未来生活向往和憧憬。这个过程有着可以预知的艰难,需要我们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动员全体学生都加入到这个“互助团队”,与他们结成互助对子,开展互助活动。引导他们在人格上做到独立,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
(三)关爱第三步:家庭+学校
目前有一种“5+2=0”的教育怪象,即学校5天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被家庭2天的不良影响冲溃。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学校应当领导家庭。”所以为了更好地巩固“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要主动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重任。
一是通过召开家长会,对孩子的代监护人积极沟通,转变爷爷奶奶们过分溺爱孩子的观念。使他们参与到培养孩子耐挫能力的队伍中来,让这些留守孩子在家里也能学到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二是利用学校的家校通平台,多与在外打工的父母进行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及时向他们汇报孩子的在校情况,使他们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同时,建议他们通过电话等渠道多与孩子进行相互交流,让沟通无处不在,让沟通架起父母和子女间的心灵桥梁。
有人说:“打工富了农村一代人,可留守可能会垮了几代人!”是呀,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仅只需要学校的重视和教师的关爱,更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真正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一句话:用我们共同的爱心,创建一个文明洁净、健康向上的社会大环境,让留守儿童和正常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沐浴温暖的阳光,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推荐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剖析与教育对策探究12-0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12-20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研究方案11-22
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及对策建议10-07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06-19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调查研究09-05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09-14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探究与策略引导08-09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08-22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与班级管理工作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