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方式

2024-06-30

探究性学习方式(共14篇)(共14篇)

1.探究性学习方式 篇一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

周锐

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本文主要是针对新课程改革中,关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如何在课堂上落实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美术教学中要落实好这一理念,就必须真正理解它们的内涵。所谓“自主学习”,就是主动学习,即知识是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而获得的,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所谓“探究性学习”又称“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在学习中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呢?我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的:

一、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做主的学习方式,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自主即是在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自主权,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使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求知的愉悦,并发展其智慧、敏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能学会的、通过伙伴合作学习能解决的内容我不讲。如今的美术教材一改过去的老面孔,趣味性很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较多,充分体现人文性。教学时,我尽可能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并试着与学生一起学习,而不是教师一味地讲。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识。在教学中,我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的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例如:学习三年级第六册《橙色的画》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橙色是由红色和黄色调配而成的,知道不同量的红色和黄色调配出来的颜色是不同的,我没有给学生讲这部分知识,而是组织学生同桌合作、自主学习,请同桌两名同学,各拿出一种颜色,先进行等量调配,看看变成了什么颜色?再进行不等量的调配,看看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并能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得出结论不等量的红色和黄色能调配出不同的颜色,使学生感受到了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愉悦。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索、大胆尝试,培养学生探究、分析、概括、评述的能力。

一节课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学习,要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在教学中要有机地把握好探究学习和动手实践的时间,避免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虚化了探索领悟。美术课还涉及到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回家查找有关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例如:学习三年级《中国龙》一课时,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回家查找有关龙的资料,有的同学查找到的是有关龙的来历;有的同学查找到的是有关龙文化方面的;有的同学查找到的是龙的故

事;有的同学查找到的是龙的造型;还有的同学查找到的是龙各部位的象征等等,在课上我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学生不但了解中国龙的文化、历史,认识龙造型上的变化,还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集体创作出一条精气十中的巨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做到了心中有数、有目标;又能轻松、自主地学习,可化难为易,化深为浅。

教师要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实施民主化教学,让学生在充足的学习时间里愉悦地学习,我们就要尽量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自主权,学习结果的评价权。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始终保持平等。如在三年级《画中的线条》一课的教学中,我有意的画出一幅没有线的变化的作品,让学生讨论后来评价,并请每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到前面也画一画,和老师比一比,看谁画的好,再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老师画的作品的不足,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认识线的表现力,运用线的多种变化来表现出自己的情感,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进而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随着主体学习的创造性、积极性的高涨,线条表现力的训练也得到落实。因此,教学中时刻要注意,对学生的创意,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意见,要尊重理解。

二、创造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或者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是一种以生生互动为主要取向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体现了学习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是提高主体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形式。美术课堂教学中交往活动的主体应当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不是教师和单个学生的交流。

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把探究的机会让给他们,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学习的过程。例如,学习一年级《大家一起画》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创作一幅画,由于一年级孩子比较小,我把一张长卷纸贴到墙壁上,让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能同时作画,从分工、构思、构图、涂色都由小组长组织安排,小组同学首先集体讨论构思,选出主题;再找出三名同学起稿,如有不当之处可以组内相互修改;并由全组同学一起涂颜色,达到画面构思巧妙、色彩鲜艳,最后每组选出两代表给大家介绍一下本组的作品。通过本课学习,无论是绘画能力较强的同学还是稍差些的同学都能有所提高。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能发展他们的探究、自主、创新、评述的能力,教师把合作、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同时受到激励、指导和建议,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对象,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开放,学生有了更多的思维空间,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教学《有趣的属相》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邮票,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邮票的资料,课上小组汇报,组际交流,再请同学们将自己带来的邮票展示出来,小组讨论邮票的票面结构,使学生获取知识;在创作时,我鼓励学生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表现邮票,如线描、水粉画、剪纸、拼贴、彩笔画等形式,并且可以找自己喜欢的小伙伴一起创作,学生创作热情很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自由合作的空间,发展他们的个性。

合作学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思考、表达的机会,可养成良好的和他人合作、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丰富了情感。如在教学四年级《恐龙世界》一课时,让学生四个小组进行恐龙知识问答。由于“恐龙”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从小就玩恐龙玩具,看有关恐龙的书,听恐龙的故事,因此,对本课的学习很感兴趣。活动前我让让学生分组找材料,可以从书籍里找,可以上网查有关恐龙的资料,如恐龙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种类、外形特点等,并下载一些图片,之后将获得的知识相互传递,然后进行知识问答,最后进行活动评价与总结。活动让全班学生了解了有关恐龙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究科学奥秘的精神,同时,这种互学互补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了融洽的、自由的

环境,为他们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了条件。

三、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能探索性学习。作为教师应当鼓励、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教师可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树立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如在教学《吉祥图案》一课时,我利用剪纸作品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组织同学以组为单位将自己课前搜集的图片、资料介绍给大家,小组内交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发现,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组际间再进行归纳,提出思考题,最后由小组讨论汇报总结提升。这样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话就说,大胆表达,教师也应尽量地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对学生做出评价,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鼓舞时,他们的探究问题的信心就会不断地树立起来。

学习是一个过程,探索性学习更应是一个充满着观察、质疑、讨论和推断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更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在小组学习中,我尽量给小组中的每位学生发表意见和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去,不让探索学习过程匆匆而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有了时间保障,我们还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如在教学《吃虫草》一课时,我找同学读课文《吃虫的植物》,请大家记忆课文中的内容,组织学生提出问题:听了课文介绍,你有什么问题吗?还想了解吃虫草的哪些知识?等等,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解答问题,再请同学们将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吃虫草的资料在小组内展示、交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探究,知道吃虫草的特点,了解自然界的美妙,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科学的情感。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进行自主、探究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究,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实现新课标提出的教育理念,时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精神,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为学生多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给予充分的合作时间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掌握更多的才能和本领,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把他们培养成21世纪的合格建设人才。

2.探究性学习方式 篇二

一、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

1. 创设情境

古人云, 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疑”可以说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能够引起学生使用原有的认知图式的问题情境, 通过有效反馈, 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运用原有的知识并不能解决新问题, 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新知识的愿望, 并在主动探究中完成新知识的建构。《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2期中介绍的徐老师的“创设一个新辞格”教学实录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刚开始上课, 徐老师便说:“今天我们要研讨一个修辞现象。”接着便出示一组句子:“那醉人的绿啊!我若能裁你以为带, 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 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朱自清《绿》) “虽人有百手, 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 口有百舌, 不能名其一处也。” (林嗣环《口技》)

徐老师接着便问:“请问这两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格?”很自然, 学生起初都想运用已学过的修辞格来解决问题。他们感到奇怪了, 因为他们发现, 不是比喻, 不是比拟, 也不是夸张。在老师的启发下, 他们通过讨论, 归纳出特点:两个句子都通过有悖常理的假设, 表达作者不同寻常的构思。最后, 他们把这个新的修辞格命名为“奇设”, 从而就完成了新知识的建构。他们的思维经历了:产生认知冲突—否定原有图式—分析失败原因—建构新图式的过程。在这一教学策略中, 情境的创设至关重要。

2. 整合知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积极思考, 同时还要作一些适当的点拨、诱导, 使学生在相互讨论中, 将新旧知识灵活地整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认识, 深化对问题的探究。在整合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核心内容, 有时根据需要, 可以打破知识章节和原有知识结构的限制, 对所学知识以新的方式进行重新组合, 重建新的知识结构。如:在分析《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时, 通过讨论, 学生知道了别里科夫是被他自己所极力维护的套子“套”死的。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祝福》中祥林嫂的命运进行讨论, 得出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这样一个套子“套”死的。而这两个套子之间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落后的套子。接着, 教师可以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有些学生可能受文章的影响, 认为“套子”就是落后的、保守的、僵化的事物的代名词。这时教师可以作一些适当的点拨, 让学生理解, “套子”其实就是指用来制约人的行为的一些规章制度。教师再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并自由发言。最后, 学生得出结论:从我们出生的那天起, 套子就无处不在, 而且有些“套子”的存在还是很有必要的。

3. 研讨解疑

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 有时会对一些内容提出疑问。当学生提出问题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 与文本对话, 从教材中直接找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应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有效的指导。如在阅读《祝福》这篇课文时, 有人可能会提出:“祥林嫂为什么会死呢?”有些学生可能会说, 是因为她沦为乞丐, 极度贫困而死的;有些学生可能会说, 是因为怕死后被锯成两半, 极度恐惧而死的;有些学生可能会说, 是因为她可爱的儿子死了, 极度悲伤而死的。这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理解作品, 并设法在不同角度得出的结论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最后, 学生得出:祥林嫂其实是受封建礼教的迫害而死的。

4. 归纳评价

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知识要点, 梳理思维过程, 并探究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如:在学完了《祝福》、《边城》、《荷花淀》这三篇课文之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祥林嫂、翠翠、水生嫂这三个人物形象, 分析她们的命运为什么各不相同。通过讨论, 学生得出:在欣赏作品时, 从人物生活的大时代背景入手, 可以更加透彻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归纳, 就为学生阅读其它作品、分析其他人物形象提供了借鉴经验。

此外,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评价。

二、探究性学习的课外延伸

课堂教学毕竟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 教师要鼓励学生拓宽语文信息的视野, 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进行探究。

1. 面向生活学习语文

“从历史的角度看, 斯宾塞早就探讨了为完美生活而设计课程的问题。罗素也直截了当地提出, 教育为了美好生活!杜威更是深刻阐述并实践了‘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则在中国的土地上用自己的身心倡导‘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新世纪的课程要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 才能看得更远一些”。

我们必须强调语文实践与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 学习语文的机会其实很多。如:我的一位老师就在课堂上讲, 他在平时很喜欢倾听他人的交谈, 并从他人的交谈中学到了不少语言表达技巧。我从中受到了不少启发: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 则在生活中, 处处都有语文, 处处都可以学语文。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来学语文。如:鼓励学生办报、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鼓励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和采访工作。就社会调查来说, 学生可以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如: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西部开发问题、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问题等。

2. 开展专题研究

(1) 研究的专题要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 立意要新。这样, 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资料、整理资料, 积极主动地去对各种资料进行归纳、总结、质疑, 从而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形成属于自己的新观点。

(2) 研究的专题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 既不能太简单、又不能太难。如果研究的专题内容太简单, 学生不用花多大的力气就能研究好, 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 学生在探究完问题后也不会有什么成就感, 也就失去了进行专题研究的价值了。

(3)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题。教师一定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提供多个专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所以,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自己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题。但自己选择专题而没有采用老师提供的专题的同学一定要征求指导老师的意见, 以便确定研究的专题是否具有可行性, 这有利于老师做一些适当的指导工作。

(4) 研究的周期要短, 并有一定的资料来源。研究的专题一定要有资料来源, 否则学生就无从下手, 自然不能得出一些富有创造力的结论。

(5) 对学生的专题研究成果, 教师可以作一些适当的评价。评价要以激励为主,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探究过程的评价。有时, 学生的探究结论不一定正确, 但从学生的论文中可以看出他收集了大量的资料, 并且敢于发表一些独具特色的见解, 对此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 并委婉地指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教师有策略地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 可以保护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摘要:语文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方式。倡导语文探究性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仍是一个重要途径, 并在此基础上, 由课内辐射到课外, 由课外联系课内。课堂教学中的语文探究性学习包括:创设情境、整合知识、研讨解疑、归纳评价。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课外延伸包括:面向生活学习语文、开展专题研究。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方式,实施

参考文献

[1]王秉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4) .

[2]董云.从“问题”到“课题”——语文研究性学习如何选择课题.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1, (12) .

[3]刘从华, 谢牛.语文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的重要途径.教育研究, 2002, (7) .

3.初中历史课程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篇三

关键词: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培养情感;创设空间;联系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56-01

“探究性学习”(亦称“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被认为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对它应有两种理解,即一种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学习”,一种是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的“探究性学习”。有人对作为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作如下解释:“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由此,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根据我校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挖掘、整合,对课堂教学形式也进行了重新设计,适时、适宜、合理地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具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探究能力。下面,就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设想。

一、虚拟历史情境,培养情感体验

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的部分内容,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使课堂气氛活跃,我做了如下尝试。在上《开元盛世》一课时,我虚拟了这样一个历史情境:“假如我们乘着时间隧道来到唐朝,我们将怎样生活呢?你可以是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官吏、皇帝,等等,要求是要符合唐朝经济生活的实际”,先让学生看教科书几分钟,然后分别扮演角色。

这堂课,争抢着发言的学生有将近二十位,占全班人数的近80%,而教师只是穿插其中,略作评说。学生的发言大多抓住了唐朝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唐都长安繁荣的情况,学生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整整一节课,由于虚拟了历史情景,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了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身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有效教学的时间几乎是一节课。从调查来看,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课后为了让学生能积极寻求资料,自主获取知识,设置开放性作业。在《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后,设计作业:假如你是一位北宋时赴京赶考的秀才,给家人写一封叙述当时国度——东京衣、食、住、行的家书等。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二、搭建辩论舞台,创设探究空间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战争史的内容或重大的历史事件,讲这一类内容时,我打破以前的常规思路即先分析原因(或背景),再讲过程(或内容),然后分析结果、影响这种单一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授课模式。我让学生以当时大臣或谋士的身份,开展辩论,拿出决策。这符合心理学“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学得最好”的原则。

例如,在学《赤壁之战》一目时,我让学生先预习,然后搭建一个“殿前辩论舞台”,我扮演曹操,学生演大臣,然后,请各位“大臣”就“我”能否打这一仗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中形成了主战、反战的两种力量,唇枪舌战,展开激烈的辩论,我从中归纳,主战派有4个理由,学生说,如果曹操能利用好这些优势,这仗一定能打赢。反战派则列举了许多不利的因素。学生的争论过程,就是对这场战争的背景、利弊关系、战争胜负原因等的分析、思考及主动探究的过程,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现在看来它们从时间到空间都很陌生,这给学生带来了学习上的难度: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淡得多,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精彩内容,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我在上课时,努力将历史上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挂钩,用以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注意。

例如,在讲科举制时,我首先让学生讨论今天考试制度的利弊?让他们谈谈对目前的考试制度有什么新的建议?这个关系到每位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当然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学生纷纷各抒己见。尽管有的建议显得幼稚,但也不乏创新思维的火花。在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进行新课内容。于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培养了他们的兴趣。

4.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篇四

所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一种建立在互助合作基础上的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师组织下的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方式,是一种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课程的学习任务把班级的同学划分成若干组,小组的成员通过师生、生生合作进行自学、讨论、交流和操作、探索、研究等活动形式,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它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可实施性。它对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降低学习难度,促进学生良好的非认识品质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下面就来谈谈我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几点认识。

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利于美术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最优化。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要对班级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异质的学习小组,一般四至六人为一组。通常是以以下几种方式建组:

1、根据学生的常规固定座位,就近组成学习小组。根据学生人数及情况可采取多种座位排列的方法

①双马蹄形排列法;②“T”型排列法;

③田字格排列;

④梅花形排列以及自由排列等。

2、根据学生的小群体来分 在学生中,有一种不用组织而自然形成的“小群体”。由于小群体中的成员之间有共同的行为模式,有较强的凝聚力,再加上在这个小组中,学生的精神是自由的,所创造的氛围是宽松的,从而孩子的天性能得到充分发挥,成员之间能产生较强的互相促进的力量。在这种形式的分组中,教师把分组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小群体,改变平时固定的座位,自己来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这种学习小组的学习伙伴是相对稳定的。

3、根据学生的能力与学具准备情况来分(1)小组之间合作

随着新课标的推广实施,美术课教材更加强调了趣味性,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还强调了探索性和研究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和种种问题,要通过学习他们讨论尝试得出结果,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和研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由于实验教材的活动方式非常多,进行班级集体活动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从中认识美术、感受美术。又因现在的美术课涵盖的范围广,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每一课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以完成不断变换的教学内容。可是由于受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有些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孩子学习材料准备不足较难完成作业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资源互补,小组成员把自己准备的材料集中起来,共同使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每个人现有的学具,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2)交叉合作

我们在学习目标较难达成而且对全体学生都有学习要求的时候,如果交差合作操作适当,往往能起到特长生对学困生的带动作用。如学习《让色彩动起来》时,在欣赏了许多图片,画面,讲解如何构图之后,让学生完成作品,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就采用了交叉合作的方法组织学习。通过特长生作品的示范或根据他们的建议把自己想法通过画笔表现出来。边看边学,边动手边体会,教师及时给予表扬,激发学困生积极的绘画心理,树立起自信心并在合作中享受获得成功的喜悦。长期的耳濡目染,得到了潜移默化。

(3)自主合作学习

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寻找学习伙伴,使同一知识能力的学生在一起交流合作可以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并带动其他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实践证明一个班级中如果有几个在某一方面(音乐或美术)很好的学生能够带动班的兴趣走向。依靠学生自主的、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开展探究学习获得了较长远的教学效应。自主合作学习还可以运用到课后拓展中去,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文本或材料,自主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信息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来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样,通过以上建组方式,既缩小了组际差别,又便于小组之间的竞争。此外,还要加强对小组长的指导和培养,树立榜样,带动其他成员。小组长为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4)课堂教学程序与策略:(1)课堂教学程序:

教师—→合作设计—→目标呈现—→创设情景—→诱导创造—→巡视指导—→─作业评价 学生—→明确目标—→自主探究活动—→合作学习——→尝试练习――反馈─┘展示交流

(2)基本策略:

a.设计合作活动,促进目标转化。缩短学生学习差异;修正合作设计;师生沟通,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b.引导自主创造。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创作潜能,引发学习动机;注重学法指导,善作精要点拨,启发思维想象,激励发散,褒奖创新。

组织合作研讨,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根据合作学习原理,运用合作学习技巧,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形式可以多样,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变个人之间的竞争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以小组的总体成绩决定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对成绩的评价不仅仅要看学习能力提高程度,更重要的要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出评价。这对学困生转化尤为重要。还要把着力点定位在争取不断进步与提高上,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只要比过去的美术技能有进步,审美能力有提高,就算达到了目标。

4.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合作意识

平时不但在美术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而且经常利用一些活动让孩子们合作。如带领学生进行手工制作活动巩固当天学习内容、实施班级装饰美化活动,班级板报比赛活动等。通过这样相互之间的协作活动,使每个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得到帮助和提高,同时也对小组合作的认识趋于一致,兴趣激增,为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和合作意识。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贯穿教学始终有利于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

(1)课前准备:引导学生收集学习材料和资料。充足分的准备工作为一堂课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上一堂好课增添了的信心,所以课前准备非常重要。课前我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程的需要安排资料准备、材料准备、形象准备、记录准备等等,学生分工明确,高质高效做好了课前准备。例如:《彩墨游戏——染纸》这一课,课前由小组长分配一名同学负责查资料,查找与染纸图案有关的知识,一名同学收集染纸、蜡染作品和图案造型等,其他同学分别准备宣纸、颜色、碟子……记录的同学记录整理相关资料。

(2)课堂中合作探究学习:合作式探究学习质量的好坏是课堂教学是否富有成效的前提保障。虽然是以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探索研究最终获得知识为主要形式。但整个学习过程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课堂中我一方面放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展开讨论,探索实践,合作交流,一方面加强知识的指导,作品完成后展示互评,互相介绍作品,互相解释所领悟到的知识;互相找出不足的地方和原因,及时改正;互相小结学习心得,小组长作总结。这样使学生轻松愉快而且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收到良好的效果。

(3)教师积极创设情境:教师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步骤、有目的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情境的创设展开组内讨论、组际交流,互相启发、引导学生的自主的探究和学习,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学习中去,我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同时,也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做到收放结合,积极评价,质疑问难,开拓创新。

(4)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成效进行全面评价: 全面正确地评价是提高合作式探究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组际竞争,有效的减小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我在评价的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几点:首先,小组之间的评价。要让学生充分的考虑到,每个小组是否都积极地参与到合作之中,每个小组在合作中是否互相协作,每个小组是否在活动中有所创新,每个小组活动是否遵规守纪等等。评价要全面,评价的重点也要侧重于学习的过程。其次,评价又分为自我评价和民主评价。自我评价,作为小组成员首先要实事求是,对本组的水平及其表现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既能发现优点,、也能找出本组的不足,而民主评价则是要多发现其他组的优点,让本组从中学到某些长处,从而既促进小组成员合作的积极性,又能形成一种良好的组与组之间友好竞争的良好氛围。

评价这环节是对整节课完成教学目标情况的反馈和验证。目的在于领会学习方法,体会思想感情,总结经验教训。在教师的提示下,对学习目标的认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例如,在教学《吉祥图案》一课,我对照学习目标,通过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一看是否有创新意识,设计形式是否多样;二看绘制是否干净整齐,剪贴是否完整,制作是否合理;三看制做态度是否认真;四看小组合作是否和谐到位。在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形式围绕要求展开评价,自己提出鲜明的看法。评出等级,给予学生小小的奖励,同时鼓励学生把二方连续纹样运用到生活中。如办一期板报用上二方连续纹样,给自己毛衣设计二方连续纹样,为妈妈的背包设计二方连续纹样,给花坛设计围栏等等。

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人格的健全。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为目标,引导学生根据社会与自身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开放的真实的情境中探求问题解决的各种途径与方法,取得具有一定原创性的发现。在小学美术课的探索发现领域运用这种灵活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按照进入问题情境——学生探究体验——欣赏评价交流三大步骤在《棋牌乐——牌篇》一课进行探索研究的教学。首先,我带领学生直接进入玩“英语牌”的游戏活动,然后学生自己研究玩法,按顺时针摸牌能凑出什么样的英语单词,又按反时针摸牌能凑出什么样的英语单词,看谁凑出的单词多等。学生的兴趣高涨、玩得很开心。这时有的学生提出我们想自己制作与众不同的英语牌的问题。这时我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小组,研究用各种材料和方法制作新奇的英语牌。学生进入实践体验阶段,他们交流讨论如何设计、如何分工等问题,并进行具体操作。作品完成后,进入欣赏评价交流阶段。于是我领学生举办一个英语牌展,把自己的评价和意见表述出来。学生通过欣赏、评价、交流与他人分享快乐和成果,学会了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了理解和宽容,学会了观察与思考,学会了敢于表达与申辩。

四、友好协作,磨练意志,用于攀登。

我在实践中体会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程内容。巧于启发学生想象构思,还要指导学生敢于冲出传统美术观念的框框,大胆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如此的课堂,学生的闲言少了,争吵少了,互谅多了,友好、协作更多了,同学们的绘画、动手及欣赏能力提高了,群体意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随之提高。为了不断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多组织他们参加各级主办的各种美术竞赛,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五月份我校组织学生参加了第六届“艺术之星”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书法大赛,谭立明、周艳慧、任晓翠、庄明旭等四人获特等奖,张泽暄、赵慧颖等十二人获一等奖,李靖阳、庄鹏达、等十一人获二等奖,滕靖宇、谭文达等八人获三等奖,四人获优秀奖。九月份参加了教育厅、文化厅举办的第七届“佳艺奖”青少年儿童书法绘画大赛,董文静、张泽暄等二人获金奖,林远、徐扬、庄宇飞、张颖、赵慧颖等五人获银奖,王学晔、李文静等十一人获铜奖,二十九人获优秀奖。在学生获得成绩的同时不断鞭策自己,并从中磨练坚强的意志。

5.探究性学习方式 篇五

探究性学习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以“动手、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既是当前课程改革实施《新课标》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个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数学教学 探究性 参与 交流

《新课标》已经实施一个阶段了,从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来看,有些教师狭义的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含义,过分追求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对探究性学习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激,教学实践走入了单纯形式的模式,存在许多误区,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怎样才能走出误区呢?做简单剖析如下:

一、探究性学习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探究性学习认为,学生是在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在这里,掌握学生的现实经验情况和基础知识水平,创设相应水平的问题情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十分重要。而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一些教学内容,尽管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也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表达交流,但学生却很难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根本谈不上自觉运用,甚至一些 学生自主学习陷入困境,对新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及拓展更是束手无策。以试题简便计算教学为例,当让学生尝试计算 9+3 时,班上30名学生有29名的计算结果都等于12。而让学生说出是怎样计算时却发现,尽管教师运用教具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并多方诱导,但绝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方法仍停留在扳手指头上,少部分学生采用将大数记在心里再加上小数的方法,个别学生运用“因为10+3=13,9比10少1,所以9+3=12”,班上仅有一名学生利用“凑十法”进行计算。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在对新知的探究中,对未接触过的计算方法,无论怎样启发,都不会应用。因此,在教学学生没有知识经验基础的课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不能不顾及学生实际为探究而探究,仍应以引导讲解为主、自主探索为辅。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讲解,学生充分探究、交流、讨论与合作。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新知识真正的融会贯通。因此,要想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务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探究性学习离不开全员参与

探究性学习极力倡导学生在新知识中积极合作、群体参与。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的现代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会学、善学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又能使优等生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在这里正确把握能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动员全员参与合作学习是关键所在。为了使小组合作真正体现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小组每个成员应积极主动参与,乐于合作,使人人有事干,有话可说,有意见可发表,有疑难共同解决,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创设问题情境:“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你能把它拼成什么图形?看哪组拼的图形多?比比拼拼看。”各小组成员纷纷拿出已准备好的三角形图片进行拼图,合作气氛非常热烈,有的小组拼成平行四边形,有的小组拼成了长方形,有得拼成了四边形、正方形,还有的拼成了菱形,有一个小组拼出好多种图形,最后小组组长展示成果。这样的和作学习,全员积极参与、互动,真正将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

三、探究性学习离不开讨论交流

课堂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讨论交流是较有效的途径,一些问题经过师生的共同探讨,学生的相互交流便可迎刃而解。在这里,合里引导、确定合适的讨论主题直接影响讨论交流的效果。实践中一些公开教学中的讨论,仅仅是为迎合听课者的心理,烘托课堂气氛而设计的教学程序,是一种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性的讨论。这样的讨论,听起来叽叽喳喳,看起来舌战群儒,究起来空洞无物,只不过是做做样子给人看,毫无价值。不但不能解决课堂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反而

会滋长一部分学生轻浮、狂躁、傲慢的情绪。

要让学生课堂讨论交流有价值、有创新、有突破、有发现,教师务必精心设计问题,精心组织讨论,让学生在新知识的生长点处讨论;在知识的重点处讨论;在探求结果不确定处讨论;在新旧知识发生碰撞处讨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面向全体,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6.探究性学习活动报告 篇六

——课题: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课题名称: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活动报告人:曾 建

课题组成员:曾 建徐昌勇胡德刚王 川张晓伟 指导教师:吴义波

课题所属学科:物理

课题背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对物理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现,1 9世纪的科学家不满足于用麦克斯韦方程组来解释电磁现象,热衷于采用机械模型来说明问题,即使是大师麦克斯韦本人也不例外。20世纪是实验技术突飞猛进的时期。早期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为随后的核物理与粒子物理的研究树立了样版。但技术上的改进是多方面的。轰击的粒子束有质子、中子、电子和各种离子等。因而大量粒子所构成的复杂体系中所涌现的各种层展性质就不能简单地还原成个别粒子所服从的规律。我们根据这一观点并结合物理学的未来前景,讨论了当今物理学中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http://wenwen.soso.com/z/Search.e?sp=S物理的重要性&w=物理的重要性&search=搜索答案

探究的目的和意义:

物理学中电学很奥妙,但也是诸多学生的难关。电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就当今人类的需求,我们离不开电,电是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于是我们决定进对电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与研究,进一步探索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功。

研究方法

收集.查阅相关资料;问卷调查,学生实验探索。

探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1年秋期1—6周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第二阶段:2011年秋期8—15周确立研究主题:带电粒子在匀强中的电场运动;

做好分工,通过上网,查阅书籍及相关资料,交谈等方式。初步了解带电粒子,匀强电

场。知道示波管的原理。了解电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行。

第三阶段:2012年秋期1—3周科学实验探究活动:首先进行模型分析,提出猜想。然后实验验证,记录实验过程。理解粒子在电场中受力的特征和功能。最后提升理论,得出结论。http://wysheng369.blog.163.com/blog/static/6662932120107***/

第四阶段:2012年秋期4—7周组内交流,整理,加工资料,做好成果汇报工作。

撰写结题报告;并做好评价,总结与反思。

任务分工:

曾建负责活动记录;资料保管;陈述报告。

徐昌勇胡德刚负责上网及图书管查资料,实验,整理。

王川张晓伟负责各部分协调,做好相关记录。

活动所需条件

7.探究性学习方式 篇七

一、在观察中展开探究

探究性学习可以在很多教学过程中展开。对于美术课程的教学而言,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非常重要, 从观察的过程中深化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便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很多教学内容都需要结合学生的观察过程展开, 学生在观察时不仅能增进对教学内容的认知, 观察能力的具备也是美术课程教学的目标所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就教学内容展开观察与剖析, 并且给学生创设一些有意思的思考问题。这能够让学生在观察时更有针对性, 并能够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展开积极的思考与探究, 进而培养与深化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明星总动员》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介绍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 并说说他们有什么特点或本领。学生通过说出自己的看法, 能够初步树立真、善、美的价值观。接着, 教师出示卡通形象课件创设情景:卡通王国正在评选形象大使, 海绵宝宝、孙悟空、哪吒等都来参赛, 你认为哪个卡通形象在造型、色彩等方面最有特点, 能成为今天的形象大使。这样的教学问题能够很好地引导孩子们在观察的过程中了解、认识卡通形象夸张的特点, 并能够很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一项最为基本和十分重要的教学目标, 学生只有学会观察、懂得观察并且善于观察, 才能够捕捉到各种美术作品中的闪光点。通过观察, 学生能够更积极地展开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探究, 进而深化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二、在操作中实践探究

小学美术有着许多动手操作的课程, 制作各种有意思的美术作品也是深受学生们喜爱的教学内容。无论是对于作品内容的设计还是对于制作方法的探讨, 这些都需要学生在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中得到结论。因此, 在动手操作中, 同样能够很好地展开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并且能够深化学生的知识应用与提升实践能力。教师应当给学生们创设更多开放化的的学习任务, 这不仅能够给学生的探究过程提供更多好的切入点, 也能够深化对学生探究能力的锻炼。

在教学《穿花衣的热带鱼》一课时,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课前折好的热带鱼发给每个小组, 让小组内的同学一起观察、欣赏。随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折好的热带鱼拆开, 让他们讨论研究鱼的折叠方法, 在归纳出制作方法后, 再让学生用纸张尝试独立制作, 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拆开时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借助操作过程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时,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要让学生在体验到美术课程的学习乐趣的同时, 逐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一些有意思的制作奥秘。通过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 就能把简单、生硬的知识传授变为学生主动的探究学习。

三、在欣赏中深化探究

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与审美能力同样是美术课程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这些能力的具备也是学生美术素养的一种体现。欣赏的过程同样能够深化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能够让探究式教学很好地得到体现。在给学生们布置欣赏式的学习任务时, 教师要给一定的欣赏方向与启发, 要让学生们更懂得如何欣赏, 从哪些方面进行赏析, 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有更多发现与收获, 并且能够借助自主探究深化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与感受。

在教学《美丽的昆虫》一课前,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自己家中或书店或网络中查阅关于昆虫方面的一些资料, 并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在上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收集到的这些资料进行共享, 通过欣赏各种昆虫的体形美、色彩美、花纹美、动态美, 让学生尝试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同时, 通过欣赏、观察, 探究昆虫的头、身子的形状和腿的数量,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爬的昆虫, 在结构上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它们都由头、胸、腹组成, 都有一对触角六条腿, 不同的是形状各异、色彩丰富多样。在欣赏的过程中, 首先能让学生对昆虫的形态以及基本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 同时, 学生在积极的探究中也能更好地感知昆虫在形态、色彩以及花纹中的各种美感。这是一个很好的借助欣赏过程深化对学生探究能力的锻炼的教学模式, 为知识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8.探究性学习方式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一、创设情境,激活探究思维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探究情景,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善于提出一些既让学生有熟悉感,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诱发探究意识,激活探究思维。1.创设认知矛盾的情境;2.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3.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地学习。学生们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的游戏中复习知识,不需要教师的提示,孩子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变灌输式学习为主动快乐的学习;4.让学生在实践中有兴趣地学习。

二、培养阅读能力

1.激发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条件,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才能学好语文。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联系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

2.培养阅读能力。阅读课文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占有非常大的篇幅,是对讲读课文的巩固、补充、延伸,旨在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其根本任务。

3.课外阅读中的应用。借助课外读物培养阅读兴趣。我们在家长会上动员家长为孩子们购买适合的儿童读物,订《小学生天地》、《小学生时代》。老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通过读书报比赛、故事会、每日读报等多种方式检查评比,大大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开放课堂,营造探究环境

1.让学生尽可能去“想”。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

2.让学生尽可能去“看”。“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

3.让学生盡可能地去“画”。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手来操作的不足。

4.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

四、对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1.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 探究性学习是一次教育的创新,是一场学习的革命,它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促使教师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

2.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强调让学生自己发现、回答他们自己提出的疑问,探究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因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不等于教师可以完全放任学生自流,放弃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学习内容的选择到学习形式的设计和学习活动的开展,教师都必须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既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要保证学生能学到知识;做好教学组织安排。教师必须做到既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又有基本要求规范学生的探究过程;加强教学评估。

3.加强学校、社会、家庭间的合作,拓宽信息收集渠道。探究性学习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其活动内容已经突破了课本的限制,活动的时间、空间已实现向全社会开放。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学校,加强学校、社会、家庭间的合作,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拓宽信息收集渠道,保证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参考文献:

[1]俞峰.试论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作用的体现[J].教学月刊,2006(2).

[2]孙志璞.关于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6(4).

[3]奚定华.研究型课程的几点思考[J].上海教育,1999(12).

[4]曹冬仙.自主探究主动发展[J].教学月刊,2002(5).

[5]任效峰.浅析新课程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5).

[6]霍兰萍.研究性学习:实践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9.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论文 篇九

小组成员:组长

组员

一:课题背景

静电作为一种进场自然危害源, 给人类社会已经造成了重大损失和危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进步, 高分子材料、微电子器件和电爆装置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静电造成的危害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静电放电不仅可以造成电爆装置和易燃、易爆气体意外的燃烧、爆炸, 而且可以使电子设备受到干扰, 造成意外事故。为此, 静电防护工程的研究已成为工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的一个领域。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对有关行业发生的静电危害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 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静电防护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 在静电防护设施和方静电产品研制、生产方面以及静电监测与静电安全与管理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二:研究结论

1、静电放电的特点 1.静电放电(ESD)是指带电体周围的场强超过周围介质的绝缘击穿场强时, 因介质产生电离而使带电体上的静电荷部分或全部消失的现象。2.静电放电可形成高电位、强场强、顺时大电流;3.静电放电过程会产生强烈的电磁辐射形成的电磁脉冲。过去人们在研究静电放电的危害时, 主要关心的是静电对于产生的诸如电流对点火工品、电子器件、电子产品及其他一些静电敏感系统的危害和静电放电的火花对易燃易爆气体、粉尘等的引燃、引爆问题, 忽视了静电放电的电磁脉冲效应。

2、静电放电的类型1.电晕放电2.火花放电当静电电位比较高的静电导体靠近接地导体或较大的导体时, 便会引发静电火花放电。在发生静电火花放电时, 静电能量瞬时集中释放, 其引燃、引爆能力较强。另外静电火花放电产生的放电电流及电磁脉冲具有较大的破坏力, 它可对一些敏感的电子器件和设备造成危害。3.刷形放电 4.传播形刷形放电 5.大型料仓内的粉堆放电 6.雷状放电 7.电磁辐射放电

3、静电危害形成的基本条件与静电理论 1.静电放电是一个随机过程, 在某一环境下能否发生静电放电, 如能发生静电放电, 能否对静电敏感物质造成损伤或引起燃烧爆炸等恶性事故, 这些问题涉及到许多因素, 于是难以定量作出鉴定。通过对静电危害事故现场分析研究和实验模拟验证, 可以确定构成静电危害的基本条件: 1.产生并积累起足够的静电, 形成了“危险静电源”, 以致局部电场强度达到或超过周围介质的击穿场强, 发生静电放电;2.危险静电源存在的场所由易燃易爆气体混合物并达到爆炸浓度极限, 或有火工品、火炸药之类的危险品, 或有静电敏感器件及电子装置等静电易爆、易损物质;.危险静电源于静电易爆、易损物质之间能够形成能量耦合并且ESD 能量或大于前者最小点火能或静电敏感度;4.静电监测理论与技术从形成静电危害的基本条件可以看出, 探测“危险静电源”、评价材料静电性能、测定点火工品和器件的静电敏感度是研究和实施静电防护工程的技术基础和前提条件。5.近10 年来, 我国在静电监测理论与测试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先后提出了“信号自屏蔽、电荷耦合”测试原理、真实静电感度测试方法、织物摩擦电位衰减测试方法和人体静电动态电位测试技术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监测理论与技术, 并建立了国防静电计量测试站。在此基础上, 综合运用国内外研究成果, 取得了一大批试验数据, 为静电防护工程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静电防护理论在静电防护研究中, 我国科技工作者, 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突破经典静电学理论框架, 建立了点火工品静电发火数理模型, 首次提出了“静电危险场所”等级划分标准和分类防护措施。在研究静电起电、放电规律和形成静电危害基本条件的基础上, 提出预测静电危害的逻辑关系图和静电防护的一般原则与对策。依据形成静电危害的“三个基本条件”有了三条静电安全防护原则: 第一条是控制静电起电能量和电荷积累、防止危险静电源的形成;第二条时使用静电感度底的物质。降低场所危险程度;第三条时采用综合防护加固技术, 阻止ESD 能量耦合。遵照上述三条静电安全防护原则。为防止静电危害, 可采取如下对策: 1.控制静电起电率防止危险静电源的形成;2.增大电荷消散速率防止电荷积累;3.采用抗静电火工品和元器件降低场所危险程度;4.控制气体混合物浓度防止爆炸事故发生;5.采用抗ESD 设计和防护加固技术提高电路抗电磁干扰能力。

4、静电放电模型的建立随着静电防护研究的进展, 人们先后建立了各种ESD 模型: 如人体模型、机器模型、带电器件模型、传输线脉冲模型、场感应模型、人体金属模型、ESD 家具模型等其他模型。

5、静电防护研究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静电防护工程研究由原来重点研究静电放电引起燃烧爆炸之类灾害事故的防护, 逐渐转移为重点研究静电放电引发的电磁干扰防护。尤其是静电放电辐射场的理论建模、数值计算与仿真研究和静电放电磁脉冲效应研究, 是当前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高二七班 物理课题研究兴趣小组

静电与生活

小组成员:组长

组员

10.探究性学习方式 篇十

张 瑾

(浙江省温州双屿中学)

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说它新,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相对而言的。在接受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科学课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并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一起探究解决问题。但是,有的.时候却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怎样改变“要我探究”为“我要探究”,这是我一直来苦苦思索的问题。不经意间的一堂计划外的探究课,却使我真正尝到了“探究课”的滋味。

上一堂课,我们用“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我的那节课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我创设问题情景“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我们再根据“假设”一起设计了检验影响种子萌发外界条件的实验方案,并安排同学在课余时间动手做实验。但由于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周的时间,经过一周之后,我打算请同学们来展示实验作品,并说说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和观察到的种子萌发的过程。

上课了,先由各组学生来展示作品。第一位学生拿了三个透明塑料杯说:“我把这三个塑料杯都放在家里的同一张桌子上,现在只有一个杯子里的种子发芽,就是把种子放在湿纸巾上的种子发芽(1),而干的种子(2)和浸在水中的种子(3)都没有发芽,通过(1)(2)两种情况比较就能得出种子萌发是需要水分,通过(2)(3)两种情况比较得出种子萌发需要氧气。我看到了种子萌发是先小芽长出来把种皮弄破,小芽就长成了根,然后另外一端再长出叶。”

学生的表情都表示非常赞同,我也充分肯定了这位学生的表现,()并鼓励其他学生也把自己的作品拿上来展示。

第二位学生上来发言了,边说边高举两个大可乐瓶(上部分已经截去):“我把这个可乐瓶放在冰箱里,另一个放在厨房里,放在厨房里的有三颗种子发芽,而另外六颗种子没有发芽,而放在冰箱里的一颗也没有发芽,通过比较就可以得出种子的萌发要有一定的温度,温度不能太低,而且还要有水分和氧气。同时,我也看到了种子萌发是先长出根后长出茎叶的。”

学生都在积极地议论,说自己的实验与以上两位同学的实验差不多。我想这次探究可以就这样得出结论了,那就是: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要有充足的水分、氧气和适宜的温度。

参考文献:

黄文颂。自主学习,让课堂更精彩[J]。教学月刊:中学版,(05)。

11.探究性学习方式 篇十一

一、利用问题式引导,创设师生平等氛围

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进行问题引导,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继续探索,增强学习数学的欲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提炼所学的知识中的一些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关注教师所提的问题。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就会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寻求解题方法,进而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利用问题式引导,首先,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科学合理,并能结合当前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探究,启发学生的心智,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问题看作是一种对自己的挑战,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通过积极探究找到答案。如在教学“统计”这一课时,让学生采用统计的办法,统计一下同一个小区的学生数,班级的男女生人数,这样的问题接近生活,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学生愿意主动去思考,主动去解决问题。这种利用问题式引导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在探究性学习实践中,也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探索的欲望。

小学高段数学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还必须创设师生平等的氛围。只有在师生平等的氛围里,探究性学习才能够更有效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探究,还要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探究,要保持一种平等的观念,努力营造适合探究性学习的平台,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参与到研究和讨论中。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课时,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探究,与学生共同拿量角器度量,一同去研究探讨如何正确摆放量角器、如何准确读刻度等学生感到比较难的问题,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伙伴,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样一个和谐的氛围中,每个学生都踊跃参与,学习效率就会得到极大提升。

二、采用小组探究模式,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开展探究性学习,还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互相讨论,互相帮助,更有利于学生打好数学基础。针对小学高段数学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探究模式,数学与其他课程不一样,每一个知识点例题都比较多,因此,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分组协作的方式让学生合作探究。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的时候,通过小组合作来探究求圆柱侧面包装纸的面积,让学生在交流讨论后再来动手剪,观察剪开的图和原圆柱体侧面之间的联系。如让学生沿圆柱的高剪下后展开成为一个长方形,可组织学生探究以下问题: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什么?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什么?展开后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体的什么面积?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后,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明白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体的侧面积,从而学会公式:圆柱体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种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不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死气沉沉,强调学生对计算公式的死记硬背。因此,采用分组协作的探究性学习实践,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分组讨论的时候,对于学习稍落后的学生,可以让小组的其他同学一起去帮他,这样,既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情,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也让学习变得轻松了许多。

三、应用讨论式学习方法,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安排时,一定要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围绕本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在脑海里梳理本堂课的知识点,给学生一个回忆的时间,重新去梳理那些似乎还不清楚的内容。在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中,还应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尝试解决难点、重点问题,在共同探讨中,不断积累经验,加深对于难点、重点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中,教师设计探究问题:什么叫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并组织学生讨论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这种讨论式的学习,一方面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通过回忆,对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另一方面让学生对这种探究活动积极参与,共同展开集体讨论,在讨论中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听取了别人的想法,从本质上理解了表面积的概念,且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并对问题的结果进行猜测。教师再进行适当引导,使学生通过本身的实践交流活动,共同寻找问题答案,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学习更主动,记忆更深刻,学得更有效。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应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让课堂教学更有效率。

12.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性评价方式探究 篇十二

一、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采用微型主观题

知识与技能主要是指: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方面的概念与工作原理,以及使用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以往的考查,用得最多的题型是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以选择题为主,有较多的记忆成分,不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主观题虽好,但阅卷耗时较多,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微型主观题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它是主观题,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其次,它是“微型”的,能覆盖较多的知识点,微型主观题一般以填空题为主,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参考答案,能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但这些又都是在可控的范围内。

二、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解决实际案例

过程与方法指的是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部分能力的考查要重点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关于结果则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学生有分析、有思考、有操作,那么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值得鼓励的,当然,老师也要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供学生参考。

例如:学校将组织学生进行远足活动,活动的起点为学校,终点为狼山,现在请你为此选择一条合适的路线,并总结解决同类问题的步骤。

分析:信息的获取属于“课标”里的技能性目标,其在信息技术内容体系里是有具体操作流程的。获取路线有很多种方式,如,电话114、纸质地图、谷歌地图、百度地图、实地考察路况等,从中选择一种方式,获取信息。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评价,可以再通过与其他途径获取的信息进行比较,然后再调整方案,以获得最为合适的路线。在这道题中,信息技术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工具,真正反映的是学生的行动能力、语言能力、观察能力、决策能力等,这些与信息素养的形成都有直接的关系。

三、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创作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新课改的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信息技术蕴涵的文化内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内容,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的普及,这部分内容可能已经被低学段的学生所掌握。那么,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什么呢?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做到未雨绸缪,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辩证地去认识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以及如何合理地去使用信息技术,如,网络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网络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其次,要求学生规范地使用网络,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同时,教学中还要突出信息技术的文化内涵,如,文字处理技术的演变,从手写、刻字、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到机械式打字机、计算机文字处理,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帮助,也可以是教学素材所表现出来的,如,在多媒体信息加工的相关教学中,可以加入图片辅助教学,让学生体会诗歌所带给我们的精神享受。

对这一目标的评价难度较大,因为要体现的是学生的思想,只有融入了作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作品才能是一个好作品。我们在布置作品任务时,要有明确的主题、具体的要求、相关的素材。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学生完成的作品,我们要积极地进行评价,基本达到要求的就要给中上的成绩。当然,教师要对优秀作品进行范本式的师评,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并且要帮助学生修改文章中存在的问题。

例如:利用word绘制学校博学楼的紧急疏散线路图,集合场地为楼前操场,可上网搜索相关素材。

分析:学生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只有怀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作品的创作当中。首先,要上网搜索“紧急疏散线路图”的模板;其次,去博学楼实地考察楼层的分布情况,然后设计合理的疏散路线;最后利用word进行绘制。操作过程中,可以检验学生对word操作的认知水平、技能掌握程度,并且对线路设计的合理程度也能综合反映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白软件只是工具,是为了运用而存在的,不能陷入“惟工具”的泥潭。

不管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如何变化,也不管评价题目的设计多么完美,这些都是为了了解三维目标的达成度,检测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千万不能让过程性评价流于形式,评价的结果要能够反作用于教学环节,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方法,拥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13.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 篇十三

张克信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以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获取数学知识,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而且掌握了发现、认识并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由下面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问题导入阶段--创设情境,诱发好奇心,提出探究主题。

第二阶段:尝试探究阶段--选择合理探究形式和方法,组织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揭示学习规律。

第三阶段:明理内化阶段--指导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等学习能力,开发创新思维。

第四阶段:评价、实践阶段--反思评价过程,尝试运用知识,获得实践体验,提升数学思想方法。

14.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论文 篇十四

一、在新课预习环节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前后联系

预习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只有学生认真预习,才能对所学知识有全面的认识,进而提高初中数学学习的效果.在预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预习的效果,为后面的新课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数学知识往往前后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在预习环节设置一些前后具有一定联系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通过探究发现所学知识的前后联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

二、在新课导入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环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素材,提炼数学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获取知识是教学的重要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大胆猜想,分析验证、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解决问题,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讲“三角形中位线”时,教师在学生明确什么是三角形中位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中位线,探究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条边的位置与数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后大胆猜测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可能是平行的,长度等于第三边的一半.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在通过动手测量有关角和边后,得出的结论与猜想的完全一致.通过以上获取知识的过程,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关于金钱的作文800字下一篇:三年级叙事作文:校园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