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抗美援朝电影观后感(精选4篇)
1.反映抗美援朝电影观后感 篇一
抗美援朝,经过了三年,取得了伟大胜利,现在已经过去了70年。
10月23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同时,各种网络平台关于“抗美援朝”的过往事迹也被一一翻开。
和平年代的我们,应该了解“抗美援朝”的前因后果。我的记忆中,抗美援朝是一场发生在别国领土的战争,由破碎的一些名词:鸭绿江、三八线、美帝国主义、、、、、、组成,在全民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面前显得尤其无知。纪录片《抗美援朝》用短短的四小时时间,从1945年的雅尔达会议开始,将这场战役中那个复杂的国际环境、敌对的南北朝鲜、战争的发展变化用黑白、粗糙和真实的历史影像铺承开来。在脑海中深深印下了“抗美援朝”战役的影子!
和平时代的我们,应该铭记“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翻阅网络资料,这场战役持续三十三个月,中朝军队伤亡63万人,相当于我家乡一个县一半的常住人口,在他们中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以及默默无名将自己永远留在异国他乡的英雄们。但正如毛主席在《抗美援朝的胜利和意义中》总结到:“帝国主义侵略者应当懂得: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在今年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这一战役的伟大意义:“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国家安宁,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这一战,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顽强品格!这一战,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这一战,人民军队战斗力震慑世界,充分展示了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这一战,再次证明正义必定战胜强权,和平大战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和平时代的我们,应该珍惜“抗美援朝”后70年的今天。有一则抗美援朝老兵程云清讲的故事:“有一位老乡战友捎口信来说分得了一盒美国牛肉罐头,让她拿回去给“湖北佬”每人都尝一口。卫生队老乡听说了,都很兴奋,让她赶快去拿。程云清高兴地到了地方一打听,才发现一连的人刚刚被空袭,一个班都被炸死了。”有网友评论:“当年人家在战场连饭都吃不上,现在的甜咸党天天为了粽子和豆腐脑吵架。”70年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物质基础得到了极大满足。回望这场血流成河的残酷战役;回望在战场中食不果腹的英勇先烈,“珍惜当下”确是我心中最真切和强烈的想法。
2.反映抗美援朝电影观后感 篇二
从汉城战役到仁川战役,再到长津湖战役、上甘岭战役等,无数中国人民志愿军都用血肉之躯把联合国军打到了三八线,也涌现出了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伍先华等战斗英雄,通过抗美援朝战争极大地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威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也不怕帝国主义的战争挑衅。刚刚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对着长期战争造成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对着各方面极为严重的困难,在朝鲜处境危急、中国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敢于出兵同不可一世的美国在朝鲜较量。这充分表明了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反抗侵略、保卫国家安全的决心,表明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同爱国主义相结合的高尚品格,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正气,这一举动本身就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__年后的今天,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奇迹,在其他领域也是成果丰硕,“神舟”“系列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天宫计划顺利实施、中国高速铁路里程持续增长、辽宁号航母服役,百年梦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习近平在参观“铭记伟大胜利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时强调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和平之不易,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今天,我们无比幸运!幸运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国度!
3.反映抗美援朝电影观后感 篇三
姥姥是河南省舞阳县人,1908年阴历6月26日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__岁生了母亲,__岁那年姥爷就去世了,姥姥含辛茹苦独自一人抚养着母亲这根独苗。目不识丁的姥姥深知没有文化之苦,为了让母亲上学读书,靠着她一双灵巧的手给人家绣花作衣服挣钱供母亲上学。许多个夜晚,母亲都睡醒一觉了,看到姥姥仍在油灯下飞针走线赶制衣服,母亲心理暗想:妈这么苦,长大了一定好好孝敬她。
母亲上中学时接受了革命思想,依然投笔从戎参了军,临走的那天晚上母亲面带愧色地对姥姥说:“妈,我走了,不能在你身边照顾你了,原谅女儿不孝。”深明大义的姥姥平静地说:“你去吧,报效祖国与孝顺母亲是一样的!”母亲转身走后,姥姥禁不住泪流满面独自一人坐到天亮……
刚解放时姥姥还常收到目前捎来的平安信,但没过多久姥姥就再也没有收到过母亲的信。正当姥姥为此焦急万分时,1952年9月的一日有人给姥姥送来了一封信,姥姥一看那熟悉的字迹,连忙找来村里的人念信,信上写到:“亲爱的妈妈,当你看到这封信时,我已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去了……”下面的话姥姥没听清就晕倒了,要知道那是她唯一的女儿、她生命的全部啊!
当姥姥醒来时,她的屋里挤满了村里的乡亲,姥姥坚强地说:“女儿上前线保家卫国,是我的骄傲,我挺的住!”从那时起,姥姥又用她那双巧手没日没夜地为志愿军赶做慰问品,并且每天中午无论刮风下雨都在村口等待着远在朝鲜女儿的来信。在这期间,姥姥曾大病一场三个月不能起床,生命垂危,但为了让女儿在前线安心,姥姥在给母亲的信中只字未提过。到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还不到50岁的姥姥头发几乎全白了。
远在朝鲜战场上的母亲没有辜负亲人的期望,战斗在临津江北岸、三八线的德山洞。那里是一线守备师战役的纵深处,对面是美陆一师。母亲不畏艰险,冒着敌人的炮火参加战地救护,成为活跃在前线的战地之花,为祖国和人民荣立了战功。
抗美援朝胜利了,母亲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因工作需要仍留在朝鲜的母亲给姥姥寄来一封书信,信中夹着一张年轻志愿军军官的照片。母亲在信中说:“妈,这是我认识的战友,嫁了他我就得跟他四海为家,不能回到你的身边去了。终身大事我听妈,你要同意就在照片背后画个圈……”
姥姥见信后毫不犹豫的在那张照片后郑重地画了个圆圆的圈,并立即让人写了回信:“嫁人就嫁最可爱的人,妈一百个统一”。就这样母亲于1955年4月在朝鲜平安南道烩仓郡与父亲结婚。婚后父亲仍留在朝鲜的志愿军司令部工作,母亲于1955年底母亲因身怀有孕回国,翌年3月生下我的姐姐,父亲为她取名“朝立”,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朝鲜又一次“独立”。1958年父亲随志愿军总部最后一批回国,次年母亲生下了我,父亲为我取名“凯利”,纪念父亲从朝鲜凯旋胜利。
4.反映抗美援朝电影观后感 篇四
摘 要:当代华人电影导演李安是惟一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中国导演。他的电影,题材跨越中西,成功打入美国电影市场,享誉世界。本文以李安的电影《喜宴》为研究对象,以文化认同作为切入点,通过对电影中的父权文化、家庭伦理观念、非语言交际文化以及饮食文化的分析,得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探讨李安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寻求两种文化的沟通和认同。
关键词:喜宴;文化差异;文化认同
一、引言
电影是一种最有影响力的大众传媒方式。作为媒体,电影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容与符号,通过解读电影,尤其是那些反映不同文化特征的电影,可使人们更为直观、形象地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并且学会比较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最终接受这些差异。在香港著名导演李安早期执导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与《饮食男女》)影片当中,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华人因中西方文化差异而产生矛盾冲突的经历与感受。本文选取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喜宴》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不仅指出其中蕴含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并且对其进行系统的比较与分析,进而得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希冀对李安电影的相关研究做出贡献。
二、李安与《喜宴》
(一)享誉国际的华人导演
李安,美籍华人,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最为著名的导演之一。他是位“通才”,无论是现代片还是古代片,无论是以东方文化还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影片,李安均能游刃有余地演绎出其独特的风格。他所创作的电影蜚声国际影坛,获得无数荣誉,票房更是让很多导演望尘莫及。作为一个自小在传统中国家庭里长大的人,他一方面拍出了《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卧虎藏龙》、《色戒》这些华语片外,另一方面也拍出了《理性与感性》、《冰风暴》、《与魔鬼共骑》、《绿巨人》、《断背山》五部英语片。
李安在台湾读完中学后前往美国留学并获得学位。1990年,李安完成了剧本《推手》的编辑工作,并获台湾政府优秀剧作奖。1992 年,他亲自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成功将《推手》搬上了银幕。这是一部反映生活在纽约的一家台湾人家庭成员之间代沟和文化差异的喜剧片,该影片在台湾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导演等奖项的提名,并获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导演评审团特别奖。
借由《推手》的成功,李安再次获得了执导电影的机会。他的第二部电影是1993年推出的《喜宴》。通过这部电影,李安探讨了不同民族对于父权文化、家庭伦理观念等问题的认识。这是一部完全以好莱坞模式制作的电影,上映后赢得了各界的一致好评。该片在柏林电影节上荣获金熊奖,在西雅图电影节上获最佳导演奖,并获得了金球奖和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的提名。
1994年,李安所执导的第三部电影《饮食男女》,主要诠释了家庭矛盾和新旧冲突两个主题。本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影片提名,第三十九届亚太电影展最佳作品、最佳剪辑奖,第七十七届大卫格里菲斯奖最佳外语片奖,在1994 年台湾十佳华语片中位于榜首。
在成功地拍摄了这几部影片之后,李安跨进了好莱坞主流电影制作的大门。不得不说,李安自从屡获国际大奖后,评论界和学术界纷纷就开始了对他的关注和研究,而且热情高涨不减,几乎他的每部电影一经问世,便会激发评论界和广大观众极大的关注。
(二)《喜宴》的主要内容
高伟同,男,33 岁,未婚,中国国籍,长期居住在美国,并且有一位名叫赛门的同性恋爱人。然而,影片中高伟同的父母却有着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的家族观念,一直在催促他结婚。在高伟同的一所旧房子里,租住着一位从上海来美国打拼的女孩顾威威。由于拿不到绿卡,威威将要被赶回中国。高伟同知道了这一情况,在赛门的建议下,他决定和威威“假结婚”来安抚父母,同时也帮威威留在美国。知道儿子要结婚,父母特地赶到美国,婚礼就这样展开了。然而,婚礼结束后,威威怀孕了。知道了这一情况后,赛门和高伟同在吃早饭时用英语大吵一架。最后,伟同迫于各种压力,不得不向母亲说明事实真相以及自己与赛马同性恋的实情。尽管大为震惊,高母还是选择了宽容,但是得一直瞒着高父,因其身体不好,受不了打击。高父病愈出院后的一天,用英语对赛门说“生日快乐”,电影至此,大家才意识到高父懂得英语并且早已知道了真相,但由于传宗接代的观念,他一直假装什么也不知道。伟同和威威把要孩子的想法向赛门和盘托出,请求他答应做孩子的另一位“爸爸”,赛门高兴地答应了。电影结尾,高伟同的父母在机场即将离开纽约,这三个年轻人以复杂的情感终于相拥在了一起。
三、父权文化
李安在前期的作品中,着重表达了中国传统的父权文化,其著名的“家庭三部曲”就是对父权文化的集中体现。本部分将对《喜宴》中李安关于父亲以及父权文化的解读进行分析,并探讨因为背景文化的不同,体现的中西方关于父权文化的差异和父权主题的变化。
(一)父权的颠覆
在中国或者说在东方,传统的父亲在家庭中是一家之主,大大小小的事情,父亲都有权过问,妻子和儿子更是要对父亲表示尊敬和服从,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妇道和孝道。[1] “父权式家长的存在,是中国社会五千多年来因袭固守的父/家/国的统制权利模式”[2],绝大多数的人对这种模式采取默认甚至是推崇的态度。父权在东方,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特殊权威,这必然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体制和封建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在西方,虽然也经历过父权的黄金时期,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和女权运动的蓬勃发展,父权虽然存在却有些苟延残喘的味道。也就是说,在西方现代文明——民主与自由的召唤下,父权正悄悄地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男性权利的隐性扩张,是变异了的父权文化。尽管男性依然主导历史的发展,依 2孟捷.东西方语境下李安电影主题研究[D].苏州大学, 2009.第7页.肖朵朵.《从“父亲三部曲”到<断背山>的精神源流》,《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年 01 期, 第72页.然在社会上占有绝对的权利,但人们已经不再将父权当作圣旨来膜拜了。在中西方这两种文明下,对父亲和男权的崇拜皆有,但庄严和神圣的程度显然不同。在影片《喜宴》的开头,高伟同的母亲以录音带的形式将话带给在美国的儿子,言语之中除了对儿子的想念和关怀之外,也显示出其对作为师长的丈夫的服从和尊敬,从而奠定了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突显出中国传统而浓重的父权文化。在高父高母来美国的第二天早晨,高伟同不再是去健身房锻炼身体,而是陪着父亲走了一个小时的马路,一直跟随在父亲的身后,到家之后也耐心地叮嘱父亲多休息,不要累坏了身体,尽显出对父亲的尊敬。然而,影片对美国本土生活的赛门的家庭的描述却是寥寥无几,我们仅仅是从他的言语中知道赛门的父亲和母亲离婚了,而他又不随其中的任何一位生活,没有过多的语言对其父亲进行描绘。同时,由于父权文化的程度差别,高伟同一直不敢把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告诉父亲和母亲,而赛门的父亲却早已知道儿子同性恋的情况,也并没涉嫌干预和阻止。
(二)父权的缺失
在中国,父亲是传统父权家庭中权力至上的家长,儿子则是从属于父权的私有物,并承担着传宗接代的责任。因此,在电影《喜宴》中高父在遭受到来自同性恋挑战时,才会显得百般的不理解和无奈。这也就是高父明明熟悉英语,懂得儿子与赛门之间的谈话,看穿儿子与威威的“假结婚”,却又假装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的原因。
在西方社会,尤其是在现代西方世界,父权虽然存在,但远不及东方来的神圣和庄严。而且在现代西方,对父亲的认可更表现在崇拜而非服从,两代人之间更多的是平等的沟通和民主的对话。就像电影《推手》中朱老所说的:“你们在美国对孩子挺客气的,不把孩子当孩子,有学问”。所以,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孩子可以对父母提出相反的意见,可以对父母的生活提出质疑,在一定限度范围之内,可以自己给自己做主,因为个体的自由神圣不可侵犯。
《喜宴》充满其深掘在中西文化冲突的背景下,传统东方文化代表父亲角色的转变,并以此来表现他们置身于异国他乡,与生俱来的传统父权文化在远离国土后显得孤单和失落的情景。[3]同时,该影片使“传统上以父权为主的一个家庭关系,得以从一个假象的平衡状态,历经危机和冲突之后,重新寻得一个新的平衡” [2]。这是李安对父亲多年来复杂情感的全面爆发,是他用自己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个典型的中国父亲。
四、家庭伦理观念
中西方文化氛围的不同造就了两者不同的家庭伦理观念。中国文化体现的是以孝道为主的家庭道德观,西方文化却是以个人主义为主;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以孝为先,西方人的婚姻观念以爱为主。本部分通过对电影《喜宴》中不同 2孟捷.东西方语境下李安电影主题研究[D].苏州大学, 2009.第8页.李晨.李安电影的东西方文化观[J].华文文学, 2004年 02期.第26页.[3]朱永涛.美国价值观:一个中国学者的探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第126页.的家庭伦理观念进行比较,借以了解外国的本土文化、风俗习惯,并且达到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孝道与个人主义
中国家庭伦理观念看重孝道,而西方看重的则是个人主义。
自古以来,孝道就是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准则。孝道文化认为:万事以孝为先,提倡谨慎遵循先父再子,先君再臣,先老再幼等一系列准则。在家庭中,孝道意味着尊敬和爱戴老人,顺从他们的意志,这也是构建血缘关系的一种特殊情感。根据文化学者朱永涛所言,“孝道的首要含义就是服从,意味着子女必须尊敬并遵循父母的意愿,其另外一层含义就是维系家庭的传承。” [3] 这也就是说,子女们必须遵循祖先的意愿来延续家族姓氏,荣耀家庭,并代代相传。
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认为万事孝为先,孝是最基本的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影片中,如果伟同让自己的父亲不抱孙子而抱憾而终,那么他将会是一个不孝子。于是,他接受了赛门的建议,那就是与自己的女性租客顾威威“假结婚”。尽管假结婚并不是什么好事,然而他的动机是出于好意,目的是为了安慰自己病重的父亲并实现父母的愿望,遵循中国文化的孝道。中国人的家庭道德观念是与孝道息息相关的。
中国人看重血缘关系及亲情,并且家庭规模一般要比西方大,因此通常中国人会几代同堂成为一个整体。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庭规模正在缩小,家庭结构也在变化,但是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对自己的家庭及家庭成员有着更强烈的责任心。他们尤其重视家庭的作用。在这样的思想之下,高伟同尽管生活在强调个人主义的西方国家,他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使他不能离开祖国文化的土壤,不能选择脱离家庭及父母的意愿。相比之下,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感情,他们依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很少受到父母或家庭的束缚,享受更多的是自由及个人权利。在西方国家,子女一旦年满 18周岁,父母就不会万事为他们付账。因此,一旦子女有独立生活能力,他们很少会插手父母的事情。赛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就没有受到父母的督促来结婚,而是依赖自己的方式自由生活。自由意味着有权利保护个人命运,不受政府或宗教的干涉。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西方的年轻人很少受到家庭的干涉,随心所欲过着他们自由的生活。
(二)关于婚姻问题
中国文化相对传统保守,而西方文化注重多元与保守。在电影《喜宴》里,伟同的父母想要儿子结婚来传宗接代的思想显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高伟同与赛门的结合则显示了西方开放与自由的婚姻观念,这些不同的婚姻观念可以作为不同文化特征的代表。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当儿子长大成人独立自主之后,看着儿子娶妻生子自己抱孙子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在这部电影里,导演并没有让老人如愿。儿子高伟同是同性恋,并且在美国有个同性恋人,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绝对不允许的。这也是电影里最主要的冲突所在。
同性恋在美国已经被人们接受,然而在中国确实是人们无法容忍的。当儿子高伟同无法再隐瞒事实的时候,他把真相告诉了母亲。高母极为震惊,但她还是要求大家把这件事瞒着高父。由于高母是一位传统的中国女性,同时她也深知与她生活了一辈子的高父也是一位传统的中国父亲,无论怎样,高父是不会接受他的独子竟然是同性恋的事实。在传统的中国观念里,同性恋是与传统文化背道而驰的,是不正常和不正确的行为。
然而,西方国家情况却恰恰相反。人们是为了爱情而结婚,绝非为了秉承传统。他们认为爱人应该厮守在一起,结婚并且生下他们共同疼爱的孩子。婚姻关系及孩子都是爱的结晶,而绝非因为传统。只要两人相爱,他们即使没有注册登记的结婚证明也是可以在一起生活的。只要是真心相爱,即使是同性恋也是可以接受的。
五、非语言交际文化
在中西方文化交际研究中,非语言交际的对比分析是最主要的内容之一。由于语言的不同,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影响力就相对较大,而非语言交际行为又与文化密切相关,如果交际双方对彼此的文化没有正确的认识,将无法正确理解对方的真正意图。本部分着重通过对比电影《喜宴》中的中美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对比,来阐明两者之间非语言交际文化的差异。
(一)情绪的表达
中国人在生气、难过时,常常不藉由言语,而是选择其他非语言的方式来传达真正的心意,对亲密的人尤是如此。影片中第二天早餐时,当高父听到儿子说下午要公证结婚时,沉默不语,并不表示反对意见,相对于高母的强烈反对,伟同和威威均说结婚不需要注重形式的情况下,他反而说:“孩子已经长大,随他们自己办。”,于是便起身离开餐桌。尽管高父嘴上说反话,但由他的面部表情(脸色阴沉,眉头紧锁)和身体动作(起身离开餐桌)可看出他在生气。公证结婚全程中,从高父高母脸上表情可知他们并不高兴,然而一直到仪式结束,赛门想拍张照片来纪念这个高兴的时刻,高母才以“哭泣”来表现心中的难过,高父则仍旧一句话也不说。反观美国人,在情绪的表达上就相对直接、坦率。当赛门得知威威怀孕,当场大声与伟同争吵,也不顾高父高母在场。在高伟同因生气而离开餐桌时,赛门也追了出去,在外面依旧是强烈的争吵。美国人在生气不满时,往往会大声说出来,对亲密的人更是如此。
在赛门、伟同和威威三人争执时,略懂英文的高父其实早已知道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但他却没选择说破。从高伟同一直隐瞒父母的行为,可以看出身为传统中国人的高父高母,是无法接受同性恋的,然而高父却将这莫大的冲击,硬生生吞下腹中,以“沉默”作为响应,一切只为了抱孙子。这与中国人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密切相关,也反映了中国人将传统的价值观看得比自身还重要,宁可把悲伤压抑在心中,这对于美国人是绝不可能发生的。
(二)送礼情结
美国人一般很少送礼,只在圣诞节、生日、纪念日等节日才送礼,平时拜访是不用送礼的,而中国人却连亲属和朋友之间的日常拜访也要送礼。这两种不同的送礼情结深深地扎根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之中,想要改变实属不易。当赛门送礼物给高父高母时,他们感到诧异,并认为自己的儿子麻烦他这个房东,应该他们送礼给赛门这个主人才对。而赛门之所以送礼给两老,是以儿媳妇自居。尽管这个身份不可公开,但略懂中国礼数的他,还是准备了礼物来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老张在得知大少爷结婚的消息之后,说了句“结婚得送礼,就算补也得送”的话,深深地体现出送礼情结在中国人心中已经根深蒂固。
至于礼物的种类,美国人倾向于偏重实用性。因此,赛门送血压计给高父,给高母保养面霜,完全是处于自己的孝心,然而中国人送礼往往会注意到其象征意义,所以高父高母收到礼物后脸色大变,认为赛门很失礼,摆明说他们已经老了。影片中,高母送给儿媳妇威威的珍珠、手镯、红珊瑚胸针等,从正面表达出中国人在送礼时注重华丽与体面的心理。在电影最后,高父找赛门单独谈话,告诉赛门他早已知道伟同与赛门的关系,并送红包给赛门并祝福赛门生日快乐,赛门明白红包所象征的意义,即使高父不说明,也知道高父已经承认他和高伟同恋爱的事实了。
(三)婚宴形式
相对于美国婚宴方式而言,中国的婚宴总是非常热闹。在电影中,伟同与威威的喜宴上,在场的美国人看到众人喧闹的情景,皆十分讶异,感到不妥,其中有位美国人说:“我以为中国人都是柔顺、沉默和数学天才。”这不仅表达了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也说明美国人对于中国人在喜宴上大声喧哗的行为,相当不解和不敢恭维。美国人的婚礼时常是一队汽车鸣笛前进,以示庆祝,然而在婚宴上,气氛虽是相当温馨愉快,却不会如中国婚宴般吵闹,除了轻松愉快的大笑声之外,美国人并不随意在公开场合大声喧闹,中国人在宴会上的高声喊叫,对美国人而言像是在吵架。
影片中,在伟同和威威公证结婚之前,有一对本土的美国新人结为夫妻,同时,也没有用过多的情节来描述美国人婚宴后的活动。与此相反,《喜宴》中以很长的剧情来展现中国人在婚宴后的情形。除了婚宴上伟同被要求当众亲吻新娘外,在二人回到宾馆后,众人却又提着灯笼、桌椅以及麻将来闹洞房的情节来展现出中国婚宴的喧闹,其中一个男子说:“这是中国的国粹,要在海外发扬光大。”透过迥异的婚宴形式,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不同的婚姻观念以及各自所追从的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六、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人云:“民者以食为天”,从中也可看出中国人把吃摆在何等重要的位置。虽然饮食文化在西方不够发达,不能典型地反映出其文化的特点,但这种不发达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发展的结果,所以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仅仍然具有实践意义。本部分通过对电影《喜宴》中饮食的不同,以及由饮食所隐喻的文化的不同进行比较,进而得出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在。
(一)饮食方式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不管是什么目的,一个中国宴席都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在《喜宴》中,由老张给伟同和威威举办的筵席所用的就是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和谐的气氛。同时,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人们相互敬酒和劝菜的情节,体现了中国人之间相互尊重以及礼让的美德。这也符合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西式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在影片中,伟同和威威公证结婚的当晚,由赛门请客在曼哈顿最好的中国餐馆“中国宫”吃饭,也是为了缓解高母因儿子结婚寒碜而伤心的情绪,算是给高父高母的一份安慰,充分体现出西方人想要增进彼此的友谊的意图。
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西式宴会打破了围坐欢饮的格局,将个人的独立自主提到首位,这与中国传统的大家庭大一统的文化模式是背道而驰的。然而,这种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的形式,缺乏中国人主宾同乐的情调。对于中国人而言,中式宴会是要通过同桌共食来表现和睦、团圆的气氛。
(二)社交功能
在影片《喜宴》中,当高伟同的父母得知他要结婚时,特地从台湾带着钱去美国给他举办婚宴。但当他们发现儿子只是想按照美国人的风俗在教堂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时,就勃然大怒。他们认为伟同是自己的独子,无论如何都要办一场风风光光的婚宴,这样脸上才有面子,况且他们单是礼金在台湾就收了3万美金,全部带来美国举办喜宴,如果不办的话,回去无法向亲朋好友交代。后来在伟同父亲老部下老张的操办下,按照中国传统习俗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婚宴,这才使得伟同的父母感到脸上有了光彩,回台湾后可以向亲朋好友有个交代了。这一情节突出反映出了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社交功能。
在中国文化中,吃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在中国吃饭有时候并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个人行为,也是礼制精神的社会实现。中国人喜欢将人生的喜怒哀乐、应酬交际以饮食活动的方法体现出来,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请客者希望通过请吃饭来增进与被请者的感情,而被请者也因为受到邀请而感到有面子,感觉自己受别人的重视,于是请客者与被请者皆大欢喜。婚丧嫁娶、生孩子要请客吃饭,谈生意、拉关系、托人办事更要请客吃饭,这是中国人社交最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独有的特点。
西方人就很难理解这一特点。虽然西方人也把请客吃饭当成是一种增进彼此感情的一种方法,但远远没有中国人运用的频繁和熟练,且公私分明。对于因公请客,则按规定到餐馆去吃;如若是请好朋友吃饭,则多半会请到自己的家里去吃。基于这种不同,中国的餐馆,无论是高级酒店还是路边的小饭馆生意往往都很火爆,但在国外很多的西餐馆却生意冷清,惨淡经营。西方人注重简约,不喜欢太盛大的婚宴。
七、总结
【反映抗美援朝电影观后感】推荐阅读:
地方特色反映07-29
反映情况报告格式10-04
反映电网发展趋势11-15
反映科学知识的广告语08-05
基层反映: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亟待加强07-03
关于住宅装饰装修投诉处理的情况反映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