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历史学习方法

2024-10-30

初中生历史学习方法(精选16篇)

1.初中生历史学习方法 篇一

万丈高楼一定会有一个结实的基础,对于历史的学习也是一样的。打好历史的基础对于今后的历史学习至关重要,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一、带着情感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教学,切忌照本宣科。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是如此的灿烂和厚重,既有汉唐盛世的辉煌也有近代百年的屈辱。教师在讲授不同历史阶段或者不同历史事件的时候,要有意识地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正视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逐步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政史不分家,引导学生用“结合”的方法学习历史。

“今天的历史是昨天的政治,今天的政治是明天的历史”,要把历史和政治的这一关系给学生讲透,引导他们用政治学的知识分析历史,用历史学的知识检验政治,相互印证,相互促进。

在这一过程中,初学历史者可能感觉很难,但不必急于求成,只要有意识地用这种方法学习,随着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的不断积累,这种学习方法的效果就会逐步显现出来,而且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积累得越多效果越明显。

三、正确认识记忆与理解的关系。

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非常多,需要理解的知识点也非常多,如何认识二者的关系非常重要。很多学生因为记不住或者记住了却不知道怎么用而厌恶历史学习。事实上,历史学习中,记忆是基础,理解是催化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不可死记硬背,更不可脱离记忆空谈理解。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历史知识的学习更需要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历史知识的积累,并在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范围内通过课题设置等方法帮助其理解和消化。

记忆历史的一些方法:

记忆历史是我们学好历史的前提条件。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很必要的,下面我给同学们介绍记忆的方法。

1)图示记忆法:用各种图表、图形进行历史知识的记忆,这种记忆方法形象、直观,效果比较好。如学习到立宪派这一内容以后,我们已学了很多的派别,这样我们就把洋务派、顽固派、早期维新派和维新派、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出现的时间、代表人物和主张制成一个简表或知识树等图形,并留些空位给以后学到的新内容那就更好了。

2)数字归纳记忆法:①如数字本身的特征来记,如1919年的五四运动,②间隔等差数字记忆,如1911年武昌起义,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③一数多项联记,即同一年中发生了哪些事情,如1861年清政府设总理衙门,曾国藩设安庆内军械所,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3)关键词语记忆法:对于一些知识点我们也可以利用句子中的关键词来帮助记忆。如辛亥革命的功绩:我们可以借助“推翻”、“建立”、“打击”、“深入”、“创造”、“推动”等关键词来提示我们。

4)利用关键词和谐音法记忆不平等条约:如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首先挑选关键词依次为“割地、赔款、开口岸、协税”。其次,用谐音法记为“哥哥赔五(双)鞋”,解释:“哥哥”──谐“割”音,指割地;“赔”──赔款;“五”──五口通商;“(双)”──辅助记忆,无实义,下同;“鞋”──谐“协”音,指协定关税。又如: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主要内容,首先,挑选关键词为“认天约、开天津、割九龙、准华工、增赔款”。可用谐音法记为“准(许)天天陪酒”,解释:“准”──准许华工出国;“天天”──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陪”──谐“赔”音,指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酒”──谐“九”音,指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大家在平时的学习考试中一定要谨记上面介绍的建议,同时建议各位考生在考试以前多做一些题目,顽固自己复习的内容,争取在中考中取得更高的分数。

2.初中生历史学习方法 篇二

一、历史教师要有角色意识

“打铁先要自身硬”。历史教师必须上通天文, 下晓地理, 古今中外, 无所不知。只有精通本专业知识, 博大精深, 才能深入浅出, 征服学生的耳朵, 让他们乐意跟你走。教师要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患难:要为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感动;要为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牺牲精神激愤;要为卖国贼汪精卫的无耻行为感到愤慨……也就是说, 教师只有走进历史, 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跳动的脉搏, 从而引导学生走进历史的氛围中, 唤起学生的欲望, 为其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 牢固掌握历史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二、明确动机, 使学生“想”学

学习动机是保证学习的前提条件, 只有动机明确学生学习才有内在动力, 学生只有想学才可能学好。但在学生心目中, 对历史学习存在偏见:①受旧观念影响, “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 历史自然不受欢迎;②不懂历史这门课的内涵, 认为历史就是讲一些陈年往事, 供人们在茶余饭后聊聊天的, 与现实联系不大, 毫无用处, 不愿意学。事实上, 个人的进步需要从人生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 人类的进步都是站在历史肩膀上的跨越与飞跃。在上课时, 我会引用“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万兵”的伟人毛泽东学史重史用史的故事, 以及当今的时事热点问题来说明历史在认识社会、判断社会问题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 使学生对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让学生既能品到历史的趣味性, 又为学生架起历史与未来之间的桥梁。这样, 学生的学史“欲望”也在此过程中潜滋暗长。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学生要有兴趣地学习, 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指导的。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注重教学方法的探讨, 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成才。

1. 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 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学。

2. 要尊重主体, 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

教学民主性的激励作用显而易见, 许多思维的火花就是在尊重中绽放。面向全体学生, 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要关照到所谓容易被老师遗忘的“角落”, 给他们每个人参与教学的各种机会, 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并迁移到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中。

3.“教育有法, 但无定法”。

不论采用哪些教学方法, 都必须符合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以启发式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和技能, 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发展。如讲《战略大决战》时, 我将三大战役的兵力部署、战场范围、战场规模, 以及毛泽东“运筹于帷幄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战场指挥艺术生动地描绘出来, 让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里, 轻松掌握知识要点。

4. 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

历史课由于讲述的是过去, 比较枯燥乏味。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特别是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 我们可充分发挥其优势, 强化文字与图像、声音的结合, 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 构建图文并茂的画面, 无论是对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是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都比平面的文字、单调的讲解要有效得多。如《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 大部分学生看过课文后, 觉得没有前四次反“围剿”的内容;遵义会议后, 恢复毛泽东在军事上的指挥权后, 摆脱敌人围追堵截的几次重要的战事, 书中却写得过于简单, 让学生感到兴趣全无。如果照着书本内容上课, 上课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这时候, 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大量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精彩图片放映出来, 在讲到强渡大渡河之时, 播放一小段视频, 效果就非常好。

四、开展好第二课堂

在学习过程中, 我们展开多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 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外出参观等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利用双休日带领学生参观信阳博物馆和鄂豫皖革命纪念馆。信阳号称“江南北国, 北国江南”, 豫风楚韵, 是中原地区的南大门,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可利用本地历史人物孙叔敖、息夫人、魏延、司马光、杨靖宇、许世友等的事迹激活课堂教学, 追溯历史渊源, 还原历史本色。活动的开展,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影视资料方面, 我们时常关注电视电影上的有关资料, 如有与历史相关的就及时组织学生观看, 我们讲到抗日战争时, 就利用课余时间让同学们观看电影《金陵十三衩》、《东京审判》, 通过类似的历史第二课堂活动, 既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这不正是新课程提倡的吗?

3.谈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篇三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通过初中历史课的学习,让学生最终实现通过学习历史知识,以史为鉴,在将来的生活中利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提醒自己,对自己的将来大有益处。

一、紧抓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要分为三部分,课前、课上、课后。首先,课前一定要做到认真预习,通过预习将不认识的字或比较陌生的知识提前做到认真地查阅,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出明显的标记,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其次,课堂上是最关键的步骤,通过自己的预习,在课堂上一定要认真听讲。最后,课后要及时地进行复习和巩固。仔细地将老师课上所讲的内容回忆一遍。然后将知识列出提纲,再根据提纲把详细的内容填进去,这样就可以将自己学习过的知识再复习一遍,而且更具有条理性。

二、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组织学生学习是一项基本任务。教学过程是一种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性的特殊认识过程,教和学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教就没有学,没有学也就无所谓教。“学”的规律是“教”的规律的基础,“学法”是“教法”的依据。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能力,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会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增进学习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自立精神和责任心,促进学生成才。

三、培养有效的历史记忆法

历史知识的记忆是学好历史的关键。而现在的学生,由于长期地进行一些简单繁复的背诵,导致不仅没有获得相应的学习成果,更使得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逐渐在死记硬背中消磨。因而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能够帮助学生高效学习。

1.比较记忆法。所谓比较法,就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等进行比较和对照,分析其异同及缘由,从而寻求历史规律的一种方法。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这单元里面涉及到好几个不平等条约,因而在日后的单元复习中可以将这些相似的条约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从割地、赔款、开阜、其他特权、历史意义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比较,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清楚的理解单元重点知识点,还可以让学生在分析对比中进一步认识到清朝封建统治腐朽与落后,从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中国事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在实际授课中有意识的加以引用这种方法,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2.归纳记忆法。这种方法适合在学习新知识时,更适合复习。中国近代史是民族屈辱史,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在学习完《辛丑条约》以后,我们就应该进行一下必要的总结归纳了。条约的内容一般就是围绕着割地、赔款、通商来表述的,我们可以归纳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这三方面都有。只有《辛丑条约》与众不同,它没有通商口岸,而且在众多的条约中,它的赔款数额最大。我们可以归纳出三个条约对这个社会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我们还可以归纳出英国和日本都单独分别挑起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同时他们还都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联想记忆法。对于历史的学习方法,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死记硬背!简单的认为只需要把书上的知识点全背出来就可行了,殊不知这其实是一种事倍功半的历史学习方法。所以,我们在学习历史时的记忆环节可以采用联想记忆的方法来进行学习。一般来说联想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纵向的联想记忆法一般指是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理清事件的发生过程。例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五四运动(1919)——中共诞生(1921)——国民大革命(1924-1927)——国共十年内战(1927——1937)——抗日战争(1937-1945)——解放战争(1946——1949)。在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前,将此顺序罗列出后,将相关阶段的大事件进行对应记忆。横向联系记忆法是通过把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历史事件进行关联,或是把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性质、类型的历史事件,进行相互联系,从而达到高效记忆的效果。例如进行17-18世纪资产阶级统治确立的记忆时,有意识的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进行关联。

4.时间记忆法。历史教材的时间很多,学生记忆起来有很大的困难。掌握了时间记忆法,学生能把握时间的脉搏,对历史的年代分期有一个清楚的脉络,能准确地来做排列历史时间的试题。如1935年有著名的遵义会议,向前推10年,是1925年,有资产阶级革命先驱孙中山逝世,再往前推20年,是1905年,有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通过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民主革命纲领,阐发了“三民主义”,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从这一年向后推10年,是1945年,在这一年,有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中共七大,这次会议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也在这一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现代的历史学习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逐渐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动探究问题,使学生从枯燥、沉闷的认知、记忆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与智慧。这些方式方法,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是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属。只要大家重视“学会学习”的指导和培养,真正实现教与学、教法与学法的最佳组合,一定能开发好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要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秦童.对素质教育下学习方式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8.

4.初中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学习方法 篇四

第一,时间或背景。对于大部分历史事件并不需要记住其发生的年、月、日等具体的时间,但须知道它们发生的历史时期,或它们发生的时代背景。如对于“公车上书”,应知道它发生于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时。不过对少数重大的历史事件(尤其是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中的事件),须掌握它们发生的具体时间。

第二,简单经过或内容。如对于“公车上书”,应知道其主要内容是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上书光绪皇帝,反对签订《马关条约》,要求变法。

第三,结果或影响。如对于“公车上书”,应知道它虽然没能上达,但却标志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初中历史期末复习方法

一、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是考生形成能力的基础,是解答好试题的基本保证。考生复习时一定要依据《中考说明》中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点,根据教材的单元进行梳理、掌握,要熟记基础知识,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要理解基础知识,不停留在简单的背诵上,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整合,形成知识体系,加强理解记忆,尝试进行回忆,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

二、抓住重点,适度拓展

考生要在复习重点知识上狠下功夫,要着重掌握好中外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线索、历史特征等,借助老师的帮助,学会把分散的历史史实、概念、阶段特征等纳入完整的知识体系,变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主干知识网络。专题复习可把握以下几点:一个中心──以问题为中心。两个关键──关键词、切入点。三个模式──小切口、深分析;大跨度、高概括;多层次、多视角。四个思考──历史问题现实的思考;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外问题对比的思考;热点问题的综合思考。

进行纵横联系,融会贯通。可采用多种方法,如横向比较法,即把发生在同一时期的历史,特别是中外史放在一起进行复习,找出异同点;采用纵向比较法,即把发生在不同时期的相关历史放在一起复习。

同时还可适度拓展,细致把握,利用课文的插图、小字、表格等已学过的知识对课文的隐性知识进行挖掘,来弥补教材,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三、强化训练,重视反思

5.初中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 篇五

2.完整归纳概念内容。例如19高考第14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①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②消灭封建剥削制度③维护农民利益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①②

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此题已对历史概念的内容进行了部分归纳,要求选出符合项。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历史概念所含内容的归纳过程。经过归纳比较,显然②不是共同点,应选没有②的选项。

3.区别概念的异同。在复习中应把同类或相似、相近的概念进行对比,区分其异同点,从而提高对概念的准确把握。如上海高考试题第26题“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的相似之点是①面临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②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③最主要的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业④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6.初中生历史学习方法 篇六

历史知识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历史教师无法使过去的史实重演。而人们的认识,大都从感性认识开始,尤其是初中学生在记忆内容方面,具体形象识记仍占主导,抽象识记正在逐步发展。这不决定了直观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历史插图作为一种直观教材,是中学课本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它没有自己的序列,只是按照文字教材的需要编入,但是,历史插图却有着不可忽视的辅导作用。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谈谈对历史插图积累起来的一些认识方法,以供参考。

(一)特点辨别

在初中历史课本中,有一些历史插图,根据课文的要求,重点是在掌握其特点。比如,“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就属于这一类。对于这类插图,一要确定与其对比物;二要探明差异;三要找到特点形成的原因或者经过,四要判定其所具有的意义。现以“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和“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为例予以说明。①二者区别:北京人的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山顶洞人从前额、鼻子、嘴巴各方面来看,与现代人差别不大;②说明形成过程:因为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距今遥远,所以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距今一万八千年,离今稍近,所以与现代人有着相近的地方;③参看图下的不字内容;④判定意义:人类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仅从面貌上看,已显示出比北京人的进步性。

(二)分析结构

根据课文的要求,有一些历史插图,则应通过结构的分析,来弄清其功能或用途。如:“四羊方尊”、“翻车”、“隋赵州桥”等。认识这类插图,分析结构是其中心,分析时应说清:①插图可分哪几部分;②各部分有什么关系;③是怎样形成或产生的;④具有什么功能或作用;⑤说明什么问题。现以“隋赵州桥”为例分析一下。①赵州桥由桥身大拱及两端上方各两个不拱组成;②平时低水量水流从大拱流过,大水亦可从两旁的小拱流过;整个桥型,大小拱相配,显得轻盈匀称;③它们隋炀帝时杰出工匠李春主持设计并建筑的;④这样建筑,可减轻桥身重量对桥基的压力,遇到洪水,又可以减弱激流对桥身的冲击;⑤赵州桥距今已有1300多年,因而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三)拓展介绍

历史课本的许多文物插图,仅从画面观察是无法达到课文记述要求的,这就需要扩展介绍一些有关知识,增强观察的深刻性、理解性。如:“崇圣寺三塔”、“印度佛塔”、“龟船”等可作代表。在认识这类插图时,要围绕画面的内容,说明其出其不意的背景、产

用心爱心专心 1

生的经过、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等。现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说明:①随着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城东京的建筑已不再是唐都长安那种封闭式坊里制的格局,而变成开放式的大街小巷的格局,商业区分布到全城各个角落;②张择端的画卷,描绘了都城汴河两岸的风光;③全画总长5米多,共绘人物550多个,牛马驴骡等牲畜56匹,车辆约20辆,大小船只20余艘,还有房屋、桥梁、城楼等建筑;④课本插图仅选了“十字街头”部分,反映了当时东京城的繁华景象,表现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

(四)人物形象描绘

历史人物插图是历史课本中较多的一种。对于课本记述的重要的一种。对于课本记述的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来说,这些插图起着加深印象的作用。我的作法是:借助人物插图的肖像和神态,补充介绍一些精神境界方面的内容,以加深印象。如“彼得一世”一图,先说画面人物仪表严肃、目光炯炯,穿的是短装,没有胡子;再说这同他从小酷爱军事游戏,经常与外国侨民往来,受到西欧人的影响。他羡慕西欧技术,曾前往英、荷 等国家考察学习;对待反对他的人残酷无情。皇太子阿列克塞反对他的改革,他毫不留情地把皇太子交给特别法庭,判处死刑。他提倡“文明开化”,生活方式西欧化,所以他率先垂范,穿起了短装,剪掉自己的长胡子。所有这一切说明,彼得一世是一位具有改革创新、远见卓识、做事果断的著名俄国沙皇。

(五)情节分述

在历史教材中,还有一定数量的重大事件情节插图。象中国历史“大泽乡起义”、“黄巾起义”等,认识这类插图按照“整体——局部——整体”原则拟出“观察提纲”,用“问题链”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如“黄巾起义”一图可用以下系列问题来引导认知。①“图题”是什么?②此事件发生于何时?③图上的人物装束有什么共同点?④他们正在干什么?手里拿的什么武器?⑤图上的旗帜写了些什么?⑥它反映了什么?⑦此图说明该起义有什么作用?事实表明,运用这种观察提纲来指导学生认知插图,既能帮助他们掌握历史知识,又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由于历史插图的着重点是课本的文字记述部分,所以在进行教学中一定要以说明其有关内容为准,不能喧宾夺主和超越教材的主题。要按照“知觉、思维、语言统一规律”的要求,边引导学生看图,边引导他们的思维,边作出语言的描述说明。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已意识到历史插图的重大作用。我相信,集科学性、思想性与一体的历史课,是一块肥沃的热土,它正等待着有志之土的开发,它的明天将更美好、更灿烂。

7.初中历史合作学习初探 篇七

一、合作学习小组的确立

(一) 小组成员间的合理搭配

在给学生分组时, 教师一定要多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充分了解学生, 遵循一定的原则, 对学生进行合理搭配。这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良好成绩的前提。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比如根据学习能力与性格特点、爱好、兴趣等进行分组, 在搭配时要做到“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 即每个组都要有几名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这样不仅能够带动其他学生, 促进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还能确保整个小组的学习效率, 在进行实践活动时也能够让学生共同提高, 做到各组成员之间的取长补短。另外, 教师在分组时也要考虑男女生的性别, 每组的男女生要尽量持平。

(二) 小组成员的分工

作为一种互助性的学习, 合作小组必须要进行分工, 让每个人都能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责任。这样, 在进行课堂讨论学习的时候, 学生就能够相互配合, 让课堂讨论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在课后进行小组探究时, 小组之间可以互相支持, 让探究活动能够顺利完成。一般情况下, 我们会这样给学生分工:一些学习较好并且有组织能力的学生任组长, 负责全组人员的召集与讨论;写字清楚且顺畅的学生任记录员, 负责将本组成员的讨论观点记录下来;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好的学生任发言人, 可以总结小组讨论, 与其他组成员进行交流;其余的学生可以从中任选一名作为计时员, 帮助小组内其他成员记录发言时间, 让大家都有参与讨论的机会。组长是这些分工中的重点, 组长的任选决定了整个小组的进行与效果, 要慎重选择。

(三) 合作时机要合理

1.在攻克重难点的过程中,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 让他们放手去做, 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能够让他们全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 一起探究知识的奥秘。

2.在复习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把整理复习的机会让给学生, 通过分小组整理、小组间讨论、课堂大总结的方式,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查漏补缺的过程中得到全面提高。

3.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开放性的题目是屡见不鲜的。在解答这类问题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是因为这种问题适合在小组间进行学习, 另一方面是因为这种问题能够让学生有全局意识, 考虑问题更全面。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会“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使得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四) 学习评价要正确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要注意以表扬为主, 多给予学生鼓励。教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赞赏的眼光都能让学生的心理产生认同感, 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而且, 教师的评价不仅能够激励学生, 还能让学生产生集体荣誉感, 使得他们对合作学习更有信心, 积极性也更高了。

二、小组合作学习如何进行

新课程标准对我们提出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历史知识, 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要求。因此, 我们就要彻底抛弃以往那种枯燥、单调、乏味的历史教学, 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教学以学生为主,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积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对历史充分重视起来, 喜欢历史, 爱上历史。

虽然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喜欢合作学习, 但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却会遇到很多困难。有些小组成员交流、沟通的能力不佳, 学生能力的差别也导致了参与程度的参差不齐。在学习过程中, 有些学生遇到困难就退缩, 拉低了整个小组的合作品质;有些学生性格孤僻, 缺乏合作意识, 小组成员就难以提高学习的效率。针对这些情况, 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鼓励他们与他人合作, 帮助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合作品质, 从而促进小组的合作学习, 让合作学习收到更好的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 采取多种方法, 提高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认识, 让学生逐渐消除顾虑, 使他们既敢于在合作学习中提出自己的问题, 大胆寻求帮助, 也乐于把自己的发现或想法拿出来与别人一起分享, 让合作变得更加坦诚、友善和真挚, 从而把合作学习当成一种愉快的交际活动。

合作学习一般都有明确的任务。明确的任务是合作学习的风向标。问题不明确, 过于笼统,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就会无处下手, 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或者对合作学习产生无所谓的态度。而问题如果过于简单, 同样不会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热情。像在对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教学中, 教师就应该大力鼓舞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哪怕是一些偏激的观点, 可以让小组内部、小组之间进行合作讨论, 共同分析探讨,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达到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培养目标。

8.初中生历史学习方法 篇八

关键词:初中生;自主学习;学习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378-01

初中历史课理论性较强,上不好,课堂就缺乏活力,显得枯燥空洞,学生兴趣不大,积极性难以调动,学生就不愿学。加之,中考开卷考试的改革,考试时学生就拿上一大堆资料在那里翻个不停,找答案,应付考试。笔者认为,在教学的同时,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动起来,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教学尝试,也应是新课程教改理念所提倡的。故此,这里就初中生历史自主学习策略与学习能力关系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探讨。

一、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起点。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可能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历史课本身是极具趣味性的,“满堂灌”的教法,很难教出兴趣,也很难学出兴趣,更不会让学生自主的去学。因此,培养初中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在于激趣。

1、沟通交流,激发学习动机。课堂中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以情激趣,耐人寻味的谈话,都可引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教师平时应真正做到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要爱护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要多关心,多激励,多督促,多一份爱心和耐心,这应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让学生积极参与,诱发求知欲望。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现主体性地位,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获得成功的快乐,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可能得到培养和发展。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让我看,我也许会记住。让我参与,我会懂”。非常明显,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才可能学会、学懂。

3、用历史人物熏陶感染学生,增强自主学习的责任感。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可用教材中典型的历史人物来熏陶感染学生。学生在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的启示下,为国读书的责任感就会增强,并成为一贯的意志行为。因此,应把求知与思想感情,意志行为等结合起来,如在中国近代史上,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涌现了许多历史名人,民族英雄等,利用这些英雄事迹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

二、教给学生自学学习的策略,培养学习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与其教会学生学会,不如教会学生会学,自主学习方法好比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它,便能终身受用,从而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就是主张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了提高初中生自学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应使学生知道学什么,明白怎样学。

学习历史一般的方法途径是:阅读教材,提炼有用的历史信息,看教材材料,帮助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文物;再读教材小字部分,使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更加清晰,最后再读课文正文部分,掌握历史知识点,提炼课文所反映的重点历史信息,帮助其记忆历史知识。为了便于记忆,也可以利用教材上的地图知识,把历史知识放回到地图上,从而加深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识。

例如,教学“五四爱国运动”这一课时,不妨先布置学生完成以下几个问题:五四运动发生的时间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五四运动何时发展为全民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以此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在书上寻找相关的内容,熟悉教材。不但可以达到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训练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而且对课堂上学习掌握新知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以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知识要点后,教师应在课堂上利用适当的时间进行训练。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趁热打铁,复习所学,巩固所学,延伸所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自觉性、自主性。例如,中考复习中,教师应负责好方法的指导,复习任务的引导,具体由学生自主完成。我先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如下任务:一是准备教材,这是进行复习的基本。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中考说明整理相关知识要点。三是交流核对。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完成中考说明知识要点的整理工作,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己动手找的过程中,其实也是自主复习考点知识的过程。正是通过这样不断的激发,不断训练,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了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复习效率,甚至于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考历史课取得了优异成绩。

“授人以鱼”,能解他人一时之忧;“教人以渔”,则让人终生受益。吕淑湘先生曾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会受用一辈子”。学生总有一天要踏入社会,离开教师,因此,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提高,才有可能为他们今后漫长的学习生活培养良好方法能力。

9.高中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篇九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0.初中历史学习好三种方法 篇十

众所周知,理解记忆因是建立在对识记材料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背景有比较透彻的认识和体验的前提下,因而比简单刻板的机械记忆更精确、更牢固。所以,理解记忆应该在记忆方式中占有相当大的权重。但是,实际情况是学生运用机械记忆的比例高达45℅左右,而理解记忆比例仅占25℅左右。所以,这就提醒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仅仅陶醉于当一位历史知识传授者,而要有意地引导学生结合典型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感知、理解特定的历史知识及其内在的必然联系。

理解是记忆的前提,而方法则提高记忆效率的保障。而实际上学生在记忆历史知识时,经常运用多种方法的只占五分之一左右,偶尔用一两种方法不到一半,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在记忆历史知识时,几乎从不讲究方法。“我脑子聪明,不需要方法”甚至成为个别优等生的口头禅,自豪感溢于言表。事实上,即使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而教师不注重引导学生从外部环境选择、记忆主体变通、记忆对象重组和记忆手段创新等方面去因地制宜地掌握恰当的技巧,要想铭记历史,也只能是一厢情愿。

从小学到初中,对同学们来说,知识上有跨越,从算术到代数;环境上,心理上也有跨越。在初一这个过渡的时期,总是有同学面对新问题准备的不好,掉下队来,同时,也有些同学方法得当,后来居上。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这里,我们给大家提供一些在进入初中后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备借鉴。

1.要学会制定学习计划,有计划的学习。

一进入初中,同学们会惊奇的发现,与小学老师们事事关心,面面俱到相比,初中老师管的很松,作业留的不多,或者即使很多,也不检查。上自习也没有老师看着,随便说话,也没人管。

在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下,

一,要自觉的学习:有些同学管不住自己,放任自流,不能自觉的找课外题做,预习,复习。这样的同学多半缺乏自制力,不刻苦。长此以往,与那些能够自觉学习的同学,差距就会越来越大。等你发现差距的时候,一般就很难赶上了,因为大家都在一个水平的时候,你都不能让自己努力自觉的学习,看到差距,就更困难了。

二,要有计划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自己学的好的部分,学的不好的部分。自己要有计划的随时查漏补缺。而且,初中难的学科较多,有计划的分配时间,避免偏科也很重要。

最好能够早点找一本中考考纲,了解将来考试的范围和难度,好对症下药,有所侧重。

2.思想上不能松懈,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刻苦努力,不要掉队。

11.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历史;兴趣;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168-01

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想着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好的问题,还要想着怎样才能让学生快乐的接受自己所教的历史知识,这是广大一线中学历史教师追逐的目标。俗话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初级阶段,教师往往容易激发他们对某一事物的兴趣,却不能确保他们能够长时间的坚持这份兴趣。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让学生长久而为之成了目前中学历史教学面临的紧要任务。那么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一、巧妙运用历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是厚重的,这种经过几千年逐渐沉淀下来的精髓成了我国历史的宝贵财富,但是它们似乎又离我们生活的世界很远,学生学习起来自然会多一份沧桑感和距离感。作为21世纪的历史教师,不仅肩负着教学历史的重任,也要尽可能的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资源,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致。在这里,历史故事是最能形象而又生动的展现历史史实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故事来凸显课堂教学的主题,将学生带入快乐学习的境地。比如在学习明清文化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康熙、雍正和乾隆这三位清初的皇帝,从康熙的智捕鳌拜、平定三番、收复台湾、亲征漠北,到雍正的整顿吏治、设立军机处、改土归流,再到乾隆的减免钱粮、治理新疆、海塘措施,教师从这些故事中任选一个讲给学生听,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康熙在收复台湾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学生在听教师讲故事的过程中自然就接受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二、通过语文教学法的应用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历史和语文是相同的的,教师完全可以把语文教学法照搬到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都知道,历史必须要以文字的形式才能得以记载,而文学作品也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才得以创作,所以自古以来所说的文史相通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比如要想把“鸦片战争”记录下来,就需要严格遵循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意义等条例,按照既定的顺序才能把“鸦片战争”的史实完整的刻录出来。再比如文天祥的“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人是在抵抗元朝失败被俘后在零丁洋上所作,是与当时的史实紧密相连的。既然历史和语文存在如此多的共同点,那么教师就可以以语文教学法来教学历史。例如在学习历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到每一段的中心句,然后根据这些中心句来总结每一段的段意,进而列出教材的大纲,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到教材的思路脉络,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再例如学生在背诵“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意义等方面有序的进行背诵,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历史记忆水平。另外,在做论述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论文写作”的形式来完成论述题的解答。学生在写论文时通常会按照摆事实、讲道理的规范进行写作,不仅具有严谨的思路,而且有着鲜明的态度。如在学习了“红军长征”之后,教师便可以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创作一篇“红军长征”的议论文。这样便能大大提高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内外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起课内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历史剧。比如在学习完“九一八事变”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来演“九一八事变”,在排编的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清楚“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然后确定好成员之间的角色分配以及每个角色的性格及心理活动。既而让学生排编一些场景对话,尽最大可能的再现“九一八事变”的场景,通过排演历史剧,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话剧设计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当时惊心动魄的画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外,教师也不要过度的放纵学生,使学生成为脱疆的野马,在下次的历史课上将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如“讲历史故事”、“评说历史事件”、“再现历史场景”、“历史辩论会”等活动,以此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的兴趣。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容易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种各样的图片。在历史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图片,但是与丰富的历史知识相比,教材中的图片依然显得微不足道,教师可以在课后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比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教师就可以在网上收集“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这些图片涉及到“甲午中日战争”的方方面面,不仅补充了教材的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与历史相关的电影视频。例如在学“南京大屠杀”时,教师不但可以展示图片,还可以播放电影《南京大屠杀》。电影再现了当时的场景,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也许看这部电影会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观看电影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在感触颇深时再去翻阅教材,势必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从而提高了历史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并在此基础之上研究相应的历史教学艺术,从而激发初中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闫 寒.试探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J];新课程(教研);2010年09期

12.初中历史有效学习活动探究 篇十二

一、“学生会学”是有效提高学习活动的关键

学习除了靠兴趣之外, 还要讲求方法, 只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才能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 学生会学就是让学生自主掌握初中历史学习的重点和方法, 有效提高学习质量。因此, 在初中历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学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有利于进行有效学习活动。具体可采取以下操作进行:

首先, 要提前进行学习。这就需要在初中历史教师的引导下, 在课堂教学中, 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比如, 通过让学生对于所学的课程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从而提高学生全面概括内容的能力。对于不懂的问题要及时标记出来, 带着问题独立查阅相关资料, 而教师只需进行引导即可,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 通过对学习的重点内容的分析, 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进而不断增强学生自身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其次,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扮演导师的角色, 对学生不懂之处加以指导, 尤其是学生在选择相关历史资料时, 教师应提供学生一些可读性较强的资料, 让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另外, 对于一些难懂的历史内容, 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查阅相关资料, 培养阅读书籍的习惯, 这样也有助于教师进行因材施教, 从而使学生明确自身学习的目标, 养成主动学的能力, 有效提高学习活动。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 一般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比较差, 因此, 教师应对这类学生的学习进程加以会关注, 如果可以, 还可以时常督促他们主动学习,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逐渐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 教师还应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为其提供更多的帮助。最后, 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及时检测, 这样就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尤其是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 就能够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进而使学生逐渐弥补学习中的不足, 有效提升学习效率。总之, 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 给予学生不同意见, 从而让学习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努力, 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 这样才能有利于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二、“教师会教”是有效提高学习活动的基础

( 一)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首先, 在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紧紧围绕历史课程内容, 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比如, 教师应让学生积极融入生活中, 从而感受到历史课程的魅力, 引导学生不断使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得到更新和升华,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 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将历史内容通过图像或者声音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来, 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吸引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进而让学生更加真实的了解历史, 掌握和理解历史内容。最后, 教师还可以通过实物或者模型等相关设备, 通过让学生组织表演等形式演绎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可以提出有效的问题, 为学生创设出比较真实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达到有效学习活动的目的。

( 二) 提高学生团体之间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通常情况下,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的主体是教师、课堂以及课程,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出现枯燥现象, 甚至在教学课程中, 出现学生不认真听讲, 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久而久之, 学生便会失去学习兴趣。而当下, 社会所需要的就是具有较强合作性和交流性的高素质人才, 这就是使得历史教育显得更加重要。由于历史教育所体现的就是一种合作性和交流性较强的社会能力, 基于此, 初中历史的教学中, 教师应将提高学生团体之间的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主要目的, 先培养学生对于学习主题有效确立, 了解世界历史文明, 体会到我国历史和西方历史的相通之处和不同之处, 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对一些历史内容, 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果学生提出诸多历史问题, 教师应进行分类, 让全体学生分组讨论后给予正确的解答, 从而有效在课堂时间内进行解决, 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另外,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应引导学生以分组的形式, 独自查阅相关资料, 相互协作, 分工进行, 尤其是当学生讨论时, 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在讨论之后为学生做问题答案的总结, 从而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度, 同时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三、结语

总之, 初中历史有效学习活动探究, 对于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初中历史有效学习活动中,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 还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有效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采取灵活多变的评价激励措施, 让学生在舒适的学习氛围中得到最有效的学习。比如,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应适时对其进行赞扬; 而当学生回答的不完善或者比较差时, 教师应给予一定鼓励, 这样就能够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因此, 有效的学习活动是建立在初中历史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内容的基础上, 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难易程度, 选择适宜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 这样就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创新出新的教学方法, 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从而达到有效学习活动的目的。

摘要:随着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 使得学习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成为众多教育界人士普遍关注的话题。而初中历史的学习本身比较枯燥, 如果没有创新性教学方式, 学生极易出现厌学的现象。因此,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如何能够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 成为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所以, 这就要求教师合理掌握历史课程的特点, 创新教学方式,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针对初中历史有效活动进行了详细探究。

13.高中生如何学习历史 篇十三

1.抓住课堂

要说实在的东西,课堂是很实在的。我们文科和理科不同,很多聪明的理科生不听课,照样可以考好;但是一个历史生如果不听课,他什么成绩都别想拿到。

听课也有听课的方法,我认为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你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把你理解的这一课的知识框架和系统大致构建出来,充分去领会书上每一个部分、每一个框题是为了说明什么;

然后在听课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在原有的基础上调整你的思路和框架,形成一份完整的听课笔记,课后再与参考书上的知识重点、知识框架进行对比补充,拓展自己的思路。

2.充分利用老师

每一个历史老师对历史都有自己深刻的理解,他们也都是经历过高考的。你可以主动地和老师交流你对历史问题的观点,从老师的回应中吸取对你有益的东西。

3.史实问题和思维问题——两大关键

你会发现我们做历史题,做来做去无非就是考察两个问题:要么是史实,要么是思维。

史实问题通常就是要考你的记忆,比如:法国大革命什么时候爆发的?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哪些?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这些都是不容更改的史实,你必须非常熟悉和了解,这需要平时的积累和记忆。

记忆史实其实并不是什么痛苦的过程,重要是要对历史抱有激情和信念。最终你会发现一切都不难,就像你不会忘记家里的门牌号和好朋友的电话号码一样。

同时,你还可以编一些顺口溜来帮助记忆,比如,我就是用“工程队”三个字来记忆中共一大的局限性的:“工——关注工人阶级,忽略了广大农民;程(城)——把城市作为重心,不符合中国国情;队(对)——斗争对象指向资产阶级是错误的”。

思维问题考察的是你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理解,比如说我们见到“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导火索”这样的字眼,那么这道题应该就属于是考察思维的。

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观念转变,早作准备

如今的高考形式,历史作为高考科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中考在去年才考历史,而且作为综合科来考,初中课时安排少,许多学校又缺乏专业教师,历史在有的学校形同虚设。学生初上高中后,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一无所知,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唯一法宝,不愿认真听讲,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循序渐进的打算。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属新编教材,从观点到史实,从容量到质量,从广度到难度,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历史学科本身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和高考改革带来的结果。缘于此,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课时少,进度紧和高考能力考查要求日渐扎实的情况下,如何更新观念,适应新形势,学好新教材,是摆在每一个高一新生面前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讲究方法,注重理解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历史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决非一时一段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因此,高一新生接触《中国近代现代史》时较为头疼,只有注重学习方法,方能事半功倍,适应高考形势的要求。具体来讲:①要培养自学能力。高中历史教材每章前都有“引言”,它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同学们在学习每章之前,要认真阅读一下“引言”,把每章内容的线索和重点了解清楚。形成习惯后,有助于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另外,每章选用的插图、表格、史料都要认真理解领会,以帮助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所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必须的。总之,自己掌握了主动权,养成了良好的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学习历史至关重要。②注重知识的联系结合,树立整体知识观。首先,高中历史许多概念比较抽象,诸如“革命”、“改革”、“改良”等,必须结合政治常识方能理解。在目前各类历史试题中,理解性的题目占据了主要地位,如果对教材处理不好,做选择题时,就会出现判断错误,做材料题和问答题时则容易答非所问。其次,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平时,在学习中应注重多分析、多比较,找出其异同处,加深对史实的理解,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能力。③注重跨学科的联系,学以致用。高考实行“大综合”的趋势,要求各科加强渗透。学生在平时应关注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事等热点问题,多角度去研究、分析所涉及的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理清主线,建构体系

14.初中历史课导入方法小结 篇十四

论文关头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注重

论文摘要:新课导入是至关主要的教学环节。初中历史课导入体例多样,教师把握好、运用好,就能充实调动起学生进修的积极性、自动性,本文列举了初中历史课的几种导入体例,并提出了导入的注重点。

“万事开首难”,“精采的初步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人是至关主要的教学环节,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马上吸引学生的注重力,激起他们的乐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空气,使学生的智力勾当始终在一种强年夜的内压动力浸染下,在情感高涨的空气中进行,促其把进修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从而自觉积极地进修。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采纳下列几种趣味导入体例: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这是最常见的导入新课的体例。这种体例注重常识跟尾,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常识的巩固.而且能为新常识的进修作好铺垫,可谓是温故而知新。例如,在讲述《马关公约》时,我们可先复习已经学过的《南京公约》;讲《辛丑公约》时,可再复习《南京公约》和《马关公约》。经由过程复习,学生可明晰各个公约对中国的风险及重年夜的社会历史意义,以及中国是若何一步一步地沦为半封建半殖平易近地社会的。再如讲述中华人平易近共和国成立时,提问:国平易近党被推翻的标识表记标帜是什么?蒋介石在中国年夜陆的统治一共若干好多年?学生回覆后指出:1949年4月中国人平易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平易近党政府被推翻。蒋介石在中国年夜陆的统治一共22年。此时继续问:人平易近解放战争在全国规模内取得根基胜利,成立新中国的前提已经成熟,那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平易近要成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新中国的成立有什么重年夜意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进修的内容。

二、图片导入,直不美观形象

图片种类良多,有历史地图、历史文物、历史丹青等,可直不美观揭示历史事务和历史人物的形象,给学生以活跃的视觉感应感染,便于吸引学生的注重力。为历史教学供给珍贵的素材。如在讲美国自力战争时。出示美国国旗,让学生不雅察看:美国国旗有什么特点?上面的星代表什么?条代表什么?为什么条的数目是13个,星的数目是50+7再如在讲文艺回复行为这一课时,先给学生出示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的图片,并进行描述:“这幅画描画了耶稣在和他12个门徒最后一次晚餐时.对他的门徒说:‘你们傍边有一小我出卖了我!’在这一刹那.众门徒的神色和心里勾当马上吐露出来:有的愤慨,有的叹伤,有的则

在剖明自己的纯沽无辜。叛徒犹年夜神志惊诧,手中握着出卖教员而获得的钱袋,位于图中最阴晦之处。这幅丹青称道了殉道精神.拷打了叛徒行为,从而默示出典型情形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是人文主义思惟的集中浮现。那么,什么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思惟和文艺回复行为之间是什么关系?”带着这些疑问学生会迅速阅读课文,自立解决问题,由此进入新课。

三、诗词导入,学科渗入

诗词说话精辟、活跃、美妙,学生喜爱。历史教学中,适当地引用古诗词导入.不单可以巩固复习语文基本常识.更主要的是可以营造活跃欢畅的空气.提高学生的乐趣,拨动他们的思维之弦,使其以丰满的情感投入进修。如讲述丝绸之路时.先朗诵几首与之有关的不朽诗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简单讲解后指出丝绸之路不只吸引前人,直到今天,她仍然是良多人心目中的旅游胜地,由此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再如进修红军长征的内容时,不妨朗诵毛泽东的《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年夜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事后尽开颜。”学生在朗诵之余.不单会对即将进修的内容有所体味,而且会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以苦为乐的革命乐不美观主义所深深传染。

四、故事导入,缓解压力

故事可以缓解压力,使学生提高和集中进修注重力.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中,一则融常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短小精壮的故事,经常是点燃学生进修乐趣的火种,也是增进师生情意,启迪学生聪明心灵的兴奋剂。如在进修古代希腊的内容时,“木马计”“马拉松长跑”的故事能给课堂教学增添不少的趣味性。再如讲拿破仑帝国时,可以讲“雾月政变”“滑铁卢战争”,一会儿就能把这位具有传奇色彩,同时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推到学生面前,由此进入新课教学,学生必然兴致盎然。

五、影视导入,再现历史

影视作品除具有与图片一样直不美观形象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情节波澜升沉等特点.更轻易让感性熟悉、可塑性较强的初中学生接管和喜爱。如在讲抗日战争时,可播放片子《死战台儿庄》片段,在学生被惨烈的战争排场所震撼时问:“这部影片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什么时代的什么战争?战争的功效若何?对中国发生了什么影响?”再如讲述鸦片战争时。先播放片子《林则徐》或《鸦片战争》中有关“禁烟”、“销烟”的历史布景及林则徐采纳的法子的片段,进而指导学生思虑:林则徐为什么要禁烟、销烟?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不是由禁烟而起?在陆续串的问题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后.起头讲述新课,下场很好。

六、悬念导入,激发求知

学贵有疑,有疑才会有所思,有思必有所得。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人新课.可以最年夜限度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可设计下面的导入:“同窗们,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德意日法西斯处处侵略,攻无不克,但最终仍是惨败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他们作战不勇敢了,仍是他们装备不精巧了?今天,就让我们来配合进修这一课。”再如讲构建科学殿堂的巨匠时,可如斯导入:“同窗们,关于科学家,我们已体味不少,人们也力争按照科学家的进献判定出其中的最精采者。美国曾经邀请50多位在全世界受到尊敬的科学家选举有史以下世界上最精采的科学家。在全数选举名单中,只有一小我的名字呈此刻每一份名单上,而且年夜多是名列榜首。同窗们知道这位科学家是哪位吗?今天。就让我们来进修这一课。一同走进科学殿堂,去领略科学巨匠的风度。”学生必然孔殷地想体味新课的内容,注重力就会被吸引住,课堂空气也就被调动起来。

七、成语导入,言简意赅

历史教科书上有良多成语典故,用在教学导人中。下场颇佳。如围魏救赵、道路以目、卧薪尝胆、揭竿而起、四面楚歌、约法三章、破釜沉舟、闻鸡起舞、击楫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三顾茅庐等。

八、节日导入,独具匠心

中外历史上有良多非凡的日子,把它们作为导入的引子,别有风味。如中国历史上.用5月4日五四青年节引入对“五四行为”的进修.1.~J7月1El建党日引入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进修.用7月7日中国人平易近抗El战争纪念日引入对“抗日战争”的进修,用8月1日建军节引入对“南昌起义”的进修,用10月1日国庆节引入对“中华人平易近共和国成立”的进修。世界史上.用5月1日国际劳动节引入进修“欧美工人行为”,用7月4日美国国庆节引入进修“美国自力战争”,用7月14日法国国庆节惹人进修“法国年夜革命”.用12月25日圣诞节引入进修“世界三年夜宗教”除上述几种体例外,还可采用现实联系法、名人名言导入法、联想对比法、创设情境法等体例设计历史课的导人语,但无论用什么样的体例导入都要注重:所用体例和材料要合适教材内容现实,要与课文内容或历史史实相联系关系,不能牵强附会;体例要矫捷多变,分歧内容要选用分歧的体例,切不成陈旧看法;设计要有趣味性或启迪性,说话要精练,等等。

总之,历史教学导入新课,不必拘泥于某种模式,关头在于教师要把握好它、运用好它,充实调动起学生进修的积极性、自动性,这样才能把历史课讲透、讲活,使之魅力无限。

小课题结题论文

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技巧之研究

15.初中历史课堂自主学习模式探析 篇十五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挖掘利用生成资源

“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上不仅仅是教师提学生答, 还应该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 师生共同解答。

1. 营造氛围, 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 创设引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让学生事先预习, 课堂上由有疑问的学生提问, 让其他学生解答, 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 获得结论。遇到意见不统一的, 允许发表不同见解, 展开辩论, 鼓励纠正别人的错误。这样课堂气氛会比较活跃, 学生就会在“提问—解答—辩论—得出正确结果”的过程中, 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的能力。

2. 鼓励学生团结合作, 共同探究, 提倡创新

教学中应该以鲜明的历史形象和强烈的历史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教学《红军长征》一课时, 模拟重走长征路。请学生自己画行军路线图, 要考虑沿途会遇到的各种风险, 应该做好哪些精神和物质的准备, 如何发扬当年红军战士的精神。各个小组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主动去寻找有关资料, 积极开展交流, 使他们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有利于加强他们的情感交流,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和观点, 允许学生对教材进行不同的解读, 倡导“创读”;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 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

二、注重学生参与教学的同时, 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传授知识, 授之以法”。我们衡量一节历史课的成败与否, 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历史知识点, 应在于能否通过我们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 独立思考。

1. 注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独立性

学生一旦具备了自学能力, 就能独立地获取新知识, 而良好的阅读能力又是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的关键。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十分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教材中历史概念较少、适宜学生自学的课文, 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初中历史教科书上的楷体字、图画说明、注释及竖排字等历史资料, 很多是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例如教学世界史《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课时, 笔者让学生通过阅读金字塔、狮身人面像、金字塔的修建等有关图片, 说说对金字塔的认识。通过教材小字的介绍以及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片和“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语句的阅读, 谈谈汉谟拉比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典。针对有些学生只会把课本中的图画当成好看的画面来欣赏, 并没有通过看图获得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现象, 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

2. 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提高学生疏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记笔记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学中, 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 列出课文提纲,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头绪复杂, 学生如果盲目阅读, 会不知所云。为了帮助学生理清线索, 笔者在讲课中要求学生做好如下笔记:苏格兰人民起义 (导火线) —议会召开 (序幕) —内战打响—处死国王, 成立共和国 (高潮) —复辟 (反复) —宫廷政变 (结束) 。通过这种简单明了的笔记方式, 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有了清楚的认识, 同时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会记笔记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 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三、面向现实, 注重价值引导

历史是一面镜子, 引导学生用所学历史知识观察现实问题, 力求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社会热点, 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比如笔者在讲外交政策时, 把清朝闭关政策与唐朝全面开放所造成的不同结果一比较, 学生便明白:只有改革开放, 吸收别人的长处, 才能使祖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而坚定不移地支持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

再如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台湾问题、中东动荡、霸权主义等等, 笔者在教学中就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 让学生切身感受历史的实用功能, 这对于帮助学生摆脱所谓的“学习历史无用论”的困惑, 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16.初中历史合作学习初探 篇十六

【关键词】历史学习;困难;合作学习

一、前言

历史这一门课程从九年义务教育开始,一直作为规定科目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但是因为当前升学考试对于历史的重视和历史占有比重相对偏低,同时由于历史教学本身的一些特点,使得学生对于历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其他的科目。因此,历史教学上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善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首先需要认识到历史教学上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性的进行解决。

二、历史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科教学质量的进步和效果的提升总是需要从以往的教学案例和教学问题的体现上来获得改进的方向和措施等的确定。因此,我们将总结出来的在以往的教学经历中出现的比较典型的教学问题进行陈述,以便在历史教学改进方面提供合适的方向和为合作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课堂气氛的营造和控制存在困难

对于历史教学工作,营造和控制课堂氛围是非常重要的,经常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氛围营造不到位,使得学生们对于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不大,对于历史知识了解的意识因为稍显枯燥的知识更加失去兴趣;另外,即使组织学习合作小组,组织学生们对于历史知识展开讨论,但是通常对于气氛的把握和控制不到位,使得学生们参与历史知识讨论的时候,讨论知识的主体容易偏离课堂,并没有达到实质性的讨论效果,有时甚至因为学生们在参与知识讨论时,可能会因为意见相左而产生激烈的争吵等。而以上阐述的情况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和了解都是具有非常消极的作用影响[1]。

2、部分学生合作学习太积极

历史学科的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对于历史知识展开的讨论,来实现知识的吸收和巩固。但是由于个别同学因为知识的储备量以及当众发言的表达能力稍微表现强势,因此有一部分同学对于历史学科合作小组学习方面,鉴于个人表现力过强,因此承担了合作学习中过多的工作,对于其他同学来说,合作学习小组的锻炼没有任何作用[2]。

3、缺乏合作意识

历史学科知识学习和合作小组的组建,除了对于学生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和相互合作解决事情的合作意识,但是当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展现出的合作意识非常薄弱和缺乏,交流时,不能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等,这样则非常不利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3]。

三、科学有效实施合作学习

1、小组成员确立

小组成员的确立对于合作学习小组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进行合作小组学习的成员确立时,需要老师对于自己的学生在知识学习、历史学科学习兴趣、、学生男女性别、学生性格表现方面都要有充分的了解,对于同一组内的成员,则要展现出彼此不同的方面,对于不同组的组员,则需要小组与小组之间有着一定的共同点,使得每个小组都具有学习能力出众、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不同侧重的同学存在,在组内合作的同时和不同组成员实行竞争机制,使小组成员在竞争中,和同组成员一起合作,进步学习成长[4]。

2、小组成员角色分配和定位

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从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一种学习方法,因此,无论是对于课堂讨论还是课外实践,都需要合作小组成员之间要充分科学的合作完成任务。由此,小组内的成员分工则显得非常重要,采用落实工作责任在个人的方式,能有效降低任务完成的实践,并且能够使每个小组成员对于自己承担的责任清晰明了,避免在小组内部出现重复工作的现象。由此,在小组成员组成设置时,一般会根据承担的角色和工作的需要分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记时员等几个组成角色。组长主要是负责在课内和课外的活动当中,组织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和进行实践活动,需要其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记录员主要负责整理小组成员对于此次论题展开的观点进行记述、整理,需要其具有相当的文字记录和整理方面的能力;发言人主要是负责小组讨论结束时的总结发言,或者是对外展开小组竞争时,主要的观点陈述和表达,因此要求发言人要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记时员主要负责对小组讨论时,掌控整个讨论的进度和时间,对于小组内每位成员的发言进行时间记录,控制小组讨论会[5]。

3、正确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

每次在小组讨论结果后,针对于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亮点进行点评,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等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对于其中比较出彩的地方或者是比较出彩的个人进行赞扬性评价,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们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对合作小组学习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对于其中出现偏差比较大或者是表现非常不好的地方,要给予批评指正,以便小组成员在之后的合作学习讨论中,更容易把握讨论的总体方向和细节方面的处理,是合作小组学习达到更加优良的效果,促进学生改正错误和学习[6]。

4、调动学生积极性

历史学科的知识教学本身因为其知识具有一定的记述性的性质,使得历史知识更倾向于课本体系知识,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枯燥;另外因为历史的沉淀和当今世界的发展,学生们很难从现实世界里寻找到历史书本阐述中的情景,对于历史书籍中阐述的观点理解相对于其他科知识,显得更加抽象和空洞,因此,要提升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历史课堂的教学氛围的营造,都需要历史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使用更多新奇、不一样的方式来进行历史教学。对于历史教学,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知识了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培养学生文明交流合作意识

在合作小组的学习和交流中,因为学生都是青春年纪的同学,对于学习过程中,容易发生因为观点不一致而产生争吵、口角等情况,因此在合作小组建立和学习过程当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文明交流的合作意识。

四、结束语

历史课本一直是我们九年义务教育需要接受的知识,其本意在于使现在的学生们对于国家民族的兴衰史等有一定的了解,建立起学生们居安思危的积极进取学习的意识。但是历史课本通常因为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陈腐气息和历史老师的气质,使得历史课在学生当中受欢迎的程度远不及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建立合作小组学习历史知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但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兴趣才是真正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孙玉学.初中历史合作学习初探[j].学周刊C版,2010(2)

[2]陈秋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人文视角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2

[3]胡凯,蒋阳飞.基于生命关怀的高校现代德育模式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09(08)

[4]陈天智.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的利与弊[j].学园,2013(35)

[5]王立波.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j].华章,2013(33)

上一篇:蕴含哲理的生活小故事下一篇:语文课文《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