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案

2025-01-04

语言-教案(共12篇)

1.语言-教案 篇一

春节教案大班语言教案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也是人们抒发对幸福和自由向往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春节教案大班语言教案,供大家参考!

春节教案大班语言教案1

春节喜洋洋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节日的喜庆气氛,体验节日的快乐。

2、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3、让幼儿知道“春节”是农历新年,了解春节的一些习俗。

活动准备:

1、布置新年的环境。民间乐曲《喜洋洋》等录音带。

2、搜集各种有关“年”的材料丰富活动区

3、请家长配合,带幼儿一起购买年货,观察节日期间周围环境的变化,体验节日的快乐。

活动过程:

1、播放民间乐曲《喜洋洋》,启发幼儿随意自由舞蹈,感受欢乐的情绪。

2、请幼儿说说周围环境的变化。

(评改:告诉幼儿元旦是公历新年,我国还有一个农历新年叫

春节。)

3、听故事《年的故事》

4、师生讨论:我国人民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老师小节:我国人民过春节的习俗有:全家团圆、吃水饺、贴春联、放鞭炮、拜年、舞狮玩龙等

5、让幼儿说说自己和家人是怎么样过春节的。

6、教师总结:“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人们的主要活动有哪些。

结束部分:

提出要求:燃放鞭炮、焰火和游戏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鼓励幼儿春节时学做“小主人”,帮助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走亲访友要有礼貌。

教后记:

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体验了节日的快乐,知道了“春节”是农历新年,了解了春节的一些习俗。

春节教案大班语言教案2

活动目标:

⒈仔细观察画面,讲述各种摆脱年的方法。

⒉了解各种过年的习俗。

活动准备:

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认识年

⒈你们知道年吗?年到底是什么呢?(怪物、传说)

⒉(出示图一)老师这里就有一个关于“年”的传说,瞧!这就是年,看看它长的什么样子?(四眼怪物非常可怕)

⒊年头长触角……它的样子十分的可怕。每到一年的最后一天年就悄悄地从山上冲下来,把那群孤独的人们通通吃掉!

二、观察图片,了解摆脱年兽的方法

⒈你们愿意就这么被年吃掉吗?(不愿意)那你们有什么办法赶走年呢?(幼儿自由讲述)

⒉那我们看看传说中人们是怎么摆脱年的呢。(出示图片)

⒊你看懂了了吗?你看懂了哪一幅图?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

⑴放鞭炮:为什么年听到鞭炮声会吓得躲起来呢?(原来热闹的声音让“年”感到害怕)

那过新年时还有什么声音也很热闹,也能把年赶走呢?

⑵红灯笼:为什么大红灯笼高高挂就能把年吓跑?(原来,喜庆的红色让“年”感到害怕)

新年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是红色的,也会让年感到害怕呢?

⑶年夜饭:为什么过年时要做一桌美味佳肴呢?这些美味是给谁准备的?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是什么感觉?(热闹、温馨)而年只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所以他害怕看到一家人团团圆圆、热热闹闹的在一起。

⑷穿红衣跳舞:一群人穿红衣跳舞,特别热闹,年可是很怕热闹的呢!

⑸年画:小朋友手里拿了什么?(其实,它是一幅画,里面隐含着吉祥的意思,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年画)为什么要贴年画呢?(喜庆,热闹才能赶走年)除了年画之外,过年时我们还要贴什么?

⑹拜年:拜年时要说什么?(各种吉祥话)当你听到吉祥话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甜甜蜜蜜的)那还会害怕年吗?(不会)当然,年是最害怕看到开心的人了!

⒋完整讲述:故事中介绍了这么多赶走年的喜庆办法,谁能够把这些方法完整的说一说呢?

⒌小结:原来年害怕响声、害怕鲜艳的红色,害怕团团圆圆,害怕一切热闹、开心的东西。

三、经验提升:丰富各地过年的习俗

⒈过度:所以我们现在也会用放鞭炮等热热闹闹的方法赶走年,那除了这些方法之外,你知道还有哪些过年的习俗吗?

⒉观察课件,边看边讲,了解各地过年的习俗:其实呀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过年方法。看!

⑴团圆饭:团团圆圆

⑵到各家各户拜年:互相祝福

⑶舞龙灯:欢腾喜庆

⑷舞狮:同上

⑸踩高跷:节节高升,步步高

⑹包饺子做馄饨:一起庆祝大家长大一岁了!

⑺做年糕:节节高升

⒊小结:原来,每个地方过年的习俗都不一样,但一样的都是大家都是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快快乐乐地度过年的,这样,年就会害怕出来吃人了。

春节教案大班语言教案3

[活动目标]

1、感受花纹疏密排列的美。

2、养成自己收拾物品、爱惜画面、保持卫生的好习惯。

3、学习用纸团蘸颜色作画。

[活动准备]废报纸,颜料,纸篓。

[活动过程]

1、展示几长老师用纸团印上花的花纸,供幼儿观赏。

提问:织布厂最近印出许多花布,你们知道它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

2、教师示范印画的步骤与方法。

(1)先用搓好的纸团蘸上颜色,在压印在纸上。

(2)每人准备三个纸团,每个纸团只蘸一种颜色。印画时,可将不同颜色的纸团有规律的排列压印,也可将不同颜色的纸团覆盖着压印。

(3)印出的花纹可以有疏有密,随意排列。

(4)印好后将纸团丢在废纸篓中,将画摆在桌上,带晾干后在收拾。

3、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指导语:小兔家里没有窗帘,我们印一幅漂亮的花窗帘送给他。好吗?

指导重点:

(1)每个纸团只蘸一种颜色,颜料不宜太多。

(2)注意保持桌面、地面和自身的卫生。

4、展出幼儿作品,逐件欣赏评价。

[活动延伸]提供纸笔幼儿画各种窗帘布。

[活动评析]幼儿比较喜欢这种形式,但有点手忙脚乱。

春节教案大班语言教案4

活动目标:

1、回忆和模仿春节人们互相拜年祝贺的话,进一步感受节日的喜悦。在快乐大拜年的活动中体验到集体生活的快乐。

2、愿意与老师和同伴大胆交往,说说自己过新年的趣事,与同伴一起分享快乐。

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幼儿与爸爸妈妈一起拜年

材料准备:零食若干,《新年好》的音乐,VCD动画影碟

活动重点:愿意大胆地说说讲讲

活动难点:能与其他班级的朋友老是一起活动

活动过程

一、入场(将幼儿领入小二班),幼儿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拜年。

二、新年好

1、前些日子,我们刚过了一个中国人最热闹的节日,是什么节日呀?

2、过了春节就代表我们大家又都长大一岁了,所以今天我们都特别地开心,因为过了年,我们好朋友又见面了,在这里,我们所有的老师祝小朋友:

新年快乐学习进步身体健康快乐成长(一人一句)

三、互相拜年:

1、你们有什么祝福的话要对老师和小朋友们说的呢?

想一想,过春节的时候,爸爸妈妈带你们去做客,大家见面是怎样说的?你是怎么说祝福的话的?

2、同伴间互相拜年,或找老师拜年,手握手,说说祝福的话。(新年音乐)

四、聊新年

1、你们是怎样过新年的?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哪一件事情让你觉得最开心?(放烟火,放鞭炮,串门拜年,拿红包……)

2、引导幼儿与同伴一起边吃零食边聊聊自己过新年的趣事,一起分享节日的快乐。

五、和小一班的朋友、老师一起相互拜年;

给厨房、老师拜年。

春节教案大班语言教案5

教学目的1、了解有关春节的文化、历史,欣赏不同地区不同习俗,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体会美好生活的情趣。

2、尝试着采用多种材料和工具来制作春节的小礼物,表达自己美好心愿。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3、将记忆中春节的美好景象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画面要体现出春节的喜庆气氛和热闹场面。

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春节的历史、、文化习俗,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各种小礼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把学生带到事先布置好的教室里,请学生们欣赏陈列在教室里和他们自己带来的工艺品,观看有关春节喜庆的场面,各地不同习俗的录像。

提问:①春节有关知识。

②春节有关习俗。

学生讨论

二、讲授新课

(一)提问:

1、你认为春节令你最难忘的、有趣场面有哪些?

2、你准备这样去表现它才能表达出节日美好、、欢乐喜庆场面?

(二)庆个别学生示范其他同学看书、欣赏其他同学的美术作品。

书中的图给你什么启示

(三)学生对示范作业进行评价:

这些美术作品有哪些值得你学习和借鉴的?

(四)通过讨论来完善自己将要绘制的作业构思。

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交流经验。

三、学生创作

1、可采用多种绘画形式。

2、可以组为单位画一幅长卷。

四、展评交流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哪些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生动,色彩鲜艳?

五、扩展延伸

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节日方面的知识?

2.语言-教案 篇二

一、讲解新课文 (以《成功之路·入门篇》第一课为例)

(一) 目标拼音:a, o, e, ao, ai, i, in, m, en, k, h。

1、“a”。老师指着黑板上的a先发音 (一遍) , 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发音 (一遍) , 如此重复两遍。可以采用夸张法, 向学生展示图片 (内容是医生为病人检查, 让病人张开口, 医生拿小手电筒照病人的喉部) , 这时老师模仿图片中的病人发a音, 让他们一起模仿练习。嘴巴张得大一些, 由大变小, 慢慢变为发音时的自然状态。

2、教读四声调。利用a, 采用手势法 (或者头势法) 教读、练习四个声调, 即:ā、á、ǎ、à。老师用手指或者手臂按照四声调的符号划动的同时, 随音高的变化发音。其中, 二声和三声是难点, 需要学生多加练习。 (头势法也同样操作原理。)

3、“o”。老师示范这个音的发音, 然后学生模仿老师发音, 注意学生的口型即可, 这个音不是难点。

4、“h”。采用笑脸的方式, 以免学生口型不对而发音不准。用夸张的方式把这个音发的重一些, 然后慢慢减轻发音, 恢复到自然状态下的h。

5、“ao”。可以先分别发“a、o”, 然后采用夸张法, 老师拿一张老虎的卡片模范老虎叫, 让他们一起模仿练习, 嘴巴张得大大的, 由大变小, 就可以发出来了。待学生掌握以后, 加上声调, 练习“ǎo”, 接着和h相拼, 领读“hǎo”。

6、“e”。用带音法, 利用o带出e, 最重要的是口型。

7、“i”。并非难点, 教学时注意学生口型以免发音不准。

8、“n”。由于与英文的“n”发音相同, 因此不必费力多讲, 会读后与“ǐ”相拼“nǐ”。接着用肢体语言指着说“我”“你”, 教学生读, 可以在黑板上展示汉字“你” (因为本课中没有“你”这个汉字, 可以将其作为扩展知识, 不要求学生记住) , 教读之后教“你好”, 同样也可以写相应的汉字。这里涉及到变调的问题, 可以在黑板上画出来, 用图示法展示、领读变调情况, 然后让他们互相之间练习“你好”。

9、“in”。老师演示口型和发音, 学生模仿练习, 然后和n相拼, 加上声调学习“nín”。接着复习拼音“nǐ”, 二者作对比, 考学生的反应, 看他们是否掌握了这两个发音。之前学了“好”, 现在学了“nín”, 二者可以放在一起, 教完整的“您好”。

10、“m”。不是难点。老师做示范, 学生跟读、练习。

11、“en”。采用夸张法, 老师板书e时尽量写得大些, 在教的时候也可以稍微将音拖长一些, 以便学生体会并能正确发音, 学生跟读、练习。有的学生可能会把en发成后鼻音eng, 可以采用仰头法对比教学, 让学生找准这两个韵母的发音位置。

12、“ai”。采用夸张法, 老师板书ai时尽量写得大些, 在教的时候时候可以稍微将音拖长一些, 以便学生体会并能正确发音。

13、“k”。可以采用吹纸法, 老师示范时用一张薄纸, 贴近嘴唇, 发k时纸张会动。

(二) 课文讲练:

1、让学生看图片 (图片内容:在中国的校园里, 新同学之间打招呼) 。老师拿出准备好的学生A图片, 扮演这个学生向学生B打招呼说:“你好!”, 然后再扮演学生B向A打招呼说:“你好!”, 接下来让学生角色扮演进行练习。结束后, 换场景, 例如马路上, 继续角色扮演。提醒学生第三声的变调现象。

2、让学生看图片 (图片内容:在中国的校园里, 一个学生见到老师打招呼) 。老师拿出准备好的学生A图片, 扮演这个学生向老师打招呼说:“您好!”, 然后再扮演老师向学生A打招呼说:“你好!”。接下来让学生角色扮演进行练习, 注意学生第三声的变调现象。接下来换图片, 转换对象, 将老师换成老人、阿姨等年龄、辈分比学生大的形象, 再让学生练习这段对话。

3、让学生看图片 (图片内容:在中国的校园里, 一群学生见到老师打招呼) 。老师拿出准备好的有一群学生的图片, 扮演这群学生向老师打招呼说:“您好!”, 然后再扮演老师, 向学生们打招呼说:“你们好!”。接下来让学生角色扮演, 请一位同学扮演老师, 其他人扮演学生, 进行这个对话的练习。接下来转换对象, 将老师换成老人、阿姨、叔叔等年龄、辈分比学生大的形象, 老师扮演这些角色, 演示这些角色和学生们的对话。

4、黑板上写的“Nǐhǎo ma?”, 问号一定要画得大大的, 以便学生明白这是问句。完整地带着学生读三遍。之后让学生看图片 (图片内容:两个人[A、B]在打电话) 。老师拿出准备好的人物A图片, 扮演A, 问B:“你好吗?”, 然后再扮演人物B, A回答:“还可以!”。接下来让学生角色扮演进行练习。注意学生第三声的变调现象和轻声现象。

(三) 教写拼音。老师先在黑板上画出拼音书写的格子, 然后在格子里演示每一个声母、韵母的书写规则, 可以用箭头标示出书写顺序。每演示一个就让学生跟着写一遍, 直到所有的都演示完。之后演示声母、韵母声调的拼合, 可以用红笔或者其他方式标注声调符号, 以提醒学生声调的标注位置。

二、练习新课

(一) 声调训练。准备声调卡片若干套, 每套都需要包含四个声调。四个学生一组, 发给每组一套声调卡片, 每个学生拿一张。老师说一个音节, 如“ā”, 拿一声卡片的学生需要迅速举起手来。先做对的学生所在的组得一分。最后哪个组得分最多哪个组获胜, 获胜组可以适当给予奖励, 比如中国结。

(二) 声韵调拼合训练。制作本课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卡片, 卡片的总数等于学生的人数。老师将卡片随机发给学生, 每个学生一张。老师说一个音节, 如“kě”, 拿“k”“e”“∨”卡片的学生要高高举起卡片, 并一起读一遍“kě”。

(三) 分组对话。

1、A同学向B同学打招呼:“你好!”, B同学回答:“你好!”, 然后B同学向C同学打招呼:“你好!”, 依次一个个轮流问答直到全班轮完。

2、A同学问B同学:“你好吗”, B同学回答:“还可以”, 然后B同学问C同学:“你好吗”, 依次一个个轮流问答直到全班轮完。

3、角色扮演。让学生从图片 (老师、老人、阿姨、叔叔等) 里挑选一张, 然后向全班同学展示他要扮演的角色, 其他学生向他打招呼:“您好!”, 这位同学回答:“你们好!”, 接下来再让其他学生挑照片, 扮演角色练习对话。如此继续这个游戏, 直到所有的学生都扮演过角色。

分析这篇教案可以看出,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音教学中应遵守以下几条原则:1、针对性原则。针对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同, 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难点,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与练;2、系统性原则。音素教学和语流教学相结合[2], 以说为主, 听说结合;3、实践性原则。教授、复现知识点时, 一定要结合情景, 尤其是中文学习者身边的情景, 对于学习者而言, 练习语音时, 那些不脱离实际生活的例子更容易被接纳、被掌握;4、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原则。对外汉语教学有一条根本原则, 即“以学生为中心, 老师为主导, 重视情感因素, 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原则”。[2]教师应选取贴近汉语学习者日常生活的材料, 由教师示范, 学生进行大量地机械练习直至掌握。之后做一些练习, 比如卡片游戏、角色扮演等。

汉语语音学习是学习汉语的第一步, 也是最基础的一步, 在这个阶段, 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掌握这个阶段的教学原则和技巧, 并且灵活运用这些原则和技巧对教师来说至关重要, 也是必备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年.

3.小班语言教案:小雨点教案 篇三

1、熟悉歌曲旋律,初步学唱三拍子歌曲《小雨点跳舞》。

2、尝试用绘画的形式创编部分歌词并在创编活动中体验歌唱带来的喜悦。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自制卡片式图谱、画笔画纸、大图片

活动过程:

一、学唱副歌部分,并理解三拍子歌曲的节奏特点。

1、播放课件,请幼儿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幼儿观察彩虹是什么样子的。

2、“彩虹真漂亮啊,它不但漂亮,还会唱歌呢,你们听——”教师范唱,并带幼儿唱练声部分,启发幼儿唱的像彩虹一样美、圆润、流畅。

3、“小雨点听到彩虹这么美妙的歌声,不由自主的唱起歌来、跳起舞来,你们看——”出示小雨点,请幼儿说说小雨点是怎么唱歌跳舞的,并用肢体动作大胆表现。

4、请幼儿观察雨点的大小,引出三拍子歌曲的强弱规律:强-弱-弱。

二、学唱歌曲,并用绘画的方式创编部分歌词。

教师:小雨点在哪儿跳舞?

1、出示图谱,教师范唱,幼儿学唱,并说说小雨点是在哪儿跳舞的。

2、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小雨点会落在什么地方,并进行绘画,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幼儿只需画出简单的轮廓,并讲述自己画的小雨点在哪儿跳舞。

3、教师将幼儿的画贴在图谱上,大家分享,唱出自己创编的歌词。

三、变换不同的形式演唱歌曲,进一步熟悉歌曲。

1、将幼儿分成两组,练习问答对唱。

2、游戏——小雨点跳舞。

请幼儿扮演小雨点,教师当小鸟,师幼对唱,并自编动作。

教学反思:

1、幼儿对三拍子的唱法掌握的还不够。

4.中班语言活动教案:我爱洗澡教案 篇四

1、理解故事内容,并学说故事中动物的话,感受动物们友爱互助的情感。

2、知道水面倒影的有趣现象。

准备:

1、PPT课件、故事录音磁带。

2、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

环节:

一、说教材: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对于成长中的幼儿来说,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手段,也是需要学习的对象。语言使幼儿实现了与他人的沟通。优美的语言,可以陶冶幼儿的情操,美化幼儿的心灵,发展幼儿的智力。

《小土坑》讲的是关于小动物的故事,而中班的孩子对小动物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这个故事幼儿很喜欢听,而且不仅幼儿喜欢听,里面还隐含了社会和科学两方面的内容,有很好的教育价值。故事里的小动物们互相帮助,体现的是友爱互助的美好情操,属于社会领域的内容;小动物在小土坑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是镜面成像的原理,属于科学领域的内容,体现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综合性。因此,我选择了本次活动内容。

二、说目标:

根据故事内容及中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我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第一是知识情感目标,通过学说故事中动物的话以及感受动物之间友爱互助的情感,这是本次活动的教学重点。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地促进教学活动朝产生最大成效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考虑到教材的特点,幼儿的内部需求,制定难易程度适中的目标,找到“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激发幼儿强烈的学习动机,引起持久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确定了本次活动的能力目标是:通过提出疑惑——观察分析——解决疑惑,让幼儿了解水面成像的有趣现象,这也是我的教学难点。

三、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过程是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实际、目标定位以及重难点的突破来设计的,力求让幼儿最大程度的参与到活动中来。为此,我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以PPT形式依次出示动物图片,了解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再出示小土坑,抛出问题,通过讨论知道小土坑的含义,从而了解下雨了,小土坑会积满水的现象。

第二环节:学说故事中动物的话,尝试说出动物着急的语气。在分段理解故事中,对于问题的提问、设置上层层递进,由尝试学说故事中的语句到理解性自主复述故事中的语句,给幼儿提供更多想象和表现的空间。

第三环节:通过交流讨论,知道水面倒影的现象。

第四环节: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幼儿对水面倒影的理解。

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出示PPT1:逐一出示各种动物

师:瞧,草地上谁出来玩啦?

2、出示PPT2:观察小土坑,理解小土坑

师:这是小土坑,你们知道什么是小土坑吗?

小结:在草地上凹下去的蛮大的一个洞就是小土坑。

3、出示PPT3:了解土坑的变化

师:下雨了,小土坑有什么变化?

小结:下雨了,下雨了,母鸡、公鸡回家了,大肥猪、小山羊回家了,老黄牛也回家了。淅沥淅沥,小土坑里积满了水。

二、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动物的话

过渡语:啊!雨停了,雨停了,太阳公公露出了笑眯眯的脸,小动物们都出来玩了,听一听,谁出来了?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分段理解,学说对话

1、出示PPT4

(1)提问:母鸡走到土坑边,看到了什么?它看见一只母鸡掉进土坑里,着急的母鸡叫了起来,它会怎么叫?

(2)教师用着急的心情讲述故事片段。

(3)幼儿学说故事中的语言。

2、出示PPT5

(1)提问:公鸡来到土坑边,有没有看见母鸡?它看到了谁?它会怎么说?

(2)教师与幼儿对话,教师说旁白部分,幼儿学说公鸡的话。

3、出示PPT6

(1)提问:小山羊也像母鸡、公鸡一样,叫了起来,它会怎么说?

(2)请妹妹朋友和教师一起念旁白,弟弟朋友学说小山羊的话。

4、出示PPT7

(1)大肥猪它又会怎么说呢?

(2)谁来说旁白?谁愿意来做大肥猪?(幼儿和幼儿之间说对话)

5、出示PPT8

提问:想一想,前面的小动物是怎么说的?老黄牛会怎么说?(鼓励幼儿自主学说故事中的语句)

三、经验提升,理解水面倒影的现象

1、出示PPT9:

大伙都来了,现在土坑里有谁?它们会怎么做呢?

2、出示PPT10:

小动物们找了自己的朋友来救它们,它们往土坑里一瞧:土坑里有谁?为什

么?

3、带着问题完整的倾听故事。

4、提问:母鸡的话对吗?小动物们究竟有没有掉进土坑里?

小结:原来小土坑里的动物是他们自己的倒影。

四、实践操作,集体验证

1、出示操作材料,

要求:在附页的6幅小图中,对应大图片,选出正确的3幅,在下方拼贴倒影。

2、幼儿自主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 广告 教案 篇五

广告

作者: 沈岚 单位:奉贤区江海幼儿园

活动目标:

1、知道广告的作用及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2、尝试为自己喜欢的产品做广告。活动准备:

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各一段、各种物品。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价值分析:知道生活中广告处处能见,广告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并给人们带来方便。

1、今天我们来说说广告,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广告?

小结:哦,原来广告到处都有,广告就在我们身边。

2、(播放广告)你从这段广告里看到了什么?

小结:原来这种介绍商品的,吸引大家都去购买它的广告叫“商业广告”。

二、说说我喜欢的广告

价值分析:愿意学学、唱唱广告语,能大胆表现自己。

1、教师说自己喜欢的广告。

2、我们的身边有那么多的广告,你有喜欢的广告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3、学学广告:学一学广告语、唱一唱广告歌。

小结:原来好看的画面、好听的音乐、有趣的语言都是我们喜欢广告的理由,而且广告让我们了解到许多商品的信息。

三、设计广告

价值分析:通过合作自编广告,锻炼幼儿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幼儿创编广告的欲望。

1、今天老师有几样商品要卖出去,请你们来做做广告,好吗?

2、出示实物,幼儿设计广告。

3、分享交流。

四、公益广告

1、除了向大家介绍、推销商品的商业广告外,还有什么广告?

2、(播放公益广告)刚才你看到了什么?这个广告和我们看到的商业广告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这是“公益广告”,公益广告是不介绍产品的广告,而且是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反思:

首先,这是一节语言活动,所以我对孩子的前期经验丰富了许多。有了知识经验的准备,孩子们对活动的兴趣提高了,想说的欲望也增加了。

其次,在说到孩子自己喜欢的广告时,我预设的东西过多,导致孩子在表演时没有激情。

最后,在创编环节有的孩子显得有点单板、拘束,知识单纯地创编了广告语,没有放开,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启发幼儿,让幼儿大胆地表达表现。

《风中之叶》(语言)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文字想象叶子随风飘荡的画面。并能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

2、学习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有趣的描述。

3、在游戏中发挥想象,创编儿歌《落叶飘》。

二、活动准备:

1、环境布置:活动室内布置有小河、草地、马路。

2、材料准备:人手一张不同形状的树叶。

3、事先教唱歌曲《小树叶》。

三、活动过程:

1、游戏:“捡落叶”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树妈妈的小宝贝,你们猜猜是谁? 幼:是小树叶。

(2)师:一阵风吹过来,小树叶吹走了,赶紧去捡起来吧。幼儿每人捡一片自己喜欢的落叶。

(3)请幼儿描述一下自己的落叶长得什么样?并用形体动作表现出叶子的造型。(长长的、宽宽的、尖尖的、圆圆的、破一个洞的------)

2、游戏:“风中之叶”

(1)幼儿围坐在“草地”边上,边听教师的提示,边用形体进行表演。师:叶子被微风吹得轻轻动了几下(幼儿做相应的动作)。风越来越大,叶子也飘动得更厉害(幼儿改变动作)。终于叶子被风吹落下来,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幼儿再次改变动作)。风轻轻吹过,叶子的脚被风轻轻吹起,稍稍一动,有不动了(幼儿进行表达)。然后,一阵大风,叶子被吹得滚来滚去,飞扬起来,最后,缓缓地落到地上(幼儿进行表演)。

(2)幼儿听音乐,以乐曲代表风,请“叶子”(幼儿)随着乐曲“飘离树枝”,到处“飘荡”,乐曲快就飘得快,乐曲慢就飘得慢,乐曲停叶子也挺下。

3、游戏:“树叶找家”

(1)请幼儿描述自己飘到了哪里,变成了什么,并用形体语言进行表达。(2)集体边玩游戏边进行儿歌创编,说出树叶飘到了哪里,变成了什么,在干什么。

4、游戏:“叶子宝宝与树妈妈”

师: 这么多的叶子离开了树妈妈,树妈妈好担心哦,让我们用歌声来安慰树妈妈,好吗。

幼:全体幼儿一起唱歌曲《小树叶》。结束。四.活动反思:

6.澳门语言状况与语言政策 篇六

一澳门的语言状况

(一)“葡语独尊”与“个人双语”

葡萄牙人1553年登陆澳门改变了其开埠之前的单语社会,此后逐渐形成了汉语和葡语等双语和多语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葡语在澳门获得了官方语言的合法地位。当时实行的语言政策有三个特征:一是在官立及政府资助的中小学中推销葡语———将葡语作为教学语言或开设葡语课程;二是在招聘政府公职人员时,要求应聘者“必须懂得阅读及讲葡语”;三是要求所有招牌、海报、通告、餐馆等会所或场所都必须用葡语书写。这些语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广葡语的作用。总之,回归前澳葡政府推行的是语言霸权主义,采取“葡语独尊”的立场,坚持葡文教育政策,仅关心少数官立葡文学校的发展,为只占澳门4%的葡萄牙后裔提供相对较好的教育条件和支持。对基础教育中的语言教学,特别是占澳门绝大多数私立学校中的语言教学,长期“扮演着不闻不问、不负责任的角色”。[1]

1987年3月16日中葡政府签署《中葡联合声明》,该声明第二条第五款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机关、立法机关和法院,除使用中文外,还可以使用葡文。”1991年第455/91号法令出台并规定:中文在澳门具有与葡文相等之官方地位及法律效力。1993年3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号公布,自1999年12月20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该法案第一章第九条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除使用中文外,还可使用葡文,葡文也是正式语文。至此中文作为官方语言在澳门的法律地位确立。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中文作为官方语言比葡语已经落后了150多年,中文在行政、司法、立法部门的官方地位与葡语相差甚远。再加上过渡期澳葡政府执行的是“个人双语”而非“社会双语”的语言政策,他们花费大量公帑派公务员到北京学习普通话,到里斯本学习葡语。由于短期的语言培训难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公务员大多会说几句葡语或普通话,其两种官方语言的水平都难以满足行政、立法及司法的要求。而澳门基础教育中的语文课仍旧是粤语教授,普通话被视为弱势官方语言游离于语文课之外,政府给予学校的教学自主权使普通话的推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同时葡语也不必作为学校的必修课程,“葡语独尊”的现状由此结束。

(二)澳门日常用语状况

澳门的人口和语言状况不但能为社会语言学研究人员提供生动的第一手材料,还是澳门语言规划的依据和出发点。语言政策决策者要回应澳门的双语和多语问题,制订澳门的语言政策,提升澳门语言文化的水平,不可忽略澳门人口和语言状况,所以,对澳门统计暨普查局公布的1991、1996、2001及2006年人口普查数据与语言问题相关的资料(见表1、表2)进行整理、分析,有助于厘清回归后澳门语言的发展状况及其语言政策的实施情况。

1. 回归前日常用语状况

1991年澳门居住人口为401873人,3岁及以上的居住人口中,85.8%以广州话为家中常用语言,而普通话及其他中国方言分别占1.2%及9.6%;以葡语为家中常用语言的居住人口占1.8%;以英语及其他语言作为家中常用语言分别占0.5%及1.1%。

1996年澳门居住人口为414128人,3岁及以上的居住人口中,87.1%以广州话为家中常用语言,而普通话及其他中国方言分别占1.2%及7.8%;以葡语为家中常用语言的居住人口占1.8%;以英语及其他语言作为家中常用语言的分别占0.8%及1.3%。

2. 回归后日常用语状况

2001年澳门居住人口为435235人,其中3岁及以上人口为424203人。3岁及以上的居住人口中,87.9%在家中使用的日常用语言为广州话,而普通话及其他中国方言分别占1.6%及7.6%;以葡语为家中日常用语言的居住人口占总体的0.7%;以英语及其他语言作为家中常用语言的分别占0.7%及1.7%。除家中日常用语言外,30.6%的居住人口可操另一种语言,当中以普通话所占比例最大,为45.2%;此外,11.8%的居住人口可操另两种语言,而可操另三种或以上语言的则占1.8%。与1996年中期人口统计比较,可操另一种、两种、三种或以上语言的居住人口所占比例分别上升了3.2%、3.7%及0.6%。

2006年澳门居住人口为502113人,其中3岁及以上人口为492291人。3岁及以上的居住人口中,85.7%以广州话为家中常用语言,而普通话及其他中国方言分别占3.2%及6.7%;以葡语为家中常用语言的居住人口占0.6%;以英语及其他语言作为家中常用语言的分别占1.5%及2.3%。除家中常用语言外,有54.0%的居住人口可流利使用另一种或多种语言与人沟通。当中以懂普通话的比例最高,占上述人口65.3%;其次是英语,占27.9%。按常用语言及其他可使用语言合计,“3岁及以上居住人口中,有91.9%懂广州话,38.5%懂普通话”(2),而懂英语及葡语的则分别占16.6%及2.4%。

(三)澳门回归前后日常语言使用比对

澳门多元文化造就了公民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持“平等宽容、知其所异、敬其所异”的态度。从表2可以看出,回归前的澳葡政府比较重视葡语,1996年人口普查语言能力中“可使用三种其他语言/方言”没有统计普通话、其他中国方言与“英语”组合,仅统计了普通话、其他中国方言与葡语组合。同时,表3中使用两种及以上语言人数持续增加,体现出回归后澳门语言政策的成功之处。例如,可使用一种其他语言/方言,从1996年的27.4%增加到2001年的30.6%及2006年的37.1%,2001年、2006年依次比1996年增加了3.2%、9.7%;可使用两种其他语言/方言的比例,从1996年的8.1%增加到2001年的11.8%及2006年的15.1%,2001年、2006年依次比1996年增加了3.7%、7.0%;可使用三种其他语言/方言的比例,1996年是1.1%,2001年及2006年均为1.8%,比1996年多了0.7%;但是,不懂其他语言/方言的人数反而有大幅下降,从1996年的63.4%降至2001年的55.8%及2006年的46.0%,2001年、2006年依次比1996年减少了7.6%、17.4%。由此可见,语言多样化是澳门社会的独特现象,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使用两种以上语言的人数还会不断增加;澳门政府没有剥夺葡萄牙语言和文化的发展权利,而是采取相对科学、合理的语言政策,促进多种语言和谐共处,多种文化互相交融、共同发展。

二对中葡英三语现状的解读

澳门社会的人口、语言状况在回归后有明显改变,不仅人口总数增加了,而且居民的语言成分也发生了变化。如放宽大陆人来澳门定居的限制使操汉语人数有所增多;葡萄牙官员的离去和对原来拥有双重国籍的人实行自由选择国籍的政策使操葡语人数明显下降;受全球化的影响,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英语使用者日益增加。

(一)中文官方语言地位的确立与提高

澳门是个中、葡、英三种语言同时使用的“三语区”。以前,葡萄牙语是唯一的官方语言,在政府、司法、公务中通用。自澳门政府公报刊登葡萄牙外交部关于中文官方地位法令之日(即1992年1月1日)起,中文也成为官方语言,澳门开始实行双语制。

中文无论在澳门回归前还是回归后,“始终是澳门地区使用最普遍、作用也最大的语文”,[2]发挥着“描述、表达和社会”[3]三大功能的中心语言作用[4]。1991年中文使用者占当时澳门人口总数的96.6%,1996年为96.1%,2001年为97%,2006年为95.6%。这说明中文在绝大多数澳门人心中始终占据绝对优势,人们把讲中文视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以及中国文化的认同。澳门使用普通话人口的快速增长说明澳门人把讲普通话作为身份的一种认同,这也是中国经济、文化等领域强盛后,其政治力量不断强大的一种体现,语言的政治性已经渗透到澳门个人和地区认同上。我们从一篇澳门小学生作文(3)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一位澳门儿童对中国文字的骄傲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切认同。

以前,我并不很喜欢读中文,既要背诵课文,又要抄写许多许多的笔记,真费神!但是现在却很喜欢它,因为发觉它很有韵味,很有内涵;更有炎黄子孙重视的意义。

每次上中文课,我都会听得津津有味;像在享受一杯彩色的雪糕一样,每一秒都有惊喜。中文是我国的语言,我若是中国人,就应学好中国的文化和传统,而学中文就正包含这些。

我并不贪心,不求中文能够带给我什么名利和地位,只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去讲述自己国家的故事,为国家的传统文化争回一口气。

(二)葡语政治地位与语言使用的预期与现实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使用的变化取决于社会对这种语言的实际需求;此外,作为一种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能决定生活中各种机会的文化资本,语言还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澳门回归后,葡语仍然是官方语言之一,但中葡两种官方语言在澳门过渡期不能平等相处的窘境有了较大的改观,“独尊葡语”成为历史。澳门回归前,1991年及1996年以葡语为家庭用语的人数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均占当时人口的1.8%;澳门回归后,葡语的使用人口有明显下降,2001年及2006年分别降至0.7%和0.6%。回归前的葡语作为唯一的官方语言在行政、立法、司法部门的独特地位,使其处于强势的政治地位,是人们谋生的一种工具。由于葡语长期以来并没有在澳门得到普及,其语言的社会功能并不健全,回归后的葡文更无力涵盖澳门多元化语言社区的全部范围。再者,澳门华人占总人口的近96%,加上讲粤语的土生葡人,葡语在社会语言功能方面必然处于弱势地位,而讲葡语人数的急剧下降则是“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巨变的结果”[5]的真实写照。

澳门回归后,使用葡语的人数虽然有明显下降,但是报读非主流学校葡语培训的人数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见图1)。1999~2007年,参加葡语培训的人数为23558人次,参加中文(普通话及粤语)培训的人数为22500人次,参加英文培训的人数为13328人次。从整体上看,参加葡语培训的人数最多,特别是从2003/2004学年开始,参加葡语培训的人数明显增长。这种现象说明澳门政府需要精通葡语的公务人员[6],社会个体看到了学习葡语对提升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作用,澳门政府隐性的语言政策———将葡语作为连接葡语国家的媒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葡语作为语言媒介可以为中国和欧盟及其他拉丁语系国家的经济、贸易、科技和文化交流搭建平台。

(三)英语经济地位的凸显与超越

英语虽然不是澳门的官方语言,但回归后使用英语的人数却在急剧增长。澳门回归前,1991年使用英语者占当时人口的0.5%,1996年使用英语者占当时人数的0.8%,而澳门回归后,2001年和2006年使用英语者分别为0.7%和1.5%。虽然2001年葡语与英语的使用人数不相上下,或者说“打成平局了”。[7]但2006年使用葡语的人数占澳门总人口的0.6%,讲英语的人数比讲葡语的多0.9%。而且这只是对讲单语人数的分析结果,如果从英语和葡语与其他不同语种组合的双语数据分析,如中英、菲英、泰英,中葡、菲葡、泰葡等,使用英语的人数更为可观。在2001年及2006年人口普查数据中,有关可使用一种其他语言(日常用语除外)的双语人数更能说明英语的地位已远远超越葡语,2001年与葡语组成双语的人数只有3418人,与英语组成的双语人数却有25390人,即英语的双语人数是葡语双语人数的7.4倍;2006年与葡语组成双语的人数已降至2838人,与英语组成的双语人数上升至29135人,即与英语组合的双语人数是与葡语组合的双语人数的10.3倍之多。葡语可以占据官方语言的政治地位之优势,但取代不了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在经济贸易、金融机构及高等教育等领域中的经济、文化地位。使用英语人数的不断上升,说明英语在本土和国际背景下已经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增加知识的重要手段。

三对澳门语言政策的思考

一种语言的活力取决于三个因素:1)制度上的支持;2)经济力量;3)人口。[8]反思澳门回归十年来的中英葡等语言的发展状况,可以说得益于澳门人口的多元化与多元经济的快速发展,最重要的是澳门政府在语言政策上对澳门的双语或多语问题的应然回应。回归后的澳门语言现状与学者们的预测基本上是吻合的,即葡语政治地位的式微导致讲葡语的人数下降;中文官方语言地位上升,得益于普通话推广及语言认同感;粤语之外的其他中文方言人数减少,是弱势语言被强势语言同化的结果。

(一)促进语言教学多元化,提升葡语社会功能地位

前不久澳门有位议员抱怨澳门政府“在语言教育方面推展不足”,时任澳门社会文化司司长的崔世安回应说,政府一直都有在官校及私校推展葡语教育,目前在非高等教育范畴内开展的语言教育包括中文(广州话及普通话)、葡语及英语,但由于澳门缺乏大型语言测试中心,很难确定语言教育水平,但政府会鼓励学校请更多以英语为母语的教师教授英语。[9]从这则新闻中可以看出,澳门语言教育政策鼓励多种语言教学,如非高等教育范畴学生一般接受多种语言训练,包括中文(广州话及普通话)、葡语及英语。但正是由于澳门语言政策中隐性的一面容易让人置疑。实际上,与其对葡语采取被动的“容忍多元语言主义政策”,即希望它能自己保持现状,不主动扭转葡语官方语言优越的政治地位,不采取积极策略推动葡语社会语言功能的发挥。不如积极采取“提倡多元语言主义”政策,在中文学校开设葡语课,在葡语学校开设中文课,在葡国本土人和土生葡人中实施中葡双语教育政策,全方位提高葡语的社会功能地位。

秉持宽容或容忍的态度,还远远不能满足多元语言和多元文化在澳门的和谐共生。未来澳门语言政策目标不但要把葡语作为一种单纯的文化资源加以保存,而且也可寄希望于葡语能够化解政治冲突、提升澳门经济发展速度。语言政策的制定者不可小觑葡语文化及其经济资源的价值,不能忽略在国际全球化背景下,更要凸显澳门多元化、本土化对提升其国际地位的强大作用。当然,澳门语言政策的隐性价值也同样不可忽略,从目前语言发展状况来看,它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语言政策。当社会环境尚未成熟,人们对某种语言的认同度还不够时,决策者不能利用政策权利强硬推广,只能等待时机成熟,方可顺理成章地实施某种语言政策。

(二)厘清双语概念,培养双语和多语人才

澳门是一个双语社会,回归后“双语”的概念如何界定,众人看法不一,澳门政府也没有相应明确的语言政策,即未详细规定中文使用的场合和提供的服务。有学者指出:在澳门整个社会范围内,存在着汉语和葡语两种官方语言,不是指澳门人或澳门政府的公务员个个都会说汉、葡两种语言,个个都必须掌握汉、葡两种语文。[10]当然,政府公务人员最好要能掌握两种官方语言,以便增加政府执政、司法和立法的工作效率,但目前公务人员中存在中文素质不能满足有效、高效执政的要求。这需要政府将语言政策与澳门的社会、政治与经济利益相结合,找出双语人才培养效率不高的关键所在;政府还要明白,精通中文或葡文的优秀人才的培养,不能仅限于花费大量公帑派公务员到北京或里斯本学习中文或葡语,或在高校或培训机构进修,短期培训只能从简单的听说技能方面有所提高,很难提高其真正的读写能力。

众所周知,双语或多语的掌握,一是需要在社会环境中自幼习得(如家庭),二是要接受正规教育(以外语或第二语言的形式学习掌握)。要加强中文在澳门官方语言中的地位,改变中文仅是法令的和象征性的官方地位,真正像葡语那样成为政府机关的工作语言。政府必须依靠基础教育,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提供完善的教学设备,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达到双语的标准要求,为未来的双语或多语精英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双语人才不仅仅是指中葡或葡中,还包括任何不同组合的双语。此外,语言的复兴还要靠语言基础建设的支撑才能达成目标,政府还要增强中英等多语言学习和使用的环境建设,诸如多语言的电视和广播、报纸、杂志和期刊等。

(三)加强母语教学,善用儿童“语言关键期”

“三文四语”(中文、葡文、英文和粤语、葡语、英语、普通话)是澳门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独特现象,也是长期困扰澳门非高等教育的难题。无论是从澳门的社会发展来看,还是从人力资源理论的视角看,语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人们用来增加产品潜在价值的一种手段,双语或多语会给个人带来多方面的益处,包括达到更大范围或更多地得到社会承认等经济和非经济的益处。双语或多语对澳门旅游、博彩、艺术、生产企业等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促进澳门社会和谐、增强澳门活力及建构多元文化价值,均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从教育学和语言教育理论的视角看,语言精英应该从小开始培养,这样可以节约教育成本,更可以节约政府为后期培训所付出的大量公帑。但是,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双语或多语的确要承受不小的压力。不能把握好双语或多语教学的时机、语言师资素质欠佳或教学方法不当,都可能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自信,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成绩下降,最后导致辍学。所以,澳门语言教育政策必须对此做出应然的回应。

加强母语教学是儿童智力开发、建立自信自尊的最好路径,也是儿童保持其母语语言及文化的最佳策略。语言教育政策的决策者要依据科学的语言教育理论,适时调整澳门非高等教育中双语或多语的语言教学政策,把握好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时机,解决非高等教育中的语言教育问题。根据语言学的观点,儿童的课堂第二语言在母语习得基本完成之后开始,因为“每一个正常的人,在童年晚些时候,也就是在10岁之内,就获得了一种语言,即他的母语,包括基本词汇、语法和发音”。[11]鉴于“语言关键期假说”,儿童在9~10岁是学习第二语言的较好时间,他们的模仿能力和记忆力较强,情感屏障也较低,如果在语言师资力量有所保证的前提下,可以在小学4年级开设第二语言教学,增加培养儿童第二语言的口语教学,使儿童在语言关键期得到最好的发展;到了中学可以增加第二语言的教学时数,或者可以加开第三语言作为选修课程。

(四)把语言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

澳门是个被人称为语言拼盘、语言博物馆或语言花园的语言多样化城市。Ruiz提出了影响语言规划的三种取向:把语言当作问题、把语言当作权利及把语言当作资源[12]。规划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多样化是一个“问题”,因此要制定语言规划,解决这个“问题”;而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因为某一语言(普通话或英语或葡语)的匮乏构成了他们参与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障碍,他们要直面语言“问题”,通过掌握其基本技能,将语言问题转化为语言资源,提升他们在全球化经济中的竞争能力;语言政策制定者在破解语言问题的同时,能够认识到政府有保护澳门公民选择语言的基本权力,不剥夺葡语和文化这种有生命力的遗产在澳门发展的权利。因此要将澳门多元语言作为资源,把语言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文化资源。

今后澳门语言教育政策值得考虑的是,如何在非高等教育中科学合理地利用澳门丰富的语言资源优势和多种语言的学习环境,让适龄儿童得到有效的“双语教学”,例如能否让讲两种不同语言(母语)的儿童编入一个教学班,教师运用双语进行语言或学科教学。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转换两种语言进行授课,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转化两种语言进行语言或学科知识的学习;课余时间学生还可以通过交往等活动学习同伴的母语,达到学习第二外语的目的,当然,考核时采用哪种语言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直到学生完全有信心使用第二语言进行其他学科的考核。这种语言教学模式在花费较少的情况下,同伴之间可以创设较为自然的第二语言环境。

四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澳门已经成为国际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英语重要地位也越来越不可置否。作为全球通用语言,英语对个人经济、前途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比起中文,澳门人更普遍认同英语在国际上占据的主要地位。这种对英语至上主义的认同,源于语言的实用性和经济价值,这种“磁性认同效应”也是影响语言政策制定的重要且不可忽略的因素,这种语言资源的充分利用,小至影响个人、家庭,大至影响国家、社会。政府在制定、执行及评估语言教育政策时,显然不能忽略语言实用主义的价值观的统领作用,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澳门人的历史情结、权利关系及族群意识等各种影响因素。正如Kaplan R.B.所言:“英语虽然是世界通用语言,但是只用英语和世界各国打交道还是不够的。”[13]

在21世纪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形势之下,语言的失衡及其所受到的正面挑战,为澳门政府微调语言政策提供了一个契机。正视多元语言所能带来的优势,如生活在多元语言环境下的个体心胸较为开阔,对其他文化有较高的接受程度,多元语言还有助于学习其他语言的能力,在多元语言环境下培养出的学生更具宏观的世界观,在未来的全球化竞争中更具优势。积极对待多元语言的消极因素,科学地考量各种语言的内外部的供给与需求,制定出合理的语言政策,提升澳门语言文化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羡冰.澳门教育改革的路向[A].澳门教育——抉择与自由[C].澳门:澳门基金会,1994.

[2][5][7]程祥徽.新世纪的澳门语言策略[J].语言文字应用,2003,(1).

[3]杰克·理查兹(Jack Richards).朗曼语言学词典[Z].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4]陈恩泉.澳门回归后葡文的地位与语言架构[J].学术研究,2005,(12).

[6]“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上编)[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30~331。

[8]黄宣范.语言、社会与族群意识——台湾语言社会学的研究[M].台北:文鹤出版社,1995.

[9]政府鼓励多语言基本教育[N].澳门日报,2009-02-28.

[10]程祥徽.澳门中文公文的回归之路[J].语言文字应用,2001,(1).

[11]Robins R H.General Linguis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2]Ruiz,Richard.Empowerment,Voice,and Language.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Boston,MA.,April,1990.in C.Sleeter(ed.),Empowerment through Multicultural Education(Albany:SUNY Press,1990).

7.语言-教案 篇七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的句式:ⅹⅹ喂奶牛吃ⅹⅹ色的ⅹX(蔬菜),就挤出ⅹⅹ色的牛奶,ⅹⅹ喝了变ⅹ色。

2、鼓励幼儿根据故事中的情节进行大胆的猜想和仿编。

3、体验故事中小动物们变色后的愉悦心情。

活动重点:

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的句式:ⅹⅹ喂奶牛吃ⅹⅹ色的ⅹX(蔬菜),就挤出ⅹⅹ色的牛奶,ⅹⅹ喝了变ⅹ色,感受故事中神奇的想像。

活动难点:

运用句式:ⅹⅹ喂奶牛吃ⅹⅹ色的ⅹX(蔬菜),就挤出ⅹⅹ色的牛奶,ⅹⅹ喝了变ⅹ色,仿编故事情节。

活动准备:

PPT、根据故事自制句式图谱、幼儿人手一张纸条、动物及蔬菜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1.师:我们都喝过香香的白白的牛奶,你们知道我们喝的牛奶是从哪里来的吗?(出示奶牛)

2.师:今天牛大叔给我们带来了一头奶牛,这头奶牛不仅会挤出白白的奶,而且它还是一头神奇的奶牛,哪里神奇呢?让我们一起听听吧。

二、结合图谱,幼儿倾听故事前半部分,初步感受故事中神奇的想像。

1.逐句提问故事内容。

(1)(指着小兔子)提问:小白兔给奶牛吃了橘黄色的胡萝卜,会挤出什么颜色的牛奶呢?小白兔喝了变成一只什么颜色的兔子呢?(小白兔是怎么变的?让我们来说一说)(幼儿先猜想,然后再掀开图谱。)(让我们来看一看故事里面是怎么说的?)

(2)(指着小黑猫)提问:小黑猫看见了,它也想来变一下颜色小黑猫变成了小绿猫,那小黑猫给奶牛吃什么颜色的什么蔬菜呢?奶牛挤出了什么颜色的牛奶呢?(让我们也来变成一只小黑猫来变一变。)

(3)(指着小花鹿)提问:小花鹿也想来变一下颜色,小花鹿给奶牛吃了紫紫的茄子,奶牛会挤出什么颜色的牛奶呢?;小花鹿喝了会变成一只什么颜色的鹿呢?

(4)(指着灰狐狸)提问:灰狐狸会让自己变成一只什么颜色的狐狸呢?(掀开红狐狸)那它会给奶牛吃什么颜色的什么蔬菜或水果呢?奶牛挤出了什么颜色的牛奶?灰狐狸除了给奶牛吃红红的.西红柿,还可以给奶牛吃红红的什么蔬菜或水果?

三、讲述故事后半部分。一起感受动物世界的五彩缤纷。

提问:小动物们都变成了新的自己,可它们要想变回原来的自己,怎么变呢?(个别提问)那让牛大叔来告诉大家吧!(幼儿倾听后半部分)

四、看PPT完整欣赏故事一遍教师:那让我们把这个有趣、神奇的故事完整地来欣赏一遍吧!

提问:听完故事你觉得这头奶牛哪里最神奇?小动物们有了这头奶牛心情怎么样?

小结:有了神奇的奶牛,小动物们太高兴了,想变什么颜色的样子,就给奶牛吃什么颜色的蔬菜。还能变回自己原来的颜色,真是太有趣、太神奇了。

五、幼儿自制图谱,创编故事中的句式。

教师:森林里其它动物也想喝喝变色的牛奶。它们今天都想好了自己变成什么颜色,可是他们不知道该给奶牛吃什么颜色的蔬菜或者水果,请小朋友来帮帮忙吧!

1、教师示范:看!小熊就请王老师来帮忙了,它要变成一只小绿熊,那杨老师给奶牛吃绿绿的青菜,奶牛就挤出绿绿的牛奶,小熊喝了变成了一只小绿熊。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完成的幼儿讲给老师和同伴听。

教师小结:还有小朋友们也帮助了许多小动物,那让我们回去给隔壁班的小弟弟小妹妹去讲一讲吧!

活动反思:

语言活动《彩色牛奶》是幼儿感兴趣的一个活动,通常我们喝的都是白色的牛奶,但彩色牛奶这一话题能够更进一步地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8.中班语言领域教案 篇八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中班语言领域教案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中班语言领域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基本内容和“护士小姐”变化的脸部特征。(重点)

2、感受故事的幽默情绪。(难点)

【活动准备】

故事情节图片;故事视频;小丑、巫婆、海盗、圣诞老公公图片;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出示故事图片,引入故事主题。

师:这图上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它有一个好听的故事名字《亲爱的护士小姐》,来我们看看接下来还发生了什么?

2、逐张出示故事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内容。

师:第一天护士小姐打扮成了什么?小丑的脸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小丑图片)

师:第二天护士小姐变成了什么?巫婆的脸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巫婆图片,帮助幼儿记忆)

师:第三天护士小姐打扮成了什么?海盗的脸是什么样子的?(出示海盗图片)

师:第四天护士小姐变成了什么?圣诞老公公的脸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圣诞老公公图片,帮助幼儿记忆。)

师:小男孩虽然腿受伤住院了,可是他在医院里过得愉快吗?你喜欢这个护士小姐吗?

师:你猜出这位护士小姐是哪位了吗?他的脸部特征什么?小男孩画像对吗?

3、播放故事视频,完整欣赏故事

4、出示人物角色图片,在讲一遍故事

5、发挥想象说说,护士小姐还能变成什么造型.师:你觉得这个护士小姐还可以变成什么?

师:不管护士小姐是什么造型,她的脸上一定会有什么呢?

6、阅读幼儿用书,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孩子们对故事理解不深入,没感受到故事的幽默情绪,但对“护士小姐”变化的脸部特征观察得很好。中班语言领域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的内容,感受紧张和惊险的故事情节。

2、仔细观察画面,大胆猜测故事情节,并能用较丰富的语言表达出来。

3、懂得任何时候不要轻易地相信坏人。

【活动准备】绘本PPT。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PPT

师:今天森林里要举办一场动物聚会,这个聚会是谁举办的呢?

提问:你觉得蟒蛇是一种怎样的动物,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

师:那这个故事里的蟒蛇是不是像小朋友们说的那样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欣赏故事

播放PPT并引导幼儿讲述

提问:

(1)聚会上有哪些节目?他们怎么表演的?

(2)你觉得他们的表演怎么样?我们一起给他们鼓掌吧!

(3)接下来出场的是鹈鹕先生,他是一只有着超级大嘴巴的鸟。猜一猜,他会给小动物们带来什么样的表演?

(4)那我们一起来看鹈鹕先生的表演吧!

(5)这时,大蟒蛇说话了,他说:“我也不太确定,不过我也许可以做的更好些。”你觉得他想表演什么?如果你是小动物,你会去大蟒蛇的嘴巴里玩吗?为什么?

(6)小动物们在大蟒蛇的肚子里很不舒服,想出来了,大蟒蛇会让他们出来吗?

(7)是谁来了?他会用什么办法就小动物?

(8)动物们被救了出来,他们现在的心情怎么样?会对大蟒蛇说些什么?会怎么惩罚他?

(三)总结教训

师:这个故事给了你们什么教训?

(四)完整欣赏

播放录音完整欣赏故事。

9.语言之于语言教学 篇九

关键词:语言,语言教学,语言学习

一、引言

语言的使用是灵活的, 但语言的教学往往是教条的、公式化的;这一点在外语的教学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传统的外语教材、教法常常用有限的, 甚至是存在文化缺失的母语词汇去诠释相应的外语词汇, 用公式化的语法原则束缚学习者对一门陌生外语的认知, 从而使语言学习变得无趣, 甚至成为学习者的负担。对于学习者而言, 这样学习到的语言只能说是一门功课, 而不是人们要创造性地、灵活性地表达、运用的个性化语言。

二、语言教学的问题及缘由

语言教师除了是语言的传授者, 他还兼具着语言研究者的使命;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在语言传授的过程中附加了自己对这门语言的主观认知、理解、经验。因此, 在某种程度上, 固化了学生对瞬息万变的语言的认知与理解。正是因为语言的传授过程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所以有时可能会出现教师对个别语言现象的曲解问题。那么, 教师传授语言的过程也是自身学习语言的过程, 它像瞬息万变的语言一样, 是涉及到教师间、师生间共同探讨、沟通的动态过程。此外, 对外语的认知也要借助对其文化的了解。语言学习可能存在着多重障碍, 如受兴趣、学能、智力、个体差异等多重因素影响;但文化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范畴, 它可以被不同的群体所理解。传统上, 我们往往通过学习语言来学习它的文化;实际上, 不如把这个过程颠倒过来, 借助对它文化的理解、兴趣, 来促进对语言的学习。

三、语言教学的理念

(一) 语言的语义

如前所述, 母语与外语词汇的语义对应往往是有限的, 甚至是存在文化缺失的。因此, 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时, 除了要掌握词汇的字面意义, 还应主动地去发现其丰富的联想意义。对于语言的联想意义会因人而异;但是, 正是因为联想意义的个人色彩, 才丰富了语言的语义发展。在具体的语言教学中, 学习者对于语义的发散思维与他们对于语言形式的记忆同等重要, 即如何做到既记住了外语词汇的书写又理解了它的文化、语用意义。其实, 书本中对于语义的阐释并不完全是客观的, 而是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其次, 词汇的文化、语用意义也不是有些学习者简单理解的一词多义现象。语言的语义不仅取决于它所适用的语境, 也依赖于具体的使用, 即读者、听话者的语言理解以及作者、说话者的语言意图。现实生活中, 人们可以意识到自己可以用语言来表情达意, 但很少有人会承认我们并未完全习得、理解我们自己的语言。

(二) 语言的使用

在语言的教学中, 语言教材的内容和语言知识的传授可能是千篇一律的;但是, 在现实交际中, 人们往往是出于自己不同的目的, 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技巧来使用语言的。因此, 语言的使用也具有丰富的个人色彩。语言的教学不仅仅是教学者向学习者阐释----学习者理解的过程, 它还是教学者和学习者共同创造、运用语言的过程。从孩子开始学习用母语说话时开始, 他们通过听来学会说, 但却很少有人会注意到, 随着孩子的成长和语言的发展, 在听说的过程中, 他们的语言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 我们很少会有意识地、逐字地去复述自己或别人曾说过的话;因此, 使用语言的过程实际也是改变、创造语言使用的过程。

(三) 语言的教与学

人们在使用语言的同时, 实则也在改变着语言;语言折射了人类的思想。因此, 对语言的教学, 不单单是学生“学”的一个单向过程, 也是师生互通的一个双向作业的过程。无论是对母语的习得, 还是对外语的学习, 人们都在不知不觉地处在“学——用——学——用......”的过程中。虽然, 学生在学习外语时, 要机械记忆一些词汇、语法、释义等等——语言学习的基本要素;但是, 因为学生对这些词汇、语法、释义等的主观使用, 语言的意义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和发展。

语言知识本身可能是枯燥的、无趣的, 因此, 这会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大屏障。要学好、学会一门语言, 学习者首先应做到的是学会创造性地学习,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来习得那些貌似“枯燥的”语言知识, 从而做到灵活地运用语言。这样, 学习者才可以成为语言的主人, 而不再是语言的奴隶。语言教师, 作为语言的传授者, 应具备强烈的语言敏感性及专业的语言知识。日常教学中,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 对学生进行初级教学阶段的训练;通过语言的教学, 彰显学生的个性特点。

结语

语言通过语义的扩展而得到发展, 而语言的学习者在学习新的语言概念, 培养新的语言能力时, 都是通过不断发展的语言来实现的。语言的使用及发展折射了人类的创造性, 反映了人类的个性, 造就了人类的思维;而非那种统一化、理想化、模式化的静态过程。任何关注语言的人都需关注人类的行为。语言的产生源于人类的使用, 是人类创造了语言;同时, 语言又反过来塑造了人类自身。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 Brumfit, “Individual Freedom in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

[2]John Lyons, “Linguistic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0.

10.小班语言《啊呜》教案 篇十

设计意图

小班的幼儿喜欢看故事,爱想象,他们的想象充满了新奇与幻想,但有时又害怕一个人在家,不敢自己睡觉,为了帮助孩子克服恐惧的心理,于是我选择了绘本故事《啊呜》

活动目标

1、能根据故事提供的线索联系生活经验,并大胆想象。

2、观察图片,感受故事人物的心理变化,知道要勇敢。

活动重、难点

感受故事人物的心理变化,知道要勇敢

【活动准备】

《啊呜》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兴趣导入。

1、发出“啊呜”的声音,引起幼儿的兴趣。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仔细听,这是什么声音?你们在哪里听到过?

幼:好像是吃东西的声音,动物的叫声……

2、入故事:“啊呜”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听故事……

二、教师结合图片讲述故事,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理解故事内容。

1、观察

小猴也看到了啊呜 它是雪白雪白的?教师出示ppt课件 引导幼儿说出更多雪白雪白的东西。

幼:(雪、天空、白云……)

4、观察第四幅图,讲述故事:小猫说:“让我看看,不得了啦,啊呜的眼睛鲜红鲜红的!”

小猫也看到了啊呜哎 它是什么样的?还有什么东西是红红的?

幼:(血、花、苹果、番茄、樱桃……)

5、第五幅图,讲述故事:大家纷纷说:“啊呜,啊呜,真吓人!”小熊说:“我不怕,让我进去看看。”说着就一脚把房门踢开,走了进去。小熊好勇敢!我们来学一学勇敢的小熊?(学一学)

6、第六幅图,讲述故事:三只小动物在外面等了很长时间,小熊还没有出来,大家有点担心了。咦,小熊怎么不出来了?可能发生什么事?(一定是给啊呜吃掉了!)

7、第七幅图,讲述故事:三只动物一齐说:“快去救小熊!”

8、第八幅图,屋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哦!原来小熊一个人正在吃蛋糕。—刚才小兔说的脑袋又大又圆是什么?(蛋糕)——小猴说的雪白雪白是什么?(奶油)——小猫说的红红是什么?(樱桃、草莓)

9、第九幅图,讲述故事:原来啊呜不是怪物,是个奶油大蛋糕呀!大家一起吃蛋糕,啊呜、啊呜真好吃。我们一起学学他们啊呜啊呜吃蛋糕吧!

三、结合实际,教育幼儿要勇敢

四、结束:找“啊呜”

“啊呜”不是怪物,“啊呜”是好吃的蛋糕!让我们也到外面去找找“啊呜”吧!

教学效果分析及反思

11.幼儿中班语言教案 篇十一

教学名称: 中班“小公鸡与小鸭子”

教学目标 : 1.以图像 文字 语言引导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学习新的知识。

2.通过故事的学习,让幼儿体验相互帮组的快乐。

3.在巩固以前所学知识的同时,学习新的字词 小公鸡 小鸭子 虫子 鱼。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情节,认识字词小公鸡 小鸭子 虫子 鱼

教学难点 :寻找小公鸡与小鸭子的不同区别。

教学准备:

知识准备 :对 已有知识经验蚂蚱、蚯蚓、粮食、河蚌、螃蟹的学习

儿歌 《找朋友》

物质准备 : 录音机磁带 图片 字卡(小公鸡 小鸭子 虫子 鱼虾 蚂蚱 蚯蚓 粮食 河

蚌 螃蟹)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找朋友》律动

教师 : 在上课之前,老师要和小朋友们一起跟着音乐找自己的好朋友,好吗?(教师放音乐,幼儿做动作)

小朋友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是谁呢?《幼儿回答》出示图片 字卡。接下来,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公鸡与小鸭子的故事。

二、进入主题,出示图片 字卡,展示故事内容。

故事 : 小公鸡和小鸭子是两个好朋友,有一天,它们到草地上去玩。它们在草地上捉到了很多虫子,小公鸡把自己捉到的虫子和小鸭子一起吃了。

提问 为什么小公鸡要把捉到的虫子分给小鸭子吃呢?小鸭子自己怎么不捉呢?《幼儿回到答》

教师:对,因为小公鸡的嘴是尖尖的,所以它能捉到虫子。

提问 : 小公鸡除了喜欢吃虫子,还喜欢吃什么呢?(幼儿讨论)出示字卡(蚂蚱 蚯蚓粮食)

教师 :而小鸭子的嘴是扁扁的,所以它捉不到虫子。小朋友应该向小公鸡学习,帮助我们身边每位有困难的好朋友。

续故事 : 它们走到小河边,小鸭子说“我到河里捉鱼给你吃,你在河边等我”,小公鸡看见小鸭子自由自在地在水里游,我也要下水捉鱼,可是刚一下水就喊“救命救命”小鸭子回头一看,不听话的公鸡弟弟正在水中挣扎着,小鸭子飞快地游到小公鸡身边把小公鸡救上岸。

提问 :小公鸡为什么不会游泳呢?而小鸭子却能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呢?(幼儿讨论)

教师 :对,因为小公鸡的脚上没有蹼,所以它不会再水中游泳,而小鸭子的身体是扁扁的,脚上有蹼,所以能像小船一样在水里游。

续故事 : 小公鸡上岸后浑身湿淋淋地低着头说“鸭子哥哥,谢谢你”小鸭子笑着说 “不用谢,以后别下水了,我去捉鱼给你吃”。

提问: 小朋友,小鸭子除了会捉鱼虾,还会做什么吃?《幼儿讨论》出示字卡《河蚌 螃

蟹蚯蚓》

教师: 小公鸡帮助过小鸭子,小鸭子又帮助了小公鸡,它们相互帮助真快乐。所以,当我们身边每位小朋友遇到困难时,你帮助了他,他也会在你困难的时候帮助你的,人

们相互帮助,这个世界才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三、听录音,完整欣赏2遍故事。

四、根据

图片 故事跟着老师复述故事。

五、活动结

做游戏巩固知识“ 在字卡的背面画上各种水果的图画,让幼儿来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水果图,然后翻另一面,让幼儿读字卡。六„活动延伸

儿歌:小鸡爱吃虫,小狗啃骨头,小猫看见鱼,乐的翻筋斗。

附原文:

小公鸡喝小鸭子

12.语言政策与语言供给关系探讨 篇十二

国际主流语言是在某种语言(这表现为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形成的地方语言)和不以该种语言为母语的人群(非母语国)对该种语言的需求的相互交流中形成的。国际上总共有将近7000种语言。理论上这些语言都有机会成为国际语言。在这庞大的潜在语言供给者中哪种语言能够胜出成为事实上的国际语言则是由该种语言的供给能力和对该种语言的需求决定的。而一旦某种语言成为了事实上的国际语言,那么通过语言本身的外部性和网络效果,该种语言的国际地位就会得到维持和强化。如图1所示,国际语言形成模型包括三个方面,即语言的供给方、语言的需求方和对双方都产生作用的外部效果。下面我们将分别考察模型中的三个方面。

出处:笔者自制。

国际语言供给能力的大小主要是由语言本身的价值和以该种语言为母语的政府(以后称之为母语国政府)所采取的语言供给政策决定的。

2 语言的价值

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语言的价值就体现在语言所具有的交流功能上。语言的交流功能越大,那么该种语言的价值就越大,越受人欢迎。人类生活丰富多彩,人类情绪细微多变。某种语言越能够恰如其分的表达人类的生活和人类的情绪,那么该种语言就越成熟。语言是在长期的人类生活中发育成长,与人类文明共同进化而来的。一种文明越悠久伟大,那么该种语言也一定更加成熟。或者可以说,语言本身就是文明的一部分,语言就是文明的载体。具体地说,语言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丰富性。语言所拥有的表达的词汇越丰富,就能越深刻的表达社会生活和人类情绪。与法语德语相比,英语语言的词汇就丰富许多。这可以从各种语言词典所收录的词汇的多少来衡量。英语词典中最有名的是《牛津英语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该词典1884年开始出版。初版时就高达10卷,总页数超过15000页。该辞典根据“从史原则”,收录了1150年以后各种文献中出现的英语词汇,然后根据词汇在历史过程中的演变得出各种相应的词义[比如,minister。这个词最早是从法语中借用过来,表示“仆从”的意思,但现在已经转换成大臣部长的意思了。也正因为如此,英国人以及他们的移民都称自己为Anglo-Saxon。]。1933年,《牛津英语辞典》作了增补,增加到13卷,并开始正式使用《牛津英语辞典》的书名。1976年到1986年又新增了4卷补遗(New Supplement),1989年又增加了将近5000新词,从而成为高达20卷的巨著。《牛津英语辞典》1992年开始出版CD-ROM版,2000年开始出版网络版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该网络版每三个月更新一次。OED收录词汇超过50万个。与《牛津英语辞典》相比,1934年在美国出版的Websters New InternationalDictionaryoftheEnglish Language,second edition,其收入词汇更超过66万,成为世界上收录词汇最多的英语辞典。与此相比,最大的德语辞典《德语词典》(Deutsches Worterbuch)收入词条将近35万,最大的法语辞典《法语宝典》(Tresor de la Langue Francaise)收入词汇仅10万左右。各国词典由于收录的原则,所收录的词的定义也有所区别,因此英德法词典收录词汇的上述数量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是,英语词汇比德语和法语词汇丰富应该是确定无疑的。

开放性。任何一种语言在其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都会不断吸收周围语言的要素来充实自己。语言对周围语言和文化越开放那么该种语言就越具有包容性从而就会越丰富。比如,上面提到的英语,从历史来看,英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是公元5世纪中期从北海沿岸原属于日耳曼民族的the Angles,the Saxons和the Jutes移民到西北欧的不列颠岛上的,他们征服了原岛上以Celtic为母语的原住民而建立起来的新的民族国家。英语刚开始时也只是这些岛上的土著语言与日耳曼语言的简单混合。但是在英语的发展过程中,英语不断吸收拉丁语、希腊语、法语、阿拉伯语乃至汉语、日语的文化和词汇不断充实自己的词汇库,从而使自己成为世界上词汇最多的语言[据日本学者研究,起源于日语的英语词源就高达400多个,如tatami(榻榻米),Zen(禅),tofu(豆腐),shosha(商社),tsunami(海啸)。1997年则出版了A Dictionary of Japanese Loanwords,专门讨论英语中借自日语的英语词汇。希望有专家也能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如果没有这种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和包容吸收,那么英语也许仍然是北欧一角的地方语言。

创新性。与开放性相关的是语言的创新性。语言不但要向周围的文化和语言开放,而且也要向未来开放。科技发展,社会进步,使人类生活越来越具有挑战性。语言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及时地创造出适当的词汇来表达新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英语在创新性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人专门统计了1900年代以来新产生的英语词汇,说明英语是怎样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进化的。比如,1990年代新出现了airliner(客机)、cinema(电影院)、Coke(可乐)、taxi(出租车)、telephone(电话)、television(电视)等词汇。1910年代则出现了airmail(国际邮件)、airport(机场)、jazz(爵滋音乐)、neon(霓虹灯)等词汇。1920年代则出现了air terminal(航站楼)、astronaut(宇航员)、foreplay(前戏)、Hollywood(好莱坞)等词汇。1930年代出现了American dream(美国梦)、Gay(男同性恋)、nylon(尼龙)、pizza(比萨)supermarket(超市)等词汇。1940年代出现了A-Bomb(原子弹)、computer(计算机)、fax(传真)、hardware(硬件)等词汇。1950年代出现了brain-washing(洗脑)、fast food(快餐)、Maoism(毛泽东思想)、pill(口服避孕丸)等词汇。1960年代出现了cable television(有线电视)、database(数据库)、mobile phone(移动电话)、software(软件)等词汇。1970年代出现了Bic Mac(巨无霸)、chairperson(主席)、global warming(地球温暖化)、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Silicon Valley(硅谷)、virus(计算机病毒)等词汇。1980年代出现了AIDS(艾滋病)、Big Bang(大爆炸)、cyberspace(网络空间、虚拟空间)、e-mail(伊妹儿)、internet(因特网)等词汇。1990年代出现了cybercafé(网吧)、DVD、ethnic cleaning(种族灭绝)、home page(主页)、Java(一种计算机语言)、netizen(网民、网络公民)等词汇[关于英语在各个时代是怎样创新发展的,可以参看美国方言学会(American Dialect Society的主页http://www.americandialect.org中的Words of the Year。]。这些新词都是英语根据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首先创造出来而后传播到世界的。

简明性。语言作为表达人类感情思想文化的工具,在其产生过程中,就具有一定的语言规则即语法。这种规则对母语话者来说是自然而然不学就会的,就像婴幼儿学习语言不需要知道语法一样。但是,对非母语的外来学习者来说,语言规则的简明性就非常重要,如果语法很复杂,学起来就比较麻烦,学习成本就会很高。所以,语言的简明性和规则性就成为衡量语言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英语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其规则在不断在简化和标准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英语的价值。

普世性。语言的价值还在于语言所代表的文明和文化是否具有普世价值。越能体现普世价值的语言就越有价值。普世价值包括自由、民主、和平、和谐、真诚等人类的美德和追求,如果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文化越具有这种人类普世价值,那么这种语言就会有更高的价值。

现在世界上存在的7000中语言,在丰富性、开放性、创新性、简明性和普世性上,应该承认是不同的,这样就使各种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价值。尽管我们承认每种语言以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和文明是同样重要的,但是,作为语言市场上的供给者,语言需求者们自然会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判断给不同的语言赋予不同的价值。

3 语言政策的作用

影响语言成为国际语言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母语国政府的语言供给政策。一个国家的语言政策可以分成其国内语言政策和对外语言政策。母语国的国内语言政策表现在多个方面,这里我们只是想强调政府在推进国内语言的丰富性、开放性、创新性和普世性方面的政策。因为这些政策本身就会使本国语言更加具有价值。

同时,政府的对外语言政策就表现为向国外的非母语国及其人民推广本国语言。这种推广可能是强制性的也可能是一种柔性的语言政策。所以强制性的语言政策就是不管非母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现状,强制性的禁止本土语言的使用,同时强制性的植入母语国的语言。强制性的语言推广政策必然会带来推广者和非母语使用者之间的摩擦和冲突。柔性的语言推广政策则是凭借其语言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母语国政府积极的向外介绍自身语言的丰富性、开放性、创新性和普世性,从而提高母语在国际语言市场上的竞争力。柔性语言政策在很多时候不仅仅是狭义的语言政策,在很多时候它往往会同本国政府的外交、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对外政策紧密相关的。

参考文献

[1]Calvet,Louis-Jean(1987)La Guerre Des Langues Et LesPolitiques Linguistiques,Payot.

[2]Chappell,Hilary(2001)”Synchrony and Dictionary ofSemitic Languages: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Dialects”,inHilary Chappell ed.Semitic Grammer:Synchronic andDiachronic Perspectiv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Hu,G.(2005)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Policies,progress,and problems.Language Policy,4,5-24.

[4]Xu,Z.(2010)Chinese English:Futures and implications.Open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上一篇:珍惜600字作文下一篇:面试厨师长必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