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探讨(共14篇)
1.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探讨 篇一
浅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态策略
韦护(南宁市古今园林规划设计院南宁 530004)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环境生态等问题越来越重视,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介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生态策略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生态策略;生态城市;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problems;ecological benefit of Green space system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focus.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cological strategy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Keywords:Urban green space systemecological strategyecological city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当前,我国城镇化已经进行到中期阶段,这意味着所有的城市在未来20年内仍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又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等方面正推动我国城市转型,以巩固转型过程中的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1]。因此,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进入了城乡一体的以生态建设为主,满足生态宜居、资源保护、景观整合、旅游休闲等综合功能的区域发展阶段。过去一味地发展经济而忽略生态环境的做法已经逐渐被摈弃,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等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前的城市规划对环境生态等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城市绿地系统的定义和重要性
城市绿地系统(Green space system)是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以各种类型的绿地为组成构成的系统。其着重表述了人类生存与维系生态平衡的绿地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强调了绿地对人居环境建设的影响主要是生态功能。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计划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强调的是社会、经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途径。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保存、恢复、修复;强调城市绿地建设,提供城市绿量,以“绿”为骨架,构筑城市形态,把自然引入城市;强调城市紧凑发展,均衡开发等均是生态城市的共同特点[2]。
城市绿地系统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净化空气、降低城市噪音、调节气候、防止自然灾害、美化城市等有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营造绿地环境,实际上就是在营造生物生存环境,这对于建设生态城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重视其规划和实施。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
2.1 促进有机物质循环
在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其中碳、氢、氧、.氮、磷、硫等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主要元素,这些物质的循环也是生态系统中基本的物质循环。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维系着大气中碳氧的循环与平衡,植物的根茎叶及果实则作为其他生物的食物促进着其他微量元素的物质循环。
23.2 改善小气候环境
绿地以植物群落为主,利用植物叶面的蒸腾水分作用,能使周围空气湿度增高,从而有效的缓解和降低城市热岛效应,促进城市内部空气与外部市域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绿色植物具有杀菌作用,有些植物能分泌出挥发性物质或制造杀菌素,能杀死单细胞微生物及病原菌。绿地还有良好的吸音减噪功能,叶面越大,树冠越密,吸音能力越显著。这些生态作用对于小气候环境的营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城市环境中能处于生态宜居的状态。
2.3、防止公害灾害
绿地能有效地防止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保持土壤水分,防止因水土流失而造成的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同时可以降低风速,减少城市降尘,对于城市防风抗灾尤为重要。城市绿地作为防灾避险场所的作用也日益突出,现行城市建设中已经将防灾避险绿地建设作为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必要环节,并逐渐体现和发挥其重要作用。
2.4、保护生物环境
植物是自然界食物链的开始,通过其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成为供给其他生物的生产者,而城市中的鸟类、昆虫通过摄取植物的果实、花蜜等途径赖以生存,成为二级消费者或二级生产者,最终形成庞大的自然界食物链网。植物群落为这些动植物、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和生物环境,因此,营造绿地环境,实际上就是在营造生存环境,对保护生物生态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3.1 绿地布局缺乏对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考虑
在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中,绿地系统得不到重视,而是过度追求其他用地指标,使得城市绿地比例被严重压缩,绿地率较低,整体绿量偏少,难以形成完整的自然生态体系。规划实施中常优先确保其他建设用地,绿化用地被挤压得支离破碎,分布不均,导致城市自然生态斑块布局分散,生态结构脆弱,抗干扰能力低下。同时,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片面的强调城市绿地布局,进行“点—线—面结合”的行政指导方针,没有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深度研究,绿地系统布局与当地生态特点不符,“千城一面”的现象比比皆是。
3.2 绿地系统规划滞后导致生态作用减弱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现行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总是远远滞后于城市总体规划,而城市规划工作普遍存在偏重社会经济和建筑工程等规划,在各种建设用地基本定局后再 “见缝插绿”式进行绿地建设,造成规划绿地不足、规划绿线控制随意性较大等问题。城市地区的“宜绿”空间不仅为数不足,而且还在大量被侵占;有关维护生态平衡的呼声,常常被经济建设优先的热浪给淹没了,使得园林绿地的生态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3.3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生态观念缺失
研究发现,在城市绿地景观中,人们更愿意选择包含多个景观元素的绿地,不愿意亲近相对空间组织过于简单的广场[3]。一些城市绿地建设片面地追求景观设计效果,过分地进行人工雕琢或堆砌,采用“大草坪”、“大广场”、“大树移植”
等不恰当的建设行为,造成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物种减少、品种单一或大量引进外来物种,缺乏对植物生态性的了解,忽视对当地特有的生态系统和原生动、植物的保护。一些侵害性极强的外来物种挤压其他植物栖息之地,导致本地物种减少甚至灭种,破坏原有生态平衡;在绿化养护中过多地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水体污染等,这些不恰当的绿化建设行为都给城市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4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可实施性对策
4.1 突出绿地系统规划的生态整合功能
扩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范围,强调宏观的整体性原则,谋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协调统一发展。城市地区在宏观层次上要构筑城市生态大环境绿化圈,强调区域性城乡一体、大框架结构的生态绿化;中观层次上要在中心城区及郊区城镇形成“环、楔、廊、园”有机结合的绿化体系;微观层次上要搞好庭院、阳台、屋顶、墙面绿化及家庭室内绿化,营造健康舒适的生活小环境。通过保护和营造生态绿地,建立纵横有序的物种生存环境结构和生物种群结构,疏通城乡自然系统的物流、信息流、基因流,改善生态要素间的功能耦合网络关系,从而扩大生物多样性的保存能力和承载容量。
4.2 强调生态优先
地球上所形成的原始森林及其他自然植被,是千百年来物竞天择的产物,其区域生态系统是经过长年累月不断沉淀而形成的,是维系该区域生态平衡的关键因素。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应该遵循这种原始生态性,强调“生态优先”原则,保留有价值的原始生态植被。英国著名园林设计师麦克哈格(Ian McHarg)曾提出:“大城市地区内保留作为开放空间的土地应按土地的自然演进过程(natural—process lands)来选择,即该土地应是内在地适合于‘绿’的用途的:这就是大城市地区内自然的位置。”[4]城市规划建设中应更多的考虑开放空间的绿地因素,尽可能的保留原有较好的自然植被,将其建成公园或风景区,作为“城市绿肺”继续发挥其自然生态效益。避免其他建设用地抢占原有生态绿地,破坏原有生态平衡,然后又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另择地块建设绿地的情况。
4.3 绿地设计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绿地设计应遵循自然生态规律,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条件,制定不同的生态建设规划,采取不同的资源与环境保护对策,避免绿化建设脱离城市绿地的生态目标。在设计中应以模仿当地的自然生态结构为主要手段,按照生态学中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基调,谨慎使用外来物种,运用地被、花草、低矮灌木与高大乔木的层次和组合,创造自然植被群落。室外铺装尽量使用透水砖、石子、网格等有利雨水直接入地的材料,给树坑覆盖木屑类有机质以增加树坑对雨水的吸收能力。在城市的低地势区,大面积保留天然植被地带,设计大量的“低洼渗透”景观。同时,重视建设城市内延伸渗透的楔形绿地,使得各绿地斑块能形成有机的“生物廊道”,促使生物自然演进得以延续和发展,让城市不仅成为人类宜居的空间,也是自然生物赖以生存的和谐空间,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
4.4 增强生态意识,强调“绿色先行”
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特别是要增强城市建设管理者的生态意识。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和建设,要在优先考虑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尽可能贯彻“绿地优先”的城市用地原则,积极推进“规划建绿”战略,采用“绿色先行”的城市规划理念,保持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的同步性和连通性,在城市建设开始之初,就强调自然环境和建筑环境之间的协调互利以及与人工设施之间的协调互动关系,保证有价值的生态环境得以良好保留或采取最优的处理方案,以较主动的方式去建设、管理、维护、恢复,甚至重建绿色空间网络,而不是被动的适应和补救。结语
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城乡绿地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景观美化装饰物,也不是仅供满足休闲活动需要的游憩地,而是维持一定区域范围内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环境空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追求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目标,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城市绿地系统也被赋予新的涵义和历史使命,从而推动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目标。
[1]仇保兴.城市转型与重构进程中的规划调控纲要[J].城市规划,2012(1):13
[2]王祥荣.生态建设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3]陈浮,葛小平,陈刚等.城市边缘区景观变化与人为影响的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1(21)
[4] Ian McHarg.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2.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探讨 篇二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园林绿地组成, 用以改善城市环境, 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境域的生态系统。城市绿地系统是构筑与支撑城市生态环境的自然基础, 是唯一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 是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城市绿地对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持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以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具有广泛而积极的意义。
17、18世纪法国人维腊斯, 提出了环境绿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欧文的劳动公社则集中了城市和农村的主要优点, 提出了集城市的便利生活设施和农村的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新和谐村“。这个时期的城市中出现的园林绿地, 从布局上看, 没有统一的空间规划, 完全依附于城市设计的需要, 从内容上看, 主要依据设计者或所有者的审美观和喜好而定, 缺少科学的依据;从功能上看, 只是为了满足人的游赏欲望, 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感性的产物。这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以前, 城市规模普遍较小, 人比较容易接触自然, 同时, 由于城市工业化程度较低, 城市内没有出现大量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技术, 城市中的生态问题和游憩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因此, 虽然许多理想城市设计中都蕴含着田野风光, 充满着绿树花香, 但对城市绿地的功能和地位没有涉及, 城市绿地规划处于思想萌芽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这个时期出现的著名的规划理论或方法有:英国大伦敦为限制城市膨胀、防止与邻里街区毗连、保护农业、保存自然美和游憩而提出并实施的环形绿带规划模式, 英国哈罗新城和印度昌迪加尔的城市绿带网络 (系统) 模式。这个时期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是针对工业城市弊端, 迫于环境压力而提出的, 规划师往往认为城市绿地是城市或建筑物的陪衬, 是为解决城市问题而设的, 城市中人工成分和自然成分是分离的, 某种程度上是对立的, 只是人类在无法摆脱环境恶化的影响和为满足游憩的需求才不得不去保护和建设绿地。因此, 这个时期人们对绿地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 表现在城市规划中, 绿地的面积、形状、位置设计的随意性, 绿地的功能和地位的不完整性, 仍然把人与城市凌驾于自然生态系统之上, 甚至为了建立人工绿地而破坏原本不错的自然系统。
国内外的实践和经验表明, 使城市贴近自然, 融入自然, 日益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旋律。景观生态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地理学家Carl Troll在利用航片研究东非土地问题时首先提出的。景观生态研究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 吸收地理学、系统科学等内容, 研究区域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 具有综合整体性与宏观区域性特色, 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
在景观生态学中有以下几种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定义:一是景观是自然生态和地理的综合体, 包括所有的自然与人为格局和过程 (Naveh) ;二是景观是为生物或人类所综合感知的土地、而不考虑其单个成分 (Haber) ;三是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空间镶嵌组成的异质区域 (Forman) 。肖笃宁将景观的定义修订为:景观是一个由不同上地单元镶嵌而成, 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 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 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F.Lomsted在1863年提出的, 他将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思想融入到城市景观规划中而形成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理念。Landseape Architecture在中国被翻译成“园林”, 而景观生态规划与风景园林规划不同的是, 它将风景园林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有机地融为一体,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解决水平生态问题的实践活动, 是景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集中体现了景观生态学的应用价值。尽管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报告在不断增加, 但很多城市规划仍按照传统的规划思路和方法进行, 由政府领导, 按照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的用来指导城市建设的城市规划罕见报道。城市规划对景观现状分析不足, 缺乏对城市景观格局的定量分析和评价的研究, 这就使得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依据并不十分充分。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中, 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从各自的角度出发, 研究的方面包括城市绿地中景观廊道的研究、城市绿地空间结构的研究、城市中某个绿地的研究等。由于景观生态学注重景观空间布局研究, 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被吸收到城市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中, 成为解决城市绿地空间布局的有力工具, 它与城市生态规划一起成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在较大的空间尺度上强调空间结构的合理性, 如为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而非常强调廊道的设置以及廊道的连接度、廊道的生态效能, 空间异质性、景观多样性, 不仅注意到满足一般园林规划中人们游憩、观赏的需要, 而且, 还兼顾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减少热岛、提高城市景观的环境质量等功能。
景观生态学注重研究景观结构单元的空间格局、类型组成及其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 建立纵横有致的物种生存环境结构和生物种群结构, 疏通城乡自然系统的物流、能流、信息流和基因流, 扩大生物多样性的保存能力和承载容量。这些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景观规划方法, 正在各种层面的城市规划实践中逐渐得到认同和应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斑块动态和复合种群理论、景观异质性理论、景观连接度及渗透理论, 更为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因此,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原理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目前,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探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虽然刚刚开始, 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摘要: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原理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谈谈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
3.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探讨 篇三
1、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结构
城市园林绿地景观是由形状、功能存在差异且相互作用的斑块( patch) 、廊道( corr idor ) 和基质( matrix ) 等景观要素构成的, 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斑块是内部具有相对匀质性( homogeneity) 、外部具有相对异质( heterogeneity) 的景观要素, 如城市公园、花园、庭园、小游园等。廊道是指与两侧景观要素显著不同的线状或带状的景观要素, 如道路绿化带、环城绿化带、防护林带以及河、湖、渠流的绿化带等。廊道建设可使不同斑块浑然一体, 增加斑块连通性, 成为斑块间物种迁移的屏障和通道。基质是指景观中起背景作用的连续的斑块, 其他斑块类型以镶嵌的形式存在于其中, 如城市中的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
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构建
2.1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应用
1)城市公园系统。主要是人工景观, 在环境资源斑块和残存斑块的基础上引进新的斑块, 长时间高强度的人为干扰使残存景观逐渐消亡而形成以引进斑块为特色的人为干扰景观。这种景观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弱, 它们的存在源于人类的大量引进斑块和努力维护, 依赖于持续而有目的的经营管理,但人类的设计、经营却使之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如公园中人工植物群落的营造。近年来,造园更加注重植物材料的应用, 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原理进行造景, 形成多种多样的植物群落类型。也正因此, 公园系统调节改善环境质量的功能才得以进一步增强, 同时美化环境, 丰富城市景观。
2)城市绿地系统。包括街头绿地、单位附属绿地、湖塘绿地、道路绿化带和河、湖、渠流的绿化带等。在景观分析中, 一般绿地仍归为干扰斑块。有些湖塘绿地可能是残存斑块, 分布着破碎的自然景观。道路绿化带及河流绿化带属于人类塑造的一种特殊的绿廊, 直观地看,绿化带的树冠阻挡了阳光和风,造成了微环境条件,实际上承担着城市的人流、物流、能流的运输通道。绿化改造形成绿廊后能很好地改善城市环境,这在景观生态学中可视作是绿廊特有的分割、屏障过滤、连通性能的反映。而绿廊交织构成的网络具有更重要的生态意义, 为彻底地改变城市环境实现“花园城市”、“生态城市 ”提供了可能。
3) 城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防护林带、观光农业园等。这是城市园林绿地中的另一类景观,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 这些景观的形成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为干扰的因素, 有引进斑块又有残留斑塊,具有镶嵌度高、景观元素类型多种多样、异质性大的特点。这类景观把自然伸入到城市之中,为改善生态环境服务,是一种开放空间,极大地满足了人类向往绿色世界, 享受大自然的渴望和需求。
2.2景观生态建设
1) 斑块建设。城市公园可以看作是一个个的斑块, 其形状、大小、面积将影响邻接斑块间的相互作用、交流程度。公园应位于所谓的节点位置。节点是指廊道的交接地区和运动物体的源或汇, 对“流”有重要意义,其环线或供选择的路线能提高运动的有效性。公园规划必须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 在注意提高整体效能的同时要考虑其相对位置和相互作用及作用边界的合理交接,以覆盖整个景观区域。同时必须注重景观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往往通过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植物配置来实现, 如林地、疏林草地、灌丛、草地和水生植物群落等。
2) 绿色廊道建设。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廊道必须有足够宽度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在市区外缘, 根据地形和可能条件,设置营造比较宽的城市防护林带,并和郊县的农田防护林网相连接。在市区内, 要在生产区与居住区或商业区之间营造一定宽度的卫生防护林带, 在特殊地区还要设置防风林带和防火林带。城市园林绿化中需注意绿色廊道的相互连通, 增加连通性。以绿色廊道的连通作用为必备基础条件,夏天可以利用绿色廊道引风入城, 消除热岛效应, 冬季利用防风林带阻挡寒风侵袭城市。廊道能有机地连接不同地域不同尺度的绿地, 直接影响着城市园林绿化网络的连通性及网络结构功能的整体优化。
3)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网络化建设。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是由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保护地斑块和生态廊道所组成的城市生态基础结构,由中心保护地、外围保护地、缓冲区、生态廊道功能单元组成。在空间布局上,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可以与城市有机协调起来。保护地可呈斑块状环绕城市周围, 也可与城市并列,或呈楔形穿插市区。生态廊道可穿越市区,也可从城市边缘通过,这几种形式同时存在,可形成较为复杂的绿地生态网络体系。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10 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5%, 40%, 10 m2, 6 m2 以上。单个的环式系统、楔形系统、廊道系统、点线面系统不能有效地构筑与支撑城市生态环境的绿地空间, 不能达到绿地总量适宜、分布合理规划的要求。
城市园林绿化的景观生态理论主张以自然条件为依托, 倡导生态园林, 一方面城市绿化规划要求规划城市开发空间和加强自然保护, 适度降低中心区建筑容积率,还绿于民,提高中心区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另一方面要求建设“环带、楔块、廊道、公园、森林”系统和城乡一体化的绿化网络体系, 构筑城市绿地系统的大环境大园林空间,将城市放在较大的自然环境中加以规划, 把园林化的市区绿地系统和郊区的自然景观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风景林地) 与生态区( 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城市绿化防护隔离带、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森林、湿地、水体、农田、园地) 结合起来, 把城市及其绿地系统融入大自然之中, 使人的生活环境同自然成为一体,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李艳,孙青丽.浅析城市园林绿地景观生态系统建设[J].山西建筑,2011年28期
[2]魏左平,魏金平,李青丰.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园林绿化[J].北方园艺,2007年04期
4.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探讨 篇四
浅议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建构
提出了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向着生态化及景观风貌化方向发展,从规划布局、苗木规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三个层面阐述了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建构的途径.
作 者:黄志萍 作者单位:福建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福建,福州,350008刊 名:广西轻工业英文刊名:GUANGXI JOURNAL OF LIGHT INDUSTRY年,卷(期):25(6)分类号:X171.1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 绿地系统 生态建构
5.玉溪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篇五
玉溪市位于云南省中部,处于滇中经济区和滇南经济区的共同辐射地带,是云南省经济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之一,在国度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占领主要位置。面对21世纪带来的新的机会和挑衅,玉溪市市委、市政府充足认识到环境维护工作在未来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所起的症结作用,1999年玉溪市提出了创立国度环境维护榜样城市的目的。全部创立工作以改良环境、维护环境、建设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为主题。为此,玉溪市政府委托北京大学和玉溪市环境维护研讨所开展玉溪市环境计划研讨工作,城市绿地体系计划便是其中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玉溪市城市绿地现状的基础评价
1.1 现 状
玉溪市1985年以前,仅有高地公园和部分街道有行道树,园林绿化面积为117万m2。自1988年公布了《玉溪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规定(试行)》以来,随着玉溪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绿化有了较大提高。建设了各具特点的云溪公园、荷花公园、聂耳公园,兴建了苗圃、街道绿化工程,城区绿化面积敏捷扩展。至1996年栽种了樱花、垂丝海棠、缨络柏、雪松、藏柏、棕榈、刺柏、白玉兰、梧桐、朱槿等十几种木本植物。
1998年末全市城区园林绿地面积4600万m2,城市绿地率为4.6%。其中公共绿地面积1600万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约2m2。分辨比1985年增加255.56%,66%。绿地的组成构造见图1。
图1 玉溪市绿地组成构造
1.2 问题剖析
1.2.1 面积数量
(1)绿地面积小,数量少
玉溪市城市绿化建设虽然与1985年相比已有宏大的提高,但绿色“贫困”水平仍然十分
严重。突出表示在绿地面积不足,人均指标偏低。未到达国度对一般城市请求的尺度,而且相去甚远。与其他城市相比,玉溪市绿地生态建设也存在较大差距(详见表1)。
综合环境、社会、安全、卫生几方面因素的斟酌,一般以为城市绿地体系只有在到达必定范围的前提下,才干起到净化环境,美化景观和向居民供给充分的游憩休息场合的请求。因此若不能明显地进步公共绿地和人均绿地占领量,城市绿地生态效益势必得不到充足有效的施展。
(2)防护绿地面积严重不足
防护林面积达不到绿地总面积的1%。全市各功效区之间,尤其是工业区与居民区,工业区之内的居民区都缺少足够宽度的防护林带。建成区外围缺少较大面积专门建设的防护绿地,历来均以石山作为城市外围的天然屏障。
(3)途径交通绿化欠缺
大部分城区途径两侧的绿地宽度都不足4m,范围较小。沿途径配置的绿化体系多是低矮的单行行道树,没有一条途径包含交通主干道、新建途径,配备有带状的林荫路。途径廊道与绿地廊道没有很好地联合,从而不能有效地减少交通噪声及净化有毒气体。
(4)绿化树种少
绿化树种极少、构造简略、情势单调。目前全市重要绿化树种仅有乔木10余种,乔、灌、草联合不佳,绿化生态体系懦弱。这与玉溪地域所处的中亚热带地理地位和温暖湿润、四季如春的气象条件是不相适应的。现已采取的绿化树种滞尘才能不强,不利于缓解目前玉溪市重要大气污染物──尘,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未能很好地施展生态效益。
1.2.2 空间布局
(1)城市园林绿地的空间布局不够均匀,新区建设对园林绿化工作看重水平尤为不够。城市园林绿地重要集中在东、西部地域,除新建的国民广场外,南面高新技巧开发区和城北新区没有一块较大的公共绿地。
(2)城市园林绿地的总体布局比拟零碎,构不成点、线、面、体的绿地体系。各公园、水系和山体城市绿地之间缺少有机接洽。
(3)公共绿地空间范围小,服务半径不合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相对市政建设滞后,玉溪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m2,公共绿地重要以城市公园为主,情势单调,设施简略。各区间公园散布不均,造成城市绿地服务半径不合理,存在许多绿化服务盲区,不能令居民便利地享受绿化。如东风小区、诸葛小区、园林小区等商住区周围只有简略宅间绿地、居住区途径绿地,居民没有一个较为适合的大型的绿色休闲空间。
1.2.3 建设管理方面
(1)多年来,全市园林绿地体系详细计划工作一直没有开展,造成部分城市总体计划中请求实现的园林绿地边界不清,土地产权关系不明白。已作过计划的,如龙潭公园、红塔山森林公园等计划计划一直未得到实行。
(2)城市绿化执法力度不够,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相对市政建设滞后,各级各类绿地不完美,计划绿地被侵犯,现状绿地被蚕食。玉溪城市绿地体系发展计划要点
2.1 城市绿地计划原则
(1)把进步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城区绿化笼罩率作为绿化工作的重点,以实现协调精美的城市环境及良性循环的生态城市为总目的。
(2)按主城区周边环境林地、坝子区绿化、组团区城市绿化三个层次合理配置和设计各类绿地,使其散布均匀,构造合理,让有限的绿化面积施展最大的生态效益,让市民真正享有并享受绿色空间。
(3)玉溪地处高原坝子,北环玉溪大河,东借红塔秀峰,南向田园平川,融田园、溪水、秀峰、城池为一体,具备非常精美的环境空间条件。应充足应用这一自然资源优势,合理组织,施展自然生态效应,建设回归自然,城乡景观融合的具有田园坝子风光的园林城市。
(4)注意弘扬历史文化,把园林绿化建设和人文景观联合起来,体现玉溪市作为“聂耳家乡”、“花灯之乡”、“云烟之乡”的鲜明处所特点,建设既具有现代化,又富有处所特点的城市景观风貌。
(5)斟酌城市总体计划计划断定的城市拓展模式,尽可能地应用可开发空间,衔接疏散绿地,开通绿色通道,全方位地营造开放型并留有持续发展余地的点、线、面、体相联合的网络状绿地体系。使中心团体、边沿组团的各组成单元成为一个绿色整体。
2.2 城市绿地计划近期和远期目的(1)2005年绿化目的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到达8m2/人,绿化笼罩率到达20%。其中旧城区人均公共绿地到达3.0m2/人。工厂企业的绿化用地到达20%,宾馆、饭店和体育场合等大型公共设施以及城市商业区内的大中型商业、服务业设施不低于20%,其他建设工程地处城区的不低于25%,地处郊区的不低于30%。扩建和改良玉溪环城森林公园,建成8个主题公园和特点公园,同时使园内宜林荒山基础实现绿化。
(2)2015年绿化目的持续进步计划中心区绿地体系的质量,扩展新区绿化,使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到达15m2/人,绿化笼罩率到达35%~40%,其中旧区人均公共绿地到达3.5m2/人。工厂企业的绿化用地到达30%。市区绿地率平均请求到达20%~25%;现状旧城区内的绿地率,应争夺到达15%以上;计划的“高绿地率”地域(学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旅游度假区等)绿地率应到达50%以上。扩建新城区周围的山林水面,形成新的景区和景点,同时搞好上游水源维护林建设。
2.3 城市园林绿地体系计划
联合主城区自然条件,计划以“一圈、一区、一轴、二带、一环”来构架城市的绿色空间骨架。“一圈”,即建成坝子地域城市外围山林地、水源维护区、景致名胜维护区、景致旅游区和宜林荒山组成的外围山体绿化圈。“一区”即“主城区坝子田园绿化区”。通过迁村并点,调剂坝子自然村子,退宅还林,退宅还田维护农村耕地。对农村居民点、河渠水网、公路、铁路两侧进行绿化,农田实现林网绿化,形成坝子地域大环境绿化网架。“一轴”即沿昆玉高速公路两侧充足绿化,建设高速公路防护林,形成贯串主城区南北的一条中心绿轴。“二带”即“州大河园林景观绿化带”和“红塔山生态绿色景观带”。沿州大河两岸计划100~150m宽的绿化带,形成嵌入城市中心的“绿心”;充足开发城市近郊景致园林绿地,形成围绕中心组团东部山地的生态绿色景观风光带。“一环”即“中心途径绿环”。沿新建大营街玉带路、中心组团东部环山途径、李棋新区南环路构成主区环路,计划联合途径两侧自然环境,进行重点绿化,形成围绕城市区内生活性和防护性的绿环。
2.4 城市园林绿地分类计划
(1)公共绿地
依据现状自然条件和各组团的服务半径及功效的不同请求,在适合地点新建中心公园、红塔公园、州大河公园等一系列主题公园和特点公园8处(见表2),完美现有市级和区级公园。相邻公园之间树立相互连通的绿色带状廊道。市区公园、游园可“拆墙增绿”,实现“管理封闭,视野开放”,使本来封闭的内部绿地与市区建筑环境和绿色大地融为一体。对现有公园绿地应进一步进步笼罩率,保证到达国度规定指标(公园内绿地占80%以上,途径占10%~12%,建筑占3%以下)。严禁绿地被蚕食。
重要街道体系性地新辟街头绿地,通过计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各个环节,增强居住区及公共小区绿地建设,用各种情势将点状、团块状公共绿地连结成网。
(2)途径绿化
玉溪市重要途径的绿化请求是:进入市区的公路两旁要有绿化带一板两带。市区三板构造的主干道要有六条绿化带即三板六带,次干道只有一板路面,但要有四条绿化带即一板四带。新建城区和旧城区在拆迁改革进程中要按以上请求令途径建设与绿化建设同步进行。对现有重要
本文来源:第一园林网
6.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探讨 篇六
技术标准规划:
主要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园林城市评选标准》《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公园设计规范》和《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等。
7.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探讨 篇七
一、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之间的联系
所谓对城市进行规划就是说对被规划的地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进行一定的预测, 并且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一个比较合理有效的管理, 以适应未来的发展, 在具体的施行方法上或者在相关的过程中进行一定的引导, 对已建成或设计和开发的环境进行技术上的支持。过去的时候人们在城市规划关注更多的城市地区的物理特性。现代城市规划正试图研究来自各种影响变化以促进对土地的利用更加的经济和合理, 在这里不仅要考虑到社会和环境的因素, 还需要制定计划, 以便于对这种持续的活动进行支持。就原则上来说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和景观生态学有很深的渊源的, 它是要求在景观空间上的构造有一个较为科学的规划, 同时它是有自己的原则和方法的:让走廊的数目, 嵌块体等景观要素及其空间分布的矩阵进行合理的安排, 让信息流、物体流和能量流能够在一个顺畅的条件下进行流通, 在景观上来说它不但要和生态学上的原则相符合, 同时一些审美的价值在这上面也要有所体现, 这样才能让人类更适合居住。
二、城市景观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特点
我们也知道, 城市里的景观生态体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体系, 从具体的景观格式上来说, 它的组成部分大都是水、山、路、植物等, 也可以看出他们这些人工生态类型的建筑是符合其中的原则的。
可持续的发展在城市生态景观系统上也是必须体现的, 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包含在里面的。其中要遵循以前和如今、地方和区域尺度的景观格局与过程, 并对社会制约的现实因素包含在考虑的范围之内, 对自然和人为因素的背景也是在约束范围之内的。
在城市生态景观里面必不可少的就是要拥有和谐的类型, 这也就意味着和谐是一定要被体现出来的, 这不仅仅要求在它的形体上, 它的结构和功能里面也要被深入这种思想, 同时还包括了历史和现在在里面, 地方和区域, 自然与文化的和谐统一。
三、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及其要遵循的原则
对城市景观生态进行规划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有一个较为正确的修正和改观, 让城市景观的作用更加的突出, 让城市人文的居住环境的质量有一个质的飞跃, 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具体的目标是:安全、健康、舒适等特点。让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以及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内涵得到一定的体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体现的原则就是:总体原则, 比例原则, 对环境容量和可持续发展进行高度的重视, 不仅体现出自然景观优先的原则还要兼顾多样性以及异质性的原则, 与此同时, 和人类的性质有关系的一些原则我们更是不能小觑或者忽视, 相应的, 我们对这些因素还要有一个较高的重视程度。如地理原理的结构和功能。
四、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的技术框架
1、资源保护和节约技术
要是形成和维持景观这种并非真实意义上的生态景观效果需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撑。毋庸置疑的是在城市的生态景观用上用的材料都是可以再生的材料, 同时, 对能够收上来的材料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 这样做不仅可以降低来自于生产、加工、材料和能源消耗上的成本, 还可以最大限度的让建筑废料的产生减少, 同时还可以最大限度的让地方文化特色得以保留。
2、功能与形式的有机结合技术
城市生态景观要求的功能较多, 同时在不同的功能之间是要有一种内在的联系的, 这就需要对职能的相关因素进行一个最先考虑的状态, 不能由于在追求上的冲突, 一个良好的景观设计在形式上是纯粹的艺术形式以及预定的功能。
3、让生态系统的价值最大化的技术
一般的情况下, 进行城市生态景观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将城市生态景观区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 不在是给人类和其他物种提供相关的服务, 强调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联系在一起。让整体的生态系统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上来说要达到功能的最大化, 在这里面体现生态的价值以及关键上的技术。
五、对景观生态规划进行空间布局时要遵循的原理
1、基础格局
就空间格局而言, 不一定完全要对空间布局进行完全的规划和设计, 更是存在于心理和行为上的空间格局。所以, 在景观规划和建设模式最大的目的就是:在与地球整体的和谐性;有广阔的空间用于生物运动。
2、最优景观格局
“背山面水的房间, 四周树木环绕”被认为是最好的景观格局, 给人以形态上的美感。它也非常适合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理想, 不仅适合古代中国人的理想的居所, 对当代人也有莫大的吸引力。在这里面它重视的是在“天人合一”理想的情况下, 人们要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外在体现。追求景观格局是规划设计中一种较为人性化的办法。人的感情为第一推力, 同时不仅要在人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 也要对人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让人们在一个安静, 平和的环境中健康、平和的生存、繁衍下去。
六、结束语
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核心重要点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在它的提出以及使用的过程中, 使得维护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科学的开发和利用已不再是违背大自然的一种行为, 在景观生态学理论看来人类生态学在为建设美好的城市环境提供了一条不同寻常的思路和方法。所以, 把景观生态学纳入城市规划和理念设计上来提供和谐发展的理论依据, 这样能够让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整合, 以满足社会的不断需求, 从而给人类提供的居住环境质量更高。
参考文献
[1]黄志心, 张建屏.试论景观生态学原理与城市景观生态建设[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0, 2 (4) .
[2]俞孔间, 李第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 2007 (2) :33-41.
8.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及应用 篇八
关键词:景观绿地;规划设计
城市景观绿地是城市用地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美化城市发挥重要的作用。在经济飞速增长的现在,根据自己城市的环境,通过景观绿地的设计,打造出鲜明的特色文化,提升城市的品质,创造美好城市的崭新形象。
一、长清大学城发展规划前景
(一)概述
长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设置了卢县,隶属于济北郡,该地区有很多知名的历史名人。长清大学科技园是经济开发区人才聚集的地方,全省成长旺盛的科教文化新中心。
另外,长清大学城还有着独特的人文艺术环境,2009年9月第七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在长清胜利举办,它不仅带动了整个长清大学地区的自然生态建设,而且更加提升了整个地区的区域价值和知名度。长清大学城10几所大学围绕在园博园的周围,校园中浓厚的文化氛围与园博园的自然生态美相得益彰,共同塑造着长清大学城的人文气息和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
(二)未来发展目标
大学城规划的四大产业有:教育、旅游、文化产业、房地产,重点打造动漫、艺术展示交流等文化产业,提升大学城的吸引力。
未来的几年,济南市区至长清大学城,遥墙机场至长清大学城将打造多条交通路线和城际轨道,方便的交通带动长清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二、长清大学城景观绿地规划设计
(一)长清大学城城区景观绿地现状
长清大学城的城市景观现状与整个城区建设的节奏脱节,基本保持在原有的自然生态条件下格局,其现状主要体现四个方面。
(1)景观绿地结构单一,层次性不够,大学路两侧的绿地建设只是通过单纯的种植花草树木和行道树来完成景观建设,造成景观生态性和观赏性较差,远远达不到景观大道和提高学生与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的作用。
(2)缺乏生态性、自然性的规划设计。
(3)开放主题公园绿地缺少,与历史文化脱节。长清大学城的公园绿地只有园博园一块绿地,且是收费状态,学生的互动性减弱。
(4)缺乏地方性色彩,长清大学城绿地景观建设不仅要面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同时也要突出长清大学城地区的特色。
(二)长清大学城区景观绿地设计理念
城市景观绿地的设计首先要提供满足人们相互交流、沟通的活动场所,使人的心理景观概念与周围环境空间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共存。
(1)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以植物造景手法为主,注意美学原则的体现。强调运用丰富的植物材料,采用景观绿地的现代化、多层性等绿化手法,在植物造景,季相变化,色彩搭配及平面构图方面均需要反复推敲,精心设计,体现植物景观特色,突出简洁、开朗、自然的环境风格,在强调时代感的同时保持原有自然美的环境。
(2)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要体现人性化,在城市道路两侧绿化带的植物配置过程中,应以在行驶的汽车中的观赏节奏作为主要依据,通过植物群落、色块、色彩等有规律的重复,大小乔、灌木组团的交替来体现景观的连续性和层次感,达到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整体效果。
(3)选择好适宜植物,由于树形,叶形,叶色,花色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景观,不同的效果,因此,在设计和种植的时候,要兼顾春夏秋冬四季均有的相宜景色。
(4)体现点、线、面三大要素的合理组成使整个绿化带成为有设计感的绿色长廊。运用模纹色块与基调片林形成有规律的形态化景观布置,将道路绿化带自然分割成前景层、中景层和背景层三个部分,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和景观效果分析,合理调配上层、中层、底层的植物。每一种植物都必须达到一定数量形成版面和体块,使之成为与建筑环境相协调的绿色环境景观,成为既有现代气氛又具有真實的感情色彩,更能够使人的感情产生共鸣的景观环境。
三、长清大学城景观绿地设计措施
(一)植物形态与分类原则
要使自然环境与植物种植达到景观化的效果,根据环境景观场景化并与周边的建筑环境相协调的原则;合理的植物选型与树种搭配是形态化环境的关键。
(二)植物形态与分类
长清大学城适合种植的植物大致可以采用树种相对统一,以取得形态控制的效果。灌木,藤本,地被植物分层连接取得有节奏韵律与乔木相得益彰的视觉效果。线形分段和树阵片区有;国槐,刺槐,白蜡,臭椿,旱柳,朴树等。小广场造景及建筑景区可选的有;火炬树,栾树,云杉,合欢,玉兰,柿树,樱花,大叶黄杨等。配景灌木主要有;连翘,紫荆,火棘,蔷薇,腊梅,凤尾兰,月季等,藤本花木有;金银花,地锦,葡萄,牵牛花等。景观环境所用的地被植物包括;扶芳藤,麦冬,小叶扶芳藤,地毯柏,三叶草,万年青,葱兰等。
(三)植物配置特征
长清大学城10多所大学整体布局是以大学路为轴线分布在两侧,主要的植物配置特征表现为线形变化为主,辅以块面植被有节奏的分布,即满足线形景观的需要又结合区域内建筑环境的变化,形成相互协调的景观效果。将平行的富有流动感、耸立感的直线视域内,融进曲、圆、平、缓的灌木族群,取得环境的态势与视觉的延伸效果。
例如;东西向的大学路的绿化带内,利用大叶女贞和碧桃的组合,刺槐和樱花的组合,连翘和月季的组合等等,这些组合形成了丰富的林冠线,视觉线通而不透,建筑若隐若现,景观丰富变化。
四、结语
(一)城市绿化应以人为本,以自然生态为本。关心民众将人们休息、停留,交流、等待、观赏等多种和多元的活动需求纳入景观设计的功能中来。强调大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使之产生自豪感,参与其中自觉维护增强园区的感觉。讲求科学种植美学种植,与自然生态相互依存。打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文环境质量,体现社会的关心与进步。
(二)植物景观服从于城市总体规划,满足城市建设的各项功能。多样的植物组合形成多样的景观,春花秋实景象宜人,夏放冬敛季相变化,不同的植物组合使植物间相互衬托,随季节的变化互为主次,轮换交替四季有景。
9.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探讨 篇九
阐述了城市绿色廊道系统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应用及生态价值,并在分析东营市西城区绿地系统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西城区绿地廊道系统的方法,以加强城市孤立绿地斑块之间以及城市绿地与城郊外围自然环境的联系,优化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合理构建绿色廊道网络系统,西城区将新增绿地面积1 400 hm2,人均绿地面积将达到66 m2,城市与郊区的`绿地生态系统将贯通为一体,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范围将扩展到整个城区,为提高西城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西城区生态敏感区的生态稳定性提供有力支持.
作 者:黄艺 陈晖 黄志基 蔡满堂 康俊水 HUANG Yi CHEN Hui HUANG Zhiji CAI Mantang KANG Junshui 作者单位:黄艺,陈晖,黄志基,蔡满堂,HUANG Yi,CHEN Hui,HUANG Zhiji,CAI Mantang(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1)
康俊水,KANG Junshui(胜利油田胜大园林公司,东营,257002)
10.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探讨论文 篇十
3.1.1河流生态景观与城市景观协调的原则城市的总体规划发展中,为了保证城市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设计时通常会考虑到城市河流生态景观的设计,当然,在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中,在尊重河流自然规律的同时,还要充分拓展城市河流景观的各种生态功能,注重与城市景观的协调性,使城市河流景观设计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发挥出重要作用,更好的提高城市的服务质量。
3.1.2河流景观与生态的同步原则城市的发展中对于城市河流的景观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城市人民回归自然的需求,因此在河流生态景观的设计上应该充分表现出其开放性、美观性以及舒适性的原则,结合河流生自然态系统,在保障自然为主的前提下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需求,实现河流景观与生态同步的设计原则。在设计的同时,还要保护河流物种的多样性,实现生态河流的课持续发展性。
3.1.3文化传承的设计原则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河流,其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特殊的文化和景观,因此河流生态景观设计中应该保留城市河流特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让文化能继续传承的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河流景观,并且结合河流生态的多项功能,以及自然的景观和人文的景观元素,在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上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3.2河流生态景观设计的方法
3.2.1河道的景观设计方法城市的河道一般处于城市人民居住的社区、商业以及文化娱乐等特俗地段的位置,这些地方建筑物集中,交通也比较密集,因此在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上不能过于的蜿蜒,不过在解除河道瓶颈的基础上能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还能一定程度上恢复好原来废弃的河道[3]。为了满足河道泄洪的需求,对于复杂的河道进行景观设计时应该保持河流的通畅,也可适当的放弃河流的休息空间来加宽河道的宽度。在河道的底部和两边要尽量的避免硬质水泥的铺设,让其保留原有的土质能有利于河内生物的生存,还能让河流的自然渗透的水资源,弥补城市地下供水不足的情况。
3.2.2河岸的景观设计方法对于河岸的景观设计,应该尊重河岸水的自然属性情况。河岸上的自然空间是河流与河滩衔接的地方,也是河流生态景观的主要地点。现代城市中关于河岸的设计多半都是使用的混凝土设计的直岸,周围的植被非常简单,这样的设计并不能达到河岸生态景观稳定且持续发展的目的。在河岸的景观设计上,应该使用的是软式的河岸而不是用钢筋混凝的硬式河岸,这样既可以防止河水对河岸的破坏,还有利于周围生物的生长,河岸应仿造自然的河岸,边坡进行放缓,而不是做成垂直式的河岸,这样能有效增加河岸的生机。对于河岸周边的绿化,可以优先采用藤蔓式的植物,并且根据不同水位在河岸周围配备不同季节的植物,为河流的水生物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存条件。
3.2.3河滩的景观设计方法河滩为人们提供了娱乐的空间,它是河道的边缘,也是城市在建设时的重要地方,为方面人们的游玩,一般会在在河滩上设计一些平台等,方便人们在河滩游玩时更接近河水。对于河滩的景观设计应该以开阔的草坪为主,并在周围的设计上布置一切相应的树群,让人们在即使身处城市中心也能体会大自然的魅力。河滩的周围的绿化建设,不仅能建设优美的绿化环境,夏天的时候能通风庇荫,冬天还能防风。当然,在河滩的设计上还要保证河流内生物的稳定生存,以及物种之间的各种生态间的关系特征,并能与自然的河流形成生态系统的网络化,这种设计既能满足河岸景观设计的优美性,还能维护河流中物种的多样性。
4结束语
河流是大自然的产物,在对于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进行设计时,首先应该是以工程技术为依靠,表现出河流的景观艺术,技术和艺术的相互结合创造了独特的城市河流景观设计,而城市河流生态景观的设计为城市创造出了优美绿化的社会环境,并且维持了河流的生态系统完整性。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加快了我国对于城市河流的研究,很大程度上积极推动了我国城市河流生态景观的规划工作,为身处城市中心的人民营造了一个更健康绿化的河流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贾宏.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和方法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8).
[2]汪娟.浅析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2).
[3]田飞.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和方法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9).
[4]苏娜;张德顺;韩永军;;城市受损水体的生态修复及其对水景观营造的启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1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塑造城市特色 篇十一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也在发生着变化。对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的规划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对促进整个城市社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及意义。我国的城市建设正在快速发展中,在城市绿地的系统规划中,应将其作为整个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从眼前出发,将目光放长远,真正实现整个社会的良好发展。
一、 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建设的原则
1、 采用生态规划设计手法
城市环境的生态规划设计工艺,是指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的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在城市的生态绿化中要应用城市与自然共生原理,广泛使用生态技术。日本科学家发明的生态路灯能吸收道路上汽车排放的各种废气,我国科学家发明的生态水泥能吸收水体中的污染有害物质,这些都是生态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绿化的例子。在城市绿化规划中大量运用生态技术,既能提高绿化工作的科技含量,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2、 充分考虑整体优化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因此,在规划中应把绿地系统当作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
3、 保护植物多样性,合理建设植物群落的生态网络
要提高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维持城市的平衡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增加植物的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绿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
4、 坚持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为基本出发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以绿化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为指导原则,利用景观生态学的规划方法,将城市与周围郊区作为一个整体,在市区各绿地空间之间,以及它们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建立“绿色廊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性的城市大园林开放空间体系,实现城市向自然过渡。
二、提高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塑造城市特色的策略
1、强化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基础
绿地系统规划涉及到城市规划、景观生态学、游憩行为、环境规划学、植物群落学等理论。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应当充分地考虑到这些理论,结合这些理论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的要求,融会贯通到实际的规划中,形成比较全面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内容和工作程序。在进行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也应当结合这些理论来进行。
2、从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布局和结构等方面来完善
一方面,从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方面来看,应当遵循由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所组成的系统性原则。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将绿地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从结构和层次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绿地系统的规划。此外还应当遵循生态优先原则的原则,在进行规划的时候,充分地考虑自然过程,在土地生态适宜性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规划,进而从根本上尊重自然,将生态优先原则切实可行地落实到具体规划中。另一方面,从绿地系统规划的布局方面来看,应当控制好建设绿地在布局上的要求,掌握好游憩活动绿地在布局上的要求,了解生态保护绿地在布局中的要求。通过在充分地了解绿地系统规划布局要求上,实现绿地系统的比例合理,均衡分布。此外,从绿地系统规划的结构模式来看,绿地系统规划区的结构主要包括建設绿地、生态保护绿地以及游憩活动绿地。从用地规模存在的形式角度来分析,这些绿地构成了城市绿地中的“点”和“线”,规模不同的“点”由“线”连接在了一起。因此,在绿地系统的结构模式中应当充分重视绿地系统中的点、线、面的结合。
3、 多层分析研究,体现综合特点
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人们对于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标准也在逐步提高。原有的绿地系统规划主要是将关注点放置在了绿地面积上,对于其整体布局方面的考虑较为欠缺,主要是对人们管理绿地需求的一种满足。但现如今,在土地的利用过程中,绿地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越发引人关注。绿地系统在其规划过程中需要从多个角度、层面进行考虑,对其进行整体化的分析研究。绿化用地实际上就是土地利用方式中的一种,所具备的优势主要为:生态性、人文性以及景观性。因此,可以将绿地系统划分为3个部分:生态型、游憩型以及景观型。在此绿地系统的规划过程中,主要是对原有结构限制的解放,对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进行了较好的满足,真正促进了自然、人文及社会的多重发展。
4、 强化规划针对性,彰显地方特色
每一个城市都有特色,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植被种类及分布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布局,营造独特的城市绿色文化,以彰显地方特色。城市绿地系统是以人工为主,人工和天然相结合的一个大生态系统。在实际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好自然生态系统,发挥其自然风貌的优势,对其以往的状况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同时深入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使之两者相结合,形成符合当地城市特色的现代绿色景观。
5、合理布局,增添绿地经济效益
在科学合理协调和彰显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加强对城市郊区农业用地、山林、河道等的改造和利用,增加经济绿地的面积,例如在郊区用地改建农业生态景观园、利用山林和河道打造特色的景区等。一方面给人们提供了优良的休闲娱乐绿色空间,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学合理规划城市中心的绿地与城市外部绿地的空间结构布局,使其达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6、因地制宜,体现可行特色性
城市规划建设的资源主要包括人文以及自然,为了实现整个城市的良好建设发展,应在绿地系统的规划过程中,对自然以及人文性资源进行相应的考虑,以此帮助实现整个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以及城市的良好发展。在绿地系统的规划过程中,还应对其所处环境进行分析结合,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我国地大物博,城市在其建设过程中也应具备其应有的特色。因此,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也应对自身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在不断实践中进行规划的调整完善。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的规划要从以上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同时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的规划在事实上,涉及的方面还比较多,并且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需要。因此,对于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的规划还需要专业的规划领域的人士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的规划对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的规划涉及的方面比较多,并且其设计的思路要根据实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因此,市政规划的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视和研究,并且从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更有利于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的规划的方法和措施,来促进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杰.基于城市绿地系统的绿道构建的探讨[J].吉林农业,2013(03).
[2]李秋兰.城市绿地系统游憩规划设计指标体系建立初探[J].北方园艺,2011(23).
[3]杜晓海.城市公园边界空间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12(28).
12.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规划的理论分析 篇十二
绿地生态系统规划就是恢复绿地之间被人类活动中止或破坏的相互联系, 以绿地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建为基本手段, 改善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服务功能, 提高其基本生产力和稳定性, 将人类活动对于景观演化的影响导入良性循环。生态、形态、文态、心态四位一体的绿地生态系统, 是当代理想人居环境的生态基础。
2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规划的基本理论
2.1 生态原理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 既包括自然生态系统, 又包括半自然、半人工生态系统, 还包括纯粹的人工生态系统。宏观上研究廊道、缀块、基质之间的组合、结构、过程与格局的规律, 并以此规律进行其空间的重新组合, 这种组合与空间的调整, 既要为人服务, 还要为自然界的生物服务, 同时考虑非生物的因素。中观上, 构建天人合一的地域空间综合体, 使人、动物、植物、微生物乃至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处于一个和谐的人居环境生态系统。微观上, 营造以人为核心的绿地空间, 合理组合山石、水体、植物群落和景观建筑, 使其达到和谐自然。因此, 绿地生态系统规划是沟通人与自然的途径和手段, 是生态学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理论延伸与技术应用。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规划主要任务包括如何通过整体结构的协调而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高效能;如何通过绿地景观格局设计来保持生物多样性;如何因地制宜地配置植物, 使其形成一个种群分布合理的整体;如何将城市外围的生产绿地纳入绿地生态系统规划, 建立一专多能的生态防护体系;如何打破各单位附属绿地的界限, 增强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如何将被城市割断的绿地元素重新建立联系或增加连接度。
2.2 形态原理
我国古代城市选址常以“负阴抑阳, 冲气以为和”为指导思想, 取背山面水为基本格局。其核心是创造人与自然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绿地形式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绿地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具体形态, 二是人与绿地构成的整体以及由此引发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化特征。绿地的形式美, 体现空间构成的合理性与尺度、比例、色彩、韵律的适度性, 绿地文化体现在人们畅游于其间得到心灵的升华与精神的超脱性。
绿地形式美是具体的, 直接诉诸人的感知形式, 它既不是对象的物理、化学结构, 也不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逻辑结构;绿地形式美是一种合乎规律的形式, 绿地形式美虽然有主客、内外关系之分, 不能完全等同于客观规律本身, 但却是同这种规律相适应的;绿地形式美是一种合目的形式, 绿地是与人类生命活动的目的及人类生存需要的满足相关的形式。因为绿地是人类为生存或生存得更好, 并寄托人类心灵的现实生活境域;绿地形式美是显示了人的创造智慧和才能的有无限多样变化的形式。比之于建筑, 绿地不是一种固定不变、机械的形式;绿地形式是人类的欲望、情感、理想的形式, 是求美、求真、求美的过程。
2.3 文态原理
文态是一个地域或城市文化的总体特征与内涵, 包含着地域物质形态与人文风貌。文态环境就是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为一体, 形神兼备, 凝聚历史和积淀文化的地域环境。以绿色植物为主体构成的绿地空间在塑造地域文化风貌方面则是其他任何要素或空间无法替代的。绿地是文化的载体, 是保护历史和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绿地的灵魂和内涵, 没有文化的场地是不能吸引人类去解读的。绿地规划的动机在于将理想中的生活状态在现实中筑造出来, 这些行为直接而强烈的反映了行为主体的绿地美学思想。
城市绿地系统几乎涵盖了风景园林的所有形式, 从城市公园到郊野游憩地、从城市广场到历史文化遗迹、从城市山林到森林公园。所有这些, 构成了绿地系统的文化内涵, 丰富了绿地系统的文化内容。绿地是通过生境的营造、环境的改造、意境的创造和环境构架实现其物质转化为精神的桥梁。绿地生态系统的建设肩负着生态恢复与历史文化景观的重建双重使命。
2.4 心态原理
城市绿地建设一个重要功能是人类身心健康的保护与整个人类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在绿地设计有三:一是从社会学角度关心与分享的思想, 探讨绿地环境如何设计成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关爱的空间;二是人性化的设计, 探讨不同环境、不同人群、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下的空间环境的特征设计;三是非人类中心主义下的绿地设计的形式与功能, 即尊重自然的设计。就绿地设计现状而言, 很多设计作品给人的印象多是局促、不安、焦躁、多种类设计间缺乏必要联系和沟通。为此, 进行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规划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城市绿地系统具有慰藉功能。一方面, 人们在享受优美空间时可以净化心灵、减轻压力、抚慰焦躁情绪、舒缓疲惫。另一方面, 绿地系统规划为达到这一目的采用适应人类心理及生理的功能外在手段。绿地系统规划在创造物质空间的同时, 必须考虑其空间的精神慰藉功能。当绿地所体现的精神气质或魅力在特定的场所精神追求中产生共鸣时, 绿地的慰藉功能就得到了实现。绿地的慰藉功能最终必须通过造园各要素的物质手段表现出来, 绿地系统规划就是要创造人类寄托心灵的理想场所。其次, 城市绿地空间的交往功能。引起人们心理体验的不仅是空间的物质实体, 还有使用空间的人和人的活动。绿地设计任务之一就是为开展人类活动提供优秀的空间场所。绿地设计需要创造各种各样的空间场所, 诸如公园、广场、街头小游园等各类绿地。人们在同一户外空间中徜徉、流连, 就会自然引发各种社会性活动。绿地溶解了城市、建筑及公园, 增加了城市可达性, 评价绿地规划空间情境的优劣, 要综合考虑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尺度的适宜性、比例的恰当性、色彩的协调性、质地的和谐性。最后, 城市绿地规划要合理发挥作为游赏空间过程的“路径”、融合绿地与环境的“节点”、划分绿地界限的“边缘”、强调功能分区的“区域”、位于功能区核心与构图中心的“标志物”。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在支持创造生态、形态、文态、心态和谐的人居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生态上构筑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网络系统, 使其产生良好的生态功能;形态上创造一系列连续变化的绿地空间, 使人居环境掩映于绿树丛中;文态上以绿地为载体使人类的优秀文化通过绿地景观形式向后延绵;心态上塑造体现地域意象的绿色环境, 使人居环境趋于人性化。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规划应从创造城市公众赖以生存户外活动空间出发, 为城市居民提供大量开敞空间, 预留城市发展弹性绿地。以区域的角度探讨城乡绿色空间互动的理论与方法, 为城市与乡村、新城与旧城和谐共生乃至城乡一体化提供保障。S
摘要:在总结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规划概念的基础上, 系统分析了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规划的基本理论, 以期为城市绿地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绿地形式
参考文献
[1]崔功豪.当前城市与区域规划问题的几点思考[J].城市规划, 2002 (2) :40-42.
[2]刘家麒.关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若干问题[J].风景园林, 2005 (4) :13-15.
13.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探讨 篇十三
摘 要:系统整合是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重点,依据现阶段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实施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工作系统整合技术特点,分析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系统整合工作情况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提出优质的整合方案。
关键词:城市道路 景观 规划 设计 系统 整合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a)-0028-02
现阶段,随着城市道路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化,城区道路建设工作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注重道路绿化和建设工作的整合完成,确保道路通畅时道路两旁的绿化建设也已经完成。在道路监管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全面结合景观植物的多样化和植物特点,构建优质的城市道路景观。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
依据生态学和地理学分析,景观不但是指地球表层的自然景观,还特指一些区域中综合审美特点和功能特点的景观。在人类生活的过程中,景观具备一定的判断性和空间特殊性,在生态划分的过程中可以多次划分,对于提升人们生活水平,陶冶情操有一定的影响。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外优质的设计理念融入到国内当中,为实际我国城市道路景观建设工作提供了依据。在实际道路监管规划设计工作当中,设计工作者需要结合实际经济、生态以及美观等影响因素,在全面的生态价值理念当中,对道路景观实施优质的规划和设计工作,以此完善生态系统。现阶段,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工作当中,景观划分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对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有效划分,促使其满足城市道路多样化工作的建设需求。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规定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城市道路功能规划原则。在实际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道路绿化有助于优化城市道路环境,为城市建设提供优美的环境。同时,道路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工作、体育、货物等重要通道,因为在交通空间中多样化的人群出新目标是存在差异性的,由此对道路景观也会出现多样化的视觉感知。在对城市道路景观实际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行人、车辆以及视觉等因素,对多样化植物实施不同的栽植方案,将路线设为视觉线形设计的目标,注重以人为本,提升视觉质量。在实际道路设计阶段,确保人们可以获取心旷神怡的感觉,需要防止植物景观出现阻碍视觉,并且在道路弯道的时候,不能出现大灌木或者是小乔木。道路绿化还具备一大特点就是遮阴和降温,随着四个季节的不断变化,植物的形态也会出现变化,而优质的道路植物可以为行人和车辆提供一定的绿荫。第二,城市道路绿化生态协调原则。生态协调是城市道路景观规划的重点,在实际规划和设计过程中,生态协调原则需要对植物进行多层次的划分,创造植物群落的魅力。第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原则。其不但保障植物的习性和环境彼此相符,还要结合艺术构成理念全面展现植物的形式美,促使创造园林艺术与绘画艺术结合到一起。第四,因地制宜,满足土地和植物的原则。结合实际地区气候、种植的地理环境等,选择这一区域可以生长的植物,从而装饰园林,抵抗自然灾害。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系统整合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交通性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系统整合。在实际城市道路建设的过程中,交通性道路主要是依据路灯、地面标线、标识牌等设备构成。其是城市道路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设计工作一定要具备科学性,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关系到的工作内容较多,操作难度很大,而道路行驶车辆的数量又非常多,为了提升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优美程度,需要将工作重点放在道路空间规划设计中,以此提升道路形象,交通设施中要达到形象化和标准化。第二,步行道路景观和设计的系统整合。一般情况下,城市的步行道都处于城市中心商业重要区域。在步行道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亲切性、丰富性以及文化特色,全面突显我国提出的规章制度和文化内涵。在商业步行街道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创造和谐优质的环境条件为基础,为人们提供更为优质的休闲娱乐场所。在商业街道及?E管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建筑特色和色彩等特点,保障建筑体量和质感的改变满足商业接到监管建设工作提出的规定。至于接到地面的铺装,需要结合多样化城市实际需求,科学选择多样化的铺装素材。第三,绿化规划设计的系统整合。在对城市道路实施规划设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满足分析草坪、灌木或者是树冠、应用照明?O形式以及植物类型。若是城市道路较为宽敞,需要在道路两边或者是中间设定绿化隔离实施科学化的空间划分。在实施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程中,需要深入分析道路周边环境和立地条件,为之后道路景观设计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1]。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建设重点
4.1 科学选择植物类型
在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工作中,要科学选择绿化植物种类,尽可能展现出区域植物的特点,出现植物种植的科学性。一般情况下,城市道路中绿化用地的明确具备非常多的影响因素,人们主要是将道路建设中认为损坏严重的区域定位绿化应用区域。由此,在对道路实施绿化景观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对土壤实施优质的管理,依据客土栽培为基础,结合就地取材的特点,选择抗病虫害水平和抗污染水平高的植物实施种植,以此提升植被的生态成果,促使律师的植物展现自身优质的能力,优化空气的作用。因为城市道路是行人和实际重要的活跃区域,在确保道路通畅、安全的基础上,还要创造出优质的生活环境,提升人们的视觉结果,由此需要对植物的层次和色彩实施科学化的搭配,展现出植物种植的影响力,促使道路景观的色彩逐渐向多样化发展,突破传统意义上的绿化形式[2]。
4.2 注重端点和节点解决
城市道路绿化,需要对分车带的端点和道路分叉状况实施深入分析和研究,对端点和节点处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实际规划工作中,需要将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衔接和连贯为依据,在实际道路绿化划分的过程中,需要注重行人和通车之间的安全性能,提升视线以电脑作用。如,在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实施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具备低、矮恩典的彩叶花卉在端头实施种植,这样的设计不但提升了行车的安全系数,也可以为人们提供了安全的提醒,以此展现绿化景观的引导作用[3]。
4.3 科学明确绿化形式
对于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工作来说,绿化形式是工作的重点,因此明确城市绿化模式和方案是实际工作的重点。为了科学划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实施工作:第一,要确定绿化道路的质量,并且需要对这一城市的建筑特色深入了解。第二,在绿化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合理明确管线地点,并且对相应管线实施深入处理。第三,要科学设计绿化面积。进行上述几点工作之后,需要结合所在城市的实际情况和空气、地理位置等特点,科学设计景观绿色方案[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增加,道路系统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大特色,直接关系到城市未来的发展。道路系统的构成一定影响着周边环境的变化,但是道路景观更是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这为实际发展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因此需要设计工作人员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和优化。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结合城市发展特色和社会经济情况,对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实施有效的系统整合工作,从而构成城市发展最为优质的道路系统。
参考文献
14.城市绿地规划总结 篇十四
一、相关概念
1、城市绿地(urban green space)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包括六大类型:公共绿地,即各种公园、游憩林荫带;居住区绿地;交通绿地;附属绿地;生产防护绿地;位于市内或城郊的风景区绿地,即风景游览区、休养区、疗养区等。
城市绿地不包括:
(1)屋顶绿化、垂直绿化、阳台绿化和室内绿化;
(2)以物质生产为主的林地、耕地、牧草地、果园和竹园等地;
(3)城市规划中不列入“绿地”的水域。
2、城市绿地系统(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城市绿地系统是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
从内涵上归纳,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园艺,生态和空间三种内涵: 在城市空间环境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且其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还包括连接各公园,生产防护绿地,居住绿地,风景区及市郊森林的绿色通道(green way)和能使市民接触自然的水域。
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动态稳定性,多功能性和地域性的特征。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是指城市绿地(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地)和道路绿化与水体绿化以及重要的生态景观区域等在规划时统一考虑,合理安排,形成一定的布局形式。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4、市公园运动(The City Park Movement)
1858年,奥姆斯特德(F.L.Olmsted)——纽约中央公园
由以单个的城市公园绿地来缓解城市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发展到以带状绿地联系数个公园,形成公园体系来更有效地解决城市危机。 ②“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
1898年﹐E·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
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后﹐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 ④现代建筑运动
1922年,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明日的城市”规划方案
柯布西埃以建筑美学的角度,从根本上向旧的建筑和规划理论发起了冲击。这意味着20世纪初期“新建筑运动”向学院派及古典主义建筑的冲击扩大到城市规划的领域。
城市按功能进行分区、降低城市的建筑密度、城市道路应根据功能和车速分类设计 ⑥雅典宪章 基本观点:
(1)城市非孤立整体,城市、乡村和周围环境应构成一个整体区域,以一个经济单位的区域规划代替孤立的城市规划。
(2)一个城市的规划应与区域规划、国家规划相配合。
(3)影响城市变化的因素一直在变,因而城市变化应预见到城市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变化、发展。
(4)城市规划要有可操作性、可实施性。确定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功能。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和任务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
各个城市应当针对各地不同的景观、文化、历史条件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其目的就是创造优美自然、清洁卫生、安全舒适、科学文明的现代城市最佳环境系统。具体体现在保护与改善城市自然环境,调节城市小气候,保持城市生态平衡,美化城市景观,强化审美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生产、生活、娱乐、健康所需要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优越条件。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任务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本地实际条件和发展前景,确定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2)在城市总体规划框架内选择用地、合理布局,确定城市各类园林绿地的位置、范围、面积和性质,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生产和生活水平、发展规模、建设速度和水平,贯彻绿地定额指标,统计调整绿地的各类指标,拟定分期建设指标。 3)在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修编阶段,提出调整、充实、改造、提高的意见。划出控制、保留的绿化用地。修订分期建设及修建项目的实施计划。 4)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图纸文件。
5)对重点公共绿地、提出示意图、规划方案及设计任务书。内容包括绿地的性质、位置、规模、环境、服务对象、布局形式、主要设施项目、建设年限等等,作为详细规划设计的依据。
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依据和原则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依据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依据,由四部分内容组成:1)相关法律、法规;2)国家技术标准和规范;3)相关的各类城市规划;4)当地现状基础条件。
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颁布的法规文件与技术规范是规划的法定依据;已获得上级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及其相关规划,是规划的基本依据;当地的现状条件,是规划的基础依据,作为规划用地与指标计算等规划过程的起点条件。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1)服务总体,综合考虑,统筹安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在其框架内进行。综合考虑城市规模、性质、工业企业、公共建筑、居住区、交通道 2 路、管线工程等因素,统筹按排,密切配合,协调统一。
2)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地形地质特点。各类绿地的选择、布局方式、面积大小、定额指标等都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编制规划,不要盲目模仿,片面追求某种形式、指标等。 3)多方兼顾,均衡分布,比例合理
城市各种类型的绿地在功能、性质、规模、内容、投资等方面各有利弊,因而在绿地系统规划时,要多方兼顾,做到点、线、面结合,大中小结合,重点与一般结合,使各类绿地用地比例合理,均衡分布于全市之中,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4)长远规划,近期安排,远近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既要研究城市远期发展的规模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后的要求,制定远景目标和远期发展规划,又要根据当前国民经济能力等,分别轻重缓急,安排近期目标和工程项目,以及考虑由近及远的过渡。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着重研究近中期安排,远近结合,避免造成以后改造的困难和浪费。
5)结合生产,增加收入,一举多得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在发挥绿地休息游览、保护环境、美化市容等综合功能的前提下,注意结合旅游、生产,开展多种经营,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增加经济收入。
6)生态优先,系统整合,与时俱进
高度重视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绿地,保障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平衡发展;城市公共绿地要做到均衡布置,满足市民的日常游憩生活需要;带状绿地要在城市中合理穿插,形成网络分布;城乡各类绿地要有机组合,形成生态绿地系统。
4.7.2 城市绿地系统功能
1、改善城市生态环境(1)改善小气候
(a)调节气温
太阳辐射的60%~80%被成荫的树木及覆盖了地面的植被所吸收,而其中90%的热能为植物的蒸腾作用所消耗,这样就大大削弱了由太阳辐射造成的地表散热而减少了空气升温的热源。除了局部绿化所产生的不同气温、表面温度和辐射温度的差别外,大面积的绿地覆盖对气温的调节则更加明显(表1-2)。
(b)调节湿度
近年来,城市除了受到“热岛” 的困扰,“干岛 ”问题也日益突出。发挥绿地调节湿度的作用对于解决“干岛 ”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杭州植物园经过两年观测研究,在 2003年提出杭州的干岛效应明显存在,其中风景区和城郊的相对湿度显著地高于城区。城区公园比城区相对湿度也大约要大2%左右。因此,(c)调节气流
绿地对气流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静风时,绿地有利于促进城市空气的气流交换,产生微风并改善市区的空气卫生条件,特别在夏季,通过带状绿化引导气流和季风,对城市通风降温效果明显;
另一方面在冬季及暴风袭击时,绿地中的林带则能降低风速,保护城市免受寒风和风沙之害。
城市带状绿化包括城市道路与滨水绿地,它们都是城市绿色的通风渠道,特别是带状绿地的方向与该地的夏季主导风向一致的情况下,可以将城市郊区的气流随着风 3 势引入城市中心地区。因此在城市周围部署大片楔形绿地,对于调节城市小气候,改善环境有积极的作用(图 1-2)。
城市的气温高,如同一个“热岛 ”,热空气的上升,四周大面积田野森林的冷空气就会不断地向城市建筑地区流动,形成区域性的气体环流,这种气体交换促进了市区污染气体的扩散和稀释,并输入了周围的新鲜空气,改善了通风条件。特别是在夏季这种由温差而产生的空气流动,在静风时其作用尤感突出(图1-3)。
在冬季和暴雨时,绿地能发挥防风作用。绿地能降低风速,当风穿越树林时,树木枝叶摇曳以及气流和枝叶间的摩可以消耗部分风能,并且将风割成很多小涡流,这些方向不一的小涡流彼此干扰又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从而降低了风速(图1-4)。
(2)净化空气的功能
(a)增加氧气含量
(b)吸收有害气体(3)防止公害灾害
(a)降低噪声的作用
城市中的汽车、火车、船舶和飞机所产生的噪声;工业生产、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噪声;以及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带来的噪声对身体健康危害很大。应用造林绿化来降低噪声的危害,是一种方式
一些研究材料表明,声音经过30米宽林带可以降低6~8分贝(扣除自然衰减),40米宽林带可以降低10~15分贝。公路两旁设有乔灌木搭配15米宽的林带,可以降低噪声一半。高 1.7米、宽 1.8米的海桐“绿坪”能降低噪声5~6分贝。这些测定,都说明绿化,特别是组合密实的绿化带对减弱噪声有积极的作用 (b)净化水体和土壤的作用
(c)涵蓄水源及保护地下水 (d)保护生物环境
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土壤环境
2、园林绿地的空间功能(1)安全防护作用
(a)避震防火的作用
(b)备战防空、防放射性污染(2)提供游憩度假的条件 (a)日常户外活动
(b)文化宣传、科普教育 (c)旅游度假
(d)度假及休闲疗养的基地
3、园林绿地的精神功能(1)美化城市、装饰环境(2)自然美、艺术美和创造性
(a)植物的自然特性,给人以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
(b)满足人的情感生活的追求、道德修养的追求和人际交往的追求。
(c)要满足人们创造的需求,精神世界的发展,需要知识作为武器。
4、园林绿地的经济效益(1)直接经济效益
(a)物质经济收入
(b)旅游观赏收入(2)间接经济效益
园林绿地的价值远远超出其本身的价值,结合其生态环境效益来计算,其价值是巨大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
4.7.3 城市绿地的分类与指标
1、城市绿地分类
(1)国外的城市绿地分类
德国将城市绿地分为郊外森林公园、市民公园、运动娱乐公园、广场、分区公园、交通绿地等。
美国(洛杉矶市)将公园与游憩用地(Park and Recreation)分为游戏场、邻里运动场、地区运动场、体育运动中心、城市公园、区域公园、海岸、野营地、特殊公园、文化遗迹、空地、保护地等。
前苏联将城市绿地划分为公共绿地、专用绿地、特殊用途绿地
日本城市绿地共分为九大类。日本城市绿地分类的发展变化状况列表比较见表2-2。(2)我国现行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将城市绿地分为5大类、13个中类和11个小类
1)公园绿地(G1)——对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
2)生产绿地(G2)——主要是指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它是城市绿化材料的重要来源,对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有积极的作用。
3)防护绿地(G3)——是指对城市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城市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
4)附属绿地(G4)——是指城市建设用地(除G1、G2、G3之外)中的附属绿化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
5)其他绿地(G5)——是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
2、城市绿地指标
绿地指标是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基本标志,它反映着一个时期的经济水平、城市环境质量及文化生活水平。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园林绿化保护环境、调节气候方面的功能作用,兼顾节省城市用地及城市建设的投资,方便人民的生产、生活,城市中园林绿地的比重要适当合理,在一定时期内应有一合理的指标。
1)城市绿地指标的作用
(1)反映城市绿地的质量与绿化效果,是评价城市环境的质量和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2)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各阶段调整用地的依据,是评价规划方案经济性、合理性的数据。
(3)指导城市备类绿地规模的制定工作,如推算城市公园及苗圃的合理规模等,以及估算城建投资计划。
(4)统一全国的计算口径,为科学研究积累经验数据,既可以为城市规划学科的定量分析、数量统计、电子计算技术应用等更先进、更严密的方法提供可比的数据,义可为国 5 家有父技术标难或规范的制订与修改,提供基础数据。
2)影响城市绿地指标的因素
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城市性质 城市规模
城市的自然条件 城市现状 3)城市绿地指标
(1)城市绿地系统的指标
主要控制的绿地指标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平方米/人)、绿视率。 根据《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城[1993]784 号)和《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城市绿地指标的统计计算公式为:
(a)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 城市公园绿地面积G1÷城市人口数量
式中:公园绿地包括了综合公园G11(含市级公园和区域性公园),社区公园G12(含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专类公园G13(如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体育公园等其他公园),带状公园G14以及街旁绿地G15等。
(b)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城市的用地面积)×100% 城市建成区内绿化覆盖面积应包括各类绿地(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以及附属绿地)的实际绿化种植覆盖面积(含被绿化种植包围的水面)、屋顶绿化覆盖面积以及零散树木的覆盖面积,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地被草地不重复计算。
(c)城市绿地率(%)=(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之和÷城市的用地面积)×100% 式中: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包括城市中的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和附属绿地G4的总和。
(d)人均绿地面积(平方米/人)= 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之和÷城市人口数量
式中: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包括城市中的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和附属绿地G4的总和。
(e)绿视率
--从环境行为心理学方面考虑,人们对于环境绿化的感知。侧重于绿化的立体构成
绿视率:眼睛看到绿化的面积占整个圆形面积的百分数
“绿视率”理论认为:绿色在人的视野中达到25%时,人的感觉最为舒适
实验证明,不同面积的绿化以及不同质量的绿化会使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最佳为40%左右
(2)国内外城市绿地指标比较
国外城市绿地建设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参见表 2-4
20世纪60年代德国提出:每个居民需要40平方米质量很高的绿地,才能达到人类生存所需的生态平衡,近年来提出了在新建城镇人均公园绿地应达到68平方米的新标准。
20世纪70年代后期,联合国生物圈生态与环境组织提出城市的最佳居住环境标准是达到每人拥有60平方米公园绿地指标。
1986年~1999年,我国城市绿化覆盖率由16.86%提高到27.44%,绿地率由15%提高 到2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3.45平方米提高到6.25平方米。(3)国家有关城市绿地规划的指标要求
(a)城市用地标准
中国各类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十分有限,详见表2-6。在《城市用地分类域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中在对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修订时,人均单项用地绿地指标≥9.0平方米,其中公园绿地≥7.0平方米。(b)《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年)
1993年,根据《城市绿化条例》第九条,为加强城市绿化规划管理,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国家建设部颁布了《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城[1993]784号)文件,提出了根据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确定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表2-7)。(c)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建城[2005]43)(d)其他有关规定
2001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中,对我国城市绿化建设目标提出要求:“ 到2005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全国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4平方米以上;到2010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6平方米”。 2004年,《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中,提到我国城市绿化建设指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12平方米以上,绿地率38%以上。”
4.7.4 城市绿地规划布局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与要求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
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建没的发展,城市的绿地布局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从单个园林和为少数人服务发展到群体园林和为整个城市服务。绿地布局耍从人与生物圈、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城市生态系统的高度来要求。
园林绿地布局的目的有以下几点:
1.满足全市居民方便的文化娱乐、休想游览的要求;
2.满足城市生活和生产活动安全的要求;
3.达到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4.满足城市景观艺术的要求。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要求
布局合理: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均匀分布各级公园绿地和居住区绿地,使全市居民都具有同样利用的条件。结合城市各级道路及水系规划,开辟纵横分布于全市的带状绿地。市郊大面积生态防护林,形成楔形绿地。把各级各类绿地联系起来,互相衔接,组成连续不断的绿地网络。
指标先进:城市绿地各项指标不仅要分近期与远期,还要分别列出各类绿地的指标。
质量良好:城市绿地种类不仅要种类多样以满足城市居民生活及生产活动的需要,同时还应具有科学性,园林绿地包含生态环境多样性以利保证生物多样性,园林艺术水平上乘,以及充实的历史文化内容,完善的服务设施等。
环境质量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日照指数、沙尘暴、工业污染、热岛效应等方面得到改善。
2.城市绿地布局的模式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要按照生态优化、因地制宜、均衡分布与就近服务等原则,对各类城市绿地址行空间布局
首先,保证必要的绿化用地,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的前提条件
其次,城区范围内的公共绿地府当相对均匀分布,城市建成区和郊区的各类绿地,应当合理布局,并在城市周围和各功能组团间安排适当面积的绿化隔离带。
第三,在工业区和居住区布局时,要考虑设置卫生防护林带;在河湖水系整治时,要考虑安排水源涵养林带和贼巾通风林带;在公共建筑与生活居作用地内,要优先布局公共绿地;在城市街道规划时,要尽可能将沿街建筑红线后退,预留出道路绿化用地。
从世界各国城市绿地布局形式的发展情况来看,有8种基本模式,即:点状、环状剧状、楔状、放射状、放射环状、带状、指状。如图2-7所示。
在我国,城市绿地空间布局常用的形式有以下4种
1)块状绿地布局
将绿地成块状均匀的分布在城市中,方便居民使用,多应用于旧城改建中。这种块状绿地的布局方式,可以做到均匀分布,接近居民,方便居民使用。但对构成城市整体纳艺术面貌作用不大,对改善城市小气候的作用也不显著。如上海、天津、武汉、大连、青岛和佛山等城市。2)带状绿地布局
多数是由于利用河湖水系、城市道路、旧城墙等因素,形成纵横向绿带、放射状绿带与环状绿地交织的绿地网如哈尔摈、苏州、西安、南京等地。带状绿地布局有利于改善和表现城市的环境艺术风貌。3)楔形绿地布局
利用从郊区伸入市中心由宽到窄的楔形绿地,称为楔形绿地。楔形绿地布局有利于将新鲜空气源源不断的引入市区,能较好的改善城市的通风条件,也有利于城市艺术面貌的体现,如合肥。
4)混合式绿地布局
它是前三种形式的综合利用,可以做到城市绿地布局的点、线、面结合,组成较完整的体系。其优点是能够使生活居住区获得最大的绿地接触面,方便居民游憩,有利于就近地区气候与城市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有利于丰富城市景观的艺术面貌。各类绿地布局 1)公园绿地布置
城市中心区的公园绿地分5种类型——市级、区级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街旁绿地和带状公园。
市级综合公园服务半径为2000m,区级综合公园服务半径为1000m,社区公园服务半径为500m,街旁绿地和带状公园服务半径为200m。
主城区公园绿地的布局结构,确保居民户外步行200m半径内可以到达一个面积不小于400m2的公园绿地,步行500m半径内可以到达一个不小于5000m2的公园绿地,步行1000m半径内可以到达一个不小于3hm2的公园绿地,使得公园绿地成为居民户外文化生活的主要场所。2)保护绿地布局
根据城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和建设用地布局,在不同区域内规划设置不同类型的防护绿地,以充分发挥绿地的防护功能,主要是沿高速公路、快速干道、铁路、高压 8 走廊、河海沿岸建设防护绿地;在城市组团之间、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和其他容易引起环境污染的设施周围建设防护绿地。 保护绿地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防护林包括防风林、防火林、减噪声林等。
第二,沿滨海地区、水源地、河道、排洪沟、溪流等地设置防护绿地,沿穿越主城区主要排洪河道两岸设置防护绿地,两侧宽度各不少于15m。如水道两岸是城市的主要水体,在其两侧分别预留宽50m的防护绿地。饮用水源保护区不得纳入建设用地范围。作为饮用水水源的河段两岸不准建设区宽度不少于100m,水库两岸不准建设区的宽度不少于500m。
第三,主城区内城市干道规划红线外,两侧建筑后退地带和公路规划红线,外侧不准建筑区,除按城市规划设置人流集散场地外,均应建造绿化防护隔离带。铁路及城铁沿线两侧的防护绿化带宽度每侧不得少于50m。城市快速干道两侧绿化防护隔离带宽度为20-50m。城市干道红线宽度26m以下的,两侧绿化防护隔离带宽度为2-5m;道路红线宽度26-60m的,两侧各5-10m;道路红线宽度60m以上,两侧各不少于10m。
第四,在城市外围高速公路的两侧进行防护绿地的建设,以防止噪声和汽车尾气污染。
第五,文物古迹周边结合城市绿地建设,依据保护区的范围周边设置有防护功能的林带。
第六,穿过城市用地的高压走廊下设置安全隔离绿化带,按照国家规定的行业标准建设高压走廊隔离绿化带
第七,二、三类工业区外围应营造卫生隔离带,宽度在30m以上。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之间的卫生防护绿化隔离带宽度不少于30m,一般要结合道路绿化、居住区绿地布置。在上风向的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之间应加大绿地宽度。垃圾填埋场、污染处理厂,下风向需建设宽度为500-800m的卫生隔离带。
3)附属绿地规划
附属绿地存在于城市各类用地之中,是城市绿地系统“点”“线”“面”“网”几个层次中的“面”。附属绿地不参与城市建设用地平衡,但在城市中占地多,分布广,是城市绿化的基础之一。各类城市建设用地附属绿地的绿地率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
附属绿地的绿地率指标,确定了主城区各类城市用地中绿地所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为最大程度改善市区的环境质量和方便居民使用,应鼓励在城市规划的详细规划阶段、修建设计和建设中超越以上指标,并提倡进行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以达到在不占用土地面积的情况下增加城市绿化量。
道路附属绿地是城市道路的组成部分,道路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其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m的道路,其绿地率不得少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其绿地率不得少于20%。现状道路达不到上述指标要求的,应在今后的道路改选中达到标推。
城市重点路段是指城市对外交通的主要通道、城市出人口、城市主要公建如市政、城市中心广场周围的道路以及城市景观要求较高的林阴路等区段。
居住区附属绿地规划绿地率不低于40%,小区级公园按人均1m2、服务半径200m的标准规划。旧城及“城中村”改造时其绿化用地不低于35%。
4、案例
(1)伦敦
伦敦由内伦敦和外伦敦组成,又称大伦敦。早在1580年,为限制伦敦城市用地 的无限扩张,第一次提出了规划绿带的想法。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在伦敦周围建立一条绿带;1938年英国正式颁布了“绿带法”(Green Belt Act),确定在市区周围保留2000平方公里的绿带面积,绿带宽13~24公里。由于城市产业和人口规模的膨胀,1944年,大伦敦区域规划公开发表。规划以分散伦敦城区过密人口和产业为目的,在伦敦行政区周围划分了4个环形地带,即内城环、郊区环、绿带环、乡村环,如图所示。在绿带内除部分可作农业用地外,不准建设工厂和住宅。
近年来,伦敦越来越重视增加绿地空间的公众可达性,提高绿地的连接性,提供花园到公园、公园到公园道、公园道到绿楔、绿楔到绿带的便利通道。
绿地空间的规划从公园系统转为多功能的绿道,拓展大型绿地的影响和服务半径,增加与周边地区的内在连接,通过绿色网络的连接,形成高质量的绿色空间。 此外,伦敦绿地非常重视自然保育功能,通过绿地自然化、建设生态公园、废弃地生、态改造、河流管理、人工动植物栖息地创建等措施,为野生生物提供自然生境,各自治区均编制自然保育规划,执行生物多样性行动规划,进行植被管理。
(2)上海
《上海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年)的总体布局呈现出“环”、“楔”、“廊”、“园”、“林”的形式。规划以“一纵两横三环”为骨架、以“多片多园”为基础、以“绿色廊道”为网络,形成互为交融、有机联系的中心城绿地布局结构。
在规划理念上,创造生态“源”林—建设城市森林,构筑“水都绿城”—让城市重回滨水,构筑城市“绿岛”—平衡城市“热岛”,构筑“绿色动感都市”—建设绿色标志性景观空间(图2-9)。
(3)深圳
深圳市依托自然山水条件形成了大气连绵的城市绿地系统,令人印象深刻(图2-10)。
(4)江门
【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探讨】推荐阅读:
城市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有哪些原则?12-08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09-03
城市道路绿地规划07-13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研究06-27
城市公园绿地30年10-24
城市绿地调研报告11-13
城市绿地指标名词解释08-09
绿地系统规划资料总结07-14
校园绿地规划最终版07-03
成都市绿地规划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