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改变命运(共17篇)(共17篇)
1.英语改变命运 篇一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学习和掌握英语知识的有效方法。高明的教师,首先在复习的习惯上教育培养学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即时效果,学生如在课下就认真复习,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就可以少花精力于唤起学生的记忆,进入新课也就更顺利,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专心听讲习惯的培养,实际上是对学生注意力的培养。现代心理学证明: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听课效率和学习水平远远高于注意力分散的学生。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集中注意力听课的良好环境和情景,也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在不太理想的环境中也能专心听讲的意志力。
英语学习中,语音语调,语法词汇都需要学生专心的听,知识才可能过手。积极发言习惯的培养,对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提高听说技能,及时反馈学习和掌握语言点情况很有好处,可以使学生自我创设语境,在语境中练习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锻炼在众人面前说话,使用英语的胆量和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不仅是教育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掌握能力的关键措施,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帮助学生形成自我反馈和查漏补缺的学习习惯,是及时掌握、及时巩固所学英语知识的好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我了解英语学习的状况和水平,对学习积极性有调动和激励作用,同样,让学生学会自我查漏补缺,对严谨学风的形成和系统化知识的掌握,具有巩固和强化作用。上述列举的仅是一部分基本英语学习习惯。已经形成了基本学习习惯的学生,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和培养,使之养成更高一级的英语学习习惯。
2.英语改变命运 篇二
近日, 记者有幸采访到了芬兰政府投资促进署负责清洁技术领域的资深商业发展总监嘉瑞·泰林尼 (Jari Tielinen) 先生。芬兰政府投资促进署隶属于芬兰就业与经济部, 是一个免费协助境外投资者投资芬兰清洁技术等领域的政府机构。通过泰林尼先生的介绍, 中国读者可以了解到, 清洁技术在一个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发展清洁技术是必然选择
记者:您好!能否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清洁技术?
泰林尼:好的。清洁技术是近年新出现的一个名词, 涵盖范围较广, 涉及众多细分领域, 主要包括3方面:一是清洁能源资源, 如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二是节能与提高能效, 如节能照明、智能电网、节能服务;三是减排环保, 如固体废弃物处理、大气保护、水处理等领域。
记者:据我所知, 芬兰是一个资源能源贫乏的国家。发展清洁技术与此有关系吗?
泰林尼:正如你所说, 拥有530多万人口的芬兰是一个无煤、无油、能源匮乏的国家, 我们国家70%的能源都从俄罗斯、挪威、丹麦、波兰等国进口。同时, 因为冬季漫长、气候寒冷, 芬兰的民用能耗很高, 而造纸行业和化工行业也是高耗能产业, 所以芬兰也是世界上人均能耗最多的国家之一。但如果一个国家的能源进口依存度过高, 其经济的发展很容易受到制约。而且能耗高也不能保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芬兰需要也必须发展清洁技术提高能源效率, 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
记者:除此之外, 还有别的原因吗?
泰林尼:芬兰重视发展清洁技术,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环境污染。芬兰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0%, 便形成了以造纸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众所周知, 造纸行业是污染大户, 造纸厂对周边的河流和湖畔环境影响很大。上世纪60年代, 芬兰的造纸工业污染问题十分严重, 影响了全国湖泊、河流的生态环境, 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 由于饱受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之苦, 大规模的蓝藻潮开始爆发, 公众对此反应强烈。芬兰政府为此搬迁、关闭过高污染的工厂, 建立污水处理厂, 还颁布水法限制污染物排放, 重点对严重污染水源和空气的造纸、化工和冶金行业企业进行综合治理。这些措施使芬兰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 湖泊、河海和地下水的质量有明显改善。
但同时, 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是芬兰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于是, 芬兰人开始在技术创新上动起脑筋, 而在这其中, 清洁技术领域的优势颇为突出。2006年下半年, 芬兰担任欧盟轮值国主席时, 提出“环保政策新时代”倡议;2007年起, 芬兰启动了一项国家环保商业开发项目“芬兰清洁技术”, 以整合芬兰最前沿的环保创新知识与技术成果, 由中小企业主导, 向全球市场推广。芬兰的目标是将清洁技术行业发展为一个新的支柱产业。
改善环境降低能耗已见效
记者:芬兰的清洁技术覆盖哪些领域?有何特点?
泰林尼:在芬兰, 清洁技术涵盖了所有能够预防、减少或消除对环境有害的产品、服务、流程和科技。具体涉及能源生产、能源存储、能源基础设施、能源效率、运输、水资源及水处理、空气质量与环境、材料、制造业、农业、废弃物处理及循环利用等11个领域。尤其是在能源、污水处理、湖泊净化等方面, 清洁技术都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应用。
芬兰清洁技术领域涵盖了约2000家高度多元化的企业, 例如在我们国内的赫尔辛基、库奥皮奥、拉赫蒂和奥卢及周边地区就集中了芬兰60%的清洁技术公司。一些公司在清洁技术产业拥有多项专利, 包括生物废料发电技术等;一些公司则已经在能源效率、清洁的工业生产过程、生物质能、水及废弃物处理、利用生化燃料、开发燃烧技术等方面成为了全球的领跑者。清洁技术产业预计将以每年5%~15%的速度发展。
记者:芬兰的清洁技术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泰林尼:在空气质量控制方面, 芬兰利用清洁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并不断开发空气净化技术, 以减少废气和其他污染源对空气质量的破坏。在过去20年, 芬兰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了近90%, 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约50%。
在废物管理和循环利用方面, 芬兰是北欧领先的金属类产品回收国。清洁技术贯穿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物流和规划、回收、副产品利用等整个产业链。目前芬兰全国废物回收利用率接近50%, 居世界前列, 拉赫蒂市的回收利用率更是高达90%。
在水资源及水处理方面, 可以说, 芬兰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清洁技术都是数一数二的, 我们相信自己在水资源管理上有着可供世界借鉴的经验。芬兰是著名的“千湖之国”, 全国有大小湖泊共约18万个, 对水资源的关注, 自然而然也就成了芬兰清洁技术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我们国家有超过250家从事供水和废水处理等水业务领域的清洁技术公司, 他们在节约水资源、封闭性工业水循环和高效污水处理等领域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工艺和咨询服务。而芬兰政府的15个行政部门中有8个职能与水相关。由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牵头, 芬兰已经出资约2100万欧元资助了63个水处理公司, 投入1200万欧元资助了23个水领域的研究项目。在联合国“水贫乏指数”评价体系中, 芬兰被列为全球可持续性水资源管理水平最高的国家。
而在降低能耗方面, 芬兰的清洁技术公司也是一直在努力。由于芬兰气候严寒、人口分布疏散, 造纸、机械、金属加工等行业对能源需求大, 但自身能源贫乏, 因此多年来芬兰持续加大投入, 从能源生产到最终使用的各个环节均努力降低能耗。目前, 芬兰在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制冷、工业程序效率和智能电网等方面均研发出世界一流的技术和服务。
大中小型企业共同的舞台
记者:芬兰政府主导发展清洁技术, 国内企业是否愿意响应呢?
泰林尼:可以说, 如今芬兰在清洁技术领域取得的成绩与国内众多企业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例如在芬兰水资源保护方面, 由于化肥的使用, 农林业的磷负载曾是最大的挑战。对于芬兰许多水处理解决方案供应商来说, 这是一个颇具吸引力的市场。4年前, 年利润为2000万欧元的欧洲物流公司努美能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进军此前并不熟悉的水处理行业, 成立巴克斯水处理公司。其致力研发的名为PACS的系统, 通过数据收集传感器、分析检测仪、监控投放药剂装置以及PACS药剂, 来杀死水中有害的微生物, 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节能方案。
几乎是与努美能同时, 已有90年运营历史的凯米拉公司也开始了一场变革:放弃赖以起家的化肥行业, 将重点全部放在清洁水领域, 生产在造纸、水处理、石油与采矿行业中用于处理废水的产品。2010年, 凯米拉在全球市场上完成了21.6亿欧元的销售额, 其客户主要是在市政和工业领域。
记者:那是否表明芬兰的清洁技术主要是靠大企业发展起来?
泰林尼:这种说法不准确。很难说清洁技术是某一个行业的发展领域, 它不是某一个大企业的独立舞台, 它渗透到了各行各业, 更需要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发展起来, 这就需要我们的中小企业施展能力。
芬兰的清洁技术项目也确实以中小企业为主导。一些中小企业聚集了很多有智慧的想法, 但他们可能缺乏雄厚的研发资金来使自己的想法商业化。芬兰政府就出台了很多政策, 扶持中小企业在清洁技术领域的发展。例如成立芬兰环境科技中国项目委员会 (FECC) , 帮助中小企业在中国寻找清洁技术合作伙伴。目前, 经由FECC之手促成的芬兰中小企业和中方的合作项目规模达到了20多亿元, 各类环保领域的尖端专利技术在强大的半官方机构的支持下, 迅速实现了商业化。
法规和经济政策全力支持
记者:为了促进清洁技术的发展, 芬兰政府是否提供过一些政策支持?
泰林尼:你说得没错。芬兰清洁技术行业成功的背后, 有技术的创新, 也有完善的环境法律法规支持, 还有政府的财政支持。
早在1 9 2 3年芬兰就制定了《自然保护法》,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之一。2000年3月, 芬兰开始实施新的《环境保护法》, 将防止空气污染法和环保许可证法等有关法规汇总在一起。芬兰不仅有一整套完整的环境法律法规, 还辅之以有效的监督机制。分布在全国各省的13个地区环保中心按照环保管理法的规定, 加强对水源的保护, 减少对空气的污染以及垃圾的处理等。这些法律法规措施, 从侧面促进了芬兰清洁技术的发展, 让相关企业不断创新研发新技术, 减少工业对环境的污染。
作为国家项目进行推广, 清洁技术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芬兰政府大力的财政支持。芬兰过去10年GDP平均增长率为3.16%, 而每年投入在清洁技术研发的费用占到了芬兰GDP的4.5%。每年专门针对清洁能源的气候与能源基金会对研发、可用性能源投资5.5亿欧元, 2010年增加到6.5亿欧元。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每年则会拨付5亿欧元, 对于有申请需求的公司通过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 给每个研发项目最高达50%限额的拨款或是低息贷款。国家技术创新局2008年资助了2000个项目, 共计金额5.16亿欧元, 累计完成项目1954个, 芬兰南部最著名的清洁技术园区——拉赫提科学商务园区也是其一。
记者:清洁技术为芬兰带来了哪些变化?
泰林尼:根据芬兰清洁技术协会委托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2010年, 芬兰100家主要清洁技术企业的总收入达179亿欧元, 清洁技术市场增长了5.6%。而根据芬兰贸易工业部的统计, 2010年芬兰的清洁技术出口较上世纪90年代提高了4倍, 达到38亿欧元, 占芬兰出口总额的10%左右。
除了给从事清洁技术的企业带来好处, 芬兰整个国家的能源消耗也在下降。由于目前芬兰的清洁技术企业主要活跃在提高能效等领域, 全国的能源消耗在逐年下降, 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逐渐加大, 由此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随之大幅下降。2011年上半年, 芬兰能源消耗总量为200亿千瓦时, 同比下降2%;电力消耗44.6亿千瓦时, 微降0.3%;化石能源中的石油和煤炭消费分别下降4.4%和2.1%;木质燃料下降9.9%。
清洁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们芬兰的命运。我们相信, 未来随着清洁技术业务在废水处理、固废处理、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方面的增长, 芬兰会变得越来越好, 越来越美。
愿意与中国分享发展经验
记者:芬兰的清洁技术企业与中国有过合作吗?
泰林尼:作为芬兰在亚洲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 中国已成为芬兰最重要的清洁技术出口国之一。
早在2006年, 芬兰便成立了环境科技中国项目委员会, 主要任务就是促进中芬两国在环保、清洁生产、能源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商务和科技应用。委员会组织芬兰各领域的清洁技术公司针对中国市场进行调研、论证和鉴定。目前, 共有超过100家芬兰公司、多家大学和研究机构有兴趣加入芬兰环境科技中国项目委员会。
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也与中国各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与北京、上海、江苏和深圳的相关政府机构先后签订了合作备忘录, 这将进一步促进芬兰与中国企业之间的合作。而双方合作的领域主要就集中在能源环境技术、生物技术、卫生保健技术、新材料、纳米技术、工业设计、造纸与森林工业技术等清洁技术领域。
此外, 在芬兰清洁技术领域的前几大巨头公司, 比如提升柴油发动机能率的瓦锡拉、参与水处理的凯米拉等公司都在中国建有项目。凯米拉在中国的业务已有30年, 主要集中在造纸工业领域, 并以上海为中心, 与华南科大、南京林业大学等大学合作输出人才。
在2010年5月召开的中芬清洁技术研讨会期间, 中国与芬兰两国公司签署了12项清洁技术合同, 价值约2亿欧元。中国的能源消耗增长迅速, 目前对节能减排非常重视。芬兰愿意分享在清洁技术领域的经验与教训, 与中国一起在能源发展、节能减排方面找到适合各自的道路。
记者:如何看待中国的清洁技术市场前景?
泰林尼:中国目前已经成为清洁技术产业发展最活跃的国家。这主要是由于随着经济的发展, 传统能源供给和环境压力已经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而且中国政府曾向国际社会作出过碳减排承诺。这都使得中国需要而且必须将清洁技术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
3.知识是否改变命运 篇三
曾经在回北京的第一天为一双卖菜人麻木的眼睛而震惊,而后我对着平坦的可以和国际标准的高速公路相比的二环发呆,我坐在比北美任何地方都要拥挤繁忙的麦当劳餐厅发呆,我立在明亮光鲜的东方广场发呆。在国外我曾经和这里的同事描绘北京,所有这里有的快餐连锁店你都可以在北京看见,所有你在这里看不见的欧洲品牌在北京也可以看见。她们于是惊呼,那北京和这里有什么不同,然而那些茫然的眼睛,那样麻木的眼睛,却是不同的,在这里几乎看不见,即使是喝醉酒的印第安人从我们身边走过,也是斜睨着没有窘迫的眼神。
曾经很仔细地思考那些眼睛的不同。加拿大也有卖莱的,夏天农人喜欢把新鲜的菜摆在农夫市场,那样可以比在超级市场卖更高的价格。他们喜欢大声吆喝和顾客开玩笑,用劳动者最朴素的快乐。这里也有餐馆工作的服务生。也有在咖啡店卖咖啡挣最低工资的店员,我从他们的眼睛里看不到迷茫。为什么呢,
我问自己,如果我是那个路边卖菜的人。我怎么样才可以离开这个境地呢,回答自己的是 上学去,无论上什么学,知识改变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太大了,以至于我们开始迷信知识和教育。然而,那个卖菜的年青男人没有知识吗,也许他是一个高中毕业生呢,假如这个有高中学历的年青男人想在近期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可以做到吗,他来到京城,他想学一门专业应用的技术。他可以做到吗,他可以做到,因为我在《青年文摘》上看了一篇文章,讲一个想做律师的青年人,用了近十年的时间边做鞋匠边读律师的夜校。整整十年啊,他住在平简的窝棚里,他边钉鞋掌边用油腻的手翻书。当他成为一个中年鞋匠的时候,他得到了一纸律师证。这个时候他的父母已经去世了。他没有尽孝。他差不多四十了,也还没有娶妻。也就是说他几乎放弃了所有做人的快乐,为子为夫的快乐,在鞋摊边上得到了知识。而这个知识的确是在没有带给他任何收益的时候。已经改变了他与其它人的命运。我看见的那个目光呆滞的卖莱人。如果要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是否也要和这个鞋匠一样呢,那个鞋摊律师成为了为人所知的小名人,据说有人请他到各大学去讲演。这是一个意志多么坚定的人啊,这是一个求知欲多么强烈的人。然而,这就是所谓以”知识改变命运为口号”的社会主义国家带给一个求知识的人的命运吗,这是个人奋斗成功的个例,却是我们一个号称重视教育和知识的国家的耻辱。
可是没有人这样想。一个人耗尽十年为人之乐,为人之尊严去得取知识的道路,是一个国家的痛,是一个政府的痛。路边的卖菜人麻木的目光被人忽视的时候,我们早就忘记了,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有生存机会和尊严。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加拿大农夫和一个中国卖菜人的眼神不同。我不敢说是全部原因。一个卖菜的,也许是一个北京近郊菜农,他目光的迷茫是因为自己无法轻易地改变自己站立的地方。他要吃饭,他要生活。他于是尽管不情愿也依然麻木地站在那里受着别人的白眼。一个加拿大农民呢,卖菜是他自己的选择,也许是他祖父的一个产业。这便是他们的不同。一个有选择,一个没有选择。一个是自己的主人,一个是命运的奴役。
一个北京街头卖菜的年青人怎样改变自己的命运。让我们假设他不是最不幸地生在最贫穷的山沟,他的家境还过得去。他的大姐二姐没有读完初中,而他读完了高中。然而他不是最拔尖的学生,他没有考上大学。于是就失去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他进了城,站在北京街头卖菜。下一步呢,他也许会积攒点小钱。做个小生意。成为北京街头炸油条的早餐摊的一个。娶一个媳妇,也许回乡再开一个小杂货铺。这样的一生很平稳。但是和知识无缘。也就是说,知识改变命运,这个命运之神的恩顾只是在那一线间,你错过了,就再和知识无缘。如果你继续的追寻呢,就和那个修鞋匠出身的律师一样,用生命去换取知识的那一张命运。
“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到1 9 9 9年底,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全国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1%,小学和初中升学率分别为94。4%子口5 0%。至,j 2 0 0 0年底,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重为4 7%。”(《我国进入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标志是什么》2002/11/12中经网)根据另一项指标称我国高考考生录取率为52%,而初中升高中率是50%,如果这些数据没有水分的话,那么中国年青人中,最最乐观的大概五个人里有一个可以用知识改变一下命运。中国据说有日0%的农民,我相信在农村孩子的升学率,升大学率大大低于这个估计的数字,那么没有进入大学,而成为卖菜的,打工族的青年,他们用什么方式改变这个命运呢,
另一个加拿大的卖菜的农民,年纪相仿,也不想作农民了。很简单,他可以申请一个学院(相当于大专)的课程,只要他的高中成绩基本及格。他也可以申请一所大学,只要他的高中平均成绩在70上。假如我们说他的成绩不够,他的高中英文不及格,他可以边修大专边补ENGLISH 30(可以代替高中英文课程)。你大笑说,他如果没有钱呢,没有钱他可以申请政府的学生贷款,并且打工。一般最基本的学生贷款可以保证学生的学费和一个月500加元的生活费用。大部分的自立的加拿大学生都是借学生贷款来完成两年(大专)或四年(大本)的学业。也就是说,加拿大的青年人,在有愿望,有时间的情况下,都可以进入高等学院学习。除非他/她的智商不够。那么一个卖菜的小伙子只要愿意,并且认真学习了,就可以完成学业。有了一张大学文凭,他也可以穿起西装打起领带进入一家大公司成为白领。目前就地方城市而言,卡城高等教育人数比例为65%。失业率为7%左右。我们强调的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个作为人的自由选择,他如果想读书,他有一个正常的途径可以完成。
《独立宣言》中有这样一段话。”造物主赋予人们以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活、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我们不可以要求人人的机会均等,人人出生在同样富裕和有知识的家庭,因为我们不是上帝。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相信,在一些国家,他们在努力促进一种受教育的机会均等。
知识改变命运,
然而我们看见街边异乡人的悲伤眼神了吗,我们听到卖淫女郎因为怕被警察查抄从后门裸奔在大街上了吗,我们看见进城的打工族住的地方了吗,我们有没有问过自己。这一切是为什么。有什么可以让他们改变命运呢,
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可以让一个加拿大菜农和一个中国菜农同样地改变他们的路径的时候,我们才可以相信这句话。什么时候,当一个卖菜的年青人承认他不继续用教育改变自己的所处的地点的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而不是外界原因,不是经济,社会的外部原因的时候,我们才相信这句话。
否则的话,我们的教育甚至满足不了一个人维持自己的愿望和自尊。
4.英语改变命运 篇四
近日,我认真看完了讲述我国两弹一星研发历程的29集大型纪实性主旋律革命史诗***《国家命运》。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一个个不世的功劳,让我们不由为这些两弹一星元勋们感慨万千,肃然起敬。探究功劳的背后,不难发现都源于他们都有一种强力的改变国家命运的信仰,是信仰改变了国家的命运。
信仰是奋发图强的催化剂。两弹一星研发业绩是使人称赞的,但是研发的背景和条件却是使人咋舌的。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正处于创业的艰苦时期,白手起家,百业待兴。而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公开对中国进行核要挟。新中国的最高层苏醒地意想到:要打破美国的核要挟,就必须具有自己的核武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百年耻辱,重新站起来的新中国如何才能改变受人敲诈要挟、仰人鼻息的不利局面,国家领导人和先辈***远瞩,运筹帷幄,选择了两弹一星作为突破口。通过两弹一星的研发,实现了国家科技产业和国防实力的逾越式发展,改变了国家命运和形象,使中华民族能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信仰的气力是无穷的。我们中国人常常讲,人定胜天。只要我们有着执著的信仰、坚定地信念,不管条件再艰苦、环境再卑劣,都会直面苦难,迎难而上,直至获得成功。一是缺仪器装备。依照当时的条件,研发两弹一星的条件是根本不具有的。剧中有一个场景,任新民用自制仪器对导弹进行通电测试,苏联科学家施尼亚金见状大怒,当场摔坏仪器。可当时这自制的仪器还是跑遍了北京市科研单位才借到的。一个国家,一台像样的通电测试仪器都没有,贫困的状态可见一斑。但是他们只能想方设法想办法,挖空心思破难关,自己动手研制改进测试仪器,二是缺科技人材,对两弹工程来讲,最大的困难还不是钱,而是缺少科技人材。原子弹方面,宋任穷和钱三强一起运筹帷幄、调兵遣将;导弹方面,钱学森却苦于无人可调。聂荣臻为此专门召集会议,向各大学要人。时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将一批技术人材输送到准备中的导弹研究院,有些大学却不肯放人。陈赓为此发了火,还是杯水车薪。最后,在周恩来的亲身过问下,才解决了题目。三是缺生活保障。卑劣的自然环境不说,研制两弹一星有时连饭都吃不上。剧中有两个场景,看了让人揪心的疼:一个是邓稼先连夜跑回家中找食品。为了大家,他不能不拿走了女人的生日礼物一盒饼干。另外一个是一些忍耐不住饥饿煎熬的人们***离开了自己的岗位,李觉失声喊着:大家走好!情况好一点儿了,大家可要回来啊!还有一些人受饿也决不肯离开一步。饥饿攻击着全国人民,也攻击着两弹工程的指挥员、科学家和所有工作职员。面对重重困难,他们仍然坚持下来了,最后获得了成功,这一切都回功于信仰的气力。信仰是创造奇迹的灵丹。这部史诗大剧讲述了两弹一星及其信念﹐记录了贫困经济条件、薄弱的技术基础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下﹐60年代的科学家们以惊人的聪明与毅力﹐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民族奇迹。1967年6月17日8时20分,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中国只用了两年多时间,就完成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历史性逾越。两弹一星的研发不但是中国人民创造的非凡奇迹,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为了改变国家命运,两弹一星的元勋们牺牲小我、忘我奉献,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誓言,他们的出色功劳、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烙印在了中华儿女的心上,不由使人肃然起敬。
5.提升学历,改变命运 篇五
在工厂里工作朋友,也许你现在背井离乡,每天过着三点一线的流水线生活,每个月拿着2-3千的工资,有电视看有电脑玩,你可能觉得这就够了,但是请您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下面的话内容会很长,请耐心看完,也许会对你有一些的帮助!
每年,制造业都会吸纳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在这些职场新人庆幸找到工作,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时候,他们的前辈——已在制造业内打拼了几年的师兄师姐们——却怀着深深的忧虑,他们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他们不知道何时会被抛弃?当你走出学校进入工厂,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世界是那么狭小,你的活动范围基本是工厂、出租屋、超市。除了上班和睡觉,你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去超市购买所需的生活用品。其他的社会生活最多也就是与同事打牌、喝酒,你建立不起自己的社会资源,你孤身一人在外地打拼,身边没有父母亲人,只有一帮同病相怜的同事。你的生活圈是那么的狭窄,人际交往显得那么苍白。有一天,你离开了现在的工厂去到另外一个地方,现有的同事朋友都会失去联系,你需要在新的公司重新来过。春夏秋冬四季转换,你的工作服也在冬夏间轮转,你和所有的外地人都没有明显区别。在本地人眼中你们都只是打工的而已。如果你很乐观的话,倒是可以把公司的工作服看作是一种福利,冬夏各两套,从周一穿到周五周六,基本上不需要再多买什么衣服。
公司提供的宿舍则多为四人间、八人间。很多人为了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情愿每个月花费三四百块钱租一个十多平米的房间,这种房间多为厨、卫、阳台三位一体。然后,你会购买一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家具,包括必备品。而洗衣机、冰箱、空调则是绝对的奢侈品。一是需要花钱,;再就是房间太小,摆放不下。
6.知识改变命运 篇六
如今,我们已经迈入了二十一世纪。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邓小平同志也曾高屋建瓴地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见知识在今天的社会含金量是越来越高,知识的产业化、经济化是越来越明显,过去的臭老九,“知识无用论”早已销声匿迹,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知识之凝重,将作为一磅重型炸弹,在中华大地上遍地开花。
前不久,我曾遇到一个久别的老乡,过去他曾在乐平电厂工作过。在乐平电厂工作期间,他并没有甘于现状,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和奋斗目标,仍是孜孜不卷地求索。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他考取了华中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力研究院工作,后来仍感不能发挥自己所能,转而进入北京一家大型外资企业供职,年薪十多万元。如果他当时甘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话,他也许今天也将面临乐平电厂的倒闭,也将面临人员下山岗分流。然而他未雨绸缪,命运就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那么是什么使他的命运真正得以改变呢?是知识!是知识使他如虎添翼,是知识使他在今天的社会如鱼得水,是知识使他从乡村走向都市,从地方走向中央。
像我这位老乡的情形,我们身边也不乏其人。在座的各位也许能如数家珍般地数上几个。除了羡慕之外,我们就不想做些什么?
有过求职经历的人,也许会深有感触:知识的有无,知识的深浅,面临的选择也是截然不同。走进人才市场,人事主管要看你的文凭,要测试你的素质,考察你的综合实力,择优录取,优胜劣汰。那些文凭高,知识深厚,能力强的人,总是时代的宠儿,他们不是由单位选择而是去选择单位,选择工种。而那些文凭低,知识浅薄,能力一般的人,总是被用人单位拔来拔去,想做劳动力,别人还嫌你清高。
在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在报纸、杂志上看到最多的是下岗工人的艰辛,他们苦苦地寻求自己的出路,给自己重新定位,这其中有艰辛,泪水,期待……也有创业者胜利的微笑。现在在座的各位虽然还没有面临到那一步,但也许已经深深地感受到时代的步伐,空气的凝重。中央及国务院不是再三强调电力系统也将面临体制改革、人员下岗分流吗?厂网分家,主副分离,我们将何去何从?!胸中有物,处之泰然;胸中无物,自然心慌意乱。
卡耐基的话更令我们警醒:“这个新时代充满了残酷的替代选择。对于那些拥有知识的人来说,新时代意味着是一个充满机遇的世界;对于那些没有新知识的人来说,新时代则意味着,当旧工作消失、旧体制崩溃时,他们将面临着失业、贫穷、绝望的前景。”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当今时代前进的要求。卡耐基的话使我们深深感受到要提早培养自己,武装自己,未雨绸缪啊!因为市场不相信眼泪,勇于迎接市场挑战的人,才是本世纪真正的英雄。
有人说,我们要上班,要顾家,哪有时间去学习?的确,我们没有时间去系统学习,但我们有些同志利用节假日、周末上培训班,利用工作之余报考函授、自考,已经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是一种什么精神?一种什么精神支撑着他们?这是一颗上进心支撑着他们,是一颗不甘落后的心支撑着他们,是一颗与时俱进的心支撑他们。大家深深感觉到空气的紧张,深深感觉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深感觉到未来生存的需要,不如此,“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伟大领袖毛泽东说:“真正的飞翔不是身躯,而是歌喉;真正的飞翔不是歌喉,而是比火焰更明亮的思想。”我们如今有了这比火焰更明亮的思想,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吧!用知识武装自己,充实自己,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昂首阔步迈进二十一世纪。
朋友们,命运不是掌握在别人手中,而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掌握了命运。
7.互联网搜索营销帮你改变产品命运 篇七
然而在6年前, 这样全新的产品推向市场, 却遭遇了认知上的滑铁卢。在报纸上打广告、一家一家企业去跑。可是效果都不理想, 公司销售陷入瓶颈。“免费送, 人家都不用啊。”
2003年, 开始使用百度搜索推广。在整理的一份数据中, 清楚地显示了在使用百度搜索推广后的效果———咨询电话增加80%, 电子邮件增加10%, 网站流量增加90%, 订单增加90%。
为何搜索营销能够如此迅速地带动销售?“我们所从事的行业比较特殊, 面向的都是行业客户。这些客户实际上对数字录音电话有需求, 但是他们不知道市面上有没有这样的产品, 更不知道去哪里可以买到这样的产品。最后这些客户只能向互联网求助, 通过搜索来找这样的产品。”
在百度做搜索推广是找对了营销方法。不仅客户源源不断, 而且还节省了人力成本。
8.知识不再改变命运? 篇八
北京城的繁华与我无关
拥挤的北京环线,车流不息,空气中潜藏着被压迫感包围的窒息。
东四环外的朝阳区青年路,一个仅4平方米左右的半地下室,没有窗户,卫生间是公用的,放下床和一点点行李就已经非常拥挤了。范丽在这间小屋住了快一年了。
2006年夏天,范丽从武汉大学毕业,拖着行李箱独自来京城找工作,跟人合租下这样一间小屋,月租280元。她像马达一样奔波出没在偌大北京城的角角落落。
“还贷”成了范丽毕业后生活的一个主题词——她从大二开始借国家的一万多元助学贷款必须要在2010年还清。
刚到北京那会儿,她和几个朋友合搞了播客网站创业项目,在苦苦坚持两个月后,由于资金和核心技术不过关而夭折了。
之后她到了猫扑网站工作,但不久网站调整,员工失业,范丽拿着三个月的工资补助回家过完年,只好又投入新一轮艰辛的求职与面试。这是2007年初,她离开校园已经半年。
还贷的压力就像一块磨砂纸,在心上砺砺地擦过来擦过去。
仅3月份,她就面试过新浪、腾讯、人民网和中国新闻网等北京各大网站的相关职位。“面试越多剩下的机会就越少,压力越来越大。”
4月开始,范丽进入慧聪做专业性很强的内容编辑,“虽然并不是我喜欢的工作,但至少稳定下来了。” 从此,不熟悉的“IC防盗”成了她每日接触的词汇,许多网络专业知识需要从头补起,而期间生病,无助和迷惘,她都一个人挺下来,没有告诉家人和任何朋友。
范丽觉得,如今在北京的生活交织着忧虑和希望,4年前那个重要的人生关口——高考——似乎变得有些遥远了,“尽管当时也觉得苦,但生活的主题词只有学业一项,很简单。”而现在,工作、还贷,甚至家庭负担都困扰着她。
范丽家在湖北的一个小镇,家中三个孩子。除了还贷外,她现在还得负责妹妹每年4000元的学费。作为小城镇普通家庭的长女,现实并没有给范丽太多的选择权利,出国、考研、双学位,任何更进一步深造都需要大笔经济和时间支出,而只有工作才能尽快挣钱。
现在范丽与新同事租住了一个条件更好一些的房子,拿着每月三千块的工资,开始与在外地做自由职业的男朋友计划以后的生活。然而北京城的繁华喧闹似乎与她没有太大关系。
高考前范丽为了荣誉和命运拼尽一切努力,而在毕业后的北漂生活中,当年以地区第三名的分数在家族第一个考上名牌大学的那份荣耀,早被消磨殆尽了。
热门专业的迷茫与烦恼
广州大学城的一间宿舍,窗外天气有点阴沉。林谷(化名)正眉目紧锁地对着电脑赶毕业论文。工作尚未落实的压力时刻敲打着她紧绷的心弦。
“手上其实也有两三个offer(机会),但都不是自己理想的,还在犹豫到底要选择哪个。”
林谷是华南理工大学2007届毕业生,也是新闻与传播学院第一届毕业生。据她透露,班上34名学生除4人考上研究生,个别同学去了电视台外,80%的同学都去了企业工作。真正按照专业方向去媒体工作的反而极少。
新闻专业是近年高考中的热门专业。90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的数据,1994年以前,国内有新闻学类专业点66个,而2006年,我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已达661个。目前新闻学类专业点的在校生估计约在13万人左右,而全国领有记者证的新闻工作者人数才约为15万人。
“我们在学校里都是学习基本新闻理论,和接受采写技能的培训,但现在很多媒体更愿意录用具有经济、法律等专业知识的毕业生。而且知名媒体接收毕业生时,明确要求硕士以上学历。”
林谷手上握有的几个offer都是一些私企宣传或媒体策划等小职位。她和她的同学们也曾向知名媒体投递过简历,只是初试就被刷下来了。
四年前,刚刚考来广州的林谷原本对自己的职业预期是,成为一名报社或电视台的记者,实现政治抱负,晋身白领精英阶层。而现实景况却让她感到很无奈。
但林谷对于专业设置的问题批评并不多,她更愿意认为是专业的培养模式出现了问题:“现在大学对我们的培养,仍然是按照‘无所不能’的精英模式,新闻专业尤其如此,杂而空,内容很泛化。其实,高等教育更多的应该是培养一种专业素养,等去找工作时才意识到,我们现在最缺乏的恰恰就是做专业工作的素质。”
林谷感到困扰的并不在于能不能找到工作。“现在国家经济高度发展,机会很多,而且华工每年都有大企业来校园宣讲,真要想找工作,还是能找到的。只是关于是否专业对口是否有发展潜力的考量,折磨着我们每一个人。”
是原点,还是新起点?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一个农村孩子,如果不想留在家里种地,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靠读书考出来。到今天,这条路依然存在。
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07级博士生刘郁琪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刘郁琪出生在湖南邵阳,家里非常穷苦,有三个孩子。按他的话说就是“家中五个人常常同时有三个人在生着大病”。15岁时母亲去世,哥哥因为要负担家里的生活,把继续念书的机会留给了刘郁琪。
1997年,刘郁琪参加了高考,那正好是国家恢复高考的第20个年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没有表现出来,绝大部分人都相信高考一定能改变命运。
“当时分数还可以,原始分590多分,第一志愿本来填的是人民大学新闻系,但是因为考虑到没钱,学费付不起,就把志愿改成了广州大学。97年的广州大学(当时还叫广州师范学院)是不要学费的,每月还有130元的高额补贴,并且还有政策规定说4年毕业后留广州工作,离开广州的话还要罚款。”
贫困家庭的孩子总是更善于和现实妥协,就这样他来到了广州。而之后的求学生涯,对他来说,其实就是个城市化的过程,他也逐渐熟悉并喜欢上了城市的生活。
在广州,他一直从本科读到了硕士、博士,从广州大学到暨南大学再到中山大学,而目前十年读书生活就要结束,他却不得不离开这座熟悉的城市,回到他的家乡湖南。
其实这也是迫于现实压力的无奈选择。“广州的房价太高,回湖南当老师首先就可以分给我一套150平米的房子,虽然小地方房子不值钱,但毕竟解决了生活问题。”
十年前,他寄望于通过高考来到大城市生活,而十年后的今天,他决定到位于湘潭的湖南科技大学任教,一路兜转回到湖南。
这个看似原点的位置如今却被刘郁琪看作是人生的新起点。他坚持认为这十年书读得值得。“我觉得我的命运在高考那个节点上是个转折。当年和我一起参加高考但没考上的人,现在都是在家种地,或者出外打工。在这十年里,我的生活还是变化了,我从一个彻底的乡巴佬变成了一个非乡巴佬,我完成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我们失去了安全感,却赢来自由
2002年秋天,当冯丰进入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通信工程专业的时候,大概不会想到四年以后自己会成为职业动画师。
对于通信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摆在面前就三条路:做市场,做研发或者维修。但这些都不是冯丰的兴趣所在。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只是家长的安排让他在高考的时候转换了自己的专业方向,看上去,现在的专业方向与他的个人兴趣毫无关联。
站在命运的岔路口,就在冯丰犹豫着应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之际,他有幸通过朋友结识了国内著名年轻漫画家翁子扬。“我拿自己的素描本给他看,他对我说,你是有天赋的,不要放弃。”翁子扬对冯丰的鼓励唤醒了他心里埋藏已久的那份憧憬。
即便如此,入行的门槛看起来仍旧高不可攀。
犹豫了一阵,冯丰最终来到深圳寻找机会。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深圳关外一个工厂做助理工程师。“那里对文凭要求低,但是工作环境和管理非常混乱。我当时就只想着能把自己养活就成,至少对得起家长。”
闲来无事,冯丰登陆深圳人才网,看到了绘画类人才的招聘广告,顿觉眼前一亮。“投简历太慢,我立刻打了电话过去,预约,面试,上班。”
前后不过几天时间,冯丰成了怡景国家动漫基地一个幸福的艺术工人。“我觉得很轻松,工作就是玩,非常有兴趣。”
现在冯丰每天忙着学习新的东西,还接受了系统的职业培训,参与了正在播出的动画片的制作,开始有了自己清晰的人生规划。
“心里还是对画画有梦想吧。我一直喜欢画画,在初中时就模模糊糊地梦想做个漫画家。”而这个几乎完全幻灭的人生设想,现在竟变成现实,“真感觉像梦一样”,冯丰感叹。
或者他更应该感到庆幸,他不是在30年前参加高考,当时的国家分配制度一定会按照他所学的专业——通信工程——给他安排一份工作,然后他会慢慢成为一个工程师,但也会离自己曾经的梦想越来越远。
9.梦想改变命运 篇九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晚上吃过晚饭,在老师的要求下,我们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观看中央1套的“开学第一课”。
在这一期开学第一课中,分了好多小课,每一课的内容都不尽相同,但“梦想”这个字眼始终未曾离开人们的话题。在这一课中,女航天员王亚平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像杨得伟一样的成功航天员;四川大地震幸存者廖智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残疾舞者;智障儿童小威的妈妈想让小威上完初中,将来有能力养活自己„„
俗话说“人无志而不立“一个人假若没有远大理想,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从远古时代的人猿分化,到近代的探究太空奥秘,多少年,多少代,多少志士怀着崇高的理想。理想是我们奋斗前进、勇于创新的动力,是人生的指路明灯,是我们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人人都说记者是“无冕之王”,但我当记者并不是想享受这样一个美称。记者要深入到社会中,反映实际问题和社会现状,倡导正能量。如果有一天,我可以梦想成真,我一定会求真务实,保护人民的利益。正如“开学第一课”中:“有梦就要坚持,有梦就有动力,有梦就能出彩”。我一定会为梦想坚持不懈,全力以赴争取早日实现理想。
理想是一个深渊,人跳下去的一刻起,就使你奋力搏击,要么,大鹏展翅,“扶摇直上三千里”;要么,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10.知识改变命运作文 篇十
知识像一粒种子,放在哪里都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但是种子在有些地方虽生根发芽了,却会颗粒无收。有人说这是种子太差,有人说是水土不服,大家都把责任归结为环境的影响。真是这样吗?不是。
我是一个爱玩、学习较差的学生,像我们那样的家庭我早就自动辍学了。是知识打动了失败的我,使我重新回来了。今年初中毕业后,我觉得完成了义务教育,可以走向社会了,于是和同校一位同学一起出去打工。我们一起坐车来到武汉。在那里没过一个星期就回来了,这次外出使我真正领悟到知识的重要。
在武汉我们找的第一个信息服务台,每人交了70元,因为初中毕业,服务台把我们介绍给了一个塑料厂,那里工作条件差,到处是垃圾,气味臭极了,工作时间却是两班对倒(每班12小时)我们受不了这份罪,没干到两天就逃跑了。不久,我们又跑了一个信息服务台,每人又交了70元钱,老板把我们带到一个饮料厂,我们原以为是生产饮料的。我想这儿肯定比塑料厂强,可进厂一看,是个地下工厂,造饮料是假,要我们做苦力是真,于是我们跟老板说我们不干了,退钱,可老板说:“你有本事就不来,退钱,没门。”就这样白送了一百多元钱给他们,连句感谢的话也没有,天已经黑了,只剩下回去的车费。我们只好在大街上转了一夜。第二天,我们就到车站里去,在路上看见和我们相同年龄的同学,都高高兴兴迈进校园,这是我才想起了老师,想起了同学,想起了在田间干活的父母。想到了没有知识真是寸步难行啊!
11.“窗口场景”改变命运 篇十一
钳工最基本的是要学好抡锤使锉。那时我正年轻,有的是力气。我对师傅说,一定踏踏实实当学徒。
那是家机床制造厂,刚翻砂铸出来的床体,四周边角带有毛边毛刺,师傅说,你就用锤子和钢钻将毛刺去掉。于是我每天的工作就是蹲卧在床体旁一点点地钻毛刺,不平的地方再用锉刀一点点地锉平。经过除刺的床体再拉到整装车间进行机床部件整装。当一台台机床被运上车,我站在车床旁就有一种成就感,毕竟这新嫁娘似的机床也凝聚着我的汗水。
对从没有抡过锤使过锉的我来说,手执锤锉是要承受皮肉之苦的,左手捏紧着钢钻,右手抡起锤朝钢钻上砸,常常会有闪失,锤子砸在手背,砸得手背青一块紫一块。车间里放置不下翻砂铸出来的床体,便要放在车间外的空地上。正是夏天,我不得不在烈日下蹲在机床铁体旁,大汗淋漓地锉刀除刺。那时,我只抱定一个想法,学好抡锤使锉当个好钳工。
在每天叮叮当当的敲击中,我的抡锤使锉技能日渐娴熟。师傅见了自然很高兴,说,其他人进厂要学徒3年,照你这般干下去,只要两年就可以出师了。我听了真高兴哩!
日复一日,我重复着单调而辛苦的工作。一墙之隔是这家企业的主管局的办公楼,一扇扇窗口正对着我干活的场地。有一天,厂里通知我到局人事科去一下,说经局党组会议研究,调我到局里工作。这喜从天降,让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这家厂子有两百多号工人,这等好事怎会恰恰“砸”在我这个进厂才8个月的学徒工头上,我不得其解。后来才了解到,局机关当时正缺个认真负责的后勤工作人员,一天,局长和人事科正谈论人选,有位同志朝窗外看了看,说,楼下在干活的这工人蛮不错的,我一直注意到,这么酷热的天,他蹲在机床下一干就是一天,从无怨言,不妨到厂里了解一下他的情况。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窗口场景”机遇,让我在不经意间由抡锤工人变成了办公室工作人员。
确切地说,这“窗口场景”不是我有意设计的,完完全全是因为抱定“学好抡锤使锉,当个好钳工”踏踏实实干事而显现出来的。于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也让我第一次感悟到:人,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只要你踏踏实实地尽责,就会有让人发现的“窗口场景”,机遇也就会垂青你。
12.英语改变命运 篇十二
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常源于典型人物的塑造和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为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经典篇章, 将林冲这一独特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既写出他性格中的复杂多维, 又展示了他性格的立体流转;加上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细微动作的细腻传神的描写, 也使这篇小说具有了更多的魅力。本课设计力图化繁为简, 从解读人物的性格之谜入手, 梳理环环相扣、曲折有致的情节, 感受作品节奏跌宕、悬念迭出之美。以对“花枪”、“酒葫芦”、“风雪”的传统文化意义的探讨, 建构出对文本艺术手法的全新诠释。
二、教学目标
(一) 性格改变命运:解读林冲性格演变之谜。
(二) 细节生发魅力:感受小说缜密细腻之美。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为什么称“一百零八‘条’好汉”?
1. 请学生在下列量词中选填一个合适的词语。
水浒有一百零八好汉。A.位B.个C.名D.条E.只
2.说起《小浒传》, 有数不尽的话题。西方人由于认识上的局限, 将《水浒传》翻译为《发生在水边的故事》《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 这说明《水浒传》是写了108名好汉的故事。但我们常说108条好汉, 在这儿, 人们为什么喜欢用“条”而不用“个” (或是其他量词) 呢?用“条”能体现出水浒好汉怎样的特征呢?
3. 讨论明确:
⑴“条”, 更能突出梁山好汉的勇武威猛, 行事无所顾忌。
⑵“条”, 也传达出梁山好汉“赤条条而来, 赤条条地走”, 了无牵挂的英雄气概。
⑶“条”, 也符合男性勇猛剽悍的特征。
(二) 简介林冲:林冲是水浒中为数不多的“完美好男人”。
1.请学生简要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林冲形象。
2.《水浒传》中的人物鱼龙混杂, 并非个个真英雄, 有些人好色, 有些人嗜酒, 有些人杀人如麻, 但林冲不是, 作为东京80万禁军枪棒教头, 林冲有地位、有技术, 生活无忧, 衣食不愁;为人勇而不莽, 很有智慧, 算得上是文武兼备。他既讲兄弟义气, 又重夫妻情感, 是古典文学中塑造的为数不多的“完美好男人”形象。那么, 为何这样的人也会选择落草、被逼上梁山, 是什么改变了林冲的安逸生活, 改变了他的命运?下面我们来解读林冲的性格演变。
(三) 在梳理环环相扣的情节中, 解读林冲性格的演变流程。
1.出示六幅配图, 依照课文, 请学生概述情节并拟小标题。
明确:⑴沧州遇旧交⑵密谋害林冲⑶好言劝教头⑷接管草料场⑸沽酒求平安⑹雪夜杀仇敌
2.分析“沧州遇旧交”
⑴有人认为这一部分是“闲笔”, 似与全文无关, 你怎么看?
明确:不是闲笔, 这是小说中很重要的情节, 从叙事艺术角度看至少有三个作用: (1) 显示出林冲的侠义精神, 为人善良正直, 有扶危济困的行为; (2) 写李小二的急于报恩, 时时处处关照, 也为后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3) 林冲与李小二身份迥异的朋友义举, 有恩不记, 知恩必报, 也反衬出陆谦之流的背信弃义, 为人不齿。
⑵这一部分有一段“很特殊的对话”, 在貌似闲聊、嘘寒问暖中见出林冲怎样的性格?
明确:见出林冲忍辱苟安、严守等级、善良本分的性格。
3.分析“密谋害林冲”
⑴文中哪些情节可以看出三人是在密谋?
明确: (1) 动作之快:一个“闪”字; (2) 说话神秘, 不必要问; (3) 行为“尴尬”:轻声低语。
⑵文中四个“只见”写陆谦等人, 一个“看时”写李小二, 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陆谦等人处处小心, 心怀鬼胎;李小二时时留意, 冷眼旁观。
⑶设想一下, 第三段中“省略号”应该会是什么样的内容?
明确:省略号中的内容表现了这条计策的可怕, 联系后文“这条计策好吗”的三人对话, 可知这一次密谋阴险毒辣, 一计双雕、欲置人于死地。也可见出林冲处境的万分危急。
4.分析“好言劝教头”
⑴林冲“大惊”、“大怒”说明了什么?
明确:想不到相交的“兄弟”会背信弃义, 加害于他, 生命受到危险, 求生的本能让其忍无可忍, 忍耐已到了最后的底线, 故而大惊又大怒。
⑵这一处只写林冲听到奸计后的表现, 未有只言片语写陆谦等人的反应, 怎样理解小说的双线索艺术?
明确:明线写林冲, 一条性格的火线, 来是一团火, 去是一阵烟, 风风火火;暗线是陆谦, 一条阴谋的水线, 表面是好意, 本质是害人, 步步紧逼。横批:水火不容。
5.分析“雪夜杀仇敌”
⑴分角色朗读文章末段, 另请学生点评。
⑵结合课文内容, 分析林冲“雪夜杀敌”有什么特点?
明确: (1) 时间短:武艺高强; (2) 武器异:讲究主次; (3) “废话”多:理直气壮。
⑶林冲在陆谦求饶时说“杀人可恕, 情理难容”, 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这句话意思是杀人有时还可以宽恕, 但是伤情害理的事情是难以容忍的, 话意的重心在后半句。对林冲而言, 陆谦的卖友求荣、背信弃义, 是让人痛恨不已的。联系到前文, 林冲与李小二非亲非故, 而能够互帮互助, 全因一个“义”字而为。
⑷林冲在杀人时, 惟独对陆谦说了那么多的“废话”, 该如何理解这一行为?
明确:林冲用备好的解腕尖刀杀陆谦, 用刀搁在陆谦脸上, 一是声讨陆谦的罪行, 让其死得明白;二是借杀人来控诉, 控诉陆谦的不义, 控诉社会的不公, 显示出林冲杀敌的正义性。
(四) 总结林冲的性格系统:一个立体真实、复杂流转的英雄。
1.根据对情节发展的分析, 请学生归纳林冲性格演变过程。
2.分析林冲的性格系统:
⑴多维系统:既善良又反抗, 既隐忍又幻想。
⑵圆形系统:善良使他能扶危济困, 又使他惯于以己之善推他人之心;冤情似山却随遇而安, 被陷害到死仍心存幻想。
⑶流转系统:由未到绝路时的一忍再忍, 到超过极限后的金刚怒目。
(五) 细节生发魅力:感受小说缜密细腻之美
1.学生分小组, 找出文中具体的细节描写, 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明确:⑴石头。“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 掇将过来靠了门”, 写出林冲的细心谨慎, 为下文“山神庙偷听”情节作铺垫。
⑵火炭。“将火炭盖了”, 见出林冲行事细腻无比, 谨小慎微, 也可知草料场大火并非自己疏忽所致, 也非天灾, 而是人为纵火。
⑶钥匙。“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 带了钥匙”, 见出林冲对这个世界的小心翼翼, 他握住了钥匙, 似乎握住了和这个世界的契约。 (此观点引自鲍鹏山《〈水浒传〉:悲惨世界》)
2.归纳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⑴推动情节发展。
⑵突出人物性格。
⑶渲染悲凉气氛。
⑷揭示了小说主题。
3.分析小说中“花枪”、“酒葫芦”、“风雪”的文化象征意义。
⑴小说中有多处笔墨写到风雪之大、之紧。既有直接写风雪的“纷纷扬扬”、“碎琼乱玉”、“那雪正下得紧”、“到晚越下得紧”的正面描写, 也有通过写“林冲的冷暖感受”、“草厅被雪压倒”、“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等侧面描写。同时, 小说中也有一个“综合式”的细节:凡写“酒葫芦”的文字中必定写到“花枪”, 林冲“花枪”与“酒葫芦”不离身。请学生找出文中具体描写“花枪”与“酒葫芦”的句子, 说说有何意义。
⑵出示全文结尾内容。“ (林冲) 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 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 提了枪, 便出庙门投东去。”结合刚才的分析, 谈谈“酒”、“枪”、“风雪”有何象征意义, 思考小说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⑴风雪。象征着无情 (义) 与凄凉, 人世的险恶与危急;犹如风雪压迫, 逼迫得让人窒息, 难以生存。
⑵酒。象征着温暖与享受;自己曾经追求的和谐安分的生活和小心呵护保全的世界。
⑶枪。象征着冲突与战斗;不能忍受、不再忍受后的绝决与反抗。
13.改变命运作文 篇十三
说起科学家,人们不得不提到美国的发明大王——爱迪生。他有很多好习惯。其中有一个习惯就是:只要从事了一项研究,绝不会半途而废。要知道,他可是试了几千样材料做材料才制成了现在人类的必须品——电灯。是啊!如果没有良好的习惯,牛顿能在一个常见的现象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居里夫人能发现新元素——镭,爱因斯坦能提出相对论,达尔文会写出《昆虫记》……
以前我有一个坏习惯,迟睡早起,我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放假还行,可上学呢?到了下午,我已是昏昏欲睡,有一次美术课,竟手托着脸,睡着了。从此,“手托脸”这个动作被同学们称为经典姿势,而成绩也是直线下降,连续考了几个93点后,我开始去刻意去改变这个习惯。等我完全克服时,我的成绩开始攀升,重新成为班级的尖子生。可见,一个小小的习惯也拥有巨大的、改变命运的力量。
14.改变命运作文 篇十四
什么叫做平庸?平庸是一种被动的谋生态度。平庸者什么也不缺,只是无感于外部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终极道义的神圣,生命涵义的丰富。而要摆脱平庸,就要读书,就要“古今灌浇”。世纪老人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明言。而只有书籍,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者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如此好事,如果等到成年后在匆匆弥补就有点可惜了,最好在青少年时就开始。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书,还是人类文明的果实;是贮藏知识的宝库;是我们进步的阶梯;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只要我们肯读书,就可以汲取人类几千年的文明知识,试想,如果没有书籍传播前人积累的智慧,在当今时代,还会有遨游太空的卫星吗?还会有让我们浏览网络的电脑吗?
15.改变命运的狗 篇十五
塔德把主人需要的物品从底层货架拖了出来,小心地放进购物篮,然后叼起篮子提把,回到主人跟前。“好了,我们走吧!”佐尔特·马克祖萨话才说完,塔德就叼起篮子,转身朝收银员走去。
这次买的东西不多,其实塔德叼得动两三公斤的重物,所以即使是周末大采购,都难不倒它。要是佐尔特逛累了,只要抓住塔德身上的狗链,还能来上一段狗拉雪橇式的购物体验呢。塔德了解主人的每一个动作,知道他想要什么,并且随时随地准备为他全力以赴。
人狗之间能有如此罕见的默契,实因背后隐藏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故事。
一场无情车祸
1991年5月19日晚,佐尔特一心向往的青春梦想毁于一旦。
那年,他16岁,正在学习当一名油漆匠。不过他更专注于所热爱的足球生涯,打算有朝一日成为职业足球员。那晚,好友家举行的派对结束后,佐尔特跳上由朋友驾驶的车准备回家。他坐进前座,系好安全带,滑低身子,把脚跷上仪表板。车开出没几公里,他就进入了梦乡。
车子在匈牙利西北部的乔尔瑙城附近行驶时,负责控制方向盘的朋友竟然也打起瞌睡来!结果车驶离马路,撞上路边一棵树。开车的朋友仅脑震荡,逃过一劫,然而,一旁熟睡的佐尔特却没那么幸运。在那一瞬间,他的脊椎遭到剧烈挤压,使两节脊椎骨错位,严重压迫脊髓。对佐尔持来说,这一生行走的最后一步,就是他上车时的那一步。
车祸之后长达10年,无论身体或精神上,佐尔特都把自己封闭起来。如果另一件意外没有发生,也许佐尔特此生都走不出阴霾。
邂逅维多利亚
2001年3月20日晚上,维多利亚·范韦西与朋友聚会结束,正要叫出租车回家。一位朋友提议开车送他们,维多利亚就与另两位好友一起搭便车。
维多利亚当时万万没想到,这位开车的朋友早已喝醉,酒驾加上超速,最后车子撞向水泥柱。坐在后座的维多利亚没有系安全带,救护人员发现她时,她的腿悬吊在后车窗上。车祸伤及她的脊椎与脊椎神经,手术后,医生告诉她应该不能再走路了。立志要当舞者的维多利亚陷入低潮。4月27日晚,她与朋友通电话时,得知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去世,双重打击下,维多利亚崩溃了。
她推着轮椅到没有开灯的吸烟区,躲在黑暗中痛哭,然而她并不孤单,佐尔特正好也在那儿。那夜,他们从晚上9点聊到清晨4点。9月,两人一起出院,维多利亚搬进佐尔特的家。有了维多利亚陪伴,佐尔特鼓起勇气走出内心的牢笼,重新接受外面的世界。
2002年秋天,佐尔特与维多利亚听说“助人大基金会(Dogs for Humans Foundation)”专门训练狗来帮助运动机能受损人士。虽然他们不太清楚狗怎么帮得上忙,还是与基金会联络,接着在11月时,开车到基金会的训练场。
那是他们第一次见到塔德。
塔德选中主人
佐尔特很有兴趣地看着训练场的那些狗。在第一次与狗群接触时,他必须和所有的狗互动,这样专家才能决定哪一只狗最适合他。佐尔特一开始就和塔德最合得来,不过塔德的兄弟泽诺也表现不错。
最后,训练师看得很清楚,黄金猎犬塔德将成为佐尔特的好伙伴。“一直要等到实地测试过哪只狗最适合我的性格脾气,才会做最后的决定。”佐尔特说,“其实不是我选中塔德,而是它选中了我。通常一只服务犬必须只为有行动障碍的主人做一切事情。以我的情况为例,虽然我妻子对塔德也很会发号施令,塔德也很听她的话,但它总会先看我的眼色,征求我的同意。”
佐尔特与塔德合力赢得一座世界冠军奖杯,证明主人与狗相互选中对方,是一种多么完美的默契。
“跳,跑,绕过障碍,越栏,钻栏!”塔德在布达尔斯城的训练场,听从佐尔特的指示奋力奔跑。坐在轮椅上的佐尔特显然不可能跟上狗的速度,所以他会在稍微后方的位置发号施令,让塔德跟着指令越过一个又一个障碍物。
“现在进行下一个课程。”佐尔特的训练员说,然后和另一位训练师定到场地前方。佐尔特和塔德又开始练习。“不,不是那块木板!”佐尔特指挥塔德。塔德边跑边用眼角余光看主人,它立刻服从指令,转身奔向另一障碍物并一跃而过。
佐尔特和塔德就是这样在周六进行3小时的训练。为了在主人与爱犬搭档的敏捷竞赛中获胜,佐尔特与塔德必须进行大量训练;对运动机能受损的参赛者来说,大量训练更不可少。
“轮椅敏捷大赛”,就是靠这样的周末训练所产生,这种竞赛几年前已经成为国际大赛,靠轮椅行动的理查德·曼伊克是这种轮椅运动的创始人。如今,理查德有许多追随者,每年匈牙利也举办很多场这样的竞赛。这项比赛的目标是:主人与爱犬必须搭档合作,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一一越过赛场中的20种障碍物。参赛的爱犬要在跷跷板上跑步、在障碍杆之间穿梭,越过障碍栏,而主人在赛前几分钟才会知道场上障碍物的顺序。
佐尔特说:“狗主必须记牢顺序,然后计时比赛就开始了。如果狗经过了必要的练习,那就只有人才会犯错。万一下错指令,让狗多跑一趟障碍物,大概就输定了。”2008年在意大利瓦格纳城举办的世界锦标赛上,他和塔德战胜了蝉联多年世界冠军的理查德与爱犬奥斯卡,一举夺魁。
两组冠军都是好朋友,这并非巧合。因为他们一起巡回表演,在各地学校或各种活动上介绍服务犬,或让坐轮椅的狗主示范演出,希望越来越多人能了解,只要服务犬有良好的训练,它与主人就能完成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人狗合力圆梦
佐尔特与维多利亚现在是“助人大基金会”的志工。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该基金会由一群热心人士所创办,包括医生、动物行为学家,以及驯犬师等。他们的目标是:尽可能让更多行动障碍者得到服务犬的帮助。如此一来,与残障者一起生活的人们,也能参与用狗来做身心治疗的课程。
这个组织靠捐款营运,提供大约5000~7000欧元来支付为期数月的训练课程费用。虽然该组织立意甚美,然而直到今天,却只有十几只服务犬在为主人服务。
“很多困在轮椅上的人都害怕承担养狗的责任。”佐尔特说,“因为狗需要吃饭、喝水,每天还得出门遛狗。然而这正是狗服务主人的开始,因为做这些事情必须有规律地生活,才不会让狗主人一直沉浸在沮丧之中,并能够重新同到社会。”
狗能帮助运动机能受损人士,不仅大多数人不知道,就连法律规定也很少提及。相关法规只提到导盲犬可帮助盲人,所以在那些不了解服务犬的地方,冲突每天都会发生。
“在商店和购物中心,别人会质问我们带着狗做什么,”维多利亚说,“曾经有人搬出商场管理规定,想把我们赶出去,但我总能说服他们而继续待在里而。”
基金会希望把法律条文加以扩充,以便涵盖更多的犬类服务,包括帮助行动障碍者的服务犬,用来作为心理治疗的犬类,以及癫痫病人发作时求援的犬类等。
佐尔特和塔德除了继续参加“轮椅敏捷赛”的世界锦标赛,佐尔特还计划其他的人生大事。自从2005年和维多利亚结婚后,他们就一直梦想有个孩子,这样家庭成员就增加为4名了。
佐尔特还想用一种新的运动来考验自己,就是潜水。可惜迄今还没找到任何教练肯帮助下肢瘫痪的人做潜水训练。有朝一日,如果他真能征服水中世界,那么在塔德陪伴他8年之后,那儿将是第一个它无法陪着主人一起去的地方。
(编辑/王克峰)
16.弱点改变命运作文 篇十六
个小男孩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母管教很严。他常常反抗、故意捣蛋,于是严厉的父亲便决定“对付”他。
一次,父亲让他送一张纸条去警察局,说是一件很要紧的.事。没想到警察看完纸条,什么也没说,就把男孩关进一间屋子里。男孩吓坏了,号啕大哭起来,可是没人理他。他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紧张到极点……他被放出来后,那个警察凶巴巴地对他说:“我们就是这样对付顽皮小孩的。”他才知道是父亲有意让警察将他关起来的。
童年的可怕经历,严重地影响了他日后的生活,他每天都生活在阴影之下,恐惧、紧张、焦虑构成了他性格中最重要的部分。
他热爱电影。从20岁那年,他进入电影界,可是一直默默无闻。27岁那年,他突发奇想地把自己对世界深深的恐惧、紧张、焦虑,作为“另类”的电影元素,融入到作品中去,结果大获成功。他一生共拍了近60部电影,几乎部部著名。他就是世界著名的悬念大师希区柯克。
17.高考改变命运 篇十七
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参加的高考,那时把考上大学称为走进了象牙塔,这个形象的比喻让一批又一批的学子们,通过高考走进了理想中的象牙塔。经过几年的学习,再从塔里走出来的时候,国家负责分配工作,不论是什么样的工作,都是凭借了手中那张薄薄的大学文凭而有幸得到的。所以,考上大学就等于有了工作,父母就不用去求人为子女安排工作,除了对学习的爱好,这可能是我们那代人当时学习的主要动力。因此,当别人玩笑时我在学习,当别人娱乐时我在学习,当别人进入梦乡时我还在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高中毕业那年,我顺利地考上了大学。如果当年的我没有考上大学,我不知道我现在会在哪里,又过着怎样的生活,也许我一样生活得很幸福,但毕竟少了一份我喜欢的生命体验,那四年的大学经历已成了我生命中的宝贵财富。
高考对我来说,也许没有太大的改变,而我所知道的舅舅和他同学的故事,却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知识能够改变命运,高考能给普通人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舅舅是土生土长的乌兰察布盟丰镇县(今乌兰察布市丰镇市)郊区人,他从来没有离开过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偶尔有个走亲访友的时候,最长也不过一个星期的时间,和他同龄的那些人从年轻时开始到现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许多人已离开了这个地方到各处谋生去了,走得最远的那个人叫俊生,是舅舅的同学更是发小,当年与舅舅的关系最好,好多年前他就远渡重洋,如今已定居在太平洋的另一端——美国。我小时候经常住在姥姥家,舅舅比我大11岁,和俊生同龄,俊生家和我姥姥家距离很近,他们俩就像亲兄弟一样形影不离,一起上学,一起参加学校宣传队组织的活动,都是学校宣传队里的主力。那时人们的业余生活很单调,宣传队的演出很受居民欢迎,我常常去舅舅他们学校看演出,特别爱看样板戏《红灯记》,舅舅扮演李玉和,举手投足充满英雄范儿,唱起来字正腔圆,再加上他挺拔的身姿和端正的五官,很吸引人的眼球,在当时也小有名气。舅舅不仅扮相好,吹拉弹唱也略精通一些,他不演出的时候,往往在乐队里能看见他的身影。我一直以为,舅舅应该从事文艺工作,那才是他发挥聪明才智的地方,可惜的是,这个特长并没有帮助到他,成家立业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听不到他的唱腔了。
舅舅高中毕业那年,部队到当地征兵,舅舅和俊生都报了名,负责征兵的同志很看好舅舅,征兵条件非常苛刻,许多人在第一轮体检时就被残酷地淘汰掉了,而舅舅却顺利通过了,这给全家人带来了好心情,舅舅也信心满怀地憧憬着他向往的军营生活。第二次休检后,舅舅没有收到入伍通知,原来是他身体的一个指标略高一些,估计与前一天的饮食有关,就这样,身体的一个小瑕疵让他与梦想擦肩而过,这件事让舅舅消沉了好些天,白天也不出门见人了,整天躺在炕上什么也不做,家里人谁劝也没有用,最后还是那个第一轮就被淘汰掉的俊生来劝好的。生命中唯一一次离开家乡的机会失去了,舅舅和俊生成了待业青年,除了看闲书,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可做,舅舅经常手捧一本大厚书躺在炕上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他不在家的时候,我见过他看的那些书,现在想起来是《复活》等一些世界名著,也不知他从哪里借来的。这样蹉跎了一年后,迎来了国家恢复高考的好消息,知道这个消息以后,舅舅和俊生同时开始复习准备参加高考,那段时间,俊生很投入,把高中课本重新找了出来,数学基础差,他就一点一点地啃书本,不会的就去问以前的老师,甚至去问邻居家的高中生。舅舅也在复习,但远没有俊生刻苦,我还时常见到他捧着那些厚厚的闲书看。高考结束了,人们问俊生和舅舅考得怎么样,虽然俩人答案一样——不好,但从表情中可看出一个是真不好,而另一个明显是在谦虚。考试结果出来了,不出所料,舅舅落榜了,俊生考上了湖北的一所著名大学。俊生上大学之前,舅舅作为好朋友,特意为他做了一个木箱子。在生活困难、木料短缺的那个年代,这个礼物对俊生来说很实用,尽管我姥姥家的日子也不富裕,但俊生家更困难一些,他父亲几年前就去世了,他那没有工作的母亲带着他们兄妹五人,仅靠政府发的微薄的救济金生活。这样的家庭条件让俊生从小养成了非常节俭的习惯,上大学是他第一次出远门,路过北京的时候,他破例在天安门广场照了一张相片给母亲寄了回来,那张小小的黑白相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照片上俊生身穿打着补丁的裤子,那补丁从大腿连到小腿,在他一米八的身上很显眼,那却是他当时仅有的一条裤子,还有就是他的眼神,里面除了有骄傲还有那么一点点的胆怯。
当兵没成功,大学没考上,一个大小伙子不能成天待业在家,舅舅只好响应党的上山下乡号召,去农村当了一名知识青年,准备在广阔天地大练红心。俊生在南方读着大学,因为家庭生活困难,他每两年回一次家,生活的主要来源是学校发的困难补助费。俊生放假回来时也劝过舅舅复读再考,但舅舅考虑到自己文化基础差和家里的实际情况,再也没有考大学。舅舅在农村继续当知青,一直当到别人都陆续回城了,而他仍然是农民,眼看到了娶妻生子的年龄,舅舅依然没有回城的机会,实在没有办法,姥爷只能把自己唯一的接班机会给了舅舅,舅舅被安排到当地供销社上班,有了工作后,来说媒和相亲的人开始多起来,舅舅才成立了小家庭,在小镇上过上了稳定的生活。俊生读完本科又继续读研究生,因为为人厚道,又长得高大挺拔,他的导师很欣赏他,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俊生和身为教授的导师一家一起生活,生活稳定而幸福。俊生比舅舅先结婚,他通过写信的方式把结婚的喜讯告诉了他的家人和舅舅,由于路途遥远,再加上经济不宽裕,舅舅不能去婚礼现场表示祝贺,只好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礼金,托俊生的弟弟带给俊生,表达自己的祝福。舅舅结婚的时候,也通过写信把消息告诉了俊生,俊生托他弟弟在当地买了一个工艺品送给舅舅,那是一块镶嵌有玻璃的工艺画,红色底子上绣着两只洁白的孔雀,象征着白头到老。舅舅结婚的时候,那幅画就挂在新房的墙上,是舅舅最骄傲的礼物,同时俊生还给舅舅写了一封信,信上的内容除了表示祝贺外,还告诉舅舅要把信封上的邮票保存好,说那是美国新发行的一张纪念邮票,将来有增值的可能,让舅舅好好保存。舅舅并不集邮也不懂邮票,我看到那张邮票经过远渡重洋的漂流已显模糊,只是还尽力地保持着完整,我从舅舅的脸上看到了欣慰的笑容。俊生的优秀,让同处一地的人们把他当成教育孩子的榜样,普通家庭的孩子,只有学习好才能有个好将来,只有考上一所学校才能走出小地方并当上国家干部,这是唯一的出路。在俊生的母亲家,墙上的相框里摆放的全是俊生的照片,或站或坐,或蓝天或绿地,或汽车或洋房,或自己或全家,一律是灿烂的笑容,再也见不到一丝一毫的胆怯。俊生去了美国后,给他母亲寄来了双卡录音机和电视机,这两件大大的家用电器,让当时的人们很是羡慕,去他母亲家看新鲜的人络绎不绝,这是他母亲住的那间屋子里最值得炫耀的摆设,录音机放在红木衣柜上面,电视机只好放在炕尾,可惜的是电视的功能还不能发挥出来,因为在那个小地方,当时还没有设备可接收信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自从俊生考上大学,他的弟弟妹妹们就开始努力地学习,不论天分如何,勤奋成了唯一的信念,一年考不中,第二年再考,还有第三年,凭着这股子劲头,他的小妹妹和弟弟终于各自考取了一所大专和一所中专,成了让人羡慕的领薪水的人,大妹妹连续考了四年未中,后来失去信心放弃了。俊生自己研究生毕业后,又开始攻读博士,后来又去美国读了博士后,再后来把妻子孩子接到美国一起生活,直到现在成为美籍华人。他在国内读研究生的那年春节,领着妻子回家乡过年的时候我正巧遇见他,依然是高高的个头,瘦瘦的身材,白白的皮肤,穿着长款大衣,围着长长的围脖,没有戴帽子,露着浓密的黑发,跟在他旁边的妻子个头也很高,不像常见的南方人那样娇小,他俩来我姥姥家约舅舅去拜年,寒暄过后,俊生看见了我,多年不见,他还记着我,我当时很激动,对上中学的我来说,他不仅是我的榜样,简直就是我的偶像,但木讷的我只是一个劲地朝他傻笑,连一句合适的问候语也不会说,他的妻子不像他这么热情,看到中学生模样的我没有任何表情,我也不知道应该和她说些什么。从小生活在大城市,生活优越并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她,不可能理解一个小城镇女孩儿的内心想法的。
【英语改变命运】推荐阅读:
青春励志语录: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10-31
心态改变命运07-07
班会知识改变命运06-25
如何自己改变命运07-02
观看《圣贤教育改变命运》06-25
励志拼搏改变命运名言10-11
读书改变人生与命运10-13
一元钱改变命运的故事08-11
改变命运的话摘抄09-11
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励志故事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