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文化自信

2024-10-21

普通话文化自信(精选9篇)

1.普通话文化自信 篇一

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觉。

我方认为文化自信的确需要有一定基础,但这个基础不是文化自觉,而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社会群体/对文化的认可状态,是文化被认识,被接受的过程。而文化自觉是在文化上的/觉醒和觉悟,两者相去甚远。对方的定义显然扭曲了文化自觉的定义。

费孝通先生率先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概念。之后,在中共中央机关/理论刊物《红旗文稿》中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定义,即: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历史进步中/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充分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

我方坚定认为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觉,理由如下:

第一,从文化的发展角度来说,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先决条件。文化自觉的前提是文化得到传承,而文化得以传承必定需要/文化自信。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使我们勇于发现/并剔除自身的文化糟粕,敢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如若不然,文化何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潭死水,怎能不腐!文化尚且不知能否延续,何谈发展,更遑论/文化自觉? 第二,从心理学/认知角度来说,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直接推动力。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学习目标价值的内部期望/会对社会学习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也就是说,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内部期望,直接推动/文化自觉。一方面,只有充分肯定自身文化价值,才有可能对文化倾注极大的热情与精力,进而深刻认识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作用,充分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只有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信心,才能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正是基于以上两方面,才能通过文化自信做到文化自觉,最终达到/文化自强。

第三,从哲学/认识规律来看,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是感性认识经实践,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实践过程/的把握和再总结,再提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社会群体而言,没有充分的文化自信,缺乏主动性的文化实践,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不可能推行的。只有不断的文化实践,才能发现自身文化的偏差,最终对自身文化有理性认识,充分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主动担当历史责任,实现文化自觉。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觉!谢谢(2010810)

2.普通话文化自信 篇二

立足当前, 充满文化自信

福建烟草商业以“一株烟草不同叶, 不同叶片皆属烟”为融合原则, 赋予责任“母子文化”强大的生命力:相同基因, 和而不同。在母公司“责任烟草”企业主旨的引领下和“母子文化”体系的约束下, 各子公司凸显自身个性, 认真总结提炼了德、诚、实、宁、容、融、和、正、方、勤、智、精、严等企业个性特征, 以自身的不同个性丰富“责任烟草”“母子文化”内涵。深度融合, 兼容并蓄。以“相同基因, 不同个性, 深度融合, 兼容并蓄”为融合方式, 让13个子文化既能在“责任”母文化上找到链接点, 又能彰显自身特点, 不断推动“母子文化”深度融合。丰富内涵, 融入地域。各子公司融入地域文化元素, 立足自身企业个性特征, 从立志、修身、为人、处事、建功等五个层面, 进一步挖掘提炼企业文化内涵。如泉州市子公司立足“德”个性特征, 提炼出厚德立志、立德修身、明德为人、正德处事、成德建功。我们立足福建烟草商业文化建设现状, 充满文化自信。

一是企业文化建设有基础。在“一株烟草不同叶, 不同叶片皆属烟”融合理念的指导下, 公司探索建立了“母子文化”新架构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及全省烟草商业文化建设成果的全面发布, 赢得了行业内外的赞誉, 塑造了良好社会形象, 标志着福建烟草商业企业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架构体系完整系统。国家烟草专卖局有关领导、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领导和相关专家学者对公司“母子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 并授予“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称号。“母子文化”以“公认难题的突破性成就”为亮点, 获得“企业文化30年实践十大典范案例”称号。

宣贯践行扎实有效。坚持“一手抓创建, 一手抓宣贯”, 广视角营造氛围, 多载体宣贯传播, 积极推动文化成果宣贯践行, 加快文化成果转化。

制度建设稳步推进。按照“理念引领制度, 制度反映理念”的指导思想, 积极推进企业制度修订, 逐步完善、创新地将文化理念融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之中。

视觉识别全面规范。认真贯彻《中国烟草视觉识别系统》, 为树立鲜明的行业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机关办公室上墙内容、桌面摆放、整体布局等做出统一规定, 打造标准办公室。

评价体系逐步健全。加大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考核力度, 细化了年终综合业绩考核评价 (千分制考核) 体系中的企业文化内容, 跟踪企业文化宣贯践行成效。制定了《中国烟草行业企业文化评价体系——福建烟草商业企业文化评价实施细则 (试行) 》, 为进一步摸清全省企业文化建设现状提供了有力依据。

二是企业文化建设有前景。时代发展前景。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 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现代文化战略的制定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全会指出, 中国文化建设的方向是社会主义, 目标是推进科学发展, 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些文化建设战略的系统阐释, 无疑将有力推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些都为我们大力发展企业文化提供了政策支持与理论支撑。

行业发展前景。虽然当前行业文化建设仍以“地市局 (公司) ”为主流, “母子文化”为基础的“全省统一服务品牌”模式还未全面铺开, 但公司也敏锐地看到, 行业文化建设的主导方向已经向着统一品牌的道路上迈进, 下一阶段服务品牌的建设将顺利推进。从这点来看, 公司的“母子文化”是有前瞻性的, 是符合行业改革发展实际的。

企业发展前景。经过这些年的探索与实践, 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也有了向前发展的良好基础。更为宝贵的是, 大部分单位能将企业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作出了一系列文化建设的重要部署, 从体制创新、经费投入、基础建设等方面, 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文化建设更加自觉、更加主动, 文化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着眼未来, 追求文化自强

遵循《决定》精神, 公司将以追求“文化自强”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发展和繁荣。夯实基础阶段 (2012年) 。主要工作目标是实现从思想到行为的转变及推进从理念到品牌的转换, 即通过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全面“回头看”, 明确企业文化宣贯践行中的难点、重点及对策, 进一步推动企业文化为广大干部职工所认同和践行;全面启动服务品牌建设, 努力探索、构建全省统一服务品牌。

提升水平阶段 (2013—2014年) 。主要工作目标是实现从理念到品牌的转换, 即在2012年服务品牌建设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服务品牌相关体系, 启动品牌价值评价工作, 提升品牌的经济实力、经营活力和市场魅力、价值创造力。

总结提高阶段 (2015年) 。主要工作目标是实现从自觉、自信到自创、自强的转变, 即对前两个阶段的工作进行分析、总结, 在其成果的基础上, 努力推动文化建设向文化管理进步, 推动全省烟草商业企业文化建设系统化、长效化、特色化。

一是抓好企业文化“难点”建设, 实现“三个自强”。要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三个阶段的主要任务, 通过“三个抓好”, 实现“三个自强”。首先抓好企业文化长效机制建设, 实现“机制自强”;其次抓好企业文化内训队伍建设, 实现“队伍自强”;三是抓好企业统一服务品牌建设, 实现“品牌自强”。

3.由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 篇三

坚持“四轮驱动”,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统筹

高点定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将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纳入地方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领导多次带队视察市区学校,专题研究全市校园文化建设整体规划工作。市政府分管领导率团赴北京、深圳等地考察学习,并结合荆门实际,确立了“建精品、出特色”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目标。

高标规划。荆门市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年度教育重点责任目标任务,突出整体发展定位,高标准规划、高品位设计。紧紧围绕校园文化主题和品牌,合理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规划,切实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

高质建设。着力健全机制、加大投入,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行规范化管理紧密结合,坚持高标准、高规格、高水平建设。2015年,仅市直教育系统就投入资金800万元,专项用于校园文化建设。

高效利用。校园文化建设重点在于建,核心在于用。荆门市充分开发利用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引导功能、教育功能、浸润功能、调节功能、发展功能,切实提高师生综合素养,提升地域教育综合办学水平。

坚持“四性统一”,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突出教育性原则。将“育人为本”作为首要目的,一切从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出发,实现文化育人的核心目标。荆门市海慧中学积极践行“用阳光之心,育阳光之人”的教育理念,将“培育合育文化,涵养阳光人格”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引领师生健康成长。沙洋实验小学秉承“以责任追求教师职业梦想,以责任引领学生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建设“责任文化”。

突出科学性原则。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尊重各学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坚持科学规划,精心统筹,合理安排,提高文化建设的普适性。钟祥市石牌中学构建显性校园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提升了学生道德素质,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掇刀区掇刀石小学着眼于改善师生的生命状态,推行养正文化建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学生文雅品正,教师身正为范,学校正气长存。

突出艺术性原则。用艺术的眼光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让师生处处受到艺术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京山县孙桥小学积极搭建生态德育“百草园”,以体育、书法、美术、音乐、经典诵读为抓手,积极推行少年宫特色课程,大胆将唢呐这一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间艺术引入校园、搬进第二课堂,让文化浸润校园,艺术感染师生。

突出整体性原则。坚持区域一盘棋,确保校园文化在风格格调、思想内涵等方面的一致性。沙洋县教育局在全县施行精细化管理,引导学校充分发挥制度文化的作用,以制度约束人、引导人、激励人,以制度规范办学,促进优质,提升服务水平。京山县在全县开展以“爱鸟、观鸟”为主题的生态道德文化教育,倡导学生爱鸟、爱自然,做个环保人,在学生心灵播下生态文明的种子。

坚持“四位一体”,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环境文化凸显和谐。学校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力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谐交融。校服、校徽、校训、校歌、校刊校报等标识文化,体现审美、表达气质、凝聚思想、启迪智慧;楼宇文化、教室文化、道路文化、雕塑文化、橱窗文化、展室文化以及网络文化,体现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科学与人文气息相溶。

精神文化凸显向上。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着力抓规矩建立、榜样示范、活动体验引导校风;抓师德建设、专业培训、校本教研、评价激励引导教风;抓习惯养成、常规管理、家校互动、活动渗透、多元评价引导学风;抓环境营造、班干部培养、主题活动、制度建设、社会实践等引导班风。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凝聚成奋发向上、勤学求真的校园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凸显规范。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注重体现民主性、科学性、全面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着力打造科学、合理、有序的制度文化体系。掇刀区名泉小学创造性制定了师生“雅行行为标准”“雅行阳光体育运动规程”“雅行修身三字经”,以制度的力量、活泼的方式,让“雅行”根植师生内心,成为一种自觉。京山县坪坝中学立足学校实际,健全留守儿童助学制度,爱心情暖留守学生,荣获“全国留守儿童教育示范学校”称号。

行为文化凸显文明。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以“文明”为核心,渗透于师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一系列教育活动中,重点培养举止高雅、谈吐文明、行为规范、心理健康的优秀学生。荆门市龙泉中学围绕安学、亲师、乐友、信道的校训,分层次开展“勤、孝、礼、志”主题文化活动,成立岚光文学社、学生科学院等社团组织,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坚持“四化同步”,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品质

坚持民族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先进养分,使校园文化充分体现“民族风”。沙洋县烟垢中学、师专附小着力开展国学特色教育,让国学文化融入学校肌体,浸润师生心田;市石化中学、东宝栗溪实验学校、京山宋河一中把“礼”或“孝”等民族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培养学生从小懂礼仪、爱父母的传统美德,让校园文化建设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坚持主流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融入学校文化建设,抵御各种消极、颓废、灰色文化对学生的侵袭,确保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荆门市一中从时代价值、传统文化、学校实际中敏锐发掘正能量,着力建设“品正”文化,用正气统领全局,以“正直、正派、正义”为基本内容,以“传递正能量”为升华,逐步形成了包括文化理念、文化实景、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践行、文化传播的完整品正文化体系。

坚持特色化。以“特色项目—特色学校—特色品牌”创建为思路,通过政策驱动、专家支持、学术引领、项目扶助等形式,在特色打造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彰显校园文化魅力。京山县京山小学的“和美”文化、钟祥二中的“儒雅文化”、市实验小学的尚真文化、楚天学校的“灵雅”文化等独树一帜、颇具影响。钟祥市旧口小学积极创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项目学校,逐步形成了“热情、参与、合作、拼搏”的足球特色文化,引领、激励、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坚持“四方联动”,拓展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联动。部分学校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品牌特色,利用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精心打造属于自己的温馨家园。京山县绀弩中学发掘乡贤文化资源,从张文秋、聂绀弩的革命生涯中提炼出“忠诚奉献、坚韧方正”的精神内核,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主题;东宝区象山小学从“象山先生”陆九渊的经典语录中提炼出“尊德、道学”的文化主题,以“象山”文化为根基,精心打造文化品牌;漳河中心小学的“水文化”教育,引导师生爱水、惜水、亲水、乐水,着力培养师生上善若水的人格和宽容为怀的品德。

校园文化与家庭文化联动。切实加强家校联系,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通过家长会、开放周活动等形式,及时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动态传递给家长,让家长、社会更多地了解学校教育现状,关注教育改革与发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努力创建和谐的家校关系,形成育人合力。

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联动。关注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切实加强网上信息的监管,引导正确的网络舆论,建立健康、和谐、有序的网络文化环境。市教育局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互联网信息管理办公室、荆门日报传媒集团等多家单位举办中小学生网络作文大赛,展现全市中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貌和文化素养,进一步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外延。

(作者单位:荆门市教育局)

4.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篇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全会《决定》),作出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部署,吹响了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进军号角。深入学习全会《决定》,再次研读《红旗文稿》2010年第15—17期刊发的云杉文章《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以下简称《文化“三自”》),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发展,最关键最重要的还是如何认识文化的地位作用、如何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简单地说就是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一、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我们有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

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到当代的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移动传播,人类一直保持着对文明进步的向往和追求。完全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就是人类文化进步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每一步前进都以相应的文化觉醒为前提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艰辛探索和建设实践中,每一次跨越式前进也都源自于深刻的理论觉醒和高度的文化自觉。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时代,文化自觉的不断提升,对我们来说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正如《文化“三自”》指出的: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这种文化自觉的进一步提升主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二是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

第一,要始终保持对文化意义、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认同。文化是人类基于自觉意识的灵感迸发、情感表达、观念创新,人类生存的世界处处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记,文化也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文化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它滋养人类、涵养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其意义和作用是那样永恒。社会发展进步到现阶段,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说说唱唱、敲敲打打、写写画画,却看不见文化对人的感化陶冶、激励鼓舞、团结凝聚之重要意义,是肤浅的;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形而上、虚而玄、泛而空,却认不清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航、引领、推动之重要作用,是片面的;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经济的附属、产业的点缀、甚至是财政的包袱,却看不到文化能够自主发展、形成产业、创造财富之重要地位,则是短视的。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化不仅具备震撼心灵、满足需求之精神力量,而且具备引领社会健康发展、激发民族创造活力之物质力量;一个国家的兴盛强大离不开文化,一个民族的传承延续离不开文化,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文化。还应当认识到: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企图用西方思想文化“一统天下”的背景下,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和十三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如果不能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当代先进文化,不能形成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基础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成为一句空话。这样的认识,对每个人都应当是一种“自意识”而不是“被认同”,并且是对文化本真意义和内在涵义的深刻认识、深度认同,这才是我们所讲的高度文化自觉。

第二,要牢固树立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文化自觉不只是内在意识上的自觉醒悟,还应当是实际行动上的责任担当。因为,文化是在长期的延绵不断的建设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无论是整个人类的文化,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一个点滴积累、长期积淀的过程。所以,我们对文化的责任担当理所当然要包括对文化建设的参与,对文化发展的推动,对文化进步的引领。如果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看作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大厦,那么它必然是一砖一瓦、一层一级建造起来的。文化大厦建造的主体,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伟大人民。文化大厦建造的过程,是一代人一代人地永续传承、接力推进。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当成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传承者。其中那些思想觉悟深、创新能力强、文化造诣高的人,就成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代表人物和文化大师、文化大家。诚然,文化发展的历程,又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向前的过程,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有曲折、有断层甚至有毁灭的可能。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这种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文化进步推动者责任担当的艰巨和使命履行的艰难。在中国历史上,中华文化走过了五千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有多少人奉献了青春激情,有多少人饱受了屈辱艰辛,有多少人甚至牺牲了宝贵生命。在当代中国,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和繁荣兴盛的历史重任,已经庄严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肩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思想文化的新解放新创造,为中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大动力,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存境遇,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文化面貌,重塑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的文化形象。中国共产党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疑要表现为更高层面的文化自觉。这种责任担当,应该是一种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担当,是一种永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担当,是一种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责任担当,是一种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条件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担当。

二、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

如果说文化自觉是一种意识、责任,那么文化自信就是一种信念、信心。对文化的认识、态度是否正确、科学,不仅关系着文化的现实发展状态,而且决定着文化的未来发展走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开放包容、继承创新,既不搞全盘西化,也不搞文化复古,而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容而坚定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但在当前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深刻纠结、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背景下,各种形态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远远超过以往,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认清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正确看待过去的文化和现在的文化,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树立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三自”》指出: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保持这样的文化自信,要求我们理性审视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积极借鉴和包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

第一,要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应有的礼敬和自豪,对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对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和内在价值有科学的判断,简单明了地讲就是三句话:一是看得起,二是不自大,三是善梳理。对待自己的文化,那种蔑视传统的看法,那种数典忘祖的做法,实在是要不得的。特别是一个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在文化上尤其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忘了自己的本。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现在讲中国传统文化,一些人只讲孔孟,或者大多讲到两汉唐宋明清文化,而对近现代历史文化、对红色革命文化,却视而不见或少有提及。其实,十九世纪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浴血奋战的革命斗争中、在艰苦创业的建设实践中、在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中,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锻造了独特的文化精神,创作了不朽的文化精品,同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宝贵财富,同样不能忘记也不应忘记。那种消解红色经典、颠覆英雄人物、亵渎革命传统的现象,其实是一种反文化行为;那种看不上当代中国制度文化、看不见中国非凡发展成就、看不到中国文化空前繁荣,其实是一种没有文化自信的表现。当然,看得起自己的文化,又不能自高自大、更不能固步自封,必须进行理性的审视和科学的分析。正确对待自己的文化,重要的是在认真梳理的基础之上,摒弃糟粕、保留要义、革故鼎新,不断开掘出文化新义、创造出文化新品。

第二,要有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借鉴、吸收的态度,是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的另层表达。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衰,固然是其内在本质和生命力决定的,但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并蓄的传统,这实质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气度。当然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确有过封闭保守的年代,也有过闭关锁国的教训,但开放包容始终是主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对外来文化的学习了解、包容吸纳达到了一个新阶段,远胜于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傲慢甚至敌视态度。在这个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的新时代,中华文化包容外来文化的气度和胸怀不会收缩、只会更大。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开放包容,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坚持文化开放,又不能丢掉自己的根本;文化的包容借鉴,还必须是吸纳基础之上的创新再造。曾经有一种倾向,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似乎主要是对西方文化或者欧美文化。其实,人类文明多种多样,世界文化多姿多彩。除西方文化、欧美文化外,诸如曾是古代文明发祥地的中东文化、南亚文化,创造过玛雅文明的拉美文化,还有被古人类学家称为人类起源地的非洲文化,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对外来文化关注的视野越广阔,对中华文化补充的养分就越丰厚。全会《决定》强调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就是一种坚定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长远的文化发展战略。在推进文化开放过程中,应当始终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立场,按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要求,吸纳世界各国文明之优长,采撷异域民族文化之精华。在此基础之上,经过转化再造、创新创造,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具备中华文化特有的品格和气质,这才是在文化开放中发展中华文化的根本之道。

三、文化自强本质上是对文化强国的向往追求,实现文化自强需要我们有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的正确把握,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协同推进

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目的是要实现文化自强。《文化“三自”》对“文化自强”的阐述深刻而又透彻:文化自强的“自”,就是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强的“强”,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吸引力影响力、强大活力创造力、强大实力竞争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长期以来都称我国是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文化“三自”》率先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现的是一种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性的远见卓识。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把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定位于“文化强国”,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是第一次。这是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深刻总结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推动我国文化长远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基础就是我们党拥有的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也是全体人民共同期盼的文化自强的合理表达。如何实现这样的文化自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有正确的把握,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有全面协调的整体推进。

第一,要有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的正确把握。路径关系全局,方向决定成败。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就能培育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这一文化发展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逐步开辟的,也是对五千多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继承与弘扬。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不断孕育先进思想文化的正确道路,是一条实现文化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沿着这样一条道路建设发展的文化,必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是反映先进生产力要求、代表历史前进方向、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文化,符合当今时代潮流、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具有强大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的文化。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方向,关键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灵魂和精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应有之义。实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实践证明,文化之于民众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渗透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文化之于国家的软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力。只有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我们的文化建设,才能形成巩固团结奋斗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文化凝聚力,形成展示当代中国形象的文化软实力。

第二,要有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协同推进。文化建设,内容为王。促进文化繁荣兴盛,文化创造是第一要务。这里讲的文化创造,既包括文学艺术创作,还包括新闻写作、图书出版、理论创新与阐释等多个方面。我国当下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其数量和规模可谓历史空前,关键是如何提高质量和水平。应当看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开放的时代,新的社会实践为文化创造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新思想、新题材、新土壤。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应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秉持正确的文化理想和价值追求,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基础上,潜心创作、细心推敲、精心打磨,以更多高质量的、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来讴歌伟大时代、来激励广大人民。新形势下,文化的影响力既取决于其内容的独特魅力,也取决于其是否具有高效的传播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搭建更广阔的传播平台,建立更通畅的传播渠道,采用更丰富的传播手段,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对受众的影响更深刻更有效。这当中,还有一个借助科技和市场提升文化传播力的问题。要大力倡导利用科技创新成果进一步增强文化传播的效果,大力推动利用市场机制和产品营销进一步提高文化传播的效率。文化创造也好、文化传播也好,都必须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为基础。无论实现文化自强,还是建设文化强国,都离不开文化事业的强盛,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强壮。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优先安排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文化项目,深入实施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实行大战略引领、大项目带动,以大企业为骨干,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石、人才是保障。各领域文化拔尖人才,是文化建设的领军人物,是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的文化代言人。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培养一大批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培养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一大批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推动文化创造、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人才队伍培养,还有一个体制机制、动力源泉的问题。好的体制机制来自改革,文化发展动力源于改革。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改革给文化发展带来好的体制环境,是改革给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活力,这已经得到宣传文化界和社会各方面的普遍认同。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克难、深入推进的新阶段。要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总思路,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破解改革中遇到的关键难题,着力破除文化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包括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文化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使文化建设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5.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篇五

【摘要】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经久不熄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和执著。新形势下,建设文化强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升文化自信的魂,以改革创新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动力,逐步夯实文化强国建设的群众基础,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文化自信 文化强国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建设文化强国要以文化自信为精神动力

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经久不熄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和执著①。我国文化自信源自对民族的、传统的、当代的、革命的、世界的文化理性审视和借鉴;源于从未间断的传统文化精髓,是在传统文化上的传承发展;源于以一种开放心态兼容并蓄吸收包括马克思主义文化在内的世界一切先进文化,在外来精品之上加以本地化吸收融汇;源于不断壮大的综合实力和繁荣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些都是支撑文化自信的内因。只有对本国文化充满自信才能在文化强国追求中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给予文化自信深厚历史底蕴。从世界看,文化对传统固有的根本命脉不可割舍,任何一个国家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唯一的结果就是丧失特质。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信文化系统,内涵丰富、体系庞杂,儒家伦理、道家生命哲学和释家宗教信仰构成了完整体系。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从多种族、多民族、多文化不断融合创新中发展,始终如一贯穿着尊生爱人、保民养民的价值追求,浸透着对大众民生的关爱,多重形态文化样式满足了各个时代不同社会阶层文化需求,形成庞大的受众群体,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创新性,即使在外族入侵时期也从未中断,显示出极强生命力,使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这一特性具有重要的精神导向和伦理垂范作用,塑造着民族心理,锻造了民族向心力,铸就着民族精神,维护着民族尊严,展现着民族形象,维系着我们对自己文化的强大自信。

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精髓结合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马克思主义学说以全人类解放为历史使命,其原理、方法、观点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焕发出了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在这片灿烂文明的古老沃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关键是其将中国化作为一种内在要求,为不同民族群众理解、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中国化一样,是一场文化过程,包括文化传播、文化认同、文化融合等环节,伴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并构成其重要内容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优秀代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些重要理论,同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既从传统文化精髓中找到生根发芽的有效路径,为文化繁荣撒下了种子,也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更为丰富营养和坚实保障。

三是强大综合国力与文化自信相生相伴。文化自信背后是强大综合国力。纵观我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一个国家或朝代文化繁荣、文明输出,无不是立足于强大实力,如我国历史上的秦汉文化、唐宋文化,又如近代历史上以英、美为代表的欧美文化。“中国文化之相形见绌,中国文化因外来文化之影响而起变化,以致根本动摇,皆只是最近一百余年之事而已。”③近代中国所受的文化冲击,不断失去文化自信,直接源于战争带来的文化输入,反映了国家实力衰败导致文化失去基础。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已是政治独立、经济发达、国民富足。中国文化自信在强大综合国力支撑下与日俱增,在对外交往、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中也正源源不断进行文化输出,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支点。

文化自信是文化进步、国立强盛的结果,同时又增强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信心和方向。改革开放虽使物质极大丰富但出现了“精神文化饥渴”,使文化强国建设有强烈现实性。文化强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发达的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和丰富的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会使群众受到教育、感染、鼓舞、激励,进一步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群众也能从丰硕的精神文明中汲取营养、享受成果,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由个体素质提升带动整体水平提高,使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建设相辅相成。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优秀传统文化

蕴藏于传统文化最深处在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为政治国上的民本要求、社会建设上的和谐理念、伦理关系上的仁义主张、事业追求上的自强精神、矛盾解决上的中庸选择、个人理想上的“修齐治平”、社会发展上的“小康大同”,历经数千年始终绽放着光芒,激励着中华民族从历次低潮中走向辉煌,在民族凝聚、精神激励和价值整合中发挥了强大作用,这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基。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思想体系中如“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人取象于天,天取象于人”,“为善,天地知之;为恶,天地亦知之”等包含深刻生态智慧,让社会广泛认识“天人对立”、“征服自然”等错误观念对人类存在与延续的危害,把探究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人的行为与自然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作为发展始终坚持的第一原则。但也要注意,如庄子天人合一精神境界追求中,尽管人与自然在本质上统一的观点有深刻合理性,但其主张“无以人灭天”观点却是消极的、不科学的,需要对这些错误观点加以批判。但无论如何,在当前日益严峻环境形势下,都要把“天人合一”中“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理念吸收贯穿到经济增长、生活改善、城乡统筹发展中④,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又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处理人追求高质量生活与自然平衡的关系,让对“与天地合其德”的向往植根于文化最深处,建立起现代生态文化,使生存系统运转更有整体性,实现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也就同传统文化精髓找到了契合点。

二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有序治理。文化强国重要标志是文化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在这方面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示范,应着力借鉴继承。如自强不息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的民族意志,形成了不断进取和独立自主的民族气概,激励中华民族一次次从困境中昂首走出,谱写无数壮丽诗篇,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同富裕与否、精神信仰无关,是民族优良品质和传统美德之一,同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高度一致,是值得世代继承的传家宝。如中庸思想中“允执其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兼容并包”、“遐迩一体”等思想,小至为人处世、自我完善,大至社会管理、安邦治国,对协调各方利益都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在维护国际秩序中有鲜明时代意义。如传统文化基调是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人本主义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广泛认同和创造性发展,道德人本主义思想传统把道德实践提到至高地位,用道德抵御宗教强制,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⑤。

三是应继承传统文化融汇中外、开放包容的特质。中华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民族相互融汇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在与世界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使整个肌体保持旺盛生命力,这种强大包容性和世界范围内吸收扩展的特质一直延续下来。这项特质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重要保障。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融汇中外、开放包容的特质同样要发扬光大。另外,中国文化还有不断扩张的特质。中国文化在与外民族文化交流中,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一直到清朝,中国文化强烈影响着亚洲国家,日本、朝鲜等国均以中国为文化母体,大规模受容中国文化,中国的科技、数学、瓷器、文学、哲学等对西亚和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升了民族尊严,树立了民族形象。当前,文化在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与世界强国竞争合作中更应继承文化扩张特质,不断让中国文化同世界文化在碰撞中壮大,成为中国全球战略的重要支柱。

树立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世界经济放缓、进入新常态后,内藏于文化之内的差异化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在经济政治格局变动中冲击碰撞越来越剧烈,深刻影响国家行为和地区形势;地球村里依靠互联网形成的各种交往平台在巨大信息流中交换着各种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对人的观念、知识和思维造成巨大冲击;在通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对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些都是建设文化强国面临的新形势。

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升文化自信的魂。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理念。核心价值体系把传统文化精髓融进其中,引领文化创造和文化竞争,是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主心骨与指南针,是我国区别于以往时代、其他国家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志。以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同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一致,是把这些方面串起来的“骨架”。不依托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就失去了基调和方向,中华文化在向世界输出中也失去了特色。完善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要把这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工程做牢做实,强化系统性、针对性、实践性,注重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示范引领、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的统筹协调,使其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构架,但不是文化的唯一表现形式和全部内容。应充分尊重文化强国建设丰富多彩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加快建立起由核心价值观统领的文化形态,按照文化发展规律和群众需要生产出多种形式的文化产品,满足群众各层次精神生活需要,增强民族的精神力量。

二是以改革创新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动力。文化强国建设适应新变化、新要求,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将文化创新体系纳入国家创新体系,统筹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首先要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既要敢于接受传统文化、西方先进文化,创造性改造为我所用,聚攒“正能量”;也要敢于对文化糟粕、庸俗文化说“不”,对承载这些“负能量”的书籍、影视作品、网络、报刊、广播等加强管控。

其次是改革文化体制,破除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束缚,特别是要改革政府文化管理的体制机制,使政府由“办文化”转到主要提供公共服务上来,扭转部分文化领域由国有企业高度垄断的格局,加速国有文化企业转企改制。

再次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调动广大文化主体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创造潜能,为全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产品和服务⑥。

最后是要培育文化创新良好氛围,塑造并传袭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创新哲学,弘扬先进、摒弃落后,宣传奖励先进典型和创新性成果,祛除专制、奴性、保守等有碍于创新的消极落后因素。

三是逐步夯实文化强国建设的群众基础。只有满足群众需求、有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强国建设才具备雄厚根基。公益文化事业有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塑造灵魂的社会教化功能。要健全发展公益文化组织体系与运行机制,形成全社会参与、资源共享格局。适应多领域、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群众素质,打牢群众基础。从发展历史看,文化深深影响基层群众思想和行为方式,文化创造智慧、源泉和“活水”大多也来自基层民众,基层也是群众展示自我的重要文化平台,当前又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基本单元,地位不言而喻。要紧紧抓住基层文化建设,一方面把传统文化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文学艺术、建筑设计、科技教育等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要努力从基层群众生产生活中汲取文化营养,把群众的需求和夙愿作为文化建设出发点,从基层群众中寻找中华民族精神的本源,给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大生命力。

四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文化交流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力量,也是文化自信生成的条件⑦,只有在不断交流中才能鉴别真伪优劣,才能体现自身价值。

首先在态度上,必须包容对待多元文化竞争,避免以封闭抗拒心态对待竞争。文化竞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竞争。要以一种开放心态欢迎世界先进文化走进中国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增强实力、积聚优势,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其次是要在坚持中华文化主体地位下加大同世界文化的交流,在交融交往中使中华文化获得尊重,行使文化话语权,维护国家文化权益,扩大国际影响,增进全民族文化自信。可以是“引进来”,通过文化、科技、教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流,通过互访、互派、互助等努力吸收世界先进文化;还可以是“走出去”,文化“走出去”不能仅停留在狭义形式上,仅依靠到国外办学院、派留学生、访问学者、表演团体等远难以实现,更要在布局经济和政治项目时逐步增多重大文化项目,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这是文化强国的深层表现。

最后,要进一步加强民间文化交流。民间文化交流“润物细无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渗透力强,主要是通过不同国家、民族最细微个体的交流,从下到上获取不同方面文化内涵,基础最为牢靠。要提高我国同其他国家民间文化交流水平,发挥民间组织、团体、协会乃至个人等多方面的作用,促进多种形式的交流,借助民间力量加深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使中国文化更多被世界接受认可。

(作者为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注释】

①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红旗文稿》,2010年,第15~17页。

②徐剑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路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

③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第33页。

④⑤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78~380页,第384~385页。

⑥涂可国:“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选择”,《理论学刊》,2013年第6期。

⑦靳凤林:“文化自信: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5期。

6.弘扬周秦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篇六

文章字数:2593 文章浏览数:319 宝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文化繁荣既是民族兴盛的重要支撑,也是民族兴盛的重要标识,更是民族核心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所在。习近平“七一”讲话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与另外“三个自信”并列提出,既传递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也彰显出我们党不忘根本的政治品质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勇气。

众所周知,三秦大地是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之滥觞、生成和发展腹地,如今既有炎黄文化之遗存,也有周秦汉唐等十三朝建都的光辉历史。史家考证,“华夏”一词最初就是指黄河西岸以华山为中心的华阴、华县和黄河东岸的山西夏县一带。“中国”一词则最早出现于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何尊”之铭文之中。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到周秦时期形成了较为完整统一并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体系。周秦文化所产生的礼乐制度、道德规范、政治和法律制度等文化内容,影响了周秦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成为中国历史轴心时代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遗产。深刻挖掘以周秦文明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意义,不仅是繁荣陕西地域文化的应有之义,更是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继承弘扬周秦文化中的优秀元素,是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和自强的重要一环。

一、继承弘扬周秦文化,是正确理解中华文化源流关系、科学把握传统文化体系的必然要求。中国文化若从炎黄时期算起,有五千年上下;而有较详细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则开始于三千年前的周秦时期。要厘清中华传统文化的“源”与“流”,必须深入研究周秦文化。周秦文化上承炎黄的优秀品质,下启汉唐盛世的灿烂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坐标。周秦文化在个人品德方面,强调君子修为,仁者爱人;在家庭美德方面,强调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在社会公德方面,强调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在国家社稷方面,强调民族大义、天下为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敬畏自然、天人合一。周秦伦理文化的精髓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虽历经王朝更迭、外族入侵而绵延不绝,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的根本原因。如果说上古文明还属于多元发展的支根系的话,那么,周秦文明已融合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根脉,不仅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而且影响了整个东亚文明,甚至整合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今天,继承弘扬周秦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将大有助益。

二、继承弘扬周秦文化,是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心的必然要求。周秦文化是周文化和秦文化的有机结合。周文化和秦文化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来源和价值取向:与周文化相联系的是诸子百家文化、德治文化和王道文化;与秦文化相联系的是法家文化、法治文化和霸道文化。相对而言,周文化体现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构建起来的宗法社会特征。在义利关系上,周文化以义为上,先义后利,以此设定人与社会的价值理想。而秦文化的显著特点是重功利,不师古,不崇经,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具体表现为质朴率真、求实重利、主动拓展、强悍尚武的实践性格。两相比较,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它们一弛一张、一抑一扬所形成的张力体系,对于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文化抉择,对于培养当代人健全的文化意识,对于正确理解“德”与“法”的关系,对于合理把握社会生活中自律与他律的关系,都具有重要启迪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周秦文化,就没有中华灿烂的伦理文明和卓越的制度文明。继承和弘扬周秦文明,是坚持中国道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凝聚中国力量的迫切需求。

三、继承弘扬周秦文化,是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立足现实返本开新的必然要求。早在商朝时期,周人就在古公亶父的率领下来到周原,“三王”同心,厚德载物,高举义旗,伐纣灭商,建章立制,分封诸侯,成就了西周伟业。春秋战国时期,秦人建都雍城,自强不息,厉行变法,奖励农战,西并东兼,实现了统一大业,开启了封建帝国文明。这一时期,中华文化东西融合,南北兼收,儒、道、墨、法、兵、农等“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由周秦文明所奠定的传统文化基因,概括而言就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传承精神;崇德尚礼、重义爱民的民本精神;海纳百川、多元并蓄的兼容精神;奋发有为、争强图存的进取精神;维护统一、勇于担当的责任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周秦文化崇仁爱、讲民本、重创新、守诚信、求和合、尚大同的精神价值,与当代中国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可以说,抓住了周秦文化的基因,也就抓住了增强中国人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关键。

作为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区,陕西在继承弘扬周秦文化优秀成果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要进一步健全弘扬周秦文化的体制机制,促进周秦文化的现代化和产业化。为此,一方面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突出地方政府在弘扬周秦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把推动文化发展的“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另一方面,要发挥好市场的作用,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促进各种文化资源自由流动、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其次,要培育研究和弘扬周秦文化的名家大师,打造弘扬周秦文化的精品力作。继承弘扬周秦文化,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为构建高端、紧缺的文化人才队伍制定特殊政策,建立健全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特点的文化人才保障机制,并有效保护知识产权。要下大力气创作一批能够体现周秦文化精神特质的精品,让周秦文化创作既有“高原”又有“高峰”。

第三,要推动周秦文化大众化和国际化。周秦文化的产业化和创新既要立足陕西,又要面向全国和世界,以放大其经济、社会和人文效益。比如,可以成立弘扬传统文化、特别是周秦文化的产业集团,努力将周秦文化培育成我省经济文化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大力发展周秦文化产业及其消费,培育广大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周秦文化和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周秦文明深入人心,乃至成为地域文化的品牌和标志。

越是地域的,就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充分发掘和利用周秦文化,推动我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我们要以赫赫宗周和赳赳老秦的文化自信,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陕西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7.普通话文化自信 篇七

感悟之一, 文章对公司实行“现代医药商业模式”运行实践后对文化的思考, 提出一些很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感悟之二, 文章对文化是雷允上 (西) 超越发展的灵魂, 价值取向是文化的灵魂, 尽管还没有明白的提出, 但在文章一开头就有这个意识, 这是很了不起的;感悟之三, 文章强调“一把手”应是文化的第一推动者、第一责任人、第一宣传者, 把文化作为“一把手工程”而形成文化领导力;感悟之四, 文章是对中华老字号现有成就本源的追溯, 源于对创新孜孜追求。在实践中形成推崇创新的观点:不创新是老字号最大的风险, 许多老字号墨守成规创新不足, 要生存发展必须创新, 这是对创新的肯定;创新的动力, 既来自实际需求和竞争对手的原因, 又同时来自反击“废医存药”错误观念的需要, 创新观念很重要, 解决了中华老字号创新动力来源问题, 为中华老字号提供了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创新内容重点在技术和管理上, 重中之重是中华老字号要从传统管理跳出来, 推进文化管理这一观点回答了在什么地方创新;在创新方法上, 文章主张有重点, 集中力量, 各个击破。主张团队作战, 不赞成个人英雄主义。这一观点解决了中华老字号创新方式, 集中有限力量为确保创新的成功提供了方法。文章的很多观点, 没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意识是不可能提出来的。

“‘中华老字号’曾经是伴随每一个中国人成长的儿时记忆。它温馨、美好, 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是每一位中国人脚下的鞋、身上的衣、口中的糖, 回味悠长。然而, 曾几何时,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 那些曾令人向往的老字号已与我们渐行渐远, 有些甚至已经湮灭在市场的尘埃之中, 成为往昔沉重的背影。

老字号是中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如何继承和弘扬这些优秀品牌, 是每一个老字号传人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也是振兴民族工商业的重要任务。对于这一点, 相信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在市场实践中, 面对新兴的市场主体和世界名牌名品的竞争, 很多老字号却显得力不从心, 进退维谷;在不断兴起的时尚潮流冲击下, 更是无所适从, 几无招架之力, 又无遑论腾飞与发展之见!

本文试从老字号经营的共同境遇和实践经验中, 寻找破解发展瓶颈的途径, 借以抛砖引玉, 共同实现中华老字号的伟大复兴。

老字号的传承, 其核心在于文化内涵的发掘与弘扬

1989年, 位于上海南京西路719号的上海中药店找出尘封已久的“雷允上”店招, 把在“文革”中被更名的老字号店牌重新挂了出来。就这一挂, 很快为该店带来滚滚客源:许多老顾客慕名前来, 只为寻找那样一种感觉;留洋已久的华侨们扶老携幼前来观瞻、体验, 也只为找回童年的回忆;而好奇的欧美游客留连于中草药和百眼橱前, 则惊叹医药文化的古老和神奇。为满足顾客的怀旧情感, 同时也是为了恢复“雷允上”的经营特色, 对店内外进行了全面改造和布局, 并专门开设精品饮片柜, 恢复“用料必求其精”的配方传统;请来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坐堂。这一系列恢复, 令“雷允上”老店顿时声誉雀起, 销售倍增, 连续多年成为沪上中药单店销售的冠军。

回顾当年“雷允上”复牌成功, 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回归的成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根植于社会泥土的文化魅力及其生发出来的巨大能量。中医药在传承和弘扬品牌文化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例证, 还有北京“同仁堂”, 它无论在其药品内在质量, 还是对品牌文化的策划宣传, 都显现出一脉相承的厚重底蕴, 散发出浓烈的文化气息。这种文化的力量, 才是真正能够感染和影响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力量, 其作用与现代广告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 每一个老字号的背后, 都有一段品牌发展的奋斗史, 都有一些动人的故事或传说。这些故事和老字号的牌子血肉相糅、相映生辉, 对传播、推动老字号发展具有极强的社会功效。远非现代广告银弹轰炸可比。但可惜的是, 能够把老字号文化精髓融入产品或服务成为内涵, 又能以现代媒介给以发掘和宣传的企业少之又少, 更多企业还处于没有找准发展定位, 或在企业发展根本问题上缺乏统一认识, 从而造成老字号普遍陷入不能发展的困境。

当然, 造成老字号发展困境的原因, 决不止一个文化传承那样简单。正如去年发生在北京前门大栅栏老字号小吃店集体败走的原因, 很多就是文化以外的因素所导致。我们在这里所要探讨的, 主要是老字号企业的发展问题, 如果连生存立足都成问题的话, ……本文暂不做讨论。

应该说,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老字号的传承发展都倾注了极大心血, 给了前所未有的关心和支持。但归根结底, 在商海里游泳的是企业自己, 任何来自外界的帮助和支持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企业自身解决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老字号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有所改观。在这里, “我是谁”重点在于认识自我, 把握特征, 明白优势;“我从哪里来”重点在于把握文化脉络和发展渊源;“到哪里去”则要解决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策略问题。方向和策略, 必须建立在对自身发展脉络剖析的基础上, 真正把握企业文化的特征和精髓, 才是抓住企业发展的牛鼻子。就如“同仁堂”坚持‘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制药原则。“雷允上”尊奉“药香九十国唯质量奠基, 店老十万天乃诚信为本”的祖训一样, 在这些制作和服务信条的背后, 真正主导企来发展的就是文化的本原。

老字号的发展, 关键在于产品和经营的不断创新

说到文化, 不能不提及另一种文化, 这就是对老字号形成重大冲击的时尚文化。前不久在一次商业研讨会上, 听到一位全球最大奢侈品企业集团的中国区营销总监的发言。他对中国时尚的变迁作了精辟的分析, 基于时尚品牌对人的研究、对人的观念研究提出“流行无国界”、“时尚是一种感受, 不在洗脑筋而在得人心”、“成功在于保持新鲜’等等, 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唯独对他认为“老, 只能进博物馆”的说法很不认同。因为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 任何文化都有其本原的内核, 这种内核经过时间的洗礼不断丰富、精致, 始终是延续文化发展的源动力。例如巴黎早在十八世纪就已经是世界的时尚之都一样, 所不同的是, 不过是把贵夫人裙下的鲸鱼骨变成现代女孩的花样文胸罢了。任何把老字号与时尚对立起来的观念都是错误的。今天的老字号, 哪一个不曾是当初的时尚?我们的错误, 在于观念的老旧, 在于继承者的顽固不化, 没有不断给予老字号品牌以时代发展的新内涵、新立意、新表现, 所以才使老字号显得老态龙钟。从抱残守缺的角度看, 也就难怪时尚代言者要把我们的“老字号”送进历史博物馆了。

谈起创新, 很多业者感到无所措手足, 不知从何处下手。就象毛泽东同志曾经讽剌的那样:我们一些同志得到一把宝剑, 只知道拿在手中不停的赞叹:好剑!好剑!却不知道该如何去用一样。现在很多老字号的继承者只是一味强调继承而不懂得创新, 殊不知我们的老祖宗正是在不断的创新中才打磨出一块块光彩的品牌。全聚德的烤鸭为啥好吃?六必居的酱菜为啥出名?我们沪上更是不乏各种响当当的品牌。仔细考察他们的历史, 无不是在激烈竞争中下苦工出奇制胜, 靠躺在老祖宗牌子上想吃遍天下, 恐怕永远是痴人说梦。老字号品牌, 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家业, 其中最重要的是一种创新精神、一种文化传承。如果不了解这一点, 那我们拿在手中的, 就只能是一块毫无生气的牌子, 可就真的只能进历史博物馆了。

在创新方面, “雷允上”近年来做了一些初步尝试, 虽不敢说成功, 但对我们的经营工作和思路, 都有一定的启发。大家知道近年来上海掀起“膏方”热, 每到冬令时节, 膏方进补成为一种时尚, 也成为沪上各家中药店争相上马的经营项目。但随着膏方定制业务量不断扩大, 传统的加工方式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一是顾客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二是行业之间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三是规模化生产对人员、技术、工艺、场地等条件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死抱住传统工艺不放, 一则难以满足顾客需求, 二则要丢掉市场。经过反复调研分析, 决定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 按照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制订膏方加工质量标准, 为“雷允上” (上雷牌) 品牌注入规范化、集约化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科学元素。通过标准制定过程, 我们把‘雷允上’积淀数百年的传统工艺, 经过采集、分析、提炼、筛选, 运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和检测, 得出最佳工艺方案;在不影响膏方品质的前提下, 尽可能采用新设备和新工艺, 以全面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2010年7月, 在经过上海市中药行业协会、质量技术监督局以及各方专家严格论证后, 雷允上 (西) 《中药膏方定制技术标淮》终于诞生, 受到市行业协会高度肯定和赞扬。经过去年冬令以来生产实践, 按照新标准制作加工的膏方, 不仅产量大幅提高, 而且品质更有保障, 口感、色泽、疗效均超过以往, 受到消费者热烈欢迎。通过制定膏方标准给我们以启发, 只有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前人的局限, 不守旧、不怠惰, 敢于创新, 才是真正的科学传承和有效传承, 才能赋予老字号品牌以鲜活的生命力。其实, 只要认真观察一下国外老字号的生存之道, 也就不难明白这个道理。君不见可口可乐仅凭一张配方走遍全球, 虽然它的口味保持不变, 但仍不断推出新品;在它每年的创意广告、包装上, 更是融入了超前的时尚元素, 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法, 千方百计剌激你的味蕾、唤起你的感觉, 始终吸引和保持着一大批真实的消费者。

老字号重生, 必须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扩张与飞腾

众所周知, 我国的老字号之所以形成目前的困难局面, 除了企业自身原因外, 还有一个与外国企业最大不同之处, 那就是由于历史的、政治的原因, 所有老字号无一例外, 都遭遇了人为的经营传统的断层。而这一时期, 正值全球工业化发展的高潮, 各种全新的经营思路和手段层出不穷, 工商业资本积累以几何级数增长, 等到我国的老字号重新走上竞争舞台, 世界早已是面目全非。我们所面对的, 不仅仅是经营思想的更新与学习, 还有着资本实力上的巨大悬殊, 很多现代营销理念和手法的应用, 被捉襟见肘的资金所限制, 更不用谈发展与扩张了。那么老字号究竟应该怎样实现自已的发展和腾飞呢?我们认为:除了把握和弘扬企业的文化精髓, 不断创新经营思想和方法外, 还必须充分利用我们的后发优势, 借助现代发达的资本市场机制, 为企业注入发展动力。在这一方面, 北京“同仁堂”药业为众多老字号带了一个好头。他们在充分整合企业的文化资源和经营资产基础上, 利用上市融资这一资本手段, 迅速实现了在全国中药市场的扩张布局, 同时进军海外, 兼顾在养生、美容市场的适度发展, 较快实现了依靠单一资本积累所难以实现的发展布局, 为企业进一步成长、壮大乃至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8.重拾文化自信 篇八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文化才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和形象;“文化城市”才是城市建设理念的最高境界;培育城市文化个性,丰富城市文化内蕴,提升城市文化品质,走文化立市、文化强市之路,是一条必由之路。

在全市上下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许多人从不同的侧面提到了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这是一个很有意味和值得思考的现象。

1959年成立的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聚集和培养了一批有志于传承南通工艺美术文化传统,发展南通工艺美术事业的人才,他们主要依靠自身不懈的努力,使许多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得到保护和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工艺美术产业。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在“文革”初期虽一度停办,但于1972年又恢复重建,并由老市长陈世魁亲自选址在文峰塔下,创造了新的辉煌。

这期间,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不仅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在国内外巡回展出,多次荣获全国工艺美术最高奖项“百花奖”,还培养了大批工艺美术人才,目前有多人在清华、北大、中央工艺美院、南师大、南艺、南通大学担任教授、院长,或荣获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而且,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曾是我市对外交流的名片,是我市最早对外开放接待外宾的重要场所。当年南通许多出口的工艺美术品都是该所创研或试制成功的产品,涉及刺绣、扎染、红木雕刻、蓝印花布、绣衣、剪刻纸等产品,总产值和出口值一度在全省名列第二,仅次于传统的工艺美术之乡苏州。

作为市轻工局下属的一个科级单位,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虽然体量不大,地位不高,但名声颇佳,影响广远,一度成为我市工艺美术人才的培育基地和工艺美术产品的研发基地,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一张名片。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南通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众多的传统文化人才,反映了文化对于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作用。

然而,正是由于体量不大,地位不高,在当时全市经济格局中显得无足轻重,也由于体制和机制上的痼疾,致使运营和发展遇到困难,更由于有关方面经济发展理念的陈旧和对文化的漠视,在1999年的改制潮流中,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竟然被当着一个包袱给甩掉了。专业队伍解散,研究业务中断,许多工作人员含泪买断工龄,自谋出路。这不能不说是一桩憾事。

鉴于兄弟城市的工艺美术研究机构在改制后,专业队伍没有解散,研究业务没有中断,故这十多年来发展很快,远远超越我市,一批专家学者曾于2009年给市委、市政府领导写信,建议赎回原工艺美术研究所用地,用于发展工艺美术事业。专家学者认为,组建一个全市性的南通工艺美术研发机构,有利于保护和利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利于整合分散的研发力量,有利于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建设以文峰塔为中心的文化艺术区域。江海文化研究会曾就此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研,提出了原则的初步的构想。我也曾就这一专题写过一篇报道,作为《南通日报》内参发给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参阅。当然,这些都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要付诸实施还要有政府的主导、创新的思路和改革的举措。

《三角洲》的记者从全面展示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昔日的辉煌入手,探讨如何保护和利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振兴我市的工艺美术事业,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推动我市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件很有意义、应时应景的事。

回忆逝去的往事,展示昔日的辉煌,不是想歌颂谁谁或批评谁谁。因为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何况在我们这个国度、我们这个时代,一刀切、一阵风似乎总是难以避免的事。我们许多时候就是在不断摸索、不断犯错、而后不断纠偏,跌跌撞撞、磕磕碰碰中前行的。回忆逝去的往事,展示昔日的辉煌,当然需要反思、需要检讨,但更重要的为了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努力去实现文化自强。

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文化自强本质上是对文化强国、文化强市的向往追求。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经历了自满自足到失落回归的漫长曲折过程。在当前的大背景下,文化自信显得更为重要。

南通是一座年轻的城市,难言汉风唐韵,少有宋元遗迹,更不像内地一些古城,地上地下满眼都是文物。但南通绝非文化的荒漠。看看当年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同志们,他们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在那么小的一个平台上,创造了那样的辉煌,我们今天建设文化强市不是应该有更执着的文化自觉,更充分的文化自信吗?

有了这份自觉,我们不会妄自尊大、盲目排外;有了这份自信,我们不会妄自菲薄、崇洋媚外;有了这份自觉和自信,就奠定了文化自强的根基和方向,就有了重铸辉煌的勇气和力量,也就有了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敢于扬弃、善于包容的气度。如此的话,重振南通工艺美术事业的雄风就为期不远,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9.如何理解“文化自信” 篇九

文化自信对于人和人类社会的变革与发展至为重要,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是推动社会变革、发展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为什么?

就因为中国共产党有理想、有追求、有开拓的勇气和进取的精神。60年后,经过沉淀与总结,党中央将长征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这是什么呢?这便是文化自信。

正由于文化是情志与精神的酵体,是理想与力量的源头,是智慧与德操的基因,是观念与认知的根据,而我们中华民族又有着5000多年文化与文明的积累与传承,并由此而铸冶和淬炼出了我们所特有的思维方式、精神气质与强大定力,这使我们党不仅有条件始终处于精神高地,而且有能力正确驾驭行事准则,从而在处置全党、全国和全球事务中每每都能独出机杼、高屋建瓴、卓有成效。一如在国家建设与发展中,提出改革开放的大思路、大方略;又如在奔向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中,提出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宏伟构想; 再如在新的世界格局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所有这一切,都既是形成和产生文化自信的实践土壤与植根胚基,又是由文化自信所绽放和敛结出来的思想花朵与精神果实。

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是以“仁义、忠信、诚笃、友好”作为外交方略,并因而使我们从来就同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相暌隔、不搭界,而是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相益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理念作为既定方针的。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访问欧盟总部时所郑重宣示的: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从来就没有侵略或欺侮他国的基因。面对这样的庄严宣示,西方所臆造的所谓“中国威胁论”,必当不攻自破。因为习近平主席的宣示完全是基于凿凿有据的历史事实与众目睽睽的现实实践。而这,便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与强力凸显。

在5000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浸润下,仁义道德已融入我们的灵魂,成为我们一切思维与言行的基本遵循与既定范式。我们深知“国家虽大,好战必亡”,深谙“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道理,并将之作为管控分歧、消弭战祸的基本国策,坚持以强而无欺、大而不霸、不亢不卑、有理有节的原则和态度处理国际争端,严格管控分歧。没有征服野心,自然是文明的表现,但与此同时,其另一面则是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凸显。中华民族历来信理不信邪、务实不慕虚,坚持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我们不觊觎别国的一寸土地,但我们也绝不会允准任何国家蚕食我们的一寸土地,更不会以出卖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而求得少惹是非、苟安一时。这是什么呢?这就是中华文化为我们所铸就的民族风范与民族性格,这也正是文化自信的功能所显与定力所现。因为文化是思想的形诸与精神的标识,并由此而决定了文化自信既来自民族和人民所特有的精神——理念——情志,同时又成为禀赋与提升民族和人民之精神——理念——情志的基因与酵体。5000多年文化与文明源远流长、深滋厚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契共融、炳辉发力,在为我们厚植文明基因的同时,更赋予了我们以无比坚定而强大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支撑“三个自信”的基础。为什么说文化自信更基础?

因为文化自信是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如果缺乏文化自信,那么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很难支撑起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所以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进一步做到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更广泛。

文化可以深入人的一切活动,一切方面,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不像道路、理论、制度自信都有特定的存在空间。比如说,道路自信讲的是路径,理论自信讲的是行动指南,制度自信讲的是行为规范。而文化自信不仅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而且在人的一切活动一切方面都存在,所以文化自信的影响更广泛。

文化自信更深厚。

上一篇:比较高矮幼儿园数学教案下一篇:临河乡中心校关于安全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