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行业分析

2024-10-03

中国电信行业分析(共8篇)(共8篇)

1.中国电信行业分析 篇一

中国电信优劣势分析:

1、优势分析:

(1)人才储备方面:中国电信从分营后的十年历程中,为积累了一大批富有经验的人才队伍。这支队具备了较强的网络专业技术知识,而且在思想观念和管理理念上符合中国电信在新时期的发展方向。通过近几年大量招收高校毕业生,作为技术储备力量,使得中国电信获得移动牌照后,能迅速发挥其人才储备的优势;(2)中国电信遍布乡镇的支局机构:虽然许多人将支局机构的庞大认为是企业的一种负担,但从市场竞争角度来看,中国电信较为完善的基层机构,能覆盖到市场的各个角落,而且其机构的人员匹配完整,对于高层下达各项营销指令能迅速执行;

(3)固网和宽带网的优势:中国电信作为最早的固话运营商,其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早已经将网络布进街头巷尾。而通过固网和宽带网建立起来的传输网络,应该成为其目前最为值得炫耀的资本,也是其赖以竞争的最大优势。

(4)广泛的公共关系人脉网络:中国最早使用通信产品的应该是大量的政府企事业单位人员,而早期作为一家垄断的企业—中国电信,作为当时的老大自然是各家追捧的香饽饽,而正是利用这样一种关系,让中国电信迅速建立起广泛的公共关系网络。中国电信在建立起这种关系后,不断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长期维系着这样一种关系。而到宽带网建立之时,其产品的解决方案也正是各家所急需的,因此使得公共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5)中国电信的集团产品解决方案:中国电信在近几年受到个人移动市场的挤压,因此其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集团产品的解决方案中去。包括其主打的“商务领航”涵盖了大量的商务应用产品,获得集团用户的信赖。如全球眼、企业总机、互联星空宽带、网络及it外包等等业务,都是有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2、劣势分析:

(1)资金流的短缺:近几年由于中国电信的固话业务不断萎缩,而其他的利润产品还未完全展现规模优势而未带来大量的现金流。再加上此次收购联通C网的巨额支出,因此中国电信应该在未来的近几年,困扰其发展最大的一块应该是现金流。说得通俗点就是缺钱,没钱自然在网络、广告、营销、定制终端等等方面的投入显得缩手缩脚,无法充分发挥成本的优势,用勒紧裤腰带、掰着手指过日子来形容中国电信一点也不过分。

(2)缺乏个人移动业务的运营经验:虽然中国电信经过了小灵通的磨炼,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移动通信业务经验,但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这两大巨头而言,其在个人移动通信业务的经验来说,简直就是“湿湿水”。而此次从联通手上接手的CDMA,更是联通手上的“烫山芋”,试想中国电信要么把联通以往失败的经验作为教材,避免再走老路,要么连学习的机会都没有,直接就搞砸了;移动业务的运营经验是中国电信急需补上的一课。

(3)销售渠道网络的薄弱:中国电信长期以来受业务制约的原因,其主要渠道分为以下三种:一个是自有营业厅,数量少,服务范围全面,服务质量高,但销售能力弱;第二是直销渠道,依靠电信的客户经理或者全员直销发展客户,在小灵通的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就是代理渠道,由于小灵通业务发展远低于手机用户的发展,因此该种渠道往往都是其他运营商的主经销商,而销售中国电信产品只是作为一种附带,因此其忠诚度自然也不怎么样。中国联通优劣势分析:

1、优势分析:

(1)价格战的挑起者,政策灵活适合游击战:中国联通从它诞生之日起,似乎就注定要作为一个“野孩子”,必须自力更生,在其它运营商的夹缝中生存。这也铸就的中国联通历来都是价格战的挑起者,其政策的灵活性简直让人瞠目,甚至一个城镇区域的主管,可以自行根据现场销售情况调整价格,虽然无法知道是否经过其上级主管的批准,但作为一个乡镇的区域主管能自行调整销售价格,可见其政策的灵活性。相信,在价格战中已尝到甜头中国联通,在面对新的一轮竞争仍然会一如继往的甩出其惯用的“游击战”来迫使其它两家运营商不得不跟随。(2)资金的暂时充裕:中国联通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终于把CDMA这个女儿给嫁出去了,最重要的是赚回不少的“礼金”。CDMA的出手,着实让中国联通攒足了不少的银子,长期以来中国联通“两网互搏”的情况以及CDMA无底洞式的投入,让中国联通伤透脑筋,更为严重的是以“G”养“C”的做法,让中国联通的口袋总无法鼓起来。而这次足足1100亿的资金,给中国新联通未来几年的发展确实带来了充足的弹源,同时它再也不必为手中2个网络的选择而犹豫来犹豫去,此次的重组无疑替联通做了一个好的选择。而其手中的资源集中于一个网络时,“价格战+营销成本战”的打法似乎也会让其它两家运营商感到一丝的寒意!而与中国网通的合并,也让其终于可以撑起门面,好好过过有钱的营销日子了。

2、劣势分析:

(1)管理的标准化缺乏:其实中国联通历来有个毛病,感觉所有东西都是信手拈来的,没有一个“主心骨”,完全是用感觉在做市场,有时即使是感觉对了也无法形成一种规范化的东西沉淀下来,毕竟是一家年轻的企业啊!从联通的品牌店建立之初的豪华装修,坚持不了1年,品牌店内便到处贴满了乱七八糟的宣传单页,店内的各项设施残缺不全也无人管理。其实除了品牌店,包括联通的品牌策略,从如意通、UP新势力、到世纪风可以说都是“朝三暮四”,今天是这个形象,明天又换一个形象,总之到最后,没几个人能记着这些品牌了。还有联通的积分兑换的问题同样也是寥寥无几的物品摆在营业厅撑门面,当问能不能兑换时,营业人员有时说可以,有时说不可以,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最后归根结底,一句话,企业没有固化的管理标准化,未能形成制度性的管理办法,当然这需要时间来沉淀的;(2)人才的储备:中国联通最大的痛处可能莫过于后备人才的储备。其实,中国联通与其它运营商一样,都在广招人才,但碍于囊中羞涩,只能眼睁睁看着人才往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那头去。中国移动这几年迅猛的发展应该囊括了大量的人才,而中国电信原有精英储备,再加上中国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思想,大量的人才还是更愿意选择中国电信。因此无论是技术人才还是管理、营销人才,中国联通的储备都远低于其它竞争对手。

(3)宽带网在南方的薄弱:中国联通与网通的合并可以说存在先天的缺点,不足之处就在于网通的南方实力相当薄弱。网通在南方的发展与中国电信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甚至在个别省份网通的发展比铁通还要差。因此可想而知,中国联通在南方取得的固网资源几乎是零,或者说只是在南方取得了一张可以全网运营的牌照

联通优势就是成熟的WCDMA技术,劣势在过去给人们造成一定的不好印象。移动优势就是资金多,TD有国家支持,劣势技术不成熟。电信优势宽带互联网手机,劣势处于中间。

各有各的特点,1,移动:全面服务好处理问题快,网络覆盖广,技术成熟,收费略高。2,联通:全面服务略好,网络覆盖,技术略弱一点,收费比移动略低一点。3,电信:全面服务好处理问题快,网络覆盖,技术略弱一点,收费比移动联通略高。

联通:3G技术最成熟,宽带主要集中在北方,但资金短缺,全业务经营

电信:3G技术也还好,保密性强,宽带业务很成熟,固话的老大,但移动用户数太少,手机终端种类太少

移动:3G技术不成熟,2G移动用户数最多,但不能经营有线宽带业务,只能TD无线宽带业务,固话领域也只能经营依靠TD技术的固话,限制过多

2.中国电信行业分析 篇二

随着2008年5月中国联通的分拆和重组,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形成了我国电信行业三足鼎立、各具竞争优势的新格局。2009年1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三家公司发放了第三代移动通信3G全业务运营牌照。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 电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延伸, 我国电信产业正在发生战略性的转变:从传统的电信业务向通信信息服务转变。中国电信必须充分认识竞争现状, 尽早进行战略布局, 寻找到一条既切合外部环境需求又符合自身特点的竞争战略。

2 中国电信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竞争分析的基础工具, 只有在分析自身优势、劣势的基础上, 才能在外部的机遇和威胁之中寻找到适应中国电信的竞争战略。竞争战略的制定是在全面分析竞争对手的基础上进行的。本文根据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竞争格局, 主要针对中国电信的竞争对手——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进行战略分析。

2.1 中国电信的竞争优势

就总体而言, 中国电信面对竞争对手, 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固网领域的巨大优势。中国电信依托早期的垄断地位, 在固话业务上拥有其他竞争者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虽然目前的基础固话网络用户逐年萎缩, 但该业务作为中国电信利润的重要来源, 是当之无愧的金牛业务。且中国电信开发出许多基于固话的促销策略, 对于其他业务单元的建设功不可没。

(2) 国内领先的宽带网络基础建设。中国电信在宽带网络基础设施上的建设较早, 拥有丰富的运营经验和维护能力。目前, 中国电信占据我国宽带运营60%的市场份额, 处于市场领先者地位。此外, 中国电信拥有较为丰富的内容资源, 例如新浪、搜狐、腾讯都在电信的网络上, 这无疑加快了用户访问网络的速度;同时, 其拥有的丰富的内容资源对于进一步开展个人信息业务具有较好的竞争优势。

(3) 全业务模式粗具规模。无论在全球市场还是在中国市场, 固定与移动的融合 (FMC) 已经成为电信行业的发展趋势。从国际电信巨头的发展轨迹来看, 单一的固网运营商或单一移动运营商的运营模式开始受到威胁, 都纷纷寻求业务融合的机会。全业务模式不仅可以通过业务创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还可以降低离网率, 增强运营网复合运用能力。中国电信在政企客户和宽带市场上的优势显而易见, 收购联通CDMA业务使其迅速切入了移动市场, 在CDMA基础上, 结合“我的e家”, 推出了“天翼”品牌, 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电信的产品线, 打造了自身独特的全业务品牌体系。

(4) 强力的品牌认知。中国电信在国内开展业务多年, 品牌形象深入人心。虽然在个人客户市场上中国移动的品牌号召力更为强大, 但中国电信在电信全业务领域的强者地位无可撼动。

(5) 技术优势。中国电信在固网和宽带业务上的技术优势毋庸置疑, 在个人业务市场上, 中国电信的CDMA技术与中国移动的TD-SCDMA和中国联通的WCDMA相比, 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优势, 就是可以花费较短的时间实现网络升级, 可以实现平滑升级到EV-DO, 而无需新建网络。此外, CDMA网在无线互联网数据业务上具有较强的优势。

2.2 中国电信的竞争劣势

当然, 中国电信的竞争劣势也是不容忽视的。具体而言, 表现为下面几点:

(1) 在个人业务市场上的不足。中国电信在个人业务市场建设上, 一直未有大的竞争突破。CDMA网络规模较小, 用户数量少, 致使网络规模的扩大成为瓶颈, 进而导致用户选择上的弱势, 如网点覆盖不够, 客户问题难以迅速响应, 网络升级资金投入问题等。在营销上, 中国电信的问题可以从市场定位、品牌建设两个方面论述。在市场定位上, CDMA的市场定位是发展中高端用户, 然而调查显示, 无线互联网用户主要是学生群体和中低收入的群体;超过2/3的用户每月花费在无线互联网上的费用在6~50元区间内, 其中以11~20元的居多。然而, 中国电信并未正确认识这一事实, 在营销策略上继续积极发展中高端客户, 加强对低端客户的管控, 导致移动用户持续出现负增长, 这说明其市场定位存在一定缺陷。在品牌建设上, 中国电信“天翼”品牌的广告投入大, 效果不错, 但业务却未能跟上, 即用户的品牌体验环节出现了脱节, 例如在业务、终端、服务、计费等方面, 与移动、联通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2) 服务能力提升缓慢。首先, 由于中国电信的老国企身份, 导致中国电信的员工数量较多, 员工素质参差不齐, 在服务思维的树立上进展缓慢;其次, 由于网点覆盖问题, 中国电信不能迅速响应客户的服务需求。

(3) 盈利能力较弱。中国电信凭借其强大的经营实力和庞大的客户数量, 总体盈利水平较高, 但从人均盈利率和资本盈利率来分析, 与中国移动仍有一定差距。加上收购CDMA的投入和进一步建设的庞大投入, 同时面临固网资产贬值的压力, 中国电信在财务资金方面的挑战较大。

2.3 中国电信的机遇

(1) 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居民需求得到了极大释放, 这为中国电信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 无线互联网业务的迅猛发展。随着互联网更加深入地嵌入到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 用户在信息多样化、技术纵深化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3G技术在满足大众数据通信需求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中国电信在宽带业务上积累的信息内容优势有利于其在未来参与市场竞争。

(3) 政策扶持。国家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 对中国电信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3G牌照的发放也反映了政府对中国电信的殷切期望。中国电信可利用自身的固有优势, 提供各行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例如社保网络系统、医疗系统、教育系统、公安系统、物联网系统等。

(4) 学习机遇。中国电信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 就要受到相应的监督。中国电信可借由此过程, 不断完善自身的经营理念、管理机制, 逐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4 中国电信面临的威胁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中国电信都将保持自己在国内市场上的主导地位,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电信的市场地位没有受到威胁, 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竞争威胁。作为中国电信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 在电信市场上都割据了不小的市场分额。中国移动由于多年的品牌战略, 通过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对客户进行了精确的细分, 通过良好的营销策略和服务策略, 占据了个人业务市场的半壁江山, 在电信市场的份额由2008年的54.5%上升到2009年的55.5%。这对于中国电信的C网建设来说是主要的竞争壁垒。而中国联通在将CDMA出售给中国电信后, 获得了现金资助, 从而解决了双网难题, 这也无疑增加了中国电信的竞争难度。

(2) 新技术新业务带来的冲击。以Vo IP、IPTV为主的IP新技术迅猛发展, 全球新型电信运营商给中国电信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而非法经营的Vo IP对传统电话的威胁越来越严重。

(3) 中国电信的基础固话网络用户逐渐萎缩。根据2010年11月的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全国固定电话用户总量为114 212.2万户, 但1-10月全国固定电话用户累计减少了1 365.3万户。

(4) 来自国外运营商的竞争威胁。在加入WTO后, 中国的电信市场不断面临国外电信巨头的觊觎。目前移动运营商的ARPU值在逐年下降,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提升竞争力和服务价值的手段——新的增值业务, 尤其是高速数据业务。3G产业链的打造势在必行, 如果国内运营商不能探索出好的3G运营模式和业务模式, 一旦国外竞争者进入中国3G运营市场, 国内运营商将有被赶超和淘汰的危险。

3 中国电信的TOWS分析及竞争战略

TOWS分析与SWOT分析密切相关, 是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 按照“优势-机会”、“劣势-机会”、“优势-威胁”、“劣势-威胁”的排列组合, 考虑在不同情境下应该选取何种战略 (参见表1) 。

4 中国电信竞争的主要对策

为了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中国电信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4.1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在提升现有员工素养的同时, 做好后续人才储备, 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现有员工, 通过与高校合作办班、开展专业培训等方式提高现有员工的技术素质, 开拓员工的服务意识;着力培养技术专业化人才, 做好后续人才储备;建立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杜绝人浮于事。

4.2 加大业务创新, 提高营销能力

电信行业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 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发展要求, 业务创新势在必行。中国电信在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中, 可以利用自身的固有优势, 进一步拓展业务, 成为行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专家, 如国家社保网、医疗系统网、教育信息化网络、环境检测网络等。在营销方面, 可以寻求电信传统业务与新业务的交叉销售机会, 并通过改善原有的系统来提升营销能力。

4.3 加强C网建设

在中国电信的各大业务中, 其个人业务的竞争力并不强, 但在全业务运营模式下, 此部分业务属于未来各公司的必争之地。因此, 中国电信必须加强对C网的投入和建设。

(1) 完善服务系统。中国电信C网的网络规模小, 网点少, 用户少, 许多基础性服务比不上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 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必须在这些方面迎头赶上。此外, 中国电信还需要发挥自己的优势, 成为网络应用一揽子服务提供商。

(2) 对C网品牌的重新定位。中国电信一开始就将其CDMA领军业务——天翼定位于中高端客户。但进一步细分, 中高端客户可分为两个群体:一是对无线网络数据有大量需求的商务人士和技术人员;二是中低收入的基层职员和学生群体。应针对不同的需求, 对品牌进行进一步的细分, 并提供不同的资费方案。

(3) 加强用户宣传。目前老百姓还没有完全区分2G和3G的区别, 没有把3G的优势凸显出来, 也没有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 中国电信需要加大对客户的宣传力度, 从客户的角度宣传CDMA的优点。

5 结束语

从对中国电信的SWOT分析中可以看出, 中国电信拥有一定的优势, 但本身需要克服的缺点也很多, 在未来的竞争中, 只有巩固优势, 克服缺点, 不断创新, 才是根本的发展之道。

摘要:随着我国3G牌照的发放, 移动通信行业全业务竞争在所难免。本文通过对中国电信进行SWOT分析, 提出其适当的竞争战略, 以及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电信,SWOT分析,竞争战略

参考文献

[1]和金生.企业战略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4.

[2]程子阳, 郑文富, 唐守廉.电信业重组后中国移动竞合策略研究[J].移动通信, 2008, 32 (9) :39-43.

3.中国电信行业分析 篇三

[关键词]电信业;资源整合;核心能力;全过程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F626[文献标志码]A

改革开放后,我国电信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企业重组。1998年3月,原邮电部与电子部合并为信息产业部,独立成为政府管制机构,管理全国的电信市场。1994年7月19日,中国联通公司正式经营电信基本业务和增值业务进入基本电信市场,结束了电信产业一家垄断的局面。2002年5月16日,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和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电信运营业进入“新竞争时代”。电信业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性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但当前中国电信企业的资源与核心能力整体水平不高,还未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局面。

一、中国电信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职能冲突且监管能力不足

根据自身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中国在电信监管体制上选择了行政统一协调管理的模式,实践表明这种监管体制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职能冲突。引入竞争必然会触动在位运营企业的既得利益。以移动业务为例,增加新的市场准入可能会冲击在位运营企业的市场地位,给在位移动运营企业的股东带来直接损失。如何平衡公众利益与上市公司股东的利益是一项既现实而又困难的选择。二是监管部门能力不足。产业环境的变化和电信市场改革的步伐加快,行业监管部门和政府部门需要时间来重新认识新的监管环境和建立新的监管机制。但由于资源和行政体制的约束,行业监管部门在基础设施和监管上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2.与竞争者和替代者的有效竞争格局未最终形成

我国电信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垄断经营阶段。在有限资源要素条件下,根据电信业的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外部经济性等特点,国家为满足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实施独家企业的垄断经营。第二阶段是价格竞争阶段。在竞争局面初步形成时,电信企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主要靠实施成本领先策略、降低业务资费,甚至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电信业务,以减少竞争对手数量。第三阶段是有效竞争市场形成阶段,即通过细分电信业务市场获得优势。政府为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实行非对称管制,扶持弱小运营者,对原有垄断运营者实行严格管制,典型的有价格上下限管制、承担普遍服务义务等。第四阶段是全球电信市场竞争与融合阶段。电信企业为提升国际竞争力,推行全球战略重组与联盟策略,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注重价值链群竞争,与竞争对手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目前,我国电信业处于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可以定义为有效竞争初步形成阶段。一方面,“5+1”(中国网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市场竞争局面已经形成;另一方面,企业发展战略缺乏理性思考,国内电信企业间的战略合作还没有形成,战略整合与联盟更是刚刚起步。

3.资源与核心能力的整合不成熟

对于我国传统电信企业来讲,一方面它们在长期的电信经营实践中形成了独有的核心能力,如丰富的电信从业经验,包括管理技能和技巧、管理制度和规范在内的各种专有知识,有家喻户晓的品牌、营销网点、用户群体等无形资产等;另一方面,它们又承载着许多历史性或政策性的包袱,如庞大的一线生产营业和行政员工队伍,大量提供社会化服务的非生产性经营性资产的存在和业务的经营,制约着企业劳动生产率和资产利用率的提高,也分散了电信企业的有限资源。我国新兴电信企业的核心能力则主要体现在:构建了现代化的电信网,可提供优质化的产品和服务;引入了新的运行机制和高素质的人才,便于实现机制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但与此同时,其不足也很明显:电信行业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的基础设施产业性质,因此新兴电信企业很难迅速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建成独立完善的电信生产网和销售网,同时号码资源的稀缺性等因素使得传统电信用户具有较高的转换壁垒。

2002年我国进入《财富》500强的电信公司只有两家: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分别以222亿美元的业务收入排在第214位和以174亿美元的业务收入排在第287位,在企业规模上,与Vodafone等世界电信巨头相比,我国电信企业排名靠后。在竞争优势方面,国外电信企业经过了上百年的积累与沉淀,无论是网络规模、服务意识与质量,还是组织管理模式与学习创新机制,都不同程度地建立了自己的核心能力。在全球电信市场竞争时期,国外电信巨头为抢占全球电信市场优势地位,一方面通过业务外包等“归核化”策略强化自己的核心能力,另一方面不断通过企业并购或战略联盟活动为竞争优势的持续和提升“输入”全球战略资源并“输出”自己的优势资源,以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拓展与延伸。反观我国电信企业,一方面竞争优势不明显,另一方面缺乏“输入”全球战略资源和“输出”自身优势资源的战略与行动。

二、中国电信企业提升资源与核心能力的应有对策

1.实施我国电信企业资源与核心能力提升的全过程战略管理

电信市场环境的变化及全球电信市场的激烈竞争,要求我们重新认识我国电信企业竞争优势问题。传统的企业竞争战略以环境、战略和组织或波特模型分析为主,企业关注竞争优势的核心问题是成本、规模、范围和效率。我国电信企业实施全过程核心能力战略管理,其战略思想可以简单归纳如下:在动态环境下,不仅关注外部环境,更关注内部的资源和能力;不仅关注外部环境对内部资源与核心能力的重要作用,还重视二者间的逻辑关系与战略思考;不仅关注竞争优势的外部市场表现形式——差异化、市场集聚、运作效率,更关注隐藏在外在市场表现形式背后独特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不仅重视核心能力形成过程中识别、评价、营造、持续环节,还重视各环节间的动态均衡和战略协同;不仅重视核心能力的内部价值链识别,还重视核心能力的外部价值链识别;不仅关注核心能力的营造,更强调核心能力的更新与再造;不仅关注核心能力的一次性构建,更强调核心能力的持续与保护;不仅建立一种核心能力,还要根据市场需要及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几种核心能力,形成多簇“租金流”。也就是说,动态关系下的我国电信企业必须不断识别、评价、获取、营造和更新能够构筑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在技术创新因素驱动下,以创造最大的顾客价值和在竞争互动环境中获取自己的竞争强势为目标,不断更新企业的战略资源与核心能力,利用动态组合的核心能力持续不断地创造竞争优势群,从而在动态关系中保持电信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2.实现政府协调下电信业的有效竞争

首先要加快《电信法》的制定。我国在制定《电信法》时要遵循公平竞争、网络共享、保护消费者的原则,对市场准入、电信资源使用、服务质量、技术四个方面作出规定。制定市场准入规定的目的是要实现电信业的合理投资,防止电信基础设施因重复建设而造成资源浪费。对电信资源的规定,应建立如号码、频率、卫星轨道等资源的计划与分配的管理机构,并保障该机构能够按照公平、公益、效率的原则对电信资源向电信市场的参与者进行统一管理和分配。同时,电信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合同各方对订立的有关电信合同长期承诺。其次,合理监管是电信业有效竞争的前提。实践证明,监管不足会导致不公平竞争行为的盛行,监管过度会扭曲竞争行为。电信监管改革应与市场改革的步伐相协调。加强监管体系的建设,一是要加快有关法规的制定,建立完善的电信监管框架;二是在改革时期适当增加行业主管部门的资源,用于电信监管的基础条件的建设和专家队伍的建设,提升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三是国有资产主管部门要尽快促进国有或国有控股电信企业完善公司治理,并从资费管制、资源管制、互联互通管制方面对其进行监管。

3.注重关系资源的整合

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电信市场价值链结构分工越来越专业化。技术支持商和集成商从电信设备制造商中独立出来,集成商成了制造商、技术支持商与运营企业之间联系的纽带;终端用户也从单一的需求特征分化为个人用户、企业用户和行业用户;代理的功能进一步加强,已经能够独立开发并提供很多电信企业没有提供的服务;终端开发商原先是与电信企业完全独立的,现在已经产生了紧密联系;内容提供商也开始独立发挥作用,在价值链中占有了重要地位;电信企业仍然处于价值链的核心地位,但其命运已经与更多的价值提供者联系在一起。电信企业、增值业务服务提供商和集成系统服务提供商一起构成价值链的核心。电信企业从用户处获得话费收入,通过把业务批发给增值业务服务提供商而收取相关费用,然后把收入的一部分用于从集成系统服务商处购买所需的网络设备及维护和技术支持,另一部分交给增值业务服务提供商作为代收的费用和内容服务费用(扣除佣金),其中内容服务费还要进一步返还给服务提供商直到内容提供者。集成系统服务商再从设备供应商和技术供应商处获得支持,将设备、技术集成后提供给电信企业。服务提供商从内容批发商、专业信息源购买所需要的信息,从增值业务提供商处购买业务经营权,为用户提供应用和内容服务。

目前我国电信业的国际竞争力处于劣势,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为当务之急,其关键是要保持一定的规模。当今的世界电信业超级大公司兼并连番出现,1999年10月美国第二大长话公司国际微波公司以1 290亿美元并购第三大长话公司Sprint公司,创造世界历史上公司并购金额的最高记录。日本的移动通信企业掀起了并购重组的浪潮,日美欧电信企业在开展激烈竞争的同时,又注重加强彼此间的合作。英国电信公司(BT)、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和日本电信公司(NTT)1999年4月一致同意进行资本合作,以力争掌握信息网络时代的主动权。国际电信业发展趋势表明,我国电信企业今后会面临更大的挑战,须在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同时,注重规模的扩大,提高总体实力。另外,在资本竞争时代,资本成为决定电信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资本运营将成为电信企业扩大自身实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尚未出现大规模的电信并购,但随着外资电信的逐渐进入、国内电信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电信业以并购为主的资本运营将会频繁出现,我国电信业界对此应有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臧学运.基于协商论分析电信企业竞争中的协商策略[J].通信与信息技术, 2008(3):88.

[2]李纪.三大特征构建核心竞争力[J].中国电信业,2006(10):60.

4.中国女装行业分析 篇四

目录:

一、中国女装未来展望

二、中国女装市场现状分析

三、百货零售企业分析

四、总结

一、中国女装未来展望

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多元文化的发展,年轻女性在经济上的实力不断增加,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品牌意识更加强烈。现代消费者着装讲究个性化,追求自我风格和完美,选择自己喜欢的服装是一种时尚。大部分女性愿意用服装来表达显示自己的文化层次和品位。而各个年龄段的女性消费者对品牌服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市场更加细分化,从大众休闲服、运动服、少女装、淑女服、时尚休闲、量体裁衣、量身定做等,还出现专门设计等深层次的个性化服务,以此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经济地位、不同文化背景的女性消费者需要。

女装品牌的定位更加明确和细分,品牌效应更加明显。近年来,随着女装市场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逐渐加剧,市场中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女装品牌,诞生了具有明显区域色彩的产业集群;中国女装的品牌化、规模化、时尚化、个性化趋势愈加明显,女性穿着更趋向于休闲化、多样化、个性化、时装化和品牌化。越来越多外国女装品牌加快了在我国的扩张速度,H&M、ZARA、C&A已纷纷涌进中国市场并占据了领先优势,美国的GAP也将在北京东方广场开店。随着他们不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力度,女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女装企业普遍存在库存高、周转速度慢、产品同质化等原因,同时消费者对女装品牌的忠诚度较低,市场份额不稳定,使中国女装企业陷入价格战和终端促销战的漩涡中,中国女装行业的市场竞争格局,正由过去的降价竞争快速变成款式、时尚、销售环境等综合因素的竞争。加之今年以来服装企业生产成本增加、销售下滑、利润变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服装企业逐渐进入资本市场,通过重组、并购等途径来完成资本化运作,很多规模较大的女装企业目前都已延伸出不止一个品牌。中国女装企业正从单一品牌向多品牌、多品类过渡,以实现品牌化战略。多品牌、多品类是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发展,确定旗下品牌定位的差异化和细分化,从而带动销售的增长。国内品牌拥有三个品牌及以上的企业有白领、MD(凌志集团)、影儿、赢家、艺之卉、印象、岩、江南布衣、淑女屋、依恋、舒朗、A02等。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中国女装行业的未来发展必将更上一层楼。

二、中国女装市场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女装品牌的数量有着极高的增长率;但女装品牌的区域性较强,在全国范围内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女装品牌相比较男装品牌而言,市场占有率还是相对较低且消费群体不稳定消费者品牌忠诚度也相对偏低。“南装北上”已经成为中国女装品牌市场的一个典型现象,但是从总体看中国女装品牌区域特征依然突出。制约女装品牌发展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家族管理方式仍然占有主导地位(如淑女屋、歌力思、娜尔斯等品牌)。目前虽然有部分女装品牌企业也聘请职业经理人从事专业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多数企业仍然沿用创业时期亲戚朋友,以家族亲情维系企业管理,优秀人才难以进入,进入后难以适应企业环境,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2、在设计上虽然较以前更加受到重视,但品牌特色风格不明显,缺乏个性、独创性和相对独立的特色风格,模仿现象仍然较为严重,产品定位趋同现象仍然较为突出,互补性差。另外,前些年一直在女装品牌界不绝于耳的“京派”、“海派”、“南派”、“汉派”、“苏派”、“杭派”的叫法,也让一些女装品牌企业跌入了注重标榜基地优势、因而忽略了塑造品牌个性的误区。

3、中国地域辽阔,风俗各异,对国际流行时尚的接纳速度和程度也存在差异。女装品牌消费者的多样化、多层次、地域性和由情感支配带来的随意性,决定了女装品牌产品的多变性、周期短的特征,也决定了女装品牌企业不宜盲目做大的特殊性。

前几年大家说到中国女装品牌,最常用的八个字就是“南北女装品牌、互不过江”。现在的中国女装品牌面貌很显然是今非昔比,也打破了“南北女装品牌、互不过江”的束缚,但是从总体看中国女装品牌区域特征依然突出。比如江浙地区女装品牌,具有浓重的江南水乡文化气息;广深地区由于临近港澳地区,则时尚感较强,而且设计师品牌迅速崛起;“汉派”则以颜色鲜艳为特色等等,这种业内说了好多年的现象已经有所突破,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各地依然有自己显著的特点,惟一改变的是,各地女装品牌在当地形成一定气候后,开始进军全国的目标城市。但是现阶段的中国女装品牌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依然还是呈现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利润薄、稳定性差的现状。制约中国女装企业发展的瓶颈可以做如下分析:

1)消费者情况分析:

有关调查显示,中国77.3%的已婚女性决定着家庭的吃、穿以及日常用品的选购,22.7%的已婚女性在家庭买房、买车、购买贵重物品等大额支出时会“自己做主”,其余已婚女性也在很大程度上有着影响家庭重大消费的最终决策。46.5%的已婚女性个人收入由自己支配,将收入交给丈夫支配的仅占2.2%,其余的两人收入放在一起共同

支配。第六届中国女性消费高层论坛2010年12月17日在京举行,调查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长沙、兰州、大连、太原、成都、宁波等10个大中城市。论坛发布了“2010年城市女性服装消费调查报告”。调查显示,中国女性消费中,用于购买服装服饰的花费排在第一位,其余依次是用于通讯、旅游、健身、化妆品以及购买书籍的费用。报告显示,2010年,“服装服饰”已连续五年位居城市女性消费榜首,其中,北京女性以人均6295.33元居女性个人服装开支之首,上海、长沙分别为第二和第三。论坛发布的“2010年城市女性服装消费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女性最舍得给自己和家人购买服装,大连女性最舍得消费最贵服装。31至40岁城市女性个人服装开支平均达到5082.10元,位居各年龄段之首;41至50岁女性购买高档服装出手最大方,购买一件(套)服装的开支平均达到2019.85元。在品牌方面我国女性更加倾向与国内品牌,影响女性消费最主要的因素是服装款式和价格,需求最大的服装是休闲装,对高级订制服的兴趣初现端倪,端庄大方则是最期待的着装效果。“好服装”的首要标准是性价比合理,服装消费时最需要获得的是服饰搭配知识。同时网购成为女性重要的购物方式之一,2010年参与过网购的被访者达70.8%。其中,北京网购者比例最高,中国妇女杂志社、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发布了“2010-2011中国城市女性消费调查报告”。报告指出,网购日渐成为女性重要的购物方式之一:2010年参与过网购的被访者达70.8%,上年网购比例仅为42.3%。参与网购的北京被访者达90.7%,位居10城市之首。18至30岁被访者网购比例最高,51~60岁的被访者中有39.8%的人参与网购。同时女性服装的定位更加明确和细化,适应于18岁以下、18~25岁的年轻女性,25~35岁的青年白领以及35~50岁的高级白领甚至50岁以上的女性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年龄和职业的着装。

从消费阶层分析,名牌服装消费群:这个阶层人员包括外企工作人员、著名演艺界人士、个体经营者、农民企业家、涉外机构高级人员、金融界人士等,约占总人数的0.61%,而消费量即占到3%。中档服装消费层:这个层次主要是城市中的工薪阶层和农村的富裕户,约占城市人口的60%,农村人口的20%;低档服装消费层:主要是城镇中低收入者、失业人员以及农村主要人口,约占城镇人口的25%,在农村约占60%。从不同年龄消费者分析,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女装品牌已经基本满足了女性衣着需要,但是却只有少女装品牌相对有个性,而现代消费者着装讲究个性化,追求自我风格和完美,各个年龄阶段的女性消费者对品牌服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市场产生了分化,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经济地位、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需要不同的服装。主要有以下三种年龄层次的消费者:18岁~25岁的年轻女性:这个年龄段的消费群,主要是学生和刚走上社会工作不久的人,经济大都不独立或不完全独立。这群人对服装的追求标准主要是在流行和新颖性上,是更换服装最快的一群,他们对品牌有一定的认知,但大多无力购买名牌服装。他们是品牌服装的潜在消费群。25~35岁的青年白领以及35~50岁的高级白领女性:这个年龄段的消费群,已经工作或者工作多年,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素养,强调生活的品质,注重生活品位。她们认为服装是个人品位和身份的象征,故对其的要求比较高。这群人是品牌服装的主要消费群;50岁以上中老年女性:这个年龄段的消费群,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不占有主导地位,经济收入处于衰退或者停滞的阶段,对服装的要求不高或者不能要求太高,不是品牌服装的主导消费者。

2)目前中国女装品牌行业整体的发展特点v(S, H

中国女装品牌行业发展至今,纵向比较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女装品牌设计与品牌的理念,在文化层面上还有一定差距。虽然,现在我国女装品牌的产品产量不低;产品品种、花色、款式很多;企业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管理等水平大幅度提高;在服装制造水平上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赶上了国际水准,现在我国可以承接国际上任何名牌产品的加工制作,可是目前从国内市场上看,高端市场几乎全部被国外品牌所占领,从国际市场上看,能走出“国门”的国内品牌很少。近几年,制造业的竞争已从单纯的企业战略逐步向全方位的集聚地战略演变,在市场经济中发展起来的中国服装产业,在产业分布上表现的突出特点就是产业集聚。中国服装的产业集聚地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女装品牌企业也相应地分散在其中。每一个产业集聚地都有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产品品类的特色比较集中。除内衣(文胸)产品外,中国女装品牌产品生产的集中度一直较男装产品低。其主要表现为,中国女装品牌的数量有极高的增长率,但女装品牌的区域性较强,在全国范围内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女装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比男装品牌低而且其品牌不稳定。女装品牌具有设计要求新颖、技术含量高、实效性强、批量小、周期短、变化快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生产企业要有很强的设计力量。中国现在虽然已涌现出许多优秀设计师,但对于中国女装品牌业的需求来说,设计力量还显得相当薄弱。其次中国女装品牌还存在一些企业工艺技术及设备较为落后、面辅料的配套跟不上服装业发展,生产高档产品的面料依赖进口等问题,这些因素制约着中国女装品牌的发展。中国女装品牌产品的档次、整体质量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企业间的产品质量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企业的产品质量很不稳定。

3)女装品牌集聚地分析

 深圳成为国内女装品牌之都

像“天意”、“影儿”、“淑女屋”这样国内耳熟能详的深圳自创的服装品牌,10多年来深圳已涌现了上千个,不但彻底改变了昔日深圳人到外地购衣的习惯,还使深圳变成国内外客商青睐的服装采购地。2005年深圳纺织服装行业实现产值620亿元,出口创汇达57亿美元,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深圳市场上难觅本地生产的服装,更不用谈品牌了,尽管服装工厂不少,但大多按照订单加工,全部外销。90年代中期以来,深圳服装行业异军突起,企业在开创品牌道路上不懈前行,一家家新的服装企业注册成立,一个个新的服装品牌相继诞生,先后在八卦岭、蛇口、车公庙、龙华等形成一个个服装产业聚集地。2000年以来,深圳形成了国内最大的女装品牌生产基地,拥有3000多个女装品牌。目前的深圳女装品牌新款周期已经缩短到两星期,女装品牌的创新设计能力在全国遥遥领先,深圳已成为国内女装品牌之都。据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2005年抽样调查结果显示,75%以上的深圳服装企业将销售额的5%至15%作为研发经费,而69.2%的研发经费用于新产品的开发。

自主创新带来了企业产品、市场结构的根本性转变,深圳服装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来自深圳服装协会的统计数字表明,以女装品牌设计制造为产业聚集优势的深圳服装业,国内市场营销份额已达到60%以上。

 广州女装品牌设计师品牌渐成气候

在广州的大街小巷涌现出许多个性突出的品牌,不但她们的服装风格个性鲜明,而且店铺的陈列、装修也很特别。在广州,这样的设计师品牌已渐成气候,除了现在知名度比较高的“例外”、“芳芳”,还有“古色”等一批设计师品牌做得也比较成功。也许是因为她们拥有更多发挥空间,设计师品牌的服装品牌风格个性尤为突出。绝不简单的另类与夸张,使她们在品牌林立的今天,特别抢眼,让人一眼就能认出,而且决不会跟其他的品牌混淆。另外,广州白马服装批发市场也是广州女装行业的一张名片。目前在全国各地销售火爆的“哥弟”女装,就是从白马服装批发市场走出广州,走向全国的。一走进白马服装批发市场就会被它的火爆场面吓倒,川流不息的人群,人人手上拎个特大黑色塑料袋穿梭于各商铺之间。以服装批发起家的广州,批发仍然是重头戏。同时由于近年来外贸市场的不景气,很多外贸型企业纷纷转战国内市场。这些企业有着规范的管理、强大的产能、雄厚的资金实力等优势,但是由于对国内是的不了解,虽然这些企业聘请了专业的人士进行管理但在整体营销方面目前较为成功的企业依然不多。

 杭州女装品牌一张“金名片”

据中国服装协会统计,在全国30个服装产业集聚地中,杭州服装企业的数量名列前茅,“杭州女装品牌”也成为城市的一张“金名片”。杭州拥有自主品牌800多个,同比翻了四番还多。过去5年杭州女装品牌的连锁专卖发展迅猛,展现了杭州女装品牌风采。业界一个共同的看法是,杭州女装品牌正以“清新、柔美、婉约、雅致”的品牌风格,在国内女装品牌市场享有较高声誉,同时也日益成为我国女装品牌业新亮点。近日,杭州女装品牌正在从“加工制造”走向“设计创造”,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如“OTT”、“江南布衣”等。

 北京女装品牌呈上升趋势

北京时装之都的建设和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为北京服装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以“白领”、“玫而美”、“滕氏”等品牌为代表的北京女装品牌从1999年至今一直在北京市场上有良好表现,占据品牌市场占有率的前几名,其中,中高档品牌发展较快,市场占有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白领”,不仅是北京女装品牌的一个成功典范,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女装品牌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是目前惟一能在高端市场与国际品牌一较长短的中国本土女装品牌。京中式服装生产企业最多,品牌数量也最多。也吸引了广州、香港、杭州等地的著名中式服装企业来北京设厂生产。这些中式服装品牌企业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纷纷在高级饭店、宾馆、机场、高级商住区等地设立,但以定做为主。与北京的百年京城的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有密切的联系,是历史与现代的结合,尤其在北京将举办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正是展现中国文化、历史的好机遇,中式服装品牌将成为最好的载体之一。但北京品牌常常带有强烈的区域色彩,大多以地方品牌的形象出现,辐射全国的品牌很少;同时企业各自为阵,缺乏交流,服装品牌总体水平仍然落后于深圳、上海、杭州等地。现今的国际服装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劣势已经成为阻碍北京建设时装之都最大的障碍。

 汉派女装品牌

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一批依靠汉正街针织批零发家致富的老板,纷纷成立服装企业,扛起汉派服装的流行旗帜。短短几年,汉派服装由最初的200家发展到最高峰时的2000余家,服装业产值由不足6亿元增至60亿元。汉派服装整体快速崛起,也引来其他各派服装整体出击。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快速成长,汉派服装的烦恼也随之而生。服装企业数也由高峰期2000户下降至1500多户,在武汉市内各大商场的占有率由1997年前后的70%以上,下跌至30%左右。在其他市场也受到较大的挤压,有的企业无奈退出了原来进驻的市场。究其原因主要是:产品趋同,模仿抄袭现象严重,设计创新能力较弱;老板的素质和经营理念,跟不上服装业发展变化要求,难以适应品牌服装时代的要求。武汉市现有服装企业1600余家,去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红人”等5家企业跻身全国服装企业“双百强”,7家企业被评为省级名牌,汉派女装品牌在全国服装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与北京、浙江、江苏、广东等相比,武汉服装企业的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比较低,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比较弱,发展不够快等因素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百货零售企业分析

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10年前三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11029亿元,同比增长18.3%,比上年同期提高3.2个百分点,比1~8月微增0.1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企业服装类商品零售额4000亿元,同比增长24.0%,增幅较2009年同期提高7.1个百分点。服装消费增速明显超过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中华商业信息中心统计的大型零售商业服装类消费数据显示,1~8月,销售金额和销售数量分别累计增长了23.05%和10.30%。

从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的代表大城市主流消费的大商场消费数据来看,2010年1~8月,大城市消费增长平稳,消费数量增幅不高。这个趋势从2008年下半年就出现端倪,大都市消费日趋成熟饱和,面临消费结构升级,数量增幅保持平稳低调。大商场消费增幅与社会服装消费增幅对比来看,可以看出社会服装零售增长更具活力,而活力的源泉就是二三线中小城市服装消费的崛起。2010年9月,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增长较快,同比增速为26.3%,是今年以来的最高增速,比上年加快了14.8个百分点。从前三季度累计情况看,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累计同比增速达到20.1%,高于上年同期9.2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第三季度同比增速稳定,尽管市场9月份销售增长较快,但受7、8月份市场销售较为平淡的影响,所以相比前两季度略有回落。同时由于通货膨胀的原因致使一线城市营运成本增加,部分灰色支出同比往年增加较大。二线市场的快速增长吸引了更多企业的眼球,在和广深地区部分企业的营销总监沟通后了解到很多品牌今年的营销计划都转向了国内的二三线市场的一类商场。

四、总结

5.中国电信联通垄断案分析报告 篇五

一、垄断的含义

垄断(monopoly)一词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

原指站在市集的高地上操纵贸易,后来泛指把持和独占。中国自古称垄断为“榷”。古代中国的盐、铁、茶长期属于官营之垄断事业,因有暴利之故,国家一旦出现了财政危机,为贴补国用不足,必然实行禁榷制度。

在资本主义经济里,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结合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垄断行为是指:排除、限制竞争以及可能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

垄断行业就是行业或市场中只有一个厂商的情况。

政治经济学书上指 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或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三、垄断的原因

一,对关键性资源或关键性原材料的控制或占有。许多产品的生产都需要某些关键性资源,如果厂商实现了对某种产品生产所需的关键资源供给的控制,从而也就使其他厂商无法进入该领域生产同类商品,在此情况下就会形成垄断。

二,专利制度。为了保护知识产权,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专利制度。在此情况下,如果某企业拥有了生产某种产品的专利权,那么该企业就可以在一定期间内独家生产该种产品,从而形成垄断。为了防止这种垄断的发生,专利权一般都有一定的期限。

三,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形成自然垄断的重要原因。某些行业的技术条件决定了只有在产量很高或生产规模巨大的条件下,才能取得生产的规模效益。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行业只由一个厂商来经营,则生产成本可能会更低,这就是所谓的自然垄断情形。处于自然垄断 的企业虽然可能会降低成本,但却排斥了竞争。因为自然垄断企业一旦实现了最优生产规模,其产量就可以满足市场的需要,从而形成行业壁垒,使其他厂商难以再进入该行业,于是形成自然垄断。

四,准入制度。为了保证一个国家的政治安全或经济安全,政府会对某些行业,例如军事工业、通讯、银行等实行准入制度。政府一旦对某些行业实行准入制度,就会导致该行业的垄断。

五,生产集中。市场竞争本身的发展会导致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垄断。

四、案例:中国电信联通垄断

2011年11月9日,据央视报道,国家发改委正在调查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涉嫌宽带接入领域垄断问题,若事实成立,上述两家企业或遭数十亿元巨额罚单。发改委负责人表示,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宽带接入及网间结算领域存在垄断问题,两家公司在宽带接入领域收入分别为500亿和300亿元,如果事实成立,将对两家处以1%-10%的罚款。以下为央视新闻节目实录:

主持人:不久前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发布的一份报告,可以说令我国亿万网民大跌眼镜。这份名为2011年蓝皮书中国信息化形式分析与预测的报告显示,截至到我国2010年,我国宽带上网平均速率位列全球71位,不及美国英国日本等三十几个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但是,平均一兆每秒的介入费用却是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的3-4倍。

近日有消息称相关部委已经就介入问题对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展开反垄断调查。并有可能对两家企业进行反垄断调查。

主持人:不久前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发布的一份报告,可以说令我国亿万网民大跌眼镜。这份名为2011年蓝皮书中国信息化形式分析与预测的报告显示,截至到我国2010年,我国宽带上网平均速率位列全球71位,不及美国英国日本等三十几个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但是,平均一兆每秒的介入费用却是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的3-4倍。

近日有消息称相关部委已经就介入问题对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展开反垄断调查,并有可能对两家企业进行反垄断处罚。就这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记者独家专访了国家发改委价格监 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副局长李青。

画外音:李青告诉我们,今年上半年年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接到举报后,就立刻对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涉嫌价格垄断案的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在宽带接入及网间结算领域是否利用自身具有的市场支配地位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市场等行为。

五、该怎么解决

1、要增加互联网骨干网运营商的数量,现在就是一个南电信北联通,名义上是两家,实际上在南方和北方主要是各自一家。这个要增加数量,比如把中国移动和广电都加进来,他们各自的全国光缆的干线网都是现成的,只要发给他们经营牌照,而且允许他们建立自己的国际出口局,因为互联网是国际性的,那么马上上游的经营者就有四家,二级零售市场包括铁通、长城宽带、歌华,马上就搞活了。自然可以在这四家中选择最物美价廉的作为我的骨干网带宽的供应商,而且价格比现在大大降低。这些企业的成本大大降低了,因为出于竞争状态,所以自然就可以对消费者降价。一般的估计来讲,如果这步做到了,尤其是沿海大城市,信北京这样的,月租金往往可以降低三分之一左右,甚至更低。这个是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措施。就是通过竞争来打破垄断,降价,自然市场中无形的手胜过有形的手。

2、增加骨干网运营商的互联互通的点。比如我们国家多少个大区,六七个大区,可以在每个大区都来设置一个或者几个互联点,这样的话,既降低成本,又使得通过互联互通使这四家竞争更为公平,而且这种骨干网运营商的互联互通是互不结算,因为是出于国家政策使他们必须互联互通,作为强制性的要求。

3、加强资费监管,一方面我们通过竞争,让大家进行市场定价,另一方面,要监管,使得批发价不得高于零售价,就像一开始讲的,电信和联通给铁通或者长城宽带他们的批发价非常高,而对自己的用户零售价非常低,之间能差几倍。这种做法必须严格地禁止。

六、后续:电信联通认错求和

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已经与国家发改委进行了充分沟通,两家 公司认错并承诺整改,国家发改委将中止对这两家企业在宽带接入上的反垄断调查。

1.中国电信声明要点

(1)通过自查,发现中国电信与其他骨干网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质量未完全达到相关主管部门的要求。

(2)将尽快与中国联通、中国铁通等骨干网运营商进行扩容,降低与中国铁通的直联价格,提升互联互通质量。

(3)将规范互联网专线接入资费管理,适当降低资费标准。(4)将大幅提升光纤接入普及率和宽带接入速率,五年内公众用户上网单位带宽价格降35%左右,并立即着手实施。

2.中国联通声明要点

(1)自查中发现在向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提供专线接入业务方面,价格管理不到位、价格差异较大。公司与其他骨干网运营商之间的互联网互联互通质量也需进一步改善。

(2)将完善互联网专线资费管理制度,配合其他骨干网运营商提升互联网互联互通质量。

(3)将深入推进宽带网络“升级提速”工程,大幅提升光纤接入普及率和宽带接入速率。

6.中国钢铁行业现状分析 篇六

中国钢铁行业现状分析来源: 【字体:小中大】

引言:自2011年9月份开始,中国钢铁行业进入长达6个月的结冰期,市场几乎没有留给钢贸商任何机会,面对突如其来的寒冬,钢贸商步履艰难。王充《状留篇》中有言:“河冰结合,非一之日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钢铁行业的寒冬,是经过长期的积累、酝酿形成的。既然冰已结成,钢铁业的融雪自然会如期而至。

进入2012年第一季度尾,钢市开始缓慢进入上升轨道,融雪的季节,寒意继续吞噬着钢贸商仅存的一点热量。整个钢铁行业该如何抵御,钢贸商又该如何坚守,融雪后的春天还远吗?

【中国钢铁行业迎来变革风暴】

2012是中国钢铁业的变革时期,这既艰难也是一个大考验。

首钢集团董事长朱继民在第七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间隙表示,今年的困难形势说明中国钢铁业的变革时代已经到来。

朱继民表示,前些年钢铁业发展太快主要是受投资拉动,企业感受不到市场的压力,而去年年底以来,钢铁市场遭遇困难,市场压力陡增,落后企业面临被淘汰,钢铁业的变革时代已经拉开大幕。

近年来,中国钢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低端投资过快,产能过剩难以改变。朱继民还指出,我们在很多地方,比如中小钢铁企业的产能扩张是受到地方政府鼓励的,要改善产能过剩的局面已经不单单是钢铁业本身的事情。

【中国钢铁产能增速放缓】

面对行业总量过剩、行业赢利困难的局面,近年中国钢铁行业快速扩张的速度终于放缓。国家发展改革委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下半年钢铁行业新开工项目为197个,下降36.7%。

根据中国冶金建设协会统计,2011年国内新开工、新设计、新规划炼钢产能分别为420万吨、736万吨和127万吨,较上半年分别大幅下降80%、32.3%和81.3%,处于近年来最低水平。新开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大幅下降,为591.5亿元,比上半年下降52.2%。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吴溪淳9日晚在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的会议上指出,钢铁业产能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今年一季度在钢材出口增长15.8%的情况下,国内表观消费量零增长。同时,钢协会员企业一季度粗钢产量同比只增加80多万吨,但库存增长了150万吨左右。

经过近年的快速扩张,国内已经形成9亿吨的钢铁产能,并最大程度将其释放转化为钢产量。吴溪淳称,因为河北省统计省内钢产量没有将隶属于首钢的迁钢、京唐钢厂归入,造成1700万吨的产量没有纳入全国钢产量统计,实际上中国去年钢产量实际已经达到7亿吨。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一季度报告(下称报告)指出,在当前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和我国宏观调控的作用下,钢材消费需求恢复缓慢。而钢铁生产则呈现逐月上升的态势,尤其是3月份以来钢产量超出市场预期,对市场造成一定压力。

“4月份,钢协会员企业生产的热轧板卷平均价格比去年同期低490元/吨,冷轧板低470元/吨,而去年全年平均吨钢赢利仅为130元。”吴溪淳说。

根据一季度全国经济发展情况,报告预测,2012年中国钢材实际消费量约为6.39亿吨,比2012年咨询报告中的预测量降低1.1%。

【坚冰易融寒难却!钢材贸易商的融雪季】

钢贸商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钢市多次疲软的洗礼,本世纪以来2005年和2008年钢价大起大落的锤炼,以及2011年下半年至今整个钢铁行业的寒冬时期。钢贸商已经在钢铁行业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数次的磨练,培养了其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的行业素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更强。现在,整个钢铁行业处于“融雪期”,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但钢铁行业也会犹如黎明前的黑暗一样,阳光明媚的春天依然会繁花似锦。

钢贸商的“冰河世纪”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钢贸商就面临钢铁行业的“利润”重压。国家对房地产行业频出严控措施、资金面长期趋紧、上游原材料价格保持坚挺、下游需求持续疲软,再加上今年钢厂开始释放产能,数千钢企中的国有钢企为了保证业绩,甚至越亏越做,导致钢厂的粗钢产量过剩,压力紧接着转嫁给钢贸商。据统计,2011年,我国钢铁产业利润率为2.4%,远低于6.3%的全国工业销售利润率。

今年的1-2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21.5%,同比回落3.4%;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为27.8%,同比回落7.4%;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9.3亿元,同比下降57.7%。今年的两会,国家又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定为7.5%,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政府首次将经济增长预期设定在8%以下。而温家宝总理强调,房地产的调控不放松以及银行业限制“两高一剩”行业贷款、节能减排及环保建设等等均在很大程度上拉升钢厂吨钢成本及降低下游需求水平。外围形势的严峻,加剧了微利时代钢贸企业经营的困难。

季节性需求带动钢价攀升“金三银四”不给力

据了解,自今年2月下旬到3月份以来,国内的钢材市场价格断断续续呈现出上涨的趋势。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国内钢材现货市场上,建材、热轧板卷、中厚板现货市场价格都延续涨势。螺纹钢价格与三月份同期相比上涨了3%左右,与2月相比则累计上涨超过5%。

对于钢铁行业来说,历年的“金三银四”都是库存下降最为明显的时期,但今年的库存下降力度显然不够。此前,每年从最高点连续七周库存下降的幅度都超过14%,去年同期下降幅度更是达到15.3%,远高于今年的降幅。据悉,在钢材市场的实际成交中,部分钢贸商表示,目前商家所销售的钢材,有一部分的库存是年前的高价资源,虽然市场的价格有所增长,但仍低于年前的进货价,导致市场钢材价格倒挂的现象依然存在。

尽管如此,但基于现在的钢材价格不断攀升,继而使季节性回暖态势明确。钢价的持续走高其最大的推动力是商家的高度“看涨”、“拉涨”,也正因此,带动了钢厂产能的进一步释放。清明节假期国内市场宏观层面释放出诸多利好。三月份钢铁业PMI为49.3%,比上月提升

6.5个百分点。分析人士指出,未来宏观政策措施要在需求端特别是基建投资上发力,而2011年底在建净投资规模高达35万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今年投资惯性很大,钢材市场需求仍将会保持在较高水平。

钢贸商:还款容易,贷款难

依照惯例,每年三月份是钢贸商集中还贷的高峰期。而今年,由于整个钢铁行业依然面临着诸多困境,利润不断下滑,加上钢贸商“跑路”事件频发。银行为了管控风险,去年9月份的借款都需要在今年3月份还清。钢贸企业多年来在银行业的“座上宾”地位也随之改变。

现在,银行再度放贷的时间间隔明显加长,银监局曾数次下发了关于钢贸行业的文件,其中提到钢贸行业贷款过于集中,要求警惕钢贸企业贷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全国钢贸企业达20多万家,而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钢贸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量非常大。就连没有实际库存量的小型钢贸企业的日常资金运作也要十几万,更何况大型的钢贸企业高达千万的日常业务。所以银行的信贷支持,成为多年来钢贸企业维持公司正常运转的稳定资金来源,做钢贸一旦资金链出现断裂,整个生意也就难以维持下去。

然而,面对钢贸商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扇门也在悄悄为钢贸商打开。今日钢铁网现货电子交易平台的线上融资业务已经拉开帷幕,在此钢铁现货交易平台上的钢贸商通过钢铁现货交易,产生真实的交易背景和信息流量,就会有机会更加方便地在线上进行钢铁融资,为企业解决资金问题。

钢贸商:冬天来了,春天不再遥远!

虽然,钢铁行业因为国内经济发展走缓而面临下游需求减少的困境,但我国依然处于投资拉动型时期。在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广阔的市场仍然为钢贸企业提供着肥沃的生存土壤。目前,国家投资建设的小幅缩减,只不过是行业所经历的阵痛。

钢贸行业发展空间依然存在,近几年,虽然钢厂不断扩大其直供比例,但主要是针对部分需求比较单一和稳定的大型工程项目和具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市场。小批量、多规格、多品种的用钢需求仍将是市场主流,并且只能由钢贸企业来满足。中国近7亿吨的粗钢年产量,对国家、国民经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很多优秀的钢贸商来运作,把这么大产量的钢材及时、合理地配送到需求钢材的角角落落。

另外,钢贸商要在钢铁行业的非常时期具有足够的耐力和行业“嗅觉”。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承载着13亿人民的住房需求,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住房涉及到水泥、钢材、玻璃、家电、物流等44个行业,假如房价下跌30%~50%,那么全国近一半行业将陷入停滞,近一半人将失业。今年中国房价可能会出现阶段性的小幅回调,但长期来看,仍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房地产行业依然是钢材用量的主战场。

【减污又出新招 钢铁业也要“倍量替代”】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透露,“十二五”期间,国家严格控制污染物新增排放量,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新建项目实行区域内“倍量替代”。

“所谓倍量替代,即所有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必须符合环保要求,其新增的污染物排放量必须用区域内其他项目的削减量进行替代,削减量应达到新增量的一倍以上。”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解释。

王金南进一步指出,需要替代的削减量,可通过本企业内部淘汰、关闭、搬迁改造和污染治理等措施获得,或通过削减该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内其他现有污染源的排放量获得。

“从过去的等量替代到今天的倍量替代意味着污染物总量减排的升级。”环保部的一位官员透露,倍量替代具体该怎么操作,目前,环保部尚未确定实施细则,还在研究当中。

不过,包括浙江在内的一些地方已经出台了相关实施细则。

增产减污

“国家要实施倍量替代,因为某些城市和地区污染过于严重,污染物减排压力很大,所以必须要出新招、出狠招。”一位地方环保厅官员强调,“十二五”污染防治的主基调就是出重拳、用重典。

之所以称之为狠招,是针对过去的“增产不增污”的等量替代原则而言,从等量到数倍,约束性显然增加。“等量替代并不是一项法律规定,而是一项政策。”王金南指出,该政策源自国务院2005年发布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根据该决定,国家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所有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必须符合环保要求,做到增产不增污,努力实现增产减污,并积极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

“不少环境质量不好的区域,同样也是欠发达地区,要求其实施增产不增污本身已经很难,今后要实施增产减污,地方政府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是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过于严重,不得不为之。”前述地方环保厅官员指出,张力军部长在会上有一句话是,“不是我们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我们”。

“倍量替代涉及到的污染物主要是四种约束性污染物,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COD和氨氮。”前述环保部官员对本报解释,涉及到的区域为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也即大气联防联控覆盖的“三区十群”中的城市。

“至于削减量要达到新增量的多少倍,这个估计环保部不会做出硬性规定,而是交由地方政府自己去掌握,各地根据其环境质量和污染物减排的任务来定。”王金南分析。(详细查看...)

【《钢铁产业生产力布局和调整规划》获国务院签发】

据报道,5月9日,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巡视员李忠娟在北京透露,《钢铁产业生产力布局和调整规划》日前已经获得国务院的签发,下一步在各部委之间会签之后,将具体落实有关生产力布局和调整重大项目。

《钢铁产业生产力布局和调整规划》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下属18个重点规划之一,国家发改委希望通过布局调整,能够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同时解决中国钢铁工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三不综合症”。

长期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布局总体上呈现“北重南轻”的特点,东南沿海经济发展迅速,钢材需求量大,长期供给不足,而环渤海地区钢铁产能近4亿吨,50%以上产品外销。部分地区钢铁工业布局不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制造业转移的要求。16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建有大型钢铁企业,已越来越不适应城市的总体发展要求。

笔者从工信部于2011年11月发布的《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简称《规划》)了解到,环渤海、长三角地区原则上不再布局新建钢铁基地。河北、山东、江苏、辽宁、山西等钢铁规模较大的地区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减量调整区域内产业布局。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等中部地区省份在不增加钢铁产能总量条件下,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西部地区部分市场相对独立区域,立足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结合区域差别化政策,适度发展钢铁工业。

针对目前16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建有大型钢铁企业的现状,《规划》还提出,有序推进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钢厂转型或搬迁。“十二五”期间,根据条件成熟情况,支持广州、青岛、昆明、合肥、唐山(丰南)、杭州、芜湖等城市钢厂搬迁改造或转型发展,科学论证西宁、抚顺、石家庄、贵阳等城市钢厂发展定位。

原冶金部副部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顾问吴溪淳曾指出,韩国、日本的大钢铁工业基地都在沿海地区。从世界范围看,钢铁行业的发展趋势是沿海化、集中化,因为沿海发展的成本低、消耗低,环保、节能。”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摸底,全国位于省会直辖市的钢厂有20个,城市型钢厂总共有39个。2009年,39家的城市钢厂的总产能是2.28亿吨,占全部总量的39.5%。《钢铁产业生产力布局和调整规划》出台后,部分城市钢厂,将按照具体的条件标准进行搬迁。

7.中国煤炭行业分析 篇七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煤炭行业已有一定的基础,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 我国煤炭行业的专业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此外, 随着许多大型专业煤炭企业的林立, 这改变了煤炭行业从前一成不变的形式。我国的煤炭行业在近几年里虽然发展迅速, 但是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供需不等, 社会发展的巨大需求和煤炭行业供应不足的问题;产出与消费不平衡, 中国的煤炭消费情况通常是西多东少和北多南少, 而煤炭的产出情况却与消费截然相反。煤炭企业生产水平不等, 虽然我国部分煤炭企业的生产水准已经符合国际先进水准, 但是总体来看还是呈现较低的现状, 尤其是小型煤炭企业。

二、煤炭行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一) 内部竞争力量

1.量能惯性增加, 减产动能不足

即使我国加强了淘汰落后煤炭企业的力度, 但是与煤炭产能相比, 削减产能的实际效果不太明显。未来我国仍然将面临较大的产能释放压力, 国内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短期之内将难以缓解。通过分析国家安监局的统计, 目前全国仍有14 亿吨产能正在建设或规划建设, 预计每年将新增产能2 亿吨左右。

2.库存仍居高位, 去库存压力大

由于下游产业的需求没有得到明显回暖, 且受困于化解产能过剩, 节能减排和环保治理的压力耗煤量有所下降。目前, 我国煤炭行业的库存总体位居高位, 体现在以下几点:煤炭企业的库存较高, 港口煤炭的库存较高, 港口煤炭的库存较高, 发电企业煤炭的库存较高。

3.成本控制不力, 财务费用居首

由于煤炭的主要运输途径为铁路, 所以煤炭的价格与运输费用也是密不可分。因此, 我国铁路运输费用的上调, 提升了我国煤炭企业的煤炭价格。然而各类生产物资的采购成本, 折旧摊销以及人工成本等费用的不断增加, 进一步提高了煤炭企业的运营成本。

(二) 关于供应商议价能力

供应商主要是通过提高原材料价格和降低原材料质量的方式, 从而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供应商潜在议价能力的强弱与其提供给买主的原材料相关, 所以当原材料占买主生产主导地位时,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就会明显增强。通常, 议价能力强的供应商会具有以下优势:供应商在其行业内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所拥有的买主相对较多且稳定, 相对于需求量不大的来住来说很难与其进行议价。供应商的原材料具有一定的特色, 比如质量优价格低、专利技术的融入等, 这样买主的选择范围将会进一步减小, 且一旦选择购买使用后将形成较高的转换壁垒。

在煤炭的价格方面, 目前煤炭企业省内销售价格执行省政府协调价格, 而省外价格基本上是由供需双方根据市场的变化协商。近年来, 随着国内煤炭需求的快速增长, 煤炭企业的煤炭价格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然而, 受地方政府定价影响, 目前煤炭企业省内销售价格依然偏低。未来, 随着我国煤炭价格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陕西省运力的增强, 预计公司煤炭价格将进一步提高。

(三) 购买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煤炭下游用户的总体需求量下降对煤炭产业的影响相对较大。在联合国呼吁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影响下,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必然是可持续的。然而社会发展逐渐进入可持续性发展的历程中, 企业的生产结构、人们的能源消费情况都将会发生明显变化, 高碳行业将要面临紧缩型政策调控, 这将会导致能源行业面临市场需求不足的困境。

1.传统的火力发电将会受到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影响。考虑到新能源对传统能源将起到一定程度的替代作用。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发展的主旋律, 降低石化能源, 提高新能源比重是大势所趋, 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将会受到更大的支持。

2.钢铁行业出现全面过剩。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钢铁业正步入峰值, 产能过剩的问题逐步显现。况且, 自2012 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日趋严重, 导致我国的钢铁价格日益降低。

3.建材行业主要产品已出现全国性过剩。首先, 水泥产量面临全国性过剩。目前, 我国水泥供大于求的形式较严峻, 然而, 很多地方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仍然是水泥, 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建材, 水泥等产量显著回落, 从而进一步影响了煤炭的市场需求。

(四) 替代品威胁分析

我国的煤炭资源相对较为丰富, 因此, 我国首选能源是煤炭。近几年以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 我国的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迅速, 政府对此大力支持, 所以对于煤炭企业来说作为替代品的绿色可再生能源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通过分析, 虽然我国的煤炭资源的使用情况相对其他新能源的使用情况占很大优势, 但随着我国社会发展以及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政策要求, 可再生能源 (水力发电、核能发电、风力发电) 的开发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三峡工程”等新能源项目的发展, 将会进一步影响煤炭行业的发展。

据有关专家预测, 煤炭的使用率将会在未来30 年内降低10%。众所周知, 煤炭行业属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 加之当今社会人们的低碳环保意识越来越强, 人们将会更青睐绿色环保的可持续能源, 如水电、风电、天然气等。因此, 经过分析可以得出新能源作为替代品对于煤炭行业来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威胁。对我国的能源消费情况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有三点:一、因使用能源而产生的成本;二、能源自身是否可存储;三、能源是否可再生。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我国可再生能源将会在2020 年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6%。据相关部门的研究和预测, 2020 年我国煤炭资源的消费总量将至60%左右, 从而煤炭资源多年以来的主要能源地位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五) 潜在进入者分析

潜在进入者进入市场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以新产品形式进入。2.以产品优势进入。3.以低价格进入。4.以新理念进入, 如环保。5.以政府的干预进入。6.以其他形式进入。7.试探性进入。8.以恶意竞争的目的进入。9.实力扩张型进入等。

从进入壁垒来分析, 煤炭行业属于资源型行业, 煤炭资源所分布的区域通常与其运输条件不能形成统一, 这样就会对潜在进入者进入煤炭行业形成第一道壁垒———交通壁垒。建设煤炭企业的初期的投入一般在20~150 亿元, 如此高额的固定资产初期投入, 势必对潜在进入者进入煤炭行业形成第二道壁垒——资本壁垒。此外, 兴办煤炭企业, 还需有一定的审批手续, 虽然目前煤炭行业的行政审批手续有一定程度的放宽, 为潜在进入者进入煤炭行业减缓了些许压力。不过, 高额的固定资产初期投入在形成资本壁垒的同时也形成了煤炭企业退出的巨大障碍。况且, 由于煤炭行业属于技术性较强的行业, 这一点也为煤炭企业的转型增加难度。

通过对潜在进入者的分析可见, 煤炭行业的进入壁垒、资本壁垒、退出壁垒均较高。因此, 煤炭行业的潜在进入者要想进入煤炭行业的进入成本较高。综上所述, 煤炭行业的潜在进入者对煤炭企业的发展影响不大。

三、总结分析

就我国目前的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 总体形势不容乐观。为了缓解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 首先, 应进一步淘汰产能落后的小型煤炭企业、减缓库存压力、减少财务费用、降低生产成本, 从而降低煤炭行业的发展压力。其次, 煤炭企业现在应注重提升产品自身的品质, 这样不仅能提升企业形象, 还能在无形中提升了企业的议价能力, 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所产生的成本得到进一步的降低, 且提升了企业的利润空间。煤炭企业在运营过程中, 应及时发现并分析替代产品的优缺点, 结合自身情况对生产和销售加以调整, 以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另外, 煤炭企业在营销方面, 也应注重宣传企业自身为低碳环保做出的贡献, 比如, 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自身形象, 有利于企业宣传、产品销售以及原材料采购, 从而稳固企业的市场地位。

煤炭行业的改革就是要打破垄断。打破垄断的手段就是能够将煤炭资源市场化, 让更多的投资者通过竞争进入煤炭行业, 从而迫使煤炭企业提高全员效率、技术与管理水平。使得煤炭企业逐渐形成产业规模化, 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空间。稳健地推进煤炭行业的改革。

依靠国家的政策性支持, 主动谋求转型发展, 双管齐下, 做到在积极发展煤炭行业安全绿色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的同时, 开拓新能源产业, 做好部分煤炭企业的转型工作, 相信我国的煤炭行业将会迎来崭新的一天。

摘要:我国的煤炭行业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后, 该行业已逐渐步入了市场饱和状态。以波特五力模型为基础, 分析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 发现煤炭行业目前的不足, 并加以总结, 希望能为广大煤炭企业提供一些借鉴之处, 从而改善我国的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煤炭行业,波特五力模型,煤炭企业

参考文献

[1]徐顺利.煤炭行业竞争分析——基于波特“五力模型”[J].西部资源, 2015, (05) :76-77.

[2]安雪芳.煤炭企业战略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 2015.

8.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分析 篇八

一、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的特点

1、贸易摩擦案件的数量不断增多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前,中国产品所遭遇的贸易摩擦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并不突出。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对中国反倾销立案数量比例占全部案件的97%,发展中国家的立案数量比例仅占3%。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同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截至2005年底,在世贸组织成立后的11年里,针对中国的469起反倾销案件中,发达国家发起165起,发展中国家发起304起,发展中国家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案件占总数的64.8%。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统计,2005年,中国遭遇各类贸易救济措施64起,其中发展中国家发起的案件超过60%。2006年,欧盟和美国之外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或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国家和地区总共有19个,其中发达国家3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16个,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总数39起,调查的产品包罗万象。这说明,使中国出口屡屡受挫的反倾销壁垒主要不是来自发达国家,而是来自印度、阿根廷、土耳其、南非、秘鲁、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

印度是全球使用反倾销措施最频繁的国家,1995年至2005年印度对其他国家共发起反倾销立案425起,印度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诉讼案也是最多的,涉案金额也最大。目前已累计对中国发起了90多起反倾销调查。2006年印度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8起。目前,印度对中国征收反倾销税的产品主要有化工产品(25种)、药品、焦炭、石墨、瓷砖、电池、灯具、手电筒、玻璃、卷尺、生丝、帘布、运动鞋、传真纸等。由此可见,中印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未来贸易摩擦将会愈演愈烈。

土耳其也对中国产品频繁设限,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占其全部反倾销案件的37.6%,2006年土耳其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4起。特别是2004年3月,在全球纺织品配额即将取消之前,土耳其等国的纺织行业组织提出《伊斯坦布尔宣言》,要求世贸组织继续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实行配额管理,得到50个国家的90个行业组织签名,其中发展中国家占了50%以上,尽管这一提案未能获得通过,但从中可以看到国外对中国纺织品的抵制态度。目前土耳其对中国实施反倾销的产品有彩电、轮胎、钢丝绳、管件接头、闹钟、文具、打火机、门锁、锅盖、合叶。

2006年巴西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数量达到9起,超过印度和土耳其这两个对华反倾销传统大国,位列发展中国家之首。主要涉及机械、电器、工艺品、机电产品等诸多产品类别。

2、涉案金额日益攀升

在某些领域里,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摩擦在涉案金额上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但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诉讼案中的大案要案开始增多,个案涉案金额逐渐增大,尤其是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的个案涉案金额越来越大。

印度对我国立案频繁,数量居高不下,但以往每笔反倾销案的涉案金额并不高,远远无法与欧盟和美国对华反倾销案动辄上亿美元的涉案金额相比。2002年,印度共对中国产品发起13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6400万美元:2003年对中国产品发起的6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也仅为2830万美元。但近两年,特别是2005年,印度对华反倾销案的涉案金额大幅攀升。仅2005年5月18日发起的丝绸反倾销案,涉案金额就高达1.8亿美元(据我海关统计,调查期2003年4月~2004年9月内,我国对印出口绸缎总额为1.8亿美元),为印度历来对我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最高的个案,也是纺织品一体化后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纺织品发起的涉案金额最高的反倾销案。

2004年12月,土耳其对原产于中国的编织绒纤维和绳绒线纤维进行的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达7700万美元。成为当时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案金额最高的一起。

3、实施贸易保护措施的概率高

由于各级政府及企业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反倾销诉讼案重视不够,对其反倾销法律制度缺乏了解,应诉不积极,加上发展中国家反倾销法案有一些不规范和不合理之处、以及困扰我国出口产品多年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使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诉讼案的大多数案件都实施了贸易保护措施,加征了反倾销关税。

巴西作为南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反倾销诉讼审理过程中,对美国产品反倾销诉讼调查的立案多,但实施保护措施的少:而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诉讼调查的立案多,实施保护措施的也多。据巴西贸易维护局统计,截至2002年,对美国反倾销调查有25起,只有8起执行反倾销税,占立案总数的28%;巴西对中国产品立案进行反倾销调查18起,12起征收反倾销税,占结立案总数的60%。

在非洲国家中,南非和埃及是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最多的两个国家。截止2004年底,南非共对中国产品发起31起反倾销调查,尚未完成调查的涉案产品有12项,但对中国产品已征收反倾销税的就有17类产品,占已结案的89%。在1996年至2004年,埃及对中国发起了12起反倾销调查案件,其中有11起实施了贸易保障措施,加征了反倾销关税,占诉讼案的92%。

4、对中国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税率明显居高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对我国反倾销平均加权税率来看,美国为99.9%、澳大利亚为51.8%、加拿大为49.9%、欧盟为36.9%。如2005年欧盟对中国自行车的反倾销税率是30.6%~48.5%,2004年美国商务部对中国的木制卧室家具征收反倾销税是1%至5%。而同期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关税比发达国家要高得多,一般在50%~250%之间,墨西哥为273.3%、巴西为110.2%、南非为96.6%。如在2004~2005年期间墨西哥对来自中国的26种商品征收了反倾销税,其中有19种产品的反倾销税是105%—533%:1993年墨西哥对我国出口的鞋类征收1105%的反倾销税率,这在反倾销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发展中国家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税率如此之高,比发达国家的制裁措施更为严厉,迫使许多中国商品退出其国内市场。

二、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加剧的主要原因

从现实来看,我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急剧增加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来白发展中国家的因素,也有我国的原因:既有与发达国家反倾销案件相似的问题,也有发展中国家特有的问题。

1、中国出口贸易的迅猛增加冲击了发展中国家原有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对外

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平均年增长速度接近30%。占世界贸易的比重大幅提高,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在1980年仅为第26位,而自2004年开始上升到第3位。从1980年到2005年,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从不足1%增加到6%,占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总额则从3%上升到20%。

中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对世界各国的原有利益格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自上世纪末以来,世界经济低迷,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持续缓慢,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又严重依赖发达国家,这严重地制约了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向发达国家出口的大量增加,不仅挤占了发达国家本国企业的市场份额,严重威胁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和地位,而且也挤占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的出口份额。

与此同时,中国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量也不断增加,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失去国际市场的同时又面临着来自国内市场的冲击。例如2004年上半年,广东彩电企业对土耳其的出口同比增长1倍以上,土耳其彩电市场基本上被中国彩电企业所占据,直接导致2004年8月土耳其对进口的原产于中国的彩电进行反倾销调查。

2、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相似

目前中国与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接近,出口商品结构相似,都主要集中在纺织品、玩具、鞋等劳动密集型以及资源密集型两大类工业制成产品,比较优势趋同,经济互补性较差。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加工贸易发展迅速,超过了贸易总额的一半,相当部分尚处于典型的简单加工和组装的发展阶段,加工贸易出口也是以服装、纺织和机电零部件等低技术和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且低价竞销现象普遍存在,给发展中国家反倾销的机会。显然,中国产品的大量出口很容易与发展中国家同类出口产品发生冲突,并且冲击到的可能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支柱产业,对其产生实质性的、甚至是致命的影响,有可能使其整个工业体系陷入困境。比如,中国的纺织业整体水平大大高于印度、斯坦兰卡、南非等发展中国家。斯里兰卡的纺织品出口占该国全部出口的95%。但其纺织业很难同中国竞争,中国的纺织品大量出口到世界市场,很容易使斯里兰卡的整个纺织行业遭遇困境。

由此,发展中国家出于保护本国相关产业的目的,必然对来自中国的产品频繁发起反倾销诉讼和超出寻常的保护措施,使我国出口商品的成本提高,竞争力下降,最终被挤出这些国家市场。

3、中国企业对发展中国家发起反倾销诉讼案的应诉率偏低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一直重视开发发达国家市场,关注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对美国、欧盟的反倾销的应诉率几乎是100%。但对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应诉率非常低,据测算,目前还不到40%。

中国企业不积极应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大企业可能对发展中国家市场重视不够,而小企业则不愿承担或者承担不起昂贵的应诉费用。对发起国裁决程序的公正性缺乏信心也使不少企业放弃应诉。

在国际上,各国审理反倾销案有一项基本规则,在立案审理过程中,如果被调查方或被诉讼方不应诉、不提供可靠的资料、不提供有效的证据,审理机关只能听信申请方的资料,并依此作出裁定。不积极应诉必然会招致严重的惩治性后果和频繁的反倾销诉讼。这是促成一些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频繁地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的主要根源之一。

不仅如此,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法律并不健全,在很多方面存在着违反世贸组织协议的规定,而政府机构又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由此促成了这些国家更加频繁地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三、应对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的对策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在我国继续注重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的同时,也应重视加强协调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尽可能减少贸易摩擦,有效地利用这些国家巨大的市场潜力,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健康发展。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一直在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以摆脱出口市场对发达国家的过度依赖,降低出口贸易的风险。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的贸易摩擦的增加,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使我国出口贸易对发达国家一直保持较高的依赖程度,不仅导致了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频繁发生,而且使我国出口受制于发达国家经济景气状况。另外,我国很多产品在欧美市场遭受反倾销后,便开始转移到亚非市场。如果在亚非地区再次遭受反倾销,那就可能意味着我国出口商品全球市场的丢失。所以,如何有效地应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加快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是我国对外贸易策略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1、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沟通宣传,在合作中实现双赢

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差异和全球化背景下竞争和开放的矛盾心态。同时,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失业、贫困等共同的挑战,很多国家的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对政府保护的依赖程度很高,对“中国制造”和“中国价格”心存恐惧。因此,中国在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时,应加强对自身优势的宣传,让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贸易政策、贸易环境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在市场经济地位这个方面,也应使用外交手段促使发展中国家给予中国企业市场经济待遇。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帮助,妥善处理双边贸易或经济利益上的冲突。充分利用国际援助带来的机遇,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务和商品出口: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援助和人员培训,以促进中国企业与当地经济的共同繁荣:组织培训项目,介绍我国发展经济的经验,这样也有利于扩大和提升我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和地位。

2、建立并完善敏感商品的出口预警体系

构建有效的预警机制是避免贸易摩擦发生及减少贸易摩擦影响的重要途径。这需要政府贸易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之间密切配合。政府主要提供政策和信息,在国家层面上协商解决争端;行业协会随时提供国内外的动态数据和分析报告:大企业成立国际市场信息研究部门,小企业则可通过自主聘请咨询机构以跟踪国内外市场。对这些国家主导产品的生产、供求、价格、产能、技术革新、产业结构等系列问题进行跟踪和研究,确定主要产品的预警线,当出现反倾销指控迹象时,立即采取紧急保护措施,保证本产业不受冲击。

3、积极应诉,灵活抗辩

一旦我国出口产品被立案调查,企业应依照法律程序积极应诉,这样才能保住现有的出口市场,同时为开拓其他发展中国家市场奠定基础。

政府和商会协会要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包括资金支持)。政府应加强同发起国磋商,商会和协会帮助企业进行分析案件,指导企业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和发起国的当地法规制订具体的应对方案,并在专家、律师的协助下,就具体应对措施和谈判细节做好准备。

对于某些国家的歧视性做法,尤其是几家反倾销大国不公正裁决,中国应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迄今中国还没有向该组织提出过任何诉讼)。我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应诉反倾销调查时还应采取灵活务实的策略,要寻找既熟悉当地法律又与当地反倾销当局关系密切的律师,还要主动争取进口国利益关联体的支持,如当地进口商、产品受益者、进口国的学者等,他们能帮助我方企业获得更多的信息和举证材料,这有利于我方争取较好的审查结果。

4、鼓励企业到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

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与我国经济摩擦比较多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战略性直接投资,以加强与这些国家的经济联系,缓解经济摩擦。发展中国家一般在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能源方面具有优势,但缺乏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我国企业可以将适用技术和成熟产业转移到市场潜力更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这些国家从事加工贸易、建立生产制造装配企业,不仅可以较大地满足东道国扩大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释放我国国内产业中的过剩产能,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缓解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

5、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上一篇:宝宝包饺子成长日记作文下一篇:高职院校招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