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系统应用(8篇)
1.计算机系统应用 篇一
第一章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概论
信息:对事物运动状态和特征的概念
数据: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
管理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影响的数据
信息间的递归:一个系统或一次处理所输出的信息,可能是另一个系统或另一次处理的原始数据,低层决策所用的信息又可以成为加工处理高一层决策所需信息的数据,这就是信息间的递归定义
管理:管理者或管理机构,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对组织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以实现组织特定目标的过程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诺干要素结合而成,具有特定目标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管理的概念:1.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企业的目标 2.管理是对组织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过程
3.管理的实施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进行的管理信息的作用:1.管理信息是重要的资源 2.管理信息是决策的基础 3.管理信息是实施管理控制的依据 4.管理信息是系统内外联系的纽带。
管理信息的特点:1.原始i数据来源的分散性 2.信息资源的非消耗性 3.信息量大 4.信息处理方法的多样性 5.信息的发生,加工,应用,在空间,时间上的不一致性
管理信息的分类:1.按信息稳定性分类,分为固定信息和流动信息两类
固定信息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信息,在一段时间可以在各项管理任务中重复使用,不发生质的变化,他是企业一切计划和组织工作的重要依据
流动信息又称为作业系统信息,他是反映生产经营活动中实际进程和实际状态信息,它随生产经意活动的进展不断更新,因此时间性较强,一般只具有一次性使用价值,但是及时收集这类信息,并与计划进行比较分析,是评价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揭示和克服薄弱环节的重要手段2.按决策层次分类,将管理信息分为战略信息,战术和业务信息
战略信息:供企业高级管理者进行斩落决策时使用,包括系统内外,过去和现在,各种化境的大量信息
战术信息:供企业中级管理人员完成大量计划编制,资源分配等工作时使用
业务信息:供企业基层管理人员执行已经制定的计划,组织生产或服务轰动时使用,主要包括直接与生产,业务活动有关的,反映当前情况的信息,这些信息数量很大,一般来说不需要长期保存
管理信息处理的内容:1.信息的收集 2.信息的存储 3.信息的加工 4.信息的传输 5.信息的提供
管理信息处理的要求:1.及时 2.准确 3.适用
计算机应用的发展阶段:1.电子数据处理(1.数据单项处理 2.数据综合处理)2.数据的系统处理(MIS 1.在企业管理中全面使用计算机 2.应用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 3.采用决策模型解决结构化决策问题)3.支持决策(1.DSS主要针对管理人员经常面临办结构化得决策问题.喜用主要应用数据的模型进行决策分析研究。.易于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以交互回话的方式来使用系统支持但不是代替高层管理者制定决策 2.GDSS群体决策支持系统,他是支持一群决策者为获得有效决策结果的计算机的辅助系统 3.ES智能支持系统,是人工只能技术引入决策支持系统而形成的一种信息系统,特点,掌握丰富知识,有专家水平的专门知识与经验,有通过uexi或运行中增长和扩大知识能力,有判断和推理的功能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条件:1.科学的管理基础 2.领导的支持的参与 3.建立专业人员队伍和培训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形成:1.职能结构 2管理阶段结构 3.层次(纵向综合)结构 4.全面综合结构
管理系统软件:1.制造资源计划系统 2.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3.商业企划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化得含义和内容: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不断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效益,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1.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 2.企业管理决策的网络化,智能化 3.企业商务活动的电子化
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1.业务流程重组 2.供应链管理 3.虚拟企业
电子商务的功能:1网上广告宣传 2.网上咨询和贸易洽谈3.瓦工商产品订购 4.网上货币支付和电子银行 5.服务传递 6.意见征询7.交易活动管理
电子商务的分类:1.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 2.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 3.企业商务的特点
电子商务的特点:1提供全球性商务服务 2.高效,快捷 3.较强客户关系管理 4.提高服务质量
管理系统计算机应用中领导支持的重要性,以及领导在系统开发中的作用: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技术复杂,难度大,周期长,投资多,要求高,意识又难以见效的系统工程,他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管理层次,有许多问题需要企业领导进行决策和控制,企业领导必须亲自介入信息系统规划,决策,落实等系统开发的全过程
ERP与MRPII的区别:1.实现面向供应链的信息集成 2.采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 3.结合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其使用范围不仅局限于加工制造业,而且可使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目前一些软件公司也开发出各种行业的ERP
供应链管理: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校商,零售商直接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
虚拟企业:虚拟,以为着虽然没有实际或明确的表明,但却能够一样的有效,虚拟企业是指,具有企业功能,但在企业体内没有执行这些功能的实体组织企业
物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流动,信息流伴随着物流产生,反映物流的状况
定额标准信息:指产品的结构,工艺文件,各类小号定额,规范定额和效果评价标准等信息 信息稳定系数:指在某类产品信息项目的总数中,在规定期限内(一般在一年内)不变动项目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信息稳定系数=信息项目的总数-变动数/信息项目总数
战略信息:供高层(级)管理者进行战略决策时使用的信息,包括系统内外,过去和现在,各个环境的大量信息
管理信息系统(MIS):为是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对管理信息进行系统处理,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业务细腻和辅助决策的信息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DSS):是在半结构化决策活动过程中,通过人机对话,向决策者提供信息,协助决策者发现和分析问题,探索决策方案,评价,预测和选择方案,以提高决策有效性的一种以计算机为手段的信息系统
专家系统(ES):使用某专业领域中专家的知识构成的计算机系统,其目标是让计算机具有与该领域专家同等水品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ISS:能支持系统,它是将人工智能急速引入决策支持系统而形成的一种信息系统
COPICS:面前通信的产生信息与控制系统的英文缩写,他是美国IBM公司开发的使用于各类造业工产的管理信息系统,也是最早推动的MRPII的商品软件
MIS:1.在企业管理中全面使用计算机 2.应用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 3.采用决策模型解决结构化决策问题
信息存储处理需要考虑哪些问题:考虑存储量,信息格式,使用方式,存储时间,安全保密等问题
简述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群体决策支持系统是支持一群决策者为获得有效决策结果的计算机辅助系统,他除了进行决策分析外,还着重于决策参与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在系统中,每个决策成员可以自己运行不同的决策模型,计算机网络完成各成员间的信息交流,公共屏幕可动态地反映各成员的决策过程,显示各种决策方案,使不同地点的决策人员可以通过自己的计算机终端参与共同决策,通过交流,磋商,套乱,可有效的避免个体决策的片面性和可能出现的独断专行行为
简述经理信息系统的特点:1.信息提取方便 2提供关键成功因素的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 3.自动识别例外情况
简述在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对管理人员培训的层次和内容:1.向责任系统开发的领导成员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开发的方法和原则 2.想参与系统开发的成员讲解管理细腻系统的开发方法,步骤和规范等知识 3.向职能部门的业务人员进行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介绍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加强他们在提高信息管理意识,打破传统观念等方面的教育
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三个强调:1.强调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考虑 2.强调对业务流程进行彻底的再设计 3.强调求的企业关键经营业绩巨大的提高
BPR含义: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是对企业的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求得企业关键经营绩效指标有巨大的提高
简述二次信息的含义及其收集时的注意事项:二次信息是指收集已记录在某种介质上的信息,需要注意的是,有目的地选取或抽取所需的信息,正确地解释所得到的信息
简述流动信息特点:反映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实际进程和状态的信息,他随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更新,一般具有一次性使用价值,该信息是评价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客服薄弱环节的重要手段
简述管理信息系统处理的要求:1.及时处理信息,以提供给各级决策者管理部门 2.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加工出准确的信息 3.使用于各级决策和管理部门所需的信息 4.经济,高效地进行信息处理工作
什么是计算机和计算机系统:是一种用于计算的机器,既可以进行述职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特别是计算机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可以把数据(原始数据,中间结果,最终结果)和程序都存储起来,计算机就是按照程序的要求自动对数据进行各种计算处理的计算机的分类:1.巨型机 2.小巨型机 3.大型机,中型机 4.小型机 5.个人机 6.工作站 计算机系统的性能指标:1.字长 2.运算速度 3.内存容量 4.主频5.存储周期 6.总线宽度 多媒体(多媒体技术):信息表示媒体的多样化,例如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影像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处理的表示媒体已经愈来愈多,我们说的对媒体实际上就是指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系统)的主要功能:1.集成性 2.交互性 3.实时性 4.数字化
数据通信技术基础: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基础,通信的目的是交换信息,在计算机中信息的载体一般试数字,文字,语音,图形和图像。这些信息都必须数字化,变成二进制代码,计算机才能够传输,处理及储存。数据通信就是指在收发站之间传送这些二进制代码序列的过程
通信技术: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之一,通信的基础功能就是时间两个实体之间的数据交换 通信系统需要完成的任务:1.信号接口(产生或接受符合通信协议的信号)2.路由和寻址(为发出信号悬着到达到目的地的路径)3.呼叫和应道(信号发动前先呼叫,接受应答后建立通信链路,这个过程叫握手)4.可靠传输(采用各种措施保证数据传输的正确性)数据通信的宽带:1.两种通信系统,即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 2.模拟通信宽带 3.数字通信宽带
常用传输介质:1.双绞线 2.同轴电缆 3.光缆(光导纤维)4.无线通信 5.微波通信 数据传输:1.基带传输 2.频带传输
数据交换技术:1.专线连接 2.电路交接 3.存储转发交换
存储转发交换的特点:1.将发送数据,目的地址,源地址,控制信息按规定格式组成一个数据单元 2.通信网中的结点机通信控制处理机(专用计算机)担任,具有存储转发,差错效验,路由选择等功能
存储转发交换方式:1.报文交换 2.报文分组交换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1.数据通信 2.资源共享 3.分布处理
计算机网络的结构:1.资源子网 2.通信子网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按网络传输技术分类 2.按网络覆盖范围分类(局域网,广域网)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1.星型拓扑 2.环形拓扑 3.总线型拓扑 4.树型拓扑
计算机网络协议:在通信过程中,通信双方都必须遵守的规定个约定就叫做通信协议,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通信的语言,他规定了通信双方交换数据或控制信息的格式,响应及动作,网络协议是实现不同主机之间,不同操作系统之间及工作站之间通信的规则和约定
局域网的技术特点:1.覆盖有限的地理范围,适用于公司,机关,学校,工厂等处计算机,终端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间联网的要求 2.能够提供搞数据传输率,低误码率的高质量数据访问控制方法决定 3.总是属于一个单位所有,易于建立,维护和扩展 4.局域网的特性主要由网络拓扑,传输介质和介质访问的控制方法决定
局域网的软件系统:1.网络操作系统 2.网络管理软件 3.网络应用软件
网络网的硬件组成:网络服务器,工作站,网卡,传输介质和连接转换部件(中继器,集线路,网桥,路由器,网关等)构成局域网中计算机的相对低位:1.对等网络模式 2.客户机/服务器网络模式
实现网络互联必须做到:1.在互联的网络之间提供链路,至少有物理线路和数据线路 2.在不同的网络节点的进程之间提供适当的路由来交换数据 3.提供网络记账服务,记录网络资源使用的情况 4.提供各种互联服务,应当尽可能不改变互联网的结构
internet:在我国解释为因特网,它是全球性的,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计算机互联网络,它是连接了全世界千千万万个计算机网络的网络,所以也叫做网际网
internet的组成:1.通信线路 2.路由器 3.主机 4.信息资源
Internet网络地址:1.物理地址,2.IP地址 3域名
Internet的应用:1.信息服务 2.网上通信 3协同工作 4.电子商务 5.网上教育 6.网上娱乐 Internet的接入方法:1.通过局域网接入 2.通过电话网接入
企业内部网(intranet):就是一个企业为实现内部管理和通信而建立的独立网络 Intranet发展过程:1.集中处理阶段 2.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3.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Intranet的技术特点:1.为用户提供了统一,有好的浏览器操作界面,所以既方便用户访问内部WWW服务器,也方便用户internet的WWW服务器 2.因为操作界面与internet相同,所以企业用户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培训,可以节约培训的费用和时间 3.由于intranet具有与internet相同,完善的网络服务功能,所以用户通信环境比传统企业网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4.intranet的用户既可以用E-mail发邮件,又可以用WWW发布和阅读文档,文档作者可以随时修改文档,不需要答应就可以快速的动刀各地用户手中,企业管理者可以以召开网络会议和进行网上办公,产品开发可以用协同操作方式,实现网上联合设计
Intranet的基本结构:1.物理娃娃你刚落是建立在TCP/IP协议上的任意拓扑结构的局域网或是广域网 2.服务器是整个intranet网络的核心硬件设备,一般运行Win-dows NTserver UNIX OS2 Warp Server Netware Server等网络操作系统 3.客户机 4.防火墙
企业外部网(Extranet):它实际上就是企业内部网对企业外部特定用户的安全延伸
数据库(DB):以一的方式将相关数据组织在一起并存储在外存储器上锁形成的,能为多个用户共享的,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一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帮助用户建立,使用和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
数据系统(DBS):以计算机系统为基础,以数据库方式管理大量共享数据的综合系统 数据库应用系统(DBAS):数据库管理系统知识下建立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DBMS的组成:1.数据描述语言DDL2数据操作语言DML3.其他管理和控制程序
数据库的特点:1.数据结构化 2.数据共享 3.数据独立性 4.可控制余度 5.统一的管理和控制
2.计算机系统应用 篇二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现状,安全评价,安全策略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虽然信息系统给各个行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但是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 比如如何有效保障信息的安全。信息系统安全措施不到位, 可能导致信息泄露、篡改, 会给用户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为此, 笔者结合自己的应用实践, 分析了影响信息系统应用安全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为用户能安全的应用计算机提供一些浅显的指导。
1 计算机信息系统主要存在的安全问题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逐渐深入, 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是由于很多问题隐患的存在,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总是会出现各种安全问题, 信息很容易泄露出去。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安全防火墙的缺失
非法用户攻击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时常发生的事件, 这会使得大量客户或者企业的重要信息被窃取, 如果这些信息关系着财产, 那么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安全防火墙的使用, 会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不法用户的攻击行为。但如果计算机信息系统没有安全防火墙, 那么系统的安全保障就会变得极低, 很容易被攻破, 信息安全很难得到保障。
1.2 黑客攻击和病毒入侵
黑客, 就是主要从事计算机信息盗取或制造网络病毒的不法分子。他们的计算机水平都十分高超, 他们的破坏性行为严重影响到了网络系统的安全, 使人们的重要信息处于不安全的状态。计算机病毒也是影响信息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 它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 再被一些不法用户加以利用, 给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进带来了很大安全隐患。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计算机没有相应的杀毒软件进行杀毒, 计算机病毒就会侵入, 窃取或破坏系统内的重要信息。
1.3 人为管理不到位
操作系统和软件大都会有一定的不安全因素, 所以就需要安全管理人员要时刻注意安全隐患的存在。运行环境的安全直接影响着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所以在进入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之前, 管理人员要对相应的运行环境进行检查, 在有问题的情况下, 一定要及时给予解决, 之后才可以运行系统。但由于系统安全隐患问题发生的概率不是很大, 所以大多管理人员的警惕性都不够, 不重视一些小的细节, 这就给不法用户提供了很多可趁之机。
2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管理策略
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就是对重要信息进行管理的, 因此要确保信息的安全, 首先就要对系统的进行合理的设计。其次, 在安全问题发生时, 要及时找出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整治, 并对此类问题加以防范, 避免以后类似问题的出现,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
2.1 提高设计水平, 完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完善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是确保信息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一般情况下, 网络在某些方面都会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在信息传递时可能会遭到不法用户的拦截或窃取。这是由于大多信息数据的访问和控制都是通过中心交换机进行的。基于以上问题, 我们就需要在设计信息系统上提高设计水平, 通过逻辑和物理分段等方法完善计算机管理系统, 从而避免一些信息被不法用户窃取现象的发生。
2.2 加强防范措施, 提升系统防火墙
防患于未然是计算机的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管理系统就是对重要信息进行管理的系统, 所以对于重要信息的防范系统一定做好。防火墙和杀毒软件的应用可以有效的解决一些病毒的入侵和黑客的行为。所以, 在这些方面的琐事, 还需进一步的加强, 提升系统防火墙的升级和杀毒软件的使用程度, 进一步为信息的安全提供保障提高安全意识, 强化信息安全管理
2.2.1 广域网方面
广域网是通过公网来传输数据, 所以数据信息被截获、利用的机会比局域网要大很多。所以要加强广域网安全建设, 保证信息的安全传输。第一, 采用信息加密技术。将需要网络传输的信息先进行加密处理后, 再通过公网传输通道传送, 从而提高网络应用的安全。第二, 采用VPN技术。VPN技术即隧道技术, 先将用户的数据进行加密封装, 然后通过虚拟的公网隧道送达, 以保障数据信息安全。
2.2.2 局域网方面
根据局域网数据传输和交换特点, 可以采用物理分段与逻辑分段两种思路来保障局域网信息的安全和控制, 其核心就是把网络资源与可疑用户有效隔离, 以免被非法侦听, 确保局域网的安全,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防护途径。如, 在集中式网络环境下, 管理员可以将主机全部集中到一个VLAN里, 并严格杜绝一切外来用户节点访问, 以实现主机系统的最高级别防护。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下, 可根据机构或部门来设置VLAN, 各VLAN间互相独立, 互不干扰。VLAN内部通过交换来连接, 而VLAN间采用路由器进行连接, 以提高系统防护安全级别。
2.2.3 外网方面
来自外网的威胁主要有:非授权访问、冒充合法用户、破坏数据完整性、干扰系统正常运行、利用网络传播病毒、线路窃听等。为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一种重要的保护网络安全的技术手段, 它通过构建有效的网通通信监控系统来阻止网络黑客的不良访问动机, 在用户系统与外部网络间建立一道坚固的屏障, 发挥着预防和监控的功能。同时防火墙还可以限定内外网通信主体和通信协议。
(2) 它能主动地对网络活动进行实时监控, 并对网络数据信息及时分析, 从中检测、发现危险信息, 对其网络活动行为进行审计, 有效提高了网络系统安全防护的效果。
3 结束语
3.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汽车应用研究 篇三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汽车行业;电子控制
中图分类号:TP3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06-0000-01
Automotive Application Reaching of Computer Control System
Zhu Xinghan
(Henan Pinggao Electric Co., Ltd.,Pingdingshan467000,China)
Abstract:At present,the rapid rise of China's automotive industry,automobile industry,the level of demand for technological upgrading to a new level.People on the vehicle driving safety,comfort,handling requirements continue to increase,a variety of computer control system in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is also increasing.In this paper,computer control system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some of the key application issues are also discussed.
Keywords:Computer control;Automotive industry;Electronic control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2010年中国汽车销量接近1130万辆,截至2010年末,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到7000万辆。计算机控制技术已渗透到汽车的各个组成部分。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更为汽车技术的改善条件提供了条件,各种车用控制系统应运而生,逐渐发展为计算机集中控制系统。
一、汽车计算机控制系统原理
(一)电子控制组件的组成及应用。电子控制组件是以计算机为中心,包括前置A/D转换器、数字信号缓冲器和后置信号放大器等共同组成。电子控制组件正从单系统弹机控制向多系统集中控制方向飞速发展。并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把发动机电控系统、车身电控系统、底盘电控系统及信息与通信系统等组成车内分布式计算机网络,组成汽车电子综合控制系统。(二)传感器、执行器的发展。汽车传感器及执行器的精确可靠工作对汽车行驶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其工作条件极为恶劣,材料的使用直接影响其工作质量。因此,近年来汽车传感器的理论研究及材料应用发展极为迅速,半导体、金属膜技术、陶瓷烧结技术在传感器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智能化、集成化和数字化的传感器必将成为汽车传感器的主流,而固态智能化动力装置将成为执行器发展方向的向导。
二、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汽车性能测试方面的应用
(一)PLC控制系统。可编程序控制器PLC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控制系统:PLC是重要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其主要功能是开关量控制。起初主要用于替代继电器控制,目前已发展到具有模拟控制功能,因而应用范围也有所扩展,形成了以PLC为核心的控制系统模型。(二)面向对象控制系统。面向对象的控制系统是利用典型基础控制产品,针对特定应用对象进行系统设计和二次开发,二次开发的重点是系统结构、专用系统或部件以及应用软件的开发。这种系统由于其针对性强,因而能够做到系统紧凑、价格低廉,并能实现EIC一体化。(三)DCS控制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DCS(Distributed control of system),DCS是当今汽车过程工业自动化的主控系统,特点是控制分散、操作显示集中、系统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很强的功能。(四)模块化控制系统。近年来控制模块和模块化控制系统得到发展。模块化控制系统是以模块为基础,组成高度可配置的、分布式采集控制系统。模块化控制系统的持点是: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组织灵活、可扩展性较好、可靠性高、维护方便。
三、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汽车性能控制方面的应用
(一)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是实现燃料完全燃烧的系统,是提高发动机经济性及低排放的主要系统。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可以自动地保证发动机始终在最佳状态,使发动机在输出一定功率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节油和净化空气。按照事先试验得出结论,在计算机中储存发动机各种数据,当发动机工作时,根据各传感器测得的各种参数,按预先编好运算程序进行运算,判断出最佳工作条件,然后调整供油量,以提高发动机的综合性能。(二)电控自动变速器。电控自动变速器根据发动机的载荷、转速、车速、制动器工作状态及驾驶员控制的各项参数,经过计算机运算后自动改变变速杆的位置,实现变速器的自动变换,并得到最佳档位和最佳换档时间。该系统可以提高加速性能,灵敏的、准确的反映行驶负荷和道路条件。(三)防抱死制动系统。防抱死制动系统是开发时间最长、推广应用最为迅速的汽车重要安全部件。通过控制防止汽车制动时车轮的抱死,保证车轮与地面达到最佳滑动率,而是汽车在各种路面制动时,车轮与地面都能达到纵向的峰值附着系数和较大的侧向附着系数,以保障车辆制动时不发生抱死拖滑、失去转向能力等不安全情况,提高汽车的操控性和安全性,减小制动距离。
四、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汽车监控方面的应用
(一)车载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职能归纳。车载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职能可归纳为:首先,精确定位:车载监控终端全天候24小时连续不断的接收GPS卫星信号,从而为系统提供车辆的位置和速度。其次,记忆功能:车载监控终端具有存储车辆位置模拟量异常信息的功能。第三,控制功能:车载监控终端接收到监控中心的控制命令后,对车辆执行控制动作。第四,通信功能:在GSM网络覆盖范围内,车载监控终端可与监控中心进行数据交换。最后,防劫报警职能:在车辆遭受抢劫时,驾驶员触动一个隐蔽报警按钮,即可在自保的同时等待援助。(二)监控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职能归纳。监控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职能可以归纳为:首先,数据预处理。其次,数据跟踪:将移动车辆的实时位置以列表的方式显示出来。第三,跟踪监控功能:服务器端可以实现对多终端的跟踪监控。第四,报警功能:终端设备报警分为预报警、实际报警以及报警解除三级报警状态。
五、结束语
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汽车上应用,在大大提高操控性及舒适性的同时,更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随着计算机技术及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计算机控制系统已经成为汽车发展的趋势,明显的优点及成本的降低也促使汽车开发厂商更加广泛的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
参考文献:
[1]刁宇询.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汽车行业的应用[J].今日科苑,2009
[2]徐欢海,朱名铨,桓永兴.分布式汽车检测控制管理系统[J].交通与计算机,2005
[3]李嘉贤.汽车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科技咨询导报,2008
[4]张健.浅谈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汽车行业的应用[J].才智,2010
4.计算机系统应用 篇四
课程名称: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设计题目:
姓
名:
准考证号:
一、简介 (一)社会背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哥哥领域,成为各行业必不可少的工具,特别是 Internet 技术的推广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 IT产业在市场竞争中越发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步入信息化时代,有巨大的数据信息等待加工处理和传输,这使得对书数据库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迫切。作为国内市场的一些中小型超市,它们在信息化过程中的步伐要落后于大中型超市,而对于这些企业的资源管理,信息的存储和处理也显得迫切需要,要适应市场竞争,就需要有高效的处理方式和管理方法,因此加快超市的信息化进程是必可少的。
(二)超市背景 在我国超市形成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现在已经成为我国零售业的一种重要形态,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超市高速的发展,其经营管理也变得愈加复杂,早期的售货员站柜台的形式早已不能满足现有销售也的发展,这样就迫切地需要引入新的管理技术。
二、系统可行性研究 (一)技术可行性研究 在 IT 行业中从业的工作人员一般都要求掌握计算机技术,具有一定的软硬件基础,会使用各种管理软件,熟悉 IT 产品。因为,有的超市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比较高,从管理层到下面的销售人员,都要求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所以在新系统投入使用时,只要对员工进行少量的培训,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就基本上能够是系统顺利运行。
(二)经济可行性研究 因为通过网络传递销售信息可以不受距离的限制,因此可以借阅许多的人力和物力,方便管理,由此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同时该系统可以提高超市的销售效率,即提高了超市的经济效益,所以从经济上完全是可行的。
三、系统需求分析 (一)用户工作流程
进货或销售商品时,用户要对进货单或销售单进行核对审查,并进行登记;用户要获得进货、销售、库存信息时,要对进货情况、销售情况、库存情况进行查询并打印。
用户业务需求(1)该管理软件将对库存茶品进行资料管理和统计,对产品的进货单和产品的销售单进行录入管理和统计;(2)该管理软件将根据用户的需要对进货、销售、库存情况进行查询,并能打印详细信息;(3)该管理软件将为用户提供账号管理工具,以便用户对账号进行管理,具体为添加用户、删除用户、修改用户密码;(4)该管理软件提供企业人员管理,能够对企业员工的分类管理,新员工的加入以及员工删除,修改进本信息等功能。
四、系统概要设计 (一)设计思想(1)系统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模块,但这些模块都进行集中式管理。
(2)分层的模块化程序设计思想,整个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作为应用程序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扩展性。
(3)合理的数据流设计,在应用系统设计中,相对独立的模块间以数据流相互连接,使各模块间的耦合性较低,方便系统运行,提高系统安全性。
(二)设计原则 为了使本系统功能齐全完备,操作简便,最大限度的提高软件的质量,从而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在设计开发过程中遵循了如下原则:
(1)合法性原则:依据产品核算系统的工作规定以及要求,参照核算实际的工作情况,进行诸如产品进货、销售等工作。
(2)实用性原则:适合产品信息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并能够处理一些特殊情况的要求,此外,尽可能预留空间,以便扩充功能。
五、系统测试运行 完成对流程的编码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对系统的测试工作了,测试在系统设计阶段有两个时期,通常在编写每个模块后做单元测试,另一个时期是对系统的综合测试。
(一)模块测试 在模块测试时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模块接口; 2.局部数据结构; 3.重要执行通道; 4.出错处理通道; 5.影响上述方面的边界条件。
测试时进行代码审查,从数据类型,变量声明,数据结构进行审查,然后进行功能测试,从输入一些简单的数据开始执行一遍,观测运行期间变量的变化,运行中值的变化范围。改变测试方案来变换另一个角度进行测试,发现错误并记录,修改代码,测试条件使程序通过多层分支,判别运行结果从而完成模块测试。
(二)整体测试 总体测试是组装软件的系统技术,本系统测试采用渐增集成测试,即测试单一模块,将测试完的模块加入系统中,进行一次系统测试,依次类推将所有模块加入系统中,在具体测试时,采用自顶向下的结合方式,从主控模块开始,沿各控制层向下移动,逐渐把所有模块结合了。
在测试过程中使用到调试技术:
1.采用 debug 调试语句,跟踪数据; 2.嵌入打印语句,输出中间结果; 3.设置断点,观察程序在断点附近的状况。
评估运行的可靠性问题:
5.计算机系统应用 篇五
我今后如何做好一名京沪高铁的乘务员
高铁客车服务是高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反映了铁路部门的服务质量。在激烈的运输市场竞争中,直接为旅客服务的高铁乘务员的形象和工作态度,对铁路部门占领市场,赢得更多的回头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雅、端庄、美丽、大方是人们对高铁乘务员的一致认同,但光有前面的标准是远远胜任不了高铁乘务员这个职业的,高铁乘务员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相当的职业道德。作为一名合格的高铁乘务员,她需要的职业道德包含以下内容:.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对高铁乘务工作的热爱不是一时的,当自己理想中的美好的高铁乘务员生活被现实辛苦的工作打破后,还能一如既往地主动、热情、周到、有礼貌、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做好工作。.有较强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服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生存,市场竞争的核心实际上是服务的竞争。铁路部门最关心的是旅客,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旅客,就必须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服务意识是经过训练后逐渐形成的。意识是一种思想,是一种自觉的行动,是不能用规则来保持的,它必须融化在每个高铁乘务员的人生观里,成为一种自觉的思想。3 .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高铁乘务员在人们的眼中是令人羡慕的职业,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承担了人们所想不到的辛苦,生物钟和正常人不同,常常要为了保持良好的仪容仪表,半夜四点钟就要起床梳妆,面对各种旅客的层次不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特殊情况随时都会发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承受不了工作的压力,做不好服务工作。.热情开朗的性格。高铁乘务员的工作是一项与人直接打交道的工作,每天在车上要接触上百名旅客,所以她随时需要与旅客进行沟通,没有一个开朗的性格就无法胜任此项工作。.刻苦学习业务知识。作为一名高铁乘务员,她在车上不仅仅是端茶送水,而是需要掌握许多的知识,比如,我们的车次今天是开往上海,我们的高铁乘务员首先要掌握上海的天气、旅游景点等等,线路沿途的城市、河流、山脉以及名胜古迹等等。还要掌握动车组的设备、紧急情况的处置、运行中的服务作业程序以及服务技巧等等。可以说,高铁乘务员要掌握各种服务技巧和服务理念,不但要有漂亮的外在美,也要有丰富的内在美。.学会说话。语言本身代表每一个人的属性,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会影响每个人的说话习惯,作为一名乘务员要学会说话的艺术。不同的服务语言往往会得出不同的服务结果。一名高铁乘务员要掌握不同的说话技巧,如:对老年旅客的说话技巧、对儿童旅客的说话技巧、对特殊旅客的说话技巧、对发脾气旅客的说话技巧、对重点旅客的说话技巧、对第一次乘坐高铁的旅客的说话技巧、对列车不正常时服务的说话技巧。在我们的服务中,往往由于一句话,会给我们的服务工作带来不同的结果。一句动听的语言,会给铁路部门带来很多回头客;也可能由于你一句难听的话,旅客会永远不再乘坐本次列车;他可能还会将他的遭遇告诉其他旅客,所以得罪了一名旅客可能相当于得罪十名或上百名旅客。
高铁乘务员美丽、端庄、大方的外表给人们留下了她固定的形象特征,那么作为一名合格的高铁乘务员,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形象特征呢?首先,高铁乘务员的专业化形象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逐渐学习和养成的,不能指望上几天课,就会将自己培养成一名气质出众的高铁乘务员。学习礼仪的目的就是要树立和塑造高铁乘务员的形象,这包括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的内容,内在的包括素质的提高、心灵的美和丑。外在的提高包括仪容仪表、语言行为等。外在形象作为内在素质的体现,是以内在素质为基础的,所以只有加强自身的修养,才能做到“内慧外秀”,真正树立起高铁乘务员的形象。
6.计算机系统应用 篇六
2.l 计算机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等都离不开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平台(环境)。2.1.1 计算机系统 1.计算机和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Computer):一种用于计算的机器。计算机既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计算机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可以把数据(原始数据、中间结果、最终结果)和程序都存储起来。计算机就是按照程序的要求自动对数据进行各种计算处理的。2.计算机的分类
按计算机的规模和性能,计算机可以分为六大类。
(1)巨型机(Supercomputer)。价格昂贵、功能强大、计算速度在每秒千亿次以上的计算机叫做巨型机或超级计算机。
(2)小巨型机(Minisupercomputer)。这是一种价格相对便宜的小规模巨型机,也叫桌上型超级计算机。
(3)大型机、中型机(Mainframe)。这种计算机的计算速度为每秒几亿次至几百亿次。它一般是作为大型计算中心的主机。
(4)小型机(Minicomputer)。其计算速度为每秒几千万次至几亿次。它一般为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使用。
(5)个人机(Personal Computer)。也叫微型计算机或 PC计算机。这是一种面向个人使用的计算机。
(6)工作站(Workstation)。这是介于高档微机和小型机之间的机型。它一般都配备有大屏幕显示器、大容量存储器,而且速度快,通信功能强,主要用于图像处理或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专业领域。3.计算机硬件系统
(1)基本结构。目前计算机都是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等五个基本部分构成的。
微型计算机系统中,把运算器和控制器做在一起,叫做中央处理器(CPU),各部分之间采用总线方式连接。
(2)基本组成。
①中央处理器。CPU是微型计算机的核心,它由运算器、控制器和一些寄存器组成。运算器主要是执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控制器则规定了计算机执行指令的顺序,并根据指令的具体含义,控制计算机各部件协调地工作。寄存器可以暂存指令和数据。
②存储器。微型计算机中的存储器按用途和特性可以分为三类。
4.计算机软件系统
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程序、程序所使用的数据以及有关的文档资料的集合。软件的作用在于确定计算机做什么以及如何做。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软件是用户与硬件之间的使用界面。
(1)计算机软件的分类。根据计算机软件的总体结构和表现形式,软件一般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类。
系统软件:直接控制和协调计算机、通信设备及其他外部设备的软件。它们与具体应用无关,只是在系统一级提供服务。操作系统就是典型的系统软件(OS)。
系统软件中还包括语言处理程序和作为软件研制开发工具的编辑程序、调试程序、装配和链接程序、测试程序以及为适应事务处理的需要而设臵的数据库管理程序等。
应用软件:直接完成某种具体应用的软件。如工资管理程序、管理信息系图形软件、文字处理软件、财会软件、计划报表软件、辅助设计软件等。
(2)软件、硬件系统的关系。
在计算机系统中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它们互相支持、互相协调实现计算机的计算与数据处理任务。
(3)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程序设计语言:用来书写计算机可以执行的程序的。常用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有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等。最新出现的是面向对象的语言4GL。
(4)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软件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并为用户使用计算机提供服务的软件。用户不能直接操纵计算机硬件,而是通过操作系统来使用计算机。5.计算机系统的性能指标
评价计算机性能的指标:
(l)字长:指计算机能一次同时处理的二进制数码的位数。它是计算机的一个重要技术性能指标。首先,字长决定着计算机运算的精度,字越长则计算机的运算精度越高。其次,字长决定了指令直接寻址的能力,字越长则存放数据的存储单元数越多,寻找地址的能力就越强。
(2)运算速度:用每秒钟能执行多少条指令来表示,单位一般用MIPS(百万条指令/秒)。为了统一标准,现在用各种指令的平均执行时间及相对应的指令运行比例来综合计算。
(3)内存容量:内存储器中能存储信息的总字节数。计算机内存容量越大,程序运行速度越快,可运行的程序也越多。
(4)主频:指计算机CPU的时钟频率。主频的单位一般用兆赫兹(MHZ)来表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5)存取周期:存储器完成一次读(取)或写(存)信息操作所需的时间称存储器的存取(或访问)时间,而连续两次读或写所需的最短时间,称存储器的存取周期(或存储周期)。存储器的存取周期越短,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就越快。
(6)总线宽度:总线是由数据总线DB、地址总线AB和控制总线CB三组线构成的,每组线由若干根线组成。总线越宽,计算机的处理能力越强。
2.1.2 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计算机 1.基本概念
媒体:指信息表示和传播的载体。一般分为感觉媒体、表示媒体、显示媒体、存储媒体、传输媒体五类。
多媒体:指信息表示媒体的多样化,例如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影像等。
早期的计算机只能处理文字信息,可以叫做单媒体计算机。种能够综合处理多种媒体的计算机就叫做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必须增加声音、图像等媒体的输入输出设备及软件。2.多媒体系统的主要特征
多媒体系统必须具备四个主要的特征:
(l)集成性。可以对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感觉媒体进行综合处理,达到各媒体的协调一致。
(2)交互性。可以实现人机交流,便于对系统功能加以控制和干预。
(3)实时性。能使人的感官感觉到交流是连续的、及时的。
(4)数字化。系统处理的都是数字信息,而不是模拟信息。
2.2 通信及网络系统 2.2.1 数据通信技术基础 1.数据通信模型
通信的基本功能就是实现两个实体之间的数据交换。
其中“信息源”是产生要发送数据的设备;
“发送器” 可以对发送信号进行编码或转换,产生能够传输的光、电信号;
“接收器”将收到的信号转换成目的站设备可以处理的信号;
“接收端”是信号传送的目的地设备;
“传输系统” 是连接信息源与接收端之间的复杂线路网络。连接信息源与接收端的物理和逻辑设备称为信道。
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物理表示形式。信号电平连续变化才叫做模拟信号,以脉冲形式变化的叫做数字信号。传送模拟信号的是模拟信道,传送数字信号的是数字信道。
通信系统需要完成的任务如下:
(1)信号接口:产生或接收符合通信协议的信号。
(2)路由和寻址:为发出信号选择到达目的地的路径。
(3)呼叫和应答:信号发送前先呼叫,接收方应答后建立通信链路,这个过程叫握手。
(4)可靠传输:采用各种措施保证数据传输的正确性。2.数据通信的带宽
(1)两种通信系统,即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
模拟通信系统:传递的信号为模拟信号,在时间和幅度取值上都是连续的。
数字通信系统:传递的信号为数字信号,在时间上是离散的,在幅度取值上是经过量化的。
(2)模拟通信的带宽。信号的带宽就是频带的宽度,其单位是赫兹(HZ)。
传输介质或通信设备的带宽是指其允许通过的频率范围。
(3)数字通信的带宽。它反映通信速度的快慢及信道容量的大小。数字通信中的带宽是指信号的传输速率,或叫位率、比特率,其单位是b/s或bps(每秒位数)。3.常用传输介质
(1)双绞线,(2)同轴电缆,(3)光缆。
(4)无线通信。
(5)微波通信。频率在100MHZ-10GHZ的电磁波信号叫做微波信号,其波长为3cm-3m。由于微波频率高,因此频带较宽;方向性好,适合进行点对点的通信。成本比电缆和光缆都低,适合卫星通信和城市之间通信。但是微波信号没有绕射功能,只能进行可视传播,而且它的传输误码率也比较高。4.数据传输
(1)基带传输。使用数字信号传输数据,终端设备将数字信号转变成脉冲电信号时,这种原始矩形脉冲信号固有的频带叫做基本频带,简称为基带。在信道中直接传输基带信号的方法,叫做基带传输。基带传输是一种最基本的数据传输方式。
(2)频带传输。利用模拟信道传输数字信号的方法称为频带传输。在这样的信道上传输数字信号,必须先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在接收方还必须再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相应的设备才能识别。
在频带传输过程中实现信号相互转换的设备是调制解调器。把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叫做调制;将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的过程叫做解调。5.调制与解调
调制:把需要传送的信号加载到另一种信号上,以便容易在给定的介质中传送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另一种信号叫做传送信号的载波。
解调:信号传送到接收站以后,再把载波上加载的信号卸载下来的过程。6.多路复用技术
传输信号要求的带宽与传输介质允许通过的带宽是不一样的,为了节省开销,应当充分利用传输介质的带宽。在一条介质上同时传送多于一路以上信号的传输方式,叫做该介质的多路复用。
7.数据交换技术
(1)专线连接。最简单的数据通信形式,是在两个站点之间直接用线路连接起来进行数据的交换。因为是专用线路连接两个站点,所以不会发生线路拥堵问题。但是如果两个站点的距离较远,或者需要进行多站点之间的通信,直接的线路连接方式显然是不合适的。解决专线连接占用线路太多的办法,是设臵交换机。
(2)电路交换。实际的电路交换是由交换机负责在两个通信站点之间建立一条物理专用线路。这种由多台交换机和它们的站点构成的网络叫做交换网络。各通信站点与各自的交换机是专线连接,各交换机之间也是专线连接。
(3)存储转发交换。也叫做包交换,存储转发交换的原理是:把待传送的数据先存储在结点机中,等到信道空闲时再根据优先级别顺序发送出去。只要存储时间足够长,就能够将信道的空闲与忙碌状态均匀化,从而压缩信道和转接设备的容量。这种交换方式不适合实时交换的信息传输,但是对于数据通信却是非常合适的。
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可以分为报文交换和报文分组交换两类。
① 报文交换。不论传送数据的长度是多少,都把它作为一个逻辑单元,加上目的地址、源地址、控制信息,按规定格式打成一个包发送。这个数据包就叫做报文,这种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就叫做报文交换。
② 报文分组交换。将一个长的报文分解为多个短小(一般不超过1000字节)的组,叫做报文分组。2.2.2 计算机网络基础
计算机网络:是将地理位臵不同,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支持下,向多个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从而实现数据、程序与硬件等各类资源共享的系统。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是: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和分布处理。1.计算机网络的结构
典型的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可以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大部分。
(1)资源子网:由主机、终端、终端控制器、联网外设、各种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组成的,向用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和网络服务,负责整个网络的数据处理业务和各种网络资源的共享服务。
(2)通信子网:由通信控制处理机(CCP)、专用或公用的通信线路及其他通信设备组成的,完成所有网络数据的传输、转发、加工和交换等通信处理工作。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主要的分类方式有两种:
(1)按网络传输技术分类:可以分为点对点式网络和广播式网络。
点对点信道:网络通过通信信道来完成数据传输任务,一条线路只能连接一对结点。
广播信道:多个结点共享一条通信信道,一个结点发送信号,全网结点都会收到信息,这种信道就是广播信道,采用的网络传输技术就只能是广播方式,这样的网络就叫广播式网络。
点对点式网络拓扑结构可以是星型、环型、树型等,广播式网络拓扑结构可以是总线型、环型、卫星型等。(2)按网络覆盖范围分类
①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是小范围的计算机网络。它的覆盖范围一般在10公里以内。设备的更新、新技术的引用都比较容易,所以传输速率也比较高,常常可以达到10-100Mbps。
② 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也叫做远程网,它可以覆盖几公里至几千公里的范围。广域网的通信子网主要使用分组交换技术,并使用传统的电话网(公用通信网)、卫星通信网、无线网来传输信息。广域网的传输速率较低,一般在几十K至几Mbps之间。
3.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各结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关系结构,实际上主要是指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常见的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有以下几种。
拓扑(Topology)是将各种物体的位置表示成抽象位置。在网络中,拓扑形象地描述了网络的安排和配置,包括各种结点和结点的相互关系。拓扑不关心事物的细节也不在乎什么相互的比例关系,只将讨论范围内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示出来,将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图表示出来。网络中的计算机等设备要实现互联,就需要以一定的结构方式进行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就叫做“拓扑结构”,通俗地讲这些网络设备如何连接在一起的。
(1)星型拓扑
由一个中心结点与各站点之间呈辐射状连接,中心结点对全网的通信实行集中控制,任何两个结点之间的通信都必须通过中心结点来实现。
星型拓扑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访问协议简单,单机故障不会影响网络运行;缺点是对中心结点的可*性要求高,中心结点出现故障,整个网络就会瘫痪,系统的扩充比较困难。
(2)环型拓扑
使网络中各站点首尾相连,以通信线路连接成一个封闭的环路,数据只能在环路中沿着一个方向逐点传输。环型拓扑结构简单,传输延时确定,适合光纤介质网络;但是任何一个结点的故障都会使全网瘫痪,而且结点的增加或减少都比较困难。
(3)总线型拓扑
所有的站点都连接到一条公用传输线--总线上,就形成了总线型计算机网络结构。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易于扩充、价格低廉,容易安装。缺点是出现故障后需要检查总线在各结点的连接,因此查错比较困难;虽然某台计算机故障不会影响网络运行,但是若总线断开则网络将不可使用。
(4)树型拓扑
由星型拓扑演变而来,形状像一棵根在上方的大树。各结点按层次进行连接,信息交换主要在上下结点之间进行。树型拓扑结构中的故障比较容易检测和隔离。4.计算机网络协议
通信协议:在通信过程中,通信双方都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约定。
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通信的语言,规定了通信双方交换数据或控制信息的格式、响应及动作;网络协议是实现不同主机之间、不同操作系统之间及工作站之间通信的规则和约定。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81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即网络七层协议。2.2.3 局域网
从应用角度看,局域网的技术特点如下。
(1)覆盖有限的地理范围,适用于公司、机关、学校、工厂等处计算机、终端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间联网的要求。
(2)能够提供高数据传输率、低误码率的高质量数据传输环境。
(3)属于一个单位所有,易于建立、维护和扩展。
(4)局域网的特性主要由网络拓扑、传输介质和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决定。1.局域网的硬件组成
局域网在逻辑上可以由网络服务器、工作站、网卡、传输介质和连接转换部件构成。
其中连接转换部件可以是中继器、集线器、网桥、路由器、网关等。
2.局域网的软件系统
局域网软件系统主要包含三部分。
(1)网络操作系统。常用的网络操作系统是Novell公司的Netware和Microsoft公司的Windows NT。
(2)网络管理软件。主要用于监视和控制网络的运行。常用的网络管理软件有HP公司的openview及IBM公司的Netview等。
(3)网络应用软件。网络应用软件是用户利用软件开发平台,按照各自需要开发的各种各样的网上业务应用系统。常见的开发平台有各种数据库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以及浏览器、网页制作网站管理等软件。3.局域网传输介质
局域网中常用的传输介质是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和无线通信信道。过去同轴电缆的性价比是最好的。目前中高速的局域网中都采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在远距离传输中使用光纤传输,在有移动站点的局域网中,则采用无线通信技术。4.局域网工作方式
局域网的工作方式有共享介质式和交换式两种。
共享介质式中,所有结点共享一条公共通信传输介质,当一个结点发送数据时,将会以广播的形式传送到所有的结点上。因此在共享介质的网络中,在任何一个时间段内,只能有一个结点占用公共通信信道。共享介质式容易发生冲突的现象。于是提出了交换式局域网工作方式。5.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
为了实现对多结点共享传输介质,并在发送和接收数据时为防止冲突而加以控制的方式有三种,即总线CSMA/CD控制、令牌环传递Token Ring控制和令牌总线传递 Token Bus控制。6.局域网协议
控制网络访问的协议,这类访问主要就是CSMA/CD访问和令牌传送访问。在OSI的七层数据通信协议基础上,由局域网标准(IEEE802)委员会提出了局域网协议IEEE802标准,并且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4年3月批准为国际标准,称为ISO 8802。
7.局域网中计算机的相对地位
在局域网中,计算机的相对地位有对等和客户机/服务器方式两种形式。
(1)对等网络模式。在这种网络模式中,所有计算机都具有相同的地位,不设臵专有的文件服务器,每一台计算机都可以访问网络中的其他计算机。每一台计算机既是其他计算机的服务器,同时又是其他计算机的客户机。
采用对等模式的局域网虽然价格比较便宜,但是网络传输速度比较慢,保密性比较差,而且维护也比较困难。
(2)客户机/服务器网络模式。这种模式用一台或多台单独的、高性能、大容量的高档微机,或者是大中型机、小型机作为网络中心服务器;而用多台微型机作为客户机,以总线、星型总线等拓扑结构与服务器连接成局域网。8.网络互联技术
网络互联: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臵的、类型相同或不同的、协议相同或不相同的网络及设备,相互连接构成更大规模的网络,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
互联网络能够屏蔽各子网在网络协议、服务器类型、网络管理方面的差异。要实现网络互联,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在互联的网络之间提供链路,至少有物理线路和数据线。
(2)在不同网络结点的进程之间提供适当的路由来交换数据。
(3)提供网络记账服务,记录网络资源使用情况。
(4)提供各种互联服务,应当尽可能不改变互联网的结构。
2.2.4 Internet的基础
Internet是全球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它连接了全世界千千万万个计算机网络的网络,所以也叫做网际网。
Internet也是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的,所有的服务由服务器提供,而各种访问、存取则由客户机完成。服务器常常是指主机,它总有一个标识地址;客户实质上是客户端的软件程序,它向服务器提出请求,并翻译、转换和显示服务器传输来的信息。
1.Internet的组成
因特网主要由通信线路、路由器、主机和信息资源等组成。
(1)通信线路。通信线路是连接因特网中各种设备的基础设施,可以分为有线通信线路和无线通信信道两类。通信线路的数据传输能力用带宽和传输速率两个指标衡量,传输速率与带宽成正比,带宽越大,传输速率也就越高。
(2)路由器。连接因特网中各局域网、广域网的设备是路由器,它会根据信道的情况自动选择和设定路由,以最佳的路径,按前后顺序发送信号。
(3)主机。按用途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信息资源与服务的提供者,叫做服务器。服务器总是由高性能、大容量的大型计算机担当。另一类是信息资源与服务的接受者,叫做客户机。
(4)信息资源。在因特网中的信息资源,比如文本、图像、声音、视频信息。2.Internet通信协议
在进行数据通信时必须遵守统一的规范和约定。这种规范和约定就叫做网络通信协议,因特网的网络互联通信协议是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协议。
3.Internet网络地址
为了实现网络中的数据通信,规定因特网中每一台主机在子网内都有惟一的网络地址。网络地址可以是真实的物理地址。也可以是IP地址或城名。
(1)物理地址。物理地址是制造在网卡上的地址码。网络的技术和标准不同,相应的网卡地址编码也不同。
(2)IP地址。因为物理地址的规范很不统一,为了确保主机地址的惟一性,因此在因特网中对所有的主机进行统一的编码。这种地址就叫做IP地址。IP地址和物理地址可以根据协议对应转换。
IP地址由4个字节(32位)的二进制数组成,表示为用圆点分隔的4个十进制整数组合的形式。一个字节对应一个十进制数,所以每个十进制数的值应在0-255之间。
(3)域名。用字符来表示网络地址,就是网络域名。如,华夏大地域名是。4.Internet的应用
(1)信息服务。它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① 信息浏览。② 信息发布。③ 信息检索。④ 文件下载。
(2)网上通信。网络通信分为以下几类:
① 电子邮件。② 网上聊天。③ IP电话。④ 网上寻呼。
(3)协同工作。它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 协同办公和联合研究。② 网上讨论。③ IP网络视频会议。
(4)电子商务。
(5)网上教育。
(6)网上娱乐。5.Internet的接入方法
用户要接入Internet必须通过因特网服务供应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中国最大的ISP是具有国际出口的四大骨干网: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金桥信息网GBNET 此外还有许许多多小型的ISP。一般用户接入Internet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局域网接入;另一种是通过电话网拨号接入。
(1)通过局域网接入。局域网通过路由器和数据通信网与ISP相连接,再通过ISP的连接通道接入Internet。这些数据通信网由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四大电信运营企业管理。
(2)通过电话网接入。一般家庭采用电话网拨号入网方式。个人计算机上网必须使用调制解调器Modem。用户的计算机与ISP的远程接入服务器RAS(Remote Access Server)之间,是通过调制解调器Modem与电话网连通的。6.企业内部网
所谓企业内部网(Intranet),就是一个企业为实现内部管理和通信而建立的独立网络。
(1)发展过程。
企业网络技术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 集中处理阶段。以一台大型主机为核心,以众多终端为客户端组成的集中处理式系统。
②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这是一种分布式处理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即Client/Serve模式或C/S模式。客户机可以是具有一般功能的PC机、工作站,服务器则由处理功能和存储容量都很强大的高档微机、小型机、大型主机承担。服务器既可以建立在局域网内,也可以通过广域网或因特网与客户机联系。
③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所谓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rowser/Server模式,或B/S模式)就是Intranet,是最新型的企业内部网。
(2)Intranet的技术特点。其特点如下:
① 为用户提供了统一、友好的浏览器操作界面,既方便用户访问内部WWW服务器,也方便用户访问Internet的WWW服务器。
② 因为操作界面与Internet相同,所以企业用户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培训,可以节约培训费用和时间。
③ 由于Intranet具有与Internet相同的、完善的网络服务功能,所以用户通信环境比传统企业网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④ Intranet的用户既可以用E-mail发送邮件,又可以用WWW发布和阅读文档;企业管理者可以召开网络会议和进行网上办公;产品开发可以用协同操作方式,实现网上联合设计。
(3)Intranet的基本结构。Intranet是由服务器、客户机、物理网络和防火墙四个部分组成的。
四个主要部分的构成如下。
① 物理网络是建立在TCP/IP协议上的任意拓扑结构的局域网或广域网。
② 服务器是整个Intranet网络的核心硬件设备,一般运行Windows NT Server、UNIX。OSZ Warp Server、Netware Server等网络操作系统。物理服务器往往被划分为若干个逻辑(软件)服务器。
③ 客户机。它为最终用户提供上机应用平台、运行浏览器软件及其他软件。
④ 防火墙。当Intranet与Internet连接时,防火墙可提供必要的安全保护屏障,防止外部非法用户侵人企业内部网中。7.企业外部网
企业外部网(Extranet):利用Internet的协议和标准,并通过公共通信系统(可以是Internet网络或专用线路),使通过认证的指定用户能够分享企业内部网上部分信息和部分应用服务的半开放专用网。2.3 数据库系统 2.3.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1.数据库的基本术语
(1)数据库(Data Base,DB):以一定的方式将相关数据组织在一起并存储在外存储器上所形成的、能为多个用户共享的、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一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
(2)数据库管理系统:指帮助用户建立、使用和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简称为DBMS(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DBMS通常由下列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即:
① 数据描述语言DDL(Data DescriPtion Language)。用来描述数据库、表的结构,供用户建立数据库及表。
② 数据操作语言DML(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供用户对数据表进行数据的查询(包括检索与统计)和存储(包括增加、删除与修改)等*作。
③ 其他管理和控制程序。实现数据库建立、运行和维护时的统一管理、统一控制,从而保证数据的安全、完整,及多用户并发操作。同时完成初始数据的输入、转换、转存、恢复、监控、通信,以及工作日志等管理控制的实用程序。
(3)数据库系统(Data Base System):指以计算机系统为基础,以数据库方式管理大量共享数据的综合系统。它一般由数据库、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用户(最终用户、应用程序设计员和数据库管理员)四个部分构成。
(4)数据库应用系统:是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支持下建立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简写为DBAS。2.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数据库系统和其他数据管理系统相比,有如下一些基本特点。
(1)数据结构化。文件系统中,独立文件内部的数据一般是有结构的,但文件之间不存在联系,因此从数据的整体来说是没有结构的。数据库系统虽然也常常分成许多单独的数据文件,并且文件内部也具有完整的数据结构,但是它更注意同一数据库中各数据文件之间的相互联系。
(2)数据共享。共享是数据库系统的目的,也是它的重要特点。一个数据库中的数据,不仅可以为同一企业或组织的内部各部门共享,还可以为不同组织、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用户所共享。而在文件系统中,数据总是由特定用户专用的。
(3)数据独立性。在文件系统中,数据结构和应用程序是相互依赖的,任何一方的改变总是要影响另一方。在数据库系统中,这种相互依赖性是很小的,数据和程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数据库模式主要分为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两个方面。描述物理结构的称为物理数据库描述(或物理模式、内模式),它直接与操作系统或硬件相联系。一个数据库系统只有一个内模式。
描述逻辑结构的称为模式(或概念模式、逻辑模式),它是数据库数据的完整表示,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一个数据库系统只有一个模式,它总是以某一种数据模型为基础,统一考虑所有用户的要求,并有机地综合成一个逻辑整体。模式仅仅是数据型的描述,不涉及具体数据值。模式的一组值称为模式的一个实例,一个模式往往有许多的实例。模式是相对稳定的,而实例是不断变动的。因为模式反映的是数据库的结构,一旦定义好基本上就不再变动;而实例反映的是数据库某个时刻的状态,数据库的数据是在不断更新变化的。针对每一个用户或应用,又由模式导出若干个子模式(或叫外模式、用户模式)。子模式是直接面向用户的,用户能够看见并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描述。每一个子模式都是模式的一个子集;也可以把它看成是模式的一个窗口。一个数据库系统可以有多个子模式。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中还提供了两个映像功能:一个是在物理结构与逻辑结构之间的映像(转换)功能;另一个是在逻辑结构与用户结构之间的映像(转换)功能。第一种映像使得数据库物理结构改变时逻辑结构不变,因而相应的程序也不变,这就是数据库的物理独立性;第二种映像使得逻辑结构改变时,用户结构不变,应用程序也不用改变,这就是数据和程序的逻辑独立性。由于这种独立性,使得应用程序的编写再也不需要考虑数据的描述和存取问题,从而大大减少了应用程序的修改和维护工作。
(4)可控冗余度。在文件系统中,由于每个应用都拥有并使用自己的数据,各数据文件中难免有许多数据相互重复,这就是冗余。数据库系统是为了整个系统的数据共享而建立的,各应用的数据集中存储、共同使用,尽可能地避免了数据的重复存储,减少了数据的冗余。
(5)统一的管理和控制。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包统一管理数据。由于多用户共享数据,数据库还具有安全性、完整性、并发性控制和数据恢复功能。2.3.2 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 1.模型的概念
对现实世界事物特征的模拟和抽象就是这个事物的模型。在数据库中数据模型是抽象的表示和处理现实世界中数据的工具。模型应当满足以下要求:一是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二是容易被人理解;三是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等。信息采用逐步抽象的方法,把数据模型划分为两类,以人的观点模拟现实世界的模型叫做概念模型(或称信息模型),以计算机系统的观点模拟现实世界的模型叫做数据模型。2.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就是概念层次的数据模型。它独立于任何数据库管理系统,但是又很容易向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的逻辑数据模型转换。
(l)基本术语
实体:客观存在,并且可以互相区别的事物。它可以是具体的物件,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还可以是某种联系。
属性:实体具有的每一个特性都称为一个属性。属性有“型” 和“值” 的概念,属性的名称(说明)就是属性的“型”;对型的具体赋值就是属性的“值”。
码:在众多属性中能够惟一标识(确定)实体的属性或属性组的称为实体的码。
域:属性的取值范围称为该属性的域。
实体型:用实体名及描述它的各属性名,可以刻画出全部同质实体的共同特征和性质,它被称为实体型。
实体集:某个实体型下的全部实体,叫做实体集。
联系:一个实体集内部各实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叫做实体内。
(2)实体集内部的联系。在一个实体集内部也存在着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联系。3.数据模型
它分为逻辑数据模型和物理数据模型两类。
逻辑数据模型:是用户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看到的现实世界,它描述了数据库数据的整体结构。逻辑模型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完整性约束三部分概念组成。数据结构是对系统静态特性的描述,人们一般以数据结构的类型来命名数据模型,如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等。
物理数据模型:是用来描述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和存储方法的。它不但受数据库管理系统控制,而且与计算机存储器、*作系统密切相关。
(l)层次模型。层次数据库的特点是实体之间按层次关系部定义。实体用记录(类型)表示,实体的属性对应记录的数据项;实体之间的联系用有向连线表示。
层次模型以每个实体为结点,上层结点叫做父结点,下层结点叫做子结点。层次模型像一棵倒臵的树,最上层的结点没有双亲,称为根结点;最下层的结点没有子女,称为叶结点。所以层次模型是一种以记录类型为结点的有向树结构。
(2)网状模型。由于层次模型还不能很好地表达实体间的复杂关系(多对多联系),于是又产生了网状模型,它很好地解决了实体间复杂关系的表达问题,但是它也有致命的弱点,即当需求扩展时,对原有数据结构及应用程序的修改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3)关系模型。关系模型以人们经常使用的表格形式作为基本的存储结构,通过相同关键字段来实现表格间的数据联系。
(4)面向对象模型。不同于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这些传统的数据模型,面向对象数据模型是非传统的数据模型。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就产生了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
2.3.3 关系模型与关系数据库 1.关系模型
关系模型是一种新的数据模型。它建立在集合论和谓词演算公式的基础上。它提供的逻辑结构简单,数据独立性强,存取具有对称性、*纵灵活。
在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如果依照关系模型定义,就是关系数据库系统。关系数据库系统由许多不同的关系构成,其中每个关系就是一个实体,可以用一张二维表表示。
关系二维表中的术语解释如下:
.关系(Relation):一张二维表对应一个关系。
.属性(Attribute):表中每一列叫做一个属性,属性有名和值的区别。
.元组(Topl):由属性值组成的每一行叫做一个元组。
.框架(rramework):由属性名组成的表头称为框架(关系型)。
.分量:表中的每一个属性值。
.域(Domain):每个属性的取值范围。
.候选码(Candidate Key):可以惟一确定的一个元组的属性或属性组(可简称码)。
.主码(Primary Key):一个关系中往往会有多个候选码,可以指定一个为主码。
.主属性(Primary Attribute):可以作为候选码的属性也叫主属性。
.非主属性(Non-key Attribute):不能作为候选码的属性叫做非主属性。
.关系模式:对关系的描述称为关系模式,常常记做:
关系名(属性1,属性2,属性3,……,属性n)
在关系模型中,不但实体用关系表示,而且实体之间的联系也用关系来表示。
关系模型要求关系必须是规范化的,即要求每个关系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关系中每个分量必须是不可再分的基本项。
作为一个关系模型的基本约束条件,起码必须具备以下几条:
.表格中每一数据项不可再分,是基本项。
.每一列数据有相同的类型,叫做属性。各列都有惟一的属性名和不同的属性值,列数可根据需要而设定。
.每列的顺序是任意的。
.每一行数据是一个实体诸多属性值的集合,叫做元组。一个表格中不允许有完全相同的行出现。
.各行顺序可以是任意的。2.关系操作
关系数据模型的理论基础是集合论,每一个关系就是一个笛卡尔积的子集。
(设A、B为集合,用A中的元素x作第一元素,B中的元素y作第二元素,构成有序对,所有这样的有序对组成的集合,叫做A和B的笛卡儿积,记做A×B。
在数据库中,设有关系A为<学号、姓名>,具体内容为{<1,张三>,<2,李四>};关系B为<学号、年龄>,具体内容为{<1,20><2,22>}。
则A×B={<1,张三,1,20>,<1,张三,2,22>,<2,李四,1,20>,<2,李四,2,22>} 如果再做第一列=第三列的选择,再做只保留第一、第二、第三列的投影,即得{<1,张三,20>,<2,李四,22>}这样,通过关系代数的三个运算,我们查到了每个人的年龄)
(1)传统集合运算。传统集合运算有并、交、差三种。
(2)专门的关系运算。专门的关系运算主要有选择(筛选)、投影和连接三种。选择运算是对关系表中元组(行)的操作,操作结果是找出满足条件的元组。其中,投影运算是对关系表中属性(列)的操作,操作结果是找出关系中指定属性全部值的子集。
选择运算和投影运算可以同时用一条命令来实现。
连接运算是对两个关系的运算,操作结果是找出满足连接条件的所有元组,并且拼接成一个新的关系。完善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总是以数据操纵语言及结构化查询语言(SQL),来实现各种关系运算。
2.3.4 Vsual Foxpr数据库管理系统 1.VFP的基本概念
(l)数据表。数据表简称为表,是VFP中最重要的*作对象。一个表就是一个关系,它总是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在计算机的外存储器中。表文件的存取名称就是关系名,文件的扩展名是DBF。
(2)数据库。在VFP中一张二维表称为一个数据表(或者简称表)。在关系数据库中,可以包含若干个表(以及视图)。数据库也可作为一个文件存放在计算机外存储器中,其扩展名是DBC。
(3)索引。索引实际上是对数据表的排序,但是它不改变数据表中数据的物理顺序,而是另外建立一个索引对应列表。
(4)关键字。关系中的码在数据表中一般叫做关键字,主码叫做主关键字。因为在数据表中,属性叫做字段,所以关键字就是能够惟一标识一条记录的字段或字段组合。如果一个字段不能成为当前表的关键字,但却是另一个数据表的关键字,那么这个字段就称为外来关键字。
(5)视图。视图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表,它往往由一个或多个表(或视图)中的部分字段或部分记录组成。但是视图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数据集合,只是在数据库中存放了相应的关系。
7.临床路径系统的建立与计算机应用 篇七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人均医疗费用为80美元,20世纪70年代开始,医疗费用急剧上涨,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人均医疗费用上涨到1710美元,增加了20多倍。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临床路径已成为有通行标准的医疗程序,广泛地被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一些医院采用,并逐渐推广到世界各地,特别是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广泛采用。1995年我国台湾地区实施全民健康保险,医疗费用实行按病例计酬支付后,一些医院纷纷采用临床路径来应对由此带来的医院经营管理问题。
2006年初,“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全社会公开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当然成为卫生系统乃至全社会共同责任。配合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的“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医院将“深入细节管理,优化工作流程”确定为当年医院管理年活动的主题,同时也是年度开展的重点项目。其实,“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的引入在这个时候也就开始了。引入这一模式的直接目的,就是使医院收费更加公开、透明,杜绝大处方、大检查,从而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促使医院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提高医疗技术水平,防止过度医疗服务;在群众满意的同时使医院步入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我认为时机是成熟的,医院也正需要注入一股新的血液。
1998年以后,北京、天津、重庆、青岛、成都等国内一些城市的大医院相继开展了部分病种临床路径的研究和试点工作。北京协和医院于2001年11月开始实施临床路径,在保证医疗质量,控制医疗成本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首批入选胆囊切除术、肺炎、充血性心衰、阴道分娩4种疾病进入临床路径。总体上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与全院平均水平相比,其平均住院日呈显著下降的趋势,住院费用也有大幅度下降,最高达58.31%,即要比路径实施前节省一半以上的费用。
中外医学史证明,临床医学及其临床医疗实践在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坎坷,不断地迎接着各方面的挑战,并不断地纠正自身的发展偏向和克服自身存在的缺陷。为克服上述缺陷因素,首先由美国波士顿New England deaconess hospital与New England medical center研究推出了临床路径。
2 临床路径的定义
临床路径是医院里的一组人员,包括管理决策者、医师、护理人员及其他医疗有关的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的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定的一个有严格工作顺序、有准确时间要求的照顾计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及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质量。是针对某种疾病(或手术),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定标准化治疗护理流程(临床路径表)。其功能是运用图表的形式来提供有时间的、有序的、有效的照顾,以控制质量和经费,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整体医疗护理工作模式。是一种设计好的多专业合作的标准计划。在具体运作中,是运用图表的形式来表述所提供的服务项目、服务步骤和服务时间的要求,以及要达到的预期服务结果。是一个多种专业人员合作的,以提高医疗护理服务品质与有效控制服务经费的工作方法。是医疗管理者用来控制医疗成本及改善医疗质量的方法之一。临床路径希望找出最有成本效益的治疗模式,而达到过去一样的治疗效果,甚至比过去更好的医疗质量。最有成本效益的治疗模式,就是最短的住院日数,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因同一种疾病再次住院,而且是大部份的医师都可以接受的治疗方法。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临床路径开展和应用并不广泛,部分报告仅仅处于研究状态。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是手工的临床路径文本不符合现行的病案管理要求,造成医生护士除完成病案外还要填写《临床路径表单》,增加医生负担而实施无法坚持。二是临床路径中的每一个病人、每一个流程的变异分析和效果评估等工作,靠手工统计,实际上无法实现。因此,如何建立一套临床路径信息系统,克服和解决上述问题是开展临床路径的关键。
3 推行临床路径的意义和目的
尽管最早推出临床路径的背景是应对医疗费用急剧上涨和应对医疗保险制度对医疗实践造成的经济压力,但是,临床路径绝对不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措施;恰恰相反,它是临床医学及临床医疗实践当代积极发展的必然产物。临床路径的更加重要的意义,是它可使传统的“单纯技术型医疗模式”转变为“管理型医疗照顾”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从而使它具有临床医疗实践发展的里程碑意义。所谓“管理型医疗服务模式”是指为病人提供的医疗服务应是以全方位人性化管理为前提,以确保医疗服务的优质、低耗和高效率。为此,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必须成为医疗服务全过程的参与管理和自主自我管理的主体,以有效的管理活动来保证医疗技术实施的可及性、连续性和有效性。
施行临床路径的目的,主要是想由病人治疗的结果来分析及评估治疗的方法,希望依据每天对于病人的观察与记录,找出一种最适当的治疗方法,而这种治疗方法是可以减少医疗费用,又可以维持或改进医疗质量的治疗模式,并且是大部份病人可以接受的。
综合得出的结论:(1)制定标准住院日,缩短平均住院日;(2)减少治疗上不必要的差异;(3)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降低医疗成本,合理支付医疗费用;(4)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差错发生;(5)根据病情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和费用;(6)规范诊疗护理手段,使患者得到最佳方案的治疗护理照顾;(7)培养护士的自律性,加强医护合作;(8)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量;(9)通过变异分析,促进质量持续改进;(10)患者及家属预知所接受的照顾,主动参与治疗护理,达到相互理解;(11)促使患者满意度上升,保险机构的支持,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现行医生诊治和临床路径的差异
4.1 现行的临床诊治是每一位医生都按照自己的诊治思维,提出对病人的诊治方案,结果是产生不同的医疗效果。如要检查其医疗质量,则需通过医院的质量控制组织审核。结果一定是难以统一标准,各人说各人的理,谁都不服谁,则医疗质量难能有所进步。
4.2 临床路径是经一组人员,即通过大家的协调,订出一个标准路径。要求大家都依此标准路经来进行诊治,产生一种效果。再通过医院的质量控制组织,按照标准路经审核效果,分析执行中所发生的异常情况,并不断持续修正改进临床路径。由于标准唯一,所以大家研讨有依据,共同完善标准,则医疗质量容易提升。
5 基于数字化医院的临床路径系统的开发与实施建立
5.1 临床路径系统的建立临床路径系统是基于临床信息系统,依赖于临床信息系统的支持。
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是临床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功能。
实施“病种临床路径管理系统”。概括起来具有五大特点:
一是以质量控制为前提。
病种临床路径,是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和流程,减少同一病种不同病人、不同医生的医疗差异,制定出大家遵照执行的病种治疗模式,并实现对其医疗过程的全程监控和实时评价,实现质量管理由终末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转变,有效地保证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是以医疗流程为基础。
病种临床路径的制定,是在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的基础上,依据《疾病诊疗护理常规》制定技术规范;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原则;依据病种临床路径的技术路线,确定各种卫材消耗和住院时限;依据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核定费用清单。真正做到了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收费,从而避免了随意简化医疗服务流程或限定价格的弊端。
三是以病例分型为依据。
病种临床路径的管理,按照病例分型管理的方法,将病例分型管理的方法,将病例分型中的“单纯普通型和单纯急症型”作为病种临床路径的“入路”依据。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种病情的变化或诊断进一步地明确,如果病例分型修正为复杂疑难型或复杂危重型,出现“错路”现象,仍可依据病理分型的原则,解决其“出路”问题,使病种临床路径管理便于操作和执行。
四是以临床路径为核心。
病种临床路径是单一从确诊入院、检查治疗到治愈出院的全过程,合理选择病种,指导临床路径,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如我院对外科手术病种临床路径的制定,大体分为:术前路径(包括术前住院时限、检查项目、护理级别、用药种类等),术中路径(包括手术方式、麻醉方式、麻醉用药、术中输血及用药、术中常规卫材消耗、树种特殊用材等),术后路径(包括入住ICU时限、用药种类及时限、化验检查项目、病理检查、换药次数及分类、护理级别等)。每个病种临床路径都有要求,既有利于修改、补充和完善,又方便于及时评价。
五是以费用控制为目标。
由于病种临床路径清晰明了,每个项目都有严格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而且对涉及内容较多的护理收费(包括治疗、床位、陪床、空调、暖气、吸氧、输液等),以及平均住院人也有具体的标准。凡超过病种控制最高费用者,病人不再负担;若低于限制收费,则按实际发生费用结算,从而使病种费用控制的目标在管理实践中成为可能。特别是病种临床路径,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地控制了医疗费用。
从目前来看,这一做法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从长远来讲,对今后以按病种定额结算为主,多种结算方式并存的付费制度转变,甚至为医改方案提供了良好的“对接”条件,具有深远的战略管理意义。
5.2 临床路径信息系统展示。
5.2.1 临床路径标准的设定与临床路径书的生成。
如图1所示,提供了路径类别、准入和溢出条件、标准住院天数和费用控制标准的设定以及时程的定义和按时程及时间订定的医嘱和非医嘱医疗服务项目。同时记录了标准制定的时间和修订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病种的全套的电子临床路径文书。
5.2.2 临床路径的准入准出。
如图2所示,系统实现了简单、方便的临床路径进入以及变更和退出的方式,使得临床路径的引入非常简洁。
5.2.3 临床医嘱的执行。
临床路经的医嘱执行与住院医生站有机结合,更加方便了医生医嘱的下达,医生只须按照路径的时程和时间引用路径,在引用的过程中就可以进行删减和增补。使得临床路径的医嘱成为一种带有“时间刻度”的医嘱套餐,即应用了临床路径的规范性,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适应医疗过程复杂多变的客观规律。而医生行为的规范性,可以通过后期的变异分析和评估来管控,医生又充分的自由,又有必要的约束。
5.2.4 非医嘱的执行与临床路径记录。
非医嘱的执行是现在几乎所有的信息系统都不能完全支持的部分,本系统提供了尽可能简单、实用的执行和记录界面,对该部分医疗服务进行记录和管控。
5.2.5 变异分析与费用分析。
如图4、图5所示提供了即时的临床路径执行过程中的变异分析和费用分析,实现了医疗行为的即时管控工具和手段;同时也成为临床路径改进的有力依据。
5.2.6 统计与评估。
系统提供了多个汇总和明细报表,成为临床路径评估的依据。
6 临床路径系统应用效果
某医院正式使用临床路径系统,建立了冠状动脉搭桥术、瓣膜置换术、法乐氏四联症、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支架、射频消融和永久性起搏器安置术十个临床路径,临床路径使用率占住院病人38%。初步实现了对住院诊疗过程的实时控制,使医疗护理核心制度得到落实,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通过对临床路径变异分析,采用标准化系统流程对医疗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管理;通过对住院病例信息综合统计分析,进一步完善路径标准,确定路径适用对象和诊疗服务流程,通过临床路径的运用,积极引导病人及其家属参与整个医疗过程,提高了患者满意程度。
综上所述,推行临床路径是促使医务人员将他们的技术工作与他们的自主管理活动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创造性地转变医学模式和转变医疗服务模式、并推进临床医学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因此,有效地研究开发和实施临床路径系统,使传统模式与信息化相结合,在医院收益的同时,也极大的提升了医务人员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林海燕.基于数字化医院的临床路径系统的开发与应用[Z].
[2]乔凯.临床路径[Z].
[3]张宏雁,董军.临床路径制订与住院诊疗质量实时控制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
[4]齐德广,秦银河.临床路径的应用及其相关问题和对策[J].解放军医院管理.
8.计算机系统应用 篇八
关键词:机电技术;计算机软件;应用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0-0000-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发展趋势正向一体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从而对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软件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计算机软件控制系统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因素,与用户的期待值有一定偏差,另外,软件设计中导致整个系统在操作使用上存在缺陷,降低了使用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益。
一、计算机软件系统在机电一体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机电一体化的机础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除本身自有的研发不断提高,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国外技术和管理,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奠定了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技术基础。各种微电子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跨越式的发展,也给机电一体化进程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发展方向
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智能化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综合了计算机科学、生理心理学、人工智能学、运筹学和动力这的新方法新思想,具有模拟人类智能的自主决策、逻辑思维和判断推理能力,从而达到较搞的控制水平。随着数控机床和机械人在智能化中的应用,高速、高性能的微处理器提供了人的部份智能功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中人工智能的研究和运用,大幅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计算机软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的重要作用
计算机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重要位置很关键,他是机电技术自动化、一体化智能化的桥梁。在整个计算机系统集成里,计算机硬件只是一个运行平台,他为计算机软件提供优质高效的数据处理,在此集成系统里,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凝聚了设计者心血和智慧的系统软件,可以说,计算机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大脑,而计算机软件又是计算机的大脑。
二、计算机软件系统在机电一体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快速发展,机算机软件系统缺乏同步的快速反应能力,相对其他领域软件的应用和程序语言的发展,更是明显滞后。
(一)编程语言相对滞后
在计算机软件系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开发中,目前主要使用的编程语言是C++、C语言和汇编语言,且多数采用VC、TC、BC作为开发平台,这些语言和平台虽然有其他语言不可比拟的优势,如开发成熟,操作易学易懂,但是相对各类功能更强大的开发平台,相对滞后。因为,诸如2.2JBuilder、N1玎和JAvA这些开发平台,他们的高安全性、高速高效、方便快捷的明显优势,将会成为今后机电一体化系和其他领域的主流开发工具。
(二)编程风格差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开发过程中,从事软件系统开发的工作人员,多数不专门从事机电一体化的开发人员,他们虽然有奇妙的开发构想和强大的技术实力,但他们在开发过程中无法形成较好的编程风格,在处理匀称合理的代码布局、遵守命名规则和清晰的注释方面,做得不算很好。
(三)软件系统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计算计软件系统主要存的问题,是软件系统缺少对整个工程理念、系统理念的软件开发大局观,他们根据软件的系统要求来开发,导致开发出来的软件系统,未能结合用户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不能提供更广的选择范围和更多的非专业用户,不能按用户的实际需求量身开发,从而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
(四)软件系统兼容性差
软件系统兼容性差是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软件系统存在的又一问题,从而导致在软年系统开发过程中,重复性开发,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资源。软件系统开发人员,应对整个国内机电行业和机电一体化的整体进程有较为准确的把握,然后根据这些情况,尽可能考虑到各个方面,开发出一个较强的软件使用平台,然后再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情况,在这个平台上,作出部份修改,这样的话,既提高了软件系统的兼容性,也避免了重复开发带来的资源浪费。
三、机电技术一系化系统中计算机软件系统开发问题解决措施
第一,提高更高级的编程语言在机电系统中的应用率,这需要机电一体化领域和计算机领域更進一步的融合;第二,需要有专门人员来研究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软件模块的开发和封装。以组件的概念来开发软件系统,研究如何划分高内聚低耦合的模块,如何提供模块的接口,如何尽可能提高软件模块的可重复利用率;第三,应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软件开发中建立工程的概念。从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到具体的设计,再到最后的封装测试,严格按照工程学方法来指导软件系统的开发,形成良好的开发工作流程。
四、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计算机软件系统开发的展望
随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网络制造和网络合作发展迅速。人工智能飞速发展,自动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专业的划分越来越细,现代控制理论越来越成熟,机电一体化系统需要更高效、更智能化、能提供更高安全性的语言来进行其中的软件系统开发。提高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软件系统的开发效率,解决出现的一些问题,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和两个领域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采用更高层的面向对象的语言如J烈,A等,它们在网络的领域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要让它们更快的触入到机电一体系统软件的开发中,从而开发出更适合机电系统的编程语言,适应机电系统中的软件系统更高的要求和规范。
五、结语
计算机软件系统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软件系统开发人员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机电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新潮流,开发出适合用户使用的软件系统,并指导用户熟练运用,从而为用户创造出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蒋长春.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复用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2007
【计算机系统应用】推荐阅读:
计算机应用系统有哪些11-18
计算机应用笔记06-20
计算机应用知识10-19
计算机审计应用11-18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08-15
计算机应用与技术08-18
计算机及应用专10-26
计算机系统结构06-13
计算机应用基础(二)作业06-19
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