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教案

2024-08-26

小学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教案(精选14篇)

1.小学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教案 篇一

寓言和神话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寓言和神话

为“综合·

探索”类的课程,寓言和神话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话题,同学们都乐于去学习和探索。本课,通过展现寓言和神话故事,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领会寓意的同时,培养和提升学生构思、取材、构图、配色等综合的艺术表现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创造表现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情节,使得寓言或者神话故事的内容更加有趣。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寓言、神话资料,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铅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寓言和神话故事的基本情节及其表现方法,理解其配画、插图的画法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体会寓言和神话的内涵,并能够运用绘画手法表现单幅或者连环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为寓言、神话配画,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领悟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寓言和神话故事的中心寓意,并选择恰当的情节把它表现出来。

教学难点:寓言和神话故事中最能体现寓意情节的选择以及如何用个性化的绘画方式把它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播放

《羿射九日》视频

请同学们说一说刚才视频里讲了什么的故事?生:后羿射日。

这个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这是什么类型的故事呢?(神话故事)

那么你们觉得后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精神?

(后羿是个大英雄,为人类谋生存、大无畏的精神、有正义感、不畏艰难、机智、勇猛、技艺超人。)

2.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图片,猜猜这是什么故事?(画蛇添足)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的道理?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否则就是多此一举,做了多余的事,反而得不偿失,弄巧成拙。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寓言其实就是用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重要的道理,具有教育意义。许多寓言故事都早已被演绎成为一个个成语,一直流传至今。

师:请同学们再来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对寓言故事都非常熟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寓言和神话。

出示课题:寓言和神话。

二.新授课程

.教师出示

《后羿射日

》截图。

这是《后羿射日

》的四张截图,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情节,为什么?

(1)十个太阳烘烤着大地。

(2)河里的水都干了,动物们都渴死了。

(3)后羿用神弓神箭射下九个了太阳。

(4)大地又恢复了生机,人们在欢呼雀跃。

谢老师最喜欢第三幅,因为这幅后羿射日的场景是整个故事中最重要的情节,我们看后羿拉弓射日时表情非常专注,姿态非常潇洒。谁来表演一下后羿射日的这个动作。(非常棒,到位)

2.师:下面我们来做个猜图游戏,请同学们来猜一猜,这是什么成语?出示一些图片。学生回答。

出示PPT

师:看来同学们都非常聪明,那么谁来告诉老师你们是根据什么猜出来的啊?

学生:因为这些图片把故事里最重要的特点画出来了。师追问:故事里什么的特点给表现出来了?生:人物、动物。师:人物、动物其实是指主要角色,它把主要角色的特点画出来了,那你们说特点有哪些?生:神态、动作、衣着打扮,以及道具,背景···,也就是说,这些图片抓住寓言的主要情节与场景。

学生说的时候,老师要边引导边板书:

(1)抓住主要角色的特点:动作、神态、衣着打扮、道具···

(2)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与场景

3.教师示范

刚才我们看了这么多寓言和神话故事,谢老师也迫不及待地想尝试一下,下面我来描绘一个故事,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画的是什么故事?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拔苗助长

》,边画边讲。

让学生说出寓意(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违背了这个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不加思考,反而把事情弄糟。因此我们一定要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要去耍一些小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4.学生作业

教师提作业要求:

(l)描绘一个你喜欢的寓言或神话故事,可以画单幅,也可以是连环画。

(2)抓住寓言和神话的特征,大胆创意表现。

三.作品展示

学生将寓言和神话故事展现到讲台前,说一说你描绘了一个什么寓言故事?你觉得创意(好)在哪里?你觉得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四.拓展延伸

寓言和神话故事是人类最早的文化产物,在北魏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在汉代画像石上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人们还可以把它们画在瓶子上、刺绣在绸缎上,设计在邮票上。课后,希望同学们做个有心人,从生活中发现更多更好的寓言和神话故事,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方法呈现出来,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好不好?

那么,今天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2.小学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教案 篇二

一、巧取材

1.紧随热点

社会焦点、本土热点都是品德作业设计的源泉, 品德与社会来源于生活并回归于生活, 巧妙利用学生的聚焦点, 能够激发学习热情。研究显示, 实践体验式作业让学生觉得很有趣, 尤其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小愿望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好奇心, 而书面型的作业则会让学生感觉负担不小。

比如“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部分第一课时, 旨在让学生反省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学习沟通的技巧, 与父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 和父母做朋友。由于学生年龄小, 大多为独生子女, 极少有照顾别人的经历, 让孩子和家长做沟通或者体会父母、老师的辛苦, 都是很困难的。

我们转换角色, 模仿电视节目《变形记》, 让父母和孩子互换身份。在作业反馈中父母提到, 通过亲身经历才知道孩子每天完成的作业题目很有难度, 如果没有父母的及时辅导确实有小困难, 而孩子更是累得晚上倒头就睡。这样的课后作业比千言万语效果更显著, 当然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2.学科融合

学生在校所学科目都具有互通性, 把品德学科作业和科学、美术、音乐等综合性学科融合,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我为母校添光彩”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 在回顾母校的校史、校训、校歌后, 让学生设计学校宣传册, 学生小组合作, 集思广益, 与美术老师通力合作, 请美术老师进行设计指导。

二、巧设计

1.多采用实践体验式

品德作业的形式有很多, 摘抄记录式、调查访问式、资料收集式、实践体验式等等。从调查中可见学生对于实践体验式的作业很感兴趣, 做得也认真, 并且相较于其他形式的作业, 实践体验式更为轻松愉悦, 给学生带来的负担小。

比如, “家庭万花筒”一课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课堂中老师介绍了家谱及其由来, 课后请学生编写家谱。但是这种作业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单纯地寻找不相熟的长辈名字也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因此可将这个课后作业改成让学生查询太太奶奶的工作, 她们在世时是做什么的, 这下子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 他们不再着眼于陌生的名字, 而是想了解她们那个时代的生活。

2.少采纳长期记录式

在设计时要注意尽量不要采用需长期记录的方式, 学生对于这类型作业的持续性是很弱的, 除非老师能不间断地监督提醒, 否则效果甚微。

笔者曾经布置学生在课后进行家庭读书的记录, 以完成家庭图书馆的计划, 但由于时间较长, 几乎没有学生能够坚持下来, 因此这个作业的成效甚微。

三、巧组织

1.关注学科

作为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它能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是非、好坏、美丑、善恶的辨别和评价能力。从一年级开始品德就扎扎实实上的班级, 道德教育扎根在了孩子心里, 孩子往往行为较为规范, 这都是因为学校老师的重视。在实际教学中, 有不少老师上半节语文, 上半节品德, 甚至几乎不上, 对于品德课后作业更是缺乏关注。教师可以在布置课后作业后, 给学生反馈作业的机会, 在下节课让学生展示他们完成的课后作业, 用PPT、小视频、文字书面、口头等形式, 既可以检测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又有利于提高师生对品德课后作业的重视。

2.家校联合

因为品德教学板块中有《我与家庭》内容, 当然少不了家长的支持。家长的配合能够更有效地使品德学习落到实处, 教师可以多设计家校共同完成的作业, 比如, 调查太太奶奶是做什么工作的?请学生回家询问后让家长填写, 上课前投影出示;又如, 拍拍改造后的家, 请家长负责拍摄;又如, “我当一天的爸爸 (妈妈) ”, 学生与家长角色互换。请家长共同重视, 共同关注, 共同合作, 巧妙组织活动。

摘要:好的作业设计, 不仅可以巩固知识,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如何让高质量的课后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 让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 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以小学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根据学生品德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结合学生对品德课后作业设计的喜好情况和实践效果进行研究, 提出相关建议, 为小学品德老师作业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五年级,课后作业,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兰.小学思品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例谈[J].小学教学研究, 2009:58-59.

[2]孙国河.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生活化的设计[J].德育在线, 2012 (12) :263.

[3]包逢祺.对农村小学品德课作业的几点想法[J].教学探析, 2011 (4) :44-45.

3.小学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教案 篇三

1.用圆规画圆时,针尖所在的点叫做(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 ),一般用字母( )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 ),一般用字母( )表示。

2.圆心确定圆的( ),半径确定圆的( )。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 ),有( )条。

3.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 )的数,我们把它叫做( ),用字母( )表示,计算时通常取近似值( )。

4.画一个直径是5cm的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 )cm。如果要画一个周长是18.84cm的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应该是( )cm,这个圆的面积是( )cm2。

5.在一张长15cm,宽10cm的长方形硬纸中剪下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 )cm,面积是( )cm2,剩下部分的面积是( )cm2。 6.如右图,一根铁丝正好弯成一个直径是2.5dm的半圆,这根铁丝长( )dm。

7.一个圆环,外圆直径是10cm,圆环宽1cm,圆环的面积是( )cm2。

8.把4个底面直径是8cm的圆柱形牛奶罐捆成如左下图(从底面方向看)的形状,如果接头处不计,至少需要多长的绳子?

解题时,先画辅助线(如右上图虚线),可以看出,绳子中的4条线段相当于4条直径;四角处的4条弧,每条都是一个圆周的,合起来正好是一个( ),所以计算绳长的算式是( ),得数是( )cm。

二、对错辨别庭(5分)

1.同一圆中的直径长度是半径的2倍。 ( )

2.一个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i倍。 ( )

3.图中的涂色部分是扇形。 ( )

4.半径是2dm的圆,周长和面积相等。 ( )

5.如果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相等,则圆的面积最大。 ( )

三、答案选择厅(9分)

1.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后,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圆的( )。

A.半径 B.直径 C.周长的一半

2.甲、乙两圆的半径比是1∶3,它们的直径比是( ),面积比是( )。

A.1∶3 B.1∶6 C.1∶9

3.下列图中有圆心角的是( )。

A. B. C. 4.右图中扇环的周长是( )cm。

A.12.56 B.16.56 C.17.85

5.把一个圆的半径增加2cm,周长就增加( )。

A.4cm B.6.28cm C.12.56cm

四、计算小能手(25分)

1.填表。(9分)

2.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单位:cm) (8分)

3.计算下面各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dm) (8分)

五、实践探索台(10分)

1.先画一个正方形,再按下面步骤操作。

(1)画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以交点为圆心,以R为半径画一个大圆;

(2)依次连接两条直径的四个端点,得到一个小正方形;

(3)以对角线的交点为圆心,以r为半径画一个小圆。

2.如果大正方形的边长是20cm。

(1)大圆的面积是多少?

(2)图(2)中,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与大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图(3)中,小圆的面积是多少?与大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六、生活应用场(25分)

1.教学楼前有一个直径是8m的圆形花坛,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2.有一个面积为450m2的圆形草坪,要为它安装自动旋转喷灌装置进行喷灌。现有射程为10m、12m、15m的三种装置,你认为选哪种比较合适?安装在什么位置?

3.一个圆形水池,周长125.6m,水池周围(阴影部分)是一条5米宽的水泥路,在路的外侧围一圈栏杆。水泥路的面积有多大?栏杆长多少米?

4.小学艺术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欣赏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桥,引起学生观察、发现桥的造型美、结构美,了解桥的不同功能;并在了解桥梁的名称、类别、有关故事和传说的基础上,激发起观察兴趣,并体会到艺术就在生活中间。

通过诵读故事、童谣,欣赏、学唱歌曲和打击乐伴奏等活动,感受艺术对社会生活和自然情景的表现,从中体验生活的情趣,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和艺术鉴赏力。

教学活动: 活动一

欣赏各式各样的桥展:课前发动学生收集有关桥的照片、吊桥、广告画、挂历等,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并布置展览,然学生了解桥的不同不同型状、特征和功能。欣赏古代的桥,平板桥、玉带桥等。功能不同的桥、最长最小的桥、等等。

活动二

学唱歌曲《七彩桥》

鼓励学生自己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歌曲《七彩桥》。指导学生掌握歌曲节奏,再结合音高唱谱。在有些同学找不到音高时,可以互相帮助。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谱有意思,获得学习的成功感,感受到“乐谱”也是音乐学习的一座“桥”。在歌曲唱熟练后,可由学生设计“固定节奏形”或运用不同的打击乐器伴随演唱。

活动三

心中的彩虹 演唱歌曲《七彩桥》。巩固已会唱的歌曲,唱出情感和情绪。

课题二 小桥流水

教学目标:

感受江南特有的小桥流水的意境,通过观察,发现和培养对江南特有景致的审美认识,并在故事和文化传统中体会桥文化的深刻含义。

学唱歌曲《小桥流水》,能够根据歌词的内容有感情地歌唱。教学活动:

活动一 唱唱不同的桥

欣赏表现桥的音乐作品,如:《小桥流水》《北京的桥》《卢沟桥》《赵州桥》等,朗诵有关桥的诗歌、童谣。

学唱歌曲《小桥流水》,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不同的节奏型,用各种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体验民族歌曲的风格。

分配较色朗读诗歌《高架桥长又高》,加强对学生稳定节拍感的培养,形成初步的合奏能力。

学唱歌曲《小桥流水》,与欣赏水彩画《乡情》相接合,引导学生在美术作品中探寻歌曲中所表现的情绪。

活动二 我喜欢的桥

学生欣赏歌曲《北京的桥》,感受歌曲的欢快、赞美的情绪,在哼歌曲的活动中引发学生对多种桥的畅谈。

展开小组活动,总结桥的造型特点和多种用途。

欣赏著名的桥——通过欣赏古今中外著名的桥,使学生开阔眼界,丰富造型知识,提高艺术鉴赏力。

我喜欢的桥。

展开交流活动,促进学生的相互评价。

课题三 我心中的桥

教学目标:

通过表演、设计、制作彩虹桥,引导学生关注艺术与生活、自然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玩玩乐乐中掌握基本的色彩调配知识,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在交流评价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对歌曲《小竹桥》的欣赏和学唱,使学生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体会汉苗一家的手足情谊,用流畅自然、甜美的声音表现同学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所依靠的正是心灵沟通的桥梁。

教学活动:

活动一 架起心中的桥

学唱歌曲《小竹桥》。首先,朗读歌词,体会歌词的内涵,可以根据歌词的内容进行活动,便表演表唱出歌曲的情绪。

采用视唱、听唱的方式学习歌曲《小竹桥》,并为歌曲配伴奏。还可已采用二声部合唱的形式进行演唱或表演。

活动二 相互的支撑

欣赏著名画家古元的木刻作品《人桥》,说说自己从这幅作品中都感受到了什么?

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创作一幅表现同学之间相互帮助主体的绘画作品。活动三 架起沟通的桥

学唱歌曲《小竹桥》。采用朗诵歌词、体会内容情绪、听唱学习的形式,根据歌词引出绘画表现活动“小竹桥”。

课题四 月亮的情怀

教学目标

在欣赏歌曲、诗词朗诵的活动中,感受古人对月亮吟诵,体验温柔、浪漫的情怀,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拓展想象的空间,提高艺术感受和鉴赏力。

通过欣赏乐曲《月光》、歌曲《月光光》,学习歌曲《明月几时有》,学生能过用流畅、舒展的声音表现留恋、向往的情感。

教学活动

活动一 月亮的吟诵

结合图片及形象资料,学生欣赏有关月亮的经典诗词,在交流诵读中深入体会古人的舒月情怀。

欣赏歌曲《明月几时有》,知道这是根据苏轼的著名诗词编配的。能过分析词的意境与歌曲中音乐要素的表现特点。

欣赏《月光光》的舞蹈图片,在诗、音、舞、画的交融中进一步感受月亮的人文情节。在谈月、赏月过程汇总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并用自己喜爱的艺术形式表现自己心中最美的月亮,重在学生的参与、体验。

活动二 月亮的旋律

学生欣赏乐曲《月光》,聆听赞美月亮的诗歌,创设学习情景,引发学生对“月亮抒怀”艺术表现方式的关注。

学生欣赏歌曲《静静地听》,感受歌曲优美的情绪。

用听唱法学习歌曲《静静地听》,分析歌曲抒情的创作特点,能够用舒缓、柔美、流畅的声音表现歌曲意境。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按照三拍子舞步特点,加上简单的队形、造型变化,形成集体律动性舞蹈,抒发歌曲蕴含的温柔情感。

课题五 月亮的遐想

教学目标

在对月球相关知识的交流与了解中,激发学生向往月球、关注科学的兴趣,拓展想象。

学唱歌曲《月亮歌》,引导学生利用不同音色的打击乐器进行伴奏编配,丰富歌曲的表现。

教学活动 活动一 月宫探秘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月球的资料,引发学生对月球的无限遐想与科学探索,激发向往月球的情感。

欣赏《月宫探秘》等想象画。

以“月宫探秘”为主题,学生以绘画的形式创作一幅想象画。学生作品的展示评价会。活动二 月亮歌——月亮船

欣赏歌曲《月亮船》,分析歌曲的意境,表现与速度、力度的关系,在体会交流中激发学生对月抒情的情感。

学习歌曲《月亮船》,引发学生选择不同音色的打击乐器进行节奏型的创作,表现歌曲中月亮的四种角色。

以小组的形式结合歌曲中月亮四种表现进行角色分配与装扮,在歌声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

课题六 月亮颂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古典乐曲《春江花月夜》、朗诵苏轼著名的诗词《水调歌头》,学生感受古人对月当歌、抒怀寄情的激情,并创设其月夜情景在表演活动中加深体会。

学生欣赏舞蹈《月亮部落》,了解少数民族中有关月亮的故事和传说,感受他们的生活情感与月亮间不解的情缘,知道《月亮部落》舞蹈中蕴含的彝族舞蹈风格。

教学活动

活动一 月亮下的古今对话

一个小组选择近代、现代以月亮抒发情怀的诗歌或散文,以小组形式或推举个人进行表演。

另一个小组选择以古代以月亮抒发情怀的诗、词等文学作品,以小组形式或推举个人进行表演。

展开“月亮下的古今对话”文艺欣赏会。

以不同音乐情绪的乐曲为背景音乐,全班学生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集体朗诵作品,展开班级朗诵活动。

活动二 春江花月夜

欣赏美术图片,激发学生对寄情月色的情感。

从《春江花月夜》和其他不同的乐曲中,学生选择与图片情调符合得音乐。欣赏、了解张若虚的著名诗篇《春江花月夜》,诗中情景完美结合,曾赢得“一篇盖全唐”的美誉。

学生欣赏《春江花月夜》,了解乐曲的故事,感受诗与乐曲的交融,拓展心境。

活动三 月色多美好

艺术家与月亮。学生聆听、讲述艺术家与月亮的故事。

欣赏有关月亮的儿童美术作品、聆听《月亮歌》《春江花月夜》,分辨音乐、美术作品中不同的表现形式,感受艺术作品的情感世界。

学生分组选择不同的艺术形式,展开艺术活动。

课题七:神奇的洞洞 舞动的圈圈

活动一:快乐的圈圈

1、身体韵律游戏:《旋转的“呼啦圈”》。在狂欢、跳跃的音乐伴奏下,学生用“呼啦圈”自由地进行有趣的身体韵律活动。

2、音乐游戏:《小狗圆舞曲》。

3、游戏舞蹈:《圆圈舞》。活动二:有趣的洞

1、音乐游戏活动:学生以圆圈的形式围坐,听教师的节奏进行动、静相间的游戏。

2、陶泥游戏:雕塑的洞洞。

3、学习运用摩尔的雕塑的创作方法,在实体中挖洞,领悟空间、形态的虚实关系,体验大师的创作风格和艺术创造的乐趣。

课题八:川剧的变脸 多彩的面具

教学目标

1、欣赏中国的地方戏剧——川剧,初步了解中国戏剧脸谱艺术,引发学生对川剧艺术的喜爱愿望,学会尊重地方艺术,加强民族情感。

2、通过简单学唱川剧的唱腔和模仿川剧表演动作,激发学生深入感受川剧奇妙的“变脸”、高亢的腔调等地方戏剧的特点。

3、了解川剧“变脸”艺术的有关知识和面具的制作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并探索“变脸”和面具的不同表现形式。

教学过程: 活动一:川剧和变脸

1、观看有关“变脸”的川剧表演片断,了解中国地方戏曲中有关脸谱和面具方面的知识。

2、欣赏和模仿川剧的唱、做、念、打等基本戏剧表演技能。

3、组织学生做变脸的游戏:表演者面部先固定好一个表情,然后用手掌遮挡快速抹一下脸,立即换一副表情,表演时两种表情之间的反差要大,反应要快,看谁表演得不重复、花样又多。

4、你还能设想出别的一些“变脸”的游戏吗? 活动二:学唱川剧唱段:江雪

1、欣赏《江雪》川剧唱段,感受川剧高腔的韵味。

2、联系语文学习的经验,用一般语言朗诵或戏剧性语言说白的方式朗诵古诗“江雪”,理解古诗的含义和意境,体验戏剧语言表现的美感特点。

3、跟随录音学唱《江雪》唱段,在熟悉唱段后,请学生即兴配上川剧表演动作进行表演。

4、分小组和个别同学轮流演唱“江雪”。

课题九:创意无极限 快乐大错位

教学目标

1、欣赏具有丰富想像力、创造性和夸张强烈的艺术作品,熟悉造型艺术的快乐和创造无极限的艺术法则,开展夸张创意活动,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

2、通过打破常规进行艺术思维的意识创意活动,让学生大胆尝试用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事物,学会夸张变形。

活动一:

音乐欣赏:《魔法师的弟子》和《大象》。

1、播放法国作曲家杜卡的作品《魔法的弟子》,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节拍特点和旋律中的变音效果,体验乐曲所表现的小巫师的艺术形象和乐曲的内容。

2、播放圣·桑《动物狂欢节》中《大象》音乐,感受乐曲的速度、节奏及所表现的大象笨重又憨态可掬、欢乐起舞的情景,了解原作品的创意与现作品的错位方法和美感效果。

3、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激发学生大胆想象用绘画、身体动作、戏剧性表演表现《魔法的弟子》和《大象》音乐的形象、情境。

课题十 小小驼铃响叮当

活动一:

歌唱你小骆驼——《小小驼铃响叮当》

1、体验歌曲的节、旋律,感受作曲家是怎样借助音乐语言向我们呈现骆驼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的。通过歌曲的两声部学唱,培养学生的和声感,提高学生用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

2、结合歌曲学习和对骆驼的了解,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对骆驼的形象进行模仿,表达自己对骆驼这一动物的体验与感受。教师也可以通过对骆驼肢体动作的表现,来提高学生对艺术表现生活的了解与认识。

3、欣赏表现骆驼与沙漠的乐曲,感受乐曲带给你的意境,体验音乐的节奏、旋律与色彩。尝试运用美术界中的色彩、线条表现自己对乐曲的体验与感受。

活动二: 沙漠离不开骆驼

1、欣赏故事《离不开沙漠的骆驼》。

2、讨论、交流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3、联系故事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离不开沙漠的骆驼》的连环画创作。(学生分组完成)

4、戏剧表演。

结合故事内容,启发学生给故事配上合适的乐曲。

课题十一: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你

教学目标

1、欣赏印度尼西亚歌曲《八哥鸟》,了解音乐风味与情绪表现的特点,学唱歌曲,理解歌曲用歌声体验和表现动物遇害的悲伤情感。树立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在艺术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爱护和保护动物的积极情感。

2、欣赏舒伯特作品《鳟鱼》,感受拟人化叙事性歌曲的美感,理解歌词内容。在童声合唱与弦乐四重奏不同形式的表演中,学生深入体验歌曲所表达的关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3、以动物保护为主题,学生尝试运用歌舞表演、打击乐器演奏等多种艺术形式抒发关爱动物情感,突出保护生态环境的人文精神。

教学过程: 活动一: 遇害的八哥鸟

1、欣赏《八哥鸟》的歌曲录音,引导学生用轻声哼唱旋律,并徒手在眼前面旋律线,表现音乐的音高变化。

2、讨论、交流对质歌曲内容的理解,想像八哥鸟遇害时的情景。

3、用跟唱、部分乐句教唱的方式,激发学生体会用中速和饱含深情的情绪学唱这首歌。

4、启发学生创设情境,用舞蹈或戏剧性表演的形式表现歌曲的内容和自己对歌曲的理解。

5、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对待和保护我们的动物朋友,并把自己的想法与情感用美术方式表现出来。活动二: 不幸的鳟鱼

1、欣赏舒伯特作曲、女高音独唱歌曲《鳟鱼》,感受乐曲紧凑的节奏与着急的情绪给人的美感。

2、理解歌词内容,想像小鳟鱼在河里自由自在生活及被渔夫钓起的情景,体验歌词中的“我”关爱小鳟鱼命运的积极情感。

3、根据歌词,采用角色模拟的形式,分角色跟唱歌曲《鳟鱼》,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旋律美与叙事性歌曲所描述的形象与情景。

4、对照《八哥鸟》和《鳟鱼》两首歌曲,感受和体验歌曲没的风格、节拍、曲式结构、遇害、遇难的命运,引发学生对动物的生存环境及命运展开讨论,用诗歌、小品、广告等艺术形式表达人类对动物的关爱之情和环境保护的积极行动。

课题十二:茶香歌舞

教学目标

1、在我国特有的与茶相关的歌曲、舞蹈、戏曲等艺术表现形式的启发引导下,经过不同的艺术活动,了解和感受祖国优秀的茶文化。能够运用歌唱、表演等学科要素,发展自己的艺术能力。

2、对民族音乐、民间歌舞、民间戏曲的表现形式和风格有所了解和学习,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串联过去已经把握的艺术学科技能,在歌唱和表演等方面有更大的发展。

教学过程: 活动一:茶歌飘飘

1、欣赏和感受民间歌曲《采茶灯》《采茶谣》,对歌曲的表现发表自己的看法。

2、学唱歌曲《采茶舞曲》。活动二:茶舞翩翩

1、欣赏民间采茶舞,学跳其中的几个片段。

2、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歌舞中的夸张手法,尝试运用这一手法进行表演。活动三:民间的茶戏

1、欣赏管子独奏曲《采茶》。

2、欣赏赣南采茶戏片段。

3、欣赏钢琴曲《采茶扑蝶》。

课题十三:一只流浪的猫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一只流浪的猫》的故事,体验丑猫阿格利的内在情感变化,尝试律动、游戏形式、不同的绘画制作等艺术活动,表现故事或情节。

2、欣赏乐曲《一只流浪的猫》,能够感受到音乐在速度上的渐快变化和它对情感表现的作用。利用律动与即兴表演,知道音乐的段落划分,了解爵士风格的乐曲表现。

3、通过学唱歌曲《贝贝猫猫》加强对切分节奏的掌握,在戏剧性的表演活动中,深入理解不论是对人类还是动物,关爱、同情、尊重是人类宝贵的情感。

教学过程: 活动一: 一只猫的故事

1、初步感受音乐情绪。

教师播放《一只流浪的猫》的音乐,让学生想像音乐中表现的是哪种动物的形象。设计动作表现音乐的情绪,在律动中加深对音乐情绪的感受。

2、欣赏标题音乐《一只流浪的猫》。

3、学生表演活动。

4、欣赏文学作品《丑猫阿格利》。

5、主题讨论。

6、表演《丑猫阿格利》的故事情节。活动二: 可怜的流浪猫

1、音乐与故事——一只流浪的猫。

2、交流讨论。让学生围绕故事与音乐情感的变化,交流感受,结合自己的经历、身边的故事,说说应该怎样对待小动物,如何看待虐待小动物的现象。

3、绘画创作《一只流浪的猫》。

4、介绍“我的流浪猫”。活动三:

告诉你一只猫的流浪记

1、聆听文学故事《丑猫阿格利》。

2、小戏剧《一只流浪的猫》师生合作编演简单的戏剧小品。

3、欣赏与交流。组织学生观看小戏剧表演,交流真实的观感,在评价和讨论中,进一步体验流浪猫孤独无助的悲凉情感和渴望关爱的强烈情绪,触动学生的心灵。

4、欣赏可爱的小猫。

5、学唱歌曲《贝贝猫猫》。

课题十四:对着镜子笑起来

教学目标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本课题的艺术学习,使学生理解人会产生消极情绪,了解调节心理状况与心境、控制自我情绪的方法,如在屋里照镜子,整理一下头发、衣领等能让人精神振奋。学会关爱他人,给予安慰和鼓励的同时也要学会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对着镜子笑起来

1、让学生拿出镜子,对着镜子,做出不同的表情,再根据不同的表情,说一些想对自己说的话,看看自己到底最喜欢哪几种表情?为什么?

2、组织学生小组活动,做“照镜子”律动游戏。

3、学唱歌曲《爱的人间》。活动二:

走出灰色心情——化装舞会

1、歌曲欣赏《歌声与微笑》。

2、化装舞会。

(1)、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给自己制作一个头饰、面具。(2)、导入。

(3)、当一首乐曲播放到一半时,突然停止音乐,请学生原地站好不动,并拿掉面具,互相看看对方。

(4)、小结。

课题十五:多才多艺的李叔同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介绍李叔同学习和创作的故事,感受大师多才多艺的风范,学习他对艺术不懈的追求精神,激发学生追求多门类全面地艺术学习。

2、欣赏李叔同创作的歌曲《早秋》《春游》,能够用二声部合唱的形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春游》,表现和谐流畅的旋律与柔美舒畅的意境。

教学过程: 活动一: 白马湖畔

1、创设情境。

2、学生朗读或歌唱自己曾经学习过的李叔同的作品。

3、请学生朗读李叔同的作品《春游》,感受作品中所表达的意境,大家说一说,通过讨论并联想、回忆自己对春游的感受,根据作品内容进行美术创作。

4、课外作品。结合自己对本地春天景色的感受,再进行主题性美术创作。活动二: 歌唱与诵读

1、有感情地学唱歌曲《春游》。采用先欣赏、朗读歌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歌曲所表达的情境,有重点地分析歌曲,再进行学唱的方式练习。

2、了解并朗读李叔同的《满江红》词。

3、在朗读中采用不同语调、不同速度、节奏的形式进行表现,体会诗词的内涵。

5.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五

⒈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⒉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⒊自主阅读趣味语文,并能说出趣在哪里。体会锤炼文字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难点:

训练和规范学生的口语,能联系实际来说说自己是怎么表达情感的。

教学准备:

对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系统梳理小结。

收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歌曲及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回顾・拓展二(板书课题:回顾・拓展二)

二、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⒈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⑵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⑶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⑷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⑸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⑹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知道都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的呢?(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

[谈表达方法,读相关句段,这样做一是避免交流时语言枯燥,二是与文章紧密联系,加深对表达方法的体会。]

6.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 篇六

12、伊索寓言

一、教学目标: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三学段的阅读训练重点是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并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而本课所选的三则寓言故事情节简单紧凑,一浅显的语言刻画的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多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惊慌失措、一贯”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识字学词、理解词义——认知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三个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选一两个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理解、朗读、表达训练——能力目标)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寓意,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读懂每则寓言的最后一句。(人文精神的渗透——情感目标)

4.通过对寓言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伊索寓言》的喜爱,培养阅读兴趣。(培养兴趣爱好——能力、情感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点评】课标明确指出高段的训练重点是“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把目标3定为本课的重点。

1.引导学生赏析、理解,领悟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理解《狐狸和乌鸦》中的乌鸦受骗的原因,以及《蝉和狐狸》中的蝉能识破狐狸的骗局,避免了上当的原因。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听写、轮读、汇报、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独立识字、写字、读书及对课文内容掌握情况,以学定教。

2.在初读感知环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三个小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批注、交流、汇报等形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实际,对比故事中主人公的形象感受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

阅读《伊索寓言》,搜集《伊索寓言》的有关资料,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教师:

1.查看学生预习单,了解学情。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2 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激趣了解寓言。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伊索寓言的故事中,看看这里又给我们讲了什么有趣的故事。(板书课题:伊索寓言)

2.设问:那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什么又是伊索寓言呢?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教师简单介绍寓言及伊索寓言。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3.大家平时听过很多寓言故事吧,把你知道的将给大家听听。学生交流讲故事。

【点评】交流资料,设问解疑,讲述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欲望。

二、引入课题,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狐狸和葡萄)学生齐读课题。

2.学生初读课文,提出初度要求:

(1)自由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或不理解的句子,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自学生字。

(2)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3.交流初读情况。(1)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交流,把自己所读故事的主人公、主要内容以及说明的道理交谈出来。

(2)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注意及时给学生正音,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同桌互读,齐读。

(3)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寓言的主要意思。

【点评】让学生带着疑问朗读课文,组织交流,初步把握故事内容。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狐狸和葡萄》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的主要内容。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这几串葡萄诱人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来体味葡萄的诱人。

2.师:狐狸看到了这几串葡萄,它会怎么想呢?又是怎么做的呢?能通过想象说得更具体一些吗?

生:狐狸很想吃葡萄,“馋的直流口水”,“想尽各种办法去够葡萄”。(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体会狐狸当时的心情。)

3.尽管狐狸想尽了各种办法,但还是白费劲。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引导学生思考狐狸这时应该怎么想怎么做才符合正常想法。4.可狐狸是怎样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虚荣心强、爱面子、生怕别人笑话;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敢承认,表里不一。)——即狐狸的形象

5.读一读课文结束的话。想想这句话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揭示了道理,画龙点睛)6.学生齐读课文第三段。

交流:这则故事以最后这句训诫作结,也是这则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你学了着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想吗?(引导学生联系狐狸想吃葡萄的谗样儿,狐狸的言行,刚才分析的狐狸的形象。)

体会寓意。

【点评】通过教师引导,理解课文重要语句,揭示出这则故事的寓意

四、作业: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完成习字册。3.分角色朗读故事。

【点评】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故事内容.第二课时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寓言故事,回忆故事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学生交流回答问题。

2.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拼读故事,看看其他两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学生默读课文。

【点评】让学生通过复习回忆已经学过的内容,从而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牧童和狼》

1.组织学生集体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主人公是牧童,任务是在村边放羊。闲得无聊,大喊“狼来了”,拿村民们的“惊慌失措”取乐。)2.到底有没有狼?

(理解反问句:哪里有什么狼!注意它的标点,说说为什么不用“?”而用“!”。)

明明没有狼,孩子为什么说“狼来了”?(理解“惊慌失措”,给“措”选择合适的字意)

3.汇报交流情况。你觉得牧童“好几次”大叫“狼来了”,是什么行为?(从而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种欺骗、撒谎、不诚实、不老实的行为。)

4.引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村民们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说? 学生带着疑问朗读课文(村民们知道牧童在撒谎,不愿意再上当。)

5.以后村民们再听到“慌忙大叫”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牧童的结果会是什么?

6.小组之间讨论(引出故事包含的寓意):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

7.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教师引导正确理解这句话。

8.牧童说谎的结果是什么?

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和事吗?

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那些说谎的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学生联系生活实践,通过交流理解故事寓意。

9.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鉴别牧童前后两次喊“狼来了”的语气差别。【点评】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抓住关键词句自读自悟,充分与文本对话,做到师、生、文本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蝉和狐狸》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学生交流讨论:

(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

2.狐狸是怎样骗的?

(细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突出表现狐狸骗术高明的词语,理解狐狸是用什么方法来欺骗蝉的。)朗读狐狸的话。

3.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从哪里看出来的?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学生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最能说明上述问题的内容,仔细品读,拓展思维:想象蝉的思考过程。)

4.对待狐狸这样的奸诈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5.学生齐读课文理解寓意。

(1)这则寓言中蝉聪明在哪里?

引导学生抓住最后一段话,正是因为蝉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才没有被狐狸的花言巧语所蒙蔽。

(2)小组之间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加深学生对寓言的理解。

(引导学生从蝉的身上学到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要善于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等。)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在解疑的同时,深化了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做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有机结合,更加深入的理解文本,在交流讨论中明白故事的寓言,并能正确理解,在现实生活中加以防范,并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三、拓展延伸:

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着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小组讨论交流:(1)这个故事中的“乌鸦”和我们今天所学的“蝉”,它们在面对花言巧语的狐狸时,表现一样吗?

(2)为什么乌鸦受了骗而蝉没有上当呢?(3)你从乌鸦和蝉的不同结局中明白了什么? 2.每小组选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3.师总结:

之所以会有这两种不同的结局,其主要原因在于“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诱惑,失去戒心。而“蝉”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识破了狐狸花言巧语的险恶用心。

【点评】通过两则故事的比较,更能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寓意,同时比较也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内化能力的有效途径,链接以前学过的故事与本课做对比,了解同一表达主题可以有不同表现形式,并通过交流讨论,达到学以致用,进而突破难点。

四、总结全文,生化寓意

读了这三则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启发学生从文章结构和寓言寓意等方面谈收获。

【点评】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寓意,联系实际生活,加深学生的认知,受到启发,明白做人的道理。

五、作业: 1.完成练习。2.选读《伊索寓言》。3.练习复述课文。

【点评】让学生再复述故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语言的魅力。

六、板书设计: 【点评】好的板书犹如一份微型教案。本课板书力图简洁、明了,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凸显了人物的精神,也为学生背诵第二段做好铺垫。

12.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 狐狸:虚荣

表里不一(揭示道理)《牧童和狼》

牧童: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

(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人相信)《狐狸和蝉》

蝉: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

(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七、教学反思:

本文的几则伊索寓言,语言较浅显,但浅显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过简短的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觉察的真理。这些小故事各具魅力,言简意赅平易近人,学生读起来比较容易。要让学生在品读故事的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挖掘出故事中包含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教育。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朗读故事、感知大意、分析形象、揭示寓言、拓展想象、复述故事,重点突出,使学生不光要对寓言中的深刻道理领悟透彻,还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在教学前教师要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搜集有关寓言和伊索寓言的资料,课堂上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故事中。

附1预习单

12.伊索寓言

班级:

姓名:

一、写字练习。书写生字词语,然后读正确。并把写错的字纠正过来。1.我能读正确。

狐狸

葡萄

嘴馋

喉咙

掺杂

酸溜溜

惊慌失措

伊索寓言

2.我能写美观。(先描红课后生字,再仿写,注意对比字的间架结构)

3.词语我理解。(不理解的词语先查关键的字,再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

二、收集《伊索寓言》的有关资料

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能把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

三、朗读课文,大体理解寓意,学会对比。

想想《蝉和狐狸》和《狐狸和乌鸦》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主要对比故事主人公特点?

———————————————————————————————————————

教案设计教师

滕州市大坞镇育红小学

杨范

7.小学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教案 篇七

( ) ( ) ( ) ( )

( )中 ( )断 ( )疑 灵( )

二、请选择合适的拼音、汉字或词语填空。(7分)

1. 削( )弱 河畔( )

2.谦 歉 燥 躁 费 废

( )意 ( )虚 ( )水 浪( ) 干( ) 急( )

3.陶冶 陶醉 增加 提高 展示 显示

(1)( )能力 ( )风采

(2)法布尔整天( )在昆虫世界中。

(3)好的文章能( )人的情操。

三、请按要求写成语或诗句。(13分)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安然无( ) ( )断丝连 ( )负盛名 风( )雪压

顶( )立( ) 低头( )节 能( )善( ) 守望相( )

用画“ ”的词语写一句话:

由画“ ”的词语我想到了 、 等带有反义词的四字词语。

2.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6分)

(1)浮云终日行, 。 (2) ,春生江上几人还?

(3)春风又绿江南岸, 。(4) ,行人临发又开封。

(5)秋风杂秋雨, 。 (6)自在飞花轻似梦, 。

四、请根据提示写句子。(6分)

1.眼前的情景让我深受感动。(换一种说法,使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强烈)

2.根据“欣赏”一词不同的意思写句子。

欣赏:A.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

B.认为好,喜欢。

(1)

(2)

3.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缩句)

4.根据带点词的提示补充句子。

(1)如果同学们勤查字典, 。

(2)我们上课不要三心二意, 。

五、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课文《梅花魂》,其中“魂”指的是 ,“梅花魂”指的是 。

2.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没有 ;一类是 ,有 。( 选自《鲸》)

3.“夹丝网防盗玻璃”, 可以采用, 可以采用, 可以采用, 也可以采用。(选自《新型玻璃》)

六、阅读与感悟。(22分)

(一)仔细阅读课文片段,轻松完成练习。(8分)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梅花魂》节选)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2分)

欺凌( ) 秉性( )

2.文中连用四个“愈”,写出了梅花 的特点。(1分)

3.当读到“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时,我不由想起了 、 、 等人。(3分)

4.外祖父这段话告诉“我”要做 、 、 的人。(3分)

(二)认真阅读课外短文,轻松回答问题。(14分)

天鹅的见解

一匹骏马在湖边饮水;一条鲤鱼在湖里吹气泡;一只雄鹰在湖面上空盘旋。

雄鹰一会儿直冲云霄,一会儿滑翔,不屑一顾地对骏马和鲤鱼说:“天空广阔无比,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多么快活呀!”

骏马毫不示弱,绕着湖边转了一圈后说:“我既可以日行千里,驰骋疆场,又可以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悠闲地散步,我的生活其乐无穷。”

鲤鱼一会儿钻到水里,一会儿浮上水面,摇头摆尾地说□□我住在水晶宫里非常安全舒适□你们谁能比□□

一只天鹅飞来了。它对大家笑了笑说:“我习惯在天空中飞翔,在陆地上散步,也喜欢在水中游泳……这些地方都不错,我们都用各自的方式在自己适应的环境中生活,何必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呢?”

听了天鹅的话,雄鹰猛地钻进了云霄;骏马红着面孔撒蹄就跑;鲤鱼则一下子躲到水底……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的意思。(2分)

各执一词:

其乐无穷:

2.给短文的第四自然段方框内加上标点。(2分)

3.初读课文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读完短文,得到的答案又是什么?(2分)

问题:

答案:

4.短文中的角色有: 。你印象最深的角色是 ,它喜欢的生活方式是 。(3分)

5.找出描写雄鹰、骏马和鲤鱼神态的词,用横线画下来,并说说你从中看出了什么?(2分)

6.每个人对“快乐”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读了短文,你对“快乐”有什么独特感受?请用一两句话写下来。(3分)

七、语言表达。(5分)

考试的时候,你的同桌有一道题不会做,想叫你给他看看答案,这时你该怎样拒绝呢?

八、习作百花园。(30分)

8.小学综合实践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八

教 案

主题四:《噪音与健康》教案(3课时)

一、主题内容分析

《噪音与健康》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与探究”的第四个主题。本主题安排了“问题与思考”“方案与设计”“实践与探究”“总结与交流”“我还想探究”5个教学环节,“实践与探究”环节从《哪里有噪音》《噪音的危害》《噪音的防治》三个活动安排教学活动,目的是通过这些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噪音的来源,认识到噪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与危害,通过噪音污染的危害来突出控制噪音污染的重要性,并且我们提出了在城市建设中对于噪音污染可以控制的方面。从而树立环保意识,从自身起不制造噪音,做一位文明的小公民。

二、主题教学目标

1、通过体验和观察,知道什么是噪音,了解噪音产生的原因和途径。

2、知道噪音对人类健康有哪些危害。

3、知道减少噪音有那些措施。

三、主题教学策略分析

本主题安排了“问题与思考”“方案与设计”“实践与探究”“总结与交流”“我还想探究”5个教学环节,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生活引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例如:实地考察、设计问卷、采访环保局、医院等专家、查阅资料等;展示的方式有:录音录像资料、网页、图表、报告、手抄报等。

第1课时《活动1:哪里有噪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哪里有噪音》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与探究”的第四个主题《噪音与健康》中的第一课时。本课安排了“问题与思考”“方案与设计”“实践与探究”“总结与交流”“我还想探究”5个活动环节。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通过体验和观察,知道什么是噪音,了解噪音产生的原因和途径。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噪音有一定的理解,让学生通过体验和观察知道什么是噪音,了解噪音产生的原因和途径。较好的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与人交流、合作与分享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体验和观察,知道什么是噪音,了解噪音产生的原因和途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讨论,思维碰撞,初步了解噪音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学习活动、交流、探究、调查中,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和适应能力。

四、重点难点:

1、通过体验和观察,知道什么是噪音。

2、了解噪音产生的原因和途径。

五、教学策略建议: 教法建议:

情境教学法: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生活引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

任务驱动法: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

学法建议:

1.自主探究:通过上网、查阅书籍等方式,了解提出问题的方法。2.合作学习:发挥小组合作优势,集体讨论,思维碰撞。

3.基于问题的学习:所有的探究活动都是基于对问题的研究、学习。

六、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议:

教师:准备调查表等,有网络环境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多媒体课件,整合有关“我与我的好朋友”方面的视频、文字、图片等资源,以及激发情感的故事和音乐,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准备铁皮、玻璃。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验不同的音音,引出噪音。

1、(出示)MP4同学们都认识这是什么吧?你们经常用它做什么?(听歌)老师用MP4录制了几种不同的音音,你们想听吗?请你闭上眼睛,静静的走进音音的世界。(播放音音:一段是鸟叫,一段是水音,一段是天籁之音,)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

2、继续听:让学生用铁皮刮玻璃发出音音。

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

师小结: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但有好听的,优美的,让人舒服的音音,也有嘈杂的,刺耳的,让人烦噪的音音,这就是噪音(板书)

(二)走进生活,寻找身边的噪音。

我们是用什么器官感受到音音的?(耳朵——称为听觉器官)谁知道3月3日是什么节日?(多媒体演示《爱耳日》小知识)那你的身边有没有噪音,想一想,噪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小组内交流课下搜集的资料,然后汇报。汇报预设:

1.交通运输噪音。城市交通业日趋发达,给人们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便捷和舒适,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不能不看到,随着城乡车辆的增加,公路和铁路交通干线的增多,机车和机动车辆的噪音已成了交通噪音的元凶,占城市噪音的75%。据统计表明,北京是世界有名的噪音污染城市。虽然城市车辆不及日本的十分之一,噪音程度却比日本高出1倍。特别是一些临街的建筑,受害极重。

2.工业机械噪音。这也是室内噪音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各种动力机、工作机 做功时产生的撞击、摩擦、喷射以及振动,可产生七八十分贝以上的音响。这些音 响,像纺织车间、锻压车间、粉碎车间和钢厂、水泥厂、气泵房、水

泵房都比较严 重,虽然都做了一定程度的降噪处理,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机器本体上所产生 的噪音。

3.城市建筑噪音。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建设迅速发展,道路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筑开发、旧城区改造,还有百姓家庭的室内装修,都造成了城市建筑噪音,建筑施工现场噪音一般在90分贝以上,最高达到130分贝。4.社会生活和公共场所噪音。比如公共场所的商业噪音、餐厅、公共汽车、旅 客列车、人群集会、高音喇叭等。据统计,社会生活和公共场所噪音占城市噪音的 14.4%。

5.家用电器直接造成室内噪音污染。随着人们生活现代化的发展,家庭中家用电器的噪音对人们的危害越来越大,据检测,家庭中电视机、收录机所产生的噪音可达60至80分贝,洗衣机为42至70分贝,电冰箱为34至50分贝。近几年家庭卡拉 OK机广泛流行,有些人不顾他人的幸福,沉醉于自我的享受之中,这无形中又增加了噪音的污染强度。

(三)利用测试,深入感知什么是噪音。

我们学校里有没有噪音?(有的说有,有说说没有)

我们来做个实验测试一下好不好?这是专门用来测试噪音的分贝计,有时也叫dB计(出示分贝计实物,并板书)dB是表示什么,谁知道?dB表示分贝,是音音的单位。

嘘!,我们先用分贝计测试安静的教室的音音。(板书:安静的教室)好,谁来告诉老师你看到的数字是多少?(学生交流)我们来取个平均数大约是41分贝。

那么你想不想知道你平时说话的音音大约是多少分贝?(一学生回答,同时测出回答问题时的音音的分贝数,板书。)

那你再猜猜课间吵闹音又大约是多少分贝呢?(学生猜测、交流)老师在课间用分贝计测试过,大约是95分贝。(板书)

到底多少分贝的音音才是噪音呢,我们国家有专门的规定标准。(请看屏幕,课件出示国家规定的噪音的标准图表。)

谁来说说看了这些数据你有何感想?(学生交流)

师小结: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连我们平时说话的音音的分贝都是超标的,又何况是下课的喧哗音呢!

(四)汇报交流,活动延伸。走向社会指导

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学校或社区周围噪音来源的调查报告。

八、板书设计

哪里有噪音

交通运输

工业机械

噪音来源 城市建筑

家用电器

社会生活和公共场所

九、教学反思:

设计理念:这节综合实践课,决不能把目标只定位在对朋友的理解和认识上,而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生活实例和讨论分析让学生自己去说,自己去悟。让学生懂得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取长补短、真诚相待,及如何正确交朋友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本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更是立足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生活出发,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

设计亮点:任务驱动式的问题探究。本节课学生所有的活动都是基于问题的探究,有了这样的内心驱动力,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在一旁引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新课标新方案新思路。

一点不足:通过本课的设计及实施,发现有些学生不善于探究,合作能力不强。但同时这也说明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还需加强练习。这也对我们综合实践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知识是重要的,但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更是当今新时期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第2课时《活动2:噪音的危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噪音的危害》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与探究”的第四个

主题《噪音与健康》中的第二课时。本课安排了“问题与思考”“方案与设计”“实践与探究”“总结与交流”“我还想探究”5个活动环节。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通过体验和观察,认识到噪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与危害。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噪音的有一定的理解,让学生通过体验和观察知道什么是噪音,了解噪音产生的原因和途径。较好的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与人交流、合作与分享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到噪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与危害。

2.培养学生关注自己,关注他人,关注自然环境的社会责任感。3.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和适应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噪音的危害。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然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辅助教学法: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调查结果展现给学生。

学习方法:

1.自主探究:通过上网、查阅书籍等方式,了解朋友之间相处的办法。2.合作学习:小组内共同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

五、教学环境与媒体设计: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媒体设计: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结合网络、音乐、文字、图片等资源。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噪音的来源,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想听吗?

听完这个故事以后,有什么想说的?

小组交流,交流完汇报。

学习指导语:随着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筑的发展,以及人口密度的增加,家庭设施(音响、空调、电视机等)的增多,环境噪声日益严重,它已成为污染人类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噪声具有局部性、暂时性和多发性的特点。噪声不仅会影响听力,而且还对人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有人称噪声为“致人死命的慢性毒药”。

(二)学习与探究

教师指导语:噪音对人们有哪些影响? 噪音的危害有哪些?

让我们从身边去寻找答案,调查了解,看看能得到什么结论。学生交流汇报:

(1)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噪声对听力的影响 听觉疲劳:暂时性听力阈移 噪声性耳聋:永久性听力阈移

暴震性耳聋:突然发生巨大声响(140-160dB)引起的听觉器官急性损伤

 噪声可以诱发其它疾病

 心脏病

 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  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  伤害视觉功能  对血液成分造成影响  对儿童的智力发育造成影响

(2)对人体心理的影响

首先会引起睡眠不好,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

力下降等心理症状。

然后导致心情烦乱,情绪不稳,忍耐性降低,脾气暴躁。

最后产生高血压、溃疡、糖尿病等一系列疾病。

心理学上将这种病症称为心身疾病,意指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上的疾病。

(3)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 降低通信效率  损坏建筑物

 干扰自动化机械设备和仪器  掩蔽效应使生活中更易发生事故

(三)总结与交流

教师指导: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调查活动中你是如何获得结果的?现在就请同学们把经验和大家交流一下。

畅谈收获:小组之间穿插进行讨论,分享经验和收获。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

教师小结:让学生在分享经验和收获的同时,也让他们在交流中找出没有解决的困惑和问题。

七、板书设计:

噪音的危害

八、教学反思:

设计理念:本节课始终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情景的创设从学生实际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情景的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顺利的完成了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设计亮点:本课注重有效的创新情境模式,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发挥小组探究和合作精神,课堂教学多样化,如发现问题当场解决,才能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更是培养了孩子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点遗憾:通过本节的课学习,我发现虽然教学情景的设计贴近他们的生活,但是少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是不高。在小组活动中表现的不积极,和其他同学的表现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在今后的工作我会努力改变这种现状。

第3课时《活动3:噪音的防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噪音的防治》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与探究”的第四个主题里的第三个活动。本主题安排了“问题与思考”“方案与设计”“实践与体验”“总结与交流”“我还想研究”五个教学环节。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站,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噪音的防治有一定的了解,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三、教学目标

1、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2、将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分析,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生活引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

3.任务驱动法: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通过制作贺卡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学习方法:

发挥小组合作优势,集体讨论,思维碰撞。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噪声影响人们身心健康,是当代社会的四大公害之一。我国于1996年10月29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问题是很重要的问题,无时不刻都在我们身边,怎样控制噪音呢?我们这节课来进行研究。,(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问题1: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这样三个阶段:(1)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2)空气等介质的传播.(3)鼓膜的振动.问题2:

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

(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运用技术措施防治噪声污染。要针对不同类别的噪声,制订不同的污染防治技术路线,对消声、隔声、减振等噪声污染防治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制订技术规范,指导和规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设计和工程建设活动,保证噪声污染防治工程和设施建设质量,发挥防噪降噪的作用。(2)阻断它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营造隔音林。为了减小噪声而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隔声和吸声。在马路两旁种树,对两侧住宅就可以起到隔声作用。在建筑物中将多层密实材料用多孔材料分隔而做成的夹层结构,也会起到很好的隔声效果。为消除噪声,常用的吸声材料主要是多孔吸声材料,如玻璃棉、矿棉、膨胀珍珠岩、穿孔吸声板等。材料的吸声性能决定于它的粗糙性、柔性、多孔性等因素。另外,建筑物周围的草坪、树木等也都是很好的吸声材料,所以我们种植花草树木,不仅美化了我们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同时也防治了噪声对环境的污染。

(3)防止它进入人耳(在人耳处减弱).问题3: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实验可用闹钟做声源.(1)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用泡沫塑料垫起(在发声处减弱噪声).(2)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置于空纸盒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用棉花塞住耳朵(在人耳处减弱).问题4:

摩托车的消声器采用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采用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采用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三)拓展延伸,鼓励创新

调查一下校园里或者你家周围有什么样的噪声,应该采取什么控制措施?在活动课上和班里的同学进行交流,看看谁的调查更细,采取的措施更好.六、板书设计:

噪音的防治

防止噪声的产生 阻断噪声的传播 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七、教学反思: 设计理念: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2、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设计亮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重视教师的引领。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一定不能“越位”。在本节课中,不论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做计划,教师全是大放手,跟着学生的思维走,这样也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形散神不散”,教师把握关键时的引领是非常重要的如:引领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类,指导对学生计划不充分的地方进行补充等。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也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

9.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案 篇九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行、第几列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能力,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导入: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他班级上课的情境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咱们就去五年级某班看一看。看,这是张亮所在班级的学生,多整齐!你能告诉老师张亮的位置吗?

(出示教材第19页情境图中张亮那一列同学的座位)

学生可能说:第3个、从前面数第3个、从后面数第3个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在一列座位中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只要清数方向和第几个就行了。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互动新授

(一)明确行、列的意义

1.师引导:这么多表示方法有些乱,同学们所说的“排”,在数学上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板书:列行)

并明确:数“列”的时候习惯上从左往右数,依次为第1列、第2列……数“行”的时候习惯上从前往后数,依次为第1行、第2行……把教材第19页情境图上的每一列和每一行按顺序写上,同桌互相指一指。

说明:通常情况下,描述物体位置时先说列,再说行。

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描述张亮的位置。(第2列、第3行)

2.引导:你能用刚学习的知识描述一下其他同学的位置吗?(举例王艳、赵雪,周明的位置等)

让学生随便指图上一人,同桌互相说一说他的位置。(学生练习)

(二)认识数对

1.引导:表示位置我们还可以用“数对”来表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用数对确定位置。张亮在第2列、第3行的位置,可以用数对(2,3)表示。

2.质疑:根据描述的习惯,你认为括号里这两个数各表示什么?

(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强调并让学生明确数对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三)用数对表示位置,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1.让学生用数对分别表示图中其他同学的位置。(王艳、赵雪等)

学生回答:王艳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3,4),赵雪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4,3)。

2.讨论我们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了。)

(四)应用知识

1.先说一说自己班里,哪里是第一列,哪里是第一行,并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指多名学生回答,加强数对练习。

2.你能用数对表示你的前后左右邻居的位置吗?说一说,并思考有什么发现。

(1)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并讨论。

(2)师引导:前后邻居数对的第一个数与自己相同,左右邻居数对的第二个数与自己相同。

3.做游戏:教师说数对,学生根据数对找出相应的同学。

4.找数对:大家来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对。

学生自由发言,指名学生说一说,如找座位,找楼座等。

三、巩固拓展

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1:我学会了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

生2:我知道了数对中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

师:除了以上两位同学所说的之外,在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时还要注意,列是从左往右数,行是从前往后数。

五、作业:教材第21页练习五第1、2题。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竖排一列 左一右

横排一行 前一后

作业设计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结合方格纸用数对来确定物体的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教学难点:正确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具准备

师:多媒体。生: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复习:上节课咱们学习了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谁来说一说数对中的第一个数字表示什么,第二个数字表示什么?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

2.导入:(出示如下示意图)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可数对的知识,先来看下面的示意图,你们能用数对分别表示出各场馆的位置吗?

           
    熊猫馆      
大象馆         海洋馆
           
  猴山        
    大门      

引导学生用数对分别表示出各场馆所在的位置。

指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是怎么确定它们的位置的。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20页“动物园示意图”。

(1)引导学生观察图,并比较它和刚才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理解图意: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这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与横线的交点上。

(2)提出问题:图上的数字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纵向排列的数字表示行,从下往上数;横向排列的数字表示列,从左往右数。图上的数字表明行和列的起点均为O。

(3)引导学生观察这幅方格图,问: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大门的位置吗?

指生回答:大门(3,O)。

组织同桌互相说一说其他场馆的位置。

小组互相交流、探讨,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

集体订正,并用多媒体出示各场馆的位置:

大象馆(1,4)、猴山(2,2)、大门(3,O)、熊猫馆(3,5)、海洋馆(6,4)。

2.指生到黑板指一指下面场馆的位置:飞禽馆(1,1)、猩猩馆(O,3)、狮虎山(4,3)。

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标出各个场馆的位置的。

引导学生回答:飞禽馆(1,1)是在第1列第1行,猩猩馆是(1,3)在第1列第3行,狮虎山是(4,3)在第4列第3行。

3.拓展延伸。

(l)引导学生分别观察飞禽馆、大象馆以及猩猩馆和狮虎山在图中的位置,并表示它们位置的数对。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大象馆和飞禽馆在同一列,它们的数对第一个数相同;猩猩馆和狮虎山在同一行,它们的数对第二个数相同。

师小结: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2)质疑:如果用(某,4)表示某场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

小组交流,并指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由于字母表示的数不确定,所以这样的数对只能确定这个场馆在哪一条横线上,但不能确定这个场馆的具体位置,使学生明确必须要有两个数才能确定一个位置。

4.找生活中的数对。

用数对表示位置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例子吗?

小组讨论交流,如: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十字绣、围棋棋盘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再说一说你是怎么确定的。

2.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自主完成,然后同桌互相交流。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1:我学会了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生2:我知道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五、作业:P21~22练习五第3、4、6题。

板书设计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熊猫馆(3,5) 海洋馆(6,4)

猴山(2,2) 大象馆(1,4) 大门(3,O)

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

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作业设计

10.小学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教案 篇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理解并且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也就是透视现象。孩子们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规律,采用多种绘画形式(如剪贴、粘贴、拼贴、绘制)来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用欣赏学生生活中的透视照片导入新课,激发孩子们的绘画兴趣。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透视规律,也可以通过动画片的欣赏,让孩子们了解怎么表示透视现象。最好通过各种绘画手段,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素质发展目标: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感受绘画快乐。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难点:用各种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方法:先让孩子们欣赏生活中关于透视的照片,然后欣赏动画片,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然后小组合作,通过拼贴作品的动手实践活动,来拓展孩子们的创作思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生活照片、影像资料或课件、彩色纸、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能显示透视的生活照片,提问:孩子们观察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规律?教师引导,近处的什么大(高)?远处的什么小(矮)?然后让孩子们总结。(同样大小的物体,距离我们近的看起来比较大,距离我们远的看起来比较小,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在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的前面。这就是一种透视现象,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内容——前前后后。)

板书课题——前前后后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探索新知

1.让孩子们欣赏动画片《热气球升空》。仔细观察如何表现气球的一前一后的关系,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进一步理解“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可能回答: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也可能回答: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教师出示有透视现象的学生作品,让孩子们欣赏,教师引导,从而再次拓宽孩子们的创作思路,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情感。

(三)能力反馈,动手实践

1.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

3.作业要求:用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前后关系的风景画。步骤要求:先想好内容,用彩色纸剪好相关景物,注意景物的前后遮挡关系。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多多鼓励孩子们自己创作。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四)作业点评

引导孩子们作品自评、互评,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绘画创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总结:生活中的透视现象随处可见,我们今后一定要留意观察。

(五)课后拓展

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11.小学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教案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前置性学习:

1、读 :读熟三则寓言故事。

2、划: 划出易读、易写错的字词,并想办法记住它们。

3、查: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无能为力

惊慌失措

圈套

一贯

4、讲: 用自己的话把最喜欢的一两个寓言故事讲下来。

5、思: 课后第3、第4题。

6、搜: 课下搜集寓言故事并阅读《伊索寓言》,准备参加讲寓言故事比赛。

教学过程:

一、理解寓言

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我国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

世界各国的寓言作品也很多。世界最早的寓言集是《伊索寓言》,其它比较著名的寓言集《克雷洛夫寓言》《拉封丹寓言》 等。

二、认识伊索和伊索寓言的特点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64页,我读书,我快乐,读一读这段文字,思考:伊索是什么人?伊索寓言有什么特点?

伊索是什么人?

伊索是古希腊的一个奴隶,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他知识渊博,聪明机智,是个编寓言故事的能手。

伊索寓言有什么特点? 故事角色熟悉 故事寓意精辟

三、初学《伊索寓言》

1、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则伊索寓言,齐读课题。

2、认真读伊索寓言,读准文中的生字,从文中找出三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3、学习生字

狐狸

葡萄

嘴馋

酸味

说谎

一贯

粪便

戒心

惊慌失措 伊索

喉咙

掺杂 指名读、齐读。

4、交流三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四、精读《伊索寓言》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准备知识抢答。

2、刚才这三位同学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3、“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用不上力量,帮不上忙,指没有能力或力不能及。)

文中是谁无能为力?(狐狸)

哪句话表现出狐狸的无能为力?

他可能想了哪些方法呢?

“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在文中指什么?(“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谁能用一句俗语概括这句话。(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谁能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句话。(自欺欺人)

4、“一贯”是什么意思?(一向如此,从未改变)

文中“一贯说谎的人”指谁?(牧童)

从什么地方看出他一贯说谎?(好几次)

他怎么大叫的?谁来试试?

真话指什么?谁来试试?

两次都是“大叫”,有什么不同之处?

为什么喊破喉咙,也没有人前来帮忙?是不是这些人见死不救?

5、《蝉和狐狸》告诉我们: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文中聪明的人指谁?为什么说他聪明?

我们曾学过《狐狸和乌鸦》,故事里的乌鸦会受骗,而《蝉和狐狸》里的蝉却没有受骗呢?

是呀!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五、联系生活,体会寓意

1、自由读寓意,说说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2、交流。

六、出示故事,学写寓意。

其实,故事只是一个手段,一个工具,真正的目的是要用故事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拿出作业纸,读故事,根据故事情节,加一个合理的寓意。

驴子与蝉

驴子听见蝉唱歌,被美妙动听的歌声所打动,自己也想能发出同样悦耳动听的声音,便羡慕地问他们吃些什么,才能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来。蝉答道:“吃露水。”驴子便也只吃露水,没多久就饿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要企望非份之物。)

七、再读寓言,体会写法

伊索寓言里有几则故事,请同学们认真读,说说你的发现。

寡妇与母鸡

有个寡妇养着一只母鸡,母鸡每天下一个蛋。她以为多给鸡喂些大麦,就会每天下两个蛋。于是,她就每天这样喂,结果母鸡长得越来越肥,每天连一个蛋也不下了。

这故事说明,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利益,结果连现有的都失掉了。

苍蝇与蜜

房里有蜜漏流出来,许多苍蝇便飞去饱餐起来。蜂蜜太甜美了,他们舍不得走。然而,就在这时他们的脚被蜜粘住,再也飞不起来了。他们后悔不已,嗡嗡乱叫:“我们真不幸,因贪图一时的享受而丧了命。”

对于许多人来说,贪婪是许多灾祸的根源。

叼着肉的狗

狗叼着肉渡过一条河。他看见水中自己的倒影,还以为是另一条狗叼着一块更大的肉。想到这里,他决定要去抢那块更大的肉。于是,他扑到水中抢那块更大的。结果,他两块肉都没得到,水中那块本来就不存在,原有那块又被河水冲走了。

这故事适用于贪婪的人。

读了这几则故事,你有什么发现?

要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可以采取不同的手段。

这和我们平时写作文一样,要想说明某一个道理,可以选择不同的事例。如我想说明“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的道理,我可以选择练字、骑车、滑板、溜冰等不同的事例来写。

八、布置作业

12.小学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教案 篇十二

教学目标:

(一)体验自主学习,自主发现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二)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掌握如何做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学会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了解蒸发现象及蒸发要从周围吸热;知道影响蒸发的因素。教学重难点:

知道蒸发现象及蒸发吸热,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法方法:观察、讨论、探究、实验、分析 教学准备:

温度计、面纱、支架、表、烧杯、铁架台、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两个同样大的盘子、火柴、水、滴管、手绢、吹风机、镜子、记录单、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那你们平时喜欢不喜欢玩水呢?

修改:下雨后,地上都是水,可过一段时间就干了,这是怎么回事?(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联系实际,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师:好!让我们一起把小手伸进水里,(师生同做)取出来,(示范甩一下手)注意观察!看你会有什么发现?

下面,再让我们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每人拿起湿布在镜上子擦一下(学生动手实验)仔细观察!看你又有什么发现?

小结: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就是蒸发。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

二、学习新课

1、蒸发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刚才实验时手上的水蒸发了,手有什么感觉呢?同学们在洗过澡后有这种感觉吗?那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会冷呢?

我们可以借助温度计、棉纱、水来研究水蒸发时的温度变化。实验要求:(课件出示)

用棉纱将一只温度计的液泡包住,蘸上少许与室内温度相同的水,取出来,停留在空中,同学们猜一猜,温度计的读数会怎样呢?

边实验边把数据填入表格中。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思考:为什么温度计的读数会下降呢?也就是说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小结(演示课件):通过实验,看到水蒸发时,温度是下降的,说明:水在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

2、怎样才能使水蒸发的更快些

看图(出示图片):(1)现在每组桌上都有湿布,(顺手拿起一块湿布)谁能想办法让这块湿布尽快变干呢?

(2)我们在两个盘子里分别滴上相同量的水,一个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另一个放在桌上不动,过一会儿,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学生实验

讨论:有什么发现?

小结:空气流动快,温度高,表面积大可以加快蒸发。(板书)总结:(课件出示)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就是蒸发。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水在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

温度高,空气流动快,表面积大都可以使水蒸发的快。修改:你能说说关于蒸发的认识吗?

(让学生自己总结,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蒸发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检测一下同学们对蒸发的理解情况

2、拓展知识

请你们利用学到的蒸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情况。

3、课后作业:(出示图片)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蒸发,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知道了如何加快蒸发,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是需要避免蒸发的,希望同学们到课下留心去观察、去寻找看哪些地方需要避免蒸发,好吗?

板书设计:

20、蒸

水蒸气

任何温度

温度高低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空气流动快慢 }

13.小学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教案 篇十三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和新闻记者实践。教学《四季》一课,我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把自己当成草芽、谷穗、雪人来体验,体会出这些人性化了的事物的兴奋与自豪。

二、想像入境、情感熏陶

儿童诗的语言亲切、生动,意象简单使得诗歌在很多地方都留有空白。《四季》也是如此。在读通读懂后,我在诗歌的空白处设计了这样一些提问尖尖的草芽对小鸟说我是春天。小鸟会怎么回答呢?假如你是荷叶,你还会对青蛙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坐在荷时上的青蛙,你又会对荷叶说些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发挥自由的联想去填补这些空白,欣欣然走进诗的意境。这种想像说放能使学生入情入境地,多而达到与作者和教材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句式迁移、创编诗歌

儿童诗的句式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四季》这篇课文中句式一:(什么)(怎么样),他对(谁)说:我是(什么)天。在文是出现三次。句式二:(谁)(怎么样),他(怎么样)地说:我是(什么)天。学完整首诗拮我让学生用这两种句式创编儿童诗,由扶到放,由个体啼头编创到小组合作创编。这种创编,是学生发挥想像的创造性思维,是发自内心的抒发,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小组合作,自主识字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注重在小学一年级起,就着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故在教学的多个环节,设计必要的小组合作学习。如,在学生读通读顺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学习生字。引导学生发现识字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从图入手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四季的景色,学生欣赏。

2、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个季节,说说这个季节的景色特点。学生说哪个季节,就出示表示哪个季节的字卡(春、夏、秋、冬)挂在黑板上,让学生认识这四个生字。

3、师:每项个季节都有各自的景色特点,都很美。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美丽的四季,去欣赏四季的景色吧!出示课题四季。学生齐读。

[教学刚开始,出示四季景色课件,一方面激发学习兴兴趣,另一方面以画面为凭借认识,相应的四个生字。]

二、自由选读体会诗境

(一)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音。

(二)在学习小组内读给同学听,互相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指名朗读,要求定位在读对,读通上。

(四)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练习朗读,并体会。

(五)随着学生交流,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看图说出春天的景色,说说草芽的样子。学生交流后,指名读,及时评价。说一说小鸟听了草芽的活会对小草说什么。

2、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说说池塘里夏天的美丽,说说假如你是荷叶,你会对青蛙说什么?假如你是坐在荷叶上的青蛙,你会对荷叶说什么?,又会对荷花说什么?指名朗读,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3、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引导学生想象:谷穗弯弯的,黄澄澄的成熟了,他会想些什么?指名读,评价。

4、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先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冬天,说说冬天能玩什么。再用朗读竞赛的方式来组织读好这一小节,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加动作。

5小结:你看,其实四季都很美,只要你用心地去读读,去感受,你就会发现四季的美丽与可爱。

[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让学生在读通全文的基础上自由选读便是触及精神需要的最好方式。学生这时的读必定是从内心体验出发,结合生活经验,展开丰富想象,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的点拨,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促使学生对语言有细腻的感悟。]

三、感情朗读背诵全文

(一)教师谈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四季》这首诗歌。刚才你们一节节读得挺好,老师也想跟你们比一比。

(二)老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练读,小组里学生互读互评。

(四)指名朗读,伺机进行评价。

(五)自由练背诵小组合作背全班齐背。

四、拓展训练创编诗歌(以文中出现的句式创编)

(一)扶着引导学生创编

1、出示图片(有桃花、蜜蜂),并提供句式:

桃花,他对说:我就是春天。

2、出示图片(有柳枝、行人等),提供句式:

柳枝,他对说:我就是春天。

(指名说,指名学生说,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动态等方面去说。)

3、不出示图片,只提供句式:

他对说:我就是春天。

(二)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创编

1、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仿照书上的句式创编,教师巡视指导。

2、各小组上台汇报(可以派代表,也可以四人一齐上台),教师伺机评价指导。

3、教师小结创编情况。

五、自主探究识字写字

(一)在学习小组内自学生字,你认识了哪几个生字,说说是怎样认识的?不认识的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二)自学笔顺在书上描红。

(三)交流书写体会。

(四)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学生认真看

14.小学五年级美术上册《飞天》教案 篇十四

飞天

显性内容与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我国古代艺术作品中飞天的表现手法,感悟传统造型艺术的魅力。

隐形内容与目标: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增强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及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交流,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学重点:了解我国古代艺术作品中飞天的表现手法,感悟传统造型艺术的魅力。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线表现飞天的形象。学习材料:铅笔,飞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小结,板书课题

二、介绍什么是飞天,了解飞天的由来

三、播放飞天的动画视频,1、学习飞天的共同特点:能歌善舞,千姿百态

2、了解飞天壁画的表现形式:国画,主要采用线条,及少量的色彩。

3、飞天壁画的表现内容:云、彩带、乐器、散花等

四、探究飞天不同时期的特点 早期、融合时期、鼎盛时期、衰落时期

五、了解不同的表现形式

壁画、拓印、浮雕。小结

六、作业

1、探究用什么样的线条才能表现出飞天的动感?(曲线)

2、教师示范(注意线条的流畅及前后遮挡关系)。

3、出示作业,引导学生添加飘带和云彩,让飞天更具动感、美感。(播放视频音乐)学生同桌合作,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作业,讲评作业。

七、小结、谈收获

上一篇:影片孔子观后感下一篇:游 溱 湖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