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诗词《浣溪沙》赏析

2024-12-31

纳兰容若诗词《浣溪沙》赏析(共8篇)

1.纳兰容若诗词《浣溪沙》赏析 篇一

有关纳兰容若诗词集锦

1、《菩萨蛮》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

欹枕数秋天,蟾蜍下早弦。

夜寒惊被薄,泪与灯花落。

无处不伤心,轻尘在玉琴。

2、《木兰花令》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

3、《画堂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4、《梦江南》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

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5、《蝶恋花·出塞》

今古山河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6、《浣溪沙》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6、《点绛唇》

小院新凉,晚来顿觉罗衫薄。不成孤酌,形影空酬酢。

萧寺怜君,别绪应萧索。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

7、《水龙吟·题文姬图》

须知名士倾城,一般易到伤心处。柯亭响绝,四弦才断,恶风吹去。

万里他乡,非生非死,此身良苦。对黄沙白草,呜呜卷叶,平生恨、从头谱。

应是瑶台伴侣,只多了、毡裘夫妇。严寒觱篥,几行乡泪,应声如雨。

尺幅重披,玉颜千载,依然无主。怪人间厚福,天公尽付,痴儿騃女。

8、《沁园春》

试望阴山,黯然销魂,无言徘徊。见青峰几簇,去天才尺;黄沙一片,匝地无埃。

碎叶城荒,拂云堆远,雕外寒烟惨不开。踟蹰久,忽冰崖转石,万壑惊雷。

穷边自足秋怀。又何必、平生多恨哉。只凄凉绝塞,蛾眉遗冢;销沉腐草,骏骨空台。

北转河流,南横斗柄,略点微霜鬓早衰。君不信,向西风回首,百事堪哀。

9、《金缕曲·慰西溟》

何事添凄咽?但由他、天公簸弄,莫教磨涅。失意每多如意少,终古几人称屈。

须知道、福因才折。独卧藜床看北斗,背高城、玉笛吹成血。听谯鼓,二更彻。

丈夫未肯因人热,且乘闲、五湖料理,扁舟一叶。泪似秋霖挥不尽,洒向野田黄蝶。

须不羡、承明班列。马迹车尘忙未了,任西风、吹冷长安月。又萧寺,花如雪。

10、《沁园春》

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

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依斜阳。

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

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2.纳兰容若凄美诗词 篇二

《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

年代: 清 作者: 纳兰性德

而今才道当时错,

心绪凄迷,

红泪偷垂,

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

强说欢期,

一别如斯,

落尽梨花月又西。

《采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

年代: 清 作者: 纳兰性德

明月多情应笑我,

笑我如今,

孤负春心,

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时事,

结编兰襟。

月浅灯深,

梦里云归何处寻?

《菩萨蛮·春云吹散湘帘雨》

年代: 清 作者: 纳兰性德

春云吹散湘帘雨,

絮黏蝴蝶飞还住,

人在玉楼中,

楼高四面风。

柳烟丝一把,

暝色笼鸳瓦。

休近小阑干,

夕阳无限山。

《浣溪沙》

年代: 清 作者: 纳兰性德

欲寄愁心朔雁边,西风浊酒惨离颜。黄花时节碧云天。

古戍烽烟迷斥堠,夕阳村落解鞍鞯。不知征战几人还。

《采桑子·那能寂寞芳菲节》

年代: 清 作者: 纳兰性德

那能寂寞芳菲节,欲话生平。夜已三更。一阕悲歌泪暗零。

3.纳兰容若诗词唯美 篇三

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

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年事,结遍兰襟。

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

2、《江城子-咏史》

湿云全压数峰低,影凄迷,望中疑。

非雾非烟,神女欲来时。

若问生涯原是梦,除梦里,没人知。

3、《天仙子·天咫尺》

好在软绡红泪积,漏痕斜罥菱丝碧。

古钗封寄玉关秋,天咫尺,人南北,

不信鸳鸯头不白。

4、《木兰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5、《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6、《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7、《浣溪沙》

谁道飘零不可怜,旧游时节好花天。断肠人去自经年。

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

8、《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9、《南乡子-为忘妇题照》

泪咽更无声,止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前夜雨铃。

10、《金缕曲-赠梁汾》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

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4.纳兰容若诗词《浣溪沙》赏析 篇四

作品简介《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该词上片“身向”句说明行程辽远。“北风”句谓寒风吹来,满耳尽是马嘶之声。然后作一小结。下片“一抹”二句写眼前景色,末句画龙点睛,指出了这首词的主旨在于“古今幽恨”。全词情景交融,结尾处更是点明主旨,加强语意,抒发情感。

作品原文

浣溪沙

[清]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作品注释

1、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五平韵。

2、那畔:那边。

3、“北风”句:谓北风的吼声使马嘶声也听不到了。

4、若为:怎为。

5、荒戍垒:荒凉萧瑟的营垒。戍:保卫。

作品译文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教人听不真切。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夕阳下,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和关隘上,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作品鉴赏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唐苏颋《汾上惊秋》有:“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下片。“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故而张草纫在《纳兰词笺注》前言中言,纳兰的边塞词“写得精劲深雄,可以说是填补了词作品上的一个空白点”。然而平心而论,无论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万帐穹庐人醉,星影要摇欲坠”,还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都不过是边塞所见所历的白描,作者本身并没有倾注深刻的生命体验,这类作品的张力无法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同日而语。不过,纳兰的边塞词当中那种漂泊的诗意的`自我放逐感的确是其独擅。比如该篇的结尾“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

历史原因与环境原因以及词人自身的性格交织在一起,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这一曲边塞苍歌。全词除结句外,均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纳兰的一草一木皆有灵性:虽然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发要表达的情感,但人们从字里行间揣摩出作者的感受。“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环境险恶,前途未卜,纳兰胸中风起云涌:怀古之心,恋乡之情,忧虑之思,纷纷扰扰难以平静。此时边关的云烟、堡垒、落日均染上了情绪的色彩。整个边关不再是唐人笔下的雄浑、苍凉、悲壮,取而代之的是满目萧瑟的冷清与破败。

作品点评

“‘身向云山那畔行’,实自其自撰《长相思》之‘身向榆关那畔行’出,惟前次为春,此则深秋而巳。‘旧关城’仍为榆关,否则‘古今幽恨’四字不称。此阕盖有明清易代之感慨在焉。”

作者简介

5.论纳兰容若词中的 篇五

——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

中文摘要:在中国的古典诗词歌赋等各种作品中,有许多“花”的形象和意象,在文人的笔下,“梨花”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很多特殊的意义,成为一种感情的寄托,用来表达内心的一种情感,可以用来表达惜春伤春、伤离别、思故乡、思念友人、怀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悼亡妻等情愫,在纳兰容若的词中,“梨花”这个意象中充分显示了其厚重的文化内涵,充满了伤感哀怨的情调和展示了其哀感顽艳的词风。

关键词:纳兰容若;梨花意象;伤春惜春;思友怀人;韶华壬冉壮志未酬;悼亡妻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也作“纳兰成德”。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天生富贵,衣食无忧,天资颖慧,博通经史,工书法,善丹青,精骑射,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赐进士出身,后晋身为一等侍卫。三十岁(虚岁三十一岁)寒疾而卒。

纳兰容若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他和朱彝尊、陈维崧并称为清词三大家。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为词坛一说而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主要作品有《通志堂经解》、《侧帽集》、《饮水集》、《渌水亭杂识》等。纳兰一生留下三百多首词,作词主情致,至情至性,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宗李后主,有晏小山,秦少游的风味。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况周颐喻纳兰为“国初第一词人”,1王国维认为纳兰的词“北宋以来,一人而已”。2 一.“梨花”意象

(一)以“梨花”为意象的历史渊源 1.古籍中关于梨花的记载

梨是一种蔷薇科梨属植物,多年生落叶乔木果树,叶子卵形,暮春开花,花色素淡,如雪六出,具有香气。梨树原产于我国,栽培在我国分布广泛,大致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其以素淡的芳姿及淡雅的清香更是博得诗人的推崇。在《山海经第五·中山经·夫夫山洞庭山》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其木多苴、梨、橘、蘨,”这大概已是最早的关于梨的记录。《辞海》“常棣本名郁李,”“唐棣,本名即郁李”“郁李,即棠棣”《诗经译注》“甘棠、杜梨又名曰棠梨”《辞海》“棠梨,也称杜梨,”无论是常棣、棠棣、杜梨、郁李还是甘棠都是梨科种类的一种。在《诗经·甘棠》中“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1 况周颐著,王幻安注,蕙风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p12 王国维著,许调孚校注.人间词话.中华书局,2009,p33 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说,”用起兴手法,借甘棠表示去职官员的政绩在《诗经·小雅·常棣》中“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借常棣之花也即“梨花”这个意象来表达兄弟情义。在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下常棣,息宜春”也提到了“梨花”这个意象,有惜春之意。

2.在历代文人墨客眼中的“梨花”

在宋人张翊《花经》中,“梨花”只是位于“五品五命,”而在明朝人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中它也不过就是“四品六命。”在争奇斗艳的繁花中,在品花中,梨花并没能艳绝群芳或者独占鳌头,这是因为梨花总是自然天成、清新脱俗、秀而不媚、素妆淡雅的姿态出现在文人骚客的面前。

自南北朝“梨花”这个意象开始正式登上文人雅士的笔墨,南朝齐有萧子显的《燕歌行》“洛阳梨花落如雪,河边细草细如茵,”把梨花比作雪花,南朝齐王融的《咏池上梨花诗》“芳香照流雪,深夕映繁星,”这也是一首歌咏梨花的诗,不过它不仅把梨花比作雪,更是别出心裁的把梨花比作天上的繁星。自唐宋王朝以来文人墨客的诗词等文学中就有更多的用梨花作为意象的作品。唐李白的《宫中行乐词其二》“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借助“梨花”和嫩柳写的是春天生机勃勃的样子。岑参《梁园歌送河南王说判官》“梁园二月梨花飞,都似梁王雪下时”传达出一种历史沧桑感。白居易《陵园妾》“眼看菊蕊重阳泪,手把梨花寒食心。”表面是宫怨诗,实际是用梨花、绿芜等意象以此诗作表达了对革新派不幸遭遇的同情。《寒食月夜》“风香露重梨花湿,草舍无灯愁未入”夜里的凉风带着梨花的清香轻轻拂来,借助“梨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忧愁,与无尽的寂寞。皇甫冉《左掖梨花》“巧解逢人笑,还能乱蝶飞”用梨花比喻成蝴蝶,来表达心态平淡宁静的心态。王维《春日上方即事》“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借助梨花柳色传达出一种与世无争潜心礼佛。韩愈《梨花发赠刘师命》“洛阳城外清明节,百花寥落梨花发,”而此诗则惆怅倍加,流露出今昔之感和寥落之慨。杜牧的《鹭鸶》“一树梨花落晚风”把惊飞的鹭鸶比喻为风中飘零的梨花,清新明朗。李贺《感讽六》“蘴蒙梨花满,春昏弄长啸”过着力写景及种种具体生动的形象,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处境和心情。

一直到宋人或者乃至宋以后的各朝代,在学习和吸收前代以及各个时期的诗人的基础上,也形成自己的“梨花”意象特色,宋人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他透过梨花、燕子等表达了一个少女惜春内心的纯洁。黄庭坚《次韵梨花》“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这首诗赞美了梨花的洁白,同时也赞美梨花的不被风尘所染的高尚纯洁。赵鼎《寒食书事》“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诗人借助梨花长满小径,以表达怀念中原、对国事的担忧和深沉的爱国之情。姜夔《淡黄柳》“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作者在梨花落尽的清明时节还旅居在外,表面上是感叶伤春,实际上反映出同时代人的一种大难临头忧惧。元人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此词表面上虽是咏梨花,实则是作者借不食人间烟火的梨花,以寄托自身的超尘拔世之志。明朝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这首诗写于清明梨花盛开的时节,在送陈秀才回沙上扫墓有感而发所作的诗,因战乱给人们带来灾难,对故人的一种怀念,也是对战争的不满。清人曹雪芹的《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冬夜即事》“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用梨花的洁白比喻雪写出新雪煮茶的情趣。文人骚客眼中的“梨花”形象,正所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梨花”的形象在他们眼中,有相同也有不同。二.纳兰词中的“梨花”意象

(一)纳兰词中“花”意象。

纳兰容若的词中出现了许多意象,而审美意象从内容上划分,可以分为自然意象和人为意象,纳兰常常选择自然意象来表现其独特的情感和致真的性情。纳兰词的自然意象有:“日”(夕阳)、“月”、“风”、“雨”、“云”、“山”、“水”、“烟”、“影”、“花”、“鸟”、“木”、“星”。纳兰词中“花”意象直接涉及花名的有70余处,纳兰词中“花”的意象有“梅花”、“兰花”、“菊花”、“桃花”、“梨花”、“杏花”、“桂花”、“杨花”、“芙蓉”、“蔷薇”、“荼靡”等30余种花,而仅“梨花”这个意象就在纳兰的词中出现就达10次之多,可以得知在“花”中“梨花”还是颇得纳兰的钟爱的。

(二)纳兰词中“梨花”意象的选择

1.纳兰的审美体验和性格气质与“梨花”相契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过“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优乐”。无论诗人或者词人,想要表达自己的情感都可以借助外物如“花鸟虫鱼”。“诗词中的“花”意象,是诗人感情的表现形式,它负载着诗人的创作情感及精神寄托。人生的悲欢离合、辛酸悲楚,人情的悲怒爱恨、炎凉冷峻无不寄寓于花,象征于花,移情于花。几乎历代所有伟大的诗人都曾描写过花,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就是其中的名句。诗人经审美体验将自身的生命感觉移植到自然物象上,赋予了“花”以人格,使“花”如人一般感时伤世。此时此景,花可感诗人之感,可抒发诗人之情,花与人合一,人与自然一体。”3纳兰容若天生是个敏而多情的人,感情丰富,至情至性,多情多义,时常没有安全感,忧郁伤怀如家常便饭,莫名的落寞忧怀已是平常,时常会感花伤逝,纳兰透过“梨花”这个意象也可以很好的来传递他内心的凄凉、忧伤、无奈的情怀和愁绪,“梨花”的脆弱孤独易凋零形象符合纳兰期期艾艾、凄楚婉侧的气质,“梨花”也变成了纳兰的一种情感寄托与依托、表达。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词以境界为最上”,纳兰运用“梨花”这个意象创造一种凄美极致的境界,营造一种愁苦幽怨的心境,塑造一种悲痛无奈的意境,打造一种的伤别离思的场景。2.纳兰词中喜用的冷色调与“梨花”一脉相承

纳兰词“缀景荒凉,设色冷淡,”“酿成哀郁凄凉的情调,贯穿他的全部词 3 杨琍玲吕豪,从古典诗词中“花”意象旷观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人与自然【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2,(1)作”4纳兰的词中冷色调居多,其中以“寒”、“冷”、“凉”、“冰”,如词中以“寒”新寒、春寒、晓寒、峭寒、寒香、寒瘦、雨寒,“冷”以梦冷、花冷、冷烟、冷月、冷红、冷笑,“凉”以独自凉、凉雨、新凉、凉月、凉云,“冰”以冰轮、玉壶冰、冰弦、鸳鸯两字冰等等。纳兰在词中赋予客观事物以主观情感,客观事物就都浸染了纳兰的主观色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写道“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纳兰在他的词中喜欢用冷色调来渲染凄恻悲戚的感情,来润色他苍凉无力的心绪,来感受他彻骨的忧伤,而经冷色调调染过的画是清冷冷,荡气回肠的凄美,满纸呜咽感,而经冷色调染指的诗词自然逃脱不了带有这种情愫。生活之中我们常见的“梨花”基本都是白梨花,“白”色也是冷色调,“梨花”与“寒”、“冷”、“凉”、“冰”有一脉相承之妙,“梨花”出现在纳兰的词中,也避免不了的,寄予他那感伤落寞的气质、令人肝肠寸断的特质、独特的情感体悟和独具的魅力所在,可以为他很好的代言。3.纳兰词风和“梨花”的气质不谋而合

纳兰的词多以凄婉、惨丽、愁苦、悲侧的词调传达其悲戚、幽怨、惆怅、无奈的忧郁的心绪。令人肝肠寸断的凄清萧瑟的特点,字里行间理不清剪不断的惆怅不免使人“满纸呜咽、愁情入骨”的感动。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词学大师吴梅曾说过“容若小令,凄惋不忍卒读”。5纳兰的好友顾贞观曾经说过“纳兰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纳兰的词风“哀感顽艳、凄婉感伤、清丽自然、纯任性灵”闻名于世。“梨花”那种孤独、洁白无瑕、品格高洁、优雅素节、脆弱易逝凋零的形象和气质,与纳兰的词风不谋而合。“梨花”这个意象可以是纳兰悲苦心境的代表,可以传达出其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参透、些许凄迷无奈、心态的低回无力。

三.纳兰词中“梨花”意象的情感表达与情感内蕴

(一)纳兰词中“梨花”的伤春惜春之情

中国文人看得春花或者落花就会产生很多感叹,如时光易逝或者追忆思恋的愁绪,再者最重要的要说,是一种惜花惜春伤春的哀伤。日本学者青山宏分析了这一现象的原因:“为什么伤春、惜春之情,这是因为春天原来是一个快乐和美丽的季节,人们希望它能长久的延续下去,但是春天的消逝是那样的无情,而且最明显的表示春天消逝的就是落花。”6在中国传统的文人雅士看到花开花落,很感伤,就写下很多惜春伤春的诗词,而有一些雅士把自己的伤春惜春的情感寄予在梨花中。如唐人杜牧《残春南亭因寄张诂》“带叶梨花独送春”带叶的梨花独自把春天送走。宋苏轼《和孔密州五绝·东栏梨花》的“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通过对春景的描绘,柳树由浅绿变成深青,梨花盛开满城呼应,感伤春光已逝,写出满蕴的伤春之情。李清照《浣溪沙》“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写出女主人伤春怀人的悒怅情怀。风雨戏云,阴云飘卷,风雨摧梨花,欲谢难禁的忧思。宋人韩淲《祝英台近》“一朵梨花,院落阑干雨”上片借梨花表达惜春伤春之感,下篇怀念故人的离思。元人刘秉忠《临江仙·梨花》“杏花才思又凋残,玉容春寂寞,休向雨中看。”杏花刚开的艳丽就凋零了,在雨中看梨花独自开的寂寥。元亨贞《清平乐》“门掩东风春又老。一支晴雪初乾。” 45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p225 吴梅,词学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日)春山宏.唐宋词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东风把春吹老,暮春悄然的来了,一支梨花初始开。

为什么看到梨花飘零就让文士骚客产生这种伤春的情愫?这大概是因为,“梨花的花期很短,花瓣很容易在晚风的风雨中飘落。因为它们的脆弱和生命的短暂,因此梨花又郁结了文人们伤春的情怀。梨花是撇开绿叶,先开为快的花,当叶子长出来的时候就是梨花开始凋零之时。梨花无需绿叶衬托,新叶长出之时便告别绿叶化作春泥,不免让人伤怀。”7

我们从文士大家的大作中,可以从纳兰的词《清平乐·风鬟雨鬓》中“梨花”意象是对前代作品中借助“梨花”的意象表达伤春惜春情感的吸收、学习和超越。

清平乐·风鬟雨鬓

风鬟雨鬓,偏是来无准。倚玉兰看月晕,容易语低香近。

软风吹过窗纱,心期便隔天涯。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

我爱的人儿前来相见,因为是背着人偷偷跑出来的,所以常常不能如约而至。和她一起倚在玉阑干上赏月,低声细语倾衷情,还能闻到她身上的香气。无奈相见是短暂的,转眼之间暮春之风吹过窗纱,与她一别相隔天涯,纵心期相见,那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了。从此每逢暮春时节便伤春、伤别,黄昏日落,只一人空对梨花悠悠地思念她。

此词甚是凄婉伤感。上片追忆往日的幽会欢情,极为浓艳热烈。“倦倚玉兰看月晕,容易语低香近。”刻画出凭栏赏月,月下柔情缱绻、软语温存的情态。下片写今日凄清冷落、孤独难耐,面对黄昏、梨花而伤春伤别。结语之景象增添了隽永之情味。对比手法的运用,对往昔幸福往事的追思,一句“黄昏只对梨花”更是映衬的如今的“我””只”有我自己的孤单、落寞、哀伤,只能看着黄昏中的风中飘零的“梨花”,传达出一种难以言表的惜春伤春的忧思郁结的心境。

(二)纳兰词中“梨花”意象的怀人思友之情

在《论语·子罕》:“唐棣之花,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以唐棣之花其兴,唐棣之花即梨花,有怀人的情味。“梨花”的“梨”谐音“离”,因此在一些离别相思怀人之作中或者伤别离送别友人怀友之作,常有梨花的出现,文人常在诗词等中用“梨花”渲染一种气氛,打造凄婉思念之情,抒发对爱人情人或者友人离别的不舍或者别后的离思。

1.借助“梨花”意象抒发相思怀人之作

唐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君此去已有半载有余,妾在这里思君甚切,无奈音书断绝愁肠寸断。相见难,相别易,又是一年梨花如雪的时候,君当何时归来?韦庄还有一首《清平乐》“琐窗春暮,满地梨花香。君不归来晴又去,红泪散沾金缕。”春末梨花落,思君君不至泪沾衣。唐人戴叔伦《春愁》“金鸭香消欲断魂,梨花春雨掩重门”离愁思念让一个冰肌玉颜的姑娘哭的梨花带雨,借梨花表达别后相思。宋人晏殊《寓意》“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诗人与情人由于某种原因被迫分离,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相思。贺铸《子夜歌·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夜已三更,明月当空,照亮庭院,梨花如雪。思妇子夜的悲歌,表现一 7 杨榴霞浓妆淡抹总相宜—论唐宋诗词的梨花意象【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23)(11)

位女子对丈夫久久不归的怨情。宋人周邦彦《兰陵王·柳》“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在送别的宴会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在梨花盛开的寒食节,离期匆匆而至。李清照《忆王孙》“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写暮春黄昏深院楼上怀远,梨花沐浴在月光里,寒食夜阑思念丈夫的离愁难遣。

纳兰词中也继承了前人运用“梨花”这个意象,如运用金人元好问《梨花》“梨花如静女”把“梨花”比作素淡端庄娴静的女子,抒发他对心中纯洁素雅的美人的思念,同时也学习和吸收前代雅士笔下“梨花”的“梨”与离别的“离”谐音双关和“梨花”有怀人的古意,传达离思怀人或者怀念友人之情,如怀思恋人的《秋千索·药阑携手销魂侣》、《唐多令·雨夜》、《苏幕遮·枕函香》、《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如怀念友人《金缕曲·生怕芳尊满》。

秋千索·药阑携手销魂侣

药阑携手销魂侣,争不记看承人处。除向东风诉此情,奈竟日春无语。悠扬扑尽风前絮,又百五韶光难住。满地梨花似去年,却多了廉纤雨。

“秋千索 ”这个词牌是纳兰的自渡曲,这是一首怀思恋人的令词。词的上片侧重在作者的孤独寂寥,当年曾与心上人携手园亭中药栏之畔,怎能不记得当时特意相迎相会之情景呢。我想把思念说给东风无奈春日竟然不回答我。“药阑携手销魂侣,争不记看承人处”是对往日约会的追忆,下面两句写出今朝的孤寂伤感。下片写景,景中脉脉含情。柳絮漫天飞舞,美丽的春光难以留住,洒落满地的梨花还似如昔,佳人却倩影难觅,禁不住的惆怅。

唐多令·雨夜

丝雨织红茵,苔阶压绣纹,是年年、肠断黄昏。到眼芳菲都惹恨,那更说,塞垣春。

萧飒不堪闻,残妆拥夜分,为梨花、深掩重门。梦向金微山下去,才识路,又移军。

细雨飘零的黄昏,春花满眼惹人恨,也是难解内心的相思之苦,连春风都变的萧杀了,风中梨花飘零,重门深掩,梦到驻军的,不见君。“梨花”的意象古意就有怀人的寓意,把对离人的思念表达的淋漓尽致。落笔含思隽永,把相思叙说的朦胧飘渺,无一处说思念心上人,可句句都是滴血断肠的思念。作者全从对方视角写来,假想黄昏时候的闺人思我之情景。结句更进一步诉说思念,谓即使相思也是所思无处,这便更增添了伤痛之苦情。

苏幕遮

枕函香,花径漏。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

时节薄寒人病酒,划地梨花,彻夜东风瘦。

掩银屏,垂翠袖。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

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纳兰写过写过许多月下怀人之作,当然这首词也是月下怀人之作。此词大概作于康熙十六年以前,柔情轻倩,语词柔婉,好似佳人姿容轻绽,风采微露。往日的回忆里,枕头遗残体香,花径撒露春光,与丽人黄昏相见,温情絮语情意绵绵。这个时节还是乍暖还寒病未愈,想念伊人想喝点酒。东风彻夜不息,一夜东风过后满树的梨花竟然飘零的如此瘦,吹落一地梨花,用“梨花”写出伊人因思念自己日渐消瘦,泪低垂。今晚夜色苍凉不知何处吹来的箫声,凄清的月光照在庭院的无忧无虑盛开的豆蔻草上,让人情肠寸断,愈加的怀念伊人。结语反问“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写出对丽人和美好如初爱情的怀念,可如今只得断肠豆蔻明月照梨花中,有一种难以为外人道的沧桑感。

采桑子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是纳兰性德写的一首哀伤凄美的怀人之作。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康熙二十三年,在好友顾贞观的介绍下,纳兰结识了江南才女沈婉。他们一见如故,但沈宛是一风尘女子,在当时清朝的环境下,满人不得与旗人以外的女子通婚,在加上沈婉与纳兰地位差别悬殊,所以他们是不能成婚的,又经好友顾贞观的说合下,纳兰纳她为妾,只能把沈婉安置在纳兰府外。沈宛经过长时间的煎熬之后,她提出了分手,纳兰极力挽留,却未能留住。

现在才知道那时我错了,心里悲凄迷乱,眼泪默默落下,满眼看到的都是春风,却早已物是人非了。本来就知道一别就是永远,还是强自编织着谎言,约定将来的会面,勉强说后会有期,像这样别离后,而如今又是梨花落尽了,月亮已经在天的西方。情语写到尽处,以景语来作结:以景语的“客观风月”来昭示情语的“主观风月”,这既是词人的修辞,也是词人的无可奈何。其中这里很特别“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设想那个女子正在偷偷垂泪,这里似乎是一个错位的修辞。这首词真挚感人,借“梨花”的“梨”寓意离别的“离”,把对爱人的一片深情以及他们被迫分离永难相见的痛苦与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不忍卒读,读了令人肝肠寸断。在纳兰的笔下,他那忧郁的气质,就不自觉在诗词中笼罩了一层忧伤的阴影和彻骨的苍凉。在平易如水不事雕琢的语言中,不经意的就流露出纳兰一贯的率真情意和他因相思衍生的凄苦无奈,传达着他那挥之不去的落寞与低回。

2.借助“梨花”抒发依依不舍的送别友人或者怀念友人之作

唐岑参《送杨子》“梨花千树雪,柳条万条烟,惜别添壶酒,临岐赠马鞭。”梨花处处开,柳条似绿烟,写景衬托送别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虢州南池候严中丞不至》“徒教柳叶长,漫使梨花开。池上月相待,知君殊未回。”抒发了在春夜怀友的惆怅心情。宋秦观《阮郎归》“挥玉箸,洒真珠,梨花春雨余。”梨花开放,春雨萧萧,眼泪忍不住的留下来,与友人依依惜别。陈亮《梨花辞》“梨花香,愁断肠。千杯酒,解思量。有聚有散,有得有失。一首梨花辞,几多伤离别。”梨花幽幽的香气牵动了情思,怀念起故人来,人生本来就是这样聚散无常,唱首梨花辞解离别之伤。

金缕曲

生怕芳尊满。到更深、迷离醉影,残灯相伴。依旧回廊新月在,不定竹声撩乱。问愁与、春宵长短。人比疏花还寂寞,任梨花、落尽应难管。向梦里,闻低唤。

此情拟倩东风浣。奈吹来、余香病酒,旋添一半。惜别江淹消瘦了,怎耐轻寒轻暖。忆絮语、纵横名碗。滴滴西窗红蜡泪,那时肠、早为而今断。任角枕,欹孤馆。

这一首,有人解做怀友,有人解做悼亡,我则认为它是一首怀友之作,首句说谓生怕承受不了别恨,所以不敢让芳尊斟满。到深夜迷离醉意,灰暗的残灯相伴,依旧是新月照在那个回廊上,心中此际的孤独无聊,比疏花还要寂寞。寂寥孤独的心情,连梨花被春风吹的花瓣尽落也懒得理会。唯有梦里才可与你一会。人瘦若江淹,拟请东风洗去忧愁不起作用。用酒消愁,不但不能排解愁情,反添起惆怅。愁情绵绵不绝反倒添愁添恨。想念卿想的如瘦花,偏又遇这轻寒轻暖的世界,身心竟似不堪其累。原来当年剪烛西窗,对面絮语之时,我们已在为可能到来的离别而伤心了。如今在孤馆独宿,离思撩乱之时忆及当初的情景,心里面的那种别情浓离恨深就更是溢满了。实在是爱煞这一句“人比疏花还寂寞,任梨花、落尽应难管。”意境疏朗、清逸,用情真切、深沉。纳兰将自身与庭前花比,红花落尽,花枝萧疏,这花就是如此这般的寂寥,然而人却比这疏花还要孤寂。梨花已在春风的肆虐下,花瓣不断零落,自己忧伤烦躁的心理状态,更是没有心情去管梨花的离落。

(三)纳兰词中“梨花”抒发壮志未酬、韶华易逝之情

在古代的很多文人志士的纸墨之下,有许多的感叹壮志未酬时光已逝的诗词,自然也有文士运用“梨花”的意象表达壮志未酬韶华已逝,李贺的《三月》“曲水漂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诗人感叹时光已逝、壮志未酬不着痕迹,含蓄的表达时光流逝的惋惜和无奈。杜牧《初冬夜饮》“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暮雪纷纷,那阶下积雪象是堆簇着的洁白的梨花,初冬寒夜中自斟自饮的情形,后面这一反问,凝聚着诗人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纳兰精通满汉文化,崇尚文雅,无论是清王朝还是他的父亲明珠对汉文化推崇备至,他的老师也是著名的汉儒徐乾学,纳兰性德交友“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落俗之人多为江南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等,纳兰的汉文化的学习颇受他老师和他的朋友们的影响,纳兰对汉文化的精通是出人意料的。纳兰殿试殿试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帝授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后来升为一等。纳兰虽怀抱经纶大志,可是理想就是会和现实有冲突,”“荐绅以不得上第入词馆,为容若叹息”8他是豪门贵族,入职宫禁,侍卫之职,与他自己的志向不符,再加伴君如伴虎的压力,在十九岁得过寒疾,自此时常寒疾缠身,随皇上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战略侦查,他的身体已是吃不消,和妻子卢氏很恩爱却聚少离多,让他对侍卫之职已是厌倦。纳兰随皇上唱和诗词,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赐,受到皇帝的器重,又可以常伴在君侧,是人们羡慕的少年英才,前途无量,自是心里对这个职业的不满和牢骚、厌倦,更不知与谁诉说。他的好友曹寅曾经就说过“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只得在他的词作中表达,对汉文化的精通的他,自然也会用“梨花”意象表达他壮志未酬、时光荏苒的苦闷,如《昭君怨·离落深禁好春谁惜》。

昭君怨

深禁好春谁惜,薄暮瑶阶伫立。别院管弦声,不分明。是梨花欲谢,绣被春寒今夜,寂寞锁朱门,梦承恩。

这首词深挚感人,委婉曲折,表面是宫怨词,从宫怨女子的视角,宫人希望自己可以被皇上召幸,纳兰借此曲折的抒发自己壮志未酬、邵光荏苒的苦闷。

(四)纳兰词中“梨花”意象抒发悼念亡妻的哀伤之情

在中国古代大户人家的府里都不会把梨花种在显眼的地方,因为古时人讲究吉利,梨花是白色的,而且“梨”谐音“离”——离别、离散,古人认为不太吉利,就如现在的人,就不允许把梨分着吃,他们认为“分梨”的寓意就是“分离”,所以梨花也被称为一种离别之花。在古人的诗词中也可以看到梨花是一种生命极短,极为脆弱禁不起晚春风雨的打击,花瓣就会随风飘零。白居易的《长恨歌》“梨花一枝春带雨”在如《江岸梨》“梨花有思缘和夜,一树江头恼杀君。最似孀归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用“梨花”象征着红颜薄命、命运不幸的美人。梨花的花语是,纯真的爱守候分离。

在古代的文士笔砚下有许多悼念亡妻之作,更有用梨花来悼念内人之作,如元稹《离思五首·其五》“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当时百花齐放,我却偏偏摘了朵白色的梨花送给你这个皮肤洁白如玉的女子,抒发对亡妻的思念和悲苦的心情。苏轼的《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8 徐乾学《纳兰君墓志铭》 吴文英《绛都春·燕亡久矣》“丹青谁画真真面,便只作、梅花频看。更愁花变梨霙,又随梦散。”吴文英曾娶有一妾,早亡。他在临安雨夜而起相思对故妾的怀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来悼亡。明朝林鸿悼念他的妾室张红桥“仙魂己遂梨云梦,人世空传薤露歌”,表达一种惋惜悲怆之情。传闻八国联军进京皇室西逃时珍妃被慈禧命人投入井中前,写了一首词留给光绪皇帝《一剪梅》后来光绪皇帝读后悲痛不已写下《南乡子》悼念亡妃“卿似玉梨魂,倩影鹦哥唤不闻,玉惭花愁罗敷去。”可为什么会有悼念内人的文学作品呢?这是因为自己的屋内人都是对自己不离不弃、委身追随、同甘共苦、宠辱与共之人,所以在古代的文人雅士或者老百姓眼里,他们的内人都是值得歌颂和怀念的。

纳兰词中多处写梨花,多首爱情词和悼亡妻词中都有梨花的出现,纳兰借“梨花”代表美丽纯洁短暂的爱情。康熙十三年(1674年),纳兰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是年卢氏十八,“生性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虽然身为侍卫的纳兰与卢氏聚少离多,但是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三年后也就是康熙十六年卢氏产后风寒去世,这给纳兰造成很大的痛苦,他的悼亡之音由此破空而起,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痛的精神打击使得他在悼亡词中一再流露哀婉凄恻的不尽的相思和怅然的思绪,李慈铭在(《越漫堂读书记·纳兰词》)中评价过纳兰词:“词如寡妇夜哭,缠绵幽咽,不能终听”。纳兰的悼亡词成为《饮水词》中拔地而起的高峰,后人是无法超越的。纳兰词中用“梨花”悼念亡妻,借梨花那素淡无染的神韵,洁白如雪的风姿表达对爱妻楚楚动人、淡妆素雅的思念,并且借梨花随风飘零凋谢的特征,抒发他对爱妻的悼念和思念,抒发他凄凉与哀怨的心绪。如《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沁园春·梦冷蘅芜》、《青衫湿遍·悼亡》。

虞美人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

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

饮笺别记当时句,密绾同心苣。

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悼亡词占了纳兰词相当大的部分,已是后人最为喜爱的部分。“(叶舒崇《皇清纳腊室卢氏墓志铭》写了大量的悼亡之作。其中有的明确标出悼亡,有的虽未明标悼亡的字样,但却明显地是为亡妻而作”。本词正是纳兰悼念亡妻卢氏之作。暮春时节梨花盛开,来不及欢喜就风吹花落,梨花瓣四处飘零凄迷的景象。以春光比喻相处的美好时光,用凋谢梨花来指代心中的爱人,不写悼亡而流露悼亡之伤,感情抒发流自然而清丽。素净的纸笺上记载着甜蜜的过往,妻子细细织绾的象征爱情的同心结,这些现实的东西是证明当初的恩爱欢娱的见证。上片由景入情,下片以追忆往事为开端,最后一句由实入虚,用“清夜唤真真”之典,写想象中的情景,纳兰幻想着可以像唐朝赵颜的传奇故事那样对着图唤真真,只要长唤不歇,爱妻就会从画图上走下来和自己重聚。整首词写的写的极为沉痛,如断肠之曲,读之摧人肝肠,表达了和爱妻在一起的美好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凄清婉侧之情,一览无余。沁园春·代悼亡

梦冷蘅芜,却望姗姗,是耶非耶。怅兰膏渍粉,尚留犀合;金泥蹙绣,空掩蝉纱。影弱难持,缘深暂隔,只当离愁滞海涯。归来也,趁星前月底,魂在梨花。

鸾胶纵续琵琶,问可及、当年萼绿华。但无端摧折,恶经风浪;不如零落,判委尘沙。最忆相看,娇讹道字,手剪银灯自泼茶。令已矣,便帐中重见,那似伊家。

这是一首悼亡之作。柔情绵渺,哀惋深致,凄清伤怨,令人荡气回肠。上片从似梦非梦似真非真的幻觉写起,用汉武帝命方士招魂之典故,将纳兰对思念亡妻至情、至真、至痴的深情和盘托出。接下“兰膏、渍粉、犀合、金泥、蹙绣、蝉纱”等闺中之物,四句一转,说爱妻的遗物尚存,而人已仙去。其物是人非的失落使其伤感加深加浓了。又“影弱”三句再转写幻觉,并假想安慰自己与亡妻不是永诀而是暂时分离。结处顺承,欺骗自己说趁着月亮明亮星星明朗,希望爱妻的魂魄出现梨花树下,这梦幻般的感受是离别后乍归来时的情景,深挚的祈愿妻子不要在离开了。下片前三句说纵然是续娶了后妻,但总也比不上亡妻,如此反衬之笔更深一层地表达出对亡妻的刻骨思念。接下“但无端”四句是转写自己此时的心情与痴愿。“最忆”三句再转,写追忆旧事,意谓最令人伤神追忆的是她读错了字的娇柔之声,和那剪去灯蕊,赌气拨茶的娇柔之态,只写了亡妻生前的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但却凄惋动人。最后以“今已矣”三句作结,从幻觉中,从痴情妄想中,从追忆中回到残酷的现实中来,伤逝思念之情尽在其中。此篇可以说是诗人用血泪融铸的一首感人至为深切的作品,可谓是愁情入骨,深情入髓的“一曲恸哭,满纸呜咽”的深情,表达的酣畅淋漓。

青衫湿遍·悼亡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簿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本词就是容若在卢氏往生忌日所作,自编词牌,很明显是化用白居易的《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自制新曲,以寄托哀思。这首词,从“半月前头扶病”句来看,当是他所赋悼亡之作中的第一首。可以知道《青衫湿遍》本身是那段日子里,纳兰天天以泪洗面的真实写照,泪湿青衫梦不成。半月前妻子还带病做女红的剪刀还在,想想妻子生来小胆连空房都不敢自己待着,以前晚上妻子都会安静的陪自己看书,可如今书依旧、烛依旧,而人却不见了,只有窗外冷清清、孤寂的梨花的影子相伴。下片写道爱妻到黄泉也在为我担忧,劝我不要因为自己的离去太伤心,想想曾经的海誓山盟,不禁柔肠寸断。无论是情感还是词的整体结构都很自然流畅、可谓是浑然天成之作。词情凄惋哀怨,真可谓是一曲声声血、字字泪的奄歌惋唱,读来令人为这潸然泪下。四 结语

纳兰在他短暂的三十年中倾尽一生的在燃烧,孜孜不倦的在创作,可是纳兰心事几人知晓?他是翩翩富贵公子、举世无双的伤人心、痴迷的怀旧人、执着的深情人。他渴望人生可以只如初见,一生一代一双人,谁念西方独自凉,春丛认取双栖蝶。他常有花鸟虫鱼之思,本是人际惆怅客,不是人间富贵花。他如泣如诉的所说着自己的一生或喜、或悲、或忧、或苦,感受着人世间的无常与无奈。他的一生最终也是华丽落寞,不求结局如愿,但求落幕无悔,如夕阳残蝶般凄美一世。

参考文献:

[ 1]况周颐著,王幻安注,蕙风词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p12 [2]王国维著,许调孚校注.人间词话.【M】中华书局,2009,p33 [3]杨琍玲吕豪,从古典诗词中“花”意象旷观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人与自然【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2,(1)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p225

[5]吴梅,词学通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日)春山宏.唐宋词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杨榴霞浓妆淡抹总相宜—论唐宋诗词的梨花意象【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23)(11)

[8] 徐乾学《纳兰君墓志铭》

沁园春·代悼亡

梦冷蘅芜①,却望姗姗②,是耶非耶。怅兰膏渍粉③,尚留犀合;金泥蹙绣,空掩蝉纱。影弱难持,缘深暂隔,只当离愁滞海涯。归来也,趁星前月底,魂在梨花。

鸾胶纵续琵琶④,问可及、当年萼绿华。但无端摧折,恶经风浪;不如零落,判⑤委尘沙。最忆相看⑥,娇讹道字,手剪银灯自泼茶。令已矣,便帐中重见,那似伊家。[1]

6.浣溪沙诗词阅读赏析 篇六

浣溪沙

朱敦儒(宋)①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①朱敦儒(1081-1159 ),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②箨:竹笋的壳皮。

12. 从“日长独自倚阑干”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做简要的分析。(5分)

13. 古人认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6分)

试题答案:

12.诗歌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怅惘的诗人形象。(2分)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的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天寒人心更寒。(2分)诗人遭遇离乱,故国已亡,流落江南,内心的悲愤凄凉 ,由此可见。(1分)

7.李璟《摊破浣溪沙》诗词赏析 篇七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摊破浣溪沙

纳兰性德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词牌知识:

摊破浣溪沙,词牌名。又名“添字浣溪沙”。实为“浣溪沙”之别体,不过多三字两结句,移其韵于结句而已,因有“添字”“摊破”之名。双调,四十八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四句两平韵。此调五代和凝词称“山花子”,“山花子”本唐教坊曲名。近代在敦煌发现的《山花子》调虽字数与和凝词相同,但为仄韵,所以不能认为是一个词体。

★ 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 摊破浣溪沙诗歌阅读附答案

★ 摊破木兰花/木兰花,摊破木兰花/木兰花贺铸,摊破木兰花/木兰花的意思,摊

★ 酒摊阅读答案

★ 浣溪沙苏轼

★ 浣溪沙李清照

★ 浣溪沙 诗人欧阳修

★ 浣溪沙李清照译文

★ 浣溪沙的注释及赏析

8.纳兰容若诗词《浣溪沙》赏析 篇八

《浣溪沙 》纳兰性德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闻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落雪了。远远近近的白。纳兰的王府里不会有成排成阵的大白菜,江南也不会下铺天盖地的鹅毛大雪。花园啊,凉亭啊,窗子的凹角里,坡上的腊梅花上,都只是温柔和凉薄的一层。象鲁迅先生和北方的雪比较着形容的,“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南方的雪确乎如处子的温柔绰约,好比一曲“杨柳岸,晓风残月”,而北方的雪是铁板铜琶,“大江东去”,还有北风卷地白草折。

残雪凝辉,让这温柔的画屏也变得冷落了好些。这个时候,梅花也一瓣两瓣的随凉风飘落,开与落都是在寂寞黄昏。而笛声也幽幽怨怨地响起来了。夜了,静了,凉了。想起往事了。想起了往事,月色于无人处也好象越发的朦胧起来。

往事堪哀,惆怅满怀。记得以前有个朋友问我纳兰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回答其实是自己对他的神往和幻想。我说这是一个翩翩浊世佳公子,白衣胜雪,立马桥头,神情里总有些落寞和忧郁。我说得虽不确切也并不大错,应该算是触及了这个人灵魂深处的底色。

要按说他是不应该如此的,他的父亲是内阁大学士鼎鼎大名的纳兰明珠,他从小是其父的掌上明珠,大了是皇帝身边的贴身侍卫,从贫家的角度说这个人不愁吃不愁穿,从富家的角度说这个人独有世家子弟无边的贵,从皇亲贵胄的角度说这个人如此的儒雅风流,万般宠爱集于一身,他还有什么理由感觉孤独和落寞呢?

可是,套用现在的话来说,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也未必就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有的人有了钱就胡吃海塞寻欢作乐,有的人富贵加身也不动一下声色,有的人遂了心愿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有的人得了天下也不会得意忘形。这是因为人和人的境界不一样,读过书和没读过书的不一样。我们关注贫家子弟的奋斗和艰苦的时候也没有权利否定一个贵族公子精神上的孤寂和苦闷并且把它斥为无病呻吟。

纳兰性德是典型的世家子弟,通身是不矫揉造作的贵族气派。他让我想起了古龙笔下的楚留香。这个人身着常服也是不俗,住得豪华也不见多么的挺胸叠肚。倒是贾府门前的看门狗和给晏子赶车的车夫才莫名的得意洋洋,不可一世。

如果把人的活法用方向来界定的话,有的人是面朝外的,终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取得社会成就和得到社会承认上,向每一个缝隙延伸自己的枝叶,和每一个人攀上交情以备不时之需。而有的人是活得内敛的,眼睛看到的不是外部的风云变幻,而是内心的风起云涌。前者失败的时候会有剧烈的痛苦,并且会大声地嚎叫来发泄,后者失意的时间却是绵绵的忧伤,把这种忧伤藏在心里发酵,变得越发的浓厚和宿命般的悲凉。后者比前者更易活得孤独。这种孤独几乎是一种命定,无法逃脱。无疑的,纳兰应该是后者。

最合适最容易让人遗忘孤独的药,就是年少夫妻,举案齐眉。于是,纳兰结婚了。有了自己的美丽的妻子,有了和乐恩爱融洽的家,也就有了自己精神的家园。当他想哭的时候,可以把脸埋到妻子的胸膛里,当他胸中的温柔多得盛不下的时候,可以拈起眉笔,给妻子画眉,也可以淘胭脂,并且坐在一起,妻子绣花,自己作诗,还可以夫妻二人到花园里饮酒赏月。饮到薄醉的时候,月色也分外的妩媚和皎洁…… 可是,婚后仅仅三年,妻子死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重新被毁。自己又站在了孤独的旷野。风吹过来吹过去,心不知道该飞向哪里。虽然后来再娶,但是一个人真爱或许只有一次,感动或许也只有一次,感情不能仿制。

一杯薄酒,落梅黄昏,流泪眼观流泪眼,失意人逢失意人。

这个时候,还用再问为什么他说自己是人间惆怅客吗?还会再问为什么他会知道因了何事君泪纵横吗?天下的失意和惆怅是一样的,天下的孤独和悲哀是一样的,天下的可怜人是一样的。敝裘和鹤氅包裹的心也是一样的。都是一样的。

上一篇:小王子优秀读后感800字下一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