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共10篇)
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篇一
课题:第一课 鸦片战争
主备人: 审核人:、、课时: 1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的基本史实。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了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重点:
1、林则徐虎门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自主学习探究
(一)预习导入:
由导入框的“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内容: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2.1839年,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 斤。6月在 销毁鸦片,虎门销烟的意义
3、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在攻陷浙江 后,又继续北上,直逼天津。清政府派直隶总督 与英军谈判,年初,英军占领。
4、中英《南京条约》 时间: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 条约。内容:①割 给英国;
②赔款 ;
③开放 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 商定。
影响: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 社会,是中国 的开端。
5、仔细观察教材第5页两幅地图,完成填充图册相关内容。
(三)比一比 谁是赢家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A、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的商业利益
B、英国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
用心 爱心 专心
2.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篇二
战争》教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班级 姓名
教师寄语:抗击列强侵略,振兴中华,从我做起!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义和团运动反帝史实;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熟记《辛丑条约》的签订内容及危害。
2.分析《辛丑条约》的签定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学会综合分析的能力。
3.学习本课,感悟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增强强我中华的伟大历史责任感。教学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教学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0—22并看插图,回答以下问题:
1、侵华借口:为镇压 反帝爱国运动。
2、过程: 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年6月,为镇压,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英国海军司令 率领,发动侵华战争。8月中旬,攻占。带领 仓皇出逃。战役:义和团大败八国联军。
3、结果: 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签定了丧权辱国的《 》。
4、内容:①清政府赔偿白银 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②清政府保证严禁 ;③清政府拆毁,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 要地;④划定 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5、《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严重损害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中国 沦为。
6、阅读教材p20正文第二段及小字材料说一说: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清政府又是如何表现的?导致了什么后果?
(二)小组合作交流
1、《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何不同?
(三)拓展延伸
1、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归纳: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做?
战争后,清政府被迫被迫签定《 条约》,使中国 从 社会逐步沦为 社会。
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定《 条约》,加深了中国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的程度。
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定《 条约》,它使中国
沦为 社会。
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努力进取,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
2、通过对民族英雄或爱国将领的学习,你明白哪些做人的道理?
答:关天培在虎门海战中为国捐躯;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邓世昌在黄海战役中壮烈殉国;林则徐虎门销烟和在鸦片战争初期抗击英国侵略者;杨靖宇领导东北抗日游击队抗击日军,壮烈牺牲等。
我们要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学习他们英勇不屈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
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努力进取,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
3、四次侵略战争:
三 大 条 约: 两 次的大规模反抗:
4、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屡遭失败,你得到什么教训? 失败的根本原因: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
答:①落后就会挨打,只有国家强盛,才能维护主权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
②只有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才不会重蹈覆辙。
③我们要努力学习,加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成为一个先进强大的国家。
3、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历史形成了什么认识。(勿亡国耻,发奋图强,振兴中华。)
答:近代中国是一部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捍卫民族尊严与国家主权抗争史。
用心
爱心
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篇三
【学习目标】
1、能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2、能简要叙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3、能归纳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自主探究】
知识点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1839年6月,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广东 当众销毁。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领导这次运动的 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知识点二:中英《南京条约》 2.罪恶的鸦片走私受到中国抵制,英国政府决定发动侵略战争。年,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爆发。最终,战败,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军约0.6~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其结果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
——摘自《中国历史》 华东师大版
材料三 鸦片战争的结果是“邪恶战胜了正义,公理遭到了践踏,自卫者受到镇压,使邪者笑,善者哭!”
请回答:
(1)从上述材料可以判断,鸦片战争是哪国发动的?
(2)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该国签订了什么
条约?它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上述材料显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南京条约》。3.中英 《南京条约》的内容:
(1)
;(2);(3)开放 五处为通商口岸;(4)。4.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 社会逐步沦为。鸦片战争是 的开端。【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随着英国侵略的深入,18世纪,英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材料二 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系木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
用心
爱心
专心
【当堂达标】
1.道光帝决定禁烟的根本原因是 A.为了继续推行闭关政策
B.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 C.林则徐请求严禁鸦片
D.维护清朝的统治 2.鸦片战争开始的标志是
A.1839年,清政府派林则徐去广东禁烟 B.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 C.1840年,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 D.1840年,英军直达天津
3.有人说,“近代史开始于南京,结束于南京”,其中“开始于南京”指的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太平天国定都于此 C.中华民国的建立 D.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4.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中国开始遭受大规模的外来侵略
B.长期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 C.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D.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5、“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炝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这段俗语反映了中国近代一段惨痛的历史,它的现实意义在于告诫我们应: A.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B.家庭和睦,相亲相爱 C.珍惜土地,保护环境 D.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6、我国首部禁毒法于2008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历史上,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1987年联合国又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它们的确定都是为了纪念被誉为“全球禁毒第一人”的 A.关天 B.林则徐 C.左宗棠 D.邓世昌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集》
材料二
凌青(原中国驻联合国大使,林则徐的后人)1990年讲话:“„„15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幕,也是世界禁毒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前,中国再次成为毒品的受害国,希望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支持禁毒事业。”
材料三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1)根据材料一概况鸦片的主要危害。
(2)材料二中“光辉的一幕”指哪一历史事件?
(3)以上材料体现了林则徐怎样的品质?
(4)近年来我国吸毒人数呈上升趋势,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青少年应当怎样做?
用心
爱心
4.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篇四
一、基本情况、命题说明:本次考试内容是《世界历史》上册,主要分为五个方面内容:①新航路开辟和文艺复兴; ②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③第一次工业革命和国际工人运动;④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抗争;⑤美俄日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作为初中学生,学习历史要突出主干知识、重点内容,从历史事件中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从历史人物中学习伟人的思想品质,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
2、阅卷情况:本次共阅卷207份。满分1人;最高分40分,最低分0分;36分(优秀)以上的31人;24分(未及格)以下的108人;24分(及格)以上的99人;其中10分以下的23人;第一卷历史平均分15.01分;第二卷历史平均分8.43分;平均分23.44分。从分数分布情况看,低分的人数比较多,在后一阶段要加强辅导。
3、存在问题。
学生没有认真看书,对教材不熟,答题格式不讲究,一是书写差,错别字多,二是答案不完整,答题的条理不清楚,层次不分明。
二、今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读教材的大字、小字、图、表。、注重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加强学法指导,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扎实,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细致、到位,不能有漏洞,始终紧扣教材。
5、强化训练,精选习题。习题体现层次性、代表性、典型性、针对性,力求做到举一反三,让学生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后期复习、授课,将会为大家提供教、学案,请大家及时联系,认真领会,也能做到举一反三。
6、加强答题品质的培养。杜绝写错别字,书写整齐、卷面整洁,答题规范,层次分明。
5.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2、品味作者质朴而典雅,精辟而畅达的语言特点,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辅导自学。
2、讨论法、问答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态感受他的品格和精神。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介绍“信客”这一职业和作者,导入课文。
同学们,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电话、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但是传统的书信联系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邮递员也延续着他们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对邮递员有什么印象呢? 听了几个同学对邮递员的看法后,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邮递员也就是信客的故事。
(二)作者介绍。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他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秋雨散文》等。作品名串连:
《行者无疆》,从书房《出走十五年》,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在渡《霜冷长河》时,无意捡拾到一些《文明的碎片》,不禁发出《千年一叹》。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推荐阅读:
读余秋雨著的《文化苦旅》,不会让人手舞足蹈起来,也并不会让人很兴奋。然而无论何时,无论在汽车上,屋子里还是桌前,床畔;无论是欣喜,慰然,还是沮丧,寂寞,打开余秋雨的散文,你都会渐渐融入他的文字里,随他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倾听他所讲述的中国历史文人,去感受文化带来的魅力。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众说纷纭:
余秋雨是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同时也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
余秋雨的散文深具文化态度,虽然走出书斋,但是学者责无旁贷的责任感加上实际感受和宏观思考,余秋雨为我们勾勒出人类文化磅礴壮伟、坚韧延绵、脆弱细腻等的不同面貌。
(三)背景介绍
作者故乡余姚离上海比较近,二十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没有邮局,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就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
在很长的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
二、检查预习。
唏嘘 xīxū 嫉妒 jí 晦气 huì 噩耗 â 猝然 cù 诺诺 nuî 呵斥 hē 诘问jiã 文绉绉zhōu 焦灼 zhuï 伎俩 jì liǎng 吊唁 yàn 跋涉 bá shâ
颠沛 pâi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昏厥juã满脸戚容 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nuî 颠沛——穷困,受挫折。猝然——突然,出乎意外。焦灼——非常着急。伎俩——不正当的手段。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号家属。克扣——私自扣减应该发给别人的财物。噩耗——指亲近的人死亡的消息。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回忆《信客》这篇文章,如果你是一名信客,需要做哪些工作?
做一个信客,主要负责乡村城市间的信,物的传递;他还要代读,代写书信;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时,他还要处理后事,安慰家属。整体把握:
---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
---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人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
四、自读课文,思考问题,分析信客形象。
(一)结合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的3个小问题,再次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看看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 另: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
——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为充当代理人为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等和一次遭人诬陷的经历。这样写更突出了信客默默奉献的无私品质,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分析人物形象: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特殊的职业造就特殊的品格和素质。
1、信客任劳任怨。他理解在外谋生者,也理解在家的家属,理解他们的需要与感情。事情不分份内份外,只要有求于他,再辛苦也在所不辞,有时候还得忍受无端的猜疑与羞辱。
2、信客诚信无私。他铭记老信客的嘱告:“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是这个职业的生命。诚信以不贪为前提,他洁身自好,从不雁过拔毛,他洁白无瑕,也不怕别人怀疑。
3、信客待人宽容。他在发财的同乡那里遭遇了凶险,他不想让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回乡后也没有挑事,不说任何坏话,他保护了一个家庭。
4、信客的阅历又让他增长才干。他年轻时屡屡碰壁,穷愁潦倒,长时间当信客,文化程度提高了,眼界开阔了,阅历丰富了,他当教师是好样的教师,当校长是好样的校长,他赢得了社会普遍的赞誉。社会有某种需要,就有某种职业。作者故乡浙江余姚,离上海比较近,20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老信客自感“名誉糟蹋了”,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轻人,年轻人最终不好回绝,当了第二代信客。
5、信客终年跋涉,非常劳苦。到了一地,又非常繁忙,既要散发信、物,又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信、物。还有额外工作,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有时还要充当代理人,某个谋生者死了,得尽同乡情谊,匆匆赶去,代表家属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又要通报噩耗,帮着安慰张罗,交送遗物,汇报处置后事的情况。“信客”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信客身上。
6、信客收入微薄,生活贫穷。老信客干了一辈子,家里破烂灰暗,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沿途投宿,拣便宜的小旅馆住,吃饭尽找那种“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的小店。终年奔波,胃病和风湿病成了职业病。
7、信客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老信客仅仅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一生名誉,再也做不起人。信客通报噩耗,有的农妇竟把他当作死神冤鬼,大声呵斥。送交遗物,还被人怀疑贪占。那个发了财拈花惹草的同乡竟诬称信客为小偷,扭送巡捕房。信客这条路布满凶险,叫人撑持不了。
8、但是,社会总体总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爱和怀念。信客终于不再坚持下去了,人们想起他的好处,常送去关怀和温暖,就是那位发财的同乡后来也向他道歉,并请他接受代办本乡邮政的事务。人们推举信客当老师,信客工作出色,还当了小学校长。他死时,人们纷纷赶来吊唁。
在信客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
请以“我认为信客是一个 的人,因为他 ”句式来分析人物形象。
(二)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这样便交代了信客的职业,他做信客的缘由,也暗示了信客最后的命运。
先写一个老信客,以说明信客这一职业的特点:路途艰苦;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诚实守信,善良厚道,待人宽容 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很有才干
2、信客为什么要求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信客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是出于对老信客的理解、同情、敬重和感激,表达出信客的忠诚,一辈子默默奉献,对名利无所求。
3、如何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这句话呢?
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因为信客传递的来自城里的任何消息,都直接关系到家家户户的起落沉浮,会立刻引起震动,所以说,他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
4、为什么说向死者家中送遗物更危险?
到死者家中通报消息,信客一路上很久地考虑如何措辞,这突出了信客真诚、善良,能够宽容理解他人,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向死者家里送遗物更危险,因为这是死者家属往往处于过度悲伤之际,心理失衡,或怀疑信客的诚信度,而迁怒于报丧者,做出意想不到的举动。
5、你如何理解信客特殊的品格和素质?
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以及开阔的眼界、丰富的阅历的特殊品格和素质都是特殊的职业造就的。“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一身破衣旧衫,满脸风尘,状如乞丐。”在很长的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文化苦旅 信客》)
五、加深对信客的认识。
1、回顾文中信客的故事和他的为人,如果让你在信客的墓碑上写碑文,你会用一句怎样的话来写呢? 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墓志铭:
活过,爱过,写过。在这里,沉睡着一个伟大的灵魂。不容于尘世,也不要求理解;但我们爱他,并非为了那未尽的事业。尽管路途艰难,他仍坚持;倒下的瞬间,时光就在那一刹停滞。失去了他的高傲他就丧生„„
冯玉祥的墓志铭(冯玉祥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讲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旧志不懈,守诚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尽心 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参考:(概述他的生平事迹和品质,语言简练、通畅)
我们永远的信客,你是夜晚照亮我们的月亮,你是寒冬温暖我们的火光。你是我们永远的心灵支柱!您的功劳是为我们的奉献,您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您的身影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您奉献出了青春,却换来了无限的美好。
一支蜡烛,奉献默默。一生之中,忍辱负重。一人只为,仁义热心。光芒四射,蜡烛已尽。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与家乡和上海之间,艰辛倍尝,传递两地亲人的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思乡敬重,重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2、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信客是作者肯定的人物,看作者褒扬什么,就知道作者在提倡什么,再联系现实生活,就可以揣摸作者的写作意图。
作者褒扬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这些品质都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大提倡的。
六、品味文章的语言。
(一)请你画出了你心目中的佳句,用心揣摩(或先让学生画出文中的佳句,体会本文特点)例:
1、比喻: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2、排比: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兴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
3、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二)联系本单元的课文《背影》语言朴实无华,《台阶》的语言十分口语化,相比而言,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质朴而典雅,精辟而畅达
原因:题材不同,作者个性气质语言习惯不同。
七、布置作业:
1、课文第四部分写信客做了教师,他“教地理绘声绘色,效果奇佳”。请据此加以相像,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断,具体描述信客在课堂上授课的情形。
2、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读后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收集“成信”格言。
板书设计:
信客
信客的一生:任劳任怨
诚信无私 待人宽容 恪尽职守 有才干
语言特点:质朴而典雅,精辟而畅达
6.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篇六
1.知识要点:大和的兴起;大化改新;日本的武士阶层;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和分裂。2.能力培养:①“日本的大化改新”,通过对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的教与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日本武士阶层的形成”的教与学,则要增强学生对重要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②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曾繁荣一时,但由于建立在军事征服的基础上,缺乏牢固的基础,因此,200多年之后就瓦解了。
3.思想品德教育:①古代史上,中朝、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特别是中国文化对这两个国家的积极影响,学习这些内容不仅仅是激起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更应意识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善于吸收外族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强盛发展的重要因素。①通过学习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帝国的建立等史实,使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③将东亚和西亚的两个封建国家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对比的能力。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日本的大化改新。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难点:日本武士阶层的形成及影响。阿拉伯帝国建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亚洲历史舞台上,东部亚洲除中国外,还有与中国关系密切的日本。由此引入新课。
一、大化改新
日本是地处亚洲东部的岛国,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经济大国。那么,古代的日本是个什么样子呢?古代日本是怎样统一的?古代的日本,是随着大和的兴起和扩张而走向统一的。
统一后的日本,还是奴隶制国家。日本是什么时候、是怎样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呢? 646年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化改新是日本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政治改革,对日本历史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下面我们从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大化改新的背景应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看,就国内而言是各种矛盾尖锐,政局混乱;从国际来看是中国隋唐先进制度的影响。
对于大化改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教师在对学生讲解清楚课文的意思后,将内容归纳为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
孝德天皇效法中国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进行的改革,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这成为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转折点,其历史意义正如课文所概括的一句话一样,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后的日本,开始进入封建时代,封建社会的两大基本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但在日本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却又形成了一个十分特殊的阶层,这就是武士阶层。
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它位于亚洲西南部的红海和波斯湾之间,半岛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适于畜牧业,少数有绿洲的地方适于农业,在6至7世纪时,半岛处于氏族公社的解体过程中,阿拉伯不同阶级的人们从不同的愿望出发,都要求尽快实现统一。在这种前提下,一神教的产生,对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就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伊斯兰教产生的历史背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穆罕默德首先在麦加传教,这有助于打破狭隘的氏族界限,对促进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伊斯兰教的创立虽然符合阿拉伯半岛绝大多数人的愿望,但遭到有钱有势的麦加贵族的反对,这是为什么呢?麦加贵族由此获利不少,他们害怕穆罕默德的说教损害自己政治、经济利益,就百般迫害伊斯兰教徒。
622年,穆罕默德带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麦地那的许多农民、手工业者接受了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因此,622年后来被定为伊斯兰教教历元年,即回历元年。这是一个重要时间。630年,穆罕默德率大军从麦地那返回,进军麦加,麦加贵族无力抵抗,只好向穆罕默德妥协,承认穆罕默德为政治、宗教领袖,穆罕默德也做了让步,把克尔伯神庙改为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的朝圣之地,克尔伯神庙内的黑色陨石成为伊斯兰教的圣物。伊斯兰教还规定,穆斯林做礼拜时,要面向麦加克尔伯神庙的方向。
7.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篇七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知道骨导的原理
●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三、声音的特性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四、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五、声的利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1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第二章 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二、光的反射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三、平面镜成像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光的折射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五、光的色散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六、看不见的光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一、透镜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生活中的透镜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探究透镜成像的规律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四、眼睛和眼镜
1、知识和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四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熔化和凝固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三、汽化和液化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四、升华和凝华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用心
爱心
专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
一、电荷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二、电流和电路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流的形成及其条件,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通过动手实验,认识断路、通路、短路,知道电路的组成;能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从电路的组成认识开关的作用;能画常见的电路元件符号。
●结合小小电风扇、电子门铃、手电筒等电路的实际连接,学会按实物电路连接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2、过程与方法
●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学习从现象中分析归纳出规律的方法。知道用电器符号、电路图把具体的电路连接情况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这也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认识电路组成,研究各元件的作用有强烈的兴趣;在现象连接电路、画电路图等基本技能的实践活动中,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识。
三、串联和并联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连接的特点,会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画简单串联、并联的电路图。
2、过程与方法
●在动手实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分析归纳串、并联电路在结构、开关作用、用电器间关系等方面各自的特点,从而学习识别串、并联电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认识串、并联电路的兴趣;积极主动找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识别方法,能联系生活中的串、并联电路,体会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价值。
四、电流的强弱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电流的大小,知道电流的单位、符号,关心生活中有关用电器工作的电流值。
●知道电流表的用途、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并会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用心
爱心
专心 ●能认识电流表的量程,正确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2、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和使用电流表的过程中,学会阅读说明书,对照实物,掌握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他人合作的精神。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会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体会交流合作的重要和成果共享的喜悦。
用心
爱心
8.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篇八
课例分析:
14世纪开始,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很快。
17、18世纪,当西方各国陆续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国进入了明清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但皇权高度强化,国家日渐闭关自守,盛世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危机。在世界性的工业文明大潮中,中国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节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学习明清时期封建的专制统治,感悟封建专制制度的衰弱与腐朽,由此认识危机及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学生对西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改革等已经有所涉略及了解。对于明清经济的发展,在“最后的盛世”中也有所了解,同时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学习,对明清时期统治者的统治措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具体的专制体现在哪些方面却不了解,因此,承接上节课的内容,学生有疑问,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本节内容。教学目标:
1.了解明清统治者在加强皇权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结果,进一步从社会生活领域加深对专制皇权的理解。知道专制皇权的代表人物,并尝试与同时代的西方思想家进行比较。
2.尝试运用多种资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明清时期的中国防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背景之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以历史的、辨证的眼光准确、全面地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
3.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与腐败,初步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教学重点:
了解并体会明清时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教学难点:
学会辨证地看中国社会,体会盛世背后的危机。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资料,包括“厂卫”特务机构、八股文、牌坊、“文字狱”等。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分析感悟。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回忆电视剧《还珠格格》情节,小燕子从小就是个孤儿,她的父母因何被乾隆皇帝给杀害了?
(设计意图:这部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的电视剧也为学生所熟悉,用此来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导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之一——“文字狱”,自然地引出主题——专制帝国。)
(二)新课教学:
第一板块:从专制国家机构的设置与改变体会明清时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明朝:1.明太祖废丞相,设六部,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用心
爱心
专心
介绍:丞相胡惟庸及其最后下场。
讨论:你认为“废丞相,设六部”怎样体现皇权专制。2.“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故事一:官员钱宰有感而吟的诗。
故事二:大学士宋濂请客吃饭受朱元璋盘问的事。分析:这两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3.采取“廷杖“的刑法。
阅读卡及电视剧《还珠格格》的情节,体会专制皇权。
清朝: 1.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录旨意,承旨办事。
读图:图册清军机处外景和内景,体会军机处仅称“值房”,军机大臣无品级、无俸禄。
(设计意图:用图文并貌外加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来感悟,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度,容易吸引学生并引起学生的思考。)
第二板块:从文字狱角度体会明清时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
清朝:1.大兴文字狱,害怕文人心怀不满,就专门挑文字中触犯忌讳的地方,对作者加以严厉惩罚。
阅读:阅读卡
补充介绍有关收集的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选取一些诗词让学生来品读,从而去体会专制皇权。)第三板块:从科举考试方面来体会皇权专制。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
阅 读一:阅读卡。体会八股文的呆板,体会统治者对科举考试的严密控制,对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阅 读二:《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对科举考试的态度以及书本展示的两位同学对科举考试的不同看法,引导学生全面地、辨证地认识科举考试的利弊。
(设计意图:对于科举考试和《红楼梦》,学生通过电视媒体有所了解,借用他们已知的知识面激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拓展体会。)
第四板块:从统治者对社会生活领域的专制体会明清时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明清时期:1.建贞节牌坊,鼓励寡妇殉夫或守节。2.清初禁止戏园唱戏。
补充材料:“牌坊”,介绍部分妇女守节情况。回 顾:宋元时期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
(设计意图: 通过材料的直观表现和对比,让学生体会皇权专制至生活领域。)第五板块:深化主题,探究危机。
1.分析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皇权与西方君主专制的异同,同时分析他们各自的发展轨迹
9.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篇九
课标版
【学习目标】
1.了解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掌握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2.知道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过程,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课前预习】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英国走私鸦片的历史背景:
(1)清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落的时候,世界上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工业发展水平最高,为了、、,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2)英国想用商品打开中国大门,但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抵制下,英国向中国输出的呢绒、布匹很难卖出去。相反,他要从中国购买大量、、和。在中英两国贸易中,许多流入中国。这显然不符合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为了,英国从事鸦片贸易,向中国,使许多白银流入英国。
(3)在鸦片战争前的40年中,英国走私运入中国的鸦片有四十多万箱。
(4)鸦片走私,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剧了中国的贫弱,腐蚀了清政府的统治机构,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总之,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和虎门销烟
(1)清朝有见识的大臣_______上书道光帝,陈述鸦片的危害,道光帝感到问题严重,就派其到_______ 禁烟。
(2)__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_______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3)_____________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__________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二、中英《南京条约》:
1._______年_______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初,英国占领了_______。_______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①割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赔款:____________________③开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丧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鸦片战争的影响:
(1)使中国开始从___________社会沦为______________社会。(2)鸦片战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开端。
【课堂反馈】
用心爱心专心 1
一、动脑筋(源自课本)
1.请你把鸦片对中国的危害归纳成几条,写出来。比一比,看谁归纳得内容全面,文字简
练。(P3)
2.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P5)
3.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P5)
二、思维拓展
1.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历史分期等)
2.怎样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当堂检测】
1.6月26日是联合国大会设立的“国际禁毒日”。近代中国虎门销烟的主要领导者是()
A、林则徐B、李鸿章
C、左宗棠D、康有为
2.“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此项规定最早出自()
A、《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3.右图是携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一幅著名浮雕,它表现了中国近代的哪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
A、1839年虎门销烟B、1911年武昌起义
C、1919年五四运动D、1949年渡江战役
4.“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这句话出自下
列人物中的()
A、林则徐B、魏源
C、左宗棠D、李鸿章
5.鸦片战争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B、中国首次遭到西方国家的侵略
C、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D、它开创了以条约形式掠夺中国的先例
10.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篇十
1教学目标
1.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
2.联系“文革”事实,认识“两个 凡是”的错误,完 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联系八大等历史,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3.归纳 “左”倾错误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主要表现,评价其危害性,树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正确观念
4.情感态度价值 :观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经过了新时期实践的检验和证明。我们必须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2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一段历史不甚了解,且不再像初一时有强烈的表现欲,逐渐把想法内敛起来,不愿在课堂上发言,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本课也是中考的重点内容,借助多媒体能让学生直观感受,通过实践调查能让学生切身体会。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4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教师:收集 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
(1)课前预习,收集相关资料、图片(2)调查、访问经历过“文革”的人,了解文革前后的变化(3)结合政治课内容,谈谈我国民主与法制 建设的进展 导入新课 复习有关内容:
1、“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毛泽东身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毛泽东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 A.他对党内和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完全错误的分析,把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把主持调整工作的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简称“走资派”。B.1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夺取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的领导权,践踏了党内组织原则,破坏了民主法制,造成“打倒一切、全面内乱”的局面。)
3、“文化大革命 ”中出现过哪两个反革命集团?
教师讲授:林彪反革命集团于1971年“九一三”事件中覆灭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到1976年10月也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的**已经结束,但是“左”倾错误思想尚未彻底扭转。因此,当时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之中。怎样打开新局面?就是本课涉及的内容了。(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人民再次选择了邓小平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关于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定》,邓小平的再次复出,是这次会议最重要和最具深远影响的成果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为纠正“文化大革命” 以来“左” 的错误,为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思想理论界展开 了“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的大讨论。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这次讨论的影响重大,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作了思想准备 十一届三中全会
1、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
2、组织学生细读46页课文和插图,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先在书上作出明确标记,(A.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组织学生根据填图册第11页第2题思考:党的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什么共同点?(都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这两次会议各产生 了什么影响?(A.党的八大召开于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国内三大改造进入尾声的1956年。它对 国内外形势和主要矛盾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可惜受到“左”倾错误思想干扰,国民经济出现重大挫折。B.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 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你怎样看待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这 是深得人心的举措,彻底解除了“文化大革命”强加给广大干部、群众的枷锁,使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2、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怎样加强?(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依法办事、有法必依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小结:“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 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人们可以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我国民族复兴大业走上了“快车道”。布置课后作业: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推荐阅读:
八年级历史上册 记忆歌素材 人教新课标版09-25
2017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19-20课人教版)11-07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08-11
历史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第9课06-27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重点知识08-06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课10-02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