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课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024-06-22

《咏华山》课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共11篇)

1.《咏华山》课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一

《咏华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合师附小二小

卓雪梅

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吟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认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新词。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具准备:课件、华山图片、《高山流水》古筝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四个生字:华、间、岁、称。

一、图片导入

1、安徽有一座闻名世界的山——黄山;合肥最高的山——大蜀山。今天,老师就给你们推荐一座非常值得去游览的名山,叫华(huà)山。

(1)“华”是今天要学习的生字,请大家伸出小手指,跟老师一起写:华山。“华”字,上下结构,注意十字的一横要长一点,把化托住。(2)华山是地名,这里读第四声,教师板书huà。请跟老师一起读。(3)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华”字?学习识字方法。

2、华山是我国五大名山之一,那华山是什么样子的呢?师播放图片和音乐,学生边听边欣赏。

3、华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是呀,看到这么雄伟壮丽,高耸入云高的华山,老师情不自禁的想赞美它。古代一个七岁的小孩就写了一首赞美华山的诗?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写了一首什么诗吗?

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5课《咏华山》,板书:咏。齐读课题。

过渡:华山的景色到底有多美呢?那同学们赶紧打开第25课读读吧!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华山图片,学生能够走入教师引导的意境之中,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板书课题时完成生字“华”的教学,及时有效。

二、初读课文

1、在读书之前请听清楚老师的读书要求:把课文读两遍,第一遍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第二遍圈画出生字词语,多读几遍。读完以后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听清楚了吗?自己读自己的,开始吧!

2、同学们读得可真专心!不过想要欣赏华山的美景,先得爬上词语山!呈现词语山(出现一座山,以爬山的形式一组一组的呈现词语,而且难度越来越大)。

有拼音的词语山:

(1)第一组:齐读,提示寇准(zhǚn)。(2)第二组、第三组:指名读,正音。(3)第四组:自读、指读、齐读。

没有拼音的词语山:先自读,后大组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由于学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词语的热情,教师设计了爬词语山的环节。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会读词语,读好词语,成功地爬上词语山。

3、读过课文后,同学们知道吟诗的小孩是谁吗?他的诗你会读吗?(1)同桌间相互读、指生读,齐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老师范读,指生读,读出诗歌的节奏。(3)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哪些景色?

4、同学们可真会读诗,在短短的20个字中能看到这多么美丽的景色。文章也向我们介绍了华山美丽的景色。呈现句子。

(1)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看看跟你在诗中看到的景色是不是一样的?读好的同学身体坐直,举手告诉老师。

(2)指名一句话一句话地读。读准,读通,读好。“啊!华山真高啊哇!”

惊讶,山高。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山多,山高。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云真美啊!

5、齐读课文

诗歌句子都会读了,也都读好了,那课文肯定也能读好。同学们捧起书,再次齐读课文,相信这次会读得更好。

【设计意图】要想学生读通读顺课文,教师得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指导学生读好难读的长句子。

三、总结全文

华山的景色可真美啊!难怪小寇准会情不自禁地吟诵一首诗。先生听了连连点头说:“好诗!好诗!”先生为什么会夸好诗呢?这诗好在哪里?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四、学写生字

欣赏了华山美丽的风景之后,我们还要爬一爬最后一座写字山。

1、猜字谜,学习“间”。在爬山之前,老师跟大家玩猜字谜的游戏。请同学们竖起耳朵认真听。

“太阳躲在门里面。”

请同学们翻到课后生字处,观察田字格中间字的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师范写:“间是半包围结构,要想把日字包住,门就得写宽一些”。

2、第二个字谜。

“夕阳落到山下面。”

观察田字格中间字的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师范写:“岁是上下结构,夕躲在山下面,所以山字要写得又宽又扁”。

3、岁的山字头是个新偏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偏旁部首——禾字旁。同学们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字。在写称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禾在做偏旁部首时要注意——捺变点。同学们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设计意图】读帖,描红,写字,学习生字的三步骤。在教学生字的环节,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字帖,回忆识字写字的方法,做到一课得一法,积累更多的写字方法。

3、接下来,我们就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写好这三个字吧!把书翻到课后描红处,把三个字描红。描好的同学就把生字认认真真地抄写在田字格里,每个字写两遍。

4、教师巡视,把写得好的中等的以及需要改进的学生作品放在投影仪上,和学生

一起观察。可以先请学生评价,教师再划等级。

【设计意图】学生写完字后,教师要及时反馈,通过学生互评的环节,让学生明确字的正确的书写方法。

五、课后作业

抄一抄:工工整整地把字抄写在田字格里,每个字抄写三遍。读一读:放学回家后把文章读给爸爸妈妈听。

六、教学反思:

不会到“会”的成长历程

——《咏华山》教评后有感

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正如想有收获,就必须得有付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不会到“会”的成长历程中,学习、实践、反思、体会贯穿始终。

“啊!怎么可能?我现在教六年级,却要上一年级的课,还是第一首‘文包诗’怎么上啊?”周二中午,当我接到上课通知后,就完全傻眼了。“很简单,一年级的课文内容少,读读课文,写写生字,这还不容易?有什么难的?”听了主任看似安慰的话,我没有任何轻松感,反而压力倍增,甚至都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么去备课。我真的不会上一年级的课啊!没有任何低段教学经验的我只得寻求网络的帮助。经过一晚上的努力,一份自认为还行的教学设计出炉了。

“你这完全是高年级的上课模式——解释句子,理解课文。一年级的课文哪能这么上!读好课文,学会生字才是主要目标。”在周三下午一年级语文集体备课会上,我进行简单说课后,在场老师给我这样一致的建议。观看低段教学视频,重点研读课标中一二学段的课时目标,我重新开始铺路。夜里,我结合其他老师的上课建议重新设计了一份教学设计,因为第二天就要借班试讲了。

然而,周四上午的试讲课足足上了一个小时,孩子们上完课后唉声叹气地说道:“这节课可真累啊!”虽然设计思路清晰,但是目标设置不明确,没能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导致出现该讲不该讲的内容统统都讲了的情况,学生累,我更累。经过调整,下午的磨课继续。我试着去关注学生,引导学生读书,写字。但是一堂课结束后,课堂容量不及上午的三分之二。究其原因,我的教学语言啰嗦,每个环节实施之后所要达到的目标不明确,不仅仅停留在教学设计之上,没能关注学生。学生已经会读的词语句子反复读,不会的内容反而简单带过,因为没有时间了。

理清上课思路,明确环节目标和整堂课的目标之后,我该如何在课堂上实施呢?必须要熟记于心。周四晚上,我又熬到深夜。在清晰的教学思路指引下,我明确每个环节的设置内容,预设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情况,努力做到让学生听懂自己说的每句话。教学用语经过反复地修改,反复的无生上课后,周五我开始上课了。

课堂上,我没有出现思路中断的情况,教学进程按计划有序推荐。爬山导入,读文,爬词语山,读诗,读句,再读文,爬写字山。读好课文,写好字的目标明确。上课思路清晰,环节清晰明朗。

似乎,这是一节成功的课。我“会”进行低段语文教学了。

经过四所同盟校教师先分校讨论,再集中点评的评课后,我受益匪浅。一切教学活动的成效最终都得从学生身上得到反馈,一切的教学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只有关注学生的课堂才会有生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在我的课堂上,自始至终我只关注了自己——课堂思路是否清晰,目标是否明确,句子有没有指导好朗读,写字有没有教全面,而把最关键的课堂学习主体——学生给忽略了。课堂上,教师不能按照教学设计就课讲课,就生字讲生字,而是得从学生角度思考,让学生会读书,掌握识字写字的方法,锻炼思维能力。学生在低年级的学习中掌握了读书写字的方法,打好基础,以后的学习只会越来越轻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识字写字”是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由于我没能准确把握低段学情,不了解识字写字方法,不会进行生字教学,本课的教学没能突出主题。为此,冯校长的由“模式”到“去模式”的生字教学方法,更是让我受益匪浅,知道该如何进行生字教学。

在不明白生字教学之前,老师应该有个生字教学模式,即:在心中有学生的理念指引下,充分运用教材。首先进行学字方法的指导,或者让学生自己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记住所要学习的生字,接着看书自学笔顺,观察生字的间架结构,抓生字的关键笔画指导书写,教师在进行范写,生仿写生字,最后反馈学生生字书写情况(也可放权,让学生自评,互评。)教学模式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教师在熟悉生字教学之后,就可以改变方法,达到“去模式”。

成长就是一个不会到会的过程。虽然我现在还不是完全会,但我明白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体会、反思,解决一个个问题之后,我们才会明白一件事该怎么去做,一堂课该怎么去上。假如一开始就有老师直接告诉我一年级的课该怎么上,哪怕就是把详细的教学设计放在我的面前,我还是会说不会,因为那份教学设计不是我自己生成的。

不会到会的过程只能是自己学习、体会、摸索、反思的过程。新教师也只有经过这样的历练,才能成长。

2.《咏华山》课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二

一.从诗入手, 理文入境

《咏华山》一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个特殊的教学内容———“文包诗”结构体裁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基本结构分为故事、古诗两部分, 故事是该诗意境的展现和升华, 该首古诗是故事的凝结和浓缩, 两者相互依托, 融为一体。教学时可以不刻意像小学生介绍什么叫“文包诗”的概念, 完全依托古诗, 从古诗入手, 借助古诗展开教学, 帮助小学生顺着小寇准登山、观景、咏诗、抒怀的步伐, 一步一步理清思路, 一句一句学习, 在教学、朗读、感悟中进入情境, 和小寇准一起享受华山的美, 初步感受小寇准宏大的志向和志趣。

二.解疑释惑, 理解诗意

“文包诗”既简化了理解的难度, 又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在这样“进退两难”的条件下, 教者要创新思维, 千方百计帮助学生、启发学生、引领学生, 让学生明白诗文的含义, 在明明白白中理解《咏华山》的意思。解疑释惑就是要对古诗文的意思进行解疑释惑。教学时, 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写诗时的年龄以及古诗的基本意思, 特别是一些生僻字词以及难懂意境的理解。还要通过引导小学生圈圈画画、读读议议、看看想想, 放手让小学生自主学习, 确立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进而帮助他们理解古诗的意思。虽然一步一趋, 看似颇费功夫, 但是水到渠成, 实则事半功倍, 为深入领会古诗意境、体会作者志向既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又铺垫了坚实的基础。

三.启发诱导, 咏诵悟志

一年级学生的短处是经历少、见识少, 但学习易启发、可塑性强, 是高年级不可企及的优势和长处。因此, 教学时要坚持诗文结合, 善加启发引导, 深度挖掘教材, 紧紧抓住古诗天、山、红日、白云等具体景物, 利用诗文中“艰难、高、近、飘着、情不自禁、连连、称赞”等词语, 辅以华山险境、寇准登山的多媒体动画生动展现登山之险、观景之妙、心境之阔, 层层推进, 顺藤摸瓜, 由表及里, 探本求源, 帮助小学生化解理解难度。还可以用拟人化的手法, 以小学生感兴趣的动画形式让白云说话、高山发言, 用小学生的口气赞美小寇准, 形成可观赏、可登攀、可触摸的华山险境, 彻底理解文的意思。诗文结合, 相得益彰, 并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小寇准的宏大气概, 即华山在脚下、白云身边绕, 以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触及小学生的幼小心灵, 诱使他们的情感升华。

四.尊重仿学, 励志导行

一年级学生虽小, 但小心眼里能装得下大世界。我们不能因学生小而轻慢教学、轻视学生, 只有尊重学生, 帮助小学生克服神化般的高高在上和唯我独尊的盲目自大, 扬起自尊和自信, 释放学习的自尊能量和主动性, 就一定能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教学时, 教者要满怀尊重学生的感情, 充分利用文中“这个小孩儿就是宋代的寇准, 那年才七岁”这句话, 再联系寇准后来的成就精心设计教案, 运用多媒体再次展示华山的险峻雄伟、寇准的登山之行、寇准为官的爱民之德以及现代人们登华山的情景, 用“与寇准相比, 你有什么想法?”开启小学生的思路, 营造其乐融融、豁然开朗的学习情境, 引导小学生仿学小寇准, 在学习中励志上进。教师要善于启发小学生联系实际, 用稚嫩的语言、真实的思维和可以实现的“规划”勇敢攀登像华山一样的高处, 壮志林云, 居高临下, 俯瞰一切, 用发自肺腑的语言描绘自己的未来、憧憬自己的未来、实现自己的未来, 充分激发小学生敢学之心, 树立勇学之志, 开启实践之行。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调动起来, 就一发不可阻挡。他们就会从现在起、从小事中、从难处里努力学习小寇准, 克服艰难困苦, 争取最后的成功。

3.《咏华山》课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三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⒉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中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复习。

⒈认读词语。

⒉听配乐朗诵。

三、读讲课文,品味华山的高。

⒈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多媒体出示图一,指导看图,引导学生用“什么时候,谁去干什么?”句式说图意,课文是怎样写的?

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⑶了解叙事方法。

⑷练说:你能用“什么时间, 谁跟谁去干什么”说句话吗?

⑸齐读第一自然段。

⒉精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自由读这两节课文。

⑵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多媒体出示图二,指导看图。

②设疑:爬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呢?

③指导朗读.

④此时,他们会发出怎样的惊叹?

相机出示句二、句三:啊!华山真高哇!竞读齐读

⑤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相机出示句四、句五。

a 指名读句子。

b 质疑问难。(多媒体出示图二,指导看图理解)

c 设疑:从这两句话,你品味出华山的什么特点?

d 齐读句子。

⑥谈话:相机出示句六。点拨:“情不自禁”

⑦学习古诗:

a 指名读。

b 小组学习:要求: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请找出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找一找,并用“”划出。( 师巡视)

c 指名读句子,点评。

d 质疑问难:

e 诗文分组对照对应朗读。

f 指导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义。

g 竞读古诗。(评价)

⑶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多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点评),表演读。

②延伸:这首诗好在哪?这孩子是谁?当时几岁?

⒊齐读第四自然段。相机进行思想教育

三、课中休息。

四、齐读全文。看板书、总结课文。

五、课中巩固

⒈竞背古诗。

⒉课外延伸:

⑴多媒体出示动画:欣赏华山的风光。

⑵收集有关华山的资料。

⒊指导书写生字:沿、顶、除

附板书:

22 咏华山

白云低

红日近

高 除了……都……

艰难地爬登

4.《咏华山》教学设计 篇四

1. 学习课文里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写好“华、与、齐”三字。

2. 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对四句诗熟读成诵。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华山的高险峻美。

4.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中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贴图

课前谈话:

1、聊一聊孩子已知的“山”

(师板演“山”)小朋友,你们喜欢山吗?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的名山大川。你们都知道那些山呢?

2、引入登山竞赛

这结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登山,分成四个小组,哪一组听讲专心,发言积极我们就登上一级,到下课时,我们比比看哪一组的小朋友先登上山顶,

一、揭示课题,初步感知华山

1、小朋友,你知道我们今天要登的这座山叫什么名字吗?

(1)(出示“华山”词语)“华”是个生字,谁能读准这个字?指名读。领读。(“华”是个多音字,在这儿读第四声。)齐读。

(2)你有好方法记住“华”字吗?指名说。(“花”去掉草字头,在下面加上“十”,就成了华。)

(3)伸出你的右手,跟着老师,一起来写写山的名字。(师边写边说笔顺)

2、小朋友们听说过华山吗?

(呈现图片)师补充:华山在我国陕西省,是五大名山之一,也是其中最高的一座山。

3、从古到今华山就吸引了无数游览者,也留下了无数名人的足迹和故事。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一个小孩子和先生一起登华山、咏华山的故事。板书“咏”,谁来把课题完整地读一遍?指名读、齐读。

“咏华山”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别着急,我们先来读一读课文。

二、学习生字词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边读边画,边画边读。教师巡视指导。

3、现在我们要出发去华山了,在去华山的路上有不少困难呢!首先我们要闯第一关:字词关。

(1)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你都认识了吗?指着书后面的绿线和田字格,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读一读,读正确的表扬他一下,你真棒,读错的,你可以提醒他一下,也可以教教他。

(2)把生字放到词语和句子中你还能读吗?指名读,开开火车读

(3)去掉拼音,打乱顺序怎么样?

4、课文读得怎么样?谁有勇气来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读课文

三、学习第二节,理解诗意,指导朗读

1、小朋友,刚才我们读了课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华山(出示华山图。)你觉得华山怎样?文章哪一小节讲了华山的高呢?——第2自然段

2、大声读读第2自然段,找找文中哪些句子告诉我们华山真高的呢?用横线画出句子。

3、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体会:(抓住句子中的词语交流)

啊!华山真高哇!

(1)直接告诉了我们华山很高,你能读出它的高来吗?试试看

(2)华山有多高?师补充:两千多米这么高,相当于800层楼房那么高。

(3)我们就带着惊讶来读好这句话。齐读。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抓住“艰难”,你们爬过山或者爬过楼吗?什么感觉?

(2)那现在让我们来看(图示)想象一下,那会是怎样的感觉?

(3)是呀,这就是“艰难”,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这句话。

(4)又难又累,啊,终于爬上山顶了,让我们一起感叹“啊!华山真高哇!”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1)抓关联词说说句子的意思。

(2)教师画一画这“远远近的山”,这些山有高有低,有远有近,连绵在一起。要知道这些山本来也很高,可现在……(都在自己的脚下了),都在小孩和先生的脚下了,而他们站在华山顶上,就是说华山比这些山要高。

(4)看着图来读好这句话。师指着图引导读句

(5)是呀,不由得让我们感叹“啊!华山真高哇!”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指名贴一贴太阳,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贴?指导读好这句话。

(2)贴一贴白云。理解“山腰间”小朋友的腰在哪儿?在身体的中部,“山腰间”就是在山的中部。

(3)师引导:抬起头来——太阳显得那么近,回过头来——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可见——啊!华山真高啊!

4、小结,再次读好“啊!华山真高哇!”读懂句子的意思,读懂标点符号的意思

5、书上有一幅插图,就画了刚才的景色。想看看吗?一起来看,

师描述: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除了感受到华山的高,你还感觉到什么?美

那我们就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6、看着这么高的华山,欣赏着这么美的景色,此时,你最想做什么呢?

师陈述“忍不住,控制不住自己。”就叫“情不自禁”。(出示词语读准音)

7、寇准情不自禁地做了什么?(吟诵起一首诗来,他要想来赞美华山的高。)

(1)这首诗的题目就叫:咏华山。出示诗句。谁来学学小诗人吟诗。

只有 / 天在上, 更无 / 山与齐。举头 / 红日近,回首 / 白云低。

(2)指名读。集体读。读出节奏。

(3)古诗写的是华山,共有两句话,标一标。

(4)我们刚才体会的课文里就有两句话写的是这两句诗的意思,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指名读。

(5)出示对应的句子,男女生轮读

(6)理解“齐”就是一样高,“举”就是抬起,举头就是抬头。诗中也有一个字表示“头”“首”就是头。

(7)回应课题,原来短短的诗句也是来赞美华山的,题目就叫咏华山,咏就是赞美华山的意思,这位小朋友真了不起,用诗的形式来赞美华山,我们更了不起。

(8)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来吟诵这首诗。你们能用动作表示出诗的意思吗!全体起立,加上动作读。试着背诵这首诗。

四、巩固生字,书写生字

这首诗中有两个生字:与齐

1、当当小老师教教大家。

5.《咏华山》课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五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华山的高与雄伟壮丽。

2、学习文中的古诗,图文结合读懂诗意,练习背诵。

3、随课文理解生字词语。

教学准备:

1、自制课件。

2、文中小人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小朋友,你们平时都爬过哪些山?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

2、

激趣:华山是座怎样的山?(板书?)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登上山顶看一看。

二、细读品悟:

1、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华山是座怎样的山?

交流讨论。(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高)

2、小朋友真会读书,现在老师来读读,请你们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觉得华山很高?

3、交流:

a:啊!华山真高哇!

(1)

教师板画山(故意画低一点):画这样高行不行?(故意画低一点)画这样高呢?(板画高山)画这样高行了吧!

(2)

哇!真没想到华山这样高!真是让人大吃一惊!课文中连用了两个什么标点?(在原句中标出)怎样读才能把这个意思读出来呢?指名读,齐读。

b: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1)

华山周围有许多山,哪些小朋友愿意上来帮老师在华山周围画些山?(请4-5名学生上台画)

(2)

小朋友画得真好!(边画边说)请看,这么多的山,有的离华山远,有的离华山近,这就是课文中说的远远近近的山。(在原句中加点)

(3)

师边画蓝天边述:站在华山顶上,只有蓝天比华山高,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脚下,这是怎么回事呀?华山真是太高了!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受到华山的高?(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4)小朋友读得真好,听你们这样读,让人不由得想说:引&&啊!华山&&

c: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

我们继续来画画(师画太阳,故意画远),老师把太阳画在这,对吗?为什么?(在原句中那么近加点)平时我们看太阳,总觉得离我们很远很远,现在为什么显得那么近?谁能把这个词读好?

(2)读词:山腰间。山腰间是哪?谁上来在山腰间添上白云?(指名上台画)

(3)平时白云都飘在哪?现在怎么只飘到了山腰间?(华山高)

(4)

指导朗读:华山太高了!太阳看起来离我们那么近,白云只飘到山腰间。这句话该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受到华山的高?(指名读,齐读)

(5)引读:啊!华山&&

4、

请小朋友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想想你除了感受到华山的高,还感受到什么?(华山景色美)

5、这么美的景色,只有站在华山顶上才能看见。让我们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一起感受一下华山的高,华山的美。

6、

小朋友读得真好!你能看着黑板上的画来介绍介绍华山吗?小朋友先准备一下,呆会我们来比一比,谁介绍的华山高,谁介绍的华山美。(指名上台介绍)

7、你们介绍得真好。华山的美景吸引了许多游人。看,一个小孩和他的先生也爬上了华山,他们是怎样爬上山顶的?

板画山路:小朋友看,这就是华山的山路。爬这样的山,容易吗?怎么不容易?(华山高、险)

(出示词语:艰难)这么难就是艰难。谁能把这个词读好?(指名读,齐读)

(指图)他们就是沿着这样的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的。(出示句子)谁能读好这句话?

8、他们爬上山顶,看到了刚才小朋友介绍的美景。让我们看图一起说一说。(师引:啊!华山除了蓝天太阳)

9、

如果你也跟他们爬上了华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或者想做些什么?(请生自由说)小朋友都忍不住了,这就叫情不自禁(读一读)这个小孩也忍不住了,他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出示全诗)师配乐边做动作边吟诵。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请小朋友自己读读,想一想。

(2)

告诉小朋友一个小秘密,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就藏在我们刚才学过的几句话中,请小朋友读读前面的句子,找一找。

(3)哪位小朋友找到了?指名说。

(4)小朋友真聪明,这首诗把爬上山顶看到的美景写了下来。我们做个游戏,老师读诗句,你们读相应的句子。

(5)同桌互做游戏。

(6)男女生互相考考对方。

(7)小朋友已经弄懂了诗的意思,可小孩的先生对诗中的几个字不明白,你愿意帮助他吗?齐回首

(8)谁愿意再把这首诗吟诵给先生听?请小朋友自己试一试。看图试背。指名上台背。

(9)集体配乐吟诵:我们都站在华山顶上,看到华山的美景,小孩情不自禁吟诵起来&&

10、听了大家的吟诵,这位先生也情不自禁地称赞起来。(映示句子)请你读读想想,这位先生会怎样说?请生演演。

11、

这首诗写得太好了!把爬上华山山顶看到的奇妙景色写了下来,也写出华山的高,小孩用这首诗来赞美华山的高,赞美华山的美,就叫做咏华山,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的题目(板书:咏)

12、这个小孩是谁?那一年他几岁?

13、读到这,你又想说什么?

三、赏读全文:

华山高,华山美,让我们拿起书本,一起来赞一赞华山的高,华山的美。(齐读课文)

四、结语:

今天回家,小朋友也来画画华山,画完后,看图试着背背第二自然段。

6.咏华山教学反思 篇六

在课堂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画画、学生评议等环节,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受到华山美丽景色的熏陶,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后,让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本的意思;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议,在反馈过程中,有机捕捉学生评议中的亮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大胆地发表创见,集思广益,发扬民主,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设计,看似散,实质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也不是旁观者,而是引领者,一步一步引领学生在读中悟,画中悟,并把所悟到的感受再通过朗读、交流表达出来,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

7.咏华山的教学反思范文 篇七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的重要。因此,低年级阅读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始,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必要时也可适当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在新课伊始,就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爬过哪些山,留下什么印象或感觉,然后运用多媒体播放华山风光镜头,引发学生的向往与遐想。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古代有个7岁的小男孩,不但登上华山还念出一首赞美华山的诗呢!这样,学生便可带者急于知道详情的强烈愿望进入阅读。

课文第二自然段写孩子吟诗赞华山,成为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作者写孩子和先生登山情景,紧扣一个“高”字依次展开,先以“艰难地爬”暗示华山的陡峭高峻,次以两个感叹号渲染华山的陡峭高峻,再以具体描写展现华山的陡峭高峻。华山巍巍,耸入云霄,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华山如此的壮观非凡?完全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生动形象的画面如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让学生观察那悬崖峭壁上那条飘带似的山道,学生自然能体会到爬山之艰难。让学生欣赏那美丽的山顶景观,随机飘出相对应的语言文字。让课文语言在孩子头脑中变成美丽的风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孩子们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孩,去登山,去读课文,同时助以表情动作来看蓝天,看群山,看太阳,看白云,体会文中人物观察角度的变化和不同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最真切的体验。

8.咏华山教案 篇八

滨江小学

韩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25课,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小节,齐读第一小节。

二、精读第二小节:

(一)1、出示图片:这就是华山。华山高2100多米,人人都说:“自古华山一条路”这是一条怎样的山路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图片。

2、他们是怎么登山的?

3、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就叫做——出示“艰难”谁来读一读?放进句子里能读好吗?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自读,指读。齐读

(二)1、他们在华山顶上看到了什么?请你再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有关的句子。

2、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图)

(1)指读,他们看到了什么?齐读

(2)读了这两句,你认为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从哪儿能看出华山高呢?(3)A、“远远近近的山”看图,有的高,有的……有的……有的 ……所有的山都在——“脚下”?说明什么?出示:“啊!华山真高哇!”(贴)指读,齐读。

B、“太阳显得那么近”“那么近”是怎样的近?换词(非常近、特别近)为什么?再读“啊!华山真高哇!”

C、白云飘在哪里?“山腰间”指在什么地方?师画山,指名上台指云的位置。说明什么?再读“啊!华山真高哇!”

是“一朵云”吗?朵朵白云,随处可见,看图;一大片,一大片,就像云的海洋。看到这样的情景,你心里会怎么想?这美丽的云海奇观只有站在高高的华山顶上才能看到呀。你们说华山高不高?再读“啊!华 1 山真高哇!”

(4)华山的高令人无不称奇,让我们再读这两句,表现出华山的高。

3、历尽了艰难困苦,他们终于成功地登上了山顶。当看到眼前的美丽景色,他的心情怎么样?对,那小孩的心情开心极了(开心地读“啊!华山真高哇!”),激动极了(激动地读“啊!华山真高哇!”),幸福极了(幸福地读“啊!华山真高哇!”),是呀,他开心极了,激动极了,幸福极了,他控制不住,想要说点什么,做点什么——这就叫做“情不自禁”,出示,指读。

(三)1、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了一首诗——

出示,图,齐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2、诗里写的,全是小孩儿登上华山以后看到的,美吗?再读一读。出示第一句。

3、出示第一句。谁再来读一读第一句?“与”何义?“齐”何义?它的意思是一样高,“更无山与齐”没有山和它一样高,那就是所有的山——(降低手势)都在它的脚下。第二小节里,也有这句诗的意思,你能把那句话找出来吗?

指读,我们一齐来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是——?

4、出示第二句。谁再来读读第二句? “举头”师做动作,何义?“回首”做个动作,何义?那么“首”就是何义?小孩儿抬头,看见了什么?回头时又看见了什么?这句话的意思也在第二小节里,你能找到吗?

指读,我们一齐来读。“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是——?

5、这首美丽的诗,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边读边做动作。指名上台表演。这样有感情地朗读就叫做——出示“吟诵”。让我们一齐来吟诵这首诗吧: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全首诗。

5、登上华山之后,华山的高大、险峻和美丽给小孩儿和他的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重新回忆一下他们看到的景色。齐读第二小节。

三、第三四小节:

1、先生听了这首诗有什么反应呢?自读第三小节,表演给同座看。指名演。“连连点头”不停地点头。“称赞”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表扬、夸奖、称颂)

2、先生不停地点头,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3、是呀,寇准那年才7岁,和我们在座的小朋友一样年纪。

四、总结:

在这个故事里华山的高大给年仅七岁的小寇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篇课文,感受华山的雄伟高大,记住聪明的小寇准吧。齐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走向课外。

课文学完了,你会背这首诗吗?齐背。真聪明,这首诗写的是哪座山?老师又带来了几首写山的古诗,你们读一读。

1、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哪座山吗?

2、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这些诗各写了山的什么特点呢?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查查资料,了解一下它们的意思。

4、出示练习册第二、五题,练习说一说。

自做第二、三、五题。

附板书: 咏华山

啊!华山真高哇!

9.《咏华山》语文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 学会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本课新词。

3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华山的雄伟。

教学准备:

华山景色的录象、文字投影片、词语投影片、实物投影仪、录音磁带、

用于学生摆放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复习本课生词

华山 沿着 山顶 除了 更 与 齐

回首 七岁 艰难 显得 咏 登 山腰

情不自禁 吟诵 称赞 寇准

2 复习诗句,说说诗的意思。

3 教师小结:这首诗写的是一座非常有名的山,他的名字叫华山。

4 教师板书:华山 (提醒学生注意“华”的写法)

5 学生描红:华

6 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诗人用一首诗来吟诵华山,赞美华山,这就叫咏华山。教师板书:咏

7 欣赏华山录象,说说自己的感受、想法。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 过渡:这么美的华山,不但我们喜欢,而且古时候的人也喜欢。(出示图片、文字)

2 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 过渡:华山那么高,这一老一小,爬山容易吗?那么,他们爬上山顶了吗?在山顶又看到了什么?

2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3 提问:他们爬上山顶了吗?从哪句话看出?

4 指名读第一句。

思考:爬山容易吗?从哪里看出来?

5 指导读词:艰难(读出艰难的感觉)

6 指导朗读第一句。

7 出示第二、三句话,指导朗读。

教师:华山高吗?小孩没想到华山有那么高,非常惊讶,所以这儿连续有两个感叹号。哪个小朋友用朗读来表现出那个小朋友的惊讶。

8 教师:站在高高的山上,小孩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文字,自由朗读)

9 说说读了这一段话,你明白了什么?

教师圈示:除了都在脚下

那么近山腰间 朵朵白云

相机板画:(见课后板书)

为什么会有如此奇怪的现象呢?板书:高

10再读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11齐读2―5句话。

12看板书练习背诵2―5句话。

13过渡:小朋友真聪明,不但读懂了课文中的句子,还读出了华山的高。接下来,老师想再来考考大家。

14巩固练习:拼图

教师:华山这么高,真是一座神奇的山。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小图片,太阳、白云、华山等,请小朋友按课文所描述的情景来将它拼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15指名评价。说说拼得对不对?为什么?

16看图再背2―5句话。

17教师: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那雄伟的华山,我要大声地喊:太美了!如果你在华山上,你会怎么做?

18教师:刚才,大家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这样做,那样做,这就叫“情不自禁”。

出示词语:情不自禁 (齐读)

19教师: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华山来。(播放古诗录音)

20学生齐读古诗。

21比较诗句与第三、四句话,找出对应关系。

22师生对读这两段文字。

23理解“举头”“回首”指名用动作表演。

24组织朗诵表演。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能用动作来表示“举头”“回首”,我想你们还一定会用动作来表示整首诗,当一回“小诗人”。

先指名表演,再集体表演。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 过渡: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不但你们喜欢,他的先生也喜欢。听,先生是怎样称赞他的?

2 播放录音。

3 教师:先生可不是一般的喜欢,而是非常喜欢,你听出来了吗?

4 齐读第三段。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 过渡:诗好,写诗的人更了不起,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吧!

2 齐读。

3 教师:小朋友们,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想法?

4 教师总结:寇准年纪小小,就能做作出这么好的诗,这跟他平时认真学习是分不开的。希望小朋友们也能像寇准那样,从小努力学习,将来有所成就。

六、布置作业

将古诗绘成一幅诗配画。

板书设计: 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高)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美文美学 怡情冶情

――评《咏华山》

常熟市石梅小学 邵俐加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寇准和先生登华山的事,歌颂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美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我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生动、富有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书声琅琅。

一、教学直观化,充分感知内容。

为顺应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创设利于学生积极、主动读文的情境,引导学生充满兴趣地阅读,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我采用了多种直观化教学的手段。如播放华山的录象,让生动、传神的图象去激发学生阅读、表达的兴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设计了一组简笔画,化抽象为直观。课堂上,我还让学生参与板画的设计,在想想、画画、说说、议议中,促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

二、朗读情感化,真切体会意境。

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苏教版教材将朗读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咏华山》一课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除了、都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朵朵白云”等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品味。给学生时间充分地读,通过朗读这座桥梁,引导学生走向课文,走进课文。

三、气氛和谐化,驰骋自由思维。

10.《咏华山》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十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古诗《华山》巧妙地包含在叙述寇准与先生登山的现代白话文中。“诗”是“文”的话题开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这也是本文的一个最显著的写作特色。文章妙在作者先点孩子随同先生登山,末点孩子姓名和年龄,重点放在登山吟诗上,以此表现少年寇准的才华出众。针对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的阅读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从课文中体会华山的高大、壮美。

3、了解诗文的联系,掌握学习的方法。

4、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本课新词。对课文第二自然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的重点、难点。

二、把握教法

(一)经验交流,引入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应从创设情境入手,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学习过程,达到“扣开心扉”的程度。因为无锡的小朋友大多数有爬锡山、惠山的经验,所以我在开头设计了情境引入的办法,欣赏祖国山河之后,让小朋友来谈一谈爬山的感受,特别让他们有条理地说说向山下看到的景色,从他们的记忆中挖掘出登山观景的美丽画面。以上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启发谈话,唤起学生的回忆,再现其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为下文的重点内容作了一个小小的铺垫。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求知。

古诗是全文的中心、话题,教师要避开繁琐的零碎知识,直接将学生引入课文中心。结合本文“文包诗”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第一层次:从诗到文

A、出示古诗,学生质疑——在读通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地对这首古诗提出自己的疑问。

B、带着问题读课文。——教师有意突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这个问题。让学生以这个问题为主要阅读目的,自己在文中寻找与诗有关联的句子。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C、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要求学生理解华山是十分高大的。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为此,在教学这几句话时,应充分发挥多谋体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画面,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摆一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借助具体的画面,更深层地理解语言文字。让静态的文字动态化,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通过课件的摆放,有意突出“那么近、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这些词语,让学生说说对这些词的理解。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同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例如;让学生摆放一下云朵的位置,通过摆放,理解了“山腰间”这个词语的意思,并且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摆在山腰间。分页标题#e#

这一环节注重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并通过动手操作解决了本课的重点。让学生经历“理性认识——动手操作——感性认识”的认识过程,自己领悟出华山的高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个层次,从文到诗。

本文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读懂诗句。教完重点句后,要引导学生回到古诗上。其实,前文的句子已为学习古诗打好基础。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寻找文与诗的联系。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读懂了哪句诗?”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再反复诵读,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受到中国古文化的熏陶,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从而激发起学生更高的求知欲望。

第三层次:从诗到法。

我国教育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主要体现在学法指导要“有效度。”因此,教完古诗后,引导学生就“我们是怎样读懂这首诗的?”反省自己的认知过程。教师从中点拨,让学生产生顿悟,找到文与诗的联系,“读懂诗先读懂文,读懂文即读懂诗”。这样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初步体验从“学会”转向“会学”的乐趣。学会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能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

(三)、采用多层次的朗读方式。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学习要求,贯穿有自由读、小组读、师生对读、指读、古诗与句子分角色读,表演朗读,齐读等。这些形式能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参与面广。这样既使每一个学生得到了练习的机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培养、积蓄了情感,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表演读能激起学生在表演中学习的浓厚兴趣。我想让学生来当一当小寇准,让他们在轻松的背景音乐中表演朗读,这样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感受阅读的乐趣。并且在反复诵读中,完成了背诵课文的教学目标。

(四)、注重写字教学。

在教学生字时,应培养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想让学生自己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它的笔顺应该怎样,凡是学生能说、能讲、能懂的,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解决笔顺和部首时,利用课件的动态演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称”字时,学生跟着课件一笔一划书空,掌握了正确的笔顺。

11.咏华山教学反思 篇十一

小教1班钱瑶芬03110127《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它采用了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程——“文包诗”。它的显著特征是把古诗巧妙地包含在叙述寇准与先生登山的故事中。针对新课标对一年级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把对课文第二段诗文的体会领悟作为本课难点。我认为教学应在完成教学任务和获得趣味之间取得平衡,过犹不及。成绩依旧重要,但如果能让孩子在趣味中学到应学的知识,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课文本身设计就非常巧妙。诗文对照,以图为辅,既提供了具体情境,又揭示了诗意,前后照应。课文第二段描述的华山高的句子(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即为诗意,学生不必再去寻找课外资料就能在文中找到诗意,初读诗句便有似曾相识之感,再读课文后,对照句子和诗就恍然大悟了,有解疑释念之效。教师也不必再把诗剖开分析,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读诗时看图联想诗意,更容易加深理解,有身临其境之效。学生该记住的字词在课堂上记住了,课文也会背诵了,成功感大大增加,而不是把背诵作业带回家,走高耗低效的老路。

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顾此失彼,课堂上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首先,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无法让学生尽情畅所欲言,只能侧重课文来讲,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其次,语文

基本功的训练不能扎扎实实地进行。一个人的语文功底不扎实,往往是由于文字功底不扎实所致。曾经有篇文章《一屋子大学生写不出“钥匙”二字》,如同汉语言文字大赛得胜的是外国人一样,让人啼笑皆非同时又深感忧虑。所以,打好基础真的很重要。入学之前,儿童已掌握了些口头语言,虽有待提高,但重难点无疑是书面语言的读、写,汉字的特点(表意)又远比拼音(表音)复杂得多。而现实的课堂上,教师讲问,学生答读,颇为忙碌,但一堂课下来,学生往往很少用笔,语文课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所幸的是,我所在的实验小学还开设了书法课,请了专业的书法老师来指导学生写字。不得不说,好的学校想得深远,为学生未来计。最后,教师上课要注意多种方式的鼓励,夸奖话语一定要多样、生动、具体,不能总是“很好”、“不错”等单一话语,比较苍白无力,会让学生误解老师在敷衍他,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上一篇:2019年医院领导新春致辞下一篇:中小学生《西游记》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