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考试复习提纲(共7篇)
1.初中音乐考试复习提纲 篇一
2015年招教考试初中地理总复习提纲: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1、中国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中国领土最南端在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南北跨纬度为49个纬度;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东西跨经约60个经度。
3、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与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陆上邻国有14个(熟悉);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
4、中国位置优越,地域广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便于对外交往与合作;便于发展海洋事业。
5、中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中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主要岛屿有台湾岛、海南岛等,半岛有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等,海峡有台湾海峡、琼州海峡等。
6、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为省、县、乡三级。
7、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熟悉掌握)、5个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4个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1997年7月1日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1999年12月20日设立),记住每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省会中心。
8、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的1/5以上。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巴西、日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尼日利亚。
9、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0、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了92%,其他55个民族共占了8%,为少数民族。
11、中国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河南各地市招教备考QQ群:点击查看
更多教师招聘详细信息关注:河南招教网:http://he.zgjsks.com
更多教师招聘详细信息关注河南招教网,我们会在每天发布最新招教相关信息及备考资料,欢迎关注。
2.初中音乐考试复习提纲 篇二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一、“碳”和“炭”的区别: “碳”指碳元素,不是具体指某种物质; 而“炭”指具体的、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二、金刚石、石墨、C60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三种不同的单质。
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将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三、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无定形碳: 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没有固定形状。
常见的无定形碳: 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
木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物理性质) 。活性炭的吸附性更强。
四、C60分子是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它形似足球,这种足球结构的碳分子很稳定。
五、金刚石、石墨、C60性质不同的原因: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六、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燃烧剧烈,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碳具有还原性:
单质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
七、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实验操作】1把刚烘干的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小心地铺放进试管;
2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装有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管;
3集中加热;
4过几分钟后,先撤出导气管,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观察现象并分析。
【实验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
反应开始的标志: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在酒精灯上加网罩的目的: 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配制混合物时木炭粉应稍过量的目的: 防止已经还原的铜被氧气重新氧化。
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的后果: 石灰水倒吸入热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八、还原反应: 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具有还原性。木炭在反应中作还原剂。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原料: 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不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的原因: 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阻碍反应的继续进行。
不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的原因: 浓盐酸易挥发,使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而不纯。
不用纯碳酸钙或碳酸钠等代替大理石、石灰石的原因: 它们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太快,不容易控制和收集,且成本较高。
发生装置: 同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原因: 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气体) 。
收集装置: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原因: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用长颈漏斗插入液面内的气体发生装置,紧闭导气管出口,从漏斗中加水。如果液面稳定后水面下降,则表明漏气; 若水面不下降,则表明不漏气。
验满: 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不要伸入瓶内) ,如果火焰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了。
检验: 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收集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净化: 如果制取的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时,可先将气体通过盛有碳酸氢钠溶液的洗气瓶( 除去氯化氢) ,再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除去水蒸气并进行干燥) 。
二、二氧化碳和氧化钙的工业制法: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对应的探究实验:
无色无味,常温常压下为气体。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实验操作】如教科书( 图6 - 14) ,将CO2气体慢慢倒入杯中。
【实验现象】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实验分析】二氧化碳气体沿烧杯内壁流下,先聚集在底部,然后逐渐上升,把杯内的空气自下而上排出。
【实验结论】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2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实验操作】如教科书图6 - 15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 /3体积的水,
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实验现象】瓶体变瘪。
【实验分析】二氧化碳溶于水时,使瓶内的气体体积减小,因而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把瓶子压瘪了。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注意: 二氧化碳没有毒性)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实验操作】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第一朵纸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纸花喷上水,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朵纸花喷上水之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纸花的颜色变化。然后将第四朵纸花取出,小心烘烤,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第一朵小花变红; 2第二朵小花不变色;3第三朵小花不变色; 4第四朵小花变红; 5第四朵小花被烘烤后由红色变成紫色。
【实验分析】1醋酸能使紫色小花变红,说明酸( 溶液)可以使紫色石蕊变红; 2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3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4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5说明碳酸被分解了。
【注意事项】
1第二朵、第三朵纸花可以说明: 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2纸花必须是干燥的。如果纸花不是干燥的,那么在把第三朵纸花放入水中时,CO2会与纸花里的水分反应生成碳酸使纸花变红,这样就起不到对照的作用。
3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但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能与灼热的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该反应是吸热反应。该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 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变为一氧化碳的一种方法。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灭火( 既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原因: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灭火器原理
干冰( 固体二氧化碳) : 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光合作用: 作气体肥料,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四、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造成温室效应
五、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一氧化碳只能用排水法收集,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六、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燃烧的现象】1发出蓝色火焰; 2放热; 3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煤炉从上至下,常发生的三个反应
一氧化碳具有毒性。
原因: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正常的血液呈深红色,当通入一氧化碳后,血液由深红色变成浅红色。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七、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
九、三大还原剂: H2、C、CO———共同性质: 可燃性、还原性。
十、三大可燃性气体及燃烧时的火焰颜色: H2( 淡蓝色) 、CO( 蓝色) 、CH4( 明亮的蓝)
十一、当碳与氧化剂不充分反应时,会生成一氧化碳。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一、燃烧的条件
燃烧定义: 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探究燃烧的条件( 本实验要在通风橱或抽风设备下进行) :
【实验操作】a. 如教科书129页图7—5( 1) ,在500m L的烧杯中注入300m 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b. 如教科书129页图7—5( 2) ,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 或空气)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a.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b. 白磷在水下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与氧气( 或空气) 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通风橱是一种不完善的尾气处理装置,若改进上述实验,可将红磷和白磷装入密闭的容器内( 还要套一个气球) ,这样便于进行尾气处理。
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与氧气( 或空气) 接触; 3温度达到着火点。
【注意事项】1着火点不是固定不变的。对固体燃料来说,着火点的高低跟表面积的大小、颗粒的粗细、导热系数的大小等都有关系。
2并非所有的燃烧都需要氧气,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
3只有三个条件全部满足,燃烧才能发生。
自燃: 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 空气) ;
3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其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注意事项】
1着火点是可燃物着火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在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只需破坏一个条件就可以使燃烧停止。
灭火器
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
干粉灭火器的反应原理
二氧化碳灭火器内盛装的是液态二氧化碳,使用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三、爆炸
定义: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爆炸还包括物理爆炸,它们是物理变化。
除了可燃性气体能发生爆炸外,可燃性粉尘如面粉、煤粉等也能发生爆炸。
粉尘爆炸实验
【实验操作】取一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剪去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像教科书133页图7—11那样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从橡皮管一端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实验现象】“砰”地一声响,伴随一团火光产生; 放热; 塑料盖被掀起。
【实验分析】面粉被吹起后与空气充分接触,又被蜡烛点燃。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燃烧并放出大量热,产生的气浪将塑料盖掀起,说明可燃性的粉尘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能发生爆炸。
课题2燃料合理利用和开发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有些化学反应可以产生热量,如: 可燃物的燃烧; 铝、镁等金属和盐酸反应等。
有些化学反应会吸收热量,如一些条件为“高温”的反应。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
1加大空气的量;
2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实例: 将块状的煤加工粉碎成煤粉,或者制成蜂窝煤等。
燃料充分燃烧的意义:
1使有限的能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放热多、节省能源) ;
2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
燃料不充分燃烧的后果:
1使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减少,浪费资源;
2产生大量的CO等物质,污染空气。
二、化石燃料的利用
煤———“工业的粮食”
煤中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 SO2、NO2、CO、烟尘等。( SO2、NO2可导致酸雨)
为了使煤得到综合利用,可以将煤干馏,即隔绝空气加强热,使煤分解为焦炭、煤焦油、煤气等有用的物质。( 干馏是化学变化)
石油———“工业的血液”
石油中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的污染物: 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可以将石油分馏,使石油中各成分分离。( 分馏是物理变化)
由石油炼制的部分产品和主要用途: 溶剂油、汽油、航空煤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石蜡、沥青。
天然气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沼气) 。
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甲烷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甲烷的化学性质: 可燃性。
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在我国农村,使用沼气的好处如下:
1可以解决生活用燃料问题;
2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3提高肥效。
可燃冰: 科学家们在海底发现了大量可燃冰,它是一种甲烷水合物,是甲烷与水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
可燃冰的优点: 能量高、热值大,是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可燃冰的缺点: 如果在开采中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温室效应。
三、合理利用开发化石燃料能源
有效提高化石燃料的燃烧利用率
四、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煤燃烧时排放出SO2、NO2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酸雨的危害:
1腐蚀大理石建筑、钢铁制品;
2污染江河湖海,使土壤酸化;
3影响水中动植物生长,破坏森林、农作物的生长;
4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甚至使人死亡。
酸雨形成的反应原理:
来源: 含硫煤的燃烧、工厂废气、汽车尾气等排放的氮、硫的氧化物。
五、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乙醇
乙醇俗称酒精,化学式为C2H5OH。
乙醇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易溶于水( 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并能溶解多种有机物。
乙醇具有可燃性
乙醇的用途: 用作酒精灯、火锅、内燃机等的燃料; 重要的化工原料; 制成车用乙醇汽油; 制造消毒剂; 制造醋酸、饮料、香精、染料等。
车用乙醇汽油: 车用乙醇汽油是将乙醇和汽油以一定的比例混合而形成的一种汽车燃料。
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好处:
1节省石油资源;
2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3促进农业生产。
六、防治燃料燃烧造成的空气污染
酸雨的防治:
1、工厂废气处理后排放。
2、减少含硫煤的使用或使用脱硫煤。
3、改善汽车用燃料( 如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石油气LPG) 。
4、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大力开发使用新燃料、新能源。
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以使汽油能够充分燃烧,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
5、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
6、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排放。
七、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3.浅谈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复习方法 篇三
第一:消除认识上的偏见和误区
思想问题是个大问题,只有把思想上的误区解除了,才能对提高考试成绩起到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告诫学生,开卷考试既要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更注重的是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联系现实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这就需要扩大学生自己的阅读面,需要教师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给学生补充“新鲜血液”。同时,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提问。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作铺垫,根本谈不上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第二:做到开卷考试用书要科学。
1、不要题题都翻书。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开卷考试就是考试时翻翻书,但是真到考试时,题题都翻书,时间就不够用了,更何况,实行政、史合卷,这样,在规定的时间内,厚厚的一摞书翻来翻去,甚至还有学生翻错书,考历史翻政治书,会极大地影响答题速度和考试的心情。况且,有的开卷考试试题中有活动与实践探究题,这样类型的题答案在教材中更不可能明确地找到。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要告诫学生该背的知识点一定要背,把知识消化在平时的学习中,切不可题题都翻书。对实在找不到答案的题目,再翻书查找。譬如平时训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选择题,以节省时间完成其他题目。
2、记笔记要系统、有条理。在开卷考试下,很多学生把平时复习的例题、辅导书上重要的题目,自己记不清的题目、老师强调的题题目都密密麻麻地抄在课本的空白处,有的甚至把课本内容都遮住了。因此,考试需要的东西不知从何处找到,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却未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针对这种情况,就要告诫学生要学会整理笔记,不要把所有东西都往书上记,应当有选择摘抄一些重要的、系统化的知识点。切忌在书上粘贴纸条作笔记,这是开卷考试所不允许的。同时,抄东西时要分门别类,把知识划分成不同的专题,如:古今中外的改革,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文化成,就近代现代抗争与探索史,资本主义政治与经济、国际关系,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世界文化等。还可以在教材目录编著具体页码,遇到不同问题去找,省时、省力并提高了复习效率。
3、仔细审题,不要盲目抄书。答案要准确,要答在点子上。有的同学看到试题后想到以前做过类似的题目,就先忙于看书中那些内容与试题的内容接近,就开始抄。由于审题不清,缺乏对题目的整体理解,就难以形成一套完整思路,往往东抄一段,西抄一段,东拼西凑,不得要领,最后导致“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答案不准确、不完整、不全面。因此,考试时一定要仔细审题,找出关键词,找准结合点。
4、平时除对教材的学习外,还要重视热点问题的学习。
热点问题是中考必考的内容,这就要求对热点问题的复习不能到临近考试时搞突击,要把热点问题的复习寓于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这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复习效率。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关注社会生活,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本。如在学习“西域都护的设置”时,就可以结合疆独分子的分裂行为“七五事件”,教育学生认识到新疆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反对分裂行为,维护国家统一。
5、要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这是提高复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消化”,即弄清知识点,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明确基本观点的内涵。我们如果对所学知识靠“死记硬背”条条框框这个层次上,就谈不上真正消化,也不能使所学知识进入大脑“信息库”并进行有效的存储。如对有关“中国古代文化”的知识,我们在复习时可以这样“消化”:列举秦汉时期和唐宋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文化成就,分析产生这些科技成就的原因,结合现实讨论科技成就对发展生产和社会进步产生的推动作用,由此得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结论。这样由浅入深,掌握知识。
二是“简化”,即实现知识的网络化和结构化。如果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无条理地堆积在一起,就容易产生混乱,造成知识的混淆,也不易有效地将这些知识信息还原、再现。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将知识简化,这就需要善于归纳和整理。如,我们可以将所学知识以图示或表格等方式进行归纳和概括,也可整理成不同的专题。如初二历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内容较多,在复习时进行分析和概括,形成六个大问题: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港澳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然后再逐一讲解,这样就形成了网络。记忆起来比较方便,从总体上把握住了这单元的知识。
三是“深化”,深化的关键是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具体做法是关注重大时事和社会热点问题,重视联系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实际,学会运用教材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分析重大时事和社会热点问题。例如:在学完《第一次世界大战》,掌握了有关一战的基本知识后,说一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何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你认为战争除了造成人员伤亡以外,还为人类带来了哪些灾难?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战争?我们学生应该怎么做?这就将课本知识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因此,历史课不是单纯地说教,只有将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起到教书育人,“课内所学,课外升华”,较好地提高复习效率。
6、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
有许多初三的学生,面对越来越多的学习内容和越来越大的升学竞争压力,许多该记忆的知识点总是记不住。为此很是焦急。因此,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对提高成绩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面对多而杂的学习内容,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能贪多图快。应对记忆的内容作出概括和分析,分散记忆。早晨的时间最适宜背诵,晚上时间适宜思考。当然,这要因人而异。
其次,对不理解的知识不能靠死记硬背。要向老师、同学请教,把不懂的弄清,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多重复几遍,效果会更好,效率会更高。
最后,要注意多搜集一些记忆的窍门和方法,帮助记忆。图表式、线索式和记关键词语,还可以自编顺口溜等趣味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记忆效果。例如“1898戊戌变法”,“《马关条约》十字法”等。
此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养成经常复习的好习惯,只依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温故而知新”,做到“学而时习之”,复习要做到循序渐进,切忌“临阵磨刀”,突击复习,仓促应战。
4.团校毕业考试复习提纲 篇四
一、中国共青团的创立者和创立时间:
创立者是中国共产党;创立时间是1922年5月
二、中国共青团的三次更名及名称变化:
第一次: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1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11月,青年抗日救国团体。
第二次:1949年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1957年5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三、中国共青团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三点):
1、始终站在社会变革的前列,做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突击队。
2、代表和维护青年利益,适应青年特点开展工作。
3、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积极引导青年前进。
四、中国共青团的基本性质: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五、两个基本属性是什么,及其关系:
先进性,群众性
团的先进性以群众性为条件,是群众性的导向; 团的群众性以先进性为前提,是先进行的基础。
六、团员如何在共青团组织中学习,并综合实际阐述:
可在社会实践(雏鹰假日小队,志愿者服务)中学习。
*
七、中国共青团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团结全国各族青年,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
八、中国共青团的基本任务:
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的接班人,努力为党输送新鲜血液,为国家培养青年建设人才。
*
九、中国共青团的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详见团章P14~15)1.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 2.在集中的指导下民主; 3.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
十、团支部的设置:
1.有团员三人或三人以上; 2.经过校团委批准; 3.没有最多人数限制
十一、团的组织生活的重要性:
1.全面提高团员素质,发挥团员先锋模范作用; 2.是团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战斗力的有效途径
十二、什么是自行脱团?
1.没有正当理由或特殊原因; 2.连续六个月没参加团的组织活动; 3.不做团组织分配工作; 4.连续六个月不交纳团费
*
十三、基本知识:团旗(会画图)、团徽、团歌、团员证、团章(总则十九章)
团旗: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胜利;左上角缀黄色五角星,周围环绕黄色圆圈,象征中国青年一代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团的重要会议以及团日活动可以使用团旗。
团徽: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的内容为团旗,齿轮,麦穗,初升的太阳及其光芒,写有“中国共青团”五字的绶带。它象征着共青团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团结各族青年,朝着党所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团员证: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证封面为墨绿色,象征着青春和朝气蓬勃的青年运动;封面上方印有红色烫金团徽,象征着共青团是团结教育青年的核心。1988年5月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实行团员证制度 ①团员证是团员政治身份的公开的、法定的证明; ②团员证是团员管理的有形媒介;
③团员证是团员荣誉的象征,并记载团员在团内获得的奖励; ④团员证体现了团员的利益
团章:总则 + 九章
十四、入团条件,并综合实际阐述
1.年龄为14~28周岁; 2.是中国青年; 3.承认团的章程; 4.愿意参加团的组织;
5.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团队的决议; 6.按期交纳团费 入团手续:
①要求入团的青年,要向团支部委员会提出申请,填写入团志愿书,由2名团员做介绍人; ②介绍人应负责地向被介绍人说明团章,向团的组织说明被介绍人的思想、表现和经历; ③经支部委员会审查,提交支部大会讨论通过;
④报支部大会讨论通过和上级团委批准后,才能成为团员;
十五、如何撰写“入团志愿书”?(用蓝、黑水笔填写;写字工整,不能修改)
1.没有称呼,开头统一:“我志愿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2.写自己的简历(学习生活情况)和入团动机;
3.表明态度,类似:“如果团组织认为我还达不到要求,我将决不气馁;如果团组织批准我的申请,我也将继续努力。”; 4.右下角落款,写上姓名和申请年月日
十六、团歌歌词
5.音乐史复习提纲上 篇五
奴隶社会时期的音乐
二、古希腊的音乐
1、古希腊的乐器
古希腊的乐器见于雕刻、壁画和文学记载的有以下几种 :
西林克斯(syrinx)用芦苇制成,形似排箫的一种吹奏乐器。
里拉琴(Lyre)手指拨弦而发声,最早由乌龟壳制成,有四根弦,后来在发展中形成很多样式,弦也增多,但以七弦为主。
阿夫洛斯管(aulos):也称竖笛,音色近似于现代双簧管,由两根管子组成,一长一短,各有数孔,可以同时发两个音。
3、古腊音乐的调式
古希腊的调式以四声音阶为基础,早期四弦里拉琴的空弦音,刚好是音阶中的四个音。它的调式看阶是自上而下排列的。主要调式有:
多利亚(两个全音一个半音)弗里几亚(全音半音全音)利地亚(半音、全音、全音)
古希腊的记谱法是字母记谱法,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相应的音高。
第三章
中世纪音乐
格里高利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也叫“素歌”或 “古罗马赞歌”。
“素歌”有自己的调式体系,在节奏上自由松散,旋律庄严朴素。歌谱是用纽姆谱记在四条线上。
素歌的特点是:
1、有严格的演唱形式和演规划;
2、都是单音音乐;
3、用拉丁文演唱。
教会调式系统
中世纪教会音乐中运用的调式称为“教会调式”或“中古调式”。
教会调式仍沿用古希腊的调式名称,但与古希腊调式不同。它共有八种调式,四种正调式和四种副调式,将调式的第一级音称为“结音”第五音称为“属音”。以结音开始的为正调式,以属音开始的为副调式。
伊奥尼亚和爱奥利亚调式(今日的大、小调式)是十六世纪瑞士人格拉里安(1488-1565)才把它纳入调式体系的。
圣咏的记谱
现存最早的是9世纪出现的圣咏手抄本,它是用符号谱记谱的。符号谱又称纽姆谱,它用点、横线、斜线、曲线等符号标记在歌词的上方,1 指示旋律的大致轮廓。这是现代记谱法最早的根源。
10世纪出现了“表示音高的”纽姆谱,然后出现了用一条或两条线指示某些相对音高的一线谱或二线谱。到了11世纪初,圣咏开始使用四线谱记谱。这使相对音高的准确记谱法成为可能,只是这种记谱法还不能准确地表示圣咏的时值和节奏。
圭多·达雷佐(Guido dArezzo 约995—约1050)意大利本笃会 修士。他在1025年出版《微言》一书,阐自己的理论,并发明了唱名法,以帮助唱诗班的僧侣记住全音和半音的位置。
他的六声音阶唱名是:ut、re、mi、fa、sol、la。
第二节
教堂复调音乐的产生和发展
对格里戈利圣咏进行改动或加上别的声部都是教会的清规戒律所不允许的。但中世纪的教会音乐家们不甘寂寞,从九世纪开始,不断地尝试着把格里戈利素歌处理成多声部结构。
最早的尝试是以格里戈利圣咏为“固定调”,在它下方加上平行五度或平行四度的声部,称为“奥尔加农”。
一、奥尔加农
“奥尔加农”(Organum),是西方复调音乐的鼻祖。它被看作一种特殊的演唱实践,这种实践最初似乎是在成人与儿童同时演唱圣咏时自然地产生的。
人们发现,一首圣咏可以通过下方增加一个平行四、五度的声部得到装饰而使之显得突出,音响也可以通过上下方八度的重叠而变得更加协和。
11世纪末出现了一种与过去很不相同的奥尔加农,它以四、五、八度的混合为基础。
两个声部时而对比,时而平行,反向进行更多。开始与结束的音总是处在同度或八度上,奥尔加农声部也从圣咏的下方移到了上方,变得越来越突出和独立了。
二、第斯康特
到十一世纪以后,复调音乐吸取了民间音乐中的复调因素,逐渐打破了完全协和音程(纯四、五、八度)平行进行的局限,出现了反向进行和不完全协和音程。
在十二世纪巴黎是多声部音乐的中心地,巴黎的第斯康特(Dis cunt)乐派就是在素歌旋律的上方创作上另外一个声部,与素歌相距八度或五度,两声部可以平行,也可以向或斜行。
三、巴黎圣母院的复调音乐 在巴黎圣母院产生的这种复调传统对音乐史的主要贡献在于,它创造了一种高度装饰性的花腔奥尔加农风格,发展出三到四个独立声部的复调,以及一种以有量节奏控制声部的系统和与之相关的记谱法。
虽然不少音乐家对此都有贡献,但其中有两个最杰出的代表,他们就是雷奥南和佩罗坦。
四、经文歌
13世纪后半叶最流行的复调体裁是经文歌。就像是对圣咏的复调装饰产生出音对音的奥尔加农、花腔奥尔加农和迪斯康特一样,经文歌产生的初衷也是出于对已有复调体裁的进一步装饰。
第三节
中世纪的有量记谱法
复调的发展促进了记谱法的完善,因为声部之间的协调要求更准确的节奏和节拍。
弗朗科在他的著作《有量歌曲艺术》(约1260年)中总结了1225年以来的记谱法,提出了一种新的音符时值系统,这就是对以后几百年的西方音乐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有量记谱法。
弗朗科的系统使记谱法可以明确地指示节奏,包括了三种主要的音符时值:长音符、短音符和小音符。
第四节
中世纪的世俗音乐
中世纪的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是平行发展的,二者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在互相影响。
一
法国的游吟诗人
兴盛于11~13世纪末的游吟诗人,首先出现在法国南方和意大利北部的一些地方。
游吟诗人歌曲的大部分旋律都是音节式的,音域在一个八度以内。在曲式上,这些歌曲大都采用比较有规律的分节歌形式,即多段诗节用同一段旋律演唱。开头连续押韵的两句词往往使用同一旋律,从而形成 AAB形式(也称 “巴歌体”),这是欧洲民歌中常见的一种曲式。
二
德国的恋诗歌手与工匠歌手
12~14世纪,德国也在法国游吟诗人的影响下出现了“恋诗歌手”(或译成“爱情歌手”)。他们创作了一种类似特罗巴多的新的抒情歌曲。这些歌曲也是单声部的,流行于1180~1300年间。
到了14世纪,便出现了“恋诗歌手”的后继者-“工匠歌手”(也译成“名歌手”或“师傅歌手”)。他们是德国城市的工匠手艺人,有着自己的 3 行会性质的歌唱组织。
第五节
古艺术与新艺术
一、音乐的世俗化与“新艺术”
音乐理论家德·维特里的朋友米尔(Jean de Muris, 约1300~1351)在他的论文《新艺术音乐》中也对当时的一些音乐上的新现象作过论述。后来,一些音乐理论家便采用“新艺术”这个词来特指14世纪的法国音乐,以区别于12世纪末到13世纪的“古艺术”时期。
二、“新艺术”的技术特征
在“新艺术”时期,音乐技法上的新特征首先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记谱法有了新的发展,音符的时值增多了,由过去的三种扩大到五种。
(2)音符时值既可以运用二重划分法,也可以运用三重划分法。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十五世纪上半时至十六世纪末)
二、邓斯泰布尔
在这个重要的风格转变时期,邓斯泰布尔(约1390~1453)一位重要的英国作曲家。他的作品当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出现在法国、勃艮第和意大利人的乐谱手抄本中。
第三节
勃艮第乐派
音乐史家曾把勃艮第乐派和佛兰德乐派统称为尼德兰乐派,其中包括从杜费到拉絮斯的四代作曲家。
勃艮第乐派是由勃艮第宫廷供养的一批音乐家中的成员所组成的。他们常用的音乐体裁是“尚松”,重要的成就是确立了大型宗教体裁“弥撒曲”五部分的常规写作形式,代表作曲家为杜费和班舒瓦。
(一)杜费
纪尧姆•杜费(约1400~1474)是15世纪早期最伟大的一位作曲家,他的生涯在15~16世纪的作曲家中是很典型的。这些作曲家一般都出生在北方(阿尔卑斯山以北),但游历了很多地方,并为很多宫廷服务,其中既有北方的也有意大利的。
尚松:指法文的世俗复调歌曲。
二、班舒瓦
吉尔•班舒瓦(约1400~1460)是与杜费同时期的另一位杰出的勃艮第乐派的作曲家。他早年从军,同时学习音乐。大约从15世纪30年代到1453年,他先后服务于勃艮第宫廷和菲利普公爵的小教堂。他很擅长写作世俗音乐。
第四节
佛兰德乐派
在音乐史上的佛兰德乐派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时间持续较久的乐派,也涌现了众多的作曲家,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奥克冈、若斯堪和拉索等人。
一
奥克冈
约翰内斯•奥克冈(1420~1497)被广泛认为是欧洲北部的一流作曲大师。他可能出生于佛兰德东部,并在勃艮第宫廷接受音乐教育,也许曾师从班舒瓦或杜费。
声部之间真正彼此平等和互相依赖的复调,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同质”复调,与它相对的“异质”复调是指14世纪的那种声乐和器乐混合,声部之间明显不相关联的复调。
二
若斯堪
若斯堪•德•普雷(1440~1521)是16世纪初最重要的作曲家。他出生于法国中北部,一生周游各国,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人物,但与尼德兰宫廷的联系并不很密切。
三、拉索
奥兰多•迪•拉索(1532~1594)是佛兰德乐派的最后一位重要的作曲家,他生活和创作于16世纪的文艺复兴晚期。
第五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运动
一、马丁·路德及新教圣咏
马丁·路德领导创作了一种新型的全体会众演唱的歌曲──众赞歌。众赞歌是路德教会的赞美诗。它的歌词通常是分节体的德文诗歌,配以单声部的旋律。
在音乐上,一首典型的众赞歌是短小的,旋律易于演唱。
有些众赞歌是新创作的,另一些是用格里高利圣咏改编而成的,还有一些是用流行的世俗旋律填上宗教的歌词。
众赞歌的功能大体上相当于天主教中的素歌,它们唱出了宗教信仰中的主要教义,并且作为一种可以对之进行复调装饰、扩展和变奏的基础。众赞歌与圣咏的不同在于它是为会众的演唱而创作的。
二、帕勒斯特里纳 与对应宗教改革的音乐
帕勒斯特里纳(1525/6~1594)出生在罗马附近一个叫做帕勒斯特里纳的小镇。他的全名是帕勒斯特里纳的乔万尼•皮埃尔路易吉。
帕勒斯特里那风格,为后来的宗教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榜样,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作曲家,形成了盛极一时的罗马乐派。其代表人物有:那尼尼(约1545-1607)贝多那弟尼(约1567-1621)、索里雅诺(1549-1621)。但是帕勒斯特里那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罗马乐派之处,他所独创的新风格对十七世纪欧洲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广泛的意义。
三、威尼斯乐派
威尼斯乐派的创始人是维拉尔特。
它的后继者有:A.加布里埃利(1510~1586)和他的侄子G.加布里埃利(1557~1612)。
坎佐纳出现于16世纪20年代,最初是由法国尚松移植或改编的,而且都是为管风琴而作的。采用器乐合奏的形式,并独立于声乐,而自由写作的坎佐纳直到16世纪末才较为多见。它最终发展成一种独立的器乐形式,通常由若干对比性的段落组成,每段各有自己的主题。
第五章
巴洛克时期的声乐
1600~1750年这150年间,在西方音乐史上被称为“巴罗克时期”。欧洲音乐史上的巴罗克时期,通常定为1600年—1750年。1600年标志着歌剧的诞生,1750年则是巴赫的死期。
从文艺复兴音乐到巴洛克音乐是时代的必然趋势。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特别是帕勒斯特里那和拉索等人的作品依然是复调音乐,它思想性不强,一般人还是难于理解和接受,跟广大市民的要求有距离。
第一节
巴洛克音乐的一般特点
一
通奏低音
很多巴罗克时期的音乐作品都有一个基本的结构框架,其中,有一个单独的旋律线条,还有一个在下方支持它的基础低音,这个低音是从和声上加以构思的。这个突出两端的主调的织体是由数字低音记谱法记录下来的,这种方法也称通奏低音记谱法。
数字低音:作曲家只写出旋律和低音线条,而把中间的声部留给演 6 奏者即兴完成。如果在一个低音上方的和弦不是根音位置,就需要在该音上标记数字,指示出低音上方的音程,以便演奏者据此奏出恰当的和声。
第二节
早期歌剧
歌剧产生于十六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历史上最早的歌剧是1597年在弗罗伦萨贵族柯尔西的宫中演出的《达芙尼》,它是作曲家佩里根据里努契尼的脚本所写的。
1600年佩里与里努契尼再度合作,为庆祝法国国王,享利四世与意大利商人、新贵族梅第的女儿玛丽亚的结婚典礼而作了歌剧《犹丽狄西》。
1637年,威尼斯建立了第一座公众歌剧院—圣卡西亚诺剧院,从此,那里的歌剧的资助者不再是皇家的保护人,而是买票的观众。
一、威尼斯歌剧与蒙特威尔第
蒙特威尔地的后继者卡瓦利(1602-1676)和切斯蒂(1623-1669)根据观众的艺术趣味,写了不少规模宏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并有华丽舞台设计的歌剧。咏调不但和宣叙调分了家,而且逐渐形成一系列为后人所沿袭的模式。
17世纪中叶以后,威尼斯歌剧渐趋程式化,歌者演唱咏叹调可以任意加花,歌手成了歌剧艺术的主宰,以卖弄技巧吸引观众为能,为了追求音色,专门用阉人歌手扮演主要角色;不顾内容地追求宏大,豪华的场面和奇特的机关布景。这种倾向在那不勒斯歌剧中尤为突出。这就使得意大利正歌剧走入了不健康的发展道路,也使得正歌剧由兴盛步入了哀落。
二、那不勒斯歌剧
17世纪后期,意大利歌剧在那波利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变得更加成熟,形成了歌剧的“那波利风格”。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曲家是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1660~1725)。
在他的歌剧中,优美的声乐旋律线条被简单的和声所支持,形成简洁的织体。
宣叙调被分成两类,一类是清宣叙调,只用通奏低音乐器 组伴奏。
另一类是伴奏奏宣叙调,由弦乐伴奏,有时也动用乐队中的其它乐器。这种宣叙调通常用于比较紧张的戏剧性场景中。
在咏叹调中,返始咏叹调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是一种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的咏叹调(A-B-A)。它为声乐技巧的展示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在从头反复的段落中,歌手经常可以增加即兴的装饰。
此外,还有叙咏调。它介于咏叹调和宣叙调之间,是一种位于宣叙调内部的抒情的、咏叹调似的段落,带有清晰的节拍。
三、法国歌剧
让-巴蒂斯特•吕利(1632~1687)是创作这种法国歌剧的代表性作曲家,他出生于意大利,但长期服务于法国宫廷。
第三节
清唱剧与康塔塔
一、清唱剧
清唱剧(oratorio也称神剧或圣剧)的名称来自演唱它的最早的地方的名字—祈祷室(oratories),这是教堂中的一部分,信徒们在那里聆听布道和虔诚地歌唱。这种体裁有如下几个特点:
(1)采用宗教题材,歌词是拉丁文或意大利文的。
(2)不在舞台上演出,情节由一个叙述者进行描述。
(4)清唱剧的风格和歌剧很接近,不过合唱比在歌剧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在清唱剧中可以对情节进行叙述、评论和道德上的反思。
清唱剧与歌剧的不同是:没有布景、服装和动作,多在音乐会上演出。与康塔塔的区别是:篇幅较大,有较鲜明的戏剧结构和情节,更富史诗性和戏剧性。
二、康塔塔
康塔塔(cantata,原意是被唱的),是由宣叙调、咏叹调、二重唱和合唱组合而成的声乐套曲。
第四节
巴罗克时期的器乐
一、键盘乐器 巴罗克时期的键盘乐器分为管风琴和古钢琴两大类。
(一)管风琴
管风琴这种最古老的键盘乐器在巴罗克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巴罗克晚期,德国成为管风琴创作的一个中心,北部的作曲家为路德教会仪式创作了大量管风琴曲,其中以托卡塔、赋格曲和根据众赞歌改编的乐曲为主。
托卡塔:是一种由多段组成的、在模仿对位和自由即兴的织体之间交替的器乐曲。
(二)古钢琴
古钢琴分为击弦的和拨弦的两种,击弦的叫楔槌键琴(Clavichord,音译:克拉维科德),拨弦的叫羽管键琴(Harpsichord,音译:哈普西科德)。
意大利人克利斯托弗利是现代钢琴的发明者。
他原是一位羽管键琴制造者,于1709年,在羽管键琴上安装了用槌击弦的键盘机械,奠定了现代钢琴的基础。
由于这一改进,弥补了古钢琴和羽管键琴几乎无法调节音量的缺点,这种钢琴在演奏时,随着对键子敲击力的变化来改变音量的大小,音量也比古钢琴和羽管键琴大得多。因此,最初它命名为“可强可弱的哈普西科德”。
二、器乐合奏的音乐
晚期巴罗克的合奏曲的主要体裁是奏鸣曲和协奏曲。前者是一种室内乐,而后者是具有较大规模的乐队作品。
(一)奏鸣曲
到大约1660年,奏鸣曲这个词开始被用来指多乐章的器乐作品。
奏鸣曲可以按两种交叉的标准来分类,一种是按功能分,可以分为两类: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
教堂奏鸣曲由一些抽象的乐章和舞曲混合而成,常见的乐章速度的顺序是这样排列的:慢-快-慢-快。
室内奏鸣曲是由一些风格化的舞曲构成的组曲,有时也用一个非舞曲形式的引入性乐章。
另一种是按织体分,可以分两类:独奏奏鸣曲和三重奏鸣曲。
三重奏鸣曲是为两个高音乐器和通奏低音乐器而作的。独奏奏鸣曲则是为一个乐器(通常是小提琴或长笛),以及通奏低音乐器而作的。
阿尔坎杰罗•科雷利
意大利作曲家阿尔坎杰罗•科雷利(1653~1712)是创作这种巴罗克合奏奏鸣曲的重要作曲家。
拉莫
让-菲利普•拉莫(1683~1764)是18世纪法国最重要的作曲家。
1722年他的第一部音乐理论著作《和声学》在巴黎出版。他总结了近代功能和声的很多基础理论,包括和弦是首要的和声因素;三和弦的结构;转位和弦的同一性;主、属和下属和弦作为调性的支柱;通过轴心和弦的转调,以及旋律小调的音阶等等。
D.斯卡拉蒂
多米尼科•斯卡拉蒂(1685~1757)是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的儿子,出生于那不勒斯,最初的音乐训练可能来自他的父亲。早年曾在威尼斯和罗马任职,创作了一些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
斯卡拉蒂的键盘奏鸣曲都是单乐章的,而且绝大多数是为羽管键琴而作。
(二)协奏曲
协奏曲出现于17世纪的80和90年代,很快便成为巴罗克器乐作品的最重要的形式。
这种形式建立在一个独奏者(或一组独奏者)和一个乐队之间的系统性对比的基础之上。
它有两大类,一类是大协奏曲,另一类是独奏协奏曲。
大协奏曲是用一个独奏者的小组(主奏部)和一个较大的乐队(协奏部)相抗衡,这个乐队通常由弦乐器组成。
独奏协奏曲则是用一个单独的独奏者和乐队相抗衡。它是协奏曲发展到最后的一种形式,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种形式。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1678~1741)出生于威尼斯。
维瓦尔第大部分的协奏曲有三个乐章(快-慢-快),中间的乐章在主调上或在一个近关系调上(关系小调、属调或下属调)。
维瓦尔第的OP.8包含12首小提琴协奏曲,其中4首名为“春”“夏”“秋”“冬”单独命名为《四季》,每曲都由“快—慢—快”三乐章组成,每首前面都冠有一首描写四时景色的十四行诗。
《四季》是音乐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标题音乐。
第六章
巴洛克音乐大师
巴赫和亨德尔是巴洛克音乐发展到高峰时期的两位代表人物。他
第一节
亨德尔
一、简要生平及创作道路
格奥尔格•弗利德里克•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1685年2月23日生于德国的哈雷。
他的创作道路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三)1710年—1720年伦敦和汉诸威时期:这期间1710年2月出任汉诸威选帝候的宫廷乐师;同年11月到伦敦,1711年2月22日伦敦草料市场皇家剧院演出了他的正歌剧《里那尔多》(1711);1711年6月回到汉诺威;1712年11月再度去伦敦,这时他创作的两部歌剧《忠实的牧羊人》(1712)和《泰塞奥》得到了上演。管弦乐《水上音乐》(1717)。
他还于1726年2月加入了英国国籍,改称英国名字乔治·弗里德里克·韩德尔。
(五)1730年以后,伦敦晚期:这期间在伦敦的意大利正歌剧由于受到英国民谣歌剧《乞丐歌剧》(1729)的冲击,使亨德尔经营的皇家歌剧院一蹶不振,只好关门大吉了。
韩德尔就将创作方向转问了请唱剧方向,并发现请唱剧更能发挥自己的创作风格。代表作品有(1736)《扫罗》(1739)、《以色列人在埃及》(1739)、《弥赛亚》(1742)、《参孙》(1743)、《犹太·马卡白》(1746)等。
这期间还创作了著名的管弦乐《焰火音乐》(1749)。
二、亨德尔的音乐创作
(一)韩德尔的歌剧
他的歌剧主要是以意大利那不勒斯乐派的歌剧为模式。虽然在歌剧音乐的戏剧化上,在歌剧内容的深度上等作了一些尝试,但还是摆脱不了论为贵族宫廷的享受工具。
所不同的是音乐较意大利歌剧戏剧化了;伴奏也起了一定的表现心理或描绘背景的作用,在伴奏织体和和声上都较为丰富;首创了英雄性的咏叹调风格,这种咏叹调音域广、跳动大、节奏强、有进行曲的风格。
二、亨德尔的清唱剧
亨德尔的最优秀的创作还是他的清唱剧。其代表作有《弥赛亚》(1741)、《扫罗》(1739)、《以色列人在埃及》(1739)等。
韩德尔清唱剧的独特贡献:
(1)从1743年《孙参》以后他用亲切、自然的男高音代替了矫柔适作的阉人歌手。
(2)改变了过去意大利歌剧中只重视独唱,不重视合唱的陋习。
(3)他从1739年后所作的清唱剧唱词全用英文,有一定的通俗性和民族性,思想内容顺应了历史前进的潮流。
(4)他的清唱剧一返过去迎合宫廷趣味的意大利歌剧的浮夸风格,而以朴素、坚定、生机勃勃的风格描绘了正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
第二节
巴赫
一、简要生平及创作道路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出生于德国中部埃森纳赫地区的一个音乐世家。
创作道路
3、克顿时期(1717-1723)
这时他在安哈尔特一克顿宫廷任乐正,这是巴赫音乐创作上的一个丰产时期。这一时期无论是宗教音乐还是世俗音乐的创作都已非常成熟。代表作品有:《勃伦祭堡协奏曲》、《平均律钢琴曲集》(上卷)、请唱剧《约翰受难曲》等。
四、莱比锡时期(1723-1750)
这时巴赫在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任合唱队长。此后一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余年。这时期也是巴赫创作上的一个盛期,代表作品有:《平均律钢琴曲集》(下卷)《咖啡康塔塔》、《农民康塔塔》、室内乐《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b小调弥撒曲》、请唱剧:《马太受难曲》。
巴赫在世俗器乐曲的发展中,取到很大的作用,他的世俗器乐曲代表作品还有:《管弦乐乐组曲》。古钢琴曲《法国组曲》(6首)、《英国组曲》(6首)管风琴曲《托卡塔与赋格》等。
巴赫的音乐旋律流畅、纤细,有一定的思想内容,有较为严谨而完美的形式。
以赋格形式为主,但在他的赋格音乐发展了主调和声思维和调性功能思维。
他在音乐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个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证实了十二平均律理论的优越性,并完善了大小调式体系;他的组曲和协奏曲为古典交响乐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对键盘乐器演奏指法的改革卓有成效,其指法体系一直沿用至今。
音乐欣赏的基本知识
1、音乐的基本体裁
2、音乐的曲式结构
6.初三化学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篇六
一、重要的化学概念
(一)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例:洁净的空气、天然水、过氧化氢溶液、石灰水、碘盐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例如:水、纯净水、蒸馏水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金属单质:铜Cu、汞Hg等
非金属单质:氧气O2、氮气N2、氢气H2、氯气Cl2、金刚石C、硅Si
稀有气体:氦气He、氖气Ne、氩气Ar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MgO、KMnO4、Ca(OH)
2、NaCl 氧化物:由一种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例:水H2O、氧化铁Fe2O3、四氧化三铁Fe3O4
(二)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
宏观: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微观: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水H2O、氧气O2、氮气N2、氢气H2、二氧化碳CO2等。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金刚石C、石墨C、硅Si、金属(如:汞Hg)。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NaCl)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Na+和Cl-)。
相关概念:
1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表示方法:元素符号。例:H、O、Fe、S
2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表示方法:化学式。
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是水分子,不是氧原子和氢原子。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变(不可分),实则是原子核不变,而核外电子(尤其是最外层电子)一定要发生变化,否则就不能生成新物质。
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表示方法:离子符号。
阳离子带正电荷如钠离子Na+,钙离子Ca2+,镁离子Mg2+,铝离子Al3+,铵根离子NH4+;
阴离子带负电荷,如氯离子Cl-,硫离子S2-,氢氧根离子OH-,硫酸根离子SO42—,硝酸根离子NO3-,碳酸根离子CO32-
4原子的构成
(1)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
离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离子显电性。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
(3)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会画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例:氯原子Cl
(4)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它们的原子核相同(即质子数相同,中子数相同),相对原子质量相同;核外电子数(主要是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同;原子呈电中性,而离子显电性。5 元素
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里、生命细胞中和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都是氧(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
(3)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不同,或说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或说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
最外层电子数还决定元素分类: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在1~3为金属元素、一般在4~7为非金属元素、8为稀有气体元素(氦为2)。
(4)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上册书75页表4-6)
氢___氦____ 锂____ 铍____硼____碳____氮_____氧_____氟_____氖_____钠____镁_____ 铝______硅_____磷_____硫_____氯______氩_____ 钾_____钙_____锌____铜______铁____汞_____银____钡_____锰______铂_____ 金_____碘_____
(5)元素符号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有时还能表示一种单质如Mg。
H
氢元素;一个氢原子
(三)物质组成的表示:化学式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镁Mg 锌Zn 铝Al 铜Cu 铁Fe 汞Hg 氢气H2 氯气Cl2 氧气O2
氮气N2 磷P 硫S 硅Si 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
氧化钠Na2O3 氧化钙
氧化镁
氧化铝
氧化铜
四氧化三铁
二氧化碳
五氧化二磷
二氧化硫
二氧化锰
氧化汞
氧化亚铁
氧化铁
水
三氧化钨
盐酸
碳酸
氢氧化钠
氢氧化铜
氯化钠
氯化锌
四氯化硅
硫酸铜
硫酸铵
硝酸钠
硝酸铵
碳酸铵
碳酸氢铵
碳酸钙
高锰酸钾
锰酸钾
1.化学式的含义(仿照水的写二氧化碳的)
H2O
二氧化碳
CO2
微观
1个水分子
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氢、氧原子的原子个数比为2:1。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宏观
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6×1 = 1:8
(1)宏观: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果题目中只出现了物质的名称,这时应从元素的角度回答,它是由某元素和某元素组成的。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2)微观:物质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果题目在出现某物质名称的同时,名称的后面跟有“分子”,则是要从微观的方面描述该分子的构成,这时应从原子的角度回答,它的一个分子是由几个某原子和几个某原子构成的。
2.化合价
+1价:H、Ag、K、Na、NH4,+2价:Ba、Ca、Mg、Zn、Cu、Hg、Fe(亚铁)
+3价:Fe(铁)、Al
-1价:F、Cl、Br、I、OH、NO3 -2价:S、O、SO4、2 CO3
(1)通常H显+1价、O显-2价是推算其它元素化合价的基础。
(2)具有变价的元素,重点是Fe可显+2价(亚铁)或+3价(铁)。
(3)化合价法则: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3.数字的意义(微观):
①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
2O:两个氧原子
②元素符号右下脚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原子的个数。O2: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③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
2O2:前面的2表示两个氧分子,④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
2Na+两个钠离子
注:原子、分子、离子三种粒子个数不只“1”时,只能在符号的前面加,不能在其它地方加。如:两个氧原子:2O(而不是O2,O2是分子);
7个二氧化碳分子:7CO2;
两个钙离子:2Ca2+
先写出粒子的符号,再在符号前面标出粒子的个数!
4.离子符号歪戴帽,先写数字后写号,1省略。表示一个离子带几个单位的正(负)电荷。
价标符号正戴帽,先写正负,再写数字,1不省略。表示正(负)几价的某元素。
Ca2+:一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微观)。
Ca:正2价的钙元素(宏观)。
(四)化学变化
1.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燃烧、由燃烧引起的化学性爆炸、钢铁生锈、孔雀石(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食物腐烂、动植物的呼吸、杀菌消毒、食物(蛋白质、淀粉)消化、葡萄糖在酶作用下缓慢氧化释能等。
物理变化:木棍折断、冰雪融化、酒精或氨水挥发、矿石粉碎、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过滤、蒸馏、物理性爆炸如车胎充气爆胎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还原性、氧化性、对热稳定性等;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溶解度)、挥发性、吸水性等。
3.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的变化,最常见的是热量的变化,即反应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4.化学变化(化学反应)还伴随有发光、产生气体、生成沉淀、颜色变化等现象。
5、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MnO2是过氧化氢分解、氯酸钾分解制氧气的催化剂;酶是重要的生化反应催化剂,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为麦芽糖。)
(五)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1.二种基本反应类型
特征
实例
化合反应
“多”变“一”
C + O2 = CO2
分解反应
“一”变“多”
2H2O =2H2↑+O2↑
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化合反应】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
纯氢在空气中燃烧
磷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
硫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
汞在氧气中加热 【分解反应】
电解水
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
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加热氧化汞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制氧气
2.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反应。如:
4P+5O2 =
2P2O5,CH4 + 2O2 = CO2 + 2H2O 氧气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六)常见物质的色态
物质色态
气体
无味
氮气N氧气O2
氢气H2
二氧化碳CO2
一氧化碳CO
甲烷CH4
有味
氨气NH二氧化硫SO2(刺激性气味)
氯化氢气体 HCl
固体
黄
S粉 硫磺
蓝
氢氧化铜Cu(OH)2
硫酸铜CuSO4
红
红磷P 暗红色
Fe2O3
红棕色
铜Cu
(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白
P2O5五氧化二磷
氯酸钾KClO3
MgO 氧化镁
白磷P
氯化钾KCl
碳酸钠Na2CO3
碳酸钙CaCO3
黑
C
炭粉
二氧化锰MnO2
氧化铜CuO
四氧化三铁Fe3O铁粉
Fe
暗紫
KMnO4 高锰酸钾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一)空气(混合物)
1、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测定方法:在密闭空间里通过化学反应消耗氧气,然后测量剩余体积。(如图)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约占瓶内气体体积的1/5。结论:红磷燃烧消耗空气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使集气瓶中气体压强减小,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实验时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水的目的:使装置尽快冷却。
误差分析:
水面上升<1/5的原因:①瓶中氧气没有被完全耗尽②红磷量不足③装置漏气④未等装置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水面上升>1/5的原因:止水夹没有夹紧,燃烧匙伸入集气瓶的速度太慢
不能用硫粉、木炭、蜡烛代替红磷,因为其燃烧产物是气体;
也不能用铝箔、铁丝代替,因为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不能消耗氧气。
3、物质的用途:
氧气: 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潜水、宇宙航行、燃料燃烧、炼钢、金属切割、气焊等。
氮气:保护气、冷冻剂
稀有气体:保护气、电光源
4.目前计入大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二)氧气
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这两个性质决定了氧气的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
2、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注:O2具有助燃性,但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燃烧。)
反应物质
反应现象
文字表达式
硫
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磷
剧烈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生成大量白烟。
碳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无色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铁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氢气
纯净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热,倒扣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生成。
①铁丝、铝箔在氧气中燃烧前,一般需在集气瓶底留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热的熔融物溅落瓶底使瓶底炸裂。
②硫在氧气中燃烧前,一般需在集气瓶底留少量水或氢氧化钠溶液,用来吸收反应生成物二氧化硫,防止任意排放污染大气。
③点燃氢气之前必须要验纯。验纯方法:<1>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2>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若“噗”的一声,氢气已纯;若有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
(三)水
1、电解水实验:无色液体生成两种无色气体,正极氧气(正阳门)负极氢气(复兴门),氢气与氧气体积比为2:1。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2、纯水与天然水:纯水是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构成粒子是水分子,是纯净物;
天然水(例如矿泉水、河水、海水等)里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是混合物。
天然水可以通过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方法可以除去杂质,变成纯水。
单一操作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蒸馏。
3过滤:将液体与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如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粗盐提纯等。
(1)过滤操作要点: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留气泡。
二低: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玻璃棒斜靠在三层滤纸处;倾倒液体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漏斗下端口紧靠烧杯内壁。
(2)造成滤液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倾倒液体时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
4、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如自来水、矿泉水;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如蒸馏水,纯净水。
硬水和软水的检验方法:取两种水样少许,分别加入肥皂水,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水,产生泡沫少且有浮渣的是硬水。
硬水软化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蒸馏或煮沸。
5、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①工业生产中的废气、废水和废渣。
②农业上的农药、化肥的任意施用。
③城市生活污水(含磷洗衣粉等)的任意排放。
6.水资源的保护:节约用水和防止水体污染。具体措施为:
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力度;
②工业“三废”的综合治理和达标排放;
③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④提高国民的节水、爱水的意识。
三、化学基本实验与科学探究
(一)常用仪器名称和用途(课本,150---151页)、药品的取用(固体、液体的药品取用)课本18-19页、药品的称量(152页)、量取滴加(课本19—20页)、物质的加热(课本20--22页)、玻璃仪器的洗涤(课本22--23页)、仪器的装备(152---153页)
1.托盘天平的使用程序:
天平调零――托盘垫纸(或小烧杯)――左物右码(从大到小)――平衡读数――
砝码回盒――游码回零
2.仪器的装备:顺序从左到右,从下到上;制备气体时发生装置在左,收集装置在右。
3.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如图):将导管放入水中,用手捂住容器,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产生,如果有气泡产生,松手后有水
进入导管,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4.气体的收集:排水集气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
(1)溶于水或与水反应的气体不宜使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2)如果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且气体不与空气反应,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如氧气;
收集气体时如果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且气体不与空气反应,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如氢气;
(3)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要伸入容器底部,便于空气的排除。
5.常见事故的处理:酒精灯不慎碰倒起火,用沙子或湿抹布盖灭,不能用水泼灭。
6.过滤基本操作:使用仪器、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玻璃棒的作用,见上面。
(二)物质的制备和性质
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氧气
药品
①H2O2、MnO2
②KMnO4
③KClO3、MnO2
反应原理
仪器
装置
固固加热
固液不加热
收集方法
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实验步骤
检、装、固、热、集、移、熄
连、检、固、液、集、满
验满
将带火星木条靠近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氧气已满
检验
将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步骤、现象、结论三环节)
注意事项
排水法收集后,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停止加热(其他见笔记)
长颈漏斗下端应液封(其他见笔记)
(三)物质的鉴别:会鉴别氧气、氮气、空气、二氧化碳(可参考绿皮P17-4)
实验步
实验现象
结论
(四)科学探究
探究点:蜡烛燃烧、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的比较、空气成分的测定、催化剂、氧气的制法、电解水、分子的扩散
会写实验报告:实验目的、实验设计(步骤)、现象、结论。
(已知物质探究的实验、未知物质的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准备好水电解装置,加水,接电源
两极均产生气泡气体体积比是1:2(正极:负极)
水通电后能产生气体
用试管收集产生的气体
正极:用带火星木条伸入气体中
负极:用拇指堵住试管口,靠近火焰
带火星木条复燃
发出爆鸣声,火焰摆动
证明该气体是氧气
证明该气体是氢气
课本上的探究实验:观察蜡烛燃烧(p12——p13活动与探究)、酒精燃烧、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课本p14——p16活动与探究)
未知物质的探究:纸张燃烧、教室中二氧化碳与操场上二氧化碳含量的不同
例如: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蜡烛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①将蜡烛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洁净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蜡烛燃烧后有水生成,证明蜡烛中含有氢元素
②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证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
五、化学计算(注意格式,依照书上p84—p85的格式)
1、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利用化学式的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及总和
(计算总和时,是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面的系数相乘)。
(2)计算化合物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化合物中各组成元素的质量比是指各组成元素的原子个数与其相对原子质量乘积的最简整数比
(3)计算化合物中某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
化合物中某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
(4)已知物质质量(纯净物)求元素质量 物质的组成知识点:
宏观: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微观: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水H2O、氧气O2、氮气N2、氢气H2、二氧化碳CO2等。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金刚石C、石墨C、硅Si、金属(如:汞Hg)。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NaCl)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Na+和Cl-)。
相关概念:
1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表示方法:元素符号。例:H、O、Fe、S
2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表示方法:化学式。
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是水分子,不是氧原子和氢原子。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变(不可分),实则是原子核不变,而核外电子(尤其是最外层电子)一定要发生变化,否则就不能生成新物质。
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表示方法:离子符号。
阳离子带正电荷如钠离子Na+,钙离子Ca2+,镁离子Mg2+,铝离子Al3+,铵根离子NH4+;
阴离子带负电荷,如氯离子Cl-,硫离子S2-,氢氧根离子OH-,硫酸根离子 9 SO42—,硝酸根离子NO3-,碳酸根离子CO32-
4原子的构成
(1)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
离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离子显电性。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
(3)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会画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例:氯原子Cl
7.毛泽东理论考试复习提纲 篇七
一、主观题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30-31)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系:“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以及相互关系(82-86)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99-102)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4、社会主义的本质(117)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党在十三大正式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47)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十七大又把“和谐”写入基本路线。
6、三个有利于判断(167)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7、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和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168-169)
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妥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8、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187)
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其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展开分析(192)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的原因(196)
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的程度的不同。
11、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参考198页)
1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施的重大战略(201-214)
第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四,统筹区域发展
第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六,扩大就业
1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210)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
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党的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
14、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主要体现在?(223)
第一,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第二,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
第三,历史使命相同。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251)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的享有者、传承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6、你对和谐的理解和运用(276)
理解: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的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全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运用(结合实际)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
第一,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第二,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关系;第三,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17、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281)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18、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312-313)
第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第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第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第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
第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19、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80)
第一,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第二,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第三,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二、客观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3)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24)
3、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仍是党在21世纪伟
大而艰巨的三大历史任务。(28)
4、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
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29)
5、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
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35)
6、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
法是统筹兼顾。(36)
7、不少人的思想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依然处在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邓小平特别强调
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46)
8、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讲话中对党的思想路线内容作了概括“实事求
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47)
9、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
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58)
10、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
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72)
11、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不同;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紧密衔接,中间
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称为“一次革命论”,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又称“二次革命论”。(75)
12、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
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90)
13、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
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97)
14、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第二阶段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98)
15、邓小平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
本原则。(120)
16、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122)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132)
18、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意
识到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134)
1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
之间的矛盾。(143)
2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所在。(156)
21、如何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使之得到更快发展,理论上需要有新的突破。市场
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81)
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一方面,必然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另一
方面,又具有市场经济的特征。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又体现在: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183)
23、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在所有制理论上的与时俱进。(185)
2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
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其主导作用。(189)
25、国有经济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189)
26、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188)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190)
27、按生产要素分配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
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194)
28、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
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07)
29、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发展国民经济必须以农业为基
础(210)
3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224)
31、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24932、以“四有”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493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
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56)
34、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25635、江泽民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胡锦涛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259)
3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316)
37、国际舞台出现大动荡、大分化和大改组的局面,世界格局逐步向多级化方向发展。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的终结。
38、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军事力量仍是关键因素。(321)
39、五项基本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27)
40、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
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也需要团结个方面的力量。(345)
41、《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
【初中音乐考试复习提纲】推荐阅读:
高一年级音乐鉴赏复习提纲10-02
初中思想品德复习提纲10-20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12-12
享受音乐初中作文07-23
初中音乐课本目录09-06
初中银杯音乐教案10-08
初中音乐备课计划11-08
我爱音乐初中作文11-21
人教版初中地理总复习提纲06-12
初中音乐无锡景教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