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2024-09-24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共10篇)(共10篇)

1.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篇一

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这一职业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而且这些“人”是可爱的,调皮的,叛逆的孩子们。社会赋予教师的责任是培养好“祖国的未来”。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应具备这些:自信积极、宽厚仁爱、交往和谐、善于适应、充满活力······。因此做一个好教师真不容易。但是,即便如此不易,我们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得坚持的走下去。坚持着一路走来,有过很多次抱怨,有过很多次厌倦,更有很多次被学生气得想大声的哭,但是当看到学生能流畅,有表情得演唱我所教给他们的歌曲时,我会心满意足,比拥有一款漂亮的首饰更开心;当听到学生与我迎面走来时的那一声“老师好”,我会忘记他们的调皮,觉得孩子们时那么的可爱;当我的论文或是教学设计获奖时,我会感到生活时如此有意义、、、、、、。怎样才能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呢?我思量很久,终于有了一个答案,那就是我的心里应该充满阳光,拥有阳光般的心态。

用阳光心态寻找美好,善于发现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要学会欣赏学生们的每个瞬间,要热爱每个孩子,相信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用阳光心态享受生活,学会放下。该放下的放下,学会谅解、宽容,要建立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是从正面看问题,乐观地对待人生,乐观地接受挑战和应付麻烦。也许当接受一个公开课的任务会感到压力,但回过头看来,这一过程是多么宝贵,它让我成长,让位哦收获,让我体现了人生的价值。

阳光是世界上最纯粹、最美好的东西。它驱除阴暗,照耀四方,让人心旷神怡;让世界满是向上和成长的力量。所以我要以阳光的心态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用这美好的光芒,照耀我的学生们,也让我的人生如七色光一样丰富多彩。

教师心理健康学习心得 当今的社会里,压力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今天的教师的压力与比过去相比要大得多。如:课程改革、教学行为、人际关系、角色转换、专业发展„„

教师应该树立正确而且稳定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个体因为对自己更加了解,由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要淡薄名利,随遇而安,不要斤斤计较,愤愤不平。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教师应善待自己,帮助自己,要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来维护心理健康。第一,要正确地了解自己,确认自我价值,并接受自己。古人早有明训:“人贵有自知之明”,“天生我才必有用”等等。很多教师由于自我认知偏差,不能正确把握自己,带来诸多心理问题,甚至形成心理疾病。因此,如果一个教师能正确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扬长避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就能提高自己的心理成熟度,并体现自身的价值。第二,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现代心理学心身研究认为,情绪在心理疾病中具有核心作用。积极的情绪对健康有增力作用,而消极的情绪不仅对健康有减力作用,而且导致人的心理障碍。而教师面对繁重的工作,复杂多变的教育对象,迅速变化的世界,难免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反应,如不及时疏导。不仅影响自身,更会投射到学生身上。当教师心怀不良情绪时,可试一试情绪调节法,以保持心理平衡。

建立良好人际交往圈。教师要学会与人交际,善于与人交际,将自己和谐地融入社会之中,保证健康的心理。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第四,积极进取,努力工作。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个体,其重要特点是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也只有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把工作当作乐事而不是负担的教师,才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第五,换位思考,调整看问题的角度。换位思考问题,从积极的角度出发,多看主流的和正面的事物,避免以偏概全。第六,低调处理问题,知足常乐。人生中的自我由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构成;面对完美的渴求在,我们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以平常人的心态,告别心理困境。

教师是树,心理健康是阳光。愿每位教师都有阳光灿烂的心态,让教育之花更鲜艳!让教育之果更丰硕!让自己的工作更顺利,让学生的学习更优秀,让家长更满意,让校园更和谐。

2.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篇二

教材是国家课程和课程标准的主要物化载体, 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主要依据。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教材的编写和教学的实施, 关键在于教师的积极参与, 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教师的专业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指出“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 才有好的教育”。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质量最基本的途径, 是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两者之间最重要的载体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因此, 如何在教材中落实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 帮助和指导教师通过教学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 是教材编写者必须研究的课题。

儿童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 是为个人学习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健康意识和行为习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 而小学体育也承担着为中学体育打基础的任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 小学阶段不编写学生用的体育与健康教科书, 需要编写教师用书并经教育部审定通过后在学校进行使用。从这个层面来看,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小学教师用书》 (以下简称《教师用书》) 兼具了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的双重功能。

正因为如此, 《教师用书》的编写对帮助和指导体育教师实施有效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从教材内容的选择、体例结构的编排与设计等方面, 探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师用书》如何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 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落实课程标准中有关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

一、创新教材内容体例结构, 以利于教师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分四部分阐述了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依据, 但相对于具体的教学活动来讲, 显得宏观而不便于一线教师把握。那么, 要帮助教师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课程标准》在小学三个水平阶段的要求, 需要在教材内容体例结构的构建上进行创新。为便于教师通过教材的阅读和使用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教学的指导, 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师用书》采取“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构想”、“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体育运动技能”和“教学实施指导与示例”四部分的内容体例结构的设计。

为什么进行这样的设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帮助体育教师正确理解课程的性质, 全面把握《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学习方面目标、水平目标和课程内容四个层次的相互联系与递进关系, 掌握小学三个水平阶段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要求, 以便于教师能够结合学生、师资、场地、器材、季节气候等实际情况, 进行教学的整体设计。二是帮助体育教师开展健康教育教学。《课程标准》不仅将小学体育学科名称改为“体育与健康”, 而且实质性地融合了健康教育内容, 考虑到体育教师学科背景的实际和教学特点, 既要让体育教师拿到教材就能够实施教学, 还要在此基础上为教师的发展和提高创设一个良好空间, 需要为体育教师提供一个指导性、操作性和实效性都比较强的健康教育内容的体例结构设计。三是体育运动知识技能是落实《课程标准》的目标和内容要求的核心载体, 如果没有运动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和锻炼, 也就谈不上其他三个方面目标的达成。《课程标准》将运动技能的内容按照“基本身体活动”、“体操类活动”、“球类活动”、“武术”、“游泳或冰雪类活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分为六大类教材内容, 但仅简要列举了一些具体项目, 没有进一步明确小学三个水平阶段具体的教材内容, 因此在教材编写中需要对该部分课程内容进行细化和具体化。四是体育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如何依据《课程标准》和有关要求组织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的编写需要帮助体育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 制定合理的教学工作计划, 规范并提高教学的效率, 实施学习评价。

与《课程标准》相对应, 《教师用书》体例结构的构建, 便于教师将《课程标准》与教材选择和教学实施综合考虑, 帮助和指导体育教师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 满足体育教师实施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

二、构建以知识、技能和方法为载体,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

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是学生科学从事体育锻炼、自我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体育学习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既是体育教学目标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极大地丰富了体育与健康的知识、运动技能和发展体能的课程内容, 在《教师用书》中要编写好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内容, 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

但在教材编写中, 还不能让体育教师误认为“运动知识、技术和方法是教学的唯一任务”, 在强调运动知识、技术和方法的载体作用的同时, 还要适当挖掘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 体育对学生身体、心理、社会等方面产生的特殊作用和影响。学生也只有在学习、掌握和运用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 才能产生诸多心理感受, 感悟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 这也是体育与其他学科本质的不同。需要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顽强、坚韧不拔、果断、勇敢、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体验体育乐趣、学会悦纳别人等品质, 而学生只有在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身体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这些心理感受, 才能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丰富而深刻的体验。因此, 在编写《教师用书》时要充分认识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作为达成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作用, 不但要帮助和指导体育教师教好它, 还要根据学生不同水平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分层次、恰当地提高技术的含量和适宜的难度, 并与学生体育与健康的行为、态度和能力的发展有机结合, 体现体育与健康学科对学生多元的教育价值。

学校体育的本质, 首先是教育, 以育人为宗旨。《教师用书》的编写要改变过去多针对体育知识、技术本身进行阐述和分析的教材体系, 要构建以教材概述、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组成的结构体系, 从体育单项教材自身所具有的特点, 层层剖析单项教材的教育、健身、心理、社会、生活、思想品德等多元价值, 特别是在教学建议部分, 从如何指导教师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角度切入, 把技术教学与教师的引导点、启发点、关注点、思考点、提问点、评价点等相结合, 转变教师的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既充分发挥知识、技能、方法的载体作用, 也使传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体系转变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体系, 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

三、重构健康教育内容, 以利于课程内容要求的实现, 帮助教师有效实施健康教育教学

《课程标准》把学科名称由原来的小学“体育”改为“体育与健康”, 并从课程内容上实质性融合了部分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 从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5个领域丰富和增加各水平阶段的健康教育内容, 并提出“重视健康教育”和“充分利用雨雪等天气的上课时间, 每年保证开展一定时数的健康教育内容教学”等教学要求。怎样帮助体育教师在有限的课时中获取健康教育教学收益的最大化, 是教材编写必须要认真研究的层面。

(一) 精选知识技能, 处理好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帮助教师把握内容

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 涉及多个学科课程内容, 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选择哪些内容, 这些内容与其他学科中的健康教育内容是什么关系;怎样开展教学是教材编写需要研究和合理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学科课程健康教育系统的学科知识传授相比,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教育更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是对学生实施的公民教育和常识教育, 教材的编写要从培养学生健康行为习惯、健康生活能力和健康素养的角度切入, 以避免和其他学科课程内容的重复。同时, 在教材内容选择上, 要明确一个课时的概念,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课时要求精选核心知识技能, 使教师通过一课时就能够实施, 以减轻学生负担, 提高教和学的效率。

综合以上的考虑, 《教师用书》在2001年版教材的基础上对健康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了较大地充实和完善, 呈现了多个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 知识点明确、简练、通俗易懂, 在小学三个水平阶段保持有效地衔接和递进, 帮助体育教师较好地把握《课程标准》对健康教育内容的要求 (见表1) 。

(二) 创新编写结构, 指导教师实施健康教育教学

健康教育内容的编写, 一方面要体现教育性、思想性和科学性, 另一方面在体例结构的设计上要考虑体育教师的实际和当前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实际, 对教学要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可操作性要强。为此, 《教师用书》的编写结构要为教师教学提供一个基本的、范例的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要相对详细、清晰, 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简便易行、可操作。据此设计的教学操作方案, 能够有效地加强教师开展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教材在编写体例结构上的构建要体现“三贴近”, 即:贴近学校健康教育教学实际、贴近体育教师实际、贴近学生学习认知的实际。

《教师用书》在编写结构体例上进行了新的设计, 以水平二的“爱护 (认识) 我们的身体”为例, 其主要发展与变化见表2。

编写体例结构设计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将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结合, 特别要重视健康知识与指导体育锻炼以及和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根据内容特点, 学习过程中设计的活动要多种多样, 包括教师讲解、引导、答疑解惑和学生的“说一说”、“练一练”、“小组讨论”、“分组比赛”、“课外拓展”等, 这对导学导教、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起着主要的作用。《教师用书》编写的每篇教材题目具体、知识点明确、内容集中、图文并茂、语言通俗、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使学生容易理解;编写方法突破了原来的结构体系, 新增了三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教学提示、拓展活动、评价与建议、参考资料等部分, 特别是教学过程的设计, 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 在活动中学习掌握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 通过活动促使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体育运动知识技能方法的编写与设计要将课程内容的有关要求具体化, 以便于教师的教学实施

《课程标准》将运动技能方面的课程内容归类为六大类, 这些内容具有基础性、典型性、指导性和选择性, 适合在各地小学开展。怎样科学合理地把握各水平、各类教材的核心知识技能和基本方法, 怎样把握各类教材在小学三个水平阶段实施的难易程度, 是《教师用书》编写时需要帮助体育教师解决的问题。

具体的说, 就是《教师用书》的编写要将《课程标准》中有关运动技能的课程内容进行细化、具体化, 使体育教师明白教什么, 为什么教, 用多少课时教, 在教学中先教什么、后教什么, 怎样合理搭配教材, 教学中的重难点、易犯错误、纠正方法是什么, 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把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这个载体转化为促进学生生成、发展的教育手段, 以及如何激励、指导、评价学生的方法等, 最终使体育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和教学的系统思路, 帮助、指导体育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 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促进学生发展。

(一) 明确不同类别教材授课时数, 以便于教师合理把握教学容量

课时怎么定, 一个教材需要多少课时, 这个教材在学年、学期教学中占多大比重, 是体育教师在制定教学工作计划, 开展教学时必须需要明确的。因此, 《教师用书》编写要帮助教师把握小学三个水平阶段教学内容安排及授课时数, 以统筹各水平阶段的教材容量, 便于操作。

教学内容和授课时数的确定, 要依据《课程标准》四个方面的目标和运动技能的类别和内容, 并符合《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中授课时数的规定;同时, 要结合学校的师资、场地、器材、季节气候和地域实际情况, 精心设计每类教材的具体内容。这既要在课时规定范围内保证基本的教学内容, 也要给不同地区和学校选择内容的较大空间。选择的内容与掌握的内容可以相互置换, 以利于加大内容的指导性和选择性。

综合以上因素, 《教师用书》的编写确定了供体育教师参考的小学三个水平阶段教材内容的时数和比例 (见表3) 。

(二) 要体现体育教学的规定性和灵活性, 指导教师实施有效教学

小学阶段是人长身体的旺盛时期。因此, 小学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使学生具备较基本、全面的体育基础知识、动作技术、技能和锻炼的方法, 促进学生身体良好的发育成长, 为一个健康的身体奠定良好地基础。这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价值的体现。《课程标准》也明确了课程的基础性“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 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承担着为中学打基础的任务, 这也要求课程内容要搭建一个基础广阔的平台, 在课程内容上要有基础性、规定性。在课程内容结构中, 在以“目标引领内容”的课程内容结构设计理念下, 没有对各水平阶段运动技能方面的六大分类教材内容的或基础或核心的基本内容给予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也难以在课程内容的学习掌握方面体现小学三个水平阶段之间的有效衔接和递进。这也使得在过去10年的课改中, 体育教师在落实课标精神和要求, 以及实施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问题, 走了一些弯路。

因此, 《教师用书》在运动技能内容的编写上, 要体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统一性, 体现国家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在具有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考虑我国不同地区、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要为地方、学校和教师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实施课程留有可拓展的空间, 体现教材内容结构设置较大的选择性和灵活性。

根据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经验, 特别是10年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教师用书》运动技能内容的编写, 对每一类教材的教学内容提出建议性的掌握、基本掌握、了解、选择4个层次的教学要求。这样的结构安排有利于保障《课程标准》基本精神的贯彻落实, 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三) 加强教材内容编写的层次性, 以利于教师全面把握教材在不同水平阶段的衔接和递进

由于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特性, 运动技能教材的编写排列, 会面临同一类教材在不同水平阶段出现的问题。《课程标准》将小学三个水平阶段运动技能的课程内容都归类为“基本身体活动”、“体操类活动”、“球类活动”、“武术”、“游泳或冰雪类活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六大类, 没有对同一类教材在不同水平阶段的教材编写和怎样实施教学提出具体的要求和规定。因此, 《教师用书》对运动技能内容的编写, 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并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进行细化, 而且同一类运动技能教材在不同水平阶段的出现要体现层次性和内容的衔接与递进。

为此, 《教师用书》的编写, 要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内容, 对小学水平一至水平三6个年级各类内容进行总体设计, 特别是对同类教材在不同水平和年级的出现, 从教材名称、动作要求、技术要点、教材重难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方面的内容编写, 要符合相应水平阶段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动作发展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体现层次性, 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编写。如, 《教师用书》中篮球教材内容的编写, 从水平一的拍球游戏, 到水平二的原地运球、直线运球, 再到水平三的左右手运球、曲线运球, 都体现教材编写的层次性和技术上的衔接与递进。

(四) 注重教材与游戏相结合, 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游戏是受小学生欢迎的一种体育活动方式。《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小学阶段, 要注重体育游戏学习, 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为此, 《教师用书》的编写要努力贯彻这一要求, 并结合低、中、高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一方面在教材内容分类上进行体现, 另一方面要在具体运动技能教材编写中结合教材特点, 不同程度地融入体育游戏的内容和方式, 以改变过去在教学建议中单纯解决运动技术的编写方式。这种编写方式会更加密切地将各类运动实践类教材与相关“体育游戏”结合, 更加突出小学体育教学游戏性强的特点, 使体育教学更加适合儿童少年的兴趣需要, 更加生动活泼, 使学生乐学、会学, 学有所得, 也为体育教师实施教学提供更多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水平一《教师用书》的编写单列一章“体育游戏”, 并在各项运动实践类教材中融入游戏内容。水平二和水平三《教师用书》的编写在每一类运动实践类教材中都增加相应的发展运动能力的练习与游戏, 如“发展投掷运动能力的练习与游戏”、“发展小篮球活动能力的练习与游戏”、“发展滚翻能力的练习与游戏”等。

综上所述, 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师用书》在内容选择、编写和体例结构的编排设计上, 要能够深刻理解、全面把握并能够有效呈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 才能有利于教师通过《教师用书》的使用, 领会《课程标准》精神, 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帮助和指导体育教师有效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师用书体育与健康1至2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师用书体育与健康3至4年级、5至6年级.全一册 (送审稿) [M].

[4]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编辑室.体育与健康教材修订编写方案.

[5]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学校体育30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6]王道俊, 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3.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篇三

1 何谓体育教师专业标准

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是指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满足不同专业发展阶段取得专业资格身份所应达到的条件要求,不同阶段的发展标准即是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标准,是检验体育教师是否具备一定专业发展阶段资格的准则。从体育教师职业的角度来分析,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是体育教师职业成为成熟的专业所应具备的条件;从体育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专业学习、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取得不同阶段的专业标准所应具备的条件。

2 构建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必要性

2.1 体育教师教育发展需要明确的目标指引

在教师教育发展过程中,先后兴起“知识本位”(Knowledge- based)、“能力本位”(Competence-based)、“反思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等教师教育模式,“标准本位”(Standards- based)是继“反思实践”教育模式之后的新型教育模式。标准本位教师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专业为主线,涵盖教师专业化、公平正义、绩效责任和终身学习等层面[1]。“标准本位”的教师教育(Performance standards-based teacher education,简称PSBTE)又被称为“基于标准的教师教育”,其目的是为了达到或超过课程标准的要求[2]。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师的教育与培养标准,均基于教育部颁发的历版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计划),这些培养方案(计划)可视为我国体育教师职业标准的替代文本,此文本规范了体育教师的职前教育,而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目前尚无文本依据。

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则规定了不同国家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体育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不同阶段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为体育教师教育树立了具体的教育目标,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的构建能够缓解体育教师教育制度的缺失,是体育教师教育的重要依据,体育教师专业标准能指导体育教师教育,确立相应的课程内容及培养方式,使得体育教师教育更为规范,从而避免了体育教师教育的形式化和盲目化以及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脱节问题[3]。

2.2 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国际化发展趋势

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新西兰、法国、荷兰等国家的教师资格制度已经实施了多年,其中美国是教师专业标准较为完善的国家,教师标准不但制定机构、认定机构多元,标准的层次也比较复杂:从级别上讲,既有国家层面的教师标准,又有地方各州的教师标准;从不同评价目标讲,既有教师教育标准(Teacher Education Standards 如美国的NASPE 制定的初、高级体育教师教育标准),又有专业发展标准(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tandards),还有教学标准(Teaching Standards)、课程标准(Curriculum Standards)等。

英国教师标准办公室OFSTED(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和英国师资培训机构TTA(Teacher Training Agency)于2002年颁发了《英国合格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职前培训要求》。2005年9月1日,英国将TTA 更名为“学校培训与发展机构”TDA(Th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Agency for Schools),旨在强化政府对教师在职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和支持作用,并将各级教师专业标准合并成为一个“一体化”的标准体系[4]。

2003年7月,澳大利亚正式颁布了“全国的教师专业标准框架”,这是澳大利亚第一个全国性教师专业标准。随着澳大利亚基础改革的进展,澳大利亚先后出台和发布了《墨尔本宣言》和《澳大利亚2020》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提出要“让每个儿童都能接受最优质的教育”,对教师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澳大利亚政府于2009年开始了新的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工作,并于2010年3月8日正式公布新的《全国教师专业标准》。

日本已经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实施教师资格更新制度[5]。新西兰、德国、荷兰等国的教师专业标准都能为我国制定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提供参考和借鉴。

2.3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主体提出了时代要求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脱节问题是困扰基础教育体育教育的重要因素,反观历时十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历程不难发现,统一的体育教师教育已不能适应多样性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体育师资素质水平难以适应新课程要求已成为课程改革中的突出矛盾。据此,有必要对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进行反思,重新构建新的教育管理模式,由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进阶式的专业标准教育转移。构建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探索体育教师教育新模式,是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连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实现体育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桥梁,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保障。

我国教育部副部长王湛认为,新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6]。”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要求“配足配齐”、“开足开齐”,即配备足够的体育教师,开足课时[7]。同时又要保证体育教师的师资水平,这必须有一套系统的标准来拣选,体育教师的专业标准研究正是衡量体育教师能否胜任体育教学的基本条件要求。

当前我国体育教师师资现状令人堪忧,中小学体育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是个难以解决的沉疴痼疾[8]。有调查表明:“中小学体育教师在专业知识、组织能力、身心素质、体育专项技能和教学能力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和改善,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要加强对新课程理念、自身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以满足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需要”[9]。我国教师“教育观念落后、知识结构不合理、科研能力薄弱、教师敬业和奉献精神不强、实际工作能力差、创造能力不强、缺乏专业精神等”[10]。

2.4 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构建是提升体育教师社会地位的有效途径

有调查显示,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压力较大,职业倦怠(Job burnout)现象发生较为普遍[11],有的地方甚至还有职业枯竭[12]现象。在本调查中,在“假如再给您一次选择机会,您还会选择体育教师职业吗”一项的调查结果中,有21%的被调查老师回答“不会”,有43%的被调查老师回答“很难说”,仅有36%的被调查老师回答“会”。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对部分体育教师的访谈中,听到较多的问题是反映在学校、社会、体育教师职业境况等方面,如“社会地位不高”,“学科地位不高”,“待遇不好”等。

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下,上述情况既是问题,也是对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挑战甚至机遇。顾明远教授针对教师职业社会地位不高现象,早在1989年于《瞭望》杂志撰文指出:“任何一项职业,越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的职业性,它的社会地位才越高。可以认为,一项人人都可以干的职业,是不会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尊重的。”“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尽快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它的职业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之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的不可替代的专业队伍。”[13]顾明远教授还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教师如果没有社会地位,教师的职业不被社会尊重,那么这个社会的教育大厦就会倒塌,这个社会也不会进步[14]”。

还有学者认为,提高体育学科的专业性[15],加强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是克服这一现象的有效策略[16],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实现能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与职业声望,体现其不可替代性,从而改善其学科地位及待遇不高的状况。

2.5 体育教师资格的国际认证是未来体育教师的就业趋向

教师资格制度是一项针对教师行业的职业准入制度,已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教师资格制度对于规范体育教师任用标准,加强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提高学校体育教育质量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

顾明远教授认为:“现在学校的正式教师都有教师证书。但过去颁发教师证书并无严格的要求,这种证书只能代表从事的职业,却不能代表教师的资格。要建立严格的教师资格证书。就象司机的行车执照、医师的行医执照那样经过严格考核,才能发给教师资格证书,并且要定期考查,促进教师不断进修和提高”[17]。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女士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教育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采访时谈到:我国教育亟待国际认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参与到国际认证当中去”,如果获得了认证,就会得到国际承认,有利于高校毕业生进入国际人才市场,从而提升高校毕业生在国际人才市场的就业率[18]。

在越来愈多的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认证的今天,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建立以及与国际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体育教师资格认证的有效衔接,可以使我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认证得到国际认可,从而打入国际人才市场,对于促进体育教师队伍的优化、加强体育教师的人才流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 构建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可行性

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构建不但必要,而且可行,其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现阶段我国教育政策法规为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构建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法规保障

1995年《教师资格条例》和2000年《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的颁布,体现了国家对于教师队伍素质水平的重视程度。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不到3 万字,但有42 处提到了“标准”:教学质量标准化、教师专业标准化、义务教育标准化等等。在第四章“义务教育”中谈到,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专业标准。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在第五十一条“保障措施”中,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放在了首位,指出要“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第五十五条“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中明确指出:“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是构建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重要政策依据与保障。

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三级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稿的颁布,加快了教师专业化的步伐,同时也为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制订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依据及制度保障。

3.2 国外教师专业标准为我们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全美体育和体育教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简称为NASPE),是美国专门制定体育学科标准的组织机构,该组织结构功能比较健全,包含学校体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其中有关体育教师的专业标准,有国家标准和州级标准两个层面。2008年,NASPE 颁布了两套最新的体育教师教育标准,一为“全美初级体育教师教育标准”(National Initi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Standards),是对初任体育教师的基本标准要求;另一套是“全美高级体育教师教育标准”(2008 Advanced Standards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体育教师教育高级标准用于NASPE/NCATE(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即“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认证程序来审视高级水平(即:具备硕士学位,获得初任许可证之后)体育教师的教学标准,即Advanced Standards for Physical Education(2008)。其中,NASPE 规定的初级体育教师教育标准内容有六大方面:(1)科学及理论知识(Scientific and Theoretical Knowledge);(2)体能与技能基础(Skill and Fitness Based Competence);(3)计划与实施(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4)教学与管理(Instructional Delivery and Management);(5)对学生学习的影响(Impact on Student Learning);(6)专业化(Professionalism)。其标准体系的制定都比较详尽具体,既有一级指标,又有二级指标,并且针对每一级指标都做了具体的说明,对体育教师教育结果(Outcomes)或者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教学结果进行描述,并就每一结果的具体状态进行规定,包含结果(Outcome)、不可接受的情况(Unacceptable)、可接受的情况(Acceptable)以及发展目标(Target)四个方面。

日本分别于1947年和1949 先后年颁布了《基本教育法》和《教育职员资格法》,充分肯定了教育职业的专门性,认为教师职业具有“自律、高等教育、广泛的视野、不可取代、较高的威信和公共责任”的职业特点,这些特点是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根本,同时特别强调了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条件特征是:“第一是健康,其次是优秀的专业水平和社会性的发展。优秀体育教师应具有的7 项特征是:(1)善良、热情、认真;(2)人品好;(3)明朗快活富有幽默感、亲切公平;(4)了解每个学生个性、与学生打成一片、诚心诚意帮助学生;(5)不仅课内,课外生活也给予学生帮助;(6)专业知识深、同时一般教养也好;(7)自由中遵守规则,宽大中显示威信”[19]。

此外,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荷兰等国都有其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应标准,这些标准的具体内容及维度,对于我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制订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意义。

3.3 我国有关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的研究为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构建提供了重要依据

对于体育教师素质能力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学校体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笔者以“体育教师”为题进行检索,结果有7624 个条目,又以“素质、能力、修养”为主题进行二次检索,也有3482 个条目,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如体育教师的“智能”、“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个人威信”、“素养及业务能力”、“人格品质”、“专业素质”等不胜枚举。其代表性成果既有老一辈学者罗映清、曲宗湖、刘绍曾等早在上个世纪年对体育教师标准有所研究[20],又有程季清、樊林虎、杨烨、张晓玲、熊伟、彭玉荣、魏家骏、盛昌繁学者等对于体育教师的“基本能力”、“基本素质构成要素”等方面的探讨[21-23]。此外,我国现有多个版本的高校教材《学校体育学》以及《体育教学论》中也有对体育教师素质条件的相关阐述。

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加快,对于教师专业化及体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体育教师专业化现状的调查研究[24]、有关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策略的研究[25]、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26]以及有关体育教师专业化与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关系探讨[27]。综观这些研究成果,仅限于基础理论的探讨,对于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构建的研究则鲜有涉及。

以上对于体育教师教育、技能要求、素质要求等方面的研究,可以看作对于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研究的雏形,虽然尚未形成系统的具体指标体系并付诸实践,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研究为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奠定了基础,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4 结语

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构建是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体育教师专业标准能够有效指导体育教师的教育,体育教师教育反过来也能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国际背景下,制订体育教师专业标准,能解决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体育教师教育,有效提升体育教师队伍素养、提高体育教育质量、提高体育教师社会地位,使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更加健康有序。

[1]王立科.论标准本位教师教育及其理念[J].教师教育研究,2005,21(3):29-33.

[2]陈霞.标准本位的教师教育:内涵、特征与操作模式[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7):9-12.

[3]王庆荣.我国教师专业化理念下体育教师教育模式的探索——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构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4]王艳玲.英国“一体化”教师专业标准框架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9):78-82.

[5]祝怀新,丁波.日本教师资格更新制浅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2):77-80.

[6]王平.实施《新课标》长春市中学体育教师角色转换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7]吴键.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要害问题:“配足配齐”与“开足开齐”[J].体育教学,2010(2):4-7.

[8]常青.辽宁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812-813.

[9]张龙,全浙平,刘振国.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7):51-53.

[10]李敏.我国教师专业素质现状研究及其应对——基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前提下的再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3(12):61-63.

[11]林小群,殷恒婵,杨俊茹.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压力源结构模型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3):44-46,51.

[12]蔡兵.广西城市中学体育教师职业枯竭现象分析[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13]顾明远.必须使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J].瞭望,1989(2):9.

[14]刘微.教师专业化: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N].中国教育报,2002-01-01(4).

[15]季晓静,高俊杰.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以对扬州市中学体育教师的调查研究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5):101-104.

[16]王守恒.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消解策略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0):1393-1394,1405.

[17]顾明远.教师教育改革的10 点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4(9):22-23.

[18]杨亮庆,李伟峰.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光骂教育解决不了问题[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edu/news/2009/12-21/2028109.shtml

[19]竹田清彦,高桥健夫,岗出美则.体育科教育学的探究[M].东京:大修馆书店,1997.转引自 林陶.日本体育教师专业标准诠释[J].体育学刊,2009,16(3):63-67.

[20]刘绍曾,张孟琳.关于培养新型体育教师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20(3):45-50.

[21]樊临虎.21 世纪体育教师基本素质构成要素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0(6):98-101.

[22]熊伟,彭玉荣,魏家骏,等.湖北省未来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及其需求[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4):13-14.

[23]盛昌繁.临沂市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4):528-531.

[24]于军,徐国红,刘运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1):1535-1537.

[25]尹志华,汪晓赞.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重构——基于社会学的视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4):116-119.

[26]黄爱峰,王明献.专业化:新世纪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的生命力[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2):108-111.

4.心理健康的标准 篇四

地抛开。(3)能悦纳其本身,悦纳他人,接受自然;他们能坦然地接受自己的缺点、过失、弱点,接受自己与理想的种种差距。他们能坦然宽容接纳他人,没有防御性,没有保护色和伪装,也厌恶他人的做作,说假话、搞诡计、虚伪,装腔作势、顾面子、玩弄花招。

(4)在环境中能保持独立,能欣赏宁静;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我决定、自我管理,是积极负责的有主见的行动者。在面临遭遇打击、剥夺、挫折时能保持一种相对的安祥冷静。对荣誉、地位、奖赏、威信以及别人所给予的爱并不刻意地追求,荣辱不惊,威武不屈、富贵不淫。

(5)注意基本的哲学和道德的理论;喜欢思考人生的意义,既生活在现实中,讲究实际,追求实效,又生活在诗歌、伦理、象征、超越的境界里。

(6)欣赏的时时常新。对于平常的事物,如朝旭夕阳,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能分辨工作的历程与结果,对两者都能欣赏;

(7)能和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情,并有乐于助人的热心;对人类怀有一种很深的认同、同情和爱的情感,具有帮助别人的真诚愿望,把人类都看作彼此是同一个大家庭的成员,(8)具有真正的民主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能对任何性格相投的人表示友好,完全无视该人的阶层、文化教育程度、信仰、种族或肤色。具有谦卑的品质,没有地位、年龄的优越感,向一切在某方面比自己有所长的人虚心求教。他们较少受外界的压力和阻力的限制,具有创造性的观念,以新鲜、纯真、率直的眼光看待生活。他们具有幽默感,常有双关语、笑话、妙语、揶谕和开心的巧辩,特别是富有思想性、哲理性的幽默。

5.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篇五

现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学家非常关注的问题,据一项调查统计,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已排名首位,约占20%,而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青少年约有3000万人。

由于我国公众对心理、精神卫生问题的了解和认识程度偏低,许多隐患不能及早发现治疗,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正确对待和解决,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困难以至悲剧发生。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学工作者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

那么,青少年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才是心理健康的呢?下面就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本条件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的心理保证,人的智力划分往往通过智力测验,90以上是正常智力,70以下是弱智,智商并不一定与学习成绩成正比,有的学生智商高,但学习成绩不好,在校的学生90%以上智力水平相等,但是为何有的学生学习好,有的学习不好,关键是情商。智商是成才的基础,情商是成才的关键。情商是指:信心、恒心、毅力、乐观、忍耐、抗挫折、合作等一系列与个人素质有关的反应程度。情商低的人表现意志不坚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易冲动、做事不规范、任性、不负责任。

2、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3、心情开朗、情绪乐观、心胸豁达、情绪稳定、热爱生活、对工作和学习不是为负担,应视为乐趣,努力把自己才 智在学习中发挥出来。

4、与人为善、乐于人交往、和同学和睦相处、对同学充满热情、能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同学尊重、信任、不产生嫉妒、憎恨。

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6、控制能力好,没有不良行为、不良习惯和嗜好。不良行为包括:说谎、逃学、不守纪律、顶撞父母和老师、离家出走、痴迷游戏机、网吧等。不良习惯:咬指甲、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抽动症。不良嗜好:吸烟、喝酒。

7、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时注意力集中、休息时善于放松、睡眠好。

6.男性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怎样的 篇六

我们可能没有出生在一个富贵的家庭;工作可能也不尽如人意,生活中可能会遭遇到许多挫折和磨难。但是,我们只有先正视这一切,接受这一切,在此基础上,才有改变的可能性。只有认清现实,接受现实,脚踏实地,我们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2、了解自己

只有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才有可能是幸福的,是健康的。了解自己的长处,我们会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了解自己的缺陷,我们才会少犯错误,避免去做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3、承担责任

除了襁褓中的婴儿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工作。儿童要尊重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成年人要承担家庭和社会的重担,在工作中获得谋生的手段并得到承认和乐趣。所以,失业给成人的打击不仅是经济上,而且是心理上的,它会使人丧失价值感,带来心理危机。能够勇敢地承担责任、从工作中得到乐趣的人,才是真正成熟、健康的人。

4、善与人处

7.教师退出的标准在哪里 篇七

然而, 笔者通过走访教师管理人员和中小学校长发现, 教师退出制度的实施还面临诸多困难, 需要引起重视, 并下大力气解决。

考核教师的指标有哪些

教师退出需要有明确的退出标准, 还要具体可操作。 《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第十条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注册为不合格:违反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和师德考核评价标准, 影响恶劣;一个定期注册周期内连续两年以上 (含两年) 年度考核不合格;依法被撤销或丧失教师资格。这些规定为各地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提供了依据。

实际上, 从各地制定的具体实施办法来看, 也主要是从师德、工作态度、教育教学能力和违法犯罪等方面来判定不合格教师, 并按照程度轻重实行转岗、待岗培训、降级聘任、解聘等不同的退出途径。在师德方面,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 《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 等文件, 明确了中小学教师不可触犯的10种师德禁行行为, 各地也据此制定了相应的师德标准。如果家长和学生反映强烈, 教师出现了重大师德问题, 往往一票否决, 直接判定为不合格。而在年度考核方面, 各地则存在很大差异。

考核什么、谁来考核、如何考核?教师如果不服, 应该如何申诉?这些往往缺乏统一的标准, 也引起了较多争议。一般来说, 教师考核主要从德、能、勤、绩等几个方面, 但具体内容各不相同, 标准也往往难以把握。

访谈中, 一位校长表示, 在他的学校, 大概存在3%至5%的不合格教师, 主要问题是不敬业、教育教学能力差。他们学校规定, 如果所教班级平均分与平行班差距在5分以上的就属于教学事故, 一年出现两次及以上的教学事故, 年终考核即为不合格。

而有的学校则把参加课题研究、发表论文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标准。还有些学校因为缺乏具体标准, 年度考核只是走走过场, 从未出现过考核不合格现象, 没有真正发挥激励和甄别的作用。还有的地方, 由于教师待遇低, 教师离职意愿强烈, 考核形同虚设。

谁有权辞退不合格教师

2010 年, 一部教育纪录片《等待超人》 引起了美国教育界和社会公众的广泛讨论。这部纪录片对美国基础教育展开了无情的批判。在美国公立学校, 教师一般在工作4到6年后, 就可取得终身教职, 其权益受到严格保护。辞退不合格教师, 将要面临听证上诉等冗长的诉讼过程以及昂贵的费用。纪录片批评教师工会为一小部分不合格教师提供庇护, 造成教师工作效率低下, 这成为美国基础教育质量堪忧的罪魁祸首。实际上, 美国对于终身教师存废的争论可谓旷日持久, 部分州已经推出了教师退出制度。

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说, 解聘教师和选拔教师一样, 是学校自治权力的集中体现。作为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学业成就测试 (PISA) , 其背景问卷一直非常关注学校自治问题, 并在学校问卷中对此进行了专门的考察。在学校问卷中, 有一道涉及教师解聘的多选题。“在你的学校, 谁负责辞退教师?”答案包括“校长、教师、校委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部”。

笔者采用2012的数据, 对所有样本学校的辞退权力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 各国由于教育管理体制不同, 辞退教师的权力主体也大相径庭。

校长在辞退教师上具有较大权力, 在53.5%的国家中, 校长都有权力辞退教师。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 教师基本没有权力。辞退教师的权力一般由校长、校委会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等多种主体共同拥有。

在我国, 教师退出的权力主体并不清晰。有的地方, 学校校长可以直接解除聘用合同, 辞退教师。如果教师不服, 可以向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提起申诉。有的地方, 尤其是实行“县管校用”教师管理体制改革的区域, 一般由学校提出不合格教师, 必须经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学校无权直接辞退教师。

在调研中, 多位教师管理人员提到, 教师退出制度实施的最大障碍在于教师管理体制。目前教师的管理包括多方权力主体, 教师的编制、工资等由人事部门负责、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由教师业务部门负责, 不同管理部门各行其政, 往往缺乏沟通和衔接, 很多事情必须上级行政部门才能协调, 这给教师退出机制的实施带来了很多困扰。

为解决这个问题, 有的地方成立了专门的教师管理服务机构, 统一负责协调教师的聘用和退出问题, 对于需要待岗培训的教师, 由教师管理服务机构指导学校安排其进修学习、跟岗培训, 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实行退出制度有多难

不合格教师退出制度的实施是个世界难题。辞退不合格教师不仅花费巨大, 还要承受行政诉讼等时间和精力成本。根据有关资料显示, 美国加州曾经为了解雇1位教师, 光律师费就花了30万美元。纽约州每年要花费1亿美元来处理终身教师的退出问题。在美国, 57个医生中, 就有1个会丢掉行医执照;97个律师中, 就有1个会丢掉律师执照。而对于教师来说, 这个比例是2500∶1。

在我国, 辞退教师除了以上这些问题, 还有管理体制、复杂的人情因素等问题。调研中, 很多校长表示, 并不愿意拥有辞退教师的权力。“教育局有这方面的政策, 但没有大力度执行。我个人不愿意辞退教师, 主要是压力太大, 怕老师折腾。我们现在采取一个办法, 不合格教师不分配教学任务, 让他自动提出辞职。”一位校长说。

面对以上问题, 有必要进一步明确不合格教师退出标准, 尤其是增强教师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考核评价标准, 成立由教师、家长和专业人员共同组成的评价小组, 将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 对教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8.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篇八

◎ 能够较好地适应老年生活

进入老年,从岗位上退下来,社会身份、生活内容等许多方面也必然随之变化。能否从心理上积极适应新的生活,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有些老年人离开长期工作的岗位后感到无所适从。有一位退休干部,过去对工作兢兢业业,工作就是他的全部生活寄托。他退休后感到生活索然无味。家人曾劝他早晨出去活动一下身体,可他有好多次竟不自觉、习惯地走到了原来的工作单位附近。当他猛然醒悟自己已不需再去上班时,心中出现一阵强烈的失落感。当然,这位老人的例子十分典型。但是,如果类似的种种不适应,持续1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自己仍然调整不过来,那就应当寻求心理工作者的帮助了。

◎ 自我认知能力强,能容纳自己

每个人对自己都有个基本的评估,有个基本的了解。但是,有的人过高地评价自己,有的人由于深层的心理原因,具有强烈的自卑情绪,常常自卑、自责。因此不能正确看待自己,过分高看自己和过分自卑的人自我认知的水平都不高。这种人自律性差,自我约束、自我平衡的能力差。一个人不能容纳自己,哪里还会有平衡、和谐的内心生活?

退休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如果不具备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面对地位的变化、权力的失去、经济收入的减少、与家人孩子关系的变动(由被依赖者转为依赖者)等情况,必然会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心理健康的老年人,是能正确认识自己、容纳自己的。

◎ 对生活充满了兴趣

许多老年人能够在晚年生活中发展新的兴趣、爱好,使退休生活充实有意义,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如对书画、收藏、跳舞、歌咏、旅游、社会公益活动、体育锻炼等活动的参与,既体现了老年人依然充满朝气的生命力,又是他们创造精神和热爱生活的具体表现。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使得“老年人意识”远离了他们。

◎ 能建立起新的交往圈子

人是社会中的人,乐群性是人的天性。但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人的交往是有选择的。

有无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老人心理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

人在老年退休后,无须看谁的脸色行事,生活更加无拘无束,摒弃了金钱、权力、地位的因素,这样保持和新建立起来的朋友关系才可能是真正的知音。有些担任过领导工作的老人,退下来后,一些常围着转的人开始疏远了,自己感到世态炎凉,其实过去一些人只是看上了你手中的权力,有的充其量不过是业务伙伴。这些人的疏远又有什么奇怪呢?还有些人与你的交往只是一种正常的工作关系,你离开了工作岗位,又有什么理由还要求人家继续围着你转呢?人家不再像过去一样与你交往,并无恶意,本来就很正常。

老年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交朋友,也有个总量对等、交往互补的原则。这个原则指的是,无论你过去的工作、职位、荣誉如何,今天在平等的基础上不自傲、不自卑,只要性格相容,能够从兴趣、爱好、知识、心理等方面相互补充、支持、交流,就都可以建立起新的真正的友谊,至于那些过去多年培育起来的真正的友谊则更应当保持、珍惜。因此,每个老年人只要有颗平常心,能够彼此间平等相待就都会建立起一个新的交往圈子。你会从中感到乐趣。

◎ 能与家人和睦相处

在退休之前,人们生活的中心往往在工作岗位上,与家人关系不十分突出。退休之后老夫妻朝夕相处,与子女们也有了更多的接触。如果把本人退休所产生的不适都发泄在家里,就会引起许多过去所没有的矛盾。

有位老先生过去工作时较少管家里的事。他退休后不是主动去替妻子分担家务,而是成了妻子的监工。他看妻子怎么干也不顺眼,提出许多要求,非让妻子按他的意见办。妻子不肯,他就吵闹。这位老先生的表现,实际上也是一种退休后的不适应。

一些老人退休后脾气变坏了,常因生活小节跟老伴、儿女合不到一块。如果不是子女不孝、不尊重老人引起的,很可能就是老年人的心态因退休后的不适应,产生了消极变化,应及时进行心理调整。如果自己调整有困难,就应该求助于心理咨询工作者。

◎ 能接受新事物,与社会有效相处

社会是发展、进步的,如果我们总是用老眼光去看新问题,就无法理解今天的一系列变化,只会给自己带来烦恼,无法与社会有效相处。

有句经常说的话:活到老,学到老。如果老年人乐于认识新事物、理解新事物、接受新事物,顺应社会发展不断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人格的完整。老年人的价值应从对社会事物建设性的态度中得到继续体现。人若能不断更新自己的价值观念,就会对生活充满信心,保持心理上的永远年轻。

◎ 智力健全

智力包括感知觉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操作能力等方面。主要表现为:老年人感觉、知觉尚好,能对事物做出符合逻辑的判断,能够记住必须要记的事,在正常的休闲娱乐活动中能有创造的欲望和表现等等。

◎ 情感反应适度,意志力表现较好

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喜怒哀乐。高兴时不要欣喜若狂,因为过度兴奋会造成内分泌的紊乱,增加心脑血管的压力,不利于健康。悲伤时要能控制自己,而不是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如果悲伤、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作为一种稳定的心境,持续时间超过一定限度,都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

意志力常常表现为对自己情绪、情感的控制能力,也常常表现在制定、实施自己各种生活计划的过程中,如办事有始有终,不轻易冲动、急躁,能经受得起各种挫折等等。

◎ 心理年龄适当

在人的一生中,心理一直都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儿童有儿童的心理特点,青年有青年的心理特点。如果青年人、成年人仍保留着儿童的心理特点,这就是心理年龄的滞后,或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停滞。例如,有一位老年知识妇女,她已做了祖母,但其行为的某些方面由少年至老年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一说话就是:“我们女孩……”,而且动作让人感到她是在模仿纯情少女。其实不然,她并非假装,而是心理的某些方面发育停滞,让人感到不舒服。因此她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水平是可想而知的。这是人格发育的问题,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这个例子很典型,像这样的人可能不多见,但由其他表现形式反映出心理的某些方面发育停滞的人也不是个别,这种人往往人际关系都不佳,处理个人感情生活和其他社会事物显得笨拙。还有个别老年人,在年轻时就与自己的孩子抢吃抢喝,与孩子下棋、做游戏,也争强好胜,不是在哄孩子,而是自己表现得也像个孩子。到了老年,竟生怕自己的孩子超过了自己。还有极个别过去曾经有过一定身份、地位的老年人,为了掩饰自己的失落,贪图虚名、弄虚作假,把自己置于尴尬的境地,反而怪罪他人。

9.数学教师的标准 篇九

⒈只有具备并超过了某一水平的数学知识的人才能成为这一水平的数学教师。

⒉只有心情活泼开朗的人才能做一个数学教师。

⒊只有一个为其他人所信任并乐意帮助他人的人才能成为数学教师。⒋只有一个愿意当数学教师的人才能成为数学教师。

⒌只有一个热爱数学,同时热爱与尊重学生并为学生热爱和尊重,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数学教师。

-------《Proceedings of the Fou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athematical Education》

10.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篇十

话题:教育学习

教学方法

我应该做什么

科学研究方法

教师

学生

课堂教学

评价

摘要:评价标准是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主要评价要素: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发学生学习状态发生变化的教师教学行为、支撑教学的教师教学素养、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及教师的教学特色等进行探究,初步实现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关键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要素;评价标准

作者简介:方志刚(1964-),男,广东汕头人,辽宁科技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李晶(1964-),女,辽宁本溪人,辽宁科技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辽宁 鞍山 114051)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项目编号:884-4-4)、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JG11DB140)、辽宁科技大学标志性成果建设课题(项目编号:kdjg10-11)、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YJSCX2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032-02 评价标准是评价理论的核心问题,是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课堂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因为高校课堂教学评价要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导向。

审视现有的大学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陈旧,流于形式的教学改革,不仅使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低下,而且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评价要素的落后不容忽视。高校教学评价要素主要存在以下三大问题:评价的过程要素过于集中于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评价的内容要素过于集中于知识的传承,而忽视学生能力的提升、过程和方法的感悟以及情感价值观的养成;评价的方法要素过于注重教师教的方法,忽视学生知识的建构特征,漠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严重制约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行。目前,对课堂教学评价要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研究的学者教少,仅有一些学者进行部分相关研究[1-3],且忽视了课堂教学评价价标准在具体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因此,有必要反思当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要素,实现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重建,使教育者清楚知道:“我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以实现提高教师综合教学素养、推进当下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改革的目的。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针对冶金、金材、材料及高镁等专业本科生,通过“物理化学”课程的设问式课堂教学的实践来完成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重建。

一、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要素的基本内容 1.教师要仔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良好的学习状态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前提。因此,课堂教学评价的首要要素应当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包括行为状态、情感状态和思维状态。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学生的出勤率,是否存在迟到、早退、课堂睡觉、不注意听讲、玩手机、没兴趣学习、不积极思考、回答问题质量差、完成作业应付、不写实验预习报告及实验报告完成项目不全、论文书写敷衍了事等情况,即学生如果具有消极的行为、情感和思维状态,教师必须第一时间知道,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调整学生的行为状态、情感状态和思维状态,使之积极向上,这一点是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主要要素之一。2.关注引发学生学习状态发生变化的教师教学行为 学生学习的行为状态、情感状态和思维状态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密切相关,优秀的教师正是通过其教学行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其积极的思维状态,最终情绪高昂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目标呈现行为、内容组织行为、教法选用行为和学法指导行为。具体地说就是关注:

(1)教师的行为状态。教师的教学状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教学有神气。所谓‘神气’即精神状态和思想气魄。慵懒、涣散、萎靡、自卑,都有损教师的形象,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教师充满精神与活力,神采奕奕,亲切自然,与学生打成一片,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促使学生形成健康成长的、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2)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中心的不仅仅是所教知识本身,而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中所遇到的困难。每一个学生都是怀着学好课程的愿望来上第一节课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怀着向老师学习的愿望来听一位新老师讲第一堂课的。教师的责任是爱护和尊重这种心理,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3)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的教学生动、实用、效率较高,学生就愿意听,反之,学生就不喜欢听。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内容要有吸引力,也就是让学生听起来有兴趣。这与教师的投入够不够,问题提得好不好,分析问题是不是简明扼要等等都有关系。教学没有吸引力,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不会集中。

(4)师生互动。优质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有师生互动。实现师生互动,既是教学方法问题,也是教学理念问题。师生互动,就是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响应,学生和老师之间要有对话和交流,绝对不要教师一个人从头讲到尾。成功的问题设置可调动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积极性、诱发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不仅会回答问题,更主要会注意问题、发现问题,并以适当的方式提出问题,进而把学生由“单调、枯燥、呆板、严肃”的学习氛围转移到自我兴趣的培养上,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质疑、发言、辩论,培养其科学探索兴趣,使其迸发最大的光和热,在学习过程中获益匪浅。通过“互动”,教师由传统教学的主导地位转变为促进者,以质疑、鼓励等方式来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机会发展高层次思维技能。因此,关注引发学生学习状态发生变化的教师教学行为是教师课堂教学评价重要要素之一。3.关注支撑教学教师的教学素养

教师的目标呈现、内容组织、教法选用、学法指导等教学行为,并不单纯是一种教学技术,它首先决定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于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其次,还要得益于教师的综合教学素养的支撑,包括学术水平、语言表达、教学准备等。具体地说就是关注:(1)拥有渊博的知识和尊重学生的高尚的师德。“大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之谓也。”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是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可见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将知识融会贯通、具有广博而深厚的知识储备对老师站稳讲台是多么重要。

(2)具有良好教学素质的教师站在讲台上与生俱来就有一种责任感,可以消除对其教学产生的一切不利影响,觉得讲不好对不起学生。他能做到使学生认为不听课是一种损失,而且觉得听到教师准确、精炼、生动、幽默的课是一种欣赏和享受,学习已成为学生人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是教师将已有知识进行再组织和创造的过程,教师不仅要传授具体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引导学生如何掌握学习知识获取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解决问题比学会某个具体公式更重要,这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因此,优秀的教学素养对教师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习内容、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等采取富有弹性、灵活多样、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善于学习,创造“乐学、活学、会学”的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师生一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因此,良好的教学素养是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主要要素之一。

4.关注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

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得到了发展”就是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具体地说就是关注:多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参考书等,对某些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设计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加以解决;多少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培养了动手能力;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培养了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数据处理、撰写报告,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了研究能力;通过实验中的互相帮助、共同研究讨论,培养其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塑造与人合作的良好品格;通过对失败实验的体会,磨炼坚韧不拔的意志;通过实验发现新现象,培养创新能力和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以上关注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是构建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主要要素之一,它有助于将教学质量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提升毕业生的成功创业能力。5.关注教师的教学特色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一定要涉及教师的教学特色。

(1)语言特色。幽默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多得的品质。它打破了课堂内死水般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世界。这种教学是为了深入浅出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知识,课堂上应该多一些欢乐的气氛。(2)教学内容特色。选择教学内容定位要准确,要求要合理;概念定义要准确,深浅难易要适度;注意重点、难点以及破解难点的办法、注重知识结构思维逻辑框架的构筑、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拓展。

(3)教学方法特色。针对物理化学学科的特点,笔者采用设问式教学法讲授课程内容。设问式讲授最重要的是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思维,并且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空间,启发和引导学生善思、敢想、有创见。

(4)教师提问与学生积极思维相结合特色。教学活动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的作用从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向以教学设计与组织、指导、监控、考核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个体学习与团队研究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内容从单纯来自教师、来自课内转变为既来自教师与课内,也来自其他的学生与课外,即以“生”代“师”,增强合作意思,提高学生能力。

二、教学模式

设问式教学模式将改变一味教师讲授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把知识内容讲授转化为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设问,让学生思考、回答,在学习物理化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学生亲自参与的科学研究解决问题的模拟训练,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互动,学生自主进行选题及资料收集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并能够面对各种实际问题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通过此种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以致用的宗旨,实现并完成高校课堂教学评价要素基本内容的研究。通过对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素的基本组成和功能的初步探索,深知课堂评价标准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用理念引导教学,用方法开展教学,用手段促进教学,借助设问式教学模式合理并完善高校课堂教学评价要素,全面提升支撑教师教学行为的教学素养,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促进教师发展、教学发展、学生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达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学质量,最终实现科学、公正、合理的课堂教师教学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以上是课堂教师教学评价标准改革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参考文献:

上一篇:我的分数观英文演讲稿下一篇:一个优秀班主任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班主任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