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课程美术教学的评价方式

2024-08-02

探究新课程美术教学的评价方式(13篇)

1.探究新课程美术教学的评价方式 篇一

教学评价的分类

按评价基准不同: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自身评价

按评价功能不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按分析方法不同: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教学评价的作用

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教学具有导向、激励、调节和促进反思等功能,其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必须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因为传统的评价方式给教师投下了浓重的心理阴影,使教师不敢直面评价,甚至回避评价,压抑教师教学个性的自由发挥,阻碍教师的进步。、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新课程改革评价的目的是“三促进”:

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

概括起来,就是“以发展为本”。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指出的:“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促进中,“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因此,我们可以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样的口号。这既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归宿。学校的存在是为了培养人才,由此,又可以把新课程改革评价的核心理念概括为一句话: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发展—→以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具体体现在:

1、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个性、创造性等)为出发点来确定教什么和怎样教,教学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使学生的发展适应教学。

2、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得到生动活泼、创造性的锻炼。

3、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以此来衡量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形成性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1)自我评价

这主要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策略,努力程度和学习效果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评价和认识。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评价是形成性学习责任感,形成个人独特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上课是否认真听讲,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是否积极;是否能大声、有节奏、流利地说出所学的单词及句子,语音语调基本正确主要是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学以致用”,和培养及提高学生对自我评价的能力。

2)互相评价

互相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以独立的学习小组为单位,依据评价标准,同伴之间对学习条件、过程及效果所做的评价。我们可以让四五个学生评一个学生,每一个评价者为某一个学生的学习行为写出评语,重点在优点以及改进建议。反过来,被评的学生根据同学和老师的评语写一个总结,确定自己的改进方案。学生互评的成功和自评成功一样,需要教师提供榜样,展示优秀的互评范例。通过评议,学生可以充分理解评价的标准,树立“我也能做!”的信心。同时,让他们学会信任他人、诚实、公正地对待他人。同伴评价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对方的学习,包括学习经验,让学生意识到同伴合作的力量及友好气氛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互评鼓励学生合作和与他人学习。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可以消除他们的忧虑和困扰,吸取他人的优点,从而确立自己努力的方向。

3)教师评价

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都必须与老师的评价结合起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的作用是展示,展示学习的方法和评价的方法,帮助学生自评。当学生制定和应用评价标准时,他还必须给予指导和支持,与学生一起反思学习,确定目标,收集和编辑档案材料,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讨论学习的目的,定期评价学生的进步,抽查,自评和互评,仔细检查他们自定的改进目标,给学生提出反馈意见,教师的评价语应该具体,有针对性,评价应包括优点和缺点,教师评价还可适当运用日常记录的方式或采用学生行为评价表等。

教师对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做出及时评价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表扬会化为他不断进取的动力。为此,教师设臵即兴评价表格,以记录课堂即兴评价案例,注意收集不同教学活动中的评价方式,如学生发言,回答问题,合作学习等。相互交流与探讨,从而找到更好的评价方法,使教学质量更优化。

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标志,及时鼓励学生,得到奖励的学生将自己设计的标志贴到黑板上。使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当学生一旦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必然会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重新找回失去的自信,从而让自己保持在最佳的学习状态中。这样做,尽管不一定会得到全班第一,但绝对能达到自我的第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给予学生展示他们的英语才能,从而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鼓舞着他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4)合作评价

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学生的问题,各种评价方式不仅给学生,也给教师提供了教与学的信息。学生得到个人反馈,明确努力方向,教师得到个人反馈,以便改进教学,提供给学生更有意义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家长也是教育评价的主体,家长是教育的直接参与者也是教育结果的重要责任者,家长对学生,教师及整个教育都会经常使用自己的价值判断。

“过程性教学评价”的方法

1、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相对于其它课程,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差异更大,有的家庭拥有机器设备,经常使用,有的甚至只在电视中见过,从未接触过。经过一个学习阶段的学习,以“了解、掌握和熟练操作”程度为标准,评价学习者个体的发展水平。对有的学生,每分钟打20—30个字,我们可以评价为“优”;有的学生能在网上找到资料,虽然不熟练,速度也很慢,但相对于他个人来说,我们也可给个“优”。只要他有所进步,就值得表扬。不求最好,只求更好。若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显然会打击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2、在学习过程中评价

信息技术的评价内容可以是自主性学习的能力、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协作意识等。这种评价应经常使用,逐渐成为学习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应成为师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在做学期(学年)的总评时应兼顾两者,平时评价和阶段性评测上,以平时的评价为主,比分上可占到60%。

3、多角度综合评价

信息技术学习中,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操作及技巧好,有的学生思维敏捷,有的同学组织协调能力强。个人有强弱项,老师在摸清学生的具体情况后,注意促进学生改进个体的智能弱项,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实现优势互补,从而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

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学生、教师、也可以是其它人员。

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介绍、评价本人(本组)的学生研究进程、创作(研究)思路、作品的优缺点,通过自我评价,达到认识上的深化,进而分析、调整自己(本组)的学习(研究)行为。

学生的互评应以叙述自己观点、介绍自己的设计(修改、研究)思路为主。既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接纳他人的观点,对自我反思,同时又要引导学生欣赏他人,肯定他人的长处。而教师的评价要注意引导性,任何一件作品、一项研究进程允许有所不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来观察,不要以一个

标准来衡量,对于一项学习研究课题,允许有不同的结论,引导学生去认识其结论的正确性,引导学生去分析。

按照“过程性教学评价”的思路,我进行了两年多的实践,教学评价的工作量比传统的评价方式增大了几倍,但是由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其评价结果基本接近真实情况。经这样的训练,不少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学习,经历了“兴趣―关注―钻研”的过程,其学习效果肯定是较佳的。

评价的设计方式

1.检测原则:

2.激励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因材施教原则

2.探究新课程美术教学的评价方式 篇二

一、自主学习

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 学习行为和方式的单一化将严重阻碍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发展, 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欠缺。只有倡导和实施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并通过自主学习得到主动发展。根据这一教学经验, 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鼓励学生对知识的自我积累、自我解读、自我理解,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在教学齐白石《虾》的画法时, 让学生对照齐白石笔下的虾与现实中的虾的区别, 让学生心存疑虑, 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自己了解齐白石画《虾》背后的诸多故事。让学生先从思想上学习绘画, 并通过自己理解来加以反映。这样的绘画表现就会和一味地照搬照抄在绘画意念上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层次。美术教育可以提供很多有比较性的图片资料, 如油画《开国大典》与照片的对照;梵高、塞尚的油画作品与写生实景的对照等, 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主动探究之路。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辨, 自己构建观点, 得出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结论。这种将图片信息、文字信息等资料内化为自己知识的过程, 便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良好方式。

二、探究学习

学生只有通过主动探究, 实践参与, 才能促进个性发展, 才能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如毕加索与《格尔尼卡》同时期的其他作品了解立体主义的绘画风格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然后凭借美术人文背景资料对《格尔尼卡》进行重新审视, 以此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 教师启发、鼓励、引导, 真正把学习的主导权教给学生, 让学生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 独立思考, 自由选择表达方式, 进行不同的尝试和体验, 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在探究创新的氛围中理解美术作品,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才会有精彩的场景。

三、合作学习

现代社会, 人的成功不仅在于智力因素, 还有非智力因素, 许多事情的完成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与他人平等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沙雕最能体现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因为在沙雕的制作过程中, 如果稍有疏忽极有可能在即将完成的瞬间功亏一篑, 这就要求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始终保持一种紧密团结、高度信任、默契配合的状态。而保持这种状态必须要熟知沙雕制作的步骤, 有明确的分工以及掌握与人交流的方法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转换角色, 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求知伙伴, 创设条件提供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力量和乐趣。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展现自我才能, 而又乐于听取他人的意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努力提升学生合作交流协调的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迅速, 信息大量涌现, 所以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学会学习,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才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从广泛的背景中认识美术、学习美术, 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摘要:所谓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就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形成师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引导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并与他人合作,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3.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方式探究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体育课 学生 参与体验 实践活动

体育课程教与学的过程是人类生命存续和生命活动的过程,也是促进个体自我生成、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要运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个体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是运用体育的手段和功能培养完满的人格,构建人与世界全面、丰富的意义关系,引导个体去体验生活,理解世界,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是社会的组成分子,也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要开发、利用一定的社会生活资源和条件,不断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类个体和群体的各种需要,展示生命的力量,实现自我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体育教学是学生充分而全面地参与、创造和享有社会生活,发展个性,促进完整人的生成、发展和完善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规律生活、坚强意志、健全人格、创造性地生存与发展,正确认识和参与人际交往,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课堂。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正是在这种认识基础之上产生的,它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并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并且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现代心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证实,决定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五个方面,称为身心健康五维度。这五个维度强调在构成人们生存状态的各个方面创造出一个平衡状态的重要性,每一个方面都相互影响,并决定着人们的整个健康状态。

一、身体健康

身体是承载和表现心理、品行之车,身体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心理以及社会适应的健康,以及健康人生的奠定。身体健康强调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行为习惯以及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二、社会适应

人是群居性生物,人群构成了社会。离开了社会,人不仅不能生存,而且也将会一事无成,更谈不上有身心健康。社会适应强调这样的意识——为生活所处周围的人群和物质环境的共同利益作贡献;个体与他人、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

三、智力发展和健全

一个智力健全的人能够使用有效的策略去拓展知识,改进技能,开发自身的潜能。智力发展和健全促进了创造性的智能活动,使个体不满足于时代,积极向自己的思维挑战,从而获得成就感、自我愉悦和满足感,进而振奋精神。

四、情绪健康

情绪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情绪健康强调对自己情感的意识和接受。包括个体对自我和生活的积极态度与热情的程度以及处理情绪和相关行为及有效应付紧张的能力。

五、正确的自我观念

自我观念是人们对自己的态度、感受和评价。社会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心目中的自我是怎样的,他的生活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的自我观念决定着他整个的生存方式。正确的自我观念是实事求是地正视现实中的自我,多多树起理想的旗帜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自我的期望而不懈地努力。

这五个维度系统地构建了一个人适应社会、发挥潜能、追求幸福生活的各方面的能力。按照这些方面去塑造学生,必将使学生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精神健康的社会化的人。根据五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核心是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技能的习得,途径是参与体育运动实践活动。它标志着以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框架的教学形式的解体,反映着对体育教学进行重组或转型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

随着经济增长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政治领域翻天覆地,人口和社会结构重新组合人们在认知、行为和观念上发生了急剧的转变,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传统的体育课。因为传统的体育课以《大纲》强制教授模块进行教学,学生按照事先已规划好了的行动路线被动的行动、接受为途径。大都是教师先讲解示范引入,然后分组练习,学生亦步亦趋……;或者教师在学生练习时间或打断练习纠正错误动作;或者介绍体育项目的基本情况、发展趋势、目前的最好成绩,然后进行练习。其实在学生未参与运动实践之前,教师所作的一切大多都是徒劳的。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只注重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了主体,学生的积极性极差,学习十分被动。由于中学生年龄特点及社会环境等原因,《大纲》规定的某些体育项目(特别是现代运动会的竞技项目),容易使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身心疲惫、烦躁不已、教学效果很难理想,他们不能从体育课的学习中获得想要得到的东西,从而逐渐失去了对体育课的热情和兴趣,不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于是往往出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如醉如痴,学生学得一塌糊涂、无精打采……

于是,我们便探求一种新的体育教育途径:不囿于从大纲、规定、形式进行教学,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去体验、感受、实践和表现体育。突出主体,重在参与。具体表现为:上课伊始,从问题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和探究——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让学生去思考探究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之后“以问题带动兴趣,以兴趣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体育课中常置于“高期望―高表现―高期望"的良性循环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激发;再次让学生充分发挥优化组合的自我选择权,采用自发组合群体的分组自主学习来满足学生个人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自己安排各种各样的练习形式、练习方法以及同学间交流讨论,尽可能地为各类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让学生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去掌握运动技能。在实际教学中,从改变课堂结构入手,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性的活动中潜移默化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将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积极参与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玩耍并适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纠正指导动作,使学生在虚幻情境的活动中,不仅心情愉快,而且身体各部分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在这样的课堂上,往往学生积极主动、有情有趣,教师上得轻松,气氛活泼热烈。同时,亦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

4.音乐课程教学评价的三种常用方式 篇四

此次培训从我们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一线教师的困惑和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需要,有的放矢的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两天的学习,我最深刻的感受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收获颇丰。下面谈一谈我最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三种常用方式的理解:

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课程评价的方式与方法主要有: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各种形式的评价都应该既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又找出学习中的差距和不足及改进方法,以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形成贯穿于音乐教学全过程的、生动活泼的良好评价氛围。

一、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说和掌握学习理论的发表大大推进了现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特别是他把教育评价划分为形成性教育评价和终结性教育评价两大类的理论,已成为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流派。发展性教学评价是形成性教学评价的深化和发展。它由形成性教学评价发展而来,但比原始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更加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

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是音乐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予以充分关注,教学评价应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方法、知识、技能发展变化的评价。对于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演唱、演奏、音乐编创等方式进行。中小学音乐课时有限,每位音乐教师又要面对数量众多的学生,因此,音乐教学要将对学生经常性的形成性评价加以记载,尽可能对所有学生(至少是大部分学生)实施日常的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某一阶段的音乐学习进行总结、回顾和考核,一般在每学期或学年末进行。《标准》对此提出了“采用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等考察方式”的具体指导,以利于教师在此环节中的实际操作。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全面分析和透彻了解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的长处与不足,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应把平时过程性的评价和某一阶段的终结性评价相互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辅相成。

二、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可以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也可根据需要和可行性,进行量化测评。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科学性。

定性述评是一种描述性的质的评价。主要适用于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维度,难以具体量化的一些内容。如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对实践活动的参与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音乐的听赏感知,集体合作完成的演唱演奏及编创活动等,可以用较为准确的评述性文字进行定性评价。

定量测评是对不同教学领域内容标准中的水平要求进行的量化评价。如对音乐表现要素认知和掌握程度,对音乐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的分辨,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背唱歌曲及演奏乐曲的数量,识读乐谱的程度等,皆可作定量测评。

定性述评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如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评价,对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用较为精练、形象的文字加以简要描述。但是定性述评的缺点是工作量大,实际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在学生班级人数不太多的情况下应该可以实行。定量评价具有比较标准、便于实施等优点,如根据需要和可能,进行学生音乐能力测验或音乐学习水平测量,以获得学生音乐学习的等级或分值。如对于音乐课堂评价,同样可以采用定量的方法,采用课堂评价方案,按照分项的权重进行分值的计算,以获得各个评价项目的数据,并评出相应的等级或分值。

采用描述性的定性评语进行述评与采用考核性的能力判定进行测评这两种方式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为了使评价的各项原则能够更好得以实现,使评价更加科学、真实、准确并便于实际操作,应尽可能地将这两种方法相互结合起来,使其利弊互补。

三、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学生自评应以描述性评价为主。让学生对自己的音乐学习进行总结、回顾和比较,承认音乐学习的个体差异、关注自我发展。如“班级音乐会”是学生间相互展示、相互评价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多样的音乐表现活动表现音乐特长,学生吹、拉、弹、唱形式不限,一改往日紧张、严肃的考试局面,是一种生动活泼的评价试。学习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每一次评价前,学生自己选择唱(奏)得最好的音乐作品进行表演,进行相互评价与自我评价,每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好的评委,因此他们总能全神贯注地欣赏别人演唱(奏),客观地自我评价并给每一位同学做出公正的评价。另外,每一次学生的音乐活动展示与音乐要素阐述,都是学生进行分析与评价的机会。为了评价的深入、准确,自然促使学生对相应的技能与音乐要素更准确的掌握与理解。实践中我深深感到这样的评价能营养和谐、团结的评价氛围,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基于自身学习过程中的自评,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不同场合、不同实践活动中的互评,以及教师、家长、社会对学生音乐能力和音乐才华的他评,这些都是音乐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改善音乐课程评价的信息,指导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加以调整和改善,提高学习质量。但评价活动要注意讲求实效,尽量简化评价过程和方法,评价不宜过多、过滥,防止流于形式。

5.探究新课程美术教学的评价方式 篇五

重视“过程”,揭示现象本质是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让学生自主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等是课改实验以来的热门词汇,不容置疑,这些词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某些新的教育理念。但是,如果认为只要使课堂教学“动起来”,“学生参与整个过程”,“学生自主,教师走下讲台”就符合课改精神,将会使得课堂教学落人形式化的俗套。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应当重视“过程”,即发现、提出问题的过程,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这些过程,揭示隐含于其中的物理本质的东西,才是我们的目的,而不是为“参与而参与”,搞不切实际的“花架子”。

物理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师生平等互动和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和实践上。所谓师生平等互动,就是要改变以往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生是物理的主体,教师是物理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一)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1.转变教育观念,实现师生平等

“重教法设计,轻学法指导”;“重课堂训练,轻实践应用”;“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完全不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知识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教育观念的创新是突破口和大前提,为此,在实践中我们必须要做到:

(1)科学地对新教材进行定位,认真把握新教材的素质教育方向,实现教学从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大转变,课堂上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老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2)老师应充分信任自己和学生,放心大胆地进行教改,把学习主动权彻底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中如果老师包办太多,学生缺少互助合作的机会,缺少自由探索的空间,无法参与到教学思维过程中,也就无法去体验思维方式和探索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得到的只是一堆堆僵死的知识,失去的却是“观念、方法和能力”。而物理新教材删繁除难,给学生创造了信息加工和自由探索的空间,我们创造机会,让物理教学真正成为在老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突出人文关怀。老师应放下威严的架子,从教学垄断者转变为组织引导者,这也正是课程改革新形势下的教师必须做到的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使老师在学生中产生强烈的感召力,使教学不再是冷冰冰的理智活动,而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充满激情的学习活动。

2.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

瞄准亮点,激疑引思。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并自主得出结论的过程。根据这种指导思想,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老师应善于换位思维,“知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超前的预测,准确的判断,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能力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这些亮点,创设问题情境,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利导。

3.情绪调控,使之合理优化

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情绪的表现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我们严格要求教师以其良好的情绪调控学生的情绪,利用教师新颖的教法、生动的语言、多样的形式、可感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事实上,教师在课堂上多变的情绪处理,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成效。无疑,要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善于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4.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为此有人总结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十二多,十二少”:多开放,少封闭;多启发,少注入;多空白,少代替;多连手,少单一;多粗放,少细致;多直接,少迂回;多主动,少被动;多扮演,少板书;多类比,少孤立;多直观,少抽象;多延伸,少局限;多循环,少到位。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即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3)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识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了有效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给定的条件下,尽量自己去发现学习材料。每次讲授新课前,可以先让学生到黑板前完成一个题目,这个题目是根据上节课的内容,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为三层,A层为组长,主管B层组员,B层主管C层组员,由A开始出题(自己课后寻找材料,主要是上节所学内容或本单元学过的内容),可到B到C循环讲,不管谁出了这个题后,找本组同学讨论,本组同学都认为有代表性的,方可进行讲解。即三步:找题——论题——讲题。讲题时又要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遇到此种题目从题设入手还是从结论入手,还是题设结论中间找,第二步分析此题,讲解此题,突出重点、难点的地方,第三步此题考察了哪些基础知识,即分析——讲解——归纳。这样一来,人人都可以到黑板前讲解,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对上节内容复习巩固,为下节铺路搭桥,效果很好。每节课有一个学生讲题,方式、口味不同,学生愿意听,容易懂。每个人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成才。对讲题者本身来说,是一次最好的锻炼,对这种类型的题目,加深了印象,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忘记,学生反应这种方法很好。并且人人在班中都能找到—个合适的位置,人人都坚信:我能行,我学物理的能力并不比别人差。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现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例如,每章节课后的“课题学习”老师可带领学生去探索、去实践。

综述而言:在课改实验的初始阶段,我们备课时应当将主要精力放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加强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和实践,组织学生对物理现象开展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物理活动,让全体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物理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切实改变“老师讲,学生听,模仿例题,反复训练”的单一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归纳,从而发现规律,主动获取新知,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教学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过程。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体现在组织和引导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正确发挥。因此,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须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科学性和深入程度,直接决定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

一、教师思想的转变是实行两转变的基础。

教师对新课程的态度,即对新课程下新的教育理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此所持有的态度,在教师组织进行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体现,并深入细致地作用于教师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思想的保守,决定教师教学方式的因袭守旧,必然导致教育活动没有发展,没有创新,没有突破。只有深入理解和认识新课程教育理念,才有可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深入钻研、深入实践,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态度投入到新课程改革实践活动中,真正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实行两转变的保证。

工作态度影响的工作思维的发展。长期工作于旧课程环境中,在旧课程环境中得过且过,必然影响教师工作思维的发展。保守,拘束,循规蹈矩成为旧课堂时候教师教育思维方式普便存在的问题。面对工作没有新思路,没有新方法,没有新成果。新课程的实践,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是重要保证。如何对待工作,用怎样的方式对待工作,这是教师思维方式转变的起始。变保守为革新,变拘束为开拓,变循规蹈矩为求异创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新课程理念下教育教学实践中最活跃的力量。

三、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两转变的关键。

教师的教学方式是与学生进行教育交流的最主要手段。学生的学习成果是教师教学成果通过教学方式的集中体现。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方式的集中体现。因此,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模式。

旧课程对于教材作用的理解成为旧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误区。旧课程把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神化了教材。在旧课程时代,教师上完一节课后,通常会把课文的中心思想写在黑板上,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背会;或者把课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义抄写在黑板上,也要求学生在课后背会等。这些都是错误地理解了教材作用的一种表现。实际上,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对于中心思想和词语意义的掌握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目的。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或一个词语的具体意义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意义不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这个过程,形成一种能力——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掌握一种方法——解释词语的方法。这才是学生应该学习的东西,这才是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的东西。四段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很好地体现的新课程理念。

该模式把课堂教学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自学,记录学习成果,感性认知阶段。

一节课之前,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解决预习提示和课后作业题,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等六个方面对课文进行全面、认真地自学,并把自己的学习成果记录在专用的作业本上。虽然这时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基本是模糊的、感性的、零散的和片面的,但这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不但成为下一阶段学习的重要基础,同时学生还会产生“我做得到底对不对?”“别人是怎样做的?”等一系列想法,从而产生再学习的期许与热情。

第二阶段,提出学习要求,再次自学,整理自学成果阶段。

上课时,先提出本节课具体的学习要求,分条写在黑板上。然后要求学生再次自学,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是在备课时,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科学设计的,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实际是对自己在第一阶段学习成果的整理,学生原初零乱的感性材料在自己的进一步学习中变得逐步清晰,同时也有会产生新的认识。这一阶段是第一阶段的延伸。

3、小组合作,交流自学成果,提高学习质量阶段。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每个学生对于课文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因为是自己的学习所得,学生会产生一种想要得到评价的迫切愿望。第三阶段适时开始。学生按照早已分好的小组和定好的角色,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对于这个过程要特别注意了对其进行控制的研究。首先要让小组内的每一个同学都发言,这样就保证了教学活动学生参与的广度。其次,学生在阐述自己的学习所得时,不能阐述别的学生己经说过的内容,这样,就避免了无谓的重复,合作学习的效率就得到了保证。再次,每一个同学发言结束以后,鼓励小组内其他成员发表评论,肯定、批评或建议都可以,这样,学生个人的错误的认识就会得到纠正,深刻的认识就会得到推广,浮浅的认识就会得到深化。每个成员评论发表结束后,小组长针对意见分歧比较大的问题或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组织进行组内讨论,并得出相对统一的意见。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学习活动参与的深度。最后由轮值发言人在小组内进行总结发言,经大家补充后准备参加第四阶段的发言。

4、组间交流,教师指导,形成知识技能阶段。

第三阶段中,每个人的学习质量因为成员之间的交流得到了提高。为了让这种质量的提高得到延伸,同时也为了让全班同学形成共识,该教学模式设计了第四阶段。第四阶段的组织过程与第三阶段相似,先让各组的代表依次发言,阐述本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最有价值的学习成果,并提出小组内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接着组间交流,既可以阐述与其它小组不同的意见,也可以着力解决其它小组提出的问题。这一阶段是第三阶段的延伸。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相机完成以下任务。一是要解决有分歧的意见的统一问题。第二是要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或交流的学习成果,把一些学生不容易想到的、或学生无法自主得出结论的等必须由教师讲授的知识教给学生。第三,对各小组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第四,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6.新课程实施与体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篇六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这是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目标。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思想品质、学习态度以及个性发展。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方式将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个性品质甚至成长过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加规范而富于艺术性,已经成为了热门话题之一。因此,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在体育课堂上通过体育教学方法来实现,所以体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也势在必行.关键词:学校体育;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变革; 教育方式多样化 1.1 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能给学生提供最直观的材料,通过图像、图片、声音等综合性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生动的、直观的印象,这是讲解与示范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例如在前滚翻教学时,将前滚翻的整个技术动作借助教学软件,通过画面预先录好示范动作、图形分解。以及将蹲撑——两手撑垫屈臂——低头——两脚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后脑、肩、背臀依次触垫——抱小腿蹲撑起立的文字打印在屏幕上,结合课的需要重复播放画面,讲解动作。加上师生的不同示范。这样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了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印象,练习起来就更简单、更积极主动。掌握理解动作要领就更快、更直观。这也符合儿童对直观、有趣、新奇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具有强烈认同感的心理特征。

1.2 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探究知识,发展创新能力

所谓情景教学法就是利用一定的生活情节和模拟的情境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主要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想象,以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如对学龄初期儿童教学时,由于他们年龄小,生性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就应顺应他们的心理特点进行情景教学,教学方式应生动活泼。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儿歌、游戏和趣味活动;练习场地则可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置情景,如夺红旗、找伙伴、消灭害虫等方式进行。如在教学《持轻物掷准》一课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不同距离的各种害虫,让学生据自己能力的大小选择消灭害虫的距离,教师根据消灭距离的长短及时给予学生物质与精神奖励,这样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这样的教学安排,学生上课会兴趣盎然。2 构建合作意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体育综合素质。合作学习时首先使学生明白自己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必须承担的一份工作,这份工作对能否完成学习任务很重要,而且学习任务的完成要靠小组的共同努力,因此大家必须同心协力,个人不能游离于小组之外。使学生逐渐懂得怎样合作,然后逐步提高合作技能。在教学中注意教会学生讨论问题,同时注意合作人数不宜过多,以3-5人为宜。小组长轮流当,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组织者、合作者。案例一:我曾在八年级上了一堂体育课《“小马”过河》,我就采用了自主合作练习的方法。在《小马”过河》的教学中,学生们通过二人(或多人)的、互助合作、实践尝试,创造出了搭桥过河、踏石过河、开船过河、飞马过河等方法,而在搭桥过河的方法里,又有各种各样的桥。这么多方法,都是回答教师“如果你是那匹小马,你能过河吗?”这个小问题的答案;这么多方法,都是学生们自主合作的实践成果;这么多方法,都是学生们创造的结晶。2.1 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以往,人们常常认为,体育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获得运动知识和技能以及增强体质方面。而新的课程除重视这些方面外,还十分重视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强调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和信心。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有学习本身给学生造成的问题,例如身体锻炼过程中的体力问题,学习动作过程中的方法问题;也有学习环境给学生带来的问题,例如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个人与群体的协调问题,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发生冲突等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灵活多样。富于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创新。勿庸置疑,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应积极采用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能够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2.2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

体验,是一种基于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经验,从中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其主体在学生本人。体育教学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教学的实效性在于学生是否自主、能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从中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以促进身心发展。从学习环境中得到体验,环境是教学中学生获得体验的载体。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情感是从他接触的周围环境中得到的。体育教学中的学习环境有两类:一类是显性的学习环境,另一类是隐性的学习环境。显性的学习环境包括场地。器材、教具、学具的布置、安放和使用,以及教学过程的实物情景等;隐性的学习环境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关系以及教学中的模拟情景等。小学生爱听故事。好表现、善于模仿。喜欢在故事情景中游戏玩耍。他们的学习环境往往需要把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有机结合组成具有情节的故事和具有主题的学习情景,使他们身处生动活泼的情景之中锻炼身体学习动作,体验学习的快乐。例如,七年级学生在学习“单、双脚跳”教材时,教师把教材内容通过“小青蛙与小花猫”的故事展开,让学生扮演他们喜爱的小动物的故事,通过游戏贯穿全课。课的导人采用图片和模仿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视。听和本体感觉一起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一上课就感到生动有趣。形式新颖,情景交融,整个练习过程处于“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的氛围之中。2.3 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主动选择带来主动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教育。才是可能有效和成功的教育。要保证学生的自主选择。全面发展,就要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内容。学生的身体差异较大,活泼好动,兴趣爱好广泛,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短。在教学中应安排一些选择性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练习形式。独立地进行练习。选择性学习活动使不同身体条件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起点和发展的空间。例如,进行投掷教学,常见的练习形式是学生分成两队,面对面投掷,这样的练习学生很快就会感到疲劳。采用选择性的练习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练习的器材和场地,体力强。力量大的学生,可选择实心球,在一号场地上练习;体力弱。力量小的学生,可选择小沙包。降落伞。纸飞机等,在二号场地上练习;喜欢投准的学生可选择配有目标装置的三号场地上练习。整个练习过程,学生都可以自由变换练习器材和场地,也可以自由组合练习的伙伴。选择性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时空,学生每变换一种器材,每更替一次场地,都会有新鲜的感觉,都会产生新的兴趣和一种自主支配学习的激情,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使学生学会选择,形成个性,体验成长的快乐。

确实,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作为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先实践后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整堂课,我都让学生先自主尝试,再进行展示,最后集体比赛,从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体现。平时,我要求学生在课余、准备活动阶段创编一些生活小游戏,然后让他们在课中轮流带领同学们做。在本课中,我就让学生自主创编准备活动,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他们的体育能力,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而且也使他们的创新精神一点一滴地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培养。3.构建新体育课程教学方式 3.1 教学方式的创新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势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改革中就会随之改变,并得到不断创新。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步骤、程序、规则、方式等,包教法与学法。教法起着组织、控制、激发、引导、示范、说明、概括、评价等作用,学法起着主体、目的、内化、发展等作用。教法和学法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某种相应的学法。换言之,为了建立某种学法,就必须选择与其相应的教法。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技术的传习为主,以教材为内容,突出的是教师的作用,学生主体地位未能得以充分体现。因此,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大多采用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复习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一是要坚持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二是要坚持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三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手段为核心,以教学组织为主线,以教学策略为龙头;四是要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筛选,合理的组合和正确的运用。

主题式教学方式:主题式教学方式是根据体育课程标准学习领域目标和相关的活动内容,围绕创设的一个教学主题,把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采用相互联系的若干教学环节,通过游戏为主的方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方式。其过程是:引导学生进入老师创设的教学情景;以主题情境逐渐进入各小标题情境教学;主要是发展学生思维技能训练;小组合作探讨和实践完成教学目标,让评价渗透到每一个情境教学中。例如:《植树节》导入情境:植树节,老师带学生去公园,(模仿各种行人的走路);初入情境:公园里同学们来植树让我们比一比,看哪组植的又快又好(往返跑);深入情境:若我们要像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就必须认真锻炼(拍皮球),比一比哪能组同学皮球拍得既快又不会碰到小树苗;延伸情境:看着这么美好的公园和听着美妙的音乐,让我们跳起欢快的舞蹈。

互动式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陪伴学生完成学习过程为主要形式,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方法创设情境,实现学生自主学练,该方式重视学生首次发现,首次示范,将所学知识、技能“外化”,进行自我反馈,以逐步完成教学目标。其过程是: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老师陪伴学生进入学习程序,陪同学生一起练习;发展学生思维技能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利用集体练习情境的创设提供学习帮助;学习效果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老师评价。例如:跳短绳。通过绳操短绳游戏展开教学;老师和学生一起跳短绳,请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两种跳法的优劣点,同时用不同节奏,不同信号加强对跳绳技能的掌握;引导学生想象尝试创设不同的跳绳方法;小组学习和讨论,形成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演进式教学方式:演进式教学以一课一教材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器材、场地、自然条件为主线展开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渐地改变教学环境,让学生自主发现各种锻炼方法,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积极讨论游戏的规则,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其过程为:引导学生利用器材进行自主锻炼;不断地改变同一器材的条件来吸引学生的锻炼兴趣;在小组合作下创设游戏,延伸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个人、小组进行表演、展示;运用综合性评价。例如:《五彩的圈》。找朋友:如何和圈交朋友?拿同一颜色圈的同学为一组;个性展示:一人一圈,你们怎么玩?激情畅想:二人一圈,你们会怎么活动?奥运小主人:用手中的环,如何拼出五环?这样层层递进的教学,始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昂,始终想像和探索的兴奋状态。他们不断地探索,当条件发生变化后,各种新活动法在不断的尝试、发现中收获着。3.2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的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其创设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独立思维的空间。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展现自己的独立个性,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实践中的创新成果。这种展现又推动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3.3 深入进行教学研究,探索适应新的体育课程的教学规律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体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着手,研究改进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基本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及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涉及到方方面面,要把宏观的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并变成可操作性的内容,逐渐减少理念和行为的差距。努力的方向是真正要顾及到每个学生发展,把学生的今天和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建立起一个始终能够保持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动态平衡的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机制。4 积极改革评价方式

体育教学评价强调统一的考试与测评来衡量学生,这主要是成绩面前人人平等的传统教育观念,把被评对象置于一个共同的标准。《课程标准》提出:不仅应由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评价,还应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能力,并给教师提供评价依据,以便于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体育学习评价就是体育学习中的一个环节,它能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地发展。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适时给学生创造的时机,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小组评等各种方式激励他们主动学习。例如:我有两名学生,一名学生平时体育活动能力较强,在平时的考核中,成绩总是优秀。因此,这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些骄傲自满,虽然在上个学期末的考核中得到了优秀,但我并没有刻意地去表扬他;还有一名学生由于体育活动能力较弱,在平时的考核中最多能得到良好,但他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认真,虽然在上个学期末的考核中只得到了良好,但我却刻意地点名表扬他。又如:某一学生性格内向,身体素质一般,体育成绩也较差,平时上体育课时,无论是跑、跳、投都不是很好,而且在学动作时也领悟得较慢。因此,这位学生逐渐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有一次,我们学习《仰卧推起成“桥”》这一课时,我发现这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不是做得很好,但他很努力,于是在结束前的小结中,我特意表扬了这位学生,说他上课专心听讲,练习认真,动作也比以往做得好,希望大家向他学习。这时,我发现这位同学的脸上有了笑容„„。5 当然在教学方法改革中也应注意存在的问题如: 5.1课堂设计不应流于形式。

教材的新思想;新观念,对我们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样在课堂上成功体现呢?我在上课时看到,有时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比较透彻,驾驭课堂得心应手,一堂下来教学目标能顺利达成;有的教师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听课中,我们经常听见老师这样的话语:“同学们分小组合作讨论练习一下”“大家相互交流一下”。紧接下来又听到“快点,同学们抓紧点”“还没好?”有没有完成的小组先停下来练习,看别的组的展示”。忽忙之中,这一切成了形式,成了教师的“课堂赶场”。新课程倡导是到自主、合作、探索性地学习,在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当老师千方百计地给学生营造交流学习机会的同时,也遇到一些问题。学生对于讨论交流式的学习比较喜欢,但教师对交流的内容,时间却不好把握。太难了。不易于讨论出结论;太易了,又缺乏讨论的必要性。时间长了,影响教学内容;时间短了又停留于形式。势必对课堂练习密度、运动负荷有一定的影响,教学任务不能完成。5.2 技能教学过于淡化

体育课主要是通过身体锻练和技能学习为中心来展开,离开了远动技能教学也就失去了学校体育学科存在的意义。有些教师有这样的误解;“技能教育学就是竞技体育。”实质上,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对提高学生身体活动能力更有效,是体育课同其他学课的区别。假如体育课没有了运动技能教学,体育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失去了体育课的本质属性。当前学生体质严重下降,与我们体育教学有直接关系。运动技能的淡化直接倒导致运动负荷过低。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把上好体育课以热闹,趣味为追求的目标,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如此的教学致使部分学生把体育课解为“玩的课”,体育课就是“自由活动”。因此出现了上课前有学生向教师询问:“老师今天体育课我们玩啥?”把学生的运动兴趣当作课堂教学改革的唯一出发点,认为学生玩得高兴,就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而忽现了体育课的运动量。激发教学兴趣与学好运动技能是不矛盾的。只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新颖 的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和练习,在心情欢快的教学氛围中达到运动技能学习的学习目的.5.3 不可过度强调学生主体

传统体育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是“权威”,课堂教学在教师的操控下按“程序”进行,因而教师感到心里比较踏实。有的教师怕学生不懂,总是讲得过多,改变不了教师把持课堂的局面,摆脱不了传统的束缚。新课程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于是,课堂又会常常出现“无序”的状态,有时教学内容无法完成,使教师感到不安,甚至焦虑。的确,“新”的课堂中,师生“动”起来了,课堂也“乱”起来了,而老师却不敢“过问”和干预,生怕有悖于学生主体的精神。有的教师只求学生动,而忽视技能、体能的教学和学生勇敢顽强、刻苦锻炼的意志培养;只求欢快,而不求身体练习的负荷实效,认为堂上活跃,学生玩得痛快,乐得开心就体现了课改精神,就是成功的课。其实这是一种误解。5.4 对待学生不可一味赏识

随着赏识教育的不断提倡,我们越来越多地在课堂中看到了教师对学生形式多样的表扬和奖励,从口头表扬,称赞到奖励等,数不胜数。为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上课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几乎课堂上只要学生回答问题,展示动作,无论正确,恰当与否,老师总是面带笑容地表扬道:“你真棒!”“你真聪明”!课堂上掌声响起,课堂气氛活跃。在热闹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思考,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赏识教育吗?我们常说“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我们如果把鼓励性评价一味地表扬对学生错误技术动作、回答问题中的错误和学习中问题不及时指出,一提到“批评”就讳莫如深,唯恐被说“伤害学生自尊”那么,必将致使评价缺乏科学性,亦使学生不知所云。这种做法实际上对学生发展极为不利,长此下去会影响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式。

总之,新课程标准给广大体育教师提出新的挑战,上好体育课更加不容易;在体育教学中,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师还需付出努力,只有不断探索、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才能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大面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只有不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及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涉及到方方面面,建立起一个始终能够保持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动态平衡的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机制;才能进一步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新的理念、上好体育课。参考文献:

7.探究新课程美术教学的评价方式 篇七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并为教师转变观念、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为了与时俱进, 我们必须要转变农村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转变师生教学活动方式的核心任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总会遇到这样一个难题:教师很辛苦地教, 学生很辛苦地学, 但是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我认为, 这和我们在课堂中的一些无效或者低效的教学活动有关。教师在进行教学前要多审视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 看是否能够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符, 能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能否实现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 新课程标准要求农村小学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让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创新思维。下面, 我从教和学两方面对师生教学活动方式的转变谈几点看法。所谓“教”, 就是课堂教学流程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 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 学以致用, 其方法主要有创设情境、设置课堂游戏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并灵活运用知识。所谓“学”是指学生的主动学习, 它在课堂上占主体地位。只有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才会有信心,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同时, 教师还要检查学生作业是否是独立完成等情况。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创设情境, 增强教学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通过声像、文字、图形等多个角度创设情境, 化抽象为具体,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小学图形变换的教学中, 多媒体可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和亲眼目睹旋转和平移的过程, 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也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 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软件, 如果我们一味地依靠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就会逐渐淡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总之, 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对教学工具的驾驭能力。所以, 教师在小学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科特点、学习内容等, 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二、设置游戏活动, 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来进行教学, 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让他们能够更轻松地接收信息, 并对知识点进行反复的操练。游戏对小学生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被动学习变成学生主动吸收知识的过程。在游戏过程中, 学生之间的情感会更加浓厚, 美好的同学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合作。这样, 学生的智力也能够得到有效开发, 同时也会更有求知欲。愉快教学是游戏的精髓, 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吸收知识, 对知识的领悟才能更深入, 才能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从而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

(一) 课未始, 来激趣

在教学开始之前, 学生的注意力大部分都不能集中到课堂上来, 他们可能还在想着课间的操场、路上的零食、书包里的玩具。这个时候, 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 一年级“数数”游戏。教师可先让学生站起来, 一边有节奏的拍手, 一边数数。这样, 学生的兴趣就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他们的注意力也会集中到数学学习上, 为接受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 课之中, 助学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适当地加入游戏不仅能使学生身心愉悦, 还能够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吸收, 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设计的游戏应该具有针对性, 让教学任务与要求能够在游戏中体现出来, 帮助学生轻松地吸收知识。如小学英语学习颜色类的单词时,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幸运大转盘”———选择材料做一个可以转动的彩色圆盘, 圆盘上贴上各种颜色的彩纸, 并在中间贴上指针。转到一个颜色时, 教师提问:“What colour is it?”学生都积极回答问题:“It’s blue...”几轮游戏玩下来, 学生就能答出大部分的颜色了。教师还可以让两个学生为一组互相问答, 并给予表现优秀的学生适当的奖励。这样, 学生就更乐于参与其中了。

(三) 课之末, 锦上花

一般情况下, 学生会在下课前5分钟感觉非常疲劳。学生这个时候的状态很不好, 注意力也比较容易分散。为了激发学生的情绪, 教师可以在一节课要结束时设计一些小游戏, 让学生能够有饱满的热情。在进行语文知识的复习时,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做“成语接龙”“轻松造句”等游戏。这样, 学生就能够愉快地结束本课学习, 并从心理上期待下一节课。同时, 教师也能够检验教学效果, 有利于下一节课的教学安排, 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三、遵循规律, 探究高效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活动,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之初, 学生会有些羞于开口, 即使被教师点名, 他们也是尽量简略回答。在这种情形下, 教师更要为学生创造机会, 让他们多说多练。当学生取得进步时, 教师就要多表扬他们, 这样可使他们对学习越来越有兴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活动。组员之间相互的表扬与鼓励也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 学生就会逐渐地变得活泼、主动, 能够积极地回答教师的提问, 课后也能认真做作业, 并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 学习成绩也会逐步提高。

四、注重自我提升, 不断进行反思

对于教师来说, 教学反思是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必备能力。它不仅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也能够促进教师向专业化、研究型教师转变。教师的反思包括很多方面, 不仅有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还有对教学过程、教学行为的反思。通过反思, 教师才能够不断地提升自我, 使教学能力与实践、科研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8.探究新课程美术教学的评价方式 篇八

关键词: 多元评价方式 初中语文 教学方法 教学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下,初中语文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这要求相关教育工作人员不断提高教学素质,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实现多元化评价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创新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是初中的重点教学内容,也是应试教育的重点内容,其中包括现代文学习、文言文学习、写作练习等多项内容,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沟通交流能力及理解力。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节省课堂时间,鼓励学生多写多背,很多教师只对教学重点和考试的高频问题进行讲解,导致课堂气氛紧张沉闷,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压力,失去学习兴趣。为实现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师需要对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的语文内容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在设计教学方式和课堂内容时,需要从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情感理解与表达等多个层面对具体的学习效果进行评定。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初中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性阶段,在这一时期内,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为了实现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有效配合,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心理特点等基本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比如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看漫画,一些学生在音乐、美术方面兴趣较高,教师可以在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融合相关内容。例如初中语文教材的《岳阳楼记》针对“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一段,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理解,用优美的语句和基本的美学知识对文中的意思进行讲解,构建一副明丽的“岳阳楼春景图”。

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讲课模式,与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堂内容之外的交流,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更加亲密的关系。不单一地用卷面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生的标准,而是应该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特点对教学问题进行难度阶梯性设置,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等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进行评定,淡化考试分数对学生的影响,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

(三)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教师需要不断提高个人工作能力,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开展教学工作。比如教师可以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也可以利用视频、图文等直观资料进行微课教学;通过课堂游戏,对语文教材中的部分课程进行情况还原,进行情景模拟教学。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的推动下,效果评价方法更加多样,比如对小组讨论的积极程度进行评价、对情景表演的质量进行评价等,也可以通过PPT形式,进行随堂小测验,使测试氛围变得更加轻松。

二、初中语文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工作要点

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顺利开展多元化教学评价,有以下两点内容需要注意:

首先,所谓“多元”也就是多层次、多方面,要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必须扩充评价主体。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大多是通过教师的个人观察及卷面的成绩对语文学习效果进行评定。在全新的教学理论支撑下,语文教学评价的主体应该包括家长、教师、学校、社会力量等。比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后阅读任务,通过交流,让家长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并对其学习效果进行打分;可以组织写作或者阅读比赛,由教师和学校教育监督管理者共同评分。但是,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并非易事,教师需要与学生家长、校方领导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使其尽量配合评价工作。

其次,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多样化。如今,成绩已经不是评价学生学习理解能力的唯一标准,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需要对语文评价的内容进行拓展。在进行语文教学测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新考核模式,比如目前在小学教学中比较流行的“乐考”模式,可以对其进行创新使之符合初中语文测评的标准,但要注重保持考试题目的多样性、综合性和趣味性,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观察理解能力进行评定。评价工作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总结、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意愿,对于理解程度普遍较高的教学内容需要继续加强,对于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的教学内容则要在结合学生学习意愿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突破与创新。

三、结语

目前多元化的语文教学评价方式仍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它不仅可以促进教师改良并创新教学方法,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逐渐普及这种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李锦军.新课程下多元评价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语文,2013(24).

[2]王志芳.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探析[J].赤子(上中旬),2015(16).

9.探究新课程美术教学的评价方式 篇九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谈学习方式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多样性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本文就学习方式的概念,为什么要提倡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如何实现这一转变以及自己在教学中实施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采用新的学习方式的感受。

一.什么是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learning approach or learning)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学术界对它的解释并不完全一样,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方面的基本特征。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上位的东西,两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极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二.为什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在这种学习观的改变过程中,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学生是独特的人,是个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

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即为典型),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待征。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改变。

澳大利亚教育学者比格斯提出了所谓的3P(presage, process and product) 模式描述了课堂学习的前提、过程和产物。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前概念和动机解读课堂环境,通过元学习因素驱动他们的学习过程。在3P模型中,学生本身的特点和教学环境的特点发生交互作用,从而产生了以任务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从而造成了不同的学习结果。这一模式说明,即使学生面临的教学环境都一样,由于学习过程中的不同学习方式,学习结果也会有所不同。比格斯的这一模式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第一,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中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不同学习方式(如深层次、浅层次等);第二,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一环。在谈到什么因素决定学习结果时,比格斯指出,虽然有各种因素影响学习的结果,但主要的因素还是学习的过程;第三,学习具有多种层次的结果,如质化的和量化的结果;第四,影响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的有两个方面,即教学环境和学生本身的因素。

我对自己所教班级的高中一年级学生进行过一个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结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课例1:主动学习应该从情感的投入开始,让学生发现自我,找到自我

一堂课快结束时,我让同学们给自己认为做得好的英语课堂活动小组分发“奖品”。结果,全班九个活动小组只有一个小组(共六人,是班里最差的一个活动小组)没有能享受到胜利果实。我请这六位同学简单谈谈为什么没有得到奖品。这时,其它小组的同学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指出他们的不足,说他们的语言表现能力差,语法结构不对,……。这六位同学很不是滋味,脸一阵阵发红,并低下了头。这时我问这六位同学:你们刚才把奖品送给了哪个小组?为什么要送给他们?这六位同学用英语作了回答。于是。我接着说。“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能认可其它活动小组的优点、长处,而且又能用英语表达出来。算不算是这个组的优点呢?同学们都回答:“Yes!”然后,我又请其它活动小组的同学谈谈这个组的变化情况,即从不开口-----开口讲话-----较流利地用英语表达出来,……。这时,我说:“这个小组的进步这么大,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他们一些奖品以资鼓励呢?”,于是马上就有几个小组的同学将自己的“战利品”-----“苹果、篮球、足球、房子、汽车、电脑……”(在黑板上画的)送给了这六位同学。此时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六位同学此时已是热泪盈眶,激动不已。他们齐声地说:“We’ll do it better next time.”。从这以后,这个最差小组合作得特别好,一改过去只听、只记、不发言的学习方式,而是课前分工负责自己准备的内容,网上查阅,翻阅参考书籍,课上活动积极,总是给全班同学展现一些新颖别致的、有趣的观点,但又能紧扣教材所学内容,语言的运用恰倒好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现在已是班里的 Best group!。

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我们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目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中推进的一个障碍。实际上,一部分学生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优良.但并没有完全具备我国教育目的所要求的和21世纪公民所需要的素质。研究者尖锐地指出,在可贵的高分下隐含着危机。在一些学生中间,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盛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低下,创新意识不足。他们很少对现实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事实上,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这种现象的表现是:学生虽然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良好,但并没有形成我们所期望的素质;表面上教学任务完成了,实际上课程要求并不达成。一言以蔽之,从目标到教学再到评价的循环是在浅层次中完成,并未涉及素质教育的深层次目标。这种现象,造就了大量的“高分低能”的学生。显然,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真正的发展。因此,改变学生这种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中一个迫切的任务。

三、如何改变学习方式

我认为,所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虽然探索性、发现性学习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但并不是学校学习方式的全部内涵。如何改变目前一些学校中存在的单一、被动学习方式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和创新。

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和教师都进行了一些努力,探索学习的新形式,也确实出现了许多好的学习形式。这些形式的共同特点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或者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情况,提供示范,建议和指导,引导学生们大胆阐述并讨论他们的观点.让学生说明他们所获得的结论的有效性,并对结论进行评价。

课例2。 以“火”为主线,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达到活用知识的目的

上课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团“火”(教高中英语第一册下册第16单元“Fire”),并告诉同学们We’ll talk about fire in this class today. “你们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有关火的词汇”(要求以小组形式讨论3分钟)于是,引出了一连串有关火的词汇,如:“雄火、大火、小火、微火、篝火、焰火、明火、暗火、野火、炮火、发火;火锅、火腿、火花、火海刀山、火眼金睛、火中取栗,”……等等。同时我请同学们一一板书在黑板上,接着问道:“这么多有关火的词汇,在生活中哪一种火是你最喜欢的?哪一种火你认为是最不好的?为什么?”有人说喜欢微火,因为它柔中带钢;有人说喜欢野火,它来势凶猛,在摧毁一切的同时,又让一切重新复苏,旧貌换新颜;有人说喜欢火眼金睛,能洞察一切;一位同学上台画了5幅图,第一幅图画的是一个男孩,瞪着两眼,头发竖立,张着大嘴吼到:Get away! ;第二幅图是在医院里医生问这男孩:“What’s wrong with you, my boy?” 男孩回答说:“Maybe something is wrong with my liver.”;第三幅图是一群孩子看着这男孩就吓得四处奔跑,边跑边说:“Don’t play with him. He always gets angry with somebody without any reason.”;第四幅图是这男孩的朋友都远离他;第五幅图是这男孩孤独的坐在石凳上,自言自语的说:“Nobody likes a boy who often easily gets angry with people. I won’t do that any more ! ”最后叫同学们猜他最不喜欢的火是什么?全班大声地说:“Get angry!”。对火的词汇进行讨论后,我又引导同学们以活动小组形式 Talk about the history and uses of fire.。10分钟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各自的讨论情况,有的小组谈火的起源和发明;有的小组谈火对人类生存的好处;有的小组谈火对人类带来的灾难;有的小组谈怎样防火;有的小组谈发生火灾时怎么做;有的小组谈发生森林大火怎么办;有的小组谈家里发生火灾时、办公室里发生火灾时、在商店里发生火灾时的处理;… 等等,话题丰富有趣,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的思路非常开阔,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语言的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地提高。同学们在宽松的、自由的课堂里自教自学,学到了已往一堂课所不可能学到的知识和不可能完成的如此多的内容。

这样的课程让学生畅所欲言,表现自我,学生非常喜欢。同时,我们也因此形成了一个理念,知识用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发展,在生活中创造。由此可见,学习方式的改变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一言以蔽之,有效的教学和主动式的学习方式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参考书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10.浅谈新课程下数学教学方式 篇十

浅谈新课程下数学教学方式

根据新课程理念,观察与猜想、探究与归纳、巩固与应用是数学新课程教学应重点关注的三个方面,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观察与猜想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归纳,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如何将课堂的学习知识,得以巩固,并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进行探讨.

作 者:应慧飞 作者单位:仙居县官路中学,浙江仙居,317309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2)分类号:G633关键词:数学教学 观察 猜想 探究 归纳 巩固应用

11.探究新课程美术教学的评价方式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

新课程要求改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边缘化的教学格局,本着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标,结合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调整和改善,显得尤为必要。

一、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

1.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价值认识不清

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价值认识不清,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造成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边缘化的根本原因。具体体现在:其一,不纳入统考,不纳入教学质量评估,不纳入小升初考试体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副科的形式存在的,在这种功利性的学习价值观下,教师和家长都忽视了品德与社会学科,进而影响了学生的想法;其二,学校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价值认识不清,课程安排上一直在挤压课程数量,课程目标中也很少能看到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任务,使得该学科处于随意教学的状态。

2.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存在不足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形式:其一,教师的传统灌输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常常采用一言堂的方式开展教学。这样宣读式的教学方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造成实际教学效益难以提升;其二,教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经验不足,教学创新意识淡薄,不能将新课程的新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久而久之造成课堂教学模式固定化,师生互动不断减少,课堂氛围变得死气沉沉。

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机制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效益反馈的重要依据,对于教师而言,可以通过这个环节实现教学的自我反思,对于学生而言,可以通过这个环节找到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但是实际上当前很多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过度重视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行为能力和行为习惯;忽视了对教师品德与社会教学课程的监督和管理,缺乏用科学公正的态度去审视实际的课程教学效益。

二、新课程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从教学方式入手,引导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朝着新课标的方向发展。对此,我们应该着手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实践教学法

新课程要求学生以体验的方式融入教学中去,由此实现课堂向锻炼自我行为能力方面的转变,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实践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此处我们以小学四年级《做聪明的消费者》为例,可以依照以下步骤来开展:其一,要求学生分组列举出自己所欠缺的文具,制定详细的采购清单,为后期开展采购活动打下基础;其二,设置采购问题,询问学生应该到哪里去采购,商场中的文具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不同文具的价格是否是一样的;其三,要求学生以分组的方式去实地购买,在当地主要购物场所中了解商品价格的变化规律,学会判断商品的优劣;其四,回到学校,向老师讲述采购过程,教师对于每个小组的采购行为进行评价,并且融入消费自我保护意识,总结课程。

2.趣味教学法

趣味教学法,就是在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之间找到切入点,以此为基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一改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此处我们以一年级上册《过新年》为例,为了能够使得小学生全面了解新年节日,教师在课堂开展的时候需要关注以下几个环节:其一,以新年相关的动画视频为课程引入,自然过渡到课程主题,并且要求学生回忆自己的新年是怎么过的,大家为什么喜欢过新年;其二,以实物展示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认知新年节日中出现的事物,比如紅包,鞭炮,饺子等,并且讲述不同事物背后的含义,加深小学生对于春节的感受;其三,制作此课程的PPT,要适当增加动漫效果,将声音融入其中,以便营造出更加真实的节日氛围,由此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四,以简单的剪纸活动为课程小结,引导学生回忆课程内容,并且以分小组的方式剪纸,为春节做准备。

3.赏识教育法

小学生往往比较在意教师对其的表扬和赞许,教师应该利用这一点,形成多元化的课堂评价机制,融入赏识教育的基本理念。为此,需要从以下角度去改善和调整:其一,实现评价内容的调整,从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情况、学习习惯等多个角度来评价学生,而不是单纯地用学习成绩来进行衡量;其二,注重评价激励作用的发挥,对于学生取得的任何进步都要以语言的方式来表扬,增强其对该课程的自信心,由此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实际的课程中去;其三,对于在品德与社会课堂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以一定的物质奖励的方式来表扬,由此慢慢改变学生忽视此课程的状态。

综上所述,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存在的问题,就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切入点,作为该课程的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品德教育意识,应对当前边缘化的学科局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改善和调整,从而使得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效益得以不断提升,拉近其与新课标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陈智慧.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0(3):28.

12.探究新课程美术教学的评价方式 篇十二

一、把抽象的评价具体化

我们过去在评价学生时, 往往过于抽象。这样做的弊端就是不能发挥优秀学生的模范带动作用, 其他学生也不能从中受益。现在我每天批改完作业后的下一项工作是照相, 把作业完成质量较好的学生的作业用相机记录下来, 然后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展示给学生。这种讲评作业的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不但能看到完整的标准答案, 还能学习到整洁的解题书写过程。以前我总是强调解题过程要完整, 特别是要字迹工整, 但收效甚微。现在我发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学生的作业完成的质量越来越高了, 而且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竞争, 都希望通过认真完成作业来让老师展示出来。这样做的另一个优点就是能展示同一道题的多种解法, 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同时节省了讲评作业的时间, 提高了课堂的效率。隔一段时间我还把以前的作业照片找出来, 与现在的进行对比, 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从而能树立信心, 逐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不但作业可以展示, 考试卷子也可以拿来展示。每次我批改完试卷后, 就及时把成绩优秀或进步幅度较大的学生的卷子挑选出来, 然后张贴在班级里固定的地方。这时你会发现, 凡是榜上有名的同学没有一个不是满面春风的。其他学生在围观的时候, 不但可以受到教育和激励, 还可以趁机讨论一下自己在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很自然地就将数学学习扩展到课下。因为是刚答完卷, 学生对一些题印象深刻, 这时的交流讨论, 效果可能要比第二天老师课堂上的讲解要好很多。

二、在课堂上用加分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把抽象的评价具体化也可以运用到课堂上。以前学生回答完问题后, 老师只是对答案进行判断, 顶多加上一句鼓励性评价。为了使教师评价的效益最大化, 我们尝试了给回答问题的学生加分的办法。我所教的班级里一般有五六个学习小组, 如果该组的成员回答问题, 就给他这个组加上一到两分。教师把分数写在黑板的一侧, 课下由专门的同学进行统计, 仅过一段时间后进行评比, 教师对优胜组进行奖励。虽然奖品很小, 但这种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上课积极思考问题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为了鼓励学生, 对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我还采取“悬赏”的方式, 答对的学生可以多加分。当我看到满脸兴奋的学生因积极思考而两眼放光时, 因为回答正确而欢呼时, 我知道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效果。为了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上针对一些问题, 我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 其实这是一个“兵教兵”的过程, 鼓励基础较差的学生来参与。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是根据原来的成绩安排学号, 学困生的学号一般是六或是七。如果他们回答对了问题, 就可以按学号加分。当一个小组因此加了七分后, 大家为这个同学热烈鼓掌的同时, 让其它组的同学也受到了触动, 引导他们将注意力也转到小组互助上面来。在“兵教兵”的过程中, 能使各种层次的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可以扮演小先生的角色, 通过给自己组中的学困生的讲解, 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及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学困生经过先学习再展示, 体验成功的喜悦, 逐渐增加学习的信心。其他同学也可以各取所需, 就自己存在的疑问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

这种给学习小组加分的评价方式很好地调动了全体学生认真听讲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活跃了课堂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当然这种评价方式不但可以运用到课堂上, 也可以运用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

三、用对小组的评价来代替对个人的评价

用加分的方式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评价, 其中的一个关键点是用对小组的评价来代替对个人的评价, 也就是每个人的得分都是小组的成绩。每个学习小组就是一个整体, 全组同学同荣辱共进退, 这样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利用群体的压力可以调动小组内的每个人学习的热情, 使每个人都能得到锻炼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找各种各样的理由给学生加分。作业上交的及时可以给小组加分, 上课前备品准备得好并且进入上课状态快可以给小组加分, 测验后小组的平均分提高幅度大的可以加分。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的事都可以通过加分的形式进行强化。这些过程其实在以往的教学中也是教师关注的重点, 但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逐渐养成习惯, 只是一味的说教是不能取得这样好的效果的。

这里的“分”与学生考试的“分”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课堂加分强调的是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是学生上进的助力器, 学习效果的放大镜。而考试成绩更多的是一种终结性评价, 强调的是结果。

四、用幅度性评价来代替终结性评价

改革评价方式并不是全盘否定原来的方法, 要学会取长补短。原来用成绩的高低评价学生, 最大的弊端是用一把尺子评价不同的学生。有的孩子也许在某一科永远也得不了九十分, 如果我们一味地以成绩的高低论英雄, 那么这样的学生收获的只有挫折, 永远品尝不到成功的喜悦, 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状况, 我们试着用成绩进步的幅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以开始几次考试的成绩为基准, 后来每次考试统计成绩时, 只计算各组的平均分, 以平均分的进步幅度来评价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重视的是学习的过程, 看重的是你是否在努力, 只要经过努力取得进步, 就值得表扬。

当然, 这种评价方式并不是绝对公平的。就像短跑世界冠军成绩提高0.1秒和普通人的成绩提高0.1秒所付出的努力是不同的。这里面蕴涵着复杂的数量关系。为了简化过程, 使学生也容易接受, 我们就采取了这种模糊地的评价方式, 侧重强调的是只有经过不断的努力才可能取得成绩的提高, 强调的是学习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

13.探究新课程美术教学的评价方式 篇十三

《美术课程标准》强调:“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初步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品德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新课标在美术教学上注重的是多元智能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不是培养艺术家,或者让学生都拥有高超的技法,而是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养成一个认认真真完成一件事的好习惯。所以评价的内要重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评价标准既要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评价方法的多样、灵活、有效,也是新课程改革对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同时,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传统评价方法对学生发展的限制,而这一限制只有通过探讨有效的评价方式,才能突破,从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探索评价机制,并结合新课程关于评价的理念,是我们每一位美术教师需努力的方向。

美术课堂要学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总可以发现一些绘制精细或颇有新意的作品。美术课程标准评价建议第三条说:“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其意思是:“对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座谈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美术课要想让学生找到学习美术的信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中的作业展示与评价环节的设置是否有效,这成为美术老师每天想方设法去努力解决的问题。

一、美术课堂展示与评价的困惑

在传统美术教学中,往往会受制于教学环境、办学条件、教师精力、学生材料准备情况等各种原因,都影响美术作业的效果和展示。一般美术课上很多美术老师会在下课前收集个别优秀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和简单评讲。这种实施方法存在的问题是:

1、老师常常是拿着学生作品,展示讲解,说完了又换下一张,学生对所有的作品没有全面的欣赏,甚至很多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还在专心于自己的作业,老师的评讲很无效。

2、教师评价性语言的缺乏,整节课都是“画得好”、“真不错”、“有想法”来评价学生作品,好在哪里,是构图好?是色彩搭配好?……这样的评价语言没有给学生确切的指明到底好在哪里?不错在哪里?创意好在哪里?听的学生还是一头雾水,这样的评价不能使学生获得进步与发展的,我认为是无效的。

3、有时美术课堂上老师为了节省时间,代替学生进行直接发言评述,学生也习惯了老师的长期的代替思考,失去了自己对各种问题判断与思考,这也是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一种扼杀。

4、当老师把优秀作品评讲完,将作业退还给学生,对他们没有更多的奖励鼓励方法时,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努力完成好美术作业的激情,对他们而言画好画坏一个样,这对于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是非常不利的。应该给优秀美术作品有一个长期展示和鼓励的机会。

二、解决问题的案例

我在自己的课堂上也尝试,用许多有趣的展示评价方法,很好的解决了评价环节中的种种问题。

案例一:我在手工课《恐龙时代》一课,针对学生对恐龙的喜爱,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在图片、影视资料中见到的恐龙的样子……并把这些恐龙的特点应用的本节课的作品展。努力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开展了 “金点子”大赛,如给恐龙添上翅膀、锋利牙齿、美丽的花纹、尖尖的头角等,让孩子们自己选出最优秀最有创意的恐龙作品,将最优秀作品及时拍照上分享给家长们,并奖励参与教师作品。这种评价方法对学生来说真是一件兴奋的事情,当获奖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和奖励物品高高扬起时,孩子的内心是满足和喜悦的,周围同学欣赏和赞叹的目光使我相信,其他的学生一定会为下次能得奖而付出努力。

案例二:剪纸课《女孩》一课,展示评价环节很有趣:我先出示自己的作品,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添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服装特点或者你见到的好的展示效果大胆的讲出了,就有学生结合着玩过的“服装装饰游戏”,讲出了很多漂亮的造型,其他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也跃跃欲试,现场气氛非常热烈。这样的展示效果很贴近学生的生活,锻炼了学生胆量,又让学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好的展示评价方式定能激起学生心中对知识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可能经过这次课,一节普通的剪纸课已经有学生在心中立下目标,要成长为一名服饰设计师名家。

案例三:在剪纸课《小龙虾》一课中,怎样让学生更好展示呢?我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品直接贴在教室前面的展板上,鼓励学生又快又好完成设计,然后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合理的添加,有拿刀、有拿红缨枪、有端盘的。最后整个展板上贴了大大小小造型各异的小龙虾,效果非常出色,学生也直观的感受到了自己作品落成的景象和成功的喜悦。

案例四:学生的每一节剪纸课,学习情况我都让学生在上交作业时在我的《学生平时表现及学习成绩记录册》进行记录。每次作业都有记录,对学生也是一种鞭策,将学生作品收集陈列,学生在完成任务后自己记录当堂表现在这个评价环节是相当成功的。

这几节颇具代表的,独特有趣的展示评价方式,都符合学生的学情和心理特点,有效地使学生在评价展示环节得到的发展和进步。优秀的美术课中,老师们的评价语言也非常多样,更难得的是老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评价,且方式多样:

案例一:在我们的剪纸教学中,也经常用一些诗句、故事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了点评,如:剪荷花时候就用——“画的真棒!小荷才露尖尖角!再接再厉哟!”;剪运动健将时—— “希望你象作业中的形象一样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对于只求快而忽略作品质量说道:“真希望你能更认真的观察从细致入微……”这样的评价不仅使学生的感到美术学习充满情趣,又使他们在无形中体会到了一种诗意的熏陶。

案例二:在上剪纸课《小青蛙》这课时,以 “你的青蛙在干什么”为主要任务作为整堂课的评价手段。课堂上只要善于倾听或是积极发言、补充的;有给青蛙加上王冠的、加荷叶的、拿手杖的……,青蛙都是不同的故事。这种生动富有情趣的评价给学生美好的遐想,既激发了他们表达与交流的欲望,又给他们一种艺术的享受,还再一次凸现想象的快乐,可谓生动有效。

这些充满智慧和诗意的语言不但在情感上拉近了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距离,而且也充分体现了美学的特点,因此也就成为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互动平台,还能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小学美术课堂上的评价展示,需要老师们以艺术化的态度去关爱学生的成长发展,用充满诗意的评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营造课堂教学的美学韵味。只有这样,美术课中的展示评价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成为实现学生美术素养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有力平台。

我认真分析了小学生当前的学习习惯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一部分同学动手能力强、刻苦认真、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增强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同时他们接受能力较强,也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较扎实的基础。这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核心作用,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通过他们带动其他同学形成比、学、赶、超的强烈的竞争意识,营造良好的美术教学气氛。如四年级的何佳宁、温欣等,他们不光在美术上表现优秀,在其他科目如语数英、语言表演都很出色。

2、一部分学生也有一定的文化课基础和较好的接受能力,但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和勤奋精神不足。这是数量不小的部分,他们对剪纸的学习态度直接关系整个班级美术学习氛围的浓烈程度。这时教师就应该在最初的几节美术课堂上都做展示,对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让他们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体会学习美术的乐趣,增强参与的自信心。

3、一部分是基础很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老实可靠,也愿意学习一些实用的美术知识。对这部分学生应该因材施教,从训练他们的美术学习习惯入手,基本上做到“手把手”的教。培养他们适应学习的能力为主,适当地降低对美术学习内容的要求。也可以尽可能的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让他们明白只要参与,就会有收获。

4、一部分是文化课基础很差、也不愿意学习美术的个别学生。学习美术的材料是什么也不准备,他们大多活泼好动,思想活跃,新潮前卫,接受好坏事物都比较快,但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都很差。对这一部分学生不应歧视他们,要以转化教育、安抚为主,降低学习要求,能使他们养成较好的美术学习习惯。

以上学生的美术学习发展现状,决定了学生需要有效评价方式,科学的有效的评价方式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评价体系进行科学的探索。我校的《学生平时表现成绩册》的应用,很好的解决了学生参与剪纸教学积极性的问题。如:本学期是一学年的上学期,我把学生的平时表现成绩考察重点放在了打基础上。具体做法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生活动的次数,只要按照老师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就记录合格。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对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用“o”标出,为美术社团物色人才。标出“o”的学生体现了评价以重视学生的潜能发展为主,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有效评价既要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这些学生的创新,进行大力的表扬。用这样的评语来鼓励他:“你真不错!对身边的事物能有比较深入的观察,并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像力,作出如此有新意的作品,很值得同学们学习。建议你以后大胆积极的展示给同学们”。让平时沉默不爱说话但作品优秀的同学,敢于各大家探讨交流,并在以后的美术课中表现出更极大的兴趣与主动性。这一类学生在我的教学中受到关注,不抹杀他们的一点点希望,而是正确引导他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教师在评价理念、评价语言、评价态度上也要进行创新,尊重学生个人的创作特色,理解学生具有不同的起点的和不同的美术能力,力求按个人的发展趋向和兴趣习惯来评价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心。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进行有效性评价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抓住优秀作品,及时表扬,树立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在美术课教学中我们不能让作品过于雷同,抹杀学生的创作个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独特的创作优势,促使学生形成独特的创作个性是我们美术新课程所提倡的。在美术活动表现中看到他们在创作构思上常有独到之处,我们要不失时机对他们的这一特点进行鼓励于评价之中。如:学生在制作“青菜”时,六年级的平依卓作品构思独特,做工精致,把白菜做成了卡通形象。于是我随手拿起她的作品在同学中巡回展示,并请各位同学仔细观察,相互评价。同学们都给了她高度的评价,我在肯定的同时也给了少许建议,并鼓励她继续努力。这时我发现她的眼里出现了平时少有的光芒。在后来的课堂上我发现她变了,喜欢主动与我交流,交谈绘画的心得,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自信。

2、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鼓励评价,改变观念。美术作业把学生的思维束缚的太多,让学生强行接受,导致学生学而无味。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鼓励性的教学评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我曾在一次剪纸作业巡视指导中,注意到四年级的黄子邦在平时的美术课堂中很少表现出兴趣的学生,正很安静的想着什么,通过关心的询问,发现他有个很好的构思苦于不会表达,画不出来。我抓住这个契机,首先对该学生新奇的构思予以充分肯定,然后鼓励其根据他的创意大胆地帮他画出来。经指导,该生的这次作业效果非常的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对该生作业的有益评价,使其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大增,其造型能力的基本技能也逐步得到了提高。可见,教师及时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长处,并用适当的方法使其潜力发挥出来,就会使学生感到无限的乐趣,进而树立和增强学习自信心,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改变他们只求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的观念。

3、看学生的闪光点,赞赏评价,赏识特长。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积极健康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智力活动的能量和动力,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催化剂。美术课堂应当是自由和活泼的,只有在没有强制的氛围中才有利于学生大胆创作。批评指责太多和课堂氛围紧张不利于打开创作之门。新课程理念中也提到:课堂教学要以肯定和赏识教育为主。如:我在剪纸课《大闹天宫》这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创作不做太多限制,只是让他们尽情的表现。此时学生就会很有兴趣的画出自己想要表现的形象,有三个脑袋的哪吒、有动感十足的祥云、有层层叠叠的宫殿、可爱的孙悟空等等。在整个课堂上学生们忙的不亦乐乎。我发现同学们表现十分出色,我就及时引导学生大胆构图,如何粘贴效果更佳。后来,这个班的同学构图设计进步很大。因此教师要合理运用鼓励性语言,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给予更好的发展。

4、搭建平台,自我评价,品尝成功。教学要努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赋予学生一定的权利,让他们自己作主,给他们提供创造的机会,老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素材,为他们提供创造的舞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活动,尽情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展示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要营造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生,经过专业训练给予一定肯定与鼓励。如我校的美术社团的特长生专业技法掌握非常好,美术组适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展示、比赛的机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得到了家长和校领导的认可。对于没受过专业训练又确有一定专业爱好和天赋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引导。如在我任教的学生中,就有一位比较特别的学生,每次上美术课,他都低着头画自己的,对老师的授课内容充耳不闻,也很少做作业。经观察了解,发现该学生对卡通的表现情有独钟。针对此情况,我及时寻找给他表现的机会并积极予以引导。在上《愤怒的小鸟》这一课,我有意让学生欣赏各种卡通小鸟造型,然后鼓励这位同学剪纸的手法把小鸟形象表现出来。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下,这位同学不负众望,大胆而又成功地把多个可爱的小鸟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在接下来的特色展示活动中,我及时鼓励他报名参加,并给予这位学生充分的肯定评价后,对他的作业从技能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指导,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标,使其剪纸造型的表现能力得到逐步的提高。

有效评价是一种思维意识的培养,需要坚持不懈地刺激和训练。它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有效运作、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教师光凭一两堂课就能培养而成的,我们需要把有效评价的意识依附着在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及学生的作品中。因此,在每一节课的整个教学全程中,教师一定要坚持有效评价的意识,站在一心一意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角度积极培养自己的有效评价意识,实现教学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就需要教师有惊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要意识到有效评价的重要性,而这重要性一定要靠我们教师时刻铭记的,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在养成有效评价的习惯。而这需要占用我们很多的正常的教学。但如果我们的有效评价一但有成效以后,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可以变得更有效。保证有效评价的正常构建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及安排下一篇:部编二年级上语文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