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制度

2024-07-01

农村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制度(精选13篇)

1.农村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制度 篇一

姜堰市梁徐卫生院

关于农村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工作总结

自2009年开展农村卫生服务质量评价活动工作两年多以来,我院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要求下,认真学习农村卫生服务质量评价指南的内容,并根据农村卫生服务质量评价指南的要求,结合“医院管理年”和“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医疗、公共卫生、后勤及安全管理工作,全面落实姜堰市农村卫生服务质量评价指南,做到“五个到位”,即:思想认识到位,强化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意识;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强化规范化操作;质量监控部门作用到位,强化内部监督机制;医德医风建设到位,确保优质服务目标;奖惩措施落实到位,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并在做好“五个到位”的同时,落实“四抓”。

1、抓教育,增强质量意识

提高医疗质量是医院医疗管理的核心。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始于教育、又终于教育,抓好教育,强化医院全体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是搞好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的重要一环。采取各种方法和途径,坚持经常化、制度化的教育。要经常开展警示教育,每月组织一次全院医务人员举办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学习会,定期通报全院医疗质量、院内医疗安全形势以及院外医疗安全事件(特别是医疗事故、缺陷和医疗纠纷事件),不定期组织全院医务人员对院内外发生的各种医疗事故、缺陷和医疗纠纷案件开展讨论,从中吸取教训和经验。通过全员质量教育,使我院全体医务人员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在医院建设发展中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没有质量就没有数量,没有医疗质量的投入就没有医疗效益的产出的紧密关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质量至上”的群体意识和一切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意识,明确自己的使命,对病人极端负责,对工作严肃认真,对技术精益求精,养成人人讲求质量、人人注重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自觉性,坚决纠正只强调医疗数量、不注重医疗质量,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倾向,以医疗质量的提高,促进医疗安全。

2、抓培训,打好质量基础

人才素质是质量的基础,抓住人的素质,就抓住了质量建设的关键,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的先决条件是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所以,人才培养是提高基础质量的关键。加强人才培养,要从基本素质入手,狠抓基础训练。首先要强化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三基)的训练,可根据各级各类人员的不同特点,明确学习内容、下达操作项目、实施重点辅导等形式,把疾病诊疗规范、病历书写、处方质量、手术操作、急诊急救、基础护理质量、诊断报告质量等作为重点,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每月组织一次三基培训,每季度举行一次备卷考试,成绩作为医疗质量考核的一方面。同时选拨一些有培养前途的医生送到二级以上的医院进修深造,并且把培训、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严格标准、严厉管理、严格考核,促进医院医疗质量的提高。

3、抓制度,强化质量措施

我院的规章制度是医院一切活动的标准,是管理工作的依据,也是提高医疗质量,防止差错事故的重要保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及工作标准,就会造成工作混乱,如果有了规章制度不认真执行,同样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抓制度管理,既要注重规章制度的建设,更要狠抓制度的落实,只有这样,医疗质量才有根本保证。特别是首诊负责制度、医师查房制度、会诊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操作制度、分级护理制度、三查七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毒麻药品管理制度、药品器材管理制度(定期查验有无过期失效、霉变、损坏等)以及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等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严格按章办事,严格规范操作,持之以恒,一丝不苟,坚决纠正有章不循、执章不严、各行其事的不良习气,真正把制度落到实处,通过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实现医疗管理制度化,质量标准化,工作程序化、操作规范化、监督经常化,保证基础医疗质量。

4、抓控制,促进质量提高

质量控制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有效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通过有效控制,才能督促保证各项医疗活动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抓质量控制,必须完善质量控制手段,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从环节质量入手,加强全员、全过程、全部工作质量的管理。

(1)是建立医疗质量监督管理控制体系。成立我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立院门诊和病房质量管理小组,并明确其职责,加强对基础医疗质量的管理。

(2)是落实责任,将质量控制内容落实到科室,强化科室责任制,充分发挥科负责人、护士长在科室质量控制中作用,突出科室自我控制。

(3)是要加强关键点控制,要针对不同科室、不同专业以及薄弱环节,对那些影响质量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控制,如:病历、护理文书、基础护理、病区管理、检查操作、诊断报告质量及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4)是要加强监督检查,兑现奖惩。要采取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终未检查与环节检查、定期检查与随机检查相结合,加强监督检查。同时,要坚决把医疗质量、医疗安全与科室及全体医务人员的考核考评、职称职务晋升、评先评优、奖金分配挂钩,促使医务人员自觉提高医疗质量。

通过以上的努力,使我院农村卫生服务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认真执行农村卫生服务质量评价评价指南的要求,克服存在的不足点,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医院医疗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深化医院改革,依靠科技进步力量全面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抢抓新机遇,争创新优势,实现医院发展新突破,再铸新辉煌。

梁徐卫生院 2011年06月30日

2.农村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制度 篇二

1 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地位与作用

1.1 农村公共卫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迫切需要完善和加强的薄弱环节

当前我国农村卫生工作比较薄弱, 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发展水平与飞速增长的农村健康需求水平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日渐突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中提出, 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 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见》还指出, 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农村公共卫生, 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是医改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 是国家重大决策能否真正落实, 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一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

1.2 农村公共卫生是农村卫生和公共卫生的交汇点

首先, 农村公共卫生是农村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卫生关系到振兴农村经济、维护社会发展和稳定和谐的大局, 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公共卫生事业的延伸、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 不断丰富着农村卫生工作内涵, 使农村卫生工作内容逐步多元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当前, 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政策, 将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作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精神的重要举措来抓, 说明了农村公共卫生在农村卫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次, 农村公共卫生是公共卫生工作的网底。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很丰富, 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慢病管理、精神卫生、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1]。我国目前有农民近9亿, 若离了农村这一占医疗系统约80%的服务领域, 公共卫生将失去其主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必须充分考虑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必须将精力和财力向基层领域倾斜, 将更多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向广大农村延伸, 才能够真正实现《意见》中提到的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

2 当前农村公共卫生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 缺乏运行保障机制

由于当前对农村公共卫生投入不足, 补偿机制不健全, 使得农村公共卫生防控工作形势严峻, 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爱国卫生以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能力极为薄弱。从当前了解的情况看, 绝大部分农村基层卫生单位工作的定位放在谋求生计上。为了生存, 基层医疗单位依然走着以药养医的老路, 缺乏足够的精力和财力来发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这种现象在村卫生室表现得尤为突出。绝大多数村卫生室都没有纳入乡村一体化管理, 多为自负盈亏, 主要靠开展基本医疗业务创收, 且收入十分有限[2]。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收益仅仅只有每个月的100元左右。业务收入微薄及公共卫生服务补贴不到位决定了村卫生室一方面在人员配置上不足, 大部分村卫生室只有1~2名村医;另一方面要多看病, 多创收, 其结果是导致在公共卫生服务上精力不足。当前, 能配备专职防疫保健医生的村卫生室麟角凤毛。因此, 从整体看, 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网底功能弱化, 缺乏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长效激励机制, 主动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2.2 农村卫生人才极度缺乏, 且配置不合理

由于农村工作条件、工资待遇的限制, 导致农村卫生人才严重不足。目前能长期在农村基层医疗单位工作的大学生很少, 大部分是学历不高, 年龄偏大, 知识技能掌握不够的人员。在乡镇卫生院, 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员学历偏低, 未接受过公共卫生或预防医学等专业教育, 且由于财政困难所导致的人员编制缺乏, 使得很多应该开展的公共卫生工作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2.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等化程度不高

自2009年起, 国家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提出的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这些服务项目在农村只是刚刚起步。除了传统的免疫规划、妇幼保健、传染病管理等外, 其他项目部分正缓慢的启动着, 仍有未开展或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启动的项目工作质量不高, 进展缓慢, 服务效果没有显现出来。未开展或没落到实处的项目, 如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 主要是由于人手不足、工作经费不到位、工作能力有限等原因造成。

3 关于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建议

3.1 进一步加强宣传,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营造全社会关注农村公共卫生氛围

近年来, 有关农村公共卫生的法规、文件相继出台, 特别是新医改方案, 更是将基层卫生、农村公共卫生作为当前关注和倾斜的重点, 对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制、加强硬件建设、培养基层人才队伍进行了科学规划。因此, 应将农村卫生, 特别是公共卫生, 作为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 扭转只有卫生系统在农村卫生工作方面单打独干的局面, 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村公共卫生, 建设农村公共卫展总体目标, 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 落实相关部门在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 加强组织协调, 形成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3]。

3.2 建立人才队伍培养机制

一是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出台吸纳科班优秀人才到基层卫生单位服务的利好政策, 如提高待遇、减少晋升职称年限等, 从而提高农村医疗卫生处置能力。二是严格农村卫生室准入条件。对新进人员一律要求必须具备职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 对年龄在45岁以下的在岗人员, 要设立奖励机制, 鼓励其参加职业医师考试。三是强化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生多途径的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 要将举办乡村医生技能培训班纳入培训计划, 经常化、制度化[4]。

3.3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应急体系建设

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应急体系, 实行公共卫生服务的城乡一体化[5]。要健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确定大卫生应急工作理念, 要修订和完善各项农村卫生应急预案, 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工作规范和技术方案。组织应急培训和演练, 配置必要的医疗急救、应急处置所需的器材、车辆和通讯等设备设施, 提高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的能力。

3.4 进一步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财政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补偿方式, 逐年增加对农村卫生的投入, 增长幅度不应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 足额安排农村卫生事业的专项经费。

关键词:公共卫生,农村,卫生事业

参考文献

[1]孙逊, 张寓景, 汤明新, 等.基本卫生均等化界定、评价及衡量方法[J].卫生软科学, 2009, 19 (6) :3650-362.

[2]刘钰曦, 袁兆康.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1, 26 (12) :28-29.

[3]娄二朋.中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设中的政府职责——以均等化为分析视角[D].河南郑州大学, 2010.

[4]蒋祎, 汪洋, 曾媛.新医改背景下我国农村医学教育的改革[J].复旦教育论坛, 2012, 37 (5) :39-41.

3.农村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制度 篇三

关键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卫生资源;供需能力;发展环境

中图分类号:F127;C9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39(2007)01-0036-04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 in rural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HUANG Hong

(Urban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Chongq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Chongqing 400020, China)

Abstract:Presently, Chongqing's rural medical and health resources is serious short, health service system is not complete, rural health investment is not enough, peasants have high burden,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health resources is serious. On the other hand,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Chongqing's rural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is gradually improved under the efforts of each government.

Key words:rural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health resources; supply and demand ability;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一.重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需现状

1.农村医疗服务机构。近5年来,重庆各类卫生服务机构的总数表现出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9375个减少为2005年的6380个,减少了31.95%(见表1)。其原因主要是2002年的卫生统计制度变更,医疗机构数统计口径改为注册机构数。在各类卫生服务机构中,县及县以上医院增加了80个,增加1.28倍;乡镇卫生院减少863个,减少44.48%;诊所、卫生保健室减少1710个,减少26.71%。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与小康社会建设的推进,政府对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农村村级卫生室的建设步伐加快。据统计,2005年,重庆农村地区建有村级卫生室11506个,村级卫生室的覆盖面达到100%。

表1:重庆卫生机构、床位、人员数(2005年)

2.重庆农村医疗服务床位及人员。从2000年到2005年,重庆卫生机构床位数及人员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县及县以上医院床位数、人员数呈增长趋势(见表1)。2005年,县及县以上医院床位数增长1.15倍,卫生服务人员增加1.01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增加1.02倍;乡镇卫生院床位数比2000年减少13.06%,卫生服务人员减少20.77%,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减少6707人,减少23.32%。

黄 泓:重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现状与问题3.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分布。2005年,重庆县及县以上医院平均拥有床位123.22张;卫生服务人员136.2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7.78人。乡镇卫生院平均拥有床位15.10张,卫生服务人员23.7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0.47人;诊所、卫生保健室平均拥有卫生服务人员2.36个。乡镇卫生院拥有的床位仅为全市卫生机构床位数的25.16%,为县级县以上医院拥有床位数的36.57%;乡镇卫生院拥有卫生服务人员仅为全市卫生人员数的26.95%,为县级县以上医院卫生服务人员数的51.93%。此外,乡镇卫生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偏低,根据璧山县的调查,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具有高级职称的仅占职工总数的0.52%,中级职称也只占4%。而且据相关部门资料反映,不少高级职称人员是靠工龄熬出来的,并不代表实际水平。

4.重庆农村医院、卫生院诊疗情况。从2000年医院、卫生院诊疗情况统计数据看,乡镇卫生院承担的诊疗人次高于医院承担的诊疗人次,健康检查人数也高于医院,但住院人数略低于医院。2005年,乡镇卫生院承担的诊疗人次基本与医院承担的诊疗人次相当,健康检查人数和住院人数则低于医院。乡镇卫生院健康检查人数为医院的70.97%,住院人数为医院的52.14%(见表2)。可见,乡镇卫生服务资源的承载率高于城市卫生资源承载率。另一方面,乡村医生在农村医疗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村落离镇乡卫生院的路程较远的情况下,农民生了常见病或者小病,一般不会专程去医院看病,而直接到村卫生室乡村医生那里医治。另外,村民也不愿多花钱支付医疗费用,在医院不管大病小病都需挂号,有的小毛病药费可能还没挂号费用高。因此,乡村医生既为村民提供了医疗服务,又为村民节省了医疗费用。

表2:医院、卫生院诊疗情况(2005年)

5.重庆农村医疗保健费用支出。近年来,重庆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费用呈攀升之势。据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重庆市城市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629.32元,比2000年增长了1.15倍,年均增幅为16.5%,超过可支配收入10.6%的增长幅度。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2005年比2000年增长了2.07倍,年均增幅为15.68%,大大超过可支配收入7.83%的增长幅度。

表3: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收支状况 单位:元

农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而医疗保健支出增长幅度却高于城市居民家庭。但农村医疗保健支出的增长,并不是由于农村居民家庭医疗保健支付能力的提高,而主要是由于医疗保健服务价格的提高所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仅为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的22.67%,反映出农村居民家庭医疗保健服务支付能力的低下。许多农民处于无钱治病和买药的境地,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大幅度下降。

二.重庆农村卫生服务供需发展环境分析

近年来,农村卫生服务供需发展环境正在逐渐改善。随着小康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提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逐渐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也将逐渐提高,这将大大增强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支付能力,促进农村卫生服务需求的增长。

与此同时,农村卫生服务的发展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日益强烈的关注。在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200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的通知,随后开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村居民自愿参加,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其重点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着力解决农村居民因患大病出现的贫困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未来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雏形。试点情况表明,这项制度对于缓解农民医疗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医疗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3年至200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先后在重庆渝北区、黔江区、江津市、铜梁县、巫溪县、忠县、荣昌县进行。据统计,至2005年9月,7个试点区县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达230万人,占试点区县(市)农业人口总数的60.5%,共筹集合作医疗资金3475.36万元,为农民报销医药费6300万元,补偿103.64万人次,农民受益率45%,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受益率达到90%。重庆市卫生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共有8.83万人次因病住院治疗,他们共报账3706.82万元,人均每次住院之后大约可以报销420元。

表4:2005年不同收入组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支出状况单位:元

为推进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重庆市每年都将逐步增加试点区县,2006年试点区县增加到16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达到700 万人。2007年将增加到24个区县,2008年增至32个区县,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39个区县,实现覆盖全市农村居民的目标。2006年起,中央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由原每年10元增加到20元;市政府和区县(自治县、市)政府对农民的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0元提高到15元,从2007年起提高到2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将大大增强农村居民的卫生服务支付能力,促进农村卫生服务需求的增加。

此外,政府加强了对药品价格的管理监督,采取了一系列降低药品价格的措施,使农民看病的医药费得到控制。重庆黔江地区调查资料显示,与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前比较,乡镇卫生院次均住院费从518元下降到401元,次均门诊费从21.3元下降到14.3元,村卫生室次均门诊费用从14.4元下降到9.9元。这有效地减轻了农民医疗卫生服务的负担,增强了农民对卫生服务的消费能力。2006年6月,《重庆市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颁布,重点规范医疗服务价格行为,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这对于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维护卫生服务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增强农村居民卫生服务消费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促进农村卫生服务需求发展的同时,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也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卫生服务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卫生机构的数量和类型、卫生机构中卫生人员和设备的数量及种类、卫生人员的质量、人与物质要素的结构及匹配程度、卫生机构的经营方针及管理水平等的提高。2004年,卫生部、国家计委、财政部、人事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五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农村卫生机构改革与管理的意见》,明确规定:“原则上每个乡(镇)应有一所卫生院,调整后的乡(镇)卫生院由政府举办”。2005年,卫生部农村卫生管理司组织专家制订了“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能力”总体方案、培训考核评估方案和培训大纲,目标是通过对中西部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地区领导干部、医疗管理干部、具体经办人员、定点医疗机构的院长和相关人员,分层次、分类型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决策水平、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近日,卫生部、国家中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四部门发布《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提出“十一五”时期中国推进农村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到2010年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适应人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的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近年来,重庆黔江地区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由于卫Ⅵ(世行贷款综合性妇幼卫生保健项目)、卫Ⅷ(世行贷款重点改善贫困地区乡村医疗卫生条件项目)等项目先后在黔江实施。几年来,黔江地区累计向上争取各种资金1000多万元,同时对乡镇卫生院配套建设按照每个地方25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一步到位”的原则,从2002年起实施卫生院改造和配套建设。到2005年底,黔江已建成规范化村卫生室127个,占村卫生室总数的70%。农村卫生机构服务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卫生人员素质也大为提高,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中无学历、无职称人员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58%降到了2005年的5%。同时,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大为增强。与2000年比较,2005年,全区免疫接种率从85%上升到95%,住院分娩率从49.%上升到80.7%,孕妇死亡率从132.8/10万下降到了76.3/10万,而婴儿死亡率从25.07‰下降到17.83‰,农民健康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同时,黔江区在农村卫生管理制度改革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黔江农村卫生改革实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促进了重庆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的增强,也为中西部贫困地区卫生事业发展的软件建设,包括制度的设计、政策的调整、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运行机制的调整等,探索了一条可行之路。

三.重庆市农村卫生服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卫生事业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资源过度向大医院集中,城市大中型医院集中了大量的高新医疗设备和优秀医护人才,而基层卫生资源则严重不足。重庆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主要集中在县及县以上区域,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严重短缺。2005年,重庆农村村卫生室共有11506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9878人,平均每个村卫生室1.73人;重庆每千农业人口仅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0.85人。

2.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卫生院是三级卫生网的枢纽,但管理体制不顺,在卫生院乡办乡管体制下,卫生经济投入政策落实不到位,业务不景气,加之管理不善,不少集体乡镇卫生院解体为个体经营。村卫生室是三级卫生网的网底,但事实上绝大多数名存实亡,变为个体行医。三级卫生网底破裂,严重影响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任务的落实,致使农村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工作难以开展,公共卫生问题突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在试点阶段,覆盖面小,资金筹集及运行管理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农村卫生投入不足。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对卫生工作重要性尚未形成共识,国家制定的卫生经济政策不能兑现,近年对农村卫生投入有所减少。例如,重庆万州区2002年农村卫生投入经费由2001年的547.21万元下降到511.37万元,下降6.55%。铜梁县2003年总投入仅315万元,人均3.91元,大大低于全市人均21.39元的水平;2004年在此基础上还约有下降,总投入274万元,人均3.39元;同时,应由县财政配套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也未到位。绝大多数农村卫生院成为自收自支单位,医疗卫生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4.医疗费用高,农民负担重。据2004年农调队对五个区县的调查,有50.0%以上的农户反映,由于医疗费用高,农民看不起病,只好小病拖、大病才医治;有20%的农户反映,就是患个感冒就医,一般也需要200~300元。璧山县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近几年医疗费用支出急剧增加,2000年人均13元,到2004年人均87.45元,是2000年的近7倍。同时在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支出结构中,近两年来,人均医疗费支出占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一半左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十分普遍。在奉节县20.03万建卡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67313人,占33.6%。

参考文献:

[1]魏颖.卫生经济学与卫生经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胡苏云.健康与发展:中国医疗卫生制度的理论分析[J].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5(10).

[3]钟敬文.透析我国医疗服务的供求状况[J].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5(9).

[4]重庆市统计局. 2000重庆统计年鉴[DB].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5] 重庆市统计局. 2005重庆统计年鉴[DB].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6]合作医疗动态[R/OL].重庆卫生信息网.

[7]重庆市万州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规划[EB/OL].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网.

[8]重庆市农调队.贫困山区农村致贫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R].

[9]重庆市农调队.重庆璧山县农村卫生现状浅析[R].

[10]重庆市农调队.当前农民生产生活存在的问题[R].

[11]张元红.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与筹资[J].中国农村观察,2004(5).

4.农村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制度 篇四

中共***乡委***乡人民政府

(2011年4月22日)

各位领导:

根据安排,我就***乡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乡医疗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医疗卫生改革稳步推进,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服务规模、条件、能力、技术和水平有较大提高,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取得明显成效,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深入,乡镇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医疗、药品、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有力维护了全乡社会稳定,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水城县西南部,距市中心区76公里,全乡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辖15个村,154个村民组,11237户,38141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5%,是一个以布依族、苗族、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乡。投资240万元新建的***卫生院于2007年投入使用,占地面积20亩,有病床80张,职工总数26人,其中中级15人,初级10人;村卫生室15个,乡村医生26人,房屋总面积1000余平方米,村卫生所房屋面积平均在60平方米以上,床位总数22张,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100%;全乡有各类私营诊所、药店30余家,从业人员

50余人。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努力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一是党政重视。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放到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落实,切实加强领导,保证必要的投入,做到主要领导经常过问、亲自督促,分管领导亲自协调、亲自组织部署,党委政府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关心支持、卫生单位狠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初步建立。二是狠抓医德医风建设。认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防治法》、《职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卫生院作风建设,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每一位医务人员上岗时必须穿白大衣,配戴上岗证,端正服务态度,以和蔼的面容迎接病人就诊,树立良好的医疗形象,规定卫生院必须实行24小时值班,做到病人随到随诊,随时得到救助。三是落实卫生支援制度。积极配合市医院开展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农村卫生服务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促进和提高。积极协调县中医院免费为全乡群众体检,投入资金130余万元,受检人数达1万余人。

(二)加大管理、理顺关系,逐步完成卫生管理体制建设。坚持把理顺农村卫生管理体制作为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突破口。一是全面推行卫生院全员聘任制。通过推行乡镇机构改革,在卫生院实行按需设岗,按岗定人,职工全员聘用的管理措施,调整充实副院长1人,竞争上岗19人。二是积极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以提高村卫生员服务能力为主线,及时启动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完善村卫生服务功能。按照一村一室的原则,近年来投入资金160万元,新建村卫生室15个,平均建筑面积达60平方米。积极组织村卫生人员参加各类培训,有力提高了从业技术人员服务水平。

由乡卫生院负责对辖区内的所有村卫生室实行六统一管理,即统一聘用管理医生,统一诊疗规范和工作制度,统一药品购销,统一业务培训,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考评与奖惩。通过一体化管理,有效地解决了农村乱办医和村卫生室有室无医问题,保证了公共卫生任务的落实。三是依法整治乡村卫生医疗市场。制定下发了《***乡清理整治医疗市场工作方案》,对全乡诊所、药店进行了重点整治,查处违法经营户3家。

(三)履行职能,健全网络,切实保护好农民健康。一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乡村二级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和卫生院床位总数等资源配置日趋合理。2010年卫生院门诊诊疗1.8万人次,住院人数4800人,病床使用率80%以上,医疗收入达480万元。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有序成效明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框架已基本建立,初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2010年全乡参合33632人,收取参合金58.3万元,参合率达95.18%,共发生医疗费用195.5万元,减免费用136万元;2011年全乡参合33985人,收取参合金101.9万元,参合率达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切实减轻了农民医疗费用负担,极大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给医疗机构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民对新农合政策的认识及参合的意愿较以前有明显提高。三是医疗救助覆盖面逐步扩大。对农村五保、低保等困难对象实施医疗救助,2010年,医疗救助42人次,申请发放救助金8.5万元,人均救助2027元。四是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新进展,“非典”、“禽流感”、“甲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疫情保持“零记录”,鼠疫、霍乱疫情连续10多年无病例报告,近几年以来均无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免疫规划工作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五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各类传

染病的发病率继续控制在历史最低水平。2010年乙类传染病54例,发病率149/10万;妇幼保健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82%、保健覆盖率90%,住院分娩率80%,新法接生率100%,儿童系统管理率82%,孕产妇死亡率为零,婴儿死亡率2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0‰。五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由政府牵头逐步建立健全了公共卫生管理组织、指挥、信息、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后勤保障等七大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近年来,先后有效处置交通、矿山安全事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起,对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六是其他卫生工作有效推进。结合“双创双建”工作,爱国卫生运动深入持久开展,乡镇卫生状况明显改善。2008年创建甲级卫生院已通过上级验收。认真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抓好食品户重点整治工作,积极实施村级办红白喜事打招呼制度,有力保障了农村食品安全。

三、主要问题

通过努力,***乡的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一是卫生法律法规政策及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还不够,广大群众卫生主体意识不强,缺乏保健康的理念和基本卫生保健知识,预防为主的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仍然没有改变。二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基础建设有待继续加强;医疗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相适应。全乡医疗卫生人才缺乏,特别是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才严重缺少;三是农村卫生投入相对不足。县财政虽然每年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社会资金投入卫生事业渠道不宽,数量不多。由于投入不足,制约着疾病预防控制、农村改水改厕等公共卫生建设;四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需进

一步完善,报销程序还需要进一步简化。

三、下步打算

(一)提高认识,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农村医疗卫生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进一步把农村医疗卫生纳入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法规,真正建立起政府举办的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在保证政府增加投入的情况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措施提升卫生院服务水平。科学地整合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改变和防止在资源的利用和设置上的严重浪费。

(二)加强领导,真正发挥卫生医疗行业作用。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素质。加强农村医疗安全、食品安全的监督执法力度,严禁无证行医,严打假冒伪劣药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制。充分发挥乡卫生院在农村医疗市场中监管服务作用,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完善机构,继续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鉴于目前我乡边远村群众存在的就医难、难看病、看不起病的现象,认真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新型合作医疗,力争在上半年完成合作医疗报销一卡通工作任务。

5.农村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制度 篇五

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增进人民健康、实现卫生公平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对于改善我县城乡居民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笔者就乡镇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了调查和走访,现将调查情况和几点不成熟的建议报告给上级,供领导参考。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含的内容

我县全面启动实施10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点对城乡居民健康、农村地区妇女儿童以及特殊人群实施干预,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及慢性病,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使城乡居民平等地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现阶段主要包括10个项目,按人群和疾病划分,包括三类服务:第一,针对全体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向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卫生监督协管,为辖区的居民创造良好的医疗卫生环境。第二,针对重点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儿童保健,为0-3岁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孕产妇保健,为孕产妇开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1次产后健康检查,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实施孕产妇系统管理;老年人保健,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指导服务。第三,针对疾病预防控制的公共卫生服务。预防接种,为适龄儿童接种乙肝、卡介苗、脊灰、百白破、白破、麻疹、麻风、麻腮、麻腮风、甲肝、乙脑、流脑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传染病防治,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配合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参与现场疫点处理,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等;慢性病管理,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重症精神疾病管理,对重症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等。

二、乡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现状

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农民健康水平和平均期望寿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任然比较薄弱,农民主要健康指标的改善幅度减缓或停滞,城乡居民健康差距进一步加大。主要表现在:

第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一是一些领导对公共卫生低成本、高收益的疾病预防、健康保健的作用认识不够,“重医疗服务,轻公共卫生”、“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比较突出,习惯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医疗服务上,没有将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摆上应有的位臵。二是新闻媒体在重大传染病流行等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时才密集报道和宣传,平时宣传报道不多;三是部分群众缺乏防病意识和健康保健知识,疫情发生前的主动预防意识不强,甚至将上门进行健康建档的医卫人员拒之门外。

第二、公共卫生服务人才缺乏。一是专业人才不足。目前我县很多医院的一些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多年未招录大学毕业生,个别岗位甚至没有相关专业人员,直接影响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臵和相关工作的开展。二是高学历职称人员不多。特别是高、尖、专的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才不多。三是大部分医院的公共卫生科室人员不足,队伍的组建有拉人头之嫌,卫生院老的,工作能力差的,其它工作兼职的,全部成为了公共卫生工作的主力军,虽经数次培训,仍不能对公共卫生工作的知识和流程合理掌握。较大的影响了公共卫生工作的推进,远远不能适应公共卫生服务的步伐。

第三、待遇低下,职工缺乏工作积极性。公共卫生科一直以来就是二线科室,职工的待遇相应比临床的少很多,一年下来和临床的相比要相差七八千,临床上和患者直接接

触,干的事是多,但是公共做的都是些细致活、长期活,工作压力不亚于临床,但是在待遇发放的时候差别很大,长期以来,致使职工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第四、运行机制不够完善。郧西以大山为主,辖区人口比较分散,就得村镇全配配合。对一个卫生院来说,业务开展是个吃饭的碗,公卫服务是医院的脸。乡镇卫生院既要谋生存,保障医务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又要谋发展,添臵医疗器械设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同时,还要承担公共卫生,财政对卫生的投入使乡镇卫生院举不维艰,公共卫生服务相应投入的人、财、物,自然而然的相应削减。加之村卫生室网底较薄。大部分规模小、设备简陋、药品种类少。部分村医务人员是原来的赤脚医生,他们的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业务不精。

第五、经费投入不足。当前在医疗业务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公共卫生工作按上级要求,需要的人力和物力投入是较大的。主要表现在对6类人群的体检项目上和一年N次的下队督导中,全部兑现6类人群的体检项目,让群众满意,无疑是当前卫生院列支当中的大项目,至少当前是难以做到的,而正因为如此,因为对6类人群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下降,导致6类人群接受服务的意愿不强,而且因为服务水平低,导致部分人群戏称6类人群管理有“做秀”之嫌。

三、针对乡镇公共卫生工作几点建议

第一、强化宣传力度,营造关注公共卫生的良好氛围。一是要充分认识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落实相关部门在公共卫生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加强组织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二是要充分发挥电视、报纸、宣传栏等舆论媒体作用,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针对广大群众关心的健康问题和各种疾病防治知识,加强卫生法律法规、疾病预防和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引导群众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广大群众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增强群众主动参与公共卫生工作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第二、加强队伍建设,为公共卫生提供组织保障。一是要建立公共卫生队伍有益补充机制。根据公共卫生工作需要,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人员准入标准和条件,从制度上保障专业技术人员进入疾病预防控制队伍,提高防保人员的整体素质,满足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二是要加大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三是要适时提高基层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的待遇。适当提高承担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补助标准,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切实激发乡村医生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第三、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公共卫生机构建设。一是保障规定的房屋设施、仪器设备的配备,尤其是在仪器设备配备上应全力予以保障,增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

处臵能力,努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二是要加快农村卫生室建设。给予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村卫生的支持和帮扶。

第四、健全运行机制,确保公共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一是不断增加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保障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要整合卫生、医疗、计生资源,实行防、治分离,完善镇村公共卫生网络。三是要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公共卫生事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投入机制,动员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6.农村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制度 篇六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 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全社会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认识,遵循政府组织、引导、资助,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等多方筹资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效解决农民因病返贫的问题,保证社会稳定,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二、目标任务目标任务目标任务目标任务

(一)在巩固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广泛宣传,积极组织动员,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争取参合率达到98%以上。

(二)加大对卫生院和辖区内定点诊所的监管力度,重点是检查费用、处方、药品价格等相关信息,继续实行单病种限价政策,杜绝非法套取新农合资金现象发生。每个季度至少对定点村卫生室进行一次督导检查,并形成书面督导笔录。发现问题的,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区合疗办处理。

三、缴费工作

通过大力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动员农民积极参加合作医疗,让参合农民认识新农合制度。各村乡医要把宣传动员放在首位,充分利用宣传标语、办黑板报、宣传栏等方式,宣传合作医疗的优惠政策和医药费报销办法,并充分利用已经享受住院优惠政策的群众进行广泛宣传,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宣传引导,使农民放心、自觉、自愿地参加合作医疗。

四、工作要求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解决群众“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措施。各村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充分认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深远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调动积极性,迅速掀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高潮。

(一)健全合作医疗管理体系:一是加强对卫生院的管理,杜绝“小病大治”、“养病不治病”和诱导患者住院的现

象发生。二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卫生院合作医疗工作人员要深入持久的开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使职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断培养职工的责任感、事业心,使之成为一支爱岗敬业,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从病人要求出发,医德高尚,廉洁行医的医疗队伍。三要规范报销程序。要形成一套上下联动、互相制约、动态平衡的完整新农合管理体系,实行“梯次报销”制度。认真准确的为参会患者报销,同时严格执行单病种限价、《基本药物目录》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部分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规定,最大限度的方便群众就医,及时享受优惠待遇。四是抓好乡合管办规范运行。做好参合农民原始资料的整理归档、参合人员登记表的核实汇总录入和合作医疗证的发放。健全办事规则、管理制度和各类人员岗位职责。逐步建立健全合作医疗管理体系。

(二)加大对合作医疗基金规范运行监管力度 进一步完善合作医疗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督促卫生院诊疗科室和村级定点医疗机构建立健全相关诊疗规范、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定期组织对村级定点医疗机构的费用和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审核督查。逐步实行对定点医疗机构的考核制度,对有严重违规行为的定点医疗机构取消定点资格。

(三)加强基本药物工作,保证药品质量:加强对卫生院药品“三统一”采购活动的管理,进一步完善药品集中采

购程序,规范采购行为,严格实行药品零差价,减轻广大患者药费负担,确保药品质量的同时,对药品及价格名目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不断提高质量和水平,为保护和增进农民健康,促进广阳镇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7.农村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制度 篇七

1 荣县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践概况

荣县疾控中心负责基层单位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九大项”中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6项工作的技术指导工作:制定了实施工作程序,在望佳、古文、乐德、长山、留佳镇开展示范乡镇工作并完成全县的培训工作;结合实际为农村基层制定健康档案系列表格,设计项目健康教育宣传材料统一模板,为全县开展项目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实现了“示范先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目标。建立了项目目标年度考核、县乡两级督查和指导及资金划拨、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县财政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实施工作的示范、培训、指导、督导、考核等。2010年12月荣县卫生局组织考核组完成了对31个实施单位的年度考核工作。

2 示范乡镇解读

2.1 工作进程。

五个镇建立了领导、技术管理、包村(社区)、示范交流4个责任机制,领导小组组长为镇长、副组长为分管副镇长和卫生院院长,项目工作均纳入村干部年度目标考核,落实镇(中心)卫生院人员包村责任制。由镇政府召开动员会、对城乡居民集中宣传。村医工作补助为“补助与承担项目工作量一致”并兑现。

2.2 主要经验。

望佳镇卫生院制定了适合本镇实际的均等化工作村级补助办法,在集中时段每天安排7人下村到组进行建档健康体检;古文镇卫生院在实施工作中边实践、边思考、边改进,对健康档案统一编制页码明细表、分组登记,在慢病管理中建立台帐使工作进度清楚;乐德镇党委政府在均等化工作中对未完成任务的村在年度综合考核中扣分;长山中心卫生院对全镇15个村居实行“一对一”的技术指导和帮扶,对各种资料规范化分类整理、归档;留佳镇卫生院在实施工作中积极为全镇4.1万农村群众服务,对45名村医生实行绩效考核并确保兑现补助。

2.3 主要困难。

农村流动人口多,为实施工作带来了“组织难、建档难、管理难”等问题。

2.4 面上实施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对全县乡镇的年度考核中发现:个别乡镇的居民健康档案“名不相符或登记项张冠李戴”;部分乡镇存在“健康教育模版与实效脱节的情况”;县对乡镇的督导频次不够,少数乡镇的培训“走过场”;部份单位、乡镇存在“免责”行为,如“等待观望、被动工作”等。

3 讨 论

3.1 提高认识、依法履责。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民生建设战略及新农村建设”[3]的重要组成部份,实质上也是“实现政府职能转换、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建立”[4]目标的实践途径之一,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社会公共服务是政府责任”[5],示范镇领导小组组长均为镇长、副组长为分管副镇长和卫生院院长,该项工作均纳入对村的年度考核,实践证明效果明显,只有把国家“统筹城乡发展战略”[6]和推进该项目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7]的重要环节,才能促进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全面进步;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再次强调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5],对实施中存在的“免责”行为,应以“无为即为过”为镜。

3.2 项目经费问题

3.2.1 项目实施中,落实村医参加该项目工作的补助是项目实施、持续推进的基础,村卫生人员在该项目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该项目工作链条上的重要环节,国家要求“落实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的补助政策[8],但因地方财力及村医本身存在的技术缺陷等,导致对村医的补助有较大困难,可通过“加大‘村医定向培养’专项经费投入,解决好培养‘留得住村医’的问题”[9],以解决村医在项目中报酬与工作质量相一致的问题。

3.2.2 积极探索县财政支持经费的使用探索。国家要求“地方财政应配套资金予以支撑该项目运转”[10],对荣县疾控中心在指导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6项工作和建立示范乡镇等工作中突增的工作运行成本,荣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由县财政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实施工作的示范、培训、指导、督导、考核等,对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做了有益的探索。

3.3 项目实施应符合中西部农村实际。

荣县的实践印证了实施工作基本程序在中西部农村的可行性,示范镇兑现村医补助占项目经费比例的20%;实施工作中推进建立组织机构、促进建立技术指导机制、落实包村责任制和奖惩机制、落实村医补助管理办法等效果明显;示范镇建档率只占总人口的26.86﹪,说明了对中西部农村下达完成指标任务应符合实际。

3.4 流动人口问题。

农村流动人口多为实施项目工作带来了“组织难、建档难、管理难”等问题,故应加强对“打工族”和“举家迁居”等人群的管理渠道、管理方式等的研究。

3.5 实践可行。

荣县基本解决了该项目工作中“实施难”的问题,建立了符合中西部农村实际的示范机制和县、乡两级督查指导制度和年度考核及奖惩办法等,坚持由县级公共卫生业务单位对乡镇进行统一指导,提高了工作效率;实践证明荣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实施工作程序是“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6]的积极措施,对“如何把该项目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这个命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为中西部农村进行“公共卫生产品供给重要制度”[6]实践提供了符合项目实施的策略依据,较好的完成了“各地要针对均等化能否在农村地区实现这一命题,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提出对策”[2]的工作任务,对中西部农村的实施工作有借鉴作用。同时对项目实施阶段性工作进行评价,对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实现促进农村居民健康的目标是有积极作用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

[2]《农村卫生工作简讯》6期,国家卫生部农卫司2010.7.6;

[3]《十七大辅导读本》,本书编写组,人民出版社,2007.10;

[4]《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本书编写组,中央文献.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8;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2010.10.18.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新华社北京4月6日电新华社6日受权发布;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工作意见》(中发〔2006〕1号;

[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0年度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函〔2010〕67号);

[9]周世熙.王明德.农村镇村公共卫生一体化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12):858.859.

8.农村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制度 篇八

关键词:会计信息;社区服务;工作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企业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对各企业事业单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在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者重医疗轻后勤管理的管理方式下,管理者对财务管理的理解仅停留在“收费室不少收钱、出纳员不付错钱”的错误认识上。由于管理者轻视内部控制,对财务管理的认识粗浅,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办法,产生了一系列的重大问题。正是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基层的群众服务组织,必须要在各个环节上提高服务质量,因为它直接面向广大群众,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现阶段我国社区中心会计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会计工作存在问题普遍较多,例如信息不透明,资料缺失不完整,核算结果不准确等问题十分多见。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有主观也有客观。先说主观原因,导致现在会计工作会出现这么多纰漏的原因还是由于现在从业人员技术能力不够过关,没有掌握到扎实的技能基础,才会出现工作中比较随意,经常马虎大意导致信息失真情况发生,而会计工作要求的是准确,快速,一点的误差就会给企业或者是民众带来巨大的损失。再谈客观因素,现在的社会浮躁,功利,这就导致有些从业人员的个人综合素养不过关,导致一些假账现象的出现,从而使得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还有一些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计责任主体的认识不清,内部控制意识淡簿等问题。

二、对社区卫生中心会计质量的提高措施

(一)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监管力度

1、建立有效的反馈制度。对社区中心的会计人员进行深入的调查,对每个人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统一反馈整理,最后进行总结,看工作人员都在哪些工作技能上面还存在不足,或者是存在个人特殊情况的困难,最后再根据本社区服务中心的特点进行整体技能培训或者对个人进行单独解决。

2、做好服务中心的年度总结工作。认真,客观的对每一项工作进行年度总结,全面落实激励制度,做好有奖有罚,奖罚分明,从而提高每一个从业人员对本职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工作效益。

3、保证每一项工作的落实。对每一项会计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反馈监督,并且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执行态度和执行效率进行全面的记录和总结。

(二)明确会计责任主体

1、明确责任主体。《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为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帐务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管理后,其主要负责人仍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本单位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

2、加强对服务中心会计工作内容的内部审计。中心内部审计的作用使为了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中心内部的审计工作可以清楚详细的了解到服务中心的人资情况,以便于对其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和调节,及时转变和改进,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就是对工作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审查和核实,例如是否存在假账现象,会计票据是否有效,月末报表与票据是否相对应等等。

(三)流程管理制度化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了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HIS系统)包括收费管理系统、医生开方系统、医生遗嘱系统、药品库存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相关项目。该系统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所属各部门的物流、财流进行统一综合管理,再对随后得医疗活动中各阶段所产生的输出数据进行采集、储存、处理、提取、传输、汇总、最后加工生成各种信息,从而为医院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的、自动化的管理及各种服务的信息系统。而该系统的有效运行是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流程梳理、规范、优化为基础,并通过制度及时更新和完善予以保证。为了避免流程与流程之间割裂、与实际运作脱节、流程繁多、内容形同虚设、管理缺位,应加强流程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将流程管理制度化。

(四)加强社区服务中心会计工作的技能培训

为了使从业人员在直接面对前来看病的社区群众时工作效率有所提升,必须建立培训考核制度。通过对所有从业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专业培训来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效率,还要进行不定期的考核,通过对所有会计人员的考核来发现有哪些从业人员技能水平不过关,要求其重新进行学习,或是不允许其上岗就业。通过建立完整系统的培训考核制度和加大与行业专家的交流和参观优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而来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三、结束语

作为中国基层的群众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是社区群众,最终目标也是为群众服务。因此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逐步涉透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各个领域和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之中。所以服务中心的会计工作必须要做到精细,清楚,效率高。因此,建立起来以流程管理为核心,内部控制为保证,监管审计工作全面到位的系统会计管理制度,就能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好、更高效、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张国华.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对策探讨[J].商业会计,2014,(14).

[2]刘素萍.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必须强化会计基础工作[J].科技咨资讯,2013,(32).

9.农村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制度 篇九

服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2012-03-22 11:48:43

2012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卫生服务工作会议于3月22—23日在京召开。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医改精神和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总结交流新农合及农村卫生工作经验,研究部署2012年和今后一段时期新农合和农村卫生工作,推动新农合制度巩固完善和农村卫生综合改革,进一步推进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发展。卫生部部长陈竺、副部长刘谦出席会议并讲话。

陈竺全面总结了深化医改以来新农合和农村卫生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绩。他指出,三年来,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协同推进,特别是广大农村卫生工作者攻坚克难、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圆满完成了阶段性目标。新农合制度不断巩固、完善,保障范围与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自2009年以来,新农合逐步推开门诊统筹,将国家基本药物、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保障范围,参合农民受益范围日益扩大。在新农合政策范围内报销水平提高到70%的基础上,逐步开展了提高农村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急性白血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2011年以省为单位全面推开,并同时启动了终末期肾病等6类新增疾病试点,有关疾病实际保障水平显著提高。近几年,新农合制度参合人数一直维持在8.3亿的高位,参合率历年稳定在95%以上,并有所提升,新农合制度得到广大 人民群众的热情拥护和社会的广泛赞誉。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新的运行机制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办乡镇卫生院提前实现全面覆盖,同步推进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经费保障、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稳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更加公平。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与新农合制度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有效缓解了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陈竺强调,前三年农村深化医改的实践证明,农村卫生工作的方向正确、路径清晰、措施得力。“十二五”期间,各地要牢牢把握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坚持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中国特色农村卫生发展道路,充分发挥统筹管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农合制度的优势,努力推进新农合制度从“制度建立”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从“强筋健骨”到“持续发展”的转变,持续改善农村卫生绩效、改善农村居民健康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陈竺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牢牢抓住深化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个中心任务,完善机制、锐意改革,推动新农合和农村卫生工作快速发展。要突破重点,进一步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在提高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方面要有新的突破,继续扩大大病保障范围,开展肺癌等12类重大疾病的医疗保障试点工作。通过临床路径与按病种定额(限额)付费同步实施,2 降低这些疾病患者的实际个人自付比例。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建立以省或地市为单位统筹的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基金,不断创新重大疾病医疗保障管理,在推动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商业保险机构经办服务、加快新农合信息化建设、推动新农合立法等方面也要有所突破。在推进农村卫生综合改革方面,要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为抓手,抓住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回头看”、确保村卫生室“网底不破”、全面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大力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农村地区的实施等关键环节,推动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巩固农村卫生综合改革成果。要一如既往地把农村居民最大程度受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为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10.农村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制度 篇十

(高枧乡社区卫生中心)

县卫生局:

按照省卫生厅《关于开展2008年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工作的通知》(三卫 [2008]62号)要求,现将我中心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为扎实推进农村公共卫生工作,迎接省市、县检查考核评估,我中心邀请乡政府文教办人员,成立了考核小组,对全乡9个责任区块的农村公共卫生工作进行检查考核。此次检查严格按照《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实施方案》的规定要求,采取看、查、问的形式,检查社区责任医生工作日志、健康教育、健康档案等相关基础档案和各类表册填写等建档资料和实地抽查责任医生责任区工作开展情况。自查情况表明,责任医生下村入户服务受到群众欢迎,且成效明显,农民群众反映较好。

一、组织机构健全,政策制定完善,工作措施得力。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把该项工作作为民心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认真落实。一是健全组织,强化领导。建立了以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县农村公共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为确保这项工作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制定政策,规范运作。根据省市、县有关工作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出台了《高枧乡创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施方案》、《高枧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和我中心出台的一些相配套的规章制度等,保证了工作正常、有序开展。三是增加投入,保障运转。县卫生局及时足额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农民健康体检及农村合作医疗专项资金下拨到我中心,有力地保障了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宣传工作到位,卫生意识增强,工作氛围良好。

响应县局的“上下联动,贴近群众”的宣传方针,使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家喻户晓,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召开了全乡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会议,把精神传达到全体脱产干部、村级领导班子和公共卫生联络员;发放县农卫办编印的《健康教育专刊》2万余份,新农合宣传资料2.1万册;由社区责任医生和村公共卫生联络员每月刊出一期黑板报,宣传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预防保健知识;建立了健康教育学校和村级“健康俱乐部”,组织学生家长、妇女、老年人上卫生、保健课,全县中小学校均开设了卫生课。在全乡上下形成了广大农民群众主动参与,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良好氛围。

三、服务网络健全,服务行为规范,服务功能完善。

一是建立了行政管理网络。乡、村两级分别建立农村公共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有专人负责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并且将网络延伸到村,每村聘有农村公共卫生联络员,全乡有42个行政村共聘任了43名联络员。二是业务管理网络。按照每1500—2000人口配备1名社区责任医生和1名协管医生,每三个责任区配备1名防保两线人员。每月到责任服务区域工作7天以上,进村入户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基本上做到“医生识人人、人人识医生”。三是服务功能完善。共为社区居民建立家庭健康档案6340份,个人健康档案21208份,筛选出高血压等重点慢病739人,累计农民健康体检1.4万人次,健康干预3596人次。儿童四苗覆盖率100%,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100%,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5%以上,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0%以上。门诊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35%,基本医疗业务总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47%。

四、工作职责明确,督查机制健全,工作落到实处

为确保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我们建立健全考核监督机制。制定《高枧乡农村公共卫生督查制度》、《高枧乡农村公共卫生考核办法》、《高枧乡农村公共卫生经费分配方案》、《高枧乡社区责任医生工作制度》等一系列规章考核细则,并把考核结果同专项资金的发放、年终的评先及奖金发放等挂钩,明确责任医生的责、权、利。畅通监督渠道,在每个行政村挂设“公共卫生责任服务区,和“社区责任医生下村定期服务日”告示牌,标明责任医生服务项目,责任医生姓名、联系电话和监督电话,接受群众监督。

五、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民卫生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薄弱,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较低,健康教育工作有待加强。二是我中心卫技人员少,业务素质比较低,全科医生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三是服务成本较高。四是外出人口多,体检任务完成难度较大。五是疾病预防形势仍较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难免不发生。六是婚前检查率、妇女病查治率较低。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予以解决落实。

六、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半年,我们将以“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坚持科学发展,加强对农民健康工程工作的领导,把这项工程作为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惠及全乡人民的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来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健全乡、村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需求,努力提高全乡人民健康水平。一要按照《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实施方案》的要求,继续抓好三大类十二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以优良的成绩迎接省、市考核审评。二要继续扎实推进参保农民健康体检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60%体检任务。三要强化宣传培训和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广大民众的卫生意识。六要强化督导督查,严格考核,全面落实农民健康工程各项工作任务,为全乡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附件:

2008半农村公共卫生服务

十二项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1、2:开展健康教育与管理。全乡42个行政村基本上都设有健康教育宣传栏(或黑板报),每月定期更新内容,并上门宣教或组织宣教,健教资料户覆盖率达到90%。开展育龄妇女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咨询与教育,学校健教开课率达到100%。

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农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9%,并开展健康随访,重点人群每季随访一次。

指标3: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便民服务,负责合作医疗相关问题的解答,协助做好政策宣传。及时了解本区域参加合作医疗人员就医情况。通知并协助参加合作医疗人员及时报销等。合作医疗群众满意度达85%以上。

指标4:认真做好儿童保健工作,向全乡 名0—7岁的儿童提供省免疫规划规定的7种一类疫苗的接种服务,计免建卡发证率达到98%;接种率达到100%,儿童入学入托计免证查验率达到 %。名0—3岁儿童在首次体检检查时建立系统管理档案,定期接受8次健康体检,42天建册率达 %,儿童系统管理达到 %以上。

指标5:开展妇女保健,向孕产妇提供5次产前检查、3次产后上门访视和1次产后常规检查,婚前保健咨询率达 %,产前检查率 %,产后访视率达 %,同时向育龄已婚妇女每三年提供1次常见妇女病检查,半年共普查了 名妇女,年妇女病检查率达到 %。

指标6:开展老人和困难群体保健。为60岁以上老人和特困残疾人、低保家庭、五保户等困难群体配备社区责任医生,定期随访,跟踪服务,动态管理,60岁以上老人和困难群体体检率达到 %,建档率达到 %,每年随访次数大于4次。

指标7:加强对重点疾病社区管理。继续实施CIDA—WHO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发现病人及时登记报告并督导服药、复查,肺结核病项目规范管理合格率达 %。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艾滋病防治管理条例》,开展艾滋病咨询宣传,协助做好艾滋病自愿检测和抗病毒药物治疗,成人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5%。对农村精神病人进行监护指导和治疗指导,精神病人综合管理覆盖率达 %。加强对主要慢性病的防治管理,对高血压、肿瘤、糖尿病、肝炎等疾病开展咨询服务和用药指导。

指标8:做好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工作。建立完善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制度。按规定要求收集和报告传染病疫情、集体中毒、职业危害及农村集体聚餐、饮用水污染、出生死亡、出生缺陷和外来人员等信息,疫情和突发公卫事件规范报告率达100%。指标9:开展环境卫生协管,配合做好村居环境综合整治和改水改厕工作,协助开展饮用水水质监测和除“四害”工作,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 %,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率达 %以上。

指标10:依照相关卫生法律法规,积极卫生监督协查,配合县卫生监督所对农村学校、医疗机构、食品、化妆品、公共场所、有职业危害因素企业等相关企业和经营单位开展卫生检查,同时对农村家庭办酒(5桌以上)进行登记食品卫生指导。对全乡 名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和卫生知识培训,从业人员体检率达到 %,对 名患五病食品从业人员予以及时调离,五病调离率达到100%,学校、医疗机构每年每户检查次数达4次。

11.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篇十一

一、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十一五”經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组织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我们将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的要求,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当前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重点和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着力点,纳入 “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协助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加快发展步伐。

要通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落实社区卫生发展目标和任务。按照合理设置服务机构、健全服务功能、完善服务网络、提高人员素质、理顺运行机制的要求,到2010年,在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要通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加大城市卫生资源的调整力度,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建设。立足于调整现有城市卫生资源,走内涵型的建设发展路子。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原则,统筹安排各类卫生资源的增量配置和存量结构调整,重点是通过对政府举办的一级、部分二级医院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转型或改造改制,设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坚持地方为主的原则,按照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地方政府要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补充和完善现有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不足,根据需要安排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必要的改扩建或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给予支持。广泛动员社会参与,鼓励多渠道投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通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进一步推进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与非营利分开的改革方向,会同有关部门抓住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这一契机,积极推进“医药分开”的试点改革。在认真总结有关地方“门诊药房从医院脱离”试点经验基础上,选择部分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不经营药品的原则,除保留必要的应急及康复护理用药外,不再设立门诊药房,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场所附近设置独立的零售药店。通过试点探索切断医药之间经济利益联系,进一步规范用药行为、减轻群众医药负担的有效方法,为推动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积累经验。

二、从努力满足群众基本卫生需要出发,加强社区医药价格管理工作

要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积极研究制定符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特点的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合理确定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制定相应的服务收费方式和标准,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费低于城市医院水平。合理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药品种,控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加价率,降低药品价格,减轻群众药费负担。在此基础上,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选择一些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积极推行药品销售“零差率”试点,所需药品由政府统一招标采购、集中配送,以实际进价供应患者,药事成本统一核算,计入机构运行成本,以切实保证降低药品价格水平,适应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要。

12.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上下功夫 篇十二

一、努力构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

郾城区委、区政府把农村卫生医疗服务网络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列入政府工作的10件实事之一, 成立了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 卫生局、发改委、财政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郾城区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领导小组”, 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工作。在开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中, 郾城区卫生局坚持以人为本、便民利民、倾斜基层、侧重农村的方针, 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卫生综合服务功能, 满足群众的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需求, 逐步解决了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坚持把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相结合;把握三项重点——一是重点把握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网点的布局规划, 二是重点把握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网点的药品采购, 三是重点把握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网点的人员配置、业务培训, 全面提高乡村医生的综合素质。去年郾城区卫生局先后从市、区医疗机构邀请医疗专家, 分两期对全区243名乡村医生进行了培训, 培训涉及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农村常见急症相关知识、公共卫生服务及新农村合作医疗相关政策等内容。

郾城辖区共有区直医疗机构7家, 乡镇卫生院7家, 卫生学校1家, 卫生所176家, 个体诊所261家, 乡村医生426人。全区176所村卫生所全部达到省级建设标准 (其中近30家卫生所业务用房面积达120平方米) , 各卫生所均配有1~3名医生。村卫生所依照省定标准, 添置了观察床、诊断床、体重计、视力检测箱、氧气瓶、中西药柜、紫外线消毒灯, 对100个重点卫生所配置了自动压力井自来水装置, 改造修建了水冲式厕所。去年, 区财政又拨出专项经费, 对业务辐射半径大、硬件设施完善、人员配备齐全的38个重点卫生所进行了升级改造, 统一配套治疗台、高压灭菌器、清创包、健康教育宣传栏等, 使农民群众的就医环境进一步改善, 看病更加方便。截至目前, 该区功能齐全的区、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基本建成, 在构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整合区域卫生资源、开展公共卫生服务, 推进新农合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二、积极兴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程

为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确保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把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区卫生局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全年工作重点, 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统筹安排, 明确分工, 责任到人。其主要做法:

1. 建立建全公共卫生管理机制。

区卫生局与承担基本公共卫生职能的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 建立督导责任制, 定期督查工作进展情况, 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平稳发展。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与村卫生所 (室) 及社区卫生服务站也鉴定了工作目标责任书。卫生局成立了公共卫生管理督查小组、专业指导小组, 由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专业卫生机构进行业务指导、技术支撑、监督管理, 确保公共卫生服务稳步进行。

2. 分级管理工作规范化。

建立健全分级负责责任体系。区卫生局专门成立了基妇股、公共卫生管理办公室, 明确了专职人员。各乡镇建立公共卫生管理中心, 按辖区服务人口3/10000的标准配备业务人员, 在行政村 (居) , 由标准化村卫生室 (社区卫生服务站) 的工作人员担任本村 (居) 公共卫生协理员, 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实施。

3. 制定工作方案确保公共卫生工作有序开展。

区卫生局制定下发了《基本共公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工作方案》《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内容及标准》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小组按照考核目标要求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绩效考核, 每半年一次, 考核实行为千分制, 850分为优秀, 850-700分为合格, 低于700分为不合格, 考核结果作为公共卫生补助资金结算依据。年终评为公共卫生服务先进单位前三名的分别给予3至1万元奖励, 后三名分别处罚1至3万元。

4. 加强从业人员规范化培训。

专业人员培训与否直接关系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的质量。为此区卫生局组织了三期培训班。邀请市级专家进行专项培训, 参加培训人员达630人次。区卫生局多次组织管理人员到其他县区学习和参观, 并组织召开全区现场会, 加强工作交流, 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出色地完成了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任务, 让城乡居民能够平等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

三、强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郾城区作为全省首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区之一, 自2003年9月开展新农合工作以来, 相关职能部门密切协作、扎实推进。2013年, 参合农民37.67万人, 参合率达99.90%。

为减轻群众负担, 我区多次调整新农合实施方案, 逐步降低起付线, 提高补偿比例, 将封顶线由过去的5万元提高到15万元, 并将结核病、异体器官移植术、慢性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脑血管后遗症及精神疾病等多种疾病的门诊费用纳入大病统筹支付范围, 按一定比例或按年度足额包干的办法给予补助, 提高了大病患者受益水平。在全区实行“一卡通”, 参合农民看病只要手持《合作医疗证》, 可以在全区范围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公示、监督举报、信息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 使新农合管理更加规范, 确保了农合资金的健康运行;规范个人账户管理, 群众在村卫生所可以直接消费个人账户资金, 方便群众就近就医, 为群众提供便民的报销程序, 各定点医疗机构均设有合作医疗结算处, 出院当天即可在结算处领取报销补助。自2007年9月漯河市实施直补措施新政策以来, 新农合患者在全市任何一家定点医院看病全部实现“在哪看病在哪报销”、“当天出院, 当天报销”。

四、积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加强综合防控体系建设

郾城区卫生局结合医院管理年活动, 不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和平安医院建设, 全区各医疗卫生单位认真实施医德医风考评制度, 严格落实单病限价、一日清单制、门诊辅助检查一单通、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等制度, 使医疗服务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呈现出医患和谐的良好局面。

13.农村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制度 篇十三

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第316期刊登该报记者采访卫生部部长高强的文章《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文章分三个部分,全文如下:

我国农村卫生工作取得长足进展

记者: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也是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维护广大农民身体健康,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农村卫生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高强:我国农村卫生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从2003年开始,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部分县,开展了农民自愿参加,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共同筹资,以大病补助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截至2005年6月底,全国已有641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人口2.25亿,共有1.63亿农民参加,参加率为72.6%,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就诊率和住院率均明显提高,就医经济负担有所减轻,因贫致贫、因贫返贫问题有所缓解。国务院连续召开了三次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有力地推进了试点工作。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所加强。在农村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建立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龙头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农村疾病预防监测和医疗服务队伍建设。卫生部会同国家发改委、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编制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共同筹资,加强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院和县中医院的建设。2004、2005年中央财政分别安排专项资金近40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农村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农村改水改厕和爱国卫生运动蓬勃发展,适宜卫生技术在农村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农村卫生改革不断深化。截止目前,各地基本完成乡镇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上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的工作。乡镇卫生院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分流富余人员,清退技术岗位上的非卫生技术人员,实行全员聘用制,同时开展在全县范围内选聘卫生院院长的试点,逐步提高卫生院院长的综合素质。深化卫生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各级财政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配备必要的检测和医疗设备,培训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农村卫生面貌逐步改善。政府坚持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公立卫生院,对于富余的卫生院,吸收社会资金进行转制,扩大了农村医疗卫生资源。

卫生支农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建立城市卫生支农制度,并坚持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卫生部规定城市卫生技术人员晋升高级技术职称前必须到农村卫生机构累计工作一年。卫生部、人事部规定,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后,必须到农村服务一年。从2005年开始,卫生部与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城市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组织动员城市大中型医疗卫生机构,采取“一帮一”的形式对口支援农村县级医疗机构和中心乡镇卫生院,今年首批城市医师约4000多人已奔赴受援县医院开展工作。在甘肃开展了二级以上医院选派医生支援卫生院的试点。多年来,军队医院坚持从人员、技术等方面对口支持西部地区的100多所医院。各地还组织医疗队,配备车辆和适宜设备,深入贫困地区开展巡回医疗。

我国农村卫生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记者:当前,农村卫生工作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村卫生服务不适应农民健康需求的问题仍相当突出。我国农村卫生事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是什么?高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村卫生事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仅为

提高广大农民健康水平做出了贡献,也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对于农村的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来重新审视,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农村卫生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卫生发展,农村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农民健康需求的矛盾还相当突出,农村卫生事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当前,我国传染病患病人数仍居世界高位,结核病、肝炎等传统型传染病仍在威胁人民的健康。肠道传染病、微量营养素缺乏病、妇女孕产期疾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等在农村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艾滋病、非典、人间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又加重了我国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难度。与此同时,由于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劳动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变化,恶性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严重疾病的患病人数在农村也不断增加,成为威胁农民健康的主要病种。我国农村出现了急性传染病和慢性严重疾病并存的状况。截止目前,我国在国家、省、市、县四级都设立了负责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执法监督专门机构,而在乡、村两级没有相应的机构,也没有专职或兼职的人员,缺乏必要的监测检验设施和经费保障机制,不能有效预防、监测、发现、报告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有七亿农民,基本生活在乡村两级。农村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的不健全的状况,难以有效控制重大疾病的流行,当前最现实的威胁就是禽流感的传播。

第二,农村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03年卫生部组织开展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48.9%的群众有病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29.6%应住院而不住院,其中主要是农民因经济原因难以及时就医。我们分析,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原因:一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农民患病在当地难以得到有效治疗,要到外地、到大医院就诊,不仅造成了看病困难,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二是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企业职工基本参加了医疗保险,但在农村还没有建立规范的医疗保障制度。目前正在试点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只覆盖约20%的人口,而且筹资水平不高,保障能力不强。据2003年卫生部组织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一些地区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居民占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二。三是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主要靠向群众就诊收费维持运行和发展。有些医疗机构盲目追求收入,出现了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四是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难以实施有效监管。有些药品经销企业靠回扣销售药品,加之以药养医的机制导致医疗机构开大处方,卖贵重药,加重农民医疗负担。五是农村缺乏合格的卫生人才。据统计,目前农村乡镇卫生院人员中,本科毕业生仅占1.6%,大专生占16.9%,中专生59.9%,有 21.6%的卫生人员没有任何学历,难以承担繁重的医疗卫生服务任务。

第三,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与卫生管理需求不适应。医疗卫生是一个由多个体系组成的有机整体,包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药品、医用器材供销和监管体系、医药费用价格管理体系、财政经费保障体系、卫生监督管理体系等。目前这些体系分别由不同部门管理,难以形成合力。卫生部门的主要职能是管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而医疗卫生资源又分别隶属于各级政府、部门、行业和企业,卫生部门难以对全行业实施有效监管。国务院一直强调加强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地方政府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健康需求,统筹各地卫生资源,规划建设卫生医疗体系,但这项工作一直做得不好。有的规划难以制订,有的制订了规划也难以落实。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和农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上述问题有些是历史形成的,有些是现阶段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限制而难以避免的,也有些是由于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工作不力,政策措施不到位造成的。这些问题影响了农民群众的利益,影响了社会和谐,必须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齐心协力,逐步加以解决。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

推进农村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记者: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对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出明确要求。农村发展卫生事业的原则是什么?

高强:必须坚持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出发,遵循渐进、稳步发展,逐渐缩小与城市的服务差距,不提过高的、不切实际的目标和要求;二是坚持农村卫生事业为农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不能靠向农民的医疗卫生服务收费维持运行和发展;三是坚持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和维护农民健康的责任,增加卫生投入,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卫生监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卫生事业必须坚持为农民服务的宗旨,不能把医疗服务变成牟利的工具。医疗卫生发展水平必须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借口财政困难,把维护人民健康的责任推向市场,推给社会和居民。

记者:“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具体思路是怎样的?

高强:我国卫生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卫生事业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人民健康保障水平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卫生事业应该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同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方针,坚持以农村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坚持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适应人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的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第一,制定农村卫生发展规划。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也会存在差异,全国不能强求一律。为了推动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各地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农村卫生发展规划,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把重大传染病防治和基本医疗服务作为重点。规划应包括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规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发展水平等。明确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规范医疗卫生服务。卫生部正在研究编制农村卫生发展规划的指导意见。

第二,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未来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雏形。试点情况表明,这项制度对于缓解农民医疗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医疗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提高政府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经费标准,并逐年扩大试点范围,到2008年在全国基本推行这项制度。各地要按照国务院的指示精神,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完善规范管理办法,探索稳定的筹资机制,制订科学的补偿方案。同时,加强工作人员培训,加快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三,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国不同区域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差距很大。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卫生的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完备,功能比较齐全;中部地区农村一般具备必要的基础设施,但缺乏医疗设备和高素质卫生技术人员;西部地区大多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危房很多,医疗设备条件差,不能为农民提供较好的基本医疗服务。卫生部和国家发改委正在组织实施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加强乡镇卫生院、部分县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建设,各地要落实建设经费,组织实施好建设项目,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

第四,健全农村卫生经费保障机制。目前,大多数地区的农村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医疗卫生机构的日常经费和人员工资主要靠医疗卫生服务收入,增加了农民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明确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属于农村公共事业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研究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价格管理办法,遏制农村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并加强监管,确保医疗安全。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医疗服务项目规范和医药价格标准,积极推进农村药品物流配送和监督网络建设。制定农村基本药物和检查目录、控制定点医疗机构收入、控制住院和门诊费用,减轻农民医药费用负担。

第五,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农村严重缺乏高素质的卫生技术人员,是影响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2002年中央《决定》明确提出,要为农村定向培养医疗卫生人才。卫生部和教育部正在全国11个省区开展农村医生定向培养试点工作,并将逐步推广到全国各省、区、市。同时,要创造条件,吸引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要加强农村现有卫生人员的培训和提高,卫生部正在研究制订农村卫生人员的培训规划,各地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组织实施。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启动的万名城市医生支持农村工程,要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上一篇:老公,生日快乐下一篇:浅谈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及控制措施